CN112415643A - 光扩散控制体及反射型显示体 - Google Patents

光扩散控制体及反射型显示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15643A
CN112415643A CN202010749764.6A CN202010749764A CN112415643A CN 112415643 A CN112415643 A CN 112415643A CN 202010749764 A CN202010749764 A CN 202010749764A CN 112415643 A CN112415643 A CN 1124156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iffusion
control layer
diffusion control
light
refractive inde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4976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片桐麦
草间健太郎
仓本达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n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Lin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ntec Corp filed Critical Lint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4156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156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7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transmiss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8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reflec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4Diffusing, scattering, diffract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53Reflecting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实现具有优异的可视性的显示体的光扩散控制体、及具有优异的可视性的反射型显示体。所述光扩散控制体为至少具备2层光扩散控制层的光扩散控制体(1),所述光扩散控制层具有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具备多个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的规则的内部结构,针对作为光扩散控制层(1)中的2层的第一光扩散控制层(11)及第二光扩散控制层(12)的各自的单面,将该面的法线方向设为0°,并以‑70°~70°的入射角依次照射光线时,所测定的雾度值的最小值为35%以上。

Description

光扩散控制体及反射型显示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使规定的入射角范围内的入射光以强烈且光损 失低的状态透射扩散的光扩散控制体、及具备该光扩散控制体的反射型 显示体。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有机电致发光、电子纸等显示体大致被分为透射型 显示体与反射型显示体。透射型显示体在其内部具备背光源等光源,观 察者所识别到的是利用该光源从背后照亮的显示。与之不同,反射型显 示体不具备背光源那样的光源,其将存在于外部的室内照明、太阳等作 为光源。另外,反射型显示体还包括具备下述系统的反射型显示体,即当夜间等来自外部的光量不足时,在显示体的表面侧设置光源而能够通 过间接照明的方式识别的系统。而且,反射型显示体通常在其内部具备 反射板。反射型显示体利用反射板反射来自外部光源的光,通过该反射 光而照亮显示。
由于反射型显示体利用外部光源,因此光源与观察者的位置关系不 是一定的。其结果,根据光源位置的不同,容易产生没有充分的光到达 观察者处、可视性降低,或者无法明亮地照亮显示体整体等问题。为了 解决这样的技术问题,可考虑将光扩散板组装于显示体。然而,若仅组 装一般的光扩散板,则存在无法充分地得到为了获得良好的可视性而必要的扩散性,或者若欲实现高扩散则产生因杂散光或后向散射导致的光 损失,图像清晰度受损之类的问题。从解决这些问题的角度出发,正在 研究在反射型显示体中,在观察者侧的表面与反射板之间设置能够使规 定的入射角范围内的入射光以强烈且光损失低的状态透射扩散的光扩散 控制体。通过使上述光扩散控制体存在,被反射板反射的光适度地扩散, 依赖于光源位置的可视性的降低得以减低。
作为具备如上所述的光扩散控制体的反射型显示体,专利文献1中 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其具备反射型的显示面板与配置在所述显示面板 上的光学层叠体,所述光学层叠体具有2片以上的各向异性散射膜,所 述多个各向异性散射膜中的至少2片膜的散射中心轴方向的透射率互不 相同,与所述光学层叠体所包含的各向异性散射膜中的散射中心轴方向 的透射率相对低的第二膜相比,所述光学层叠体所包含的各向异性散射 膜中的散射中心轴方向的透射率相对高的第一膜的散射中心轴方向的透 射率为4倍以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749960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近年来,液晶显示装置、电子纸等反射型显示体的利用范围 不断扩大,伴随于此,逐渐开始要求更高的可视性、或者要求即使在更 差条件的光源下也可识别的性能。其结果,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该等以 往的反射型显示体变得无法满足所要求的性能,谋求一种能够实现更优 异的可视性的光扩散控制体。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具 有优异的可视性的显示体的光扩散控制体、及具有优异的可视性的反射 型显示体。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第一,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扩散控制体,其至少 具备2层光扩散控制层,所述光扩散控制层具有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 中具备多个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的规则的内部结构,所述光扩散控制体 的特征在于,针对作为所述光扩散控制层中的2层的第一光扩散控制层 及第二光扩散控制层的各自的单面,将该面的法线方向设为0°,并以-70°~70°的入射角依次照射光线时,所测定的雾度值的最小值为35%以上 (发明1)。
上述发明(发明1)的光扩散控制体通过具备分别具有上述雾度值的最 小值的第一光扩散控制层及第二光扩散控制层,可使光适度地扩散。因 此,具备该光扩散控制体的反射型显示体还可有效地利用从更偏的方向 入射的光线,可视性优异。
在上述发明(发明1)中,优选所述第一光扩散控制层的扩散中心轴与 所述第二光扩散控制层的扩散中心轴为不同的角度(发明2)。
在上述发明(发明1、2)中,优选所述第一光扩散控制层及第二光扩 散控制层的至少一者中的所述规则的内部结构为,多个折射率相对高的 柱状物沿膜的膜厚方向林立于所述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的柱结构(发 明3)。
第二,本发明提供一种反射型显示体,其特征在于,其具备所述光 扩散控制体(发明1~3)、及设置于所述光扩散控制体的单面侧的反射板(发 明4)。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光扩散控制体,可制造具有优异的可视性的显示体、 尤其是反射型显示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光扩散控制体的截面图。
图2为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光扩散控制层的规则 的内部结构的一个例子(柱结构)的透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具备光扩散控制体的反射型显示体 的截面图。
图4为示出试验例1(光扩散控制层的变角雾度测定)的结果的图。
图5-1为示出试验例2(光扩散控制层的扩散亮度分布测定)的结果的 一部分的图。
图5-2为示出试验例2(光扩散控制层的扩散亮度分布测定)的结果的 一部分的图。
图6-1为示出试验例3(反射型显示体样品的扩散亮度分布测定)的结 果的一部分的图。
图6-2为示出试验例3(反射型显示体样品的扩散亮度分布测定)的结 果的一部分的图。
图6-3为示出试验例3(反射型显示体样品的扩散亮度分布测定)的结 果的一部分的图。
图6-4为示出试验例3(反射型显示体样品的扩散亮度分布测定)的结 果的一部分的图。
图7为示出由试验例3(反射型显示体样品的扩散亮度分布测定)的结 果得到的图表的图。
图8为示出试验例4(反射型显示体样品的可视性的评价)的结果的 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光扩散控制体;11:第一光扩散控制层;12:第二光扩散控制层; 112:折射率相对高的柱状物;113:柱结构;114: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 2:反射型显示体;21:反射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光扩散控制体]
图1中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光扩散控制体的截面图。图1 所示的光扩散控制体1至少具备2层光扩散控制层,所述光扩散控制层 具有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具备多个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的规则的内 部结构。此处,上述规则的内部结构是指,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 多个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以规定的规则性配置而成的内部结构(例如,观 察下述截面时,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沿上述 截面内的至少一个方向、间隔相同程度的距离而重复配置的内部结构, 所述截面为通过用平行于光扩散控制层表面的平面切断光扩散控制层而 得到的截面、且为在存在上述规则的内部结构的位置进行切断而得到的 截面)。
尤其是图1所示的光扩散控制体1具备第一光扩散控制层11、及层 叠于该第一光扩散控制层11的单面侧的第二光扩散控制层12。另外,本 实施方式的光扩散控制体1可以进一步具备除了第一光扩散控制层11及 第二光扩散控制层12以外的光扩散控制层,或者可以进一步具备光扩散 控制层以外的层。此外,光扩散控制体1只要具备第一光扩散控制层11 与第二光扩散控制层12,则其形态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组装至显 示体中的一般的构件的形态,特别优选为膜状、即优选为光扩散控制膜。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扩散控制体1中,针对第一光扩散控制层11及第 二光扩散控制层12各自的单面,将该面的法线方向设为0°,并以-70°~70° 的入射角依次照射光线时,所测定的雾度值的最小值为35%以上。本实 施方式的光扩散控制体1通过具备至少2层上述的雾度值的最小值为 35%以上的光扩散控制层,可使以规定的角度入射光扩散控制体1的光 线适度地扩散并透射。由此,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光扩散控制体1来制造 反射型显示体时,对于该反射型显示体,即使在入射光的入射角(反射型 显示体的显示面的法线与入射光的角度)更大的情况下,该入射光也有效 地到达观察者的方向。其结果,观察者可更清晰地识别显示,即可实现 优异的可视性。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光扩散控制体1而制造的透射型显示 体同样也可实现这种优异的可视性。
从实现更优异的可视性的角度出发,第一光扩散控制层11及第二光 扩散控制层12中的至少一者的(优选两层的)上述雾度值的最小值优选为 40%以上,更优选为50%以上,特别优选为6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5% 以上。
此外,关于上述雾度值的最大值,在第一光扩散控制层11及第二光 扩散控制层12中的至少一者中(优选在两层中),优选为80%以上,更优 选为85%以上,特别优选为9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5%以上。在第一 光扩散控制层11及第二光扩散控制层12中的至少一者中(优选在两层 中),通过使上述雾度值的最大值如上所述,易于使更清晰的显示到达观察者。
以上的雾度值的最小值及最大值可通过使用了变角雾度计等的变角 雾度测定而获得,该测定方法的详细情况如后述试验例的记载所示。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扩散控制体1中,优选第一光扩散控制层11及第 二光扩散控制层12之间的雾度值之差小于50个百分点,特别优选为30 个百分点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个百分点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个百分 点以下。通过使上述雾度值之差小于50个百分点,第一光扩散控制层11 及第二光扩散控制层12易于具有上述的雾度值的最小值。另外,对于上述雾度值之差的下限值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0.1个百分点以上,尤 其可以为0.5个百分点以上,进一步可以为1个百分点以上。另外,上述 雾度值之差中的雾度值为,以0°的入射角对各个光扩散控制层照射光线 时测定的雾度值。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扩散控制体1中,优选第一光扩散控制层11的扩 散中心轴与第二光扩散控制层12的扩散中心轴为不同的角度。由此,本 实施方式的光扩散控制体1更易于使以规定的角度入射的光线分散。因 此,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光扩散控制体1的反射型显示体易于使入射角更 大的入射光朝向观察者反射,即可达成更优异的可视性。另外,上述扩 散中心轴是指扩散特性以其为中心而呈大致对称的轴,能够基于通过光 扩散控制层的变角雾度测定等而掌握的扩散性能来推定,其详细的测定 方法如后述试验例的记载所示。
此外,从进一步易于达成优异的可视性的角度出发,优选第一光扩 散控制层11的扩散中心轴与第二光扩散控制层12的扩散中心轴所呈的 角度为1°以上,特别优选为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以上。如此,通 过使扩散中心轴彼此的角度为上述范围以上,本实施方式的光扩散控制 体1更易于使以规定角度入射的光线分散。
另一方面,优选第一光扩散控制层11的扩散中心轴与第二光扩散控 制层12的扩散中心轴所呈的角度为40°以下,特别优选为30°以下,进 一步优选为20°以下。通过使扩散中心轴彼此的角度为上述范围以下,射 出的光有效扩散的范围易于在第一光扩散控制层11与第二光扩散控制层 12重叠,其结果,易于实现更优异的可视性。
本实施方式的光扩散控制体1中,优选以使入射光最强烈地扩散的 入射角对第一光扩散控制层11的单面照射光线,由此透射至另一面的扩 散光的光强度的最大值、与以相同方式对第二光扩散控制层12进行测定 而得到的扩散光的光强度的最大值之比(较大的值除以较小的值而得到 的比)小于4倍,更优选为3.5倍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倍以下,此外进 一步优选为2倍以下,最优选为1.4倍以下。通过使上述比小于4倍,第 一光扩散控制层11及第二光扩散控制层12易于具有上述的雾度值的最 小值。另一方面,对于上述比的下限值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1.00 倍以上,尤其可以为1.01倍以上,进一步可以为1.05倍以上。另外,扩 散光的光强度的最大值例如能够通过使用了扩散亮度分布测定装置的光扩散控制层的扩散亮度分布测定而获得,其测定方法的详细情况如后述 试验例的记载所示。
1.光扩散控制层的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光扩散控制体所具备的第一光扩散控制层11及第二光 扩散控制层12只要具有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具备多个折射率相对高 的区域的规则的内部结构,且同时具有上述的雾度值的最小值,则没有 特别限定。另外,当本实施方式的光扩散控制体进一步具备除了第一光 扩散控制层11及第二光扩散控制层12以外的光扩散控制层时,只要该 除了第一光扩散控制层11及第二光扩散控制层12以外的光扩散控制层 具有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具备多个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的规则的内 部结构,则没有特别限定。
第一光扩散控制层11、第二光扩散控制层12、及除了第一光扩散控 制层11及第二光扩散控制层12以外的光扩散控制层优选通过使含有高 折射率成分与低折射率成分的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固化而得到,所述 低折射率成分具有比该高折射率成分低的折射率。特别优选高折射率成 分及低折射率成分各自具有1个或2个聚合性官能团。通过使用这样的 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易于良好地形成上述的规则的内部结构,同时 在形成第一光扩散控制层11及第二光扩散控制层12时,其雾度值的调 节也变得容易,其结果,易于达成上述的雾度值的最小值。
(1)高折射率成分
作为上述高折射率成分的优选实例,可列举出含有芳香环的(甲基) 丙烯酸酯,可特别优选地列举出含有多个芳香环的(甲基)丙烯酸酯。作为 含有多个芳香环的(甲基)丙烯酸酯的实例,可列举出(甲基)丙烯酸联苯酯、 (甲基)丙烯酸萘基酯、(甲基)丙烯酸蒽基酯、(甲基)丙烯酸苄基苯基酯、(甲 基)丙烯酸联苯氧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萘氧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蒽 基氧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苄基苯氧基烷基酯等、以及这些酯的一部分 被卤素、烷基、烷氧基、卤代烷基等取代的化合物等。其中,从易于形 成良好的规则的内部结构的角度出发,优选(甲基)丙烯酸联苯酯,具体而 言,优选邻苯基苯氧基乙基丙烯酸酯、邻苯基苯氧基乙氧基乙基丙烯酸 酯等。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甲基)丙烯酸是指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这两 者。其他的类似用语也相同。
高折射率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2500以下,特别优选为1500以 下,进一步优选为1000以下。此外,高折射率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 150以上,特别优选为20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50以上。通过使高折射 率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为上述范围,易于形成具有所期望的规则的内部结 构的光扩散控制层,同时易于形成具有上述的雾度值的最小值的第一光扩散控制层11及第二光扩散控制层12。另外,本说明书中的重均分子量 为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法测定的标准聚苯乙烯换算的值。
高折射率成分的折射率优选为1.45以上,更优选为1.50以上,特别 优选为1.54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6以上。此外,高折射率成分的折射 率优选为1.70以下,特别优选为1.6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9以下。通 过使高折射率成分的折射率为上述范围,易于形成具有所期望的规则的 内部结构的光扩散控制层,同时易于形成具有上述的雾度值的最小值的 第一光扩散控制层11及第二光扩散控制层12。另外,本说明书中的折射 率是指,固化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之前的规定成分的折射率,此外, 该折射率根据JIS K0062:1992而测定。
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低折射率成分,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中的高 折射率成分的含量优选为25质量份以上,特别优选为40质量份以上, 进一步优选为50质量份以上。此外,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低折射率成分, 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中的高折射率成分的含量优选为400质量份以下, 特别优选为300质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0质量份以下。通过使高折射率成分的含量为上述范围,在所形成的光扩散控制层的规则的内部 结构中,源自高折射率成分的区域与源自低折射率成分的区域以所期望 的比例而存在。其结果,易于形成具有所期望的规则的内部结构的光扩 散控制层,同时易于形成具有上述的雾度值的最小值的第一光扩散控制 层11及第二光扩散控制层12。
(2)低折射率成分
作为上述低折射率成分的优选实例,可列举出氨基甲酸乙酯(甲基) 丙烯酸酯、侧链上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甲基)丙烯酸类聚合物、含(甲基) 丙烯酰基的硅酮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等,特别优选使用氨基甲酸乙酯(甲 基)丙烯酸酯。
上述氨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优选由(a)至少含有2个异氰酸酯 基的化合物、(b)聚亚烷基二醇及(c)(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形成。
作为上述的(a)至少含有2个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的优选实例,可列 举出2,4-甲苯二异氰酸酯、2,6-甲苯二异氰酸酯、1,3-苯二亚甲基二异氰 酸酯、1,4-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芳香族多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 酸酯等脂肪族多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氢化二苯甲烷二 异氰酸酯等脂环式多异氰酸酯、以及它们的缩二脲体、异氰脲酸酯体, 进一步可列举出作为与乙二醇、丙二醇、新戊二醇、三羟甲基丙烷、蓖 麻油等低分子含活性氢化合物的反应物的加合物(例如,苯二亚甲基二异 氰酸酯类三官能度加合物)等。其中,优选脂环式多异氰酸酯,特别优选 仅含有2个异氰酸酯基的脂环式二异氰酸酯。
作为上述的(b)聚亚烷基二醇的优选实例,可列举出聚乙二醇、聚丙 二醇、聚丁二醇、聚己二醇等,其中,优选聚丙二醇。
另外,(b)聚亚烷基二醇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2300以上,特别优选为 430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300以上。此外,(b)聚亚烷基二醇的重均分 子量优选为19500以下,特别优选为1430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2300 以下。
作为上述的(c)(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的优选实例,可列举出(甲基) 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3-羟基丙酯、 (甲基)丙烯酸2-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3-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4-羟 基丁酯等。其中,从降低所得到的氨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的聚合速 度、能够更有效地形成规定的规则的内部结构的角度出发,优选使用甲 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
以上述的(a)~(c)的成分为材料的氨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的合 成能够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此时,从有效地合成氨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 酸酯的角度出发,关于此时的(a)~(c)的成分的掺合比例,以摩尔比计,优 选设为(a)成分:(b)成分:(c)成分=1~5:1:1~5的比例,特别优选设为 1~3:1:1~3的比例,进一步优选设为2:1:2的比例。
低折射率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3000以上,特别优选为5000以 上,进一步优选为7000以上。此外,低折射率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 20000以下,特别优选为1500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3000以下。通过使 低折射率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为上述范围,易于形成具有所期望的规则的 内部结构的光扩散控制层,同时易于形成具有上述的雾度值的最小值的第一光扩散控制层11及第二光扩散控制层12。
低折射率成分的折射率优选为1.59以下,更优选为1.50以下,特别 优选为1.49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48以下。此外,低折射率成分的折射 率优选为1.30以上,特别优选为1.4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46以上。通 过使低折射率成分的折射率为上述范围,易于形成具有所期望的规则的 内部结构的光扩散控制层,同时易于形成具有上述的雾度值的最小值的 第一光扩散控制层11及第二光扩散控制层12。
(3)其他成分
除了含有高折射率成分及低折射率成分以外,上述光扩散控制层用 组合物还可以含有其他添加剂。作为其他添加剂,例如可列举出多官能 度单体(具有3个以上聚合性官能团的化合物)、光聚合引发剂、抗氧化剂、 紫外线吸收剂、抗静电剂、聚合促进剂、阻聚剂、红外线吸收剂、增塑 剂、稀释溶剂及流平剂(leveling agent)等
也优选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含有上述添加剂中的光聚合引发剂。 通过使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含有光聚合引发剂,易于有效地形成具有 所期望的规则的内部结构的光扩散控制层。
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的实例,可列举出苯偶姻、苯偶姻甲醚、苯偶姻 乙醚、苯偶姻异丙醚、苯偶姻正丁醚、苯偶姻异丁醚、苯乙酮、二甲氨 基苯乙酮、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2,2-二乙氧基-2-苯基苯乙酮、2- 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2-甲基-1-[4-(甲硫 基)苯基]-2-吗啉基-丙烷-1-酮、4-(2-羟基乙氧基)苯基-2-(羟基-2-丙基)酮、 二苯甲酮、对苯基二苯甲酮、4,4’-二乙基氨基二苯甲酮、二氯二苯甲酮、2-甲基蒽醌、2-乙基蒽醌、2-叔丁基蒽醌、2-氨基蒽醌、2-甲基噻吨酮、 2-乙基噻吨酮、2-氯噻吨酮、2,4-二甲基噻吨酮、2,4-二乙基噻吨酮、苯 偶酰二甲基缩酮、苯乙酮二甲基缩酮、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酸酯、低聚[2- 羟基-2-甲基-1-[4-(1-甲基乙烯基)苯基]丙酮]等。上述光聚合引发剂可以单 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
使用光聚合引发剂时,相对于高折射率成分与低折射率成分的合计 量100质量份,优选将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中的光聚合引发剂的含量 设为0.2质量份以上,特别优选设为0.5质量份以上,进一步优选设为1 质量份以上。此外,相对于高折射率成分与低折射率成分的合计量100 质量份,优选将光聚合引发剂的含量设为20质量份以下,特别优选设为 15质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设为10质量份以下。通过使光扩散控制层用 组合物中的光聚合引发剂的含量为上述范围,易于有效地形成光扩散控 制层。
(4)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的制备
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能够通过将上述的高折射率成分及低折射率 成分、以及根据所需的光聚合引发剂等其他添加剂均匀混合而制备。
在进行上述混合时,可边加热至40~80℃的温度边进行搅拌,得到均 匀的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此外,也可以添加稀释溶剂并进行混合, 以使所得到的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成为所期望的粘度。
2.光扩散控制层的规则的内部结构
如上文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光扩散控制层在其内部具有在折射率相 对低的区域中具备多个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的规则的内部结构。更具体 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光扩散控制层具有多个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在折射 率相对低的区域中以规定的长度沿膜的膜厚方向延伸的规则的内部结 构。另外,此处的规则的内部结构为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沿膜的膜厚方 向延伸的结构,就这一点而言,其与一个相以无明确的规则性的方式存 在于另一个相中的相分离结构、或在海成分中存在有几乎为球状的岛成 分的海岛结构有所区分。
作为上述的规则的内部结构的更具体的实例,可列举出多个折射率 相对高的柱状物沿膜的膜厚方向林立于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的柱结 构。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光扩散控制层11及第二光扩散控制层12中, 从易于达成上述的雾度值的最小值的角度出发,优选具有柱结构作为规 则的内部结构。
(1)柱结构
图2为示意性地示出上述柱结构的透视图。如图2所示,柱结构113 为多个折射率相对高的柱状物112沿厚度方向林立,并在其周围填充有 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114的结构。另外,图2中,虽然柱状物112被绘 制成存在于柱结构113内的厚度方向的全部区域中,但在柱结构113的 厚度方向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中的至少一端部也可以不存在柱状物112。
当入射至具有这样的柱结构113的光扩散控制层的光的入射角落入 规定范围内时,该光以规定的张角强烈地扩散,同时从光扩散控制层中 射出。另一方面,入射光以上述入射角范围外的角度入射时,虽透射但 不扩散,或者伴随比入射角在范围内的入射光的情况弱的扩散而射出。 另外,将造影体以平行于光扩散控制层表面的方式配置时,由柱结构113 产生的扩散光为在任意方向均具有扩展的圆形或大致圆形(椭圆形等)。
在柱结构113中,折射率相对高的柱状物112的折射率与折射率相 对低的区域114的折射率的差优选为0.01以上,特别优选为0.05以上, 进一步优选为0.1以上。通过使上述差为0.01以上,可进行有效的扩散。 另外,上述差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0.3以下。
优选上述的柱状物112具有直径从光扩散控制层的一个面向另一个 面增加的结构。与从一个面向另一个面的直径几乎不变的柱状物相比, 具有这种结构的柱状物112易于变更与柱状物的轴线方向平行的光的行 进方向,由此光扩散控制层可有效地使光扩散。
此外,用水平于轴线方向的面切断柱状物112时的截面的直径的最 大值优选为0.1μm以上,特别优选为0.5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μm以 上。此外,该最大值优选为15μm以下,特别优选为10μm以下,进一步 优选为5μm以下。通过使直径的最大值为上述范围,光扩散控制层可有 效地使光扩散。另外,对于用垂直于轴线方向的面进行切断时的柱状物 112的截面形状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优选为圆、椭圆、多边形、不 规则形状等。
在柱结构113中,相邻的柱状物112间的距离优选为0.1μm以上, 特别优选为0.5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μm以上。此外,上述距离优选 为15μm以下,特别优选为1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μm以下。通过 使相邻的柱状物112间的距离为上述范围,光扩散控制层可有效地使光 扩散。
此外,柱结构113中,柱状物112可以水平于光扩散控制层的厚度 方向而林立,也可以以一定的倾斜角而林立。以一定的倾斜角而林立时 的倾斜角、即柱结构113的柱状物112的轴线与光扩散控制层表面的法 线所呈的锐角侧的角度优选为1°以上,特别优选为5°以上,进一步优选 为10°以上。此外,上述角度优选为50°以下,特别优选为40°以下,进 一步优选为30°以下。通过使柱状物112以上述范围倾斜,具备这种柱结 构113的光扩散控制层可使透射的光边向所期望的方向偏移边进行扩散。
另外,以上的柱结构113的规则的内部结构的尺寸、规定的角度等 能够通过使用光学数码显微镜观察柱结构113的截面而测定。
(2)柱结构的变形例
本实施方式的光扩散控制层的规则的内部结构可以为使上述的柱结 构113变形而得到的结构。例如,作为内部结构,光扩散控制层可以具 有上述的柱结构113中的柱状物112在光扩散控制层的厚度方向的中途 弯曲的结构。此外,光扩散控制层可以为在光扩散控制层的厚度方向具 有2个以上倾斜角不同的柱状物的区域的柱结构113。
3.光扩散控制体的制造方法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光扩散控制体的制造方法,例如能够通过在分别 形成第一光扩散控制层11及第二光扩散控制层12、以及根据所需的除第 一光扩散控制层11及第二光扩散控制层12以外的光扩散控制层之类的 其他层后,将它们以所期望的顺序进行层叠而得到。此外,作为制造方 法的其他实例,还可通过在形成第一光扩散控制层11后,在第一光扩散 控制层11上直接形成第二光扩散控制层12而得到。
作为第一光扩散控制层11、第二光扩散控制层12及除第一光扩散控 制层11及第二光扩散控制层12以外的光扩散控制层的形成方法,没有 特别限定,能够利用以往公知的方法形成。例如,在工序片的单面涂布 上述的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并形成涂膜后,在该涂膜的与工序片为 相反侧的面上贴合剥离片的单面(尤其是剥离面)。接着,隔着工序片或剥 离片而对上述涂膜照射活性能量射线而使其固化,由此能够形成光扩散 控制层。如此,通过在上述涂膜上层叠剥离片,剥离片与工序片的间隙 得以保持,抑制涂膜被压扁,易于形成具有均匀的厚度的光扩散控制层。
作为上述的涂布方法,例如可列举出刮刀涂布法、辊涂法、棒涂法、 刮板涂布(blade coating)法、模涂法及凹版涂布法等。此外,光扩散控制 层用组合物也可根据需要而使用溶剂进行稀释。
根据欲形成的规则的内部结构,通过不同的方式对涂膜照射活性能 量射线。这样的照射能够使用以往公知的方法进行。例如,形成上述的 柱结构时,对涂膜照射光束平行度高的平行光。
另外,上述活性能量射线是指电磁波或带电粒子束中具有能量量子 的活性能量射线,具体而言,可列举出紫外线、电子束等。活性能量射 线中,特别优选易于操作的紫外线。
使用紫外线作为活性能量射线而形成柱结构时,作为其照射条件, 优选将涂膜表面的峰值照度设为0.1~10mW/cm2。另外,此处的峰值照度 是指,照射至涂膜表面的活性能量射线显示最大值的部分的测定值。进 一步,优选将涂膜表面的累积光量设为5~200mJ/cm2
另外,从完成更确实的固化的角度出发,在进行使用了如上所述的 平行光或带状光的固化后,还优选照射通常的活性能量射线(未进行变换 为平行光或带状光的处理的活性能量射线、散射光)。
4.光扩散控制体的使用
本实施方式的光扩散控制体1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以与以往 的光扩散控制体相同的方式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光扩散控制体1特别适 合用于制造反射型显示体。
图3中,示出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光扩散控制体1而制造的反射型显 示体2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该反射型显示体2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光扩 散控制体1与设置于该光扩散控制体1的单面侧的反射板21。
另外,反射型显示体2可以具备除了光扩散控制体1及反射板21以 外的层或构件。例如,可在光扩散控制体1与反射板21之间设置液晶等 显示面板。或者,反射型显示体2为在显示面板的单面侧设置有光扩散 控制体1的构成,且可以设置反射板21作为构成显示面板的构件之一。
作为反射型显示体2的实例,可列举出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电子 纸、电泳显示器、MEMS显示器、固体结晶显示器等电子设备。此外, 反射型显示体2除了为这样的电子设备以外,还可以为在纸、树脂膜、 金属板等上印刷了显示内容的显示体。此时,纸、树脂膜、金属板等可 以发挥作为反射板21的作用,或者,可以在光扩散控制体1与反射板21 之间设置实施了用于显示的印刷的纸、树脂膜等。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光扩散控制体1还能够用于透射型液晶显示装 置、有机EL显示器等透射型显示体的制造。
本实施方式的光扩散控制体1通过具备分别具有上述的雾度值的最 小值的第一光扩散控制层11及第二光扩散控制层12,可防止后向散射 光、杂散光等光损失,同时可使光适度地扩散。由此,使用该光扩散控 制体1而制造的显示体(尤其是反射型显示体2)可实现优异的可视性。
以上所说明的实施方式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记载的,并非为了 限定本发明而记载。因此,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各要件也包含属于本 发明的保护范围内的所有设计变更或均等物。
实施例
以下,利用实施例等,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具体的说明,但本发明 的范围并不受这些实施例等的限定。
[制作例1](光扩散控制层A)
(1)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的制备
向40质量份的作为低折射率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为9,900的聚醚氨 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固体成分换算值;以下相同)中,添加60质量 份的作为高折射率成分的、分子量为268的邻苯基苯氧基乙氧基乙基丙 烯酸酯、8质量份的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的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 然后在80℃的条件下进行加热混合,得到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所述 聚醚氨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通过使聚丙二醇、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 及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反应而得到。
(2)光扩散控制层的形成
将所得到的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涂布于作为工序片的长条的聚对 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片的单面,形成涂膜。接着,在该涂膜的与工序片为 相反侧的面上层叠利用硅酮类剥离剂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的单面 进行了剥离处理的剥离片(LINTECCORPORATION制造,产品名称 “SP-PET381130”,厚度:38μm)的剥离面。
将由此得到的由剥离片、上述涂膜及工序片构成的层叠体载置于传 送带(conveyor)上。此时,使层叠体的剥离片侧的面为上侧,并同时使层 叠体的长边方向与传送带的传送方向平行。然后,对载置有层叠体的传 送带设置紫外线点平行光源(JATECCO.,LTD.制造),其中心光束平行度 被控制在±3°以内。此时,以能够照射平行于层叠体的剥离片侧的面的法 线方向的光的方式设置该光源。
然后,使传送带运作,一边使层叠体移动,一边以涂膜表面的峰值 照度为2.00mW/cm2、累积光量为53.13mJ/cm2的条件,照射平行度为2° 以下的平行光(来自主峰波长为365nm,此外还在254nm、303nm、313nm 处具有峰的高压汞灯的紫外线),由此使层叠体中的涂膜固化,形成厚度 为60μm的光扩散控制层A。其结果,得到依次层叠工序片、光扩散控 制层A(厚度:60μm)及剥离片而成的层叠体。
另外,进行所形成的光扩散控制层A的截面的显微镜观察等,其结 果确认到,在光扩散控制层A的内部形成有多个柱状物沿整个厚度方向 林立的柱结构。即,所得到的光扩散控制层A内部的柱结构区域沿厚度 方向延伸的比例为100%。此外,确认到上述柱状物与光扩散控制层A 的厚度方向平行(倾斜角0°)。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对于该倾斜角,将 膜面的法线方向上的垂直向上的方向设为0°,将传送带的前进方向记为 正,将与其相反的方向记为负。
此外,上述的峰值照度及累积光量通过将安装有光接收器的UV METER(Eyegraphics Co.,Ltd.制造,产品名称“EYE紫外线积算照度计UVPF-A1”)设置于上述涂膜的位置而测定。使用定压厚度测定器(宝制作 所公司制造,产品名称“TECLOCK PG-02J”)测定光扩散控制层A的厚 度。
[制作例2](光扩散控制层B)
将以与制作例1的工序(1)相同的方式得到的光扩散控制层用组合物 涂布于作为工序片的长条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片的单面,形成涂膜。 将由此得到的由涂膜与工序片构成的层叠体载置于传送带上。此时,使 层叠体的涂膜侧的面为上侧,并同时使层叠体的长边方向与传送带的传 送方向平行。然后,对载置有层叠体的传送带设置紫外线点平行光源 (JATEC CO.,LTD.制造),其中心光束平行度被控制在±3°以内。此时,以 能够照射方向相对于层叠体的涂膜侧的面的法线方向朝传送带的传送方 向倾斜了10°的平行光的方式设置该光源。
然后,使传送带运作,一边使层叠体移动,一边以涂膜表面的峰值 照度为2.00mW/cm2、累积光量为53.13mJ/cm2的条件,照射平行度为2° 以下的平行光(来自主峰波长为365nm,此外还在254nm、303nm、313nm 处具有峰的高压汞灯的紫外线)。
接着,在上述涂膜的与工序片为相反侧的面上层叠利用硅酮类剥离 剂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的单面进行了剥离处理的剥离片(LINTEC CORPORATION制造,产品名称“SP-PET381130”,厚度:38μm)的剥 离面。将由此得到的由剥离片、涂膜及工序片构成的层叠体以与上述相 同的方式载置于传送带上。接着,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对该传送带设置紫外线点平行光源。然后,使传送带运作,一边使层叠体移动,一边以 涂膜表面的峰值照度为11.0mW/cm2、累积光量为32.0mJ/cm2的条件,照 射散射光。
通过以上方式,使层叠体中的涂膜固化,形成厚度为90μm的光扩散 控制层B。其结果,得到依次层叠工序片、光扩散控制层B(厚度:90μm) 及剥离片而成的层叠体。
另外,所得到的光扩散控制层B内部的柱结构区域沿厚度方向延伸 的比例为10%。此外,确认到上述柱状物相对于光扩散控制层B的厚度 方向朝传送带的前进方向倾斜了约7°(倾斜角+7°)。
[制作例3](光扩散控制层C)
除了将形成的光扩散控制层的厚度变更为120μm以外,以与制作例 2相同的方式得到依次层叠工序片、光扩散控制层C(厚度:120μm)及剥 离片而成的层叠体。
另外,所得到的光扩散控制层C内部的柱结构区域沿厚度方向延伸 的比例为30%。
[制作例4](光扩散控制层D)
除了将形成的光扩散控制层的厚度变更为140μm以外,以与制作例 2相同的方式得到依次层叠工序片、光扩散控制层D(厚度:140μm)及剥 离片而成的层叠体。
另外,所得到的光扩散控制层D内部的柱结构区域沿厚度方向延伸 的比例为40%。
[制作例5](光扩散控制层E)
除了将形成的光扩散控制层的厚度变更为160μm以外,以与制作例 2相同的方式得到依次层叠工序片、光扩散控制层E(厚度:160μm)及剥 离片而成的层叠体。
另外,所得到的光扩散控制层E内部的柱结构区域沿厚度方向延伸 的比例为50%。
[制作例6](光扩散控制层F)
除了将形成的光扩散控制层的厚度变更为185μm以外,以与制作例 2相同的方式得到依次层叠工序片、光扩散控制层F(厚度:185μm)及剥 离片而成的层叠体。
另外,所得到的光扩散控制层F内部的柱结构区域沿厚度方向延伸 的比例为60%。
[实施例1]
分别从制作例1及制作例4中制作的层叠体上剥离去除工序片及剥 离片,得到光扩散控制层A及光扩散控制层D。然后,以使彼此的长边 方向(传送带的移动方向)一致的方式,将作为第二光扩散控制层的光扩散 控制层D的与照射紫外线的面相反的面层叠在作为第一光扩散控制层的 光扩散控制层A的照射紫外线的面侧上,由此得到光扩散控制体。
进一步,将上述光扩散控制体的第一光扩散控制层(光扩散控制层A) 侧的面与反射板(以使厚度为300nm的方式,在厚度为100μm的聚对苯 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的表面上蒸镀铝而成的反射板)的反射面进行层叠,得 到反射型显示体样品。
[实施例2]
除了从制作例5中制作的层叠体上剥离去除工序片及剥离片,从而 获得光扩散控制层E,并将其用作第二光扩散控制层以外,以与实施例1 相同的方式得到光扩散控制体及反射型显示体样品。
[实施例3]
除了从制作例6中制作的层叠体上剥离去除工序片及剥离片,从而 获得光扩散控制层F,并将其用作第二光扩散控制层以外,以与实施例1 相同的方式得到光扩散控制体及反射型显示体样品。
[比较例1]
不设置第二光扩散控制层,将单层的第一光扩散控制层(光扩散控制 层A)作为光扩散控制体。进一步,除了使用了该光扩散控制体以外,以 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得到反射型显示体样品。
[比较例2]
除了从制作例2中制作的层叠体上剥离去除工序片及剥离片,从而 获得光扩散控制层B,并将其用作第二光扩散控制层以外,以与实施例1 相同的方式得到光扩散控制体及反射型显示体样品。
[比较例3]
除了从制作例3中制作的层叠体上剥离去除工序片及剥离片,从而 获得光扩散控制层C,并将其用作第二光扩散控制层以外,以与实施例1 相同的方式得到光扩散控制体及反射型显示体样品。
[试验例1](光扩散控制层的变角雾度测定)
对于在制作例1~6中分别制作的光扩散控制层A~F,使用变角雾度 计(ToyoSeiki Seisaku-sho,Ltd.制造,产品名称“Haze-Gard Plus、变角雾 度计”)测定雾度值(%)。
具体而言,将从制作例1~6中得到的层叠体上剥离去除工序片及剥 离片而得到的光扩散控制层单体的、与制造时照射紫外线的面相反的面 贴附于无碱玻璃板(厚度:1.1mm)的单面,得到层叠体。然后,以使从上 述变角雾度计中的积分球开口至测定光的到达位置为止的距离为62mm、 且无碱玻璃侧与光源相对的方式,设置该层叠体。接着,以上述到达位 置的光扩散控制层的宽度方向为旋转轴,使光扩散控制层的长边方向(制 作时的搬送方向)旋转,由此对雾度值(%)的变化进行测定。即,通过仅 改变光扩散控制层的倾斜角度,由此变更相对于光扩散控制层的测定光 的入射角,并对各个入射角分别测定雾度值(%)。另外,将测定光为层叠 体的法线方向的入射角设为0°,将光扩散控制层的长边方向(制作时的搬 送方向)的前进方向侧接近光源的旋转方向设为正,在-70°~70°的范围内进行测定。测定条件的详细情况如下所述。
光源:C光源
测定直径:
Figure BDA0002609669560000211
积分球开口直径:
Figure BDA0002609669560000212
将测定的结果示于图4。另外,图4以横轴为入射角、纵轴为测定值 的方式表示。此外,确定所测定的雾度值(%)中的入射角为0°时的值、以 及最小值及最大值。将这些结果示于表1。
另外,根据图4的结果,如下所述地确定光扩散控制层的扩散中心 轴。在图4的图表中,使入射角由负值变化为正值时,雾度值在上升后, 再次降低至原来的水准。在此,计算在其上升时雾度值第一次变得最大 的入射角、与雾度值立刻要降低至原来的水准前雾度值变得最大的入射 角的平均值,将其作为扩散中心轴。另外,图4的图表中,虽然存在2个雾度值变得最大的入射角,且在它们之间存在1个雾度值变得最小的 入射角,但在确定扩散中心轴时,不考虑该雾度值变得最小时的入射角。 将以此方式得到的扩散中心轴也示于表1。
[试验例2](光扩散控制层的扩散亮度分布测定)
对于在制作例1~6中分别制作的光扩散控制层A~F,使用扩散亮度 分布测定装置(Suga Test Instruments Co.,Ltd.制造,产品名称“可变角度 色度计VC-2”),测定扩散亮度分布。
具体而言,将从制作例1~6中得到的层叠体上剥离去除工序片及剥 离片而得到的光扩散控制层单体的、与制造时照射紫外线的面相反的面 贴附于无碱玻璃板(厚度:1.1mm)的单面,得到层叠体。从扩散中心轴的 方向对该层叠体的无碱玻璃侧的面照射测定光,一边使光接收器移动, 一边依次测定由此透射至另一面(光扩散控制层侧的面)的扩散光的光强 度。此时,以将包含扩散光的射出点的光扩散控制层的宽度方向(与长边 方向在同一平面内的垂直方向)作为轴而进行旋转的方式,且边保持距射 出点的相同距离边以与光扩散控制层表面相对的状态移动光接收器。关 于该移动,以使连接该射出点与光接收器的线段与通过该射出点的法线 所呈的角度(光接收器角度)为-45°至45°的方式进行移动。另外,以相对 于光扩散控制层的长边方向(制作时的搬送方向)的前进方向侧,光接收器处于近位的角度为正、处于远位的角度为负的方式表示该角度的值。作 为光源,使用C光源。
另一方面,作为基准,在不设置测定对象且将光接收器角度固定为0° 的状态(将测定光直接照射至光接收器的状态)下,对光强度的基准值进行 测定。然后,计算如上所述地测定的各光扩散控制层的光强度相对于该 基准值的比例(将上述基准值设为100%的百分率)。将其结果示于图5-1 及图5-2。另外,图5-1及图5-2以横轴为光接收器角度、纵轴为光强度 (%)的方式表示。此外,图5-1中示出光扩散控制层A、D、E及F的结 果,图5-2中示出光扩散控制层B及C的结果。
此外,确定所得到的光强度(%)的最大值。将该最大值示于表1。进 一步,计算以光扩散控制层A的最大值为基准的、光扩散控制层A~F的 最大值的比率。将这些结果也示于表1。
[试验例3](反射型显示体样品的扩散亮度分布测定)
对于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得到的具备光扩散控制体的反射型显示体样 品,使用扩散亮度分布测定装置(Suga Test Instruments Co.,Ltd.制造,产 品名称“可变角度色度计VC-2”)测定扩散亮度分布。
具体而言,对于反射型显示体样品中的光扩散控制体侧的面,以与 该面的法线所呈的角度为10°的入射角(入射角10°)照射光线,一边使光 接收器移动,一边依次测定在反射型显示体样品中反射而产生的扩散光 的光强度。此时,以将包含扩散光的射出点的光扩散控制层的宽度方向 (与长边方向在同一平面内的垂直方向)作为轴而进行旋转的方式,且边保 持距射出点的相同距离边以与光扩散控制层相对的状态移动光接收器。 关于该移动,以使连接该射出点与光接收器的线段与通过该射出点的法 线所呈的角度(光接收器角度)为-45°至0°的方式进行移动。另外,以相对 于光扩散控制层的长边方向(制作时的搬送方向)的前进方向侧,光接收器 处于近位的角度为正、处于远位的角度为负的方式表示该角度的值。另 外,作为光源,使用C光源。
另一方面,作为基准,在设置标准白色构成板作为测定对象、并将 上述光接收器角度固定为-45°的状态下,对光强度的基准值进行测定。然 后,计算如上所述地测定的各光反射型显示体样品的光强度相对于该基 准值的比例(将上述基准值设为100%的百分率)。将其结果示于图6-1。 另外,图6-1以横轴为光接收器角度、纵轴为光强度(%)的方式表示。此 外,将光接收器角度为0°时的光强度(%)示于表2。
进一步,将入射角变更为20°(光接收器角度:-45°至10°)、30°(光接 收器角度:-45°至20°)及40°(光接收器角度:-45°至30°),分别以与上述 相同的方式进行扩散亮度分布测定。将这些测定结果示于图6-2、图6-3 及图6-4。此外,对于将入射角变更为20°、30°及40°的各个情况,也将 光接收器角度为0°时的光强度(%)示于表2。
此外,基于以上述方式得到的光接收器角度为0°时的光强度(%),制 作表示每个入射角的变角雾度值的最小值(%)与光强度(%)的关系的图 表。将该图表示于图7。该图表中,将各例的第二光扩散控制层的变角雾 度值的最小值(%)作为横轴,将光接收器角度为0°时的光强度(%)作为纵 轴。另外,对于未设置第二光扩散控制层的比较例1,将第二光扩散控制 层的变角雾度值的最小值(%)设为“0%”。此外,用线段将入射角相同 的点彼此连接。
[试验例4](反射型显示体样品的可视性的评价)
将实施例1、实施例2及比较例3中制造的反射型显示体样品以光扩 散控制体侧的面为上侧的方式排列在支撑台上。然后,对于该面,以与 该面的法线所呈的角度为10°的入射角(入射角10°)照射台灯的光线。然 后,用肉眼从相对于该面为正面的位置观察反射型显示体样品的亮度, 同时从相同的位置用数码相机对反射型显示体样品进行拍摄。将所得到 的图像示于图8。此外,将入射角变更为35°,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用肉 眼进行确认,同时进行利用数码相机的拍摄。将所得到的图像示于图8。
根据图8可知,当入射角为10°时,能够大致相同地明亮地识别实施 例1、实施例2及比较例3的反射型显示体样品。另一方面,当入射角为 35°时,能够明亮地识别实施例1及实施例2的反射型显示体样品,与此 不同,比较例3的反射型显示体样品昏暗、无法识别。
[表1]
Figure BDA0002609669560000241
[表2]
Figure BDA0002609669560000251
如表2所示,可知具备实施例的光扩散控制体的反射型显示体样品 在入射角为10°~30°时,能够以充分的光强度将光反射至正面方向。尤其 是,可知当入射角为30°时,比较例的反射型显示体样品中光强度在100% 附近、或为比其小的值,与此不同,实施例的反射型显示体样品能够以 远远大于100%的光强度将光反射至正面方向。这些结果与图8的基于肉 眼的可视性的评价结果一致。
另外,可知当入射角为40°时,比较例的反射型显示体样品均无法使 光反射至正面方向,与此不同,实施例2及3的反射型显示体样品能够 使光反射至正面方向。
此外,根据图8的图表可知,当入射角为10°及20°时,无论第二光 扩散控制层的变角雾度值的最小值如何,都能够反射光强度为100%以上 的光,而在入射角为30°的情况下,当第二光扩散控制层的变角雾度值的 最小值为约35%以上时,能够反射光强度为100%以上的光。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光扩散控制体适合用于显示体、尤其是反射型显示体的制 造。

Claims (4)

1.一种光扩散控制体,其至少具备2层光扩散控制层,所述光扩散控制层具有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具备多个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的规则的内部结构,
针对作为所述光扩散控制层中的2层的第一光扩散控制层及第二光扩散控制层的各自的单面,将该面的法线方向设为0°,并以-70°~70°的入射角依次照射光线时,所测定的雾度值的最小值为35%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扩散控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扩散控制层的扩散中心轴与所述第二光扩散控制层的扩散中心轴为不同的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扩散控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扩散控制层及第二光扩散控制层的至少一者中的所述规则的内部结构为,多个折射率相对高的柱状物沿着膜的膜厚方向林立于所述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的柱结构。
4.一种反射型显示体,其特征在于,其具备:
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扩散控制体;及
设置于所述光扩散控制体的单面侧的反射板。
CN202010749764.6A 2019-08-20 2020-07-30 光扩散控制体及反射型显示体 Pending CN11241564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50541A JP7446738B2 (ja) 2019-08-20 2019-08-20 光拡散制御体および反射型表示体
JP2019-150541 2019-08-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15643A true CN112415643A (zh) 2021-02-26

Family

ID=74647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49764.6A Pending CN112415643A (zh) 2019-08-20 2020-07-30 光扩散控制体及反射型显示体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940635B2 (zh)
JP (1) JP7446738B2 (zh)
KR (1) KR20210022485A (zh)
CN (1) CN112415643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37337A (ja) * 2011-05-19 2013-02-21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光制御フィルム、光散乱膜、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5111523A1 (ja) * 2014-01-21 2015-07-30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CN105143928A (zh) * 2013-04-30 2015-12-09 琳得科株式会社 显示器用光扩散膜以及使用它的反射型显示装置
CN105452910A (zh) * 2013-08-05 2016-03-30 琳得科株式会社 外部光利用型显示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38859A (en) 1975-09-22 1977-03-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Digital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JPS5749960U (zh) 1980-09-05 1982-03-20
JPH05214677A (ja) * 1992-01-31 1993-08-24 Toyobo Co Ltd 高発色性繊維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720319A (ja) * 1993-07-02 1995-01-24 Hitachi Ltd 光伝送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398370B1 (en) * 2000-11-15 2002-06-04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Light control device
JP5960979B2 (ja) * 2010-12-16 2016-08-02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5749960B2 (ja) 2011-03-30 2015-07-1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WO2017221828A1 (ja) * 2016-06-21 2017-12-28 株式会社クラレ プラスチックシンチレーションファイ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37337A (ja) * 2011-05-19 2013-02-21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光制御フィルム、光散乱膜、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143928A (zh) * 2013-04-30 2015-12-09 琳得科株式会社 显示器用光扩散膜以及使用它的反射型显示装置
CN105452910A (zh) * 2013-08-05 2016-03-30 琳得科株式会社 外部光利用型显示体
WO2015111523A1 (ja) * 2014-01-21 2015-07-30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32961A (ja) 2021-03-01
JP7446738B2 (ja) 2024-03-11
KR20210022485A (ko) 2021-03-03
US11940635B2 (en) 2024-03-26
US20210055459A1 (en) 2021-02-25
TW202111410A (zh) 2021-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01274B1 (ko) 이방성 광확산 필름
JP5324728B1 (ja)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拡散フィルム
WO2014178231A1 (ja) ディスプレイ用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KR20120067289A (ko) 이방성 광확산 필름용 조성물 및 이방성 광확산 필름
KR102000512B1 (ko) 광확산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TWI613465B (zh) 光擴散膜之製造方法
US11422401B2 (en) Light diffusion film comprising an indentation elastic modulus of 30 MPa or more at 23 degrees Celsius throughout an entirety of the light diffusion film
KR20120067290A (ko) 이방성 광확산 필름용 조성물 및 이방성 광확산 필름
CN111624690A (zh) 光扩散膜
CN112415643A (zh) 光扩散控制体及反射型显示体
CN112987148A (zh) 光扩散控制构件及反射型显示体
US20210278573A1 (en) Laminate and light diffusion control film
TWI840565B (zh) 光擴散控制體及反射型顯示體
US11307611B2 (en) Reflective display body
JP2021071566A (ja) 積層体および光拡散制御フィルム
US20220146719A1 (en) Reflective display body and roll body of light diffusion control sheet
WO2024043333A1 (ja) 光拡散制御部材および反射型表示体
US20230266510A1 (en) Laminate and light diffusion control film
WO2023171222A1 (ja) プロジェクションスクリー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