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07055B - 车身侧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身侧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07055B
CN112407055B CN202010683590.8A CN202010683590A CN112407055B CN 112407055 B CN112407055 B CN 112407055B CN 202010683590 A CN202010683590 A CN 202010683590A CN 112407055 B CN112407055 B CN 1124070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ement
wall
support leg
vehicle body
outer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8359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07055A (zh
Inventor
梅寿光大
�岸进一
长浜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4070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070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070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070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支承由于侧面碰撞而向中立柱输入的侧面碰撞载荷的车身侧部结构。车身侧部结构(10)具备中立柱(15)、上边梁(17)以及下边梁(12)。中立柱通过外板(31)和内板(32)而形成闭合截面,且具备固定于外板的加强件(33)。外板的上端部固定在车顶侧内板(26)的外表面(26c)。外板的下端部(31b)固定在下边梁外板(21)的外表面(21c)。加强件沿着外板的外方侧壁(41)形成,且从立柱上部(15A)向内板突出。

Description

车身侧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侧部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车身侧部结构,通常是上边梁在车身上部的侧方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下边梁在车身下部的侧方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中立柱与下边梁以及上边梁连结。中立柱例如通过外板和内板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闭合截面,在闭合截面的内部设置有加强件(加强构件)。
对于该中立柱,外板的上端部固定在上边梁的车外侧的外表面,外板的下端部固定在下边梁的车外侧的外表面。另外,内板的上端部固定在上边梁的车内侧的内表面,内板的下端部固定在下边梁的车内侧的内表面。而且,加强件与内板结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德国专利申请公开第102016118366号说明书)。
在此,对于专利文献1的车身侧部结构,加强件与内板结合。而且,内板的上端部固定在上边梁的内表面,内板的下端部固定在下边梁的内表面。因而,例如,由于侧面碰撞而向中立柱输入的侧面碰撞载荷经由加强件向内板传递。传递至内板的侧面碰撞载荷向将内板的上端部、下端部从上边梁、下边梁的内表面剥离的方向作用。因此,难以利用上边梁、下边梁来支承由于侧面碰撞而向中立柱输入的较大侧面碰撞载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支承由于侧面碰撞而向中立柱输入的侧面碰撞载荷的车身侧部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车身侧部结构(例如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结构10)具备:中立柱(例如实施方式的中立柱15、100),其通过外板(例如实施方式的外板31)和内板(例如实施方式的内板32)而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闭合截面,所述中立柱具有:腰线部(例如实施方式的腰线部55)的上侧的立柱上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立柱上部15A、100A);以及所述腰线部的下侧的立柱下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立柱下部15B、100B);上边梁(例如实施方式的上边梁17),所述外板的上端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外板的上端部31c)固定在所述上边梁的车外侧的外表面(例如实施方式的车顶侧内板的外表面26c);以及下边梁(例如实施方式的下边梁12),所述外板的下端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外板的下端部31b)固定在所述下边梁的车外侧的外表面(例如实施方式的下边梁外板的外表面21c),其中,所述中立柱具备加强件(例如实施方式的加强件33、102),所述加强件配置在所述闭合截面的内部,且形成为朝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开口的U字状截面,所述加强件固定于所述外板,并从所述立柱上部朝向所述内板突出,且沿着所述外板的内壁形成。
根据(1)的方案,将加强件形成为朝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开口的U字状截面,且固定于外板。另外,外板的上端部固定在上边梁的车外侧的外表面,外板的下端部固定在下边梁的车外侧的外表面。因而,例如,由于侧面碰撞而向中立柱输入的侧面碰撞载荷经由加强件而向外板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传递。
由此,输入至中立柱的侧面碰撞载荷作用于将外板的上端部向上边梁推压的方向、将外板的下端部向下边梁推压的方向。因此,例如,能够通过中立柱、上边梁以及下边梁来支承由于侧面碰撞而输入至中立柱的较大侧面碰撞载荷。
另外,在立柱上部,使加强件朝向内板突出。由此,能够在将立柱上部的截面抑制得小于立柱下部的状态下,提高立柱上部的弯曲刚性、强度,从而能够支承侧面碰撞载荷。
而且,在立柱下部,使加强件沿着外板的内壁形成。由此,可以由长方形或者梯形的坯件制造以在立柱上部以及立柱下部的范围配置的加强件,从而能够提高坯件的成品率,提升加强件的生产率。
(2)在上述(1)的方案的车身侧部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中立柱具备在所述加强件的内部设置在所述腰线部的上方以及下方的隔板(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隔板35、第二隔板36)。
根据(2)的方案,由于侧面碰撞而向腰线部输入侧面碰撞载荷,由此,在腰线部,加强件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变形。因此,在腰线部的上下方向上,在U字状截面的加强件中,前支承腿以及后支承腿由于例如以棱线为中心的扭转现象而朝向U字状截面的内侧变形。
于是,在加强件的内部,在腰线部的上方以及下方设置有隔板。因而,能够利用隔板来抑制加强件的前支承腿以及后支承腿朝向U字状截面的内侧变形。由此,能够抑制加强件的基于腰线部的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变形,从而能够提高加强件的弯曲强度。
(3)在上述(2)的方案的车身侧部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隔板具有分隔壁(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分隔壁75、第二分隔壁85),所述分隔壁与所述加强件的长度方向交叉配置且沿着所述加强件的内壁形成,在所述分隔壁中,车宽方向内侧的内边(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内侧边75d、85d)相对于所述加强件的开口端(例如实施方式的前支承腿开口端62a、后支承腿开口端63a)配置于在车宽方向上相同的位置。
根据(3)的方案,将分隔壁的内边配置在与加强件的开口端相同的位置。由此,能够沿着加强件的前支承腿以及后支承腿配置分隔壁,从而能够利用分隔壁来加强前支承腿以及后支承腿。
而且,通过将分隔壁的内边配置在与加强件的开口端相同的位置,能够将分隔壁的形状抑制得较小,从而实现轻量化。
除此之外,通过将分隔壁的内边配置在与加强件的开口端相同的位置,例如能够使将分隔壁与前支承腿、后支承腿通过焊接而结合的位置相对于外板与内板接合的部位充分远离。因而,例如,在利用焊枪将分隔壁与前支承腿、后支承腿焊接时,能够充分确保配置焊枪的间隙(即,结合空间)。
(4)在上述(3)的方案的车身侧部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隔板具有:第一折回凸缘(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折回凸缘76、86),其从所述分隔壁折回,且通过焊接与使所述加强件的内壁形成为截面U字状的三个壁部(例如实施方式的承压壁61,前支承腿62、105,后支承腿63、106)结合;以及第二折回凸缘(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二折回凸缘77、87),其从所述分隔壁折回,且通过紧固连结构件(例如实施方式的螺栓78、88,螺母79、89)与所述内板结合。
根据(4)的方案,将利用焊接结合的第一折回凸缘和利用螺栓结合的第二折回凸缘设为从分隔壁折回的凸缘。由此,当例如在加强件、内板中产生了一些尺寸误差的情况下,使第一折回凸缘、第二折回凸缘对应于尺寸误差而变形,从而能够吸收尺寸误差。
另外,将第一折回凸缘与加强件的三个壁部结合,且将第二折回凸缘与内板结合。由此,能够利用隔板来约束通过加强件和内板形成的矩形截面的全部四个壁部,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加强件(即,中立柱)的弯曲强度。
(5)在上述(1)至(4)中任一方案的车身侧部结构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加强件中,所述腰线部的板厚比所述立柱上部以及所述立柱下部厚。
根据(5)的方案,腰线部位于中立柱的上下方向的中央,可以认为成为对于由侧面碰撞产生的碰撞载荷脆弱的部位。于是,将腰线部的板厚设定得比立柱上部以及立柱下部厚。由此,能够提高腰线部的强度。
另外,通过使加强件之中的腰线部的板厚增厚,与使加强件的整体的板厚增厚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加强件(即,中立柱)的轻量化。
(6)在上述(1)至(5)中任一方案的车身侧部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加强件具有由相邻的两个壁部形成的棱线(例如实施方式的前棱线64、后棱线65),在两个所述壁部具备加强板(例如实施方式的加强板34),所述加强板在所述腰线部跨越所述棱线地固定。
根据(6)的方案,在腰线部,使加强板跨越加强件的棱线地固定于壁部。因而,在加强件的腰线部,能够利用作为与加强件不同的构件的加强板来加强棱线。由此,能够将加强板较小地抑制在腰线部的加强所需要的形状,从而能够兼顾加强件(即,中立柱)的轻量化和加强件(即,中立柱)弯曲强度的提升。
(7)在上述(1)至(6)中任一方案的车身侧部结构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外板中,从朝向车宽方向外侧鼓出的截面U字状的鼓出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外方鼓出部37)的开口端(例如实施方式的前开口端37a、后开口端37b)沿车身前后方向伸出的凸缘(例如实施方式的前凸缘38、后凸缘39)与所述上边梁的外表面结合,所述加强件以上端部(例如实施方式的上端部33a)的U字状截面的深度(例如实施方式的深度W1)朝向上方逐渐变浅的方式形成,所述上端部与所述鼓出部的底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外方侧壁41)结合。
根据(7)的方案,使外板的凸缘与上边梁的外表面结合,且使加强件的上端部以朝向上方逐渐变浅的方式形成并与外板的鼓出部的底部结合。即,能够将加强件的上端部配置在比上边梁靠车宽方向外侧。因而,能够使由于侧面碰撞而输入了的侧面碰撞载荷沿着从车宽方向外侧按压的方向,从加强件的上端部经由外板的凸缘而传向上边梁的外表面。由此,能够利用上边梁来支承传至上边梁的侧面碰撞载荷。
(8)在上述(7)的方案的车身侧部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加强件的下端部(例如实施方式的下端部33b)以相对于所述下边梁向上方离开的方式配置,所述外板与所述下边梁的外表面结合。
根据(8)的方案,通过使加强件的下端部以向下边梁的上方离开的方式配置,可以将在中立柱处加强件与下边梁之间的部位设为脆弱部。由此,通过由侧面碰撞而输入的侧面碰撞载荷来使脆弱部弯曲,从而能够吸收冲击能量。
(9)在上述(1)至(8)中任一方案的车身侧部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加强件具备形成U字状截面的承压壁(例如实施方式的承压壁61)、前支承腿(例如实施方式的前支承腿62、105)以及后支承腿(例如实施方式的后支承腿63、106),在所述立柱上部,所述承压壁固定于所述外板的侧壁(例如实施方式的外方侧壁41),所述前支承腿和所述后支承腿从所述外板朝向所述内板突出,在所述立柱下部,在所述外板的侧壁、前壁(例如实施方式的外方前壁42)以及后壁(例如实施方式的外方后壁43)固定有所述承压壁、所述前支承腿以及所述后支承腿。
根据(9)的方案,通过承压壁、前支承腿以及后支承腿而使加强件形成为U字状截面。因而,能够使加强件形成为从立柱上部至立柱下部的周长大致恒定(包括恒定)的U字状截面。由此,例如,能够使将加强件的原料切断的模具、使加强件成形为U字状截面的模具成为简单的形状,除此之外,还能够提高坯件的成品率,提升加强件的生产率。
另外,在立柱上部,使加强件的前支承腿和后支承腿这两腿部从外板朝向内板突出。由此,能够利用加强件来提高立柱上部的弯曲刚性。
而且,在立柱下部,在外板的侧壁、前壁以及后壁固定有加强件的承压壁、前支承腿以及后支承腿。由此,能够增加外板的侧壁、前壁以及后壁的板厚,从而能够利用加强件来提高立柱下部的弯曲刚性。
(10)在上述(1)至(9)中任一方案的车身侧部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上边梁形成为在车身上部的侧方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闭合截面,所述下边梁形成为在车身下部的侧方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闭合截面,所述外板以从所述中立柱的上部至下部的方式固定有所述加强件,所述外板的上端部固定在所述上边梁的外表面,所述外板的下端部固定在所述下边梁的外表面。
根据(10)的方案,加强件固定于外板。另外,外板的上端部固定在上边梁的外表面,外板的下端部固定在下边梁的外表面。因而,例如,由于侧面碰撞而向中立柱输入的侧面碰撞载荷经由加强件向外板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传递。
由此,输入至中立柱的侧面碰撞载荷作用于将外板的上端部向上边梁推压的方向、将外板的下端部向下边梁推压的方向。因此,例如,能够通过中立柱、上边梁以及下边梁来支承由于侧面碰撞而输入至中立柱的较大侧面碰撞载荷。
(11)在上述(1)至(10)中任一方案的车身侧部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加强件具备形成U字状截面的承压壁(例如实施方式的承压壁61)、前支承腿(例如实施方式的前支承腿105)以及后支承腿(例如实施方式的后支承腿106),在所述立柱上部,所述前支承腿的开口端(例如实施方式的前支承腿开口端105a)和所述后支承腿的开口端(例如实施方式的后支承腿开口端106a)沿着所述内板的侧壁折曲。
根据(11)的方案,在立柱上部,加强件的前支承腿的开口端和后支承腿的开口端沿着内板的侧壁折曲。因而,即使例如在立柱上部的截面深度比立柱下部浅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加强件的前支承腿、后支承腿的开口端沿着内板的侧壁折曲,而使加强件的周长大致恒定。由此,例如,能够使将加强件的原料切断的模具、使加强件成形为U字状截面的模具成为简单的形状,除此之外,还能够提高坯件的成品率,提升加强件的生产率。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车身侧部结构,在外板固定有加强件,且将外板的上端部固定在上边梁的外表面,且将外板的下端部固定在下边梁的外表面。由此,能够支承由于侧面碰撞而向中立柱输入的侧面碰撞载荷。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从车外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结构的中立柱时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从车内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结构的中立柱时的侧视图。
图5是将内板从图4的中立柱卸下后的侧视图。
图6是沿着图4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沿着图4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将图5的VIII部放大而得到的侧视图。
图9是说明由于输入至第一实施方式的中立柱的侧面碰撞载荷而加强件变形的概要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中立柱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中立柱的立柱上部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中立柱的立柱下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身侧部结构;12下边梁;15、100中立柱;15a上端部(中立柱的上部);15c分离部位(中立柱的下部);15A、100A立柱上部;15B、100B立柱下部;17…上边梁21下边梁外板;21c下边梁外板的外表面(下边梁的外表面);22下边梁内板;26车顶侧内板;26c车顶侧内板的外表面(上边梁的外表面);31外板;31a外板的内壁;31b…外板的下端部;31c…外板的上端部;32内板;33、102加强件;33a加强件的上端部;33b加强件的下端部;34加强板;35第一隔板(隔板);36第二隔板(隔板);37外方鼓出部(鼓出部);37a前开口端(鼓出部的开口端);37b后开口端(鼓出部的开口端);38前凸缘(凸缘);39后凸缘(凸缘);41外方侧壁(外板的侧壁);42外方前壁(外板的前壁);43外方后壁(外板的后壁);51内方侧壁(内板的侧壁);55腰线部;61承压壁;62、105前支承腿;62a前支承腿开口端(加强件的开口端);63、106后支承腿;63a后支承腿开口端(加强件的开口端);64前棱线(棱线);65后棱线(棱线);75第一分隔壁(分隔壁);75d、85d第一内侧边(内边);76、86第一折回凸缘;77、87第二折回凸缘;78、88螺栓(紧固连结构件);79、89螺母(紧固连结构件);85第二分隔壁(分隔壁);105a前支承腿开口端(前支承腿的开口端);106a后支承腿开口端(后支承腿的开口端);W1加强件的上端部的深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的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1的前方,箭头UP表示车辆1的上方,箭头LH表示车辆1的左方。
(第一实施方式)
<车身侧部结构>
如图1、图2所示,车身侧部结构10具备下边梁12、后轮罩13、后侧围立柱14、中立柱15、前立柱16、上边梁17以及侧围外板18。
下边梁12形成为在车身下部的侧方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闭合截面(参照图3)。在下边梁12的后端部12a设置有后轮罩13。后侧围立柱14从后轮罩13的上部13a朝向上方且车身前方呈倾斜状延伸。
前立柱16从下边梁12的前端部12b朝向上方延伸。中立柱15从下边梁12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12c朝向上方延伸。在后侧围立柱14的上端部14a、前立柱16的上端部16a以及中立柱15的上端部15a固定有上边梁17。
上边梁17形成为在车身上部的侧方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闭合截面(参照图3)。
侧围外板18是通过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下边梁12、后轮罩13、后侧围立柱14、中立柱15、前立柱16以及上边梁17,以形成车宽方向外侧的外观设计面的板。侧围外板18例如具有下边梁外板部18a、上边梁外板部18b以及中立柱外板部18c。
下边梁外板部18a是在侧围外板18的下部沿着下边梁12(具体而言,下边梁外板21)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且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下边梁12的部位。
上边梁外板部18b是在侧围外板18的上部沿着上边梁17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且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上边梁17的部位。
中立柱外板部18c是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的中央从下边梁外板部18a至上边梁外板部18b沿着中立柱15立起设置、且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中立柱15的构件。
如图2、图3所示,下边梁12具备下边梁外板21和下边梁内板22。
下边梁外板21是形成为具有上凸缘21a以及下凸缘21b的截面帽状的下边梁加强件。下边梁内板22形成为具有上凸缘22a以及下凸缘22b的截面帽状。
下边梁外板21的上凸缘21a与下边梁内板22的上凸缘22a彼此接合。另外,下边梁外板21的下凸缘21b与下边梁内板22的下凸缘22b彼此接合。由此,通过下边梁外板21以及下边梁内板22,下边梁12形成为闭合截面。下边梁12是在车身下部的侧方形成车身骨架的、刚性较高的构件。
上边梁17具备车顶侧外板25和车顶侧内板26。
车顶侧外板25具有上凸缘25a以及下凸缘25b。车顶侧内板26形成为具有上凸缘26a以及下凸缘26b的截面帽状。
车顶侧外板25的上凸缘25a与车顶侧内板26的上凸缘26a彼此接合。另外,车顶侧外板25的下凸缘25b与车顶侧内板26的下凸缘26b彼此接合。由此,通过车顶侧外板25以及车顶侧内板26,上边梁17形成为闭合截面。上边梁17是在车身上部的侧方形成车身骨架的、刚性较高的构件。
<中立柱>
如图4、图5所示,中立柱15具备外板31、内板32、加强件(加强构件)33、加强板34、第一隔板(隔板)35以及第二隔板(隔板)36。
外板31在车宽方向的外侧从下边梁12的车身前后方向中央立起设置至上边梁17。外板31具备向车宽方向外侧鼓出的外方鼓出部(鼓出部)37、从外方鼓出部37的前开口端(开口端)37a伸出的前凸缘(凸缘)38以及从外方鼓出部37的后开口端(开口端)37b伸出的后凸缘(凸缘)39。
如图6、图7所示,外方鼓出部37具有朝向车身前后方向配置的外方侧壁(侧壁、底部)41、从外方侧壁41的前边向车宽方向内侧折曲的外方前壁42以及从外方侧壁41的后边向车宽方向内侧折曲的外方后壁43。
通过外方侧壁41、外方前壁42以及外方后壁43,外方鼓出部37形成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开口而得到的U字状截面的外方鼓出部37。通过外方鼓出部37,外板31的内壁31a形成为U字状截面。
前凸缘38从外方鼓出部37(即,外方前壁42)的前开口端37a朝向车身前方伸出。后凸缘39从外方鼓出部37(即,外方后壁43)的后开口端37b朝向车身后方伸出。
外板31利用外方鼓出部37、前凸缘38以及后凸缘39而形成为截面帽状。
内板32在外板31的车宽方向内侧从下边梁12的车身前后方向中央立起设置至上边梁17。内板32具备向车宽方向内侧鼓出的内方鼓出部45、从内方鼓出部45的前开口端45a伸出的前凸缘46以及从内方鼓出部45的后开口端45b伸出的后凸缘47。
内方鼓出部45具有朝向车身前后方向配置的内方侧壁(侧壁)51、从内方侧壁51的前边向车宽方向内侧折曲的内方前壁52以及从内方侧壁51的后边向车宽方向内侧折曲的内方后壁53。
通过内方侧壁51、内方前壁52以及内方后壁53,内方鼓出部45形成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开口而得到的U字状截面的内方鼓出部45。
前凸缘46从内方鼓出部45(即,内方前壁52)的前开口端45a朝向车身前方伸出。后凸缘47从内方鼓出部45(即,内方前壁52)的后开口端45b朝向车身后方伸出。
内板32利用内方鼓出部45、前凸缘46以及后凸缘47而形成为截面帽状。
外板31的前凸缘38和内板32的前凸缘46例如利用点焊而结合,且外板31的后凸缘39和内板32的后凸缘47例如利用点焊而结合。由此,中立柱15利用外板31以及内板32而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闭合截面。
中立柱15由形成腰线部55的上侧的立柱上部15A和形成腰线部55的下侧的立柱下部15B而构成。
腰线部55是指在车身的侧窗的下端部沿着横向行进的线。换言之,是指沿着侧门在水平方向上行进的下部车身的上端线,并且是在侧窗的位置将车身上部与车身下部分隔的线。
如图2、图3所示,对于外板31,下端部31b(特别是外方鼓出部37的外方侧壁41)从车宽方向外侧固定(结合)在下边梁外板21的外表面21c。下边梁外板21的外表面21c是下边梁外板21之中与车宽方向外侧对置的面。
另外,对于外板31,上端部31c(特别是外板31的前凸缘38以及后凸缘39)从车宽方向外侧固定(结合)于车顶侧内板26的外表面26c。车顶侧内板26的外表面26c例如是车顶侧内板26之中与车宽方向外侧对置的面。
内板32在下端部32a被夹持于下边梁12的下边梁外板21与下边梁内板22之间的状态下固定(结合)。另外,对于内板32,上端部32b(特别是内板32的前凸缘46以及后凸缘47)从车宽方向外侧固定(结合)在车顶侧内板26的内表面26d。车顶侧内板26的内表面26d例如是车顶侧内板26之中与车宽方向内侧(即,车内侧)对置的面。
如图6至图8所示,在中立柱15的闭合截面的内部配置有加强件33。加强件33以从中立柱15的上端部15a到分离部位15c的方式固定(结合)于外板31。分离部位15c是相对于中立柱15的下端部15b离开距离L1的部位。
具体而言,加强件33具备承压壁61、前支承腿62、后支承腿63、前棱线(棱线)64以及后棱线(棱线)65。通过承压壁61、前支承腿62以及后支承腿63,加强件33形成为朝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开口的U字状截面(“コ”字状截面)。
承压壁61沿着外方侧壁41形成,且固定于外方侧壁41之中与从中立柱15的上端部15a到分离部位15c对应的区域。
前支承腿62沿着外方前壁42从承压壁61的前边朝向车宽方向内侧折曲。前支承腿62的整个区域或者大致整个区域在立柱下部15B沿着外方前壁42配置。另外,前支承腿62在立柱上部15A处前支承腿开口端(开口端)62a侧的部位从外方前壁42朝向内板32的内方侧壁51突出。
后支承腿63沿着外方后壁43从承压壁61的后边朝向车宽方向内侧折曲。后支承腿63的整个区域或者大致整个区域在立柱下部15B沿着外方后壁43配置。另外,后支承腿63在立柱上部15A处后支承腿开口端(开口端)63a侧的部位从外方后壁43朝向内板32的内方侧壁51突出。
即,加强件33在立柱下部15B处承压壁61、前支承腿62以及后支承腿63沿着外板31(即,外方鼓出部37)的内壁31a固定。在具体形式中,承压壁61、前支承腿62以及后支承腿63例如分别利用点焊而固定于外方侧壁41、外方前壁42以及外方后壁43。
另外,加强件33在立柱上部15A处承压壁61固定于外板的外方侧壁41。而且,加强件33在立柱上部15A处前支承腿62之中的前支承腿开口端62a侧的部位从外方前壁42朝向内板32的内方侧壁51突出。另外,加强件33在立柱上部15A处后支承腿63之中的后支承腿开口端63a侧的部位从外方后壁43朝向内板32的内方侧壁51突出。
即,加强件33在立柱下部15B以及立柱上部15A,通过承压壁61、前支承腿62以及后支承腿63这三个壁部而形成为周长大致恒定(包括恒定)的U字状截面。由此,例如,能够使将加强件33的原料切断的模具、使加强件33成形为大致U字状截面的模具成为简单的形状。除此之外,还能够由长方形或者梯形的坯件制造加强件33,从而提高坯件的成品率,提升加强件33的生产率。
另外,在立柱上部15A,使加强件33的前支承腿62和后支承腿63这两腿部从外板31朝向内方侧壁51突出。由此,能够确保前支承腿62以及后支承腿63的宽度,且能够利用加强件33来提高立柱上部15A的弯曲刚性。
而且,在立柱下部15B,在外板31的外方侧壁41、外方前壁42以及外方后壁43这三个壁部固定有加强件33的承压壁61、前支承腿62以及后支承腿63。因而,可以利用加强件33来增加与外板31的外方侧壁41、外方前壁42以及外方后壁43这三个壁部对应的板厚。由此,能够利用加强件33来提高立柱下部15B的弯曲刚性。
在此,加强件33在相邻的两个壁部(即,承压壁61以及前支承腿62)的交叉部位形成有前棱线64。前棱线64以朝向车外侧突出的方式折曲。另外,加强件33在相邻的两个壁部(即,承压壁61以及后支承腿63)的交叉部位形成有后棱线65。后棱线65以朝向车外侧突出的方式折曲。
而且,如图3、图6所示,加强件33以上端部33a的U字状截面的深度W1朝向上方逐渐变浅的方式,使前支承腿62以及后支承腿63朝向承压壁61形成为倾斜状。加强件33的上端部33a与外方鼓出部37的外方侧壁41结合。加强件33的上端部33a例如上端侧的一部分配置在比车顶侧内板26的外表面26c靠车宽方向外侧。另外,对于外板31,上端部31c(特别是外板31的前凸缘38以及后凸缘39)(参照图2)从车宽方向外侧固定(结合)在车顶侧内板26的外表面26c。
因而,能够使由于侧面碰撞而输入的侧面碰撞载荷F1从加强件33的上端部33a经由外板31的上端部31c沿着从车宽方向外侧向车顶侧内板26的外表面26c按压的方向传递。由此,能够利用上边梁17来支承传至车顶侧内板26的外表面26c(即,上边梁17)的侧面碰撞载荷F2。
这样,加强件33形成为朝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开口的U字状截面,且固定于外板31。另外,外板31的上端部31c固定在车顶侧内板26的外表面26c,外板31的下端部31b固定在下边梁外板21的外表面21c。因而,例如,由于侧面碰撞而向中立柱15输入的侧面碰撞载荷F1经由加强件33向外板31的上端部31c以及下端部31b传递。
由此,在侧面碰撞载荷F1输入至中立柱15时,侧面碰撞载荷F2作用于将外板31的上端部31c向上边梁17推压的方向。同时,侧面碰撞载荷F3作用于将外板31的下端部31b向下边梁12推压的方向。因此,例如,能够通过中立柱15、上边梁17以及下边梁12来支承由于侧面碰撞而输入至中立柱15的较大侧面碰撞载荷F1。
另外,在立柱上部15A,使加强件33朝向内板32突出。由此,中立柱15能够在将立柱上部15A的截面抑制得比立柱下部15B小的状态下,利用加强件33来提高立柱上部15A的弯曲刚性、强度,从而能够支承侧面碰撞载荷F1。
在此,对于加强件33,下端部33b以相对于下边梁12向上方离开距离L1的方式配置。另外,外板31的下端部31b(特别是外方鼓出部37的外方侧壁41)从车宽方向外侧固定(结合)在下边梁外板21的外表面21c。
这样,加强件33的下端部33b以相对于下边梁12向上方离开距离L1的方式配置。因而,可以将在中立柱15处加强件33与下边梁12之间的部位设为脆弱部68。由此,通过由于侧面碰撞而输入的侧面碰撞载荷F1来使脆弱部68弯曲,从而能够吸收冲击能量。
如图6、图8所示,在加强件33的内部,以沿上下方向跨越腰线部55的方式配置有加强板34。加强板34具有底部71、前折曲部72以及后折曲部73。通过底部71、前折曲部72以及后折曲部73,加强板34沿着加强件33而形成为U字状截面。
底部71沿着承压壁61配置,例如通过粘接剂而粘贴于承压壁61并被固定。前折曲部72从底部71的前边沿着前支承腿62折曲,且例如通过粘接剂而粘贴于前支承腿62并被固定。这样,通过底部71固定于承压壁61,且前折曲部72固定于前支承腿62,从而底部71以及前折曲部72在腰线部55(还包括腰线部55附近的上下方向上的部位)跨越前棱线64地固定。
另外,后折曲部73从底部71的后边沿着后支承腿63折曲,且例如通过粘接剂而粘贴于后支承腿63并被固定。这样,通过底部71固定于承压壁61,且后折曲部73固定于后支承腿63,从而底部71以及后折曲部73在腰线部55(还包括腰线部55附近的上下方向的部位)跨越后棱线65地固定。
这样,通过加强板34在加强件33的内部以沿上下方向跨越腰线部55的方式配置,从而腰线部55(还包括腰线部55附近的上下方向上的部位)的板厚形成得比其他部位厚。
在此,腰线部55位于中立柱15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可以认为成为对于由侧面碰撞产生的碰撞载荷F1(参照图3)脆弱的部位。于是,在腰线部55(还包括腰线部55附近的上下方向上的部位)固定加强板34,从而使板厚比加强件33的其他部位厚。由此,能够在中立柱15提高腰线部55的强度。
而且,在腰线部55(还包括腰线部55附近的上下方向上的部位),使加强板34跨越加强件33的前棱线64以及后棱线65地固定于加强件33的U字状截面的壁部。因而,在加强件33的腰线部55(还包括腰线部55附近的上下方向的部位),能够利用作为与加强件33不同的构件的加强板34来加强前棱线64以及后棱线65,并且能够利用加强板34来使加强件33的板厚增厚。
由此,能够将加强板34较小地抑制在腰线部55(还包括腰线部55附近的上下方向的部位)的加强所需要的形状。由此,能够兼顾中立柱15的轻量化和中立柱15的弯曲强度的提升。
如图8、图9所示,例如,通过由于侧面碰撞而向腰线部55输入侧面碰撞载荷F1,从而加强件33在腰线部55向车宽方向内侧变形。因此,在腰线部55的上方,对于U字状截面的加强件33,前支承腿62以及后支承腿63由于例如以前棱线64以及后棱线65为中心的扭转现象而如箭头A那样向U字状截面的内侧变形。另外,在腰线部55的下方,对于U字状截面的加强件33,前支承腿62以及后支承腿63由于例如以前棱线64以及后棱线65为中心的扭转现象而如箭头B那样向U字状截面的内侧变形。
因而,在加强件33的内部,在腰线部55的上方设置有第一隔板35,且在腰线部55的下方设置有第二隔板36。由此,在腰线部55的上方,能够利用第一隔板35来抑制加强件33的前支承腿62以及后支承腿63如箭头A那样向U字状截面的内侧变形。另外,在腰线部55的下方,能够利用第二隔板36来抑制加强件33的前支承腿62以及后支承腿63如箭头B那样向U字状截面的内侧变形。因此,能够抑制加强件33的基于腰线部55的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变形,从而能够提高加强件33的弯曲强度。
以下,对第一隔板35以及第二隔板36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6、图8所示,第一隔板35在加强板34的内部设置在加强板34的上部34a。第一隔板35具有第一分隔壁(分隔壁、障壁)75、第一折回凸缘76以及第二折回凸缘77。第一分隔壁75相对于加强件33的长度方向交叉(具体而言,正交)配置。第一分隔壁75具有第一外侧边75a、第一前边75b、第一后边75c以及第一内侧边(内边)75d。通过第一外侧边75a、第一前边75b以及第一后边75c,第一分隔壁75沿着加强件33的U字状截面(具体而言,加强板34的U字状截面)形成外形的轮廓。
另外,第一内侧边75d相对于加强件33的前支承腿开口端62a以及后支承腿开口端63a配置于在车宽方向上相同的位置。
在第一外侧边75a、第一前边75b以及第一后边75c分别设置有第一折回凸缘76。具体而言,第一折回凸缘76从第一外侧边75a之中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上方沿着加强板34的底部71折曲,且例如通过焊接(接合)与底部71结合。
另外,第一折回凸缘76从第一前边75b之中的车宽方向的内端部朝向下方沿着加强板34的前折曲部72折曲,且例如通过焊接(接合)与前折曲部72结合。而且,第一折回凸缘76从第一后边75c之中的车宽方向的内端部朝向下方沿着加强板34的后折曲部73折曲,且例如通过焊接(接合)与后折曲部73结合。
即,第一分隔壁75通过第一折回凸缘76经由加强板34而与加强件33的U字状截面的内部通过焊接(接合)结合。
另外,在第一内侧边75d设置有第二折回凸缘77。具体而言,第二折回凸缘77从第一内侧边75d之中的车身前后方向的中央部朝向下方沿着内板32的内方侧壁51折曲,且通过紧固连结构件(例如,螺栓78、螺母79(参照图3))与内方侧壁51结合。
这样,第一外侧边75a、第一前边75b以及第一后边75c的第一折回凸缘76和第一内侧边75d的第二折回凸缘77通过从第一分隔壁75折回而形成。由此,当例如在加强件33、加强板34、内板32中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尺寸误差的情况下,使第一折回凸缘76、第二折回凸缘77对应于尺寸误差而变形(位移),从而能够吸收尺寸误差。
另外,第一折回凸缘76与加强板34的底部71、前折曲部72以及后折曲部73的U字状截面的壁部结合,且第二折回凸缘77与内板32的内方侧壁51结合。由此,能够利用第一隔板35来约束由加强板34(即,加强件33)和内板32形成的矩形截面的全部四个壁部,从而能够提高中立柱15的弯曲强度。
在该状态下,第一内侧边75d相对于加强件33的前支承腿开口端62a以及后支承腿开口端63a配置于在车宽方向上相同的位置。因而,第一分隔壁75沿着加强件33的前支承腿62以及后支承腿63配置。由此,在腰线部55的上方,能够利用第一分隔壁75来加强前支承腿62以及后支承腿63。
另外,通过将第一内侧边75d相对于加强件33的前支承腿开口端62a以及后支承腿开口端63a配置于在车宽方向上相同的位置,能够将第一分隔壁75的形状抑制得较小,从而实现轻量化。
而且,第一内侧边75d配置在与前支承腿开口端62a以及后支承腿开口端63a相同的位置。因而,能够使供第一前边75b的第一折回凸缘76与加强板34的前折曲部72结合的前焊接位置81从外板31的前凸缘38和内板32的前凸缘46充分向车宽方向内侧远离。另外,能够使供第一后边75c的第一折回凸缘76与加强板34的后折曲部73结合的后焊接位置82从外板31的后凸缘39和内板32的后凸缘47充分向车宽方向内侧远离。
由此,例如,在利用焊枪将第一前边75b的第一折回凸缘76与加强板34的前折曲部72焊接时,能够充分确保配置焊枪的间隙(即,结合空间)。另外,例如,在利用焊枪将第一后边75c的第一折回凸缘76与加强板34的后折曲部73焊接时,能够充分确保配置焊枪的间隙(即,结合空间)。
如图7、图8所示,在加强件33的内部,在加强板34的下侧附近且腰线部55的下方设置有第二隔板36。
第二隔板36具有第二分隔壁(分隔壁、障壁)85、第一折回凸缘86以及第二折回凸缘87。
第二分隔壁85相对于加强件33的长度方向交叉(具体而言,正交)配置。第二分隔壁85具有第二外侧边85a、第二前边85b、第二后边85c以及第二内侧边(内边)85d。通过第二外侧边85a、第二前边85b以及第二后边85c,第二分隔壁85沿着加强件33的U字状截面形成外形的轮廓。
另外,第二内侧边85d相对于加强件33的前支承腿开口端62a以及后支承腿开口端63a配置于在车宽方向上相同的位置。
在第二外侧边85a、第二前边85b以及第二后边85c分别设置有第一折回凸缘86。具体而言,第二外侧边85a通过车宽方向的中央部85e朝向加强件33的承压壁61突出而形成为V字状。第一折回凸缘86从第二外侧边85a的中央部85e朝向下方沿着加强件33的承压壁61折曲,并通过焊接(接合)与承压壁61结合。
另外,第一折回凸缘86从第二前边85b之中的车宽方向的内端部朝向下方沿着加强件33的前支承腿62折曲,且通过焊接(接合)与前支承腿62结合。而且,第一折回凸缘86从第二后边85c之中的车宽方向的内端部朝向下方沿着加强件33的后支承腿63折曲,且通过焊接(接合)与后支承腿63结合。
即,第二分隔壁85通过第一折回凸缘86由焊接(接合)而结合在加强件33的U字状截面的内部。
另外,在第二内侧边85d设置有第二折回凸缘87。具体而言,第二内侧边85d通过车宽方向的中央部85f朝向内板32的内方侧壁51突出而形成为V字状。第二折回凸缘87从第一内侧边85d的中央部85f朝向上方沿着内板32的内方侧壁51折曲,且通过紧固连结构件(例如,螺栓88、螺母89)与内方侧壁51结合。
这样,第二外侧边85a的中央部85e、第二前边85b及第二后边85c的第一折回凸缘86、和第二内侧边85d的中央部85f的第二折回凸缘87通过从第二分隔壁85折回而形成。由此,当例如在加强件33、内板32中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尺寸误差的情况下,使第一折回凸缘86、第二折回凸缘87对应于尺寸误差而变形(位移),从而能够吸收尺寸误差。
另外,第一折回凸缘76与加强板34的底部71、前折曲部72以及后折曲部73的U字状截面的壁部结合,第二折回凸缘77与内板32的内方侧壁51结合。由此,能够利用第一隔板35来约束由加强板34(即,加强件33)和内板32形成的矩形截面的全部四个壁部,从而能够提高中立柱15的弯曲强度。
另外,第一折回凸缘86与加强件33的承压壁61、前支承腿62以及后支承腿63的U字状截面的壁部结合,第二折回凸缘87与内板32的内方侧壁51结合。由此,能够利用第二隔板36来约束由加强件33和内板32形成的矩形截面的全部四个壁部,从而能够提高中立柱15的弯曲强度。
在该状态下,第二内侧边85d相对于加强件33的前支承腿开口端62a以及后支承腿开口端63a配置于在车宽方向上相同的位置。因而,第二分隔壁85沿着加强件33的前支承腿62以及后支承腿63配置。由此,在腰线部55的下方,能够通过第二分隔壁85来加强前支承腿62以及后支承腿63。
另外,通过将第二内侧边85d相对于加强件33的前支承腿开口端62a以及后支承腿开口端63a配置于在车宽方向上相同的位置,能够将第二分隔壁85的形状抑制得较小,从而实现轻量化。
这样,在腰线部55的上方,前支承腿62以及后支承腿63通过第一分隔壁75(第一隔板35)来加强。另外,在腰线部55的下方,前支承腿62以及后支承腿63利用第二分隔壁85(第二隔板36)来加强。在该状态下,例如,通过侧面碰撞而向腰线部55输入侧面碰撞载荷F1(参照图9)。此时,在腰线部55的上方以及下方,能够利用第一隔板35以及第二隔板36来抑制加强件33的前支承腿62以及后支承腿63由于侧面碰撞载荷孔而向U字状截面的内侧变形。
由此,例如在由于侧面碰撞而向腰线部55输入了侧面碰撞载荷F1时,能够抑制加强件33的基于腰线部55的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变形。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0至图12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中立柱100。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中立柱15相同、类似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10、图11所示,中立柱100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加强件33替代为加强件102,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中立柱15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0中,为了使中立柱100的结构的理解变得容易而省略了第一隔板35以及第二隔板36。
中立柱100由形成腰线部55的上侧的立柱上部100A和形成腰线部55的下侧的立柱下部100B而构成。对于加强件102,腰线部55以及腰线部55附近的上方的部位103利用一张板材而形成得比加强件33的其他部位厚。由此,能够在中立柱100处提高腰线部55的强度。
另外,通过仅使加强件102之中的腰线部55以及腰线部55附近的上方的部位103的板厚增厚,与使加强件102的整体的板厚增厚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轻量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使腰线部55以及腰线部55附近的上方的部位103形成得比其他部位厚的例子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作为其他例,也可以是,除了腰线部55附近的上方的部位103之外,腰线部55附近的下方的部位也形成得比其他部位厚。
而且,加强件102在立柱上部100A,在前支承腿105具有前支承腿开口端(前支承腿的开口端、自由端)105a,并且在后支承腿106具有后支承腿开口端(后支承腿的开口端、自由端)106a。
前支承腿开口端105a在立柱上部15A以从前支承腿105的靠近前支承腿开口端105a的部位沿着内板32的内方侧壁51朝向车身前方伸出(翘曲)的方式折曲。后支承腿开口端106a在立柱上部15A以从后支承腿106的靠近后支承腿开口端106a的部位沿着内板32的内方侧壁51朝向车身后方伸出(翘曲)的方式折曲。
这样,加强件102在立柱上部15A处前支承腿105的前支承腿开口端105a和后支承腿106的后支承腿开口端106a沿着内板32的内方侧壁51折曲。
在此,如图11、图12所示,例如,考虑到中立柱100的立柱上部100A的截面深度W2比立柱下部100B的截面深度W3浅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通过在立柱上部100A,使前支承腿105的前支承腿开口端105a、后支承腿106的后支承腿开口端106a沿着内方侧壁51折曲,能够使加强件102的周长在整个区域内大致恒定。
由此,例如,能够使将加强件102的原料切断的模具、使加强件102成形为U字状截面的模具成为简单的形状,除此之外,还能够提高坯件的成品率,提升加强件33的生产率。
除此之外,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中立柱100,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中立柱15相同的效果。例如,第二实施方式的中立柱10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中立柱15相同,加强件102形成为向车宽方向上的内侧开口的U字状截面,且固定于外板31。另外,外板31的上端部31c固定在车顶侧内板26的外表面26c,外板31的下端部31b固定在下边梁外板21的外表面21c(参照图2)。因而,例如,由于侧面碰撞而向中立柱100输入的侧面碰撞载荷F1(参照图3)经由加强件102向外板31的上端部31c以及下端部31b传递。
由此,输入至中立柱100的侧面碰撞载荷F1作用于将外板31的上端部31c向上边梁17推压的方向、将外板31的下端部31b向下边梁12推压的方向。因此,例如,能够通过中立柱100、上边梁17以及下边梁12来支承由于侧面碰撞而输入至中立柱100的较大侧面碰撞载荷F1。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添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本发明并不通过前述的说明来限定,而仅通过附加的技术方案来限定。
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紧固连结构件而以螺栓78、88,螺母79、89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作为其他例,也可以将铆钉等用作紧固连结构件。

Claims (9)

1.一种车身侧部结构,其具备:
中立柱,其通过外板和内板而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闭合截面,所述中立柱具有:腰线部的上侧的立柱上部;以及所述腰线部的下侧的立柱下部;
上边梁,所述外板的上端部固定在所述上边梁的车外侧的外表面;以及
下边梁,所述外板的下端部固定在所述下边梁的车外侧的外表面,
所述车身侧部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中立柱具备加强件,所述加强件配置在所述闭合截面的内部,且形成为朝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开口的U字状截面,
所述加强件固定于所述外板,并从所述立柱上部朝向所述内板突出,且沿着所述外板的内壁形成,
所述中立柱具备在所述加强件的内部设置在所述腰线部的上方以及下方的隔板,
所述隔板具有分隔壁,所述分隔壁与所述加强件的长度方向交叉配置且沿着所述加强件的内壁形成,
在所述分隔壁中,车宽方向内侧的内边相对于所述加强件的开口端配置于在车宽方向上相同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具有:
第一折回凸缘,其从所述分隔壁折回,且通过焊接与使所述加强件的内壁形成为截面U字状的三个壁部结合;以及
第二折回凸缘,其从所述分隔壁折回,且通过紧固连结构件与所述内板结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侧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强件中,所述腰线部的板厚比所述立柱上部以及所述立柱下部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侧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件具有由相邻的两个壁部形成的棱线,
在两个所述壁部具备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在所述腰线部跨越所述棱线地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侧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板中,从朝向车宽方向外侧鼓出的截面U字状的鼓出部的开口端沿车身前后方向伸出的凸缘与所述上边梁的外表面结合,
所述加强件以上端部的U字状截面的深度朝向上方逐渐变浅的方式形成,所述上端部与所述鼓出部的底部结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侧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件的下端部以相对于所述下边梁向上方离开的方式配置,
所述外板与所述下边梁的外表面结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侧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件具备形成U字状截面的承压壁、前支承腿以及后支承腿,在所述立柱上部,所述承压壁固定于所述外板的侧壁,所述前支承腿和所述后支承腿从所述外板朝向所述内板突出,
在所述立柱下部,在所述外板的侧壁、前壁以及后壁固定有所述承压壁、所述前支承腿以及所述后支承腿。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侧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边梁形成为在车身上部的侧方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闭合截面,
所述下边梁形成为在车身下部的侧方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闭合截面,
所述外板以从所述中立柱的上部至下部的方式固定有所述加强件,所述外板的上端部固定在所述上边梁的外表面,所述外板的下端部固定在所述下边梁的外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侧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件具备形成U字状截面的承压壁、前支承腿以及后支承腿,在所述立柱上部,所述前支承腿的开口端和所述后支承腿的开口端沿着所述内板的侧壁折曲。
CN202010683590.8A 2019-08-23 2020-07-15 车身侧部结构 Active CN1124070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52934A JP7038686B2 (ja) 2019-08-23 2019-08-23 車体側部構造
JP2019-152934 2019-08-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07055A CN112407055A (zh) 2021-02-26
CN112407055B true CN112407055B (zh) 2023-03-28

Family

ID=74678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83590.8A Active CN112407055B (zh) 2019-08-23 2020-07-15 车身侧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38686B2 (zh)
CN (1) CN1124070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81724A1 (ja) 2021-02-26 2022-09-0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機上現像型平版印刷版原版、平版印刷版の作製方法、平版印刷方法、及び、呈色剤
JP7214768B2 (ja) * 2021-03-08 2023-01-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リヤピラー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13078B2 (ja) * 1992-09-29 2001-09-2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JP4421724B2 (ja) * 2000-01-20 2010-02-24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センターピラー構造
JP3818875B2 (ja) * 2001-07-13 2006-09-06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ベルトライン部構造
JP2009126241A (ja) * 2007-11-20 2009-06-11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のピラー構造
WO2012081335A1 (ja) * 2010-12-13 2012-06-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側部構造
JP5686586B2 (ja) * 2010-12-13 2015-03-18 ユニプレス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車体骨格における補強構造
US8491047B1 (en) * 2012-01-23 2013-07-23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5962627B2 (ja) * 2013-09-27 2016-08-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補強構造
CN203780612U (zh) * 2014-03-10 2014-08-20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身b柱结构
JP6150365B2 (ja) * 2014-08-26 2017-06-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車体および自動車車体の製造方法
JP6384203B2 (ja) * 2014-08-29 2018-09-05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センターピラー
US9365242B1 (en) * 2015-05-13 2016-06-1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Tubular vehicle roof pillar reinforcement
JP6331150B2 (ja) * 2015-08-07 2018-05-3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レーム構造
US10124833B2 (en) * 2016-09-01 2018-11-1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B-pillar assembly for vehicle body
CN209096830U (zh) * 2018-09-29 2019-07-12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侧围框架加强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38686B2 (ja) 2022-03-18
JP2021030880A (ja) 2021-03-01
CN112407055A (zh) 2021-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78484B2 (en) Uppe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automobile
JP5041064B2 (ja) 車両側部構造
US9764770B2 (en) Structure for upper part of vehicle body
US11192593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9079618B2 (en) Upp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12407055B (zh) 车身侧部结构
WO2015146902A1 (ja) 車体側部構造
WO2015146903A1 (ja) 車体側部構造
CN112739611B (zh) 车身下部结构
EP2412612B1 (en) Side sill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JP5170188B2 (ja) スライドドア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US11400984B2 (en) Vehicle body side part structure
CN112092913B (zh) 上部车身构造
CN110884567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14286779A (zh) 车身结构
CN112092916A (zh) 车辆的上部车身构造
CN110920757B (zh) 车辆的下部结构
CN112441135A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212890612U (zh) 车身下部结构
US11420682B2 (en)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20230303180A1 (en) Vehicle Rear Structure
JP7196219B2 (ja) 車体構造
US20240116575A1 (en) Side sill reinforcement member for vehicle and side sill assembly including the same
CN116142313A (zh) 车辆中柱结构
CN117585067A (zh) 车辆中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