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68480A - 横置涡旋型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横置涡旋型压缩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368480A CN112368480A CN201980043417.7A CN201980043417A CN112368480A CN 112368480 A CN112368480 A CN 112368480A CN 201980043417 A CN201980043417 A CN 201980043417A CN 112368480 A CN112368480 A CN 11236848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frigerant
- lubricating oil
- path
- chamber
- scro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8/00—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C18/02—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arcuate-engagement type, i.e. with circular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each member having the same number of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 F04C18/0207—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arcuate-engagement type, i.e. with circular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each member having the same number of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both members having co-operating elements in spiral form
- F04C18/0215—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arcuate-engagement type, i.e. with circular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each member having the same number of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both members having co-operating elements in spiral form where only one member is mov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8/00—Control of, monitoring of,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C28/24—Control of, monitoring of,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characterised by using valves controlling pressure or flow rate, e.g. discharge valves or unloading valves
- F04C28/26—Control of, monitoring of,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characterised by using valves controlling pressure or flow rate, e.g. discharge valves or unloading valves using bypass channel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18/00 - F04C28/00
- F04C29/02—Lubrication; Lubricant separation
- F04C29/026—Lubricant separ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18/00 - F04C28/00
- F04C29/02—Lubrication; Lubricant separation
- F04C29/028—Means for improving or restricting lubricant flow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210/00—Fluid
- F04C2210/26—Refrigerants with particular properties, e.g. HFC-134a
- F04C2210/261—Carbon dioxide (CO2)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240/00—Components
- F04C2240/80—Other components
- F04C2240/807—Balance weight, counterweigh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Rotary Pumps (AREA)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在横置涡旋型压缩机中,随着润滑油通过减压机构(42),从润滑油分离出的气体制冷剂从自转防止机构的机构收纳室(34c)流入入口开口部(91),该流入的气体制冷剂通过排出路径(90、130)被排出,当将入口开口部中的最上侧的部位作为入口开口部的最上部,将多个滑动部中的位于最上侧的滑动部作为上侧滑动部,并且将在上侧滑动部位于最下侧的部位时上侧滑动部中的位于最下侧的部位作为最下部时,上述入口开口部的最上部相比上侧滑动部的上述最下部位于上侧。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8年6月2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8-124915号,并将其记载内容作为参照组入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横置涡旋型压缩机。
背景技术
在涡旋型压缩机中,防止回旋涡旋件的自转的自转防止机构相对于回旋涡旋件的轴向配置于几乎垂直的方向。因此,应该向构成自转防止机构的多个滑动部中的配置在上方的滑动部(以下,称为上侧滑动部)供给的润滑油无法抵抗重力从而难以向上侧上升。
因此,自转防止机构的多个滑动部中的上侧滑动部的润滑是困难的,并且由于作为自转防止机构的十字形环进行往返运动,因此在折返的时候速度为零。因此,很难形成上侧滑动部的油膜等是众所周知的。
另外,在涡旋型压缩机中,由制冷剂的压缩反力产生使回旋涡旋件在其轴向上从固定涡旋件离开的方向的力(以下,称为推力负荷)。
为了与此对应,在专利文献1中,设置有轴承部件,该轴承部件具有从回旋涡旋件的滑动面承受推力负荷的推力支承面。
在此,相对回旋涡旋件的滑动面在径向内侧配置有作为自转防止机构的十字形环。在该结构中,通过油分离机构从由压缩室排出的高压制冷剂中分离出的润滑油经由高压储油室和减压控制机构相比回旋涡旋件的滑动面向内侧供给。
轴承部件的推力支承面从回旋涡旋件的滑动面承受推力负荷。因此,由于轴承部件的推力支承面被回旋涡旋件的滑动面抵接,因此能够抑制润滑油从推力支承面与回旋涡旋件的滑动面之间向径向外侧流动。
因此,由于相比回旋涡旋件的滑动面在径向内侧保持有润滑油,因此在十字形环的上侧滑动部也供给有充分的润滑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38597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涡旋型压缩机中,如上所述,轴承部件的推力支承面被回旋涡旋件的滑动面抵接。因此,在相比回旋涡旋件的滑动面配置于径向内侧的十字形环的上侧滑动部也供给有来自高压储油室的润滑油。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来自高压储油室的润滑油经由减压控制机构相比回旋涡旋件的滑动面向内侧供给。在润滑油通过减压控制机构时,润滑油中的制冷剂(即,工作流体)产生减压泡沫。另外,在润滑滑动部时热量向油移动,通过加热而产生加热发炮。即,溶解在润滑油中的制冷剂从润滑油中分离。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涡旋压缩机中,轴承部件的推力支承面被回旋涡旋件的滑动面抵接。因此,相对于该滑动面的径向内侧的区域被轴承部件和回旋涡旋件划分。因此,润滑油保持在径向内侧的区域内。
此时,在径向内侧的区域中,气体制冷剂容易向上方移动,并且润滑油容易向下方移动。
其结果是,由于在十字形环的上侧滑动部的附近供给有气体制冷剂所占比例较高的润滑油,因此十字形环的上侧滑动部有缺乏润滑且磨损增加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润滑自转防止机构的横置涡旋型压缩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具备:固定涡旋件;
回旋涡旋件,在将轴线延伸的方向作为轴线方向时,该回旋涡旋件相对于固定涡旋件配置于轴线方向一侧,且以轴线为中心进行回旋,并且在该回旋涡旋件与固定涡旋件之间形成吸入、压缩并排出制冷剂的压缩室;以及
支承部,该支承部从轴线方向一侧支承回旋涡旋件,
轴线方向配置为与上下方向交叉,横置涡旋型压缩机具备:
润滑油分离部,该润滑油分离部从由压缩室排出的制冷剂中分离出润滑油,并将分离出润滑油的制冷剂排出;
自转防止机构,该自转防止机构具有随着回旋涡旋件的回旋而位移并滑动的多个滑动部,并且限制回旋涡旋件的自转;
收纳室形成部,该收纳室形成部形成收纳自转防止机构的机构收纳室;
润滑油路径形成部,该润滑油路径形成部形成润滑油路径,该润滑油路径将通过润滑油分离部而从制冷剂分离出的润滑油导向机构收纳室;
减压机构,该减压机构对润滑油路径进行缩径;以及
排出路径形成部,该排出路径形成部形成排出路径,该排出路径具有向机构收纳室内开口的入口开口部,
随着润滑油通过减压机构,从润滑油分离出的气体制冷剂从机构收纳室流入入口开口部,该流入的气体制冷剂通过排出路径被排出,
将入口开口部中的最上侧的部位作为入口开口部的最上部,将多个滑动部中的位于最上侧的滑动部作为上侧滑动部,并且将在上侧滑动部位于最下侧的部位时上侧滑动部中的位于最下侧的部位作为最下部,入口开口部的最上部相比于上侧滑动部的最下部位于上侧。
由此,能够从机构收纳室排出气体制冷剂,并且在机构收纳室内残留润滑油。因此,能够通过机构收纳室内的润滑油对自转防止机构进行润滑。
此外,标注于各结构要素等的带括号的参照符号表示该结构要素等与后述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具体的结构要素等的对应关系的一例。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横置涡旋型压缩机的剖面结构的图。
图2的(a)部分是在图1的横置涡旋型压缩机中以与轴线S正交的剖面剖切的剖视图。图2的(b)部分是图2的(a)部分的IIa-IIa剖视图。
图3的(a)部分是从轴线方向一侧观察图1中的回旋涡旋件单体的图。图3的(b)部分是图3的(a)部分的IIIa-IIIa剖视图。
图4的(a)部分是表示回旋涡旋件的中心Sp相对于固定涡旋件的中心Kp位于下侧的示意图。图4的(b)部分既是表示回旋涡旋件的中心Sp相对于固定涡旋件的中心Kp位于下侧时的自转防止机构的位置的剖视图,也是相当于图2的(a)部分的图。图4的(c)部分既是表示回旋涡旋件的中心Sp相对于固定涡旋件的中心Kp位于下侧时的自转防止机构的位置的剖视图,也是相当于图2的(b)部分的图。
图5的(a)部分是表示回旋涡旋件的中心Sp相对于固定涡旋件的中心Kp位于上侧的示意图。图5的(b)部分既是表示回旋涡旋件的中心Sp相对于固定涡旋件的中心Kp位于上侧时的自转防止机构的位置的剖视图,也是相当于图2的(a)部分的图。图5的(c)部分既是表示回旋涡旋件的中心Sp相对于固定涡旋件的中心Kp位于上侧时的自转防止机构的位置的剖视图,也是相当于图2的(b)部分的图。
图6是表示图1中的推力轴承部的第二环状圆板部的第二滑动面的图。
图7是图6中的VII-VII剖视图。
图8是图1中的推力轴承部的剖视图。
图9是放大了图1中的横置涡旋型压缩机中的回旋涡旋件和固定涡旋件的周边的剖视图。
图10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横置涡旋型压缩机的局部面构图。
图1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横置涡旋型压缩机的局部面构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横置涡旋型压缩机的剖面结构的图。
图13既是在图12的横置涡旋型压缩机中以与轴线正交的剖面剖切的剖视图,也是表示在第二压缩室压缩制冷剂的压缩工序的图。
图14是图13中的XIII-XIII剖视图。
图15既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横置涡旋型压缩机的剖面结构的图,也是表示在第二压缩室吸入制冷剂的吸入工序的图。
图1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横置涡旋型压缩机的剖面结构的图。
图17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横置涡旋型压缩机的部分剖面结构的图。
图18是图17中的XV-XV剖视图。
图19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自转防止机构的结构的图。
图20是表示图19中的上侧的销环机构的结构的图。
图21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自转防止机构的上侧的销孔机构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彼此相同或等同的部分,为了实现说明的简略化,在图中标注相同的符号。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载用的横置涡旋型压缩机10的内部结构的纵剖视图。
横置涡旋型压缩机10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而构成从压缩室排出的二氧化碳的压力超过临界压力的超临界制冷循环。本实施方式的横置涡旋型压缩机10应用于对车室内进行空气调节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横置涡旋型压缩机10是在通过螺栓来结合容器的密闭容器11内收容了电动机部20和压缩机构部30的半密闭型电动压缩机。
密闭容器11具备呈圆筒形的壳体即压缩机壳体11a、配置于该压缩机壳体11a的轴线方向一侧和另一侧的电动机侧端部壳体11b以及压缩机构侧端部壳体11c。
压缩机壳体11a的轴线方向是指压缩机壳体11a的轴线延伸的方向。轴线方向是指在横置涡旋型压缩机10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
在压缩机壳体11a中的轴线方向一侧在上下方向上侧设置有吸入口11d。吸入口11d是将从构成车辆用空调装置的蒸发器流动的制冷剂吸入压缩机壳体11a内的吸入室11e的开口部。
吸入室11e相对于压缩机壳体11a中的主轴承27形成于轴线方向一侧,并且收纳电动机部20等。
电动机部20具备固定于压缩机壳体11a的内周面的定子22和固定于旋转轴24的转子26,并且构成三相交流电动机。定子22是向定子铁心卷绕三相的定子线圈而构成的。转子26形成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磁极。
在此,旋转轴24的轴线配置为与压缩机壳体11a的轴线一致。在旋转轴24中的轴线方向另一侧设置有曲轴机构24a。曲轴机构24a的轴线与旋转轴24的轴线平行。
曲轴机构24a与旋转轴24构成一体成型品。由此,伴随着旋转轴24的旋转,曲轴机构24a以旋转轴24的轴线为中心进行回旋运动。
在旋转轴24设置有润滑油路径24b和润滑油路径24c、24d、24e。润滑油路径24b和润滑油路径24c构成第一润滑油路径。
润滑油路径24b是用于将来自后述的高压润滑油室40的润滑油向主轴承27、轴承部29以及曲轴机构收纳室(即,轴承收纳室)38供给的流路。润滑油路径24b设置为沿着旋转轴24的轴线S延伸。润滑油路径24b在旋转轴24中的轴线方向另一侧形成有流入口。以下,将轴线S延伸的方向称为轴线方向。
润滑油路径24c是将来自润滑油路径24b的润滑油向主轴承27和曲轴机构收纳室38供给的流路。润滑油路径24d是将来自润滑油路径24b的润滑油向曲轴轴承部32c供给的流路。润滑油路径24e是将来自润滑油路径24b的润滑油向轴承部29供给的流路。
旋转轴24中的轴线方向另一侧被主轴承27支承为以轴线为中心旋转自如。主轴承27固定于压缩机壳体11a的内周面。主轴承27经由推力轴承100从轴线方向一侧支承回旋涡旋件32,以使后述的回旋涡旋件32能够回旋。
旋转轴24中的轴线方向一侧被轴承部29支承为以轴线为中心旋转自如。使用螺栓29a等将轴承部29固定于压缩机壳体11a。
压缩机构部30在压缩机壳体11a内相对于电动机部20配置在轴线方向另一侧。压缩机构部30具备回旋涡旋件32和固定涡旋件34。
回旋涡旋件32具备:基部32a,该基部32a在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扩展;以及齿部32b,该齿部32b从基部32a向轴线方向另一侧突起,并且沿着渐开线形成。
在回旋涡旋件32的基部32a设置有作为减压机构的减压控制机构42,该减压控制机构42对形成于高压润滑油室40与润滑油路径24b之间的润滑油路径进行缩径。所述润滑油路径由润滑油路径44、43构成。
减压控制机构42构成具有比润滑油路径44、43的流路截面积小的流路截面积的润滑油路径。在回旋涡旋件32的基部32a设置有润滑油路径43,该润滑油路径43使通过了减压控制机构42的润滑油向润滑油路径24b流通。
润滑油路径44、43由润滑油路径43和润滑油路径44构成。润滑油路径44由固定涡旋件34的润滑油路径形成部44a形成。润滑油路径24b、24c由旋转轴24的润滑油路径形成部24h、24i形成。润滑油路径120是由主轴承27的润滑油路径形成部120a形成的第二润滑油路径。
润滑油路径43随着回旋涡旋件32的回旋而间歇性地与润滑油路径44连结。润滑油路径44在固定涡旋件34中形成为用于将来自高压润滑油室40的润滑油导向减压控制机构42。
回旋涡旋件32具备曲轴轴承部32c,该曲轴轴承部32c将曲轴机构24a保持为旋转自如。曲轴轴承部32c从基部32a向曲轴机构24a的轴线方向一侧突出且形成为以曲轴机构24a的轴线为中心的圆筒状。
在回旋涡旋件32的基部32a与主轴承27之间设置有曲轴机构收纳室38,该曲轴机构收纳室38收纳曲轴机构24a和平衡配重块36。
平衡配重块36支承于旋转轴24。平衡配重块36随着旋转轴24进行旋转,实现对回旋涡旋件32中的相对于轴线S的重量的不平衡进行抵消的作用。
以本实施方式的平衡配重块36中的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外侧36a(参照图9)与后述的润滑油路径120的入口开口部120b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有平衡配重块36和主轴承27。
固定涡旋件34相对于回旋涡旋件32配置在轴线方向另一侧。固定涡旋件34固定于主轴承27。
固定涡旋件34具备:基部34a,该基部34a在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扩展;以及齿部34b,该齿部34b从基部34a向轴线方向一侧突起,并且沿着渐开线形成。固定涡旋件34的基部34a与回旋涡旋件32的基部32a相对配置。
本实施方式的固定涡旋件34的基部34a、齿部34b与回旋涡旋件32的基部32a、齿部32b之间构成有后述的压缩室50a、50b。压缩室50a、50b吸入从吸入口11d吸入的制冷剂且对该制冷剂进行压缩并排出。压缩室50a相对压缩室50b配置于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内侧。压缩室50a对应于第一压缩室,压缩室50b对应于第二压缩室。
在固定涡旋件34的基部34a设置有高压排出流路51,该高压排出流路51从压缩室50a向排出室60排出高压制冷剂。在高压排出流路51中的排出室60侧设置有止回阀62。
排出室60形成于压缩机构侧端部壳体11c与固定涡旋件34之间。在压缩机构侧端部壳体11c内设置有润滑油分离机构(即,润滑油分离部)63和高压润滑油室40。润滑油分离机构63从通过了排出室60的气体制冷剂分离出润滑油。
在通过该润滑油分离机构63而从气体制冷剂分离出的润滑油溶入有制冷剂。高压润滑油室40贮存通过润滑油分离机构63而从气体制冷剂分离出的润滑油。由此,在高压润滑油室40内的润滑油溶入有制冷剂。
在回旋涡旋件32与固定涡旋件34之间配置有自转防止机构70,该自转防止机构70限制回旋涡旋件32的自转。使用十字形环(日语:オルダムリング)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自转防止机构70。后述自转防止机构70的详细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的吸入室11e内,在相对于转子26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外侧且在相对于转子26的上下方向下侧设置有制冷剂路径11f,该制冷剂路径11f将通过吸入口11d而流入了的制冷剂导向压缩室50a、50b。
在压缩机壳体11a内,在相对于主轴承27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外侧且在相对于主轴承27的上下方向下侧设置有制冷剂路径11g。制冷剂路径11g是将通过了制冷剂路径11f的制冷剂导向压缩室50a、50b的流路。制冷剂路径11g相对于固定涡旋件34、回旋涡旋件32配置于上下方向下侧。
在压缩机壳体11a内,在相对于固定涡旋件34、回旋涡旋件32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外侧且在相对于固定涡旋件34、回旋涡旋件32的上下方向下侧设置有制冷剂路径11h。
制冷剂路径11h是用于将通过了制冷剂路径11g的制冷剂导向压缩室50a、50b的流路。制冷剂路径11h、11g配置于相对于转子26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外侧,并且相对于转子26的上下方向下侧的位置。
在固定涡旋件34设置有制冷剂路径11i,该制冷剂路径11i是将通过了制冷剂路径11h的制冷剂导向压缩室50a、50b的内部制冷剂路径。
制冷剂路径11g由主轴承27的制冷剂路径形成部12a形成。制冷剂路径11h、11i由固定涡旋件12b、12c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压缩机壳体11a内,在相对于主轴承27相对于轴线S的径向外侧且在相对于主轴承27的上下方向上侧设置有后述的排出路径90(即,第一排出路径)。排出路径90是将来自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即,机构收纳室)34c的气体制冷剂向吸入室11e排出的路径。排出路径90由主轴承27的排出路径形成部90a形成。
在回旋涡旋件32与主轴承27之间设置有推力轴承100。推力轴承100支承于主轴承27并从轴线方向一侧将回旋涡旋件32支承为能够进行回旋。后述推力轴承100的详细结构。
接着,参照图2~图5对本实施方式的自转防止机构70的构造进行详细说明。
自转防止机构70相对于固定涡旋件34被支承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滑动移动。
自转防止机构70具备环部71和键72、73、74、75。环部71形成为以轴线B为中心的环状。环部71的轴线B与轴线24的轴线S平行配置。
环部71配置于固定涡旋件34中的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内。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通过固定涡旋件34中的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形成部34f(参照图1)而形成为从轴线方向一侧向另一侧凹陷。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形成为以轴线R为中心的环状。轴线R与轴线B平行配置。
键72配置于环部71中的最下侧。键72形成为从环部71向轴线方向另一侧突起。键72收纳于固定涡旋件34的键槽部80内。
键槽部80配置于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中的最下侧。键槽部80形成为从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的底面34d(参照图3)向轴线方向另一侧凹陷。
固定涡旋件34中的形成键槽部80的槽形成部80a构成为键72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在键72中的宽度方向一侧和另一侧形成有在槽形成部80a滑动的滑动面72a、72b。宽度方向是与轴线方向正交且与水平方向平行的方向。
键73配置于环部71中的最上侧。键73形成为从环部71向轴线方向另一侧突起。键73收纳于固定涡旋件34的键槽部81内。键槽部81配置于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中的最上侧。键槽部81形成为从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的底面34d向轴线方向另一侧凹陷。
固定涡旋件34中的形成键槽部81的槽形成部81a构成为键73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在键73中的宽度方向一侧和另一侧形成有在槽形成部81a滑动的滑动面73a、73b。
键74配置于环部71中的宽度方向另一侧。键74形成为从环部71向轴线方向一侧突起。键74收纳于回旋涡旋件32的键槽部82(参照图3)内。键槽部82在回旋涡旋件32形成为向宽度方向一侧凹陷。
回旋涡旋件32中的形成键槽部82的槽形成部82a构成为能够因键74在宽度方向上移动。在键74中的上下方向上侧和下侧形成有在槽形成部82a滑动的滑动面74a、74b。
键75配置于环部71中的宽度方向另一侧。键75形成为从环部71向轴线方向一侧突起。键75收纳于回旋涡旋件32的键槽部83(参照图3)内。键槽部83在回旋涡旋件32形成为向宽度方向一侧凹陷。
回旋涡旋件32中的形成键槽部83的槽形成部83a构成为能够因键75在宽度方向上移动。在键75中的上下方向上侧和下侧形成有在槽形成部83a滑动的滑动面75a、75b。
在这样构成的自转防止机构70中,随着回旋涡旋件32的回旋,环部71以被槽形成部80a、81a支承的状态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往返运动(参照图4、图5)。此时,滑动面72a、72b相对于槽形成部80a在上下方向上滑动。滑动面73a、73b相对于槽形成部81a在上下方向上滑动。
图4表示自转防止机构70位于最下侧时的自转防止机构70。图5表示自转防止机构70位于最上侧时的自转防止机构70。
此外,在图4中,将滑动面73a、73b中的最下侧的部位(以下,称为最下部)与固定涡旋件34中的最下侧的部位之间的距离表示为L。在图5中,将滑动面73a、73b中的最下侧的部位与固定涡旋件34中的最下侧的部位之间的距离表示为(L+α)。α是α>0成立的距离。
并且,回旋涡旋件32以环部71被槽形成部82a、83a支承的状态在宽度方向上进行往返运动。此时,滑动面74a、74b相对于槽形成部82a在宽度方向上滑动。滑动面75a、75b相对于槽形成部83a在宽度方向上滑动。
本实施方式的排出路径90中的向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开口的入口开口部91的最上侧的部位(以下,称为最上部)相比作为上侧滑动部的键73的最下部位于上下方向上侧。入口开口部91中的最下侧的部位(以下,称为最下部)相比作为上侧滑动部的键73的最下部位于上下方向上侧。键73构成键72、73、74、75中的位于最上侧的滑动部。
接着,参照图6~图9对本实施方式的推力轴承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推力轴承100相对于润滑油路径120配置于轴线方向一侧。推力轴承100具备环状圆板部100a、100b。环状圆板部100a、100b分别形成为以轴线S为中心的环状。环状圆板部100a对应于第一环状圆板部,环状圆板部100b对应于第二环状圆板部。
环状圆板部100a是支承于主轴承27的固定轴承部。在环状圆板部100a中的轴线方向另一侧形成有相对于环状圆板部(即,回旋轴承部)100b进行滑动的滑动面101a。滑动面101a对应于第一滑动面。
环状圆板部100b支承于回旋涡旋件32。在环状圆板部100b中的轴线方向一侧形成有相对于环状圆板部100a进行滑动的滑动面101b。滑动面101b对应于第二滑动面。
在滑动面101b中的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内侧形成有向轴线方向另一侧凹陷的凹部103。凹部103向滑动面101中的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内侧开口。
在凹部103内配置有多个突起部104。多个突起部104形成为从凹部103内的底部向轴线方向一侧突起的圆柱状。在多个突起部104各自的轴线方向一侧设置有承压面(即,承压部)104a,该承压面104a环状圆板部100a的滑动面101a承受力。多个突起部104分散地配置于凹部103内。凹部103实现保持润滑油的作用。因此,多个突起部104分别被凹部103的润滑油包围。
多个突起部104各自的承压面104a在凹部103内供给有润滑油并被润滑的状态下,相对于环状圆板部100a的滑动面101a进行滑动。在滑动面101中的相对于凹部103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外侧形成有阻挡凹部103内的润滑油的阻挡部102。
本实施方式的环状圆板部100a中的径向内侧顶端部110构成相比主轴承27中的内周面27a向径向内侧突起的突出部。径向内侧顶端部110形成为以轴线S为中心的环状。主轴承27中的内周面27a形成为以轴线S为中心的环状。内周面27a构成轴承收纳形成部,该轴承收纳形成部相比内周面27a在径向内侧形成曲轴机构收纳室38。
在主轴承27中的相对于环状圆板部100a的轴线方向一侧,在相对于曲轴轴承部32c的上下方向下侧设置有润滑油路径120。润滑油路径120是将曲轴机构收纳室38内的润滑油导向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的流路。
具体而言,润滑油路径120具有向曲轴机构收纳室38开口的入口开口部120b。入口开口部120b(参照图9)在内周面27a开口形成。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横置涡旋型压缩机10的工作进行说明。
首先,当向定子22的定子线圈供给三相交流电力时,从定子线圈向转子26产生旋转磁场。转子26与旋转磁场同步。伴随于此,旋转轴24以轴线S为中心进行旋转。因此,平衡配重块36与旋转轴24一同旋转。
此时,旋转轴24经由曲轴机构24a向回旋涡旋件32施加回旋力。因此,回旋涡旋件32相对于固定涡旋件34以轴线S为中心进行回旋。伴随于此,在回旋涡旋件32与固定涡旋件34之间形成有压缩室50a、50b。压缩室50a、50b吸入、压缩并排出制冷剂。
具体而言,压缩室50b通过吸入口11d、吸入室11e、制冷剂路径11f、11g、11h、11g来吸入、压缩并排出低压制冷剂。从该压缩室50b排出的制冷剂在制冷循环内是低压低温的制冷剂。该低压低温的制冷剂再次被压缩室50a吸入、压缩并排出。
从该压缩室50a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通过高压排出流路51而向排出室60流动。来自排出室60的高压气体制冷剂中的润滑油被润滑油分离机构63分离。
通过润滑油分离机构63而去除了润滑油的高压制冷剂从排出口63a朝向冷凝器排出。另一方面,通过润滑油分离机构63而从来自排出室60的高压制冷剂分离出的润滑油贮存于高压润滑油室40。
此时,回旋涡旋件32相对于固定涡旋件34进行回旋。因此,减压控制机构42间歇性地与润滑油路径44连通。因此,在减压控制机构42与润滑油路径44连通的状态下,将高压润滑油室40内的润滑油向减压控制机构42导入。
由此,通过了减压控制机构42的润滑油通过润滑油路径43而向润滑油路径24b流动。来自润滑油路径24b的润滑油通过润滑油路径24c、24d、24e而向主轴承27、轴承部29、曲轴机构收纳室38、曲轴轴承部32c供给。因此,主轴承27、轴承部29、曲轴轴承部32c分别被润滑油润滑。
在此,随着回旋涡旋件32相对于固定涡旋件34进行回旋,回旋涡旋件32相对于自转防止机构70在宽度方向上进行往返运动。此时,自转防止机构70承受回旋涡旋件32的自转力,并且相对于固定涡旋件34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往返运动。
此时,键72的滑动面72a、72b相对于槽形成部80a在上下方向上滑动。键73的滑动面73a、73b相对于槽形成部81a在上下方向上滑动。键74的滑动面74a、74b相对于槽形成部82a在宽度方向上滑动。键75的滑动面75a、75b相对于槽形成部83a在宽度方向上滑动。
在此,将在键72、73、74、75(即,多个滑动部)中的位于最上侧的键73位于上下方向最下侧时,键73的滑动面73a、73b中的最下侧的部位称为上侧滑动部的最下部。
排出路径90的入口开口部91中的最上侧的部位(以下,称为最上部)相比上侧滑动部的最下部配置于上下方向上侧。并且,入口开口部91中的位于最下侧的部位(以下,称为最下部)相比上侧滑动部的最下部配置于上下方向上侧。
另一方面,当来自高压润滑油室40的润滑油被减压控制机构42减压时,溶于润滑油的制冷剂产生减压泡沫。在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内,润滑油与气体制冷剂分离。因此,气体制冷剂从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通过排出路径90向吸入室11e内流动。
伴随于此,在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内残留有气体制冷剂成分少且滑动特性优的润滑油。因此,键72的滑动面72a、72b、键73的滑动面73a、73b、键74的滑动面74a、74b以及键75的滑动面75a、75b被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内的润滑油润滑。由此,能够准确地确保自转防止机构70的可靠性。
从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通过排出路径90而向吸入室11e内排出的气体制冷剂与从吸入口11d向吸入室11e内吸入的气体制冷剂相比极少。因此,来自排出路径90的气体制冷剂在短时间内流入位于吸入室11e内的上下方向下侧的制冷剂路径11f。
因此,没有因来自排出路径90的气体制冷剂使电动机部20的温度上升这样的热影响。由此,电动机部20通过被从吸入口11d吸入至吸入室11e内的气体制冷剂冷却,能够不增加铜损失地以高效率的状态进行运转。
另外,在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充满润滑油时,能够从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通过排出路径90向吸入室11e排出润滑油。由此,能够抑制润滑油分离机构63的润滑油的温度上升。
伴随于此,也能够抑制压缩室50a、50b的温度上升,对压缩室50a、50b的形成有效,并且压缩机效率也提高。另外,能够抑制随着润滑油的温度上升的滑动部的烧熔。并且,能够使该润滑油回到吸入室11e内,并且能够与制冷剂气体一起再次返回到压缩室50a、50b。
根据以上已说明的本实施方式,横置涡旋型压缩机10具备固定涡旋件34和回旋涡旋件32,并且轴线方向配置为与上下方向交叉(例如,正交)。
回旋涡旋件32在将轴线S延伸的方向作为轴线方向时,相对于固定涡旋件34配置于轴线方向一侧,并且以轴线S为中心进行回旋,在回旋涡旋件32与固定涡旋件34之间形成压缩室50a、50b,该压缩室50a、50b吸入、压缩并排出制冷剂。主轴承27构成支承部,该支承部从轴线方向一侧支承回旋涡旋件32。
润滑油分离机构63构成润滑油分离部,该润滑油分离部分离从压缩室50a、50b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中的润滑油,并将分离了润滑油的气体制冷剂排出。自转防止机构70具有键72、73、74、75,该键72、73、74、75随着回旋涡旋件32的回旋而在上下方向上位移并滑动,并且自转防止机构70限制回旋涡旋件32的自转。
固定涡旋件34具备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形成部34f,该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形成部34f形成收纳自转防止机构70的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
为了使通过润滑油分离机构63而从制冷剂分离出的润滑油导向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设置有润滑油路径44、旋转轴24的润滑油路径24b、润滑油路径24c以及润滑油路径120。横置涡旋型压缩机10具备减压控制机构42,该减压控制机构42对使润滑油从润滑油分离机构63向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流通的润滑油路径进行缩径。
固定涡旋件34具备形成排出路径90的排出路径形成部90a,该排出路径90具有向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内开口的入口开口部91,并且通过入口开口部91而将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内的润滑油向吸入室11e排出。
将键72、73中的位于最上侧的键73作为上侧滑动部。将上侧滑动部位于最下侧的部位时上侧滑动部中的位于最下侧的部位作为最下部。
入口开口部91中的位于最上侧的最上部相比上侧滑动部的最下部位于上下方向上侧。具体而言,排出路径90的入口开口部91中的位于最下侧的最下部相比上侧滑动部的最下部形成于上下方向上侧。
因此,当来自高压润滑油室40的润滑油被减压控制机构42减压时,在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内,润滑油与气体制冷剂分离。因此,气体制冷剂从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通过排出路径90向吸入室11e内流动。
伴随于此,在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内,残留有润滑油。因此,键72的滑动面72a、72b、键73的滑动面73a、73b、键74的滑动面74a、74b以及键75的滑动面75a、75b被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内的润滑油润滑。由此,能够防止磨损并且减低滑动阻力。其结果是,能够防止自转防止机构70的可靠性、性能的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来自高压润滑油室40的润滑油在通过减压控制机构42被减压至规定压力之后向各滑动部供给,因此能够确保各滑动部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通过排出路径90向吸入室11e排出润滑油、制冷剂气体,并且将润滑油、制冷剂气体全部的量向压缩室50a、50b供给能够活用于压缩室形成,并且能够降低压缩中途的泄漏损失。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电动机部20的冷却由经由吸入口11d被吸入的低压制冷剂来可靠地进行,因此能够期待电机效率的提高。因此,能够以低成本来实现滑动部的可靠性的提高,作为其副作用,也能够期待效率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吸入口11d流入吸入室11e内的雾状的润滑油通过向压缩机壳体11a的内壁、电动机部20(尤其是,卷线部)的碰撞而被液滴化,并且通过重力向压缩机壳体11a中的下侧移动。并且,该润滑油向制冷剂路径11g、11h移动,该制冷剂路径11g、11h从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通过排出路径90而流入吸入室11e内。
由此,能够活用制冷剂的流动将积存于压缩机壳体11a的下侧的润滑油向压缩室50a、50b提前供油,从而仅在压缩机壳体11a内部残留有微量的润滑油。因此,能够抑制向压缩机壳体11a的润滑油积存,并且使用于维持可靠性、压缩机效率的制冷空调设备的必要润滑油量的控制成为可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高压润滑油室40与吸入室11e之间的压力差而将高压润滑油室40内的润滑油向各种滑动部位供给。这样,通过将制冷剂压力差活用于润滑油的供给,不需要成本高的容积型润滑油泵,并且能够同时进行各滑动部的可靠性的确保和成本的对应。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平衡配重块36靠近润滑油路径120的入口开口部120b,平衡配重块36的径向外侧36a与润滑油路径120的入口开口部120b的一部分重叠。
由此,密度高的润滑油通过平衡配重块36的离心力向曲轴机构收纳室38中的外周侧运送,并且能够通过平衡配重块36的旋转力而提前流入润滑油路径120的入口开口部120b内。因此,能够通过润滑油路径120将曲轴机构收纳室38内的润滑油提前向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供给。
此外,通过平衡配重块36的旋转来搅拌曲轴机构收纳室38内的气体制冷剂、润滑油,由此能够由气体制冷剂的流动来通过润滑油路径120提前向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供给润滑油。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形成曲轴机构收纳室38的内周面27a的以轴线S为中心的直径尺寸设为,并且将推力轴承100的环状圆板部100a的以轴线S为中心的直径尺寸设为。内周面27a与推力轴承100的环状圆板部100a构成为成立。
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有滑动面72a、72b、73a、73b...74a、74b等的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的制冷剂压力与吸入室11e的压力几乎是相同的压力。因此,在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与吸入室11e之间不需要减压阀。
例如,虽然压差工作阀等在到达某一定压差时进行工作并排出润滑油,但是到工作为止的时间不能进行排出,有在润滑油的排出对象是压缩室的情况、压缩室形成不足、泄漏增加而导致的性能恶化或者压缩内部的滑动部产生磨损的可能性。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由于能够利用制冷剂压力差向设置于制冷剂压力低的部位的各种滑动部位供给润滑油,因此能够提前供油。
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推力轴承100在轴线方向一侧设置有润滑油路径120。
在此,在未设置有润滑油路径120的情况下,需要使曲轴机构收纳室38内的润滑油通过推力轴承100的压力损失大的细小间隙而向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供给。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相对于推力轴承100在轴线方向一侧设置有润滑油路径120。因此,能够减小压力损失,并且能够向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提前供油。
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路径90相对于压缩机壳体11a中的主轴承27设置于上侧。润滑油路径120相对于压缩机壳体11a中的曲轴机构收纳室38配置于下侧。
因此,在电动机部20停止时,在各滑动部残留有微量的附着润滑油,并且剩余的润滑油积存于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内的下侧。
因此,排出路径90如上述那样相对于曲轴机构收纳室38配置于下侧。因此,电动机部20启动后,混入气体制冷剂的润滑油从曲轴机构收纳室38通过排出路径90而向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的下侧的润滑油积存供给。
因此,能够对积存于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的下侧的润滑油进行搅拌,并且与气体制冷剂一同将润滑油向排出路径90的入口开口部91运送。由此,相比仅通过润滑油进行润滑,能够利用密度轻的气体来提前向滑动面72a...74b等供给润滑油。
在本实施方式中,润滑油路径与制冷剂路径独立设置,该润滑油路径用于使来自高压润滑油室40的润滑油向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流通,该制冷剂路径用于使来自吸入口11d的制冷剂向压缩室50a、50b流通。
在此,当润滑油路径与制冷剂路径连接时,包含于向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供给的润滑油的气体制冷剂量变大。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润滑油路径与制冷剂路径独立设置。因此,能够使包含于向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供给的润滑油的气体制冷剂量变少。伴随于此,能够抑制向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供给的润滑油的黏度降低。
另外,横置涡旋型压缩机10在构成车辆空调装置用的制冷循环的功能零件中重量重且不容易温热冷却。因此,在随着外气温度的变化而温度比其他的设备低的情况下,制冷剂气体凝结且液体制冷剂容易积存。因此,通过将润滑路径与吸入路径分离,能够抑制该液体制冷剂侵入各滑动部,而从各滑动部带出润滑油。
此外,虽然有在排出口63a、吸入口11d设置止回阀等的情况,但是由于其与体积的大型化、成本高有关,因此不推荐。
在此,制冷剂路径由制冷剂路径11f、11g、11h、11i构成。润滑油路径由润滑油路径44、润滑油路径43、旋转轴24的润滑油路径24b、润滑油路径24c以及润滑油路径120构成。
另外,在未设置润滑油路径120并且推力轴承100的环状圆板部100a、100b之间的间隙极小的情况下,从曲轴机构收纳室38向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流动的润滑油的流动性降低。其结果是,有由于滑动热润滑油的温度上升,润滑油的黏度下降而产生烧熔的可能性。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由于设置有润滑油路径120,因此能够提高从曲轴机构收纳室38向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流动的润滑油的流动性。其结果是,抑制润滑油的黏度下降,从而能够事先抑制烧熔产生。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并且从压缩室50a排出的二氧化碳的压力超过临界压力。
在此,二氧化碳相比氟利昂系列制冷剂(制冷剂),运转时的压力更高,自转转矩也高1.5倍左右,向自转防止机构70也作用有更大的负荷。因此,为了确保可靠性和性能,能够通过良好的润滑环境来实现油膜形成、滑动发热的去除。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磨损,并且通过低摩擦化来降低滑动损失。
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路径11g、11h相比固定涡旋件34和回旋涡旋件32配置于下侧。制冷剂路径11g、11h相对于转子26配置与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外侧且相对于转子26配置于下侧。
由此,由于未使用容积型润滑油泵等,因此能够不增加动力而活用气体制冷剂的流动来提前将积存于压缩机壳体11a的下侧的润滑油向压缩室50a、50b供油,从而仅有微量的润滑油残留于压缩机壳体11a内部。
因此,能够抑制向压缩机壳体11a内部的润滑油积存的产生,从而能够控制用于维持可靠性、压缩机效率的制冷空调设备所需的润滑油的量。
另外,能够抑制由于转子26旋转时的搅拌阻力而产生损失、效率降低,并且还能够抑制由于润滑油枯竭而导致的滑动部位的润滑油不足、烧熔、由于润滑油分离器的大型化而导致的成本上升。
在本实施方式的推力轴承100的环状圆板部100b的滑动面101中的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内测形成有向轴线方向另一侧凹陷的凹部103。凹部103向滑动面101中的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内侧(即,曲轴机构收纳室38)开口。
通过回旋涡旋件32的回旋运动而将润滑油从环状圆板部100b的内周面的全部方向引入凹部103,能够在多个凸起部104的承压面104a形成油膜。尤其是,由于回旋涡旋件32进行公转运动,因此在将推力轴承100用于涡旋型压缩机的情况下的滑动速度比将推力轴承100用于进行旋转运动的设备的情况下的滑动速度小。
通过以上所述,从推力轴承100的内周面的全部方位引入润滑油,由于能够形成油膜,因此能够抑制磨损、烧熔。
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机构部30搭载于车辆空调设备用的涡旋型压缩机。因此,即在为了优先车辆的行驶性能,而暂时停止向车载空调用压缩机的电力供给,并且迅速进行恢复的断续运转多发的情况下,实现提前供油的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很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制冷剂在常温下相溶性为1%以上的润滑油。像二氧化碳与PAG、HFC、HFO与PVE那样,使用与制冷剂有相溶性的润滑油(即,相溶油)。相溶油与制冷剂溶解性好,容易溶解于制冷剂且油的流动性高。因此,从压缩室50a、50b排出的润滑油容易返回到压缩室50a、50b。因此,能够减少从压缩室50a、50b排出了的相溶油残留于制冷剂回路内的量(即,相溶油从横置涡旋型压缩机10向制冷剂回路内流出的量),并且容易进行制冷剂回路设计。
然而,在使用与气体制冷剂相溶的润滑油的情况下,随着润滑油的润滑路径的流动过程不少产生溶解气体的减压泡沫现象。在该情况下,气体仅与润滑油相比为10倍的容积。
因此,通过由平衡配重块36的旋转而搅拌曲轴机构收纳室38内的气体制冷剂、润滑油,能够通过气体制冷剂的流动来运送润滑油并通过润滑油路径120而提前向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供给。
(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然对排出路径90形成于压缩机壳体11a与主轴承27之间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代替于此,也可以如(a)(b)那样,将排出路径90设置于主轴承27。
(a)如图10所示,在排出路径90中的向吸入室11e开口的出口开口部92相比入口开口部91位于下侧的情况下,入口开口部91的最下部相比作为上侧滑动部的键73的最下部配置于上下方向上侧。最下部是入口开口部91中的位于最下侧的部位。
在图10中,入口开口部91的最上部相比作为上侧滑动部的键73的最下部配置于上下方向上侧。
(b)如图11所示,在排出路径90的出口开口部92相比入口开口部91位于上侧的情况下,将入口开口部91中的位于最上侧的最上部相比作为上侧滑动部的键73的最下部配置于上下方向上侧。
在图11中,入口开口部91的最下部相比作为上侧滑动部的键73的最下部配置于上下方向上侧。
(第二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将来自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的气体制冷剂向吸入室11e排出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代替于此,参照图12~图15对将来自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的气体制冷剂向压缩室50b排出的本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仅排出来自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的气体制冷剂的排出流路不同,其他的结构相同。因此,以下,主要对排出来自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的气体制冷剂的排出流路进行说明,省略对其他的结构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横置涡旋型压缩机10设置有代替排出路径90的排出路径130(参照图12、图13以及图14)。排出路径130是形成于固定涡旋件34的第二排出路径。
排出路径130具备向键槽部81内开口的入口开口部140和向工作室53开口的出口开口部121。工作室53是由固定涡旋件34的基部34a、齿部34b以及回旋涡旋件32的基部32a、齿部32b围成的区域。工作室53中的一部分构成压缩室50a、50b。排出路径130由固定涡旋件34的排出路径形成部130a形成。
在此,入口开口部140中的位于最上侧的部位(以下,称为最上部)相比上侧滑动部的最下部配置于上下方向上侧。入口开口部140中的位于最下侧的部位(以下,称为最下部)相比上侧滑动部的最下部配置于上下方向上侧。
吸入口123和排出口125在本实施方式的工作室53开口。吸入口123与制冷剂路径11i(参照图12)连通。排出口125与高压排出流路51(参照图12)连通。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横置涡旋型压缩机10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横置涡旋型压缩机10的排出来自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的气体制冷剂的排出工作彼此不同。
因此,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横置涡旋型压缩机10中的排出工作进行说明。
首先,随着转子26的旋转,旋转轴24经由曲轴机构24a向回旋涡旋件32施加旋转力。因此,回旋涡旋件32相对于固定涡旋件34以轴线S为中心进行回旋。伴随于此,在回旋涡旋件32与固定涡旋件34之间,压缩室50a、50b吸入、压缩并排出制冷剂。
如图15所示,在通过回旋涡旋件32和固定涡旋件34而将吸入口123与压缩室50b之间打开的状态下,低压制冷剂从吸入室11e通过制冷剂路径11g、11h、11i、吸入口123以及工作室53而被吸入压缩室50b。
此时,在通过回旋涡旋件32和固定涡旋件34而将排出路径130的出口开口部121与压缩室50b之间打开的状态下,来自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的气体制冷剂通过排出路径130被吸入压缩室50b。
随后,随着回旋涡旋件32的回旋,回旋涡旋件32的齿部32b与固定涡旋件34的齿部34b在点P1、P2接触。此时,通过回旋涡旋件32和固定涡旋件34来将吸入口123与压缩室50b之间关闭。通过回旋涡旋件32和固定涡旋件34来将排出路径130的出口开口部121与压缩室50b之间关闭。
此时,压缩室50b被回旋涡旋件32和固定涡旋件34密封。
随后,随着回旋涡旋件32的回旋,压缩室50b内的制冷剂被压缩并且该被压缩的制冷剂向压缩室50a排出。被排出有该制冷剂的压缩室50a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并且将该压缩了的高压制冷剂从排出口125向高压排出流路51排出,并且将高压制冷剂通过排出室60向润滑油分离机构63排出。由于随后的工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根据以上说明了的本实施方式,排出路径130在固定涡旋件34中形成为将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与压缩室50b之间连通。
在压缩室50b压缩制冷剂时,通过固定涡旋件34和回旋涡旋件32来将排出路径130与压缩室50b之间关闭。
在压缩室50b开始所述制冷剂的压缩之前,在通过固定涡旋件34和回旋涡旋件32而将排出路径130和压缩室50b之间打开的状态下,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内的气体制冷剂通过排出路径130而被吸入压缩室50b。
通过以上所述,能够将在润滑油通过减压控制机构42时从润滑油分离出的气体制冷剂从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内向压缩室50b排出,并且能够将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内的剩余润滑油向压缩室50b供给。
这样,使排出路径130的入口开口部140位于能够向自转防止机构70的上侧滑动部供油的高度。通过这样,能够可靠地向自转防止机构70的滑动面72a、72b....75a、75b供给润滑油,并且能够将制冷剂气体排出压缩室50b。
由此,润滑油向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供给后也不会滞留,能够使润滑油循环,并且能够抑制因滑动发热而导致的润滑油的温度的上升。另外,能够使润滑油返回压缩室50b内,能够活用于压缩室的形成,并且能够降低压缩中途的泄漏损失。另外,与使从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排出的润滑油返回压缩机壳体11内,并向压缩室50a、50b供油的情况相比,能够提前向压缩室50a、50b供给润滑油。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过回旋涡旋件32和固定涡旋件34而完成关闭压缩室50b之前,将排出路径130的出口开口部121与压缩室50b之间为打开的状态。
由此,比从吸入口123向压缩室50b流入的制冷剂气体温度高的润滑油能够加热压缩室50b关闭前的制冷剂气体并使其密度下降,并且能够抑制动力的增加。另外,由于能够使从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向压缩室50b的润滑油的流路的路径长最短,因此能够提前向压缩室50b供给润滑油。
(第三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对设置有将来自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的气体制冷剂向压缩室50b排出的排出路径13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代替于此,参照图16对组合了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排出路径90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排出路径130的本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6中,与图1、图15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的结构,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横置涡旋型压缩机10设置有排出路径90和排出路径130。排出路径90相比排出路径130配置于上下方向上侧。
在此,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入口开口部140的最上部相比上侧滑动部的最下部配置于上下方向上侧。入口开口部140的最下部相比上侧滑动部的最下部配置于上下方向上侧。
在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中,排出路径90和排出路径130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即,高度位置)有差异。在此,在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内,气体制冷剂的密度高的润滑油相比气体制冷剂的密度低的润滑油向上下方向上侧移动。
因此,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内的上下方向上侧的润滑油的密度变小,并且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内的上下方向下侧的润滑油的密度变大。
因此,从排出路径90主要向吸入室11e排出气体制冷剂(或者,制冷剂气体的密度大的润滑油),该排出路径90从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向吸入室11e连通。另一方面,气体制冷剂的密度小的润滑油通过排出路径130向压缩室50b内供给。
例如,在相比通过吸入口123被吸入压缩室50b的制冷剂气体的温度,由所述减压发炮而从润滑油分离出的气体制冷剂的温度更高的情况下,当从上述润滑油分离出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吸入口123被吸入压缩室50b时,会产生如下问题。
即,由于在压缩室50b内由上述减压发炮而从润滑油分离出的气体制冷剂对通过吸入口123被吸入压缩室50b的制冷剂气体进行加热,因此容积效率降低。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气体制冷剂的密度小的润滑油通过排出路径130向压缩室50b内供给。由此,能够抑制对通过吸入口123被吸入压缩室50b的制冷剂气体进行加热,并且能够抑制容积效率降低。
另一方面,气体制冷剂的密度大的润滑油从排出路径90向吸入室11e排出。因此,在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内,也能够将气体制冷剂的密度小的润滑油(即,润滑油自身的密度高的润滑油)活用于自转防止机构70的滑动部的润滑。
另外,由于能够提前向压缩室50b供给剩余了的润滑油,因此能够像上述那样不使容积效率降低就形成压缩室50a、50b、抑制泄漏,另外能够对压缩室50a、50b内部进行润滑。
(第四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第一、二、三实施方式中,对将润滑油路径120相比旋转轴24配置于上下方向下侧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代替于此,参照图17、18对将润滑油路径120相比旋转轴24配置于上下方向上侧的本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图17、18中,与图1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的结构,并且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中,主要是润滑油路径120的配置不同。
因此,对润滑油路径120、排出路径90以及自转防止机构70的键73、72的配置关系进行说明。
在相对于自转防止机构70的轴线方向一侧与自转防止机构70相邻配置有回旋涡旋件32。
因此,在运转中,回旋涡旋件32与自转防止机构70相邻并进行回旋运动。因此,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内的润滑油和气体制冷剂与回旋涡旋件32的回旋运动在相同方向上回旋。
尤其是,在回旋涡旋件32的回旋速度为高速的旋转高速域中,润滑油与气体制冷剂作为回旋流进行流动的情况变得显著。利用该特性,对以下的配置关系也是有效的。
以下,为了方便说明,将与回旋涡旋件32的回旋方向相反的方向作为反回旋方向。将在回旋涡旋件32在回旋方向上回旋并且从润滑油路径120朝向排出路径90行进的情况下,回旋涡旋件32所通过的路径的长度作为第一路径长。
将在回旋涡旋件32在反回旋方向上进行回旋并且从润滑油路径120朝向排出路径90行进的情况下,回旋涡旋件32所通过的路径的长度作为第二路径长。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路径长比第一路径长短的位置配置有排出路径90。
在将润滑油路径120与排除路径90之间朝向润滑油路径120和排出路径90而形成的范围作为禁止范围时,滑动面73a、73b、72a、72b避开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中的禁止范围而配置。
在此,从润滑油路径120流入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内的润滑油、气体制冷剂随着回旋涡旋件32的回旋,如图18中的箭头G那样在回旋方向上流动。因此,润滑油、气体制冷剂从润滑油路径120在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内沿回旋方向流动后,通过排出路径90而向吸入室11e流动。因此,在上述的禁止范围内,有润滑油不足的担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滑动面73a、73b、72a、72b避开自转防止机构收纳室34c中的禁止范围而配置。
换而言之,在回旋涡旋件32的回旋运动中以图18中逆时针方向作为正方向的情况下,相对于排出路径90(假设为旋转方向0°位置),能够使润滑油路径120的旋转位置H>0°。因此,能够通过润滑油使滑动面73a、73b、72a、72b润滑化。
另外,由于排出路径90相比润滑油路径120是滞后角侧,位于回旋流的下游侧,因此能够抑制供给到自转防止机构70的润滑油被提前排出。
(第四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三实施方式中,虽然对使用十字形环作为自转防止机构7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代替于此,参照图19、图20对使用了销环机构作为自转防止机构70的本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自转防止机构70具备销环机构70a、70b、70c、70d。销环机构70a、70b、70c、70d分散配置于上下左右。
如图20所示,销环机构70a具有销200和环210。销200中的一侧插入于固定涡旋件34的孔。销200中的另一侧进入环210内。环210嵌入回旋涡旋件32的孔部。
销环机构70b、70c、70d分别与销环机构70a相同,具备销200和环210。
在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自转防止机构70中,环210随着回旋涡旋件32的回旋而进行回旋。因此,环210的内周面旋转并且在销200滑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销环机构70a是销环机构70a、70b、70c、70d中的位于最上侧的销环机构。并且,如图20所示,将在销200的外周面中的最下侧的部位与环210的内周面中的最下侧的部位接触时,环210的内周面中的最下侧的部位作为上侧滑动部的最下部。
(第五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中,虽然对使用销环机构作为自转防止机构7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代替于此,参照图21对使用了销孔机构作为自转防止机构70的本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自转防止机构70具备多个销孔机构和配置于回旋涡旋件32与固定涡旋件34之间的板70A。在图21中,仅示出一个销孔机构。多个销孔机构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销环机构的情况相同,分散配置于上下左右。
以下,为了方便说明,将多个销孔机构中的最上侧的销孔机构作为销孔机构70e。
如图21所示,销孔机构70e具备销200a、200b。销200a中的一侧插入于固定涡旋件34的孔。销200a中的另一侧进入板70A的孔。销200b中的一侧进入板70A的孔。销200b中的另一侧插入于回旋涡旋件32的孔。
多个销孔机构中的销孔机构70e以外剩下的销孔机构与销孔机构70e同样地构成。
在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自转防止机构70中,随着回旋涡旋件32的回旋,板70A在上下方向、宽度方向(即,图21中的纸面垂直方向)上位移。
因此,销200a在固定涡旋件34的孔内的内周面滑动。此时,销200b在上下方向、宽度方向上位移,并且销200b的外周面在回旋涡旋件32的孔内的内周面滑动。
因此,如图21的(a)的部分所示,将在销孔机构70e中销200b位于最下侧时,销200b的外周面中的最下侧的部位作为上侧滑动部的最下部。或者,将在销200b位于最下侧时,回旋涡旋件32的孔内的内周面中的最下侧的部位作为上侧滑动部的最下部。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的第一~五实施方式中,虽然对采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来构成制冷剂压力超过临界压力的超临界制冷循环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代替于此,也可以构成制冷剂压力为临界压力以下的制冷循环。
(2)在上述第二、三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将排出路径130设置于固定涡旋件34的内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代替于此,也可以将排出路径130设置于固定涡旋件34与回旋涡旋件32的边界面。或者,将排出路径130设置于回旋涡旋件32的内部也可以实现相同的效果。
(3)在上述第一~五实施方式中,对在推力轴承100中的环状圆板部100b设置有凹部103和多个突起部104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代替于此,也可以是,在推力轴承100中的环状圆板部100a设置凹部103和多个突起部104。
(4)在上述第一~五实施方式中,对使环状圆板部100a中的径向内侧顶端部110相比主轴承27的内周面27a向径向内侧突起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代替于此,也可以是,使环状圆板部100b中的径向内侧顶端部相比主轴承27的内周面27a向径向内侧突起。
(5)上述第一~五实施方式中,对将横置涡旋型压缩机10应用于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代替于此,也可以将横置涡旋型压缩机10应用于设置型空调装置、设置型的制冷装置等。
或者,也可以将横置涡旋型压缩机10应用于列车、电车、飞机、船舶等的移动体用空调装置,或者移动体用制冷装置。
(6)在上述第一~五实施方式中,虽然将自转防止机构70配置于固定涡旋件34与回旋涡旋件32之间,但是代替于此,也可以将自转防止机构70配置于主轴承27与回旋涡旋件32之间。
(7)在上述第一~五实施方式中,对将排出路径90设置于自转防止机构70的上侧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只要排出路径90的入口开口部的最上部相比自转防止机构70的上侧滑动部的最下部位于上侧,也可以将排出路径90设置于自转防止机构70的上侧以外的位置。
由此,能够确保自转防止机构70的滑动部的润滑。这是将向自转防止机构70供给的润滑油路径120的入口开口部120b构成为直接向自转防止机构70的各滑动部供给。由此,能够可靠且稳定地供给润滑油。
(9)在上述第一~五实施方式中,对形成曲轴机构收纳室38的内周面27a形成为以轴线S为中心的圆弧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
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只要环状圆板部100a中的径向内侧顶端部110相比主轴承27中的内周面27a向径向内侧突起,内周面27a也可以不形成为圆弧状。
(10)在上述第一~五实施方式中,对推力轴承100的环状圆板部100a形成为以轴线S为中心的圆弧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
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只要环状圆板部100a中的径向内侧顶端部110相比主轴承27中的内周面27a向径向内侧突起,环状圆板部100a也可以不形成为圆弧状。
(11)在上述第一~五实施方式中,对使用十字形环、销环机构以及销孔机构作为自转防止机构7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代替于此,也可以使用除了十字形环、销环机构以及销孔机构以外的结构作为自转防止机构70。
(12)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适当的变更。另外,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彼此并不是没有联系的,除了明显不可能进行组合的情况以外,能够进行适当的组合。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明示是必须的情况和原理上明显认为是必须的情况等以外,不一定是必须的,这是不言而喻的。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提及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明示是必须的情况和原理上明显限定于特定的数的情况等以外,不限定于该特定的数。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提及构成要素等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和原理上限定于特定的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以外,不限定于该形状、位置关系等。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记载了使用传感器来获取车辆的外部环境信息(例如,车外的湿度)的情况下,也能够废弃该传感器,并且从车辆的外部的服务器或云接收该外部环境信息。或是,也能够废弃该传感器,并且从车辆的外部的服务器或云获取与该外部环境信息关联的关联信息,并且根据获取的关联信息推定该外部环境信息。
(总结)
根据上述第一~四实施方式和其他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者整体所记载的第一个观点,横置涡旋型压缩机,具备:固定涡旋件和回旋涡旋件。
在将轴线延伸的方向作为轴线方向时,回旋涡旋件相对于固定涡旋件配置于轴线方向一侧,且以轴线为中心进行回旋,并且在该回旋涡旋件与固定涡旋件之间形成吸入、压缩并排出制冷剂的压缩室。
横置涡旋型压缩机具备支承部,该支承部从轴线方向一侧支承回旋涡旋件,轴线方向配置为与上下方向交叉。
横置涡旋型压缩机具备润滑油分离部,该润滑油分离部从由压缩室排出的制冷剂中分离出润滑油并将分离出润滑油的制冷剂排出。
横置涡旋型压缩机具备自转防止机构,该自转防止机构具有随着回旋涡旋件的回旋而位移并滑动的多个滑动部,并且限制回旋涡旋件的自转。
横置涡旋型压缩机具备:收纳室形成部,该收纳室形成部形成收纳自转防止机构的机构收纳室;以及润滑油路径形成部,该润滑油路径形成部形成润滑油路径,该润滑油路径将通过润滑油分离部而从制冷剂分离出的润滑油导向机构收纳室。
横置涡旋型压缩机具备:减压机构,该减压机构对润滑油路径进行缩径;以及排出路径形成部,该排出路径形成部形成排出路径,该排出路径具有向机构收纳室内开口的入口开口部。
随着润滑油通过减压机构,从润滑油分离出的气体制冷剂从机构收纳室流入入口开口部,该流入的气体制冷剂通过排出路径被排出。
将入口开口部中的最上侧的部位作为入口开口部的最上部,将多个滑动部中的位于最上侧的滑动部作为上侧滑动部,并且将在上侧滑动部位于最下侧的部位时上侧滑动部中的位于最下侧的部位作为最下部。入口开口部的最上部相比于上侧滑动部的最下部位于上侧。
根据第二个观点,横置涡旋型压缩机具备:壳体,该壳体形成吸入口和与吸入口连通的吸入室;以及制冷剂路径形成部,该制冷剂路径形成部形成制冷剂路径,该制冷剂路径将吸入室与压缩室之间连通。
随着回旋涡旋件的回旋,压缩室通过吸入口、吸入室以及制冷剂路径来吸入制冷剂并压缩该吸入的制冷剂。排出路径将机构收纳室与吸入室之间连通。
由此,能够从机构收纳室通过排出路径而向吸入室排出气体制冷剂。
根据第三个观点,排出路径将机构收纳室与吸入室之间连通。
由此,能够从机构收纳室通过压缩室向吸入室排出气体制冷剂。
根据第四个观点,横置涡旋型压缩机具备:壳体,该壳体形成吸入口和与吸入口连通的吸入室;以及制冷剂路径形成部,该制冷剂路径形成部形成制冷剂路径,该制冷剂路径将吸入室与压缩室之间连通。
随着回旋涡旋件的回旋,压缩室通过吸入口、吸入室以及制冷剂路径来吸入制冷剂并压缩该吸入的制冷剂。横置涡旋型压缩机具备排出路径形成部,当将排出路径作为第一排出路径时,该排出路径形成部形成第二排出路径。
第一排出路径将机构收纳室与吸入室之间连通,第二排出路径将机构收纳室与压缩室之间连通,第一排出路径相比于第二排出路径位于上侧。
因此,能够从机构收纳室通过第一排出路径而向吸入室排出气体制冷剂,并且能够从机构收纳室通过第二排出路径而向压缩室排出润滑油。
根据第五个观点,在压缩室压缩制冷剂时,通过固定涡旋件和回旋涡旋件而将第二排出路径与压缩室之间关闭,在压缩室开始制冷剂的压缩之前,在通过固定涡旋件和回旋涡旋件而将第二排出路径与压缩室之间打开的状态下,机构收纳室内的润滑油通过第二排出路径而被吸入压缩室。
根据第六个观点,横置涡旋型压缩机具备曲轴机构,该曲轴机构相对于回旋涡旋件配置于轴线方向一侧,以轴线为中心进行回旋,并且向回旋涡旋件施加回旋力。
横置涡旋型压缩机具备轴承收纳形成部,该轴承收纳形成部形成收纳曲轴机构的轴承收纳室。润滑油路径具备:第一润滑油路径,该第一润滑油路径将通过了减压机构的润滑油导向轴承收纳室;以及第二润滑油路径,该第二润滑油路径将轴承收纳室内的润滑油导向机构收纳室。
由此,能够将通过了减压机构的润滑油在短时间内导向机构收纳室。
根据第一个观点,将与回旋涡旋件的回旋方向相反的方向作为反回旋方向,
将在回旋涡旋件向回旋方向回旋且从第二润滑油路径朝向排出路径行进的情况下,将回旋涡旋件所通过的路径的长度作为第一路径长。
将在回旋涡旋件向反回旋方向回旋且从第二润滑油路径朝向排出路径行进的情况下,将回旋涡旋件所通过的路径的长度作为第二路径长,在第二路径长比第一路径长短的位置配置有排出路径。
在将排出路径与第二润滑油路径之间从第二润滑油路径朝向反回旋方向形成的范围作为禁止范围时,多个滑动部避开禁止范围而配置。
由此,能够向多个滑动部供给润滑油。
根据第八个观点,横置涡旋型压缩机具备旋转轴,该旋转轴以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并通过曲轴机构向回旋涡旋件施加旋转力。
横置涡旋型压缩机具备平衡配重块,该平衡配重块配置于轴承收纳室内,与旋转轴一起旋转且与回旋涡旋件的相对于轴线重量的不平衡进行抵消。第二润滑油路径具有向轴承收纳室内开口的入口开口部。
通过使平衡配重块中的以轴线为中心的外周侧接近入口开口部,平衡配重块和入口开口部配置成平衡配重块的外周侧与入口开口部的一部分重叠。
由此,密度高的润滑油通过平衡配重块的离心力而被运送至外周侧,并且能够通过平衡配重块的旋转力而提前流入第二润滑油路径的入口开口部内。
根据第九个观点,横置涡旋型压缩机具备推力轴承部,该推力轴承部被支承部支承,并且从轴线方向一侧以回旋涡旋件能够回旋的方式支承回旋涡旋件。
轴承收纳形成部具有以轴线为中心的内周面,并且在相比于内周面以轴线为中心的径向内侧形成轴承收纳室。
第二润滑油路径的入口开口部形成于内周面,推力轴承部相比于第二润滑油路径的入口开口部配置于轴线方向另一侧。并且,在推力轴承部遍及以轴线为中心的轴向形成有突出部,该突出部相比于内周面向以轴线为中心的径向内侧突出。
由此,由于沿着内周面向轴线方向另一侧流动的润滑油被突出部阻挡,因此能够使润滑油流入第二润滑油路径的入口开口部。
根据第十个观点,推力轴承部具备:固定轴承部,该固定轴承部支承于支承部;以及回旋轴承部,该回旋轴承部支承于回旋涡旋件,并且与回旋涡旋件一起回旋而相对于固定轴承部滑动。
在固定轴承部和回旋轴承部中的一方的轴承部设置有:凹部,该凹部向与另一方的轴承部相反的一侧凹陷来保持来自轴承收纳室的润滑油;以及多个突起部,该多个突起部从凹部的底部朝向另一方的轴承部突起。
在多个突起部各自的顶端侧设置有承受来自另一方的轴承部的力的承压部。
随着回旋涡旋件的回旋,多个突起部各自的承压部以被凹部内的润滑油润滑的状态而相对于另一方的轴承部滑动。
根据第十一个观点,润滑油路径与制冷剂路径独立地形成。
由此,通过将在制冷剂路径流动的制冷剂混入在润滑油路径流动的润滑油,能够事先抑制向多个滑动部供给的润滑油的粘性降低。
根据第十二个观点,制冷剂路径构成为具有形成于固定涡旋件的内部并与压缩室连通的内部制冷剂路径。
根据第十三个观点,横置涡旋型压缩机,具备:转子,该转子配置于吸入室内,并支承于旋转轴;以及定子,该定子配置于吸入室中的相对于转子以轴线为中心的径向,并向转子施加旋转磁场,从而使转子旋转。
制冷剂路径相对于固定涡旋件和回旋涡旋件配置于下侧,并且,制冷剂路径相对于转子配置于以轴线为中心的径向外侧,且相对于转子配置于下侧。
由此,在从机构收纳室通过排出路径向吸入室排出气体制冷剂时,能够使气体制冷剂从吸入室通过制冷剂路径在短时间内向压缩室流动。
根据第十四个观点,固定涡旋件和回旋涡旋件构成车辆空调装置用的涡旋型压缩机。
根据第十五个观点,润滑油在常温下与制冷剂具有1%以上的相溶性。
根据第十六个观点,制冷剂为二氧化碳,
从压缩室排出的二氧化碳的压力超过临界压力。
Claims (16)
1.一种横置涡旋型压缩机,具备:
固定涡旋件(34);
回旋涡旋件(32),在将轴线(S)延伸的方向作为轴线方向时,该回旋涡旋件相对于所述固定涡旋件配置于轴线方向一侧,且以所述轴线为中心进行回旋,并且在该回旋涡旋件与所述固定涡旋件之间形成吸入、压缩并排出制冷剂的压缩室(50a、50b);以及
支承部(27),该支承部从轴线方向一侧支承所述回旋涡旋件,
所述轴线方向配置为与上下方向交叉,该横置涡旋型压缩机的特征在于,具备:
润滑油分离部(63),该润滑油分离部从由所述压缩室排出的气体制冷剂中分离出润滑油,并将分离出所述润滑油的所述制冷剂排出;
自转防止机构(70),该自转防止机构具有随着所述回旋涡旋件的回旋而位移并滑动的多个滑动部(72、73、74、75),并且限制所述回旋涡旋件的自转;
收纳室形成部(34f),该收纳室形成部形成收纳所述自转防止机构的机构收纳室(34c);
润滑油路径形成部(44a、24h、24i、120a),该润滑油路径形成部形成润滑油路径(44、24b、24c、120),该润滑油路径将通过所述润滑油分离部而从所述气体制冷剂分离出的所述润滑油导向所述机构收纳室;
减压机构(42),该减压机构对所述润滑油路径进行缩径;以及
排出路径形成部(90a、130a),该排出路径形成部形成排出路径(90、130),该排出路径具有向所述机构收纳室内开口的入口开口部(91),
随着所述润滑油通过所述减压机构,从所述润滑油分离出的所述气体制冷剂从所述机构收纳室流入所述入口开口部,该流入的所述气体制冷剂通过所述排出路径被排出,
将所述入口开口部中的最上侧的部位作为所述入口开口部的最上部,将所述多个滑动部中的位于最上侧的滑动部作为上侧滑动部,并且将在所述上侧滑动部位于最下侧的部位时所述上侧滑动部中的位于最下侧的部位作为最下部,
所述入口开口部的最上部相比于所述上侧滑动部的所述最下部位于上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置涡旋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11a),该壳体形成吸入口(11d)和与所述吸入口连通的吸入室(11e);以及
制冷剂路径形成部(12a、12b、12c),该制冷剂路径形成部形成制冷剂路径(11g、11h、11i),该制冷剂路径将所述吸入室与所述压缩室之间连通,
随着所述回旋涡旋件的回旋,所述压缩室通过所述吸入口、所述吸入室以及所述制冷剂路径来吸入所述制冷剂并压缩该吸入的所述制冷剂,
所述排出路径(90)将所述机构收纳室与所述吸入室之间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置涡旋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路径(130)将所述机构收纳室与所述压缩室之间连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置涡旋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11a),该壳体形成吸入口(11d)和与所述吸入口连通的吸入室(11e);以及
制冷剂路径形成部(12a、12b、12c),该制冷剂路径形成部形成制冷剂路径(11g、11h、11i),该制冷剂路径将所述吸入室与所述压缩室之间连通,
随着所述回旋涡旋件的回旋,所述压缩室通过所述吸入口、所述吸入室以及所述制冷剂路径来吸入所述制冷剂并压缩该吸入的所述制冷剂,
当将所述排出路径作为第一排出路径(90)时,所述排出路径形成部(130a)形成第二排出路径(130),
所述第一排出路径将所述机构收纳室与所述吸入室之间连通,
所述第二排出路径将所述机构收纳室与所述压缩室之间连通,
所述第一排出路径相比于所述第二排出路径位于上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横置涡旋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压缩室压缩所述制冷剂时,通过所述固定涡旋件和所述回旋涡旋件而将所述第二排出路径与所述压缩室之间关闭,
在所述压缩室开始所述制冷剂的压缩之前,在通过所述固定涡旋件和所述回旋涡旋件而将所述第二排出路径与所述压缩室之间打开的状态下,所述机构收纳室内的所述润滑油通过所述第二排出路径而被吸入所述压缩室。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横置涡旋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曲轴机构(24a),该曲轴机构相对于所述回旋涡旋件配置于轴线方向一侧,以所述轴线为中心进行回旋,并且向所述回旋涡旋件施加回旋力;以及
轴承收纳形成部(27a),该轴承收纳形成部形成收纳所述曲轴机构的轴承收纳室(38),
所述润滑油路径具备:
第一润滑油路径(24b、24c),该第一润滑油路径将通过了所述减压机构的所述润滑油导向所述轴承收纳室;以及
第二润滑油路径(120),该第二润滑油路径将所述轴承收纳室内的所述润滑油导向所述机构收纳室。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横置涡旋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将与所述回旋涡旋件的回旋方向相反的方向作为反回旋方向,
将在所述回旋涡旋件向所述回旋方向回旋且从所述第二润滑油路径朝向所述排出路径行进的情况下,所述回旋涡旋件所通过的路径的长度作为第一路径长,
将在所述回旋涡旋件向所述反回旋方向回旋且从所述第二润滑油路径朝向所述排出路径行进的情况下,所述回旋涡旋件所通过的路径的长度作为第二路径长,
在所述第二路径长比所述第一路径长短的位置配置有所述排出路径,
在将所述排出路径与所述第二润滑油路径之间从所述第二润滑油路径朝向所述反回旋方向形成的范围作为禁止范围时,
所述多个滑动部避开所述禁止范围而配置。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横置涡旋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旋转轴(24),该旋转轴以所述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并通过所述曲轴机构向所述回旋涡旋件施加旋转力;以及
平衡配重块(36),该平衡配重块配置于所述轴承收纳室内,与所述旋转轴一起旋转且对所述回旋涡旋件的相对于所述轴线的重量的不平衡进行抵消,
所述第二润滑油路径具有向所述轴承收纳室内开口的入口开口部(120b),
通过使所述平衡配重块中的以所述轴线为中心的外周侧接近所述入口开口部,所述平衡配重块和所述入口开口部配置成所述平衡配重块的所述外周侧与所述入口开口部的一部分重叠。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横置涡旋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推力轴承部(100),该推力轴承部被所述支承部支承,并且从轴线方向一侧以所述回旋涡旋件能够回旋的方式支承所述回旋涡旋件,
所述轴承收纳形成部具有以所述轴线为中心的内周面,并且在相比于所述内周面以所述轴线为中心的径向内侧形成所述轴承收纳室,
所述第二润滑油路径的所述入口开口部形成于所述内周面,
所述推力轴承部相比于所述第二润滑油路径的所述入口开口部配置于轴线方向另一侧,
并且,在所述推力轴承部遍及以所述轴线为中心的周向形成有突出部(110),该突出部相比于所述内周面向以所述轴线为中心的径向内侧突出。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横置涡旋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力轴承部具备:
固定轴承部(100a),该固定轴承部支承于所述支承部;以及
回旋轴承部(100b),该回旋轴承部支承于所述回旋涡旋件,并且与所述回旋涡旋件一起回旋而相对于所述固定轴承部滑动,
在所述固定轴承部和所述回旋轴承部中的一方的轴承部设置有:凹部(103),该凹部向与另一方的轴承部相反的一侧凹陷来保持来自所述轴承收纳室的所述润滑油;以及多个突起部(104),该多个突起部从所述凹部的底部朝向所述另一方的轴承部突起,
在所述多个突起部各自的顶端侧设置有承受来自所述另一方的轴承部的力的承压部(104a),
随着所述回旋涡旋件的回旋,所述多个突起部各自的所述承压部以被所述凹部内的所述润滑油润滑的状态而相对于所述另一方的轴承部滑动。
11.如权利要求4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横置涡旋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润滑油路径与所述制冷剂路径独立地形成。
12.如权利要求4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横置涡旋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路径构成为具有形成于所述固定涡旋件的内部并与所述压缩室连通的内部制冷剂路径(11i)。
13.如权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横置涡旋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转子(22),该转子配置于所述吸入室内,并支承于所述旋转轴;以及
定子(26),该定子配置于所述吸入室中的相对于所述转子以所述轴线为中心的径向,并向所述转子施加旋转磁场,从而使所述转子旋转,
所述制冷剂路径(11g、11h)相对于所述固定涡旋件和所述回旋涡旋件配置于下侧,
并且,所述制冷剂路径相对于所述转子配置于以所述轴线为中心的径向外侧,且相对于所述转子配置于下侧。
14.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横置涡旋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涡旋件和所述回旋涡旋件构成车辆空调装置用的涡旋型压缩机。
15.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横置涡旋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润滑油在常温下与所述制冷剂具有1%以上的相溶性。
16.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横置涡旋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为二氧化碳,
从所述压缩室排出的所述二氧化碳的压力超过临界压力。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24915 | 2018-06-29 | ||
JP2018124915A JP6927164B2 (ja) | 2018-06-29 | 2018-06-29 | 横置きスクロールコンプレッサ |
PCT/JP2019/024489 WO2020004220A1 (ja) | 2018-06-29 | 2019-06-20 | 横置きスクロールコンプレッサ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368480A true CN112368480A (zh) | 2021-02-12 |
CN112368480B CN112368480B (zh) | 2023-04-11 |
Family
ID=689871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43417.7A Active CN112368480B (zh) | 2018-06-29 | 2019-06-20 | 横置涡旋型压缩机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927164B2 (zh) |
CN (1) | CN112368480B (zh) |
DE (1) | DE112019003290B4 (zh) |
WO (1) | WO202000422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022474B1 (ja) * | 2021-11-26 | 2022-02-18 | 株式会社石川エナジーリサーチ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132164A (ja) * | 1997-10-29 | 1999-05-18 | Hitachi Ltd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CN1219646A (zh) * | 1997-09-17 | 1999-06-16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涡旋式型缩机 |
CN1629490A (zh) * | 2003-12-19 | 2005-06-22 | 日立家用电器公司 | 涡旋压缩机 |
JP2008008263A (ja) * | 2006-06-30 | 2008-01-17 | Denso Corp | 電動圧縮機 |
JP2010127208A (ja) * | 2008-11-28 | 2010-06-10 | Sanden Corp | 流体機械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MY126636A (en) | 1994-10-24 | 2006-10-31 | Hitachi Ltd | Scroll compressor |
JP3448469B2 (ja) | 1997-09-26 | 2003-09-22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スクロール型圧縮機 |
JP4864689B2 (ja) | 2006-04-17 | 2012-02-01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流体機械およびランキンサイクル |
JP4842111B2 (ja) | 2006-12-01 | 2011-12-21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スクロール型圧縮機 |
JP5152359B2 (ja) | 2011-03-23 | 2013-02-27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クロール型圧縮機 |
US9581160B2 (en) | 2011-03-24 | 2017-02-28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Scroll compression device |
JP2018124915A (ja) | 2017-02-03 | 2018-08-09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解析プログラム、解析方法及びストレージシステム |
-
2018
- 2018-06-29 JP JP2018124915A patent/JP6927164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6-20 DE DE112019003290.9T patent/DE112019003290B4/de active Active
- 2019-06-20 CN CN201980043417.7A patent/CN112368480B/zh active Active
- 2019-06-20 WO PCT/JP2019/024489 patent/WO202000422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19646A (zh) * | 1997-09-17 | 1999-06-16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涡旋式型缩机 |
JPH11132164A (ja) * | 1997-10-29 | 1999-05-18 | Hitachi Ltd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CN1629490A (zh) * | 2003-12-19 | 2005-06-22 | 日立家用电器公司 | 涡旋压缩机 |
JP2008008263A (ja) * | 2006-06-30 | 2008-01-17 | Denso Corp | 電動圧縮機 |
JP2010127208A (ja) * | 2008-11-28 | 2010-06-10 | Sanden Corp | 流体機械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12019003290T5 (de) | 2021-04-08 |
WO2020004220A1 (ja) | 2020-01-02 |
CN112368480B (zh) | 2023-04-11 |
JP6927164B2 (ja) | 2021-08-25 |
JP2020002909A (ja) | 2020-01-09 |
DE112019003290B4 (de) | 2024-03-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648471B2 (en) | Scroll compressor | |
US9617996B2 (en) | Compressor | |
CN111133197B (zh) | 涡旋式压缩机 | |
KR101971819B1 (ko) | 스크롤 압축기 | |
US8245531B2 (en) | Fluid machine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 |
US20020136653A1 (en) | Scroll compressors and methods for circulating lubrication oil through the same | |
JP5433604B2 (ja)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
WO2017072867A1 (ja) | ロータリ圧縮機 | |
CN112368480B (zh) | 横置涡旋型压缩机 | |
US9115715B2 (en) | Compressor with pressure reduction groove formed in eccentric part | |
US20020136652A1 (en) | Electrically driven compressors and methods for circulating lubrication oil through the same | |
CN112189096B (zh) | 涡旋式压缩机 | |
JP2006348928A (ja) | 圧縮機 | |
JP3545826B2 (ja) | スクロ−ル圧縮機 | |
CN110914607B (zh) | 制冷循环装置 | |
WO2004010001A1 (ja)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
JP2007146864A (ja) | スクロ−ル圧縮機 | |
KR100312366B1 (ko) | 용적형 유체기계 | |
CN108457857B (zh) | 涡旋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 |
WO2023003015A1 (ja) | 横置型ロータリ圧縮機 | |
JP2004003525A (ja) | スクロ−ル圧縮機 | |
JP2012215086A (ja) | 圧縮機の給油ポンプ装置 | |
CN221896801U (zh) | 无油相分离压缩机及其加热、通风、空调和制冷系统 | |
JPS5993982A (ja) | スクロ−ル流体機械 | |
JP5304679B2 (ja) | 圧縮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