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68435A - 蕾丝针织物 - Google Patents

蕾丝针织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68435A
CN112368435A CN201880094470.5A CN201880094470A CN112368435A CN 112368435 A CN112368435 A CN 112368435A CN 201880094470 A CN201880094470 A CN 201880094470A CN 112368435 A CN112368435 A CN 1123684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stitch
pillar
insert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447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田茂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roda La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roda La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roda La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roda Lac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3684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684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21/00Warp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21/10Open-work fabr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编织时编链丝的断丝得到抑制的、无切端裂开、手感良好的蕾丝针织物。蕾丝针织物包含沿横列线圈方向插通各环状部分而被编入编链组织的第1插入丝,沿横列线圈方向插通多个所述环状部分中的一部分而被编入编链组织的第2插入丝,和第3插入丝,所述第3插入丝包含沿横列线圈方向插通编链组织的环状部分并与第2插入丝并排被编入的并行部分和从预先设定的编链组织被编入在纵行线圈方向邻接的编链组织的环状部分的横跨部分,构成各编链组织的编链丝具有横向延伸部分,该横向延伸部分在横列线圈方向上隔开间隔地从各编链组织横向延伸到在纵行线圈方向的一个方向邻接的编链组织,并钩挂于被编入在所述纵行线圈方向的一个方向邻接的编链组织中的第2插入丝和第3插入丝的并行部分。

Description

蕾丝针织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适合用作具有伸缩性的女性用内衣的布料或褶边等的蕾丝针织物。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蕾丝针织物的发明例如记载于专利文献1、2中。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发明中,提出了如下技术:蕾丝针织物由芯丝上缠绕有包覆丝的包芯丝构成,使构成形成1个纵行线圈的编链组织的编链丝与作为伸缩丝沿横列线圈方向编入编链组织的插入丝在接触部通过热熔融粘合而粘接,从而防止切断部处的散开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8062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2198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上述现有技术中,构成为使编链丝与插入丝在接触部处粘接以防止散开等,但特别是制造蕾丝针织物时,在使蕾丝针织物的前体沿横列线圈延伸的方向伸缩时,缠绕于插入丝的编链丝有时因被插入丝牵拉而发生断丝。另外,在以强力将蕾丝针织物的切断部沿纵行线圈延伸的方向牵拉时,插入丝有时从粘接部脱离、成为切端裂开的状态。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编织时编链丝的断丝得到抑制的、无切端裂开、手感良好的蕾丝针织物。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涉及一种蕾丝针织物,其是多个环状部分在横列线圈方向上相连的编链丝的编链组织在纵行线圈方向上形成多列而构成的蕾丝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第1插入丝,其由弹性地伸缩的具有伸缩性的弹性丝构成、且沿横列线圈方向插通各环状部分而被编入编链组织;
第2插入丝,其由弹性地伸缩的具有伸缩性的弹性丝构成、且沿横列线圈方向插通所述多个环状部分中的一部分而被编入编链组织;以及
第3插入丝,其由弹性地伸缩的具有伸缩性的弹性丝构成、且包含:
沿横列线圈方向插通编链组织的环状部分并与第2插入丝并排被编入的并行部分,和
从预先设定的编链组织被编入在纵行线圈方向的一个方向邻接的编链组织的环状部分和在纵行线圈方向的另一方向邻接的编链组织的环状部分的横跨部分;
构成各编链组织的编链丝具有横向延伸部分,该横向延伸部分在横列线圈方向上隔开间隔地从所述各编链组织横向延伸到在纵行线圈方向的一个方向邻接的编链组织,并钩挂于被编入在所述纵行线圈方向的一个方向邻接的编链组织中的第2插入丝和第3插入丝的并行部分,
第1插入丝在与构成多个编链组织的各个编链丝的各环状部分接触的位置处与该编链丝粘接,
第2插入丝在与构成多个编链组织的各个编链丝的各环状部分接触的位置处与该编链丝粘接,
第3插入丝在与构成多个编链组织的各个编链丝的各环状部分接触的位置处与该编链丝粘接。
另外,在本发明的蕾丝针织物中,优选的是,所述编链丝、所述第2插入丝以及所述第3插入丝是具有芯丝和包覆丝的复合丝,所述芯丝由热熔融性合成树脂制的单纤维丝构成,所述包覆丝由熔融温度比芯丝高的热熔融性合成树脂制的长纤维丝构成。
另外,在本发明的蕾丝针织物中,优选的是,所述环状部分具有由针编弧构成的第1环状部分和由沉降弧构成的第2环状部分,且所述横向延伸部分为所述第2环状部分。
另外,在本发明的蕾丝针织物中,优选的是,所述第2插入丝和所述第3插入丝使用相同材料形成为相同粗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构成各编链组织的编链丝的横向延伸部分在从各编链组织横向延伸到在纵行线圈方向的一个方向邻接的编链组织的状态下,钩挂于被编入在该纵行线圈方向的一个方向邻接的编链组织中的第2插入丝和第3插入丝的并行部分,由于该构成,横向延伸部分的编链丝成为承受来自第2插入丝和第3插入丝的牵拉力的状态。通过该各丝的张力平衡,制造蕾丝针织物时,能够抑制蕾丝前体的编链丝切断,能够形成切端无裂开、手感良好的蕾丝针织物。或者,在产品时,通过横向延伸部分的构成,能够防止第2插入丝和第3插入丝的熔融粘合部分剥离或者脱离。另外,由于横向延伸部分的编链丝所受到的牵拉力得到缓和,因此能够实现伸缩性优异的蕾丝针织物。此外,由于横向延伸部分钩挂于第2插入丝和第3插入丝这2个插入丝,因此能够使横向延伸部分可靠地横向延伸到在该纵行线圈方向的一个方向邻接的编链组织。
另外,根据本发明,包覆丝的表面不会被芯丝的熔融物覆盖,在使蕾丝针织物和使用其制造的针织花边产品与肌肤接触时,芯丝的熔融物不会与肌肤接触,而是呈现蓬松性的包覆丝与肌肤接触。
另外,根据本发明,所述横向延伸部分是由沉降弧构成的第2环状部分而不是由针编弧构成的第1环状部分,因此能够抑制蕾丝针织物的网眼变形。
另外,根据本发明,由于第2插入丝和所述第3插入丝使用相同材料形成为相同粗细,因此能够使第2插入丝和所述第3插入丝在特定的温度下容易地与编链丝熔融粘合。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的详细说明和附图,本发明的目的、特色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确。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编链丝21横向延伸的蕾丝针织物20的一部分的编织组织图。
图2是省略了除编链丝21和第1插入丝22、第2插入丝23、第3插入丝24以外的丝地表示蕾丝针织物20的编链组织图。
图3是省略了除编链丝21以外的丝地表示蕾丝针织物20的防漏针组织图。
图4是表示编织前的编链丝21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编织蕾丝针织物20的编链丝21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蕾丝针织物20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蕾丝针织物20的一部分的编织组织图,表示构成编链组织19a的编链丝21从编链组织19a横向延伸到在纵行线圈方向的一个方向邻接的编链组织19b的状态。图2是省略了除编链丝21、第2插入丝23和第3插入丝24以外的丝地表示蕾丝针织物20的编链组织19的编织组织图。图3是省略了除编链丝21以外的丝地表示蕾丝针织物20的防漏针组织28的编织组织图。这些图1~图3是为了容易理解而示意性地表示编织组织的图,蕾丝针织物20的实物的编织组织为第1环状部分25以及第2环状部分26的曲率半径小、编链丝21、第1插入丝22、第2插入丝23、第3插入丝24极其接近或者接触的状态。另外,为了使图解容易,图2用省略了编链丝21、第2插入丝23、第3插入丝24的厚度的实线表示,图3用省略了编链丝21的厚度的实线表示。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由编链丝21、第1插入丝22、第2插入丝23、第3插入丝24编织而成的针织物称为前体针织物。蕾丝针织物20是前体针织物经加热而成的针织物。此外,将使用蕾丝针织物20制造的产品称为针织花边产品。
本实施方式的蕾丝针织物20是经编针织物,是拉舍尔编织而成的拉舍尔针织物,且是具有伸缩性的弹力针织物。蕾丝针织物20由包含编链丝21、第1插入丝22、第2插入丝23和第3插入丝24的丝编织。
如图1所示,蕾丝针织物20具备:多个第1环状部分25、第2环状部分26在横列线圈方向相连并形成拉舍尔编织的编链组织19的编链丝21,弹性地伸缩的具有伸缩性、且用于沿横列线圈方向C被编入编链组织19并对编链组织19赋予横列线圈方向C的伸缩性的第1插入丝22,由弹性地伸缩的具有伸缩性的弹性丝构成、钩挂于形成1个编链组织19a的编链丝21的各第2环状部分26和形成在纵行线圈方向W邻接的编链组织19b的编链丝21上、并对各编链组织19赋予纵行线圈方向W的伸缩性的第2插入丝23和第3插入丝24。编链丝21有时也被称为经丝或者底编编织丝。另外,第1插入丝22也被称为伸缩丝,第2插入丝23和第3插入丝24也被称为纬丝。
此外,蕾丝针织物20中,编链丝21与第1插入丝22在它们的多个第1接触部50处利用彼此的热熔融粘合性粘接。编链丝21与第1插入丝22在几乎全部的第1接触部50处粘接。蕾丝针织物20中,在编链丝21与第2插入丝23的多个第2接触部55处利用彼此的热熔融粘合性粘接。另外,编链丝21与第3插入丝24在几乎全部的第3接触部56处粘接。
如图2所示,编链丝21通过链式编织而形成第1环状部分25和第2环状部分26。第1环状部分25和第2环状部分26交替地相连并在横列线圈方向C上排列多段地形成。在此,第1环状部分25有时被称为针编弧、第2环状部分26有时被称为沉降弧。通过第1环状部分25与第2环状部分26交替地相连并在横列线圈方向C上延伸,形成编链组织19。编链组织19在纵行线圈方向W上多个排列地形成,通过将它们相互连结,从而形成蕾丝针织物20,换言之形成链式针迹组织。另外,通过编链丝21,不仅能够形成编链组织19,而且还能够形成用于防止图3所示的脱线的防漏针组织28、或者由龟甲状的网构成的六角网眼组织等作为底组织。将编链丝21横向延伸的部分称为横向延伸部分42。
各第1环状部分25大致形成为U字状,大致沿预先设定的横列线圈方向C以及与横列线圈方向C正交的纵行线圈方向W排列地配置。另外,各第1环状部分25向着成为横列线圈方向C的一个方向的横列线圈方向前段C1打开。第1环状部分25在纵行线圈方向W上排列成一列而形成横列线圈,第1环状部分25在横列线圈方向C上排列成一列而形成纵行线圈。
第2环状部分26将在横列线圈方向C上排列的第1环状部分25连结。例如关注1个第2环状部分26。所关注的第2环状部分26的一个端部与和第2环状部分26同一段的第1环状部分25的端部相连。第2环状部分26随着从一个端部朝向另一端部,从一侧向另一侧插通第2环状部分26的横列线圈方向前段C1的第1环状部分25而沿横列线圈方向后段C2延伸,从另一侧向一侧插通与第2环状部分26同一段的第1环状部分25而沿横列线圈方向后段C2延伸,如此地与第2环状部分26的横列线圈方向后段C2的第1环状部分25的端部相连。
如此,第1环状部分25、第2环状部分26以连链状连结,形成沿横列线圈方向C延伸的纵行线圈。第1插入丝22、第2插入丝23和第3插入丝24等各插入丝夹在第1环状部分25与第2环状部分26之间,由此编入纵行线圈。
在本实施方式中,横列线圈方向C是针织物的纵向、是指蕾丝编织方向。另外,纵行线圈方向W是针织物的横向,是指与蕾丝编织方向交叉的方向。第1环状部分25在横列线圈方向C以及纵行线圈方向W上多个排列地配置。另外,在横列线圈方向C以及纵行线圈方向W上排列的多个第1环状部分25与预先设定的假想平面大致相接地排列。在该情况下,第1插入丝22、第2插入丝23和第3插入丝24等编入编链组织19的各编入丝配置在该假想平面的一侧。
将相对于沿着第1环状部分25延伸的该假想平面,第1插入丝22、第2插入丝23、第3插入丝24配置的方向称为表面方向Z1,将相对于第1插入丝22、第2插入丝23、第3插入丝24,该假想平面配置的方向称为背面方向Z2。在图1和图2中,将与纸面垂直的厚度方向Z中的远离纸面向眼前的方向称为表面方向Z1,将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中的远离纸面向里的方向称为背面方向Z2。
蕾丝针织物20的表面方向Z1的面中,第1环状部分25被第1插入丝22、第2插入丝23和第3插入丝24等编入丝隐藏。因此,蕾丝针织物20的表面方向Z1的面与背面方向Z2的面相比,在蕾丝针织物20上形成的花纹图案以及蕾丝图案变得明确。
例如第2环状部分26沿表面方向Z1插通该第2环状部分26的横列线圈方向前段C1的第1环状部分25,沿背面方向Z2插通该第2环状部分26的横列线圈方向同段的第1环状部分25,如此地与横列线圈方向后段C2的第1环状部分25相连。
第2插入丝23和第3插入丝24是用于在编链组织19上形成蕾丝图案的丝。第2插入丝23和第3插入丝24通过分别编入在纵行线圈方向W上相邻的纵行线圈,将在纵行线圈方向W上相邻的2个纵行线圈连结。如图1所示,第2插入丝23和第3插入丝24具有从在纵行线圈方向W上相邻的一个纵行线圈横跨另一个纵行线圈地延伸的横跨部分43和编入纵行线圈的部分。第2插入丝23、第3插入丝24被编入纵行线圈的整个全长。
通过在横列线圈方向C上排列的2个横跨部分43和横跨部分43所连结的2个纵行线圈,形成在针织物的厚度方向上插通的透孔29。通过选择性地配置第2插入丝23和第3插入丝24的横跨部分43,调整透孔29的形状以及配置。由此,能够在蕾丝针织物20上形成由透孔29的配置和形状表现的蕾丝图案。另外,利用除第2插入丝23、第3插入丝24以外的花纹丝填埋透孔29,还能够形成花纹图案。花纹图案通过每单位面积配置的丝的量密集的柄部、和每单位面积配置的丝的量稀疏的基底部的形状以及配置而形成。这样的带花纹图案的蕾丝针织物20例如被用作女性用贴身衣物等针织花边产品的布料。
第2插入丝23和第3插入丝24在比第1环状部分25更靠表面方向Z1的区域延伸。第2插入丝23和第3插入丝24从第1环状部分25与第2环状部分26之间插通,沿纵行线圈方向W延伸。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2插入丝23和多个第3插入丝24被编入编链组织19,各第2插入丝23和第3插入丝24沿纵行线圈方向W并排地被编入。各第2插入丝23和第3插入丝24被编入的位置根据应在蕾丝针织物20上形成的蕾丝图案来适当选择。
第1插入丝22通过具有与编链丝21、第2插入丝23和第3插入丝24同等的熔点温度的丝来实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蕾丝针织物20编织后进行的加热工序中的加热状态下,使用部分熔融的丝。第1插入丝22也被用于防止编链丝21、第2插入丝23和第3插入丝24的散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插入丝22通过非包覆丝、即未被包覆丝包覆的裸丝、即所谓的无包覆丝(bare yarn)来实现,通过其熔融温度为约200℃以上且250℃以下的聚氨酯弹性丝来实现。第1插入丝22在相对于自然状态伸展的状态下被编入编链组织19。在编链丝21、第2插入丝23和第3插入丝24中使用的聚氨酯芯丝的熔点比在第1插入丝22中使用的聚氨酯丝低,因此它们熔融,并与第1插入丝22熔融粘合,由此能够防止散开。
第1插入丝22沿着纵行线圈延伸,插通构成纵行线圈的全部第2环状部分26而被编入。因此,在编链组织19中,第1插入丝22被编入每单位面积的丝的量稀疏的基底部分和每单位面积的丝的量比基底部分密的花纹部分这两者。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蕾丝针织物20具有多个第1插入丝22,各第1插入丝22被分别编入每个纵行线圈。如此,第1插入丝22被编入编链组织19的整个区域。
第2插入丝23、第3插入丝24在比第1环状部分25更靠表面方向Z1的区域延伸,并在比第2环状部分26更靠背面方向Z2的区域延伸。第1插入丝22随着沿着对应的纵行线圈向横列线圈方向C行进而锯齿地行进。例如第1插入丝22从纵行线圈方向的一个方向W1向纵行线圈方向的另一方向W2从所关注的第1环状部分25与第2环状部分26之间通过,和从纵行线圈方向的另一方向W2向纵行线圈方向的一个方向W1从所关注的第1环状部分25的横列线圈方向后段C2的第1环状部分25与第2环状部分26之间通过。这样的第1插入丝22的每个横列线圈钩挂也可以通过与上述组织不同的组织来实现。
在刚编织后,第1插入丝22在比第1环状部分25更靠表面方向Z1的区域延伸,并在比第2插入丝23、第3插入丝24更靠蕾丝针织物20的背面方向Z2的区域延伸。因此,在第1插入丝22和第2插入丝23、第3插入丝24从相同的第1环状部分25与第2环状部分26之间插通的区域中,第1插入丝22从第1环状部分25与第2插入丝23和第3插入丝24之间插通。另外,第2插入丝23和第3插入丝24从第1插入丝22与第2环状部分26之间插通。在该情况下,通过沿横列线圈方向C拉伸编链丝21,第1环状部分25与第2环状部分26的曲率半径变小,第1插入丝22配置在第2插入丝23和第3插入丝24与第1环状部分25之间,与第2插入丝23、第3插入丝24以及第1环状部分25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插入丝22与第2插入丝23和第3插入丝24从相同的第1环状部分25与第2环状部分26之间插通的区域中,例如,第1插入丝22与第2插入丝23和第3插入丝24相互交叉,并从第1环状部分25和第2环状部分26中通过。具体而言,第1插入丝22从所关注的第1环状部分25与横列线圈方向前段C1的第2环状部分26相连的一侧、从所关注的第1环状部分25和横列线圈方向同段的第2环状部分26中通过。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插入丝24具有沿横列线圈方向C插通编链组织19的第1环状部分25、第2环状部分26并与第2插入丝23并排地编入的并行部分L,构成编链组织19a的编链丝21的横向延伸部分42在横列线圈方向上隔开间隔地从编链组织19a横向延伸到在纵行线圈方向的一个方向W1邻接的编链组织19b,钩挂于编入在纵行线圈方向的一个方向W1邻接的编链组织19b中的第2插入丝23和第3插入丝24的并行部分L上。
构成编链组织19a的编链丝21的横向延伸部分42构成为在从各编链组织19a横向延伸到在纵行线圈方向的一个方向邻接的编链组织19b的状态下,钩挂于编入在该纵行线圈方向的一个方向邻接的编链组织19b中的第2插入丝23和第3插入丝24的并行部分L,因此横向延伸部分42的编链丝21成为承受来自第2插入丝23和第3插入丝24的牵拉力的状态。通过该各丝的张力平衡,制造蕾丝针织物时,能够抑制蕾丝前体的编链丝21切断,能够形成无切端裂开、手感良好的蕾丝针织物。或者在产品时,通过横向延伸部分42的构成,能够防止第2插入丝23和第3插入丝24的熔融粘合部分剥离或者脱离。另外,由于横向延伸部分42的编链丝21所受到的牵拉力得到缓和,因此能够实现伸缩性优异的蕾丝针织物。此外,横向延伸部分42钩挂于第2插入丝23和第3插入丝24这2个插入丝,因此能够使横向延伸部分42可靠地横向延伸到在该纵行线圈方向的一个方向W1邻接的编链组织19b。另外,各编链组织19a的横向延伸部分42也不需要延伸至相邻的编链组织19b,在从各编链组织19a到在纵行线圈方向的一个方向W1邻接的编链组织19b的距离的大致一半左右的伸长情况下即有效果。
编链组织19的环状部分27具有由针编弧构成的第1环状部分25和由沉降弧构成的第2环状部分26,横向延伸部分42是第2环状部分46,因此由针编弧构成的第1环状部分25被第2插入丝23和第3插入丝24牵拉,能够不会变形地抑制蕾丝针织物20的网眼变形。
图4是表示编织前的编链丝21的一部分的主视图,图5是表示编织蕾丝针织物20的编链丝21的一部分的主视图。编链丝21在编织蕾丝针织物20的状态下是如图1、图2所示的形状,但在图5中,为了容易理解而以拉伸成直线状的状态表示。编链丝21是在具有伸缩性的芯丝30上螺旋状地缠绕包覆丝31而得到的丝。芯丝30是由热塑性合成树脂构成的单纤维丝(单丝),例如由聚氨酯构成。包覆丝31是由合成树脂构成的多个长纤维构成的长纤维丝(复丝),例如由聚酰胺(注册商标:尼龙)构成。
编链丝21在编织前的状态下,如图4所示,包覆丝31彼此相互接触,芯丝30以不露出的方式被包覆丝31覆盖。编链丝21利用芯丝30的伸缩性,如图5所示那样以伸展的状态编织。编链丝21在伸展的状态下,成为在包覆丝31之间形成螺旋状的间隙、芯丝30从该间隙露出的状态。
第2插入丝23、第3插入丝24是由热熔融性合成树脂制的单纤维丝构成的芯丝和由合成树脂构成的多个长纤维构成的长纤维丝(复丝),例如由用聚酰胺(注册商标:尼龙)、人造丝、聚酯等包覆的复合丝构成。第1插入丝22是也被称为Spandex的丝,是由具有伸缩性的材料构成的长纤维丝(长丝),例如由聚氨酯构成。
如此,第2插入丝23和第3插入丝24能够使用相同材料形成为相同粗细,因此能够使第2插入丝23和第3插入丝24在特定的温度下容易地熔融粘合于编链丝21。
编链丝21的芯丝30和第1插入丝22均由聚氨酯构成,但由彼此不同种类的聚氨酯构成,芯丝30的熔融温度比第1插入丝22的熔融温度(约200~250℃)低。芯丝30的熔融温度为约140~190℃,比包覆丝31、第2插入丝23、第3插入丝24、第1插入丝22的各熔融温度低,具有热塑性。如此,编链丝21是包含由熔融温度低的材料构成的芯丝30的丝。另外,第2插入丝23、第3插入丝24的芯丝30的熔融温度也可以与编链丝21的芯丝30相同或者为相同程度。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蕾丝针织物20的制造工序的一例的流程图。首先,在步骤a0中,当完成用于蕾丝针织物20的编织所使用的各丝的选择、欲在蕾丝针织物20上形成的花纹图案的确定以及形成所希望的编织组织的针织物的设计等而完成针织物编织的准备时,进入步骤a1,开始蕾丝针织物20的制造。
在作为针织物编织工序的步骤a1中,使用作为拉舍尔编织机的编织机对作为蕾丝针织物20的前体的前体针织物进行编织。编织机按照在步骤a0中设计的编织顺序,将第1插入丝22、第2插入丝23、第3插入丝24等各丝编入编链丝21中,对与图1所示的蕾丝针织物20同样的编织组织的前体针织物进行编织。
在前体针织物中,编链丝21和第1插入丝22具有伸缩性。编织机在使具有伸缩性的丝伸长的状态下执行编织工作。前体针织物在以伸长状态被编入的丝的复原力的作用下在编织后收缩,这样的伸缩性被大致维持到蕾丝针织物20。
在作为染色工序的步骤a2中,对在步骤a1中编织的前体针织物进行染色,当染色完成时,移至步骤a3。在步骤a3中,将染色后的前体针织物加热至编链丝21的芯丝30的熔融温度以上且低于除芯丝30以外的第1插入丝22、第2插入丝23、第3插入丝24、包覆丝31的熔融温度的温度。在步骤a3中加热前体针织物时,使前体针织物伸展,如图5所示,编链丝21在伸长的状态下被加热。由此,编链丝21的芯丝30在部分露出的状态下被加热而熔融。另外,第2插入丝23、第3插入丝23的芯丝的熔融温度也可以与编链丝21的芯丝30为相同程度。
因此,编链丝21与第1插入丝22的第1接触部50中,在第1插入丝22与芯丝30露出的部分接触的第1接触部50中,编链丝21与第1插入丝22粘接。另外,编链丝21彼此的第2接触部55中,在芯丝30露出的部分彼此接触的第2接触部55中,编链丝21彼此粘接。这样的第1接触部50、第2接触部55基于包覆丝的特性而成为熔融芯丝通到弯曲部的最中心侧的形态,是粘接的概率最高的部位,但若在除这些第1接触部50、第2接触部55以外的部位熔融芯丝也露出并以与其他纤维接触的状态被定形,则有时形成粘接部分。
编链丝21的芯丝30和第1插入丝22的种类不同,但均由聚氨酯构成,因此芯丝30通过熔融而容易热熔融粘合并粘接。另外,编链丝21的包覆丝31由聚酰胺构成而不易与芯丝30粘接,但为了使上述那样的第1接触部50的大部分粘接,通过调整定形温度以及定形时间,在与熔融芯丝均为伸缩用聚氨酯的情况下,能够将编链丝21的芯丝30与第1插入丝22在第1接触部50以约60~90%的粘接率粘接。
蕾丝针织物20在拉伸蕾丝针织物20的情况下编织。在所设定的伸长率大的情况下,与所设定的伸长率小的情况相比,芯丝的露出增多。虽然也取决于成品的伸长率设定,但由于蕾丝针织物20在拉伸至成品的约1.5~2.5倍的情况下编织,因此芯丝30的露出增多。但是,由于编链丝21(下述的第2插入丝23、第3插入丝24也同样)具有包覆丝31,因此即使将伸长率设定得较大,芯丝30与第1插入丝22的接触点也不一定被100%粘接。认为在包覆丝31彼此的接触点处,粘接率进一步下降。编链丝21彼此或者编链丝21与第2插入丝23的第2接触部55、编链丝21与第3插入丝24的第3接触部56处,芯丝30露出的部分彼此接触,以约50~80%的粘接率粘接。
粘接率是指随机选取多个第1接触部50、第2接触部55及第3接触部56并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粘接的接触部50、55、56的数量与所观察的接触部50、55、56的数量的比例(%)。
如此,对前体针织物进行加热,使编链丝21与第1插入丝22的第1接触部50的一部分粘接,并且使编链丝21彼此或编链丝21与第2插入丝23的第2接触部55的一部分粘接,进而使编链丝21与第3插入丝24的第3接触部56的一部分粘接,形成蕾丝针织物20,进入步骤a4。在步骤a4中,对所形成的蕾丝针织物20进行切割(在宽副的情况下直接),在步骤a5中结束蕾丝针织物20的制造作业。通过在步骤a2中加热前体针织物,使编链丝21的芯丝30熔融,并且设定为防止包含除芯丝30以外的丝的脆性化在内的特性变化的加热条件。另外,优选设定为将芯丝30加热至能够保持作为丝的形态的程度的温度的加热条件。第1插入丝22仅加热至低于熔融温度,因此能够维持伸缩性。因此,蕾丝针织物20具有伸缩性。
根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蕾丝针织物20,具有伸缩性的第1插入丝22被编入编链组织19而对编链组织19赋予伸缩性,能够实现具有伸缩性的蕾丝针织物20。另外,编链丝21与第1插入丝22的第1接触部50的一部分粘接,编链丝21彼此或者编链丝21与第2插入丝23的第2接触部55的一部分相互粘接,编链丝21与第3插入丝24的第3接触部56的一部分相互粘接,由此防止编链丝21与第1插入丝22的位置偏移、以及编链丝21彼此、或者编链丝21与第2插入丝23和第3插入丝24的位置偏移,防止由横跨部分43与横跨部分43连结的纵行线圈形成的透孔29的变形。例如即使因蕾丝针织物20的缝制或裁剪等的制造过程的外力、因穿着或洗涤等的使用状态的外力起作用,也能够防止透孔29的变形而维持透孔29的形状,得到美观的良好的蕾丝针织物20,而且能够长期地保持该优异的美观。
利用编链丝21、第1插入丝22、第2插入丝23和第3插入丝24的热熔融粘合性,编链丝21与第1插入丝22粘接,编链丝21与第2插入丝23粘接,编链丝21与第3插入丝24粘接,蕾丝针织物20整体由这些编链丝21、第1插入丝22、第2插入丝23和第3插入丝24编织,因此能够在视觉上以及触觉上得到统一性,不会损害美观以及手感。此外,由于使用包覆丝31覆盖了芯丝30的编链丝21伸长、在芯丝30的露出的部分粘接,因此包覆丝31的表面不会被芯丝30的熔融物覆盖,在使蕾丝针织物20及使用其制造的针织物与肌肤接触时,芯丝30的熔融物不会与肌肤接触,呈现蓬松性的包覆丝31与肌肤接触。包覆丝31是多个单纤维的集合(复丝),因此能够得到柔软且轻柔的触感,保持良好的手感。在此,手感是指手的触感,良好的手感是指具有柔软性且具有轻柔感的手的触感。
另外,由于编链丝21与第1插入丝22的第1接触部50、编链丝21与第2插入丝23的第2接触部55以及编链丝21与第3插入丝24的第3接触部56几乎全部被粘接,因此即使对于横列线圈方向C以及纵行线圈方向W的任一方向,也能够防止容易影响到透孔29的变形的编链丝21与第1插入丝22的位置偏移、编链丝21与第2插入丝23的位置偏移、编链丝21与第3插入丝24的位置偏移,能够不损害伸缩性和柔软性地得到在高的牵拉强度下不易发生散开或裂开、美观良好且手感优异的伸缩性的蕾丝针织物20。
上述的热定形工序即步骤a3中的加热条件被设定为编链丝21的芯丝30熔融的同时能够防止包含除芯丝30以外的丝的脆性化在内的特性变化的加热条件。另外,加热工序中的加热条件优选设定为将芯丝30加热至能够保持作为丝的形态的程度的温度的加热条件。由此,能够使芯丝30的熔融物不会显现在针织物的表面,使其不易与肌肤接触。
设定加热条件例如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将芯丝30熔融的最低熔融温度记为B1,将在最低熔融温度下加热时至发生软化为止的时间记为D1。另外,将除芯丝30以外的丝的特性发生变化的最低特性变化温度记为B2,将在最低特性变化温度下加热时至特性发生变化为止的时间记为D2。在该情况下,本实施方式中,当将加热工序中的加热温度记为B3,将加热时间记为D3时,设定为B1<B3<B2、D1<D3<D2。此外,通过使B3为尽可能接近B1的值、使D3为尽可能接近D1的值,能够容易保持作为芯丝30的丝的形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编链丝21的芯丝30,使用10旦尼尔以上且280旦尼尔以下、优选10旦尼尔以上且70旦尼尔以下的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丝。另外,在170℃以上且195℃以下的加热温度下,进行30秒以上且90秒以下的加热时间的热处理。由此,能够在使芯丝30熔融的同时防止剩余的丝发生特性变化。另外,第1插入丝22的纤度例如选择为40旦尼尔以上且420旦尼尔以下。第2插入丝23和第3插入丝24的芯丝也可以使用与编链丝21的芯丝30相同的芯丝。
例如,在使加热时间恒定的情况下,当使加热温度小于170℃时,熔融的芯丝30产生的粘接力变小。另外,当使加热温度超过195℃时,不易保持芯丝30作为丝的形态,而且除芯丝30以外的丝的特性也有可能变化。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使加热温度为170℃以上且195℃以下,能够防止产生上述问题。
芯丝30越细,粘接部越接近点接触点并变小,手感越好,芯丝30越粗,粘接部越大,手感越受损。为了使芯丝30变粗且保持良好的手感,考虑使包覆丝31变粗,但编链丝21会变粗,针织物20的透明感受损。另外,芯丝30越细,粘接强度越小,芯丝30越粗,粘接强度越大。另外,通过芯丝30和包覆丝的组合,能够制作与用途相应的布料感。此外,通过将各个丝本身设定得较粗或将其组合,也能够谋求破裂强度的提高。
因此,在芯丝30为小于10旦尼尔的细丝的情况下,存在强度变得过小的问题,在芯丝30为超过140旦尼尔的粗丝的情况下,存在手感受损的问题。通过使芯丝30为10旦尼尔以上且140旦尼尔以下,强度上没有不足且能够得到良好的手感。从同样的观点出发,优选使芯丝30为10旦尼尔以上且50旦尼尔以下。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蕾丝针织物20的第1接触部50、第2接触部55以及第3接触部56粘接,因此具有防止丝散开进展的效果,即使在纵行线圈方向的牵拉下,通过与横向延伸部分的协同效果,插入丝23、24也不易脱落。因此,例如能够将蕾丝针织物20如被称为剪花切割和自由切割等那样裁剪为任意的形状。因此,在纵行线圈方向W及横列线圈方向C的任一方向上均具有高的伸缩性和形态稳定性,能够通过模塑加工等进行立体成形。
如此制造的蕾丝针织物20在裁剪工序a4中,为了形成女性用内衣等所需的立体形状,例如在180℃下进行模塑成型加工,裁剪成单个的加工品,在步骤a5结束制造作业。
上述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的例示,还可以对构成进行变更。例如可以适当地变更编织组织、加捻方法、编链丝21、第1插入丝22、第2插入丝23、第3插入丝24的材质、横向延伸部分42的拉伸情况等。
本发明可以在不脱离其精神或主要特征的情况下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因此,上述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仅仅是例示,本发明的范围是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表示的范围,不受说明书正文的任何限制。此外,属于权利要求书的变形或变更全部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符号说明
19、19a、19b 编链组织
20 蕾丝针织物
21 编链丝
22 第1插入丝
23 第2插入丝
24 第3插入丝
25 第1环状部分
26 第2环状部分
27 环状部分
28 防漏针组织
29 透孔
30 芯丝
31 包覆丝
42 横向延伸部分
43 横跨部分
50 第1接触部
55 第2接触部
56 第3接触部
C 横列线圈方向
W 纵行线圈方向
L 并行部分

Claims (4)

1.一种蕾丝针织物,其是多个环状部分在横列线圈方向上相连的编链丝的编链组织在纵行线圈方向上形成多列而构成的蕾丝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第1插入丝,其由弹性地伸缩的具有伸缩性的弹性丝构成、且沿横列线圈方向插通各环状部分而被编入编链组织;
第2插入丝,其由弹性地伸缩的具有伸缩性的弹性丝构成、且沿横列线圈方向插通所述多个环状部分中的一部分而被编入编链组织;以及
第3插入丝,其由弹性地伸缩的具有伸缩性的弹性丝构成、且包含:
沿横列线圈方向插通编链组织的环状部分并与第2插入丝并排被编入的并行部分,和
从预先设定的编链组织被编入在纵行线圈方向的一个方向邻接的编链组织的环状部分和在纵行线圈方向的另一方向邻接的编链组织的环状部分的横跨部分;
构成各编链组织的编链丝具有横向延伸部分,该横向延伸部分在横列线圈方向上隔开间隔地从所述各编链组织横向延伸到在纵行线圈方向的一个方向邻接的编链组织,并钩挂于被编入在所述纵行线圈方向的一个方向邻接的编链组织中的第2插入丝和第3插入丝的并行部分,
第1插入丝在与构成多个编链组织的各个编链丝的各环状部分接触的位置处与该编链丝粘接,
第2插入丝在与构成多个编链组织的各个编链丝的各环状部分接触的位置处与该编链丝粘接,
第3插入丝在与构成多个编链组织的各个编链丝的各环状部分接触的位置处与该编链丝粘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蕾丝针织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编链丝、所述第2插入丝以及所述第3插入丝是具有芯丝和包覆丝的复合丝,所述芯丝由热熔融性合成树脂制的单纤维丝构成,所述包覆丝由熔融温度比芯丝高的热熔融性合成树脂制的长纤维丝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蕾丝针织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部分具有由针编弧构成的第1环状部分和由沉降弧构成的第2环状部分,
所述第2横向延伸部分为所述第2环状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蕾丝针织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插入丝和所述第3插入丝使用相同材料形成为相同粗细。
CN201880094470.5A 2018-08-10 2018-08-10 蕾丝针织物 Pending CN11236843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30138 WO2020031383A1 (ja) 2018-08-10 2018-08-10 レース編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68435A true CN112368435A (zh) 2021-02-12

Family

ID=69414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4470.5A Pending CN112368435A (zh) 2018-08-10 2018-08-10 蕾丝针织物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0031383A1 (zh)
CN (1) CN112368435A (zh)
WO (1) WO2020031383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543A (zh) * 1996-02-23 1997-12-03 荣花边株式会社 花边编织物的制造方法及花边编织物
CN1268985A (zh) * 1997-09-02 2000-10-04 丰荣纤维株式会社 无缝经编织物
CN101426971A (zh) * 2007-03-28 2009-05-06 株式会社黑田特克斯 编织花边的制造方法以及编织花边
JP2011219876A (ja) * 2010-04-02 2011-11-04 Kuroda Lace Co Ltd レース編地および編レース
CN107532350A (zh) * 2016-04-08 2018-01-02 日商吉田特雷克斯股份有限公司 蕾丝针织物
CN107709643A (zh) * 2015-07-02 2018-02-16 新织股份有限公司 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JP6293965B1 (ja) * 2017-09-06 2018-03-14 株式会社Yoshita Tex 編レース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93965A (ja) * 2005-04-12 2006-10-26 Hisanori Nakamura 携帯電話機の文字入力装置
JP4457141B2 (ja) * 2007-10-04 2010-04-28 株式会社タケダレース 部分低伸長伸縮性経編地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543A (zh) * 1996-02-23 1997-12-03 荣花边株式会社 花边编织物的制造方法及花边编织物
CN1268985A (zh) * 1997-09-02 2000-10-04 丰荣纤维株式会社 无缝经编织物
CN101426971A (zh) * 2007-03-28 2009-05-06 株式会社黑田特克斯 编织花边的制造方法以及编织花边
JP2011219876A (ja) * 2010-04-02 2011-11-04 Kuroda Lace Co Ltd レース編地および編レース
CN107709643A (zh) * 2015-07-02 2018-02-16 新织股份有限公司 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07532350A (zh) * 2016-04-08 2018-01-02 日商吉田特雷克斯股份有限公司 蕾丝针织物
JP6293965B1 (ja) * 2017-09-06 2018-03-14 株式会社Yoshita Tex 編レー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0031383A1 (ja) 2021-08-02
WO2020031383A1 (ja) 2020-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58181B (zh) 包含低熔纖維之易於定型的伸縮織物
EP2039826B1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knitted lace
CN101096793B (zh) 在编织终端侧具有开口部的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TWI669425B (zh) 花邊編織物
CN113474501B (zh) 纬编针织物
JP5412054B2 (ja) 衣料用経編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衣料用経編地の編構造
JP5577445B1 (ja) 編レース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編レース
CN113355781A (zh) 弹性受限制的弹性线及具有此种弹性线的纺织品
CN108729009B (zh) 拉舍尔蕾丝编织面料的制造方法
CN112368435A (zh) 蕾丝针织物
JP6732267B1 (ja) レース地
CN214244784U (zh) 全编链形成的眼睫毛经编多梳织物
JP7298190B2 (ja) 仮撚複合加工糸および編地
JP6293965B1 (ja) 編レース
JP3614831B2 (ja) 柄模様入り編レースおよび製造方法
JP7335030B1 (ja) レース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853057B2 (ja) 編レースの製造方法
JP6747738B1 (ja) 編レース
CN211227580U (zh) 一种经编提花弹性织物
RU2794398C1 (ru) Эластичная пряжа, трикотажный текстильный материал и носок, изготовленные с эластичной пряжей
JP2023082649A (ja) 編レース、衣服、及び編レースの製造方法
CN117626522A (zh) 一种有弹无热熔丝且防脱散的蕾丝织物
JP6535492B2 (ja) 筒状経編地
WO2021224596A1 (en) Elastic cords with cushioned portions
CN115161868A (zh) 一种一体成型绳带及其制作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