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49945A - 燃料电池单元 - Google Patents

燃料电池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49945A
CN112349945A CN202010650896.3A CN202010650896A CN112349945A CN 112349945 A CN112349945 A CN 112349945A CN 202010650896 A CN202010650896 A CN 202010650896A CN 112349945 A CN112349945 A CN 1123499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el cell
case
opening
flange
adap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5089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49945B (zh
Inventor
伊藤雅之
木下景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3499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499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499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499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24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 H01M8/2465Details of groupings of fuel cells
    • H01M8/247Arrangements for tightening a stack, for accommodation of a stack in a tank or for assembling different tanks
    • H01M8/2475Enclosures, casings or containers of fuel cell st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07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related to heat exchange
    • H01M8/04067Heat exchange or temperature measuring elements, thermal insulation, e.g. heat pipes, heat pumps, f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82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 H01M8/04201Reactant storage and supply, e.g. means for feeding, pip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24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 H01M8/249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groupings of fuel cells, e.g. modular assembl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50/00Fuel cell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Specific features of fuel cell system
    • H01M2250/20Fuel cell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uel Cell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燃料电池单元具备容纳有燃料电池组的第1壳体、容纳有电力转换器的第2壳体、将上述第1与第2壳体相互固定的适配器、以及将上述燃料电池组与上述电力转换器连接的导电部件。围起上述第1壳体的第1开口部的第1凸缘部、和围起上述第2壳体的第2开口部的第2凸缘部的形状与大小的至少一方不同。上述适配器包括:第3凸缘部,与上述第1凸缘部对应;第4凸缘部,与上述第2凸缘部对应;包围壁部,以划定与上述第3凸缘部的内侧的开口和上述第4凸缘部的内侧的开口连通的内部空间的方式从上述第3凸缘部连续到上述第4凸缘部;以及隔壁部,位于上述第1开口部与上述第2开口部之间。

Description

燃料电池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料电池单元。
背景技术
在将燃料电池组、与转换燃料电池组的电力的电力转换器单元化的情况下,存在以下情况,即,将燃料电池组与电力转换器电连接,并且在容纳燃料电池组的壳体固定容纳有电力转换器的壳体(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7-073199)。
存在容纳燃料电池组的壳体与容纳电力转换器的壳体的大小不同的情况,从而可能存在固定两壳体较为困难的情况。
另外,需要在两壳体设置用于让出将燃料电池组与电力转换器电连接的导电部件的开口部。若固定两壳体,则燃料电池组的热有可能经由该开口部向电力转换器传递,从而影响到电力转换器的电子部件。另外,电力转换器的热也有可能向燃料电池组传递,燃料电池组内干燥,从而影响到发电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容纳燃料电池组的壳体与容纳电力转换器的壳体的固定容易,并抑制燃料电池组与电力转换器之间的导热的燃料电池单元。
本发明的形态涉及燃料电池单元,其具备:至少一个燃料电池组;至少一个第1壳体,容纳有上述至少一个燃料电池组;电力转换器,转换上述燃料电池组的电力;第2壳体,容纳有上述电力转换器;适配器,将上述第1与第2壳体相互固定;以及导电部件,将上述燃料电池组与上述电力转换器电连接,上述第1壳体包括第1开口部、和围起上述第1开口部的第1凸缘部,上述第2壳体包括第2开口部、和围起上述第2开口部并且与上述第1凸缘部的形状及大小的至少一方不同的第2凸缘部,上述导电部件包括连接导电部件,上述连接导电部件与上述燃料电池组连接,从上述第1开口部经由上述适配器的内部空间向上述第2开口部延伸,并与上述电力转换器连接,上述适配器包括:第3凸缘部,与上述第1凸缘部的形状及大小对应地固定;第4凸缘部,与上述第2凸缘部的形状及大小对应地固定;包围壁部,以划定上述内部空间的方式从上述第3凸缘部连续到上述第4凸缘部,上述内部空间与在上述第3凸缘部的内侧划定的开口和在上述第4凸缘部的内侧划定的开口连通;以及隔壁部,与该适配器的内侧面连接,且避开上述连接导电部件地位于上述第1开口部与上述第2开口部之间。在本说明书中,“A与B的至少一个”的含义包括“A”、“B”以及“A和B”。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隔壁部距上述第1开口部比距上述第2开口部近。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隔壁部包括以被上述第1凸缘部围绕的方式从上述适配器侧向上述第1开口部侧突出的隔壁突出部。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电力转换器包括多个电子部件,上述隔壁部隔着上述内部空间与多个上述电子部件的至少一个的至少一部分对置。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隔壁部包括隔壁侧部,上述隔壁侧部在与上述第1及第2壳体经由上述适配器排列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多个上述电子部件的上述至少一个的至少一部分对置。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第1壳体具有形成上述第1开口部并与上述隔壁部对置的对置壁部,上述第1开口部的面积小于在上述第3凸缘部的内侧划定的开口的面积。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适配器与上述第1及第2壳体的每一个相比,在上述第1和第2壳体经由上述适配器排列的方向上的大小都小。
也可以构成为:与上述第3凸缘部相比,上述第4凸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向与上述第1及第2壳体经由上述适配器排列的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突出,上述包围壁部具有从上述第3凸缘部向上述交叉方向延伸的包围延伸部。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燃料电池组具有端板,上述端板固定于上述第1壳体,并形成有将反应气体向该燃料电池组供给的供给孔和将上述反应气体从该燃料电池组排出的排出孔,上述包围延伸部在上述第1和第2壳体经由上述适配器排列的方向上与上述端板对置。
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端板固定有向上述燃料电池组供给反应气体的辅机,上述包围延伸部在上述第1和第2壳体经由上述适配器排列的方向上与上述辅机对置。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至少一个燃料电池组是多个燃料电池组,上述至少一个第1壳体分别容纳上述至少一个燃料电池组,上述适配器包括分别固定于上述至少一个第1壳体的上述第1凸缘部的上述第3凸缘部。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至少一个燃料电池组是多个燃料电池组,上述至少一个第1壳体分别容纳上述至少一个燃料电池组,上述适配器包括分别固定于上述至少一个第1壳体的上述第1凸缘部的多个上述第3凸缘部,上述包围延伸部位于邻接的两个上述第3凸缘部之间。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导电部件包括将邻接的两个上述燃料电池组串联连接的中继导电部件,上述中继导电部件从邻接的两个上述第1壳体的上述第1开口部的一个跨过上述包围延伸部向另一个延伸。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容纳燃料电池组的壳体与容纳电力转换器的壳体的固定容易并抑制燃料电池组与电力转换器之间的导热的燃料电池单元。
根据以下的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在附图中,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的元件表示相同的元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燃料电池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燃料电池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燃料电池单元的剖视图。
图4是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燃料电池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图5是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燃料电池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从上方侧观察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燃料电池单元的情况下的内部的图。
图7的图6的VII-VII剖视图。
图8是隔壁部与电容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燃料电池单元的剖视图。
图10是从上方观察适配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燃料电池单元1的概略结构]
图1是燃料电池单元1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燃料电池单元1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燃料电池单元1的剖视图。燃料电池单元1具备:电池组壳体10、容纳于电池组壳体10的燃料电池组100、转换器壳体50、容纳于转换器壳体50的升压转换器500、在电池组壳体10的外侧固定的辅机单元200、以及详细结构进行后述的适配器70。此外,在附图中,记载有相互正交的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Y方向是电池组壳体10与转换器壳体50经由适配器70排列的方向的一个例子。X方向是层叠多个后述的燃料电池组100的单电池106的方向的一个例子。电池组壳体10与辅机单元200在X方向上排列。转换器壳体50的一部分、适配器70的一部分以及辅机单元200在Y方向上重叠。图3示出了与XY平面平行的燃料电池单元1的剖面,对于辅机单元200的内部构造,省略了图示。
燃料电池组100通过供给氧化剂气体和燃料气体而发电,并伴随着该发电而发热。升压转换器500通过后述的导电部件与燃料电池组100电连接。升压转换器500将燃料电池组100的输出电压升压并向外部设备输出,但此时升压转换器500发热。升压转换器500是通过转换燃料电池组100的输出电力而发热的电力转换器的一个例子。这里,电力转换器并不限定于升压转换器,也可以是降压转换器、升压与降压都能够进行的升降压转换器、将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的变频器中的任一个。电池组壳体10、转换器壳体50、适配器70以及辅机单元200的壳体例如由铝合金等金属材料那样的刚性较高的材料形成。电池组壳体10是第1壳体的一个例子。转换器壳体50是第2壳体的一个例子。
[电池组壳体10的概略结构]
电池组壳体10包括侧壁部11、13及14、上壁部15、以及底壁部16。侧壁部11与YZ平面平行。侧壁部13与14相互在Z方向上分离并与XY平面平行。上壁部15和底壁部16相互在Y方向上分离,底壁部16与XZ平面平行,但上壁部15的详细情况进行后述,但相对于XZ平面倾斜。电池组壳体10在与侧壁部11在-X方向上对置的位置没有设置壁部,而形成有开口,但以堵塞该开口的方式在电池组壳体10固定有后述的端板12a。端板12a与侧壁部11相同,与YZ平面平行。上壁部15实际上以上壁部15的在端板12a侧的端部的Y方向的高度位置比上壁部15的在侧壁部11侧的端部的Y方向的高度位置高的方式相对于XZ平面倾斜,但并不限定于此。
在上壁部15形成有以X方向为长边方向遍及上壁部15整体而延伸的开口部15a。在图2中,从开口部15a露出有构成燃料电池组100的一部分的接线板101和多个单电池106。上壁部15与后述的隔壁部76对置。上壁部15是对置壁部的一个例子。如图3所示,在电池组壳体10容纳有燃料电池组100。此外,也可以构成为:以单电池106不从开口部15a露出的方式在单电池106与开口部15a之间具备绝缘片等。
在电池组壳体10的上壁部15的外周缘,围起开口部15a的大致矩形框状的凸缘部18在+Y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高度而设置。凸缘部18是设置有多个从内侧面向内侧突出的突起部的朝内凸缘。凸缘部18的上端面与XZ平面平行。凸缘部18是第1凸缘部的一个例子。
[燃料电池组100的概略结构]
燃料电池组100包括在X方向上层叠的多个单电池106、配置于这些多个单电池106的一端侧的从多个单电池106侧依次层叠的接线板101、绝缘体103及压力板105、以及配置于这些多个单电池106的另一端的从多个单电池106侧依次层叠的接线板102、绝缘体104及端板12a。压力板105通过配置于压力板105与侧壁部11之间的弹簧109而被向端板12a侧施力,由此,多个单电池106、接线板101及102、绝缘体103及104被压缩并层叠在压力板105与固定于电池组壳体10的端板12a之间。
单电池106是接受包括作为氧化剂气体的氧在内的空气和作为燃料气体的氢气的供给来发电的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单电池106具备作为在电解质膜的两面配置有电极的发电体的膜电极接合体、和夹持膜电极接合体的一对隔板。电解质膜是由具有磺酸基团的氟类树脂材料或者烃类树脂材料形成的固体高分子膜,在湿润状态下具有良好的质子传导性。电极构成为包括碳载体、和为具有磺酸基团的固体高分子并在湿润状态下具有良好的质子传导性的离聚物。在碳载体担载有用于促进发电反应的催化剂(例如白金或者白金-钴合金等)。隔板由具有气体隔断性和导电性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薄板状部件、或者致密质碳等的碳制部件形成,上述薄板状部件由冲压成型的不锈钢、钛、钛合金之类的金属形成。
接线板101和102例如是由铜、铝、或者包括它们在内的合金等金属、或者致密性碳等导电性材料形成的板。绝缘体103和104例如是由橡胶或者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形成的板。端板12a和压力板105例如由不锈钢或者铝合金等金属材料那样的刚性较高的材料形成。此外,在端板12a形成有用于向燃料电池组100分别供给氧化剂气体、燃料气体以及冷却水的供给孔、和用于从燃料电池组100分别排出氧化剂气体、燃料气体以及冷却水的排出孔,但排出孔被辅机单元200覆盖而看不到。
如图3所示,在接线板101和102分别形成有从多个单电池向+Y方向突出并从开口部15a露出的突起部。另外,如图3所示,燃料电池组100的多个单电池106通过连接汇流条112和113与升压转换器500电连接。连接汇流条112和113例如由铜、铝、或者包括它们在内的合金等电阻率较小的金属形成。连接汇流条112和113是导电部件所包括的连接导电部件的一个例子。
连接汇流条112的一端经由开口部15a与接线板102的突起部连接。连接汇流条112从开口部15a向+Y方向延伸,并以沿着后述的包围底部713的方式向-X方向延伸,通过后述的适配器70的内部空间S并向+Y方向延伸,连接汇流条112的另一端与升压转换器500连接。连接汇流条113的一端经由开口部15a与接线板101的突起部连接。连接汇流条113从开口部15a向+Y方向延伸,在适配器70的内部空间S内向+X方向延伸,接着向+Y方向延伸,连接汇流条113的另一端与升压转换器500连接。此外,连接汇流条112及113的另一端与升压转换器500通过汇流条、电缆等未图示的导电部件连接。
[辅机单元200的概略结构]
在端板12a固定有辅机单元200,辅机单元200例如具备用于向燃料电池组100供给氧化剂气体的空气压缩机、向燃料电池组100供给燃料气体的喷射器、用于向燃料电池组100供给燃料废气的循环泵、向燃料电池组100供给冷却水的电动泵、用于使向燃料电池组100供给的燃料气体或者氧化剂气体的至少一方加湿的加湿模块、用于切换允许燃料气体、氧化剂气体以及冷却水的至少一个的流动的状态和隔断上述流动的状态的各种阀中的至少两个。例如,空气压缩机从端板12a的氧化剂气体用的供给孔向燃料电池组100压送空气。喷射器经由端板12a的燃料气体用的供给孔向燃料电池组100喷射燃料气体。循环泵从端板12a的燃料气体用的排出孔吸引燃料废气并从端板12a的燃料气体用的供给孔向燃料电池组100供给。电动泵从端板12a的冷却水用的供给孔压送冷却水。此外,对于辅机单元200,简化了图示。这些辅机能够通过燃料电池组100的发电电力来驱动。
[转换器壳体50的概略结构]
转换器壳体50包括侧壁部51~54和上壁部55。侧壁部51和52相互在X方向上分离并与YZ平面平行,但并不一定需要平行,也可以稍微倾斜。侧壁部53和54相互在Z方向上分离并与YX平面平行,但也可以稍微倾斜。上壁部55与XZ平面平行。侧壁部53和54的各自的X方向的长度比侧壁部51和52的各自的Z方向的长度长。在侧壁部51和52分别形成有后述的操作口511和521。侧壁部53和54的各自的X方向的长度比电池组壳体10的侧壁部13和14的各自的X方向的长度长。
在转换器壳体50没有设置与上壁部55平行并与上壁部55对置的壁部,而设置有开口部56。换言之,转换器壳体50是以上壁部55为底的桶状。开口部56经由适配器70与电池组壳体10对置。
在转换器壳体50的开口部56的周边形成有凸缘部59。换言之,凸缘部59设置为围起开口部56。凸缘部59是设置有多个从外侧面向外侧突出的突起部的朝外凸缘。凸缘部59的下端面与XZ平面平行。凸缘部59与上述的电池组壳体10的凸缘部18的形状和大小不同。具体而言,凸缘部59在XZ平面内比电池组壳体10的凸缘部18向-X方向突出。如以上那样,电池组壳体10与转换器壳体50的在XZ平面的形状不同,不能直接固定电池组壳体10的凸缘部18和转换器壳体50的凸缘部59。凸缘部59是第2凸缘部的一个例子。
[升压转换器500的概略结构]
升压转换器500包括电容器501、智能功率模块(IPM:Intelligent Power Module)502、电流传感器503、电抗器504。这些是多个电子部件的一个例子。这些电子部件由固定于转换器壳体50的上壁部55的内面的未图示的台座等保持,并从开口部56露出。这些电子部件经由汇流条、电缆等未图示的导电部件电连接。另外,连接汇流条112的另一端经由未图示的导电部件与电容器501电连接。形成于侧壁部52的操作口521在从外部将连接汇流条112的另一端与未图示的导电部件紧固时使用。连接汇流条113的另一端经由未图示的导电部件与电抗器504电连接。形成于侧壁部51的操作口511在从外部将连接汇流条113的另一端与未图示的导电部件紧固时使用。此外,在将连接汇流条112及113与上述的导电部件分别紧固后,通过盖等关闭操作口511和521。
[适配器70的详细结构]
适配器70包括包围壁部71、隔壁部76、凸缘部78及79。包围壁部71是在Y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高度的大致矩形框状。适配器70的Y方向的高度小于电池组壳体10的Y方向的高度,并且小于转换器壳体50的Y方向的高度。包围壁部71从凸缘部78到凸缘部79连续。换言之,在包围壁部71的-Y方向侧的端部形成有凸缘部78,在包围壁部71的+Y方向侧的端部形成有凸缘部79。包围壁部71包括绕着Y方向呈大致矩形框状环绕的包围周部711、和与包围周部711连续并与XZ平面平行地延伸的包围底部713。在包围周部711的转换器壳体50侧的端部形成有凸缘部79。包围底部713从凸缘部78向-X方向延伸。包围底部713是包围延伸部的一个例子。包围壁部71划定内部空间S,上述内部空间S与在凸缘部78的内侧划定的开口及在凸缘部79的内侧划定的开口连通。连接汇流条112和113经由该内部空间S与燃料电池组100及升压转换器500连接。
凸缘部78与电池组壳体10的凸缘部18相同,是朝内凸缘,凸缘部79与转换器壳体50的凸缘部59相同,是朝外凸缘。隔壁部76与凸缘部78的内侧的与X方向平行地延伸并相互对置的边彼此连续,但详细结构进行后述。凸缘部78的下端面和凸缘部79的上端面与XZ平面平行。凸缘部79在XZ平面内位于比凸缘部78靠外侧的位置,更详细而言,与凸缘部78相比,向-X方向侧突出。
凸缘部78被固定于形状及大小与之对应的电池组壳体10的凸缘部18。即,凸缘部78的形状和大小与凸缘部18相同。具体而言,在凸缘部78,在沿周向以大致等距离间隔从内侧面向内侧突出的多个突起部分别设置有螺栓孔,并以与凸缘部78的多个螺栓孔的位置对应的方式也在凸缘部18沿周向以大致等距离间隔设置有多个内螺纹孔。经由这些螺栓孔和内螺纹孔通过螺栓将凸缘部78与凸缘部18紧固,由此凸缘部78的下端面与凸缘部18的上端面抵接而将两凸缘部固定在一起。由此,将电池组壳体10与适配器70固定。同样,凸缘部79的形状和大小也与转换器壳体50的凸缘部59对应,通过螺栓将凸缘部79与凸缘部59紧固,从而固定两凸缘部。这样,将转换器壳体50与适配器70固定,从而将燃料电池组100与升压转换器500一体化。另外,包围壁部71从凸缘部78到凸缘部79连续,因此包围壁部71与电池组壳体10及转换器壳体50一起构成燃料电池单元1整体的壳体的外壁部,从而能够将这些壳体一体化来封闭内部。凸缘部78是第3凸缘部的一个例子。凸缘部79是第4凸缘部的一个例子。
此外,优选在凸缘部78的下端面与凸缘部18的上端面之间、和凸缘部79的上端面与凸缘部59的下端面之间分别夹有用于使密封性提高的橡胶垫圈或者液状垫圈。具体而言,优选在凸缘部78的下端面与凸缘部18的上端面之间,在螺栓孔和内螺纹的外侧夹有橡胶垫圈或者液状垫圈,优选在凸缘部79的上端面与凸缘部59的下端面之间,在螺栓孔和内螺纹的内侧夹有胶垫圈或者液状垫圈。由此,能够防止一体壳体的内部与外部经由螺栓孔和内螺纹连通,从而能够提高一体壳体的密封性。凸缘部78和18是朝内凸缘,凸缘部79和59朝外凸缘,由此能够形成更直的密封线,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密封性。
这样,即使在电池组壳体10与转换器壳体50的形状不同,并且凸缘部18与凸缘部59的形状也不同的情况下,仍能够经由适配器70容易地将电池组壳体10与转换器壳体50固定。例如,可以考虑以直接固定电池组壳体10的凸缘部18与转换器壳体50的凸缘部59的方式变更电池组壳体10与转换器壳体50的至少一方的形状。然而,例如,若以凸缘部18与凸缘部59对应的方式将电池组壳体10在X方向上扩大,则电池组壳体10大型化,从而制造成本、重量增大。另一方面,若以凸缘部59与凸缘部18对应的方式将转换器壳体50在X方向上小型化,则转换器壳体50的内容积变小,从而也有可能不能容纳上述的升压转换器500。在该情况下,若为了确保转换器壳体50的内容积而在X方向上小型化并且在Y方向上大型化,则燃料电池单元1整体在Y方向上大型化,例如燃料电池单元1的向车辆等的搭载性有可能恶化。另外,除了上述情况以外,将电池组壳体10和转换器壳体50的形状以满足各种必要条件的方式最佳化的情况较多,也可能存在上述那样的变更并不容易实现的情况。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电池组壳体10与转换器壳体50之间夹有适配器70,从而不变更电池组壳体10和转换器壳体50的形状、大小,就能够容易地使燃料电池组100与升压转换器500一体化。
另外,例如,在将与转换器壳体50形状不同的其它的转换器壳体固定于电池组壳体10时,不变更该转换器壳体、电池组壳体10的形状,而通过准备具有与该转换器壳体的凸缘部的形状对应的凸缘部的其它的适配器就能够应对。在该情况下,适配器的大小小于转换器壳体、电池组壳体10,因此与变更转换器壳体、电池组壳体10的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以低成本制造这样的适配器。将与电池组壳体10形状不同的其它的电池组壳体固定于转换器壳体50时也相同。这样,对于为了满足各种需求而设定形状的各种各样的电池组壳体与转换器壳体,通过使用与之相适的适配器,从而能够以较低成本实现一体化。
另外,如上述那样,适配器70的包围底部713从固定电池组壳体10的凸缘部78向-X方向延伸,连续至经由包围周部711固定转换器壳体50的凸缘部79。因此,能够将比电池组壳体10在X方向上大型化且相应地在Y方向上小型化的转换器壳体50经由适配器70固定于电池组壳体10。这样能够将在X方向上大型化但在Y方向上小型化的转换器壳体50固定于电池组壳体10,因此将燃料电池单元1整体在Y方向上小型化。包围底部713从凸缘部78延伸的-X方向是与电池组壳体10和转换器壳体50经由适配器70排列的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的一个例子。
另外,适配器70的包围底部713和转换器壳体50的一部分与端板12a及辅机单元200在Y方向上重叠。例如,在适配器70的包围底部713从凸缘部78向+Z方向突出,并且转换器壳体50的凸缘部59也从电池组壳体10的凸缘部18向+Z方向突出的状态下,在经由适配器70将转换器壳体50固定于电池组壳体10的情况下,燃料电池单元1整体的大小在XZ平面方向上大型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确保端板12a及辅机单元200、适配器70以及转换器壳体50在Z方向上相互重叠的面积,从而将在XZ平面方向上的燃料电池单元1小型化。
此外,电池组壳体10与辅机单元200的总计的在X方向上的大小、转换器壳体50的在X方向上的大小、以及适配器70的在X方向上的大小大致相同。另外,电池组壳体10、转换器壳体50、适配器70以及辅机单元200的各自的在Z方向上的大小也大致相同。因此,如图1所示,燃料电池单元1整体的外形是大致长方体状,因此燃料电池单元1向车辆等的搭载性提高。
[隔壁部76的详细结构]
如图2和图3所示,隔壁部76是将Z方向作为长边方向,将X方向作为短边方向,并将Y方向作为厚度方向的大致薄板状。隔壁部76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连接于凸缘部78的内周缘的与X方向平行并在Z方向上相互分离的两个边。因此,隔壁部76设置于比转换器壳体50的开口部56靠近电池组壳体10的开口部15a的位置。另外,如图3所示,隔壁部76设置于避开经由内部空间S从开口部15a向开口部56通过的连接汇流条112及113的位置,具体而言位于连接汇流条112与连接汇流条113之间。
隔壁部76从位于+Z方向的一端向-Y方向折弯,即以与电池组壳体10的上壁部15接近的方式折弯,又以在上壁部15的附近与上壁部15平行的方式再次折弯并向-Z方向延伸,进而向+Y方向即以远离电池组壳体10的上壁部15的方式折弯并向另一端连续。这样隔壁部76具有朝向电池组壳体10突出的隔壁突出部761。如图3所示,隔壁突出部761是与上壁部15平行延伸的部位,并以被电池组壳体10的凸缘部18围绕的方式从适配器70向开口部15a侧突出。此外,隔壁突出部761与上壁部15平行,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隔壁突出部761可以是以不与上壁部15接触并在-Y方向上成为凸起的方式缓慢地弯曲的形状,也可以斜向倾斜。
隔壁部76位于电池组壳体10的开口部15a与转换器壳体50的开口部56之间。这意味着隔壁部76在开口部15a与开口部56之间与通过开口部15a和56的多个虚拟直线的至少一个交叉。换言之,意味着隔壁部76在开口部15a与开口部56之间位于上述的任意一个的虚拟直线上。通过满足这样的位置关系,抑制后述的导热。这里,如图3所示,开口部15a与56经由隔壁部76在Y方向上对置,因此上述的“多个虚拟直线”的一个与Y方向平行,但并不局限于此,只要能够将开口部15a与56连结,也包括相对于Y方向倾斜的虚拟直线。另外,隔壁部76并不与上述的“多个虚拟直线”全部交叉。这意味着隔壁部76没有夹在连接汇流条112和113通过的开口部15a的一部分与开口部56的一部分之间。
这里,多个单电池106伴随着发电而发热。该热有可能经由开口部15a、内部空间S以及开口部56向升压转换器500的电容器501等传递,从而影响到这些电子部件的性能。另外,通过升压转换器500转换燃料电池组100的输出电力,从而电容器501、电抗器504等发热,这些热有可能经由开口部56、内部空间S以及开口部15a向燃料电池组100传递,例如单电池106的电解质膜干燥,从而影响到发电性能。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隔壁部76位于开口部15a与开口部56之间,从而抑制了燃料电池组100与升压转换器500之间的导热。这里,若考虑不具备隔壁部76而开口部15a与开口部56对置的情况,则因升压转换器500的发热而变为了高温的空气、因燃料电池组100的发热而变为了高温的空气能够自由地在由电池组壳体10、转换器壳体50、适配器70划定的成为了一体的壳体内部移动,因此易于导热。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隔壁部76抑制空气的自由的移动,从而能够抑制导热。
另外,如图2和图3所示,隔壁部76经由内部空间S与IPM502的一部分、电流传感器503、电抗器504的一部分对置。由此,能够高效地抑制来自这些电子部件的热向燃料电池组100传递,也能够抑制来自燃料电池组100的热向这些电子部件传递。并且,隔壁部76隔着开口部15a与燃料电池组100的一部分对置。由此,能够高效地抑制燃料电池组100的热向升压转换器500传递。
考虑隔壁部76对导热的抑制,适配器70的整体的材质也可以采用热传导率较低的金属材料。另外,例如隔壁部76的材质与适配器70的其他的部位的材质也可以不同,以便隔壁部76的热传导率低于适配器70的其他的部位的热传导率。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作为隔壁部76的材质,与刚性较高的材料相比,优先采用热传导率较低的材料,而作为适配器70的其他的部位的材质,优先采用刚性较高的材料。例如也可以构成为:由铝合金构成适配器70的凸缘部78和79、包围壁部71,由合成树脂构成隔壁部76。另外,对于隔壁部76的大小而言,优选由隔壁部76遮挡开口部15a与开口部56之间的面积越大越好,但例如也可以是仅与构成上述的升压转换器500的多个电子部件中的耐热性最低的部件、成为最高温的部件对置的程度的大小。
这里,为了抑制导热,也可以考虑以使电池组壳体10与转换器壳体50的距离增大的方式使适配器70在Y方向上大型化。然而在该情况下,燃料电池单元1整体在Y方向上大型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隔壁部76,实现燃料电池单元1整体的在Y方向上的小型化,并抑制燃料电池组100与升压转换器500之间的导热。具体而言,适配器70与电池组壳体10及转换器壳体50的每一个相比,在电池组壳体10与转换器壳体50经由适配器70排列的方向上具体而言在Y方向上的大小较小。因此,在燃料电池单元1整体上沿着Y方向实现了小型化。此外,由于转换器壳体50与电池组壳体10相比,Y方向的大小较小,由此也在燃料电池单元1整体上沿着Y方向实现了小型化。
这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遍及上壁部15的大致整体在X方向上延伸形成有开口部15a。例如,为了抑制导热,可以考虑在上壁部15分开设置仅露出与连接汇流条112连接的接线板102的突起部的最小限度的大小的开口部、和仅露出与连接汇流条113连接的接线板101的突起部的最小限度的大小的开口部。然而在该情况下,在燃料电池单元1的制造工序中,将燃料电池组100插入于电池组壳体10时的作业性有可能恶化。具体而言,将包括预先所组装的接线板101和102在内的燃料电池组100沿+X方向插入于电池组壳体10内,但在如上述那样在上壁部15仅设置有最小限度的大小的两个开口部的情况下,在插入时接线板101的突起部与上壁部15有可能干涉,从而作业性恶化。另外,电池组壳体10通过铸造法或者压铸法成型,但在上壁部15设置两个开口部这一情况使铸模的构造更复杂,从而电池组壳体10的制造成本也有可能增大。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开口部15a沿着X方向延伸,从而实现了上述的插入的作业性的提高、制造成本的减少。
此外,如图2所示,开口部15a的面积小于由凸缘部78的内周缘划定的开口的面积。因此,抑制了燃料电池组100与升压转换器500之间的导热。
隔壁部76除了导热的抑制之外,也能够抑制以下那样的灰尘向电池组壳体10内的进入。例如通过在燃料电池单元1的完成后调整将凸缘部79与凸缘部59紧固的螺栓,从而螺栓或者螺栓孔的表面磨损,有可能在适配器70内等产生金属制的磨损粉末。这样产生的金属制的磨损粉末有可能经由开口部15a向电池组壳体10内侵入。在本实施例中,能够通过隔壁部76抑制这样的灰尘向电池组壳体10内侵入。并且,隔壁部76设置于比开口部56靠近开口部15a的位置,并且隔壁突出部761以接近开口部15a的方式从适配器70突出,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灰尘向电池组壳体10内的侵入。
[其他]隔壁部76与凸缘部78的内周缘连接,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与包围壁部71的包围周部711的内周侧面、凸缘部79的内周缘连接。例如,隔壁部76的两端可以与包围壁部71的包围周部711的相互对置的两个边连接,也可以与凸缘部79的内周缘的相互对置的两个边连接。另外,也可以构成为:隔壁部76的一端与凸缘部78的内周缘、包围周部711的内周侧面、凸缘部79的内周缘的任意一个连接,隔壁部76的另一端与凸缘部78的内周缘、包围周部711的内周侧面、凸缘部79的内周缘的任意一个连接。另外,隔壁部76设置于比凸缘部59靠近开口部15a的位置,但并不限定于此。另外,隔壁部76具有从适配器70侧向电池组壳体10侧突出的隔壁突出部761,但也可以不具有这样的隔壁突出部761,并且不从适配器70内突出。
开口部56是与由凸缘部59的内周缘划定的开口相同的大小,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凸缘部59的内侧设置与XZ平面平行的壁部,并以被凸缘部59围绕的方式在该壁部设置允许连接汇流条112和113的通过的开口部。例如,可以设置供连接汇流条112和113一起通过的以X方向为长边方向的单一的开口部,也可以分开地设置供连接汇流条112和113分别通过的开口部。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抑制导热,也需要将隔壁部76设置于转换器壳体50的开口部与电池组壳体10的开口部15a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燃料电池单元1具备固定于端板12a的辅机单元200,但也可以不具备辅机单元200。在该情况下,在端板12a连接分别供给和排出氧化剂气体、燃料气体以及冷却水的供给管和排出管。因此,这些管的与端板12a连接的端部在Y方向上与适配器70的包围壁部71的包围底部713和转换器壳体50的一部分交叉。因此,包括这样的管的端部在内的燃料电池单元在整体上沿着XZ平面方向小型化。
在本实施例中,在电池组壳体10的上壁部15形成有开口部15a,但也可以不设置上壁部15本身。在该情况下,电池组壳体10的开口部为在凸缘部18的内侧划定的开口。另外,在辅机单元200中,至少将两个辅机一体化,但也可以代替辅机单元200而将一个辅机固定于端板12a。
适配器70是Y方向的大小相对于X方向和Z方向的大小较小的大致扁平状,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适配器也可以是内径朝向+Y方向缓缓地扩大的棱锥台状的筒体。其中,为了实现燃料电池单元整体的Y方向的小型化,即使在该情况下,也优选适配器的Y方向的大小小于电池组壳体10和转换器壳体50的各自的Y方向的大小。
对于电池组壳体10的凸缘部18和转换器壳体50的凸缘部59而言,形状与大小的至少一方不同即可,这是因为只要使形状相同而大小不同,则不能不经由适配器而直接固定两凸缘部。另外,大小相同而形状不同的情况也同样如此。
燃料电池单元1也可以使电池组壳体10的底壁部16侧处于重力方向下侧地搭载于车辆等,但也可以以其他的朝向搭载于车辆等。例如,也可以使电池组壳体10的端板12a侧处于重力方向下侧地搭载于车辆等。在该情况下,液体水从燃料电池组100内的排出性提高,能够防止在发电中的溢流的产生、在发电停止后的在燃料电池组100内的残留水的冻结,从而能够抑制燃料电池组100的发电性能的降低。另外,也可以使转换器壳体50的上壁部55侧处于重力方向下侧地搭载于车辆等。另外,转换器壳体50也可以相对于电池组壳体10斜向固定。
[第1变形例]
接下来,对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燃料电池单元1a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本实施例相同、类似的结构,通过标注相同、类似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图4是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燃料电池单元1a的外观立体图。图5是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燃料电池单元1a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表示从上方侧观察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燃料电池单元1a的情况下的内部的图。图7是图6的VII-VII剖视图。
[燃料电池单元1a的概略结构]
燃料电池单元1a具备电池组壳体10a及10b、分别容纳于电池组壳体10a及10b的燃料电池组100a及100b、转换器壳体50a、容纳于转换器壳体50a的升压转换器500a、以及适配器70a。这里,电池组壳体10a和10b与上述的本实施例中的电池组壳体10相同,燃料电池组100a和100b与上述的燃料电池组100相同,但为了便于说明,标注了不同的附图标记。对于电池组壳体10a和10b而言,电池组壳体10a的侧壁部13与电池组壳体10b的侧壁部14在Z方向上对置并邻接,分别固定于电池组壳体10a和10b的端板12a朝向相同的-X方向。适配器70a夹在两个电池组壳体10a及10b与转换器壳体50a之间。转换器壳体50a及适配器70a的各自的Z方向的大小与两个电池组壳体10a及10b的在Z方向上的总计的大小对应。另外,转换器壳体50a及适配器70a的各自的在X方向上的大小与电池组壳体10a及10b的各自的在X方向上的大小对应。如图4所示,燃料电池单元1a在整体上也是大致长方体状,向车辆等的搭载性提高。
如图5和图6所示,燃料电池组100a及100b与升压转换器500a通过连接汇流条112a及113和中继汇流条111电连接。具体而言,中继汇流条111的一端与燃料电池组100a的接线板101的突起部连接,中继汇流条111从电池组壳体10a侧向电池组壳体10b侧延伸,中继汇流条111的另一端与燃料电池组100b的接线板102的突起部连接。这样,通过中继汇流条111将两个燃料电池组100a和100b以串联的方式电连接。此外,连接汇流条112a将燃料电池组100a的接线板102与升压转换器500a电连接,连接汇流条113将燃料电池组100b的接线板101与升压转换器500a电连接。连接汇流条112a与上述的连接汇流条112形状不同,在X方向上延伸的部位形成得较短。此外,在图7中,对于连接汇流条113和中继汇流条111,省略了图示。连接汇流条112a及113和中继汇流条111是导电部件的一个例子,连接汇流条112a和113是连接导电部件的一个例子,中继汇流条111是中继导电部件的一个例子。
如图5所示,电池组壳体10a与10b的任意一个的端板12a都配置于相同侧,因此能够将与端板12a连接的供给管和排出管相对于燃料电池单元1a集中在同一侧。因此,燃料电池单元1a的搭载性提高。另外,如图7所示,电池组壳体10a的侧壁部13与电池组壳体10b的侧壁部14空出规定的间隔而对置,因此与电池组壳体10a和10b直接接触的情况相比,确保电池组壳体10a和10b的散热性。另外,电池组壳体10a和10b是相同的部件,燃料电池组100a和100b也是相同的电池组,因此与使用了不同的部件的情况相比,减少了制造成本。
[转换器壳体50a的概略结构]
转换器壳体50a的侧壁部51a和52a在Z方向上分别比上述的转换器壳体50的侧壁部51和52长。转换器壳体50a的侧壁部53a和54a在X方向上分别比上述的转换器壳体50的侧壁部53和54短。上壁部55a的面积大于上述的转换器壳体50的上壁部55。
[升压转换器500a的概略结构]
升压转换器500a包括电容器501、IPM502、电流传感器503以及3个电抗器504。电容器501、IPM502、电流传感器503设置于侧壁部54a附近。3个电抗器504设置为在Z方向上排列。电容器501、IPM502、电流传感器503以及3个电抗器504通过未图示的导电部件电连接。此外,如图7所示,电流传感器503的下端部稍微从转换器壳体50a向适配器70a内突出,电容器501也相同,但并不限定于此。
[适配器70a的详细结构]
在适配器70a形成有在Z方向上相互邻接的两个凸缘部78。两个凸缘部78分别与电池组壳体10a和10b的各自的凸缘部18的形状和大小对应地固定。适配器70a的凸缘部79a与转换器壳体50a的凸缘部59a的形状和大小对应地固定。如图6所示,两个凸缘部78形成为在XZ平面方向上位于凸缘部79a的内侧。适配器70a的包围壁部71a的包围周部711a沿凸缘部79a整体的周围延伸。包围壁部71a的包围底部713a位于邻接的两个凸缘部78之间,并与XZ平面平行。换言之,包围底部713a从固定电池组壳体10a的凸缘部78向-Z方向延伸,并从固定电池组壳体10b的凸缘部78向+Z方向延伸。上述的中继汇流条111从电池组壳体10a侧跨过包围底部713a并向电池组壳体10b侧延伸。内部空间Sa与由两个凸缘部78分别划定的两个开口和由凸缘部79a划定的开口连续。
[隔壁部76a和76b的详细结构]
隔壁部76a位于电池组壳体10a的开口部15a与升压转换器500a的开口部56a之间。在隔壁部76a形成有隔壁侧部762。隔壁侧部762也与隔壁突出部761a连续,并向+Y方向延伸。隔壁部76b位于电池组壳体10b的开口部15a与升压转换器500a的开口部56a之间,但与隔壁部76a不同,未形成隔壁侧部762。通过隔壁部76a,抑制燃料电池组100a与升压转换器500a之间的导热,通过隔壁部76b抑制燃料电池组100b与升压转换器500a之间的导热。
图8是隔壁部76a与电容器501的局部剖视图。图8是与XY平面平行的剖面。隔壁突出部761a的一部分与电容器501在Y方向上对置,隔壁侧部762的一部分与电容器501的一部分在X方向上对置。X方向是与电池组壳体10和转换器壳体50经由适配器70a排列的Y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个例子。这样隔壁部76a成为覆盖电容器501的一部分的形状。通过这样包围与其他的部件相比耐热温度较低的电容器501,从而抑制从燃料电池组100a向电容器501的导热。此外,隔壁侧部762与YZ平面平行地延伸,但并不局限于此,只要在X方向上与电容器501的至少一部分对置,例如可以相对于YZ平面倾斜,另外可以弯曲,也可以与隔壁突出部761a一起弯曲。
[其他]
在第1变形例中,隔壁侧部762与电容器501在X方向上对置,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与IPM502、电流传感器503、以及3个电抗器504的任意一个对置。另外,隔壁侧部762也可以延伸至开口部56a内。
在第1变形例中,通过中继汇流条111将两个燃料电池组100a与100b之间以串联的方式电连接,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连接汇流条将两个燃料电池组100a及100b与作为电力转换器的升压转换器500以并联的方式电连接。
在第1变形例中,两个电池组壳体10a及10b和转换器壳体50a夹着适配器70a而固定,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夹着适配器来固定3个以上的电池组壳体和一个转换器壳体。在该情况下,需要在适配器分别设置形状和大小与电池组壳体的各凸缘部对应的凸缘部。另外,这3个以上的燃料电池组可以通过多个中继汇流条与升压转换器串联连接,也可以通过连接汇流条并联连接。
在第1变形例的燃料电池单元1a中,电池组壳体10a和10b的各自的底壁部16侧为重力方向下侧来搭载于车辆等,但也可以以其他的朝向搭载于车辆等。
电池组壳体10a和10b是相同的部件,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电池组壳体10a与10b的形状不同,并且各自的凸缘部18的形状也不同的情况下,以与其对应的方式适配器70a的两个凸缘部78也为相互不同的形状。另外,燃料电池组100a和100b也为相同的部件。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单电池106的总计层叠层数可以不同,单电池106等的平面方向的大小本身也可以不同。
在第1变形例中,在分别固定于电池组壳体10a和10b的端板12a均朝向-X方向的状态下,经由适配器70a固定转换器壳体50,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分别固定于电池组壳体10a和10b的端板12a的一个朝向-X方向,另一个朝向+X方向的状态下,经由适配器70a固定转换器壳体50a。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电池组壳体10a侧的端板12a朝向+Z方向,电池组壳体10b侧的端板12a朝向-Z方向的状态下,经由适配器70a固定转换器壳体50a。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新准备与电池组壳体10a及10b的姿势对应的适配器70a、中继汇流条111、连接汇流条112及113,但与不变更适配器70a等而为了能够应用于该适配器70a等而准备新的各个姿势相应的电池组壳体10a和10b的情况相比,能够以低成本应对。由此,例如,能够以低成本制造作为最适合于按照每个车型而不同的搭载空间的电池组壳体10a和10b的姿势的燃料电池单元1。
[第2变形例]
接下来,对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燃料电池单元1b进行说明。图9是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燃料电池单元1b的剖视图。图9与图7对应。在图9中,通过虚线简化示出升压转换器500b,对于电池组壳体10ab和10bb,也不标注一部分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电池组壳体10ab和10bb的形状分别与上述的电池组壳体10a和10b不同,凸缘部的形状也与上述的凸缘部18不同。详细情况进行后述。分别容纳于电池组壳体10ab和10bb的燃料电池组100ab和100bb的单电池的层叠方向与本实施例及第1变形例相同,是X方向。图10是从上方观察适配器70b的图。在图10中,用虚线表示电池组壳体10ab和10bb的各自的上壁部15b的开口部15ab。
[适配器70b的详细结构]
适配器70b包括两个凸缘部78b和一个凸缘部79b。如图10所示,两个凸缘部78b在Z方向上排列,分别一部分向凸缘部79b的外侧延伸。包围壁部71b包括包围周部711b、两个包围上部715b、以及包围底部713b。包围周部711b包括两个凸缘部78b的从凸缘部79b突出的区域中的周壁、和被凸缘部79b包围的周壁。包围底部713b在凸缘部79b的内侧并且在与两个凸缘部78b的外侧之间与XZ平面平行地延伸。包围上部715b在凸缘部79b的外侧并且在两个凸缘部78b的各自的内侧与XZ平面平行地延伸。
内部空间Sb与被凸缘部79b包围的开口、和被两个凸缘部78b包围的开口连通,但如上述那样两个凸缘部78b的各自的一部分比凸缘部79b向XZ平面方向突出,因此内部空间Sb是两个通路与一个通路连通的形状。
如图10所示,凸缘部78b在凸缘部79b的内侧的部位是朝内凸缘,但在凸缘部79b的外侧的部位是朝外凸缘。电池组壳体10ab和10bb的各凸缘部与该凸缘部78b的形状对应,一部分是朝内凸缘,一部分是朝外凸缘。由此,能够经由内部空间Sb将凸缘部78b的朝内凸缘固定于电池组壳体10ab和10bb的各凸缘部的朝内凸缘,并能够从适配器70b的外侧将凸缘部78b的朝外凸缘固定于电池组壳体10ab和10bb的各凸缘部的朝外凸缘。
[隔壁部76c的详细结构]
隔壁部76c延伸为使凸缘部78b的与X方向平行地延伸的两个边之间相连。在隔壁部76c没有形成上述的隔壁突出部761等,并与XZ平面平行,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形成有隔壁突出部761。隔壁部76c也位于开口部15ab与转换器壳体50b的开口部56b之间,并抑制导热。另外,隔壁部76c也可以具备上述的隔壁侧部762那样的隔壁侧部,但优选从适配器70b的上方观察设置于凸缘部78b的内侧并且凸缘部79的内侧,使得隔壁侧部与升压转换器500b的多个电子部件的至少一个的至少一部分在X方向上对置。
中继汇流条和连接汇流条将两个燃料电池组100ab与100bb串联连接,并且与升压转换器500b电连接,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燃料电池组100ab与100bb并联连接并与升压转换器500电连接。此时,优选中继汇流条和连接汇流条设置为不与包围底部713b、包围上部715b、以及隔壁部76c干涉。
[其他]
在第2变形例的燃料电池单元1b中,也可以使电池组壳体10ab和10bb的各自的底壁部侧为重力方向下侧来搭载于车辆等,但也可以以其他的朝向搭载于车辆等。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详述,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涉及的特定的实施例,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变更。

Claims (13)

1.一种燃料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电池单元具备:
至少一个燃料电池组;
至少一个第1壳体,容纳有所述至少一个燃料电池组;
电力转换器,转换所述燃料电池组的电力;
第2壳体,容纳有所述电力转换器;
适配器,将所述第1壳体与所述第2壳体相互固定;以及
导电部件,将所述燃料电池组与所述电力转换器电连接,
所述第1壳体包括第1开口部、和围起所述第1开口部的第1凸缘部,
所述第2壳体包括第2开口部、和围起所述第2开口部并且形状及大小的至少一方与所述第1凸缘部不同的第2凸缘部,
所述导电部件包括连接导电部件,所述连接导电部件与所述燃料电池组连接,并从所述第1开口部经由所述适配器的内部空间向所述第2开口部延伸,进而与所述电力转换器连接,
所述适配器包括:
第3凸缘部,与所述第1凸缘部的形状及大小对应地固定;
第4凸缘部,与所述第2凸缘部的形状及大小对应地固定;
包围壁部,以划定所述内部空间的方式从所述第3凸缘部连续到所述第4凸缘部,所述内部空间与在所述第3凸缘部的内侧划定的开口和在所述第4凸缘部的内侧划定的开口连通;以及
隔壁部,与该适配器的内侧面连接,且避开所述连接导电部件地位于所述第1开口部与所述第2开口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壁部距所述第1开口部比距所述第2开口部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料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壁部包括以被所述第1凸缘部围绕的方式从所述适配器侧向所述第1开口部侧突出的隔壁突出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力转换器包括多个电子部件,
所述隔壁部隔着所述内部空间与多个所述电子部件的至少一个的至少一部分对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料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壁部包括隔壁侧部,所述隔壁侧部在与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经由所述适配器排列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多个所述电子部件的所述至少一个的至少一部分对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壳体具有形成所述第1开口部并与所述隔壁部对置的对置壁部,
所述第1开口部的面积小于在所述第3凸缘部的内侧划定的开口的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适配器与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的每一个相比,在所述第1和第2壳体经由所述适配器排列的方向上的大小都小。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第3凸缘部相比,所述第4凸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向与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经由所述适配器排列的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突出,
所述包围壁部具有从所述第3凸缘部向所述交叉方向延伸的包围延伸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料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电池组具有端板,所述端板固定于所述第1壳体,并形成有将反应气体向该燃料电池组供给的供给孔和将所述反应气体从该燃料电池组排出的排出孔,
所述包围延伸部在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经由所述适配器排列的方向上与所述端板对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燃料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端板固定有向所述燃料电池组供给反应气体的辅机,
所述包围延伸部在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经由所述适配器排列的方向上与所述辅机对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燃料电池组是多个燃料电池组,
所述至少一个第1壳体分别容纳所述至少一个燃料电池组,
所述适配器包括分别固定于所述至少一个第1壳体的所述第1凸缘部的所述第3凸缘部。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料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燃料电池组是多个燃料电池组,
所述至少一个第1壳体分别容纳所述至少一个燃料电池组,
所述适配器包括分别固定于所述至少一个第1壳体的所述第1凸缘部的所述第3凸缘部,
所述包围延伸部位于邻接的两个所述第3凸缘部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燃料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部件包括将邻接的两个所述燃料电池组串联连接的中继导电部件,
所述中继导电部件从邻接的两个所述第1壳体的所述第1开口部的一方跨过所述包围延伸部而向另一方延伸。
CN202010650896.3A 2019-08-06 2020-07-08 燃料电池单元 Active CN1123499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44707 2019-08-06
JP2019144707A JP7136040B2 (ja) 2019-08-06 2019-08-06 燃料電池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49945A true CN112349945A (zh) 2021-02-09
CN112349945B CN112349945B (zh) 2024-03-15

Family

ID=74188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50896.3A Active CN112349945B (zh) 2019-08-06 2020-07-08 燃料电池单元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476489B2 (zh)
JP (1) JP7136040B2 (zh)
CN (1) CN112349945B (zh)
DE (1) DE10202011538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36044B2 (ja) * 2019-08-09 2022-09-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ユニット
JP7327367B2 (ja) * 2020-12-01 2023-08-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ユニット
DE102021202479A1 (de) * 2021-03-15 2022-09-15 Psa Automobiles Sa Gehäuse für einen Brennstoffzellenstapel
DE102021116953A1 (de) 2021-07-01 2023-01-05 Hengst Se Aufbereitungsmodul für ein Brennstoffzellensystem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84793A (zh) * 2012-04-27 2015-01-1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车辆
CN107949944A (zh) * 2015-01-21 2018-04-20 美国电化学动力公司 自加热燃料电池系统
CN108215879A (zh) * 2016-12-19 2018-06-2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车辆
CN108583303A (zh) * 2017-03-10 2018-09-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单元
CN108666596A (zh) * 2017-03-27 2018-10-1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单元
CN109950602A (zh) * 2017-12-08 2019-06-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482486A1 (en) * 2004-09-24 2006-03-24 British Columbia Hydro And Power Authority Fuel cell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CN101889365B (zh) * 2007-12-05 2013-10-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发电系统
US8932769B2 (en) * 2009-05-28 2015-01-13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Fuel cell assembly and vehicle
EP2827428B1 (en) 2012-03-13 2016-06-29 Nissan Motor Co., Ltd. Fuel cell stack system and vehicle with fuel cell stack system
WO2017044830A1 (en) * 2015-09-11 2017-03-16 Younicos Inc. Modular energy storage system
JP2017073199A (ja) 2015-10-05 2017-04-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JP6673275B2 (ja) 2017-03-27 2020-03-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ユニット
JP7327367B2 (ja) * 2020-12-01 2023-08-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84793A (zh) * 2012-04-27 2015-01-1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车辆
CN107949944A (zh) * 2015-01-21 2018-04-20 美国电化学动力公司 自加热燃料电池系统
CN108215879A (zh) * 2016-12-19 2018-06-2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车辆
CN108583303A (zh) * 2017-03-10 2018-09-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单元
CN108666596A (zh) * 2017-03-27 2018-10-1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单元
CN109950602A (zh) * 2017-12-08 2019-06-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26913A (ja) 2021-02-22
US20210043961A1 (en) 2021-02-11
CN112349945B (zh) 2024-03-15
US11476489B2 (en) 2022-10-18
DE102020115381A1 (de) 2021-02-11
JP7136040B2 (ja) 2022-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49945B (zh) 燃料电池单元
CA2475396C (en) Fuel cell stack
US7641999B2 (en) Fuel cell stack
US20060024561A1 (en) Fuel cell stack
US11721856B2 (en) Battery pack for a vehicle
US20200227770A1 (en) Fuel cell stack
CN111357132B (zh) 二次电池组、电子装置和电动工具
JP4910707B2 (ja) 燃料電池
US11431017B2 (en) Fuel cell unit
KR101337961B1 (ko) 연료전지 스택용 매니폴드 블록
US20050214619A1 (en) Fuel cell stack
CN112349944B (zh) 燃料电池单元
JP7136042B2 (ja) 燃料電池ユニット
US20140349210A1 (en) Fuel cell stack
US11380930B2 (en) Fuel cell
JP2018006249A (ja) 電池パック
JP2021026958A (ja) 燃料電池ユニット
JP2020181739A (ja) 燃料電池ユニット
US12021276B2 (en) Fuel cell system and fuel cell vehicle using the same
US20220384823A1 (en) Fuel Cell System and Fuel Cell Vehicle Using the Same
US20230031961A1 (en) Fuel cell
US20230178785A1 (en) Electrochemical stack assembly
CN111755852A (zh) 电连接器、燃料电池系统及燃料电池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