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31985A - 电池模组、电池、用电装置、电池模组的制造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池模组、电池、用电装置、电池模组的制造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31985A
CN112331985A CN202010806211.XA CN202010806211A CN112331985A CN 112331985 A CN112331985 A CN 112331985A CN 202010806211 A CN202010806211 A CN 202010806211A CN 112331985 A CN112331985 A CN 1123319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solation
battery
battery module
isolation cover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0621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丹月
王庆
陈宜锋
陈彬彬
任帅
李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0621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31985A/zh
Publication of CN1123319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319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6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 B60L5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池模组、电池、用电装置、电池模组的制造方法及系统。电池模组包括外壳、隔离框架以及电池单元。隔离框架设置于外壳内。隔离框架包括第一隔离盖、第二隔离盖以及第一限位件。第一限位件被配置为连接第一隔离盖和第二隔离盖。第一隔离盖和第二隔离盖中的一者与第一限位件一体成型。电池单元设置于第一隔离盖和第二隔离盖之间。第一限位件被配置为在电池单元外侧以限位电池单元。本申请的电池模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池模组存在破损甚至电解液泄漏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电池模组、电池、用电装置、电池模组的制造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模组、电池、用电装置、电池模组的制造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可充放电的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高、循环使用次数多和存储时间长等优点,在电动汽车、移动设备或电动工具上面已普遍应用。
电池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电池模组。电池模组如果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电池的整体使用寿命。然而,现有技术中的电池模组存在破损甚至电解液泄漏的情况,从而影响电池的寿命。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模组、电池、用电装置、电池模组的制造方法及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池模组存在电解液泄漏的技术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外壳、隔离框架以及电池单元。隔离框架设置于外壳内。隔离框架包括第一隔离盖、第二隔离盖以及第一限位件。第一限位件被配置为连接第一隔离盖和第二隔离盖。第一隔离盖和第二隔离盖中的一者与第一限位件一体成型。电池单元设置于第一隔离盖和第二隔离盖之间。第一限位件被配置为在电池单元外侧以限位电池单元。
根据本申请一个方面的一个实施例,第一限位件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第一限位件沿电池单元的周侧间隔设置。各个第一限位件在电池单元的外围对电池单元不同的区域进行限位约束,有利于提高电池单元的位置稳定性。
根据本申请一个方面的一个实施例,隔离框架还包括第二限位件,第一隔离盖和第二隔离盖中的另一者与第二限位件一体成型,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可拆卸连接。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共同对电池单元形成限位约束,有利于提高电池单元和隔离框架的装配准确性和装配效率。
根据本申请一个方面的一个实施例,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卡接连接;或者,隔离框架还包括紧固件,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通过紧固件连接。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可以实现便利快捷地组装或拆分。
根据本申请一个方面的一个实施例,第一限位件包括第一凹部和第一连接板,第一凹部朝向电池单元凹陷,至少部分第一连接板位于第一凹部内,第二限位件包括第二凹部和第二连接板,第二凹部朝向电池单元凹陷,至少部分第二连接板位于第二凹部内,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可拆卸连接。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的空间占用率低,有利于提高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
根据本申请一个方面的一个实施例,第一限位件的长度等于第二限位件的长度。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各自与电池单元施加的约束力大致相等,保证电池单元各个区域受力均衡。
根据本申请一个方面的一个实施例,沿远离第二限位件的方向,第一限位件的横截面增大,沿远离第一限位件的方向,第二限位件的横截面增大。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的结构设计,有利于提高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的结构强度。
根据本申请一个方面的一个实施例,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各自朝向电池单元的内表面均与电池单元的轮廓相匹配并相互贴合。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与电池单元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增大受力面积,也降低第一限位件对电池单体局部以及第二限位件对电池单体局部施加较大压应力出现应力集中情况而导致电池单体发生结构损坏的可能性。
根据本申请一个方面的一个实施例,电池模组还包括第一弹性部件;第一隔离盖远离第二隔离盖的一侧和外壳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部件,第二隔离盖远离第一隔离盖的一侧和外壳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部件,以使第一隔离盖和第二隔离盖均与外壳隔离。在电池模组出现振动、冲击或跌落情况时,第一弹性部件可以吸收振动和缓冲冲击力,降低第一隔离盖和第二隔离盖直接与外壳之间发生碰撞或冲击而导致第一隔离盖和第二隔离盖发生损坏的可能性。
根据本申请一个方面的一个实施例,第一隔离盖具有朝远离第二隔离盖方向凸出的第一凸柱,第一凸柱和外壳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部件;和/或,第二隔离盖具有朝远离第一隔离盖方向凸出的第二凸柱,第二凸柱和外壳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部件。第一凸柱或者第二凸柱的高度高于第一隔离盖其他区域的表面,从而隔离框架与外壳装配后,第一凸柱或者第二凸柱会支撑外壳,而其他区域的表面会与外壳保持预定距离,降低其他区域的表面与外壳接触而发生位置干涉的可能性。
根据本申请一个方面的一个实施例,外壳具有筒体,第一隔离盖和第二隔离盖沿筒体的轴向间隔设置,第一隔离盖具有朝向筒体的第一侧面,电池模组还包括第二弹性部件,第二弹性部件设置于第一侧面,以对电池单元限位。在电池模组出现振动、冲击或跌落情况时,第二弹性部件可以吸收振动和缓冲冲击力,降低第一隔离盖直接与外壳之间发生碰撞或冲击而导致第一隔离盖发生损坏的可能性。
根据本申请一个方面的一个实施例,第一侧面为斜面,沿远离第二隔离盖的方向,第一侧面与筒体之间的间隙增大。第一侧面的第二弹性部件与筒体之间的间隙增大,降低筒体刮擦到第二弹性部件而导致第二弹性部件与第一侧面发生分离的可能性。
根据本申请一个方面的一个实施例,第二隔离盖具有朝向筒体的第二侧面,电池模组还包括第三弹性部件,第三弹性部件设置于第二侧面,以对电池单元限位。在电池模组出现振动、冲击或跌落情况时,第三弹性部件可以吸收振动和缓冲冲击力,降低第二隔离盖直接与外壳之间发生碰撞或冲击而发生损坏的可能性。
根据本申请一个方面的一个实施例,第二侧面为斜面,沿靠近第一隔离盖的方向,第二侧面与筒体之间的间隙增大。第二侧面的第三弹性部件与筒体之间的间隙增大,降低筒体刮擦到第三弹性部件而导致第三弹性部件与第二侧面发生分离的可能性。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电池模组包括电池单元、隔离框架以及外壳。电池单元以及隔离框架均容纳于外壳内。隔离框架包括第一隔离盖、第二隔离盖以及第一限位件。第一隔离盖和第二隔离盖中的一者与第一限位件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一隔离盖和第二隔离盖通过第一限位件相连接。电池单元设置于第一隔离盖和第二隔离盖之间。第一限位件位于电池单元的外侧,并且第一限位件可以在电池单元的外周对电池单元整体施加侧向支撑力,以对电池单元形成限位约束,降低电池单元发生倾斜的可能性,从而降低电池单元在后续装配过程中,因需要矫正发生倾斜的电池单元而导致电池单元受矫正应力作用而发生结构损坏,进而发生破损甚至电解液泄漏情况的可能性,有利于提高电池整体的寿命。
另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包括如上述实施例的电池模组。
又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用电装置,包括如上述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电池模组用于提供电能。
又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模组的制造方法,包括:
将隔离框架的第一隔离盖设置于电池单元的一端,将隔离框架的第二隔离盖设置于电池单元的另一端,并且使得隔离框架的第一限位件设置于电池单元的外侧以限位电池单元;
将外壳从第一隔离盖一侧套设于隔离框架,使得第一隔离盖、第二隔离盖和第一限位件进入外壳。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制造方法,在将隔离框架和电池单元组装后,隔离框架可以对电池单元形成限位约束,其中,第一隔离盖和第二隔离盖分别从电池单元的两端对电池单元形成限位,而第一限位件从电池单元的外侧对电池单元形成限位,从而保证电池单元的位置保持于预定位置,进而在对隔离框架和外壳装配过程中,不需要对电池单元进行位置矫正,降低因电池单元受到矫正应力的作用而发生损坏,导致破损甚至电解液发生泄漏的可能性。
再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模组的制造系统,包括:
隔离框架装配装置,被配置为将隔离框架的第一隔离盖设置于电池单元的一端,将隔离框架的第二隔离盖设置于电池单元的另一端,并且使得隔离框架的第一限位件设置于电池单元的外侧以限位电池单元;
外壳装配装置,被配置为将外壳从第一隔离盖一侧套设于隔离框架,使得第一隔离盖、第二隔离盖和第一限位件进入外壳。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制造系统,通过隔离框架装配装置将隔离框架和电池单元进行组装。在将隔离框架和电池单元组装后,隔离框架可以对电池单元形成限位约束,其中,第一隔离盖和第二隔离盖分别从电池单元的两端对电池单元形成限位,而第一限位件从电池单元的外侧对电池单元形成限位,从而保证电池单元的位置保持于预定位置。在使用外壳装配装置对隔离框架和外壳进行装配时,不需要对电池单元进行位置矫正,降低因电池单元受到矫正应力的作用而发生损坏,导致破损甚至电解液发生泄漏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参考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车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池模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池模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池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公开的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池模组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B处放大示意图;
图11是图9中C处放大示意图。
在附图中,附图未必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标记说明:
1、车辆;1a、马达;1b、控制器;
10、电池;11、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
20、电池模组;
21、外壳;211、筒体;212、第一盖体;213、第二盖体;
22、隔离框架;
221、第一隔离盖;221a、第一凸柱;221b、第一侧面;
222、第二隔离盖;222a、第二凸柱;222b、第二侧面;
223、第一限位件;223a、第一凹部;223b、第一连接板;
224、第二限位件;224a、第二凹部;224b、第二连接板;
225、紧固件;
23、电池单元;231、电池单体;
24、第一弹性部件;
25、第二弹性部件;
26、第三弹性部件;
100、容纳孔;
X、轴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和附图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申请的原理,但不能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即本申请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申请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申请人在注意到电池模组存在破损甚至电解液泄漏的问题之后,对电池模组的各个结构以及生产过程进行研究分析。申请人发现电池模组在装配过程中,电池模组的电池单体存在倾斜情况,从而影响后续装配,因此需要在后续装配过程中对电池模组进行矫正。然而,矫正过程中,电池单体会受到应力作用而造成损坏,从而使得电池单体发生破损甚至电解液泄漏的情况。申请人对上述情况作进一步研究,发现电池单体在装配过程中位置容易偏离预定位置,导致电池单体出现倾斜情况。
基于申请人发现的上述问题,申请人对电池模组的结构进行改进,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进一步描述。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图1至图11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使用电池10作为电源的用电装置。该用电装置可以但不仅限于为车辆、船舶或飞行器等。参见图1所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1。车辆1可以为燃油汽车、燃气汽车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可以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或增程式汽车等。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车辆1可以包括马达1a、控制器1b以及电池10。控制器1b用来控制电池10为马达1a供电。马达1a通过传动机构与车轮连接,从而驱动车辆1行进。电池10可以作为车辆1的驱动电源,替代或部分地替代燃油或天然气为车辆1提供驱动动力。在一个示例中,在车辆1的底部、车头或车尾可以设置电池10。电池10可以用于为车辆1供电。在一个示例中,电池10可以作为车辆1的操作电源,用于车辆1的电路系统。可选地,电池10可以用于车辆1的启动、导航和运行时的工作用电需求。
参见图2所示,电池10可以包括箱体。箱体的类型不受限制。箱体可为框状箱体、盘状箱体或盒状箱体等。可选地,箱体包括第一壳体11和与第一壳体11盖合的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盖合后形成容纳部。图3所示实施例的电池模组20可以容纳于箱体的容纳部内。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池10可以包括两个以上的电池模组20。两个以上的电池模组20排列布置于箱体内。
参见图3所示,电池模组20包括外壳21。在一个示例中,外壳21包括筒体211、第一盖体212和第二盖体213。第一盖体212和第二盖体213分别沿筒体211的轴向X相对设置于筒体211的两端。第一盖体212和第二盖体213分别与筒体211可拆卸连接。例如,可以第一盖体212和第二盖体213分别与筒体211卡接或者使用螺钉连接。筒体211、第一盖体212和第二盖体213组装后形成容纳空间。
参见图4所示,电池模组20还包括隔离框架22以及电池单元23。隔离框架22和电池单元23均容纳于外壳21内。隔离框架22被配置为隔离电池单元23和外壳21。隔离框架22可以为绝缘材料。隔离框架22包括第一隔离盖221、第二隔离盖222以及第一限位件223。第一限位件223被配置为连接第一隔离盖221和第二隔离盖222。第一隔离盖221和第二隔离盖222通过第一限位件223连接后形成具有容纳空间的隔离框架22。第一限位件223与第二隔离盖222一体成型。这里,一体成型指的是第一限位件223与第二隔离盖222一体成型加工制造并且彼此不可分离的结构。第一限位件223与第二隔离盖222一体成型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减小零部件使用数量,降低组装难度和装配精度要求;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隔离框架22的整体刚度,降低第一限位件223与第二隔离盖222之间发生松动或者第一限位件223发生变形而导致第一限位件223不再能够限位约束电池单元23的可能性。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223可以与第一隔离盖221一体成型。
电池单元23设置于第一隔离盖221和第二隔离盖222之间。沿轴向X,电池单元23具有相对的两端。电池单元23的一端与第一隔离盖221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隔离盖222相连接。第一隔离盖221和第二隔离盖222可以对电池单元23形成限位。第一限位件223被配置为在电池单元23外侧以限位电池单元23。第一限位件223被配置为在电池单元23的外侧向电池单元23施加挤压应力,以限位约束电池单元23,使得电池单元23与隔离框架22连接后可以保持位置稳定。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元23包括至少一个电池单体231。电池单元23包括两个以上的电池单体231的实施例中,两个以上的电池单体231并排设置。可选地,电池单体231可以是长条形结构。例如,电池单体231可以是圆柱电池。第一限位件223可以使得电池单元23中的各个电池单体231相互靠近聚拢并保持预定位置,从而提高电池单体231的位置稳定性。同时,隔离框架22将多个电池单体231组装成一个整体后再放入外壳21中,从而便于组装隔离框架22、电池单体231和外壳21。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外壳21包括筒体211、第一盖体212和第二盖体213。第一隔离盖221与第一盖体212相对应设置,而第二隔离盖222与第二盖体213相对应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模组20包括电池单元23、隔离框架22以及外壳21。电池单元23以及隔离框架22均容纳于外壳21内。隔离框架22包括第一隔离盖221、第二隔离盖222以及第一限位件223。第一隔离盖221和第二隔离盖222中的一者与第一限位件223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一隔离盖221和第二隔离盖222通过第一限位件223相连接。电池单元23设置于第一隔离盖221和第二隔离盖222之间。第一限位件223位于电池单元23的外侧,并且第一限位件223可以在电池单元23的外周对电池单元23整体施加侧向支撑力,以对电池单元23形成限位约束,降低电池单元23发生倾斜的可能性,从而降低电池单元23在后续装配过程中,因需要矫正发生倾斜的电池单元23而导致电池单元23受矫正应力作用而发生结构损坏,进而发生破损甚至电解液泄漏情况的可能性,有利于提高电池整体的寿命。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示,第二隔离盖222具有容纳孔100。电池单体231的一端可以插入容纳孔100。电池单体231的端部与容纳孔100为间隙配合。电池单体231的端部插入容纳孔100后,第二隔离盖222形成容纳孔100的部分可以通过电池单体231的端部对电池单体231形成限位约束。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隔离盖221上也设置有容纳孔100,从而电池单体231的另一端可以插入第一隔离盖221上的容纳孔100。电池单体231的端部与容纳孔100间隙配合。电池单体231的端部插入容纳孔100后,第一隔离盖221形成容纳孔100的部分可以通过电池单体231的端部对电池单体231形成限位约束。这样,第一隔离盖221、第二隔离盖222以及第一限位件223可以共同对电池单元23形成限位约束。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4所示,第一限位件223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第一限位件223沿电池单元23的周侧间隔设置。各个第一限位件223在电池单元23的外围对电池单元23不同的区域进行限位约束,有利于提高电池单元23的位置稳定性。由于各个电池单体231相互接触,因此外围的电池单体231受力后可以将约束应力传递至内部的电池单体231,从而所有的电池单体231都会相互紧贴,保持自身位置稳定。这样,在电池单元23和隔离框架22组装后,电池单体231不易发生倾斜。在一个示例中,第一限位件223具有朝向电池单元23的内表面。第一限位件223的内表面形状与电池单体231的外表面形状相匹配并且相互贴合,从而一方面,可以增大第一限位件223和电池单体231的接触面积,增大受力面积;另一方面,降低第一限位件223对电池单体231局部施加较大压应力出现应力集中情况而导致电池单体231发生结构损坏的可能性。在一个示例中,第一限位件223为杆状结构体。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4所示,第一限位件223与第一隔离盖221可拆卸连接。在一个示例中,第一限位件223与第一隔离盖221卡接连接。第一限位件223靠近第一隔离盖221的端部设置卡扣。第一隔离盖221上设置与卡扣相卡接的卡接孔。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5所示,隔离框架22还包括第二限位件224。第一隔离盖221与第二限位件224一体成型。可以理解地,在第一限位件223与第一隔离盖221一体成型的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224可以与第二隔离盖222一体成型。第一隔离盖221和第二隔离盖222通过第一限位件223和第二限位件224相连接。第一限位件223和第二限位件224共同对电池单元23形成限位约束。第一限位件223的位置和数量与第二限位件224的位置和数量一一对应设置。第一限位件223朝向第二限位件224延伸,而第二限位件224朝向第一限位件223延伸。第一限位件223的自由端部和第二限位件224的自由端部相连接。在一个示例中,将第二隔离盖222放置于预定位置,然后将电池单元23与第二隔离盖222进行装配。电池单元23与第二隔离盖222组装完成后,电池单元23受到第一限位件223的限位约束,从而便于将第一隔离盖221与电池单元23进行装配。第一隔离盖221装配过程中,可以预先通过第二限位件224限位约束电池单元23,一方面,可以降低电池单元23发生倾斜而影响第一隔离盖221与电池单元23装配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第一隔离盖221相对电池单元23发生偏移的可能性,从而降低第一隔离盖221发生偏移而影响装配准确性和装配效率的可能性。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6所示,第一限位件223的长度等于第二限位件224的长度,从而可以保证第一限位件223和第二限位件224的连接处位于电池单元23的中间区域。这样,第一限位件223和第二限位件224各自与电池单元23相接触的区域大小相等,使得第一限位件223对电池单元23施加的约束力与第二限位件224对电池单元23施加的约束力大致相等,保证电池单元23各个区域受力均衡。在一个示例中,第一限位件223和第二限位件224结构相同。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6所示,沿远离第二限位件224的方向,第一限位件223的横截面增大,从而第一限位件223远离第二隔离盖222的自由端部相对于第一限位件223的根部尺寸较小。可选地,第一限位件223的横截面逐渐增大。沿远离第一限位件223的方向,第二限位件224的横截面增大,从而第二限位件224远离第一隔离盖221的自由端部相对于第二限位件224的根部尺寸较小。可选地,第二限位件224的横截面逐渐增大。这样,第一限位件223和第二限位件224的结构设计,有利于提高第一限位件223和第二限位件224的结构强度,降低第一限位件223和第二限位件224在自身的根部发生弯折变形而导致第一限位件223和第二限位件224约束失效的可能性。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6所示,第一限位件223和第二限位件224均具有朝向电池单元23的内表面。第一限位件223的内表面形状和第二限位件224的内表面形状分别与电池单体231的外表面形状相匹配并且相互贴合,从而一方面,可以增大第一限位件223和电池单体231以及第二限位件224和电池单体231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受力面积;另一方面,降低第一限位件223对电池单体231局部以及第二限位件224对电池单体231局部施加较大压应力出现应力集中情况而导致电池单体231发生结构损坏的可能性。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7所示,第一限位件223和第二限位件224卡接连接。第一限位件223和第二限位件224可以实现快速连接并且可以减少隔离框架22的零部件数量。第一限位件223的自由端部上设置卡扣,而第二限位件224的自由端部上设置卡接孔。第一限位件223的卡扣可以卡入卡接孔处。可以理解地,第一限位件223的自由端部上可以设置卡接孔,而第二限位件224的自由端部上可以设置卡扣。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8所示,隔离框架22还包括紧固件225。第一限位件223和第二限位件224通过紧固件225相连接。在一个示例中,紧固件225为螺钉。第一限位件223和第二限位件224各自与紧固件225螺纹连接。或者,紧固件225为铆钉。第一限位件223和第二限位件224各自与紧固件225铆接。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8所示,第一限位件223包括第一凹部223a和第一连接板223b。第一凹部223a朝向电池单元23凹陷。至少部分第一连接板223b位于第一凹部223a内,从而可以减小第一连接板223b的空间占用率,进而在隔离框架22装入外壳21后,减小第一连接板223b对外壳21内的空间占用率,有利于提高电池模组20的能量密度。第二限位件224包括第二凹部224a和第二连接板224b。第二凹部224a朝向电池单元23凹陷。至少部分第二连接板224b位于第二凹部224a内,从而可以减小第二连接板224b的空间占用率,进而在隔离框架22装入外壳21后,减小第二连接板224b对外壳21内的空间占用率,有利于提高电池模组20的能量密度。第一限位件223和第二限位件224通过第一连接板223b和第二连接板224b可拆卸连接。在一个示例中,第一连接板223b和第二连接板224b卡接连接。第一连接板223b上设置卡扣,而第二连接板224b上设置卡接孔。在隔离框架22装入外壳21后,卡扣和卡接孔各自位于外壳21和第一凹部223a以及外壳21和第二凹部224a所形成的空腔内,减小卡扣和卡接孔对外壳21内的空间占用率,有利于提高电池模组20的能量密度。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一连接板223b和第二连接板224b通过紧固件225连接。第一连接板223b和第二连接板224b上均设置连接部。紧固件225与第一连接板223b和第二连接板224b各自的连接部相连接。在隔离框架22装入外壳21后,紧固件225裸露的部分位于外壳21和第一凹部223a以及外壳21和第二凹部224a所形成的空腔内,减小紧固件225对外壳21内的空间占用率,有利于提高电池模组20的能量密度。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和图9所示,电池模组20还包括第一弹性部件24。第一隔离盖221远离第二隔离盖222的一侧和外壳21之间以及第二隔离盖222远离第一隔离盖221的一侧和外壳21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部件24,以使第一隔离盖221和第二隔离盖222均与外壳21隔离。在电池模组20出现振动、冲击或跌落情况时,第一弹性部件24可以吸收振动和缓冲冲击力,降低第一隔离盖221和第二隔离盖222直接与外壳21之间发生碰撞或冲击而导致第一隔离盖221和第二隔离盖222发生损坏的可能性。在一个示例中,电池模组20中的各个电池单体231通过汇流片串联或并联。汇流片位于第一隔离盖221远离第二隔离盖222的一侧。第一隔离盖221、第二隔离盖222以及电池单元23形成一个整体,在电池模组20出现振动、冲击或跌落情况时,第一隔离盖221、第二隔离盖222以及电池单元23可以一起相对外壳21发生移动,从而降低电池单元23相对于第一隔离盖221发生运动而导致电池单体231和汇流片之间的焊缝发生开裂失效的可能性。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弹性部件24可以是泡棉或硅胶。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4和图9所示,第一隔离盖221具有朝远离第二隔离盖222方向凸出的第一凸柱221a。第一凸柱221a和外壳21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部件24。第一凸柱221a的高度高于第一隔离盖221其他区域的表面,从而隔离框架22与外壳21装配后,第一凸柱221a会支撑外壳21,而其他区域的表面会与外壳21保持预定距离,降低其他区域的表面与外壳21接触而发生位置干涉的可能性。第一凸柱221a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第一凸柱221a沿电池单元23的周侧间隔设置。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4和图9所示,第二隔离盖222具有朝远离第一隔离盖221方向凸出的第二凸柱222a。第二凸柱222a和外壳21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部件24。第二凸柱222a的高度高于第二隔离盖222其他区域的表面,从而隔离框架22与外壳21装配后,第二凸柱222a会支撑外壳21,而其他区域的表面会与外壳21保持预定距离,降低其他区域的表面与外壳21接触而发生位置干涉的可能性。第二凸柱222a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第二凸柱222a沿电池单元23的周侧间隔设置。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和图10所示,外壳21具有筒体211。至少部分隔离框架22设置于筒体211内。第一隔离盖221和第二隔离盖222沿筒体211的轴向X间隔设置。第一隔离盖221具有朝向筒体211的第一侧面221b。电池模组20还包括第二弹性部件25。第二弹性部件25设置于第一侧面221b,以对电池单元23形成限位。第二弹性件将第一隔离盖221与筒体211隔离开。在电池模组20出现振动、冲击或跌落情况时,第二弹性部件25可以吸收振动和缓冲冲击力,降低第一隔离盖221直接与外壳21之间发生碰撞或冲击而导致第一隔离盖221发生损坏的可能性。在一个示例中,第二弹性件可以是泡棉或硅胶。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4和图10所示,第一侧面221b为斜面。沿远离第二隔离盖222的方向,第一侧面221b与筒体211之间的间隙增大,也使得设置于第一侧面221b的第二弹性部件25与筒体211之间的间隙增大。在第一隔离盖221、第二隔离盖222和电池单元23组装形成一个整体后,筒体211在第一隔离盖221的一侧沿轴向X套设在第一隔离盖221、第二隔离盖222和电池单元23外部。筒体211沿轴向X移动时,筒体211不易刮擦到第二弹性部件25,从而降低筒体211刮擦到第二弹性部件25而导致第二弹性部件25与第一侧面221b发生分离的可能性,进而降低因第二弹性部件25脱落而导致需要反复固定第二弹性部件25,并且筒体211需要反复与隔离框架22进行装配的可能性,提高隔离框架22与外壳21的装配效率。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和图11所示,第二隔离盖222具有朝向筒体211的第二侧面222b。电池模组20还包括第三弹性部件26。第三弹性部件26设置于第二侧面222b,以对电池单元23限位。第三弹性部件26将第二隔离盖222与筒体211隔离开。在电池模组20出现振动、冲击或跌落情况时,第三弹性部件26可以吸收振动和缓冲冲击力,降低第二隔离盖222直接与外壳21之间发生碰撞或冲击而发生损坏的可能性。在一个示例中,第三弹性件可以是泡棉或硅胶。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4和图11所示,第二侧面222b为斜面。沿靠近第一隔离盖221的方向,第二侧面222b与筒体211之间的间隙增大,也使得设置于第二侧面222b的第三弹性部件26与筒体211之间的间隙增大。在第一隔离盖221、第二隔离盖222和电池单元23组装形成一个整体后,筒体211在第一隔离盖221的一侧沿轴向X套设在第一隔离盖221、第二隔离盖222和电池单元23外部。筒体211沿轴向X移动时,筒体211不易刮擦到第三弹性部件26,从而降低筒体211刮擦到第三弹性部件26而导致第三弹性部件26与第二侧面222b发生分离的可能性,进而降低因第三弹性部件26脱落而导致需要反复固定第三弹性部件26,并且筒体211需要反复与隔离框架22进行装配的可能性,提高隔离框架22与外壳21的装配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模组20包括外壳21、设置于外壳21内的隔离框架22以及设置于隔离框架22内的电池单元23。隔离框架22将电池单元23和外壳21隔离开。隔离框架22包括第一隔离盖221、第二隔离盖222以及连接第一隔离盖221和第二隔离盖222的第一限位件223。第一隔离盖221和第二隔离盖222分别设置于电池单元23的两端,并对电池单元23形成限位约束。第一限位件223设置于电池单元23的外侧并对电池单元23形成限位约束。这样,电池单元23与隔离框架22装配后,电池单元23不易发生倾斜,从而降低后续装配过程中需要对电池单元23进行矫正而导致电池单元23发生损坏,进而导致电池单元23出现破损甚至电解液泄漏的可能性。
上文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模组20、电池10和用电装置,下面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模组20的制造方法和系统,其中未详细描述的部分可参见前述各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模组20的制造方法,包括:
将隔离框架22的第一隔离盖221设置于电池单元23的一端,再将隔离框架22的第二隔离盖222设置于电池单元23的另一端,并且使得隔离框架22的第一限位件223设置于电池单元23的外侧以限位电池单元23;
将外壳21从第一隔离盖221一侧套设于隔离框架22,使得第一隔离盖221、第二隔离盖222和第一限位件223进入外壳21。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模组20的制造方法,在将隔离框架22和电池单元23组装后,隔离框架22可以对电池单元23形成限位约束,其中,第一隔离盖221和第二隔离盖222分别从电池单元23的两端对电池单元23形成限位,而第一限位件223从电池单元23的外侧对电池单元23形成限位,从而保证电池单元23的位置保持于预定位置,进而在对隔离框架22和外壳21装配过程中,不需要对电池单元23进行位置矫正,降低因电池单元23受到矫正应力的作用而发生损坏,导致破损甚至电解液发生泄漏的可能性。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模组20的制造系统,包括:
隔离框架装配装置,被配置为将隔离框架22的第一隔离盖221设置于电池单元23的一端,将隔离框架22的第二隔离盖222设置于电池单元23的另一端,并且使得隔离框架22的第一限位件223设置于电池单元23的外侧以限位电池单元23;
外壳装配装置,被配置为将外壳21从第一隔离盖221一侧套设于隔离框架22,使得第一隔离盖221、第二隔离盖222和第一限位件223进入外壳21。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模组20的制造系统还包括电池单元输送装置。电池单元输送装置被配置为将电池单元23输送至预定工位。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模组20的制造系统,通过隔离框架装配装置将隔离框架22和电池单元23进行组装。在将隔离框架22和电池单元23组装后,隔离框架22可以对电池单元23形成限位约束,其中,第一隔离盖221和第二隔离盖222分别从电池单元23的两端对电池单元23形成限位,而第一限位件223从电池单元23的外侧对电池单元23形成限位,从而保证电池单元23的位置保持于预定位置。在使用外壳装配装置对隔离框架22和外壳21进行装配时,不需要对电池单元23进行位置矫正,降低因电池单元23受到矫正应力的作用而发生损坏,导致破损甚至电解液发生泄漏的可能性。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8)

1.一种电池模组,包括:
外壳;
隔离框架,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隔离框架包括第一隔离盖、第二隔离盖以及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被配置为连接所述第一隔离盖和所述第二隔离盖,所述第一隔离盖和所述第二隔离盖中的一者与所述第一限位件一体成型;
电池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隔离盖和所述第二隔离盖之间,所述第一限位件被配置为在所述电池单元外侧以限位所述电池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限位件沿所述电池单元的周侧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框架还包括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隔离盖和所述第二隔离盖中的另一者与所述第二限位件一体成型,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卡接连接;或者,所述隔离框架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通过所述紧固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第一凹部和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凹部朝向所述电池单元凹陷,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一凹部内,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第二凹部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凹部朝向所述电池单元凹陷,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二凹部内,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限位件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沿远离所述第二限位件的方向,所述第一限位件的横截面增大,沿远离所述第一限位件的方向,所述第二限位件的横截面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各自朝向所述电池单元的内表面均与所述电池单元的轮廓相匹配并相互贴合。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第一弹性部件;
所述第一隔离盖远离所述第二隔离盖的一侧和所述外壳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弹性部件,所述第二隔离盖远离所述第一隔离盖的一侧和所述外壳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以使所述第一隔离盖和所述第二隔离盖均与所述外壳隔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盖具有朝远离所述第二隔离盖方向凸出的第一凸柱,所述第一凸柱和所述外壳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和/或,所述第二隔离盖具有朝远离所述第一隔离盖方向凸出的第二凸柱,所述第二凸柱和所述外壳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弹性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具有筒体,所述第一隔离盖和所述第二隔离盖沿所述筒体的轴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隔离盖具有朝向所述筒体的第一侧面,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第二弹性部件,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以对所述电池单元限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为斜面,沿远离所述第二隔离盖的方向,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筒体之间的间隙增大。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离盖具有朝向所述筒体的第二侧面,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第三弹性部件,所述第三弹性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侧面,以对所述电池单元限位。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面为斜面,沿靠近所述第一隔离盖的方向,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筒体之间的间隙增大。
15.一种电池,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
16.一种用电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用于提供电能。
17.一种电池模组的制造方法,包括:
将隔离框架的第一隔离盖设置于电池单元的一端,将所述隔离框架的第二隔离盖设置于所述电池单元的另一端,并且使得所述隔离框架的第一限位件设置于所述电池单元的外侧以限位所述电池单元;
将外壳从所述第一隔离盖一侧套设于所述隔离框架,使得所述第一隔离盖、所述第二隔离盖和所述第一限位件进入所述外壳。
18.一种电池模组的制造系统,包括:
隔离框架装配装置,被配置为将隔离框架的第一隔离盖设置于电池单元的一端,将所述隔离框架的第二隔离盖设置于所述电池单元的另一端,并且使得所述隔离框架的第一限位件设置于所述电池单元的外侧以限位所述电池单元;
外壳装配装置,被配置为将外壳从所述第一隔离盖一侧套设于所述隔离框架,使得所述第一隔离盖、所述第二隔离盖和所述第一限位件进入所述外壳。
CN202010806211.XA 2020-08-12 2020-08-12 电池模组、电池、用电装置、电池模组的制造方法及系统 Pending CN11233198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06211.XA CN112331985A (zh) 2020-08-12 2020-08-12 电池模组、电池、用电装置、电池模组的制造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06211.XA CN112331985A (zh) 2020-08-12 2020-08-12 电池模组、电池、用电装置、电池模组的制造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31985A true CN112331985A (zh) 2021-02-05

Family

ID=743032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06211.XA Pending CN112331985A (zh) 2020-08-12 2020-08-12 电池模组、电池、用电装置、电池模组的制造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31985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87886A1 (en) * 2021-03-12 2022-09-15 Battery Graphene Corp Pty Ltd A battery assembly
WO2022187885A1 (en) * 2021-03-10 2022-09-15 Battery Graphene Corp Pty Ltd Battery assembly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179917U (zh) * 2016-08-19 2017-05-17 中天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转接件的动力电池单元模块
CN206742311U (zh) * 2017-04-21 2017-12-12 安徽欧鹏巴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中间支架及电池模组
CN108550734A (zh) * 2018-05-11 2018-09-18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自带加热膜的电池模组结构
CN209087959U (zh) * 2018-12-29 2019-07-09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双层电池模组支架和车辆
CN209515792U (zh) * 2019-02-22 2019-10-18 福建易动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圆柱电芯固定模块
CN209786019U (zh) * 2019-05-14 2019-12-13 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及其电池隔离件
CN209786020U (zh) * 2019-05-14 2019-12-13 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及其端部定位件
CN210403873U (zh) * 2020-03-25 2020-04-24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模块、电池组及装置
CN210744047U (zh) * 2019-12-06 2020-06-12 青岛神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封装装置
CN210956761U (zh) * 2019-11-11 2020-07-07 宁波拓邦智能控制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及自动门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179917U (zh) * 2016-08-19 2017-05-17 中天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转接件的动力电池单元模块
CN206742311U (zh) * 2017-04-21 2017-12-12 安徽欧鹏巴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中间支架及电池模组
CN108550734A (zh) * 2018-05-11 2018-09-18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自带加热膜的电池模组结构
CN209087959U (zh) * 2018-12-29 2019-07-09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双层电池模组支架和车辆
CN209515792U (zh) * 2019-02-22 2019-10-18 福建易动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圆柱电芯固定模块
CN209786019U (zh) * 2019-05-14 2019-12-13 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及其电池隔离件
CN209786020U (zh) * 2019-05-14 2019-12-13 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及其端部定位件
CN210956761U (zh) * 2019-11-11 2020-07-07 宁波拓邦智能控制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及自动门
CN210744047U (zh) * 2019-12-06 2020-06-12 青岛神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封装装置
CN210403873U (zh) * 2020-03-25 2020-04-24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模块、电池组及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87885A1 (en) * 2021-03-10 2022-09-15 Battery Graphene Corp Pty Ltd Battery assembly
WO2022187886A1 (en) * 2021-03-12 2022-09-15 Battery Graphene Corp Pty Ltd A battery assembly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31985A (zh) 电池模组、电池、用电装置、电池模组的制造方法及系统
US9099714B2 (en) Electrical storage battery having spring damping element
EP2830124B1 (en) Battery module
US20050079408A1 (en) Battery connection structure,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US8216711B2 (en) Battery pack
KR20170114852A (ko) 배터리 운반 트레이
US20200189378A1 (en) Accumulator arrangement
DK2616291T3 (en) MOTOR VEHICLE STRUCTURE WITH REMOVABLE BATTERY BATTERY
KR101730959B1 (ko) 밀폐부재가 마련된 배터리 팩
CN111224039B (zh) 壳体、电池组及装置
US11133552B2 (en) Battery module including head plates pretensioning battery cell package in housing
CN213340552U (zh) 电池模组、电池、用电装置以及电池模组的制造系统
CN111391919B (zh) 车架中部结构与电动汽车
KR101281249B1 (ko) 연료전지 차량의 수소탱크용 고정부재
KR102175538B1 (ko) 차량용 커넥터 장치
CN211125207U (zh) 预充电阻固定盒
KR20220095217A (ko) 전지 모듈군, 전지 팩, 장치 및 전지 모듈군의 제조방법
CN211376697U (zh) 电池包和具有它的车辆
KR20230118742A (ko) 차량의 배터리 마운팅 구조
KR20230115715A (ko) 차량의 배터리 마운팅 구조
CN210083154U (zh) 一种安全气囊固定结构
KR102353836B1 (ko) 전지 팩
CN113675538A (zh) 汇流排支架和具有其的电池模组
CN221176468U (zh) 电池壳及具有其的电池
KR100792948B1 (ko) 전기자동차용 배터리 셀 조립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