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31700A - 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31700A
CN112331700A CN201911421723.8A CN201911421723A CN112331700A CN 112331700 A CN112331700 A CN 112331700A CN 201911421723 A CN201911421723 A CN 201911421723A CN 112331700 A CN112331700 A CN 1123317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ource
substrate
pixel
emit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42172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31700B (zh
Inventor
陈颖
付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Juhua Printing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Juhua Printing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Juhua Printing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Juhua Printing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42172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31700B/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26789 priority patent/WO2021135632A1/zh
Publication of CN1123317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317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317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317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1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 H10K59/1213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the pixel elements being TF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该发光器件包括基板、像素界定层、源极层以及阻隔层,基板包括衬底、栅极层以及绝缘层,所述栅极层设置在所述衬底上,所述绝缘层设置在所述栅极层上;像素界定层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所述像素界定层具有露出所述绝缘层的像素坑,源极层设置在所述像素坑内,并且覆盖所述像素坑的底部,阻隔层设置在所述像素坑内,并且覆盖所述像素坑的至少部分内侧壁。上述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在源极层形成之后,通过阻隔层覆盖所述像素坑的至少部分内侧壁,将源极层在像素界定层上的边缘堆积部分与后续形成的膜层分隔开,防止串扰电流的问题,避免源极层与漏极层电连接而造成短路。

Description

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有机发光显示(OLED)技术的不断发展,显示器市场呈现应用越来越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比如柔性显示、透明显示等等。针对这些新型应用,目前已有的驱动技术主要是基于多晶硅或者氧化物薄膜晶体管技术。
相比传统的薄膜晶体管(TFT),垂直沟道薄膜晶体管(VTFT)技术具有一定优势:1.沟道长度等于或着小于器件厚度,往往小于1微米,因此容易提供较大的电流;2.TFT与发光器件垂直重叠,不再额外占用面板空间,容易实现较高的开口率,尤其如果使用透明度高的电极,将有利于实现透明显示;3.由于采用了纵向叠层结构,关键的沟道长度等参数在反复弯折的柔性显示使用环境下将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更适用于柔性显示;4.由于此技术核心步骤可用打印的方式实现,十分适合印刷显示技术,且大面积制作过程中主要受打印均匀度控制,不再受其他比如加热结晶等敏感的因素控制,从而有利于实现大面积面板制作性能均匀的TFT阵列。
与传统TFT中源极、漏极水平布置不同,VTFT结构中栅极、源极和漏极三个电极为垂直分布,因此必须在保证电路顺利接线的同时避免发生上下短路。如图1所示,实际打印过程中,墨水在堤岸结构内干燥成膜,由于受到墨水与堤岸材料亲液性的作用,会在堤岸边缘形成边缘堆积。而多层结构中,由于这种堆积很难控制,因此往往在边缘形成较为薄的膜层,如图1中圆圈所示。目前的OLED打印均为有机材料为主,导电率较低,边缘堆积虽然会导致像素边缘厚度不均从而发光不均,但亦可接受。而在VTFT技术中,如果直接采用同个堤岸像素坑内叠层打印源极、沟道层以及漏极,极易造成边缘处电流串扰,甚至可能由于源极与漏极电连接而造成短路。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以解决VTFT驱动发光器件像素坑边缘处电流串扰甚至短路的问题。
一种发光器件,包括:
基板,包括衬底、栅极层以及绝缘层,所述栅极层设置在所述衬底上,所述绝缘层设置在所述栅极层上;
像素界定层,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所述像素界定层具有露出所述绝缘层的像素坑;
源极层,设置在所述像素坑内,并且覆盖所述像素坑的底部;以及
阻隔层,设置在所述像素坑内,并且覆盖所述像素坑的至少部分内侧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板还包括源极接线,所述源极接线露出于所述像素坑的底部边缘,所述源极层与所述源极接线露出的部分连接,所述阻隔层至少覆盖所述源极接线以及该边缘位置对应的像素界定层的内侧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板还包括平坦层,所述平坦层设置在衬底上且包覆所述栅极层、所述绝缘层以及所述源极接线,所述平坦层的一侧与所述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齐平,所述平坦层的该侧设有露出所述源极接线的连接槽,所述源极层从所述绝缘层上延伸至所述连接槽的内壁并覆盖所述源极接线露出的部分,所述连接槽内覆盖所述源极层后形成沉积槽,所述阻隔层填充所述沉积槽并延伸至所述像素界定层的内侧壁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器件还包括沟道层,所述沟道层设置在所述源极层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器件还包括发光功能层,所述发光功能层设置在所述沟道层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器件还包括漏极层,所述漏极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功能层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漏极层整体覆盖于所述像素界定层、所述阻隔层以及所述发光功能层上,所述基板还包括漏极接线,所述漏极层经由所述像素界定层中的过孔连接于所述漏极接线。
一种发光器件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或制作设置有像素界定层的基板,所述基板包括衬底、栅极层以及绝缘层,所述栅极层设置在所述衬底上,所述绝缘层设置在所述栅极层上,所述像素界定层具有露出所述绝缘层的像素坑;
在所述像素坑内制作源极层,使所述源极层覆盖所述像素坑的底部;
在所述像素坑内制作阻隔层,使所述阻隔层覆盖所述像素坑的至少部分内侧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源极层通过溶液法制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板还包括源极接线,所述源极接线露出所述像素坑的底部边缘,制作所述源极层时使所述源极层与所述源极接线露出的部分连接,制作所述阻隔层时使所述阻隔层至少覆盖所述源极接线以及该边缘位置对应的像素界定层的内侧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板还包括平坦层,所述平坦层设置在衬底上且包覆所述栅极层、所述绝缘层以及所述源极接线,所述平坦层的一侧与所述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齐平,所述平坦层的该侧制作露出所述源极接线的连接槽,使所述源极层从所述绝缘层上延伸至所述连接槽的内壁并覆盖所述源极接线露出的部分,所述连接槽内覆盖所述源极层后形成沉积槽,使所述阻隔层填充所述沉积槽并延伸至所述像素界定层的内侧壁上。
与现有方案相比,上述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上述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在源极层形成之后,通过阻隔层覆盖所述像素坑的至少部分内侧壁,将源极层在像素界定层上的边缘堆积部分与后续形成的膜层分隔开,防止串扰电流的问题,避免源极层与漏极层电连接而造成短路。
附图说明
图1为喷墨打印后干燥膜层在像素坑中形成边缘堆积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的发光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发光器件中基板及像素界定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2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光器件100,包括基板、像素界定层140、源极层150以及阻隔层160。
其中,基板包括衬底(图未示)、栅极层120以及绝缘层130。栅极层120设置在衬底上,绝缘层130设置在栅极层120上。
像素界定层140设置在基板上,具体是设置在绝缘层130一侧,像素界定层140具有露出绝缘层130的像素坑。
源极层150设置在像素坑内,并且覆盖像素坑的底部。
阻隔层160设置在像素坑内,并且覆盖至少部分像素坑的内侧壁。通过阻隔层160覆盖至少部分像素坑的内侧壁,将源极层在像素界定层140上的边缘堆积部分与后续形成的膜层分隔开,防止串扰电流的问题,避免源极层150与后续形成的漏极层电连接而造成短路。
栅极层120可为金属电极,如铝、银、铜、金等,亦可为氧化物导电电极,如ITO、IZO等,厚度范围为5纳米-50微米。栅极层120可通过溅射、蒸镀等技术实现,再通过传统光刻技术进行像素化。如图2所示,基板上还包括栅极接线112,用于将栅极层120连接至开关TFT,栅极接线112可用传统半导体技术制成。
绝缘层130用于将栅极层120和源极层150绝缘隔开,起到阻断电流但是构成电压差的作用。绝缘层130可为金属氧化物,如SiO2、HfO2、Al2O3等,厚度范围为5-1000纳米,可通过溅射沉积、化学气相法沉积或者原子层沉积等技术制作,再通过光刻工艺像素化。
源极层150为VTFT关键结构,可以是碳纳米管薄层、多孔金属电极、多孔导电氧化物电极、金属纳米线、金属纳米颗粒层、超薄金属层(如厚度小于3nm的银电极)等。源极层150厚度范围为0.5-20纳米。源极层150可采用溶液法制作,例如喷印、喷墨打印、刮涂等。由于此层用溶液法制造,故而制作过程中墨水应被限制在绝缘的像素界定层140之间,最终成膜也由像素界定层140隔离像素化。
在其中一个示例中,基板还包括源极接线111,源极接线111露出于像素坑的底部边缘。源极层150与源极接线111露出的部分连接。阻隔层160至少覆盖源极接线111以及该边缘位置对应的像素界定层140的内侧壁。由于靠近源极接线111位置的像素界定层140需要为亲水性,以使得源极层150在通过溶液法制作时溶液能够在该位置铺展开从而能够更好地与源极接线111连接,源极层150由于像素界定层140的亲水性能在像素界定层140上出现边缘堆积,因此,使阻隔层160至少覆盖该边缘位置对应的像素界定层140的内侧壁,将源极层150在像素界定层140上堆积的部分与后续制作的膜层隔离开,从而防止串扰电流的问题,以及防止源极接线111在边缘较薄位置发生击穿而导致短路。在像素界定层的其他位置,可设计为疏水性,来降低上述问题的影响。
在图2所示的示例中,基板还包括平坦层110,平坦层110设置在衬底上且包覆栅极层120、绝缘层130以及源极接线111。平坦层110的一侧与绝缘层130远离衬底的一侧齐平。如图3所示,平坦层110的该侧设有露出源极接线111的连接槽114,源极层150从绝缘层130上延伸至连接槽114的内壁并覆盖源极接线111露出的部分,连接槽114内覆盖源极层150后形成沉积槽,阻隔层160填充沉积槽并延伸至像素界定层140的内侧壁上。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发光器件100还包括沟道层170,起到注入和传输电流的作用。沟道层170设置在源极层150上,更具体地,在图示的示例中,沟道层170设置在源极层150未被阻隔层160覆盖的部分上。沟道层170可为有机半导体材料,如P3HT、PTCDI-C8、并五苯(pentacene)、In2O3、PC60BM等。沟道层170可以通过喷墨打印、刮涂或者喷涂等工艺制作。沟道层170的厚度范围为1-1000纳米。由于阻隔层160的存在,此层以及其后的打印层在面板上均实现了像素化,彼此隔离,从而防止了串扰电流或混合污染等问题。
使用时,栅极层120和源极层150之间接入栅极电压VG,源极层150和漏极层190之间接入电压VD。当VG小于某特定电压VON时,即便VD大于零也难以注入电流,因此电流很低;而当VG大于VON时,由于源极处栅极电压形成的电场作用,源极层150的注入特性改变,可以注入电子,于是源极层150和漏极层190之间导通,出现较明显电流ISD
进一步地,发光器件100还包括发光功能层180,发光功能层180设置在沟道层170上。发光功能层180包括发光层,还可以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中的一层或多层。发光功能层180可通过喷墨打印配合必要的蒸镀技术制作。
进一步地,发光器件100还包括漏极层190,漏极层190设置在发光功能层180上。漏极层190可为金属电极,如铝、银、铜、金等,亦可为氧化物导电电极,如ITO、IZO、石墨烯以及碳纳米管等。漏极层190可通过蒸镀、溅射镀膜、喷墨打印、刮涂、喷涂等方式制作。漏极层190的厚度范围为1纳米-10微米。
在图2所示的示例中,漏极层190整体覆盖于像素界定层140、阻隔层160以及发光功能层180上,基板还包括漏极接线113,漏极层190经由像素界定层140中的过孔连接于漏极接线113。
进一步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任一示例的发光器件100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或制作设置有像素界定层140的基板,如图3所示,基板包括衬底、栅极层120以及绝缘层130,栅极层120设置在衬底上,绝缘层130设置在栅极层120上,像素界定层140具有露出绝缘层130的像素坑142。
在像素坑142内制作源极层150,使源极层150覆盖像素坑142的底部。
在像素坑142内制作阻隔层160,使阻隔层160覆盖像素坑142的至少部分内侧壁。
在其中一个示例中,源极层150通过溶液法制作,具体可以通过喷印、喷墨打印、刮涂等方式制作。
在其中一个示例中,基板还包括源极接线111,源极接线111露出像素坑142的底部边缘,制作源极层150时使源极层150与源极接线111露出的部分连接,制作阻隔层160时使阻隔层160至少覆盖源极接线111以及该边缘位置对应的像素界定层140的内侧壁。
在其中一个示例中,基板还包括平坦层110,平坦层110设置在衬底上且包覆栅极层120、绝缘层130以及源极接线111,平坦层110的一侧与绝缘层130远离衬底的一侧齐平,平坦层110的该侧制作露出源极接线111的连接槽114,使源极层150从绝缘层130上延伸至连接槽114的内壁并覆盖源极接线111露出的部分,连接槽114内覆盖源极层150后形成沉积槽,使阻隔层160填充沉积槽并延伸至像素界定层140的内侧壁上。
上述发光器件100及其制作方法,在源极层150形成之后,通过阻隔层160覆盖像素坑的至少部分内侧壁,将源极层150在像素界定层140上的边缘堆积部分与后续形成的膜层分隔开,防止串扰电流的问题,避免源极层150与漏极层190电连接而造成短路。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包括衬底、栅极层以及绝缘层,所述栅极层设置在所述衬底上,所述绝缘层设置在所述栅极层上;
像素界定层,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所述像素界定层具有露出所述绝缘层的像素坑;
源极层,设置在所述像素坑内,并且覆盖所述像素坑的底部;以及
阻隔层,设置在所述像素坑内,并且覆盖所述像素坑的至少部分内侧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还包括源极接线,所述源极接线露出于所述像素坑的底部边缘,所述源极层与所述源极接线露出的部分连接,所述阻隔层至少覆盖所述源极接线以及该边缘位置对应的像素界定层的内侧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还包括平坦层,所述平坦层设置在衬底上且包覆所述栅极层、所述绝缘层以及所述源极接线,所述平坦层的一侧与所述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齐平,所述平坦层的该侧设有露出所述源极接线的连接槽,所述源极层从所述绝缘层上延伸至所述连接槽的内壁并覆盖所述源极接线露出的部分,所述连接槽内覆盖所述源极层后形成沉积槽,所述阻隔层填充所述沉积槽并延伸至所述像素界定层的内侧壁上。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沟道层,所述沟道层设置在所述源极层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发光功能层,所述发光功能层设置在所述沟道层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漏极层,所述漏极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功能层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极层整体覆盖于所述像素界定层、所述阻隔层以及所述发光功能层上,所述基板还包括漏极接线,所述漏极层经由所述像素界定层中的过孔连接于所述漏极接线。
8.一种发光器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或制作设置有像素界定层的基板,所述基板包括衬底、栅极层以及绝缘层,所述栅极层设置在所述衬底上,所述绝缘层设置在所述栅极层上,所述像素界定层具有露出所述绝缘层的像素坑;
在所述像素坑内制作源极层,使所述源极层覆盖所述像素坑的底部;
在所述像素坑内制作阻隔层,使所述阻隔层覆盖所述像素坑的至少部分内侧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源极层通过溶液法制作。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还包括源极接线,所述源极接线露出所述像素坑的底部边缘,制作所述源极层时使所述源极层与所述源极接线露出的部分连接,制作所述阻隔层时使所述阻隔层至少覆盖所述源极接线以及该边缘位置对应的像素界定层的内侧壁。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还包括平坦层,所述平坦层设置在衬底上且包覆所述栅极层、所述绝缘层以及所述源极接线,所述平坦层的一侧与所述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齐平,所述平坦层的该侧制作露出所述源极接线的连接槽,使所述源极层从所述绝缘层上延伸至所述连接槽的内壁并覆盖所述源极接线露出的部分,所述连接槽内覆盖所述源极层后形成沉积槽,使所述阻隔层填充所述沉积槽并延伸至所述像素界定层的内侧壁上。
CN201911421723.8A 2019-12-31 2019-12-31 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Active CN1123317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421723.8A CN112331700B (zh) 2019-12-31 2019-12-31 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PCT/CN2020/126789 WO2021135632A1 (zh) 2019-12-31 2020-11-05 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421723.8A CN112331700B (zh) 2019-12-31 2019-12-31 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31700A true CN112331700A (zh) 2021-02-05
CN112331700B CN112331700B (zh) 2022-12-06

Family

ID=743196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421723.8A Active CN112331700B (zh) 2019-12-31 2019-12-31 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31700B (zh)
WO (1) WO2021135632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46813A (zh) * 2009-04-03 2009-09-30 天津理工大学 一种底栅极垂直结构有机发光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CN106876435A (zh) * 2017-03-03 2017-06-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器件、显示装置及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
CN207651489U (zh) * 2017-12-26 2018-07-24 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962936A (zh) * 2017-12-11 2018-12-07 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像素界定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
CN108987431A (zh) * 2017-12-21 2018-12-11 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像素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US20190206967A1 (en) * 2018-01-04 2019-07-04 Samsung Display Co., Ltd. Vertical stack transistor, a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vertical stack transistor, and a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display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46813A (zh) * 2009-04-03 2009-09-30 天津理工大学 一种底栅极垂直结构有机发光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CN106876435A (zh) * 2017-03-03 2017-06-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器件、显示装置及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
CN108962936A (zh) * 2017-12-11 2018-12-07 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像素界定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
CN108987431A (zh) * 2017-12-21 2018-12-11 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像素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N207651489U (zh) * 2017-12-26 2018-07-24 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190206967A1 (en) * 2018-01-04 2019-07-04 Samsung Display Co., Ltd. Vertical stack transistor, a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vertical stack transistor, and a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display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31700B (zh) 2022-12-06
WO2021135632A1 (zh) 2021-07-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38944B2 (ja) 有機薄膜トランジスタ
CN101663772B (zh) 有机薄膜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JP4547038B2 (ja) 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053779B2 (en) Thin film transistor panel,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an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WO2022001431A1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US8242501B2 (en) Thin film transistor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WO2010107027A1 (ja)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アレイおよび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アレイ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JP2011505687A (ja) 有機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ックス有機光学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370775B (zh) 薄膜晶体管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有机el显示元件和有机el显示装置
WO2016115824A1 (zh) 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3380490A (zh) 薄膜晶体管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有机el显示元件和有机el显示装置
JP5596666B2 (ja) 有機薄膜トランジスタ
US7405120B2 (en) Method of forming a gate insulator and thin film transistor incorporating the same
CN103370776A (zh) 薄膜晶体管元件及其制造方法、有机el显示元件、以及有机el显示装置
TW201411853A (zh) 薄膜電晶體及其製造方法,以及顯示單位及電子裝置
US20090072225A1 (en)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having organic thin film transis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WO2016067591A1 (ja)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アレ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384911A (zh) 薄膜晶体管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有机el显示元件和有机el显示装置
CN112331700B (zh) 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US20080032440A1 (en) 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JP2010009753A (ja) 有機el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304182A (ja)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及びその作製方法
WO2014049970A1 (ja)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アレイ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KR101197145B1 (ko) 수직형 박막 트랜지스터
JP2010040999A (ja) 有機半導体デバイ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