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19415B - 副驾驶安全气囊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副驾驶安全气囊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19415B
CN112319415B CN201910704534.5A CN201910704534A CN112319415B CN 112319415 B CN112319415 B CN 112319415B CN 201910704534 A CN201910704534 A CN 201910704534A CN 112319415 B CN112319415 B CN 1123194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bag
passenger
instrument desk
section
sew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0453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19415A (zh
Inventor
刘建英
王美松
宋新龙
张海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di Technology Co ltd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70453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19415B/zh
Publication of CN1123194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194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194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194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和车辆,该副驾驶安全气囊收纳在与副驾驶正对的仪表台的下方,该安全气囊包括点爆后能够抵止在挡风玻璃上用于覆盖仪表台的第一表面的第一气囊,以及与第一气囊相连通用于覆盖仪表台的第二表面的第二气囊,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互成第一夹角(α)。本公开提供的副驾驶安全气囊适用于具有夹角、弧度不平整的仪表台,在展开后可自动贴合在仪表台上,第一气囊的端部接触挡风玻璃并抵止,可有效降低气囊展开过程中的抖动,点爆后第一气囊贴合覆盖在仪表台的第一表面上,第二气囊贴合覆盖在第二表面上,有效地覆盖到乘员的保护区域,降低碰撞带来的二次伤害。

Description

副驾驶安全气囊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身内饰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和车辆。
背景技术
安全气囊是一种被动安全性的保护系统,它与座椅安全带配合使用,可以为乘员提供有效的防撞保护。相关技术中,以卡车的副驾驶安全气囊为例,通常在与副驾驶正对位置的仪表台上设置安全气囊框,安全气囊设置于安全气囊框内,安全气囊盖板和安全气囊框采用卡接的连接方式。但是,上述布置方式要求仪表台上表面的弧度较为平整,并需要留有一定的安装空间,导致该安全气囊的适用范围较窄;另外,在发生碰撞时,现有的安全气囊展开后缺少辅助定型装置,在展开和碰撞接触过程中容易绕其固定处转动,影响保护效果。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该安全气囊能够自动贴合于仪表台的上表面,尤其是有台阶面的仪表台。
本公开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使用本公开提供的副驾驶安全气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收纳在与副驾驶正对的仪表台的下方,所述安全气囊包括点爆后能够抵止在挡风玻璃上用于覆盖仪表台的第一表面的第一气囊,以及与所述第一气囊相连通用于覆盖所述仪表台的第二表面的第二气囊,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互成第一夹角。
可选地,所述第一气囊包括端部抵止在所述挡风玻璃上用于覆盖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段,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二气囊相连接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互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夹角。
可选地,所述第一气囊构造为L形气囊袋,所述第二气囊连接在所述L形气囊袋的拐折处,未点爆所述安全气囊时,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的缝合角小于所述第二夹角。
可选地,所述第一段用于与所述挡风玻璃相抵止的端部与所述挡风玻璃和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空间形状相配合。
可选地,所述第一表面为平弧面,所述第二表面为与所述第一表面相连接且斜向后延伸的斜弧面,所述安全气囊收纳在所述第一表面的下方。
可选地,所述第一表面的下方固定有用于容纳所述安全气囊的收纳盒,所述第一气囊的底布部分固定在所述收纳盒的底壁上,所述安全气囊点爆后,气囊冲出所述收纳盒的盒盖和所述第一表面并展开。
可选地,所述安全气囊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气囊的顶布和所述底布的第一拉带和第二拉带,所述第一拉带和所述底布具有第一缝合端,所述第二拉带和所述底布具有第二缝合端,所述第一缝合端和所述第二缝合端分别沿所述底布和所述收纳盒的固定区域周向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二气囊构造为矩形气囊袋且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气囊,所述第二气囊和所述第一气囊至少具有前缝合边和后缝合边,所述安全气囊还包括连接所述前缝合边的中部和所述顶布的第三拉带,以及连接所述前缝合边和所述后缝合边中部的第四拉带。
可选地,所述收纳盒包括固定在车身管梁上的盒体,以及扣设在所述盒体上的盒盖,所述盒盖包括用于封闭所述盒体开口的盖体和形成于所述盖体四周的延长边,所述盖体上开设有减弱缝,所述延长边用于与所述第一表面固定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副驾驶安全气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副驾驶安全气囊适用于具有夹角、弧度不平整的仪表台,在展开后可自动贴合在仪表台上,第一气囊的端部接触挡风玻璃并抵止,可有效降低安全气囊展开过程中的抖动,第一气囊贴合覆盖在仪表台的第一表面上,第二气囊贴合覆盖在第二表面上,有效地覆盖到乘员的保护区域,降低碰撞带来的二次伤害,布置简单且成本低。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副驾驶安全气囊收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中仪表台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副驾驶安全气囊袋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副驾驶安全气囊未完全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副驾驶安全气囊完全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副驾驶安全气囊完全展开状态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副驾驶安全气囊袋型的侧视图;
图8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副驾驶安全气囊袋型的侧视图;
图9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副驾驶安全气囊的保护效果图;
图10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副驾驶安全气囊另一视角的保护效果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挡风玻璃 11 第一气囊
12 第二气囊 110 底布
111 第一段 112 第二段
113 顶布 23 收纳盒
24 盒体 231 盖体
232 延长边 130 腔室
21 第一表面 22 第二表面
1101 第一缝合端 1102 第二缝合端
33 前缝合边 34 后缝合边
41 第一拉带 42 第二拉带
43 第三拉带 44 第四拉带
5 座椅 6 安全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以相应附图的图面为基准定义的,“内”、“外”是指相应部件轮廓的内和外,“前”、“后”是指车辆的前和后。此外,本公开中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另外,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
如图1和图2、图4至图6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可以将其收纳在与副驾驶正对的仪表台的下方,该安全气囊包括点爆后能够抵止在挡风玻璃1上用于覆盖仪表台的第一表面21的第一气囊11,以及与第一气囊11相连通用于覆盖仪表台的第二表面22的第二气囊12,其中,第一表面21和第二表面22互成第一夹角α。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提供的副驾驶安全气囊未点爆时,收纳在与副驾驶正对的仪表台下方的具体结构和安装方式可根据不同车型的空间要求进行设计和布置,具体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介绍。另外,关于第一气囊11和第二气囊12的具体形状以及两者连接处的缝制工艺,此处不做任何限定。
第二气囊12可以缝制于第一气囊11的底布且靠近端部设置,同时在第一气囊11和第二气囊12气囊袋形一定的情况下,可改变两者缝合边的宽度,使得点爆后的第一气囊11能够贴合覆盖在仪表台的第一表面21上,第二气囊12能够贴合覆盖在第二表面22上,迅速达到如图6所示的状态,即,在点爆状态下,第一气囊11和第二气囊12中心线的夹角β等于第一表面21和第二表面22的夹角α,此时,两个气囊可紧密贴合在相应的作用面上,充分起到保护作用。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副驾驶安全气囊适用于具有夹角、弧度不平整的仪表台,在展开后可自动贴合在仪表台上,第一气囊11的端部接触挡风玻璃1并抵止,可有效降低安全气囊展开过程中的抖动,第一气囊11和第二气囊12分别贴合在相应的作用面上,能够有效地覆盖到乘员的保护区域,降低碰撞带来的二次伤害,布置简单且成本低。
具体地,在本公开中,如图3所示,第一气囊11包括端部抵止在挡风玻璃1上用于覆盖第一表面21的第一段111,以及用于与第二气囊12相连接的第二段112,第一段111和第二段112互成第二夹角γ,第二夹角γ小于或等于第一夹角α。这里,第一段111和第二段112可以为任意适当形状,当气体发生器被点爆后,第一段111先充气,第一段111的端部抵止在挡风玻璃1上,形成稳定支点,随着产气的继续,第二段112不断被胀大,在气流作用下,第二段112的中心线C1有向第一段111的中心线C2转动的趋势,但是由于第二段112和第一段112之间第二夹角γ的缝制角度设计,可抑制第一气囊11展平的趋势,进而使得连接于第二段112的第二气囊12有冲向第二表面22的趋势,提高了第二段112和第二表面22的贴合程度,同时减少了气囊在展开过程中的抖动。
作为本公开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图3、图7和图8所示,第一气囊11可以构造为L形气囊袋,第二气囊12连接在L形气囊袋的拐折处,未点爆该安全气囊时,第一气囊11和第二气囊12的缝合角θ小于第二夹角γ。这样,第二气囊12连接在第二段112处且与第二段112在X向上具有相同的宽度,能够保证第二气囊12与第二段112的稳定连接,便于缝制,且第二气囊12具有最大的膨胀体积,以充分覆盖第二表面22。这里,缝合角θ是指该安全气囊缝制完毕后,可将其平铺在桌面上,第一气囊11的第一段111的中心线C2和第二气囊12中心线的夹角。
未点爆时,可以将安全气囊收纳在任意适当位置,以收纳在仪表台下方为例,如图1和图2所示,仪表台的第一表面21可以为平弧面,第二表面22可以为与第一表面21相连接且向后延伸的斜弧面,该副驾驶安全气囊未点爆时可以收纳在第一表面21的下方,便于布置,不会与车辆上现有结构产生干涉,且位于隐秘处,不会影响整车的美观。尤其是针对轻型卡车,第一表面21和第二表面22存在一定的角度设计,当车辆发生碰撞时,乘员的头部会直接撞击在第二表面22上,本公开提供的安全气囊可对乘员的头部进行保护,同时还可以与带角度设计的仪表台自动贴合,展开一致性好,有效覆盖到第一表面21和第二表面22。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表面21的下方固定有用于容纳安全气囊的收纳盒23,在未点爆情况下,第一气囊11和第二气囊12整体折叠在收纳盒23的腔室130内;更具体地,收纳盒23包括通过金属支架固定在车身管梁上的盒体24,以及扣设在盒体24上的盒盖,盒体24和盒盖可以采用挂钩和挂孔的方式相连接。进一步地,盒盖包括用于封闭盒体24开口的盖体231和形成于盖体231四周的延长边232,盖体231上形成有减弱缝,延长边232可以采用焊接或卡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第一表面21的下表面。这样,当安全气囊点爆时,盖体231被撕开,气囊冲出收纳盒23的盒盖和第一表面21并展开。关于收纳盒23的具体形状和尺寸可根据需要容纳的气囊的尺寸进行设计,例如可以为立方体结构或筒状结构。
第一气囊11和第二气囊12可以为任意形状。在本公开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气囊11至少包括相互缝制两片布,即顶布113和底布110,为了实现该安全气囊的固定,第一气囊11的底布110可以通过发生器箍固定在收纳盒23的底壁上,避免第一气囊11和第二气囊12在展开过程中由收纳盒23中脱出。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本公开提供的安全气囊还包括连接第一气囊11的顶布113和底布110的第一拉带41和第二拉带42,第一拉带41和底布110具有第一缝合端1101,第二拉带42和底布110具有第二缝合端1102,第一缝合端1101和第二缝合端1102分别沿底布110和收纳盒23的固定区域周向设置。这里,第一缝合端1101和第二缝合端1102沿底布110和收纳盒23的固定区域周向设置是指可以沿发生器箍的周向缝合拉带和底布110,且第一缝合端1101和第二缝合端1102可以位于发生器箍周向上的任意适当位置,例如图6中所示的前后。第一拉带41和第二拉带42可有效地约束第一气囊11的第一段111在Z向上的厚度,保证第一气囊11在展开后可稳定地贴合在第一表面21上,同时可引导气流流向第二气囊12。关于第一拉带41、第二拉带42以及将在下文中进行介绍的第三拉带43和第四拉带44可以为能够约束气囊的厚度和展开方向的织布带,通常缝制在气囊内部,其长度和宽度、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
如图7和图8所示,第二气囊12可以构造为矩形气囊袋且垂直连接于第一气囊11,第二气囊12和第一气囊11至少具有前缝合边33和后缝合边34,本公开提供的安全气囊还包括连接前缝合边33的中部和顶布113的第三拉带43,以及连接前缝合边33和后缝合边34中部的第四拉带44。第三拉带43和第四拉带44可有效地约束第一气囊11的第二段112在Z向和X向上的宽度,同时还可以提高第二气囊12和第二表面22的贴合程度,起到辅助定型的作用。
此外,以轻型卡车为例,挡风玻璃1与|Z轴|的夹角约为10°,远小于轿车挡风玻璃的夹角,为保证在点爆瞬间第一段111的端部能够稳定地抵止在挡风玻璃1上,第一段111用于与挡风玻璃1相抵止的端部与挡风玻璃1和第一表面21之间的空间形状相配合,可起到稳定的支点作用,进一步避免气囊展开过程中发生抖动。
如图9和图10所示,当车辆发生严重碰撞时,若安全带6的约束作用不足以束缚乘员的身体于座椅5上,乘员在座椅5上向前移动,此时,乘员的头部可撞击到第二气囊12上,有效降低仪表台的第二表面22对乘员头部和颈部的撞击伤害,同时该安全气囊还可以与带角度设计的仪表台自动贴合,展开一致性好,有效覆盖到第一表面21和第二表面22。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例如轻型卡车,该车辆包括上述的副驾驶安全气囊。该车辆具有上述副驾驶安全气囊的所有有益效果,此处不做过多赘述。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7)

1.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收纳在与副驾驶正对的仪表台的下方,所述安全气囊包括点爆后能够抵止在挡风玻璃(1)上用于覆盖所述仪表台的第一表面(21)的第一气囊(11),以及与所述第一气囊(11)相连通用于覆盖所述仪表台的第二表面(22)的第二气囊(12),所述第一表面(21)和所述第二表面(22)互成第一夹角(α);
所述第一气囊(11)包括端部抵止在所述挡风玻璃(1)上用于覆盖所述第一表面(21)的第一段(111),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二气囊(12)相连接的第二段(112),所述第一段(111)和所述第二段(112)互成第二夹角(γ),所述第二夹角(γ)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夹角(α),在点爆状态下,所述第一气囊(11)和第二气囊(12)中心线的夹角(β)等于所述第一表面(21)和第二表面(22)的第一夹角(α);
所述第一段(111)用于与所述挡风玻璃(1)相抵止的端部与所述挡风玻璃(1)和所述第一表面(21)之间的空间形状相配合;
所述第二气囊(12)构造为矩形气囊袋且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气囊(11),所述第二气囊(12)和所述第一气囊(11)至少具有前缝合边(33)和后缝合边(34),所述安全气囊还包括连接所述前缝合边(33)的中部和所述第一气囊(11)的顶布(113)的第三拉带(43),以及连接所述前缝合边(33)和所述后缝合边(34)中部的第四拉带(44);
在点爆状态下,所述第三拉带(43)和所述第四拉带(44)与所述前缝合边(33)中部的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一表面(21)和所述第二表面(22)的交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驾驶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囊(11)构造为L形气囊袋,所述第二气囊(12)连接在所述L形气囊袋的拐折处,未点爆所述安全气囊时,所述第一气囊(11)和所述第二气囊(12)的缝合角(θ)小于所述第二夹角(γ)。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副驾驶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21)为平弧面,所述第二表面(22)为与所述第一表面(21 )相连接且斜向后延伸的斜弧面,所述安全气囊收纳在所述第一表面(21)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驾驶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21)的下方固定有用于容纳所述安全气囊的收纳盒(23),所述第一气囊(11)的底布(110)部分固定在所述收纳盒(23)的底壁上,所述安全气囊点爆后,气囊冲出所述收纳盒(23)的盒盖和所述第一表面(21)并展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副驾驶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气囊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气囊(11)的所述顶布(113)和所述底布(110)的第一拉带(41)和第二拉带(42),所述第一拉带(41)和所述底布(110)具有第一缝合端(1101),所述第二拉带(42)和所述底布(110)具有第二缝合端(1102),所述第一缝合端(1101)和所述第二缝合端(1102)分别沿所述底布(110)和所述收纳盒(23)的固定区域周向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副驾驶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盒(23)包括固定在车身管梁上的盒体(24),以及扣设在所述盒体(24)上的盒盖,所述盒盖包括用于封闭所述盒体(24)开口的盖体(231)和形成于所述盖体(231)四周的延长边(232),所述盖体(231)上开设有减弱缝,所述延长边(232)用于与所述第一表面(21)固定连接。
7.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副驾驶安全气囊。
CN201910704534.5A 2019-07-31 2019-07-31 副驾驶安全气囊和车辆 Active CN1123194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04534.5A CN112319415B (zh) 2019-07-31 2019-07-31 副驾驶安全气囊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04534.5A CN112319415B (zh) 2019-07-31 2019-07-31 副驾驶安全气囊和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19415A CN112319415A (zh) 2021-02-05
CN112319415B true CN112319415B (zh) 2022-05-13

Family

ID=743197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04534.5A Active CN112319415B (zh) 2019-07-31 2019-07-31 副驾驶安全气囊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1941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02472B (zh) * 2021-03-17 2022-10-11 宁波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座椅远端气囊装置
CN113602229B (zh) * 2021-08-30 2022-12-13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 汽车顶气袋、顶气囊、气袋折叠方法、制造方法和汽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22597B1 (en) * 1999-11-12 2002-07-23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Variable profile air bag restraint
JP2007045241A (ja) * 2005-08-08 2007-02-22 Toyoda Gosei Co Ltd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GB2432343B (en) * 2005-10-18 2008-10-08 Autoliv Dev A safety arrangement
DE102011122175A1 (de) * 2011-12-20 2013-02-28 Autoliv Development Ab Beifahrerairbaganordnung
JP5998062B2 (ja) * 2013-01-10 2016-09-28 タカタ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及びそれを備えるエアバッグ装置、並びに車両構造
CN203651698U (zh) * 2013-11-19 2014-06-18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驾驶员正面保护装置
JP6287811B2 (ja) * 2014-12-19 2018-03-0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902361B2 (en) * 2016-02-29 2018-02-27 Toyoda Gosei Co., Ltd. Center airbag device
US10427638B2 (en) * 2016-06-08 2019-10-01 Autoliv Asp, Inc. Frontal airbag assemblies for reducing rotational velocity of a head of an occupa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19415A (zh) 2021-0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676388C1 (ru) Сиденье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с устройством боковой подушки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US10661746B2 (en) Airbag device for a front passenger seat
US20180065587A1 (en) Air-bag device
JPH03281460A (ja) 自動車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4184805A (ja) 自動車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3285713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1872949B2 (en) Vehicle airbag apparatus
JPWO2016121199A1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7218134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454404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12319415B (zh) 副驾驶安全气囊和车辆
US20200101932A1 (en) Side airbag apparatus and wrapping material
US10112568B2 (en) Low mass passenger airbag
JP2019059434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6147682A1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412265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H07277128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331909B2 (ja) 胸部頭部一体式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5074362A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のガスガイドおよ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989494B2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H0986327A (ja) 車体側部のエネルギ吸収構造
WO2019073826A1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1414040B2 (en) Air bag cushion for vehicle
JP5424947B2 (ja) エアバッグ
JP6559847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105

Address after: No. 3009, BYD Road, Ping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118

Patentee after: BYD Co.,Ltd.

Patentee after: Fud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18 BYD Road, Pingshan New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3009

Patentee before: BYD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