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13078A - 预浸料坯及其制造方法、分切带预浸料坯、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 Google Patents

预浸料坯及其制造方法、分切带预浸料坯、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13078A
CN112313078A CN201980041152.7A CN201980041152A CN112313078A CN 112313078 A CN112313078 A CN 112313078A CN 201980041152 A CN201980041152 A CN 201980041152A CN 112313078 A CN112313078 A CN 1123130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poxy resin
constituent
parts
prepreg
registered tradema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4115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林博
前山大树
城户大辅
几岛崇
细川直史
大西宏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ray Industr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Industr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Industries Inc filed Critical Toray Industri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23130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130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59/00Polycondensate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C08G59/18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e.g. general methods of curing
    • C08G59/40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e.g. general methods of cur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uring agents used
    • C08G59/50Amines
    • C08G59/504Amines containing an atom other than nitrogen belonging to the amine group, carbon and hydroge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0/00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C70/003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rix material, e.g. material composition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0/00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C70/003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rix material, e.g. material composition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B29C70/0035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rix material, e.g. material composition or physical propertie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matrix materi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0/00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C70/02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comprising combinations of reinforcements, e.g. non-specified reinforcements, fibrous reinforcing inserts and fillers, e.g. particulate fillers, incorporated in matrix material, forming one or more layers and with or without non-reinforced or non-filled layers
    • B29C70/021Combinations of fibrous reinforcement and non-fibrous material
    • B29C70/025Combinations of fibrous reinforcement and non-fibrous material with particular fill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0/00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C70/04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only, e.g. self-reinforcing plastics
    • B29C70/28Shaping operations therefor
    • B29C70/30Shaping by lay-up, i.e. applying fibres, tape or broadsheet on a mould, former or core; Shaping by spray-up, i.e. spraying of fibres on a mould, former or co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32B27/2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using fillers, pigments, thixotroping ag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epoxy res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0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022Non-woven fabr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2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 B32B5/24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26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another layer next to it also being fibrous or filamentar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59/00Polycondensate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C08G59/18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e.g. general methods of curing
    • C08G59/20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e.g. general methods of cur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epoxy compounds used
    • C08G59/22Di-epoxy compounds
    • C08G59/24Di-epoxy compounds carbocyclic
    • C08G59/245Di-epoxy compounds carbocyclic aromati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59/00Polycondensate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C08G59/18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e.g. general methods of curing
    • C08G59/20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e.g. general methods of cur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epoxy compounds used
    • C08G59/22Di-epoxy compounds
    • C08G59/28Di-epoxy compounds containing acyclic nitrogen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59/00Polycondensate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C08G59/18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e.g. general methods of curing
    • C08G59/20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e.g. general methods of cur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epoxy compounds used
    • C08G59/32Epoxy compound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epoxy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59/00Polycondensate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C08G59/18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e.g. general methods of curing
    • C08G59/20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e.g. general methods of cur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epoxy compounds used
    • C08G59/32Epoxy compound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epoxy groups
    • C08G59/3227Compounds containing acyclic nitrogen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59/00Polycondensate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C08G59/18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e.g. general methods of curing
    • C08G59/20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e.g. general methods of cur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epoxy compounds used
    • C08G59/32Epoxy compound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epoxy groups
    • C08G59/38Epoxy compound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epoxy groups together with di-epoxy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04Reinforc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with loose or coherent fibrous material
    • C08J5/0405Reinforc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with loose or coherent fibrous material with inorganic fibres
    • C08J5/042Reinforc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with loose or coherent fibrous material with inorganic fibres with carbon fibr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24Impregnating materials with prepolymers which can be polymerised in situ, e.g. manufacture of prepregs
    • C08J5/241Impregnating materials with prepolymers which can be polymerised in situ, e.g. manufacture of prepregs using inorganic fibres
    • C08J5/243Impregnating materials with prepolymers which can be polymerised in situ, e.g. manufacture of prepregs using inorganic fibres using carbon fibr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24Impregnating materials with prepolymers which can be polymerised in situ, e.g. manufacture of prepregs
    • C08J5/249Impregnating materials with prepolymers which can be polymerised in situ, e.g. manufacture of prepreg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ditives used in the prepolymer mixtur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101/00Compositions of unspecifi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3/00Compositions of epoxy resin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epoxy resi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81/00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sulfur with or without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only; Compositions of polysulfone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81/06Polysulfones; Polyethersulfo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105/00Condition, form or state of moulded material or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 B29K2105/06Condition, form or state of moulded material or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contain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inserts
    • B29K2105/08Condition, form or state of moulded material or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contain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inserts of continuous length, e.g. cords, rovings, mats, fabrics, strands or yarns
    • B29K2105/0872Prepre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0/00Layered product comprising an impregnated, embedded, or bonded layer wherein the layer comprises an impregnation, embedding, or binder material
    • B32B2260/02Composition of the impregnated, bonded or embedded layer
    • B32B2260/021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2260/023Two or more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0/00Layered product comprising an impregnated, embedded, or bonded layer wherein the layer comprises an impregnation, embedding, or binder material
    • B32B2260/04Impregnation, embedding, or binder material
    • B32B2260/046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2/00Composition or structural features of fibres which form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2/10Inorganic fibres
    • B32B2262/106Carbon fibres, e.g. graphite fib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4/00Composition or properties of particles which form a particulate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4/02Synthetic macromolecular particles
    • B32B2264/0207Particles made of materials belonging to B32B25/00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4/00Composition or properties of particles which form a particulate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4/02Synthetic macromolecular particles
    • B32B2264/0214Particles made of materials belonging to B32B27/00
    • B32B2264/0264Polyamide p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4/00Composition or properties of particles which form a particulate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4/10Inorganic particles
    • B32B2264/105Met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4/00Composition or properties of particles which form a particulate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4/10Inorganic particles
    • B32B2264/107Ceramic
    • B32B2264/108Carbon, e.g. graphite p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5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51Elast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5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54Yield strength; Tensile streng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70Other properties
    • B32B2307/718Weight, e.g. weight per square me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70Other properties
    • B32B2307/748Releasabilit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19/00Buildings or part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605/00Vehicles
    • B32B2605/08C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605/00Vehicles
    • B32B2605/12Shi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605/00Vehicles
    • B32B2605/18Aircraf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poxy resins; Derivatives of epoxy resi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7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amide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amide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81/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sulfur with or without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only; Polysulfones;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81/06Polysulfones; Polyethersulfon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Reinforced Plastic Material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Epoxy Resins (AREA)

Abstract

预浸料坯,其至少含有下述所示的构成要素[A]~[E],所述预浸料坯为在由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和构成要素[A]构成的第1层的两表面邻接有由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构成的第2层而成的结构,所述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包含构成要素[B]~[D]、且实质上不包含构成要素[E],所述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包含构成要素[B]~[E],对于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而言,相对于构成要素[B]~[E]的总量100质量份,包含1质量份以上且小于5质量份的构成要素[D],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8.0×105~6.0×106Pa、并且由下式(1)规定的值为0.085以上,相对于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总量100质量份,所述预浸料坯包含1质量份以上且小于10质量份的构成要素[D]。[A]碳纤维;[B]环氧树脂;[C]固化剂;[D]热塑性树脂;[E]体积平均粒径为5~50μm的、以热塑性树脂为主成分的粒子。[数学式1]{log10(25℃时的G’(Pa))‑log10(40℃时的G’(Pa))}/15…式(1)。

Description

预浸料坯及其制造方法、分切带预浸料坯、碳纤维增强复合 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自动层叠机中的优异的工序通过性及层叠性、并且固化后可赋予优异物性的预浸料坯、以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由玻璃纤维、碳纤维、芳族聚酰胺纤维等增强纤维和基体树脂形成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与相竞争的金属等相比,更轻质并且强度、弹性模量等力学特性优异,因此被用于航空器部件、航天器部件、汽车部件、船舶部件、土木建筑材料、运动用品等多个领域。尤其在要求高力学特性的用途中,作为增强纤维,多使用比强度、比弹性模量优异的碳纤维。另外,作为基体树脂,多使用不饱和聚酯树脂、乙烯基酯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氰酸酯树脂、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等热固性树脂,其中,多使用与碳纤维的粘接性优异的环氧树脂。另外,在要求高性能的用途中,使用了连续纤维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被采用,其中使用预浸料坯的方法是常见的,所述预浸料坯是在增强纤维中含浸未固化的热固性树脂组合物而成的片状中间基材。所述方法中,将预浸料坯层叠后,利用加热使其固化,由此可得到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成型物。以这样的方式制造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被用于网球拍、高尔夫球杆、钓鱼竿等各种一般产业用途,由于其具有高的比强度·比刚性,因此作为尤其需要轻质化的航空器的结构材料而受到关注。
作为预浸料坯的层叠法,除了手糊工成型法外,还可举出使用了自动层叠机的ATL(自动铺带层叠,Automated Tape Layup)法、AFP(自动纤维铺放,Automated FiberPlacement)法等,在制造航空器这样的大型复合材料的情况下,生产率优于手糊工成型的、使用了自动层叠机的ATL法、AFP法这样的自动层叠法被采用(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其中,AFP法是层叠将预浸料坯沿纤维方向切断成带状而得到的分切带预浸料坯的方法,适于制造航空器机体等曲面较多的构件,且材料的成品率也良好,因此成为近年来常使用的方法。
AFP法中,为了提高层叠效率,使约十~数十根的3~13mm宽的窄幅分切带从导向辊通过,使其于机头(machine head)集束而层叠于基材。此时,由于导向辊与分切带预浸料坯发生摩擦,存在分切带预浸料坯中包含的环氧树脂组合物附着于导向辊、之后的分切带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降低的问题。上述工艺中,为了防止环氧树脂组合物附着于导向辊,分切带预浸料坯的退绕及向机头的集束在环氧树脂组合物的储能弹性模量(以下,称为G’)变得更高的低温条件、例如20℃以下实施。另外,层叠时,为了在基底与分切带预浸料坯之间、或者分切带预浸料坯彼此之间确保充分的粘接性,多利用红外线加热器等对分切带预浸料坯进行加热,使温度上升后粘贴。
专利文献2涉及用于混凝土结构物及钢结构物等的增强的分切带预浸料坯,其记载了使未对增强纤维束加捻的单向预浸料坯固化至基体树脂组合物的树脂反应率成为20~70%而得到半固化预浸料坯、然后沿着增强纤维的纤维方向进行切割的制造方法,还记载了在得到的分切带预浸料坯中,增强纤维的直线性优异,不易发生扭转,而且,带表面的发粘感(以下,称为粘性)减少,操作性优异。
专利文献3公开了下述分切带预浸料坯,其中,在预浸料坯的厚度方向的两表面侧存在有25℃时的粘度为1.0×105~1.0×109Pa·s且玻璃化转变温度为7~15℃的环氧树脂组合物,在厚度方向的中心部存在有25℃时的粘度为5.0×102~1.0×105Pa·s的环氧树脂组合物,并记载了上述环氧树脂组合物向导向辊的附着得到改善,并且具有优异的悬垂性。
专利文献4公开了下述分切带预浸料坯:以23℃、柱塞按压压力90kPa测得的粘性值为5~40kPa,以45℃、柱塞按压压力150kPa测得的粘性值为35~100kPa,并且23℃时的悬垂值为10~40°,其记载了具有:由室温下的低粘合性带来的优异的解舒性和对缠绕于导向辊、压实辊的防止性;由室温下具有适度的硬度带来的在层叠头部处的优异的形状保持性。此外,还记载了基于30~60℃左右的层叠头的被加热部分具有适度的粘贴性,适合于自动层叠工艺。另外,还记载了,专利文献4的分切带预浸料坯中使用的环氧树脂组合物在30℃时的粘度优选为1.0×104~1.0×105Pa·s的范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8-5178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15591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229211号公报
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第WO2017/104823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2记载的制造方法可用于不同的用途,因此得到的分切带预浸料坯的固化进行至不易发生扭转的程度,悬垂性不足,所以对导向辊曲面的追随性不充分,难以应用于自动层叠法。
专利文献3及4记载的分切带预浸料坯残留有室温下预浸料坯彼此之间、预浸料坯与金属之间容易粘接的程度的粘性,粘性的下降不能说是充分的。
另外,近年来,伴随着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使用例增加,其要求特性变得更为严格,在应用于航空航天用途、车辆等的结构材料时,要求在多种条件下(例如,高温条件、高温及高湿条件、低温条件等)也保持充分的物性。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预浸料坯及其制造方法,所述预浸料坯具有良好的悬垂性,制成分切带预浸料坯时,在自动层叠法中,分切带预浸料坯中包含的环氧树脂组合物向导向辊的附着充分地减少,并且在宽范围的层叠温度区域显示出良好的层叠性,由此使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生产率提高,并且固化后可赋予优异的物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申请的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作出了下述发明。即,本发明的预浸料坯至少含有下述所示的构成要素[A]~[E],所述预浸料坯为在由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和构成要素[A]构成的第1层的两表面邻接有由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构成的第2层的结构,所述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包含构成要素[B]~[D]、且实质上不包含构成要素[E],所述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包含构成要素[B]~[E],对于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而言,相对于构成要素[B]~[E]的总量100质量份,包含1质量份以上且小于5质量份的构成要素[D],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8.0×105~6.0×106Pa、并且由下式(1)规定的值为0.085以上,相对于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总量100质量份,所述预浸料坯包含1质量份以上且小于10质量份的构成要素[D]。
[A]碳纤维;
[B]环氧树脂;
[C]固化剂;
[D]热塑性树脂;
[E]体积平均粒径为5~50μm的、以热塑性树脂为主成分的粒子,
[数学式1]
Figure BDA0002844372320000041
另外,本发明的分切带预浸料坯是将上述预浸料坯分切而成的。
此外,本发明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使上述预浸料坯或分切带预浸料坯层叠并固化而成的。
本发明的预浸料坯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将至少包含下述所示的构成要素[B]~[D]的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含浸于下述的构成要素[A]而制造1次预浸料坯,然后,使至少包含下述所示的构成要素[B]~[E]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从两面含浸,对于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而言,相对于构成要素[B]~[E]的总量100质量份,包含1质量份以上且小于5质量份的构成要素[D],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8.0×105~6.0×106Pa、并且由上述式(1)规定的值为0.085以上,相对于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总量100质量份,所述预浸料坯包含1质量份以上且小于10质量份的构成要素[D]。
[A]碳纤维;
[B]环氧树脂;
[C]固化剂;
[D]热塑性树脂;
[E]体积平均粒径为5~50μm的、以热塑性树脂为主成分的粒子。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下述预浸料坯及其制造方法,所述预浸料坯具有良好的悬垂性,制成分切带预浸料坯时,在AFP法中,分切带预浸料坯中包含的环氧树脂组合物向导向辊的附着减少,能够使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生产率提高,并且固化物(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兼具优异的物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本发明的预浸料坯为至少含有下述所示的构成要素[A]~[E]的预浸料坯,所述预浸料坯为在由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和构成要素[A]构成的第1层的两表面邻接有由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构成的第2层而成的结构,所述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包含构成要素[B]~[D]、且实质上不包含构成要素[E],所述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包含构成要素[B]~[E],对于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而言,相对于构成要素[B]~[E]的总量100质量份,包含1质量份以上且小于5质量份的构成要素[D],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8.0×105~6.0×106Pa、并且由上述式(1)规定的值为0.085以上,相对于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总量100质量份,所述预浸料坯包含1质量份以上且小于10质量份的构成要素[D]。
[A]碳纤维;
[B]环氧树脂;
[C]固化剂;
[D]热塑性树脂;
[E]体积平均粒径为5~50μm的、以热塑性树脂为主成分的粒子。
此处,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中包含的构成要素[B]与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中包含的构成要素[B]在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和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中,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关于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中包含的构成要素[C]与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中包含的构成要素[C]、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中包含的构成要素[D]与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中包含的构成要素[D],也是同样的。另外,关于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中包含的构成要素[C]~[D]的比率、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中包含的构成要素[C]~[D]的比率,在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和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中,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另外,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预浸料坯中的构成要素[A]以外、即包含构成要素[B]~[D]、且实质上不包含构成要素[E]的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及/或包含构成要素[B]~[E]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一并记载为基体树脂,或者将预浸料坯固化而得到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的构成要素[A]以外的成分一并记载为基体树脂。
通过采用该构成,构成本发明预浸料坯的第2层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G’充分高,为8.0×105~6.0×106Pa,因此在制成分切带预浸料坯时,在自动层叠法中,分切带预浸料坯中包含的环氧树脂组合物向导向辊的附着充分地减少。
此外,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包含构成要素[B]~[E],且相对于构成要素[B]~[E]的总量100质量份,包含1质量份以上且小于5质量份的构成要素[D],由上述式(1)规定的值为0.085以上,因此使得环氧树脂组合物向上述导向辊的附着减少,并且在宽范围的层叠温度区域显示出良好的预浸料坯彼此的粘接性。
此外,相对于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总量100质量份,包含1质量份以上且小于10质量份的构成要素[D],因此在宽范围的层叠温度区域显示适度的悬垂性。如前文所述,本发明的预浸料坯兼具良好的粘接性和适度的悬垂性,因此在宽范围的层叠温度区域显示良好的层叠性。基于上述内容,本发明的预浸料坯能够提高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生产率。
另外,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中的构成要素[D]的含量相对于构成要素[B]~[E]的总量100质量份而言为1质量份以上且小于5质量份,因此,容易在不限制环氧树脂的种类的情况下使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8.0×105~6.0×106Pa、并且由下式(1)规定的值为0.085以上,能够自由地设计固化物(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兼具优异物性的预浸料坯。
如前文所述,本发明的预浸料坯为包含构成要素[A]~[E]的预浸料坯,具有以下的第1~第3优选实施方式。
第1优选实施方式中,构成要素[B]包含下述通式(A-1)表示的2官能以上的双萘型环氧树脂[B1]、和[B1]以外的3官能以上的环氧树脂[B2]。通过采用该构成,成为能够提供吸水条件下的耐热性优异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预浸料坯。以下,有时也将“下述通式(A-1)表示的2官能以上的双萘型环氧树脂[B1]”简称为“构成要素[B1]”,将“构成要素[B1]以外的3官能以上的环氧树脂[B2]”简称为“构成要素[B2]”。
[化学式1]
Figure BDA0002844372320000071
(通式(A-1)中,X表示碳原子数为1~8的亚烷基或下述通式(A-2)表示的基团中的任一者。R1~R5表示下述通式(A-3)表示的缩水甘油醚基、或(A-4)表示的缩水甘油胺基、氢原子、卤素原子、苯基及碳原子数1~4的烷基中的任一者。R1~R4可以加成于萘骨架的任一环,也可以同时加成于两个环。R5可以加成于苯骨架的任一位置。R1~R5中,需要包含3个以上的下述通式(A-3)表示的基团,或者R1~R5中,需要包含通式(A-3)和通式(A-4)表示的基团各1个以上,除此以外的R各自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需要说明的是,关于(A-3)、(A-4)中的部分结构,有时分别地,将环氧乙烷基甲基记载为缩水甘油基、将缩水甘油基中的环氧乙烷环的部分记载为环氧基。
[化学式2]
Figure BDA0002844372320000081
[化学式3]
Figure BDA0002844372320000082
[化学式4]
Figure BDA0002844372320000083
第2优选实施方式中,构成要素[B]包含:具有一个以上的4元环以上的环结构、并且具有一个与环结构直接连结的缩水甘油胺基或缩水甘油醚基的环氧树脂[B3];和3官能以上的环氧树脂[B4]。通过采用该构成,成为能够提供低温下的拉伸强度优异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预浸料坯。以下,有时也将“具有一个以上的4元环以上的环结构、并且具有一个与环结构直接连结的缩水甘油胺基或缩水甘油醚基的环氧树脂[B3]”简称为“构成要素[B3]”、将“3官能以上的环氧树脂[B4]”简称为“构成要素[B4]”。
第3优选实施方式中,构成要素[B]包含:间氨基苯酚型环氧树脂或对氨基苯酚型环氧树脂[B5];和除[B5]以外的分子内具有2个以上缩水甘油基的缩水甘油醚型环氧树脂或缩水甘油胺型环氧树脂[B6]。通过采用该构成,成为能够提供耐热性优异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预浸料坯。以下,有时也将“间氨基苯酚型环氧树脂或对氨基苯酚型环氧树脂[B5]”简称为“构成要素[B5]”、将“除构成要素[B5]以外的分子内具有2个以上缩水甘油基的缩水甘油醚型环氧树脂或缩水甘油胺型环氧树脂[B6]”简称为“构成要素[B6]”。
以下,对各构成要素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本发明中使用的构成要素[A]的碳纤维的比强度、比弹性模量优异,并且具有高的导电性,因此可理想地用于要求优异的力学特性和高导电性的用途中。
构成要素[A]的碳纤维的种类根据前体纤维来分类,例如,可举出丙烯酸系、沥青系及人造丝系等的碳纤维,特别优选使用拉伸强度高的丙烯酸系碳纤维。
该丙烯酸系碳纤维例如可经过下文所述的工序来制造。
首先,利用湿式纺纱法、干湿式纺纱法、干式纺纱法、或熔融纺纱法等,将包含由以丙烯腈为主成分的单体得到的聚丙烯腈的纺纱原液进行纺纱,从而得到凝固纱。接着,经过制纱工序,将凝固纱制成前纱(前体纤维)。接下来,经过耐燃化及碳化等工序,将前纱制成碳纤维,由此能够得到丙烯酸系的碳纤维。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谓的主成分,是指单体成分的质量比率最高的成分。
作为构成要素[A]的碳纤维的形态,可以使用加捻纱、解捻纱及无捻纱等。由于加捻纱中构成碳纤维束的长丝的取向不平行,因此成为得到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特性降低的原因,从这方面考虑,优选使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成型性和强度特性的均衡性良好的解捻纱或无捻纱。
构成要素[A]的碳纤维的拉伸弹性模量优选为200~440GPa。碳纤维的拉伸弹性模量受到构成碳纤维的石墨结构的结晶度的影响,结晶度越高,则弹性模量越高。另外,结晶度越高则导电性也越高。构成要素[A]的碳纤维的拉伸弹性模量在该范围内时,能够以高的水平同时实现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刚性、强度,因此优选。更优选的碳纤维的拉伸弹性模量为230~400GPa,进一步优选的碳纤维的拉伸弹性模量为260~370GPa。此处,碳纤维的拉伸弹性模量为按照JIS R7601:2006测得的值。
关于可用作构成要素[A]的碳纤维的市售品,可举出“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Torayca(注册商标)”T800HB-12000、“Torayca(注册商标)”T700SC-24000、“Torayca(注册商标)”T700SC-12000、“Torayca(注册商标)”T300-12000、“Torayca(注册商标)”T1000GB-12000、“Torayca(注册商标)”T1100GC-12000、及“Torayca(注册商标)”T1100GC-24000(以上为Toray(株)制)等。
本发明中使用的构成要素[B]为环氧树脂,其是一分子内具有1个以上环氧基的化合物,通过对与后述的固化剂混合而成的混合物进行加热,从而能够固化。作为构成要素[B]的具体例,可举出由具有多个酚式羟基的化合物得到的芳香族缩水甘油醚、由具有多个醇式羟基的化合物得到的脂肪族缩水甘油醚、由胺化合物得到的缩水甘油胺、由具有多个羧基的羧酸化合物得到的缩水甘油基酯、在骨架内具有环氧乙烷环的环烯烃氧化物型环氧树脂等。
就本发明的第1优选实施方式而言,作为构成要素[B],包含下述通式(A-1)表示的2官能以上的双萘型环氧树脂[B1]、和构成要素[B1]以外的3官能以上的环氧树脂[B2]。由此,可得到具有优异的工序通过性、层叠性、并且固化后在吸水条件下可赋予优异的耐热性的预浸料坯。
[化学式5]
Figure BDA0002844372320000111
(通式(A-1)中,X表示碳原子数为1~8的亚烷基或下述通式(A-2)表示的基团中的任一者。R1~R5表示下述通式(A-3)、或(A-4)表示的基团、氢原子、卤素原子、苯基及碳原子数1~4的烷基中的任一者。R1~R4可以加成于萘骨架的任一环,也可以同时加成于两个环。R5可以加成于苯骨架的任一位置。R1~R5中,需要包含3个以上的下述通式(A-3)表示的基团,或者R1~R5中,需要包含通式(A-3)和通式(A-4)表示的基团各1个以上,除此以外的R各自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化学式6]
Figure BDA0002844372320000112
[化学式7]
Figure BDA0002844372320000113
[化学式8]
Figure BDA0002844372320000114
构成要素[B1]中,缩水甘油基数优选为2~10,更优选为2~5。缩水甘油基数过多时,存在固化后的基体树脂变脆、耐冲击性降低的情况。
通式(A-1)表示的环氧树脂可以利用任意的制造方法得到,例如,可以利用羟基萘类与表卤代醇的反应而得到。
相对于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中的环氧树脂的总量100质量份,构成要素[B1]的含量优选为10~50质量份,更优选为20~40质量份,进一步优选为25~30质量份。通过使该含量为10质量份以上,可得到耐热性优异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另一方面,通过使其为50质量份以下,可得到伸长率优异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作为构成要素[B1]的市售品,可举出“EPICLON(注册商标)”HP-4700、“EPICLON(注册商标)”HP-4710、“EPICLON(注册商标)”HP-4770、“EPICLON(注册商标)”EXA-4701、“EPICLON(注册商标)”EXA-4750(以上为DIC(株)制)等。
上述构成要素[B2]是除构成要素[B1]以外的1分子中具有3个以上环氧基的3官能以上的环氧树脂。作为构成要素[B2],例如,可举出缩水甘油胺型环氧树脂、缩水甘油醚型环氧树脂、氨基苯酚型环氧树脂。
上述构成要素[B2]中,环氧基数优选为3~7,更优选为3~4。环氧基数过多时,存在固化后的基体树脂变脆、损害耐冲击性的情况。
作为3官能以上的缩水甘油胺型环氧树脂,例如,可举出二氨基二苯基甲烷型、二氨基二苯砜型、间苯二甲胺型、1,3-二氨基甲基环己烷型、异氰脲酸酯型等环氧树脂。
另外,作为3官能以上的缩水甘油醚型环氧树脂,例如,可举出苯酚Novolac型、邻甲酚Novolac型、三羟基苯基甲烷型及四羟苯基乙烷型等环氧树脂。
另外,除了上述3官能以上的缩水甘油胺型环氧树脂、3官能以上的缩水甘油醚型环氧树脂以外,还可举出在分子内包含缩水甘油胺基和缩水甘油醚基这两者的氨基苯酚型环氧树脂作为3官能以上的环氧树脂。
上述的3官能以上的环氧树脂中,从物性的均衡性良好的方面考虑,特别优选使用二氨基二苯基甲烷型和氨基苯酚型的环氧树脂。
上述构成要素[B2]的含量过少时会损害耐热性,过多时交联密度变高,因此有时成为脆的材料,存在损害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耐冲击性和强度的情况。因此,相对于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中的环氧树脂的总量100质量份,预浸料坯中的构成要素[B2]的含量优选为20~80质量份,更优选为30~70质量份,进一步优选为40~60质量份。
作为上述构成要素[B2]的市售品,可举出“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住友化学(株)制)、“Araldite(注册商标)”MY720、“Araldite(注册商标)”MY721、“Araldite(注册商标)”MY9512、“Araldite(注册商标)”MY9663(以上为Huntsman Corporation制)、“Epototo(注册商标)”YH-434(新日铁住金化学(株)制)、“Sumiepoxy(注册商标)”ELM120、“Sumiepoxy(注册商标)”ELM100(以上为住友化学(株)制)、“jER(注册商标)”630(三菱化学(株)制)、“Araldite(注册商标)”MY0500、“Araldite(注册商标)”MY0510及“Araldite(注册商标)”MY0600(以上为Huntsman Corporation制)等。
作为间苯二甲胺型的环氧树脂的市售品,可举出TETRAD-X(三菱瓦斯化学(株)制)。
作为1,3-二氨基甲基环己烷型的环氧树脂的市售品,可举出TETRAD-C(三菱瓦斯化学(株)制)。
作为异氰脲酸酯型的环氧树脂的市售品,可举出“TEPIC(注册商标)”-P(日产化学工业(株)制)。
作为苯酚Novolac型环氧树脂的市售品,可举出“D.E.N.(注册商标)”431、“D.E.N.(注册商标)”438(以上为The Dow Chemical Company制)及“jER(注册商标)”152(三菱化学(株)制)等。
作为邻甲酚Novolac型的环氧树脂的市售品,可举出EOCN-1020(日本化药(株)制)、“EPICLON(注册商标)”N-660(DIC(株)制)等。
作为三羟基苯基甲烷型的环氧树脂的市售品,可举出“Tactix(注册商标)”742(Huntsman Corporation制)。
作为四羟苯基乙烷型的环氧树脂的市售品,可举出“jER(注册商标)”1031S(三菱化学(株)制)。
作为双环戊二烯型环氧树脂的市售品,可举出“EPICLON(注册商标)”HP-7200(DIC(株)制)等。
作为间苯二酚型环氧树脂的市售品,可举出“Denacol(注册商标)”EX-201(NagaseChemteX(株)制)等。
作为氨基甲酸酯改性环氧树脂的市售品,可举出AER4152(旭化成E·materials(株)制)等。
作为苯酚芳烷基型环氧树脂的市售品,可举出NC-3000(日本化药(株)制)等。
本发明的第2优选实施方式中,构成要素[B]包含:具有一个以上的4元环以上的环结构、并且具有至少一个与环结构直接连结的缩水甘油胺基或缩水甘油醚基的环氧树脂[B3];和3官能以上的环氧树脂[B4]。由此,可得到具有优异的工序通过性、层叠性、并且固化后可赋予优异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预浸料坯。上述构成要素[B3]的所谓具有一个以上的4元环以上的环结构表示:具有一个以上的环己烷、苯、吡啶等4元环以上的单环结构、或者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邻苯二甲酰亚胺、萘、咔唑等各自由4元环以上的环形成的稠环结构。
就上述构成要素[B3]的所谓与环结构直接连结的缩水甘油胺基或缩水甘油醚基而言,缩水甘油胺基的情况下,表示具有在苯、邻苯二甲酰亚胺等环结构上键合有N原子的结构,缩水甘油醚基的情况下,表示具有在苯、邻苯二甲酰亚胺等环结构上键合有O原子的结构,缩水甘油胺基的情况下为1官能或2官能的环氧树脂,缩水甘油醚基的情况下为1官能的环氧树脂。
上述构成要素[B3]优选为具有下述通式(A-5)表示的结构的2官能环氧树脂。
[化学式9]
Figure BDA0002844372320000151
(式中,R6和R7各自表示选自由碳原子数1~4的脂肪族烃基、碳原子数3~6的脂环式烃基、碳原子数6~10的芳香族烃基、卤素原子、酰基、三氟甲基及硝基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者。n为0~4的整数,m为0~5的整数。n或m为2以上的整数时,R6和R7各自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X表示选自-O-、-S-、-CO-、-C(=O)O-、-SO2-中的一者)。
若上述构成要素[B3]的含量少,有时基本不会产生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的效果,若含量过多,有时使耐热性降低。因此,相对于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中的环氧树脂的总量100质量份,预浸料坯中的构成要素[B3]的含量优选为5~60质量份。另外,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1官能环氧树脂时,得到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呈现更高的强度,使用2官能环氧树脂时,得到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耐热性更高。为1官能环氧树脂时,相对于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中的环氧树脂的总量100质量份,构成要素[B3]的含量更优选为10~30质量份,进一步优选为15~25质量份。为2官能环氧树脂时,相对于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中的环氧树脂的总量100质量份,更优选为10~40质量份,进一步优选为20~30质量份。
本发明中使用的构成要素[B3]中,作为1官能的物质,例如,可举出缩水甘油基邻苯二甲酰亚胺、缩水甘油基-1,8-萘酰亚胺、缩水甘油基咔唑、缩水甘油基-3,6-二溴咔唑、缩水甘油基吲哚、缩水甘油基-4-乙酰氧基吲哚、缩水甘油基-3-甲基吲哚、缩水甘油基-3-乙酰基吲哚、缩水甘油基-5-甲氧基-2-甲基吲哚、邻苯基苯基缩水甘油醚、对苯基苯基缩水甘油醚、对(3-甲基苯基)苯基缩水甘油醚、2,6-二苄基苯基缩水甘油醚、2-苄基苯基缩水甘油醚、2,6-二苯基苯基缩水甘油醚、4-α-枯基苯基缩水甘油醚、邻苯氧基苯基缩水甘油醚、对苯氧基苯基缩水甘油醚等。
本发明中使用的构成要素[B3]中,作为2官能的物质,例如,可举出N,N-二缩水甘油基-4-苯氧基苯胺、N,N-二缩水甘油基-4-(4-甲基苯氧基)苯胺、N,N-二缩水甘油基-4-(4-叔丁基苯氧基)苯胺及N,N-二缩水甘油基-4-(4-苯氧基苯氧基)苯胺等。这些环氧树脂大多情况下是在苯氧基苯胺衍生物上加成表氯醇、并利用碱性化合物进行环化而得到的。由于伴随分子量的增加而使粘度增加,因此从操作性的方面考虑,特别优选使用上述通式(A-5)中的R6和R7均为氢的N,N-二缩水甘油基-4-苯氧基苯胺。
作为苯氧基苯胺衍生物,具体而言,可举出4-苯氧基苯胺、4-(4-甲基苯氧基)苯胺、4-(3-甲基苯氧基)苯胺、4-(2-甲基苯氧基)苯胺、4-(4-乙基苯氧基)苯胺、4-(3-乙基苯氧基)苯胺、4-(2-乙基苯氧基)苯胺、4-(4-丙基苯氧基)苯胺、4-(4-叔丁基苯氧基)苯胺、4-(4-环己基苯氧基)苯胺、4-(3-环己基苯氧基)苯胺、4-(2-环己基苯氧基)苯胺、4-(4-甲氧基苯氧基)苯胺、4-(3-甲氧基苯氧基)苯胺、4-(2-甲氧基苯氧基)苯胺、4-(3-苯氧基苯氧基)苯胺、4-(4-苯氧基苯氧基)苯胺、4-[4-(三氟甲基)苯氧基]苯胺、4-[3-(三氟甲基)苯氧基]苯胺、4-[2-(三氟甲基)苯氧基]苯胺、4-(2-萘氧基苯氧基)苯胺、4-(1-萘氧基苯氧基)苯胺、4-[(1,1’-联苯基-4-基)氧基]苯胺、4-(4-硝基苯氧基)苯胺、4-(3-硝基苯氧基)苯胺、4-(2-硝基苯氧基)苯胺、3-硝基-4-氨基苯基苯基醚、2-硝基-4-(4-硝基苯氧基)苯胺、4-(2,4-二硝基苯氧基)苯胺、3-硝基-4-苯氧基苯胺、4-(2-氯苯氧基)苯胺、4-(3-氯苯氧基)苯胺、4-(4-氯苯氧基)苯胺、4-(2,4-二氯苯氧基)苯胺、3-氯-4-(4-氯苯氧基)苯胺、及4-(4-氯-3-甲苯氧基)苯胺等。
本发明中使用的构成要素[B3]中,作为1官能的环氧树脂的市售品,可举出“Denacol(注册商标)”EX-731(缩水甘油基邻苯二甲酰亚胺,Nagase ChemteX(株)制)、OPP-G(邻苯基苯基缩水甘油醚,三光(株)制),作为2官能的环氧树脂的市售品,可举出GAN(N-二缩水甘油基苯胺,日本化药(株)制)、“TOREP(注册商标)”A-204E(二缩水甘油基对苯氧基苯胺,Toray Fine Chemicals(株)制)等。
就本发明的第3优选实施方式而言,构成要素[B]包含:间氨基苯酚型环氧树脂或对氨基苯酚型环氧树脂[B5];和除上述构成要素[B5]以外的分子内具有2个以上缩水甘油基的缩水甘油醚型环氧树脂或缩水甘油胺型环氧树脂[B6]。由此,可得到具有优异的工序通过性、层叠性、并且固化后可赋予优异的耐热性的预浸料坯。
从同时实现树脂固化物的韧性、伸长率和耐热性的观点考虑,相对于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中的环氧树脂的总量100质量份,上述构成要素[B5]的含量优选为10~50质量份,更优选为15~40质量份,进一步优选为20~30质量份。
作为上述构成要素[B5],可优选使用选自由具有下述通式(A-6)表示的结构式的环氧树脂及其衍生物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化学式10]
Figure BDA0002844372320000171
其中,通式(A-6)中,R8及R9表示选自由氢原子、碳原子数1~4的脂肪族烃基、碳原子数4以下的脂环式烃基、卤素原子组成的组中的一者。
通式(A-6)中,R8及R9的结构过大时,存在下述情况:环氧树脂组合物的粘度变得过高而使操作性降低,或者间氨基苯酚型环氧树脂或对氨基苯酚型环氧树脂与环氧树脂组合物中的其他构成要素的相容性受损,提高得到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特性的效果变小。
作为上述构成要素[B5]的具体例,例如,可举出三缩水甘油基间氨基苯酚、三缩水甘油基对氨基苯酚及它们的衍生物或异构体等。
其中,从与其他环氧树脂的相容性的方面考虑,R8及R9优选为氢原子,从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耐热性的方面考虑,更优选三缩水甘油基间氨基苯酚、三缩水甘油基对氨基苯酚。三缩水甘油基间氨基苯酚的弹性模量优异,三缩水甘油基对氨基苯酚的耐热性优异。另外,从阻燃性的方面考虑,R8及/或R9被Cl、Br这样的卤素原子取代也是优选的方式。
作为间氨基苯酚型环氧树脂或对氨基苯酚型环氧树脂的市售品,可举出“Sumiepoxy(注册商标)”ELM120、“Sumiepoxy(注册商标)”ELM100(以上为住友化学(株)制)、“jER(注册商标)”630(三菱化学(株)制)、“Araldite(注册商标)”MY0500、“Araldite(注册商标)”MY0510、“Araldite(注册商标)”MY0600及“Araldite(注册商标)”MY0610(以上为Huntsman Corporation制)等。
上述构成要素[B6]是除上述[B5]以外的分子内具有2个以上缩水甘油基的缩水甘油醚型环氧树脂或缩水甘油胺型环氧树脂,从由固化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所代表的耐热性、环氧树脂组合物的粘度的观点考虑,其是重要的构成要素。需要说明的是,氨基苯酚型环氧树脂不包括在缩水甘油醚型环氧树脂和缩水甘油胺型环氧树脂中的任意之内。为分子内的缩水甘油基少于2个的环氧树脂的情况下,有时将与后述的固化剂混合而成的混合物加热固化而得到的固化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作为构成要素[B6],例如可优选使用双酚A型环氧树脂、双酚F型环氧树脂、双酚AD型环氧树脂、双酚S型环氧树脂等双酚型环氧树脂、四溴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等溴化双酚型环氧树脂、脂环式环氧树脂、以二氨基二苯基甲烷、二氨基二苯砜、二氨基二苯基醚、苯二甲胺、它们的结构异构体、具有卤素、碳原子数3以下的烷基取代基的衍生物为前体、并将氨基进行缩水甘油基化而得到的物质。具体而言,可举出四缩水甘油基二氨基二苯基甲烷、苯二甲胺的缩水甘油基化合物、四缩水甘油基二氨基二苯砜、四缩水甘油基二氨基二苯基醚等缩水甘油胺型环氧树脂。
液态的双酚A型环氧树脂及双酚F型环氧树脂为低粘度,因此优选与其他环氧树脂组合而使用。
另外,与液态双酚A型环氧树脂相比,固态的双酚A型环氧树脂可赋予交联密度低的结构,因此耐热性降低,但由于可得到韧性更高的结构,因此,与缩水甘油胺型环氧树脂、液态的双酚A型环氧树脂、双酚F型环氧树脂组合而使用。
作为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市售品,可举出“jER(注册商标)”825、“jER(注册商标)”827、“jER(注册商标)”828、“jER(注册商标)”834、“jER(注册商标)”1001、“jER(注册商标)”1004、“jER(注册商标)”1004AF及“jER(注册商标)”1007(以上为三菱化学(株)制)、“EPICLON(注册商标)”850(DIC(株)制)、“Epototo(注册商标)”YD-128(新日铁住金化学(株)制)、及“D.E.R.(注册商标)”331、“D.E.R.(注册商标)”332(以上为The Dow ChemicalCompany制)等。
作为双酚F型环氧树脂的市售品,可举出“jER(注册商标)”806、“jER(注册商标)”807、“jER(注册商标)”1750、“jER(注册商标)”4004P及“jER(注册商标)”4005P(以上为三菱化学(株)制)、“EPICLON(注册商标)”830(DIC(株)制)及“Epototo(注册商标)”YDF-170(新日铁住金化学(株)制)等。
作为缩水甘油胺型环氧树脂的市售品,可举出“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住友化学(株)制)、“Araldite(注册商标)”MY720、“Araldite(注册商标)”MY721、“Araldite(注册商标)”MY9512、及“Araldite(注册商标)”MY9663(以上为Huntsman Corporation制)等。
这些环氧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为了对将本发明的预浸料坯固化而得到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赋予所期望的力学特性、耐热性而适当配合使用。
为了提高上述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韧性,优选包含双酚型环氧树脂作为上述构成要素[B6],为了提高上述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耐热性、弹性模量,优选包含缩水甘油胺型环氧树脂作为上述构成要素[B6]。
另外,含有流动特性不同的多种环氧树脂时,对于将得到的预浸料坯热固化时的、基体树脂的流动性控制而言是有效的。例如,在热固化时,若基体树脂在直到凝胶化为止的期间呈现的流动性大,则有可能碳纤维的取向发生紊乱、或者由于基体树脂流出至体系外而使得纤维体积含有率落在规定的范围外,结果,得到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特性可能降低。
将构成要素[B5]与构成要素[B6]组合使用的情况下,若上述构成要素[B6]的含量少,则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特性几乎没有贡献,若含量过多,则上述构成要素[B6]为双酚型环氧树脂时存在耐热性降低的情况,上述构成要素[B6]为缩水甘油胺型环氧树脂时存在韧性降低的情况。因此,从上述的耐热性、树脂粘度的控制的观点、树脂的伸长率、韧性的观点考虑,相对于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中的环氧树脂的总量100质量份,上述构成要素[B6]的含量优选为50~90质量份,更优选为55~85质量份,进一步优选为60~80质量份。
本发明的预浸料坯中,在不损害发明效果的范围内,也可以包含除作为本发明的第1~3优选实施方式的必需成分使用的环氧树脂以外的环氧树脂。例如,可以适当配合:含有环氧环结构的梯型倍半硅氧烷;脂环式环氧树脂;具有联苯基骨架的环氧树脂;具有双环戊二烯骨架的环氧树脂;苯酚Novolac型环氧树脂、甲酚Novolac型环氧树脂等Novolac型环氧树脂;分子内仅具有1个环氧基的单环氧化合物等。由此,能够调节力学特性与耐热性的均衡性、或者适当调节树脂组合物的粘度。另外,并用相同温度下流动特性显著不同的环氧树脂时,对于将得到的预浸料坯热固化时的基体树脂的流动性控制而言有效。例如,在热固化时,若基体树脂在直到凝胶化为止的期间呈现的流动性大,则可能增强纤维的取向发生紊乱、或者由于基体树脂流出至体系外而使得纤维质量含有率落在规定的范围外,结果,得到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特性可能降低。另外,将显示各种粘弹性行为的多种环氧树脂组合时,对于调节得到的预浸料坯的粘性、悬垂性而言也是有效的。
作为含有环氧环结构的梯型倍半硅氧烷,可优选使用选自由具有下述通式(A-7)表示的结构式的梯型倍半硅氧烷及其衍生物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化学式11]
Figure BDA0002844372320000211
通过将它们配合于环氧树脂组合物中,从而可赋予阻燃性及耐热性。
本发明的含有环氧环结构的梯型倍半硅氧烷中,环氧环结构在通式(A-7)的取代基R10中所占的比例为50~100mol%,优选为60~100mol%。通过使环氧环结构在通式(A-7)的取代基R10中所占的比例在该范围内,环氧树脂组合物的粘度变得适当,操作性、成型性提高,或者能够以高的水平呈现得到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耐热性及机械特性。此处提到的环氧环结构的比例(mol%)以梯型倍半硅氧烷中的环氧基量(mol)/梯型倍半硅氧烷的全部取代基量(mol)×100而求出。梯型倍半硅氧烷中的环氧环结构的比例也可以通过环氧树脂组合物的有机元素分析、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而求出。
在本发明中使用的含有环氧环结构的梯型倍半硅氧烷中,作为含有环氧环结构的取代基R10的例子,可举出β-缩水甘油氧基乙基、γ-缩水甘油氧基丙基、γ-缩水甘油氧基丁基等碳原子数4以下、优选3以下的缩水甘油氧基烷基、缩水甘油基、β-(3,4-环氧环己基)乙基、γ-(3,4-环氧环己基)丙基、β-(3,4-环氧环庚基)乙基、β-(3,4-环氧环己基)丙基、β-(3,4-环氧环己基)丁基、β-(3,4-环氧环己基)戊基等被具有环氧乙烷基的碳原子数5~8的环烷基取代的烷基等,优选可举出被具有环氧乙烷基的碳原子数5~8的环烷基取代的碳原子数3以下的烷基等。其中,优选β-缩水甘油氧基乙基、γ-缩水甘油氧基丙基、β-(3,4-环氧环己基)乙基。
本发明中使用的梯型倍半硅氧烷中,作为不含环氧环结构的取代基R10的例子,可举出氢原子、碳原子数1~10的烷基、碳原子数1~10的烷氧基等。作为碳原子数1~10的烷基,可举出甲基、乙基、丙基、丁基、异丙基、异丁基等。作为碳原子数1~10的烷氧基,可举出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丁氧基等。
本发明中使用的梯型倍半硅氧烷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1500~30000,更优选为1500~15000,进一步优选为2000~8000。通过使梯型倍半硅氧烷的重均分子量在该范围内,有时可得到充分的耐热性、伸长率、或者梯型倍半硅氧烷与除此以外的环氧树脂的相容性提高、或者进而基体树脂对增强纤维的含浸性提高。此处所谓重均分子量,是指可通过GPC(凝胶渗透色谱)求出的按聚苯乙烯换算的分子量。
作为含有环氧环结构的梯型倍半硅氧烷的市售品,可举出SE-01GM(NagaseChemteX(株)制)。
在本发明的环氧树脂组合物中配合梯型倍半硅氧烷的情况下,从使所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耐热性及机械特性以高的水平呈现的方面考虑,相对于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中的梯型倍半硅氧烷及除此以外的环氧树脂的总量100质量份,梯型倍半硅氧烷的配合量需要为1~40质量份,优选为5~30质量份,进一步优选为10~20质量份。
本发明的构成要素[C]的固化剂为具有通过热或基于微波、可见光、红外光、紫外光、电子射线、放射线等的能量照射而能与环氧树脂进行反应的活性基团的化合物即可。作为能与环氧树脂进行反应的活性基团,可使用例如具有氨基、酸酐基的活性基团。对于环氧树脂的固化剂而言,含有其的预浸料坯的保存稳定性越高则越优选,从提高预浸料坯的保存稳定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于23℃为固态。此处所谓为固态,是指至少玻璃化转变温度或熔点中的任一方为23℃以上,于23℃实质上不显示流动性。
上述构成要素[C]优选为芳香族胺化合物,从耐热性及力学特性的观点考虑,优选在分子内具有1~4个苯基。此外,由于赋予分子骨架的屈曲性,能够使得树脂弹性模量提高,从而有助于提高力学特性,因此,优选环氧树脂固化剂的骨架中含有的至少1个苯基为在邻位或间位具有氨基的苯基的芳香族多胺化合物。另外,从耐热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2个以上苯基为在对位具有氨基的苯基的芳香族多胺化合物。作为这样的芳香族多胺类的具体例,可举出间苯二胺、二氨基二苯基甲烷、二氨基二苯砜、间苯二甲胺、(对亚苯基亚甲基)二苯胺、它们的烷基取代物等各种衍生物、氨基的位置不同的异构体等。其中,在航空、航天器用途等的情况下,优选使用4,4’-二氨基二苯砜及3,3’-二氨基二苯砜,所述4,4’-二氨基二苯砜及3,3’-二氨基二苯砜能得到耐热性、弹性模量优异、并且线性膨胀系数及由吸湿导致的耐热性的降低小的固化物。上述芳香族胺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并用2种以上。另外,在与其他构成要素混合时可以是粉体、液体的任意形态,也可将粉体和液体的芳香族胺化合物混合使用。
作为芳香族胺化合物的市售品,可举出SEIKACURE-S(SEIKA(株)制)、MDA-220(三井化学(株)制)、“LONZACURE(注册商标)”M-DIPA(Lonza制)、及“LONZACURE(注册商标)”M-MIPA(Lonza制)及3,3’-DAS(三井化学(株)制)等。
对于使用芳香族胺作为构成要素[C]的情况下的含量而言,从耐热性、力学特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使芳香族胺化合物的活性氢的摩尔数相对于预浸料坯中所含的环氧树脂的环氧基的摩尔数而言为0.6~1.2倍,更优选为0.8~1.1倍。小于0.6倍的情况下,存在固化物的交联密度不充分的情况,因此,存在弹性模量、耐热性不足、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静态强度特性不足的情况。大于1.2倍的情况下,存在固化物的交联密度升高、塑性变形能力变小,从而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耐冲击性不充分的情况。
对于本发明的预浸料坯而言,除了构成要素[C]以外,也可在不损害环氧树脂组合物的耐热性和热稳定性的范围内含有固化促进剂、以可见光、紫外光进行活化的聚合引发剂。作为固化促进剂,可举出例如叔胺、路易斯酸络合物、鎓盐、咪唑化合物、脲化合物、酰肼化合物、锍盐等。固化促进剂、聚合引发剂的含量需要根据使用种类而适当调节,但相对于环氧树脂总量100质量份而言为10质量份以下,优选为5质量份以下。使固化促进剂的含量为该范围以内时,在以该范围含有固化促进剂、聚合引发剂的情况下,将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成型时不易发生温度不均,因此是优选的。
构成要素[D]的热塑性树脂优选可溶于构成要素[B]的环氧树脂中。另外,从通过含有上述构成要素[D]而可期待改善基体树脂与碳纤维的粘接性的效果的方面考虑,优选使用具有氢键式官能团的热塑性树脂作为上述构成要素[D]。作为氢键式官能团,可举出醇式羟基、酰胺键、磺酰基、羧基、羰基等。
本发明中构成要素[D]的热塑性树脂“可溶于环氧树脂”是指:存在将构成要素[D]与环氧树脂混合、加热搅拌从而形成均匀相的温度区域。所谓“形成均匀相”,是指得到在目视下没有分离的状态。只要在某个温度区域内可形成均匀相即可,在除此以外的温度区域也可发生分离,例如若加热时热塑性树脂溶解于环氧树脂,则即使降温时例如于23℃发生分离,也可视为“可溶于环氧树脂”。另外,也可通过以下的方法确认并判断为已溶解。即,可以在下述情况下判断为构成要素[D]可溶于环氧树脂:将构成要素[D]的粉体与环氧树脂混合,于低于构成要素[D]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温度等温保持数小时、例如2小时,对此时的粘度变化进行评价时,自仅将环氧树脂同样地等温保持时的粘度增加5%以上。
作为具有醇式羟基的热塑性树脂,可举出聚乙烯醇缩甲醛、聚乙烯醇缩丁醛等聚乙烯醇缩醛树脂、聚乙烯醇、苯氧基树脂等。
作为具有酰胺键的热塑性树脂,可举出聚酰胺、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聚乙烯吡咯烷酮等。
作为具有磺酰基的热塑性树脂,可举出聚砜、聚醚砜等。
作为具有羧基的热塑性树脂,可举出聚酯、聚酰胺、聚酰胺酰亚胺等。可以在主链或末端中的任一者或者两者具有羧基。
作为具有羰基的热塑性树脂,可举出聚醚醚酮等芳香族聚醚酮等。
上述之中,聚酰胺、聚酰亚胺及聚砜可以在主链上进一步具有醚键、羰基等官能团。另外,聚酰胺可以在酰胺基的氮原子上具有取代基。
作为可溶于环氧树脂、且具有氢键式官能团的热塑性树脂的市售品,可举出:作为聚乙烯醇缩醛树脂的“Mowital(注册商标)”((株)Kuraray制)、“VINYLEC(注册商标)”K(JNC(株)制);作为聚乙烯醇树脂的“Denka Poval(注册商标)”(Denka(株)制);作为聚酰胺树脂的“MACROMELT(注册商标)”(Henkel制)、“Amilan(注册商标)”CM4000(Toray(株)制);作为聚酰亚胺的“ULTEM(注册商标)”(SABIC制)、“Aurum(注册商标)”(三井化学(株)制)、“Vespel(注册商标)”(Du Pont制);作为聚醚醚酮聚合物的“Victrex(注册商标)”(Victrex制);作为聚砜的“UDEL(注册商标)”(Solvay制);作为聚乙烯吡咯烷酮的“Luviskol(注册商标)”(BASF制)等。
作为上述可溶于环氧树脂的热塑性树脂的其他优选例,可举出由聚芳醚骨架构成的热塑性树脂。通过使用由聚芳醚骨架构成的热塑性树脂作为构成要素[D],能够控制得到的预浸料坯的粘性,控制将预浸料坯加热固化时的基体树脂的流动性,及能够在不损害得到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耐热性、弹性模量的情况下赋予韧性。
作为由该聚芳醚骨架构成的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举出聚砜、聚苯砜、聚醚砜、聚醚酰亚胺、聚苯醚、聚醚醚酮、聚醚醚砜等,这些由聚芳醚骨架构成的热塑性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两种以上而使用。
其中,为了得到良好的耐热性,前述由聚芳醚骨架构成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优选为至少150℃以上,更优选为170℃以上。前述由聚芳醚骨架构成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小于150℃时,存在制成成型体使用时容易引起由热导致的变形的情况。
从上述由聚芳醚骨架构成的热塑性树脂的末端官能团能与阳离子聚合性化合物反应的观点考虑,羟基、羧基、巯基、酸酐等是优选的。
作为具有该末端官能团的、由聚芳醚骨架构成的热塑性树脂的市售品,可以使用作为聚醚砜的市售品的“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3600P、“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200P、“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7200P(以上为住友化学工业(株)制)、“Virantage(注册商标)”VW-10200RFP、“Virantage(注册商标)”VW-10300FP、“Virantage(注册商标)”VW-10700RFP(以上为Solvay制)等,另外,可举出日本特表2004-506789号公报中记载的这样的聚醚砜与聚醚醚砜形成的共聚物低聚物、以及作为聚醚酰亚胺的市售品的“ULTEM(注册商标)”1000、“ULTEM(注册商标)”1010、“ULTEM(注册商标)”1040(以上为SABIC制)等。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谓的低聚物是指10个至100个左右的有限个单体键合而成的聚合物。
其中,从在环氧树脂中的可溶性、耐热性、耐溶剂性、韧性赋予的观点考虑,优选聚砜或聚醚砜。
就构成本发明的预浸料坯的第2层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而言,必须以相对于构成要素[B]~[E]的总量100质量份而言为1质量份以上且小于5质量份的量包含构成要素[D]。
另外,相对于构成要素[B]~[E]的总量100质量份,上述构成要素[D]的优选含量为2质量份以上且小于4.5质量份,更优选为3质量份以上且小于4质量份。小于1质量份时,存在得到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不足的情况。另外,成为5质量份以上时,存在由上述式(1)规定的值变小,从而难以同时实现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及层叠性的情况。
如上所述地,通过使上述构成要素[D]的含量在上述范围内,可得到下述预浸料坯:在制成分切带预浸料坯时,在自动层叠法中,充分地抑制分切带预浸料坯中包含的环氧树脂组合物附着于导向辊,并且在宽范围的层叠温度区域显示良好的层叠性。
另外,本发明的预浸料坯的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中的构成要素[D]的重均分子量没有特别限定,优选在2,000~60,000g/mol的范围内,更优选为10,000~55,000g/mol,进一步优选为15,000~50,000g/mol,特别优选为15,000~30,000g/mol。此处所谓的重均分子量,是指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测定并按聚苯乙烯换算而得到的重均分子量。该重均分子量低于2,000g/mol时,存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不足的情况。另外,若高于60,000g/mol,则在将热塑性树脂溶解于环氧树脂组合物时,存在环氧树脂组合物的粘度变高、混炼困难、预浸料坯化变得困难的情况。
相对于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总量100质量份,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中的构成要素[D]的含量必须为1质量份以上且小于10质量份,优选为2质量份以上且小于9质量份,更优选为4质量份以上且小于8质量份,进一步优选为6质量份以上且小于7质量份。若小于1质量份,则存在得到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不足的情况。另外,若多于10质量份,则存在预浸料坯的悬垂性不足的情况。
如上所述地,通过使上述构成要素[D]的重均分子量和含量在上述范围内,可得到下述预浸料坯:具有良好的悬垂性,在制成分切带预浸料坯时、在自动层叠法中,充分地减少分切带预浸料坯中包含的环氧树脂组合物向导向辊的附着,并且在宽范围的层叠温度区域显示良好的层叠性。
通过使作为本发明的构成要素[E]的以热塑性树脂为主成分的粒子包含在构成本发明的预浸料坯的第2层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中,从而能够在不使由上述式(1)规定的值变小的情况下提高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G’。此外,能够对通过将本发明的预浸料坯固化而得到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赋予优异的耐冲击性。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谓的以热塑性树脂为主成分的粒子,是指构成粒子的成分中热塑性树脂的质量比率最高的粒子,也包括仅由热塑性树脂形成的热塑性树脂粒子。
作为本发明的构成要素[E]的以热塑性树脂为主成分的粒子中使用的热塑性树脂,可举出与作为溶解于环氧树脂使用的热塑性树脂而在前文中示例的各种热塑性树脂同样的种类。其中,特别优选由于韧性优异而能够大幅度提高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耐冲击性的聚酰胺粒子。聚酰胺粒子中,聚酰胺12、聚酰胺6、聚酰胺11、聚酰胺66、聚酰胺6/12共聚物、日本特开平1-104624号公报的实施例1记载的利用环氧化合物经半IPN化的聚酰胺(半IPN聚酰胺)可提供特别良好的与环氧树脂的粘接强度。此处,所谓IPN,是互穿高分子网络结构体(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的简称,也是聚合物共混物的一种。共混成分聚合物是交联聚合物,并且是各个异种交联聚合物部分地或者整体地相互缠绕而形成多层网络结构的物质。所谓半IPN,是基于交联聚合物和直链状聚合物形成的多层网络结构。半IPN化的以热塑性树脂为主成分的粒子可通过例如使热塑性树脂和热固性树脂溶解于共通溶剂、均匀地混合后进行再沉淀等而得到。通过使用由环氧树脂和半IPN化的聚酰胺形成的粒子,能够赋予预浸料坯优异的耐热性和耐冲击性。
作为以热塑性树脂为主成分的粒子,使用进一步混合环氧树脂而制作的粒子的情况下,由于与作为基体树脂的环氧树脂组合物的粘接性提高,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耐冲击性提高,因此是进一步优选的。作为这样的混合环氧树脂而制作的聚酰胺粒子的市售品,可使用SP-500、SP-10、TR-1、TR-2(以上为东丽(株)制)、“Orgasol(注册商标)”1002D、“Orgasol(注册商标)”2001UD、“Orgasol(注册商标)”2001EXD、“Orgasol(注册商标)”2002D、“Orgasol(注册商标)”3202D、“Orgasol(注册商标)”3501D、“Orgasol(注册商标)”3502D(以上为Arkema K.K.制)等。
作为这些以热塑性树脂为主成分的粒子的形状,可以是球状、非球状、多孔质、针状、须状、或薄片状,球状从下述观点考虑是优选的:不会使环氧树脂的流动特性降低,因而对于碳纤维的含浸性优异,在向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施以落锤冲击(或局部性冲击)时,可进一步减少由于局部性冲击产生的层间剥离,因此,可得到在应力施加至该冲击后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情况下、成为由应力集中导致的破坏的起点的、因前述局部性冲击而产生的层间剥离部分更少、呈现高耐冲击性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另外,以热塑性树脂为主成分的粒子中,有由于在固化过程中不溶解于基体树脂而呈现更高的改性效果的粒子。在固化过程中不溶解对保持固化时的树脂的流动性、提高含浸性也是有效的,因此作为上述以热塑性树脂为主成分的粒子,可优选使用在固化的过程中不溶解于基体树脂的粒子。
为了使通过将本发明的预浸料坯固化而得到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层间树脂层选择性地高韧性化,在制造预浸料坯时,需要预先使构成要素[E]的以热塑性树脂为主成分的粒子停留在预浸料坯的表面区域,在对层叠预浸料坯而成的物品进行加热加压而固化时,需要使构成要素[E]的以热塑性树脂为主成分的粒子留在层间树脂层中,因此,构成要素[E]的体积平均粒径优选在5~50μm的范围内,更优选在7~40μm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在10~30μm的范围内。此处所谓层间树脂层,是指:在将预浸料坯层叠并成型而得到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在相邻的包含碳纤维的层与层之间存在的、包含构成要素[B]~[E]且不包含构成要素[A]的树脂的层。通过使体积平均粒径为5μm以上,在预浸料坯制造时使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从1次预浸料坯的两侧含浸的情况、将层叠预浸料坯而成的物品成型时进行加热加压的情况下,构成要素[E]不会侵入相邻的包含碳纤维的层的构成要素[A]即碳纤维的束中,能够停留在得到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层间树脂层中。另外,通过使体积平均粒径为50μm以下,能够将预浸料坯表面的基体树脂层的厚度优化,进而在得到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能够将作为构成要素[A]的碳纤维的体积含有率优化。
此处,体积平均粒径是如下算出的:用数字显微镜VHX-5000((株)Keyence制)将构成要素[E]放大为1000倍以上进行观察,针对随机选出的100个粒子,测量该粒子的外接圆的直径作为粒径,然后基于式(2)而算出。
[数学式2]
Figure BDA0002844372320000301
需要说明的是,Di:各粒子的粒径;n:测定数(100);Dv:体积平均粒径。
为了使通过将本发明的预浸料坯固化而得到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优异的耐冲击性进一步增强,本发明中,除构成要素[A]~[E]外,还可加入橡胶粒子。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橡胶粒子,可使用已知的天然橡胶、合成橡胶。特别优选使用不溶于热固性树脂的交联橡胶粒子。不溶于热固性树脂时,其固化物的耐热性与不含粒子的热固性树脂的固化物的耐热性成为同等。另外,由于形态不会因为热固性树脂的种类、固化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因此,能够得到韧性等稳定的热固性树脂固化物的物性。作为交联橡胶粒子,可使用例如与单一或多种不饱和化合物形成的共聚物、或者将单一或者多种不饱和化合物与交联性单体共聚而得到的粒子。
作为不饱和化合物,可使用乙烯、丙烯等脂肪族烯烃、苯乙烯、甲基苯乙烯等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丁二烯、二甲基丁二烯、异戊二烯、氯丁二烯等共轭二烯化合物、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等不饱和羧酸酯、丙烯腈等乙烯基氰等。此外,也可使用具有羧基、环氧基、羟基及氨基、酰胺基等与环氧树脂或者固化剂具有反应性的官能团的化合物。作为例子,可使用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乙烯基苯酚、乙烯基苯胺、丙烯酰胺等。
作为交联性单体的例子,可使用二乙烯基苯、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在分子内具有多个聚合性双键的化合物。
上述粒子可通过例如乳液聚合法、悬浮聚合法等以往已知的各种聚合方法制造。代表性的乳液聚合法为下述方法:将不饱和化合物、交联性单体在过氧化物等自由基聚合引发剂、硫醇、卤代烃等分子量调节剂、乳化剂的存在下进行乳液聚合,达到规定的聚合转化率后,添加反应终止剂使聚合反应终止,然后通过水蒸气蒸馏等除去聚合体系的未反应单体,由此得到共聚物的胶乳。从通过乳液聚合法得到的胶乳中除去水,得到交联橡胶粒子。
作为交联橡胶粒子的例子,可举出交联丙烯腈丁二烯橡胶粒子、交联苯乙烯丁二烯橡胶粒子、丙烯酸橡胶粒子、核壳橡胶粒子等。所谓核壳型橡胶粒子,是中心部和表层部由不同的聚合物形成的球状聚合物粒子,仅由核相和单一的壳相该二相结构形成的核壳型橡胶粒子、或者由例如以自内侧起为软核、硬壳、软壳及硬壳的结构的方式具有多个壳相的多相层结构形成的多核壳橡胶粒子等是已知的。此处所谓软表示上述记载的橡胶的相,所谓硬表示不是橡胶的树脂的相。
作为交联橡胶粒子的市售品,作为交联丙烯腈丁二烯橡胶(NBR)粒子的具体例,可举出XER-91(JSR(株)制)、“DuoMod(注册商标)”DP5045(Zeon Corporation制)等。作为交联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粒子的具体例,可举出XSK-500(JSR(株)制)等。作为丙烯酸橡胶粒子的具体例,可举出“Metabrane(注册商标)”W300A、“Metabrane(注册商标)”W450A(以上为Miysubishi Chemical Co.,Ltd.制),作为核壳型橡胶粒子的具体例,可举出StafiloidAC3832、Stafiloid AC3816N(以上为Ganz Chemical Co.,Ltd.制)、“Metabrane(注册商标)”KW-4426(Miysubishi Chemical Co.,Ltd.制)、“PARALOID(注册商标)”EXL-2611、“PARALOID(注册商标)”EXL-3387、“PARALOID(注册商标)”EXL-2655、“PARALOID(注册商标)”EXL-2314(以上为Rohm and Haas Com Pany制)、Stafiloid AC-3355、Stafiloid TR-2105、Stafiloid TR-2102、Stafiloid TR-2122、Stafiloid IM-101、Stafiloid IM-203、Stafiloid IM-301、Stafiloid IM-401(以上为Ganz Chemical Co.,Ltd.制)等。交联橡胶粒子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使用2种以上。
在不妨碍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本发明的预浸料坯中的环氧树脂组合物中可含有偶联剂、热固性树脂粒子、或者硅胶、炭黑、粘土、碳纳米管、碳粒子、金属粉末这样的无机填料等。作为炭黑,可举出例如槽法炭黑、热炭黑、炉黑及科琴炭黑(Ketjen Black)等。
由于环境温度超过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时,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机械强度会大幅下降,因此,玻璃化转变温度常用作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耐热性的指标。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得到高耐热性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因此,利用动态机械分析(DMA)对将预浸料坯于180℃固化2小时而得到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进行测定而得到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为190℃以上,更优选为19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0℃以上。
另外,使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作为航空器等的结构部件时,要求吸水条件下的高耐热性。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得到吸水条件下的高耐热性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因此将预浸料坯于180℃固化2小时而得到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一个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浸渍48小时后、利用动态机械分析(DMA)测得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为160℃以上,更优选为16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70℃以上。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或吸水条件下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例如可利用下述的方法测定。即,首先将单向预浸料坯切成10cm见方,沿一个方向层叠6张后,进行真空包装,使用高压釜,以温度180℃、压力6kg/cm2固化2小时,得到单向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单向增强材料)。接着,从该单向增强材料中切出宽度12.7mm、长度35mm的试验片,按照ASTM7028,使用DMA Q800(TA Instruments制),在升温速度为5℃/分钟、频率为1Hz的条件下,以单悬臂模式实施DMA测定,在由此得到的储能弹性模量E’曲线中,将玻璃状态下的切线与转变状态下的切线的交点温度值作为玻璃化转变温度。就吸水条件下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而言,在一个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浸渍48小时后进行上述DMA测定即可。
将本发明的预浸料坯制成分切带预浸料坯的情况下,在自动层叠法中,为了获得分切带预浸料坯中包含的环氧树脂组合物向导向辊的附着充分地减少这样的效果,构成本发明的预浸料坯的第2层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G’必须在8.0×105~6.0×106Pa的范围内。优选在1.2×106~5.0×106Pa的范围内,更优选在1.6×106~4.0×106Pa的范围内。在自动层叠法中,分切带预浸料坯从导向辊上通过时的上限温度为室温附近,因此若上述G’于25℃在上述范围内,则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与自动层叠法中的导向辊接触时,该环氧树脂组合物不易变形,与导向辊的接触面积不易增加,并且该环氧树脂组合物的凝集力充分高,因而不会发生该环氧树脂组合物的凝集破坏而是容易发生该环氧树脂组合物与导向辊之间的界面破坏,可抑制树脂的脱落。若上述G’低于8.0×105Pa,则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与自动层叠法中的导向辊接触时,该环氧树脂组合物容易变形,与导向辊的接触面积容易增加,因此该环氧树脂组合物的附着量变多,清扫频率高,生产率降低。此外,由于G’低,因粘性过大而使再粘贴的作业效率变差、因树脂的下沉而使得能够维持良好的粘性的时间(有时也记载为粘性寿命)减少。若高于6.0×106Pa,则在分切带与导向辊发生摩擦时,在带表面产生树脂粉,需要将脱落的树脂粉清扫掉,因此导致生产率降低,并且悬垂性降低,操作性也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谓以25℃、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G’,是指:使用安装有平行板的动态粘弹性测定装置(例如,ARES:TA Instruments制等),在测定开始温度为10℃、平行板直径为8mm、平行板间隔为1mm、角频率为3.14rad/s、1.7℃/分钟的升温速度下,以自动应变模式进行升温测定,根据由此得到的G’曲线,读取25℃时的G’。另外,将在该G’曲线上的任意温度下读取的G’称为该温度下的G’。
另外,也可以使用下式(3),将利用后述的纳米压痕法求出的储能弹性模量E’进行转换,由此算出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任意温度下的G’。
[数学式3]
G’=0.0024×E’ 式(3)
利用纳米压痕法求出储能弹性模量E’的步骤如下述所述。使用安装有金刚石制三角锥压头的高精度超微小硬度计(例如,Triboindenter TI950:Hysitron制等),于与所期望的G’相同的温度,在压入深度成为约1μm的静态负荷下,使压头与树脂样品或预浸料坯样品接触。接着,在120Hz的频率下实施约3秒动态测定后,除去载荷。根据上述测定时测量的位移的振动振幅、相位差及激发振动振幅,算出测定体系刚度K,根据K及压头与样品的复合弹性模量的关系,求出储能弹性模量E’。
此外,也可以在利用下述的方法获取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后,进行上述G’的测定、涉及后述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测定。即,用耐热带将切成10cm见方的预浸料坯的四边每隔约5mm进行掩蔽,用2张“Lumirror(注册商标)”S10#188(Toray(株)制)从上下进行夹持,在70℃的加热板上加热30秒后,直接用2kg的压接辊在整体上往返1次,然后将上述“Lumirror(注册商标)”从预浸料坯剥下,由此,将转印至“Lumirror(注册商标)”上的树脂用刮勺等刮取。重复该操作,直至能够获取测定所需量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本申请的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由于在自动层叠法中分切带预浸料坯通常于40℃附近层叠,因此在研究分切带预浸料坯的粘贴性方面,层叠温度下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变形容易度、即40℃时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G’变得重要。为了获得充分地减少环氧树脂组合物向导向辊的附着、并且在宽范围的层叠温度区域显示出良好的预浸料坯彼此的粘接性这样的效果,关于构成本发明的预浸料坯的第2层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由上述式(1)规定的值必须为0.085以上。优选为0.090以上,更优选为0.095以上。若该值小于0.085,则于室温确保了充分的工序通过性的情况下,于30~40℃附近无法获得充分的预浸料坯彼此的粘接性,有时使用了自动层叠机的层叠变得困难。另外,作为其上限,优选为0.200以下。更优选为0.18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60以下。该值大于0.200时,存在可获得良好的预浸料坯彼此的粘接性的层叠温度区域受限的情况。
另外,为了更高效地获得充分地减少环氧树脂组合物向导向辊的附着、并且在宽范围的层叠温度区域显示出良好的预浸料坯彼此的粘接性这样的效果,优选本发明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在35~50℃的所期望的层叠温度区域中的任意温度下由下式(4)规定的值均为0.085以上。更优选为0.09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95以上。
[数学式4]
Figure BDA0002844372320000351
此时,层叠温度下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G’优选在4.0×103~1.6×105Pa的范围内。更优选在5.0×103~1.2×105Pa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在6.0×103~9.0×104的范围内。层叠温度下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G’在上述范围时,容易得到良好的预浸料坯彼此的粘接性。
本发明的预浸料坯是使环氧树脂组合物与碳纤维复合而成的。从能够发挥本发明的效果的方面考虑,本发明的预浸料坯可利用热熔法制作。热熔法是指下述方法:在不使用溶剂的情况下,通过加热使环氧树脂组合物低粘度化,含浸于碳纤维中。热熔法中有:将通过加热而低粘度化的基体树脂直接含浸于碳纤维的方法;或者,首先制作将基体树脂涂布于脱模纸等上而得到的带树脂膜的脱模纸片材,接着,将其从碳纤维的两侧或一侧重叠,进行加热加压而使基体树脂含浸于碳纤维的方法;等等。通过上述方法通常可得到片状的预浸料坯,也可以直接将碳纤维线束浸渍于已低粘度化的树脂组合物中,得到带状或纱状的预浸料坯。
本发明的预浸料坯是在由包含构成要素[B]~[D]、且实质上不包含构成要素[E]的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和构成要素[A]构成的第1层的两表面邻接有由包含构成要素[B]~[E]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构成的第2层而成的结构,构成第2层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具有上述特征,因此,能够在不限制基体树脂的成分的种类、各成分的含量的情况下,将同时实现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及层叠性所需的特性以工业上有利的方式赋予至预浸料坯。
此处所谓的“由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和构成要素[A]构成的第1层”是指:主要由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和构成要素[A]构成,且在观察预浸料坯的截面时,相对于预浸料坯中的构成要素[E]的总量100质量%,第1层中存在小于1质量%的构成要素[E]的区域。即,所谓“实质上不包含构成要素[E]”,是指相对于预浸料坯中的构成要素[E]的总量100质量%,第1层中存在小于1质量%的构成要素[E],可以混合存在有极少量的构成要素[E]。就第1层与第2层的边界而言,以后述的第1层与第2层的界面为基准进行判断。
另外,此处所谓“由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构成的第2层”,是指:观察预浸料坯的截面时,相对于预浸料坯中的构成要素[E]的总量100质量%,第2层中存在99质量%以上的构成要素[E]的区域。
此外,此处所谓“在第1层的两表面邻接有第2层的结构”,是指:第2层从上下夹持第1层而成的三明治结构。此时,第1层与第2层的界面可以被清楚地观察到,也可以不被清楚地观察到。第1层与第2层的界面不被清楚地观察到的情况下,着眼于各表面侧的构成要素[E]的量,将在与相对于总量100质量%成为99质量%~100质量%的表面平行的面中、第2层的一侧含有构成要素[A]的量最少的面作为界面。
预浸料坯的截面例如可利用下述的方法观察。即,将预浸料坯夹持在2张表面平滑的聚四氟乙烯树脂板之间并密合,经7天使温度缓缓地上升至固化温度而使其凝胶化、固化,制作板状的预浸料坯固化物。针对该预浸料坯固化物,用数字显微镜VHX-5000((株)Keyence制)放大为200倍以上进行观察。
构成要素[E]的存在比例例如可利用下述的方法进行评价。在由预浸料坯的截面观察得到的截面照片中,根据预浸料坯整个区域的构成要素[E]的总面积和任意区域中存在的构成要素[E]的面积,计算存在比例。此处,就构成要素[E]的总面积而言,也可以利用已知的图像分析方法,从截面照片去掉构成要素[E]的部分,根据其质量进行换算而求出。在拍摄照片后难以判别分散于树脂中的构成要素[E]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将构成要素[E]染色的手段。
另外,为了对预浸料坯赋予适度的悬垂性,本发明的预浸料坯中,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的25℃时的粘度优选在1.0×103~1.0×105Pa·s的范围。粘度低于1.0×103Pa·s时,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容易在预浸料坯的中心部下沉,损害粘性寿命,粘度超过1.0×105Pa·s时,悬垂性受损。从上述观点考虑,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的25℃时的粘度更优选在2.0×103~2.0×104Pa·s的范围内。另外,从悬垂性和粘性寿命的观点考虑,作为本发明的预浸料坯的第1层的存在范围,优选为预浸料坯的平均厚度的30~90%的范围,更优选为40~80%的范围,为50~70%的范围时是进一步优选的。
作为使该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存在于第1层的手段,预先制作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涂覆于脱模纸等上而得到的带有树脂膜的脱模纸片材(以下,有时也简单记载为“树脂膜”),接着从碳纤维的两侧或一侧,将该带有树脂膜的脱模纸片材的树脂膜面作为碳纤维侧进行重叠,并进行加热加压,由此制作在碳纤维中含浸有环氧树脂组合物的成为第1层的基底的1次预浸料坯,然后,与制作1次预浸料坯时同样地操作,从1次预浸料坯的两面,主要含浸成为第2层的基底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得到预浸料坯。需要说明的是,在含浸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而得到预浸料坯时,可以与制作1次预浸料坯时同样地,预先制作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涂覆于脱模纸等上而得到的树脂膜,接着从碳纤维的两侧,将该带有树脂膜的脱模纸片材的树脂膜面作为碳纤维侧进行重叠,并进行加热加压,由此能够制成预浸料坯。此时,1次预浸料坯可以在暂时卷绕后退绕而含浸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也可以在碳纤维中含浸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而制成1次预浸料坯后紧接着含浸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通过制成该预浸料坯的形态,第1层中存在的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的粘度充分低,因此能够获得良好的悬垂性。
从树脂膜制作时的加工性的观点考虑,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85℃时的粘度优选为10~300Pa·s。更优选为20~200Pa·s,进一步优选为30~100Pa·s。85℃时的粘度低于10Pa·s时,含浸性良好,但树脂容易流动,在将带有树脂膜的脱模纸片材重叠并加压而制成预浸料坯时,树脂从脱模纸片材的端部流出,预浸料坯化的加工性变差,因此不优选。85℃时的粘度高于300Pa·s时,加工性变差,有时无法得到均匀的树脂膜,因此不优选。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谓25℃或85℃时的粘度,是指:使用安装有平行板的动态粘弹性测定装置(例如,ARES:TA Instruments制等),在测定开始温度为20℃、平行板直径为40mm、平行板间隔为1mm、角频率为3.14rad/s、1.7℃/分钟的升温速度的条件下,以自动应变模式进行升温测定,根据由此得到的温度-粘度曲线,读取25℃或85℃时的粘度。
另外,本发明的预浸料坯还可以以1阶段的含浸工艺(而不是上述这样的2阶段的含浸工艺)来制造。例如,预先制作第2环氧树脂的树脂膜,接着从碳纤维的两侧重叠该树脂膜,进行加热加压,由此在碳纤维中含浸环氧树脂组合物而得到预浸料坯。此时,由于构成要素[E]的体积平均粒径在5~50μm的范围内,因此构成要素[E]不会侵入作为构成要素[A]的碳纤维的束中,能够得到下述预浸料坯:为在由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和构成要素[A]构成的第1层的两表面邻接有由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构成的第2层而成的结构,所述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包含构成要素[B]~[D]、且实质上不包含构成要素[E],所述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包含构成要素[B]~[E]。
本发明的预浸料坯中,碳纤维的单位面积重量优选为100~1000g/m2。若碳纤维单位面积重量小于100g/m2,则在碳增强复合材料成型时,为了得到规定厚度而需要增多层叠张数,存在层叠作业变得繁杂的情况。另一方面,超过1000g/m2时,预浸料坯的悬垂性有变差的倾向。另外,纤维质量含有率优选为40~90质量%,更优选为50~80质量%。可抑制成型体中的空隙产生、呈现碳纤维的优异力学特性,因此是优选的。另外,虽然也取决于成型工艺,但从成型为大型部件时控制树脂的固化发热、得到均匀的成型体的观点考虑,也是优选的。
本发明的预浸料坯的形态可以为单向预浸料坯,也可以是织物预浸料坯中的任意。
本发明的预浸料坯可以通过利用已知的方法分切成规定宽度而制成带状或纱状后使用。这些带状、纱状的预浸料坯可合适地用于自动层叠机。例如就利用后述的切断方法等将本发明的预浸料坯沿纤维方向分切而成的分切带预浸料坯而言,宽度精度优异,优选用于自动层叠法。
分切带预浸料坯的宽度优选为3~150mm,在制造复杂形状的部件的AFP法中,优选为3~13mm。此外,更优选3~7mm的窄幅的分切带预浸料坯。
预浸料坯的切断可以使用通常采用的切割器来进行。例如,可举出超硬刀切割器、超声波切割器、圆刀切割器等。
本发明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可以通过下述方式得到:将上述本发明的预浸料坯或分切带预浸料坯层叠成规定的形状后,进行加热而使树脂固化。从抑制空隙、得到均匀的固化体的观点考虑,优选在成型中进行加压。此处,作为赋予热及压力的方法,可以使用高压釜成型法、加压成型法、袋模成型法、包带缠绕法、内压成型法等已知的方法。
从经成型的材料在后处理工序的通过性的观点考虑,利用上述方法成型而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在100~250℃的范围内。尤其为航空器用途的情况下,若在170~250℃的范围内,则也能够用于高温的部件,因此更优选。
实施例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特别限于这些实施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实施例的预浸料坯的制作环境及评价在温度23℃±2℃、相对湿度50%的气氛下进行。另外,只要没有特别记载,测定n数为1。
构成要素[A]<碳纤维>
·“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纤维数为24,000根,拉伸强度为5.9GPa,拉伸弹性模量为294GPa,拉伸伸长率为2.0%的碳纤维,Toray(株)制)。
构成要素[B]<环氧树脂>
[双萘型环氧树脂]
·“EPICLON(注册商标)”HP-4770(2官能双萘型环氧树脂,DIC(株)制:环氧当量205g/eq):属于构成要素[B1]
·“EPICLON(注册商标)”HP-4700(4官能双萘型环氧树脂,DIC(株)制:环氧当量165g/eq)。:属于构成要素[B1]、[B4]
[缩水甘油胺型环氧树脂:属于构成要素[B2]、[B4]、[B6]]
·“Araldite(注册商标)”MY721(四缩水甘油基二氨基二苯基甲烷,HuntsmanCorporation制:环氧当量114g/eq)
·“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四缩水甘油基二氨基二苯基甲烷,住友化学(株)制:环氧当量120g/eq)。
[缩水甘油醚型环氧树脂:属于构成要素[B6]]
·“jER(注册商标)”827(双酚A型环氧树脂,三菱化学(株)制:环氧当量185g/eq)
·“jER(注册商标)”1004AF(双酚A型环氧树脂,三菱化学(株)制:环氧当量925g/eq)
·“jER(注册商标)”807(双酚F型环氧树脂,三菱化学(株)制:环氧当量170g/eq)
·“jER(注册商标)”4004P(双酚F型环氧树脂,三菱化学(株)制:环氧当量910g/eq)。
[氨基苯酚型环氧树脂:属于构成要素[B2]、[B4]、[B5]]
·“jER(注册商标)”630(三缩水甘油基对氨基苯酚,三菱化学(株)制:环氧当量100g/eq)。
[具有一个以上的4元环以上的环结构、并且具有至少一个与环结构直接连结的缩水甘油胺基或缩水甘油醚基的环氧树脂]
·“Denacol(注册商标)”EX-731(N-缩水甘油基邻苯二甲酰亚胺,Nagase ChemteX(株)制):属于构成要素[B3]
·GAN(N-二缩水甘油基苯胺,日本化药(株)制):属于构成要素[B3]、构成要素[B6]
·“TOREP(注册商标)”A-204E(二缩水甘油基-N-苯氧基苯胺,Toray FineChemicals(株)制)。:属于构成要素[B3]、构成要素[B6]
<含有环氧环结构的梯型倍半硅氧烷:属于构成要素[B1]~[B6]以外的环氧树脂]>
·SE-01GM(Nagase ChemteX(株)制)。
构成要素[C]<固化剂>
·SEIKACURE-S(4,4’-二氨基二苯砜,SEIKA(株)制:活性氢当量62g/eq)。
·3,3’-DAS(3,3’-二氨基二苯砜,三井化学(株)制:活性氢当量62g/eq)。
构成要素[D]<热塑性树脂>
·“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聚醚砜,住友化学(株)制,重均分子量为47,000g/mol,Tg=225℃)。
构成要素[E]<以热塑性树脂为主成分的粒子>
·由下述方法中制作的“TROGAMID(注册商标)”CX7323及由“VESTAMID(注册商标)”EX9200形成的聚酰胺粒子(以下,简称为聚酰胺粒子)
向10L的不锈钢制高压釜中,投入“TROGAMID(注册商标)”(Daicel·Evonik(株)制)4.2质量份、“VESTAMID(注册商标)”EX9200(Daicel·Evonik(株)制)1.8质量份、“Gohsenol(注册商标)”GM-14(日本合成化学工业(株)制)10质量份、N-甲基-2-吡咯烷酮84质量份,进行99体积%以上的氮置换后,加热至180℃,进行5小时搅拌,直至原料溶解。此时,氧浓度在计算上为1%以下。然后,经由送液泵,将60质量份的离子交换水以0.5质量份/分钟的速度进行滴加。加入全部水后,在搅拌的状态下降温,将得到的悬浮液过滤,加入离子交换水400质量份,进行再浆化清洗,对过滤后的物质于80℃进行10小时真空干燥,以95%的收率得到白色粉体。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得到的粉体进行观察,结果为正球状的微粒形状,是体积平均粒径为15μm的树脂微粒。
(1)环氧树脂组合物的制备
向捏合机中添加表1~6中记载的组成和比例的构成要素[B1]~[B6]的环氧树脂、构成要素[D]的热塑性树脂,一边进行混炼一边升温至150℃以上,在该状态下搅拌1小时,由此使构成要素[D]溶解,得到透明的粘稠液。一边将该液体混炼一边降温至100℃以下后,添加构成要素[C]的固化剂进一步混炼,得到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
另外,向捏合机中添加表1~6中记载的组成和比例的构成要素[B1]~[B6]的环氧树脂、构成要素[D]的热塑性树脂,一边进行混炼一边升温至150℃以上,在该状态下搅拌1小时,由此使构成要素[D]溶解而得到透明的粘稠液。一边将该液体混炼一边降温至100℃以下,添加构成要素[E]而进行混炼后,进一步添加构成要素[C]而混炼,得到含有构成要素[E]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2)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储能弹性模量G’及粘度测定
就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G’而言,在动态粘弹性测定装置ARES(TA Instruments制)上安装直径8mm的平行板,在平行板间隔为1mm、角频率为3.14rad/s、测定开始温度为10℃、1.7℃/分钟的升温速度的条件下,以自动应变模式进行升温测定。另外,就粘度而言,除了安装直径40mm的平行板、并使测定开始温度为20℃以外,与G’同样地测定。表7~12中记载了在得到的测定结果中于25℃时读取的G’的值及于85℃时读取的粘度的值作为代表值。
(3)预浸料坯的制作
本实施例中,预浸料坯以下述方式制作。在涂布了有机硅的脱模纸上,均匀地涂布上述(1)中制作的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或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分别作为第1树脂膜、第2树脂膜。在2张第1树脂膜之间夹入沿单向均匀地拉齐的碳纤维(T800SC-24000:Toray(株)制),使用加压辊进行加热、加压,得到在碳纤维中含浸有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主要成为第1层的基底的1次预浸料坯(碳纤维质量为190g/cm2,树脂含有率为24质量%)。就1次预浸料坯而言,在含浸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后,将两侧的脱模纸剥离。接着,在2张主要成为第2层的基底的第2树脂膜之间夹入1次预浸料坯,使用加压辊进行加热、加压,得到在1次预浸料坯中含浸有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预浸料坯(碳纤维质量为190g/cm2,树脂含有率为35质量%)。此时,得到的预浸料坯为仅单面被脱模纸覆盖的状态。
(4)树脂/绒毛向路线的附着量测定(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评价)
使预浸料坯以一定的速度从比该预浸料坯的宽度窄的间隙通过,从而使该预浸料坯的两端部摩擦,对此时从该预浸料坯脱落的树脂/绒毛量进行测定,由此模拟树脂向自动层叠机的附着,评价自动层叠法中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
本评价中使用:用于供给预浸料坯的绕线筒支架;用于使该预浸料坯在规定的位置行进的导向辊;形成宽度窄于该预浸料坯的间隙的不锈钢制块体(block)、及该预浸料坯的卷取装置。
以100mm的间隔在6个部位配置将块体间的间隙设定为6.1mm的2个1组的不锈钢制块体,使宽度分切为6.35mm的上述(3)中制作的预浸料坯以20m/分钟的速度行进1,500m,用电子天平对在行进中附着于块体表面上的附着物的重量进行测定。出于(15)综合评价的统计的考虑,根据测得的上述附着物的重量,以A~D的4个阶段对自动层叠法中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进行判定。将附着物的重量为300mg以下的情况设为A,将超过300mg且为330mg以下的情况设为B,将超过330mg且为360mg以下的情况设为C,将超过360mg的情况设为D。就A而言,工序通过性最优异,就D而言,工序通过性不充分,在容许范围外。
(5)树脂/绒毛向切割刀的附着量测定(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评价)
对连续切割预浸料坯时附着于切割刀的树脂/绒毛量进行测定,由此模拟树脂向自动层叠机的附着,评价自动层叠法中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
使用由合金(SKD11)制的进行往返运动的移动刀和固定刀构成的共切方式的切割器,将分切成6.35宽的上述(3)中制作的预浸料坯在相同刀的位置处连续地切断500次,用电子天平对切断前后的移动刀及固定刀的重量进行测定,根据切断前后的重量变化算出附着于切割刀上的树脂/绒毛的重量。出于(15)综合评价的统计的考虑,根据算出的上述树脂/绒毛的重量,以A~D的4个阶段对自动层叠法中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进行判定。将树脂/绒毛的重量为1mg以下的情况设为A,将超过1mg且为2mg以下的情况设为B,将超过2mg且为3mg以下的情况设为C,将超过3mg的情况设为D。就A而言,工序通过性最优异,就D而言,工序通过性不充分,在容许范围外。
(6)预浸料坯的剥离强度测定用的样品制作
针对上述(3)中制作的预浸料坯,在单面带有脱模纸的状态下,以纤维的方向成为预浸料坯样品的长度方向的方式,切成50mm×200mm及50mm×150mm的大小。
用1张双面胶带,将50mm×150mm的预浸料坯样品固定于50mm×150mm×厚度1.5mm的不锈钢制板。此时,以未被脱模纸覆盖的一侧的预浸料坯表面与双面胶带接触的方式固定。接着,以仅距端部10mm(相对于预浸料坯样品的长度方向)的脱模纸残留的方式,将除此以外的脱模纸去除,由此制作了下侧的测定样品。
接着,将50mm×200mm的预浸料坯样品以脱模纸面朝上的方式,与下侧的测定样品的未被脱模纸覆盖的端部对齐,以与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式载置于下侧的测定样品上。
进而,在湿度为25%RH、温度为35℃的腔室内静置5分钟,在该状态下,在腔室内,使用直径30mm×宽度75mm的不锈钢制加压辊,以100N的载荷,在500mm/分钟的速度下使2张预浸料坯样品贴合,制作测定样品。
将温度变更为40℃、45℃、50℃,除此以外利用与上述同样的方法制作测定样品。
(7)预浸料坯的剥离强度测定(预浸料坯的层叠性评价)
预浸料坯的剥离强度测定通过以JIS Z0237:2009粘合胶带·粘合片试验方法为参考的90°剥离试验实施。在上述(6)中制作的测定样品中,将从不锈钢制板突出的预浸料坯的端部固定于数字测力计(ZTA-500N:(株)Imada制)上,在湿度为25%RH、与上述(6)的测定样品制作时相同温度的腔室(SH-642:ESPEC(株)制)内,静置5分钟。静置后,直接在腔室内,使用直线导轨(ORIENTAL MOTOR(株)制)沿相对于不锈钢制板而言90°的角度,以500mm/分钟的速度提起数字测力计,将预浸料坯彼此剥离。剥离开始后,忽略最初25mm的长度的测定值,然后,对剥离的30mm的长度的测定值进行平均,进而除以50mm,算出各温度下的剥离强度(单位:N/mm)。出于(15)综合评价的统计的考虑,根据于35℃、40℃、45℃、50℃测得的剥离强度的平均值(以下,简称为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以A~D的4个阶段对预浸料坯的层叠性进行判定。将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3N/mm以上的情况设为A,将0.19N/mm以上且小于0.23N/mm的情况设为B,将0.15N/mm以上且小于0.19N/mm的情况设为C,将小于0.15N/mm的情况设为D。A是基于自动层叠机的层叠中最合适的粘性,就D而言,粘性不充分,在基于自动层叠机的层叠中的容许范围外。
(8)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测定用样品的制作
将上述(3)中制作的单向预浸料坯切成10cm见方,沿单向层叠6张后,进行真空包装,使用高压釜,在温度为180℃、压力为6kg/cm2的条件下固化2小时,得到单向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单向增强材料)。从该单向增强材料切出宽度12.7mm、长度35mm的试验片,作为样品。
(9)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吸水条件下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测定用样品的制作
将上述(3)中制作的单向预浸料坯切成10cm见方,沿单向层叠6张后,进行真空包装,使用高压釜,在温度为180℃、压力为6kg/cm2的条件下固化2小时,得到单向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单向增强材料)。从该单向增强材料切出宽度12.7mm、长度35mm的试验片,在一个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浸渍48小时。
(10)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或吸水条件下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测定
针对上述(8)或(9)中制作的样品,按照ASTM7028,使用DMA Q800(TA Instruments制),在升温速度为5℃/分钟、频率为1Hz的条件下,以单悬臂模式实施DMA测定。在得到的储能弹性模量E’曲线中,将玻璃状态下的切线与转变状态下的切线的交点温度值作为玻璃化转变温度。出于(15)综合评价的统计的考虑,根据玻璃化转变温度,以A~D的4个阶段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耐热性进行判定。将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00℃以上的情况设为A,将195℃以上且小于200℃的情况设为B,将190℃以上且小于195℃的情况设为C,将小于190℃的情况设为D。就A而言,耐热性最优异,就D而言,耐热性不充分,在容许范围外。
另外,根据吸水条件下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A~D的4个阶段对吸水条件下的耐热性进行判定。将吸水条件下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66℃以上的情况设为A,将163℃以上且小于166℃的情况设为B,将160℃以上且小于163℃的情况设为C,将小于160℃的情况设为D。就A而言,吸水条件下的耐热性最优异,就D而言,吸水条件下的耐热性不充分,在容许范围外。
(11)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0°的定义
如JIS K7017:1999中记载的那样,将单向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纤维方向作为轴向,将该轴向定义为0°轴,将轴正交方向定义为90°。
(12)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0°拉伸强度测定
将上述(3)中制作的单向预浸料坯切成规定的大小,沿单向层叠6张后,进行真空包装,使用高压釜,在温度为180℃、压力为6kg/cm2的条件下固化2小时,得到单向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单向增强材料)。按照ASTM D3039-00将该单向增强材料与引板(tab)粘接后,将0°方向作为试验片的长度方向,切出长度254mm、宽度12.7mm的矩形试验片。针对得到的0°方向拉伸试验片,在-60℃环境下,按照ASTM D3039-00,使用材料万能试验机(InstronJapan(株)制,“Instron(注册商标)”5565型P8564),以1.27mm/min的试验速度实施拉伸试验。测定数为n=5。出于(15)综合评价的统计的考虑,根据0°拉伸强度,以A~D的4个阶段判定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将0°拉伸强度为3300MPa以上的情况设为A,将3200MPa以上且小于3300MPa的情况设为B,将3000MPa以上且小于3200MPa的情况设为C,将小于3000MPa的情况设为D。就A而言,低温下的拉伸强度最优异,就D而言,低温下的拉伸强度不充分,在容许范围外。
(13)树脂固化物的阻燃性评价
在真空中将(1)中制备的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脱泡后,在利用1mm厚的“Teflon(注册商标)”制间隔物以使厚度成为1mm的方式设定的模具中,在热风干燥机中从30℃以1.5℃/分钟的速度升温,于180℃加热固化2小时后,以2.5℃/分钟的速度降温至30℃,得到厚度1mm的环氧树脂固化物。从环氧树脂固化物切出10cm×10cm的试验片,使用锥形量热仪C3(东洋精机制),按照ISO5660实施阻燃性的评价。加热器温度为750℃,加热器辐射量为50kW/m2。将样品架设置于试样室后,在试样室内的氧浓度稳定的时间点,将样品与加热器之间的遮蔽板去除,与加热同时地测定平均发热速度(kW/m2)。
(14)树脂固化物的机械特性评价
在真空中将(1)中制备的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脱泡后,在利用2mm厚的“Teflon(注册商标)”制间隔物以使厚度成为2mm的方式设定的模具中,在热风干燥机中从30℃以1.5℃/分钟的速度升温,于180℃加热固化2小时后,以2.5℃/分钟的速度降温至30℃,得到厚度2mm的环氧树脂固化物。从环氧树脂固化物切出10mm×60mm的试验片,基于JIS K7171:2006进行3点弯曲试验,评价机械特性。使用Instron5565万能试验机(Instron公司制),在十字头速度为2.5mm/min、跨度长为40mm、压头直径为10mm、支点直径为4mm的条件下进行弯曲试验,测定弯曲弹性模量。测定数为n=5。
(15)综合评价
在上述(4)、(5)、(7)、及、(10)或(12)的评价结果中,将A设为3分、B设为2分、C设为1分、D设为-1分,作为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吸水条件下的耐热性的综合评价,将四个项目的总分为11分以上的情况设为A,将9分以上且小于11分的情况设为B,将6分以上且小于9分的情况设为C,将小于6分的情况设为D。就A而言,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吸水条件下的耐热性的均衡性最优异,就D而言,各特性的均衡性不充分,在容许范围外。
[表1]
Figure BDA0002844372320000491
[表2-1]
Figure BDA0002844372320000501
[表2-2]
Figure BDA0002844372320000511
[表2-3]
Figure BDA0002844372320000521
[表3]
Figure BDA0002844372320000531
[表4]
Figure BDA0002844372320000541
[表5-1]
Figure BDA0002844372320000551
[表5-2]
Figure BDA0002844372320000561
[表5-3]
Figure BDA0002844372320000571
[表6]
Figure BDA0002844372320000581
[表7]
Figure BDA0002844372320000591
[表8-1]
Figure BDA0002844372320000601
[表8-2]
Figure BDA0002844372320000611
[表8-3]
Figure BDA0002844372320000621
[表9]
Figure BDA0002844372320000631
[表10]
Figure BDA0002844372320000641
[表11-1]
Figure BDA0002844372320000651
[表11-2]
Figure BDA0002844372320000661
[表11-3]
Figure BDA0002844372320000671
[表12]
Figure BDA0002844372320000681
<实施例1>
作为构成要素[B1],使用“EPICLON(注册商标)”HP-4770 20份,作为构成要素[B2],使用“Araldite(注册商标)”MY721 60份,作为构成要素[B1]、[B2]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07 2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4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6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1],使用“EPICLON(注册商标)”HP-4770 20份,作为构成要素[B2],使用“Araldite(注册商标)”MY721 60份,作为构成要素[B1]、[B2]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07 2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4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8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22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7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8.6×105Pa,树脂/绒毛向路线的附着量为没有问题的水平,树脂/绒毛向切割刀的附着量的下降效果良好。另外,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2N/mm,是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0)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吸水条件下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62℃。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吸水条件下的耐热性的综合评价为C,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吸水条件下的耐热性的均衡性为没有问题的水平。
<实施例2>
作为构成要素[B1],使用“EPICLON(注册商标)”HP-4770 25份,作为构成要素[B2],使用“Araldite(注册商标)”MY721 60份,作为构成要素[B1]、[B2]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07 15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4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6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1],使用“EPICLON(注册商标)”HP-4770 25份,作为构成要素[B2],使用“Araldite(注册商标)”MY721 60份,作为构成要素[B1]、[B2]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07 15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4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7.5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22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7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1.2×106Pa,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的下降效果良好。另外,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3N/mm,是特别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0)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吸水条件下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65℃。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吸水条件下的耐热性的综合评价为B,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吸水条件下的耐热性的均衡性良好。
<实施例3>
作为构成要素[B1],使用“EPICLON(注册商标)”HP-4770 30份,作为构成要素[B2],使用“Araldite(注册商标)”MY721 60份,作为构成要素[B1]、[B2]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07 1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4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6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1],使用“EPICLON(注册商标)”HP-4770 30份,作为构成要素[B2],使用“Araldite(注册商标)”MY721 60份,作为构成要素[B1]、[B2]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07 1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4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7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22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7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1.6×106Pa,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的下降效果特别良好。另外,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4N/mm,是特别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0)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吸水条件下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67℃。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吸水条件下的耐热性的综合评价为A,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吸水条件下的耐热性的均衡性特别良好。
<实施例4>
作为构成要素[B1],使用“EPICLON(注册商标)”HP-4770 30份,作为构成要素[B2],使用“Araldite(注册商标)”MY721 7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4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6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1],使用“EPICLON(注册商标)”HP-4770 30份,作为构成要素[B2],使用“Araldite(注册商标)”MY721 7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4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7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22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7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2.2×106Pa,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的下降效果特别良好。另外,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2N/mm,是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0)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吸水条件下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70℃。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吸水条件下的耐热性的综合评价为A,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吸水条件下的耐热性的均衡性特别良好。
<实施例5>
作为构成要素[B1],使用“EPICLON(注册商标)”HP-4700 30份,作为构成要素[B2],使用“Araldite(注册商标)”MY721 30份,作为构成要素[B1]、[B2]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30份、“jER(注册商标)”807 1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1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6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1],使用“EPICLON(注册商标)”HP-470030份,作为构成要素[B2],使用“Araldite(注册商标)”MY721 30份,作为构成要素[B1]、[B2]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30份、“jER(注册商标)”807 1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1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7.5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21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7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1.3×106Pa,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的下降效果良好。另外,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3N/mm,是特别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0)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吸水条件下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67℃。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吸水条件下的耐热性的综合评价为B,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吸水条件下的耐热性的均衡性良好。
<实施例6>
作为构成要素[B1],使用“EPICLON(注册商标)”HP-4700 35份,作为构成要素[B2],使用“Araldite(注册商标)”MY721 30份,作为构成要素[B1]、[B2]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30份、“jER(注册商标)”807 5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7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6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1],使用“EPICLON(注册商标)”HP-4700 35份,作为构成要素[B2],使用“Araldite(注册商标)”MY721 30份,作为构成要素[B1]、[B2]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30份、“jER(注册商标)”807 5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7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7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21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7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1.7×106Pa,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的下降效果特别良好。另外,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4N/mm,是特别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0)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吸水条件下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70℃。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吸水条件下的耐热性的综合评价为A,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吸水条件下的耐热性的均衡性特别良好。
<实施例7>
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Denacol(注册商标)”EX-731 5份,作为构成要素[B4],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作为构成要素[B3]、[B4]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35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0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6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Denacol(注册商标)”EX-731 5份,作为构成要素[B4],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作为构成要素[B3]、[B4]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35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0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10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80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8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1.1×106Pa,树脂/绒毛向路线的附着量为没有问题的水平,树脂/绒毛向切割刀的附着量的下降效果良好。另外,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3N/mm,是特别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2)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0°拉伸强度为3170MPa。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综合评价为C,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均衡性为没有问题的水平。
<实施例8>
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Denacol(注册商标)”EX-731 10份,作为构成要素[B4],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作为构成要素[B3]、[B4]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3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0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6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Denacol(注册商标)”EX-731 10份,作为构成要素[B4],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作为构成要素[B3]、[B4]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3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0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10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80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8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1.3×106Pa,树脂/绒毛向路线的附着量为没有问题的水平,树脂/绒毛向切割刀的附着量的下降效果良好。另外,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4N/mm,是特别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2)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0°拉伸强度为3240MPa。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综合评价为C,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均衡性为没有问题的水平。
<实施例9>
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Denacol(注册商标)”EX-731 20份,作为构成要素[B4],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作为构成要素[B3]、[B4]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2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0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6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Denacol(注册商标)”EX-731 20份,作为构成要素[B4],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作为构成要素[B3]、[B4]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2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0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9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80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8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1.7×106Pa,树脂/绒毛向路线的附着量的下降效果良好,树脂/绒毛向切割刀的附着量的下降效果特别良好。另外,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2N/mm,是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2)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0°拉伸强度为3320MPa。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综合评价为B,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均衡性良好。
<实施例10>
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Denacol(注册商标)”EX-731 30份,作为构成要素[B4],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作为构成要素[B3]、[B4]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1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4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6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Denacol(注册商标)”EX-731 30份,作为构成要素[B4],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作为构成要素[B3]、[B4]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1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4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7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80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8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2.2×106Pa,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的下降效果特别良好。另外,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3N/mm,是特别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2)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0°拉伸强度为3370MPa。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综合评价为A,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均衡性特别良好。
<实施例11>
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Denacol(注册商标)”EX-731 25份,作为构成要素[B4],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45份,作为构成要素[B3]、[B4]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3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0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6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Denacol(注册商标)”EX-731 25份,作为构成要素[B4],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45份,作为构成要素[B3]、[B4]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3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0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9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85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8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2.0×106Pa,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的下降效果特别良好。另外,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3N/mm,是特别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2)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0°拉伸强度为3410MPa。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综合评价为A,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均衡性特别良好。
<实施例12>
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GAN 5份,作为构成要素[B4],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作为构成要素[B3]、[B4]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35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10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GAN 5份,作为构成要素[B4],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作为构成要素[B3]、[B4]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10份、“jER(注册商标)”1004AF 25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10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95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8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2.0×106Pa,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的下降效果特别良好。另外,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3N/mm,是特别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2)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0°拉伸强度为3090MPa。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综合评价为B,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均衡性良好。
<实施例13>
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GAN 20份,作为构成要素[B4],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55份,作为构成要素[B3]、[B4]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25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10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GAN 20份,作为构成要素[B4],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55份,作为构成要素[B3]、[B4]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1004AF 25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10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95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8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1.5×106Pa,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的下降效果特别良好。另外,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2N/mm,是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2)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0°拉伸强度为3190MPa。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综合评价为B,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均衡性良好。
<实施例14>
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GAN 30份,作为构成要素[B4],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55份,作为构成要素[B3]、[B4]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15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10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GAN 30份,作为构成要素[B4],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55份,作为构成要素[B3]、[B4]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1004AF 15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11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100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8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1.1×106Pa,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的下降效果良好。另外,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4N/mm,是特别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2)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0°拉伸强度为3270MPa。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综合评价为B,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均衡性良好。
<实施例15>
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GAN 40份,作为构成要素[B4],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50份,作为构成要素[B3]、[B4]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1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10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GAN 40份,作为构成要素[B4],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50份,作为构成要素[B3]、[B4]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1004AF 1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11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100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8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9.7×105Pa,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为没有问题的水平。另外,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2N/mm,是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2)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0°拉伸强度为3400MPa。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综合评价为C,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均衡性为没有问题的水平。
<实施例16>
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GAN 30份,作为构成要素[B4],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40份,作为构成要素[B3]、[B4]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3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38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10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GAN 30份,作为构成要素[B4],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40份,作为构成要素[B3]、[B4]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1004AF 3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38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10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95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8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1.8×106Pa,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的下降效果特别良好。另外,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3N/mm,是特别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2)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0°拉伸强度为3320MPa。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综合评价为A,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均衡性特别良好。
<实施例17>
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TOREP(注册商标)”A-204E 5份,作为构成要素[B4],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作为构成要素[B3]、[B4]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35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3,3’-DAS 4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8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TOREP(注册商标)”A-204E 5份,作为构成要素[B4],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作为构成要素[B3]、[B4]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10份、“jER(注册商标)”1004AF25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3,3’-DAS 4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10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95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8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2.1×106Pa,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的下降效果特别良好。另外,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3N/mm,是特别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2)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0°拉伸强度为3080MPa。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综合评价为B,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均衡性良好。
<实施例18>
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TOREP(注册商标)”A-204E 20份,作为构成要素[B4],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55份,作为构成要素[B3]、[B4]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25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3,3’-DAS 4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8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TOREP(注册商标)”A-204E 20份,作为构成要素[B4],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55份,作为构成要素[B3]、[B4]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1004AF 25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3,3’-DAS 4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10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95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8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1.6×106Pa,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的下降效果特别良好。另外,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2N/mm,是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2)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0°拉伸强度为3230MPa。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综合评价为B,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均衡性良好。
<实施例19>
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TOREP(注册商标)”A-204E 30份,作为构成要素[B4],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55份,作为构成要素[B3]、[B4]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15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3,3’-DAS 4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8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TOREP(注册商标)”A-204E 30份,作为构成要素[B4],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55份,作为构成要素[B3]、[B4]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1004AF 15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3,3’-DAS 4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11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100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8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1.2×106Pa,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的下降效果良好。另外,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4N/mm,是特别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2)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0°拉伸强度为3250MPa。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综合评价为B,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均衡性良好。
<实施例20>
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TOREP(注册商标)”A-204E 40份,作为构成要素[B4],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50份,作为构成要素[B3]、[B4]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1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3,3’-DAS 4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8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TOREP(注册商标)”A-204E 40份,作为构成要素[B4],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50份,作为构成要素[B3]、[B4]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1004AF 1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3,3’-DAS 4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11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100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8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1.0×106Pa,树脂/绒毛向路线的附着量为没有问题的水平,树脂/绒毛向切割刀的附着量的下降效果良好。另外,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3N/mm,是特别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2)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0°拉伸强度为3290MPa。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综合评价为C,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均衡性为没有问题的水平。
<实施例21>
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TOREP(注册商标)”A-204E 30份,作为构成要素[B4],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40份,作为构成要素[B3]、[B4]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3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3,3’-DAS 4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8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TOREP(注册商标)”A-204E 30份,作为构成要素[B4],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40份,作为构成要素[B3]、[B4]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1004AF 3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3,3’-DAS 4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10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95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8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1.9×106Pa,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的下降效果特别良好。另外,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3N/mm,是特别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2)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0°拉伸强度为3260MPa。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综合评价为A,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均衡性特别良好。
<实施例22>
作为构成要素[B5],使用“jER(注册商标)”630 10份,作为构成要素[B6],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jER(注册商标)”807 3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3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12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5],使用“jER(注册商标)”63010份,作为构成要素[B6],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jER(注册商标)”4004P 3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3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6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75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9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2.3×106Pa,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的下降效果特别良好。另外,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1N/mm,是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0)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93℃。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耐热性的综合评价为B,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耐热性的均衡性良好。
<实施例23>
作为构成要素[B5],使用“jER(注册商标)”630 20份,作为构成要素[B6],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jER(注册商标)”807 2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3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12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5],使用“jER(注册商标)”63020份,作为构成要素[B6],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jER(注册商标)”4004P 2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3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9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76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9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1.6×106Pa,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的下降效果特别良好。另外,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3N/mm,是特别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0)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98℃。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耐热性的综合评价为A,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耐热性的均衡性特别良好。
<实施例24>
作为构成要素[B5],使用“jER(注册商标)”630 30份,作为构成要素[B6],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jER(注册商标)”807 1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3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12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5],使用“jER(注册商标)”63030份,作为构成要素[B6],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jER(注册商标)”4004P 1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3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11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77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9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8.2×105Pa,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为没有问题的水平。另外,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2N/mm,是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0)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04℃。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耐热性的综合评价为C,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耐热性的均衡性为没有问题的水平。
<实施例25>
作为构成要素[B5],使用“jER(注册商标)”630 20份,作为构成要素[B6],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jER(注册商标)”807 2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3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12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5],使用“jER(注册商标)”630 20份,作为构成要素[B6],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jER(注册商标)”807 10份、“jER(注册商标)”4004P 1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3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9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76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9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1.2×106Pa,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的下降效果良好。另外,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3N/mm,是特别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0)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00℃。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耐热性的综合评价为B,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耐热性的均衡性良好。
<实施例26>
作为构成要素[B5],使用“jER(注册商标)”630 20份,作为构成要素[B6],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jER(注册商标)”807 2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3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12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5],使用“jER(注册商标)”63020份,作为构成要素[B6],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jER(注册商标)”4004P 2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3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8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75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9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1.1×106Pa,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的下降效果良好。另外,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1N/mm,是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0)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98℃。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耐热性的综合评价为C,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耐热性的均衡性为没有问题的水平。
<实施例27>
作为构成要素[B5],使用“jER(注册商标)”630 20份,作为构成要素[B6],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jER(注册商标)”807 2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3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12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5],使用“jER(注册商标)”63020份,作为构成要素[B6],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jER(注册商标)”4004P 2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3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10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77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9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2.2×106Pa,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的下降效果特别良好。另外,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3N/mm,是特别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0)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98℃。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耐热性的综合评价为A,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耐热性的均衡性特别良好。
<实施例28>
作为构成要素[B2],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作为构成要素[B6],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4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12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2],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作为构成要素[B6],使用“jER(注册商标)”1004AF 4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5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80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10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2.6×106Pa,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的下降效果特别良好。另外,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1N/mm,是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0)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85℃。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耐热性的综合评价为C,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耐热性的均衡性为没有问题的水平。
<实施例29>
作为构成要素[B2],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作为构成要素[B6],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30份,作为构成要素[B1]~[B6]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SE-01GM 1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12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2],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作为构成要素[B6],使用“jER(注册商标)”1004AF 30份,作为构成要素[B1]~[B6]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SE-01GM1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6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80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10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1.9×106Pa,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的下降效果特别良好。另外,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1N/mm,是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0)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10℃。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耐热性的综合评价为A,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耐热性的均衡性特别良好。
<实施例30>
作为构成要素[B2],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作为构成要素[B6],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20份,作为构成要素[B1]~[B6]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SE-01GM 2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12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2],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作为构成要素[B6],使用“jER(注册商标)”1004AF 20份,作为构成要素[B1]~[B6]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SE-01GM2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9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82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10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1.3×106Pa,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的下降效果良好。另外,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2N/mm,是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0)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19℃。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耐热性的综合评价为B,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耐热性的均衡性良好。
<实施例31>
作为构成要素[B2],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45份,作为构成要素[B6],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15份,作为构成要素[B1]~[B6]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SE-01GM 4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6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12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2],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45份,作为构成要素[B6],使用“jER(注册商标)”1004AF 15份,作为构成要素[B1]~[B6]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SE-01GM4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6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10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83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10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8.1×105Pa,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为没有问题的水平。另外,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2N/mm,是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0)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58℃。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耐热性的综合评价为C,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耐热性的均衡性为没有问题的水平。
<实施例32>
作为构成要素[B2],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25份,作为构成要素[B6],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15份,作为构成要素[B1]~[B6]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SE-01GM 6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3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12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2],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25份,作为构成要素[B6],使用“jER(注册商标)”1004AF 15份,作为构成要素[B1]~[B6]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SE-01GM6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3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11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83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10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8.0×105Pa,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为没有问题的水平。另外,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2N/mm,是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0)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超过300℃。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耐热性的综合评价为C,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耐热性的均衡性为没有问题的水平。
<比较例1>
作为构成要素[B1],使用“EPICLON(注册商标)”HP-4770 30份,作为构成要素[B2],使用“Araldite(注册商标)”MY721 55份,作为构成要素[B1]、[B2]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07 15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2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6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1],使用“EPICLON(注册商标)”HP-4770 30份,作为构成要素[B2],使用“Araldite(注册商标)”MY721 55份,作为构成要素[B1]、[B2]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07 15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2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12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22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11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2.7×105Pa,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多,在容许范围外。另一方面,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3N/mm,是特别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0)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吸水条件下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62℃。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吸水条件下的耐热性的综合评价为D,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吸水条件下的耐热性的均衡性不充分,在容许范围外。
<比较例2>
作为构成要素[B1],使用“EPICLON(注册商标)”HP-4770 30份,作为构成要素[B2],使用“Araldite(注册商标)”MY721 50份,作为构成要素[B1]、[B2]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07 2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2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6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1],使用“EPICLON(注册商标)”HP-4770 30份,作为构成要素[B2],使用“Araldite(注册商标)”MY721 50份,作为构成要素[B1]、[B2]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07 2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2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16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22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11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3.9×105Pa,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多,在容许范围外。另一方面,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8N/mm,是特别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0)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吸水条件下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60℃。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吸水条件下的耐热性的综合评价为D,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吸水条件下的耐热性的均衡性不充分,在容许范围外。
<比较例3>
作为构成要素[B1],使用“EPICLON(注册商标)”HP-4700 30份,作为构成要素[B2],使用“Araldite(注册商标)”MY721 30份,作为构成要素[B1]、[B2]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07 4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1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6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1],使用“EPICLON(注册商标)”HP-4700 30份,作为构成要素[B2],使用“Araldite(注册商标)”MY721 30份,作为构成要素[B1]、[B2]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07 4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1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15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21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然而,由于制作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粘度过高,因此无法在脱模纸上均匀地涂布,无法制作第2树脂膜,因此,无法得到预浸料坯。
<比较例4>
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TOREP(注册商标)”A-204E 25份,作为构成要素[B4],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作为构成要素[B3]、[B4]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07 15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7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6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TOREP(注册商标)”A-204E 25份,作为构成要素[B4],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作为构成要素[B3]、[B4]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07 15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7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13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80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11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2.6×105Pa,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多,在容许范围外。另一方面,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3N/mm,是特别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2)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0°拉伸强度为3250MPa。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综合评价为D,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均衡性不充分,在容许范围外。
<比较例5>
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TOREP(注册商标)”A-204E 30份,作为构成要素[B4],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55份,作为构成要素[B3]、[B4]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15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7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6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TOREP(注册商标)”A-204E 30份,作为构成要素[B4],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55份,作为构成要素[B3]、[B4]以外的环氧树脂,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15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7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16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80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11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3.8×105Pa,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多,在容许范围外。另一方面,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8N/mm,是特别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2)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0°拉伸强度为3300MPa。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综合评价为D,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均衡性不充分,在容许范围外。
<比较例6>
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TOREP(注册商标)”A-204E 30份,作为构成要素[B4],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7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7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6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3],使用“TOREP(注册商标)”A-204E 30份,作为构成要素[B4],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7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47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18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80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然而,由于制作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粘度过高,因此无法在脱模纸上均匀地涂布,无法制作第2树脂膜,因此,无法得到预浸料坯。
<比较例7>
作为构成要素[B5],使用“jER(注册商标)”630 5份,作为构成要素[B6],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jER(注册商标)”807 35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3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12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5],使用“jER(注册商标)”630 5份,作为构成要素[B6],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jER(注册商标)”807 35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3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20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20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11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2.9×105Pa,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多,在容许范围外。另一方面,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4N/mm,是特别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0)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吸水条件下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88℃。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耐热性的综合评价为D,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耐热性的均衡性不充分,在容许范围外。
<比较例8>
作为构成要素[B5],使用“jER(注册商标)”630 10份,作为构成要素[B6],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jER(注册商标)”807 3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3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12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5],使用“jER(注册商标)”630 10份,作为构成要素[B6],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jER(注册商标)”807 3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3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24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20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11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8.2×105Pa,树脂/绒毛向切割刀的附着量为没有问题的水平,但树脂/绒毛向路线的附着量多,在容许范围外。另一方面,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8N/mm,是特别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0)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吸水条件下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95℃。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耐热性的综合评价为D,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耐热性的均衡性不充分,在容许范围外。
<比较例9>
作为构成要素[B5],使用“jER(注册商标)”630 10份,作为构成要素[B6],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jER(注册商标)”807 3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3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12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5],使用“jER(注册商标)”630 10份,作为构成要素[B6],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jER(注册商标)”807 3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35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26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20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然而,由于制作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粘度过高,因此无法在脱模纸上均匀地涂布,无法制作第2树脂膜,因此,无法得到预浸料坯。
<比较例10>
作为构成要素[B],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jER(注册商标)”827 25份、“jER(注册商标)”807 15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7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6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jER(注册商标)”827 25份、“jER(注册商标)”807 15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7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18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71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12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8.1×105Pa,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为没有问题的水平。另外,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7N/mm,是特别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0)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吸水条件下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58℃。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吸水条件下的耐热性的综合评价为D,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吸水条件下的耐热性的均衡性不充分,在容许范围外。
<比较例11>
作为构成要素[B],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jER(注册商标)”827 25份、“jER(注册商标)”807 15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7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6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使用“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jER(注册商标)”827 25份、“jER(注册商标)”807 15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7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20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72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然而,由于制作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粘度过高,因此无法在脱模纸上均匀地涂布,无法制作第2树脂膜,因此,无法得到预浸料坯。
<比较例12>
作为构成要素[B],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10份、“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jER(注册商标)”807 3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7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6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10份、“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jER(注册商标)”807 20份、“jER(注册商标)”4004P 1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7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16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71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12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4.0×105Pa,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多,在容许范围外。另一方面,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8N/mm,是特别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0)测得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90℃。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耐热性的综合评价为D,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耐热性的均衡性不充分,在容许范围外。
<比较例13>
作为构成要素[B],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10份、“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jER(注册商标)”807 3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7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6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10份、“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jER(注册商标)”807 20份、“jER(注册商标)”4004P 1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7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18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72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此外,作为构成要素[A],使用“Torayca(注册商标)”T800SC-24000,使用上述中制备的第1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按照上述(3),制作了预浸料坯。
如表12所示,制备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8.2×105Pa,树脂/绒毛向切割刀的附着量为没有问题的水平,但树脂/绒毛向路线的附着量多,在容许范围外。另一方面,按照上述(7)算出的35~50℃的剥离强度平均值为0.28N/mm,是特别适于利用自动层叠机进行的层叠的粘性。此外,按照上述(10)测定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90℃。
按照上述(15)评价的预浸料坯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耐热性的综合评价为D,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耐热性的均衡性不充分,在容许范围外。
<比较例14>
作为构成要素[B],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10份、“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jER(注册商标)”807 3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7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6份,按照上述(1),制备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接着,作为构成要素[B],使用“jER(注册商标)”827 10份、“Sumiepoxy(注册商标)”ELM434 60份、“jER(注册商标)”807 20份、“jER(注册商标)”4004P 10份,作为构成要素[C],使用SEIKACURE-S 47份,作为构成要素[D],使用“Sumikaexcel(注册商标)”PES5003P 20份,作为构成要素[E],使用由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酰胺粒子70份,按照上述(1),制备了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
然而,由于制作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粘度过高,因此无法在脱模纸上均匀地涂布,无法制作第2树脂膜,因此,无法得到预浸料坯。
通过实施例22~27与比较例7~9及12~14的对比可知,在不同时满足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在8.0×105~6.0×106Pa的范围内、以及由下式(1)规定的值为0.085以上的情况下,即使固化后的耐热性优异,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也多,工序通过性不充分,无法得到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耐热性的均衡性优异的预浸料坯。
通过实施例1~6与比较例1及2的对比可知,在不同时满足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在8.0×105~6.0×106Pa的范围内、以及由上述式(1)规定的值为0.085以上的情况下,即使固化后的吸水条件下的耐热性优异,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也多,工序通过性不充分,无法得到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吸水条件下的耐热性的均衡性优异的预浸料坯。
通过实施例1~6与比较例3、10及11的对比可知,在虽然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在8.0×105~6.0×106Pa的范围内、但由上述式(1)规定的值小于0.085的情况下,也无法得到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吸水条件下的耐热性的均衡性优异的预浸料坯。
通过实施例7~21与比较例4及5的对比可知,在不同时满足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在8.0×105~6.0×106Pa的范围内、以及由上述式(1)规定的值为0.085以上的情况下,即使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优异,树脂/绒毛向路线及切割刀的附着量也多,工序通过性不充分,无法得到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均衡性优异的预浸料坯。
通过实施例7~21与比较例6、10及11的对比可知,在虽然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在8.0×105~6.0×106Pa的范围内、但由上述式(1)规定的值小于0.085的情况下,也无法得到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低温下的拉伸强度的均衡性优异的预浸料坯。
通过实施例22~27与比较例7~14的对比可知,在不同时满足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在8.0×105~6.0×106Pa的范围内、以及由上述式(1)规定的值为0.085以上的情况下,即使固化后的耐热性优异,树脂/绒毛向路线/切割刀的附着量也多,工序通过性不充分,无法得到自动层叠机中的工序通过性和层叠性及固化后的耐热性的均衡性优异的预浸料坯。

Claims (19)

1.预浸料坯,其至少含有下述所示的构成要素[A]~[E],所述预浸料坯为在由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和构成要素[A]构成的第1层的两表面邻接有由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构成的第2层而成的结构,所述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包含构成要素[B]~[D]、且实质上不包含构成要素[E],所述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包含构成要素[B]~[E],
对于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而言,相对于构成要素[B]~[E]的总量100质量份,包含1质量份以上且小于5质量份的构成要素[D],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8.0×105~6.0×106Pa、并且由下述式(1)规定的值为0.085以上,
相对于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总量100质量份,所述预浸料坯包含1质量份以上且小于10质量份的构成要素[D],
[A]碳纤维;
[B]环氧树脂;
[C]固化剂;
[D]热塑性树脂;
[E]体积平均粒径为5~50μm的、以热塑性树脂为主成分的粒子,
[数学式1]
Figure FDA000284437231000001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浸料坯,其中,构成要素[B]为包含以下的构成要素[B1]及[B2]的环氧树脂,
[B1]下述通式(A-1)表示的2官能以上的双萘型环氧树脂;
[B2]除[B1]以外的3官能以上的环氧树脂,
[化学式1]
Figure FDA0002844372310000021
通式(A-1)中,X表示碳原子数为1~8的亚烷基或下述通式(A-2)表示的基团中的任一者;R1~R5表示下述通式(A-3)或(A-4)表示的基团、氢原子、卤素原子、苯基及碳原子数1~4的烷基中的任一者;R1~R4可以加成于萘骨架的任一环,也可以同时加成于两个环;R5可以加成于苯骨架的任一位置;R1~R5中,需要包含3个以上的下述通式(A-3)表示的基团,或者R1~R5中,需要包含通式(A-3)和通式(A-4)表示的基团各1个以上,除此以外的R各自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化学式2]
Figure FDA0002844372310000022
[化学式3]
Figure FDA0002844372310000023
[化学式4]
Figure FDA0002844372310000024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浸料坯,其中,相对于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中的环氧树脂的总量100质量份,构成要素[B1]的含量为10~50质量份,构成要素[B2]的含量为20~80质量份。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预浸料坯,其中,将下述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一个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浸渍48小时后,利用动态机械分析(DMA)测得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60℃以上,所述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将预浸料坯于180℃固化2小时而得到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浸料坯,其中,构成要素[B]为包含以下的构成要素[B3]及[B4]的环氧树脂,
[B3]具有一个以上的4元环以上的环结构、并且具有一个与环结构直接连结的缩水甘油胺基或缩水甘油醚基的环氧树脂;
[B4]3官能以上的环氧树脂。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预浸料坯,其中,构成要素[B3]具有下述通式(A-5)表示的结构,
[化学式5]
Figure FDA0002844372310000031
式(A-5)中,R6和R7各自表示选自由碳原子数1~4的脂肪族烃基、碳原子数3~6的脂环式烃基、碳原子数6~10的芳香族烃基、卤素原子、酰基、三氟甲基及硝基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者;n为0~4的整数,m为0~5的整数;n或m为2以上的整数时,R6和R7各自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X表示选自-O-、-S-、-CO-、-C(=O)O-、-SO2-中的一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预浸料坯,其中,通式(A-5)中,n=0,m=0。
8.如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预浸料坯,其中,相对于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中的环氧树脂的总量100质量份,构成要素[B3]的含量为5~60质量份,构成要素[B4]的含量为40~80质量份。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浸料坯,其中,构成要素[B]为包含以下的构成要素[B5]及[B6]的环氧树脂,
[B5]间氨基苯酚型环氧树脂或对氨基苯酚型环氧树脂;
[B6]除[B5]以外的分子内具有2个以上缩水甘油基的缩水甘油醚型环氧树脂或缩水甘油胺型环氧树脂。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预浸料坯,其中,相对于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中的环氧树脂的总量100质量份,构成要素[B5]的含量为10~50质量份,构成要素[B6]的含量为50~90质量份。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预浸料坯,其中,利用动态机械分析(DMA)对下述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进行测定而得到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90℃以上,所述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将预浸料坯于180℃固化2小时而得到的。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预浸料坯,其中,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85°时的粘度为10~300Pa·s。
13.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预浸料坯,其中,构成要素[D]为聚砜或聚醚砜。
14.分切带预浸料坯,其是将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预浸料坯分切而成的。
15.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其是使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预浸料坯或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分切带预浸料坯层叠、并固化而成的。
16.预浸料坯的制造方法,其中,将至少包含下述所示的构成要素[B]~[D]的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含浸于下述的构成要素[A]而制造1次预浸料坯,然后,使至少包含下述所示的构成要素[B]~[E]的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从两面含浸,
对于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而言,相对于构成要素[B]~[E]的总量100质量份,包含1质量份以上且小于5质量份的构成要素[D],以3.14rad/s的角频率测得的25℃的储能弹性模量G’为8.0×105~6.0×106Pa、并且由下述式(1)规定的值为0.085以上,
相对于第1环氧树脂组合物及第2环氧树脂组合物的总量100质量份,所述预浸料坯包含1质量份以上且小于10质量份的构成要素[D],
[A]碳纤维;
[B]环氧树脂;
[C]固化剂;
[D]热塑性树脂;
[E]体积平均粒径为5~50μm的、以热塑性树脂为主成分的粒子,
[数学式2]
Figure FDA0002844372310000051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预浸料坯的制造方法,其中,构成要素[B]为包含以下的构成要素[B1]及[B2]的环氧树脂,
[B1]下述通式(A-1)表示的2官能以上的双萘型环氧树脂;
[B2]除[B1]以外的3官能以上的环氧树脂,
[化学式6]
Figure FDA0002844372310000052
通式(A-1)中,X表示碳原子数为1~8的亚烷基或下述通式(A-2)表示的基团中的任一者;R1~R5表示下述通式(A-3)、或(A-4)表示的基团、氢原子、卤素原子、苯基及碳原子数1~4的烷基中的任一者;R1~R4可以加成于萘骨架的任一环,也可以同时加成于两个环;R5可以加成于苯骨架的任一位置;R1~R5中,需要包含3个以上的下述通式(A-3)表示的基团,或者R1~R5中,需要包含通式(A-3)和通式(A-4)表示的基团各1个以上,除此以外的R各自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化学式7]
Figure FDA0002844372310000061
[化学式8]
Figure FDA0002844372310000062
[化学式9]
Figure FDA0002844372310000063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预浸料坯的制造方法,其中,构成要素[B]为包含以下的构成要素[B3]及[B4]的环氧树脂,
[B3]具有一个以上的4元环以上的环结构、并且具有一个与环结构直接连结的缩水甘油胺基或缩水甘油醚基的环氧树脂;
[B4]3官能以上的环氧树脂。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预浸料坯的制造方法,其中,构成要素[B]为包含以下的构成要素[B5]及[B6]的环氧树脂,
[B5]间氨基苯酚型环氧树脂或对氨基苯酚型环氧树脂;
[B6]除[B5]以外的分子内具有2个以上缩水甘油基的缩水甘油醚型环氧树脂或缩水甘油胺型环氧树脂。
CN201980041152.7A 2018-06-26 2019-06-25 预浸料坯及其制造方法、分切带预浸料坯、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Pending CN11231307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20569 2018-06-26
JP2018-120569 2018-06-26
JP2018120568 2018-06-26
JP2018-120568 2018-06-26
JP2018-120567 2018-06-26
JP2018120567 2018-06-26
PCT/JP2019/025238 WO2020004421A1 (ja) 2018-06-26 2019-06-25 プリプレグ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スリットテーププリプレグ、炭素繊維強化複合材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13078A true CN112313078A (zh) 2021-02-02

Family

ID=689848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41152.7A Pending CN112313078A (zh) 2018-06-26 2019-06-25 预浸料坯及其制造方法、分切带预浸料坯、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122892A1 (zh)
EP (1) EP3797991A4 (zh)
JP (1) JP6699803B1 (zh)
KR (1) KR20210022661A (zh)
CN (1) CN112313078A (zh)
WO (1) WO20200044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22230800A1 (zh) * 2021-04-26 2022-11-03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51639A (ja) * 2012-08-07 2014-03-20 Toray Ind Inc プリプレグおよび炭素繊維強化複合材料
JP2016160367A (ja) * 2015-03-03 2016-09-05 東レ株式会社 樹脂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04624A (ja) 1987-10-16 1989-04-21 Toray Ind Inc 樹脂微粒子を用いたプリプレグ
US7341086B2 (en) 2004-10-29 2008-03-11 The Boeing Company Automated fabric layup system and method
JP4141478B2 (ja) * 2006-04-25 2008-08-2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繊維強化複合材料用エポキシ樹脂組成物
JP2009215481A (ja) * 2008-03-12 2009-09-24 Toray Ind Inc プリプレグおよび繊維強化複合材料
JP2009292976A (ja) * 2008-06-06 2009-12-17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プレス成形用プリプレグ及び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JP2010229211A (ja) 2009-03-26 2010-10-14 Toray Ind Inc 繊維強化複合材料用プリプレグおよびその成形体
US8686069B2 (en) * 2010-10-12 2014-04-01 Hexcel Corporation Solvent resistance of epoxy resins toughened with polyethersulfone
KR101951058B1 (ko) * 2011-03-30 2019-02-21 도레이 카부시키가이샤 프리프레그, 섬유 강화 복합 재료 및 섬유 강화 복합 재료의 제조 방법
WO2014004900A2 (en) * 2012-06-27 2014-01-03 Toray Composites (America), Inc. Benzoxazine resin composition, prepreg, and 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
JP5565480B2 (ja) * 2012-07-31 2014-08-06 東レ株式会社 プリプレグおよび炭素繊維強化複合材料
ES2732361T3 (es) * 2012-09-26 2019-11-22 Toho Tenax Co Ltd Material preimpregnado y método para producir el mismo
CN105392838B (zh) * 2013-07-11 2018-12-14 东丽株式会社 环氧树脂组合物、预浸料坯及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JP6497027B2 (ja) * 2014-10-29 2019-04-10 東レ株式会社 エポキシ樹脂組成物、樹脂硬化物、プリプレグおよび繊維強化複合材料
JP2016147925A (ja) * 2015-02-10 2016-08-18 東レ株式会社 プリプレグおよび繊維強化複合材料
JP2016155915A (ja) 2015-02-24 2016-09-01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繊維強化プラスチック線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繊維強化プラスチック線材の製造システム
US20170342225A1 (en) * 2015-02-27 2017-11-30 Toray Industries, Inc. Epoxy resin composition, cured epoxy resin product, prepreg, and 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
EP3312210B1 (en) * 2015-06-19 2022-03-30 Toray Industries, Inc. Epoxy resin composition, prepreg, and 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
CN107922591A (zh) * 2015-09-03 2018-04-17 东丽株式会社 环氧树脂组合物、预浸料坯以及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WO2017104823A1 (ja) 2015-12-16 2017-06-22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プリプレグテープ及びその利用
RU2019125620A (ru) * 2017-01-19 2021-02-19 Торэй Индастриз, Инк. Препрег, способ его получения и разрезной ленточный препрег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51639A (ja) * 2012-08-07 2014-03-20 Toray Ind Inc プリプレグおよび炭素繊維強化複合材料
JP2016160367A (ja) * 2015-03-03 2016-09-05 東レ株式会社 樹脂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97991A1 (en) 2021-03-31
EP3797991A4 (en) 2022-03-16
JPWO2020004421A1 (ja) 2020-07-02
JP6699803B1 (ja) 2020-05-27
WO2020004421A1 (ja) 2020-01-02
KR20210022661A (ko) 2021-03-03
US20210122892A1 (en) 2021-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82241B1 (ja) 繊維強化複合材料用エポキシ樹脂組成物、プリプレグおよび繊維強化複合材料
JP4811532B2 (ja) 繊維強化複合材料用エポキシ樹脂組成物、プリプレグおよび繊維強化複合材料
KR101794386B1 (ko) 섬유 강화 복합 재료용 에폭시 수지 조성물, 프리프레그 및 섬유 강화 복합 재료
CA2811881A1 (en) Epoxy resin composition, prepreg and 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s
JPWO2008143044A1 (ja) エポキシ樹脂組成物、プリプレグ、繊維強化複合材料
JPWO2015019965A1 (ja) エポキシ樹脂組成物、プリプレグおよび繊維強化複合材料
JP5347630B2 (ja) エポキシ樹脂組成物、プリプレグ、繊維強化複合材料
CN112292419A (zh) 预浸料坯及其制造方法、分切带预浸料坯、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JP5887963B2 (ja) プリプレグおよび炭素繊維強化複合材料
JP5929046B2 (ja) 炭素繊維織物プリプレグおよび炭素繊維強化複合材料
JP2012197414A (ja) エポキシ樹脂組成物、プリプレグおよび繊維強化複合材料
CN110191915B (zh) 预浸料坯及其制造方法、分切带预浸料坯
WO2022230800A1 (ja) プリプレグ
JP2012067190A (ja) 繊維強化複合材料用エポキシ樹脂組成物、プリプレグおよび繊維強化複合材料
CN112313078A (zh) 预浸料坯及其制造方法、分切带预浸料坯、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JP6555006B2 (ja) エポキシ樹脂組成物、樹脂硬化物、プリプレグおよび繊維強化複合材料
JP2014156582A (ja) プリプレグおよび繊維強化複合材料
WO2021006114A1 (ja) プリプレグおよび繊維強化複合材料
JP2012056981A (ja) エポキシ樹脂組成物、エポキシ樹脂硬化物、プリプレグ、および繊維強化複合材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