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37104A - 电动作业机械 - Google Patents

电动作业机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37104A
CN112237104A CN202010674658.6A CN202010674658A CN112237104A CN 112237104 A CN112237104 A CN 112237104A CN 202010674658 A CN202010674658 A CN 202010674658A CN 112237104 A CN112237104 A CN 1122371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ip
support rod
detection sensor
head unit
han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7465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藤亮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2371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3710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Q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ACHINE TOOLS, e.g. 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R CONTROLLING; MACHINE TOOL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DETAILS OR COMPONENTS; COMBINATIONS OR ASSOCIATIONS OF METAL-WORKING MACHINES, NOT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RESULT
    • B23Q11/00Accessories fitted to machine tools for keeping tools or parts of the machine in good working condition or for cooling work;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achine tools
    • B23Q11/0078Safety devices protecting the operator, e.g. against accident or noise
    • B23Q11/0082Safety devices protecting the operator, e.g. against accident or noise by determining whether the operator is in a dangerous posi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3/00Cutting imp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orticultural purposes; Delimbing standing trees
    • A01G3/04Apparatus for trimming hedges, e.g. hedge shears
    • A01G3/047Apparatus for trimming hedges, e.g. hedge shears portable
    • A01G3/053Apparatus for trimming hedges, e.g. hedge shears portable motor-driven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3/00Cutting imp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orticultural purposes; Delimbing standing trees
    • A01G3/08Other tools for pruning, branching or delimbing standing tre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3/00Cutting imp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orticultural purposes; Delimbing standing trees
    • A01G3/08Other tools for pruning, branching or delimbing standing trees
    • A01G3/085Motor-driven saws for pruning or branching
    • A01G3/086Chain saw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Q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ACHINE TOOLS, e.g. 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R CONTROLLING; MACHINE TOOL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DETAILS OR COMPONENTS; COMBINATIONS OR ASSOCIATIONS OF METAL-WORKING MACHINES, NOT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RESULT
    • B23Q11/00Accessories fitted to machine tools for keeping tools or parts of the machine in good working condition or for cooling work;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achine tools
    • B23Q11/0078Safety devices protecting the operator, e.g. against accident or noise
    • B23Q11/0092Safety devices protecting the operator, e.g. against accident or noise actuating braking or stopp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PSAFETY DEVICES IN GENERAL; SAFETY DEVICES FOR PRESSES
    • F16P3/00Safety devices acting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a machine; Control arrangements requiring the simultaneous use of two or more parts of the bod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PSAFETY DEVICES IN GENERAL; SAFETY DEVICES FOR PRESSES
    • F16P3/00Safety devices acting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a machine; Control arrangements requiring the simultaneous use of two or more parts of the body
    • F16P3/12Safety devices acting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a machine; Control arrangements requiring the simultaneous use of two or more parts of the body with means, e.g. feelers, which in case of the presence of a body part of a person in or near the danger zone influence the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machine
    • F16P3/16Safety devices acting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a machine; Control arrangements requiring the simultaneous use of two or more parts of the body with means, e.g. feelers, which in case of the presence of a body part of a person in or near the danger zone influence the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machine with feeling members moved by the machin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loads, e.g. with hand-held machine tools or fans
    • H02K7/145Hand-held machine tool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Forests & Forestr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即使在握持壳体安装有传感器也能够抑制握持单元变粗的技术。电动作业机械可以包括支承杆、安装在支承杆的前端部的头部单元和安装在支承杆的后端部的握持单元。握持单元可以包括握持壳体、检测传感器和有无检测传感器。检测传感器可以安装于握持壳体,用于检测由作业人员对马达进行的开关操作。有无检测传感器可以安装于握持壳体,用于检测由作业人员对握持壳体进行的把持。支承杆可以不贯通握持壳体。当从后方平面观察电动作业机械时,检测传感器和有无检测传感器中的至少一者可以与支承杆至少局部地重叠。

Description

电动作业机械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涉及电动作业机械。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动作业机械。电动作业机械包括支承杆、头部单元和握持单元。支承杆沿前后方向延伸。头部单元包括顶端工具和用于驱动顶端工具的马达。头部单元安装在支承杆的前端部。握持单元安装在支承杆的后端部。握持单元包括握持壳体和传感器。握持壳体由作业人员把持。传感器安装于握持壳体。支承杆贯通握持壳体。当从后方平面观察电动作业机械时,传感器与支承杆不重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129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的电动作业机械中,在握持壳体安装有用于检测由作业人员对马达进行的开关操作的检测传感器、用于检测由作业人员对握持壳体进行的把持的有无检测传感器等传感器。在该情况下,由于支承杆贯通握持壳体,因此当从后方平面观察电动作业机械时,传感器配置在比支承杆的外周面靠外侧的位置。其结果为,握持壳体变粗,握持单元变粗。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一种即使在握持壳体安装有传感器也能够抑制握持单元变粗的技术。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说明书公开一种电动作业机械。电动作业机械包括支承杆、头部单元和握持单元。支承杆沿前后方向延伸。头部单元包括顶端工具和用于驱动顶端工具的马达。头部单元安装在支承杆的前端部。握持单元安装在支承杆的后端部。握持单元包括握持壳体、检测传感器和有无检测传感器。握持壳体由作业人员把持。检测传感器安装于握持壳体,用于检测由作业人员对马达进行的开关操作。有无检测传感器安装于握持壳体,用于检测由作业人员对握持壳体进行的把持。支承杆不贯通握持壳体。当从后方平面观察电动作业机械时,检测传感器和有无检测传感器中的至少一者与支承杆至少局部地重叠。
在上述的结构中,当从后方平面观察电动作业机械时,可以不将整个检测传感器和整个有无检测传感器这两者配置在自与支承杆重叠的区域偏移的区域。因此,与当从后方平面观察电动作业机械时整个检测传感器和整个有无检测传感器这两者不与支承杆重叠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握持壳体变细,从而能够使握持单元变细。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的立体图。
图2是第1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的头部单元20的剖视图。
图3是从上侧观察到的第1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的头部单元20的图。
图4是第1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的安装部14的立体图。
图5是第1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的支承杆10的杆部12及位置固定机构88和转动单元56的附近的剖视图。
图6是第1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的拉伸构件94和贯穿构件90的立体图。
图7是在第1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中贯穿构件90的轴部90b贯穿于中间开口78c时的转动单元56的附近的剖视图。
图8是在第1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中贯穿构件90的轴部90b贯穿于靠近开口78b时的转动单元56的附近的剖视图。
图9是在第1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中贯穿构件90的轴部90b贯穿于折叠定位开口82时的转动单元56的附近的剖视图。
图10是在第1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中贯穿构件90的轴部90b贯穿于靠近开口78b时的立体图。
图11是在第1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中贯穿构件90的轴部90b贯穿于折叠定位开口82时的立体图。
图12是在第1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中贯穿构件90的轴部90b贯穿于中间开口78c时的安装部14和位置传感器104的侧视图。
图13是在第1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中贯穿构件90的轴部90b贯穿于折叠定位开口82时的安装部14和位置传感器104的侧视图。
图14是在第1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中拆卸了左侧握持壳体106a和左侧后部壳体126a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5是第1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的扳机108、检测传感器110、杆114、有无检测传感器116的立体图。
图16是从后方平面观察到的第1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的有无检测传感器116的附近的剖视图。
图17是从后方平面观察到的第1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的控制单元128的附近的剖视图。
图18是从后方平面观察到的第1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的图。
图19是在第2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中贯穿构件90的轴部90b贯穿于中间开口78c时的转动单元56的附近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2、作业机械;4、电池;10、支承杆;14、安装部;20、头部单元;22、握持单元;24、后部单元;30、顶端工具;32、切割刀片;34、头部壳体;36、马达;40、动力传递机构;44、手柄;50、下侧头部壳体;52、上侧头部壳体;52b、顶部;56、转动单元;74、定位板;76、定位开口;78、作业定位开口;78a、远离开口;78b、靠近开口;82、折叠定位开口;88、位置固定机构;102、阻止构件;104、位置传感器;106、握持壳体;108、扳机;110、检测传感器;114、杆;116、有无检测传感器;126、后部壳体;128、控制单元;CG、重心;P1、作业区域;P11、远离作业位置;P12、靠近作业位置;P2、折叠位置;RA、转动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电动作业机械可以包括支承杆、头部单元、位置固定机构和阻止构件。支承杆可以沿前后方向延伸。支承杆可以具备位于前端部的安装部。头部单元可以包括顶端工具、用于驱动顶端工具的马达和头部壳体,该头部壳体支承顶端工具并且以能够相对于安装部绕转动轴线转动的方式连结于该安装部。位置固定机构可以将头部单元相对于支承杆的转动位置固定。阻止构件可以在与转动轴线正交的方向上夹设在安装部和头部壳体之间。阻止构件可以赋予抵抗头部单元相对于支承杆的转动的阻力。
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阻止构件在头部单元相对于支承杆转动的情况下赋予阻力,因此在头部单元相对于支承杆转动的情况下抑制了头部单元相对于支承杆的转动。因此,能够抑制头部单元朝向支承杆猛力地折叠的状况。由此,能够抑制例如作业人员误将手夹在头部单元和支承杆之间的状况。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伴随着头部单元相对于支承杆的转动位置的变化,阻力的大小发生变化。
一般来讲,在由阻止构件赋予的阻力始终较大的情况下,虽然能够可靠地抑制头部单元朝向支承杆猛力地折叠的状况,但是头部单元难以相对于支承杆转动,使用便利性变差。另一方面,在由阻止构件赋予的阻力始终较小的情况下,虽然头部单元易于相对于支承杆转动,使用便利性较佳,但是由于头部单元朝向支承杆猛力地折叠,因此安全性产生问题。在上述的结构中,通过使由阻止构件赋予的阻力根据需要变化,从而能够在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性的同时,提高使用便利性。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头部单元相对于支承杆的转动位置可以在将头部单元相对于支承杆打开的作业位置和将头部单元相对于支承杆折叠的折叠位置之间变化。可以随着头部单元相对于支承杆的转动位置从作业位置朝向折叠位置去,阻力不减小而是增大。
在上述的结构中,随着头部单元从作业位置朝向折叠位置去,头部单元变得不易相对于支承杆转动。其结果为,能够进一步抑制当头部单元相对于支承杆从作业位置朝向折叠位置转动时头部单元朝向支承杆猛力地折叠的状况。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头部单元相对于支承杆的转动位置可以在将头部单元相对于支承杆打开的作业位置和将头部单元相对于支承杆折叠的折叠位置之间变化。可以随着头部单元相对于支承杆的转动位置从作业位置朝向折叠位置去,阻力在增大之后减小。
在上述的结构中,随着头部单元从作业位置朝向折叠位置的附近去,头部单元变得不易相对于支承杆转动,在折叠位置的附近变得易于相对于支承杆转动。其结果为,能够抑制当头部单元从作业位置朝向折叠位置转动时头部单元相对于支承杆猛力地折叠的状况,并且在折叠位置的附近易于将头部单元朝向支承杆折叠。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通过伴随着头部单元相对于支承杆的转动位置的变化,阻止构件所夹设的部位处的安装部和头部单元之间的间隙发生变化,从而阻力的大小发生变化。
在上述的结构中,能够利用使安装部和头部单元之间的间隙变化这样的简单的结构,使由阻止构件赋予的阻力的大小发生变化。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阻止构件可以由橡胶材料制成。
在上述的结构中,能够利用阻止构件对安装部、头部壳体在不造成损伤、磨损的前提下赋予阻力。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顶端工具可以具备用于切割被切割物的切割刀片。
在上述的结构中,能够将电动作业机械作为割灌机、绿篱机、链锯中的任一种使用。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作业机械可以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承杆和安装在支承杆的前端部的头部单元。头部单元可以包括顶端工具、动力传递机构、头部壳体和手柄。动力传递机构可以向顶端工具传递动力。头部壳体可以收纳动力传递机构,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支承杆。手柄可以从头部壳体朝向前侧延伸。手柄可以在使头部壳体相对于支承杆转动时供作业人员把持。在作业机械处于载置状态时,手柄可以配置于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比头部壳体的顶部靠下侧的位置。
在上述的结构中,即使在作业机械落下而使头部壳体的上表面侧碰撞到地面的情况下,由于头部壳体的顶部首先碰撞到地面,因此也能够抑制手柄碰撞到地面的状况。其结果为,能够抑制手柄破损的状况。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作业机械处于载置状态时,手柄可以从头部壳体朝向前方下侧倾斜地延伸。
一般来讲,与对手柄的基端部施加冲击的情况相比,在对手柄的前端部施加冲击的情况下,手柄更容易破损。在上述的结构中,手柄的前端部处于比手柄的基端部靠下侧的位置。因此,在作业机械落下而使头部壳体的上表面侧碰撞到地面的情况下,手柄的基端部比手柄的前端部先碰撞到地面。其结果为,即使在手柄碰撞到地面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手柄破损的状况。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作业机械处于载置状态时,手柄可以配置在比连结头部壳体的顶部和顶端工具的前端部的直线靠下侧的位置。
在上述的结构中,即使在作业机械落下而使头部壳体的上表面侧碰撞到地面的情况下,由于头部壳体的顶部和顶端工具的前端部首先碰撞到地面,因此手柄也不会碰撞到地面。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手柄破损的状况。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手柄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可以为25mm以上。
当使头部壳体相对于支承杆转动时,作业人员用手把持手柄。在上述的结构中,当作业人员从右侧或左侧把持手柄时,作业人员能够用多个手指把持手柄。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手柄的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可以为20mm以上。
当使头部壳体相对于支承杆转动时,作业人员用手把持手柄。在上述的结构中,当作业人员从前侧或上侧以抓住手柄的方式把持手柄时,作业人员能够稳定地抓住手柄。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头部壳体可以包括用于支承顶端工具的下侧头部壳体和配置在下侧头部壳体的上侧的上侧头部壳体。手柄可以从上侧头部壳体朝向前侧延伸。手柄和下侧头部壳体可以分离20mm以上。
当使头部壳体相对于支承杆转动时,作业人员用手把持手柄。在上述的结构中,作业人员能够将手指放入到手柄的前端部和下侧头部壳体之间而把持手柄。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电动作业机械可以包括支承杆、头部单元和握持单元。支承杆可以沿前后方向延伸。头部单元可以包括顶端工具和用于驱动顶端工具的马达。头部单元可以安装在支承杆的前端部。握持单元可以安装在支承杆的后端部。握持单元可以包括握持壳体、检测传感器和有无检测传感器(Presence sensor)。握持壳体可以由作业人员把持。检测传感器可以安装于握持壳体,用于检测由作业人员对马达进行的开关操作。有无检测传感器可以安装于握持壳体,用于检测由作业人员对握持壳体进行的把持。支承杆可以不贯通握持壳体。也可以是,当从后方平面观察电动作业机械时,检测传感器和有无检测传感器中的至少一个传感器与支承杆至少局部地重叠。
在上述的结构中,当从后方平面观察电动作业机械时,可以不将整个检测传感器和整个有无检测传感器这两者配置在自与支承杆重叠的区域偏移的区域。因此,与当从后方平面观察电动作业机械时整个检测传感器和整个有无检测传感器这两者不与支承杆重叠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握持壳体变细,从而能够使握持单元变细。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握持单元可以还包括杆,该杆安装于握持壳体,供作业人员操作。也可以是,当操作杆时,有无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由作业人员对握持壳体进行的把持。
在上述的结构中,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检测由作业人员对握持壳体进行的把持。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电动作业机械可以还包括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配置在比支承杆的后端部靠后侧的位置,用于控制马达的驱动。也可以是,当从后方平面观察电动作业机械时,控制单元与支承杆至少局部地重叠。
在上述的结构中,当从后方平面观察电动作业机械时,可以不将整个控制单元配置在自与支承杆重叠的区域偏移的区域。因此,与当从后方平面观察电动作业机械时整个控制单元不与支承杆重叠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电动作业机械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小型化。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顶端工具可以具备用于切割被切割物的切割刀片。
在上述的结构中,能够将电动作业机械作为割灌机、绿篱机、链锯中的任一种使用。
(第1实施例)
参照图1~图18说明第1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作业机械2是园艺用的电动作业机械。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作业机械2是绿篱机。作业机械2沿前后方向延伸,用于高枝的修剪等。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将作业机械2载置于地面等载置面P(参照图2)的状态下,将作业机械2的长度方向称为作业机械2的前后方向,将与载置面P正交的方向称为作业机械2的上下方向,将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作业机械2的左右方向。
作业机械2包括支承杆10、头部单元20、握持单元22、后部单元24和电池4。头部单元20、支承杆10、握持单元22、后部单元24和电池4从前侧朝向后侧沿前后方向依次排列。
支承杆10沿前后方向延伸。支承杆10包括杆部12和安装部14。杆部12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形状。杆部12是在作业人员使用作业机械2进行作业时用于供作业人员把持的构件。在杆部12的前端部设有安装部14。安装部14位于支承杆10的前端部。安装部14具有在从杆部12的前端部朝向前方延伸之后朝向前方下侧倾斜地延伸的形状。
如图2所示,头部单元20包括顶端工具30、头部壳体34、马达36、动力传递机构40和手柄44。顶端工具30具备用于切割被切割物的一对切割刀片32。一对切割刀片32沿前后方向延伸。一对切割刀片32在上下方向上重叠。一对切割刀片32以彼此相反的相位往复运动。具体地讲,当一个切割刀片32向前侧移动时,另一个切割刀片32向后侧移动,当一个切割刀片32向后侧移动时,另一个切割刀片32向前侧移动。一对切割刀片32具有沿着前后方向排列的多个刀尖32a(参照图1),当一对切割刀片32往复运动时,利用多个刀尖32a修剪绿篱、树木。
头部壳体34包括下侧头部壳体50和上侧头部壳体52。下侧头部壳体50用于支承一对切割刀片32。一对切割刀片32从下侧头部壳体50朝向前侧呈直线状延伸。
上侧头部壳体52安装于下侧头部壳体50的后方上表面。上侧头部壳体52用于收纳马达36。马达36用于驱动一对切割刀片32。马达36例如是无刷马达。
马达36的轴38跨越上侧头部壳体52和下侧头部壳体50。轴38沿上下方向延伸。在靠近轴38的下端部的位置安装有动力传递机构40。动力传递机构40收纳于下侧头部壳体50。动力传递机构40安装于一对切割刀片32。动力传递机构40借助动力传递机构40的曲柄凸轮42将马达36的动力向一对切割刀片32传递。动力传递机构40将马达36的轴38的旋转运动转换为一对切割刀片32的往复运动。在绿篱机中,由于动力传递机构40的结构众所周知,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手柄44设于上侧头部壳体52的上方前表面52a。在图2中用虚线图示了上侧头部壳体52的上方前表面52a。手柄44是用于供作业人员把持的构件。手柄44从上侧头部壳体52的上方前表面52a朝向前侧延伸。手柄44从基端部44a朝向前端部44b向下侧倾斜。手柄44的前端部44b配置在比手柄44的基端部44a靠下侧的位置。手柄44的基端部44a和前端部44b配置在比上侧头部壳体52的上表面的处于最高部位的顶部52b靠下侧的位置。手柄44配置在比连结顶部52b和顶端工具30的前端部30a的直线X靠下侧的位置。在此,顶端工具30的前端部30a是指顶端工具30的前端部30a中的处于最高位置的部位。另外,在图2中用单点划线图示了直线X。
手柄44在从基端部44a到前端部44b的范围内自下侧头部壳体50的上表面分离。手柄44与下侧头部壳体50之间的距离D1例如为20mm以上。通过手柄44与下侧头部壳体50之间的距离D1为20mm以上,从而作业人员能够将手指放入到手柄44和下侧头部壳体50之间而把持手柄44。手柄44与下侧头部壳体50之间的距离D1也可以为35mm以上,在本实施例中,距离D1为50mm。由此,作业人员能够更容易地将手指放入到手柄44和下侧头部壳体50之间。
此外,手柄44的从基端部44a到前端部44b的长度即手柄44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1为例如25mm以上。通过手柄44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1为25mm以上,从而作业人员当从右侧或左侧把持手柄44时能够用多个手指把持手柄44,从而能够稳定地把持手柄44。手柄44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1也可以为35mm以上,在本实施例中,长度L1为45mm。由此,作业人员当从右侧或左侧把持手柄44时能够用更多的手指把持。
如图3所示,手柄44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1例如为20mm以上。通过手柄44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1为20mm以上,从而作业人员当从前侧或上侧以抓住手柄44的方式把持手柄44时,能够稳定地抓住手柄44。手柄44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1也可以为35mm以上,在本实施例中,宽度W1为35mm。由此,作业人员当从前方或上方以抓住手柄44的方式把持手柄44时,能够更稳定地抓住手柄44。
头部壳体34还包括转动单元56。转动单元56设在下侧头部壳体50的后端部。转动单元56位于头部单元20的后端部。转动单元56连结于支承杆10的安装部14。转动单元56以转动轴线RA为中心相对于安装部14转动。由此,头部单元20以转动轴线RA为中心相对于支承杆10转动,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的转动位置变化。转动轴线RA沿左右方向延伸。在图3中用单点划线图示了转动轴线RA。
转动单元56包括一对盖构件58和轴构件60。一对盖构件58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分离。一对盖构件58中的一个盖构件58固定在下侧头部壳体50的后端部,一对盖构件58中的另一个盖构件58安装在下侧头部壳体50的后端部。
轴构件60由一对盖构件58夹住。轴构件60的左端部固定于左侧的盖构件58,轴构件60的右端部固定于右侧的盖构件58。轴构件60支承于一对盖构件58。轴构件60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圆筒形状。轴构件60的左右方向的中心轴线与转动轴线RA一致。
如图4所示,安装部14在其前端部具备第1部分64、第2部分66和第3部分68。第1部分64、第2部分66和第3部分68在左右方向上从右侧朝向左侧依次排列。第1部分64、第2部分66和第3部分68具有将转动轴线RA作为中心轴线的大致圆筒形状。第2部分66的外周面比第1部分64的外周面小径。第3部分68的外周面比第2部分66的外周面小径。第1部分64的外周面(参照图7)和第3部分68的外周面分别被局部地切掉。
如图5所示,安装部14具有贯通孔70。贯通孔70位于安装部14的前端部。贯通孔70由第1部分64的内周面、第2部分66的内周面和第3部分68的内周面形成。贯通孔70沿左右方向延伸。转动单元56的轴构件60贯穿贯通孔70。由此,转动单元56相对于安装部14绕转动轴线RA转动。
如图3所示,转动单元56还包括定位板74。定位板74配置在一对盖构件58之间。定位板74固定于下侧头部壳体50。定位板74具有从外侧包围安装部14的第2部分66的外周面和第3部分68的外周面的大致圆筒形状(参照图5)。
定位板74具有多个定位开口76。多个定位开口76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定位板74。多个定位开口76沿定位板74的周向排列配置。如图5所示,多个定位开口76包括一个折叠定位开口82和多个(在本实施例中是六个)作业定位开口78。折叠定位开口82与保管作业机械2时使用的折叠位置P2(参照图9)对应地配置。折叠位置P2是当保管作业机械2时使用的位置。当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处于折叠位置P2时,如图11所示,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折叠。
多个作业定位开口78与作业人员利用作业机械2进行作业时使用的作业区域P1(参照图7和图8)对应地配置。当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处于作业区域P1时,如图1和图10所示,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打开。多个作业定位开口78沿定位板74的周向等间隔地排列。多个作业定位开口78自折叠定位开口82分离地配置。在下文中,在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绕转动轴线RA转动的范围内,有时将处于距折叠定位开口82离得最远的部位的作业定位开口78称为远离开口78a,将处于最靠近折叠定位开口82的部位的作业定位开口78称为靠近开口78b,将配置在远离开口78a和靠近开口78b之间的其余作业定位开口78称为中间开口78c。
支承杆10还包括位置固定机构88。位置固定机构88包括贯穿构件90、施力构件92和拉伸构件94。贯穿构件90和施力构件92配置在安装部14的内部。贯穿构件90是具有头部90a和轴部90b的销形状。贯穿构件90的轴部90b贯穿于多个定位开口76中的一个定位开口76。由此,贯穿构件90将支承杆10相对于头部单元20的转动位置分级地固定。具体地讲,当贯穿构件90的轴部90b贯穿于折叠定位开口82时,如图9所示,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固定在折叠位置P2。此外,当贯穿构件90的轴部90b贯穿于远离开口78a时,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固定在远离作业位置P11(参照图7~图9)。此外,当贯穿构件90的轴部90b贯穿于靠近开口78b时,如图8所示,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固定在靠近作业位置P12。即,贯穿构件90将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固定在折叠位置P2或作业区域P1(即,远离作业位置P11和靠近作业位置P12之间的区域)。在本实施例中,靠近作业位置P12与“作业位置”对应。
如图5所示,施力构件92例如是螺旋弹簧。施力构件92对贯穿构件90的轴部90b朝向定位开口76施力。由此,在通常情况下,位置固定机构88维持贯穿构件90的轴部90b贯穿于定位开口76中的一个定位开口76的状态。
拉伸构件94相对于支承杆10沿前后方向相对移动。拉伸构件94包括前部96和后部98。前部96配置在安装部14的内部。如图6所示,前部96的前端部96a分为两个部分,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前部96的前端部96a隔着贯穿构件90的轴部90b,并与头部90a抵接。前部96支承贯穿构件90。轴部90b能够在分为两个部分的前端部96a之间相对于拉伸构件94朝向前方上侧或后方下侧移动。由此,在拉伸构件94相对于支承杆10沿前后方向相对移动的情况下,贯穿构件90也能够与拉伸构件94一起移动。后部98配置在前部96的后侧。后部98是当使拉伸构件94相对于支承杆10沿前后方向相对移动时由作业人员把持的部分。如图5所示,后部98配置在安装部14的外部。后部98包围杆部12的前端部侧的外周面。
在通常情况下,贯穿构件90的轴部90b借助施力构件92的作用力而贯穿于多个定位开口76中的一个定位开口76。在该情况下,头部单元20不能相对于支承杆10绕转动轴线RA转动。将该状态下的拉伸构件94的位置称为固定位置。当拉伸构件94相对于杆部12朝向比固定位置靠后侧的位置相对移动时,贯穿构件90朝向转动轴线RA的径向外侧移动,贯穿构件90的轴部90b自定位开口76脱离。在该情况下,头部单元20能够相对于支承杆10绕转动轴线RA转动。将该状态下的拉伸构件94的位置称为可动位置。在本实施例中,作业人员当用一只手将拉伸构件94从固定位置拉伸到可动位置时,能够用另一只手使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转动至折叠位置P2或者在作业区域P1的范围内转动。此外,作业人员当使拉伸构件94从可动位置返回到固定位置时,能够将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固定。
如图7所示,作业机械2还包括阻止构件102。阻止构件102夹设在安装部14的第1部分64和下侧头部壳体50之间。阻止构件102抵接于第1部分64和下侧头部壳体50这两者。阻止构件102嵌合于下侧头部壳体50的后端部。阻止构件102从下侧头部壳体50的后端部朝向外侧(即后侧)突出。阻止构件102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状。阻止构件102例如由弹性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阻止构件102由橡胶材料制成。阻止构件102当从外部受到力时发生变形,当解除来自外部的力时恢复为变形前的形状。当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绕转动轴线RA转动时,阻止构件102对安装部14的第1部分64赋予摩擦力。因此,利用阻止构件102赋予抵抗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的转动的摩擦力。在下文中将由阻止构件102赋予的摩擦力称为阻力。
当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绕转动轴线RA转动时,阻止构件102在第1部分64的外周面上移动。如图7和图8所示,当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在作业区域P1中转动时,阻止构件102在第1部分64的外周面的远离位置C11和靠近位置C12之间移动。如图9所示,当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处于折叠位置P2时,阻止构件102处于第1部分64的外周面的抵接位置C2。在此,远离位置C11是当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处于远离作业位置P11时阻止构件102所抵接的第1部分64的外周面的位置。靠近位置C12是当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处于靠近作业位置P12时阻止构件102所抵接的第1部分64的外周面的位置。抵接位置C2是当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处于折叠位置P2时阻止构件102所抵接的第1部分64的外周面的位置。
第1部分64的外周面与转动轴线RA之间的距离在远离位置C11和靠近位置C12之间是恒定的,并随着从靠近位置C12朝向抵接位置C2去而逐渐增大。第1部分64的内周面与转动轴线RA之间的距离在转动轴线RA的周向的整个范围内是恒定的。因此,第1部分64的厚度(即,第1部分64的在转动轴线RA的径向上的尺寸)在远离位置C11和靠近位置C12之间是恒定的,并随着从靠近位置C12朝向抵接位置C2去而增大。
在阻止构件102所夹设的部位且是第1部分64和下侧头部壳体50之间形成有间隙G。当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处于作业区域P1时(即,阻止构件102在第1部分64的外周面的远离位置C11和靠近位置C12之间移动时),间隙G是恒定的。因此,当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在作业区域P1中转动时,阻止构件102的变形程度是大致恒定的,阻止构件102对第1部分64赋予的阻力是大致恒定的。其结果为,当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在作业区域P1内转动时,阻止构件102所赋予的阻力是大致恒定的。
随着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从靠近作业位置P12朝向折叠位置P2转动(即,随着阻止构件102从第1部分64的外周面的靠近位置C12朝向抵接位置C2移动),间隙G一直减小。当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处于折叠位置P2时,间隙G变为最小,如图9所示,此时的间隙G略微地存在。因此,随着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从靠近作业位置P12朝向折叠位置P2转动,阻止构件102的变形程度增大,阻止构件102对第1部分64赋予的阻力增大。其结果为,随着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从靠近作业位置P12朝向折叠位置P2转动,阻止构件102所赋予的阻力一直增大,当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处于折叠位置P2时,阻止构件102所赋予的阻力变为最大。
如图12所示,头部单元20还包括位置传感器104。另外在图12中,关于头部单元20的结构,仅图示了位置传感器104。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位置传感器104安装在下侧头部壳体50的后端部。位置传感器104连接于后述的控制基板130。位置传感器104是用于检测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的转动位置的传感器。当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绕转动轴线RA转动时,位置传感器104在沿着支承杆10的第3部分68的外周面的方向上移动。当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处于作业区域P1时,如图12所示,位置传感器104的检测片104a抵接于支承杆10的安装部14的第3部分68而被推入。在该情况下,位置传感器104向控制基板130输出开启信号,控制基板130容许马达36的驱动。另一方面,当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处于折叠位置P2时,如图13所示,位置传感器104的检测片104a自第3部分68分离,不被推入。在该情况下,位置传感器104向控制基板130输出关闭信号,控制基板130禁止马达36的驱动。由此,当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折叠时,能够抑制马达36错误地驱动而使一对切割刀片32驱动的状况。
如图14所示,握持单元22安装在支承杆10的杆部12的后端部。握持单元22包括握持壳体106、扳机108、检测传感器110、杆114和有无检测传感器116。握持壳体106是当作业人员使用作业机械2作业时用于供作业人员用与把持支承杆10的杆部12的手相反的手把持的构件。握持壳体106形成为覆盖支承杆10的外周面的形状,且由树脂材料制成。支承杆10不贯通握持壳体106地安装于握持壳体106。
握持壳体106包括左侧握持壳体106a(参照图1)和右侧握持壳体106b。左侧握持壳体106a形成握持壳体106的左半面的外形形状,右侧握持壳体106b形成握持壳体106的右半面的外形形状。左侧握持壳体106a和右侧握持壳体106b隔着支承杆10。
在握持壳体106的前侧上表面配置有电源开关120和显示灯122。电源开关120是用于切换作业机械2的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的开关。显示灯122当作业机械2为开启状态时点亮,当作业机械2为关闭状态时熄灭。
在握持壳体106的下表面安装有扳机108。扳机108配置在比电源开关120和显示灯122靠后侧的位置。扳机108是用于供作业人员操作马达36的开关动作的构件。扳机108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线A1的转动。
检测传感器110安装在握持壳体106的内部。检测传感器110连接于后述的控制基板130。检测传感器110具备检测片110a。当由作业人员推入扳机108时,扳机108转动而将检测片110a推入。在该情况下,检测传感器110向控制基板130输出开启信号,控制基板130驱动马达36。另一方面,在不由作业人员推入扳机108的状态下,扳机108自检测片110a分离。在该情况下,检测传感器110向控制基板130输出关闭信号,控制基板130使马达36停止。
在握持壳体106的上表面安装有杆114。如图15所示,杆114包括鳍状部114a和卡合构件114b。鳍状部114a和卡合构件114b一体地形成。鳍状部114a是由作业人员操作的部分。鳍状部114a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线A2转动。在不由作业人员推入鳍状部114a的状态下,卡合构件114b卡合于扳机108的顶端部108a。在该状态下,禁止由作业人员进行的扳机108的推入操作。另一方面,当由作业人员推入鳍状部114a时,卡合构件114b自扳机108的顶端部108a分离,容许由作业人员进行的扳机108的推入操作。作业人员通过用一只手的手掌推入鳍状部114a并用这只手的手指推入扳机108,从而能够进行用于驱动马达36的操作。
如图14所示,有无检测传感器116安装在握持壳体106的内部。有无检测传感器116连接于后述的控制基板130。有无检测传感器116用于检测作业人员是否正在把持握持壳体106。在本实施例中,在作业人员把持握持壳体106且利用作业人员的手的手掌推入鳍状部114a的情况下,通过鳍状部114a按压有无检测传感器116的开关116a,从而有无检测传感器116检测到作业人员正在把持握持壳体106。在该情况下,有无检测传感器116向控制基板130输出开启信号,控制基板130容许马达36的驱动。另一方面,在作业人员不把持握持壳体106而不利用作业人员的手的手掌推入鳍状部114a的状态下,鳍状部114a自有无检测传感器116的开关116a分离,有无检测传感器116不检测为作业人员正在把持握持壳体106。在该情况下,有无检测传感器116向控制基板130输出关闭信号,控制基板130禁止马达36的驱动。
如图14所示,有无检测传感器116配置在从支承杆10的后端部向后侧延伸的延长区域。如图16所示,当从后方平面观察作业机械2时,有无检测传感器116与支承杆10局部地重叠。另外,在图16中用单点划线图示了支承杆10的位置。
如图14所示,在握持壳体106的后端部配置有后部单元24。后部单元24包括后部壳体126和控制单元128。后部壳体126设在握持壳体106的后端部。后部壳体126由树脂材料制成。后部壳体126包括左侧后部壳体126a(参照图1)和右侧后部壳体126b。左侧后部壳体126a形成后部壳体126的左半面的外形形状,与左侧握持壳体106a一体地形成。右侧后部壳体126b形成后部壳体126的右半面的外形形状,与右侧握持壳体106b一体地形成。
控制单元128收纳在后部壳体126的内部。控制单元128配置在比支承杆10的后端部靠后侧的位置。控制单元128根据由作业人员对电源开关120、扳机108和杆114的鳍状部114a进行的操作,来控制马达36的驱动。
控制单元128包括控制基板130和外壳132。控制基板130具有用于控制向马达36供给的电力的多个开关元件(省略图示)。经由从控制基板130延伸的布线136向马达36供给电力。布线136穿过后部壳体126的内部、握持壳体106的内部和支承杆10的内部。外壳132固定控制基板130。控制单元128处于从支承杆10的后端向后侧延伸的延长区域。外壳132沿前后方向延伸。如图17所示,当从后方平面观察作业机械2时,控制基板130及外壳132的前端部132a和后端部132b(在图14中省略图示)与支承杆10重叠。即,当从后方平面观察作业机械2时,控制单元128与支承杆10局部地重叠。另外,在图17中用单点划线图示了支承杆10的位置。
如图14所示,在后部壳体126的后端部能够装卸地安装有电池4。电池4位于作业机械2的后端部。电池4的电力经由控制基板130向作业机械2的各构成要素供给。电池4处于从支承杆10的后端向后侧延伸的延长区域。如图18所示,当从后方平面观察作业机械2时,电池4与支承杆10重叠。另外,在图18中用单点划线图示了支承杆10的位置。
当从后方平面观察作业机械2时,作业机械2的重心CG配置在支承杆10的范围内。另外,在图18中用黑圆点图示了作业机械2的重心CG。由于作业机械2的重心CG这样配置,因此在作业人员使用作业机械2进行作业的情况下,能够优化作业机械2的处理。
本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是电动作业机械。作业机械2包括支承杆10、头部单元20、位置固定机构88和阻止构件102。支承杆10沿前后方向延伸。支承杆10具备位于前端部的安装部14。头部单元20包括顶端工具30、用于驱动顶端工具30的马达36以及头部壳体34,该头部壳体34支承顶端工具30并且以能够相对于安装部14绕转动轴线转动的方式连结于该安装部14。如图5所示,位置固定机构88用于将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的转动位置固定。如图6所示,阻止构件102在与转动轴线RA正交的方向上夹设在安装部14和头部壳体34之间。阻止构件102用于赋予抵抗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的转动的阻力。
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阻止构件102在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转动的情况下赋予阻力,因此在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转动的情况下抑制了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的转动。因此,能够抑制头部单元20朝向支承杆10猛力地折叠的状况。由此,能够抑制例如作业人员误将手夹在头部单元20和支承杆10之间的状况。
此外,由于阻止构件102在与转动轴线RA正交的方向上夹设在安装部14和头部壳体34之间,因此与阻止构件102像例如碟形弹簧那样在沿着转动轴线RA的方向上夹设在构件之间的情况相比,阻力较大。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猛力地折叠的状况。
此外,伴随着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的转动位置的变化,阻力的大小发生变化。
一般来讲,在由阻止构件102赋予的阻力始终较大的情况下,虽然能够可靠地抑制头部单元20朝向支承杆10猛力地折叠的状况,但是头部单元20难以相对于支承杆10转动,使用便利性变差。另一方面,在由阻止构件102赋予的阻力始终较小的情况下,虽然头部单元20易于相对于支承杆10转动,使用便利性较佳,但是由于头部单元20朝向支承杆10猛力地折叠,因此安全性产生问题。在上述的结构中,通过使由阻止构件102赋予的阻力根据需要变化,从而能够在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性的同时,提高使用便利性。
此外,如图6~图8所示,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的转动位置在将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打开的作业位置P12和将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折叠的折叠位置P2之间变化。随着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的转动位置从作业位置P12朝向折叠位置P2去,阻力不减小而是增大。
在上述的结构中,随着头部单元20从作业位置P12朝向折叠位置P2去,头部单元20变得不易相对于支承杆10转动。其结果为,能够进一步抑制当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从作业位置P12朝向折叠位置P2转动时头部单元20朝向支承杆10猛力地折叠的状况。
此外,如图7~图9所示,通过伴随着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的转动位置的变化,阻止构件102所夹设的部位处的安装部14和头部单元20之间的间隙G发生变化,从而阻力的大小发生变化。
在上述的结构中,能够利用使安装部14和头部单元20之间的间隙变化这样的简单的结构,使由阻止构件102赋予的阻力的大小发生变化。
此外,阻止构件102由橡胶材料制成。
在上述的结构中,能够利用阻止构件102对安装部14、头部壳体34在不造成损伤、磨损的前提下赋予阻力。
此外,顶端工具30具备用于切割被切割物的切割刀片32。
在上述的结构中,能够将作业机械2作为割灌机、绿篱机、链锯中的任一种使用。
此外,作业机械2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承杆10和安装在支承杆10的前端部的头部单元20。头部单元20包括顶端工具30、动力传递机构40、头部壳体34和手柄44。动力传递机构40用于向顶端工具30传递动力。头部壳体34收纳动力传递机构4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支承杆10。手柄44从头部壳体34朝向前侧延伸。当使头部壳体34相对于支承杆10转动时,作业人员把持手柄44。如图2所示,在作业机械2处于载置状态时,手柄44配置于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比头部壳体34的顶部52b靠下侧的位置。
在上述的结构中,即使在作业机械2落下而使头部壳体34的上表面侧碰撞到地面的情况下,由于头部壳体34的顶部52b首先碰撞到地面,因此也能够抑制手柄44碰撞到地面的状况。其结果为,能够抑制手柄44破损的状况。
此外,如图2所示,在作业机械2处于载置状态时,手柄44从头部壳体34朝向前方下侧倾斜地延伸。
一般来讲,与对手柄44的基端部44a施加冲击的情况相比,在对手柄44的前端部44b施加冲击的情况下,手柄44更容易破损。在上述的结构中,手柄44的前端部44b处于比手柄44的基端部44a靠下侧的位置。因此,在作业机械2落下而使头部壳体34的上表面侧碰撞到地面的情况下,手柄44的基端部44a比手柄44的前端部44b先碰撞到地面。其结果为,即使在手柄44碰撞到地面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手柄44破损的状况。
此外,如图2所示,在作业机械2处于载置状态时,手柄44配置在比连结头部壳体34的顶部52b和顶端工具30的前端部30a的直线X靠下侧的位置。
在上述的结构中,即使在作业机械2落下而使头部壳体34的上表面侧碰撞到地面的情况下,由于头部壳体34的顶部52b和顶端工具30的前端部30a首先碰撞到地面,因此手柄44也不会碰撞到地面。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手柄44破损的状况。
此外,如图2所示,手柄44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1为25mm以上。
当使头部壳体34相对于支承杆10转动时,作业人员用手把持手柄44。在上述的结构中,当作业人员从右侧或左侧把持手柄44时,作业人员能够用多个手指把持手柄44。
此外,如图3所示,手柄的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1为20mm以上。
当使头部壳体34相对于支承杆10转动时,作业人员用手把持手柄44。在上述的结构中,当作业人员从前侧或上侧以抓住手柄44的方式把持手柄44时,作业人员能够稳定地抓住手柄44。
此外,如图2所示,头部壳体34包括用于支承顶端工具30的下侧头部壳体50和配置在下侧头部壳体50的上侧的上侧头部壳体52。手柄44从上侧头部壳体52朝向前侧延伸。手柄44和下侧头部壳体50分离20mm以上。
当使头部壳体34相对于支承杆10转动时,作业人员用手把持手柄44。在上述的结构中,作业人员能够将手指放入到手柄44的前端部44b和下侧头部壳体50之间而把持手柄44。
此外,作业机械2是电动作业机械。作业机械2包括支承杆10、头部单元20和握持单元22。支承杆10沿前后方向延伸。头部单元20包括顶端工具30和用于驱动顶端工具30的马达36。头部单元20安装在支承杆10的前端部。握持单元22安装在支承杆10的后端部。如图14所示,握持单元22包括握持壳体106、检测传感器110和有无检测传感器116。握持壳体106由作业人员把持。检测传感器110安装于握持壳体106,用于检测由作业人员对马达36进行的开关操作。有无检测传感器116安装于握持壳体106,用于检测由作业人员对握持壳体106进行的把持。支承杆10不贯通握持壳体106。也可以是,如图16所示,当从后方平面观察作业机械2时,检测传感器110和有无检测传感器116中的至少一个传感器与支承杆10至少局部地重叠。
在上述的结构中,当从后方平面观察作业机械2时,可以不将整个检测传感器110和整个有无检测传感器116这两者配置在自与支承杆10重叠的区域偏移的区域。因此,与当从后方平面观察作业机械2时整个检测传感器110和整个有无检测传感器116这两者不与支承杆10重叠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握持壳体106变细,从而能够使握持单元22变细。
此外,握持单元22还包括杆114,该杆114安装于握持壳体106,供作业人员操作。当操作杆114时,有无检测传感器116检测到由作业人员对握持壳体106进行的把持。
在上述的结构中,在作业人员无需与有无检测传感器116直接接触的前提下,有无检测传感器116检测由作业人员对握持壳体106进行的把持。因此,能够将有无检测传感器116配置在握持壳体106的避开了作业人员直接接触的位置的部位。
此外,作业机械2还包括控制单元128,该控制单元128配置在比支承杆10的后端部靠后侧的位置,用于控制马达36的驱动。如图17所示,当从后方平面观察作业机械2时,控制单元128与支承杆10至少局部地重叠。
在上述的结构中,当从后方平面观察作业机械2时,可以不将整个控制单元128配置在自与支承杆10重叠的区域偏移的区域。因此,与当从后方平面观察作业机械2时整个控制单元128不与支承杆10重叠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作业机械2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小型化。
此外,顶端工具30具备用于切割被切割物的切割刀片32。
在上述的结构中,能够将作业机械2作为割灌机、绿篱机、链锯中的任一种使用。
(第2实施例)
参照图19说明第2实施例。在第2实施例中,说明与第1实施例的不同点,对与第1实施例的相同点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在第2实施例中,第1部分64的外周面与转动轴线RA之间的距离与第1实施例不同。第1部分64的外周面与转动轴线RA之间的距离在远离位置C11和靠近位置C12之间是恒定的。此外,第1部分64的外周面与转动轴线RA之间的距离随着从靠近位置C12朝向中间位置C3去而增大,并随着从中间位置C3朝向抵接位置C2去而减小。第1部分64的厚度在远离位置C11和靠近位置C12之间是恒定的,随着从靠近位置C12朝向中间位置C3去而增大,并随着从中间位置C3朝向抵接位置C2去而减小。
第1部分64和下侧头部壳体50之间的间隙G随着从靠近位置C12朝向中间位置C3去而减小,并随着从中间位置C3朝向抵接位置C2去而增大。即,随着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从靠近作业位置P12朝向折叠位置P2去,间隙G在减小之后增大。因此,随着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从靠近作业位置P12朝向折叠位置P2去,阻止构件102的变形程度在增大之后减小。其结果为,随着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从靠近作业位置P12朝向折叠位置P2去,阻止构件102所赋予的阻力在增大之后减小。
在本实施例中,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的转动位置在将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打开的作业位置P12和将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折叠的折叠位置P2之间变化。随着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的转动位置从作业位置P12朝向折叠位置P2去,阻力在增大之后减小。
在上述的结构中,随着头部单元20从作业位置P12朝向折叠位置P2的附近去,头部单元20变得不易相对于支承杆10转动,在折叠位置P2的附近变得易于相对于支承杆10转动。其结果为,能够抑制当头部单元20从作业位置P12朝向折叠位置P2转动时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猛力地折叠的状况,并且在折叠位置P2的附近易于将头部单元20朝向支承杆10折叠。
以上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具体例,但这些只不过是例示,并不对权利要求书进行限定。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技术中包含对以上例示的具体例进行了各种变形、变更而得到的技术。
在一个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中也可以是,头部单元20具备安装于支承杆10的安装部,并且支承杆10具备能够相对于头部单元20转动的转动单元。
一个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的位置固定机构88也可以是这样的结构:不将支承杆10相对于头部单元20的转动位置分级地固定,而将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无级地固定在任意的部位。
一个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的定位板74也可以具备自定位板74的外周面凹陷的多个定位凹部。在该情况下,多个定位凹部在厚度方向上不贯通定位板74。
一个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的阻止构件102也可以嵌合于支承杆10的安装部14的第1部分64。
在一个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中也可以是,当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从靠近作业位置P12朝向折叠位置P2转动时,间隙G从靠近作业位置P12到预定位置是恒定的,且从预定位置朝向折叠位置P2减小。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当头部单元20相对于支承杆10从靠近作业位置P12朝向折叠位置P2转动时,阻力从靠近作业位置P12到预定位置是恒定的,且从预定位置朝向折叠位置P2增大。
一个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的手柄44也可以从上侧头部壳体52的上方前表面52a朝向沿着前后方向的方向延伸。
也可以是,当从后方平面观察作业机械2时,一个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的有无检测传感器116不与支承杆10重叠,一个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的检测传感器110与支承杆10至少局部地重叠。
也可以是,当从后方平面观察作业机械2时,一个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的检测传感器110和有无检测传感器116这两者都与支承杆10至少局部地重叠。
一个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的有无检测传感器116也可以是如下所述的压力传感器:检测作业人员把持握持壳体106时的压力,并根据其检测压力来检测由作业人员对握持壳体106进行的把持。此外,有无检测传感器116也可以是光检测传感器。在该情况下,光检测传感器既可以是感知光的反射量的结构,也可以是感知通过空间的光的通过量的结构。或者,有无检测传感器116也可以是设在握持壳体106的表面的静电容量传感器。
一个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既可以是链锯,也可以是割灌机。
一个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也可以是,马达36设在支承杆10的后端部。
一个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也可以具备发动机来替代马达36。
一个实施例的作业机械2的马达36也可以是有刷马达。
本说明书或者附图中说明的技术要素单独地或者通过各种组合来发挥技术的有用性,并不限定于在申请时权利要求所记载的组合。此外,本说明书或者附图中例示的技术能够同时实现多个目的,实现其中的一个目的本身就具有技术的有用性。

Claims (4)

1.一种电动作业机械,其中,
该电动作业机械包括:
支承杆,其沿前后方向延伸;
头部单元,其包括顶端工具和用于驱动所述顶端工具的马达,安装在所述支承杆的前端部;以及
握持单元,其安装在所述支承杆的后端部,
所述握持单元包括:
握持壳体,其供作业人员把持;
检测传感器,其安装于所述握持壳体,用于检测由所述作业人员对所述马达进行的开关操作;以及
有无检测传感器,其安装于所述握持壳体,用于检测由所述作业人员对所述握持壳体进行的把持,
所述支承杆不贯通所述握持壳体,
当从后方平面观察所述电动作业机械时,所述检测传感器和所述有无检测传感器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支承杆至少局部地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作业机械,其中,
所述握持单元还包括杆,该杆安装于所述握持壳体,供所述作业人员操作,
所述有无检测传感器在所述杆被操作时检测到由所述作业人员对所述握持壳体进行的把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作业机械,其中,
该电动作业机械还包括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配置在比所述支承杆的所述后端部靠后侧的位置,用于控制所述马达的驱动,
当从后方平面观察所述电动作业机械时,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支承杆至少局部地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作业机械,其中,
所述顶端工具具备用于切割被切割物的切割刀片。
CN202010674658.6A 2019-07-18 2020-07-14 电动作业机械 Pending CN11223710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32857A JP7209597B2 (ja) 2019-07-18 2019-07-18 電動作業機
JP2019-132857 2019-07-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37104A true CN112237104A (zh) 2021-01-19

Family

ID=740934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74658.6A Pending CN112237104A (zh) 2019-07-18 2020-07-14 电动作业机械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389917B2 (zh)
JP (1) JP7209597B2 (zh)
CN (1) CN112237104A (zh)
DE (1) DE10202000398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45624A1 (zh) * 2021-09-27 2023-03-30 南京泉峰科技有限公司 园林工具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49228B2 (ja) * 2019-07-18 2023-03-30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作業機
JP1660003S (zh) * 2019-08-22 2020-05-25
USD1031390S1 (en) * 2021-09-28 2024-06-18 Globe (jiangsu) Co., Ltd. Hedge trimmer
USD1020420S1 (en) * 2023-08-18 2024-04-02 Zhiyuan LOU Power tool extension rod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62125A (ja) * 1999-03-19 2000-09-26 Honda Motor Co Ltd 作業機の操作ハンドル装置
EP2460399A1 (fr) * 2010-12-02 2012-06-06 PELLENC (Société Anonyme) Outil aérien portatif, en particulier pour utilisation en arboriculture fruitière ou pour l'entretien d'espaces verts
WO2012171695A1 (de) * 2011-06-14 2012-12-20 Robert Bosch Gmbh Handwerkzeugmaschine
US20130140051A1 (en) * 2011-12-06 2013-06-06 Gardena Manufacturing Gmbh Hand-guided apparatus with an operating lever
JP2015023866A (ja) * 2014-09-03 2015-02-05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電動作業機
WO2015072525A1 (ja) * 2013-11-13 2015-05-21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作業工具
CN206165188U (zh) * 2015-12-25 2017-05-17 株式会社牧田 电动作业机械
CN107614222A (zh) * 2015-07-13 2018-01-19 株式会社牧田 链锯
JP2018014953A (ja) * 2016-07-29 2018-02-01 リョービ株式会社 ロングヘッジトリマ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29933A (ja) * 1986-11-21 1988-06-02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剪定機
DE102007032221A1 (de) * 2007-07-11 2009-01-15 Robert Bosch Gmbh Werkzeugmaschine und Verfahren mit einer Werkzeugmaschine
FR2939008B1 (fr) * 2008-12-01 2011-06-24 Pellenc Sa Appareil de taille motorise auto-decoincant, en particulier taille-haie
DE102009012181A1 (de) * 2009-02-27 2010-09-02 Andreas Stihl Ag & Co. Kg Akkubetriebenes, handgeführtes Arbeitsgerät mit einem Gashebel
JP5256151B2 (ja) 2009-09-02 2013-08-07 株式会社マキタ 刈払機
WO2013122267A1 (en) * 2012-02-15 2013-08-22 Hitachi Koki Co., Ltd. Electric working machine
US9519281B2 (en) * 2012-09-28 2016-12-13 Robert Bosch Tool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dentification of contact between an object and a static implement in a power tool
JP6098117B2 (ja) * 2012-10-31 2017-03-22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携帯用工具
US10314228B2 (en) * 2014-05-16 2019-06-11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Grass trimmer and cord delivering method of grass trimmer
PL2946846T3 (pl) * 2014-05-23 2018-02-28 Felder Kg Urządzenie do wymiany narzędzi prasy do obróbki plastycznej
DE102015226190A1 (de) * 2015-12-21 2017-06-22 Robert Bosch Gmbh System mit zumindest einer Werkzeugmaschine und mit zumindest einer mobilen Sensorvorrichtung
ES2855140T3 (es) * 2018-03-08 2021-09-23 Stihl Ag & Co Kg Andreas Procedimiento para la operación dependiente del tipo, de una unidad eléctrica de accionamiento y un sistema
SE1850881A1 (en) * 2018-07-11 2020-01-12 Husqvarna Ab Power tool
JP7249228B2 (ja) * 2019-07-18 2023-03-30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作業機
EP3815509B1 (de) * 2019-10-29 2024-04-17 Andreas Stihl AG & Co. KG Handgeführtes garten-, forst- und/oder baubearbeitungsgerät und verfahren für ein handgeführtes garten-, forst- und/oder baubearbeitungsgerät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62125A (ja) * 1999-03-19 2000-09-26 Honda Motor Co Ltd 作業機の操作ハンドル装置
EP2460399A1 (fr) * 2010-12-02 2012-06-06 PELLENC (Société Anonyme) Outil aérien portatif, en particulier pour utilisation en arboriculture fruitière ou pour l'entretien d'espaces verts
WO2012171695A1 (de) * 2011-06-14 2012-12-20 Robert Bosch Gmbh Handwerkzeugmaschine
US20130140051A1 (en) * 2011-12-06 2013-06-06 Gardena Manufacturing Gmbh Hand-guided apparatus with an operating lever
WO2015072525A1 (ja) * 2013-11-13 2015-05-21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作業工具
JP2015023866A (ja) * 2014-09-03 2015-02-05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電動作業機
CN107614222A (zh) * 2015-07-13 2018-01-19 株式会社牧田 链锯
CN206165188U (zh) * 2015-12-25 2017-05-17 株式会社牧田 电动作业机械
JP2018014953A (ja) * 2016-07-29 2018-02-01 リョービ株式会社 ロングヘッジトリマ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45624A1 (zh) * 2021-09-27 2023-03-30 南京泉峰科技有限公司 园林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16330A (ja) 2021-02-15
DE102020003987A1 (de) 2021-01-21
JP7209597B2 (ja) 2023-01-20
US20210016406A1 (en) 2021-01-21
US11389917B2 (en) 2022-07-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37105A (zh) 电动作业机械
CN112237104A (zh) 电动作业机械
US20220297211A1 (en) Handheld portable cutting apparatus having a cutter unit
US11332934B2 (en) Tying machine
CN112616478B (zh) 绿篱修剪机
EP2452781B1 (en) Staple gun wire guide
US7874075B2 (en) Portable cutting machine
JP4550890B2 (ja) ポールヘッジカッタ等用の装置
EP2554039B1 (en) Brush cutter
US9084396B2 (en) Handheld power working machine
EP2554040A1 (en) Brush cutter
JP4090484B2 (ja) 曲折用アタッチメントおよびこれを装着してなる携帯型刈払機
CN212677843U (zh) 作业机械
CN115633589A (zh) 剪枝机
WO2013062458A1 (en) A folding arrangement for a handle assembly of walk-behind power tool, a handle assembly and a walk-behind power tool comprising such an arrangement
US20090049699A1 (en) Protective device for hand-held power tool
JP6225131B2 (ja) 携帯式作業機
JP2017213647A (ja) 切断機
JP7489305B2 (ja) 切断作業機
JP6794331B2 (ja) 手持式作業機
US20230405865A1 (en) Cutter machine
JP2021084168A (ja) 作業機
JP4532164B2 (ja) 切断工具
JP3078576U (ja) 金属製棒材用ハンドカッターおよびそのサポートカバー
CN110800450A (zh) 一种割灌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