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36696B - 面状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面状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236696B CN112236696B CN201980038525.5A CN201980038525A CN112236696B CN 112236696 B CN112236696 B CN 112236696B CN 201980038525 A CN201980038525 A CN 201980038525A CN 112236696 B CN112236696 B CN 11223669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uide plate
- light guide
- width direction
- contact
- ligh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2/00—Systems of lighting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main groups F21S4/00 - F21S10/00 or F21S19/00, e.g. of modular constr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面状照明装置,该面状照明装置(1)具备导光板(5)、框体(2)以及一对弹性部件(11A、11B)。导光板(5)对入射的光进行导光。框体(2)收容导光板(5)。一对弹性部件(11A、11B)在导光板(5)的宽度方向,夹着导光板(5)分别配置于导光板(5)与框体(2)之间,上述一对弹性部件(11A、11B)在压缩状态下与导光板(5)及框体(2)接触。一对弹性部件(11A、11B)具有:第一接触部(111),上述第一接触部(111)在宽度方向与导光板(5)及框体(2)接触;以及第二接触部(112),上述第二接触部(112)在与宽度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与导光板(5)及框体(2)接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面状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使用于汽车等车辆的显示装置的车载用背光灯,具有面状照明装置。面状照明装置往往具备供来自LED等光源的光入射并对入射的光进行导光的导光板及收容导光板的框体。导光板以及框体通常由热膨胀系数不同的材料构成。因此,在相对于框体固定导光板的情况下,会考虑导光板的宽度方向以及与宽度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的相对于框体的相对移动。因此,以往,在面状照明装置中,为了相对于框体固定导光板,而使用弹性部件(参照专利文献1)。弹性部件配置于导光板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壁与框体之间、导光板的上下方向的和光源侧相反的一侧的侧壁与框体之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38345号公报
然而,在近来的作为车载用背光灯的面状照明装置中,从外观设计性、显示画面的扩大化、省空间化的观点出发,要求窄边框化。在如车载用背光灯那样设置的类型的情况下,也存在要求除固定所需的一个边之外的三个边的窄边框化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状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窄边框化的面状照明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导光板,其对入射的光进行导光;框体,其收容上述导光板;以及一对弹性部件,它们在上述导光板的宽度方向,夹着上述导光板分别配置于上述导光板与上述框体之间,上述一对弹性部件在压缩状态下与上述导光板及上述框体接触,上述弹性部件具有:第一接触部,上述第一接触部在宽度方向与上述导光板及上述框体接触;以及第二接触部,上述第二接触部在与上述宽度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与上述导光板及上述框体接触。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导光板,其对入射的光进行导光;隔离件,其固定于上述导光板;一个以上的中间光学部件,其层叠于上述导光板的出射面侧;最外光学部件,其层叠于上述中间光学部件的层叠方向侧;以及固定带,其将各上述光学部件固定于上述隔离件,各上述光学部件在层叠方向的与上述固定带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固定片,上述固定带在层叠方向侧形成有凹部,上述中间光学部件的上述固定片在上述凹部内与上述固定带接触,上述最外光学部件的上述固定片与上述固定带中的、在中间光学部件的上述固定片在上述凹部内与上述固定带接触的接触状态下露出的露出区域接触。
本发明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能够实现窄边框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中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中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中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中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中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弹性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对实施方式中的面状照明装置的组装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7是对实施方式中的面状照明装置的组装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8是对实施方式中的面状照明装置的组装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9是对实施方式中的面状照明装置的组装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存在附图中的各构成要素的尺寸的关系、各要素的比率等与现实不同的情况。在附图的相互之间,也存在包含相互的尺寸的关系、比率不同的部分的情况。
〔实施方式〕
对实施方式中的面状照明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中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实施方式中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实施方式中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立体图。图4是实施方式中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5是实施方式中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弹性部件的立体图。此外,图3是省略了隔离件6、第一中间光学部件7、第二中间光学部件8、最外光学部件9以及罩10的图。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
这里,各图的X方向是本实施方式中的面状照明装置(导光板)的宽度方向。Y方向是本实施方式中的与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且是上下方向。Z方向是本实施方式中的与宽度方向及上下方向正交的厚度方向。Y1方向是上方向,且是光向导光板的入射方向,Y2方向是下方向。Z1方向是层叠方向,且是面状照明装置(导光板)的出射方向,Z2方向是相反方向。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各方向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表示将各部相互组装的状态下的方向。
本实施方式中的面状照明装置1被用作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灯。液晶显示装置例如搭载于汽车等车辆,主要被用作供驾驶员视觉辨认的显示装置、智能手机等的显示终端装置。
如图1~图2所示,面状照明装置1具备:框体2、反射部件3、光源4、导光板5、隔离件6、第一中间光学部件7、第二中间光学部件8、最外光学部件9、罩10、一对弹性部件11A、11B以及固定带12。本实施方式中的面状照明装置1在从厚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以宽度方向为长边方向,以上下方向为短边方向的长方形状。
如图2所示,框体2收容构成包含导光板5的面状照明装置1的构成要素。框体2例如是铝、铝合金等的金属制,通过压铸、冲压加工等成型。本实施方式中的框体2具有:以宽度方向为长边方向的长方形状的底板21、从底板21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部朝向层叠方向突出并且沿宽度方向延伸的一对长边侧侧壁22、23、以及从底板2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朝向层叠方向突出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短边侧侧壁24、25。框体2通过由长边侧侧壁22、23与短边侧侧壁24、25包围底板21的外周,而在内部形成收容空间部2a。收容空间部2a经由在层叠方向侧形成的开口与外部连通。本实施方式中的框体2将反射部件3、光源4、导光板5、隔离件6、第一中间光学部件7、第二中间光学部件8、最外光学部件9、一对弹性部件11A、11B以及固定带12收容于收容空间部2a。
如图2或图3所示,框体2在短边侧侧壁24、25的下方向侧端部分别形成有切口2b、2c。切口2b、2c使短边侧侧壁24、25的宽度方向的两壁面连通。收容空间部2a经由切口2b、2c与外部连通。短边侧侧壁24、25在比切口2b、2c靠上方向侧分别形成有框体侧突出部26A、26B。这里,框体侧突出部26A、26B形成于比切口2b、2c靠上方向侧的面状照明装置1的无用空间,即在从厚度方向观察面状照明装置1的情况下,形成于导光板5的后述的出射面51中的比有效发光区域R靠下方向侧(光源4侧)的区域。框体侧突出部26A、26B形成为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突出。宽度方向的内侧是指,在从厚度方向观察面状照明装置1的情况下,在宽度方向朝向面状照明装置1的中心的一侧。框体侧突出部26A、26B供弹性部件11A、11B分别接触,并如图3以及图4所示分别具有第一内壁面261、第二内壁面262以及插入孔263。第一内壁面261与弹性部件11A、11B的后述的第一接触部111接触。第一内壁面261是沿着上下方向的面,形成于框体侧突出部26A、26B中的宽度方向的最内侧。第二内壁面262与弹性部件11A、11B的后述的第二接触部112接触。第二内壁面262形成为从第一内壁面261的下方向侧端部朝向宽度方向的外侧。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内壁面262是将与宽度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设为宽度方向与和宽度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之间的方向,并沿着从第一内壁面261的下方向侧端部朝向宽度方向的外侧的方向的倾斜面。插入孔263供弹性部件11A、11B的后述的插入突起113插入,并形成于在宽度方向与弹性部件11A、11B分别对置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中的插入孔263形成于第一内壁面261,并形成为在宽度方向贯通短边侧侧壁24、25。此外,插入孔263可以不是贯通孔,也可以形成为有底孔。
如图2所示,反射部件3位于导光板5的相反方向侧,并配置于导光板5与框体2的底板21之间。反射部件3对入射到导光板5的光中的、主要从导光板5的厚度方向的两面中的相反方向侧的面(与后述的出射面51相反侧的面)泄漏到导光板5的外部的光的一部分进行反射,使其返回导光板5的内部。本实施方式中的反射部件3具有:长方形状的底板31、从底板31的上方向的端部朝向层叠方向突出并且沿宽度方向延伸的长边侧侧壁32、以及从底板2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朝向层叠方向突出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短边侧侧壁33、34。
如图2所示,光源4向导光板5入射光。本实施方式中的光源4具有基板41与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42。
基板41形成为在宽度方向延伸的带状。基板41例如是柔性印刷基板,将上下方向的两面中的上方向侧的面设为供LED42安装的安装面。基板41通过固定部件(固定带、粘接剂等),在下方向侧的面与框体2的长边侧侧壁23固定。
LED42照射光,例如是由蓝色LED与荧光体构成的近似白色LED等。本实施方式中的LED42相对于基板41在宽度方向排列安装有多个。LED42只要为一个以上即可,根据面状照明装置1所要求的性能,将任意的数量安装于基板41。如图3以及图4所示,LED42安装于基板41,由此发光面42a成为上方向侧,即成为在上下方向与导光板5对置的一侧,并向上方向射出光。也就是说,光源4是将LED42中的在上下方向与发光面42a相反一侧的面安装于基板41的顶视型的光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LED42中的与发光面42a正交的面被安装的侧视型。
如图2所示,导光板5供光从光源4入射,并对入射的光进行导光。导光板5例如是透明的聚碳酸酯等的透过性合成树脂制。导光板5是以宽度方向为长边方向的长方形状的板状部件,该导光板5具有:出射面51、入光面52、脚部53A、53B、宽度方向侧面54A、54B以及导光板侧突出部55A、55B。这里,导光板5收容于框体2,在通过一对弹性部件11A、11B而被固定的固定状态下,相对于框体2分离。本实施方式中的导光板5以相对于框体2在宽度方向以及上方向形成有间隙的方式相对于框体2被进行设计。
出射面51是厚度方向的两面中的层叠方向侧的面。出射面51是射出导光板5引导的光的平坦面,并与相反方向侧的面一起构成导光板5的主面。这里,相反方向侧的面可以是平坦面,也可以形成有由多个点构成的光路变更图案。当在相反方向侧的面形成有光路变更图案的情况下,能够按期望地变更在导光板5的内部被引导的光的行进方向,因此能够从出射面51射出更多的光。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入光面52是与光源4对置的面,且是供来自光源4的光入射的面。入光面52是导光板5的上下方向的两面中的下方向侧的面,且是与各LED42的发光面42a对置的面。
脚部53A、53B对上下方向的入光面52与发光面42a的间隔进行调整。脚部53A、53B分别形成于入光面5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并形成为朝向下方向突出。即,各LED42在脚部53A、53B之间,在上下方向与入光面52对置。脚部53A、53B在将导光板5收容于框体2的状态下,在下方向与基板41接触,由此限制导光板5相对于长边侧侧壁23的向下方向的移动。此外,脚部53A、53B也可以不与基板41接触,而与长边侧侧壁23直接接触。即,导光板5也可以仅通过脚部53A、53B与框体2接触,除脚部53A、53B之外的其他部分不与框体2接触,即相对于框体2分离。
宽度方向侧面54A、54B是沿着上下方向的面,且是导光板5的外周面中的宽度方向的两外周面。宽度方向侧面54A、54B与弹性部件11A、11B的第一接触部111接触。
导光板侧突出部55A、55B形成于宽度方向侧面54A、54B的下方向侧端部,并形成为朝向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宽度方向的外侧是指,在从厚度方向观察面状照明装置1的情况下,在宽度方向朝向面状照明装置1的外部的一侧。导光板侧突出部55A、55B供弹性部件11A、11B分别接触,并分别具有第一外周面551。第一外周面551与弹性部件11A、11B的第二接触部112接触。第一外周面551分别形成为从宽度方向侧面54A、54B的下方向侧端部朝向宽度方向的外侧。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外周面551是将与宽度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设为宽度方向与和宽度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之间的方向,并沿着从宽度方向侧面54A、54B的下方向侧端部朝向宽度方向的外侧的方向的倾斜面。
如图2以及图3所示,隔离件6配置为在出射方向侧横跨光源4与导光板5。隔离件6例如是白色的树脂板等具有反射功能的合成树脂制。隔离件6是以宽度方向为长边方向的带状的板状部件,在从厚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至少覆盖发光面42a以及入光面52。隔离件6的厚度方向的两面中的相反方向侧的面被固定部件(固定带、粘接剂等)例如固定于导光板5的下方向侧端部、相邻的LED42之间的前方部分。隔离件6能够抑制从发光面42a与入光面52之间漏出的光向面状照明装置1的外部射出,并且能够通过反射功能将漏出的光导向入光面52。
如图2所示,第一中间光学部件7构成中间光学部件,控制从导光板5射出的光。第一中间光学部件7作为光学部件,例如是扩散片,使从出射面51射出的光扩散。第一中间光学部件7层叠于导光板5的出射面51侧,即层叠方向侧。也就是说,第一中间光学部件7是多个光学部件中的最内,即最靠出射面51侧的光学部件。第一中间光学部件7具有主体部71与多个固定片72、73。主体部71为片状,使入射到厚度方向中的相反方向侧的面的光从层叠方向侧的面射出。固定片72、73经由隔离件6将第一中间光学部件7固定于导光板5。固定片72、73形成为从主体部71的下方向侧端部朝向下方向侧突出,并且形成于在层叠方向与隔离件6对置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中的固定片72、73在宽度方向空开间隔地排列,不形成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以及两端部。固定片72在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侧形成有一对,并在固定带12的后述的第一凹部121内与固定带12接触。固定片73在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侧,即在比固定片72靠宽度方向的外侧形成有多个,并在固定带12的后述的第三凹部123内与固定带12接触。这里,固定片7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比固定片7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短。即,第一中间光学部件7能够使没有设置固定片72、73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增长。
如图2所示,第二中间光学部件8构成中间光学部件,控制从导光板5射出的光。第二中间光学部件8作为光学部件,例如是棱镜片,对从第一中间光学部件7射出的光进行配光控制。第二中间光学部件8层叠于第一中间光学部件7的层叠方向侧。即,第二中间光学部件8是多个光学部件中的正中间,即在厚度方向被两个光学部件夹持的光学部件。第二中间光学部件8具有主体部81与多个固定片82、83。主体部81为片状,使入射到厚度方向中的相反方向侧的面的光从层叠方向侧的面射出。固定片82、83经由隔离件6将第二中间光学部件8固定于导光板5。固定片82、83形成为从主体部81的下方向侧端部朝向下方向侧突出,并且形成于在层叠方向与隔离件6对置的位置。另外,固定片82、83形成于在层叠方向不与固定片72、73重叠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中的固定片82、83在宽度方向空开间隔地排列,不形成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以及两端部。固定片82在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侧形成有一对,并在固定带12的后述的第二凹部122内与固定带12接触。固定片83在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侧,即在比固定片82靠宽度方向的外侧形成有多个,并在固定带12的后述的第四凹部124内与固定带12接触。这里,固定片8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比固定片8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短。即,第二中间光学部件8能够使没有设置固定片82、83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增长。
如图2所示,最外光学部件9控制从导光板5射出的光。最外光学部件9作为光学部件,例如是DBEF(Dual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反射式偏光片),增加从第二中间光学部件8射出的光的强度。最外光学部件9层叠于第二中间光学部件8的层叠方向侧。即,最外光学部件9是多个光学部件中的最外,即最靠与出射面51侧相反的一侧(层叠方向侧)的光学部件。最外光学部件9具有主体部91与固定片92。主体部91为片状,使入射到厚度方向中的相反方向侧的面的光从层叠方向侧的面射出。固定片92经由隔离件6将最外光学部件9固定于导光板5。固定片92形成为从主体部91的下方向侧端部朝向下方向侧突出,并且形成于在层叠方向与隔离件6对置的位置。另外,固定片92形成为沿宽度方向延伸,并形成为遍布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两端部。固定片92形成于在层叠方向与固定片72、73、82、83重叠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中的固定片92在层叠方向与固定带12的后述的露出区域125、126对置,并与露出区域125、126接触。这里,对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光学部件7~9的热膨胀系数而言,作为扩散片的第一中间光学部件7与作为棱镜片的第二中间光学部件8相同或大致相同,作为最外光学部件9的DBEF大于中间光学部件7、8。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光学部件7~9的质量按作为扩散片的第一中间光学部件7、作为棱镜片的第二中间光学部件8、作为DBEF的最外光学部件9的顺序变重。
如图2所示,罩10是面状照明装置1的盖,在框体2收容构成要素的状态下对其进行覆盖。罩10形成有开口部10a,使最外光学部件9经由开口部10a向外部露出。这里,开口部10a形成为比最外光学部件9的层叠方向侧的面中的供来自导光板5的光射出的区域窄。即,罩10规定面状照明装置1的发光区域。
弹性部件11A、11B相对于框体2固定导光板5。弹性部件11A、11B夹着导光板5分别配置于导光板5与框体2之间。弹性部件11A、11B在被弹性压缩的状态,即压缩状态下,与导光板5及框体2接触。弹性部件11A、11B例如是橡胶制、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制,能够进行弹性压缩、弹性恢复。如图5所示,弹性部件11A、11B具有第一接触部111、第二接触部112以及插入突起113。
第一接触部111在宽度方向与导光板5及框体2接触。第一接触部111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接触部11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面中的、作为一方的侧面的第一框体侧侧面114与第一内壁面261接触,作为另一方的侧面的第一导光板侧侧面115在弹性部件11A的情况下与宽度方向侧面54A接触,在弹性部件11B的情况下与宽度方向侧面54B接触。
第二接触部112在交叉方向与导光板5及框体2接触。第二接触部112位于比第一接触部111靠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并且形成为沿交叉方向延伸。第二接触部112的与交叉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侧面中的、作为一方的侧面的第二框体侧侧面116与第二内壁面262接触,作为另一方的侧面的第二导光板侧侧面117与第一外周面551接触。
插入突起113插入插入孔263。插入突起113形成为从第一接触部111向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本实施方式中的插入突起113形成为从第一框体侧侧面114向框体2突出。此外,插入突起113也可以设置于第一接触部112。
如图2以及图6所示,固定带12将各光学部件7~9固定于隔离件6。固定带12形成为在宽度方向延伸的带状,在厚度方向中的层叠方向侧与各光学部件7~9接触,在相反方向侧与隔离件6接触。固定带12具有多个凹部121~124与多个露出区域125、126。
各凹部121~124形成为从固定带12的厚度方向的两面中的、层叠方向侧的面向相反方向侧凹陷。各第一凹部121与固定片72分别对应,并分别形成于各第二凹部122的内侧。第一凹部121形成为在宽度方向夹着露出区域125,并形成为朝向比第二凹部122靠相反方向侧凹陷。这里,第一凹部121形成为在与固定片72接触的状态下,不使固定片72的层叠方向侧的面向比第一凹部121靠层叠方向侧突出。各第二凹部122与固定片82分别对应,并分别形成于在宽度方向相邻的露出区域125、126之间。这里,第二凹部122形成为在与固定片82接触的状态下,不使固定片82的层叠方向侧的面向比第二凹部122靠层叠方向侧突出,即不从固定带12的层叠方向侧的面向层叠方向突出。各第三凹部123与固定片73分别对应,并分别形成于各第四凹部124的内侧。第三凹部123分别形成于在宽度方向相邻的露出区域126、126之间,并形成为朝向比第四凹部124靠相反方向侧凹陷。这里,第三凹部123形成为在与固定片73接触的状态下,不使固定片73的层叠方向侧的面向比第三凹部123靠层叠方向侧突出。各第四凹部124与固定片83分别对应,并分别形成于在宽度方向相邻的露出区域126、126之间。这里,第四凹部124形成为在与固定片83接触的状态下,不使固定片83的层叠方向侧的面向比第四凹部124靠层叠方向侧突出,即不从固定带12的层叠方向侧的面向层叠方向突出。
各露出区域125、126是在中间光学部件7、8的固定片72、73、82、83在凹部121~124内与固定带12接触的接触状态下露出的区域。露出区域125位于固定带12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露出区域125形成为宽度方向的长度比中间光学部件7、8的固定片72、73、82、83以及露出区域126长。即,露出区域125形成为宽度方向的长度最长。露出区域126位于固定带1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侧,即除中央部以外的位置。露出区域126在宽度方向空开间隔地配置。本实施方式中的露出区域126也分别位于固定带12的两端部。本实施方式中的固定带12为双面胶带,在层叠方向进行层叠,由此形成为与各凹部121~124对应的三层构造,但也可以是一层构造。另外,固定带12能够根据各光学部件7~9的热膨胀系数以及质量,最佳地调整各凹部121~124以及各露出区域125、126的宽度方向的长度、间距等。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中的面状照明装置1的组装进行说明。首先,作业人员或组装机械等的作业人员等如图2所示,相对于框体2收容反射部件3。接下来,作业人员等相对于框体2收容光源4。作业人员等预先使固定部件与基板41的下方向侧的面接触来进行安装,而使固定部件与框体2的长边侧侧壁23接触,由此相对于框体2固定光源。
接下来,作业人员等相对于框体2收容弹性部件11A、11B。作业人员等将弹性部件11A、11B的插入突起113分别插入到插入孔263。弹性部件11A、11B在宽度方向与框体2分别对置。接下来,作业人员等相对于框体2收容导光板5。作业人员等以出射面51成为层叠方向侧的方式使导光板5在厚度方向与框体2对置。然后,在使弹性部件11A、11B弹性压缩的状态下,使导光板5在宽度方向与弹性部件11A、11B分别对置。此时,第一框体侧侧面114与第一内壁面261接触,第一导光板侧侧面115与宽度方向侧面54A、54B分别接触,第二框体侧侧面116与第二内壁面262接触,第二导光板侧侧面117与第一外周面551接触,由此在弹性部件11A、11B被弹性压缩的状态下,第一接触部111在宽度方向与导光板5及框体2接触,第二接触部112在交叉方向与导光板5及框体2接触。由此,导光板5以在宽度方向以及上下方向被限制相对于框体2的相对移动的状态被固定。
接下来,作业人员等相对于导光板5固定隔离件6。作业人员等预先使固定部件与隔离件6的相反方向侧的面接触来进行安装,而使固定部件与导光板5的出射面51接触,由此相对于导光板5固定隔离件6。接下来,作业人员等如图6所示,相对于隔离件6安装固定带12。作业人员等使固定带12与隔离件6的层叠方向侧的面接触,即以形成各凹部121~124的方式层叠双面胶带。此外,固定带12相对于隔离件6的安装也可以在将隔离件6相对于导光板5进行固定前预先进行。
接下来,作业人员等相对于框体2收容第一中间光学部件7。作业人员等以固定片72在厚度方向与第一凹部121对置,固定片73在厚度方向与第二凹部122对置的方式,使第一中间光学部件7在厚度方向与导光板5对置。然后,作业人员等使固定片72以及固定片73在第一凹部121内以及第二凹部122内与固定带12分别接触,由此如图7所示,将第一中间光学部件7相对于导光板5进行固定。接下来,作业人员等相对于框体2收容第二中间光学部件8。作业人员等以固定片82在厚度方向与第三凹部123对置,固定片83在厚度方向与第四凹部124对置的方式,使第二中间光学部件8在厚度方向与导光板5对置。然后,作业人员等使固定片82以及固定片83在第三凹部123内以及第四凹部124内与固定带12分别接触,由此如图8所示,将第二中间光学部件8相对于导光板5进行固定。接下来,作业人员等相对于框体2收容最外光学部件9。作业人员等以固定片92在厚度方向与露出区域125、126对置的方式使最外光学部件9在厚度方向与导光板5对置。然后,作业人员等使固定片92与露出区域125、126分别接触,由此如图9所示,将最外光学部件9相对于导光板5进行固定。
接下来,作业人员等相对于框体2固定罩10。作业人员等将形成于框体2的外周面的卡止爪插入形成于罩10的外周面的卡止孔,由此相对于框体2卡止罩10。由此,完成本实施方式中的面状照明装置1的组装。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的面状照明装置1通过弹性压缩状态的一对弹性部件11A、11B,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进行按压,朝向下方向,即入光面52侧(导光板5中的供光入射的一侧)进行按压,由此能够将导光板5在相对于框体2在宽度方向以及上方向分离的状态下进行固定。因此,能够将导光板5相对于框体2配置于中心,即使导光板5以及框体2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一致或接近。由此,能够使导光板5与框体2的间隙减小并且左右均等,由此实现窄边框化。
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中的面状照明装置1而言,导光板5的下方向侧端部且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即入光面5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本来是光学特性不均匀且偏离发光区域的区域,因此配置一对弹性部件11A、11B所带来的光学影响较少,边框宽度不会变宽。另外,在除入光面52侧的边之外的三个边,能够避免相对于框体2固定导光板5,因此能够实现除入光面52侧的边之外的三个边的窄边框化。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面状照明装置1能够通过一对弹性部件11A、11B来限制导光板5相对于框体2的宽度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相对移动,因此能够进行面状照明装置1中的构件件数的削减。另外,面状照明装置1的组装变得容易,从而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性。
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中的面状照明装置1而言,一对弹性部件11A、11B中的第二接触部112的延伸方向即交叉方向是宽度方向与上下方向之间的方向。因此,一对弹性部件11A、11B在从厚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一接触部111与第二接触部112不呈直角屈曲。即,导光板5的宽度方向侧面54A、54B与第一外周面551不呈直角屈曲。在导光板5中呈直角屈曲的部分的成型性(脱模)差,并且内部的光容易泄漏到外部。因此,通过一对弹性部件11A、11B将导光板5固定于框体2,由此能够减小对导光板5的光学影响。此外,在本发明中,在将导光板5固定于框体2的观点中,也可以使第一接触部111与第二接触部112呈直角屈曲。
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中的面状照明装置1而言,通过将插入突起113插入到插入孔263,来限制一对弹性部件11A、11B相对于框体2在厚度方向相对移动。因此,在面状照明装置1的组装时,在将导光板5收容于框体2时,能够抑制一对弹性部件11A、11B相对于框体2在厚度方向偏移。由此,能够将导光板5收容于框体2,因此面状照明装置1的组装变得容易,从而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性。另外,即使导光板5的膨胀收缩因温度变化等而反复,也能够限制一对弹性部件11A、11B相对于框体2在厚度方向相对移动。
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中的面状照明装置1而言,中间光学部件7、8在各凹部121~124内与固定带12接触,最外光学部件9与各露出区域125、126接触,固定带12安装于在导光板5固定的隔离件6。因此,所有的光学部件7~9经由具有反射功能的隔离件6固定于导光板5。由此,与为了将所有的光学部件7~9直接固定于导光板5而将固定带12直接安装于导光板5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漏出的光返回,因此能够抑制面状照明装置1的亮度的降低。另外,在面状照明装置1中的、入光面52侧的边,使一对弹性部件11A、11B以及固定带12实现的光学部件7~9相对于导光板5的固定构造集中,因此能够实现除入光面52侧的边之外的三个边的窄边框化。另外,通过将光学部件7~9的固定构造设置为横跨原来作为无用空间的光源4的层叠方向侧的区域(通过将无用空间作为固定台来进行有效利用),也能够促进入光面52侧的边的窄边框化。
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中的面状照明装置1而言,最外光学部件9与位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露出区域125接触,而相对于导光板5被固定,因此最外光学部件9以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为基准进行膨胀、收缩。因此,即使最外光学部件9的热膨胀系数大于导光板5以及中间光学部件7、8,最外光学部件9的宽度方向的膨胀、收缩大于导光板5以及中间光学部件7、8,位于膨胀、收缩的影响较少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露出区域125处的固定带12的追随性也变高。因此,能够抑制固定带12因最外光学部件9的膨胀、收缩而从导光板5以及光学部件7~9剥离,从而能够抑制因膨胀、收缩而在光学部件7~9产生褶皱。
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中的面状照明装置1而言,位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露出区域125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比中间光学部件7、8的固定片72、73、82、8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长,由此能够使露出区域125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形成为最长。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中的面状照明装置1而言,位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侧的固定片72、8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比位于两端部侧的固定片73、8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短,因此,结果能够使位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露出区域125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形成为最长。因此,即使最外光学部件9的质量变大,也能够可靠地相对于导光板5进行固定。另外,根据需要,在配置于露出区域125的两端部侧(宽度方向的外侧)且宽度比露出区域125短的露出区域126也固定最外光学部件9,由此能够在抑制了褶皱的产生的状态下,补充最外光学部件9相对于隔离件6(导光板5)的固定强度,并且抑制平面内的(以Z轴为旋转轴的)旋转位移。
此外,对于本实施方式中的面状照明装置1而言,将交叉方向设为宽度方向与上下方向之间的方向,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上下方向。另外,弹性部件11A、11B例如也可以是具有第二接触部弯曲的部分的形状。
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中的面状照明装置1而言,利用两个光学部件构成中间光学部件7、8,但也可以是一个光学部件。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将上述各构成要素适当地组合而构成的方案也包含在本发明中。另外,进一步的效果、变形例也能够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地导出。因此,本发明的更宽泛的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面状照明装置;2…框体;263…插入孔;3…反射部件;4…光源;5…导光板;51…出射面;6…隔离件;7…第一中间光学部件;72、73…固定片;8…第二中间光学部件;82、83…固定片;9…最外光学部件;92…固定片;10…罩;11A、11B…弹性部件;111…第一接触部;112…第二接触部;113…插入突起;12…固定带;121、122、123、124…凹部;125、126…露出区域。
Claims (4)
1.一种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导光板,其对入射的光进行导光;
框体,其收容所述导光板;以及
一对弹性部件,它们在所述导光板的宽度方向夹着所述导光板分别配置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框体之间,所述一对弹性部件在压缩状态下与所述导光板及所述框体接触,
所述弹性部件具有:
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在宽度方向与所述导光板及所述框体接触;以及
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在与所述宽度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与所述导光板及所述框体接触,
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比所述第一接触部靠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
所述交叉方向是所述宽度方向与和所述导光板的主面平行且和所述宽度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之间的方向,所述宽度方向与光源排列的方向平行,
所述框体在与所述弹性部件在宽度方向对置的位置形成有插入孔,
所述弹性部件具有插入突起,所述插入突起从所述第一接触部向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并且插入至所述插入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在所述导光板中的供所述光入射的一侧且在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与所述导光板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隔离件,其配置于所述导光板;
一个以上的中间光学部件,其层叠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射面侧;
最外光学部件,其层叠于所述中间光学部件的层叠方向侧;以及
固定带,其将各所述光学部件固定于所述隔离件,
各所述光学部件在与所述固定带在层叠方向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固定片,
所述固定带在层叠方向侧形成有凹部,
所述中间光学部件的所述固定片在所述凹部内与所述固定带接触,
所述最外光学部件的所述固定片与所述固定带中的、在中间光学部件的所述固定片在所述凹部内与所述固定带接触的接触状态下露出的露出区域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光源,所述光源向所述导光板照射所述光,
所述光学部件的固定片与所述光源的至少一部分及所述导光板中的供所述光入射的一侧在层叠方向对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85146A JP7050641B2 (ja) | 2018-09-28 | 2018-09-28 | 面状照明装置 |
JP2018-185146 | 2018-09-28 | ||
PCT/JP2019/027342 WO2020066220A1 (ja) | 2018-09-28 | 2019-07-10 | 面状照明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236696A CN112236696A (zh) | 2021-01-15 |
CN112236696B true CN112236696B (zh) | 2022-01-04 |
Family
ID=699530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38525.5A Active CN112236696B (zh) | 2018-09-28 | 2019-07-10 | 面状照明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050641B2 (zh) |
CN (1) | CN112236696B (zh) |
WO (1) | WO202006622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527257B2 (ja) | 2021-09-06 | 2024-08-02 |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 面状照明装置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581850B (en) * | 2001-02-21 | 2004-04-01 |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 Light-guided plate, planar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image reading device |
CN201401701Y (zh) * | 2009-05-13 | 2010-02-10 | 厦门高卓立科技有限公司 | 液晶屏的背光源模块结构 |
KR20130045964A (ko) * | 2011-10-27 | 2013-05-07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조명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
CN103176311A (zh) * | 2011-12-20 | 2013-06-26 |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东 | 显示装置 |
CN204806300U (zh) * | 2015-06-12 | 2015-11-25 |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定位结构 |
CN107448814A (zh) * | 2016-05-26 | 2017-12-08 | 美蓓亚三美株式会社 | 面状照明装置 |
CN207421884U (zh) * | 2016-07-21 | 2018-05-29 | 美蓓亚三美株式会社 | 面状照明装置以及光源 |
CN209946433U (zh) * | 2018-04-04 | 2020-01-14 | 美蓓亚三美株式会社 | 面状照明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998810B2 (ja) * | 1998-05-28 | 2007-10-3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照明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
JP5178460B2 (ja) | 2008-11-04 | 2013-04-10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面状照明装置 |
WO2014054519A1 (ja) | 2012-10-04 | 2014-04-10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WO2014069298A1 (ja) | 2012-10-30 | 2014-05-0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
JP6453271B2 (ja) | 2016-06-03 | 2019-01-16 |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 面状照明装置 |
KR102024862B1 (ko) | 2016-10-19 | 2019-09-25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JP6596031B2 (ja) | 2017-02-22 | 2019-10-23 |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 面状照明装置 |
-
2018
- 2018-09-28 JP JP2018185146A patent/JP7050641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7-10 WO PCT/JP2019/027342 patent/WO202006622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07-10 CN CN201980038525.5A patent/CN11223669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581850B (en) * | 2001-02-21 | 2004-04-01 |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 Light-guided plate, planar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image reading device |
CN201401701Y (zh) * | 2009-05-13 | 2010-02-10 | 厦门高卓立科技有限公司 | 液晶屏的背光源模块结构 |
KR20130045964A (ko) * | 2011-10-27 | 2013-05-07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조명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
CN103176311A (zh) * | 2011-12-20 | 2013-06-26 |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东 | 显示装置 |
CN204806300U (zh) * | 2015-06-12 | 2015-11-25 |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定位结构 |
CN107448814A (zh) * | 2016-05-26 | 2017-12-08 | 美蓓亚三美株式会社 | 面状照明装置 |
CN207421884U (zh) * | 2016-07-21 | 2018-05-29 | 美蓓亚三美株式会社 | 面状照明装置以及光源 |
CN209946433U (zh) * | 2018-04-04 | 2020-01-14 | 美蓓亚三美株式会社 | 面状照明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0057459A (ja) | 2020-04-09 |
WO2020066220A1 (ja) | 2020-04-02 |
JP7050641B2 (ja) | 2022-04-08 |
CN112236696A (zh) | 2021-01-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604389B2 (en) |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 |
US8355096B2 (en) |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
JP6517730B2 (ja) | 面状照明装置 | |
JP5104770B2 (ja)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 |
WO2010146903A1 (ja) | 発光モジュール、照明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受像装置 | |
WO2009130955A1 (ja) | 電子パッケージ、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
US8441596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backlight with reflective member | |
JP2013191495A (ja) | 面光源装置 | |
CN112236696B (zh) | 面状照明装置 | |
US10274662B2 (en) | Planar illumination apparatus | |
JP5040194B2 (ja) | 液晶表示モジュール | |
WO2010029658A1 (ja) |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 |
JP4626621B2 (ja)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 |
JP4650446B2 (ja)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 |
JP4650448B2 (ja)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 |
JP2019029081A (ja) | 面状照明装置 | |
JP2008243558A (ja)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 |
JP5029413B2 (ja)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 |
JP6824489B2 (ja) | 面状照明装置 | |
JP7527257B2 (ja) | 面状照明装置 | |
WO2012102096A1 (ja) | エッジライト型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 |
JP4650447B2 (ja)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 |
EP4372267A1 (en) | Planar lighting device | |
JP4626622B2 (ja)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 |
JP2022061555A (ja) | 面状照明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