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46433U - 面状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面状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46433U
CN209946433U CN201920451387.0U CN201920451387U CN209946433U CN 209946433 U CN209946433 U CN 209946433U CN 201920451387 U CN201920451387 U CN 201920451387U CN 209946433 U CN209946433 U CN 2099464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lighting device
fixing portion
planar ligh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5138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达和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nebeaMitsumi Inc
Original Assignee
MinebeaMitsumi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nebeaMitsumi Inc filed Critical MinebeaMitsumi In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464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464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能够使制造工序容易化的面状照明装置。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具备导光板、框部件、以及膨胀部件。导光板对入射的光进行引导。框部件具有与导光板的侧面对置的壁面。膨胀部件通过固定部件相对于壁面以及侧面中的任一方被固定,并在膨胀后的状态下与另一方抵接。

Description

面状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面状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一种面状照明装置,其具备对光源的光进行引导的导光板、和以包围导光板的方式收纳导光板的框架。在这种面状照明装置中,通过在导光板与框架之间设置橡胶等弹性部件来将两者固定(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38345号公报
然而,在制造时组装弹性部件的情况下,由于在压缩弹性部件的状态下将其压入导光板与框架之间,因此组装弹性部件并不容易。像这样,在使制造工序、特别是弹性部件的组装工序容易化的方面上还有改善的余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情况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制造工序容易化的面状照明装置以及面状照明装置的制造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达成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具备导光板、框部件、以及膨胀部件。上述导光板对入射的光进行引导。上述框部件具有与上述导光板的侧面对置的壁面。上述膨胀部件通过固定部件相对于上述壁面以及上述侧面中的任一方被固定,并在膨胀后的状态下与另一方抵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能够使制造工序容易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光源侧的角部的正面放大图。
图4是表示固定部的外观的图。
图5是表示固定部的外观的图。
图6是表示膨胀前后的固定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剖视图。
图8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主视图。
图9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面状照明装置;2…光源;3…导光板;4…反射部件;5…光学部件;6…第一框架;7…第二框架;8…粘合部件;20…固定部;20a…膨胀部件;20b…基材;20c…粘合部件(固定部件);100…缓冲部件;200…恢复部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以及面状照明装置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此外,附图中的各要素的尺寸的关系、各要素的比率等存在与现实不同的情况。即使在附图的相互之间也存在含有彼此的尺寸的关系、比率不同的部分的情况。另外,在各附图中,为了易于理解说明,存在图示出以面状照明装置的光的射出方向为Z轴正方向的三维正交坐标系的情况。
首先,使用图1~图3,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的概要进行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剖视图。图3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光源侧的角部的正面放大图。在图1中,示出面状照明装置的整体图。另外,在图2中,示出沿图1中的A-A线剖切后的截面。另外,在图3中,示出面状照明装置的结构中的去除第二框架7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图3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1例如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灯而使用。这样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是车载装置(导航装置、指示器等)、智能手机等的终端装置。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1的形状例如在正面观察时为大致矩形状。另外,面状照明装置1通过从发光区域R向Z轴正方向侧亦即射出方向射出光而向上述的液晶显示装置照射。
另外,如图1~图3所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1具备光源2、导光板3、反射部件4、光学部件5、第一框架6、第二框架7、粘合部件8、以及固定部20。
光源2例如是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作为LED的光源2例如可以是由蓝色LED和荧光体构成的疑似白色LED。另外,如图1所示,光源2沿着面状照明装置1的长边方向亦即X轴方向排列有多个。此外,光源2的数量并不限于为多个的情况,也可以为一个,能够采用任意的数量。
另外,光源2具有发出光的发光面2a。另外,与光源2的发光面2a交叉(例如正交)的侧面接合有未图示的基板。这样的光源2与基板的关系有时被称为侧视型等。此外,光源2并不限于侧视型,也可以是所谓的顶视型。顶视型是指发光面2a的相反侧的面亦即相反面与上述的基板接合。此外,上述的基板例如能够采用柔性基板(FPC:Flexible PrintedCircuit)。
导光板3例如是由透明材料(例如聚碳酸酯树脂)构成的板状部件,从光源2发出的光向内部入射并进行引导。如图1~图3所示,导光板3具有主面3a、3b、和侧面3c、3d。主面3a是供引导来的光射出的射出面。
主面3b是处于主面3a的相反侧的主面。另外,主面3b例如也可以形成由多个点构成的光路变更图案。通过形成光路变更图案,从而在导光板3内行进的光的行进方向被变更,而从作为射出面的主面3a射出更多的光。
侧面3c与光源2的发光面2a对置,为供光源2的光入射的入射面。另外,侧面3c形成有侧面3d侧的一部分突出的突出部3c1。侧面3d是与后述的第一框架6的侧部6a对置的侧面。另外,侧面3d形成有侧面3c侧的端部的一部分突出的突出部3d1。
如图1~图3所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1为光源2的光从导光板3的侧面3c入射的所谓的侧光型的照明装置。此外,面状照明装置1也可以是光源2的光从导光板3的主面3b入射的直下型的照明装置。
此外,导光板3例如也可以在光源2侧亦即侧面3c侧设置楔部。具体地,导光板3可以设置导光板3的厚度趋向远离侧面3c侧的方向亦即Y轴正方向侧而逐渐减小的楔部。
反射部件4设置在导光板3的主面3b与后述的第一框架6的底部6c之间。反射部件4是对入射至导光板3的光中的、在进行引导的过程中从主面3b漏出的光的一部分进行反射而使之再次返回到导光板3的部件。
光学部件5设置在导光板3的射出面亦即主面3a侧,为对从主面3a射出的光的配光进行控制的片状部件。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光学部件5具有第一片5a、第二片5b、以及第三片5c。
第一片5a例如是扩散片,对从导光板3的主面3a射出的光进行扩散。第二片5b是棱镜片,进行由第一片5a扩散后的光的配光控制。第三片5c是DBEF(Dual BrightnessEnhancement Film:反射型偏光片),其增加由第二片5b配光控制后的光的强度。
此外,光学部件5也可以仅具有第一片5a、第二片5b以及第三片5c中的任一个(或者两个)片。另外,对于光学部件5而言,示出了第一片5a、第二片5b以及第三片5c由分体构成的情况,但也可以是第一片5a、第二片5b以及第三片5c的功能成为一体的一个片状部件。
另外,如图3所示,光学部件5通过在第一片5a与导光板3之间设置粘合部件8而粘合固定于导光板3。粘合部件8例如可以采用双面胶带等这样的能够粘合部件彼此的材料。
第一框架6以及第二框架7例如是由金属材料、树脂材料构成的框部件。第一框架6是形成面状照明装置1的基座的部件,并收纳上述的光源2、导光板3、反射部件4、光学部件5以及粘合部件8等。
如图1~图3所示,第一框架6具有侧部6a、6b和底部6c。侧部6a具有与导光板3的侧面3d对置的壁面61。侧部6b为处于与侧部6a交叉的位置关系的部位,并与导光板3的入射面亦即侧面3c对置。此外,在图3中,示出了侧部6a的端部与侧部6b的端部分离的情况,但侧部6a与侧部6b也可以连接。
第二框架7是形成面状照明装置1的盖的部件。具体地,第二框架7配置为从外侧覆盖第一框架6的侧部6a、6b。另外,第二框架7具有与发光区域R对应的开口。由此,从光学部件5射出的光通过第二框架7的开口向外部(液晶显示装置)射出。换言之,第二框架7也可以说是规定发光区域R的部件。
固定部20设置为抵接在第一框架6的侧部6a与导光板3之间,并分别按压侧部6a以及导光板3。由此,相对于第一框架6固定导光板3。此外,关于固定部20的具体的部件结构,后文用图6叙述。
这里,对于现有的固定部进行说明。现有的固定部例如使用了橡胶等预先被成型的弹性部件。因此,在将固定部组装在导光板与框架之间的情况下,需要将弹性部件以压缩的状态压入导光板与框架之间,因此组装工序并不容易。像这样,在使制造工序、特别是固定部的组装工序容易化的方面上存在改善的余地。
因此,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1中,作为固定部20使用膨胀部件。具体地,作为膨胀部件的固定部20固定于第一框架6中的侧部6a的壁面61,并在膨胀后的状态下与导光板3的侧面3d抵接。
更加具体地,如图3所示,固定部20在组装工序中,首先,以膨胀前的状态(压缩状态)通过双面胶带等固定部件相对于壁面61被固定(图3上层)。
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对固定部20进行固定的壁面61是侧部6a向导光板3侧突出的部位的面。而且,壁面61具有在从Y轴负方向侧亦即侧部6b观察的情况下,成为向上倾斜的倾斜面61a、和向侧部6a的Y轴方向亦即延伸方向延伸的延伸面61b。具体地,壁面61的倾斜面61a是随着远离Y轴负方向侧亦即光源2而接近导光板3的侧面3d(延伸面3db)的面。另外,倾斜面61a是与侧面3d的突出部3d1中的倾斜面3da对应(大致平行)的面。另外,壁面61的延伸面61b是与倾斜面61a连续的面。另外,延伸面61b是与侧面3d的延伸面3db对应(大致平行)的面。如图3所示,固定部20固定于倾斜面61a以及延伸面61b。此外,在图3中,示出了一个固定部20固定于倾斜面61a以及延伸面61b的情况,但也可以是两个固定部20分开固定于倾斜面61a以及延伸面61b。
另外,固定部20在Z轴方向亦即侧部6a的高度方向上,设置于壁面61中的与导光板3的侧面3d对应的高度位置。具体地,固定部20在侧部6a的高度方向上固定于与侧面3d相同的高度位置。
接着,固定部20例如通过被加热至规定温度而发泡并膨胀,并与侧面3d抵接。由此,导光板3被固定部20按压,相对于第一框架6被固定。
即,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1通过使用膨胀部件作为固定部20,而在组装工序中,无需像以往那样压缩固定部来将其压入。即,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1中,能够使制造工序容易化。进一步,组装工序的容易化能够促进制造工序的自动化、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1通过将固定部20设置在导光板3与第一框架6之间,而能够降低由导光板3与第一框架6碰撞所引起的异响的产生。
此外,在图3中,关于设置在侧面3d侧的固定部20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侧面3d的相反侧的侧面也同样地设置固定部20。
此外,示出了固定部20固定于第一框架6的壁面61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固定于导光板3的侧面3c。在这样的情况下,固定部20在膨胀后的状态下与第一框架6的壁面61抵接。
另外,如图3所示,固定部20以从多个方向(图中的黑色箭头)对导光板3按压的方式进行抵接。由此,能够限制导光板3的向上下左右(X轴以及Y轴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难以产生导光板3与光源2的光学偏移。
具体地,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固定部20在具有突出部3d1的侧面3d以按压突出部3d1以及除突出部3d1以外的非突出部(沿Y轴延伸的延伸面3db)的方式进行抵接。
此外,作为非突出部的延伸面3db也可以说是侧面3d中的未突出的平坦面。即,固定部20通过与一个侧面3d抵接而限制导光板3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移动。具体地,固定部20通过与作为非突出部的延伸面3db抵接而限制向X轴方向亦即侧面3c的延伸方向(左右方向)的移动。
另外,固定部20通过与突出部3d1的倾斜面3da(与延伸面3db延伸方向不同的面)抵接而限制向Y轴方向亦即非突出部的延伸方向(上下方向)的移动。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突出部3d1朝向侧部6b的延伸方向(X轴负方向侧)突出。具体地,突出部3d1的倾斜面3da在从Y轴正方向侧亦即延伸面3db观察的情况下,为成为向上倾斜的面,相对于该倾斜面3da抵接固定部20。具体地,突出部3d1的倾斜面3da是随着离开Y轴负方向侧亦即光源2而远离侧部6a的面。另外,倾斜面3da是与壁面61的倾斜面61a对应(大致平行)的面。而且,固定部20通过与倾斜面3da抵接而向与该倾斜面3da大致正交的方向按压导光板3。
即,为了限制导光板3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移动,仅在侧面3d侧设置固定部20即可,因此在除侧面3d以外的其他侧面(侧面3c、侧面3c的相反侧的侧面)侧不需要设置固定部20的空间。因此,能够减小上述其他侧面与第一框架6之间的间隙,从而可以进一步的窄边框化。
进一步,固定部20在侧面3d中的与光源2相反的一侧的位置相对于突出部3d1抵接。具体地,固定部20以与侧面3d以及壁面61之间的空间相配合的弯曲形状被固定。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固定部20设置为埋入突出部3d1的倾斜面3da与侧面61的倾斜面61a之间、和侧面3d的延伸面3db与壁面61的延伸面61b之间的空间。由此,固定部20将突出部3d1朝向光源2侧按压。
另外,如图3所示,对于固定部20而言,突出部3d1的倾斜面3da与侧面61的倾斜面61a之间的厚度大于侧面3d的延伸面3db与壁面61的延伸面61b之间的厚度。由此,例如,在固定部20的膨胀率均匀的情况下,相比向侧面3d的延伸面3db的按压力,能够减弱向突出部3d1的倾斜面3da的按压力。即,能够减轻侧面3c的突出部3c1与侧部6b的接触位置处的负荷,因此能够提高导光板3的耐久性。此外,固定部20的厚度也考虑伴随着固定后的各部件的温度变化的伸缩等来决定,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像这样,由于导光板3在同光源2对置的侧面3c的突出部3c1与第一框架6的侧部6b抵接后的状态下被固定,从而能够将光源2与侧面3c的间隔保持为恒定,因此能够不易产生光学偏移。
此外,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固定部20抵接在突出部3d1的位置的情况,但例如固定部20也可以设置于导光板3的角部(相互交叉的侧面的交叉位置),以按压交叉的双方的侧面的方式进行抵接。
或者,固定部20也可以分别设置于侧面3d以及侧面3c(或者侧面3c的相反侧的侧面)。即,只要以从多个方向对导光板3按压的方式进行抵接,则固定部20的配置可以是任意的。
另外,如图3所示,固定部20抵接在侧面3d的端部附近的位置。侧面3d的端部是指与侧面3c(或者侧面3c的相反侧的侧面:交叉侧面的一个例子)交叉的交叉位置,是导光板3的角部。
具体地,导光板3的角部亦即侧面3d的端部是包含侧面3d的突出部3d1以及侧面3c的突出部3c1的部分。即,固定部20不是对导光板3整体进行缓冲,而是仅对由导光板3的一部分产生的伸缩(例如,由热膨胀引起的变化)进行缓冲。因此,由于固定部20只要能够仅对导光板3的一部分的伸缩进行缓冲即可,因此与对导光板3整体的伸缩进行缓冲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固定部20的部件成本。
进一步,优选固定部20设置于侧面3d的端部中的作为入射面的侧面3c侧的端部。由此,能够将由于导光板3的热膨胀而引起的导光板3与光源2的间隔的扩展抑制到最小限度,因此能够将光学偏移抑制到最小限度。
接下来,使用图4~图6,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固定部20进一步进行说明。图4及图5是表示固定部20的外观的图。图6是表示膨胀前后的固定部20的状态的剖视图。
另外,在图4及图5中,示出在将固定部20从面状照明装置1取下的情况下恢复的恢复部位200(图中的带颜色部分)。另外,在图4中,一侧S1为将固定部20固定的一侧(图3所示的壁面61),另一侧S2为在膨胀后的状态下进行抵接的一侧(图3所示的侧面3d)。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固定部20在另一侧S2具有凸形状。具体地,固定部20为弹性部件,在将其从面状照明装置1取下的情况下,由于恢复部位200恢复而具有凸形状。相反地,关于一侧S1,由于在膨胀前已经固定于壁面61,因此不形成恢复部位200,因此,在一侧S1也不会具有凸形状。
即,固定部20仅在另一侧S2具有凸形状表示:在固定部20固定于第一框架6的壁面61之后进行膨胀的制造工序(以下,有时记载为固定后膨胀工序)。换言之,不是在组装固定部20之前使其膨胀并成型(与希望的形状相配合地切割)之后将其固定于面状照明装置1的制造工序(以下,有时记载为膨胀后固定工序)。
像这样,通过将固定部20设为固定后膨胀工序,能够使固定部20的组装工序容易化,因此能够促进制造工序的自动化。
此外,作为固定后膨胀工序与膨胀后固定工序的不同,示出了固定部20的另一侧S2为凸形状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说作为表示为固定后膨胀工序的固定部20的形状,固定部20的角部为圆弧形状(带圆弧的形状)且另一侧S2为圆顶形状等也是与膨胀后固定工序的不同点。此外,在膨胀后固定工序中,由于与组装位置相配合地切割固定部20,因此固定部20的角部不是圆弧形状,而变成有棱角的形状,另外,另一侧S2也不是圆顶形状,而为直线形状。
另外,固定部20的表面状态也在固定后膨胀工序以及膨胀后固定工序中不同。具体地,固定后膨胀工序与膨胀后固定工序相比,固定部20的表面粗糙度变粗糙。即,在膨胀后固定工序中,由于被切割,因此表面平滑,与此相对,在固定后膨胀工序中,由于未被切割,因此表面不光滑。此外,表面粗糙度例如能够通过形成于表面的凹凸的高度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等计算。
另外,在发泡并膨胀的固定部20中,固定部20中的内部的气泡状态也在固定后膨胀工序以及膨胀后固定工序中不同。具体地,在固定后膨胀工序中,固定部20在膨胀的过程中与侧面3d抵接而受到压力,因此在抵接部位与未抵接的部位中,内部的气泡的密度分布不同。另一方面,在膨胀后固定工序中,固定部20由于在膨胀的过程中没有受到压力,因此内部的气泡的密度分布大致均匀。即,固定后膨胀工序中的固定部20与膨胀后固定工序中的固定部20相比,气泡的密度分布的偏差较大。
另外,在图4及图5中,示出了在组装于面状照明装置1的情况下,固定部20的恢复部位200全部被压缩,固定部20的另一侧S2的面整体为大致直线状(平坦面)的情况,但例如也可以恢复部位200中的一部分不被压缩。即,固定部20也可以在组装于面状照明装置1的状态下,另一侧S2的面整体不为直线状,而是一部分留有凸形状。
接着,使用图6,对膨胀前后的固定部20的状态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固定部20具备膨胀部件20a、基材20b、以及粘合部件20c。粘合部件20c是固定膨胀部件20a的固定部件,例如为双面胶带等。
膨胀部件20a例如是通过加热至规定温度而发泡并膨胀的部件。如图6所示,膨胀部件20a在膨胀前的状态下具有规定的厚度TH1。而且,膨胀部件20a在由于加热而膨胀后的状态下具有规定的厚度TH2。即,膨胀部件20a以规定的膨胀率(膨胀率%=TH2/TH1×100)膨胀。此外,膨胀部件20a的膨胀率例如设定同壁面61与侧面3d的间隙相应的值。例如,膨胀率设定比壁面61与侧面3d的间隙的最大长度稍大那样的值。或者,膨胀率也可以基于该间隙的最大长度以及最小长度的中间值、该间隙的平均值而设定。
此外,成为膨胀部件20a膨胀的触发的温度例如是80℃~100℃。此外,加热膨胀部件20a的温度优选是导光板3、第一框架6不变形的程度的温度。
像这样,通过加热使膨胀部件20a膨胀,从而能够简单且价格低地使膨胀部件20a膨胀。
此外,在图6中,示出了膨胀部件20a使用通过加热而膨胀的材料,但膨胀部件20a的材料并不限于加热膨胀的材料。例如,膨胀部件20a也可以是通过涂布规定的药品而膨胀的部件。即,膨胀部件20a也可以是以规定的工序为触发而膨胀的部件。
接着,使用图7,对包含固定部20的面状照明装置1的截面进行说明。图7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1的剖视图。在图7中,表示沿图3中的B-B线剖切后的情况的截面。另外,在图7中,一并示出在图3中省略的第二框架7。
如图7所示,固定部20固定于第一框架6中的侧部6a的壁面61。具体地,固定部20的膨胀部件20a借助作为固定部件的粘合部件20c固定于壁面61。即,固定部20优选设置于安装面积比导光板3的侧面3d大的壁面61。由此,能够使固定膨胀前的固定部20的工序容易化。
另外,如图7所示,固定部20的长度(Z轴方向的长度)比导光板3的厚度(Z轴方向的长度)长。由此,能够允许由固定部20的制造工序所引起的制造误差。
另外,固定部20由于长度比导光板3的厚度长,因此在剖视观察时,Z轴方向的端部为带圆弧的凸形状。即,如上述那样,固定部20在将其从面状照明装置1取下的情况下,具有由于恢复部位200恢复而产生的凸形状、和图7所示的端部的凸形状。此外,在上述的膨胀后固定工序中,该端部不是带圆弧的凸形状,而是一部分有棱角的凸形状。
此外,在图7中,固定部20固定于壁面61,但也可以固定于导光板3的侧面3d。或者,固定部20也可以固定于第一框架6的底部6c。具体地,固定部20的膨胀部件20a借助作为固定部件的粘合部件20c固定于底部6c。而且,固定于底部6c的膨胀部件20a朝向导光板3的射出方向亦即Z轴正方向侧膨胀至壁面61与侧面3d之间,并与两者抵接。
如上述那样,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1具备导光板3、第一框架6(框部件的一个例子)、以及膨胀部件20a。导光板3对入射来的光进行引导。第一框架6具有与导光板3的侧面3d对置的壁面61。膨胀部件20a通过固定部件(粘合部件20c)相对于壁面61以及侧面3d中的任一方被固定,并在膨胀后的状态下与另一方抵接。由此,能够使制造工序容易化。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关于导光板3的入射面亦即侧面3c的突出部3c1与第一框架6的侧部6b抵接的情况(参照图3)进行了说明,但例如如图8所示,也可以在突出部3c1与侧部6b之间夹设缓冲部件。
图8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1的主视图。如图8所示,变形例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1在突出部3c1与侧部6b之间具有缓冲部件100。当固定部20在膨胀后的状态下按压导光板3时,缓冲部件100吸收由于该按压而引起的导光板3的移动量。
即,缓冲部件100逸散由于固定部20的按压而使突出部3c1按压侧部6b的力。进一步,缓冲部件100逸散由于导光板3的热膨胀而引起的从突出部3c1向侧部6b的按压力。由此,能够提高导光板3的耐久性,因此能够延长面状照明装置1的产品寿命。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固定部20固定于第一框架6的情况,但如图9所示,也可以固定于第二框架7。图9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1的剖视图。
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第一框架6的侧部6a配置在比第二框架7的侧部7a靠外侧的位置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固定部20固定于第二框架7中的侧部7a的壁面71。然后,固定于壁面71的固定部20在膨胀后的状态下与导光板3的侧面3d抵接。
另外,并不通过上述实施方式限定本实用新型。适当组合上述的各构成要素而构成的内容也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另外,由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导出进一步的效果、变形例。由此,本实用新型的更广的方式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8)

1.一种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导光板,其对入射的光进行引导;
框部件,其具有与所述导光板的侧面对置的壁面;以及
膨胀部件,其通过固定部件相对于所述壁面以及所述侧面中的任一方被固定,并在膨胀后的状态下与另一方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膨胀部件借助所述固定部件相对于所述壁面被固定,并在膨胀后的状态下与所述侧面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膨胀部件以从多个方向对所述导光板按压的方式与所述侧面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板在所述侧面具有一部分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膨胀部件在具有所述突出部的所述侧面以按压该突出部以及除该突出部以外的非突出部的方式进行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板在所述侧面的端部具有与该侧面交叉的交叉侧面,
所述膨胀部件抵接在所述侧面中的所述端部附近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发出所述光的光源,
所述交叉侧面与所述光源对置,且为供所述光入射的侧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膨胀部件的所述另一侧为凸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膨胀部件为通过被加热至规定温度而发泡并膨胀的部件。
CN201920451387.0U 2018-04-04 2019-04-03 面状照明装置 Active CN20994643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72107A JP2019185903A (ja) 2018-04-04 2018-04-04 面状照明装置および面状照明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8-072107 2018-04-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46433U true CN209946433U (zh) 2020-01-14

Family

ID=683416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51387.0U Active CN209946433U (zh) 2018-04-04 2019-04-03 面状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185903A (zh)
CN (1) CN20994643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36696A (zh) * 2018-09-28 2021-01-15 美蓓亚三美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1008U (zh) * 1990-06-11 1992-02-21
JP4596172B2 (ja) * 2006-05-18 2010-12-08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
KR101613994B1 (ko) * 2008-09-16 2016-04-21 코닌클리케 필립스 엔.브이. 구 형상 led 램프 및 그것을 제조하는 방법
JP2012138345A (ja) * 2010-12-06 2012-07-19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エッジライト型面発光装置
US8752992B2 (en) * 2012-03-26 2014-06-17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36696A (zh) * 2018-09-28 2021-01-15 美蓓亚三美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
CN112236696B (zh) * 2018-09-28 2022-01-04 美蓓亚三美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85903A (ja) 2019-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04418B2 (ja) 面状ライトユニット
US10317605B2 (en) Planar illumination apparatus
US6692134B2 (en) Surface-emitting device precisely positioned in the front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urface-emitting device
EP1865252B1 (en) Spread illuminating apparatus
JP5104770B2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08027736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US8061885B2 (en) Planar illumination device
US10168574B2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0716346B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09946433U (zh) 面状照明装置
WO2012036061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ジョン受像機
EP1975654B1 (en) Backlight unit
JP7544068B2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6352169B2 (ja) 面状ライトユニット
US20170293071A1 (en) Planar lighting device
JP2003338214A (ja) 面光源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8041533A (ja) 面状光源装置
JPWO2020070921A1 (ja) 面状照明装置
CN215219371U (zh) 面状照明装置
KR101577335B1 (ko) 백라이트 장치의 조립 구조
JP5832251B2 (ja) 面状照明装置
JP2018073635A (ja) 面状ライトユニット
JP6710655B2 (ja) 面状照明装置
JP6184120B2 (ja) 表示装置
JP2019109995A (ja) 面状照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