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75659A - 油水混合液分离方法 - Google Patents

油水混合液分离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75659A
CN112175659A CN202011145874.8A CN202011145874A CN112175659A CN 112175659 A CN112175659 A CN 112175659A CN 202011145874 A CN202011145874 A CN 202011145874A CN 112175659 A CN112175659 A CN 1121756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liquid
water
water mixture
graphe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4587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登
谢子奇
张云宝
张浩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Qianhai Graphene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Qianhai Graphen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Qianhai Graphene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Qianhai Graphen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4587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75659A/zh
Publication of CN1121756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756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GCRACKING HYDROCARBON OILS; PRODUCTION OF LIQUID HYDROCARBON MIXTURES, e.g. BY DESTRUCTIVE HYDROGENATION, OLIGOMERISATION, POLYMERISATION; RECOVERY OF HYDROCARBON OILS FROM OIL-SHALE, OIL-SAND, OR GASES; REFINING MIXTURES MAINLY CONSISTING OF HYDROCARBONS; REFORMING OF NAPHTHA; MINERAL WAXES
    • C10G25/00Refining of hydrocarbon oils in the absence of hydrogen, with solid sorbents
    • C10G25/003Specific sorbent material, not covered by C10G25/02 or C10G25/03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Removal Of Floating Material (AREA)
  • Water Treatment By Sorp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水混合液分离方法。该油水混合液分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导管的第一端伸入吸油介质中并且将吸油介质置于待处理的油水混合液中,吸油介质是具有疏水性质的石墨烯改性海绵;将导管的第二端与抽吸装置连接,开启抽吸装置通过导管抽取进入吸油介质中的油相液体并排出。通过外接抽吸装置的方式分离油水混合物,不依赖于吸油介质材料的吸油阈值,因而无需为了提高吸油阈值而采用体积、质量较大的吸油介质材料,能够有效节省吸油介质材料的使用。不仅如此,此过程明显有别于人工挤压的操作,实现了全自动、高效率地分离油水混合液。

Description

油水混合液分离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水分离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油水混合液分离方法。
背景技术
石油化工行业是现代工业的命脉。在石油开采过程中会存在从地底开采上来的油水混合物,在石油的炼制及运输等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石油泄露事故,需要进行油水混合物的分离,在化工行业中也经常会出现需要分离非水溶性有机溶剂和水的情况。因此,各国科学家都在努力研制用于分离油水混合物的介质。常用的吸油介质材料,例如沸石、粉煤灰、活性炭和吸油树脂等。
在传统技术中,通常会直接采用吸油介质材料对油水混合物进行分离,例如通过浸泡、挤压的方式重复吸附液体及脱附液体。然而这一方式受限于吸油介质材料的吸油阈值,需要重量和体积均较大的吸油介质材料,且过程较为复杂,需要频繁操作,分离效率较低。因而,十分有必要考虑如何针对吸油介质材料的特点,提供与其相适应的分离方法,以提高油水混合物的分离效率。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提高油水混合物分离效率的油水混合液分离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油水混合液分离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将导管的第一端伸入吸油介质中并且将所述吸油介质置于待处理的油水混合液中,所述吸油介质是具有疏水性质的石墨烯改性海绵;
将所述导管的第二端与抽吸装置连接,开启所述抽吸装置通过所述导管抽取进入所述吸油介质中的油相液体并排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所述吸油介质置于所述油水混合液中时,调节所述第一端的端口靠近所述油水混合液的液面所处平面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油水混合液是未出现分层的油水混合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调节所述抽吸装置的功率直至所述油水混合液表面出现气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油介质中的孔径≤1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油介质的孔隙率为50%~9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油介质与所述油相液体的接触角为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石墨烯改性海绵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海绵浸没于浓度为1g/L~5g/L的氟化石墨烯分散液中后取出,去除所述氟化石墨烯分散液的分散剂,制备氟化石墨烯海绵;
将碳纳米管和碳酸钠加入溶剂中使所述碳酸钠溶解,制备碱性碳纳米管分散液;
将所述氟化石墨烯海绵置于所述碱性碳纳米管分散液中充分浸润,再加入氟基硅烷偶联剂,在50℃~70℃的温度条件下反应6h~12h。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氟基硅烷偶联剂选自全氟辛基三氯硅烷、全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和全氟癸基三乙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碳纳米管和所述碳酸钠的质量比为1:(2~10)。
上述油水混合液分离方法采用石墨烯改性海绵作为吸油介质,通过导管将该吸油介质与抽吸装置连接,疏水性质石墨烯改性海绵对其中的油相液体具有较强的选择吸附效果。通过导管与抽吸装置可将被吸附的油相液体高效抽出。在该分离方法中,吸油介质相当于中转站,源源不断地吸附油相液体并被抽出,此过程可摆脱人工挤压等操作,实现了全自动、高效率地分离油水混合液。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油水混合液分离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所用的循环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试验例1测试所得的抽吸装置功率与导管中液体流速的示意图;
图4为试验例2测试所得的导管的端口距液面距离与导管中液体流速的示意图;
图5为试验例3测试所得的验证油水混合液分离装置有效时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限定,在本发明的描述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发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和简化对发明内容进行描述,同时帮助阅读者结合附图进行理解,而不是限定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的特定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本文所使用的“多”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组合。如未明示或本领域技术人员不对此具有通常理解,应认为本申请中的占比或浓度为质量占比或质量浓度。
传统的油水分离方法通常仅采用吸油介质材料,通过选择性吸附油水混合物中油然后再挤出的方式实现油水混合物的分离;然而这样的分离方式受限于吸油介质材料的吸油阈值,需要重量和体积均较大的吸油介质材料,且过程较为复杂,需要频繁操作,分离效率较低。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的借助于吸油介质材料的油水混合液的分离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将导管的第一端伸入吸油介质中并且将吸油介质置于待处理的油水混合液中,吸油介质是具有疏水性质的多孔材料,导管的第二端与抽吸装置连接,开启抽吸装置通过导管抽取进入吸油介质中的油相液体并排出。
其中,可以理解地,“油水混合液”指的是由油相液体和水相液体构成的混合液;油相液体可以是例如:石油、硅油、汽油、油脂、液体石蜡和凡士林等的一种物质或多种物质的混合。水相液体可以是液态水或水溶液。油相液体和水相液体不互溶,或油相物质在水相物质中的溶解度较低。本文中其他的“油相液体”、“水相液体”及“油水混合液”均应做类似理解。
更具体地,该实施例的油水混合液的分离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获取导管、吸油介质和抽吸装置,将导管的第一端伸入吸油介质中,将导管的第二端与抽吸装置连接。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吸油介质是采用石墨烯进行表面疏水改性的多孔材料,即石墨烯改性海绵。经由石墨烯进行表面疏水改性的海绵材料,不仅具有疏水的性质,还具有亲油的性质。
在一个更为具体的示例中,海绵材料可以选自聚氨酯海绵。经由石墨烯进行表面疏水改性的多孔海绵,其吸油量能够达到自身体积的五倍,且石墨烯改性海绵和油相液体之间的相容性非常高,油相液体在石墨烯改性海绵上的接触角为0度,意味着石墨烯改性海绵完全不吸水,同时海绵自身具有丰富的网络结构和优秀的可回弹性,能够承受99%的体积变化,经受上百次的压缩-回弹重复使用。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作为吸油介质的多孔材料中的孔径≤1mm。进一步可选地,作为吸油介质的多孔材料中的孔径可以是10μm、50μm、100μm、200μm、300μm、400μm、500μm、600μm、700μm、800μm、900μm、1000μm等,或是上述各孔径之间的范围。
在其中一个具体示例中,作为吸油介质的多孔材料的孔隙率为50%~99%。进一步可选地,作为吸油介质的多孔材料的孔隙率为50%、55%、60%、65%、70%、75%、80%、85%、90%、95%、99%等,或是上述各孔隙率之间的范围。
油水混合液既可以是分层的油水混合液,也可以是混合均匀不分层的油水混合液。在一个具体示例中,油水混合液是不分层的油水混合液,其中,不分层的油水混合液指在肉眼观测下油水混合液中未出现有明显分界的上下两层液体。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油水混合液由于密度差异较大,在静置后容易出现分层的现象;而本实施例的石墨烯改性海绵不仅能够作用于分层的油水混合液,吸取位于上层的油相液体,还能够作用于未分层的油水混合液,这主要得益于该分离方法中的抽吸装置配合石墨烯改性海绵超强的亲油疏水性,具体如下。具体地,当石墨烯表面疏水改性多孔材料浸入油水混合液中时,油水、油气界面之间的毛细压力会随着外接抽吸装置的吸收功率的改变而相应变化,这种作用使得空气与水均不会进入石墨烯表面疏水改性多孔材料中,仅有其中的油相液体会被抽吸装置通过导管抽走排出。因此采用上述吸油介质的分离方式能够有效分离不分层的油水混合液。
步骤S2,开启抽吸装置,通过导管吸取进入吸油介质中的油相液体并排出。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吸油介质部分浸没于油水混合液中。
发明人通过大量的创造性实验发现,在采用如本发明实施例所提出的通过外接抽吸装置抽取油相液体的方式分离油水混合物时,可以通过进一步设置某些参数以提高油相液体抽出的速率,进而提高油水混合物的分离效率。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当吸油介质稳定置于油水混合液中时,导管的第一端的端口靠近油水混合液的液面所处平面设置。具体地,发明人发现,导管的第一端的端口距油水混合液的液面所处平面越近,抽吸装置在抽取油相液体时的流量就越大。因此,将导管的第一端的端口尽量靠近油水混合液的液面所处平面设置,以尽可能获得更高的油相液体抽取速率。较为优选地,导管的第一端的端口与油水混合液的液面持平,以获得最大的液体抽取速率。
在一个优选的具体示例中,导管的第一端的端口伸入吸油介质中的深度可调,则操作人员可在液面逐渐下降时适应性调整导管的第一端的端口的位置。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当开启抽吸装置抽取油相液体时,调节抽吸装置的抽液功率直至油水混合液表面出现气泡。可以理解,抽吸装置的功率越高,其抽取的油相液体的流量也越高。然而,发明人进一步发现,在抽吸装置的功率到达一定值时,其抽取的油相液体的流量并不会进一步增加,这一方面导致抽吸装置空转浪费能源,另一方面还可能使得抽吸装置内负压过低,使得吸油介质堵塞导管口。因此,通过调节抽吸装置的功率直至油水混合液表面出现气泡,有助于尽可能地控制抽吸装置的运行功率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即以最高流量高效地抽取油相液体,又避免过多浪费能源并且避免吸油介质堵塞导管口。
上述油水混合液分离方法采用具有疏水性质的多孔材料作为吸油介质,通过导管将该吸油介质与抽吸装置连接,疏水性质的多孔材料在油水混合物中能够选择性地吸附其中的油相液体,同时通过导管与抽吸装置将被吸附的油相液体抽出。则吸油介质相当于中转站,源源不断地吸附油相液体并被抽出。通过外接泵的方式分离油水混合物,不依赖于吸油介质材料的吸油阈值,因而无需为了提高吸油阈值而采用体积、质量较大的吸油介质材料,能够有效节省吸油介质材料的使用。不仅如此,此过程明显有别于人工挤压的操作,实现了全自动、高效率地分离油水混合液。
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一种油水混合液分离装置,其包括吸油介质、导管和抽吸装置;导管的第一端伸入吸油介质中,导管的第二端与抽吸装置连接,抽吸装置中设置有排液口。
具体地,请同时参照图1示出的油水混合液分离装置。在使用时,吸油介质110部分浸入油水混合液100中,浮于油水混合液100表面;导管120的一端伸入吸油介质110中,另一端与抽吸装置130连接。抽吸装置130设置有排液口。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导管120可以是例如塑料管、橡胶管、玻璃管、金属管等;例如,塑料管可选自聚四氟乙烯管、聚氯乙烯管等;橡胶管可选自丁腈橡胶管、PVC橡胶管等。导管120可以是软管也可以是硬管。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抽吸装置130可以是自吸泵。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吸油介质110是采用石墨烯进行表面疏水改性的多孔材料。经由石墨烯进行表面疏水改性的多孔材料,不仅仅具有疏水的性质,还使得多孔材料表面具有亲油的性质。
在一个更为具体的示例中,多孔材料是海绵材料。经由石墨烯进行表面疏水改性的多孔海绵,即石墨烯改性海绵,其吸油量能够达到自身体积的五倍,且石墨烯改性海绵和油相液体之间的相容性非常高,水在石墨烯改性海绵上的接触角为0度,意味着石墨烯改性海绵完全不吸水,同时海绵自身具有丰富的网络结构和优秀的可回弹性,能够承受99%的体积变化,经受上百次的压缩-回弹重复使用。
其中,“石墨烯改性海绵”指的是在普通海绵表面附着一层石墨烯材料。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作为吸油介质110的多孔材料中的孔径≤1mm。进一步可选地,作为吸油介质110的多孔材料中的孔径可以是10μm、50μm、100μm、200μm、300μm、400μm、500μm、600μm、700μm、800μm、900μm、1000μm等,或是上述各孔径之间的范围。
在其中一个具体示例中,作为吸油介质110的多孔材料的孔隙率为50%~99%。进一步可选地,作为吸油介质的多孔材料的孔隙率为50%、55%、60%、65%、70%、75%、80%、85%、90%、95%、99%等,或是上述各孔隙率之间的范围。
上述石墨烯改性海绵可以按照如下制备方法进行制备。
获取石墨烯分散液。石墨烯分散液中的分散剂可选自水、醇类溶剂和醚类溶剂中的一种或多种。较为优选地,石墨烯分散液的分散剂是乙醇。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石墨烯分散液中石墨烯材料的质量浓度为1g/L~5g/L。
将海绵浸没于该石墨烯分散液中后取出挤压以除去其中的分散剂。重复多次浸没及挤压操作,以使得石墨烯分散液中的石墨烯充分附着于海绵的孔道表面,制备石墨烯海绵。
将碳纳米管和碳酸钠加入溶剂中配置成为碱性碳纳米管分散液;将石墨烯海绵置于碱性碳纳米管分散液中充分浸润,取出后挤压除去分散剂,使得碳纳米管和碳酸钠充分附着于石墨烯海绵的孔道表面。其中,可选地,碳纳米管和碳酸钠的质量比为1:(2~10),较为优选的,碳纳米管和碳酸钠的质量比为1:5。
将上述附着了碳纳米管和碳酸钠的石墨烯海绵中加入低表面能试剂中,在50℃~70℃的温度条件下反应6小时~12小时,取出海绵后去除其中的溶剂,可得超疏水超亲油石墨烯改性海绵。其中,可选地,反应温度条件为50℃~65℃,较为优选的,反应温度条件为58℃。可选地,反应时间为11h。
其中,石墨烯分散液中的石墨烯材料可以是未经功能化处理的石墨烯,也可以是功能化处理后的石墨烯,例如氟化石墨烯及氧化石墨烯等,还可以是功能化处理后经还原的石墨烯,例如还原氧化石墨烯。
通常,多数吸油介质110因其自身特性,并不易沉入油水混合液中。在一个具体示例中,为了防止吸油介质110沉入油水混合液中,也可以在导管120或吸油介质110上连接一些能够增加浮力的材料。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抽吸装置130的功率可调。具体地,抽吸装置130的功率可调使得当开启抽吸装置130抽取油相液体时,调节抽吸装置130的抽液功率直至油水混合液表面出现气泡。可以理解,抽吸装置130的功率越高,其抽取的油相液体的流量也越高。通过调节抽吸装置130的功率直至油水混合液表面出现气泡,有助于尽可能地控制抽吸装置130的运行功率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即以最高流量高效地抽取油相液体,又避免过多浪费能源并且避免吸油介质110堵塞导管口。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还包括收集机构,收集机构用于收集抽吸装置130的排液口排出的液体。具体地,收集机构包括排液管141及储液器142,排液管141的一端连接排液口,另一端连接储液器142,则在进行油水混合液的分离时,抽吸装置130吸取的油相液体可以自排液口排出至储液器142中,以实现对收集的油相液体的回收利用。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导管120的第一端伸入吸油介质110中的深度可调。更具体地,在实际使用时,导管120的第一端伸入吸油介质110中的深度可调,则当吸油介质110稳定置于待分离的油水混合液中时,可控制第一端的端口靠近油水混合液的液面设置。导管120的第一端的端口距油水混合液的液面所处平面越近,抽吸装置130在抽取油相液体时的流量就越大。因此,将导管120的第一端的端口尽量靠近油水混合液的液面所处平面设置,以尽可能获得更高的油相液体抽取速率。较为优选地,导管120的第一端的端口与油水混合液的液面持平,以获得最大的液体抽取速率。
上述油水混合液分离装置采用具有疏水性质的多孔材料作为吸油介质110,通过导管120将该吸油介质110与抽吸装置130连接,疏水性质的多孔材料在油水混合物中能够选择性地吸附其中的油相液体,同时通过导管120与抽吸装置130将被吸附的油相液体抽出。则吸油介质110相当于中转站,源源不断地吸附油相液体并被抽出,此过程可摆脱人工挤压等操作,实现了全自动、高效率地分离油水混合液。
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油水混合液分离装置可应用于油水混合液中。具体地,例如面对从地底开采出的油水混合物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是先静置分层后再使用上述油水混合液分离装置对其分离,也可以是直接采用上述油水混合液分离装置对其进行分离。
更具体地,例如可采用如下方式进行应用:在储油池上投入若干个1m*1m*50cm的吸油介质110,例如石墨烯改性海绵。吸油介质110可借助浮漂固定在储油池上,每个吸油介质110之间间隔1m,可以根据储油池的大小判断使用的吸油介质110的数量,以尽可能平铺满整个储油池为准。
再开启连接的抽吸装置130,通过伸入各吸油介质110的导管120将吸油介质110吸取的油相液体抽出后排入储液器142中。在此过程中,导管120伸入吸油介质110的一端端口应靠近于液面设置,液面上面应当出现少量气泡,以获取最大的吸液流量。
为了更易于理解及实现本发明,本发明还提供了如下较易实施的、更为具体详细的实施例作为参考。通过下述具体实施例的描述及性能结果,本发明的油水混合液分离方法及油水混合液分离装置以及优点也将更为明显。
以下各试验例和对比例中所用原料如无特殊说明,皆可从市场常规购得。
实施例1
组装分离装置。
取石墨烯改性海绵作为疏水的多孔材料,即吸油介质,石墨烯改性海绵是4cm×4cm×4cm的正方体形状;
取中空玻璃管作为导管,插入石墨烯改性海绵中,硬质塑料罐的另一端连接到抽吸装置的入口端,导管中接入液体流量计以测试液体流量,抽吸装置的出口段接一储液瓶;
将汽油和水混合并搅拌均匀,形成油水混合液;将石墨烯改性海绵置于该油水混合液表面,开启泵抽取石墨烯改性海绵中的液体。
该分离装置类似于图1示出的分离装置。
实施例2
组装循环装置验证石墨烯疏水海绵的有效性时间。
取石墨烯改性海绵作为疏水的多孔材料,即吸油介质;
取中空玻璃管作为导管,插入石墨烯改性海绵中,硬质塑料罐的另一端连接到抽吸装置的入口端,导管中接入液体流量计以测试液体流量;
将汽油和水在玻璃容器中混合并搅拌均匀,形成油水混合液;将石墨烯改性海绵置于该油水混合液表面,抽吸装置的出口指向油水混合液表面,开启泵抽取石墨烯改性海绵中的液体。
该循环装置如图2示出的循环装置,其中,油水混合液200位于容器之中,与此同时将石墨烯改性海绵210置于油水混合液200中,浮于表面。导管220的一端伸入石墨烯改性海绵210中,端口与液面持平,另一端与抽吸装置230连接。抽吸装置230的出液口还连接排液管241,将抽取的油相液体排回油水混合液200中。
对比例1
取经全氟辛基三氯硅烷疏水亲油改性的聚氨酯海绵作为吸油介质,该聚氨酯海绵是4cm×4cm×4cm的正方体形状;
取中空玻璃管作为导管,插入该聚氨酯海绵中,硬质塑料管的另一端连接到抽吸装置的入口端,导管中接入液体流量计以测试液体流量,抽吸装置的出口段接一储液瓶;
将汽油和水混合并搅拌均匀,形成油水混合液;将疏水亲油改性的聚氨酯海绵置于该油水混合液表面,开启泵抽取石墨烯改性海绵中的液体。
试验例1
取实施例1中所用装置,调节抽吸装置的功率,并记录各抽吸装置功率对应吸油流量的变化,测试结果如图1所示。
试验例2
取实施例1中所用装置,调节导管伸入石墨烯改性海绵的一端端口与油水混合液液面之间的距离,测试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h=0mm表示导管伸入石墨烯改性海绵的一端端口与油水混合液液面持平,h=5mm表示导管伸入石墨烯改性海绵的一端端口与油水混合液液面之间的距离为5mm,h=10mm表示导管伸入石墨烯改性海绵的一端端口与油水混合液液面之间的距离为10mm。
试验例3
取实施例2中所用装置,调节外接泵为25W、控制导管伸入石墨烯改性海绵的一端端口与油水混合液液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开启抽取液体,测试该装置的有效时长,测试结果如图3所示。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油水混合液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将导管的第一端伸入吸油介质中并且将所述吸油介质置于待处理的油水混合液中,所述吸油介质是具有疏水性质的石墨烯改性海绵;
将所述导管的第二端与抽吸装置连接,开启所述抽吸装置通过所述导管抽取进入所述吸油介质中的油相液体并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水混合液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吸油介质置于所述油水混合液中时,调节所述第一端的端口靠近所述油水混合液的液面所处平面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水混合液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水混合液是未出现分层的油水混合液。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水混合液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调节所述抽吸装置的功率直至所述油水混合液表面出现气泡。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油水混合液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介质中的孔径≤1mm。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油水混合液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介质的孔隙率为50%~99%。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油水混合液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介质与所述油相液体的接触角为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油水混合液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改性海绵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海绵浸没于浓度为1g/L~5g/L的石墨烯分散液中后取出,去除所述石墨烯分散的分散剂,制备石墨烯海绵;
将碳纳米管和碳酸钠加入溶剂中使所述碳酸钠溶解,制备碱性碳纳米管分散液;
将所述石墨烯海绵置于所述碱性碳纳米管分散液中充分浸润,再加入氟基硅烷偶联剂,在50℃~70℃的温度条件下反应6h~12h。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油水混合液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氟基硅烷偶联剂选自全氟辛基三氯硅烷、全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和全氟癸基三乙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多种。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油水混合液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和所述碳酸钠的质量比为1:(2~10)。
CN202011145874.8A 2020-10-23 2020-10-23 油水混合液分离方法 Pending CN11217565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45874.8A CN112175659A (zh) 2020-10-23 2020-10-23 油水混合液分离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45874.8A CN112175659A (zh) 2020-10-23 2020-10-23 油水混合液分离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75659A true CN112175659A (zh) 2021-01-05

Family

ID=739234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45874.8A Pending CN112175659A (zh) 2020-10-23 2020-10-23 油水混合液分离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7565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69227A (zh) * 2022-06-17 2022-09-20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可用于油水分离的疏水吸油海绵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25120A (zh) * 2015-01-04 2015-04-22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基吸油泡沫材料的制备方法
US20170129786A1 (en) * 2015-11-09 2017-05-11 Purdue Research Foundation Materials,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separating immiscible liquids
CN110756179A (zh) * 2019-11-18 2020-02-07 宝鸡文理学院 超疏水超亲油改性海绵材料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25120A (zh) * 2015-01-04 2015-04-22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基吸油泡沫材料的制备方法
US20170129786A1 (en) * 2015-11-09 2017-05-11 Purdue Research Foundation Materials,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separating immiscible liquids
CN110756179A (zh) * 2019-11-18 2020-02-07 宝鸡文理学院 超疏水超亲油改性海绵材料的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69227A (zh) * 2022-06-17 2022-09-20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可用于油水分离的疏水吸油海绵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41431B2 (ja) 油水分離多孔質体、油水分離フィルター
AU2017284159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eatment of soil and groundwater contaminated with PFAS
CN103801274A (zh) 一种吸油中空纤维多孔膜的制备方法
WO2016017713A1 (ja) 油水分離装置、排水システム
CN112175659A (zh) 油水混合液分离方法
CN111841514B (zh) 高性能水下超疏油性回收泡沫及其制备方法
CN106700121A (zh) 一种高效油水分离壳聚糖海绵及其制备方法
CN205604203U (zh) 用于水面捕集浮油的溢油收集装置收油头
CN204982827U (zh) 一种姿态自动调整的无动力撇油器
CN210795964U (zh) 一种浮子自吸式油水分离装置
CN213803045U (zh) 一种石油化工油水分离装置
CN212102176U (zh) 一种曝气池泡沫收集器
CN208454637U (zh) 一种用于油水分离的过滤模块
CN210495329U (zh) 一种实验室用水和轻油的分离装置
CN113683158B (zh) 一种基于复合材料的油水分离装置
CN210764728U (zh) 一种正压单级油水分离器
CN214735081U (zh) 一种微界面除油系统
CN107344770A (zh) 一种油污回收装置
JP2000126505A (ja) フィルタ装置及び油分離装置
CN212712986U (zh) 一种除油过滤系统
CN209602277U (zh) 一种工业废水处理系统
JPH10230248A (ja) 海水中の混入乳化重質油の回収除去方法
CN113567198A (zh) 一种土壤/沉积物中微塑料的提取装置及提取方法
CN112661296A (zh) 一种用于餐饮污水的处理装置
CN203043854U (zh) 一种具有新型清洗装置的膜组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