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72704A - 底盖 - Google Patents

底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72704A
CN112172704A CN202010611092.2A CN202010611092A CN112172704A CN 112172704 A CN112172704 A CN 112172704A CN 202010611092 A CN202010611092 A CN 202010611092A CN 112172704 A CN112172704 A CN 1121727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ttom cover
input
mounting point
fuel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1109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竹田智哉
福冨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1727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7270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8Insulating elements, e.g. for sound insulation
    • B60R13/0861Insulating elements, e.g. for sound insulation for covering undersurfaces of vehicles, e.g. wheel hous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底盖,其在侧面碰撞时不阻碍为了防止燃料箱的损伤而朝下方退去的车载零件的移动。本发明的底盖(1)安装在车辆的底部,相对于盖本体(10)的针对车体的安装点之中,针对与碰撞荷载的输入方向(D1)交叉的车体框架(侧栏8)的输入侧安装点(P1),将朝变成输入方向的前端侧的内侧分离的盖本体(10)的部位设定在低位。进而,在盖本体(10),形成有沿着车体框架延伸且下方为凸剖面的焊道部(11)。

Description

底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车辆的底部的底盖(under cover)。
背景技术
安装在车辆的底部的底盖固定在侧梁(side member)、中间梁(center member)或横梁(cross member)等多个车体框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底盖包括焊道(bead)部,抑制碰撞时的底盖的龟裂的产生。另外,所述底盖包括压纹(emboss)部,提高底盖的强度刚性。所述底盖的外周缘部固定在各车体框架的底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实开昭63-1485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在燃料箱配置在驾驶席的地板下的偏向车宽方向中央的车辆中,在燃料箱的侧部设置有罐体(canister)等车载零件,当产生侧面碰撞时,要求通过使车载零件朝下方逃脱来抑制燃料箱的损伤。但是,专利文献1的底盖由于与车体框架的安装高度相等,因此当产生侧面碰撞时,底盖在被挤压而变形时存在向上弯折的情况。于是,存在车载零件无法朝下方逃脱而与燃料箱碰撞,使燃料箱变形的情况。
从此种观点出发,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底盖,其在侧面碰撞时不阻碍为了防止燃料箱的损伤而朝下方退去的车载零件的移动。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用于达成所述目的的本发明是一种安装在车辆的底部的底盖。所述底盖相对于盖本体的针对车体的安装点之中,针对与碰撞荷载(collision load)的输入方向交叉的车体框架的输入侧安装点,将朝变成所述输入方向的前端侧的内侧分离的所述盖本体的部位设定在低位。进而,在所述盖本体,形成有沿着所述车体框架延伸且下方为凸剖面的焊道部。
根据本发明的底盖,若车体框架因碰撞荷载的输入而朝输入方向(内侧)变形,则车体框架的内侧的车载零件由被车体框架挤压而变形的地板(floor panel)朝下方下压。此时,盖本体的输入侧安装点由车体框架朝内侧挤压,但朝内侧分离的盖本体的部位与输入侧安装点相比位于低位,因此以朝下方鼓起的方式变形。进而,下方为凸剖面的焊道部沿着车体框架延伸,因此促进盖本体的朝下方的变形。因此,底盖在侧面碰撞时不阻碍为了防止燃料箱的损伤而朝下方退去的车载零件的移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底盖在侧面碰撞时不阻碍朝下方退去的车载零件的移动,因此可防止燃料箱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底盖的设置状态的底面图。
图2是表示安装底盖的车辆的底部的底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底盖的设置状态的剖面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底盖的设置状态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底盖与横梁及地板的剖面立体图。
图6是表示底盖、车载零件、侧栏(side sill)、及地板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变形例的底盖的剖面立体图。
[符号的说明]
1:底盖
3:燃料箱
4:罐体(车载零件)
5:排气管
6:搭载框架
7:横梁
7a:脆弱部
8:侧栏
10:盖本体
11:焊道部
12:凸条
D1:输入方向
P1:输入侧安装点
P2:反输入侧安装点
Z1:保护区
Z2:缓冲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一边适宜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对相同的构成元件附加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当对方向进行说明时,基于从驾驶者看到的前后左右上下来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中,在地板2的下侧前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设置有燃料箱3。在燃料箱3的左侧设置有罐体4。在燃料箱3的右侧,从发动机延长的排气管5朝后方延伸。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想从车辆左侧(图1至图6中,右侧)产生了侧面碰撞的情况,将图中向左的方向设定为碰撞荷载的输入方向D1。
燃料箱3由搭载框架6支撑。搭载框架6呈矩形框状的平面形状,从下侧支撑燃料箱3。搭载框架6的前端部由发动机室的车体框架(未图示)支撑,后端部由横梁7支撑。横梁7架设在设置在左右的侧栏8、8间,朝车宽后方延伸。侧栏8沿着车体的侧缘部在车长方向上延伸。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底盖1设置在地板2的下方,以从下方覆盖设置在地板2的下侧的燃料箱3及罐体(车载零件)4的方式设置。底盖1包含无纺布。底盖1的前端部扩展至覆盖罐体4的配管(未图示)的位置为止,前端部呈三角形。底盖1的后端部扩展至后部座位的下方的后横梁9的位置为止。底盖1的车宽方向一端部(左端部)扩展至覆盖罐体4的下方,并且覆盖左侧的侧栏(车体框架)8的侧栏内部8a的位置为止。底盖1的车宽方向另一端部(右端部)扩展至覆盖燃料箱3的位置为止,并延伸至排气管5的下方的跟前位置为止。
底盖1包括包含无纺布的盖本体10。盖本体10包括多个针对车体的安装点。安装点对应于安装位置来区分,例如存在针对与碰撞荷载的输入方向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正交)的车体框架(在本实施方式中,左侧的侧栏8)的输入侧安装点P1。输入侧安装点P1沿着盖本体10的左侧缘部,在前后方向上空开间隔而设置有多个。输入侧安装点P1通过夹具来固定在侧栏内部8a的底面。
另外,作为其他安装点,存在位于与输入侧安装点P1相比变成输入方向的前端侧的车体的内侧的反输入侧安装点P2。反输入侧安装点P2在相当于搭载框架6的下方的位置设置有多个。反输入侧安装点P2通过夹具来固定在搭载框架6的底面。另外,反输入侧安装点P2中的前端部的两处通过螺栓来固定。
进而,作为有别于输入侧安装点P1与反输入侧安装点P2的安装点,存在第三安装点P3。第三安装点P3沿着盖本体10的后端缘部,在车宽方向上空开间隔而设置有多个。第三安装点P3通过夹具来固定在位于地板2的后端部的车体框架(未图示)的底面。
如图4所示,底盖1相对于输入侧安装点P1,将朝变成侧面碰撞的碰撞荷载的输入方向的前端侧的车宽方向内侧分离的盖本体10的部位设定在低位。即,盖本体10的输入侧安装点P1以在盖本体10整体中变成最高的位置的方式构成。另外,反输入侧安装点P2与第三安装点P3(参照图1)配置在比输入侧安装点P1更下方。侧栏内部8a的底面位于比横梁7或搭载框架6的底面、或者后部的车体框架的底面高的位置。
如图3所示,在车宽方向上,配置有燃料箱3的内侧部分变成在侧面碰撞时不易溃缩的保护区(protect zone)Z1,配置有燃料箱3的侧部的罐体4与侧栏8的外侧部分变成刚性比保护区Z1低的缓冲区(crushable zone)Z2。缓冲区Z2在侧面碰撞时溃缩,吸收碰撞荷载,由此减少朝保护区Z1传导的碰撞荷载。输入侧安装点P1位于缓冲区Z2,反输入侧安装点P2位于保护区Z1。
如图5所示,在横梁7的一端部(左侧端部)的相当于缓冲区Z2的部分,设置有脆弱部7a。脆弱部7a呈朝上方弯曲的剖面弧形,当输入有侧面碰撞荷载时,容易在车宽方向上受到压缩。另外,在横梁7的另一端部(右侧端部)的配置有排气管5的部分,也设置有脆弱部(未图示),对保护区Z1进行保护。
如图1及图3所示,在盖本体10,形成有多列沿着侧栏8在车长方向上延伸的焊道部11。焊道部11呈朝下方突出的凸剖面。位于罐体4的下方的焊道部11的凸剖面深度d1比从罐体4分离的位置(燃料箱3的下方)的焊道部11的凸剖面深度d2深。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罐体4的下方的多个焊道部11的凸剖面深度d1彼此为大致相同的尺寸。燃料箱3的下方的多个焊道部11的凸剖面深度d2彼此大致相同,比d1浅。
焊道部11通过在朝下方突出并弯曲的一般面(加工前的盖本体10的面),对多列向上的凸条12进行赋形来形成。邻接的凸条12、12之间与未形成凸条12的剩余部分变成向下突出的焊道部11。保护区Z1中的向上的凸条12横跨盖本体10的车长方向全长来形成。缓冲区Z2中的凸条12在盖本体10的前端部的覆盖罐体4的配管的部分未形成。
如图1所示,形成在位于罐体4的下方的盖本体10的凸条12与形成在其他部分(燃料箱3的下方或盖本体10的后部等)的盖本体10的凸条12相比,在每单位面积中形成得多,形成有许多根。由此,在缓冲区Z2的罐体4的下方形成许多焊道部11,盖本体10变得容易朝下方变形。位于罐体4的下方的凸条12的车长方向长度比位于保护区Z1的凸条12的车长方向长度短。位于罐体4的下方的凸条12的车长方向长度中,短的长度是位于保护区Z1的凸条12的车长方向长度的一半左右。
凸条12的车长方向两端部与中间部相比变浅,在一般面连续。即,在凸条12的两端部,形成有将凸条12的上端面与一般面连接的倾斜面13。倾斜面13沿着车长方向深度逐渐变化,发挥引导行驶时的空气的流动的引导件的作用。
继而,对本实施方式的底盖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若侧栏8因侧面碰撞的碰撞荷载的输入而朝输入方向(内侧)变形,则罐体4由被侧栏8挤压而变形的地板2朝下方下压(图6中,由双点划线表示)。此时,底盖1的盖本体10的输入侧安装点P1与侧栏8一同被朝内侧挤压而移动,但盖本体10的内侧部位与输入侧安装点P1相比位于低位,因此以朝下方鼓起的方式变形。
另外,通过下方为凸剖面的焊道部11来促进底盖1的朝下方的变形。因此,底盖1不阻碍朝下方退去的罐体4的移动。因此,罐体4不与燃料箱3碰撞,可防止燃料箱3的损伤。进而,在车宽方向上观察,通过焊道部11与凸条12而使盖本体10变成蛇腹状,因此底盖1容易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包含车体框架(侧栏8)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有缓冲区Z2,在缓冲区Z2的内侧设置有保护区Z1。在所述底盖1中,位于与输入侧安装点P1相比变成输入方向D1的前端侧的内侧的反输入侧安装点P2配置在保护区Z1。根据此种构成,可增大输入侧安装点P1与反输入侧安装点P2的分离距离。因此,可增大底盖1朝下方位移的量,而进一步促进罐体4的朝下方的移动。
进而,在所述底盖1中,反输入侧安装点P2配置在比输入侧安装点P1更下方,因此输入侧安装点P1由底盖1的上部挤压,而促进盖本体10的朝下方的位移。
另外,位于车载构件(罐体4)的下方的焊道部11的凸剖面深度d1变得比位于从罐体4分离的燃料箱3的下方的焊道部11的凸剖面深度d2深,因此碰撞荷载集中在凸剖面深度深的位于罐体4的下方的焊道部11。因此,可增大位于罐体4的下方的盖本体10位移的量,因此朝下方移动的罐体4与底盖1不发生干涉。
在所述底盖中,焊道部11通过在朝下方突出并弯曲的一般面,对向上的凸条12进行赋形来形成,因此盖本体10的一般面朝下方突出并弯曲,变成容易朝下方变形的形状。进而,通过对向上的凸条12进行赋形,可容易地形成下方为凸剖面的焊道部11。另外,凸条12与焊道部11形成在车长方向上,因此朝车长方向的刚性强度变大。
进而,位于配置在缓冲区Z2的作为车载零件的罐体4的下方的凸条12形成得比其他部分的凸条12多。因此,碰撞荷载集中在缓冲区Z2中的盖本体10,而变得容易产生朝下方的位移。另外,位于罐体4的下方的凸条12的车长方向长度比其他部分的凸条12的车长方向长度短,因此可集中地增多罐体4的下方的凸条12。
若增多凸条12,则行驶时的车辆底面的空气阻力变大,但由于使凸条的车长方向两端部比中间部浅,且经由倾斜面13而在一般面连续,因此可防止地板下的气流的紊乱。
另外,车载零件为罐体4,在横梁7的位于缓冲区Z2的部分(罐体4的方向)形成有脆弱部7a。因此,脆弱部7a因侧面碰撞而溃缩,侧栏8朝内侧位移,由此罐体4朝下方移动,且底盖1朝下方位移。进而,保护区Z1中的横梁7不易溃缩,因此可减少对于燃料箱3的影响。
进而,输入侧安装点P1固定在侧栏8的底面,反输入侧安装点P2固定在燃料箱3的搭载框架6的底面,因此输入侧安装点P1变成比反输入侧安装点P2高的位置。另外,在地板下配置燃料箱3或罐体4而可谋求空间的有效利用。进而,底盖1不阻碍罐体4的朝下方的移动。
另外,盖本体10包含无纺布,因此可通过底盖1来实现气动性能与吸音性能的并存。进而,也可以达成底盖1的轻量化。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盖本体10的车宽方向一端部(左端部)位于罐体4的下方,车宽方向另一端部(右端部)位于燃料箱3的下方,并且延伸至排气管5的下方的跟前位置为止。因此,底盖1未覆盖排气管5,因此可有效率地将排气热朝外部空气放出。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底盖1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宜变更。例如,焊道部11的凸剖面深度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如图7所示,也可以如下的方式构成:位于罐体4的下方的中央的焊道部11的凸剖面深度d3最深,随着从罐体4分离,凸剖面深度逐渐地变浅。即便在此种构成中,也使碰撞荷载集中在罐体4的下方的焊道部11,可促进朝下方的位移。

Claims (10)

1.一种底盖,安装在车辆的底部,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盖本体的针对车体的安装点之中,针对与碰撞荷载的输入方向交叉的车体框架的输入侧安装点,将朝变成所述输入方向的前端侧的内侧分离的所述盖本体的部位设定在低位,
在所述盖本体,形成有沿着所述车体框架延伸且下方为凸剖面的焊道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盖,其特征在于,
在包含所述车体框架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有缓冲区,在所述缓冲区的内侧设置有保护区,
位于与所述输入侧安装点相比变成所述输入方向的前端侧的内侧的反输入侧安装点配置在所述保护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输入侧安装点配置在比所述输入侧安装点更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底盖,其特征在于,
位于配置在所述缓冲区的车载零件的下方的所述焊道部的凸剖面深度比从所述车载零件分离的位置的所述焊道部的凸剖面深度深。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底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焊道部通过在朝下方突出并弯曲的一般面,对向上的凸条进行赋形来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盖,其特征在于,
形成在位于配置在所述缓冲区的车载零件的下方的所述盖本体的向上的所述凸条与形成在其他部分的所述盖本体的所述凸条相比,在每单位面积中形成得多,并且车长方向长度短,
所述凸条的车长方向两端部与中间部相比变浅,在所述一般面连续。
7.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底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载零件是设置在燃料箱的侧方的罐体,
在所述燃料箱的前方或后方设置有横梁,
所述横梁在端部包括脆弱部。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底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侧安装点固定在作为所述车体框架的侧栏,
所述反输入侧安装点固定在燃料箱的搭载框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底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本体包含无纺布。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底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本体的车宽方向一端部位于所述罐体的下方,
所述盖本体的车宽方向另一端部位于所述燃料箱的下方,并且延伸至配置在所述燃料箱的侧部之中与所述罐体为相反侧的排气管的下方的跟前位置为止。
CN202010611092.2A 2019-07-05 2020-06-30 底盖 Pending CN11217270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25689A JP7000384B2 (ja) 2019-07-05 2019-07-05 アンダーカバー
JP2019-125689 2019-07-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72704A true CN112172704A (zh) 2021-01-05

Family

ID=739199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11092.2A Pending CN112172704A (zh) 2019-07-05 2020-06-30 底盖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00384B2 (zh)
CN (1) CN11217270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125271A1 (fr) * 2021-07-13 2023-01-20 Psa Automobiles Sa Deflecteur aeraulique pourvu d’au moins une zone de protec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48584U (zh) * 1987-03-23 1988-09-30
JP5212189B2 (ja) * 2009-03-09 2013-06-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床下整流構造
JP6115586B2 (ja) * 2015-04-14 2017-04-1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カバーの整流構造
US11104098B2 (en) * 2016-05-31 2021-08-31 Cadillac Products Automotive Company Fibrous vehicle underbody shield
JP6555621B2 (ja) * 2017-06-13 2019-08-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11164A (ja) 2021-02-04
JP7000384B2 (ja) 2022-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44055B2 (en) Vehicle body frontal structure
KR101588752B1 (ko) 스몰 오버랩 충돌대응 차체보강구조
EP1894792A1 (en) Vehicle bumper structure
JP2004359230A (ja) 自動車用のフェンダーサポート
KR101376024B1 (ko) 차량용 후드
CN104853961A (zh) 车辆端部结构
CN112660244B (zh) 一种偏置碰防撞车体结构
CN102951205A (zh) 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
CN103625554A (zh) 用于车身的增强单元
KR101526416B1 (ko)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KR101664065B1 (ko)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및 그 조립방법
JP6919187B2 (ja) 車体フロア構造
KR101526397B1 (ko) 차체 시트 장착부 보강구조
JP6601439B2 (ja) 車両用フロントフード
CN112172704A (zh) 底盖
JP2016043725A (ja) 車両用アンダーカバー
JP4775068B2 (ja) フード構造
WO2017069015A1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KR20180118327A (ko)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KR101481232B1 (ko) 자동차의 범퍼 레일
KR101755495B1 (ko) 전방 충돌대응 차체보강구조
JP4845777B2 (ja) 車両用車枠の衝撃吸収構造
JP2008132830A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US20070252397A1 (en) Bumper-beam for an automobile
CN112298366A (zh) 车身的横梁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