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72427A - 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72427A
CN112172427A CN202010615451.1A CN202010615451A CN112172427A CN 112172427 A CN112172427 A CN 112172427A CN 202010615451 A CN202010615451 A CN 202010615451A CN 112172427 A CN112172427 A CN 1121724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trailing arm
vehicle
support wall
rock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1545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72427B (zh
Inventor
竹田智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1724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724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724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724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7/00Pivoted suspension arms; Accessories thereof
    • B60G7/006Attaching arms to sprung or unsprung part of vehicle, characterised by comprising attachment means controlled by an external actuator, e.g. a fluid or electrical mo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其具备下边梁内侧件(11)、与下边梁内侧件(11)的后部结合的后侧框架(2)、固定于下边梁内侧件来对其进行加强的加强构件。后侧框架具有底壁(2A)、从底壁的车宽方向的两端向上方延伸的外侧壁(2B)及内侧壁(2C)。内侧壁固定于下边梁内侧件。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还具备:固定于外侧壁并向外侧壁的下方垂下的外支承壁(7);固定于内侧壁并向内侧壁的下方垂下的内支承壁(8);以及在外支承壁与内支承壁之间将后纵臂(4)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螺栓(41)。外支承壁包括向车辆的前方延伸而与加强构件结合的延长部(71)。

Description

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8-203055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其将后纵臂在支承托架与下边梁的后端部的内侧面之间通过螺栓支承为能够旋转,该支承托架固定于后侧框架的外侧面,该下边梁与该支承托架对置。支承托架以后侧框架位于其与横梁之间的方式配设。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在车辆的行驶中作用于后纵臂的车辆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及前后方向的载荷由下边梁的后端部及横梁支承。
发明内容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当变更后纵臂相对于车辆的框架的安装位置时,存在无法将下边梁的后端部、横梁在作用于后纵臂的载荷的支承中利用的情况。例如,当将后纵臂的安装位置变更为比下边梁的后端部、横梁靠车辆的后方的位置(例如后侧框架的正下方的位置)时,无法将下边梁的后端部、横梁在作用于后纵臂的载荷的支承中利用。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不将下边梁、横梁配设在后纵臂的附近也能够对作用于后纵臂的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的载荷进行支承的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具备:下边梁内侧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下边梁内侧件11);后侧框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后侧框架2),其具有在其前部向下方且外侧倾斜并与所述下边梁内侧件的后部结合的倾斜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倾斜部21);以及加强构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加强构件3),其固定于所述下边梁内侧件来对所述下边梁内侧件进行加强,其中,所述后侧框架具有底壁(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底壁2A)和从所述底壁中的车宽方向的两端向上方延伸的外侧壁及内侧壁(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外侧壁2B及内侧壁2C)而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截面U字状,所述内侧壁固定于所述下边梁内侧件,所述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还具备:外支承壁(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外支承壁7),其重叠而固定于所述外侧壁,并向所述外侧壁的下方垂下;内支承壁(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内支承壁8),其重叠而固定于所述内侧壁,并向所述内侧壁的下方垂下而与所述外支承壁对置;以及螺栓(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螺栓41),其在所述外支承壁与所述内支承壁之间将后纵臂(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后纵臂4)支承为能够旋转,所述外支承壁包括从与所述外侧壁固定的固定部分向车辆的前方延伸而与所述加强构件结合的延长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延长部71)。
(2)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下边梁内侧件具有内侧壁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内侧壁部11A)和从所述内侧壁部中的车辆的上下方向的两端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的上壁及下壁(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上壁11B及下壁11C)而形成为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开口的截面U字状,所述加强构件是与所述上壁及所述下壁结合的顶起加强肋(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顶起加强肋3)。
(3)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顶起加强肋与将所述后侧框架的开口封闭的闭锁板(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闭锁板5)结合。
(4)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下边梁内侧件具有内侧壁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内侧壁部11A)和从所述内侧壁部中的车辆的上下方向的两端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的上壁及下壁(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上壁11B及下壁11C)而形成为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开口的截面U字状,所述下边梁内侧件还具有:加强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加强部13),其构成所述下壁的后部,并重叠而固定于所述外支承壁来对该外支承壁进行加强;以及保持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保持部14),其构成所述下边梁内侧件的后部,并将所述内侧壁部向车宽方向扩大来保持所述后侧框架的前端,所述保持部处的所述内侧壁部与所述内支承壁结合。
(5)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外支承壁具有供所述螺栓通过的螺栓插入孔(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螺栓插入孔72),在所述内支承壁设有将所述螺栓紧固连结的螺母(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螺母81),所述内支承壁的上端部与所述保持部处的所述内侧壁部结合,重叠而固定于所述内支承壁并具有供所述螺栓通过的螺栓插入孔(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螺栓插入孔84)的加强板(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加强板83)与所述保持部处的所述下壁结合。
(6)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外支承壁形成有将该外支承壁的下端向车宽方向的外侧折回而成的加强凸缘(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加强凸缘73),所述加强凸缘与所述加强部重叠并结合。
(7)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还具备与所述加强部、所述保持部处的所述下壁及所述内支承壁结合的结合加强构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结合加强构件9)。
(8)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外支承壁形成后车轮罩内侧件。
(9)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加强构件与后车轮罩外侧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后车轮罩外侧件6)结合。
(10)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延长部以从所述加强构件的主体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主体部31)分离的方式弯折。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1)的方案,对后纵臂进行支承的螺栓安装于从后侧框架向下方垂下的外支承壁及内支承壁。由此,即使不将后纵臂配设在下边梁、横梁的附近,也能够将后纵臂在后侧框架的正下方支承为能够旋转。
另外,根据上述(1)的方案,外支承壁的延长部与下边梁内侧件用的加强构件结合。由此,能够将在车辆的行驶中作用于后纵臂的车宽方向(车辆的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的载荷从外支承壁的延长部向下边梁内侧件用的加强构件传递。
另外,根据上述(1)的方案,内支承壁固定于下边梁内侧件。由此,能够将在车辆的行驶中作用于后纵臂的车宽方向及前后方向的载荷从内支承壁向下边梁内侧件传递。
根据以上的情况,即使不将下边梁、横梁配设在后纵臂的附近,也能够对作用于后纵臂的车宽方向及前后方向的载荷进行支承。
根据上述(2)的方案,能够将作用于后纵臂的前后方向的载荷从顶起加强肋向上下分散而向下边梁内侧件传递。即,能够通过下边梁内侧件对作用于后纵臂的车宽方向及前后方向的载荷进行支承。
根据上述(3)的方案,能够将作用于后纵臂的前后方向的载荷从顶起加强肋也向将后侧框架的开口封闭的闭锁板传递。
根据上述(4)的方案,能够将作用于外支承壁的前后方向的载荷从加强部向位于该加强部的前方的下边梁内侧件的下壁传递。而且,能够将作用于内支承壁的载荷从保持部向位于该保持部的前方的下边梁内侧件的内侧壁部传递。
根据上述(5)的方案,能够将作用于内支承壁的前后方向的载荷从保持部向位于比该保持部靠前方的位置的下边梁内侧件的下壁及内侧壁部传递。而且,能够将螺栓从车宽方向的外侧顺次插入于外支承壁及加强板的螺栓插入孔并与内支承壁的螺母紧固连结,因此安装螺栓的作业性变得良好。
根据上述(6)的方案,能够将作用于外支承壁的前后方向的载荷从加强部经由加强凸缘向位于该加强部的前方的下边梁内侧件的下壁传递。
根据上述(7)的方案,外支承壁及内支承壁通过结合加强构件而与包括加强部及保持部的下边梁内侧件牢固地结合。由此,能够将车宽方向及前后方向的载荷向下边梁内侧件整体分散、传递。
根据上述(8)的方案,外支承壁兼用作后车轮罩内侧件,由此能够减少构成后车轮罩内侧件的部件个数。因此,能够抑制泥水等向车身的侵入。
根据上述(9)的方案,能够将作用于加强构件的载荷从后车轮罩外侧件向上部车身分散。
根据上述(10)的方案,能够将外支承壁的延长部与加强构件夹入并通过点焊进行接合,因此能够提高车辆的生产率。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宽方向的外侧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概略性地表示构成图1的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的下边梁内侧件及后侧框架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从图1的III方向观察到的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在图1的IV-IV线处剖开的图。
图5是在图1、图4的V-V线处剖开的图。
图6是在图1的VI-VI线处剖开的图。
符号说明:
1 下边梁
2 后侧框架
2A 底壁
2B 外侧壁
2C 内侧壁
3 加强构件(顶起加强肋)
4 后纵臂
5 闭锁板
6 后车轮罩外侧件
7 外支承壁
8 内支承壁
9 结合加强构件
11 下边梁内侧件
11A 内侧壁部
11B 上壁
11C 下壁
13 加强部
14 保持部
15 螺栓插入孔
21 倾斜部
31 主体部
32 弯折部
41 螺栓
71 延长部
72 螺栓插入孔
73 加强凸缘
81 螺母
82 螺栓插入孔
83 加强板
84 螺栓插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6,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是将后纵臂4在后侧框架2的正下方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结构。如图1、3所示,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具备构成车辆的框架的下边梁1及后侧框架2、对下边梁1进行加强的加强构件3。包括后纵臂4、下边梁1及后侧框架2等的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在车辆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两端设置有一对,但是在图1~6中仅记载有在车辆的左侧配设的结构。
如图2、6所示,下边梁1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如图6所示,下边梁1具有下边梁内侧件11、以及相对于下边梁内侧件11而配设于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下边梁外侧件12。下边梁内侧件11与下边梁外侧件12通过利用焊接等相互接合而形成为中空的筒状。在图1~5中,省略下边梁外侧件12的记载。
如图5、6所示,下边梁内侧件11形成为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开口的截面U字状。下边梁内侧件11具有内侧壁部11A、从车辆的上下方向上的内侧壁部11A的两端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的上壁11B及下壁11C。内侧壁部11A形成为以车宽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状。上壁11B及下壁11C分别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状。
如图1~4所示,下边梁内侧件11具有构成其后部的加强部13及保持部14。
如图3、6所示,加强部13主要在后部构成下边梁内侧件11的下壁11C。加强部13在与位于该加强部13的前方的下边梁内侧件11的主体部分分体形成之后,通过焊接等与该主体部分结合。加强部13重叠而固定于后述的外支承壁7来对外支承壁7进行加强。
如图2、4所示,保持部14相对于下边梁内侧件11的主体部分而向上方且车宽方向的内侧倾斜。由此,保持部14处的内侧壁部11A以向车宽方向的内侧扩大的方式形成。保持部14一体形成于下边梁内侧件11的主体部分。保持部14保持后述的后侧框架2的前端。
如图2所示,后侧框架2在比下边梁1靠车宽方向的内侧的位置沿前后方向延伸。后侧框架2具有在其前部向下方且外侧倾斜并通过焊接等与前述的下边梁内侧件11(特别是前述的保持部14)结合的倾斜部21。
如图5所示,后侧框架2(特别是倾斜部21)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截面U字状。后侧框架2(特别是倾斜部21)具有底壁2A和从底壁2A中的车宽方向的两端向上方延伸的外侧壁2B及内侧壁2C。底壁2A形成为大致以上下方向为板厚方向并沿车宽方向及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外侧壁2B及内侧壁2C分别形成为大致以车宽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状。底壁2A、外侧壁2B及内侧壁2C一体形成。
作为倾斜部21的后侧框架2的前端固定于前述的下边梁内侧件11的后部。具体而言,后侧框架2的内侧壁2C相对于保持部14处的下边梁内侧件11的内侧壁部11A在车宽方向的外侧重叠,并通过焊接等与该内侧壁部11A结合。而且,在后侧框架2的前端,保持部14处的下边梁内侧件11的下壁11C位于后侧框架2的底壁2A的下侧。
如图1、6所示,加强构件3固定于下边梁内侧件11的后部来对下边梁内侧件11进行加强。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构件3相对于下边梁内侧件11而配设在车宽方向的外侧,并通过焊接等与下边梁内侧件11的上壁11B及下壁11C结合。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加强构件3结合的下边梁内侧件11的下壁11C为加强部13。
加强构件3形成为以车宽方向为板厚方向并沿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具体而言,如图1、3、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加强构件3具有:以车宽方向为板厚方向并沿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延伸而与下边梁内侧件11结合的主体部31;以及在主体部31的后部弯折而以从下边梁内侧件11分离的方式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的弯折部32。
本实施方式的加强构件3为顶起加强肋(jack up stiffener)。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加强构件3称为顶起加强肋3。
如图5、6所示,加强构件3(顶起加强肋3)通过焊接等与将后侧框架2(特别是倾斜部21)的开口的至少一部分封闭的闭锁板5结合。闭锁板5例如可以是底板(未图示)的一部分。闭锁板5例如可以如图5所示那样通过焊接等也与后述的外支承壁7结合。
另外,如图1所示,加强构件3通过焊接等与构成后车轮罩的后车轮罩外侧件6结合。具体而言,加强构件3的弯折部32与后车轮罩外侧件6结合。
如图3~5所示,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还具备外支承壁7、内支承壁8、螺栓41。
外支承壁7重叠于后侧框架2(特别是倾斜部21)的外侧壁2B并通过焊接等固定于该外侧壁2B。外支承壁7向外侧壁2B的下方垂下,比后侧框架2(特别是倾斜部21)的底壁2A、保持部14处的下边梁内侧件11的下壁11C向下方突出。外支承壁7与外侧壁2B同样地形成为主要以车宽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状。
外支承壁7包括从固定于外侧壁2B的与外侧壁2B固定的固定部分向前方延伸而通过焊接等与前述的加强构件3结合的延长部71。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延长部71以从与下边梁内侧件11结合的加强构件3的主体部31分离的方式相对于与外侧壁2B固定的固定部分弯折。具体而言,延长部71以从加强构件3的主体部31分离的方式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并且,延长部71重叠而固定于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的加强构件3的弯折部32。
外支承壁7的延长部71相对于外支承壁7的固定部分以不呈锐角地折回的方式弯折,即,相对于外支承壁7的固定部分呈钝角(90度以上)地倾斜。同样,加强构件3的弯折部32相对于加强构件3的主体部31以不呈锐角地折回的方式弯折,即,相对于加强构件3的主体部31呈钝角(90度以上)地倾斜。
如图4、5所示,前述的下边梁内侧件11的加强部13重叠而固定于外支承壁7。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部13重叠于外支承壁7中的与内支承壁8对置的面。由此,将外支承壁7加强。
外支承壁7具有供螺栓41通过的螺栓插入孔72。螺栓插入孔72位于向外侧壁2B的下方分离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述的加强部13也具有供螺栓41通过的螺栓插入孔15,外支承壁7及加强部13的螺栓插入孔72、15相互重叠。
如图3~5所示,在外支承壁7上形成有将外支承壁7的下端向车宽方向的外侧折回而成的加强凸缘73。加强凸缘73重叠于前述的加强部13并通过焊接等与该加强部13结合。
本实施方式的外支承壁7具有沿上下方向排列并通过焊接等相互结合的上侧外支承壁7A及下侧外支承壁7B。
在后侧框架2的外侧壁2B固定有位于上侧的上侧外支承壁7A。外支承壁7的螺栓插入孔72及加强凸缘73形成于位于上侧外支承壁7A的下侧的下侧外支承壁7B。外支承壁7的延长部71例如可以仅由上侧外支承壁7A及下侧外支承壁7B中的一方构成,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上侧外支承壁7A及下侧外支承壁7B这两方构成。
下边梁内侧件11的加强部13固定于上侧外支承壁7A及下侧外支承壁7B这两方。即,加强部13对上侧外支承壁7A与下侧外支承壁7B的结合进行加强。
以上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外支承壁7形成构成后车轮罩的一部分的后车轮罩内侧件。
如图5所示,内支承壁8重叠于后侧框架2(特别是倾斜部21)的内侧壁2C并通过焊接等固定于该内侧壁2C。内支承壁8向内侧壁2C的下方垂下,比后侧框架2(特别是倾斜部21)的底壁2A、保持部14处的下边梁内侧件11的下壁11C向下方突出。由此,内支承壁8在车宽方向上与外支承壁7对置。内支承壁8与内侧壁2C同样地形成为主要以车宽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状。
在内支承壁8设有将通过外支承壁7的螺栓插入孔72的螺栓41紧固连结的螺母81。螺母81例如可以设置于内支承壁8的与外支承壁7对置的对置面8a。在本实施方式中,螺母81设置于内支承壁8的朝向与对置面8a相反的一侧的相反面8b。因此,内支承壁8具有形成在与螺母81对应的位置而供螺栓41通过的螺栓插入孔82。内支承壁8的螺母81、螺栓插入孔82位于向内侧壁2C的下方分离的位置。
对内支承壁8进行加强的加强板83重叠于内支承壁8,并通过焊接等固定于该内支承壁8。加强板83例如可以重叠而固定于内支承壁8的相反面8b。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板83重叠而固定于内支承壁8的对置面8a中的位于比底壁2A、下壁11C靠下方的区域。
另外,加强板83在车宽方向上覆盖内支承壁8的螺母81、螺栓插入孔82。因此,加强板83具有形成在与内支承壁8的螺母81、螺栓插入孔82对应的位置而供螺栓41通过的螺栓插入孔84。如图3所示,加强板83通过焊接等与保持部14处的下边梁内侧件11的下壁11C结合。
如图5所示,内支承壁8也与保持部14处的下边梁内侧件11的内侧壁部11A结合。具体而言,与后侧框架2的内侧壁2C结合的内支承壁8的上端部通过焊接等也与保持部14处的内侧壁部11A结合。而且,内支承壁8的上端部以在其与后侧框架2的内侧壁2C之间夹着保持部14处的内侧壁部11A的方式配设。
如图3~5所示,螺栓41在外支承壁7与内支承壁8之间将后纵臂4支承为能够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螺栓41在顺次通过了外支承壁7、加强部13、加强板83及内支承壁8的各螺栓插入孔72、15、84、82之后,与设置于内支承壁8的螺母81啮合并紧固连结。由此,螺栓41及支承于螺栓41的后纵臂4配设在后侧框架2(特别是倾斜部21)的正下方。具体而言,螺栓41及后纵臂4在比横梁(未图示)靠后方的位置配设于后侧框架2的正下方。
如图3、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还具备结合加强构件9。结合加强构件9通过焊接等与加强部13、保持部14处的下壁11C及内支承壁8结合。由此,加强部13、固定于加强部13的外支承壁7、以及内支承壁8通过结合加强构件9而与保持部14处的下壁11C牢固地结合。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对后纵臂4进行支承的螺栓41安装于从后侧框架2向下方垂下的外支承壁7及内支承壁8。因此,即使未将后纵臂4配设在下边梁1、横梁的附近,也能够将后纵臂4在后侧框架2的正下方支承为能够旋转。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外支承壁7的延长部71与下边梁内侧件11用的加强构件3结合。由此,能够将在车辆的行驶中作用于后纵臂4的车宽方向及前后方向的载荷(特别是前后方向的载荷)从外支承壁7的延长部71向下边梁内侧件11用的加强构件3传递。
另外,内支承壁8固定于下边梁内侧件11。由此,能够将在车辆的行驶中作用于后纵臂4的车宽方向及前后方向的载荷从内支承壁8向下边梁内侧件11传递。
根据以上的情况,即使不将下边梁1、横梁配设在后纵臂4的附近,也能够对作用于后纵臂4的车宽方向及前后方向的载荷进行支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中,加强构件3是与下边梁内侧件11的上壁11B及下壁11C结合的顶起加强肋3。由此,能够将作用于后纵臂4的前后方向的载荷从顶起加强肋3向上下分散而向下边梁内侧件11传递。即,能够通过下边梁内侧件11对作用于后纵臂4的车宽方向及前后方向的载荷进行支承。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顶起加强肋3与将后侧框架2的向上方的开口封闭的闭锁板5结合。由此,能够将作用于后纵臂4的前后方向的载荷从顶起加强肋3也向闭锁板5传递。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中,外支承壁7固定于构成下边梁内侧件11的下壁11C的后部的加强部13。由此,能够将作用于外支承壁7的前后方向的载荷从加强部13向位于该加强部13的前方的下边梁内侧件11的下壁11C传递。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中,内支承壁8与保持部14处的下边梁内侧件11的内侧壁部11A结合。由此,能够将作用于内支承壁8的载荷(特别是前后方向的载荷)从保持部14向位于该保持部14的前方的下边梁内侧件11的内侧壁部11A传递。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固定于内支承壁8的加强板83与保持部14处的下边梁内侧件11的下壁11C结合。由此,能够将作用于内支承壁8的前后方向的载荷从保持部14也向位于比该保持部14靠前方的位置的下边梁内侧件11的下壁11C传递。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外支承壁7及加强板83分别具有供螺栓41通过的螺栓插入孔72、82,在内支承壁8设有将螺栓41紧固连结的螺母81。因此,能够将螺栓41从车宽方向的外侧顺次插入于外支承壁7及加强板83的螺栓插入孔72、82并与内支承壁8的螺母81紧固连结。因此,安装螺栓41的作业性变得良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中,在外支承壁7的下端形成的加强凸缘73重叠而结合于构成下边梁内侧件11的下壁11C的后部的加强部13。由此,能够将作用于外支承壁7的前后方向的载荷从加强部13经由加强凸缘73而向位于该加强部13的前方的下边梁内侧件11的下壁11C传递。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外支承壁7及内支承壁8通过结合加强构件9而与包括加强部13及保持部14的下边梁内侧件11牢固地结合。由此,能够将车宽方向及前后方向的载荷向下边梁内侧件11整体分散、传递。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中,外支承壁7兼用作后车轮罩内侧件。由此,能够减少构成后车轮罩内侧件的部件个数。因此,能够抑制泥水等向车身的侵入。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加强构件3(顶起加强肋3)与后车轮罩外侧件6结合。由此,能够将作用于加强构件3的载荷从后车轮罩外侧件6向上部车身分散。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中,外支承壁7的延长部71以从加强构件3的主体部31分离的方式弯折。具体而言,外支承壁7的延长部71以相对于外支承壁7的与外侧壁2B固定的固定部分不折回而呈钝角地倾斜的方式弯折。而且,重叠而固定于延长部71的加强构件3的弯折部32以相对于加强构件3的主体部31不折回而呈钝角地倾斜的方式弯折。由此,能够将外支承壁7的延长部71和加强构件3夹入并通过点焊进行接合,因此能够提高车辆的生产率。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详情,但是本发明没有限定为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施加各种变更。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其中,
所述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具备:下边梁内侧件;后侧框架,其具有在其前部向下方且外侧倾斜并与所述下边梁内侧件的后部结合的倾斜部;以及加强构件,其固定于所述下边梁内侧件来对所述下边梁内侧件进行加强,
所述后侧框架具有底壁和从所述底壁中的车宽方向的两端向上方延伸的外侧壁及内侧壁而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截面U字状,
所述内侧壁固定于所述下边梁内侧件,
所述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还具备:外支承壁,其重叠而固定于所述外侧壁,并向所述外侧壁的下方垂下;内支承壁,其重叠而固定于所述内侧壁,并向所述内侧壁的下方垂下而与所述外支承壁对置;以及螺栓,其在所述外支承壁与所述内支承壁之间将后纵臂支承为能够旋转,
所述外支承壁包括从与所述外侧壁固定的固定部分向车辆的前方延伸而与所述加强构件结合的延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其中,
所述下边梁内侧件具有内侧壁部和从所述内侧壁部中的车辆的上下方向的两端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的上壁及下壁而形成为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开口的截面U字状,
所述加强构件是与所述上壁及所述下壁结合的顶起加强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其中,
所述顶起加强肋与将所述后侧框架的开口封闭的闭锁板结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其中,
所述下边梁内侧件具有内侧壁部和从所述内侧壁部中的车辆的上下方向的两端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的上壁及下壁而形成为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开口的截面U字状,
所述下边梁内侧件还具有:加强部,其构成所述下壁的后部,并重叠而固定于所述外支承壁来对该外支承壁进行加强;以及保持部,其构成所述下边梁内侧件的后部,并将所述内侧壁部向车宽方向扩大来保持所述后侧框架的前端,
所述保持部处的所述内侧壁部与所述内支承壁结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其中,
所述外支承壁具有供所述螺栓通过的螺栓插入孔,
在所述内支承壁设有将所述螺栓紧固连结的螺母,
所述内支承壁的上端部与所述保持部处的所述内侧壁部结合,
重叠而固定于所述内支承壁并具有供所述螺栓通过的螺栓插入孔的加强板与所述保持部处的所述下壁结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其中,
在所述外支承壁形成有将该外支承壁的下端向车宽方向的外侧折回而成的加强凸缘,
所述加强凸缘与所述加强部重叠并结合。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其中,
所述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还具备与所述加强部、所述保持部处的所述下壁及所述内支承壁结合的结合加强构件。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其中,
所述外支承壁形成后车轮罩内侧件。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其中,
所述加强构件与后车轮罩外侧件结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其中,
所述延长部以从所述加强构件的主体部分离的方式弯折。
CN202010615451.1A 2019-07-03 2020-06-30 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 Active CN1121724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24394A JP6960965B2 (ja) 2019-07-03 2019-07-03 車両用リアトレーリングアーム支持構造
JP2019-124394 2019-07-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72427A true CN112172427A (zh) 2021-01-05
CN112172427B CN112172427B (zh) 2023-08-29

Family

ID=739199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15451.1A Active CN112172427B (zh) 2019-07-03 2020-06-30 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960965B2 (zh)
CN (1) CN112172427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9075U (ja) * 1991-08-27 1993-03-09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ボデー構造
JP2012180056A (ja) * 2011-03-02 2012-09-20 Honda Motor Co Ltd トレーリングアーム支持構造
JP2019014331A (ja) * 2017-07-05 2019-01-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2019034691A (ja) * 2017-08-21 2019-03-0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74510B2 (ja) * 2013-08-30 2017-02-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リヤサスペンション取付構造の組付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9075U (ja) * 1991-08-27 1993-03-09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ボデー構造
JP2012180056A (ja) * 2011-03-02 2012-09-20 Honda Motor Co Ltd トレーリングアーム支持構造
JP2019014331A (ja) * 2017-07-05 2019-01-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2019034691A (ja) * 2017-08-21 2019-03-0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08250A (ja) 2021-01-28
CN112172427B (zh) 2023-08-29
JP6960965B2 (ja) 2021-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54917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4255947B2 (ja) 後部ドア構造及び後部ドアの組み立て方法
JP5593813B2 (ja) 車体補強構造
KR910000502B1 (ko) 자동차의 앞부분 차체구조
JP2009126197A (ja) 後部車体構造
JP2010100163A (ja) 後部ドア構造
JP4301321B2 (ja) 車両用デッキ構造
JP3866415B2 (ja) 車体構造
JP6181099B2 (ja) 車体の後部構造
JP2007261481A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JP2000168614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2006137208A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4696664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6435300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CN112172427B (zh) 车辆用后纵臂支承结构
JP7143254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2000211555A (ja) 車両用シャシフレ―ム構造
JP2002362420A (ja)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CN109715476B (zh) 车身前部结构
JP4778153B2 (ja) 車両のリヤフレーム構造
JP4822056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4853106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H0426305Y2 (zh)
JPH0699851A (ja)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KR101875660B1 (ko) 후륜 구동 차량용 트랜스미션 마운팅 차체 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