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67391B - 一种带有回潮步骤的绿毛茶加工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有回潮步骤的绿毛茶加工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67391B
CN112167391B CN202011098300.XA CN202011098300A CN112167391B CN 112167391 B CN112167391 B CN 112167391B CN 202011098300 A CN202011098300 A CN 202011098300A CN 112167391 B CN112167391 B CN 1121673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
water
green
sealed container
examp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9830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67391A (zh
Inventor
贾丽阳
胡小秀
傅柏华
傅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yao Huadong Tea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yao Huadong Tea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yao Huadong Tea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yao Huadong Tea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9830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67391B/zh
Publication of CN1121673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673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673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673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23F3/08Oxidation; Ferment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9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ood processing or handling, e.g. food conservation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茶叶加工的领域,具体公开一种带有回潮步骤的绿毛茶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取50‑55kg含水量为7%‑9%的绿毛茶置于搅拌器中,往绿毛茶上均匀喷洒6‑6.5kg水并进行搅拌,水的喷洒速度为2‑2.5kg/min,喷洒结束后继续搅拌2‑4min,搅拌速度为30‑40r/min,得湿毛茶;S2:将S1得到的湿毛茶下料到用于回潮的密封容器中,下料次数为20‑22次,使湿毛茶堆叠于密封容器内形成茶堆,在茶堆上覆盖一层隔水膜,控制密封容器的温度为25‑30℃,使茶叶进行回潮;S3:开始回潮后每隔4‑4.5h对茶堆进行一次翻动,翻动次数为2‑3次,回潮的总时间为22‑24h,得回潮茶;S4:将回潮茶进行干燥,得成品茶叶。该加工工艺可减少茶叶中的涩味,并使茶汤具有微红发亮的色泽,适应西北非等国际市场。

Description

一种带有回潮步骤的绿毛茶加工工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茶叶工艺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带有回潮步骤的绿毛茶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茶叶作为中国的传统饮品,具有清理肠道、降低心血管发病几率、降血脂、延缓衰老和提神等作用,是一种健康饮品。而在世界范围内,茶叶也受到许多国家地区的喜爱和追捧,尤其近年来,绿茶也逐渐进入了西北非地区的市场,原因是西北非地区平时的饮食脂肪含量高,当地人民普遍饮食油腻,并且肥胖人群比例上升,而饮茶有助于调理肠道和排毒,能起到瘦身的作用,并且相比红茶,绿茶的调理效果更佳,因此随着当地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茶逐渐受到西北非等地人民的喜爱。
现在国内的绿茶的加工工艺一般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三步,生产出来的绿茶多成青绿色,冲泡后的茶汤清澈鲜绿,口感甘甜中带有涩味,符合中国人的口味。但是在西北非地区,由于当地人民的口味与中国人的口味不同,不喜欢带有涩味的口感,对于有涩味的茶叶接受度不高,因此,限制了传统的中国绿茶在西北非等地的销售市场。
发明内容
为了减少茶叶中的涩味,相对提高茶叶甘甜的口感,更易于被西北非地区人民所接受,本申请提供一种带有回潮步骤的绿毛茶加工工艺。
本申请提供一种带有回潮步骤的绿毛茶加工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带有回潮步骤的绿毛茶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取含水量为7%-9%的绿毛茶置于容器中,往绿毛茶上均匀喷洒水并进行搅拌,绿毛茶和水的质量比为50:(6-6.5),水的喷洒速度为2-2.5kg/min,喷洒结束后继续搅拌2-4min,搅拌速度为30-40r/min,得湿毛茶;
S2:将S1得到的湿毛茶下料到密封容器中,下料次数为20-22次,使湿毛茶堆叠于密封容器内形成茶堆,在茶堆上覆盖一层隔水膜,控制密封容器的温度为25-30℃,使茶叶进行回潮;
S3:开始回潮后每隔4-4.5h对茶堆进行一次翻动,翻动次数为2-3次,回潮的总时间为22-24h,得回潮茶;
S4:将回潮茶进行干燥,得成品茶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中采用的绿毛茶是在新鲜绿茶经过传统工艺的杀青和揉捻工艺之后获得的,绿毛茶的含水量为7%-9%,采用上述的回潮工艺进行茶叶回潮,合理控制茶叶和水的用量、回潮的温度以及回潮的时间等工艺参数,可使茶叶内部发生适当的化学反应,具体的化学变化及作用如下所述:
在水的作用下使茶叶内的叶绿素和叶黄素得到氧化并伴随叶褐素的形成,可使茶叶表面黄绿且花杂的颜色变为较为暗沉统一的墨绿色且富有光泽,使得茶叶外表更加美观,提高茶叶等级。
在反应过程中会生成一定量的茶黄素,并且由茶黄素进一步反应产生一定量的茶红素,使得煮茶后茶汤产生金圈,汤色微红发亮,比较符合西北非地区的品茶审美。
花青素被部分氧化,可减少茶叶的涩味。绿茶中茶多酚的主要成分儿茶素类化合物又包括酯型儿茶素和非酯型儿茶素,其中酯型儿茶素为茶叶涩味的主要来源,通过本申请的回潮工艺之后,能使酯型儿茶素发生一定程度的水解,从而选择性地减少酯型儿茶素的含量,而非酯型儿茶素不易受影响。因此在通过本申请的回潮工艺后,在保留茶多酚的减肥和条理肠道功效的同时,又能减少涩味,即保持了绿茶的本质又贴近西北非地区国际市场的饮茶需求。
另外,在回潮过程中采用隔水膜进行覆盖,可较少茶堆内水分的散失,使茶堆更好地进行回潮。而在回潮过程中进行翻动,可使茶堆内各处的含水量更加均匀,提高回潮茶的品质。
优选的,步骤S1喷洒的纯净水中添加并溶解0.2-0.4kg的小苏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往回潮的水中添加小苏打,可调节水的pH值,将水调节成弱碱性,而由于在弱碱性条件下,可促进茶黄素和茶多酚的反应,从而提高回潮后茶叶的品质,提高冲泡后茶汤的微红发亮的色泽,并进一步减少涩味。
优选的,步骤S2中茶堆的堆放方式为平堆,堆放高度为50-55c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平堆的方式可使茶叶的回潮过程更加均匀,采用堆放高度为50-55cm,可防止因茶堆过厚而使下层茶叶受到过大压力,从而提高回潮的效果,使茶叶具有更好的色泽和口感。
优选的,步骤S3回潮过程中往密封容器内通入氧气,使密封容器内含氧量为40%-4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正常空气中氧气含量为20%,而通过提高密封容器内的含氧量,可提高叶黄素的转化,从而提高茶汤的微红发亮的色泽,并且还可提高花青素的氧化,进一步降低涩味,提高茶叶的品质。
优选的,往密封容器通入氧气的同时,使用惰性气体对密封容器进行加压,控制密封容器内的气压为0.15-0.2MPa。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回潮时采用加压,可提高水分在茶叶内的吸附和留存量,并且还可提高氧气与茶叶内物质的反应程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回潮茶的品质,提高茶汤的色泽,减少涩味。
优选的,步骤S2中,于茶堆下方铺设一层食品级硅胶液囊垫,硅胶液囊垫内部中空且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硅胶液囊垫内通循环水进行水浴控温,循环水的温度为20-2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茶堆下方铺设一层硅胶液囊垫,减少茶堆内的水分从茶堆下方流失,与隔水膜配合,分别从下方和上方对茶堆进行保水,提高茶堆的回潮效果。而由于茶叶在回潮过程中会放出热量从而使茶堆温度升高,因此在硅胶液囊垫内通循环水,可对茶堆进行控温,使茶堆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温度内进行回潮,提高回潮茶的品质,防止温度过高而造成茶叶品质的下降。
优选的,步骤S2中往茶堆内埋放60-70个浸湿过的海绵球,海绵球的含水量为20%-25%,海绵球的直径为5-6c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茶堆内埋放湿海绵球,可在茶叶回潮过程中对茶堆中的水分和湿度进行控制和补偿,使茶堆内的湿度保持在较稳定的范围内,并且含水量为20%-25%的海绵球不会从茶叶内吸收水分,在此湿度下,能使茶堆的回潮效果更平稳。并且还可对茶堆内各部分的湿度进行平衡,减少因重力作用而使茶堆下部湿度大上部湿度小的情况。
优选的,所述海绵球的密度为15-20kg/m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限定海绵球的密度,可对海绵球的吸水以及放水的性能进行限定,在此密度范围内的海绵球更适用于茶堆的保湿,单个海绵球的质量不会过大,不会对茶叶造成过大的压力,而又有良好的吸水和放水性能,从而提高茶堆的回潮效果。
优选的,步骤S1在喷洒水的过程中同时对毛茶进行加热,加热温度为35-38℃,完成喷洒后的搅拌过程中将加热温度降至30-3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喷水过程中对茶叶进行加热可提高水分子的热运动,使水分更加快速地被茶叶吸收,并且通过轻微的加热,可使水分更快地与茶叶内的物质产生反应,为反应提供一个初期的活化能。而分两段温度进行,在喷洒过程中采取较高温度可使水分更加快速渗透到茶叶中,而喷洒完成后由于大部分的水分已经被吸收,因此只需采用较低的温度即可起到良好的混合效果。
综上所述,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申请对茶叶进行回潮,将茶叶在进行烘干或炒制等干燥工艺前,使用一定量的水进行润湿,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使茶叶内的成分与水产生反应,叶绿素和叶黄素氧化生成叶褐素,从而使茶叶变为墨绿色,使茶叶更加美观;同时会产生茶黄素,并且茶黄素会进一步转化为茶红素,使得煮茶后茶汤产生金圈,汤色微红发亮;还可使花青素和茶多酚被部分氧化,从而可减少茶汤的涩味,使绿茶在保留本身调理肠道、排毒、瘦身等功效的同时,有可适应西北非等国际市场。
2.本申请在回潮的水内添加小苏打,调节水的pH值,使水成弱碱性,从而提高了回潮过程中水与茶叶内各物质的反应速度,提高回潮茶的品质。
3.本申请在回潮过程中往密闭容器内通入氧气,提高密闭容器内的含氧量,并且还对密闭容器进行加压,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回潮过程中的反应程度,提高回潮茶的品质。
4.本申请在回潮过程中在茶堆下方铺设硅胶液囊垫,并在硅胶液囊垫内通循环水对茶堆进行控温,在减少茶堆水分散发的同时,还可控制茶堆回潮时的温度,减少回潮过程中茶堆自身放热对温度的影响,提高回潮茶的品质。
5.本申请在回潮过程中在茶堆内埋放浸湿过的海绵球,可对茶堆内的湿度进行平衡,减少重力作用下对茶堆内水分分布的影响,使茶堆内各部分的湿度更加均衡,是茶叶的回潮过程更加全面。
6.本申请在往茶叶上喷水的过程中,对茶叶进行加热处理可加快水分子的热运动,可使茶叶更加快速地被水浸湿,并给提供了茶叶内物质和水反应的初期的活化能,提高回潮效果。而加热时分两段温度进行,在完成喷水过程后,采用较低的温度进行加热,在起到加快浸湿效果的同时还可减少高温对茶叶本身的影响,提高后续回潮的品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实施例1:一种带有回潮步骤的绿毛茶加工工艺,
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取50kg含水量为7%的绿毛茶置于搅拌器中,往绿毛茶上均匀喷洒6kg水并进行搅拌,水的喷洒速度为2kg/min,喷洒结束后继续搅拌3min,搅拌速度为30r/min,得湿毛茶;
S2:将S1得到的湿毛茶下料到用于回潮的密封容器中,下料次数为20次,使湿毛茶堆叠并平铺于密封容器内形成茶堆,茶堆的高度为65cm,在茶堆上覆盖一层隔水膜,控制密封容器的温度为25℃,气压为常压,使茶叶进行回潮;
S3:开始回潮后每隔4对茶堆进行一次翻动,翻动次数为2次,回潮的总时间为24h,得回潮茶;
S4:使用滚筒式炒茶机对回潮茶进行炒制干燥,在180℃桶温下滚炒至茶叶含水量降至3%,冷却后得成品茶,单次炒制干燥回潮茶的使用量为50kg。
步骤中的绿毛茶为鲜茶经初次杀青和揉捻后的茶叶,鲜茶选用明前碧螺春;搅拌器具体选用滚筒搅拌器;密封容器具体为底面4m×4m,高3m的回潮库,回潮库顶部设有下料口,下料口与搅拌器连接,回潮库一侧设有库门;隔水膜采用食品级LDPE塑料布。
实施例2-5:一种带有回潮步骤的绿毛茶加工工艺,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各项工艺参数不同,具体工艺参数如下表1所示。
表1实施例1-5各项工艺参数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5
绿毛茶的质量(kg) 50 50 50 50 50
绿毛茶的含水量(%) 7 8 8 7 9
水的质量(kg) 6 6.1 6.5 6.2 6.3
水的喷洒速度(kg/min) 2 2.2 2.4 2 2.5
完成喷洒后的搅拌时间(min) 3 2 3 3 4
搅拌速度(r/min) 30 32 35 38 40
下料次数 20 21 22 20 22
密封容器温度(℃) 25 26 28 25 30
翻动次数 2 2 3 3 3
翻动间隔时长(h) 4 4 4.3 4.5 4.5
回潮总时间(h) 24 22 23 24 24
实施例6:一种带有回潮步骤的绿毛茶加工工艺,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S1喷洒的纯净水中添加并溶解0.3kg的小苏打。
实施例7:一种带有回潮步骤的绿毛茶加工工艺,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S2中茶堆的堆放高度为50cm。
实施例8:一种带有回潮步骤的绿毛茶加工工艺,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S2中茶堆的堆放高度为55cm。
实施例9:一种带有回潮步骤的绿毛茶加工工艺,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S3回潮过程中往密封容器内通入氧气,使密封容器内含氧量为43%。
实施例10:一种带有回潮步骤的绿毛茶加工工艺,
与实施例9的区别在于,往密封容器通入氧气的同时,使用惰性气体对密封容器进行加压,控制密封容器内的气压为0.18MPa。
实施例11:一种带有回潮步骤的绿毛茶加工工艺,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S2中,于茶堆下方铺设一层食品级硅胶液囊垫,硅胶液囊垫内部中空且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硅胶液囊垫内通循环水进行水浴控温,循环水的温度为22℃。
实施例12:一种带有回潮步骤的绿毛茶加工工艺,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S2中往茶堆内均匀埋放65个浸湿过的海绵球,海绵球的含水量为23%,海绵球的直径为5cm,海绵球的密度为30kg/m3
实施例13:一种带有回潮步骤的绿毛茶加工工艺,
与实施例12的区别在于,海绵球的密度为18kg/m3
实施例14:一种带有回潮步骤的绿毛茶加工工艺,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S1在喷洒水的过程中同时对毛茶进行加热,加热温度为37℃,完成喷洒后的搅拌过程中将加热温度降至32℃。
对比例
对比例1:一种绿毛茶加工工艺,将50kg含水量为7%的绿毛茶送入滚筒式炒茶机内进行炒制干燥,在180℃桶温下滚炒至茶叶含水量降至3%,冷却后得成品茶。
对比例2-12:一种带有回潮步骤的绿毛茶加工工艺,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中的各项参数不同,具体参数如下表2所示。
对比例13:一种带有回潮步骤的绿毛茶加工工艺,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S2中不在茶堆上覆盖隔水膜,其余各项参数如下表2所示。
表2对比例2-13各项工艺参数
Figure BDA0002724486500000061
Figure BDA0002724486500000071
性能检测试验由于本申请的回潮工艺中主要改变的是茶叶中的茶色素以及酯型儿茶素类化合物的含量,以使茶汤在保留绿茶的功效的同时,又能具有一定程度的偏红色泽以及更少的涩味。因此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试验。
试验一:儿茶类化合物含量检测试验试验原理: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茶叶中各儿茶素类化合物的含量,就可对酯型儿茶素和非酯型儿茶素的含量作出对比。
试验对象:实施例1-14、对比例1-15制得的成品茶叶。
试验仪器:UltiMate 3000高效液相色谱仪。
试验步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30483-2013的检测方法测量成品茶叶中各儿茶素类化合物的含量,并计算酯型儿茶素含量和非酯型儿茶素的含量:
酯型儿茶素含量=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非酯型儿茶素含量=C(儿茶素)+EC(表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
试验数据如下表3所示。
表3实施例1-14与对比例1-13加工得到的成品茶叶中酯型儿茶素与非酯型儿茶素含量(%)
Figure BDA0002724486500000072
Figure BDA0002724486500000081
试验二:茶黄素含量检测试验试验原理:利用茶黄素(TF)和茶红素(TR)能溶于不同有机溶剂或溶液来实现二者的分离,这两类物质在波长380nm处有吸收。茶黄素和茶红素均能溶于热水,用乙酸乙酯可以从茶汤中提取茶黄素和部分茶红素(SⅠ型),一部分茶红素(SⅡ型)留在水相中,用NaHCO3处理前后的吸光度下降值是由茶红素的除去造成的,据此可推算酯相中茶红素的含量,水相中的茶红素通过草酸化,使其成为游离酸加以测定。
试验对象:实施例1-14和对比例1-13制得的成品茶叶。
试验仪器:ND50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试验步骤:
1.供试样制备:称取3.00克茶样,置于250ml三角烧瓶中加沸水125毫升,在沸水浴上提取10min,浸提中搅拌2~3次,浸提完毕,趁热抽滤于干燥三角瓶中,冷却至室温;
2.吸取上述供试液25ml于100ml分液漏斗中,加乙酸乙酯25毫升,振摇5min,静置待分层后,将乙酸乙酯层(上层)和水层(下层)分别置于100ml具塞三角瓶,将瓶塞塞好备用;
3.吸取乙酸乙酯萃取液2ml,放在25ml容量瓶中,加入95%乙醇定容得a液(TFs+TRSⅠ);
4.吸取乙酸乙酯萃取液15ml,加入2.5%NaHCO3溶液15ml,在50ml分液漏斗中迅速强烈振荡30s,静置分层后,弃去NaHCO3水层。吸取乙酸乙酯上层液4ml,放入25ml容量瓶中,用95%乙醇定容至刻度得c液(TFs);
5.吸取第一次水层待用液2ml,放入25ml容量瓶中,加入2ml饱和草酸溶液和6ml水,并用95%乙醇定容至刻度得d液(TR SⅡ+TBs);
6.分别吸取25ml供试液和25ml正丁醇放入100ml分液漏斗中,摇振3min,待分层后将水层(下层)放于50ml三角瓶中,取水层液2ml于25ml容量瓶中,分别加2ml饱和草酸溶液和6ml蒸馏水,再用95%乙醇定容至刻度,得b溶液(TBs);
7.用1cm比色皿,以95%乙醇作空白参比,在380nm波长处分别测定各溶液的吸光度A。
数据处理:
茶黄素(%)=Ac×2.25/(m×w)×100%;
茶红素(%)=(2Aa+2Ad-Ac-2Ab)×7.06/(m×w)×100%;
式中:m—试样质量(g);W—试样干物质含量(%);Aa—溶液a的吸光度;Ab—溶液b的吸光度;Ac—溶液c的吸光度;Ad—溶液d的吸光度;2.25和7.06均为在同等操作条件下的换算系数。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实验结果如下表4所示。
表4实施例1-14和对比例1-13加工得到的成品茶中茶黄素和茶红素的含量(%)
Figure BDA0002724486500000091
由于本申请的目的是在保持绿茶功效的同时减少绿茶的涩味,并且使茶汤具有微红发亮的色泽,因此需要使非酯型儿茶素的含量尽可能高,而相对降低酯型儿茶素的含量,并且使茶黄素和茶红素均具有较高的含量。以此为前提,再结合试验一和试验二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参照表3和表4中实施例1-5和对比例1的数据,可发现实施例1-5中的酯型儿茶素含量相对于对比例1有明显减少,而非酯型儿茶素的含量只出现小幅度的减少,并且实施例1-5中茶红素和茶黄素的含量有极大的提高,而在实施例1-5中的各项结果均相近。这说明通过实施例1-5中的工艺,在茶叶干燥前进行回潮工艺,可有效减少茶叶中涩味较重的酯型儿茶素的含量,并且提高茶叶中的茶黄素和茶红素。这是因为在回潮过程中,酯型儿茶素能与水发生反应而水解,而茶叶内的其他多酚类物质会被氧化为茶黄素,并且随着氧化的进行,茶黄素又会进一步氧化为茶红素。
参照表3和表4中实施例1-5和对比例2-3的数据,可发现对比例2的非酯型儿茶素含量低于实施例1-5,对比例3的酯型儿茶素含量高于实施例1-5;实施例1-5中的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均高于对比例2-3。这说明在回潮工艺中,当使用的水和绿毛茶的质量比过高时,在降低酯型儿茶素含量的同时还会降低非酯型儿茶素的含量,从而影响绿茶自身的功效;而当用的水和绿毛茶的质量比过低时,又不能充分有效地降低酯型儿茶素的含量,不能减少绿茶的涩味。这是因为用水量较高时,在酯型儿茶素发生反应的过程中,非酯型儿茶素也容易发生反应,而当用水量较低时,酯型儿茶素的反应则不完全。
而无论使用的水和绿毛茶的质量比过过高还是过低,茶红素和茶黄素的含量都会偏低。这是可能是因为,当用水量较高时,虽然对茶黄素的生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茶红素也会发生反应,进一步形成茶褐素,从而降低茶黄素和茶红素的含量。当用水量较低时,茶黄素和茶红素的生成速率均下降。因此可说明实施例1-5中茶叶的用量、茶叶含水量以及水的用量为更有效的范围。
参照表3和表4中实施例1-5和对比例4-5的数据,可发现对比例4-5中的酯型儿茶素含量高于对比例1-5,对比例4-5中的茶黄素和茶红素的含量均低于对比例4-5。这说明在回潮步骤中加大喷水速度、减少搅拌时间以及降低搅拌速度均匀减少酯型儿茶素的反应,并且会减少茶黄素和茶红素的含量。这是因为当喷水速度较大、搅拌时间过短或搅拌速度过低时,均难以使水分均匀的分布于茶叶上,从而影响回潮步骤。而实施例1-5中水的搅拌速度、完成喷洒后的搅拌时间以及搅拌速度为更优的参数范围。
参照表3和表4中实施例1-5和对比例6的数据,可发现对比例6中的的非酯型儿茶素的含量低于实施例1-5,而虽然对比例6的茶红素含量与实施例1-5相近,但是实施例6的茶黄素含量明显低于实施例1-5。这说明当下料次数过高时,会降低非酯型儿茶素和茶黄素的含量。这是可能是因为,当下料次数过多时,会使回潮室内茶叶的量过多,而茶叶在回潮过程中是放热反应,当过多的茶叶回潮放热时,就会影响到茶堆的温度,是茶堆温度过高,因此使非酯型儿茶素发生反应,并且使茶黄素转化为茶红素的速率高于茶黄素的生成速率,从而造成茶黄素含量的下降。因此实施例1-5中的下料次数为更优的参数范围。
参照表3和表4中实施例1-5和对比例7-8的数据,可发现对比例7酯型儿茶素的含量高于实施例1-5,对比例8酯型儿茶素的含量与实施例1-5相近而非酯型儿茶素的含量低于实施例1-5,而对比例7-8的茶黄素和茶红素的含量低于实施例1-5。这说明当密闭容器温度过低或过高时,均会影响成品茶的品质。这是因为当温度过低时,茶叶内反应活性较低,酯型儿茶素难以有效减少,而茶黄素和茶红素难以生成;而当温度较高时,又会促使非酯型儿茶素的分解,并且会促进茶红素转化为茶褐素。因此实施例1-5中密封容器的温度为更优的参数范围。
参照表3和表4中实施例1-5和对比例9-10的数据,可发现对比例9非酯型儿茶素的含量低于实施例1-5,实施例10酯型儿茶素的含量高于实施例1-5,而实施例9-10中茶黄素和茶红素的含量均低于实施例1-5。这说明在回潮过程中茶堆的翻动次数以及翻动间隔时长会影响到成品茶的质量。这是因为当翻动次数过少而翻动间隔时长过长时,容易使茶堆内部的温度过高,并且在重力的作用下容易使茶堆内各处的含水量不均;而当翻动次数过多而翻动间隔时长过短时,又容易使茶堆内的水分散失,从而影响回潮效果。因此实施例1-5中翻动次数和翻动间隔时长为更优的参数范围。
参照表3和表4中实施例1-5和对比例11-12的数据,可发现对比例11的酯型儿茶素含量高于实施例1-5,对比例12非酯型儿茶素的含量低于实施例1-5,对比例11茶黄素和茶红素的含量均低于实施例1-5,对比例12茶红素的含量虽然略高于实施例1-5但是茶黄素的含量却低于实施例1-5。这说明回潮总时间过长或过短均匀影响成品茶的品质。这是因为,当回潮时间较短时,酯型儿茶素未能进行有效反应,并且茶黄素和茶红素的产量也较低;而当回潮时间较长时,非酯型儿茶素就会开始发生反应,并且茶黄素也更多地转化成茶红素。因此实施例1-5中的回潮总时间为更优的参数范围。
参照表3和表4中实施例1-5和对比例13的数据,可发现对比例13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的含量高于实施例1-5,而对比例13茶黄素和茶红素的含量均低于实施例1-5。这说明回潮过程中在茶堆上覆盖隔水膜可提高成品茶的品质。这是因为覆盖隔水膜后能减少茶堆内水分的散失,使茶叶有效地进行回潮。
参照表3和表4中实施例1-5和实施例6的数据,可发现实施例6酯型儿茶素含量低于实施例1-5,并且实施例6茶黄素和茶红素的含量均高于实施例1-5。这说明在喷洒的水中添加溶解小苏打可提高成品茶的品质。这是因为小苏打溶于水中会形成弱碱性,而在弱碱性条件下可促进酯型儿茶素的分解以及茶黄素和茶红素的生成。
参照表3和表4中实施例1-5和实施例7-8的数据,可发现实施例7-8酯型儿茶素含量低于实施例1-5,并且实施例7-8茶黄素和茶红素的含量均高于实施例1-5。这说明茶堆的堆放高度会影响成品茶的品质,并且实施例7-8中茶堆的堆放高度为更优的参数范围。这可能是因为当茶堆高度过高时,茶堆内部回潮容易堆积热量,而当茶堆高度过低时,茶堆中间部分的水分又容易散失,上述两种情况均会对回潮产生不利影响。
参照表3和表4中实施例1-5和实施例9-10的数据,可发现实施例9-10酯型儿茶素含量略低于实施例1-5,而实施例9-10中茶黄素和茶红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实施例1-5,并且实施例10比实施例9更高。这说明回潮时往密闭容器内通入氧气并且进行加压操作,可有效提高茶黄素和茶红素的含量。这可能是因为在富氧且高压的条件下,可提高茶黄素和茶红素的生成速度。
参照表3和表4中实施例1-5和实施例11的数据,可发现实施例11酯型儿茶素含量低于实施例1-5,并且实施例11茶黄素和茶红素的含量均高于实施例1-5。这说明回潮过程中在茶堆下方铺设硅胶液囊垫,并且在硅胶液囊垫内通循环水进行水浴控温可提高成品茶的品质。这是因为硅胶具有优良的疏水性,铺设硅胶液囊垫后能减少水分从茶堆下方散失,并且进水水浴控温能防止茶堆因回潮放热而产生过高的温度,将回潮控制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
参照表3和表4中实施例1-5和实施例12-13的数据,可发现实施例12-13酯型儿茶素含量低于实施例1-5,并且实施例13酯型儿茶素含量最低,而实施例12-13茶黄素和茶红素的含量均大于实施例1-5。这说明在茶堆内埋放浸湿的海绵球可提高成品茶叶的品质。这是因为,浸湿的海绵球能对茶堆内的含水量进行调节,使茶堆内始终保持合适的回潮湿度,而海绵球密度为18kg/m3时具有更好的效果。
参照表3和表4中实施例1-5和实施例14的数据,可发现实施例14酯型儿茶素含量低于实施例1-5,而实施例14茶黄素和茶红素的含量均大于实施例1-5。这说明在喷洒水的过程中进行加热能提高成品茶的品质。这是因为在喷水的过程中进行轻微的加热,可提高茶叶对水分的吸收速度,并可为回潮反应提供一个初步的活化能。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申请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7)

1.一种带有回潮步骤的绿毛茶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取含水量为7%-9%的绿毛茶置于容器中,往绿毛茶上均匀喷洒水并进行搅拌,绿毛茶和水的质量比为50:(6-6.5),水的喷洒速度为2-2.5kg/min,喷洒结束后继续搅拌2-4min,搅拌速度为30-40r/min,得湿毛茶;
S2:将S1得到的湿毛茶下料到密封容器中,下料次数为20-22次,使湿毛茶堆叠于密封容器内形成茶堆,在茶堆上覆盖一层隔水膜,控制密封容器的温度为25℃,使茶叶进行回潮;
S3:开始回潮后每隔4-4.5h对茶堆进行一次翻动,翻动次数为2-3次,回潮的总时间为22-24h,回潮过程中往密封容器内通入氧气,使密封容器内含氧量为40%-45%,得回潮茶;
S4:将回潮茶进行干燥,得成品茶叶;步骤S2中茶堆的堆放方式为平堆,堆放高度为50-55c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回潮步骤的绿毛茶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1喷洒的纯净水中添加并溶解0.2-0.4kg的小苏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有回潮步骤的绿毛茶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往密封容器通入氧气的同时,使用惰性气体对密封容器进行加压,控制密封容器内的气压为0.15-0.2MPa。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回潮步骤的绿毛茶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于茶堆下方铺设一层食品级硅胶液囊垫,硅胶液囊垫内部中空且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硅胶液囊垫内通循环水进行水浴控温,循环水的温度为20-2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回潮步骤的绿毛茶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往茶堆内埋放60-70个浸湿过的海绵球,海绵球的含水量为20%-25%,海绵球的直径为5-6c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带有回潮步骤的绿毛茶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海绵球的密度为15-20kg/m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回潮步骤的绿毛茶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1在喷洒水的过程中同时对毛茶进行加热,加热温度为35-38℃,完成喷洒后的搅拌过程中将加热温度降至30-33℃。
CN202011098300.XA 2020-10-14 2020-10-14 一种带有回潮步骤的绿毛茶加工工艺 Active CN1121673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98300.XA CN112167391B (zh) 2020-10-14 2020-10-14 一种带有回潮步骤的绿毛茶加工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98300.XA CN112167391B (zh) 2020-10-14 2020-10-14 一种带有回潮步骤的绿毛茶加工工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67391A CN112167391A (zh) 2021-01-05
CN112167391B true CN112167391B (zh) 2023-06-27

Family

ID=739500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98300.XA Active CN112167391B (zh) 2020-10-14 2020-10-14 一种带有回潮步骤的绿毛茶加工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67391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24024A (zh) * 2015-08-04 2015-12-09 湖南省核农学与航天育种研究所 一种提高茯砖茶醇化度的方法
CN107691673A (zh) * 2017-09-25 2018-02-16 覃光华 一种夏季茶叶加工成红茶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24024A (zh) * 2015-08-04 2015-12-09 湖南省核农学与航天育种研究所 一种提高茯砖茶醇化度的方法
CN107691673A (zh) * 2017-09-25 2018-02-16 覃光华 一种夏季茶叶加工成红茶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67391A (zh) 2021-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60366B (zh) 一种提高工夫红茶品质的工艺
CN103005021B (zh) 一种低咖啡因红碎茶
CN105901229B (zh) 一种艾芽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3666934B (zh) 普洱茶清香酒
CN104222399A (zh) 一种金银花绿茶及其制作方法
CN104705430A (zh) 一种红茶的生产工艺
CN106417708A (zh) 红茶的加工工艺
CN108208214A (zh) 一种白茶的加工方法
CN110079407A (zh) 一种全麦汁啤酒及其制备工艺
CN105410249A (zh) 一种甘草栀子茶及其制备方法
WO2010038606A1 (ja) 荒茶の製造方法
CN112167391B (zh) 一种带有回潮步骤的绿毛茶加工工艺
CN109042988A (zh) 一种花香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05432849A (zh) 一种菱角健胃茉莉花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8740089A (zh) 一种红茶的制备方法
CN103828968A (zh) 一种速溶红茶的制备方法
CN111728043A (zh) 一种冷泡绿茶的制备方法
CN107794175A (zh) 一种具有清热解毒的米酒制作工艺
CN108142590A (zh) 一种红茶加工方法
CN109043251A (zh) 一种刺梨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942419A (zh) 一种黄皮叶黑茶及其制备工艺
CN107361180A (zh) 一种桑叶除臭脱涩处理工艺
CN108200974A (zh) 一种苹果红茶的加工方法
JPH04248973A (ja) ドクダミ発酵茶の製造方法
CN104322763A (zh) 一种荞麦香绿茶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