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54243B - 车辆用认证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认证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154243B CN112154243B CN201980033877.1A CN201980033877A CN112154243B CN 112154243 B CN112154243 B CN 112154243B CN 201980033877 A CN201980033877 A CN 201980033877A CN 112154243 B CN112154243 B CN 11215424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area
- signal
- response
- determination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0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2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8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8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3 responsive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172132 Mus musculus Eif3a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399 behavi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97 blin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65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60—Context-dependent security
- H04W12/63—Location-dependent; Proximity-depend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5/00—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 B60R25/20—Means to switch the anti-theft system on or off
- B60R25/24—Means to switch the anti-theft system on or off using electronic identifiers containing a code not memorised by the us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5/00—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 B60R25/20—Means to switch the anti-theft system on or off
- B60R25/24—Means to switch the anti-theft system on or off using electronic identifiers containing a code not memorised by the user
- B60R25/246—Means to switch the anti-theft system on or off using electronic identifiers containing a code not memorised by the user characterised by the challenge trigger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5/00—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 B60R25/30—Detection related to theft or to other events relevant to anti-theft systems
- B60R25/34—Detection related to theft or to other events relevant to anti-theft systems of conditions of vehicle components, e.g. of windows, door locks or gear selector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49/00—Electric permutation locks; Circuits therefor ; Mechanical aspects of electronic locks; Mechanical keys therefo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9/00—Arrangements in telecontrol or telemetry systems for selectively calling a substation from a main station, in which substation desired apparatus is selected for applying a control signal thereto or for obtaining measured values therefrom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H04W12/069—Authentication using certificates or pre-shared key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1—Services related to particular areas, e.g. point of interest [POI] services, venue services or geofen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325/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vehicle anti-theft devices
- B60R2325/20—Communication devices for vehicle anti-theft devices
- B60R2325/202—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325/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vehicle anti-theft devices
- B60R2325/20—Communication devices for vehicle anti-theft devices
- B60R2325/205—Mobile pho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Selective Calling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车辆用认证装置,其使用于具备多个便携设备的车辆。车辆用认证装置具备:第一通信部(12),其将对车辆预先设定的第一区域作为通信区域;第二通信部(13),其将以不与第一区域重叠的方式对车辆设定的第二区域作为通信区域;第一区域判定部(F3),其基于利用第一通信部的与便携设备的通信状况,判定在第一区域是否存在便携设备;第二区域判定部(F4),其基于利用第二通信部的与便携设备的通信状况,判定在第二区域是否存在便携设备;以及控制执行部(F5),其基于通过第一区域判定部判定为在第一区域不存在任何便携设备,并且通过第二区域判定部判定为在第二区域存在至少一个便携设备这一情况,执行规定的车辆控制。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2018年5月2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编号2018-97178号,并在此引用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过与作为电子钥匙的便携设备相互进行无线通信,来执行车门的上锁等规定的车辆控制的车辆用认证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有与由用户携带的便携设备(所谓的智能钥匙)实施无线通信,基于确认出在规定区域存在便携设备这一情况,执行车门的上锁、开锁、发动机启动等车辆控制的车辆用认证装置。上述的车辆用认证装置例如在从设置于车体外表面部的上锁开关输入了上锁指令的情况下,在通过无线通信确认了在车厢外的规定区域(以下,称为上锁区域)有便携设备之后,将车辆的所有车门上锁。
另外,车辆用认证装置构成为:在不仅确认在上锁区域有便携设备,还通过无线通信确认出在车厢内没有便携设备的情况下,进行车门的上锁控制,以使得在执行将车辆的车门上锁的控制的情况下不会将便携设备关闭在车厢内。除此之外,关于用于确认在车厢内没有便携设备的无线通信,也假定由于通信错误而未能接收来自便携设备的响应信号的情况,从而实施多次。具体而言,车辆用认证装置对便携设备多次发送请求响应信号的送回的响应请求信号,并在对任何响应请求信号均未返回响应信号的情况下,确定在车厢内没有便携设备的判定。因此,用于判定在车厢内没有便携设备的一系列的通信处理(以下,称为不存在确认处理)需要相应的时间。
另外,一般而言,对一个车辆发行多个(例如两个~三个)便携设备的情况较多。车辆用认证装置为了确定任何便携设备均不存在于车厢内,需要对多个便携设备的每一个实施上述的不存在确认处理。其结果是,针对用户的上锁指示而到车辆的上锁完成为止的时间较长,有用户感到不便的担心。
对于上述的课题,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通过在车门关闭的时刻(也就是在按下上锁开关之前)开始不存在确认处理,来提高对用户的上锁指示的响应性的构成。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350719号公报
在通过与多个便携设备独立地进行无线通信来确认在车厢内不存在便携设备的方法(以下,称为独立确认方法)中,为了确认在车厢内不存在便携设备所需要的时间(以下,称为不存在判定需要时间)取决于便携设备的数目。即,便携设备的数目越多,不存在判定需要时间越长。
此外,根据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在车门关闭的时刻开始不存在确认处理的构成,的确能够降低由于不存在判定需要时间而对用户的上锁指示的响应性降低的担心。然而,即使在车门关闭的时刻开始不存在确认处理的情况下,在用户紧接关闭车门之后指示了车门的上锁的情况下,不存在判定需要时间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也包含于从用户的上锁指示到上锁完成为止的时间。其结果是,可能损害对用户的上锁指示的响应性。另外,在独立确认方法中,随着便携设备的数目增加而不存在判定需要时间变长,所以产生上述担忧现象的可能性变高。
此外,并不限定于与车门的上锁有关的车辆控制,在具备在规定的区域没有便携设备作为执行条件的其它的车辆控制的执行时,也可能同样地发现不存在判定需要时间所引起的用户的便利性的降低这样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于具备多个便携设备的车辆的车辆用认证装置,其能够抑制用于判定为在规定区域不存在便携设备的时间亦即不存在判定需要时间,并且能够抑制便携设备的数目的增加所引起的不存在判定需要时间的增长。
本公开的一方式的车辆用认证装置是使用于具备多个便携设备的车辆的车辆用认证装置,便携设备具有作为车辆的钥匙的功能,该车辆用认证装置构成为具备:第一通信部,其将对车辆预先设定的第一区域作为通信区域;第二通信部,其将以不与第一区域重叠的方式对车辆设定的第二区域作为通信区域;第一区域判定部,其基于利用第一通信部的与便携设备的通信状况,判定在第一区域是否存在便携设备;第二区域判定部,其基于利用第二通信部的与便携设备的通信状况,判定在第二区域是否存在便携设备;以及控制执行部,其基于通过第一区域判定部判定为在第一区域不存在任何便携设备,并且通过第二区域判定部判定为在第二区域存在至少一个便携设备这一情况,执行规定的车辆控制,第一区域判定部与第一通信部协作来发送对多个便携设备请求一齐送回响应信号的一齐响应请求信号,并且第一区域判定部基于未接收到来自便携设备的针对该一齐响应请求信号的响应信号这一情况来判定为在第一区域不存在便携设备,第二区域判定部与第二通信部协作来以多个便携设备中的响应信号的送回定时在时间上不重合的方式对多个便携设备的每一个便携设备请求响应信号的送回,并且第二区域判定部基于接收到来自至少一个便携设备的响应信号这一情况来判定为在第二区域存在便携设备。
上述的构成中的第一区域判定部通过发送一齐响应请求信号来检测在第一区域不存在便携设备,并且第二区域判定部通过发送时差响应请求信号来检测在第二区域存在便携设备。
在以上的构成中,假设在第一区域存在便携设备的情况下,车厢内判定部在一齐响应请求信号的发送后,能够接收来自便携设备的响应信号。另一方面,在第一区域不存在便携设备的情况下,车厢内判定部在一齐响应请求信号的发送后,不接收来自便携设备的响应信号。换句话说,在针对该一齐响应请求信号的响应信号的接收等待期间内,未接收到来自便携设备的响应信号启示在第一区域不存在便携设备。
而且,一齐响应请求信号是对多个便携设备请求一齐送回响应信号的信号,所以接收到该信号的便携设备送回响应信号的定时大致为同时。因此,在一齐响应请求信号的发送后第一区域判定部应该等待来自便携设备的回信的时间不管便携设备的数目如何而恒定。换句话说,能够抑制随着便携设备的数目的增加,而不存在判定需要时间增长。
另外,第一区域判定部并不与多个便携设备独立地进行无线通信,而是对多个便携设备请求一齐送回响应信号,作为其结果,基于未接收到响应信号这一情况而判定为在第一区域不存在便携设备。因此,与通过与多个便携设备独立地进行通信来判定为在第一区域不存在便携设备的构成(以下,称为假定构成)相比,能够抑制不存在判定需要时间。换句话说,根据上述的构成,能够抑制不存在判定需要时间,并且能够抑制便携设备的数目的增加所引起的不存在判定需要时间的增长。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车辆用电子钥匙系统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2是表示智能钥匙的电构成的模块。
图3是表示车载系统的电构成的框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各车厢外发送机提供的响应区域的图。
图5是认证ECU的功能框图。
图6是认证ECU实施的关于车门上锁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关于车厢外存在确认处理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在上锁区域存在智能钥匙的情况下的车厢外存在确认处理执行时的各设备的工作的图。
图9是关于车厢内不存在确认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在车厢内一个智能钥匙也不存在的情况下的车厢内不存在确认处理执行时的各设备的工作的图。
图11是表示在车厢内仅存在一个智能钥匙的情况下的车厢内不存在确认处理执行时的各设备的工作的图。
图12是表示在车厢内存在多个智能钥匙的情况下的车厢内不存在确认处理执行时的各设备的工作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比较构成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变形例1中的认证ECU的工作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变形例2中的认证ECU的工作的图。
图16是变形例3的认证ECU实施的关于车门上锁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车辆用电子钥匙系统100的概略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如图1所示,车辆用电子钥匙系统100具备搭载于车辆Hv的车载系统1和车辆Hv的用户携带的智能钥匙2a~2c。智能钥匙2a~2c均为与车载系统1建立对应关系,并作为车辆Hv的钥匙(实质上是电子钥匙)发挥作用的便携设备。在不对各智能钥匙2a~2c进行区分的情况下,也仅记载为智能钥匙2。此外,与车载系统1建立对应关系的智能钥匙2的数目并不限定于三个。智能钥匙2的数目也可以为两个或者四个以上。
车载系统1和多个智能钥匙2分别具有用于相互实施使用了规定的频带的电波的无线通信的构成。具体而言,车载系统1具有朝向车厢内以及车辆周边的规定范围发送属于LF(Low Frequency:低频)带的规定的频率的信号的功能、和接收从智能钥匙2发送的UHF(Ultra High Frequency:超高频)带的信号的功能。智能钥匙2具有接收从车载系统1发送的LF带的信号的功能、和对车载系统1送回属于UHF带的规定的频率的信号的功能。此外,这里的LF带是指300kHz以下的频带,也包含20kHz~30kHz等频率。UHF带是指300MHz~3GHz。
在车辆用电子钥匙系统100中,从车载系统1向智能钥匙2的信号发送所使用的LF带的频率例如为125kHz或者134kHz。另外,从智能钥匙2向车载系统1的信号发送所使用的UHF带的频率例如为315MHz或者920MHz等。这里作为一个例子,采用125kHz作为从车载系统1向智能钥匙2的信号发送所使用的频率。另外,采用315MHz作为从智能钥匙2向车载系统1的信号发送所使用的频率。此外,虽然这里作为一个例子而公开车载系统1与智能钥匙2使用LF带以及UHF带的电波在双向实施无线通信的方式,但用于车载系统1与智能钥匙2实施无线通信的频率能够适当地变更。
车载系统1通过与智能钥匙2相互进行无线通信来对智能钥匙2进行认证。另外,车载系统1基于智能钥匙2的认证成功这一情况,实施用于用户使用车辆Hv的规定的车辆控制。用于用户使用车辆Hv的车辆控制是指车门的上锁、开锁、发动机的启动等。
车载系统1对智能钥匙2进行认证的处理是指确认正与车载系统1实施无线通信的通信终端(以下,称为通信对象)是与该车载系统1建立对应关系的正规的智能钥匙2的处理。认证成功相当于判定为是正规的智能钥匙2。
例如通过挑战应答方式实施基于车载系统1的智能钥匙2的认证即可。另外后述认证处理的详细。此外,作为认证处理的准备,分别在智能钥匙2和车载系统1保存认证处理所使用的共用的加密密钥。另外,对智能钥匙2分配有固有的识别编号(以下,称为钥匙ID),在车载系统1中登记有该钥匙ID。每个智能钥匙2的钥匙ID不同。供给至认证处理的上述的加密密钥也可以是钥匙ID。此外,也对车载系统1分配有固有的识别编号(以下,称为车辆ID),在各智能钥匙2中登记有该车辆ID。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而将车辆Hv设为仅具备发动机作为动力源的发动机车,但车辆Hv也可以是具备发动机和马达作为动力源的所谓的混合动力车,也可以是仅具备马达作为动力源的电动汽车。
<智能钥匙2的构成>
首先,对智能钥匙2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智能钥匙2具备钥匙侧接收部21、钥匙侧控制部22以及钥匙侧发送部23。钥匙侧控制部22以能够通信的方式分别与钥匙侧接收部21以及钥匙侧发送部23连接。
钥匙侧接收部21是用于接收从车载系统1发送的属于LF带的规定的频率(这里是125kHz)的无线信号(以下,称为LF信号)的构成。使用用于接收LF信号的天线、对接收信号进行解调的电路(所谓的解调电路)实现钥匙侧接收部21。钥匙侧接收部21通过对由天线接收到的信号实施模拟数字转换、解调、解码等规定的处理,提取接收信号所包含的数据。然后,将该提取出的数据提供给钥匙侧控制部22。
钥匙侧控制部22若从钥匙侧接收部21输入接收信号,则生成相当于与该信号对应的响应信号的基带信号,并将该基带信号输出给钥匙侧发送部23。例如钥匙侧控制部22在钥匙侧接收部21接收到从车载系统1发送的响应请求信号的情况下,生成作为与接收到的响应请求信号的内容对应的响应信号的基带信号,并输出给钥匙侧发送部23。该作为响应信号的基带信号在钥匙侧发送部23被实施规定的调制处理,并作为无线信号发送。
另外,钥匙侧控制部22在接收到从车载系统1发送的包含后述的挑战代码的响应请求信号的情况下,生成包含使用预先登记于智能钥匙2的加密密钥生成的应答代码的基带信号。钥匙侧控制部22生成的包含应答代码的基带信号输出到钥匙侧发送部23,并作为无线信号发送。
使用具备CPU、RAM以及ROM等的计算机实现该钥匙侧控制部22即可。此外,也可以使用一个或者多个IC实现钥匙侧控制部22。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MPU或者GPU实现钥匙侧控制部22。
钥匙侧发送部23是用于智能钥匙2朝向车载系统1发送属于UHF带的规定的频率(这里是315MHz)的无线信号的构成。钥匙侧发送部23将对从钥匙侧控制部22输入的基带信号实施了调制、频率转换等后的信号转换为电波并向空间辐射。使用天线、调制电路实现钥匙侧发送部23。钥匙侧发送部23发送的无线信号也被称为RF信号。RF是Radio Frequency(射频)的省略。
此外,智能钥匙2是由用户携带且具备作为车辆Hv的电子钥匙的功能的设备即可。具体而言,作为车辆Hv的电子钥匙的功能是指基于来自车载系统1的请求来送回证明是车辆Hv的钥匙的信息(例如应答代码)的功能。作为智能钥匙2的外观形状,能够采用扁平的长方体型、扁平的椭圆体型(所谓的叶片型)、卡型等多种形状。智能钥匙2也可以构成为佩戴于用户的手指、手臂等的可穿戴设备。并且,智能钥匙2也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终端等信息处理终端。
<车载系统1的构成>
接下来对车载系统1的构成进行叙述。如图3所示,车载系统1具备认证ECU11、车厢内发送机12、车厢外发送机13、接收机14、上锁按钮15以及车体ECU16。此外,部件名称中的ECU是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的省略,指电子控制装置。车载系统1相当于车辆用认证装置。
认证ECU11是执行后述的车门上锁处理等、车辆Hv的车门的上锁所涉及的控制处理的ECU。认证ECU11利用专用的信号线分别与车厢内发送机12、车厢外发送机13、接收机14、上锁按钮15以及车体ECU16连接。此外,车体ECU16也可以经由在车辆内构建的通信网络以能够相互通信的方式与认证ECU11连接。对于车厢内发送机12、车厢外发送机13、接收机14、上锁按钮15等也相同。另外,接收机14也可以内置于认证ECU11。
认证ECU11作为具备CPU111、闪存112、RAM113、I/O以及将这些构成连接的总线等的计算机而构成。此外,也可以代替CPU111而使用GPU或者MPU来实现认证ECU11。并且也可以组合CPU111、GPU、MPU来实现。
闪存112是非易失性并且能够改写的存储器。在闪存112中储存有用于使计算机作为认证ECU11发挥作用的程序(以下,称为认证装置程序)等。作为认证装置程序的具体的存储介质,能够采用多种非过渡性有形存储介质(non-transitory tangible storagemedium)。CPU111执行认证装置程序相当于执行与认证装置程序对应的方法。后述通过CPU111执行认证装置程序而发现的、认证ECU11提供的功能的详细。
车厢内发送机12是用于将从认证ECU11输入的载波信号转换为属于LF带的规定的频率(这里是125kHz)的电波并向空间辐射的构成。为了方便,以下也把将从认证ECU11输入的载波信号转换为属于LF带的规定的频率(这里是125kHz)的电波并向空间辐射的构成记载为LF发送机。车厢内发送机12是在车厢内配置为将车厢内整个区域作为响应区域的LF发送机。车厢内相当于第一区域。
响应区域相当于智能钥匙2针对从LF发送机发送的LF带的信号(以下,称为LF信号)送回响应信号的范围。例如响应区域能够为保持规定的信号强度(以下,称为响应阈值)地传播车载系统1发送的LF信号的范围。响应阈值相当于定义响应区域的大小的LF信号的信号强度。响应阈值例如能够为智能钥匙2能够进行解调的信号电平的下限值(也就是解调极限值)。另外,响应阈值也能够为比解调极限值大的规定的值。响应阈值是应该由设计者适当地设计以形成所希望的响应区域的要素。关于智能钥匙2,即使在接收到来自车载系统1的信号的情况下,在其接收强度在响应阈值以下的情况下,也判定为存在于响应区域外,而不返回响应。响应区域相当于通信区域。
车厢内发送机12设置在仪表板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中控箱附近即可。此外,虽然在图3以及图4中仅图示一个车厢内发送机12,但也可以设置多个车厢内发送机12。在图4中,省略车厢内发送机12的响应区域的图示。
车厢外发送机13是用于将车厢外的规定的区域作为响应区域的LF发送机。即,车厢外发送机13将从认证ECU11输入的载波信号转换为属于LF带的规定的频率的电波并向空间辐射。车载系统1具备多个车厢外发送机13。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如图4所示,在车辆Hv设置有第一车厢外发送机13A、第二车厢外发送机13B以及第三车厢外发送机13C,作为车厢外发送机13。
第一车厢外发送机13A是设置于驾驶席用的外侧车门把手的LF发送机。这里的外侧车门把手是指设置于车门的外表面部的用于对车门进行开闭的把持部件。第一车厢外发送机13A被设计为距离驾驶席用的外侧车门把手1m以内成为响应区域。图中的Za示意性地示出第一车厢外发送机13A提供的响应区域。第二车厢外发送机13B是设置于助手席用的外侧车门把手的LF发送机。第二车厢外发送机13B被设计为车厢外中的距离助手席用的外侧车门把手1m以内的区域成为响应区域。图中的Zb示意性地示出第二车厢外发送机13B提供的响应区域。
第三车厢外发送机13C是设置于后备箱车门的车门把手的LF发送机。第三车厢外发送机13C被设计为在车厢外距离后备箱车门规定距离(例如0.75m)以内成为响应区域。图中的Zc示意性地示出第三车厢外发送机13C提供的响应区域。此外,各种车厢外发送机13既可以内置于车门把手,也可以配置在车门把手附近的面板部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相当于设置于车门把手的构成。另外,车厢外发送机13也可以配置于B柱等车门把手以外的部分。各车厢外发送机13形成的响应区域Za~Zc均形成在车厢外,不与车厢内重叠。各车厢外发送机13形成的响应区域Za~Zc相当于上锁区域Lx以及第二区域。
此外,适当地设计各个LF发送机形成的响应区域的大小、形状即可。能够根据响应阈值、LF信号的发送功率、智能钥匙2的接收灵敏度等调整各LF发送机形成的响应区域的大小。各车厢外发送机13也可以构成为距离车辆Hv在5m以内成为响应区域。另外,车载系统1具备的LF发送机的数目、配置方式也能够适当地变更。车载系统1也可以具备将后备箱内部作为响应区域的LF发送机。
使用用于发送属于LF带的规定的频率的天线来实现作为车厢内发送机12以及车厢外发送机13的各种LF发送机。当然,适当地设计LF发送机的动作频率即可,也可以设定为134kHz或者30kHz以下(例如28kHz)。
接收机14是用于接收来自智能钥匙2的信号的通信模块。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接收机14是用于接收属于UHF带的规定的频率(这里是315MHz)的电波的构成。使用用于接收从智能钥匙2发送的UHF带的无线信号的天线、解调电路等实现接收机14。此外,关于作为接收机14的接收对象的频率,设定为预先作为与智能钥匙2的无线通信所使用的频率而设计的频率即可。与智能钥匙2的无线通信所使用的频率除此之外也可以是920MHz、2.4GHz等。接收机14通过对由UHF天线接收到的信号实施模拟数字转换、解调、解码等规定的处理,提取接收信号所包含的数据。然后,将该提取出的数据提供给认证ECU11。接收机14也可以内置于认证ECU11。
上锁按钮15是用于用户对车载系统1指示对车辆Hv的车门进行上锁的按钮。若由用户按下上锁按钮15,则将表示该主旨的电信号输出给认证ECU11。上锁按钮15配置在车辆Hv的车门的外侧面的规定位置、例如外侧车门把手。此外,虽然在图3中仅图示一个上锁按钮15,但车载系统1能够具备多个上锁按钮15。这里作为一个例子,上锁按钮15配置在车辆Hv的驾驶席用的外侧车门把手、助手席用的外侧车门把手、以及后备箱车门的车门把手附近。
此外,也能够采用触摸传感器作为用于受理用户对车门的上锁的执行指示的构成。触摸传感器是检测用户触摸该车门把手的装置。作为用于受理用户对车门的上锁指示的构成的触摸传感器也装备于配置在驾驶席用的车门或者助手席用的车门的外侧车门把手即可。也可以组合上锁按钮15与触摸传感器来实现用于受理用户对车门的上锁指示的构成。此外,上锁按钮15、配置于车门把手的触摸传感器也可以构成为兼具作为用于用户指示车辆Hv的车门的开锁的输入装置的作用。
车体ECU16是控制搭载于车辆的各种促动器的ECU。例如车体ECU16基于来自认证ECU11的请求,对设置于各车门的车门锁马达输出规定的控制信号,进行各车门的上锁。车门锁马达是用于控制用于进行车门的上锁的机构亦即锁机构的状态的马达。对每个车门设置车门锁马达以及锁机构。另外,车体ECU16获取表示设置于车辆的各车门的开闭状态、各车门的上锁状态等的信息。通过门控开关检测车门的开闭状态即可。此外,也可以由认证ECU11具备车体ECU16的功能。换句话说,车体ECU16也可以与认证ECU11集成。
<认证ECU11的功能>
如图5所示,认证ECU11具备车辆信息获取部F1、上锁指示判定部F2、车厢内判定部F3、车厢外判定部F4以及控制执行部F5,作为通过由CPU执行上述的认证装置程序而实现的功能模块。也可以作为硬件来实现认证ECU11具备的功能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作为硬件实现某一功能的方式包含使用一个或者多个IC等实现的方式。
车辆信息获取部F1从搭载于车辆的传感器、ECU获取表示车辆Hv的状态的各种信息(也就是车辆信息)。作为车辆信息,例如相当于车门的开闭状态、各车门的上锁状态、上锁按钮15的按下的有无等。例如能够从车体ECU16获取车门的开闭状态、各车门的上锁状态等。能够根据从上锁按钮15输出的信号判定是否按下了上锁按钮15。
此外,获取表示各车门的上锁状态的信息相当于判定各车门的上锁状态。获取表示各车门的开闭状态的信息相当于判定/检测各车门的开闭状态、以及检测用户对车门的打开操作、关闭操作。除此之外,获取来自上锁按钮15的电信号相当于检测对上锁按钮15的用户操作。即,车辆信息获取部F1相当于检测车门的开闭、上锁按钮15的按下等用户对车辆Hv的操作的构成。在以下的车辆信息也包含有对车辆Hv的用户操作。
当然,车辆信息所包含的信息的种类并不限定于上述。未图示的档位传感器检测到的档位、检测是否踏下制动踏板的制动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车辆电源的状态等也包含于车辆信息。停车制动器的工作状态也能够包含于车辆信息。
另外,车辆信息获取部F1基于上述的各种信息,确定车辆Hv的当前的状态。例如车辆信息获取部F1在行驶用电源(例如点火开关电源)断开且所有车门上锁的情况下,判定为车辆Hv停车。当然,适当地设计判定为车辆Hv停车的条件即可,能够应用多种判定条件。另外,车辆信息获取部F1基于表示各车门的开闭状态的信息,检测所有车门关闭。因此,车辆信息获取部F1相当于闭门检测部。
上锁指示判定部F2是判定用户是否指示了车门的上锁的构成。本实施方式的上锁指示判定部F2基于上锁按钮15的输出信号,判定用户是否指示了车辆Hv的车门的上锁。具体而言,上锁指示判定部F2在车辆Hv的车门未上锁的状态下,从上锁按钮15输出了表示由用户按下的信号的情况下,判定为用户指示了车辆Hv的车门的上锁。
此外,上锁指示判定部F2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声音指令受理车门的上锁指示。例如上锁指示判定部F2也可以通过对由用于收集车厢外的声音的麦克风获取到的用户的声音信号实施声音识别处理来受理车门的上锁的执行指示。用于获取相当于车门的上锁的执行指示的声音指令的麦克风例如配置在车辆Hv的B柱的外侧部分等车辆Hv的外表面部即可。
并且,上锁指示判定部F2也可以构成为基于在车门下形成检测区域的红外线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受理车门的上锁的执行指示。具体而言上锁指示判定部F2也可以构成为在从上述红外线传感器输入了表示用户将脚放在检测区域的信号的情况下,判定为用户指示了车门的上锁。根据这样的构成,用户能够通过将脚放在车门下来指示车门的上锁。上锁按钮15、配置在车辆Hv的外表面部的麦克风、在车门下形成检测区域的红外线传感器等相当于用于用户指示车门的上锁的输入装置。
车厢内判定部F3是基于使用了车厢内发送机12的与智能钥匙2的通信状况,判定在车厢内是否存在智能钥匙2的构成。概略而言,车厢内判定部F3与车厢内发送机12协作地朝向车厢内发送响应请求信号,并基于是否接收到针对该响应请求信号的响应信号,判定在车厢内是否存在智能钥匙2。响应请求信号是对智能钥匙2请求响应信号的送回的LF信号。
车厢外判定部F4是基于使用了车厢外发送机13的与智能钥匙2的通信状况,判定在上锁区域Lx是否存在智能钥匙2的构成。概略而言,车厢外判定部F4与各车厢外发送机13协作地朝向车厢外发送响应请求信号,并基于是否接收到针对该响应请求信号的响应信号,判定在上锁区域Lx是否存在智能钥匙2。上锁区域Lx也就是车厢外发送机13提供的响应区域。
另外后述车厢内判定部F3以及车厢外判定部F4的详细。车厢内判定部F3相当于第一区域判定部。车厢外判定部F4相当于第二区域判定部。是否接收到响应信号相当于接收状况。包含车厢内发送机12以及接收机14的构成相当于车厢内通信部以及第一通信部。另外,包含车厢外发送机13以及接收机14的构成相当于车厢外通信部以及第二通信部。
此外,车厢外判定部F4具备认证处理部F41作为更细致的功能模块。认证处理部F41是使用挑战代码,实施基于与智能钥匙2的无线通信的认证处理的构成。挑战代码是用于对智能钥匙2进行认证的代码。挑战代码是使用随机数表等生成的随机数即可。例如认证处理部F41在接收到后述的简易响应信号的情况下,生成挑战代码。
车厢外判定部F4发送包含例如在接收到简易响应信号的情况下等在规定的定时认证处理部F41所生成的挑战代码的响应请求信号。此外,智能钥匙2如上述那样在接收到包含挑战代码的信号的情况下,送回包含利用预先登记于智能钥匙2的加密密钥将该挑战代码加密而成的应答代码的RF信号(所谓的应答信号)。
另外,认证处理部F41在生成了挑战代码的情况下,使用每个智能钥匙2的加密密钥,生成每个智能钥匙2的对照用代码。对照用代码是使用智能钥匙2的加密密钥对挑战代码进行加密后的代码。而且,认证处理部F41在从智能钥匙2送回的应答代码与对照用代码一致的情况下,判定为通信对象为正规的智能钥匙2(换句话说判定为认证成功)。此外,也可以车厢内判定部F3也具备相当于上述的认证处理部F41的功能。
控制执行部F5与车体ECU16协作地执行车门的上锁、开锁等车辆控制。例如控制执行部F5以通过车厢内判定部F3判定为在车厢内不存在任何智能钥匙2,并且通过车厢外判定部F4判定为在上锁区域Lx存在至少一个智能钥匙2这一情况作为条件,对车体ECU16请求对车辆Hv的车门进行上锁。此外,车体ECU16如上述那样基于来自认证ECU11的请求,使车门锁马达驱动来对各车门进行上锁。
<车门上锁处理>
接下来使用图6所示的流程图对认证ECU11实施的车门上锁处理进行说明。图6所示的流程图在通过上锁指示判定部F2判定为用户指示了车门的上锁的情况下开始即可。具体而言,在车辆Hv的车门未上锁的情况下,在按下了上锁按钮15的情况下开始即可。车门上锁处理具备步骤S1~步骤S5。
首先在步骤S1中,车厢外判定部F4与各车厢外发送机13以及接收机14协作,实施车厢外存在确认处理。车厢外存在确认处理是判定在上锁区域Lx是否存在智能钥匙2的处理。使用另外的图7等后述车厢外存在确认处理的详细。
在作为步骤S1中的车厢外存在确认处理的结果,判定为在上锁区域Lx存在登记于车辆Hv的多个智能钥匙2中的至少一个的情况下,对步骤S2进行肯定判定并执行步骤S3。另一方面,在作为步骤S1中的车厢外存在确认处理的结果,判定为在上锁区域Lx一个智能钥匙2也不存在的情况下,对步骤S2进行否定判定并结束本流程。此外,也可以在由于在上锁区域Lx内未发现任何智能钥匙2而结束本流程时,在车载显示器显示消息等,对用户通知未发现智能钥匙2。也可以通过预先决定的模式的警报音的输出、搭载于车辆的照明器(例如前照灯、双闪灯等)的点亮来实现对用户的通知。
在步骤S3中,车厢内判定部F3与车厢内发送机12以及接收机14协作,实施车厢内不存在确认处理。车厢内不存在确认处理是判定在车厢内是否存在智能钥匙2的处理。使用另外的图9等后述车厢内不存在确认处理的详细。在作为步骤S3中的车厢内不存在确认处理的结果,判定为在车厢内一个智能钥匙2也不存在的情况下,对步骤S4进行否定判定并执行步骤S5。另一方面,在作为步骤S3中的车厢内不存在确认处理的结果,判定为在车厢内存在智能钥匙2的情况下,对步骤S4进行肯定判定并结束本流程。此外,也可以在由于在车厢内残留智能钥匙2而结束本流程时,在车载显示器显示消息等,对用户通知在车厢内残留智能钥匙2。也可以通过预先决定的模式的警报音的输出、搭载于车辆的照明器(例如前照灯、双闪灯等)的点亮来实现对用户通知在车厢内残留智能钥匙2这一情况。
在步骤S5中控制执行部F5对车体ECU16请求对车辆Hv的车门进行上锁。车体ECU16基于来自认证ECU11的请求,驱动车门锁马达,将各车门的锁机构设定为上锁状态。若步骤S5的处理完成,则结束本流程。
<车厢外存在确认处理>
接下来,使用图7所示的流程图,对车厢外判定部F4实施的车厢外存在确认处理进行说明。例如,作为上述的车门上锁处理的步骤S1执行车厢外存在确认处理。本实施方式的车厢外存在确认处理作为一个例子具备步骤S101~S112。车厢外判定部F4适当地与车厢外发送机13、接收机14协作地执行各步骤。
首先在步骤S101中使时差响应请求信号从各车厢外发送机13发送。时差响应请求信号是对各智能钥匙2请求在时间上不重合的定时送回响应信号的LF信号。时差响应请求信号相当于响应请求信号的一个例子。在智能钥匙2预先登记各智能钥匙2送回针对时差响应请求信号的响应信号的定时即可。
如图8所示,例如各智能钥匙2构成为按照智能钥匙2a、2b、2c的顺序以时间差送回响应信号。具体而言,智能钥匙2a构成为在将接收到时差响应请求信号的时刻规定为起算时刻的第一期限的期间送回响应信号。智能钥匙2b构成为在作为第一期限的下一个期限的第二期限的期间送回响应信号。智能钥匙2c构成为在作为第二期限的下一个期限的第三期限的期间送回响应信号。
各期限相当于智能钥匙2发送响应信号的期间,也就是认证ECU11等待来自智能钥匙2的响应信号的送回的期间。各期间设定为智能钥匙2完成响应信号的送回所需要的长度。此外,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在车厢外存在确认处理执行时,在上锁区域Lx存在智能钥匙2b和智能钥匙2c的情况下的各设备的举动的图。
此外,虽然这里设为在各智能钥匙2预先登记了针对时差响应请求信号送回响应信号的定时,但用于各智能钥匙2以时间差针对一个响应请求信号进行响应的实现方法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时差响应请求信号包含指定各智能钥匙2送回响应信号的定时的数据(以下,称为送回时期指定数据)。在时差响应请求信号包含送回时期指定数据的情况下,各智能钥匙2在由该送回时期指定数据指定的定时送回响应信号即可。送回时期指定数据是指定各智能钥匙2从接收到时差响应请求信号到送回响应信号为止的延迟时间的数据,对每个智能钥匙2设定不同的时间。除此之外,各智能钥匙2也可以构成为通过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Avoidance: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避免)方式,各自调停响应信号的发送定时。
在步骤S101中发送的时差响应请求信号是将所有智能钥匙2作为对象的响应请求信号。另外,在步骤S101中,作为一个例子,时差响应请求信号构成为包含挑战代码并请求应答代码的送回的LF信号。因此,接收到该时差响应请求信号的各智能钥匙2送回包含与该时差响应请求信号所包含的挑战代码对应的应答代码的信号作为响应信号。
此外,作为其它的方式,也可以在步骤S101中发送的时差响应请求信号对智能钥匙2请求表示预先决定的恒定的比特串的响应信号(以下,称为简易响应信号)的送回。简易响应信号相当于不包含应答代码的信号。优选简易响应信号包含发送源信息,以使认证ECU11能够确定哪个智能钥匙进行了响应。发送源信息可以是钥匙ID,也可以是表示是第几个智能钥匙的钥匙编号。在时差响应请求信号构成为请求简易响应信号的送回的信号的情况下,认证ECU11构成为在接收到来自智能钥匙2的响应信号的情况下,另外对送回了简易响应信号的智能钥匙2发送包含挑战代码的响应请求信号即可。若时差响应请求信号的发送完成,则移至步骤S102。此外,若时差响应请求信号的发送完成,则认证ECU11开始测量从该发送完成时刻起的经过时间。另外,认证处理部F41计算与在步骤S101中发送的时差响应请求信号所包含的挑战代码对应的每个智能钥匙2的对照用代码。
在步骤S102中,首先判定是否接收到来自多个智能钥匙2中的应该在第一期限进行送回的智能钥匙2(这里是智能钥匙2a)的响应信号。在第一期限中接收到来自智能钥匙2a的响应信号的情况下,对步骤S102进行肯定判定并执行步骤S103。另一方面,在第一期限中未接收到来自智能钥匙2a的响应信号的情况下,对步骤S102进行否定判定并执行步骤S107。
在步骤S103中,认证处理部F41进行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包含的应答代码的对照。在该步骤S103中的对照处理的结果是接收到的应答代码与对照用代码一致的情况下(步骤S104:是),执行步骤S105。另一方面,在步骤S103中的对照处理的结果是接收到的应答代码与对照用代码不一致的情况下(步骤S104:否),移至步骤S106。
在步骤S105中判定为在上锁区域Lx存在智能钥匙2a并移至步骤S108。在步骤S106中执行规定的认证错误处理并移至步骤S108。认证错误处理是在智能钥匙2的认证失败时执行的处理,适当地设计其具体的内容即可。例如认证错误处理也可以是再发送挑战代码,并重试智能钥匙2a的认证的处理。另外,在认证错误处理中,也可以是视为不存在智能钥匙2a的处理。在步骤S107中判定为在上锁区域Lx不存在智能钥匙2a并移至步骤S108。
在步骤S108中判定从发送时差响应请求信号起是否经过了总等待时间。总等待时间设定为对从第一期限到第三期限为止的时间的合计值加上规定的裕度后的值。在从发送时差响应请求信号起还未经过总等待时间的情况下,对步骤S108进行否定判定并返回到步骤S102,等待来自其它的智能钥匙2的响应信号的回信。
例如,在第一期限结束的时刻,对步骤S108进行否定判定并返回到步骤S102,接着等待来自智能钥匙2b的响应信号的回信。即,进行在上锁区域Lx是否存在智能钥匙2b的判定。另外,在第二期限结束的时刻,对步骤S108进行否定判定并返回到步骤S102,等待来自智能钥匙2c的响应信号的回信。换句话说,进行在上锁区域Lx是否存在智能钥匙2c的判定。从步骤S102到步骤S108的一系列的处理相当于等待来自各智能钥匙2的回信的处理。在步骤S108中从发送时差响应请求信号起经过了总等待时间的情况下移至步骤S109。
在步骤S109中,通过从步骤S101到步骤S108的一系列的处理,判定是否检测到在上锁区域Lx存在多个智能钥匙2中的至少一个。在判定为在至少一个上锁区域Lx存在智能钥匙2的情况下,对步骤S109进行肯定判定并移至步骤S110。另一方面,在一个智能钥匙2都未检测到的情况下对步骤S109进行否定判定并移至步骤S111。
在步骤S110中将车厢外存在标志设定为打开并结束本流程。在步骤S111中将车厢外存在标志设定为关闭并执行步骤S112。车厢外存在标志是表示在上锁区域Lx是否存在智能钥匙2的处理上的标志。车厢外存在标志打开的状态表示在上锁区域Lx存在智能钥匙2。另外,车厢外存在标志关闭的状态表示在上锁区域Lx不存在智能钥匙2。在本流程开始时刻,车厢外存在标志设定为关闭。图6所示的车门上锁处理的步骤S2基于该车厢外存在标志的设定状态进行判定即可。
在步骤S112中执行检测错误对应处理并结束本流程。检测错误处理是在未能确认在上锁区域Lx存在智能钥匙2时执行的处理,适当地设计其具体的内容即可。例如检测错误处理也可以是再执行从步骤S101开始的一系列的处理的处理。另外,在检测错误处理中,也可以通过警报音的输出、对车载显示器的消息显示、车载灯的点亮/闪烁等,对用户通知未能确认在上锁区域Lx存在智能钥匙2。
<车厢内不存在确认处理>
接下来,使用图9所示的流程图,对车厢外判定部F4实施的车厢外存在确认处理进行说明。例如作为上述的车门上锁处理的步骤S3执行车厢内不存在确认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车厢内不存在确认处理具备步骤S201~S212。
首先在步骤S201中,将车厢内存在标志设定为关闭并移至步骤S202。车厢内存在标志是表示在车厢内是否存在智能钥匙2的处理上的标志。车厢内存在标志打开的状态表示在车厢内存在智能钥匙2。另外,车厢内存在标志关闭的状态表示在车厢内不存在智能钥匙2。此外,车厢内存在标志的初始值也可以为打开。
在步骤S202中从车厢内发送机12发送一齐响应请求信号。一齐响应请求信号是对各智能钥匙2请求在该信号的接收后立即(换句话说一齐)送回响应信号的响应请求信号。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一齐响应请求信号构成为对所有智能钥匙2请求回信(也就是将所有智能钥匙2作为对象)的响应请求信号。
另外,一齐响应请求信号构成为对智能钥匙2请求简易响应信号的送回的信号。换句话说,一齐响应请求信号不包含挑战代码。对于一齐响应请求信号来说,若一齐响应请求信号的发送完成,则移至步骤S203。此外,若一齐响应请求信号的发送完成,则认证ECU11开始测量从该发送完成时刻起的经过时间。
在步骤S203中,判定是否接收到来自智能钥匙2的响应信号。在接收到来自智能钥匙2的响应信号的情况下,执行步骤S204。即,将车厢内存在标志设定为打开并移至步骤S210。另一方面,在即使从发送一齐响应请求信号起经过了规定的响应等待时间也未接收到响应信号的情况下,对步骤S203进行否定判定并执行步骤S205。
在步骤S205中,判定在从发送一齐响应请求信号起到经过响应等待时间为止的期间(也就是响应等待中)是否接收到相似信号。这里的相似信号是指具有与响应信号相似的信号强度的电波。例如,在接收到具有规定的阈值以上的强度的噪声(作为实体是电波)的情况下,判定为接收到相似信号。这里的噪声是指不具有相当于响应信号的信号模式的电波。根据其它的观点,不能解调的接收信号相当于噪声。相似信号是假定了由于多个智能钥匙2同时发送的响应信号碰撞或者在响应信号重叠了外部信号而观测到的电波的信号。
在响应等待中接收到相似信号的情况下,对步骤S205进行肯定判定并执行步骤S206。另一方面,在未接收到相似信号的情况下,对步骤S205进行否定判定并执行步骤S208。在步骤S206中,执行独立确认处理。独立确认处理是通过在时间上不重合的定时独立地与多个智能钥匙2实施无线通信,来判定是否存在智能钥匙2的处理。
作为独立确认处理,本实施方式的车厢内判定部F3通过从车厢内发送机12发送将所有智能钥匙2作为对象的时差响应请求信号,来判定在车厢内是否存在智能钥匙2。作为使用时差响应请求信号判定在车厢内是否存在智能钥匙2的方法,能够应用与上述的车厢外判定处理相同的方法。即,在时差响应请求信号的发送后,在接收到来自至少一个智能钥匙2的响应信号的情况下,判定为在车厢内存在至少一个智能钥匙2。在发送时差响应请求信号后,在从任何智能钥匙2均未接收到响应信号的情况下,判定为在车厢内不存在智能钥匙2。
在作为独立确认处理的结果,而通过时差响应请求信号的发送确认了至少一个智能钥匙2的存在的情况下(步骤S207:是),将车厢内存在标志设定为打开,并移至步骤S210。另外,在发送时差响应请求信号后,在从任何智能钥匙2均未接收到响应信号的情况下,移至步骤S208。
在步骤S208中暂时判定为在车厢内不存在智能钥匙2,并移至步骤S209。此外,步骤S208相当于维持将车厢内存在标志设定为关闭的状态的处理。
在步骤S209中,判定暂时判定为在车厢内不存在智能钥匙2的次数是否达到规定的确定用次数。确定用次数例如为三次。此外,适当地设计确定用次数的具体的值即可,也可以是两次或者四次等。关于确定用次数,也假定由于通信错误而未接收到响应信号的情况,因而优选设定在两次以上。但是,确定用次数也可以是一次。
在暂时判定为在车厢内不存在智能钥匙2的次数达到确定用次数的情况下移至步骤S210。另一方面,在暂时判定为在车厢内不存在智能钥匙2的次数未达到规定的确定用次数的情况下,对步骤S209进行否定判定并再次执行步骤S202及其以后的处理。
在步骤S210中判定车厢内存在标志是否设定为关闭。在车厢内存在标志为关闭的情况下(步骤S210:是),确定在车厢内不存在智能钥匙2的判定结果并结束本流程(步骤S211)。另一方面,在车厢内存在标志为打开的情况下(步骤S210:否),判定为在车厢内残留智能钥匙2并结束本流程(步骤S212)。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在车厢内一个智能钥匙2也不存在的情况下的车厢内不存在确认处理的工作的图。在不存在智能钥匙2的情况下,任何智能钥匙2都不对在步骤S202中发送的一齐响应请求信号送回响应信号(这里是简易响应信号)。另外,也不产生响应信号的碰撞,所以也观测不到相似信号。因此,在步骤S203以及步骤S205进行否定判定,在步骤S208暂时判定为在车厢内不存在智能钥匙2。而且,通过执行三次该一系列的处理,确定在车厢内不存在智能钥匙2的判定。
另外,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在车厢内残留一个智能钥匙2(这里是智能钥匙2c)的情况下的车厢内不存在确认处理的工作的图。在车厢内残留智能钥匙2c的情况下,智能钥匙2c对在步骤S202中发送的一齐响应请求信号送回响应信号(这里是简易响应信号),所以认证ECU11接收来自智能钥匙2c的响应信号(步骤S203:是)。其结果是,判定为在车厢内存在智能钥匙2。此外,智能钥匙2c以外的智能钥匙2不送回响应信号,所以不产生响应信号的碰撞,来自智能钥匙2c的响应信号被接收机14正常地接收。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在车厢内残留两个智能钥匙2(这里是智能钥匙2b、2c)的情况下的车厢内不存在确认处理的工作的图。在车厢内残留智能钥匙2b、2c的情况下,智能钥匙2b、2c对在步骤S202中发送的一齐响应请求信号送回响应信号(这里是简易响应信号)。由于未对智能钥匙2b、2c送回响应信号的定时设置时间差,所以这些响应信号可能碰撞(也就是干扰),而在接收机14的解调失败。
但是,这些智能钥匙2b、2c的响应信号重叠后的信号具有与响应信号同等的信号强度。因此,智能钥匙2b、2c的响应信号作为相似信号被观测到(步骤S205:是),而执行独立确认处理(步骤S206)。在独立确认处理中,由于在时间上不重合的定时独立地与多个智能钥匙2实施无线通信,所以不受到通信干扰(也就是精度良好),能够判定是否存在智能钥匙2。其结果是,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检测到在车厢内存在智能钥匙2b和智能钥匙2c。换句话说,即使在车厢内存在多个智能钥匙2的情况下,也能够判定在车厢内是否残留智能钥匙2,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将智能钥匙2关闭在车厢内的风险。
<实施方式的效果>
这里,导入比较构成来对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比较构成是通过多次发送时差响应请求信号来确认在车厢内不存在智能钥匙2的构成。在这样的比较构成中,智能钥匙2的数目越增多,针对一次时差响应请求信号的发送的总等待时间越长。这是因为需要设置时间差来等待来自各智能钥匙2的回信。例如,在对车辆Hv发行六个智能钥匙2的情况下,需要等待六个期间量的时间。因此,在比较构成中,到确定在车厢内不存在智能钥匙2的判定为止花费的时间Tc根据车辆Hv具备的智能钥匙2的数目而延长。
与此相对,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构成中,对各智能钥匙2请求一齐回信。换句话说,本实施方式的认证ECU11不设置时间差而等待来自多个智能钥匙2的各个的回信。而且,基于未接收到来自智能钥匙2的响应信号而判定为在车厢内不存在智能钥匙2。
根据这样的构成,在车厢内不存在智能钥匙2的情况下,到确定在车厢内不存在智能钥匙2的判定为止花费的时间(以下,称为不存在判定需要时间)Tp不取决于智能钥匙2的数目。换句话说,伴随着一次一齐响应请求信号的发送的响应等待时间不管智能钥匙2的数目如何而恒定。因此,即使假设车辆Hv的智能钥匙2的数目增加,在车厢内不存在智能钥匙2的情况下的不存在判定需要时间也不改变。因此,能够抑制伴随着车辆Hv的智能钥匙2的数目的增加而不存在判定需要时间Tp增长。
另外,根据上述构成,由于不设置时间差而等待来自各智能钥匙2的回信,所以能够将暂时判定为在车厢内不存在智能钥匙2所需要的时间抑制到最小限度。随之,在车厢内不存在智能钥匙2的情况下,能够将不存在判定需要时间Tp抑制到最小限度。其结果是,在车厢内不存在智能钥匙2的情况下,能够使对用户的上锁操作的响应性提高。另外,智能钥匙2的发行数目越多,相对于比较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不存在判定需要时间Tp的降低效果越显著。
另外,在以上的构成中,对于在上锁区域Lx是否存在智能钥匙2,不使用一齐响应请求信号,而使用时差响应请求信号,来尝试智能钥匙2的检测。除此之外,在车厢外存在确认处理中,进行送回了响应信号的智能钥匙2的认证处理。由此,能够提高在上锁区域Lx存在智能钥匙2的判定结果的可靠性。另外,根据发送包含挑战代码的响应请求信号作为时差响应请求信号的构成,能够进一步缩短在上锁区域Lx存在智能钥匙2的判定所需要的时间。
如以上所叙述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认证ECU11通过在时间上不重合的定时与多个智能钥匙的各个实施无线通信来检测在车厢外存在智能钥匙2。另外,基于未接收与响应信号类似的电波,来确认在车厢内不存在智能钥匙2。这样的构成相当于将在上锁区域Lx存在智能钥匙2的检测单元与在车厢内不存在智能钥匙2的检测单元分开的构成。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以下叙述的各种变形例也包含于本公开的技术范围,并且除了下述以外,还能够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例如下述的各种的变形例,能够在不产生技术矛盾的范围内适当地组合来实施。此外,对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所述的部件相同的功能的部件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另外,在仅提及构成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其它的部分能够应用先前说明的实施方式的构成。
[变形例1]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步骤S202,公开了车厢内判定部F3对所有智能钥匙2发送请求一齐送回响应信号的LF信号作为一齐响应请求信号的方式,但并不限定于此。在步骤S202中发送的一齐响应请求信号也可以构成为仅对一部分的智能钥匙2请求送回响应信号的LF信号。具体而言如以下那样。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车门上锁处理的顺序,以实施车厢外存在确认处理,并确认在上锁区域Lx存在至少一个智能钥匙2为条件,来实施车厢内不存在确认处理。换句话说,在执行车厢外存在确认处理的阶段,已经确定在上锁区域Lx存在多个智能钥匙2中的至少一个。这样对于确定了在车厢外存在的智能钥匙2来说,不需要在车厢内不存在确认处理中请求送回响应信号。
鉴于这样的情况,在车厢内不存在确认处理的步骤S202中发送的一齐响应请求信号也可以构成为仅对在车厢外存在确认处理中未确认所在位置的智能钥匙2请求送回响应信号的LF信号。例如如图14所示,在车厢外存在确认处理中判明在上锁区域Lx存在智能钥匙2c的情况下,作为步骤S202,车厢内判定部F3发送将智能钥匙2a、2b作为对象的一齐响应请求信号。将某一智能钥匙2作为对象的响应请求信号是指对该智能钥匙2请求响应信号的送回的LF信号。
为了方便,也将通过车厢外存在确认处理确认了在上锁区域Lx存在的智能钥匙2记载为检测完毕钥匙。另外,也将检测完毕钥匙以外的智能钥匙2记载为未检测钥匙。未检测钥匙相当于所有智能钥匙2中的、在车厢外存在确认处理完成的时刻而所在位置不明的智能钥匙2。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智能钥匙2a、2b相当于车厢外存在确认处理完成时刻的未检测钥匙。也将对未检测钥匙请求一齐送回响应信号的一齐响应请求信号记载为未检测钥匙对象一齐响应信号。未检测钥匙对象一齐响应请求信号相当于对检测完毕钥匙禁止响应信号的送回的一齐响应请求信号。
此外,图14作为一个例子示意性地示出在车厢内不存在智能钥匙2a、2b的情况下的、车厢内不存在判定处理时的各设备的工作。当然,作为其它的情况,在车厢内残留智能钥匙2a的情况下,认证ECU11接收从智能钥匙2a发送来的针对未检测钥匙对象一齐响应信号的响应信号。另外,在车厢内残留智能钥匙2a、2b的情况下,认证ECU11接收相似信号,所以执行独立确认处理。
此外,在步骤S206的独立确认处理中,关于检测完毕钥匙,已确定存在于车厢外,所以既不需要使响应信号送回,也不需要等待响应信号的送回。换句话说,步骤S206的独立确认处理也仅将未检测钥匙作为对象来实施即可。如图14所例示的那样,在智能钥匙2c为检测完毕钥匙的状态下,在接收到相似信号的情况下,执行将智能钥匙2a、2b作为对象的独立确认处理即可。例如通过发送仅对作为未检测钥匙的智能钥匙2a、2b请求响应信号的送回的时差响应请求信号(以下,称为未检测钥匙对象时差响应请求信号)来实现将智能钥匙2a、2b作为对象的独立确认处理即可。未检测钥匙对象时差响应请求信号相当于对检测完毕钥匙禁止响应信号的送回的时差响应请求信号。
根据以上的构成,抑制根据一齐响应请求信号而一齐使响应信号送回的智能钥匙2的数目,所以能够降低多个智能钥匙2的响应信号碰撞的担心。另外,在车厢内发送机12的响应区域泄漏到车厢外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存在于车厢外的智能钥匙2对从车厢内发送机12发送的一齐响应请求信号送回响应信号的担心。换句话说,在车厢内发送机12的响应区域泄漏到车厢外的情况下,能够降低由于存在于车厢外的智能钥匙2而误判定为在车厢内残留智能钥匙2的担心。
此外,车厢内判定部F3也可以在通过车厢外存在确认处理确认了在上锁区域Lx存在所有智能钥匙2的情况下,判定为在车厢内不存在智能钥匙2。另外,在通过车厢外存在确认处理确认了在上锁区域Lx存在所有智能钥匙2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确定次数变更为比通常时少的次数(例如一次)。
[变形例2]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变形例1中,作为独立确认处理(S202),公开了通过发送将所有或者一部分的智能钥匙2作为对象的时差响应请求信号,对每个智能钥匙2(也就是独立地)实施是否存在于车厢内的判定的方式。然而,独立地判定智能钥匙2的所在位置的方法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5所例示的那样,车厢内判定部F3通过依次发送仅对指定的一个智能钥匙2请求响应信号的送回的独立响应请求信号,来进行每个智能钥匙2的是否存在于车厢内的判定。图15例示任意一个智能钥匙2b存在于车厢内的情况下的各设备的工作。
此外,车厢外存在部F4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依次发送将各智能钥匙2作为对象的独立响应请求信号,对每个智能钥匙2进行是否存在于上锁区域Lx的判定。这样的方式也相当于以多个智能钥匙2的响应信号的送回定时在时间上不重合的方式,对多个智能钥匙2的各个请求响应信号的送回的构成。
[变形例3]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将上锁按钮15的按下作为触发而执行了车厢外存在确认处理之后,执行车厢内不存在确认处理的方式,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6所示,车门上锁处理构成为将关闭了车辆Hv的所有车门作为触发来执行车厢内不存在确认处理,其后,在按下了上锁按钮15的情况下执行车厢外存在确认处理。
以下,使用图16所示的流程图对作为变形例3而公开的车门上锁处理进行说明。在车辆信息获取部F1检测到关闭了车辆Hv的所有车门的情况下开始图16所示的流程图即可。本变形例的车门上锁处理具备步骤S301~S306。
首先,在步骤S301中车厢内判定部F3实施车厢内不存在确认处理并移至步骤S302。步骤S302是判定在车厢内是否存在智能钥匙2的步骤。在步骤S302中,在作为步骤S301中的车厢内不存在确认处理的结果,得到在车厢内不存在智能钥匙2这样的判定结果的情况下,对步骤S302进行否定判定并执行步骤S303。另一方面,在作为步骤S301中的车厢内不存在确认处理的结果,得到在车厢内存在智能钥匙2这样的判定结果的情况下,对步骤S302进行肯定判定并结束本流程。
步骤S303是车辆信息获取部F1判定是否由用户按下了上锁按钮的步骤。在由用户按下了上锁按钮的情况下,对步骤S303进行肯定判定并执行作为步骤S304的车厢外存在确认处理。
在步骤S304中车厢外判定部F4执行车厢外存在确认处理并移至步骤S305。步骤S305是判定在上锁区域Lx是否存在智能钥匙2的步骤。在步骤S305中,在作为步骤S304中的车厢外存在确认处理的结果,得到在上锁区域Lx存在智能钥匙2这样的判定结果的情况下,对步骤S305进行肯定判定并执行步骤S306。另一方面,在作为步骤S304中的车厢外存在确认处理的结果,得到在上锁区域Lx不存在智能钥匙2这样的判定结果的情况下,对步骤S305进行否定判定并结束本流程。
在步骤S306中,控制执行部F5与车体ECU16协作,对车辆Hv的车门进行上锁并结束本流程。根据上述的构成,能够进一步提高对用户的上锁指示的响应性。
<附言:关于认证ECU11的构成>
认证ECU11具备的功能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也可以作为硬件来实现。作为硬件来实现某一功能的方式包含使用一个或者多个IC等来实现的方式。能够通过记录于实体的存储器装置的软件以及执行该软件的计算机、仅通过软件、仅通过硬件、或者通过它们的组合来提供认证ECU11提供的单元以及/或者功能。例如,在通过作为硬件的电子电路提供认证ECU11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包含许多的逻辑电路的数字电路、或者模拟电路来提供。
另外,能够通过一个计算机、或者通过利用数据通信装置链接的一组计算机资源来提供认证ECU11。例如,也可以由其它的ECU(例如车体ECU)具备本实施方式的认证ECU11提供的功能的一部分。在假设认证ECU11提供的功能分散地具备于多个ECU的情况下,具备这些ECU的构成相当于车辆用认证装置。
这里,该申请所记载的流程图或者流程图的处理由多个部分(或者提及为步骤)构成,各部分例如表现为S1。并且,各部分能够分割为多个子部分,另一方面,也能够将多个部分合成为一个部分。并且,像这样构成的各部分能够提及为设备、模块、方法。
Claims (7)
1.一种车辆用认证装置,是使用于具备多个便携设备的车辆的车辆用认证装置,上述便携设备具有作为车辆的钥匙的功能,其中,上述车辆用认证装置构成为具备:
第一通信部(12),其将对上述车辆预先设定的第一区域作为通信区域;
第二通信部(13),其将以不与上述第一区域重叠的方式对上述车辆设定的第二区域作为通信区域;
第一区域判定部(F3),其基于利用上述第一通信部的与上述便携设备的通信状况,判定在上述第一区域是否存在上述便携设备;
第二区域判定部(F4),其基于利用上述第二通信部的与上述便携设备的通信状况,判定在上述第二区域是否存在上述便携设备;以及
控制执行部(F5),其基于通过上述第一区域判定部判定为在上述第一区域不存在任何上述便携设备,并且通过上述第二区域判定部判定为在上述第二区域存在至少一个上述便携设备这一情况,执行规定的车辆控制,
上述第一区域判定部与上述第一通信部协作来发送对多个上述便携设备请求一齐送回响应信号的一齐响应请求信号,并且上述第一区域判定部基于未接收到来自上述便携设备的针对上述一齐响应请求信号的上述响应信号这一情况来判定为在上述第一区域不存在上述便携设备,
上述第二区域判定部与上述第二通信部协作来以多个上述便携设备中的上述响应信号的送回定时在时间上不重合的方式对多个上述便携设备中的每一个便携设备请求上述响应信号的送回,并且上述第二区域判定部基于接收到来自至少一个上述便携设备的上述响应信号这一情况来判定为在上述第二区域存在上述便携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认证装置,其中,具备:
作为上述第一通信部的车厢内通信部,其将作为上述第一区域的车厢内作为通信区域;
作为上述第二通信部的车厢外通信部,其将作为上述第二区域而在车厢外预先设定的上锁区域作为通信区域;
作为上述第一区域判定部的车厢内判定部,其基于使上述车厢内通信部发送了上述一齐响应请求信号时的上述响应信号的接收状况,判定在车厢内是否存在上述便携设备;以及
作为上述第二区域判定部的车厢外判定部,其基于使用了上述车厢外通信部的与上述便携设备的通信状况,判定在上述上锁区域是否存在上述便携设备,
上述控制执行部构成为:基于通过上述车厢内判定部判定为在车厢内不存在任何上述便携设备,并且通过上述车厢外判定部判定为在上述上锁区域存在至少一个上述便携设备这一情况,对上述车辆的车门进行上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认证装置,其中,
上述车厢内判定部构成为:在等待针对上述一齐响应请求信号的上述响应信号的接收的期间接收到具有规定的信号强度的噪声亦即相似信号的情况下,发送对多个上述便携设备请求在时间上不重合的定时送回上述响应信号的时差响应请求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认证装置,其中,
上述车厢内判定部构成为:多次发送上述一齐响应请求信号,并且在针对任何上述一齐响应请求信号的发送均未接收到上述响应信号以及上述相似信号的情况下,确定在车厢内一个上述便携设备也不存在的判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认证装置,其中,
上述车厢外判定部构成为:发送对多个上述便携设备请求在时间上不重合的定时送回上述响应信号的时差响应请求信号,并且基于接收到来自至少一个上述便携设备的上述响应信号这一情况来判定为在上述上锁区域存在上述便携设备。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认证装置,其中,
上述车厢外判定部构成为:在通过经由上述车厢外通信部的与上述便携设备的无线通信,而判定为在上述上锁区域存在上述便携设备的情况下,还基于从上述便携设备发送的上述响应信号的内容,来确定存在于上述上锁区域的上述便携设备是多个上述便携设备中的哪个上述便携设备,
上述车厢内判定部构成为:在通过上述车厢外判定部判定为在上述上锁区域存在上述便携设备之后,与上述车厢内通信部协作来判定在车厢内是否存在上述便携设备,
上述车厢内判定部构成为:发送对通过上述车厢外判定部判定为存在于上述上锁区域的上述便携设备以外的上述便携设备请求一齐送回上述响应信号的信号,作为上述一齐响应请求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2~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认证装置,其中,具备:
闭门检测部(F1),其检测上述车辆所具备的所有上述车门已关闭;以及
上锁指示判定部(F2),其基于配置于上述车辆的外表面部且用于用户指示上述车门的上锁的输入装置的输出信号,判定上述用户是否指示了上述车门的上锁,
上述车厢内判定部构成为:在通过上述闭门检测部检测到所有上述车门已关闭的情况下,与上述车厢内通信部协作来判定在车厢内是否存在上述便携设备,
上述车厢外判定部构成为:在通过上述上锁指示判定部判定为上述用户指示了上述车门的上锁的情况下,通过经由上述车厢外通信部的与上述便携设备的无线通信,来判定在上述上锁区域是否存在上述便携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97178A JP6958480B2 (ja) | 2018-05-21 | 2018-05-21 | 車両用認証装置 |
JP2018-097178 | 2018-05-21 | ||
PCT/JP2019/018471 WO2019225320A1 (ja) | 2018-05-21 | 2019-05-09 | 車両用認証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154243A CN112154243A (zh) | 2020-12-29 |
CN112154243B true CN112154243B (zh) | 2022-03-22 |
Family
ID=68615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33877.1A Active CN112154243B (zh) | 2018-05-21 | 2019-05-09 | 车辆用认证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849329B2 (zh) |
JP (1) | JP6958480B2 (zh) |
CN (1) | CN112154243B (zh) |
DE (1) | DE112019002620T5 (zh) |
WO (1) | WO201922532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624510A1 (en) * | 2018-09-17 | 2020-03-18 | KNORR-BREMSE Systeme für Nutzfahrzeuge GmbH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ynchronizing end nodes |
JP2022168790A (ja) * | 2021-04-26 | 2022-11-0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制御装置、車両制御方法、車両制御プログラム、車両制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端末 |
KR20230084810A (ko) * | 2021-12-06 | 2023-06-13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 제어 시스템 및 차량의 제어 방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083514A (ja) * | 2004-09-14 | 2006-03-30 | Calsonic Kansei Corp | 車両ドアのキーレス制御システム |
JP2006104859A (ja) * | 2004-10-08 | 2006-04-20 |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 ドアロック制御システム |
CN101211475A (zh) * | 2006-12-28 | 2008-07-02 | 株式会社电装 | 电子钥匙系统和方法 |
CN102587738A (zh) * | 2011-01-13 | 2012-07-18 | 欧姆龙汽车电子株式会社 | 电波收发体的检测装置、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
CN107074199A (zh) * | 2014-07-25 | 2017-08-18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车载通信系统及车载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988618B2 (ja) * | 2002-10-30 | 2007-10-10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の遠隔制御装置 |
JP2006045908A (ja) * | 2004-08-04 | 2006-02-16 | Denso Corp | 車載機器遠隔操作システム |
JP2007039982A (ja) * | 2005-08-03 | 2007-02-15 | Denso Corp | 車載機器制御システム |
JP4760229B2 (ja) * | 2005-08-30 | 2011-08-31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認証装置 |
JP5350719B2 (ja) | 2008-09-02 | 2013-11-2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のドアロック装置 |
JP2012117203A (ja) * | 2009-03-26 | 2012-06-21 | Panasonic Corp | 電子錠 |
JP6553387B2 (ja) * | 2015-03-27 | 2019-07-31 | 株式会社Soken | 対象物検出装置 |
JP6908451B2 (ja) * | 2017-06-29 | 2021-07-28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カーシェアリングシステム及びカーシェアリング方法 |
DE102019203029A1 (de) * | 2019-03-06 | 2020-09-10 |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Schließsystems eines Fahrzeugs mit separater Innenraumerfassung und Außenraumerfassung einer Schlüsseleinrichtung sowie Schließsystem |
-
2018
- 2018-05-21 JP JP2018097178A patent/JP6958480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5-09 DE DE112019002620.8T patent/DE112019002620T5/de active Pending
- 2019-05-09 WO PCT/JP2019/018471 patent/WO201922532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05-09 CN CN201980033877.1A patent/CN112154243B/zh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11-16 US US17/099,124 patent/US11849329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083514A (ja) * | 2004-09-14 | 2006-03-30 | Calsonic Kansei Corp | 車両ドアのキーレス制御システム |
JP2006104859A (ja) * | 2004-10-08 | 2006-04-20 |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 ドアロック制御システム |
CN101211475A (zh) * | 2006-12-28 | 2008-07-02 | 株式会社电装 | 电子钥匙系统和方法 |
CN102587738A (zh) * | 2011-01-13 | 2012-07-18 | 欧姆龙汽车电子株式会社 | 电波收发体的检测装置、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
CN107074199A (zh) * | 2014-07-25 | 2017-08-18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车载通信系统及车载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12019002620T5 (de) | 2021-06-02 |
CN112154243A (zh) | 2020-12-29 |
JP2019203265A (ja) | 2019-11-28 |
US20210076203A1 (en) | 2021-03-11 |
JP6958480B2 (ja) | 2021-11-02 |
US11849329B2 (en) | 2023-12-19 |
WO2019225320A1 (ja) | 2019-11-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9150898A1 (ja) | 車両用認証システム及び車載装置 | |
JP5249175B2 (ja) | 電子キーシステムのキー位置判定装置 | |
US11849329B2 (en) | Vehicle authentication apparatus | |
EP2492877B1 (en) | Electronic key system | |
JP5173927B2 (ja) | 電子キーの通信可否設定システム及び通信可否設定方法 | |
JP6512183B2 (ja) | 乗員検知システム及び乗員検知装置 | |
WO2017110207A1 (ja) | 車載装置及び認証システム | |
EP2492876A2 (en) | Electronic key system | |
US9384610B2 (en) | On-board apparatus control system | |
US9889819B2 (en) | Smart key system | |
CN111065553A (zh) | 发动机开关装置 | |
US20230016818A1 (en) | Distance estimation device | |
JP6693208B2 (ja) | スマートキーシステム | |
US11899096B2 (en) | Transmission control device, vehicle system, 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and control program product | |
WO2017208481A1 (ja) | 車両用認証システム及び携帯機 | |
KR101049666B1 (ko) | 사용자 인식 카드 시스템 및 스마트키 검출 방법 | |
JP2013217103A (ja) | 電子キーシステム | |
US11338773B2 (en) | Transmission control device, portable device, vehicle system, 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control method, and control program product | |
US11066045B2 (en) | Authentication system and authentication target device | |
JP2020071199A (ja) | 携帯機位置判定装置 | |
JP7275931B2 (ja) | 車両制御装置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
WO2023228779A1 (ja) | 車両制御システム、車両制御プログラム、位置確認装置 | |
JP2006063571A (ja) | 車両用電子キー装置 | |
JP2013170421A (ja) | 制御装置 | |
JP2009127345A (ja) | スマートエントリーシステ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