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17404A - 蓄电模块 - Google Patents
蓄电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117404A CN112117404A CN202010556983.2A CN202010556983A CN112117404A CN 112117404 A CN112117404 A CN 112117404A CN 202010556983 A CN202010556983 A CN 202010556983A CN 112117404 A CN112117404 A CN 11211740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body
- external connector
- case
- storage module
- batter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56—Carrying devices, e.g. bel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33—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 H01M50/24—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adapted for protecting batteries from their environment, e.g. from corros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01M10/4257—Smart batterie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side the housing of the cells or batteri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4—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10/647—Prismatic or flat cells, e.g. pouch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1—Su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 dissipation or radiation, e.g. fins or coat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96—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erminals of battery pack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98—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ing of battery pack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H01M50/557—Plate-shaped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01M2010/4271—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s including electronic circuits, e.g. control of current or voltage to keep battery in healthy state, cell balanc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11—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ouch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能够抑制基于来自外部的冲击等的力在蓄电模块产生不良。蓄电模块具备:蓄电池单元(2),其具有电极端子(2A、2B);外部连接器(3),其与电极端子电连接;以及蓄电池壳体,其收纳蓄电池单元和外部连接器。蓄电池壳体具有形成为筒状的壳体主体(5),该壳体主体(5)的内部成为收纳蓄电池单元和外部连接器的收纳空间(10)。外部连接器固定于蓄电池壳体。电极端子和外部连接器配置于壳体主体的一方的开口端部(18A)。电极端子和外部连接器位于在与壳体主体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相互错开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电模块。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76689号公报)中公开了将蓄电池单元收纳于蓄电池壳体(外装壳体)内的蓄电模块。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此外,这种蓄电模块具备外部连接器,该外部连接器以向蓄电池壳体的外部露出的方式配置,并用于将蓄电模块(特别是蓄电池单元)与外部的设备电连接。因此,当由蓄电模块落下等引起的冲击、载荷等外力作用于外部连接器,而外部连接器向蓄电池壳体的内侧移动时,有时在蓄电模块产生不良。例如,当外部连接器向蓄电池壳体的内侧移动时,外部连接器与蓄电池单元的电极端子碰撞等,有可能在电极端子产生不良。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基于来自外部的冲击等的力而产生不良的蓄电模块。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例如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1)具备:蓄电池单元(例如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单元2),其具有电极端子(例如实施方式的电极端子2A、2B);外部连接器(例如实施方式的外部连接器3),其与所述电极端子电连接;以及蓄电池壳体(例如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壳体4),其收纳所述蓄电池单元和所述外部连接器,所述蓄电池壳体具有形成为筒状的壳体主体(例如实施方式的壳体主体5),该壳体主体的内部成为收纳所述蓄电池单元和所述外部连接器的收纳空间(例如实施方式的收纳空间10),所述外部连接器固定于所述蓄电池壳体,所述电极端子和所述外部连接器配置于所述壳体主体的一方的开口端部(例如实施方式的一方的开口端部18A),所述电极端子和所述外部连接器位于在与所述壳体主体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相互错开的位置。
(2)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外部连接器在靠近形成所述收纳空间的所述壳体主体的内表面而配置的基础上,固定于所述壳体主体。
(3)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外部连接器的一部分在所述轴向上与所述壳体主体的所述一方的开口端部重叠配置。
(4)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蓄电池单元在所述收纳空间中沿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方向层叠多个,所述壳体主体具备:筒状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筒状部11),其形成为筒状且构成所述收纳空间;以及划分壁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划分壁部12),其与所述筒状部的内表面连接,且将所述收纳空间划分为在多个所述蓄电池单元的层叠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分割空间(例如实施方式的分割空间17),所述外部连接器的一部分在所述轴向上与所述筒状部及所述划分壁部重叠配置。
(5)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蓄电模块具备控制基板(例如实施方式的控制基板8),该控制基板收纳于所述收纳空间,与所述蓄电池单元及所述外部连接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基板在与所述壳体主体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配置于所述蓄电池单元与所述壳体主体的内表面之间。
(6)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外部连接器和所述控制基板相对于所述蓄电池单元相邻地位于与所述壳体主体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的一侧。
(7)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蓄电池单元和所述外部连接器通过配置于所述收纳空间的线缆(例如实施方式的线缆6)电连接,所述线缆的至少一部分在与所述壳体主体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配置于所述蓄电池单元与所述壳体主体的内表面之间。
(8)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外部连接器和所述线缆的一部分相对于所述蓄电池单元相邻地位于与所述壳体主体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的一侧。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1)的方案,配置于壳体主体的一方的开口端部的外部连接器固定于蓄电池壳体。因此,即使来自蓄电池壳体的外侧的冲击、载荷等外力在壳体主体的轴向上作用于蓄电池壳体中的壳体主体的一方的开口端部侧的部位,也能够抑制外部连接器在壳体主体的轴向上向壳体主体的内侧移动。
根据上述(1)的方案,蓄电池单元的电极端子和外部连接器位于在与壳体主体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相互错开的位置。即,电极端子和外部连接器从壳体主体的轴向观察时配置于相互不重叠的位置。因此,假设即使外部连接器因来自蓄电池壳体的外侧的外力而向壳体主体的内侧移动,也能够防止外部连接器与蓄电池单元的电极端子接触。由此,能够防止因外部连接器在电极端子产生不良,即,能够实现电极端子的保护。
如以上所述,能够抑制基于来自外部的冲击等的力在蓄电模块产生不良。
根据上述(2)的方案,外部连接器在靠近刚性高的壳体主体的内表面的位置固定于壳体主体。因此,与外部连接器位于远离壳体主体的内表面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抑制外部连接器相对于来自壳体主体的轴向的外力而沿轴向移动。
根据上述(3)的方案,外部连接器由壳体主体从其轴向支承。在此,壳体主体的刚性在壳体主体的轴向上特别高。因此,即使来自壳体主体的轴向的外力作用于壳体主体,壳体主体也不易变形。由此,即使来自壳体主体的轴向的外力作用于外部连接器,也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外部连接器沿轴向移动。
根据上述(4)的方案,通过壳体主体具备划分壁部,能够将在收纳于层叠方向上的收纳空间的中央部分的蓄电池单元中产生的热通过划分壁有效地向筒状部传递。由此,能够将位于收纳空间的中央部分的蓄电池单元的热有效地向壳体主体的外部扩散。因此,能够提高层叠的多个蓄电池单元的散热性。
根据上述(4)的方案,外部连接器由筒状部和划分壁部这两者从壳体主体的轴向支承。即,外部连接器的由壳体主体从其轴向支承的部分变多。由此,即使来自壳体主体的轴向的外力作用于外部连接器,也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外部连接器沿轴向移动。
根据上述(5)的方案,通过将控制基板配置于壳体主体的收纳空间,能够保护控制基板免受来自蓄电池壳体的外侧的外力。
根据上述(5)的方案,由于控制基板以与壳体主体的内表面对置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将在控制基板中产生的热有效地向壳体主体传递。即,能够有效地对控制基板进行散热。需要说明的是,在控制基板与壳体主体的内表面接触的情况下,能够将控制基板的热更有效地向壳体主体传递。
根据上述(6)的方案,外部连接器及控制基板配置在收纳空间中的相对于蓄电池单元位于相同侧的同一区域。因此,与外部连接器和控制基板分别配置于收纳空间的相互不同的区域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收纳空间的大小抑制得较小。因此,能够实现蓄电模块的小型化。
根据上述(7)的方案,由于线缆配置于收纳空间,因此能够保护线缆免受来自蓄电池壳体的外侧的外力。
根据上述(8)的方案,外部连接器及线缆配置在收纳空间中的相对于蓄电池单元位于相同侧的同一区域。因此,与外部连接器和线缆分别配置于收纳空间的相互不同的区域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收纳空间的大小抑制得较小。因此,能够实现蓄电模块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从第一盖部侧观察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的立体图。
图2是从第二盖部侧观察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中,将蓄电池单元、外部连接器、控制基板及一对盖部从壳体主体分离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中,在壳体主体的内部的蓄电池单元、外部连接器、控制基板及线缆的配置的立体图。
图5是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中,对于在内部配置有蓄电池单元、外部连接器及控制基板的壳体主体从其一方的开口端部侧观察时的俯视图。
图6是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中,从蓄电池单元的层叠方向观察在内部配置有蓄电池单元、外部连接器及控制基板的壳体主体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蓄电模块
2 蓄电池单元
2A、2B 电极端子
3 外部连接器
3A 突起
4 蓄电池壳体
5 壳体主体
6 线缆
7 盖部
8 控制基板
10 收纳空间
11 筒状部
12 划分壁部
13 第一侧壁
14 第二侧壁
17 分割空间
18A 一方的开口端部
18B 另一方的开口端部
21 把持部
22 露出用孔
23 腿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6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1具备蓄电池单元2、外部连接器3、以及收纳这些蓄电池单元2及外部连接器3的蓄电池壳体4。蓄电池壳体4具备形成为筒状的壳体主体5。壳体主体5的轴向的两端开口。壳体主体5的内部成为收纳蓄电池单元2及外部连接器3的收纳空间10。
在图1~6中,Z轴方向表示壳体主体5的轴向,X轴方向表示与轴向正交的第一正交方向,Y轴方向表示与轴向及第一正交方向正交的第二正交方向。
蓄电池单元2的形状可以是任意的。如图3~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单元2形成为将第一正交方向(X轴方向)作为厚度方向的板状。具体而言,蓄电池单元2是将电池要素用一对膜层压而成的层压型的蓄电池单元2。层压型的蓄电池单元2有时在充放电时、放热时、性能劣化时在厚度方向上膨胀。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单元2从其厚度方向观察时形成为矩形,但并不限于此。
如图3、4、6所示,蓄电池单元2具有形成正极和负极的两个电极端子2A、2B。两个电极端子2A、2B相对于成为板状的蓄电池单元2的主体部分向与主体部分的厚度方向正交的同一方向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极端子2A、2B相对于蓄电池单元2的主体部分位于壳体主体5的轴向的一侧(Z轴负方向侧)。
收纳于蓄电池壳体4的蓄电池单元2的数量例如也可以为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5所示,蓄电池单元2在第一正交方向上层叠有多个。即,多个蓄电池单元2在其厚度方向上层叠。多个蓄电池单元2通过利用未图示的母线、电路基板适当连接电极端子2A、2B彼此从而串联或并联地电连接。
外部连接器3与蓄电池单元2的电极端子2A、2B电连接。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蓄电池单元2和外部连接器3通过在壳体主体5的收纳空间10配置的线缆6电连接。外部连接器3将蓄电池单元2与外部的设备电连接。如图2所示,外部连接器3向蓄电池壳体4的外侧露出。
如图3~6所示,蓄电池壳体4的壳体主体5具有筒状部11和划分壁部12。
筒状部11形成为构成壳体主体5的收纳空间10的筒状。例如可以形成为圆筒状等任意的筒状。如图3~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筒状部11形成为具有一对第一侧壁13和一对第二侧壁14的矩形的筒状。
一对第一侧壁13在多个蓄电池单元2的层叠方向(第一正交方向、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即,一对第一侧壁13在层叠方向上位于收纳于收纳空间10的多个蓄电池单元2的两侧。一对第二侧壁14在第二正交方向(Y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第一侧壁13形成为沿着轴向及第二正交方向延伸,并将第一正交方向(层叠方向)作为厚度方向的板状。第一侧壁13例如可以形成为平板状。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侧壁13以向筒状部11的外侧鼓出的方式形成。
如图5所示,在第一正交方向上朝向筒状部11的外侧的第一侧壁13的外表面13a以从第二正交方向上的第一侧壁13的两端起随着趋向中央而在第一正交方向上朝向筒状部11的外侧的方式倾斜地形成。具体而言,第一侧壁13的外表面13a形成为,第二正交方向上的该外表面13a的中央在第一正交方向上比该外表面13a的两端向筒状部11的外侧鼓出的圆弧状。另一方面,在第一正交方向上朝向筒状部11的内侧的第一侧壁13的内表面13b形成为与第一正交方向正交的平坦面。由此,第一正交方向上的第一侧壁13的厚度从第二正交方向上的第一侧壁13的两端起随着趋向中央而变厚。
在各第一侧壁13上形成有沿筒状部11的轴向贯通的贯通孔15。贯通孔15在各第一侧壁13上,在第二正交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排列有多个(在图示例中为两个)。在贯通孔15中穿过用于将后述的盖部7固定于壳体主体5的螺钉(未图示)。在贯通孔15的内周例如可以形成有与螺钉啮合的内螺纹。
贯通孔15形成在除了与第一侧壁13的其他部分相比厚度小的第一侧壁13的两端以外的区域较佳。由此,能够抑制伴随形成贯通孔15的第一侧壁13的刚性降低。
如图3~6所示,各第二侧壁14形成为沿着轴向及第一正交方向延伸,并将第二正交方向作为厚度方向的板状。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侧壁14形成为平板状。即,如图5、6所示,朝向筒状部11的外侧的第二侧壁14的外表面14a和朝向筒状部11的内侧的第二侧壁14的内表面14b分别形成为与第二正交方向正交的平坦面。
如图3、5所示,在筒状部11的各第二侧壁14形成有从其外表面14a突出的凸起部16。凸起部16形成为从筒状部11的轴向上的第二侧壁14的一端到另一端以直线状延伸的筒状。在凸起部16内穿过用于将后述的盖部7固定于壳体主体5的螺钉(未图示)。在凸起部16的内周例如可以形成有与螺钉啮合的内螺纹。在本实施方式中,凸起部16在第一正交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排列有两个。
上述的一对第一侧壁13和一对第二侧壁14例如可以在分别形成的基础上相互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第一侧壁13和一对第二侧壁14一体地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的筒状部11中,第二正交方向上的第一侧壁13的长度与第一正交方向上的第二侧壁14的长度彼此相等。即,本实施方式的筒状部11形成为正方形的筒状。
如图3~5所示,划分壁部12与筒状部11的内表面连接。划分壁部12将筒状部11的收纳空间10划分为在蓄电池单元2的层叠方向(第一正交方向、X轴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分割空间17。本实施方式的划分壁部12的数量为一个,分割空间17的数量为两个。
本实施方式的划分壁部12配置在层叠方向上的筒状部11的中央部分。具体而言,划分壁部12配置在层叠方向上的收纳空间10的中间。因此,层叠方向上的两个分割空间17的长度彼此相等。需要说明的是,划分壁部12例如也可以位于从收纳空间10的中间沿层叠方向偏移的位置。但是,划分壁部12更优选位于收纳空间10的中间附近(即中央部分)。
如图5、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划分壁部12形成为沿轴向及第二正交方向延伸,并将蓄电池单元2的层叠方向作为板厚方向的平板状。第二正交方向上的划分壁部12的两端与筒状部11的内表面连接。具体而言,划分壁部12的两端与一对第二侧壁14的内表面14b连接。
如图6所示,筒状部11的轴向上的划分壁部12的两端位于比筒状部11的轴向的两端靠内侧的位置。因此,隔着划分壁部12相邻的两个分割空间17在筒状部11的轴向上的划分壁部12的两端相互连接。
划分壁部12例如可以在与筒状部11分开形成的基础上,安装于筒状部11。本实施方式的划分壁部12与筒状部11一体地形成。
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壳体主体5可以由热导率高的材料(例如铝等金属材料)形成。形成壳体主体5的筒状部11和划分壁部12能够通过挤压成形而一体地制造。
如图4、6所示,在上述的壳体主体5的收纳空间10收纳的蓄电池单元2的电极端子2A、2B及外部连接器3配置在壳体主体5的一方的开口端部18A。在本实施方式中,一方的开口端部18A是位于Z轴负方向侧的壳体主体5的一方的端部。
蓄电池单元2的电极端子2A、2B和外部连接器3位于在与壳体主体5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相互错开的位置。即,电极端子2A、2B和外部连接器3从壳体主体5的轴向观察时配置于相互不重叠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极端子2A、2B和外部连接器3位于在第二正交方向(Y轴方向)上相互错开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池单元2(特别是主体部分)和外部连接器3位于在第二正交方向上相互错开的位置。具体而言,外部连接器3相对于蓄电池单元2相邻地位于第二正交方向的一侧(Y轴负方向侧)。在图6中,外部连接器3的一部分在从壳体主体5的轴向观察时与蓄电池单元2的主体部分重叠,但例如也可以不重叠。
如图4~6所示,外部连接器3固定于壳体主体5。外部连接器3例如也可以在远离形成收纳空间10的壳体主体5的内表面的位置固定于壳体主体5。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部连接器3在靠近形成收纳空间10的壳体主体5的内表面而配置的基础上,固定于壳体主体5。即,外部连接器3以在与壳体主体5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位于壳体主体5的内表面附近的状态固定于壳体主体5。
外部连接器3在其一部分在轴向上与壳体主体5的一方的开口端部18A重叠配置的基础上,固定于壳体主体5。如图3~5所示,上述的外部连接器3的一部分是从外部连接器3的主体部分突出的一对突起3A。一对突起3A位于第一正交方向上的外部连接器3的主体部分的两端。一对突起3A在壳体主体5的轴向上与筒状部11及划分壁部12重叠配置。
外部连接器3的一对突起3A在相对于固定部19从壳体主体5的轴向重叠的基础上通过螺纹固定等进行固定,该固定部19在壳体主体5的一方的开口端部18A从筒状部11的内表面、划分壁部12的内表面伸出。通过将外部连接器3靠近壳体主体5(筒状部11、划分壁部12)的内表面而配置,能够将外部连接器3的突起3A的长度、形成于壳体主体5的固定部19的长度设定得较短。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部连接器3(特别是主体部分)配置于构成收纳空间10的多个分割空间17中的第一分割空间17A。
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壳体4除了壳体主体5之外,还具备一对盖部7。一对盖部7覆盖壳体主体5的轴向上的壳体主体5的两端的开口。一对盖部7分别通过螺纹固定等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壳体主体5装卸。各盖部7从轴向观察时形成为与壳体主体5对应的矩形形状。
一对盖部7中的第一盖部7A配置在壳体主体5的另一方的开口端部18B(位于Z轴正方向侧的壳体主体5的另一方的端部)。在第一盖部7A设置有用于搬运蓄电模块1的把持部21。把持部21形成为弯曲的棒状或者带板状。把持部21的两端与朝向壳体主体5的外侧的第一盖部7A的外表面连接。通过蓄电模块1具备把持部21,能够将蓄电模块1用作可搬运用的蓄电模块。
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把持部21的第一盖部7A由热导率比壳体主体5低的树脂构成。
一对盖部7中的第二盖部7B配置于壳体主体5的一方的开口端部18A。在第二盖部7B上形成有使外部连接器3向蓄电池壳体4的外侧露出的露出用孔22。露出用孔22在壳体主体5的轴向上贯通第二盖部7B。外部连接器3例如也可以插入露出用孔22。外部连接器3例如也可以从朝向壳体主体5的外侧的第二盖部7B的外表面突出,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不突出。
在第二盖部7B设置有多个腿部23。多个腿部23从第二盖部7B的外表面突出。具体而言,多个腿部23配置在形成为矩形形状的第二盖部7B的外表面的四角。通过设置多个腿部23,能够抑制或防止在使第二盖部7B为铅垂方向的下侧而将蓄电模块1载置于地面等的状态下,第二盖部7B的外表面、外部连接器3与地面等接触。需要说明的是,在外部连接器3从第二盖部7B的外表面突出的情况下,腿部23相对于第二盖部7B的外表面的突出高度比外部连接器3的突出高度高较佳。
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腿部23的第二盖部7B与第一盖部7A同样地,由热导率比壳体主体5低的树脂构成。
虽然未图示,但可以在上述的各盖部7与壳体主体5的各开口端部18A、18B之间设置有填充它们之间的间隙的密封部。在该情况下,能够防止水分从各盖部7与壳体主体5的各开口端部18A、18B的间隙进入壳体主体5的内部。
如图3~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1还具备控制基板8。控制基板8控制蓄电池单元2的充放电。控制基板8与蓄电池单元2、外部连接器3同样地,收纳于壳体主体5的收纳空间10。
如图4所示,控制基板8与蓄电池单元2及外部连接器3电连接。具体而言,蓄电池单元2和控制基板8通过第一线缆6A电连接。第一线缆6A与蓄电池单元2的电极端子2A、2B连接。在第一线缆6A中例如包含正负的电源线、电压检测线。电压检测线是用于检测多个或每个蓄电池单元2的电压的线。
另一方面,控制基板8和外部连接器3通过第二线缆6B电连接。在第二线缆6B中例如包含正负的电源线、外部电源线、信号线。信号线是在控制基板8与外部的设备之间接收发送各种电信号的线。
这些第一线缆6A、第二线缆6B构成将蓄电池单元2和外部连接器3连接的线缆6。
如图5、6所示,控制基板8在第二正交方向(Y轴方向)上配置于蓄电池单元2与壳体主体5的内表面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基板8与外部连接器3同样地,相对于蓄电池单元2相邻地位于第二正交方向的一侧(Y轴负方向侧)。即,外部连接器3和控制基板8这两者相对于蓄电池单元2相邻地位于第二正交方向的一侧。
如图6所示,与蓄电池单元2、外部连接器3、控制基板8连接的线缆6的一部分与外部连接器3、控制基板8同样地,在第二正交方向上配置于蓄电池单元2与壳体主体5的内表面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线缆6的一部分与外部连接器3、控制基板8同样地,相对于蓄电池单元2相邻地位于第二正交方向的一侧(Y轴负方向侧)。即,外部连接器3、控制基板8及线缆6的一部分均相对于蓄电池单元2相邻地位于第二正交方向的一侧(Y轴负方向侧)。
如图5、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基板8以沿着与其对置的壳体主体5的内表面延伸的方式配置。即,控制基板8以其板厚方向与和控制基板8对置的壳体主体5的内表面正交的方式配置。控制基板8例如也可以与壳体主体5的内表面接触。
控制基板8例如可以配置于多个分割空间17中的与外部连接器3相同的第一分割空间17A。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5所示,控制基板8配置于多个分割空间17中的与第一分割空间17A不同的第二分割空间17B。
因此,如图4所示,将控制基板8和外部连接器3连接的第二线缆6B以在第一分割空间17A、第二分割空间17B之间延伸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第二线缆6B在位于壳体主体5的另一方的开口端部18B侧的划分壁部12的一端以跨过划分壁部12的方式配置。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1,配置于壳体主体5的一方的开口端部18A的外部连接器3固定于蓄电池壳体4。因此,即使来自蓄电池壳体4的外侧的冲击、载荷等外力在壳体主体5的轴向上作用于蓄电池壳体4中的壳体主体5的一方的开口端部18A侧的部位,也能够抑制外部连接器3在壳体主体5的轴向上向壳体主体5的内侧(Z轴正方向)移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1,蓄电池单元2的电极端子2A、2B和外部连接器3位于在与壳体主体5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相互错开的位置。因此,假设即使外部连接器3因来自蓄电池壳体4的外侧的外力而向壳体主体5的内侧移动,也能够防止外部连接器3与蓄电池单元2的电极端子2A、2B接触。由此,能够防止因外部连接器3而在电极端子2A、2B产生不良,即能够实现电极端子2A、2B的保护。
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1中,在配置于壳体主体5的另一方的开口端部18B侧的第一盖部7A设置有把持部21。因此,即使来自蓄电池壳体4的外侧的外力作用于壳体主体5的另一方的开口端部18B侧的部位,该外力也能够在第一盖部7A的把持部21被吸收。由此,能够抑制第一盖部7A因来自蓄电池壳体4的外侧的外力而向壳体主体5的内侧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1中,壳体主体5的第一侧壁13在第一正交方向上的厚度从第二正交方向上的第一侧壁13的两端起随着趋向中央而变厚。并且,在壳体主体5的第二侧壁14上形成有从其外表面突出的凸起部16。并且,壳体主体5的一对第二侧壁14通过位于一对第一侧壁13之间的划分壁部12连结。由此,能够提高第一侧壁13、第二侧壁14的刚性。因此,即使来自蓄电池壳体4的外侧的外力作用于壳体主体5的第一侧壁13、第二侧壁14,也能够抑制这些第一侧壁13、第二侧壁14向壳体主体5的内侧变形。
如以上所述,能够抑制基于来自外部的冲击等的力在蓄电模块1中产生不良。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1,外部连接器3在靠近刚性高的壳体主体5的内表面的位置固定于壳体主体5。因此,与外部连接器3位于远离壳体主体5的内表面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抑制外部连接器3相对于来自壳体主体5的轴向的外力而沿轴向移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1,外部连接器3的突起3A在壳体主体5的轴向上与壳体主体5的一方的开口端部18A重叠配置。由此,外部连接器3由壳体主体5从其轴向支承。在此,由于壳体主体5的刚性在壳体主体5的轴向上特别高,因此即使来自壳体主体5的轴向的外力作用于壳体主体5,壳体主体5也不易变形。由此,即使来自壳体主体5的轴向的外力作用于外部连接器3,也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外部连接器3沿轴向移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1,壳体主体5的收纳空间10被划分壁部12划分为在多个蓄电池单元2的层叠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分割空间17。特别是,划分壁部12配置在层叠方向上的壳体主体5的中央部分。因此,能够将在收纳于层叠方向上的收纳空间10的中央部分的蓄电池单元2中产生的热通过划分壁部12有效地传递到筒状部11。由此,能够将位于收纳空间10的中央部分的蓄电池单元2的热有效地向壳体主体5的外部扩散。因此,能够提高层叠的多个蓄电池单元2的散热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1,外部连接器3的突起3A在壳体主体5的轴向上与筒状部11及划分壁部12这两者重叠配置。由此,外部连接器3由筒状部11及划分壁部12这两者从壳体主体5的轴向支承。即,外部连接器3由壳体主体5从其轴向支承的部分变多。由此,即使来自壳体主体5的轴向的外力作用于外部连接器3,也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外部连接器3沿轴向移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1,通过将控制基板8配置于壳体主体5的收纳空间10,能够保护控制基板8免受来自蓄电池壳体4的外侧的外力。
并且,由于控制基板8以与壳体主体5的内表面对置的方式配置,因此也能够将在控制基板8产生的热有效地向壳体主体5传递。即,能够有效地对控制基板8进行散热。需要说明的是,在控制基板8与壳体主体5的内表面接触的情况下,能够将控制基板8的热更有效地向壳体主体5传递。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1,控制基板8以沿着与其对置的壳体主体5的内表面延伸的方式配置。因此,与控制基板8以向远离壳体主体5的内表面的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更有效地将控制基板8的热向壳体主体5传递。也能够减小收纳空间10中的配置控制基板8的区域,实现蓄电模块1的小型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1,将蓄电池单元2和外部连接器3电连接的线缆6配置于壳体主体5的收纳空间10。因此,能够保护线缆6免受来自蓄电池壳体4的外侧的外力。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1,外部连接器3、控制基板8及线缆6的一部分相对于蓄电池单元2相邻地位于与壳体主体5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的一侧(Y轴负方向侧)。即,外部连接器3、控制基板8及线缆6配置在收纳空间10中的相对于蓄电池单元2位于相同侧的同一区域。因此,与外部连接器3、控制基板8及线缆6分别配置于收纳空间10的相互不同的区域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收纳空间10的大小抑制得较小。因此,能够实现蓄电模块1的小型化。
以上,对本发明的详细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施加各种变更。
在本发明的蓄电模块中,也可以是,外部连接器3例如固定于盖部7。
在本发明的蓄电模块中,也可以是,划分壁部12的数量例如为多个。在该情况下,多个划分壁部12只要在多个蓄电池单元2的层叠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即可。在该结构中,壳体主体5的收纳空间10被划分为在层叠方向上排列的三个以上的分割空间17。在这样的结构中,也是优选至少一个划分壁部12位于层叠方向上的壳体主体5的中央部分(收纳空间10的中间或中间附近)。
在本发明的蓄电模块中,也可以是,筒状的壳体主体5例如不具备划分壁部12,而仅由筒状部11构成。
Claims (8)
1.一种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蓄电模块具备:
蓄电池单元,其具有电极端子;
外部连接器,其与所述电极端子电连接;以及
蓄电池壳体,其收纳所述蓄电池单元和所述外部连接器,
所述蓄电池壳体具有形成为筒状的壳体主体,所述壳体主体的内部成为收纳所述蓄电池单元和所述外部连接器的收纳空间,
所述外部连接器固定于所述蓄电池壳体,
所述电极端子和所述外部连接器配置于所述壳体主体的一方的开口端部,
所述电极端子和所述外部连接器位于在与所述壳体主体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相互错开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外部连接器在靠近形成所述收纳空间的所述壳体主体的内表面而配置的基础上,固定于所述壳体主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外部连接器的一部分在所述轴向上与所述壳体主体的所述一方的开口端部重叠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蓄电池单元在所述收纳空间中沿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方向层叠多个,
所述壳体主体具备:筒状部,其形成为筒状且构成所述收纳空间;以及划分壁部,其与所述筒状部的内表面连接,且将所述收纳空间划分为在多个所述蓄电池单元的层叠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分割空间,
所述外部连接器的一部分在所述轴向上与所述筒状部及所述划分壁部重叠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蓄电模块具备控制基板,所述控制基板收纳于所述收纳空间,与所述蓄电池单元及所述外部连接器电连接,
所述控制基板在与所述壳体主体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配置于所述蓄电池单元与所述壳体主体的内表面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外部连接器和所述控制基板相对于所述蓄电池单元相邻地位于与所述壳体主体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蓄电池单元和所述外部连接器通过配置于所述收纳空间的线缆电连接,
所述线缆的至少一部分在与所述壳体主体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配置于所述蓄电池单元与所述壳体主体的内表面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蓄电模块,其中,
所述外部连接器和所述线缆的一部分相对于所述蓄电池单元相邻地位于与所述壳体主体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的一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15796A JP7335100B2 (ja) | 2019-06-21 | 2019-06-21 | 蓄電モジュール |
JP2019-115796 | 2019-06-2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117404A true CN112117404A (zh) | 2020-12-22 |
CN112117404B CN112117404B (zh) | 2023-10-17 |
Family
ID=737987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556983.2A Active CN112117404B (zh) | 2019-06-21 | 2020-06-17 | 蓄电模块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00403199A1 (zh) |
JP (1) | JP7335100B2 (zh) |
CN (1) | CN11211740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998673A1 (en) * | 2021-02-19 | 2022-05-18 | Lilium eAircraft GmbH | Battery module |
Citation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290828A (ja) * | 1992-04-08 | 1993-11-0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電池パック |
JP2005136153A (ja) * | 2003-10-30 | 2005-05-26 | Yazaki Corp | 回路板収納構造および電気接続箱 |
JP2010027485A (ja) * | 2008-07-23 | 2010-02-04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パック電池 |
JP2010135148A (ja) * | 2008-12-03 | 2010-06-17 | Nissan Motor Co Ltd | セルユニット、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組電池 |
JP2013020754A (ja) * | 2011-07-08 | 2013-01-31 | Total Electric Management Service | 蓄電池運搬冶具 |
CN104011901A (zh) * | 2011-10-21 | 2014-08-27 | 泰科电子公司 | 电池连接器系统 |
JP2014203741A (ja) * | 2013-04-08 | 2014-10-27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蓄電装置 |
CN104704647A (zh) * | 2012-10-10 | 2015-06-10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蓄电模块 |
JP2016046127A (ja) * | 2014-08-25 | 2016-04-04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蓄電モジュール |
JP2017123298A (ja) * | 2016-01-08 | 2017-07-13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蓄電装置 |
CN107004512A (zh) * | 2014-11-26 | 2017-08-01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蓄电模块 |
CN107112142A (zh) * | 2015-01-08 | 2017-08-29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蓄电单元 |
CN107667442A (zh) * | 2015-05-06 | 2018-02-06 | A123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 电池挤压保护系统 |
JP2018037216A (ja) * | 2016-08-30 | 2018-03-08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電池パックの外部端子構造 |
WO2018190435A1 (ja) * | 2017-04-14 | 2018-10-18 |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蓄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蓄電池ユニット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070697B2 (ja) * | 2005-12-19 | 2012-11-14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池モジュール |
KR100988655B1 (ko) * | 2008-09-19 | 2010-10-18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배터리 팩 |
JP5553163B2 (ja) * | 2010-09-09 | 2014-07-16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バッテリユニット |
JP5880970B2 (ja) * | 2012-10-10 | 2016-03-09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蓄電モジュール |
JP2014135162A (ja) * | 2013-01-09 | 2014-07-24 |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 蓄電モジュール |
JP2014175128A (ja) * | 2013-03-07 | 2014-09-22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車載用の電源装置及び電源装置を備える車両 |
JP2015011851A (ja) * | 2013-06-28 | 2015-01-19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車載用の電源装置及び電源装置を備える車両 |
JP6753045B2 (ja) * | 2015-09-18 | 2020-09-09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蓄電装置 |
DE102016203818A1 (de) * | 2016-03-09 | 2017-09-14 | Robert Bosch Gmbh | Batteriepack |
-
2019
- 2019-06-21 JP JP2019115796A patent/JP7335100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6-17 CN CN202010556983.2A patent/CN112117404B/zh active Active
- 2020-06-18 US US16/904,595 patent/US20200403199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290828A (ja) * | 1992-04-08 | 1993-11-0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電池パック |
JP2005136153A (ja) * | 2003-10-30 | 2005-05-26 | Yazaki Corp | 回路板収納構造および電気接続箱 |
JP2010027485A (ja) * | 2008-07-23 | 2010-02-04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パック電池 |
JP2010135148A (ja) * | 2008-12-03 | 2010-06-17 | Nissan Motor Co Ltd | セルユニット、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組電池 |
JP2013020754A (ja) * | 2011-07-08 | 2013-01-31 | Total Electric Management Service | 蓄電池運搬冶具 |
CN104011901A (zh) * | 2011-10-21 | 2014-08-27 | 泰科电子公司 | 电池连接器系统 |
CN104704647A (zh) * | 2012-10-10 | 2015-06-10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蓄电模块 |
JP2014203741A (ja) * | 2013-04-08 | 2014-10-27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蓄電装置 |
JP2016046127A (ja) * | 2014-08-25 | 2016-04-04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蓄電モジュール |
CN107004512A (zh) * | 2014-11-26 | 2017-08-01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蓄电模块 |
CN107112142A (zh) * | 2015-01-08 | 2017-08-29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蓄电单元 |
CN107667442A (zh) * | 2015-05-06 | 2018-02-06 | A123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 电池挤压保护系统 |
JP2017123298A (ja) * | 2016-01-08 | 2017-07-13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蓄電装置 |
JP2018037216A (ja) * | 2016-08-30 | 2018-03-08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電池パックの外部端子構造 |
WO2018190435A1 (ja) * | 2017-04-14 | 2018-10-18 |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蓄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蓄電池ユニット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335100B2 (ja) | 2023-08-29 |
CN112117404B (zh) | 2023-10-17 |
US20200403199A1 (en) | 2020-12-24 |
JP2021002485A (ja) | 2021-01-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444083B2 (en) | Battery pack | |
CN111490309B (zh) | 蓄电模块 | |
US9083030B2 (en) | Battery module | |
US20160164054A1 (en) |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condary battery apparatus comprising same | |
US10772189B2 (en) | Electricity storage unit | |
JP6634604B2 (ja) | バスバーモジュール、バッテリ監視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 |
EP2475024B1 (en) | Battery pack | |
US10608302B2 (en) | Battery pack | |
CN110521018B (zh) | 电池模块以及蓄电单元 | |
JP5288863B2 (ja) | 電池パック | |
CN107615519B (zh) | 蓄电模块 | |
JP2020004680A (ja) | バッテリパック | |
CN112117404B (zh) | 蓄电模块 | |
JP4955399B2 (ja) | フィルム外装電気デバイス集合体 | |
US20200243818A1 (en) | Power storage module | |
JP2022542077A (ja) | 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れを含むバッテリーラック、並びに電力貯蔵装置 | |
KR20200055334A (ko) | 터미널 커버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배터리 팩 | |
KR102381760B1 (ko) | 연결 보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 모듈 | |
JP2002313300A (ja) | 二次電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池ユニット | |
WO2020144985A1 (ja) | 電池パック | |
WO2019124749A1 (ko) | 전지 모들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 |
KR20240045714A (ko) | 배터리 장치 | |
CN111834566B (zh) | 蓄电池封装体 | |
JP2018056097A (ja) | 蓄電装置 | |
KR20230037321A (ko) | 배터리 팩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