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14505A - 定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14505A
CN112114505A CN202010570432.1A CN202010570432A CN112114505A CN 112114505 A CN112114505 A CN 112114505A CN 202010570432 A CN202010570432 A CN 202010570432A CN 112114505 A CN112114505 A CN 1121145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ing
cam
rotating body
pad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7043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14505B (zh
Inventor
半田浩司
田中训史
福江修平
渡边知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1145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145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145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145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Structural details or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pressure elements and layer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定影装置,包括:旋转体;加压体;框体,支撑旋转体;以及压力改变机构,提供施加到形成在旋转体和加压体之间的夹持区域的夹持压力。压力改变机构包括:第一弹簧,对旋转体和加压体中的一个施加第一作用力;以及第二弹簧,对旋转体和加压体中的一个施加第二作用力,第二作用力的方向与第一作用力的方向相反。压力改变机构在第一夹持压力和小于第一夹持压力的第二夹持压力之间改变夹持压力。当仅施加第一作用力时,夹持压力为第一夹持压力,当施加第一作用力和第二作用力两者时,夹持压力为第二夹持压力。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显影剂图像定影在片材上的定影装置和包括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定影装置的例子,日本专利第4730472号公开了一种定影装置,包括:用于加热片材的加热构件;用于与加热构件一起夹持片材的压力垫;两个弹簧,用于对加热构件向着压力垫施压;以及夹持压力调节机构,用于调节弹簧施加到加热构件的力,从而改变施加在片材上的夹持压力。具体地,在该定影装置中,两个弹簧中的一个对加热构件施加用于对片材施加弱夹持压力的力,两个弹簧都对加热构件施加用于对片材施加强夹持压力的力。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技术中,当要在片材上施加强夹持压力时,使用两个弹簧。因此,由于制造公差而引起的弹簧所施加的力的变化可能对夹持压力产生不利影响,这可能导致在夹持位置处压力分布变化。特别是,在将强夹持压力用作主要压力、将弱夹持压力用作辅助压力的定影装置中,这种压力分布变化很可能更频繁地发生。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能够在对片材施加强夹持压力时抑制压力分布的变化。
(1)为了实现上述和其它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包括:旋转体;加压体,被构成为与所述旋转体一起形成夹持区域;框体,支撑所述旋转体;以及压力改变机构,被构成为提供施加到形成在所述旋转体和所述加压体之间的所述夹持区域的夹持压力。所述压力改变机构包括:第一弹簧,被构成为对所述旋转体和所述加压体中的一个施加第一作用力,所述第一作用力沿着第一施力方向作用;以及第二弹簧,被构成为对所述旋转体和所述加压体中的所述一个施加第二作用力,所述第二作用力沿着与所述第一施力方向相反的第二施力方向作用。所述压力改变机构被构成为在第一夹持压力和小于所述第一夹持压力的第二夹持压力之间改变施加到所述夹持区域的所述夹持压力。当所述第一弹簧的所述第一作用力被施加到所述旋转体和所述加压体中的所述一个,并且所述第二弹簧的所述第二作用力未施加到所述旋转体和所述加压体中的所述一个时,所述第一夹持压力被施加到所述夹持区域。当所述第一弹簧的所述第一作用力和所述第二弹簧的所述第二作用力两者都施加到所述旋转体和所述加压体中的所述一个时,所述第二夹持压力被施加到所述夹持区域。
通过这种结构,由单个第一弹簧提供在夹持区域NP处的第一夹持压力,因此,与第一夹持压力由两个弹簧提供的以往结构相比,这种结构能够在提供第一夹持压力时抑制压力分布的变化。
(2)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连接到所述框体。
通过这种结构,每个第一弹簧的一端连接到相应的侧框体,因此,与第一弹簧的一端经由单独的构件连接到框体的结构相比,第一弹簧的作用力能够有效地传递到加压体。
(3)本发明的定影装置,还包括臂,所述臂由所述框体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所述第一弹簧被构成为通过所述臂将所述第一作用力施加到所述旋转体和所述加压体中的所述一个,所述第二弹簧被构成为通过所述臂将所述第二作用力施加到所述旋转体和所述加压体中的所述一个。
通过这种结构,能够提高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布置位置的自由度。
(4)本发明的定影装置,所述压力改变机构还包括由所述框体支撑的凸轮,所述凸轮被构成为在第一变形状态和比所述第一变形状态更变形的第二变形状态之间改变所述第二弹簧的状态,在所述第一变形状态下,所述第二弹簧的所述第二作用力不施加到所述旋转体和所述加压体中的所述一个,在所述第二变形状态下,所述第二弹簧的所述第二作用力施加到所述旋转体和所述加压体中的所述一个。
通过这种结构,能够容易地实现是否将第二弹簧的第二作用力施加到加压体的切换。
(5)本发明的定影装置,所述臂包括:臂本体,连接到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以及凸轮从动部,由所述臂本体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撑,所述凸轮从动部被构成为与所述凸轮接触,所述第二弹簧设置在所述臂本体与所述凸轮从动部之间。
通过这种结构,与通过与凸轮直接接触来使第二弹簧变形的结构相比,能够容易地实现第二弹簧的变形。
(6)本发明的定影装置,所述臂还包括限制构件,所述限制构件被构成为限制所述凸轮从动部向着所述凸轮移动,当所述第二弹簧处于所述第一变形状态时,所述凸轮从动部与所述限制构件接触,在所述第一变形状态下,所述第二弹簧从具有自然长度的状态变形。
通过这种结构,与处于第一变形状态的第二弹簧具有自然长度的结构相比,不容易发生由于制造公差而导致的载荷变化。此外,与处于第一变形状态的第二弹簧具有自然长度的结构相比,即使弹簧常数较小,也能够使将夹持压力从第一夹持压力切换为第二夹持压力所需的凸轮从动部的移动量较小。
(7)本发明的定影装置,所述凸轮还被构成为使所述第二弹簧的状态从所述第二变形状态改变为比所述第二变形状态更变形的第三变形状态,当所述第二弹簧处于所述第三变形状态时,所述凸轮从动部的一部分被夹持在所述凸轮和所述臂本体之间。
通过这种结构,在第二弹簧处于第三变形状态的情况下,凸轮能够直接将其力施加到臂本体,以实现臂本体的转动。也就是说,能够在不施加第二弹簧的作用力的情况下,将夹持压力从第二夹持压力切换为第三夹持压力。与使用第二弹簧的作用力来将夹持压力从第二夹持压力切换为第三夹持压力的结构相比,这种结构能够使第二弹簧的最大载荷更小,变形量更小。
(8)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当所述第二弹簧处于所述第一变形状态时,所述臂本体处于第一姿势,当所述第二弹簧处于所述第二变形状态时,所述臂本体处于所述第一姿势,当所述第二弹簧处于所述第三变形状态时,所述臂本体处于与所述第一姿势不同的第二姿势。
通过这种结构,无论夹持压力是第一夹持压力还是第二夹持压力,臂本体都能够保持在相同的姿势(第一姿势),因此,夹持压力在片材输送方向上的分布不容易变化。
(9)本发明的定影装置,所述加压体包括:带,被构成为沿着移动方向移动;第一垫,被构成为与所述旋转体一起夹持所述带;第二垫,在所述移动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垫间隔开,被构成为与所述旋转体一起夹持所述带;以及支撑构件,支撑所述第一垫和所述第二垫,所述支撑构件由所述臂本体支撑,当所述臂本体处于所述第一姿势时,所述第一垫和所述第二垫两者都与所述旋转体一起夹持所述带,当所述臂本体处于所述第二姿势时,所述第一垫与所述旋转体一起夹持所述带,所述第二垫不与所述旋转体一起夹持所述带。
(10)本发明的定影装置,所述臂本体包括向着所述凸轮突出的引导突起,所述凸轮从动部包括配合在所述引导突起的筒状部。
通过这种结构,凸轮从动部包括筒状部,筒状部配合在引导突起,并且由引导突起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撑,因此,引导突起能够限制凸轮从动部在与引导突起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移动。
(11)本发明的定影装置,所述第二弹簧是具有内部空间的螺旋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在所述引导突起延伸通过所述内部空间的状态下位于所述筒状部与所述臂本体之间。
通过这种结构,臂本体的引导突起插入第二弹簧的内部空间中,因此,能够限制第二弹簧从臂本体脱离。
(12)本发明的定影装置,所述臂包括: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弹簧接触;以及第二部分,支撑所述旋转体和所述加压体中的所述一个,所述凸轮在从所述第一部分向着所述第二部分的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
通过这种结构,与将凸轮布置在臂本体的比第一部分距离第二部分更远的位置的结构相比,这种结构能够减小凸轮的尺寸和定影装置的尺寸。
(13)本发明的定影装置,还包括加热器,所述加热器被构成为加热所述旋转体,所述旋转体在轴线方向上延伸,所述框体包括一对侧框体和连接到所述一对侧框体中的每个的连接框体,所述侧框体分别位于所述旋转体的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各端部,所述连接框体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加热器和所述凸轮之间。
通过这种结构,连接框体的所述一部分能够抑制热量从加热器传递到凸轮。
(14)本发明的定影装置,所述加压体包括:带,被构成为沿着移动方向移动;第一垫,被构成为与所述旋转体一起夹持所述带;第二垫,在所述移动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垫间隔开,被构成为与所述旋转体一起夹持所述带;以及支撑构件,支撑所述第一垫和所述第二垫,所述第一弹簧被构成为对所述加压体施加所述第一作用力,使得所述第一垫和所述第二垫两者都通过所述支撑构件被向着所述旋转体施力,当所述第一夹持压力和所述第二夹持压力中的任一个作为所述夹持压力施加到所述夹持区域时,所述带被夹持在所述第一垫和所述第二垫中的每个与所述旋转体之间。
通过这种结构,与在第二夹持压力下仅将带夹在旋转体和两个垫中的一个之间的结构相比,在片材输送方向上的夹持压力分布的变化较小。因此,能够抑制图像质量下降和片材的输送性下降。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结合附图的说明,本发明各实施方式的特征和优点以及其它目的将变得清楚,其中:
图1是含有根据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激光打印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3是分解立体图,示出布置在根据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环形带的环内侧的构件;
图4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压力改变机构的立体图;
图5A是在第一夹持压力施加到夹持区域的状态下压力改变机构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5B是示出在第一夹持压力施加到夹持区域的状态下夹持区域附近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6A是在第二夹持压力施加到夹持区域的状态下压力改变机构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6B是示出在第二夹持压力施加到夹持区域的状态下夹持区域附近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7A是在第三夹持压力施加到夹持区域的状态下压力改变机构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7B是示出在第三夹持压力施加到夹持区域的状态下夹持区域附近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8A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的凸轮从动部与螺钉的关系的图;
图8B是示意性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的凸轮从动部、第二弹簧和臂本体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9是主要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的凸轮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10是主要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的制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11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的制动机构的水平剖视图;
图12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压力改变机构的图;以及
图13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压力改变机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8。
<图像形成设备1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根据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8包括在诸如激光打印机的图像形成设备1中。图像形成设备1包括本体壳体2、片材供给单元3、曝光装置4、显影剂图像形成单元5和定影装置8。
片材供给单元3位于本体壳体2的下端部中。片材供给单元3包括片材盘31和片材供给机构32。片材盘31被构成为在其内容纳片材S(例如纸张)。片材盘31中的片材S由片材供给机构32一个一个地供给到显影剂图像形成单元5。
曝光装置4设置在本体壳体2的上部。曝光装置4包括光源(未示出),以及诸如多面镜、透镜和反射镜(已示出但没有附图标记)等构件。曝光装置4被构成为利用基于图像数据从光源发射的光束(如图1中的虚线所示)在感光鼓61的表面上进行高速扫描,从而使感光鼓61的表面曝光。
显影剂图像形成单元5设置在曝光装置4的下方。显影剂图像形成单元5为处理盒的形式。显影剂图像形成单元5(处理盒)能够通过本体壳体2的开口从本体壳体2卸下和安装到本体壳体2。具体地,本体壳体2具有前端部,在前端部设置有前盖21。当打开前盖21时,本体壳体2的开口打开。
显影剂图像形成单元5包括感光鼓61、带电器62、转印辊63、显影辊64、供给辊65和用于容纳作为显影剂的干式调色剂的显影剂容器66。
在显影剂图像形成单元5中,感光鼓61的表面由带电器62带电。然后,感光鼓61的表面被从曝光装置4发射的光束曝光,从而在感光鼓61的表面上形成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此外,在显影剂图像形成单元5中,容纳在显影剂容器66中的显影剂经由供给辊65供给到显影辊64。
然后,将显影辊64上的显影剂供给到形成在感光鼓61上的静电潜像以显影静电潜像,从而在感光鼓61上形成可见的显影剂图像。然后,在显影剂图像形成单元5中,在片材S从片材供给单元3输送到感光鼓61和转印辊63之间的位置时,一边使片材S输送通过感光鼓61和转印辊63之间的位置,一边将感光鼓61上的显影剂图像转印到片材S。
定影装置8设置在显影剂图像形成单元5的后方。稍后将说明定影装置8的详细结构。在定影装置8中,一边使形成有图像的片材S通过定影装置8,一边将形成在片材S上的显影剂图像热定影在片材S上。在将显影剂图像热定影在片材S上之后,片材S被输送辊23和排出辊24排出到形成在本体壳体2外部的排出盘22上。
<定影装置8的详细结构>
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8包括加热单元81和加压单元82。加压单元82被稍后说明的压力改变机构300(参照图4)向着加热单元81施力。
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加压单元82被向着加热单元81施力的方向称为“预定方向”。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定方向是与后述宽度方向和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预定方向也是加热单元81和加压单元82彼此面对的方向。
加热单元81包括加热器110和旋转体120。加压单元82包括带130、夹持形成构件N、保持部140、支柱(stay)200、带引导部G和滑动片150。
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带130的宽度方向简称为“宽度方向”。宽度方向与旋转体120的旋转轴线X1所延伸的方向即旋转体120的轴线方向一致。宽度方向与预定方向垂直。
加热器110是卤素灯。当通电时,加热器110发光并且产生热量,使得旋转体120能够被辐射热加热。加热器110设置在旋转体120的内侧,沿着旋转体120的旋转轴线X1延伸。
旋转体120是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中空圆筒状辊。旋转体120被构成为被加热器110加热。旋转体120包括管部121和弹性层122。管部121例如由金属制成。弹性层122覆盖管部121的外周面。弹性层122由诸如硅橡胶等橡胶制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体120呈凹状,其在宽度方向上的每个端部的外径大于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外径。即,旋转体120的外径从其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向着两个端部逐渐增大。然而,旋转体120可以具有凹状以外的形状。例如,旋转体120可以是例如相对于宽度方向具有恒定外径的中空圆筒状辊。或者,旋转体120可以是冠状辊,其外径从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向着每个端部减小。
如后所述,旋转体120由一对侧框体83(参照图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旋转体120被构成为当从设置在本体壳体2内的马达(未示出)接收到驱动力时,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2中的粗箭头所示。
带130是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挠性中空筒状构件(环形带)。尽管未示出,带130具有由金属或树脂制成的基材以及覆盖该基材的外周面的脱模层。随着旋转体120的旋转,由于在旋转体120的旋转过程中带130与旋转体120或片材S之间产生的摩擦,带130沿着图2中的另一粗箭头所示的顺时针方向回转。诸如油脂等润滑剂被施加到带130的内周面131。夹持形成构件N、保持部140、支柱200、带引导部G和滑动片150位于由带130的内周面131所提供的内部空间中。
换言之,夹持形成构件N、保持部140、支柱200、带引导部G和滑动片150均被带130覆盖。这里,保持部140和支柱200用于支撑夹持形成构件N。如图3所示,夹持形成构件N、保持部140、支柱200、带引导部G和滑动片150中的每个在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大于在与宽度方向垂直的各方向上的长度(即,在预定方向上的长度和在移动方向上的长度)。
如图2和图3所示,夹持形成构件N和旋转体120将带130夹持在它们之间以形成夹持区域NP。夹持形成构件N包括上游夹持形成构件N1和下游夹持形成构件N2。
上游夹持形成构件N1包括上游垫P1和上游固定板B1。上游垫P1具有长方体形状。上游垫P1由诸如硅橡胶等橡胶制成。上游垫P1与旋转体120一起夹持带130,以在上游垫P1和旋转体120之间形成上游夹持区域NP1。
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在夹持区域NP(以及上游夹持区域NP1)带130的移动方向简称为“移动方向”。注意,准确地说,移动方向实际上是沿着旋转体120的外周面的方向。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移动方向与预定方向和宽度方向大体垂直,因而将移动方向认为是并且表示为与预定方向和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方向也与在夹持区域NP片材S所输送的方向一致。
上游垫P1固定在上游固定板B1的面向旋转体120的表面。上游垫P1具有上游边缘,该上游边缘位于上游固定板B1的在移动方向上的上游边缘的略微上游。即,上游垫P1的上游边缘在移动方向上相对于上游固定板B1的上游边缘向着上游略微突出。
上游固定板B1由比上游垫P1更硬的材料制成。例如,上游固定板B1由金属制成。上游固定板B1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大于上游垫P1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上游固定板B1在宽度方向上具有两端部B11和B12。端部B11和B12在宽度方向上分别比上游垫P1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更向外。
下游夹持形成构件N2在移动方向上位于上游夹持形成构件N1的下游,并且与其具有间隙。下游夹持形成构件N2包括下游垫P2和下游固定板B2。
下游垫P2具有长方体形状。下游垫P2由诸如硅橡胶等橡胶制成。下游垫P2和旋转体120在其间夹持带130以在下游垫P2和旋转体120之间形成下游夹持区域NP2。下游垫P2在带130的移动方向上与上游垫P1间隔开。
因此,在移动方向上在上游夹持区域NP1和下游夹持区域NP2之间形成有中间夹持区域NP3。在中间夹持区域NP3中,来自加压单元82的压力不直接施加到带130。在中间夹持区域NP3中,带130与旋转体120接触,但是因为没有将带130夹在旋转体120和加压单元82之间的构件,因而基本上没有压力施加到带130。其结果是,片材S在基本不被施加压力的情况下通过中间夹持区域NP3,同时被旋转体120加热。
在本实施方式中,夹持区域NP是指从上游夹持区域NP1的上游边缘到下游夹持区域NP2的下游边缘的区域,即带130的外周面和旋转体120之间的整个接触区域。即,本实施方式的夹持区域NP包括中间夹持区域NP3,即,未被施加来自上游垫P1和下游垫P2的压力的区域。
下游垫P2固定在下游固定板B2的与旋转体120相邻的表面。下游垫P2在移动方向上比下游固定板B2的下游边缘更向下游略微突出。
下游固定板B2由比下游垫P2更硬的材料制成。例如,下游固定板B2由金属制成。下游固定板B2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大于下游垫P2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下游固定板B2在宽度方向上具有两端部B21、B22,端部B21、B22在宽度方向上分别比下游垫P2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更向外。
顺便提及,上游垫P1的硬度高于旋转体120的弹性层122的硬度。下游垫P2的硬度高于上游垫P1的硬度。
这里,硬度是ISO7619-1中规定的硬度计硬度(durometer hardness)。硬度计硬度是通过测量在特定条件下压入测试件的规定压头所形成的压痕深度而获得的值。例如,如果弹性层122的硬度计硬度为“5”,则优选地上游垫P1的硬度计硬度在6至10的范围内,下游垫P2的硬度计硬度在70至90的范围内。
顺便提及,可以通过改变在制造期间添加的添加剂(例如二氧化硅填料或碳填料)的比例来调节硅橡胶的硬度。具体地,随着添加剂比例的增加,橡胶的硬度变得更高。通过添加硅基油可以降低硅橡胶的硬度。液体注射成型(liquid injection molding)或挤出成型(extrusion molding)可以用于处理硅橡胶。通常,液体注射成型适用于加工较低硬度的橡胶,挤出成型适用于加工较高硬度的橡胶。
上游夹持形成构件N1和下游夹持形成构件N2分别被一对弹簧SP向着彼此离开的方向施力。弹簧SP是扭力弹簧。每个弹簧SP具有:由保持部140支撑的螺旋部;与上游夹持形成构件N1接触的一端部;以及与下游夹持形成构件N2接触的另一端部。弹簧SP分别位于保持部140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
保持部140保持夹持形成构件N(上游夹持形成构件N1和下游夹持形成构件N2)。保持部140由耐热树脂制成。保持部140包括保持部本体141以及两个配合部142和143。
保持部本体141保持夹持形成构件N。保持部本体141的大部分在宽度方向上位于带130的内部空间中(在与带130的宽度相对应的范围内)。保持部本体141由支柱200支撑。
配合部142和143从保持部本体141的各宽度方向端部在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配合部142和143在宽度方向上位于带130的外侧。如下所述,配合部142和143与第一支柱210的各宽度方向端部相配合。
支柱200支撑保持部140。支柱200相对于保持部140位于与夹持形成构件N相反侧。支柱200包括第一支柱210和第二支柱220。
第一支柱210支撑保持部140的保持部本体141。第一支柱210由金属制成。第一支柱210包括基部211和卷边弯曲部HB。
基部211具有面对保持部140的端面。该端面用作与保持部140的保持部本体141接触的接触面Ft。接触面Ft是垂直于预定方向的平面。基部211在移动方向上位于卷边弯曲部HB的下游。因此,基部211用作第一支柱210的下游壁。基部211还具有在移动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下游表面Fa和上游表面Fb。下游表面Fa在移动方向上位于下游,上游表面Fb在移动方向上位于上游。
卷边弯曲部HB是通过卷边而弯曲的部分。卷边弯曲部HB从基部211的(与接触面Ft相反的)一端在预定方向上延伸,向着保持部140弯曲。具体地,卷边弯曲部HB包括弯曲部212和上游壁213。弯曲部212是从基部211的在预定方向上的一端延伸的部分。上游壁213从弯曲部212向着保持部本体141延伸。上游壁213平行于基部211,并且在移动方向上设置在基部211(下游壁)的上游。上游壁213和基部211在移动方向上彼此面对,并且在它们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小于第一支柱210的厚度。
卷边弯曲部HB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小于基部211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因此,基部211的两个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均比卷边弯曲部HB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更靠外侧。
基部211的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中的每个形成有载荷接收部211A,载荷接收部211A接收从后述压力改变机构300(参照图4)施加的载荷。每个载荷接收部211A是在从夹持形成构件N离开的方向上,即在与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开口的凹部。载荷接收部211A形成在基部211的边缘,该边缘比具有接触面Ft的边缘在预定方向上距离夹持形成构件N更远。
由树脂制成的缓冲构件BF安装在每个载荷接收部211A。缓冲构件BF被构成为防止金属的基部211与稍后说明的由金属制成的各个臂310(参照图4)摩擦。每个缓冲构件BF包括配合部BF1和一对腿部BF2。配合部BF1配合在相应的载荷接收部211A中,腿部BF2在移动方向上将基部211的相应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夹在其间。即,腿部BF2相对于基部211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分别位于移动方向的上游和下游。
第二支柱220支撑保持部140的保持部本体141。第二支柱220由金属制成。第二支柱220在移动方向上位于第一支柱210的上游。第二支柱220包括基部221和延伸部222。基部221平行于第一支柱210的上游壁213。延伸部222从基部221在预定方向上从夹持形成构件N离开的边缘向着第一支柱210延伸。
基部221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延伸部222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和第一支柱210的卷边弯曲部HB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基部221的两个宽度方向的端部在宽度方向上比延伸部222的宽度方向端部和卷边弯曲部HB的宽度方向端部更靠外侧。第一支柱210的基部211的每个宽度方向端部和第二支柱220的基部221的相应宽度方向端部通过连接构件CM彼此连接。即,连接构件CM在宽度方向上与卷边弯曲部HB不同的位置连结到基部211。
带引导部G被构成为引导带130的内周面131。带引导部G由耐热树脂制成。带引导部G包括上游引导部G1和下游引导部G2。
滑动片150是矩形片,用于减小带130与每个垫P1、P2之间的摩擦阻力。滑动片150在夹持区域NP夹在带130的内周面131与垫P1、P2中的每个之间。滑动片150由可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顺便提及,滑动片150可以由任何材料制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片150由含有聚酰亚胺的树脂制成。
如图2所示,上游引导部G1、下游引导部G2和第一支柱210通过螺钉SC固定在一起。具体而言,上游引导部G1具有在移动方向上向着下游侧突出的凸台G13。下游引导部G2包括固定部G22。
凸台G13用于将上游引导部G1和下游引导部G2固定到第一支柱210。如图3所示,凸台G13通过通孔Hc1、Hc2和Hc3中的相应通孔与第一支柱210的基部211接触,通孔Hc1、Hc2和Hc3分别形成在滑动片150、第二支柱220和第一支柱210的上游壁213。螺钉SC通过形成在固定部G22的通孔Hc5(参照图3)和形成在第一支柱210的基部211的通孔(未示出)螺入各凸台G13的突出端。因此,固定部G22与螺钉SC的螺钉头接触。
如图4所示,定影装置8还包括框体FL和压力改变机构300。框体FL由金属制成,支撑加热单元81和加压单元82。框体FL包括一对侧框体83、一对机架84和连接框体85。侧框体83分别在宽度方向上位于加热单元81和加压单元82的外侧。机架84在宽度方向上分别位于加热单元81和加压单元82的外侧。连接框体85连接两个侧框体83。
侧框体83支撑加热单元81和加压单元82。每个侧框体83具有弹簧配合部83A,用于与后述的相应第一弹簧320的一端相配合。
机架84支撑加压单元82,使得加压单元82能够沿着预定方向和与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机架84固定在各侧框体83。具体地,每个机架84具有在预定方向上伸长的第一长孔84A。机架84通过第一长孔84A经由保持部140的配合部143、142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撑第一支柱210的宽度方向上的各端部,使得第一支柱210能够沿着预定方向和与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压力改变机构300被构成为改变施加到夹持区域NP的夹持压力。压力改变机构300包括一对臂310、一对第一弹簧320、一对第二弹簧330和一对凸轮340。臂310、第一弹簧320、第二弹簧330和凸轮340位于框体FL的在宽度方向上的每个端部。
臂310被构成为经由各缓冲构件BF对第一支柱210施压。臂310支撑加压单元82。每个臂310相对于相应的侧框体83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支撑。
具体地,每个臂310具有臂本体311和凸轮从动部350。臂本体311是呈L形的平板状构件。臂本体311例如由金属制成。
臂本体311具有第一端部311A、第二端部311B和配合孔部311C。第一端部311A由相应的侧框体83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第二端部311B与相应的第一弹簧320的一端连结。配合孔部311C支撑加压单元82的相应宽度方向端部。配合孔部311C在预定方向上位于第一端部311A与第二端部311B之间。配合孔部311C与对应的缓冲构件BF配合。
每个臂本体311还包括向着对应的凸轮340延伸的引导突起312。引导突起312在从第二端部311B向着配合孔部311C的方向上位于第二端部311B和配合孔部311C之间。
凸轮从动部350由臂本体311的引导突起312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撑。凸轮从动部350能够随着凸轮从动部350相对于引导突起312的移动与凸轮340接触和分离。凸轮从动部350例如由树脂制成。凸轮从动部350包括筒状部351、接触部352和凸缘部353。筒状部351配合在臂本体311的引导突起312上。接触部352设置在筒状部351的一端部。在圆筒部351的另一端部设有凸缘部353。
筒状部351由引导突起312支撑,从而能够在引导突起312的延伸方向(在下文中,在适当情况下称为凸轮从动部350的移动方向)上移动。接触部352是覆盖形成在圆筒部351的与凸轮340相邻的一端部的开口的壁。接触部352配置在凸轮340与引导突起312的突出端之间。凸缘部353从筒状部351的另一端部径向向外突出,即,在与凸轮从动部350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突出。
此外,第二弹簧330设置在筒状部351和臂本体311之间。通过这种方式,每个臂本体311被相应的第一弹簧320和第二弹簧330施力。
第一弹簧320被构成为对加压单元82施加第一作用力。具体地,第一弹簧320被构成为经由相应的臂本体311对加压单元82施加第一作用力。
更具体地,第一弹簧320是被构成为经由相应的臂本体311、相应的缓冲构件BF、第一支柱210和保持部140向着旋转体120对上游垫P1和下游垫P2施力的螺旋弹簧。第一弹簧320是由金属制成的拉伸弹簧。第一弹簧320的一端连接到相应的侧框体83的弹簧配合部83A。第一弹簧320的另一端连接到相应的臂本体311的第二端部311B。
第二弹簧330被构成为对加压单元82施加第二作用力,第二作用力与第一作用力相反。具体地,第二弹簧330被构成为经由相应的臂本体311将第二作用力施加到加压单元82。第二弹簧330是例如由金属制成的压缩螺旋弹簧。第二弹簧330以压缩状态设置在筒状部351和臂本体311之间,使得引导突起312延伸穿过第二弹簧330的内部空间。
凸轮340被构成为使第二弹簧330的状态在第一压缩状态、第二压缩状态和第三压缩状态之间变化。在第一压缩状态下,第二作用力未施加到加压单元82。在第二压缩状态下,第二作用力施加到加压单元82。在第三压缩状态下,第二弹簧330比在第二压缩状态下变形更大(更压缩)。凸轮340由相应的侧框体83支撑,使得凸轮340能够在图5A所示的第一凸轮位置、图6A所示的第二凸轮位置和图7A所示的第三凸轮位置之间转动。
凸轮340例如由树脂制成。凸轮340包括第一部341、第二部342和第三部343。第一部341、第二部342和第三部343全部位于凸轮340的外周面。
第一部341是当凸轮340位于第一凸轮位置时最靠近凸轮从动部350的部分。如图5A所示,当凸轮340位于第一凸轮位置时,第一部341与凸轮从动部350分离。
第二部342是当凸轮340位于第二凸轮位置时与凸轮从动部350接触的部分。具体地,如图6A所示,当凸轮340从第一凸轮位置顺时针转动大约90度时,第二部342与凸轮从动部350接触。第二部342和凸轮340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部341和凸轮340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
第三部343是当凸轮340位于第三凸轮位置时与凸轮从动部350接触的部分。具体地,如图7A所示,当凸轮340从第一凸轮位置顺时针转动大约270度或从第二凸轮位置顺时针转动大约180度时,第三部343与凸轮从动部350接触。第三部343和凸轮340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部342和凸轮340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
当凸轮340位于第一凸轮位置时,凸轮340与凸轮从动部350分离,从而使第二弹簧330成为第一压缩状态。在第二弹簧330通过凸轮340保持在第一压缩状态的情况下,臂本体311处于图5A所示的第一姿势。
具体地,在凸轮340将第二弹簧330保持在第一压缩状态的情况下,凸轮340与凸轮从动部350间隔开。因此,第二弹簧330的第二作用力没有通过臂本体311施加到加压单元82,而是仅第一弹簧320的第一作用力经由臂本体311施加到加压单元82。以下,将在这种状态下(加压单元82被施加来自第一弹簧320的第一作用力,但未被施加来自第二弹簧330的第二作用力)的夹持压力称为“第一夹持压力”。
顺便提及,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凸轮340将第二弹簧330保持在第一压缩状态时,第二弹簧330以变形状态位于凸轮从动部350和臂本体311之间。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压缩状态下,第二弹簧330的长度不是其自然长度,即,第二弹簧330从具有自然长度的状态变形(压缩)。注意,即使当第二弹簧330在第一压缩状态下变形时,由于凸轮340与凸轮从动部350分离,因而第二弹簧330的第二作用力不施加到加压单元82。
当凸轮340从图5A所示的第一凸轮位置转动到图6A所示的第二凸轮位置时,凸轮340与凸轮从动部350接触以将凸轮从动部350相对于臂本体311移动预定距离。通过这种方式,当凸轮340位于第二凸轮位置时,第二弹簧330成为第二压缩状态,在第二压缩状态下,第二弹簧330比在第一压缩状态下更变形(压缩)。
当凸轮340位于第二凸轮位置时,凸轮340支撑凸轮从动部350,使得第二弹簧330的第二作用力经由臂本体311沿着与第一作用力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加到加压单元82。因此,在第一弹簧320对加压单元82施加第一作用力,并且第二弹簧330对加压单元82施加第二作用力的状态下,夹持压力减小到比第一夹持压力小的“第二夹持压力”。
顺便提及,在凸轮340将第二弹簧330保持在第二压缩状态的情况下,臂本体311保持在上述的第一姿势。这里,在下游垫P2被压在旋转体120的状态下(即,对下游垫P2施加载荷),无论载荷的强度如何,下游垫P2均基本不变形。因此,由于下游垫P2基本不变形,因此,支撑下游垫P2的支柱200的姿势和支撑支柱200的臂310的姿势都基本保持不变(恒定),而与载荷的强度无关。
在下游垫P2基本不变形,并且下游垫P2的位置基本固定的状态下,由于根据下游垫P2的位置确定上游垫P1的位置,因此,上游垫P1也保持在基本固定的位置。因此,无论夹持压力是第一夹持压力(强夹持)还是第二夹持压力(弱夹持),夹持区域NP的整个宽度(从上游夹持区域NP1的入口到下游夹持区域NP2的出口的夹持区域NP的长度)保持大致恒定,并且臂310基本保持在相同的姿势,即第一姿势。
注意,因为下游垫P2的硬度显著高于上游垫P1和旋转体120的弹性层122的硬度,因而下游垫P2不发生变形。更具体地,下游垫P2具有这样的硬度:只要下游夹持区域NP2所需的夹持压力在预定范围内,即从最大夹持压力(强夹持期间的下游夹持压力)到最小夹持压力(弱夹持期间的下游夹持压力)的规定范围内,就不引起下游垫P2变形。
换句话说,下游夹持区域NP2所需的最大夹持压力和最小夹持压力被设置为基本上不引起下游垫P2变形的值。
这里,表述“下游垫P2基本不变形”希望包括这样的状态:下游垫P2实际上有变形,变形程度是其所导致的下游夹持区域NP2的夹持宽度(在带的移动方向上的长度和位置)的变化对图像质量和片材S的输送没有影响。换句话说,下游夹持区域NP2的夹持宽度的变化不一定为零。
如上所述,在第二弹簧330处于第一压缩状态或第二压缩状态的情况下,臂本体311保持在第一姿势。因此,如图5B和图6B所示,只要夹持区域NP的夹持压力是第一夹持压力或第二夹持压力,则带130保持在旋转体120与每个垫P1、P2之间。具体地,不论夹持压力是第一夹持压力还是第二夹持压力,加压单元82相对于旋转体120的位置基本相同,因此,在夹持区域NP的夹持压力是第一夹持压力或第二夹持压力的情况下,夹持区域NP的宽度(夹持区域NP在带130的移动方向上的长度)基本恒定。
当凸轮340从图6A所示的第二凸轮位置转动到图7A所示的第三凸轮位置时,凸轮340使凸轮从动部350相对于臂本体311进一步移动,从而通过凸轮从动部350对臂本体311施压。由于被凸轮340通过凸轮从动部350施压,第二弹簧330从第二压缩状态进一步变形(压缩)成第三压缩状态,臂本体311从第一姿势转动到不同于第一姿势的第二姿势(如图7A所示)。
具体地,在凸轮340从第二凸轮位置转动到第三凸轮位置的过程中,凸轮从动部350最初相对于臂本体311移动,使得凸轮从动部350的接触部352接近引导突起312的突出端。当接触部352抵接引导突起312的突出端时,第二弹簧330成为第三压缩状态。在凸轮340将第二弹簧330保持在第三压缩状态的情况下,作为凸轮从动部350的一部分的接触部352夹在凸轮340与引导突起312之间。换句话说,接触部352与凸轮340和引导突起312中的每个接触。随着凸轮340进一步转动,凸轮340经由接触部352对引导突起312施压。其结果是,臂本体311从第一姿势抵抗第一弹簧320的第一作用力转动到第二姿势。
当臂本体311处于第二姿势时,加压单元82位于比处于第一姿势(如图6B示出)时距离旋转体120(参照图7B)更远的位置。如图7B所示,由于加压单元82相对于旋转体120的位置改变,因此,在第二姿势下夹持区域NP的宽度小于在第一姿势下夹持区域NP的宽度,并且夹持区域NP的夹持压力从第二夹持压力减小到第三夹持压力。即,由凸轮340引起的臂310的姿势的改变使得夹持区域NP的夹持压力和夹持宽度改变。
具体地,当臂310处于第二姿势时,带130仅被夹在上游垫P1和旋转体120之间,而不被夹在下游垫P2和旋转体120之间。其结果是,在臂310处于第二姿势的情况下,上游夹持区域NP1的夹持压力和夹持宽度小于当处于第一姿势时的夹持压力和夹持宽度,并且与下游夹持区域NP2相对应的区域的夹持压力为零。
顺便提及,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夹持压力为第三夹持压力时,带130被夹在上游垫P1和旋转体120之间。然而,与本实施方式相反,带130可以在第三夹持压力下不被保持在上游垫P1和旋转体120之间。在这种情况下,第三夹持压力为零。
连接框体85包括第一壁85A和第二壁85B。如图6A、图7A、图8A和图9所示,第一壁85A大体在预定方向上位于每个凸轮340和加热器110之间。
第二壁85B从第一壁85A的一个边缘向着第一弹簧320延伸。第二壁85B形成有通孔H1,相应的凸轮从动部350的筒状部351穿过每个通孔H1。
如图8A和图8B所示,螺钉360还螺入每个臂310中。螺钉360由金属制成,具有台阶形状。螺钉360被构成为限制凸轮从动部350向着凸轮340移动。螺钉360包括螺钉轴361、大直径部362和螺钉头363。螺钉轴361具有形成有螺纹槽的外周面。大直径部362的直径大于螺钉轴361的直径。螺钉头363的直径大于大直径部362的直径。大直径部362位于螺钉轴361和螺钉头363之间。螺钉360螺固在每个臂本体311,使得大直径部362与臂本体311的侧表面接触。
凸轮从动部350还包括延伸部354。延伸部354从凸缘部353沿着向着螺钉360从接触部352离开的方向延伸。延伸部354具有用于与螺钉360的大直径部362相配合的长孔354A。延伸部354能够沿着臂本体311的侧表面滑动。
长孔354A在引导突起312的延伸方向上延伸。长孔354A的更靠近螺钉360的边缘能够与大直径部362相配合。通过大直径部362与长孔354A的边缘相配合,螺钉360能够限制凸轮从动部350向着凸轮340移动。
延伸部354被保持在螺钉360的螺钉头363和臂本体311之间。通过这种方式,凸轮从动部350以能够相对于臂本体311移动但不从臂本体311脱离的方式被支撑。
如图9所示,压力改变机构300还包括金属的轴SF、凸轮驱动机构400和制动机构500。轴SF在宽度方向上延伸,从而连接设置在框体FL的在宽度方向上的各端部的两个凸轮340(仅示出一个)。更具体地,轴SF由框体FL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并且每个凸轮340固定到轴SF的每个宽度方向端部。即,凸轮340通过轴SF由框体FL支撑。轴SF与各个凸轮340的转动中心同轴地设置,从而能够与凸轮340一起旋转。轴SF的一端连接到凸轮驱动机构400,另一端连接到制动机构500。
凸轮驱动机构400包括第一驱动源410和凸轮驱动齿轮430。第一驱动源410是能够沿着正向和反向旋转的马达。第一驱动源410设置在本体壳体2上。第一驱动源410由控制器CT控制。第一驱动源410的驱动力被构成为经由布置在本体壳体2和相应的侧框体83中的齿轮(未示出)输入到凸轮驱动齿轮430。
凸轮驱动齿轮430由树脂制成。凸轮驱动齿轮430在宽度方向上设置在相应的侧框体83的外侧面上。换句话说,凸轮驱动齿轮430相对于侧框体83位于与凸轮340相反侧。
凸轮驱动齿轮430由相应的侧框体8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凸轮驱动齿轮430固定在轴SF的一端,从而能够与轴SF和凸轮340一起旋转。
具有上述结构的凸轮驱动机构400被构成为使凸轮340沿着第一预定方向(具体地,沿着附图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将第二弹簧330的压缩状态按照第一压缩状态、第二压缩状态、第三压缩状态的顺序依次改变,分别如图5A、图6A和图7A所示。凸轮驱动机构400还能够使凸轮340沿着与第一预定方向相反的第二预定方向(具体地,沿着附图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将第二弹簧330的压缩状态按照第三压缩状态、第二压缩状态、第一压缩状态的顺序依次改变,分别如图7A、图6A和图5A所示。
返回参照图9,支撑凸轮驱动齿轮430的侧框体83还设置有用于驱动旋转体120的驱动齿轮120G。驱动齿轮120G布置在旋转体120的在轴线方向上的一端。驱动齿轮120G与旋转体120同轴,并且能够与旋转体120一起旋转。驱动齿轮120G被构成为从不同于第一驱动源410的第二驱动源M接收驱动力。
制动机构500被构成为在凸轮340沿着第二预定方向(图5A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对相应的凸轮340施加阻力。具体地,制动机构500被构成为在凸轮340沿着第二预定方向旋转时对凸轮340施加的阻力大于在凸轮340沿着第一预定方向(图5A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对凸轮340施加的阻力。制动机构500设置在旋转体120的在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制动机构500相对于侧框体83位于旋转体120具体来说是加热器110的相反侧。
如图10和图11所示,制动机构500包括第一齿轮510、第二齿轮520、轴530和弹簧离合器540。第一齿轮510与各个凸轮340同轴设置。第一齿轮510能够与凸轮340一起旋转。第一齿轮510固定在轴SF的另一端。第一齿轮510和第二齿轮520例如由树脂制成。轴530和弹簧离合器540例如由金属制成。
第二齿轮520能够关于轴530旋转。第二齿轮520与第一齿轮510啮合。轴530具有圆柱形状,固定在相应的侧框体83。轴53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第二齿轮520。
弹簧离合器540是压缩螺旋弹簧。弹簧离合器540具有螺旋部,螺旋部用作缠绕在轴530的外周面上的收紧部(tighten ing portion)541。弹簧离合器540的一端部固定在第二齿轮520,另一端部是自由端,不固定在任何位置。
在凸轮340旋转期间,轴530和弹簧离合器540能够相对于彼此旋转。具体地,随着凸轮340旋转,弹簧离合器540能够相对于轴530旋转。
当凸轮340沿着第二预定方向旋转时,弹簧离合器540的收紧部541收紧轴530,以对相应的凸轮340施加阻力。即,将弹簧离合器540的围绕轴530的缠绕方向(螺旋方向)确定为能够由收紧部541产生这种收紧力。注意,如果凸轮340沿着第一预定方向旋转,则收紧部541不产生这种收紧力,以确保凸轮340平顺地旋转。
<压力改变机构300的动作>
以下详细说明压力改变机构300的动作。
如图5A所示,在凸轮340位于第一凸轮位置的状态下,凸轮340与相应的凸轮从动部350分离。因此,仅第一弹簧320的第一作用力施加到加压单元82。其结果是,夹持区域NP的夹持压力成为第一夹持压力,并且夹持区域NP的宽度成为预定宽度(参照图5B)。利用在夹持区域NP的预定宽度处的第一夹持压力,能够令人满意地将显影剂图像热定影到具有相对较小厚度的片材S上,例如普通纸。
当凸轮340从第一凸轮位置转动到第二凸轮位置时,凸轮340对凸轮从动部350向着臂本体311施压,如图6A所示。此时,由于臂本体311不因来自凸轮340的力而移动,因此,第二弹簧330在凸轮从动部350与臂本体311之间被压缩。因此,对加压单元82施加与第一作用力和第二作用力之差相对应的力。此时的夹持压力是小于第一夹持压力的第二夹持压力,夹持区域NP的宽度保持在预定宽度(参照图6B)。利用在夹持区域NP的预定宽度处的第二夹持压力,能够将显影剂图像令人满意地热定影到厚度大于普通纸的厚度的片材S上,例如卡片。
当凸轮340从第二凸轮位置转动到第三凸轮位置时,被凸轮340施压的凸轮从动部350向着臂本体311移动,凸轮从动部350的接触部352与引导突起312的突出端接触,如图7A所示。然后,凸轮340经由凸轮从动部350对臂本体311施压,从而使臂本体311从第一姿势转动到第二姿势。其结果是,如图7B所示,与臂本体311的第一姿势相比,加压单元82距离旋转体120更远,使得夹持压力下降到小于第二夹持压力的第三夹持压力,并且夹持区域NP的宽度成为小于预定宽度。臂本体311的该第二姿势(具有更小的夹持宽度和更小的夹持压力)有助于解决片材S在旋转体120和加压单元82之间卡纸。
随着凸轮340从第三凸轮位置向着第二凸轮位置沿着第二预定方向转动,臂310在被凸轮340支撑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弹簧320的恢复力从第二姿势(图7A)转动到第一姿势(图6A)。这时,第二弹簧330从第三压缩状态返回到第二压缩状态。也就是说,为了使第二弹簧330从第三压缩状态变为第二压缩状态,凸轮340被施加第一弹簧320和第二弹簧330的恢复力,而没有接收第一驱动源410的驱动力。
这里,为了比较,假设未设置图11所示的制动机构500。可以想见,在没有制动机构500的情况下,由于第一驱动源410的驱动力没有输入到凸轮340,所以凸轮340可能由于第一弹簧320和第二弹簧330的恢复力而超过所需地转动。凸轮340的这种由于恢复力的转动可能引起凸轮驱动齿轮430(如图9所示)的旋转,填充凸轮驱动齿轮430与未示出的齿轮之间的间隙,这可能导致在凸轮驱动齿轮430和未示出的齿轮之间产生噪声。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图11所示的制动机构500被构成为在凸轮340沿着第二预定方向转动的情况下对凸轮340施加制动力。通过这种结构,制动机构500能够限制凸轮340由于第一弹簧320和第二弹簧330的恢复力而沿着第二预定方向转动。
当凸轮340从第二凸轮位置转动到第一凸轮位置时,第二弹簧330从第二压缩状态(图6A)返回到第一压缩状态(图5A),并且臂310停留在第一姿势。为了使第二弹簧330从第二压缩状态变为第一压缩状态,对凸轮340施加第一弹簧320和第二弹簧330的恢复力,而不是第一驱动源410的驱动力。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制动机构500的制动力作用在相应的凸轮340上,因而能够防止凸轮340由于第二弹簧330的恢复力而过度转动。
<本实施方式的优点>
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获得以下优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单个第一弹簧320提供在夹持区域NP处的第一夹持压力。与第一夹持压力由两个弹簧提供的以往结构相比,这种结构能够在提供第一夹持压力时抑制压力分布的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个第一弹簧320的一端连接到相应的侧框体83。通过这种结构,与第一弹簧的一端经由单独的构件连接到框体的结构相比,第一弹簧320的作用力能够有效地传递到加压单元82。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弹簧320和第二弹簧330的作用力被构成为通过臂本体311传递到加压单元82。与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作用力直接传递到加压单元的结构相比,这种结构能够提高布置第一弹簧320和第二弹簧330的自由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凸轮340来在第一压缩状态和第二压缩状态之间切换第二弹簧330的压缩状态。通过这种结构,能够容易地实现是否将第二弹簧330的第二作用力施加到加压单元82的切换。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弹簧330由被构成为接触凸轮340的凸轮从动部350引起变形。与通过与凸轮直接接触来使第二弹簧变形的结构相比,通过这种结构,能够容易地实现第二弹簧330的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弹簧330在第一压缩状态下变形。与处于第一压缩状态的第二弹簧330具有自然长度的结构相比,不容易发生由于制造公差而导致的载荷变化。此外,与处于第一压缩状态的第二弹簧330具有自然长度的结构相比,即使弹簧常数较小,也能够使将夹持压力从第一夹持压力切换为第二夹持压力所需的凸轮从动部350的移动量较小。
在第二弹簧330处于第三压缩状态的情况下,凸轮340能够直接将其力施加到臂本体311,以实现臂本体311的转动。也就是说,能够在不施加第二弹簧330的作用力的情况下,将夹持压力从第二夹持压力切换为第三夹持压力。与使用第二弹簧的作用力来将夹持压力从第二夹持压力切换为第三夹持压力的结构相比,本实施方式的这种结构能够使第二弹簧330的最大载荷更小,变形量更小。
无论夹持压力是第一夹持压力还是第二夹持压力,臂本体311都能够保持在相同的姿势(第一姿势)。通过本实施方式的这种结构,与臂本体311的姿势根据夹持压力是第一夹持压力还是第二夹持压力而改变的结构相比,夹持压力在片材S的输送方向上的分布不容易变化。因此,这种夹持压力分布的极小变化能够抑制图像质量的下降和片材S输送性的下降。
本实施方式的凸轮从动部350包括筒状部351,筒状部351配合在相应的引导突起312,并且由引导突起312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撑。通过这种结构,引导突起312能够限制凸轮从动部350在与引导突起312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移动。
臂本体311的引导突起312插入相应的第二弹簧330的螺旋部所限定的内部空间中。这种结构能够限制第二弹簧330从相应的臂本体311脱离。
根据本实施方式,凸轮340设置在臂本体311的第二端部311B与配合孔部311C之间。与将凸轮布置在臂本体的比第二端部距离配合孔部更远的位置的结构相比,这种结构能够减小凸轮340和定影装置8的尺寸。
连接框体85的第一壁85A设置在每个凸轮340和加热器110之间。通过这种结构,连接框体85的第一壁85A能够抑制热量从加热器110传递到各凸轮340。
制动机构500被构成为在第二弹簧330从第二压缩状态切换到第一压缩状态时限制凸轮340由于各个第二弹簧330的作用力而旋转。通过这种结构,凸轮340的这种在第二弹簧330的作用力作用下的旋转难以导致在旋转的凸轮340和与其啮合的齿轮之间产生碰撞噪声。
本实施方式的制动机构500包括弹簧离合器540,弹簧离合器540用作对凸轮340施加制动力以防止凸轮340沿着第二预定方向转动的机构。通过设置弹簧离合器540,与使用油来施加制动力的制动机构不同,制动机构500不易受到来自加热器110的热量的影响。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动机构500中,弹簧离合器540设置在与第二齿轮520的旋转中心同轴的轴530上,与例如将弹簧离合器设置在凸轮的轴部的结构相比,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实现凸轮340的轴SF的直径的减小,因此,能够使凸轮340小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齿轮120G靠近旋转体120的在轴线方向上的一端,制动机构500靠近旋转体120的在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与将驱动齿轮和制动机构设置在旋转体120的在轴线方向上的同一侧的结构相比,这种结构能够减小定影装置8的尺寸。
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动机构500相对于相应的侧框体83位于与加热器110相反侧。通过这种结构,侧框体83能够抑制热量从加热器110传递到制动机构500。
带130被构成为不仅在夹持压力是第一夹持压力时,而且在夹持压力是第二夹持压力时夹持在旋转体120与上游垫P1和下游垫P2中的每个之间。通过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与在第二夹持压力下仅将带夹在旋转体和两个垫中的一个之间的结构相比,在片材S的输送方向上的夹持压力分布的变化较小。因此,能够抑制图像质量下降和片材S的输送性下降。
在本实施方式中,夹持压力能够从第一夹持压力改变为第二夹持压力,而臂310的姿势大体没有改变。与臂姿势的改变引起夹持压力改变的结构相比,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优点在于能够抑制夹持压力的分布的变化,并且能够保持夹持区域NP的宽度基本不变。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影装置8是定影装置的一个例子。旋转体120是旋转体的一个例子。加压单元82是加压体的一个例子。框体FL是框体的一个例子。压力改变机构300是压力改变机构的一个例子。上游垫P1是第一垫的一个例子。下游垫P2是第二垫的一个例子。第二端部311B是第一部分的一个例子。配合孔部311C是第二部分的一个例子。螺钉360是限制构件的一个例子。第一弹簧320是第一弹簧的一个例子。第二弹簧330是第二弹簧的一个例子。第二弹簧330的第一压缩状态是第一变形状态的一个例子。第二弹簧330的第二压缩状态是第二变形状态的一个例子。第二弹簧330的第三压缩状态是第三变形状态的一个例子。
<实施方式的修改和变形>
本发明不限于所说明的实施方式,而是可以对实施方式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形,如下所述。在下面的说明中,为了简化说明,使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似的构件,并且省略其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弹簧320(作为第一弹簧)是螺旋拉伸弹簧,第二弹簧330(作为第二弹簧)是压缩螺旋弹簧。可选地,第一弹簧可以是压缩螺旋弹簧,第二弹簧可以是螺旋拉伸弹簧。
例如,图12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压力改变机构600。在该变形例中,第一弹簧620(作为第一弹簧)是压缩弹簧,第二弹簧630(作为第二弹簧)是拉伸弹簧。此外,代替上述实施方式的凸轮从动部350,设置凸轮从动部650。凸轮从动部650具有与凸轮从动部350略有不同的结构。
具体地,第一变型例的每个凸轮从动部650除了上述实施方式的筒状部351、接触部352和凸缘部353之外,还包括延伸部654。延伸部654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延伸部354不同的结构。
延伸部654从凸缘部353沿着离开筒状部351的方向延伸。延伸部654具有长孔654A,用于与固定在相应臂本体311的相应螺钉360的大直径部362配合。延伸部654能够沿着相应的臂本体311的侧表面滑动。注意,在第一变形例中,螺钉360不用作限制构件。
延伸部654具有与臂本体311的距离凸轮340更远的周面相配合的两个凸起655。凸起655用于限制整个凸轮从动部650向着凸轮340移动。即,在第一变形例中,突起655用作限制构件。
此外,第一弹簧620的一端与设置在每个侧框体83的弹簧固定部831接触或固定到弹簧固定部831。第一弹簧620的另一端与臂本体311的第二端部311B接触。第二弹簧630的一端连接到螺钉360,另一端连接到延伸部654的距离凸轮340更远的端部。
通过第一变形例的上述结构,第一弹簧620和第二弹簧630的作用力以与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弹簧320和第二弹簧330的作用力相似的方式施加到臂本体311。类似地,凸轮340能够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类似的方式使第二弹簧630变形。因此,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类似的技术效果。
图13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压力改变机构70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弹簧320和第二弹簧330的作用力通过各臂310施加到加压单元82。可选地,在第二变形例的结构中,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作用力能够直接施加到加压单元82。
具体地,在第二变形例中,第一弹簧720(作为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730(作为第二弹簧)两者都是压缩弹簧。此外,在第二变形例中,第一支柱210的宽度方向端部比上述实施方式更向外延伸。第一弹簧720和第二弹簧730布置成在预定方向上在它们之间夹着第一支柱210的每个所延伸出来的宽度方向端部。
每个第一弹簧720的一端由相应的侧框体83支撑,并且每个第一弹簧720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柱210的相应的宽度方向端部接触。每个第二弹簧730的一端固定到第一支柱210的相应的宽度方向端部,并且每个第二弹簧730的另一端设置成面对相应的凸轮340。
通过这种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能够仅施加第一弹簧720的作用力(第一作用力)从而在夹持区域NP提供第一夹持压力。此外,为了在夹持区域NP提供第二夹持压力,能够将第一弹簧720的作用力(第一作用力)和第二弹簧730的作用力(第二作用力)两者都施加到加压单元82。
还可以进一步修改和变形。
例如,本发明的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可以不一定是螺旋弹簧,还可以是扭力弹簧或板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旋转体120(作为旋转体的一个例子)是具有加热器110的圆筒状辊。但是,本发明的旋转体可以是例如环形带,环形带的内周面被构成为由加热器加热。此外,也可以通过外部加热方法对旋转体进行加热,根据外部加热方法,配置在旋转体外侧的加热器用于对旋转体的外周面进行加热。此外,也可以通过工H(感应加热)方法对旋转体进行加热。此外,也可以在带的内侧设置加热器,间接加热与带的外周面相接触的旋转体。此外,也可以在旋转体和带的每个中设置加热器。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加压单元82作为本发明的加压体的例子,但是,加压体例如可以是加压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压体(加压单元82)被向着旋转体(旋转体120)施力。可选地,可以对旋转体向着加压体施力。即,第一作用力和第二作用力可以施加到旋转体,而不是施加到加压体。
上述实施方式的压力改变机构300包括能够转动的凸轮340。可选地,可以是利用可线性移动的凸轮来推第二弹簧的机构,还可以是通过气缸的杆的往复运动来使第二弹簧变形的机构。
上述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8(作为定影装置的一个例子)包括加热器110。可选地,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可以是不具有加热器的定影装置。例如,定影装置可以被构成为通过将光照射到夹持区域来将显影剂图像定影在片材上。
上述实施方式的加热器110是卤素灯。然而,本发明的加热器例如可以是碳加热器。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弹簧离合器540中,收紧部541是螺旋弹簧的螺旋部分。可选地,收紧部可以具有螺旋形状以外的形状,例如弓形形状。在收紧部是弓形形状的情况下,弹簧离合器可以是弓形形状的板簧。可选地,本发明的弹簧离合器可以是扭力螺旋弹簧。
在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制动机构500中,固定到第二齿轮520的弹簧离合器540被构成为相对于固定到相应的侧框体83的轴530旋转。可选地,本发明的制动机构的结构可以是固定在第二齿轮的轴能够相对于固定在框体的弹簧离合器旋转。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游垫P1和下游垫P2由橡胶制成。然而,本发明的垫可以由例如具有足够硬度并且即使在施加压力的情况下也不易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例如树脂或金属。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持部140和支柱200均用作支撑构件。可选地,可以仅保持部140和支柱200中的一个用作支撑构件。可选地,保持部和支撑件可以被构成为单个构件。
上述实施方式的显影剂图像形成单元5主要包括感光鼓61和带电器62。可选地,显影剂图像形成单元可以包括带状感光体和带电辊。
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的各构件可以适当组合。
尽管已经参照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可以对其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型。

Claims (14)

1.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旋转体;
加压体,被构成为与所述旋转体一起形成夹持区域;
框体,支撑所述旋转体;以及
压力改变机构,被构成为提供施加到形成在所述旋转体和所述加压体之间的所述夹持区域的夹持压力,所述压力改变机构包括:
第一弹簧,被构成为对所述旋转体和所述加压体中的一个施加第一作用力,所述第一作用力沿着第一施力方向作用;以及
第二弹簧,被构成为对所述旋转体和所述加压体中的所述一个施加第二作用力,所述第二作用力沿着与所述第一施力方向相反的第二施力方向作用,
所述压力改变机构被构成为在第一夹持压力和小于所述第一夹持压力的第二夹持压力之间改变施加到所述夹持区域的所述夹持压力,
当所述第一弹簧的所述第一作用力被施加到所述旋转体和所述加压体中的所述一个,并且所述第二弹簧的所述第二作用力未施加到所述旋转体和所述加压体中的所述一个时,所述第一夹持压力被施加到所述夹持区域,
当所述第一弹簧的所述第一作用力和所述第二弹簧的所述第二作用力两者都施加到所述旋转体和所述加压体中的所述一个时,所述第二夹持压力被施加到所述夹持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连接到所述框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臂,所述臂由所述框体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
所述第一弹簧被构成为通过所述臂将所述第一作用力施加到所述旋转体和所述加压体中的所述一个,
所述第二弹簧被构成为通过所述臂将所述第二作用力施加到所述旋转体和所述加压体中的所述一个。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改变机构还包括由所述框体支撑的凸轮,所述凸轮被构成为在第一变形状态和比所述第一变形状态更变形的第二变形状态之间改变所述第二弹簧的状态,
在所述第一变形状态下,所述第二弹簧的所述第二作用力不施加到所述旋转体和所述加压体中的所述一个,
在所述第二变形状态下,所述第二弹簧的所述第二作用力施加到所述旋转体和所述加压体中的所述一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臂包括:
臂本体,连接到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以及
凸轮从动部,由所述臂本体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撑,所述凸轮从动部被构成为与所述凸轮接触,所述第二弹簧设置在所述臂本体与所述凸轮从动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臂还包括限制构件,所述限制构件被构成为限制所述凸轮从动部向着所述凸轮移动,
当所述第二弹簧处于所述第一变形状态时,所述凸轮从动部与所述限制构件接触,
在所述第一变形状态下,所述第二弹簧从具有自然长度的状态变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还被构成为使所述第二弹簧的状态从所述第二变形状态改变为比所述第二变形状态更变形的第三变形状态,
当所述第二弹簧处于所述第三变形状态时,所述凸轮从动部的一部分被夹持在所述凸轮和所述臂本体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二弹簧处于所述第一变形状态时,所述臂本体处于第一姿势,
当所述第二弹簧处于所述第二变形状态时,所述臂本体处于所述第一姿势,
当所述第二弹簧处于所述第三变形状态时,所述臂本体处于与所述第一姿势不同的第二姿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体包括:
带,被构成为沿着移动方向移动;
第一垫,被构成为与所述旋转体一起夹持所述带;
第二垫,在所述移动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垫间隔开,被构成为与所述旋转体一起夹持所述带;以及
支撑构件,支撑所述第一垫和所述第二垫,所述支撑构件由所述臂本体支撑,
当所述臂本体处于所述第一姿势时,所述第一垫和所述第二垫两者都与所述旋转体一起夹持所述带,
当所述臂本体处于所述第二姿势时,所述第一垫与所述旋转体一起夹持所述带,所述第二垫不与所述旋转体一起夹持所述带。
10.根据权利要求5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臂本体包括向着所述凸轮突出的引导突起,
所述凸轮从动部包括配合在所述引导突起的筒状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簧是具有内部空间的螺旋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在所述引导突起延伸通过所述内部空间的状态下位于所述筒状部与所述臂本体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4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臂包括:
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弹簧接触;以及
第二部分,支撑所述旋转体和所述加压体中的所述一个,所述凸轮在从所述第一部分向着所述第二部分的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4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热器,所述加热器被构成为加热所述旋转体,所述旋转体在轴线方向上延伸,
所述框体包括一对侧框体和连接到所述一对侧框体中的每个的连接框体,所述侧框体分别位于所述旋转体的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各端部,所述连接框体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加热器和所述凸轮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体包括:
带,被构成为沿着移动方向移动;
第一垫,被构成为与所述旋转体一起夹持所述带;
第二垫,在所述移动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垫间隔开,被构成为与所述旋转体一起夹持所述带;以及
支撑构件,支撑所述第一垫和所述第二垫,
所述第一弹簧被构成为对所述加压体施加所述第一作用力,使得所述第一垫和所述第二垫两者都通过所述支撑构件被向着所述旋转体施力,
当所述第一夹持压力和所述第二夹持压力中的任一个作为所述夹持压力施加到所述夹持区域时,所述带被夹持在所述第一垫和所述第二垫中的每个与所述旋转体之间。
CN202010570432.1A 2019-06-21 2020-06-19 定影装置 Active CN1121145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15108 2019-06-21
JP2019115108A JP7338260B2 (ja) 2019-06-21 2019-06-21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14505A true CN112114505A (zh) 2020-12-22
CN112114505B CN112114505B (zh) 2023-11-24

Family

ID=737988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70432.1A Active CN112114505B (zh) 2019-06-21 2020-06-19 定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0969719B2 (zh)
JP (1) JP7338260B2 (zh)
CN (1) CN1121145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75751B2 (ja) * 2019-03-28 2023-05-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22122058A (ja) * 2021-02-09 2022-08-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6675A (ja) * 1984-06-20 1986-01-13 Canon Inc 回転駆動装置
JP2003162175A (ja) * 2001-11-27 2003-06-06 Canon Inc 定着装置
CN1900843A (zh) * 2005-07-21 2007-01-24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US20080131179A1 (en) * 2006-03-31 2008-06-05 Oki Data Corporatio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90226227A1 (en) * 2008-03-10 2009-09-10 Hiroko Furukata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US20090245901A1 (en) * 2008-03-27 2009-10-0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hermal Fixing Unit Having Pivotally Movable Pressure Pad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CN101893832A (zh) * 2009-05-19 2010-11-24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方法
CN102193448A (zh) * 2010-03-12 2011-09-21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和包括该定影装置的成像设备
CN104516248A (zh) * 2013-10-07 2015-04-1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170248884A1 (en) * 2016-02-25 2017-08-31 Fuji Xerox Co.,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082755B1 (en) * 2017-03-23 2018-09-2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9148778A (ja) * 2018-02-28 2019-09-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19191332A (ja) * 2018-04-24 2019-10-3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55516B2 (ja) * 2003-02-14 2006-03-15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加熱定着装置
JP2006215053A (ja) * 2005-02-01 2006-08-17 Kyocera Mita Corp 定着装置
JP2010230768A (ja) 2009-03-26 2010-10-14 Seiko Epson Corp ベルト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33336B2 (ja) 2010-06-25 2014-06-2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30472B2 (ja) 2010-07-26 2011-07-2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19591A (ja) * 2012-12-17 2014-06-30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046840B2 (en) * 2013-03-07 2015-06-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having pressing mechanism configured to press a first unit toward a second unit
JP2014215552A (ja) * 2013-04-26 2014-11-1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60227B2 (ja) * 2013-05-16 2017-07-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256698B2 (ja) 2014-10-27 2018-01-1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該定着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222489B2 (ja) 2015-04-06 2017-11-0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08353B1 (ja) * 2015-11-04 2016-10-19 信越ポリマー株式会社 スポンジローラ、スポンジローラ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98824A (ja) 2016-04-27 2017-11-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2018055033A (ja) * 2016-09-30 2018-04-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定着装置
JP6780586B2 (ja) 2017-05-24 2020-11-0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カム機構、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25053B2 (ja) 2017-10-06 2018-11-2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6675A (ja) * 1984-06-20 1986-01-13 Canon Inc 回転駆動装置
JP2003162175A (ja) * 2001-11-27 2003-06-06 Canon Inc 定着装置
CN1900843A (zh) * 2005-07-21 2007-01-24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US20080131179A1 (en) * 2006-03-31 2008-06-05 Oki Data Corporatio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90226227A1 (en) * 2008-03-10 2009-09-10 Hiroko Furukata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US20090245901A1 (en) * 2008-03-27 2009-10-0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hermal Fixing Unit Having Pivotally Movable Pressure Pad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CN101893832A (zh) * 2009-05-19 2010-11-24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方法
CN102193448A (zh) * 2010-03-12 2011-09-21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和包括该定影装置的成像设备
CN104516248A (zh) * 2013-10-07 2015-04-1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170248884A1 (en) * 2016-02-25 2017-08-31 Fuji Xerox Co.,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082755B1 (en) * 2017-03-23 2018-09-2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9148778A (ja) * 2018-02-28 2019-09-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19191332A (ja) * 2018-04-24 2019-10-3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208529A1 (en) 2021-07-08
US11327424B2 (en) 2022-05-10
JP2021001957A (ja) 2021-01-07
US20200401069A1 (en) 2020-12-24
JP7338260B2 (ja) 2023-09-05
US10969719B2 (en) 2021-04-06
CN112114505B (zh) 2023-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14505B (zh) 定影装置
US20130136512A1 (en) Fuser unit
US9008548B2 (en) Fix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reinforced nip member
JP6541022B2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加圧装置、および押付装置
JP2018128495A (ja) 像加熱装置
US11693343B2 (en) Device including rotator and belt, such as a fixing device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048195B2 (en) Fuser including rotatable member and endless belt
US1167529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fixing device comprising a first nip pad and second nip pad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380213B2 (ja) 定着装置
US10088787B1 (en) Fixing device
US1167529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137704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489033B2 (ja) 定着装置
JP7318385B2 (ja) 定着装置
JP6797998B2 (ja) 像加熱装置
US11281142B2 (en) Fixing device with supported side guide
US20210080878A1 (en) Fixing device
US20240231262A9 (en) Fixing apparatus
JP2021107911A (ja) 定着装置
JP2023155615A (ja) 定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