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91895A - 打入工具 - Google Patents
打入工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091895A CN112091895A CN202010274669.5A CN202010274669A CN112091895A CN 112091895 A CN112091895 A CN 112091895A CN 202010274669 A CN202010274669 A CN 202010274669A CN 112091895 A CN112091895 A CN 11209189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iving
- holder
- driving member
- roller
- flywhe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1/00—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 B25C1/06—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operated by electric pow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1—Gearings, speed selectors, clutch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rotary too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2—Construction of casings, bodies or hand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1/00—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 B25C1/001—Nail feeding devices
- B25C1/003—Nail feeding devices for belts of n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打入工具。打钉机(1)具有工具主体(11)、飞轮(5)、驱动部件(3)、推压机构(6)和螺线管(8)。驱动部件沿着移动轴线(A1)呈直线状向前方移动,从而将打入件打入被加工物。推压机构具有保持架基座(61)和辊(63)。保持架基座能够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转动,其中,第1位置是辊离开驱动部件的位置;第2位置是辊将驱动部件向接近飞轮的方向进行推压,从而能够向驱动部件传递旋转能量的位置。螺线管具有柱塞(83),该柱塞响应螺线管的起动而从初始位置向前方呈直线状移动,从而使保持架基座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转动。据此,能够可靠地向驱动部件传递飞轮的旋转能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驱动部件(driver)将打入件打入被加工物的打入工具。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打入工具,构成为通过使驱动部件呈直线状移动来打击钉等打入件,从而将其打入被加工物。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打入工具中,通过螺线管而动作的操作柄对驱动部件进行推压,从而将驱动部件从初始位置向前方送出。当驱动部件到达比初始位置靠前方的传递位置时,驱动部件接受从飞轮传递的旋转能量而以高速被向前方推出,从而将钉子从枪嘴部打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8-12187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的打入工具中,通过操作柄被向前方送出的驱动部件可能无法到达传递位置,从而不能将钉子打出。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构成为能够可靠地向驱动部件传递飞轮的旋转能量的打入工具。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构成为将打入件打入被加工物的打入工具。该打入工具具有工具主体、飞轮、驱动部件、推压机构和螺线管。
飞轮被收容于工具主体。驱动部件以与飞轮的外周相向的方式来配置。另外,驱动部件构成为,通过从飞轮传递的旋转能量沿着移动轴线从初始位置呈直线状向前方移动,据此,打击打入件并将其打入被加工物。驱动部件的移动轴线用于规定打入工具的前后方向。推压机构在飞轮和驱动部件相向的相向方向上被配置于驱动部件的两侧中的与飞轮相反一侧。螺线管具有工作部。工作部构成为响应螺线管的起动而从初始位置沿规定方向呈直线状移动。
推压机构具有保持架和辊。保持架以相对于工具主体能够以规定的转动轴线为中心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工具主体。辊被保持架以可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保持架能够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转动。保持架的第1位置是辊离开驱动部件的位置。保持架的第2位置是辊抵接于驱动部件,并将驱动部件向接近飞轮的方向进行推压,据此能向驱动部件传递旋转能量的位置。工作部构成为,伴随着从初始位置开始的移动,使保持架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
本技术方案的打入工具通过使用螺线管来使保持架转动,从而使支承于保持架的辊推压驱动部件,据此,能够向驱动部件传递旋转能量。与将驱动部件向前方送出至规定的传递位置的方式相比,使保持架转动至辊可靠地推压驱动部件的位置较为容易。因此,本技术方案的打入工具能够更可靠地向驱动部件传递旋转能量。另外,能够使用实现所谓的工作部的直线运动的单向移动的螺线管,以简单的结构使保持架进行转动。此外,在本技术方案中,飞轮的旋转能量可以从飞轮直接传递给驱动部件,也可以通过配置于飞轮和驱动部件之间的传递部件传递给驱动部件。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打入工具可以还具有对保持架向第1位置施力的第1施力部件。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在螺线管非动作时将保持架保持在第1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辊可以以能够相对于配置在第2位置的保持架在飞轮和驱动部件相向的相向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保持架。驱动部件可以包括随着从前方靠向后方而在相向方向上的厚度增加的凸轮部。推压机构可以还具有第2施力部件。第2施力部件可以构成为,伴随着由凸轮部向前方的移动引起的辊在相向方向上的移动,其弹性力增加,而对辊向驱动部件进行施力。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够利用凸轮部来提高伴随驱动部件的移动而对驱动部件的推压力,从而能够进一步实现可靠的旋转能量的传递。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螺线管可以还具有对工作部向初始位置进行施力的第3施力部件。工作部可以包括杆部和转动部。杆部可以构成为能够沿轴向呈直线状移动。转动部可以构成为,以可转动的方式连结于杆部的顶端部,并且,伴随着工作部从初始位置开始的移动而与保持架抵接,以使保持架向第2位置移动。并且,转动部可以构成为,在保持架配置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通过保持架接受第2施力部件的施加力而转动,由此产生阻力,据此禁止工作部通过第3施力部件的施加力而返回初始位置。根据本技术方案,由于在第2施力部件的施加力作用期间工作部无法返回到初始位置,因此,能够防止保持架返回第1位置,辊不能对驱动部件进行推压的情况。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第2施力部件可以为蝶形弹簧。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够实现在较小的空间内产生较大的负载的推压机构。另外,蝶形弹簧可以具有非线性特性。在该情况下,能够使伴随着驱动部件的移动而产生的蝶形弹簧的弹性力、进而驱动部件的推压力的增加率发生变化。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驱动部件的移动轴线和工作部的移动轴线可以彼此平行。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够将驱动部件和螺线管紧凑地进行配置。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第1抵接位置与保持架的转动轴线之间的距离可以比第2抵接位置与保持架的转动轴线之间的距离短。第1抵接位置是保持架配置于第2位置时的辊和驱动部件的抵接位置。第2抵接位置是保持架配置于第2位置时的工作部和保持架的抵接位置。根据本技术方案,在辊对驱动部件进行推压时,能够使将工作部向初始位置往回推的力较小。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保持架通过轴被支承于工具主体。并且,轴可以构成为相对于工具主体能够向远离驱动部件的方向移动。根据本技术方案,在保持架被配置于第2位置的状态下,在驱动部件不能移动的情况下(所谓的发生堵塞的情况下),通过使轴移动来消除辊对驱动部件的推压,从而能够使驱动部件进行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驱动部件被配置于初始位置时的打钉机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驱动部件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驱动部件被配置于打入位置时的工具主体内部的说明图。
图4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推压单元的剖视图。
图6是保持架基座的俯视图。
图7是推压单元及其支承结构的说明图。
图8是从上方观察图7所示的推压单元及其支承结构的图(包括局部剖面)。
图9是图7的IX-IX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保持架基座被配置于推压位置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1是辊保持架(roller holder)被驱动部件上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2是驱动部件到达打入位置后的推压机构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3是柱塞(plunger)的转动部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4是驱动部件到达打入位置后的螺线管(solenoid)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驱动部件返回初始位置时的推压机构和螺线管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发生堵塞(jam)时的驱动部件、推压机构、螺线管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响应操作柄的操作,解除支承块(block)的锁定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支承块向上方移动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打钉机;2:马达;3:驱动部件;4:驱动部件驱动机构;5:飞轮;6:推压机构;8:螺线管;11:工具主体;12:主体壳体;13:支承壁;14:枪嘴部;17:手柄;18:控制器;19:钉匣;21:带轮;25:传送带;30:主体部;31:辊抵接部;32:凸轮部;33:直线部;34:打击部;35:臂部;51:带轮;60:推压单元;61:保持架基座;62:辊保持架;63:辊;64:施力弹簧;65:紧固部件;69:施力弹簧;71:支承块;73:卡止块;75:操作柄;81:线圈;83:柱塞;85:复位弹簧;100:电池;101:钉子;120:射出口;121:止挡件;123:止挡件;125:接触臂;130:引导槽;131:第1部分;132:第2部分;134:弹簧承受部;136:上侧引导部;137:下侧引导部;138:通路;171:扳机;172:开关;175:电池安装部;611:轴;613:承受部;615:螺纹孔;616:通孔;621:弹簧承受部;625:腿部;626:轴;651:凸缘部;653:外螺纹部;751:操作部;752:支承销;754:臂部;831:杆部;833:转动部;834:倾斜面;A1:移动轴线;A2:移动轴线;R1:转动轴线;R2:转动轴线;R3:转动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打入工具的一例,对打钉机1进行说明。打钉机1是能够进行如下作业的工具,即,通过将钉子101从射出口120呈直线状打出,来进行将钉子101打入被加工物(例如,木材)的打钉作业。
首先,参照图1,对打钉机1的大致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打钉机1的外廓以工具主体11、手柄17、钉匣(magazine)19为主体而形成。
工具主体11包括主体壳体12和枪嘴部14。
在主体壳体12中收容有包括马达2、飞轮5的驱动部件驱动机构4、驱动部件3和复位机构(未图示)等。飞轮5被马达2驱动而旋转,从而积蓄旋转能量。驱动部件3以与飞轮5的外周相向的方式来配置。驱动部件3构成为,通过从飞轮5传递的旋转能量而沿移动轴线A1呈直线状移动,从而将钉子101打入被加工物。复位机构构成为,使将钉子101打入后的驱动部件3返回到初始位置。
枪嘴部14与移动轴线A1的延伸方向(下面,简称为移动轴线A1方向)上的主体壳体12的一端连结。枪嘴部14具有沿移动轴线A1方向贯通枪嘴部14的驱动部件通路(未图示)。驱动部件通路的一端在主体壳体12的内部开口。驱动部件通路的另一端在打钉机1的外部开口,作为打出钉子101的射出口120。在枪嘴部14保持有接触臂(contact arm)125,该接触臂125与射出口120相邻,且能够沿移动轴线A1方向移动。另外,在主体壳体12内配置有开关(未图示),该开关通常被维持在断开状态,并且响应接触臂125的推压而成为接通状态。
手柄17在移动轴线A1方向上从主体壳体12的中央部向与移动轴线A1交叉的方向突出。手柄17是供作业者握持的部位。在手柄17的基端部(与主体壳体12连接的端部)设置有供作业者扣动操作的扳机171。在手柄17内配置有开关172,该开关172通常被维持在断开状态,并且响应扳机171的扣动操作而成为接通状态。另外,在手柄17的顶端部(与基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设置有具有端子等的电池安装部175。在电池安装部175上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有充电式的电池100。在手柄17顶端部的内部配置有用于控制打钉机1的动作的控制器18等。
钉匣19以可填充多个钉子101的方式构成,且被安装于枪嘴部14。填充于钉匣19的钉子101通过送钉机构(未图示)被逐根向驱动部件通路供给。此外,由于钉匣19的结构是公知的,因此,省略其说明。
下面,对打钉机1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驱动部件3的移动轴线A1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规定为打钉机1的前后方向,将在工具主体11上设置有射出口120的一侧(图1的左侧)规定为打钉机1的前侧,将其相反侧(图1的右侧)规定为后侧。另外,将与移动轴线A1正交且与手柄17的延伸方向对应的方向(图1的上下方向)规定为打钉机1的上下方向,将手柄17与工具主体11(主体壳体12)连接的一侧(图1的上侧)规定为上侧,将配置有手柄17的顶端部(安装有电池100的端部)的一侧(图1的下侧)规定为下侧。另外,将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规定为左右方向。
首先,对马达2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马达2被收容于主体壳体12的后下部。另外,马达2以输出轴(未图示)的旋转轴与移动轴线A1正交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来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马达2而采用无刷直流马达。在马达2的输出轴上连结有与输出轴一体旋转的带轮2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面情况下,控制器18从电池100向马达2供给电流,开始驱动马达2,该情况为,枪嘴部14的接触臂125被被加工物推压,而使接触臂125的开关成为接通状态的情况;或者扳机171被扣动操作而使开关172成为接通状态的情况。
对驱动部件3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驱动部件3为长条状的部件,且以其长轴沿移动轴线A1延伸的方式来配置。驱动部件3形成为左右对称形状,且包括主体部30、打击部34和一对臂部35。主体部30是整体形成为大致矩形薄板状的部分。打击部34是从主体部30的前端向前方延伸的部分,且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形成得比主体部30细。一对臂部35从主体部30的后部向左右突出。
在主体部30上设置有一对辊抵接部31。一对辊抵接部31从主体部30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且分别沿主体部30的左右端部向大致前后方向延伸。辊抵接部31是承受辊63的推压的部位。辊抵接部31构成为,上下方向上的厚度(从主体部30的上表面到突出端面(上表面)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不是均等的,而是随着靠向后方,厚度发生变化。更详细而言,辊抵接部31的前端部构成为,随着靠向后方,厚度以一定比率逐渐增大。也就是说,辊抵接部31的前端部的上表面由随着靠向后方而向上方倾斜地延伸的平面形成。下面,将该部分称为凸轮部32。此外,辊抵接部31中比凸轮部32靠后侧的部分具有大致均等的厚度。下面,将该部分称为直线(straight)部33。
驱动部件3以沿着移动轴线A1(也可以换言之为沿着打钉机1的前后方向、或者驱动部件3的长轴方向)能够在初始位置和打入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被保持。所谓初始位置是指驱动部件3在驱动部件驱动机构4没有进行动作的状态(下面,称为初始状态)下被保持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驱动部件3的初始位置被设定为驱动部件3的后端与设置于主体壳体12的后端部的止挡件121抵接的位置。所谓打入位置是指通过驱动部件驱动机构4而向前方移动的驱动部件3将钉子101打入被加工物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驱动部件3的打入位置被设定为驱动部件3的前端从射出口120稍微突出的位置。打入位置也是一对臂部35的前端从后方抵接于设置在主体壳体12的前端部内的一对止挡件123的位置。根据上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谓初始位置和打入位置也可以换言之为驱动部件3的可移动范围内的最后方位置和最前方位置。
此外,虽然省略了详细说明和图示,但臂部35通过连接部件而与复位机构连接。复位机构是以使从初始位置向前方移动的驱动部件返回到初始位置的方式构成的机构。在本实施方式的打钉机1中,作为复位机构,可以采用任一公知的结构。例如,可以采用以如下方式构成的复位机构:利用弹簧部件(例如,压缩弹簧或扭转弹簧)的弹性力,将从初始位置向前方移动的驱动部件3沿着移动轴线A1通过连接部件拉回到初始位置。
对驱动部件驱动机构4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部件驱动机构4包括飞轮5、推压机构6和螺线管8。下面,依次对其结构的细节进行说明。
对飞轮5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飞轮5形成为圆筒状,在主体壳体12内的马达2的前侧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飞轮5被马达2驱动而旋转。飞轮的旋转轴与马达2的旋转轴平行且向与驱动部件3的移动轴线A1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延伸。在飞轮5的支承轴上连结有与支承轴和飞轮5一体旋转的带轮51。在带轮21和带轮51上架设有传送带25。因此,当马达2被驱动时,马达2的输出轴的旋转通过传送带25而被传递给飞轮5,从而飞轮5向图1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对推压机构6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推压机构6在与飞轮5和驱动部件3相向的相向方向(上下方向)上相对于驱动部件3配置于与飞轮5相反一侧的位置。也就是说,推压机构6以从上方与驱动部件3相向的方式来配置。推压机构6是以如下方式构成的机构,即,通过将位于初始位置的驱动部件3向下方进行推压,并将其推压到飞轮5,而能够将旋转能量从飞轮5传递给驱动部件3。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推压机构6具有推压单元60和施力弹簧69。
对推压单元60进行说明。如图4和图5所示,推压单元60包括保持架基座61、辊保持架62、辊63、施力弹簧64和紧固部件65。
保持架基座61是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承于主体壳体12且构成为将辊保持架62可相对移动地进行保持的部件。具体而言,如图5和图6所示,保持架基座61的整体从上方观察形成为大致本垒(home base)型,且以相当于其突角的部分位于后端的方式来配置。在保持架基座61的前端部设置有向左右突出的一对圆柱状的轴611。一对轴611相对于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线而呈同轴状配置。当从右侧或左侧观察时,保持架基座61的后端部(对应于突角的部分)随着朝向后方而向斜下方倾斜。该部分是抵接于螺线管8的柱塞83的顶端部,且承受来自柱塞83的推压的承受部613。并且,在保持架基座61的中央部设置有螺纹孔615。另外,在螺纹孔615的两侧设置有一对通孔616。
辊保持架62是以将辊63可旋转地进行支承的方式构成的部件。另外,辊保持架62通过保持架基座61以相对于保持架基座61能够向大致上下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被保持。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辊保持架62包括环状的弹簧承受部621、从弹簧承受部621向下方突出的左右一对腿部625。辊保持架62的弹簧承受部621被配置于保持架基座61的上侧,辊保持架62在一对腿部625被分别贯插入于一对通孔616(参照图6)的状态下卡合于保持架基座61。
辊63经由支承于一对腿部625的下端部的轴626被辊保持架62可旋转地进行保持。辊63的旋转轴沿左右方向延伸。此外,辊63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设定得比驱动部件3的一对辊抵接部31(参照图2)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大,且辊63能够与一对辊抵接部31双方抵接。
施力弹簧64配置于辊保持架62的弹簧承受部621的上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弹簧64采用蝶形弹簧。施力弹簧64具有与弹簧承受部621的内径大致相等的内径、和略小于弹簧承受部621的外径的外径。另外,施力弹簧64具有非线性特性。也就是说,施力弹簧64的移动量和施力弹簧64的载荷(弹性力、弹簧力、施加力)不存在比例关系。更详细而言,施力弹簧(蝶形弹簧)64具有如下的非线性特性:当移动量增大时,载荷相对于移动量的增加的增加率减小。
紧固部件65形成为与辊保持架62的弹簧承受部621和施力弹簧64的内径大致相同。在紧固部件65的上端部设置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651。外螺纹部653从紧固部件65的下端部的中央部向下方突出。紧固部件65在凸缘部651配置于施力弹簧64的上侧的状态下,贯插于施力弹簧64和弹簧承受部621,从而使外螺纹部653旋合于保持架基座61的螺纹孔615。据此,紧固部件65在隔着辊保持架62和施力弹簧64的状态下固定于保持架基座61,从而形成作为单一组件的推压单元6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弹簧64以在辊保持架62的弹簧承受部621和紧固部件65的凸缘部651之间稍被压缩的状态来配置。据此,辊保持架62相对于保持架基座61被向下方施力。因此,在没有施加经由辊63将辊保持架62向上方推压的外力的状态(初始状态)下,辊保持架62在弹簧承受部621的下表面抵接于保持架基座61的上表面的状态下被保持。另一方面,当经由辊63将辊保持架62向上方推压时,辊保持架62和辊63在对施力弹簧64进行压缩的同时,能够相对于保持架基座61向上方移动。
以上那样构成的推压单元60通过一对支承块71以相对于主体壳体12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主体壳体12。下面,对推压单元6的支承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7~图9所示,在主体壳体12(参照图1)内设置有左右一对的支承壁13。支承壁13为以在左右方向上相向的方式来配置的板状部,且连结固定于主体壳体12,从而与主体壳体12一体化。在各支承壁13上形成有引导槽130。引导槽130为沿左右方向贯通支承壁13的通孔,且包括第1部分131和第2部分132。第1部分131是侧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矩形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部分。第2部分132是侧视观察时呈圆弧状的部分,且与第1部分131的上侧连续而形成。第2部分132从在前后方向上与第1部分131相同的位置,一边向斜后上方弯曲一边延伸。
支承块71是大致正方体状的部件。支承块71嵌入于引导槽130的第1部分131。支承块71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通孔。保持架基座61的左右一对的轴611以可转动的方式贯插于左右一对的支承块71的通孔。据此,推压单元60通过支承块71支承于支承壁13(进而支承于主体壳体12),且被设为能够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R1为中心转动。此外,支承块71的上后端部具有随着靠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
如图4所示,施力弹簧69是对推压单元60(详细而言,保持架基座61)进行施力的部件,且在承受部613的附近配置于保持架基座61的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弹簧69是压缩螺旋弹簧,且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来配置。施力弹簧69的下端部与固定于支承壁13(参照图7)的弹簧承受部134抵接,施力弹簧69的上端部与保持架基座61的下表面抵接。螺线管8的柱塞83始终抵接于保持架基座61的承受部613的上表面(倾斜面)来限制其向上方的移动,后面对细节进行叙述。据此,施力弹簧69始终被压缩,并对推压单元60(保持架基座61)向以前端部的转动轴线R1为中心,且使后端部(承受部613)向上方移动的方向(从左侧观察逆时针方向(图4的箭头方向))进行施力。
另外,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推压单元60通过一对支承块71以相对于主体壳体12也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支承于主体壳体12。更详细而言,支承块71构成为能够在引导槽130内沿上下方向滑动,且通过支承块71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推压单元60也能够沿上下方向进行移动。支承块71始终通过被嵌入于引导槽130的卡止块73被保持在规定位置,但随着卡止块73的移动而允许向上方的移动。下面,对该点进行说明。
如图7-图9所示,卡止块73是大致正方体状的部件,且具有呈圆弧状弯曲的下端面和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通孔。卡止块73构成为,响应基于使用者的操作柄75的操作而在第2部分132的下前端部和上后端部之间呈圆弧状移动。
操作柄75具有大致U字状的操作部751。操作部751的两端部通过支承销752被支承于左右的支承壁13,且被设为能够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R2为中心转动。一对臂部754从操作部751的两端部突出。各臂部754的顶端部朝支承壁13的内侧方向突出,且以可转动的方式插入于卡止块73的通孔。
如图7中实线所示,当操作柄75被向后方(在从左侧观察时向顺时针方向(图7的箭头CW方向))转动至操作部751最接近支承壁13的上端的位置时,一对臂部754向大致下方延伸。并且,连结于臂部754的顶端部的卡止块73配置于第2部分132的下前端部内。此时,卡止块73的下端面抵接于支承块71的上端面,以禁止支承块71从第1部分131内的最下方位置向上方移动。也就是说,支承块71通过卡止块73被锁定于最下方位置。据此,下面,将当操作部751被配置于最接近支承壁13的上端的位置时的操作柄75和卡止块73的位置也称为锁定位置。此外,当由打钉机1进行打钉作业时,操作柄75和卡止块73被配置于锁定位置,支承块71被配置于最下方位置(下面称为通常位置)。
另一方面,如图7中虚线所示,当操作柄75从锁定位置被向操作部751从支承壁13向上方远离的方向(向从左侧观察逆时针方向(图7的箭头CCW方向))转动时,卡止块73从第2部分132的下前端部内的锁定位置,在第2部分132内向后上方移动。据此,由卡止块73进行的锁定被解除,支承块71能够从通常位置(最下方位置)向上方移动。由此,下面将当操作部751被配置于最上方位置,且卡止块73被配置于第2部分132的上后端部内时的操作柄75和卡止块73的位置也称为解锁位置。操作柄75和卡止块73例如在驱动部件3发生堵塞等不良情况时,向解锁位置移动。在后面对该方面进行详细叙述。
下面,参照图4,对螺线管8进行说明。螺线管8是以如下方式构成的公知的电气零部件:利用通过使电流流经线圈81而产生的磁场将电能转换为直线运动的机械能的方式。此外,螺线管8也能够被称为螺线管执行器、线性螺线管(Linear solenoid)等。在本实施方式中,螺线管8用于响应起动,使保持架基座61抵抗施力弹簧69的施加力来进行转动。
如图4所示,螺线管8包括线圈81、柱塞83和复位弹簧85,其中,所述线圈81被收容于筒状的壳体(图示略);所述柱塞83能够沿线圈81的轴线方向呈直线状移动。螺线管8的柱塞83的移动轴线A2以与驱动部件3的移动轴线A1平行(即,前后方向)的方式被支承于支承壁13(参照图7)。
柱塞83包括杆部831和转动部833。杆部831是沿移动轴线A2从线圈81向前方突出的棒状的部分。转动部833通过连结销连结于杆部831的前端部,且能够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R3为中心转动。转动部833是大致正方体状的部件,但前端部的下表面被设为随着靠向前方而朝上方倾斜的倾斜面834。倾斜面834是至少局部抵接于保持架基座61的承受部613的上表面(倾斜面)的面。此外,在线圈81的前侧且转动部833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置有上侧引导部136和下侧引导部137,且被固定于支承壁13。在上侧引导部136和下侧引导部137之间形成有通路138,该通路138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且用于引导转动部833的移动。通路138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设定得比转动部833的高度稍大。另外,上侧引导部136的前端的前后方向位置位于比下侧引导部137的前端的前后方向位置靠前方的位置。
复位弹簧85夹装在线圈81的外壳的后端面和凸缘部之间,其中,所述凸缘部设置于柱塞83的后端部,从而对柱塞83相对于线圈81始终向后方进行施力。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复位弹簧85采用圆锥螺旋弹簧。
通过以上结构,柱塞83在位于螺线管8未被起动的断开状态(即,线圈81未被通电)时,通过复位弹簧85的施加力而被保持在该可移动范围内的最后方位置(下面,也称为初始位置)。如图4所示,当柱塞83被配置于最后方位置时,转动部833的前端位于比上侧引导部136的前端靠后侧的位置,转动部833的后端位于与上侧引导部136和下侧引导部137的后端大致相同的位置。也就是说,转动部833的大致整体被配置于通路138内。另外,转动部833的前端部的倾斜面834与保持架基座61的承受部613的上表面抵接,从而对被施力弹簧69施力而进行转动的保持架基座61进行卡止。此时,承受部613位于该可移动范围内的最上方位置。
另一方面,当螺线管8被起动并成为接通状态时(即,线圈81被通电时),如图10所示,柱塞83抵抗复位弹簧85的施加力而从最后方位置向前方移动。伴随着柱塞83向前方的移动,转动部833一边向前方移动,一边通过倾斜面834将承受部613向下方进行推压。因此,保持架基座61抵抗施力弹簧69的施加力,朝承受部613向下方移动的方向(从左侧观察顺时针方向(图10的箭头方向))进行转动。如此一来,柱塞83构成为,响应螺线管8从断开状态成为接通状态,从最后方位置(初始位置)向前方进行移动,将承受部613从最上方位置向下推压,从而使保持架基座61进行转动。
下面,对打钉作业时的打钉机1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打钉作业如图7所示,操作柄75和卡止块73被配置于锁定位置,支承块71被保持在通常位置的状态下进行。另外,如图1和图4所示,在驱动部件驱动机构4处于初始状态时,驱动部件3被配置于初始位置(最后方位置)。柱塞83位于断开位置,保持架基座61被保持在承受部613位于最上方位置的状态。此时,辊63的下端位于距驱动部件3的辊抵接部31的最上端距离D1的上侧。也就是说,辊63在上下方向上被保持在远离驱动部件3的位置(不能与驱动部件3接触的位置)。下面,将支承块71位于通常位置,承受部613位于最上方位置时的保持架基座61的位置称为离开位置。此外,在初始状态下,辊63被配置于辊抵接部31中的凸轮部32的正上方,且与凸轮部32的上表面相向。
当接触臂125的开关(图示略)或者扳机171的开关172处于接通状态时,控制器18从电池100向马达2供给电流,从而开始驱动马达2。伴随着马达2的开始驱动,飞轮5也开始进行旋转,但在该阶段,飞轮5和驱动部件3不接触,从而飞轮5的旋转能量不被传递给驱动部件3。因此,即使飞轮5旋转,驱动部件3也不进行动作。
在此之后,当接触臂125的开关(图示略)和扳机171的开关172双方均处于接通状态时,控制器18通过向线圈81通电来使螺线管8起动。据此,如图10所示,柱塞83从断开位置向前方移动,从而使保持架基座61转动。伴随于此,辊63下降并抵接于凸轮部32的上表面,从而将驱动部件3向下推压。然后,使驱动部件3推压飞轮5,从而使驱动部件3和飞轮5摩擦卡合。此外,所谓“摩擦卡合”是指两个部件彼此通过摩擦力而卡合的情况(包括滑动状态)。通过驱动部件3和飞轮5的摩擦卡合,旋转能量能够从飞轮5向驱动部件3进行传递。驱动部件3接受飞轮5的旋转能量,开始以高速向前方进行移动。
下面,将支承块71位于通常位置,辊63推压驱动部件3而使其与飞轮5摩擦卡合(能够传递旋转能量)时的保持架基座61的位置称为推压位置。另外,将此时的柱塞83的位置称为动作位置。此外,保持架基座61被配置于推压位置时的辊63和驱动部件3的抵接位置(图10的点P1)与转动轴线R1之间的距离比转动部833和承受部613的抵接位置(图10的点P2)与转动轴线R1之间的距离短。据此,由辊63对驱动部件3进行推压时,能够使将柱塞83向初始位置往回推压的力较小。
伴随着驱动部件3向前方移动,通过随着靠向后方而厚度逐渐增加的凸轮部32,辊63和辊保持架62相对于保持架基座61被向上方进行推压。据此,施力弹簧64被压缩而移动,从而使其弹性力增加。因此,辊63被施力弹簧64施力而强力地将驱动部件3推压到飞轮5,从而使驱动部件3和飞轮5更牢固地进行摩擦卡合。如图11所示,当辊63越过凸轮部32的后端,到达直线部33时,辊63和辊保持架62成为与辊63和凸轮部32抵接而使驱动部件3和飞轮5摩擦卡合的位置相比被向上推压距离D2的状态。施力弹簧64的负载达到上限而恒定。驱动部件3在通过辊63被飞轮5强力地推压的状态下向前方移动,从而打击钉子101。此外,图11表示驱动部件3被配置于由打击部34的顶端打击钉子101(参照图1)的打击位置的状态。
此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弹簧64具有伴随着移动量增大,负载的增加率相对于移动量的增加而减小的非线性特性。因此,在伴随着驱动部件3的移动,辊63相对于凸轮部32向后方移动的过程中,施力弹簧64的负载的增加率发生变化。具体而言,施力弹簧64的负载在驱动部件3被推压到飞轮5并与其摩擦卡合而使辊63开始在凸轮部32上移动之后急速增大,另一方面,伴随着辊63靠近凸轮部32的后端而缓慢增大。通过利用具有这种特性的施力弹簧64,能够在驱动部件3开始移动之后立即确立其与飞轮5的牢固的摩擦卡合状态,然后,向对施力弹簧64施加的最大负载的状态缓慢地转换。
驱动部件3进一步移动到图3所示的打入位置,将钉子101打入被加工物。驱动部件3的臂部35的前端从后方抵接于止挡件123,从而使驱动部件3停止移动。当驱动部件3到达打入位置时,辊抵接部31对辊63和辊保持架62的向上推压被解除。因此,如图12箭头所示,辊保持架62被施力弹簧64施力而相对于保持架基座61向下方移动,从而返回到弹簧承受部621的下表面抵接于保持架基座61的上表面的位置。
但是,如图13所示,当响应螺线管8的起动,保持架基座61被配置于推压位置时,转动部833的前端位于比上侧引导部136的前端靠前侧(即,通路138的外部)的位置,转动部833的后端位于比下侧引导部137的前端靠后侧(即,通路138的中部)的位置。如上所述,保持架基座61被施力弹簧69(参照图4)施力而以转动轴线R1为中心向左视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转动。与承受部613抵接的转动部833通过保持架基座61来接受该施加力。此外,该施加力作用于在左视观察时以转动轴线R1为中心的圆的切线方向(图13的箭头方向)上。因此,转动部833以转动轴线R3为中心向左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并被保持在下后端抵接于下侧引导部137,上表面抵接于上侧引导部136的下前端的位置。转动部833的上前端被配置于比通路138的上前端靠前侧且上侧的位置。因此,当柱塞83试图向后方移动时,在转动部833和上侧引导部136的抵接位置(图13的点P3)以及转动部833和下侧引导部137的抵接位置(图13的点P4)产生阻力。
在此之后,当伴随着驱动部件3向前方移动,辊63被凸轮部32向上推压时,通过施力弹簧64的压缩,在保持架基座61作用有将紧固部件65向上方推压的方向上的进一步的施加力。转动部833通过保持架基座61来接受该施加力。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动部833构成为,在通过辊63的向上推压而产生的施力弹簧64的施加力没有被施加给保持架基座61的状态下,柱塞83的复位弹簧85的施加力超过转动部833的阻力,在通过辊63的向上推压而产生的施力弹簧64的施加力被施加给保持架基座61的状态下,该阻力超过复位弹簧85的施加力。也就是说,转动部833构成为,在辊63被向上推压的期间,即使螺线管成为断开状态,也能够禁止柱塞83返回到初始位置。据此,也能够禁止保持架基座61从推压位置返回到离开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器18构成为,当开始向线圈81通电之后经过驱动部件3到达打击位置为止所需的规定时间时,停止向线圈81通电。然而,如上所述,在驱动部件3从打击位置向打入位置移动的期间,柱塞83通过转动部833所产生的阻力而被保持在动作位置,并将保持架基座61保持在推压位置。据此,在钉子101的打入完成之前,驱动部件3不能进行推压,或者推压不充足而使摩擦卡合状态变得不稳定,从而能够降低产生打入不良的可能性。另外,能够无需精密地控制停止向线圈81通电的时机。
如图14箭头所示,当驱动部件3到达打入位置,辊保持架62返回最下方位置时,柱塞83通过复位弹簧85的施加力而从动作位置朝初始位置向后方移动。并且,如图15所示,伴随着柱塞83返回到断开位置,推压单元60被施力弹簧69施力而返回到离开位置(辊63的下端被配置于比驱动部件3的最上端靠上方的位置)。据此,驱动部件3不接受辊63的干涉而通过复位机构返回到初始位置。此外,由于驱动部件3的后端碰撞到止挡件121时的冲击,有时驱动部件3会向前方弹回。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保持架基座61也会返回到离开位置,因此,驱动部件3被辊63推压并与飞轮5摩擦卡合,从而能够防止驱动部件3被误发射。
但是,在驱动部件3从初始位置向打入位置移动的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例如,钉子101的堵塞),有可能驱动部件3会在驱动部件通路内停止(所谓的发生堵塞)。例如,如图16所示,有时驱动部件3会在辊63位于直线部33的上方的状态下停止。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压缩的施力弹簧64被施力的辊63将驱动部件3强力地推压到飞轮5,因此,即使马达2停止,复位机构(未图示)也无法使驱动部件3返回到初始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的操作柄75的操作,能够使推压单元60相对于主体壳体12沿上下方向移动,据此,能够消除堵塞。下面,对伴随着操作柄75的操作的推压单元60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打钉作业在操作柄75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下进行。此时,如图16所示,支承块71通过卡止块73被锁定在最下方位置(通常位置)。另外,如上所述,柱塞83通过转动部833被保持在动作位置。使用者从该状态,如图17所示,使操作柄75向解锁位置转动,从而解除支承块71的锁定。其结果,如图18所示,在被压缩的施力弹簧64恢复的同时,保持架基座61以转动部833和承受部613的接触位置为支点而向在左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图18的箭头方向)转动,从而使支承块71向上方移动。据此,辊63对驱动部件3的推压解除。其结果,复位机构(未图示)能够使驱动部件3返回到初始位置。另外,如上述那样,柱塞83也通过复位弹簧85的施加力而返回到初始位置。保持架基座61被施力弹簧69施力,而转动到承受部613的上表面抵接于转动部833的位置(图示略)。
在此之后,当使用者使操作柄75返回到锁定位置时,卡止块73在第2部分132内向下前方移动的过程中,一边使保持架基座61转动,一边将支承块71向下推压。此时,卡止块73的弯曲状的下端面与支承块71的上后端部的倾斜面抵接,从而能够顺利地将支承块71向下推压。如图4所示,推压单元60恢复到支承块71被配置于最下方位置,且保持架基座61被配置于离开位置的状态。打钉机1成为能够进行打钉作业的状态。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打钉机1具有工具主体11、飞轮5、驱动部件3、推压机构6和螺线管8。驱动部件3构成为,通过从飞轮5传递的旋转能量,沿着移动轴线A1从初始位置呈直线状向前方移动,据此,打击钉子101并将其打入被加工物。推压机构6被配置于相对于驱动部件3与飞轮5相反一侧的位置。另外,推压机构6具有:保持架基座61,其以相对于工具主体11能够以转动轴线R1为中心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工具主体11;和辊63,其通过辊保持架62被保持架基座61可旋转地进行支承。保持架基座61能够在离开位置和推压位置之间进行转动,其中,所述离开位置是辊63离开驱动部件3的位置;所述推压位置是辊63抵接于驱动部件3并将驱动部件3向接近飞轮5的方向进行推压,从而将旋转能量传递给驱动部件3的位置。螺线管8具有柱塞83,该柱塞83构成为响应起动而从初始位置向前方呈直线状移动。柱塞83构成为,伴随着从初始位置开始的移动,使保持架基座61从离开位置向推压位置进行移动。
通过这样的结构,打钉机1使用螺线管8使保持架基座61转动,而使被支承于保持架基座61的辊63对驱动部件3进行推压,据此,能够将旋转能量向驱动部件3进行传递。在通过操作柄推压驱动部件,并将其沿着移动轴线向前方送出至能够从飞轮传递旋转能量的位置为止的方式中,驱动部件比较不容易进行位置调整。与该方式相比,如本实施方式那样,易于使保持架基座61转动至辊63可靠地推压驱动部件3的位置。因此,打钉机1能够更可靠地进行向驱动部件3的旋转能量的传递。另外,由于驱动部件3不接受旋转能量而不会向前方移动,因此,与上述方式相比,能够进一步缩短驱动部件3的移动路径。
另外,打钉机1能够使用螺线管8,以简单的结构使保持架基座61进行转动,其中,所述螺线管8实现所谓的柱塞83的直线运动的单向移动。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螺线管8以柱塞83的移动轴线与驱动部件3的移动轴线A1平行的方式来配置。据此,能够将驱动部件3和螺线管8沿前后方向紧凑地配置,从而能够较小地抑制工具主体11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辊63经由辊保持架62以相对于被配置在推压位置的保持架基座61能够向上方移动的方式被支承。驱动部件3包括随着从前方朝向后方而上下方向上的厚度增加的凸轮部32。并且,推压机构6包括施力弹簧64,该施力弹簧64构成为,伴随着凸轮部32向前方的移动而导致的辊63向上方的移动,其弹性力增加,而使辊63对驱动部件3进行施力。据此,能够利用凸轮部32来提高伴随驱动部件3的移动而对驱动部件3的推压力,从而能够进一步实现可靠的旋转能量的传递。另外,作为施力弹簧64而采用蝶形弹簧,因此,能够在较小的空间内产生较大的负载。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架基座61通过轴611被支承于工具主体11(支承壁13)。并且,轴611构成为相对于工具主体11能够向远离驱动部件3的方向(即,上方)进行移动。据此,在保持架基座61被配置于推压位置的状态下,在驱动部件3不能移动的情况下(所谓的发生堵塞的情况下),通过使轴611移动来消除辊63对驱动部件3的推压,从而能够使驱动部件3进行移动。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响应使用者对操作柄75的转动操作,通过施力弹簧64的施加力使轴611进行移动。据此,使用者仅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够消除堵塞。
上述实施方式的各结构要素与本发明的各结构要素的对应关系表示如下。打钉机1是“打入工具”一例。钉子101是“打入件”一例。工具主体11是“工具主体”一例。飞轮5是“飞轮”一例。驱动部件3是“驱动部件”一例。移动轴线A1是“驱动部件的移动轴线”一例。推压机构6是“推压机构”一例。螺线管8和柱塞83分别是“螺线管”和“工作部”一例。保持架基座61和辊63分别是“保持架”和“辊”一例。转动轴线R1是“转动轴线”一例。保持架基座61的离开位置和推压位置分别是“第1位置”和“第2位置”一例。施力弹簧89是“第1施力部件”一例。凸轮部32是“凸轮部”一例。施力弹簧64是“第2施力部件”一例。复位弹簧85是“第3施力部件”一例。杆部831和转动部833分别是“杆部”和“转动部”一例。移动轴线A2是“工作部的移动轴线”一例。轴611是“轴”一例。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仅为例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入工具并不限定于所例示的打钉机1的结构。例如,能够添加下述所例示的变更。此外,这些变更能够以其中仅任意一个或者多个与实施方式所示的打钉机1或者发明内容部分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组合来采用。
打入工具也可以为打出钉子101以外的打入件的工具。例如,也可以被具体化为打出铆钉、大头针、U形钉(staple)等的大头钉枪(tack gun)、订书机打钉枪(stapler gun)。另外,飞轮5的驱动源并不特别限定于马达2。例如,也可以采用交流马达而代替直流马达。还可以采用具有电刷的马达。
驱动部件3的结构可以适当变更。例如,在驱动部件3的辊抵接部31中,凸轮部32在侧视观察时可以整体形成为直线状,也可以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平缓的圆弧状。也就是说,凸轮部32的上表面(与辊63抵接的抵接面)可以整体为平面,也可以整体为弯曲面,还可以一部分为平面一部分为弯曲面。另外,凸轮部32的倾斜程度可以在中途发生变化。凸轮部32可以设定得比实施方式的示例长,辊抵接部31可以包括多个随着靠向后方而厚度逐渐增加的凸轮部。另外,打击部34、臂部35的形状和配置可以适当变更。
也能够对推压机构6添加各种变更。
例如,保持架基座61和辊保持架62的形状能够任意进行选择。另外,保持架基座61不需要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只要以相对于工具主体11(支承壁13)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工具主体11即可。具体而言,保持架基座61可以通过轴611(或者与保持架基座61分开设置的轴)直接可转动地支承于工具主体11、支承壁13或者固定于工具主体11的其他部件。另外,在保持架基座61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用于能够使保持架基座61向上方移动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卡止块73和操作柄75。
辊63的数量并不局限于一个,也可以设置有多个(例如两个)辊63。
施力弹簧64不需要为蝶形弹簧,也可以采用其他种类的弹簧(例如,压缩螺旋弹簧、拉伸螺旋弹簧、板簧、扭簧)。另外,施力弹簧64也可以为具有线性特性的弹簧,施力弹簧64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
施力弹簧69也同样可以采用其他种类的弹簧(例如,拉伸压缩弹簧、板簧、扭簧、蝶形弹簧)。另外,其配置位置和数量也可以适当变更。
也能够对螺线管8添加各种变更。例如,可以省略转动部833,只要柱塞83的顶端部能够响应螺线管8的起动呈直线状移动,使保持架基座61从离开位置向推压位置进行转动即可。另外,柱塞83的顶端部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其他的部件使保持架基座61转动。螺线管8例如可以配置于推压机构6的前侧,也可以以柱塞83的移动轴线沿前后方向以外的方向延伸的方式来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辊63使驱动部件3直接推压飞轮5而能够进行旋转能量的传递的驱动部件驱动机构4。然而,从飞轮5向驱动部件3的旋转能量的传递也可以通过被配置于驱动部件3和飞轮5之间的传递部件来进行。例如,可以采用具有配置于飞轮5的径向外侧的环状的传递部件的驱动部件驱动机构。在该情况下,当辊63将驱动部件3向接近飞轮5的方向推压时,驱动部件3和飞轮5分别与环状部件摩擦卡合,从而从飞轮5向驱动部件3传递旋转能量。此外,这样的驱动部件驱动机构例如在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8-12187号中被公开。
并且,鉴于本发明和上述实施方式的主旨,构成以下结构(方式)。可以将以下结构中仅任意一个或者多个与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所示的打钉机1或者发明内容部分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组合来采用。
[方式1]
所述第2施力部件被夹装配置于所述保持架和所述辊之间。
[方式2]
所述推压机构还具有将所述辊可旋转地支承的辊支承部件,
所述保持架构成为将所述辊支承部件以能够在所述相向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承。
辊保持架62为本技术方案中的“辊支承部件”一例。
[方式3]
所述第2施力部件被夹装配置于所述保持架与所述辊支承部件之间,且对所述辊支承部件向相对于所述保持架接近所述驱动部件的方向进行施力。
[方式4]
所述保持架的所述转动轴线在与所述驱动部件的所述移动轴线正交的方向延伸。
[方式5]
所述螺线管被配置于所述推压机构的后侧。
[方式6]
所述工具主体具有一对引导部,该一对引导部在所述相向方向上被配置于所述转动部的两侧,用于规定所述转动部的通路,
所述转动部构成为,接受所述第2施力部件的所述施加力而转动,通过抵接于所述一对引导部而产生阻力。
上侧引导部136和下侧引导部137为本技术方案中的“一对引导部”一例。
[方式7]
在所述保持架配置于所述第2位置的情况下,所述转动部的前端被配置于比所述一对引导部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
[方式8]
还具有可动部件,所述可动部件以相对于所述工具主体能够在所述相向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工具主体,
所述轴通过所述可动部件以能够以所述转动轴线为中心转动的方式被支承。
支承块71为本技术方案中的“可动部件”一例。
[方式9]
所述打入工具还具有操作部件和锁定部件,其中,
所述操作部件构成为能够由所述使用者进行外部操作;
所述锁定部件构成为能够响应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而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进行移动,其中,所述锁定位置是将所述可动部件锁定在规定位置的位置;所述解锁位置是允许所述可动部件向远离所述驱动部件的方向进行移动的位置。
操作柄75和卡止块73分别为本技术方案中的“操作部件”和“锁定部件”一例。
[方式10]
所述可动部件构成为,能够响应所述锁定部件从所述锁定位置向所述解锁位置的移动,通过所述第2施力部件的所述弹性力向远离所述驱动部件的方向移动。
[方式11]
所述转动部构成为,在所述保持架被配置于所述第2位置的情况下,通过所述保持架来接受所述第1施力部件的施加力而转动,从而产生阻力,
所述第3施力部件构成为,抵抗所述第1施力部件的所述施加力,使所述工作部返回到所述初始位置。
Claims (9)
1.一种打入工具,构成为将打入件打入被加工物,其特征在于,
具有工具主体、飞轮、驱动部件、推压机构和螺线管,其中,
所述飞轮被收容于所述工具主体;
所述驱动部件以与所述飞轮的外周相向的方式来配置,且构成为,通过从所述飞轮传递来的旋转能量沿着规定所述打入工具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轴线从初始位置呈直线状向前方移动,据此,打击所述打入件并将其打入所述被加工物;
所述推压机构在所述飞轮和所述驱动部件相向的相向方向上被配置于所述驱动部件的两侧中的与所述飞轮相反一侧;
所述螺线管具有工作部,该工作部构成为响应所述螺线管的起动而从初始位置沿规定方向呈直线状移动,
所述推压机构具有保持架和辊,其中,
所述保持架以相对于所述工具主体能够以规定的转动轴线为中心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工具主体;
所述辊被所述保持架以可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
所述保持架能够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转动,其中,所述第1位置是所述辊离开所述驱动部件的位置;所述第2位置是所述辊抵接于所述驱动部件,并将所述驱动部件向接近所述飞轮的方向进行推压,据此能向所述驱动部件传递所述旋转能量的位置,
所述工作部构成为,伴随着从所述初始位置开始的移动,使所述保持架从所述第1位置向所述第2位置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对所述保持架向所述第1位置施力的第1施力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辊以能够相对于配置在所述第2位置的所述保持架在所述相向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保持架,
所述驱动部件包括随着从前方靠向后方而在所述相向方向上的厚度增加的凸轮部,
所述推压机构还具有第2施力部件,该第2施力部件构成为,伴随着由所述凸轮部向前方的移动而引起的所述辊在所述相向方向上的移动,其弹性力增加,而对所述辊向所述驱动部件进行施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线管还具有对所述工作部向所述初始位置进行施力的第3施力部件,
所述工作部包括杆部和转动部,其中,
所述杆部能够沿轴向呈直线状移动;
所述转动部构成为,以可转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杆部的顶端部,并且,伴随着所述工作部从所述初始位置开始的移动而与所述保持架抵接,以使所述保持架向所述第2位置移动,
所述转动部构成为,在所述保持架配置于所述第2位置的情况下,通过所述保持架接受所述第2施力部件的施加力而转动,由此产生阻力,据此禁止所述工作部通过所述第3施力部件的施加力而返回所述初始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施力部件为蝶形弹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蝶形弹簧具有非线性特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件的所述移动轴线和所述工作部的移动轴线彼此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第1抵接位置与所述保持架的转动轴线之间的距离比第2抵接位置与所述转动轴线之间的距离短,其中,所述第1抵接位置是所述保持架被配置于所述第2位置时的所述辊和所述驱动部件的抵接位置;所述第2抵接位置是所述保持架被配置于所述第2位置时的所述工作部和所述保持架的抵接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架通过轴被支承于所述工具主体,
所述轴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工具主体能够向远离所述驱动部件的方向移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12272A JP7388830B2 (ja) | 2019-06-17 | 2019-06-17 | 打込み工具 |
JP2019-112272 | 2019-06-1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091895A true CN112091895A (zh) | 2020-12-18 |
CN112091895B CN112091895B (zh) | 2023-09-22 |
Family
ID=73547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274669.5A Active CN112091895B (zh) | 2019-06-17 | 2020-04-09 | 打入工具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498195B2 (zh) |
JP (1) | JP7388830B2 (zh) |
CN (1) | CN112091895B (zh) |
DE (1) | DE10202011563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9072815A (ja) * | 2017-10-17 | 2019-05-16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打込み工具 |
JP7388830B2 (ja) * | 2019-06-17 | 2023-11-29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打込み工具 |
US11745323B2 (en) * | 2020-11-25 | 2023-09-05 | Black & Decker Inc. | Power tool |
TWI830981B (zh) * | 2021-01-13 | 2024-02-01 | 鑽全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飛輪式電動釘槍的擊釘保持裝置 |
TWI762323B (zh) * | 2021-05-20 | 2022-04-21 | 鑽全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防誤擊作用的飛輪式電動釘槍及其擊釘裝置 |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582310A2 (en) * | 2004-04-02 | 2005-10-05 | BLACK & DECKER INC. | Solenoid positioning methodoloy |
US20070102471A1 (en) * | 2004-04-02 | 2007-05-10 | Gross Paul G | Power take off for cordless nailer |
JP2008161966A (ja) * | 2006-12-27 | 2008-07-17 | Makita Corp | 打込み作業工具 |
CN101486180A (zh) * | 2008-01-15 | 2009-07-22 |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 紧固件打入工具 |
CN101590638A (zh) * | 2008-05-26 | 2009-12-02 | 喜利得股份公司 | 手持式电动击入设备 |
US20140076951A1 (en) * | 2012-09-20 | 2014-03-20 | Black & Decker Inc. | Stall release lever for fastening tool |
WO2017069266A1 (ja) * | 2015-10-21 | 2017-04-27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打ち込み工具 |
CN107598843A (zh) * | 2016-07-12 | 2018-01-19 | 株式会社牧田 | 打入工具 |
CN109070321A (zh) * | 2016-04-12 | 2018-12-21 | 株式会社牧田 | 打入工具 |
WO2019009078A1 (ja) * | 2017-07-06 | 2019-01-10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打込み工具 |
WO2019078008A1 (ja) * | 2017-10-17 | 2019-04-25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打込み工具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058733A (ja) | 2002-07-25 | 2004-02-26 | Tokai Rika Co Ltd | 携帯機スロット装置 |
JP4513508B2 (ja) | 2004-11-05 | 2010-07-28 |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 電動釘打機 |
DE102005023683A1 (de) * | 2005-05-23 | 2006-11-30 | Hilti Ag | Elektrisch betriebenes Eintreibgerät |
JP4861106B2 (ja) * | 2006-09-21 | 2012-01-25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電動打ち込み機 |
JP4789788B2 (ja) | 2006-12-11 | 2011-10-12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打込み工具 |
JP5073380B2 (ja) * | 2007-06-28 | 2012-11-14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電動打ち込み工具 |
TW200906571A (en) * | 2007-08-03 | 2009-02-16 | De Poan Pneumatic Corp | Rocking type kinetic energy clutching device of electric nailing gun device |
JP5001751B2 (ja) * | 2007-08-27 | 2012-08-15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打込み工具 |
US8136606B2 (en) * | 2008-08-14 | 2012-03-20 | Robert Bosch Gmbh | Cordless nail gun |
WO2012167241A1 (en) * | 2011-06-02 | 2012-12-06 | Black & Decker Inc. | Control system for a fastening power tool |
US9346158B2 (en) * | 2012-09-20 | 2016-05-24 | Black & Decker Inc. | Magnetic profile lifter |
US9744657B2 (en) * | 2012-10-04 | 2017-08-29 | Black & Decker Inc. | Activation system having multi-angled arm and stall release mechanism |
US10987790B2 (en) * | 2016-06-30 | 2021-04-27 | Black & Decker Inc. | Cordless concrete nailer with improved power take-off mechanism |
US11279013B2 (en) * | 2016-06-30 | 2022-03-22 | Black & Decker, Inc. | Driver rebound plate for a fastening tool |
US10654155B2 (en) * | 2016-06-30 | 2020-05-19 | Black & Decker Inc. | Return mechanism for a cordless nailer |
EP3269512B1 (en) * | 2016-07-12 | 2018-12-05 | Makita Corporation | Driving tool |
JP6928457B2 (ja) * | 2017-02-17 | 2021-09-01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打込み工具 |
US10926385B2 (en) * | 2017-02-24 | 2021-02-23 | Black & Decker, Inc. | Contact trip having magnetic filter |
JP2019081228A (ja) * | 2017-10-31 | 2019-05-30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打込み工具 |
JP7057247B2 (ja) * | 2018-08-01 | 2022-04-19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打込み工具 |
JP7191751B2 (ja) * | 2019-03-27 | 2022-12-19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打ち込み工具 |
JP7388830B2 (ja) * | 2019-06-17 | 2023-11-29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打込み工具 |
-
2019
- 2019-06-17 JP JP2019112272A patent/JP7388830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4-09 CN CN202010274669.5A patent/CN112091895B/zh active Active
- 2020-06-04 US US16/892,994 patent/US11498195B2/en active Active
- 2020-06-12 DE DE102020115634.0A patent/DE102020115634A1/de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582310A2 (en) * | 2004-04-02 | 2005-10-05 | BLACK & DECKER INC. | Solenoid positioning methodoloy |
CN1748952A (zh) * | 2004-04-02 | 2006-03-22 | 布莱克和戴克公司 | 用于动力工具的启动臂结构 |
US20070102471A1 (en) * | 2004-04-02 | 2007-05-10 | Gross Paul G | Power take off for cordless nailer |
JP2008161966A (ja) * | 2006-12-27 | 2008-07-17 | Makita Corp | 打込み作業工具 |
CN101486180A (zh) * | 2008-01-15 | 2009-07-22 |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 紧固件打入工具 |
CN101590638A (zh) * | 2008-05-26 | 2009-12-02 | 喜利得股份公司 | 手持式电动击入设备 |
US20140076951A1 (en) * | 2012-09-20 | 2014-03-20 | Black & Decker Inc. | Stall release lever for fastening tool |
WO2017069266A1 (ja) * | 2015-10-21 | 2017-04-27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打ち込み工具 |
CN109070321A (zh) * | 2016-04-12 | 2018-12-21 | 株式会社牧田 | 打入工具 |
CN107598843A (zh) * | 2016-07-12 | 2018-01-19 | 株式会社牧田 | 打入工具 |
JP2018012187A (ja) * | 2016-07-12 | 2018-01-25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打込み工具 |
WO2019009078A1 (ja) * | 2017-07-06 | 2019-01-10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打込み工具 |
WO2019078008A1 (ja) * | 2017-10-17 | 2019-04-25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打込み工具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0203343A (ja) | 2020-12-24 |
US11498195B2 (en) | 2022-11-15 |
DE102020115634A1 (de) | 2020-12-17 |
US20200391366A1 (en) | 2020-12-17 |
CN112091895B (zh) | 2023-09-22 |
JP7388830B2 (ja) | 2023-11-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091895A (zh) | 打入工具 | |
US8336748B2 (en) | Fastener driver with driver assembly blocking member | |
EP1882557B1 (en) | Pusher bearing and pusher block for magazine feeder | |
US7766204B2 (en) | Hand-held drive-in tool | |
CN110300640B (zh) | 打入工具 | |
US20090289094A1 (en) | Hand-held electrically driven drive-in tool | |
JP2020082302A (ja) | 打込み工具 | |
WO2019087873A1 (ja) | 打込み工具 | |
CN113165150B (zh) | 打入工具 | |
CN107598843B (zh) | 打入工具 | |
WO2019078008A1 (ja) | 打込み工具 | |
WO2019009078A1 (ja) | 打込み工具 | |
WO2018159331A1 (ja) | 打込み工具 | |
JP7107650B2 (ja) | 打込み工具 | |
US20240300081A1 (en) | Driving tool | |
US20240300079A1 (en) | Driving tool | |
JP2020082316A (ja) | 打ち込み工具 | |
JP2024074068A (ja) | 打込み工具 | |
JP4367231B2 (ja) | 釘打機の釘供給機構 | |
JP5422933B2 (ja) | 打込機 | |
JP2024074067A (ja) | 打込み工具 | |
CN117620972A (zh) | 打入工具 | |
CN117754512A (zh) | 钉枪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