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65150B - 打入工具 - Google Patents

打入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65150B
CN113165150B CN201980080525.1A CN201980080525A CN113165150B CN 113165150 B CN113165150 B CN 113165150B CN 201980080525 A CN201980080525 A CN 201980080525A CN 113165150 B CN113165150 B CN 1131651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iking
striking plate
support
driver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8052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65150A (zh
Inventor
大河内幸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1651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51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651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51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1/00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 B25C1/06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operated by electric pow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 Dovetailed Work, And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ing Machines For Woo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打入工具,其具有驱动器,该驱动器具有易于制造的结构,不受用于击打打入件的端部的粗细影响。打钉机具有驱动器(3)。驱动器(3)具有击打板(31)、主体(32)和压入销(39),主体(32)支承击打板(31);压入销(39)与击打板(31)及主体(32)卡合来限制击打板(31)相对于主体(32)沿前后方向的移动。主体(32)具有支承面(331)、承受面(351)和两个限制部(36)。支承面(331)支承击打板(31)的一部分。承受面(351)承受由打入钉子而产生的对击打板(31)的反作用力。限制部(36)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配置,并且在与支承面(331)交叉的交叉方向上相对于击打板(31)配置在与支承面(331)相反的一侧,来限制击打板(31)向远离支承面(331)的方向的移动。

Description

打入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呈直线状移动的驱动器(driver)将打入件打入被加工物体的打入工具(driving tool)。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打入工具,其构成为通过使驱动器沿长轴方向呈直线状移动来击打钉子等打入件,从而将其打入被加工物体。驱动器的长轴方向的一端部对应于所使用的打入件的粗细而相对较细,构成为对打入件进行击打的打击部。另一方面,例如为了确保强度,驱动器的打击部以外的部分一般具有一定程度的宽度。例如,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8-140480号公开了一种驱动器,该驱动器包括主体部和打击部,该打击部形成为宽度小于主体部的宽度。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对于驱动器而言,合理的是通过铸造等将主体部和打击部一体成型。但是,由于打击部的粗细不同,有时难以通过铸造等方法将主体部和打击部一体成型。
本发明鉴于上述状况,其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驱动器的打入工具,该驱动器具有易于制造的结构,而不受用于击打打入件的端部的粗细影响。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提供一种具有驱动器的打入工具。驱动器构成为,通过沿着规定打入工具的前后方向的动作线呈直线状向前方移动来击打打入件且将其打入被加工物体。驱动器具有击打部件、支承部件和卡合部件。击打部件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形部件。击打部件具有前端部和后端部,所述前端部构成为击打打入件。支承部件构成为支承击打部件。卡合部件构成为与击打部件和支承部件卡合以限制击打部件相对于支承部件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另外,支承部件具有支承面、至少一个承受面和多个限制部。支承面构成为支承击打部件的一部分。至少一个承受面构成为承受由打入件的打入而产生的对击打部件的反作用力。多个限制部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配置。另外,多个限制部构成为,在与支承面交叉的交叉方向上相对于击打部件配置在与支承面相反的一侧以限制击打部件向远离支承面的方向的移动。
本方式的驱动器不是构成为整体为单一的部件,而是构成为包括击打部件、支承部件和卡合部件,其中,所述击打部件击打打入件;所述支承部件支承击打部件;所述卡合部件与击打部件及支承部件卡合,限制前后方向上的相对移动。根据该结构,能够分别以适当的材料和方法来分别形成支承部件和击打部件。而且,在交叉方向上,在支承部件的支承面与多个限制部之间配置击打部件,使卡合部件与击打部件及支承部件卡合来限制两者在前后方向上的相对移动,仅此就能够组装驱动器。如此,根据本方式,能够实现具有易于制造的结构的驱动器,而不受用于击打打入件的端部的粗细影响。此外,在本方式的驱动器打入时,虽然朝向后方的反作用力作用于击打部件,但支承部件的承受面承受该反作用力。另外,即使击打部件由于打入的冲击而要向远离支承面的方向移动,多个限制部也会限制该移动。因此,即使是将单独的击打部件和支承部件结合而成的驱动器,也能够进行适当的打入件的打入。此外,本方式中所谓的移动的“限制”意思是指不仅包括完全禁止移动,还包括允许少许移动的同时禁止超出规定量的移动。
在本方式中,支承部件的支承面例如能够构成为沿着动作线(驱动器的长轴)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不与动作线交叉)的面。优选为,支承面与击打部件的一部分面接触来进行支承。典型的情况是,承受面构成为在与动作线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且能够与击打部件抵接的面。作为卡合部件与击打部件及支承部件的卡合方式,例如,可以举出卡合部件被固定于击打部件和支承部件中的一方、且相对于另一方以允许少许移动的状态卡合(典型地是松动地配合)的方式;和卡合部件相对于击打部件及支承部件双方以允许少许移动的状态卡合的方式。优选为,卡合部件在与支承面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与击打部件及支承部件卡合,更优选为,卡合部件在与支承面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并与击打部件及支承部件卡合。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多个限制部中的一个可以在交叉方向上设置在与击打部件的后端部相向的位置。根据本方式,能够可靠地限制由于打入冲击而使击打部件中最远离击打打入件的前端部的部分向远离支承面的方向移动。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支承部件的至少一个承受面可以构成为与击打部件的后端面抵接。根据本方式,由于能够将击打部件的后端部、和支承部件的承受面及其周边部分设置成简单的结构,因此能够抑制制造成本。此外,典型的情况是,后端面可以构成为与动作线(驱动器的长轴)正交的平面。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击打部件可以具有一对倾斜面,该一对倾斜面随着靠向后方而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倾斜。支承部件的至少一个承受面也可以包括一对倾斜面,该一对倾斜面构成为与击打部件的一对倾斜面抵接。根据本方式,能够确保击打部件与承受面抵接的面积较大,从而能够抑制承受面的表面压力。据此,能够良好地保持驱动器的耐用性。此外,优选为,击打部件的一对倾斜面和支承部件的一对倾斜面(承受面)均相对于动作线(驱动器的长轴)呈对称状配置。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卡合部件可以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多个限制部之间。根据本方式,能够稳定地限制击打部件相对于支承部件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以及击打部件在远离支承面的方向上的移动。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击打部件和支承部件中的一方可以具有孔部。卡合部件也可以被固定在击打部件和支承部件中的另一方上,卡合部件的一部分以在前后方向上设置有间隙(clearance)的状态被配置在孔部内。根据本方式,能够抑制打入时的冲击传递给卡合部件。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结构的卡合部件(例如单纯的销、螺钉)来限制击打部件和支承部件在前后方向上的相对移动。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卡合部件可以以可拆卸的方式被固定在击打部件和支承部件的至少一方上。驱动器中的击打打入件的击打部件(前端部)与其他部分相比容易产生磨损、变形。根据本方式,通过将卡合部件拆下,能够解除击打部件与支承部件的结合,从而更换击打部件。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卡合部件可以构成为沿交叉方向延伸,并与支承部件和击打部件卡合。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卡合部件可以是螺钉或销。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打入工具可以还具有电机和飞轮,其中飞轮由电机驱动旋转。驱动器可以构成为接受飞轮的旋转动能而向前方移动。支承部件可以是构成为接受旋转动能的部位。根据本方式,能够分别以适合的材料和成型方法分别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击打部件和支承部件。此外,支承部件可以构成为直接接受来自飞轮的旋转动能,也可以构成为间接地(例如经由传递部件)接受旋转动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驱动器被配置在初始位置时的打钉机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驱动器被配置在打入位置时的打钉机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3是驱动器的立体图。
图4是驱动器的俯视图。
图5是图4的V-V的剖视图。
图6是主体的俯视图。
图7是图6的VII-VII的剖视图。
图8是另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器的立体图。
图9是驱动器的俯视图。
图10是图9的X-X的剖视图。
图11是主体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1的XII-XII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7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钉机1。打钉机1是能够将作为打入件一例的钉子101打入被加工物体100(例如木材)的打入工具一例。
首先,对打钉机1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打钉机1的外部轮廓主要以工具主体10、手柄13、钉匣(magazine)17为主体而形成。
工具主体10包括主体壳体11和枪嘴部12。在主体外壳11中收容有电机2、驱动器3、驱动器驱动机构5和复位机构7。驱动器3构成为,通过沿规定的动作线L呈直线状移动来击打钉子101,由此使钉子101从打钉机1射出。驱动器驱动机构5构成为,以电机2为驱动源,使驱动器3向射出钉子101的方向移动。复位机构7构成为使射出钉子101后的驱动器3返回到初始位置。此外,后面对驱动器3、驱动器驱动机构5和复位机构7的详细情况进行叙述。枪嘴部12与动作线L的延伸方向(下面,简称为动作线L方向)上的主体壳体11的一端连接,并具有沿动作线L方向贯通枪嘴部12的驱动器通路(未图示)。枪嘴部12在与主体壳体11相反一侧的端部具有射出钉子101的射出口123。
手柄13从动作线L方向的主体壳体11的中央部向与动作线L交叉的方向突出。手柄13是供作业者把持的部位。在手柄13的基端部(与主体壳体11连接的端部)设置有能够供作业者进行扣动操作的扳机131。在手柄13的顶端部(与基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设置有具有端子等的电池安装部15。充电式电池19能够相对于电池安装部15拆装。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手柄13内部配置有扳机开关、控制器等。扳机开关通常被保持在断开状态,并且响应扳机131的扣动操作而成为接通状态。控制器构成为控制电机2和驱动器驱动机构5。
钉匣17构成为能够填充多个钉子101,且被安装于枪嘴部12。填充于钉匣17的钉子101通过送钉机构(未图示)被逐根向驱动器通路供给。
下面,对打钉机1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动作线L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规定为打钉机1的前后方向。在前后方向上,将设置有射出口123的一侧(图1的右侧)规定为打钉机1的前侧,将其相反侧(图1的左侧)规定为后侧。另外,将与动作线L正交且与手柄13的延伸方向对应的方向(图1的上下方向)规定为打钉机1的上下方向。在上下方向上,将手柄13的基端部侧(图1的上侧)规定为上侧,将手柄13的顶端部侧(图1的下侧)规定为下侧。另外,将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规定为左右方向。
首先,对作为驱动器3的驱动源的电机2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电机2配置成与转子一起旋转的输出轴(未图示)的旋转轴与动作线L正交而沿左右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电机2,采用无刷DC电机。在电机2的输出轴上连接有与输出轴一体旋转的带轮21。
接着,对驱动器3进行简单说明。如图1所示,驱动器3形成为长条状,其长轴配置成位于动作线L上。驱动器3被保持成能够沿着动作线L(换而言之,也称为打钉机1的前后方向、或者驱动器3的长轴方向)在初始位置与打入位置之间呈直线状移动。
图1表示驱动器3被配置在初始位置的状态。初始位置是指在驱动器驱动机构5未工作的状态(以下称为初始状态)下保持驱动器3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器3的初始位置设定在驱动器3的后端(详细而言,后述的主体32(参照图3)的后端)与后侧限位件118抵接的位置。后侧限位件118被配置于主体壳体11的后端部。图2表示驱动器3被配置于打入位置的状态。打入位置是指,通过驱动器驱动机构5而向前方移动的驱动器3在击打钉子101后,将钉子101打入被加工物体100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器3的打入位置被设定于驱动器3的前端(详细而言,后述的击打板(blade)31(参照图3)的前端)从射出口123稍微突出的位置。此外,驱动器3的打入位置也是后述的一对臂部38的前端从后方与一对前侧限位件119抵接的位置。前侧限位件119被固定于主体壳体11前端部的内部。根据上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初始位置和打入位置而言,还能够分别称为驱动器3的可移动范围中的最后方位置和最前方位置。此外,后侧限位件118和前侧限位件119由缓冲材料构成,以缓和与驱动器3碰撞时的冲击。
对驱动器驱动机构5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器驱动机构5包括飞轮53和推压辊57。此外,由于这种结构的驱动器驱动机构5本身是公知的,因此在此简单地进行说明。
形成圆筒状的飞轮53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电机2的前侧。飞轮53的旋转轴与电机2的旋转轴平行且沿与驱动器3的动作线L正交的左右方向延伸。在飞轮53的支承轴(未图示)上连接有与飞轮53一体旋转的带轮54。在电机2的带轮21和飞轮53的带轮54上架设有传送带25。电机2的旋转通过带轮21、54和传送带25传递给飞轮53,从而飞轮53向图1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此外,虽然没有图示细节,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臂以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被保持在枪嘴部12的前端部。当接触臂被被加工物体100推压而向后方移动,按压配置于主体壳体11内的开关而成为接通状态时,控制器驱动电机2。据此,飞轮53旋转。
推压辊57构成为与飞轮53协同工作而使驱动器3向前方移动。推压辊57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飞轮53的上方。推压辊57的旋转轴与飞轮53的旋转轴平行且沿左右方向延伸。另外,虽然没有图示细节,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推压辊57构成为能够在推压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移动,推压位置是指推压辊57从上方与驱动器3抵接而将驱动器3推压到飞轮53上的位置,分离位置是指推压辊57从驱动器3分离的位置。更具体而言,虽然推压辊57通常被保持在分离位置,但当在电机2被驱动的状态下扣动操作扳机131而使扳机开关(未图示)成为接通状态时,推压辊57从分离位置移动到推压位置。此时,当飞轮53沿图1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驱动器3与飞轮53摩擦卡合,并接受飞轮53的旋转动能向前移动。
对复位机构7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复位机构7被配置在主体壳体11的后端部。虽然省略详细的图示,但复位机构7包括扭力螺旋弹簧、卷筒和一对拉索。卷筒保持扭力螺旋弹簧,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主体壳体11。一对拉索的一端分别与卷筒连接,另一端分别与驱动器3的一对臂部38连接。在初始状态下,驱动器3被通过扭力螺旋弹簧的弹力卷绕在卷筒上的拉索向后方施力,并保持在初始位置。另一方面,当驱动器3接受飞轮53的旋转动能向前方移动时,拉索被从卷筒拉出,从而在扭力螺旋弹簧中产生更大的弹力。当驱动器3到达打入位置时,驱动器3与飞轮53的摩擦卡合状态被解除。随着通过扭力螺旋弹簧的弹力将拉索卷绕在卷筒上,驱动器3被向后方拉动,并且返回到初始位置。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驱动器3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图5所示,驱动器3整体相对于其长轴形成为大致左右对称形状。另外,驱动器3通过多个单独形成的部件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更详细而言,驱动器3具有击打板31、主体32和压入销39。下面对这些部件的结构依次进行说明。
如图3~图5所示,击打板31是在前后方向(驱动器3的长轴方向)上呈直线延伸的长形部件,并且以击打钉子101的方式构成。击打板31整体构成为大致矩形薄板状的金属部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击打板31被压力成型。击打板31的大部分具有均匀的宽度(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但其前端部311的宽度比其他部分的宽度窄,以击打钉子101。在击打板31中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与后端部312之间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通击打板31的卡合孔315。卡合孔315是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左右方向上的长度长的长孔。卡合孔315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最大直径)设定为比压入销39(参照图4)的直径大,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最小直径)设定为与压入销39的直径大致相同。另外,击打板31中的卡合孔315的周边部分的宽度形成得比其他部分宽。下面将该部分称为宽幅部317。宽幅部317的宽度设定为比后述一对辊抵接部34的间隔稍窄。
主体32构成为支承击打板31的支承部件。另外,主体32是用于接受飞轮53的旋转动能的驱动器3中的部位。如图3、图6和图7所示,主体32的整体构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长形部件,主体32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为击打板31的长度的大致一半左右。主体32包括支承部33、一对辊抵接部34、承受部35、两个限制部36、一对摩擦卡合部37和一对臂部38。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部分全部一体成型,主体32是单一的金属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32由失蜡制法来铸造。
支承部33是构成为支承击打板31(详细而言,击打板31的后部)的板状的部分。支承部33在从上方观察时具有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矩形中、前端部的中央部形成矩形缺口的形状。支承部33的上表面构成为与击打板31的下表面314(参照图5)面接触来支承击打板31的支承面33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击打板31的下表面314和支承面331为平面,与驱动器3的长轴(动作线L)大致平行且沿前后方向延伸。在支承部33上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通支承部33的压入孔333。此外,压配孔333被配置在比支承部33的中央部稍靠前方的位置。
另外,在支承部33上设置有从支承面331向上方突出的一对限制部335。限制部335构成为限制击打板31相对于主体32沿左右方向的移动。一对限制部335分别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方体状,被配置在从主体32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驱动器3的长轴)离开相同距离的位置。一对限制部335的相向面与驱动器3的长轴平行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相向面之间的距离设定为比击打板31的宽度稍大的程度。一对限制部335的相向面与击打板31的左右侧面抵接,作为限制击打板31向左右方向移动的限制面336发挥功能。
一对辊抵接部34是与推压辊57(参照图1)抵接并承受推压的部位。一对辊抵接部34从支承面331(支承部33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分别沿着支承部33的左右的端部在大致前后方向上延伸。辊抵接部34的前端部构成为倾斜部341,该倾斜部341具有随着靠向后方而逐渐增加的高度(从支承面331到突出端面(上表面)的上下方向上的厚度)。倾斜部341在打入过程的初期被推压辊57推压,作为将驱动器3(摩擦卡合部37)按压于飞轮53而使驱动器3摩擦卡合的凸轮部发挥功能。另外,辊抵接部34的后端部在从上方观察时构成为顶点位于后端的V字状。后端部形成为倾斜部343,该倾斜部343随着靠向下方而向彼此远离的方向倾斜。倾斜部343在打入过程的末期使推压辊57对驱动器3的按压变松缓,作为使驱动器3与飞轮53的摩擦卡合解除的凸轮部发挥功能。辊抵接部34中的倾斜部341与倾斜部343之间的中间部345具有一定的高度。
此外,支承部33的一对限制部335与一对辊抵接部34(详细而言,中间部345的后部)的内侧(驱动器3的长轴侧)相邻配置。限制部335的高度被设定为比击打板31的高度(厚度)稍大,但比辊抵接部34的高度小。即,限制部335为不与推压辊57接触的高度。
如图6和图7所示,承受部35是设置在主体32的后端部的壁部。更详细而言,承受部35以连接一对辊抵接部34的后端部(倾斜部343)的方式设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承受部35被配置在比支承面331的后端靠后侧的位置。承受部35是承受由于对钉子101的击打而产生的对击打板31的反作用力的部分。承受部35的前表面以与动作线L(驱动器3的长轴)交叉(详细而言,大致正交)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延伸。承受部35的前表面作为与击打板31的后端面313(参照图5)抵接而承受反作用力的承受面351发挥功能。
两个限制部36分别是构成为限制击打板31向远离支承面331的方向(即,上方)移动的部位。两个限制部36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配置。另外,限制部36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被支承面331支承的击打板31配置在与支承面331相反一侧(即上侧)的位置。下面,将两个限制部36中的配置于后侧的一方称为后侧限制部361,将配置于前侧的一方称为前侧限制部363。
在本实施方式中,后侧限制部361构成为在主体32的后端部与承受部35的上端部连接且向前方突出的顶壁部。后侧限制部361以从上侧覆盖被支承在主体32上的击打板31的后端部312的方式配置(参照图5)。此外,在前后方向上,后侧限制部361的前端位于与支承面331的后端大致相同的位置,在后侧限制部361的正下方形成有空间。后侧限制部361的下表面与支承面331之间的上下方向上的距离被设定为比击打板31的厚度稍大的程度。后侧限制部361的下表面与击打板31的上表面抵接,作为限制击打板31向上方移动的限制面362发挥功能。
前侧限制部363构成为设置于主体32的前部的梁状部。更详细而言,前侧限制部363以连接一对辊抵接部34的前端部(倾斜部341)的方式设置。此外,前侧限制部363被配置在比支承面331的前端靠前侧的位置,位于支承部33的前端部的缺口部分(空间)的正上方。前侧限制部363在前后方向上被配置在相对于被支承于主体32的击打板31的中央部稍靠后侧的部分的上侧(参照图5)。前侧限制部363的下表面与支承面331之间的上下方向上的距离被设定为比击打板31的厚度稍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距离比后侧限制部361的限制面362与支承面331之间的上下方向上的距离稍大。这是为了在后述的驱动器3的组装过程中,易于击打板31相对于主体32的定位。前侧限制部363的下表面也与击打板31的上表面抵接,作为限制击打板31向上方移动的限制面364发挥功能。
此外,在支承部33上,在比前侧限制部363靠前方的位置设置有将缺口部分的左右的端部连起来的梁状的连接部337。连接部337的上表面位于比支承面331靠下方的位置。此外,连接部337是为了加强缺口部分而设置的。
一对摩擦卡合部37是构成为能够与飞轮53摩擦卡合的部位。如图3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摩擦卡合部37从支承部33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分别沿着支承部33的左右的端部在大致前后方向上延伸。如图6和图7所示,一对臂部38是从主体32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左右的端部(详细而言,支承部33和摩擦卡合部37)分别向左方和右方突出的部位。如上所述,臂部38与复位机构7(参照图1)的拉索连接,臂部38被拉索向后方拉引,从而使打入钉子101后的驱动器3返回初始位置。
如图3~图5所示,压入销39是用于限制由主体32保持的击打板31相对于主体32沿前后方向(长轴方向)移动,并防止击打板31从主体32脱落的部件。本实施方式的压入销39是金属制的圆柱状部件,构成为能够压入压入孔333。压入销39例如可以构成为在轴向的一端部设置有多个突起的销或辊销。
下面对击打板31、主体32和压入销39的结合方法(即,驱动器3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图5所示,击打板31被定位支承于主体32,压入销39与主体32和击打板31卡合,由此形成驱动器3。作业者首先将击打板31保持在从支承面331向上方离开的位置,使击打板31的前端部311通过以下通路,即通过在左右方向上一对辊抵接部34之间且在上下方向上前侧限制部363与连接部337之间的通路。由于支承面331、前侧限制部363和连接部337为上述的配置关系,因此,此时,作业者能够在击打板31的前侧朝向斜下方的状态下使击打板31易于通过通路。作业者使击打板31向前方移动直到后端部312位于比后侧限制部361靠前方的位置为止,而配置在支承面331上。另外,此时,击打板31的后部在左右方向上嵌入到一对限制部335之间。击打板31在下表面314与支承面331接触的状态下被支承部33支承。此时,击打板31的卡合孔315位于比支承部33的压入孔333靠前方的位置。如图5所示,作业者使击打板31沿着支承面331向后方滑动至击打板31的后端面313与承受部35的承受面351抵接的位置(以下,称为抵接位置)。
此外,也可以代替上述步骤,作业者使击打板31的后端部312从主体32的前侧通过以下通路,即在前侧限制部363和连接部337之间通过的通路,然后在下表面314与支承面331接触的状态下使击打板31呈直线状向后方移动,而将击打板31配置在抵接位置。但是,在本步骤中,由于需要将击打板31的后端部312从前方插入一对限制部335之间,因此上述步骤更容易。
当击打板31被配置在抵接位置(参照图5)时,击打板31的卡合孔315在上下方向上与支承部33的压入孔333重叠。作业者从击打板31的上侧将压入销39贯插于卡合孔315,并将压入销39的下部压入压入孔333。或者,作业者也可以从主体32(支承部33)的下侧将压入销39压入压入孔333。据此,压入销39被固定于主体32(支承部33)。如上所述,卡合孔315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设定为比压入销39的直径大。当击打板31被配置在抵接位置时,压入销39的上部成为与卡合孔315松动地配合的状态。更详细而言,压入销39在前后设置有间隙的状态下被配置在卡合孔315内。另一方面,卡合孔315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与压入销39的直径大致相同。另外,如上所述,击打板31的后部被配置在一对限制部335(限制面336)之间。因此,在实质上禁止击打板31沿左右方向移动的状态下,击打板31能够从抵接位置相对于主体32向前方移动到压入销39与卡合孔315的后端抵接的位置(即,压入销39后侧间隙的长度所对应的量)。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打钉机1的动作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在打钉机1中,在被支承于枪嘴部12的接触臂(未图示)被按压于被加工物体100的状态下作业者扣动操作扳机131时,驱动器驱动机构5进行动作。更详细而言,电机2被驱动而使飞轮53旋转,并且推压辊57移动到推压位置。据此,驱动器3被按压在飞轮53上,与飞轮53摩擦卡合,接受飞轮53的旋转动能,从而沿动作线L朝向打入位置向前方移动。此时,即使当击打板31相对于主体32被配置在比抵接位置靠前方的位置时,与飞轮53摩擦卡合的主体32也相对于击打板31向前方移动,从而将击打板31配置在抵接位置。主体32和被配置在抵接位置的击打板31一体地向前方移动。
驱动器3在驱动器通路内击打钉子101而将钉子101从射出口123射出,到达打入位置打入被加工物体100(参照图2)。此时,在驱动器3上作用有由打入产生的反作用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击打钉子101而打入的击打板31作用有朝向后方的反作用力,但主体32的承受部35的承受面351与击打板31的后端面313抵接而承受该后端面313。如上所述,在击打板31被配置在抵接位置的情况下,在与卡合孔315松动地配合的压入销39的前后存在间隙,压入销39在前后方向上不与击打板31接触。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由于打入而产生的冲击传递给压入销39。
另外,击打板31具有因打入时的冲击而从主体32的支承面331向上方移动的倾向。但是,在击打板31要相对于主体32向上方移动的情况下,两个限制部36(限制面362、364)从上侧与击打板31抵接,从而禁止击打板31进一步向上方移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限制部363的限制面364随着朝向前方而稍微向上方倾斜,允许击打板31的前端部311向上方移动一些,从而有效地释放冲击。另外,通过压入销39和一对限制部335(限制面336),来限制击打板31相对于主体32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
当驱动器3到达打入位置时,复位机构7进行动作,使驱动器3向后方的初始位置复位。此时,与复位机构7连接的主体32相对于击打板31向后方移动,在压入销39与卡合孔315的后端抵接的状态下,驱动器3向后方移动。但是,在返回过程中,由于不发生打入时那样的冲击,因此施加于压入销39的负荷较小。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打钉机1的驱动器3整体不是作为单一部件而构成,而是构成为包括单独形成的击打板31、主体32和压入销39。如此,通过使驱动器3形成为不同的部件相结合的结构,能够分别以适当的材料和方法来分别形成主体32和击打板31。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击打板31具有击打钉子101的功能,与此相对,主体32具有通过与飞轮53摩擦卡合而接受飞轮53的旋转动能的功能。因此,由于击打板31和主体32所要求的特性等不同,所以能够分别形成这些部件特别有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驱动器3在上下方向(与支承面331交叉的方向)上,在主体32的支承面331与两个限制部36之间配置击打板31,使压入销39与击打板31和主体32卡合来限制两者在前后方向上的相对移动,仅此就能够易于进行组装。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击打板31的下表面314和主体32的支承面331构成为与动作线L(驱动器3的长轴)平行的平面,因此能够在使下表面314在支承面331上滑动的同时,易于将击打板31定位在抵接位置。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实现具有易于制造的结构的驱动器3,而不受用于击打钉子101的前端部311的粗细的影响。
在驱动器3进行打入时,在击打板31上作用有朝向后方的反作用力,但主体32的承受面351承受该反作用力。另外,即使由于打入的冲击而使击打板31向远离支承面331的方向移动,两个限制部36也会限制该移动。因此,即使是单独的击打板31和主体32相结合的驱动器3,也能够适当地进行钉子101的打入。
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限制部36中的后侧限制部361被设置在击打板31的后端部312的上侧且与后端部312相向的位置。据此,能够可靠地限制由于打入冲击而使击打板31中最远离击打钉子101的前端部311的部分向远离支承面331的方向移动。另外,由于压入销39在前后方向上被配置在两个限制部36之间,因此能够稳定地限制击打板31相对于主体32沿前后方向移动和向远离支承面331的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承受面351构成为与击打板31的后端面313抵接。因此,能够将击打板31的后端部312、主体32的承受面351及其周边部分(承受部35)形成为简单的构造,因此能够抑制制造成本。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连续形成承受部35和限制部36中的一个,能够实现特别简单且合理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压入销39被固定于主体32,且压入销39的上部以在前后方向上设置有间隙的状态被配置在设于击打板31的卡合孔315内。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打入时的冲击传递给压入销39。因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能够通过简单结构的压入销39来限制击打板31与主体32在前后方向上的相对移动。据此,能够抑制制造成本。尤其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根据压入销39插入到击打板31的卡合孔315内的结合结构,能够使支承部33和击打板31在上下方向上的厚度较小,其中压入销39以在与支承面331正交的方向即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被固定于支承部3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孔315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设定为与压入销39大致相同。据此,也能够使压入销39发挥限制击打板31相对于主体32沿左右方向移动的功能。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8~图12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钉机1进行说明。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打钉机1包括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器3不同结构的驱动器4,除了驱动器4以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另外,驱动器4的大部分结构与驱动器3相同。因此,下面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简化说明,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8~图10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器3同样,本实施方式的驱动器4通过将单独形成的击打板41、主体42和螺纹部件49结合而形成。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击打板31(参照图、图5)同样,击打板41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矩形薄板状长形部件,并且具有前端部311、后端部312和卡合孔315。但是,击打板41中的卡合孔315与后端部312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被设定为比击打板31中的卡合孔315与后端部312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稍短。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击打板41的大部分具有均匀的宽度(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另一方面,卡合孔315的周边部分形成为宽幅部417,该宽幅部417的宽度比其他部分的宽度宽。宽幅部417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被设定为比主体42的一对辊抵接部34的间隔稍窄。而且,在宽幅部417的后方,与宽幅部417连续地设置有倾斜部418,该倾斜部418在从上方观察时随着靠向后方而宽度变窄。即,倾斜部418的左右侧面被构成为随着靠向后端部312而向彼此接近的方向(朝向击打板31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倾斜的一对倾斜面419。
如图11和图12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体32(参照图6、图7)同样,主体42构成为支承击打板41的支承部件,包括支承部43、一对辊抵接部34、一对承受部45、两个限制部36(后侧限制部361、前侧限制部363)、一对摩擦卡合部37和一对臂部38。这些部分全部一体成型,主体42是单一的金属部件。
支承部43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部33(参照图6、图7)同样,是构成为支承击打板41(详细而言,击打板41的后部)的板状部件,从上方观察时的形状与支承部33大致相同。支承部43的上表面构成为支承击打板41的支承面431。在支承部43上,代替压入孔333而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通支承部43的螺纹孔43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代替一对限制部335,而设置有从支承面431向上方突出的一对承受部45。一对支承部45被配置在从主体42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驱动器3的长轴)离开相同距离的位置,且具有左右对称形状。更详细而言,各承受部45构成为,在从上方观察的情况下,前半部分随着靠向后方而宽度朝向主体42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变宽,另一方面,后半部分以均匀的宽度与中心线平行地延伸。即,一对承受部45的前半部分的相向面是随着靠向后方而向彼此接近的方向(朝向左右方向的中心线)倾斜的一对倾斜面。一对支承部45的后半部分的相向面是与中心线平行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平行面。前半部分的一对倾斜面与击打板41的一对倾斜面419(参照图9)对准,作为与一对倾斜面419抵接来承受反作用力的一对承受面451发挥功能。另外,后半部分的一对平行面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比击打板41的倾斜部418的后侧部分的宽度稍大的程度。后半部分的一对平行面作为限制击打板41相对于主体42沿左右方向移动的限制面453发挥功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承受部35(参照图7)相同的后壁部46被设置于主体32的后端部,在其上端部连接有后侧限制部361。然而,如上所述,击打板41(参照图9)的比卡合孔315靠后侧的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稍短,如图9和图10所示,即使将击打板41配置在一对倾斜面419与承受部45的一对承受面451抵接的位置(下面称为抵接位置),击打板41的后端面313也不与该壁部抵接。
螺纹部件49构成为能够与支承部43的螺纹孔433旋合。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螺纹部件49构成为无头螺钉。
本实施方式的击打板41、主体42和螺纹部件49的结合方法(即,驱动器4的组装方法)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方法相同,因此下面简单地进行说明。
作业者首先将击打板41保持在与支承面431的上方分离的位置,使击打板41的前端部311通过以下通路,即在前侧限制部363与连接部337之间通过的通路。作业者使击打板41向前方移动到后端部312位于比后侧限制部361靠前方的位置,而配置在支承面431上。另外,此时,击打板41的后部被配置在一对承受部45之间。作业者使击打板41沿着支承面431向后方滑动到抵接位置。或者,作业者使击打板41从主体42的前侧通过通路,并向后移动到抵接位置。此外,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一对承受部45的前端的左右方向上的间隔比击打板41的后端部312的宽度宽,因此即使在本步骤中也能够易于将击打板41定位并支承在主体42上。
如图10所示,当击打板41被配置在抵接位置时,击打板41的卡合孔315在上下方向上与支承部43的螺纹孔433重叠。作业者从击打板41的上侧将螺纹部件(无头螺钉)49贯插于卡合孔315,并使螺纹部件49的下部旋合于支承部43的螺纹孔433。或者,作业者从支承部43的下侧使螺纹部件49与螺纹孔433旋合,直到螺纹部件49的上部插入到卡合孔315中的位置为止。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当将击打板41配置在抵接位置时,螺纹部件49的上部以前后设置有间隙的状态被配置在卡合孔315内。在通过螺纹部件49和承受部45(限制面453)实质上禁止击打板31沿左右方向移动的状态下,击打板31能够从抵接位置相对于主体42向前方移动到螺纹部件49与卡合孔315的后端抵接的位置(即,螺纹部件49后侧间隙的长度所对应的量)。
当通过本实施方式的驱动器4打入钉子101时,主体42的一对承受面451与击打板41的一对倾斜面419抵接,承受对击打板41的反作用力。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将击打板41配置在抵接位置时,在与卡合孔315松动地配合的螺纹部件49的前后存在间隙,螺纹部件49不与击打板41接触。因此,抑制由于打入而产生的冲击传递给螺纹部件49。驱动器4通过复位机构7向初始位置的移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驱动器4也可以通过与驱动器3相同的结构来发挥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效果。即,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器3相同,驱动器4具有能够易于制造的结构,而与击打钉子101的前端部311的粗细无关,从而能够适当地进行钉子101的打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击打板41具有一对倾斜面419,该一对倾斜面419随着靠向后方而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倾斜,并且主体42具有一对承受面(倾斜面)451,该一对承受面451构成为抵接于一对倾斜面419。因此,可确保击打板41与承受面451抵接的面积较大,从而能够抑制承受面451的表面压力。据此,能够良好地保持主体42(承受部45)的耐用性。此外,由于一对承受面451左右对称地配置,因此能够以稳定的姿势承受击打板31。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螺纹部件49旋合于主体42(支承部43),并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固定,另一方面,与击打板41的卡合孔315松动地配合。驱动器4中的击打钉子101的击打板41(前端部311)与其他部分相比更容易产生磨损、变形。根据本方式,通过从主体42拆下螺纹部件49,能够解除击打板41与主体42之间的结合,并且能够更换击打板41。
上述实施方式仅是示例,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入工具并不限定于所例示的打钉机1的结构。例如,可以增加下述例示的变更。此外,这些变更中,仅其中的任一个或多个可与实施方式所示的打钉机1或各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组合来采用。
打入工具也可以是打出钉子101以外的打入件的工具。例如,也可以被具体化为打出铆钉、销、U形钉(staple)等的大头钉枪(tack gun)、订书机打钉枪(stapler gun)。另外,飞轮53的驱动源并不特别限定于电机2。例如,也可以代替无刷DC电机而采用交流电机。
驱动器驱动机构5和复位机构7可适当地变更,只要构成为能够分别使驱动器3、4向前方和后方移动即可。例如,驱动器驱动机构5只要构成为使驱动器3、4从初始位置向打入位置移动即可,并不限定于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包括电机2和飞轮53的结构。例如,驱动器驱动机构5可以是由电机和多个齿轮等构成的机构,也可以采用以下构成的机构:通过电机2往复驱动配置在气缸内的活塞,并通过空气弹簧的作用使驱动器3、4移动。另外,也可以代替通过使驱动器3、4直接与飞轮53摩擦卡合来传递旋转动能的机构,而采用经由传递部件将飞轮53的旋转动能传递给驱动器3、4的机构。例如,可以采用将配置在飞轮53的径向外侧、且能够分别与驱动器3、4和飞轮53摩擦卡合的环状部件用作传递部件的机构,或者采用使用中间辊的机构。另外,例如,复位机构7是利用扭力螺旋弹簧的弹力使驱动器3、4向后方移动的结构,但例如也可以采用利用压缩螺旋弹簧或拉伸螺旋弹簧的弹力的结构。
驱动器3、4的结构例如可以进行以下例示的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被固定(压入或旋合)于主体32、42的压入销39、螺纹部件49与设置于击打板31、41的卡合孔315松动地配合。但是,也可以与该示例相反,而是被固定(压入或旋合)于击打板31、41的压入销39、螺纹部件49与设置在主体32、42上的卡合孔315松动地配合。卡合孔315不需要是贯通孔,也可以是有底孔。也可以在压入销39、螺纹部件49的左右也设置间隙。虽然优选卡合孔315构成为在击打板31、41配置于抵接位置时在压入销39、螺纹部件49的前后存在间隙,但只要承受面351、451能够大致完全地承受打入时的反作用力,也可以是与压入销39、螺纹部件49大致相同直径(即,实质上没有间隙的状态)的孔部。
也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分开地设置多个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压入销39、螺纹部件49和卡合孔315。在这种情况下,多个压入销39、螺纹部件49能够限制击打板31、41相对于主体32、42沿左右方向的移动。另外,也可以将击打板31、41的宽幅部317、417的宽度设定为比一对辊抵接部34在左右方向上的间隔稍小,据此来将一对辊抵接部34用于限制击打板31、41相对于主体32、42沿左右方向的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省略限制部335、承受部45的后半部分。
支承击打板31、41的支承面331、431不需要是与动作线L(驱动器3、4的长轴)平行的平面。但是,若击打板31、41的外表面是可沿前后方向滑动的面,则在易于向主体32、42组装这方面考虑,那么优选支承击打板31、41的支承面331、431是与动作线L(驱动器3、4的长轴)平行的平面。例如,也可以是击打板31、41的下表面314和支承面331、431由沿着动作线L(驱动器3、4的长轴)延伸(不与动作线L交叉)的截面圆弧状的弯曲面构成。另外,支承面331、431的大小、主体32、42中的配置位置、击打板31中被支承面331、431支承的部分也可以适当变更。
限制部36的数量、形状、配置位置能够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上的限制部36。此外,为了稳定地支承击打板31、41和限制击打板31、41的移动,优选为,多个限制部36中的两个被配置在主体32、42的前部和后部,并且支承面331、431的至少一部分在前后方向上位于两个限制部36之间。
击打板31、41的长度、厚度、宽度、前端部311的形状等可以根据打入件而适当变更。另外,主体32中的辊抵接部34、摩擦卡合部37、臂部38的结构能够根据所采用的驱动器驱动机构5的结构而适当变更。
以下示出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各结构要素与本发明的各结构要素的对应关系。打钉机1是“打入工具”的一例。动作线L是“动作线”的一例。驱动器3、4分别是“驱动器”的一例。击打板31、41分别是“击打部件”的一例。前端部311、后端部312和后端面313分别是“前端部”、“后端部”和“后端面”的一例。主体32、42分别是“支承部件”的一例。压入销39和螺纹部件49分别是“卡合部件”的一例。支承面331、431分别是“支承面”的一例。承受面351和一对承受面451分别是“至少一个承受面”的一例。限制部36(后侧限制部361和前侧限制部363)是“多个限制部”的一例。击打板41的一对倾斜面419是“(击打部件的)一对倾斜面”的一例。主体42的一对承受面451是“(支承部件的)一对倾斜面”的一例。卡合孔315是“孔部”的一例。电机2、飞轮53分别是“电机”、“飞轮”的一例。
并且,鉴于本发明和上述实施方式的主旨,构成以下结构(方式)。可以将以下结构中仅任意一个或者多个与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所示的打钉机1或者各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技术特征组合来采用。
[方式1]所述卡合部件构成为,沿所述交叉方向延伸并卡合于所述支承部件和所述击打部件。
[方式2]所述卡合部件是螺钉或销。
[方式3]所述击打部件具有沿所述交叉方向贯通的通孔,
所述卡合部件被固定于所述支承部件并沿所述交叉方向延伸,其至少一部分被插入到所述通孔中。
卡合孔315是本方式的“通孔”的一例。
[方式4]所述多个限制部作为所述支承部件的一部分与所述支承部件一体成型。
[方式5]所述打入工具还具有推压辊,该推压辊在所述驱动器向前方移动的过程中,将所述驱动器向接近所述飞轮的方向按压,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一对辊抵接部,该一对辊抵接部构成为从所述支承面向所述交叉方向突出,并与所述推压辊抵接而承受推压,
所述支承面被配置在所述一对辊抵接部之间。
推压辊57和一对辊抵接部34分别是本方式的“推压辊”和“一对辊抵接部”的一例。
[方式6]所述承受面是沿与所述动作线交叉的方向延伸的面。
[方式7]所述支承部件还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构成为限制所述击打部件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在与所述前后方向及所述交叉方向这两方交叉的方向上移动。
承受部45的后半部分、一对限制部335是本方式的“限制部”的一例。

Claims (9)

1.一种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驱动器,该驱动器构成为通过沿着规定所述打入工具的前后方向的动作线呈直线状向前方移动来击打打入件且将其打入被加工物体,
所述驱动器具有击打部件、支承部件和卡合部件,其中,
所述击打部件是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形部件,具有前端部和后端部,所述前端部构成为击打所述打入件;
所述支承部件构成为支承所述击打部件;
所述卡合部件构成为与所述击打部件和所述支承部件卡合以限制所述击打部件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移动,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支承面、至少一个承受面和多个限制部,其中,
所述支承面支承所述击打部件的一部分;
所述至少一个承受面构成为承受由所述打入件的打入而产生的对所述击打部件的反作用力;
所述多个限制部构成为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配置并且在与所述支承面交叉的交叉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击打部件配置在与所述支承面相反的一侧以限制所述击打部件向远离所述支承面的方向的移动,
所述击打部件和所述支承部件中的一方具有孔部,
所述卡合部件被固定在所述击打部件和所述支承部件中的另一方上,所述卡合部件的一部分以在所述前后方向上设置有间隙的状态被配置在所述孔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限制部中的一个限制部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被设置在与所述击打部件的所述后端部相向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承受面构成为与所述击打部件的后端面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击打部件具有一对倾斜面,所述击打部件的所述一对倾斜面随着靠向后方而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倾斜,
所述至少一个承受面包括一对倾斜面,所述承受面的所述一对倾斜面构成为与所述击打部件的所述一对倾斜面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件在所述前后方向上被配置在所述多个限制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件以可拆卸的方式被固定在所述击打部件和所述支承部件中的所述另一方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件构成为沿所述交叉方向延伸并与所述支承部件和所述击打部件卡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件是螺钉或销。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电机和飞轮,其中所述飞轮由所述电机驱动旋转,
所述驱动器构成为接受所述飞轮的旋转动能而向前方移动,
所述支承部件是构成为接受所述旋转动能的部位。
CN201980080525.1A 2018-12-04 2019-11-12 打入工具 Active CN1131651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27341A JP7118873B2 (ja) 2018-12-04 2018-12-04 打込み工具
JP2018-227341 2018-12-04
PCT/JP2019/044423 WO2020116103A1 (ja) 2018-12-04 2019-11-12 打込み工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65150A CN113165150A (zh) 2021-07-23
CN113165150B true CN113165150B (zh) 2024-02-13

Family

ID=709753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80525.1A Active CN113165150B (zh) 2018-12-04 2019-11-12 打入工具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975433B2 (zh)
JP (1) JP7118873B2 (zh)
CN (1) CN113165150B (zh)
DE (1) DE112019005552T5 (zh)
WO (1) WO20201161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18873B2 (ja) * 2018-12-04 2022-08-16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込み工具
EP4081371A2 (en) * 2019-12-24 2022-11-02 Black & Decker Inc. Flywheel driven fastening tool
WO2024145572A1 (en) * 2022-12-29 2024-07-04 Black & Decker, Inc. Driver member for a fastening tool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29729A (ja) * 2007-03-16 2008-10-02 Makita Corp 電動工具
CN101296783A (zh) * 2005-10-26 2008-10-29 美克司株式会社 空气压力式螺钉打入器
CN102689288A (zh) * 2011-03-23 2012-09-26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自动打钉枪
CN202702200U (zh) * 2011-08-06 2013-01-30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动力工具
JP2016068221A (ja) * 2014-09-30 2016-05-09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打込機
JP2018140480A (ja) * 2017-02-28 2018-09-13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込み工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28868A (en) * 1983-03-17 1990-05-29 Duo-Fast Corporation Fastener driving tool
US7686199B2 (en) * 2004-04-02 2010-03-30 Black & Decker Inc. Lower bumper configuration for a power tool
US8011549B2 (en) * 2004-04-02 2011-09-06 Black & Decker Inc. Flywheel configuration for a power tool
US20050217416A1 (en) * 2004-04-02 2005-10-06 Alan Berry Overmolded articl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same
US8123099B2 (en) * 2004-04-02 2012-02-28 Black & Decker Inc. Cam and clutch configuration for a power tool
US7726536B2 (en) * 2004-04-02 2010-06-01 Black & Decker Inc. Upper bumper configuration for a power tool
TWI385058B (zh) * 2010-04-26 2013-02-11 Basso Ind Corp Electric nail gun drive device
US10022848B2 (en) * 2014-07-28 2018-07-17 Black & Decker Inc. Power tool drive mechanism
US20170066116A1 (en) * 2013-10-09 2017-03-09 Black & Decker Inc. High Inertia Driver System
TWI710435B (zh) * 2017-01-19 2020-11-21 鑽全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動釘槍的衝擊裝置
JP7118873B2 (ja) * 2018-12-04 2022-08-16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込み工具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96783A (zh) * 2005-10-26 2008-10-29 美克司株式会社 空气压力式螺钉打入器
JP2008229729A (ja) * 2007-03-16 2008-10-02 Makita Corp 電動工具
CN102689288A (zh) * 2011-03-23 2012-09-26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自动打钉枪
CN202702200U (zh) * 2011-08-06 2013-01-30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动力工具
JP2016068221A (ja) * 2014-09-30 2016-05-09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打込機
JP2018140480A (ja) * 2017-02-28 2018-09-13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込み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65150A (zh) 2021-07-23
JP7118873B2 (ja) 2022-08-16
JP2020089934A (ja) 2020-06-11
DE112019005552T5 (de) 2021-08-05
US20210394346A1 (en) 2021-12-23
US11975433B2 (en) 2024-05-07
WO2020116103A1 (ja) 2020-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165150B (zh) 打入工具
US8336748B2 (en) Fastener driver with driver assembly blocking member
EP2711135B1 (en) Magnetic profile lifter
EP3269512B1 (en) Driving tool
KR100626980B1 (ko) 전동 호치키스
US10919136B2 (en) Driving tool
CN112091895B (zh) 打入工具
EP2716409A2 (en) Activation system having multi-angled arm and stall release mechanism
AU2017286900B2 (en) Driver rebound plate for a fastening tool
JP6928457B2 (ja) 打込み工具
JP2020082302A (ja) 打込み工具
WO2019078008A1 (ja) 打込み工具
WO2024004468A1 (ja) 作業機
CN107598843B (zh) 打入工具
JP5376398B2 (ja) バネ式止具打込機
JP7137447B2 (ja) 打ち込み工具
US20240300078A1 (en) Driving tool
JP2024127742A (ja) 打ち込み工具
DE102024106359A1 (de) Eintreibwerkzeug
JP2023034618A (ja) 作業機
WO2024145686A1 (en) Driver blade guide for a fastening tool
CN118617360A (zh) 打入工具
WO2024145572A1 (en) Driver member for a fastening tool
CN117584080A (zh) 打入工具
CN118372212A (zh) 打入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