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98843A - 打入工具 - Google Patents

打入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98843A
CN107598843A CN201710266626.0A CN201710266626A CN107598843A CN 107598843 A CN107598843 A CN 107598843A CN 201710266626 A CN201710266626 A CN 201710266626A CN 107598843 A CN107598843 A CN 1075988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k
work head
flywheel
endless member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6662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98843B (zh
Inventor
秋叶美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5988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988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988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988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工作头将打入件打出,来将打入件打入被加工物体的打入工具,能够提高工作头的耐用性。打钉机(1)具有:飞轮(4);工作头(3),其被保持于能够沿着动作线路(L)在初始位置和打入位置之间移动;环状部件(5),其能够将飞轮(4)的旋转能量向工作头(3)传递;和动作机构(7),其使工作头(3)从初始位置向传递位置移动。环状部件(5)在工作头(3)被配置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呈松动嵌入状配置于飞轮(4)的外周。在工作头(3)被移动至传递位置的情况下,环状部件(5)与工作头(3)、飞轮(4)摩擦卡合,环状部件(5)通过飞轮(4)而旋转,来将工作头(3)从传递位置向打入位置推压。

Description

打入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打入工具,该打入工具通过将打入件打出,来将打入件打入被加工物体。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打入工具,其构成为,通过使工作头呈直线状移动来打出钉子等打入件。例如,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打入工具中,通过执行器(actuator)被驱动的随动件(follower),将工作头推压至在工作头的下方旋转的飞轮。据此,飞轮的旋转能量被传递至工作头。工作头沿着规定的驱动轴被推向前方,则钉子从机头部被打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发明专利第9126319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在上述的打入工具中,随动件(follower)将处于停止状态的工作头的特定区域推压至处于正在高速旋转状态的飞轮上,因此,该区域相比于其他部分更容易磨损。因此,从提高工作头的耐用性的观点来看,上述的打入工具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通过工作头将打入件打出,据此,将打入件打入被加工物体的打入工具中,提供一种有助于提高工作头的耐用性的技术。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打入工具,该打入工具构成为,通过将打入件打出,来将打入件打入被加工物体。该打入工具具有:飞轮、工作头、环状部件和工作头移动机构。
飞轮构成为,以第一旋转轴为中心被旋转驱动。工作头在飞轮的径向上相对于飞轮的外周相向配置,并且被保持为能够沿着动作线路在初始位置和打入位置之间移动。环状部件构成为能够将飞轮的旋转能量传递给工作头。工作头移动机构构成为使工作头从初始位置向传递位置相对于环状部件移动,其中在传递位置,所述环状部件能够将旋转能量传递给工作头。
在工作头被配置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环状部件相对于飞轮的外周呈松动嵌入状配置。另外,在通过工作头移动机构使工作头移动至传递位置的情况下,工作头和飞轮摩擦卡合,环状部件通过飞轮以与第一旋转轴不同的第二旋转轴为中心旋转,来将旋转能量传递给工作头,据此,来将工作头从传递位置朝向打入位置的打入方向推压。
根据上述结构的打入工具,工作头通过隔着环状部件被传递的飞轮的旋转能量,被朝向打入位置推压。在工作头被配置于初始位置时,环状部件相对于飞轮呈松动嵌入状配置,当工作头移动至传递位置时,环状部件与工作头和飞轮摩擦卡合,通过飞轮而使环状部件旋转。因此,工作头不会直接与高速旋转的飞轮抵接。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工作头的磨损。也就是说,能够提高工作头的耐用性。另外,环状部件在磨损了的情况下需要更换,但由于环状部件比工作头更廉价,因此能够降低更换部件的成本。
另外,环状部件在向工作头传递旋转能量时,以与第一旋转轴不同的第二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因此,在传递开始时与飞轮抵接的环状部件的区域总是不同,因此,能够防止仅环状部件的特定区域发生磨损。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优选打入工具还具有保持机构,该保持机构以使环状部件能够在离开位置和接触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保持该环状部件,其中,离开位置是指环状部件离开飞轮的外周的位置,接触位置是指环状部件的一部分接触外周的位置。优选保持机构构成为:在工作头被配置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将环状部件保持在离开位置;并且在通过工作头移动机构将工作头移动至传递位置的情况下,将根据工作头的移动而移动了的环状部件保持在接触位置。
在本方式的打入工具中,在工作头被配置于初始位置时环状部件被保持在离开位置,因此,环状部件不会通过飞轮而旋转。另一方面,环状部件根据工作头向传递位置的移动而向接触位置移动,并被保持机构保持,该环状部件的一部分与飞轮的外周接触而旋转。根据上述结构的保持机构,能够将环状部件的旋转开始的时间与工作头向传递位置的移动适当地联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传递位置也可在动作线路方向上位于初始位置和打入位置之间。另外,所述工作头移动机构构成为,沿着动作线路将工作头从初始位置向传递位置推压。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在工作头沿着动作线路从初始位置向打入位置移动的途中具有传递位置,因此,能够使工作头以一系列的动作顺畅地移动至打入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优选打入工具还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在工作头和飞轮的外周之间的相向方向上限制工作头向离开飞轮的方向移动。优选工作头具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设置为,在工作头从初始位置向传递位置移动的过程中,与环状部件抵接。另外,优选倾斜部在所述相向方向上的倾斜部的厚度,在与所述打入方向相反方向上逐渐增加。根据上述结构,工作头在通过限制部限制其向离开飞轮的方向移动的状态下,从初始位置向传递位置移动。在该过程中,由于在与打入方向相反方向上厚度逐渐增加的倾斜部与环状部件抵接,因此,倾斜部作为凸轮发挥作用,另外,发挥楔子作用,由此能够使环状部件有效地向飞轮的外周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优选打入工具还具有限制部,所述限制部在工作头和飞轮的外周之间的相向方向上限制工作头向离开飞轮的方向移动。优选限制部包含有:抵接部件,其结构为能够与工作头抵接;和施力部件,其在所述相向方向上,隔着抵接部件将工作头向飞轮施力。优选工作头具有抵接面,所述抵接面在工作头从传递位置向打入位置移动时与抵接部件抵接。另外,优选所述工作头中的、在动作线路方向上与抵接面相对应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相向方向上的厚度,在与打入方向相反方向上以逐渐增加的方式形成。根据上述结构,工作头在与抵接部件的抵接面抵接而朝向飞轮施力的状态下,从传递位置向打入位置移动。此时,工作头中与抵接面相对应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在与打入方向相反方向上以厚度逐渐增加的方式形成,因此随着工作头的移动施力部件的施力増大。据此,通过来自打入件的反作用力,能够抑制工作头相对于环状部件呈滑动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优选工作头具有2个卡合部,所述2个卡合部隔着动作线路沿所述动作线路方向延伸。另外,优选打入工具还具有2个环状部件,所述2个环状部件分别与工作头的2个卡合部卡合。根据上述结构,由于2个环状部件隔着动作线路而分别卡合于2个卡合部,因此能够使工作头以稳定的姿势向打入方向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优选环状部件具有能够与工作头卡合的第一卡合部和能够与飞轮卡合的第二卡合部。优选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构成为,能够分别与工作头在动作线路方向上形成的槽和在飞轮的所述外周沿周方向形成的槽卡合的凸部。或者,优选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构成为,能够与工作头在动作线路方向上形成的突条和在飞轮的外周上沿周方向形成的突条分别卡合的凹部。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可靠地保证从飞轮向工作头传递旋转能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优选第一卡合部构成为,与工作头的槽或者凸部在第二旋转轴向上于2个卡合位置卡合,并且,第二卡合部也可为以下结构,与飞轮的槽或者所述凸部在第二旋转轴向上于2个卡合位置卡合。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与第二旋转轴垂直相交,且穿过第二旋转轴向上的第一卡合部和工作头的2个卡合位置的中间点的假想平面,穿过第二旋转轴向上的第二卡合部和飞轮的2个卡合位置的中间点。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环状部件与工作头、以及环状部件与飞轮分别在第二旋转轴向上以相同的假想平面为中心卡合,因此,环状部件能够以稳定的姿势与飞轮和工作头卡合而进行旋转。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优选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均形成为相对于上述方式的假想平面的对称形状。换而言之,优选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形成为在第二旋转轴向上以相同位置为中心的对称形状。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容易地形成环状部件,该环状部件能够以稳定的姿势与飞轮和工作头卡合而旋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工作头被配置于初始位置时打钉机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从上方观察工作头的立体图。
图3是从下方观察工作头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工作头被配置于打入位置时打钉机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5是图1的主体部的放大图。
图6是工作头被配置于初始位置时的飞轮、环状部件、保持机构和推压辊的立体图。
图7是飞轮的立体图。
图8是环状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图2的Ⅸ-Ⅸ剖视图。
图10是图9的1个环状部件和其周围部分的放大图。
图11是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12是板簧的立体图。
图13是止动件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被配置于传递位置的工作头和工作头驱动机构的说明图。
图15是图14的XV-XV剖视图。
图16是图15的1个环状部件和其周围部分的放大图。
图17是表示被配置于撞击位置的工作头和工作头驱动机构的说明图。
图18是图17的XVⅢ-XVⅢ剖视图。
图19是图18的1个环状部件和其周围部分的放大图。
图20是从上方观察变形例的工作头的立体图。
图21是变形例的工作头的侧视图。
图22是表示被配置于撞击位置的变形例的工作头和工作头驱动机构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实施方式中,以电动式打钉机1作为打入工具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打钉机1为可进行如下打钉作业的工具:通过将钉子101呈直线状打出,来将钉子101打入被加工物体(例如,木材)100。
首先,参照图1对打钉机1的大致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打钉机1主要具有:主体部10、机头部12、把手13和钉仓17。
主体部10包含有壳体11、工作头3、工作头驱动机构9和返回机构(未图示)。壳体11形成主体部10的外部轮廓,其中收装有工作头3、工作头驱动机构9和返回机构。工作头3构成为,可沿规定的动作线路L呈直线状移动。工作头驱动机构9构成为,通过使工作头3沿着动作线路L移动,来将钉子101从打钉机1打出。返回机构构成为,使打出钉子101之后的工作头3恢复至原来的位置。
机头部12被连接于动作线路L的延伸方向(下面只称作“动作线路L方向”)上的壳体11的一端,并且在动作线路L方向具有贯通机头部12的工作头通道(未图示)。工作头通道的一端在壳体11的内部开口,其另一端作为将钉子101打出的射出口123而在打钉机1的外部开口。在机头部12的前端设置有接触臂125,该接触臂125与射出口123邻接,且可沿前后方向伸缩。接触臂125与接触臂开关(未图示)电连接。
把手13从动作线路L方向上的壳体11的中央部向与动作线路L交叉的方向延伸。把手13为由作业者把持的部位。在把手13的基端部(与壳体11连接的端部)设置有供作业者扣动操作的扳机14。扳机14与扳机开关(未图示)电连接。另外,在把手13的顶端部(与基端部相反侧的端部)设置有具有端子等的电池安装部15。在电池安装部15安装有可拆卸的电池19。在把手13内部配置有用于控制工作头驱动机构9的控制器18等。上述的接触臂开关、扳机开关、后述的电机2、螺线管715等电连接在控制器18上。
钉仓17被安装于机头部12,可填充多根钉子101。被填充于钉仓17的钉子101通过钉子输送机构(未图示)被逐根供给至工作头通道。
在下面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工作头3的动作线路L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规定为打钉机1的前后方向,将设有射出口123侧规定为打钉机1的前侧(图1的右侧),将设有射出口123侧的相反侧(图1的左侧)规定为后侧。另外,将与动作线路L方向垂直,且与把手13的延伸方向相对应的方向(图1的上下方向)规定为打钉机1的上下方向,将把手13连接于主体部10(壳体11)的一侧(图1的上侧)规定为上侧,将把手13的顶端部(电池19被安装的端部)配置侧(图1的下侧)规定为下侧。
下面参照图1~图13对主体部10的内部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图1和图5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后述的环状部件5以局部破开的状态表示。
首先,参照图2和图3对工作头3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和图3所示,工作头3为长条状的部件,且在长轴方向上形成为左右对称形状。工作头3具有:主体部30,其整体形成为大致矩形薄板状;撞击部31,其相对于主体部30在左右方向的宽度变窄,且从主体部30的前端向前方延伸;和一对臂部35,其从主体部30的后部向左右突出。
主体部30是被后述的推压辊83(参照图5)推压而与环状部件5摩擦卡合的部位。主体部30具有一对辊抵接部301、柄抵接部305和一对环状部件卡合部306。下面对上述结构要素按照顺序进行说明。
一对辊抵接部301从主体部30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并以沿着主体部30的左右的端部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与主体部30形成为一体。在辊抵接部301的突出端(上端)形成的面部作为与推压辊83的外周面抵接的抵接面而形成。另外,辊抵接部301的前端部形成有朝向后方高度(上下方向的厚度)逐渐增加的倾斜部302。另外,倾斜部302可以是侧视时整体形成为直线状,也可以形成为至少局部平缓的圆弧状。也就是说,倾斜部302的抵接面可以整体为平面,也可整体为弯曲面,也可局部为平面局部为弯曲面。另外,倾斜部302的倾斜程度也可在中途变化。另一方面,辊抵接部301中的倾斜部302的后侧部分具有一定的高度。柄抵接部305以从主体部30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并在主体部30的后部以连接左右的辊抵接部301的方式向左右方向延伸。柄抵接部305为后述的柄711从后方与其抵接的部位。
一对环状部件卡合部306从主体部30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并且以沿着主体部30的左右的端部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与主体部30形成为一体。环状部件卡合部306的前端部形成有朝向后方高度(上下方向的厚度)逐渐增加的倾斜部307。与倾斜部302同样,倾斜部307可以是侧视时整体形成为直线状,也可以形成为至少局部平缓的圆弧状。另外,倾斜部307的倾斜程度也可在中途变化。在一对环状部件卡合部306上,分别形成有可卡合于后述的2个环状部件5的外周卡合部51的卡合槽308。各卡合槽308以从环状部件卡合部306的突出端向上方凹进的方式形成,并且在环状部件卡合部306的整个长度上沿前后方向延伸。另外,卡合槽308以左右方向上的宽度越向上越窄的方式(换而言之,规定卡合槽308的环状部件卡合部306在左右方向上的壁面越向上方越接近的方式)形成(参照图10)。另外,后面对工作头3和环状部件5之间的卡合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主体部30的后端32规定工作头3的后端。后端32为如下结构:通过与固定于壳体11的后端部内的后方止动部118(参照图1)抵接,来限制工作头3向超出该位置(后方止动部118所处的位置)的后方移动。撞击部31的前端310规定工作头的前端。前端310为如下这样的部位:其撞击钉子101(参照图1)的头部,将钉子101向前方打出来将钉子101打入被加工物体100。
一对臂部35在工作头3的前后方向上设置在与前述的柄抵接部305大致相同的位置,并且向主体部30的左右突出。臂部35为如下结构:通过与被固定于壳体11前端部的内部的一对前方止动部117(参照图1)抵接,来限制工作头3向超出该位置(一对前方止动部117所处的位置)的前方移动。另外,臂部35通过连接部件被连接于返回机构,这里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和图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打钉机1中,返回机构可以采用任意的已知的结构。例如,能够采用如下结构:使向前方移动至打入位置的工作头3隔着连接部件通过压缩弹簧的弹力而沿着动作线路L被拉回初始位置。
上述结构的工作头3被配置为,其长轴与动作线路L一致,而沿着打钉机1的前后方向延伸。另外,工作头3以沿着动作线路L(也称为打钉机1的前后方向,或者工作头3的长轴方向)可在初始位置和打入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被保持。
在此,参照图1和图4,对工作头3的初始位置和打入位置进行说明。初始位置是指:在工作头驱动机构9没有动作的状态(下面称为初始状态)下,工作头3被保持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工作头3的初始位置被设定为,工作头3的后端32与后方止动部118抵接的位置。打入位置是指:通过工作头驱动机构9驱动而向前方移动的工作头3将钉子101打入被加工物体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工作头3的打入位置被设定为,工作头3的前端310从射出口123稍突出的位置。打入位置也是一对臂部35的前端从后方与一对前方止动部117抵接的位置。根据上述的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换而言之,初始位置和打入位置是规定沿动作线路L移动的工作头3的移动范围的两端的位置。另外,前方止动部117和后方止动部118由缓冲件形成,以缓冲工作头3冲撞时的撞击力。
下面参照图5~图13对工作头驱动机构9的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工作头驱动机构9包含有电机2、飞轮4、2个环状部件5、保持机构6、动作机构7和推压机构8。下面按照顺序对上述的结构进行详细地说明。
参照图5对电机2进行说明。作为驱动源的电机2以输出轴的旋转轴与动作线路L垂直且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被配置于壳体11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机2采用以电池19作为电源而驱动的直流电机。在电机2的输出轴连接有与输出轴呈一体旋转的皮带轮2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机头部12的接触臂125(参照图1)推压被加工物体100而接触臂开关开启(ON)时,控制器18从电池19向电机2供给电流,使得电机2开始驱动。
参照图5和图7对飞轮4进行说明。飞轮4形成为圆筒状,如图5所示,在壳体11内的电机2的前侧,该飞轮4通过被穿插固定于通孔40(参照图7)的轴(未图示)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飞轮4通过电机2以旋转轴A1为中心被旋转驱动。旋转轴A1与电机2的旋转轴平行,且在与工作头3的动作线路L垂直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在飞轮4的支承轴上连接有与支承轴和飞轮4呈一体旋转的皮带轮41。在皮带轮21和皮带轮41上架设有皮带25。因此,当电机2被驱动时,电机2的旋转通过皮带25被传递至飞轮4,飞轮4沿图5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如图7所示,飞轮4的外周45包含有一对卡合槽47,该一对卡合槽47可与后述的2个环状部件5的内周卡合部53卡合。一对卡合槽47在旋转轴A1方向(左右方向)上以彼此分开的方式配置,其以朝向径向内侧(旋转轴A1)凹进的方式形成,且横贯飞轮4的全周延伸。另外,卡合槽47以左右方向的宽度朝向径向内侧变窄的方式(换而言之,规定卡合槽47的左右方向的壁面以朝向径向内侧接近的方式)形成(参照图10)。另外,飞轮4和环状部件5之间的卡合方式在后面详细说明。
参照图6和图8~图10,对2个环状部件5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各环状部件5形成为直径比飞轮4的直径大的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环状部件5的内径设定为,比飞轮4的外径(严格意义上来讲,穿过飞轮4的旋转轴A1至卡合槽47的底部的直径)大。2个环状部件5以与飞轮4的一对卡合槽47相对应的方式而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的状态,被配置于飞轮4的径向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2个环状部件5通过后述的保持机构6,以可移动的方式被保持在离开位置和接触位置,其中,离开位置是指环状部件5从飞轮4的外周45(更详细讲为卡合槽47)离开的位置,接触位置是指环状部件5的局部与外周45(更详细讲为卡合槽47)接触的位置。
各环状部件5为用于将飞轮4的旋转能量传递至工作头3的部件,结构为可与工作头3和飞轮4摩擦卡合。具体而言,如图8~图10所示,在环状部件5的外周侧部分设有可与工作头3的卡合槽308卡合的外周卡合部51,在环状部件5的内周侧部分设有可与飞轮4的卡合槽47卡合的内周卡合部53。
如图10所示,外周卡合部51形成为朝向环状部件5的径向外侧突出的凸部,另一方面,内周卡合部53形成为朝向环状部件5的径向内侧突出的凸部。另外,环状部件5的径向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的六边形状,外周卡合部51以轴向的厚度朝向环状部件5的径向外侧变小的方式形成,另一方面,内周卡合部53以轴向的厚度朝向环状部件5的径向内侧变小的方式形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周卡合部51和内周卡合部53均形成为,相对于与环状部件5的旋转轴A2(参照图14)垂直的假想平面VP呈对称形状。换而言之,外周卡合部51和内周卡合部53构成为,均成为以旋转轴A2方向上的相同位置为中心的凸部。另外,环状部件5、工作头3和飞轮4之间的卡合方式在后面详细说明。
参照图5、图6和图11~图13对保持机构6进行说明。如上所述,保持机构6构成为,以环状部件5可在离开位置和接触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保持该环状部件5。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保持机构6由一对环状部件施力部60和一对止动件66构成。
一对环状部件施力部60构成为,以从下侧对环状部件5向上方施力的状态支承该环状部件5。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环状部件施力部60配置在环状部件5的斜前下方和斜后下方。一对环状部件施力部60分别包含有支承部件61、支承轴62和一对板簧63。
如图11所示,支承部件61形成为圆筒状,并且具有沿轴向延伸的通孔615。在支承部件61的轴向的两端部设置有一对横贯全周的支承槽613,用于以环状部件5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环状部件5。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支承槽613作为沿支承部件61的径向突出的一对凸缘部612之间的间隙而形成。如图6所示,支承轴62被穿插于支承部件61的通孔615,支承轴62的两端部以从通孔615的两端伸出的状态被固定于支承部件61。如图12所示,板簧63整体形成为大致U字状。
如图5所示,各环状部件施力部60以支承轴62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支承轴62的两端部隔着板簧63通过被固定于壳体11内的支承体115(图中仅表示前侧)支承。
一对止动件66以限制环状部件5向上方移动的方式构成。如图13所示,各止动件66具有一对引导槽665。各引导槽665以环状部件5的外周卡合部51能够在其内部滑动的方式构成。如图6所示,一对止动件66被配置为:分别位于工作头3的下方,且位于环状部件5的斜前上方和斜后上方,并且其引导槽665与外周卡合部51相向配置。
在此,参照图6、图9和图10,对初始状态下的保持机构6对环状部件5的保持方式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被配置于飞轮4的径向外侧的环状部件5的外周卡合部51分别被配置于支承部件61的支承槽613内。被支承于支承体115(参照图5)的板簧63隔着支承轴62和支承部件61将环状部件5向上方施力。与此相对,一对止动件66从斜前上方和斜后上方与环状部件5的外周卡合部51抵接,由此限制环状部件5向超出该位置的上方移动。据此,环状部件5被保持在离开飞轮4的外周45的离开位置。更详细讲,如图9和图10所示,环状部件5在其内周卡合部53稍离开飞轮4的卡合槽47的位置被保持。另外,图中虽仅表示了飞轮4的上端部,但同样道理,实际上是横贯飞轮4的全周,环状部件5离开飞轮4的外周45(更详细讲为卡合槽47)。
参照图5,对动作机构7进行说明。动作机构7在壳体11内被配置于工作头3的上方,且飞轮4的后方。动作机构7的结构如下:使配置于初始位置的工作头3移动至后述的传递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动作机构7主要由柄711和螺线管715构成。
柄711被配置成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销712为支承点而能够转动。螺线管715被配置于柄711的前侧,并且具有从框架716向后方伸出,且可在前后方向上伸缩的作用部717。柄711在初始状态下,以其前端部与作用部717的后端抵接,其后端部通过拉伸弹簧713向上后方施力的状态被保持。此时,柄711的后端部被配置于工作头3的上方,且工作头3的柄抵接部305的后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臂125(参照图1)的接触臂开关(未图示)为ON(开启),且当扳机14被扣动操作而使扳机开关(未图示)为ON(开启)时,控制器18(参照图1)将电流供给至螺线管715。据此,作用部717向后方延伸,柄711的前端部通过作用部717被向后方推压。其结果,柄711以销712为支承点转动,且通过柄711的后端部从后方向前方推压工作头3的柄抵接部305来使工作头3向前方移动。
另外,后面会对工作头3和工作头驱动机构9的动作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5和图9对推压机构8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推压机构8被配置为:在壳体11内位于工作头3的上方,且以从上方与飞轮4相向的方式配置。推压机构8构成为:限制工作头3向离开飞轮4的方向(也就是上方)移动。而且,推压机构8为如下结构:在工作头3从初始位置向前方移动的过程中,使工作头3朝向环状部件5向下方推压的方式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推压机构8主要由框架81、辊保持部82、一对推压辊83和盘簧85构成。
如图9所示,框架81形成为中空状,而具有可收装辊保持部82的一部分和盘簧85的收装空间811,并且被固定于壳体11(参照图5)。在辊保持部82的下端部823,隔着辊支承轴84支承左右一对推压辊83,且所述左右一对推压辊83能够旋转。辊保持部82的上部821形成为圆柱状。在上部821的下侧形成有向上部821的径向外侧突出的弹簧承接部822。上部821以盘簧85被配置于其外周的状态下被收装于框架81的收装空间811。盘簧85的上端与框架81的上壁的下表面抵接,盘簧85的下端与弹簧承接部822的上表面抵接。在框架81上设置有朝向收装空间811的内侧突出的卡止部813,在初始状态下,弹簧承接部822通过盘簧85被朝向下方施力,从上方抵接于卡止部813而被限制朝向下方的移动,在这种状态下被保持于最下方位置。
下面参照图1、图4、图5、图9、图10、和图14~图19对上述结构的打钉机1的动作进行说明,更详细讲为:对工作头3的配置的变化和随着该变化的工作头驱动机构9的动作(尤其是环状部件5、工作头3和飞轮4之间的卡合方式的变化)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在打钉机1的初始状态下,工作头3被配置于图1和图5所示的初始位置。此时,如图9和图10所示,环状部件5通过保持机构6被保持在稍向径向外侧离开飞轮4的外周45(更详细讲为卡合槽47)的离开位置。另外,此时被保持在最下方位置的推压辊83从上方以滑动状态接触工作头3的主体部30的前端部,而不是将工作头3朝向下方推压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环状部件5也被保持在离开工作头3的位置。更详细讲为:环状部件5被保持在其外周卡合部51稍向下方离开工作头3的卡合槽308的位置。
工作头3在被配置于图1和图5所示的初始位置的状态下,使机头部12前端部的接触臂125推压被加工物体100,而使接触臂开关(未图示)为ON(开启)时,电机2被驱动,飞轮4开始旋转。因此,在该阶段中,环状部件5由于被配置于离开位置,而呈不能将飞轮4的旋转能量向工作头3传递的状态。因此,即使飞轮4旋转,环状部件5和工作头3也不动作。换而言之,环状部件5和工作头3处于静止状态。
之后,通过作业者对扳机14进行扣动操作,使扳机开关(未图示)为ON(开启),由此,使螺线管715动作。据此,柄711转动且柄711的后端部从后方向前方推压工作头3的柄抵接部305。工作头3开始从初始位置向打入位置,沿着动作线路L向前方移动。工作头3也相对于被保持于离开位置的环状部件5移动。
推压辊83从前方与倾斜部302的抵接面抵接,该倾斜部302的厚度随着朝向后方而变厚。倾斜部302被推压辊83推压,且随着向前方移动使环状部件5的外周卡合部51的一部分进入工作头3的卡合槽308(参照图3),并与卡合槽308的开口端抵接。另外,在环状部件卡合部306的前端部形成倾斜部307,以及卡合槽308的左右方向的宽度越朝向开口端侧越宽,因此,外周卡合部51能够顺畅地进入卡合槽308。推压辊83与倾斜部302的抵接面抵接,在外周卡合部51的一部分与卡合槽308的开口端抵接的状态下,工作头3进一步向前方移动时,倾斜部302发挥凸轮的功能,另外,发挥楔子作用。因此,被保持于离开位置的环状部件5抵抗板簧63的施力而被朝向下方推压,并且被保持于最下方位置的推压辊83抵抗盘簧85的施力而被推向上方。
工作头3移动至图14所示的传递位置时,向下方移动的环状部件5的内周卡合部53的一部分进入飞轮的卡合槽47(参照图7),与卡合槽47的开口端抵接,环状部件5成为禁止向超出该位置的下方移动的状态。此时,环状部件5在离开止动件66的状态下,通过环状部件施力部60被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最下方位置,仅内周卡合部53的一部分与飞轮4的上部抵接。也就是说,环状部件5通过保持机构6被保持于接触位置。另外,卡合槽47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在开口端侧较宽,因此,内周卡合部53能够顺畅地进入卡合槽47。
另外,如图15所示,通过倾斜部302上推推压辊83而被压缩的盘簧85的弹力,经由工作头3,环状部件5推压飞轮4。因此,如图16中点P1、P2所示,工作头3的卡合槽308的开口端中,工作头3和环状部件5的外周卡合部51的一部分被置于摩擦卡合状态。另外,如点P3、P4所示,在飞轮4的卡合槽47的开口端,飞轮4和环状部件5的内周卡合部53的一部分被置于摩擦卡合状态。另外,如上所述,外周卡合部51和内周卡合部53均形成为相对于与旋转轴A2垂直的假想平面VP对称的凸部,因此,点P1与点P2、点P3与点P4分别位于相对于假想平面VP对称的位置。换而言之,穿过旋转轴A2方向(左右方向)中的点P1与点P2的中间点的假想平面VP穿过旋转轴A2方向(左右方向)中的点P3与点P4的中间点。
如上所述,环状部件5处于与工作头3和飞轮4摩擦卡合状态,据此,环状部件5能够将飞轮4的旋转能量传递给工作头3。另外,“摩擦卡合状态”是指2个部件彼此通过摩擦力而卡合的状态(包括滑动状态)。在环状部件5的内周卡合部53中的、仅通过工作头3推压飞轮4的部分与飞轮4摩擦卡合的状态下,环状部件5通过飞轮4以旋转轴A2为中心旋转。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环状部件5形成为其直径比飞轮4的直径大,且环状部件5的内径比飞轮4的外径(严格来讲,为穿过飞轮4的旋转轴A1至卡合槽47的底部的直径)大。因此,环状部件5的旋转轴A2与飞轮4的旋转轴A1不同,且位于旋转轴A1的下方(离开工作头3的方向)的位置。另外,旋转轴A2相对于旋转轴A1呈平行状延伸。环状部件5将与环状部件5处于摩擦卡合状态下的工作头3从图14所示的传递位置向前方推压。
另外,如图16所示,与以相对低速移动的工作头3卡合的外周卡合部51相比,与高速旋转的飞轮4卡合的内周卡合部53被快速磨损,有鉴于此,环状部件5形成为,与飞轮4卡合的卡合部分的厚度(内周卡合部53的点P3与点P4之间的左右方向的距离)比与工作头3卡合的卡合部分的厚度(外周卡合部51的点P1与点P2之间的左右方向的距离)大。另外,为了利用楔子作用,使环状部件5更容易与进行高速旋转的飞轮4卡合,而优选设定使在上下方向上的内周卡合部53的倾斜面(左右两侧面的)的倾角比外周卡合部51的倾斜面(左右两侧面)的倾角小。
如图17~图19所示,工作头3被从传递位置向前方推压,而当推压辊83与辊抵接部301中的倾斜部302的后侧部分的抵接面抵接时,推压辊83被上推至最上方位置,通过盘簧85的弹力,经由工作头3,环状部件5对飞轮4进一步推压。因此,工作头3和外周卡合部51的一部分,以及飞轮4和内周卡合部53的一部分形成为更牢固的摩擦卡合的状态。据此,环状部件5能够更有效地将飞轮4的旋转能量传递至工作头3。另外,图17表示工作头3被配置在撞击钉子101(参照图1)的撞击位置的状态。
如图4所示,通过环状部件5被向前方推压的工作头3沿着动作线路L移动至打入位置,而使钉子101从射出口123打出,而打入被加工物体。通过使工作头3的臂部35的前端从后方与前方止动部117抵接,来使工作头3的移动停止。另外,控制器18从扳机14的扳机开关被设置为ON(开启)至工作头3到达撞击位置前而经过必要的规定时间时,通过停止向螺线管715供给电流,而使得作用部717回到初始位置。据此,柄711也回到初始位置。在该状态下,作业者解除接触臂125(参照图1)向被加工物体100的推压时,控制器18停止对电机2的驱动。与此同时,飞轮4的旋转停止,并且返回机构(未图示)动作,工作头3回到初始位置。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打钉机1具有工作头驱动机构9,该工作头驱动机构9构成为:将对被加工物体打入钉子101的工作头3沿着动作线路L从初始位置移动至打入位置。该工作头驱动机构9包含有:飞轮4;环状部件,其结构为将飞轮4的旋转能量传递至工作头3;和动作机构7,其结构为使工作头3相对于环状部件5从初始位置向传递位置移动,其中,传递位置是环状部件5可将旋转能量传递至工作头3的位置。
环状部件5在工作头3被配置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被以留有空隙的方式嵌合于飞轮4的外周45(更详细讲为卡合槽47)。另外,环状部件5构成为:在通过动作机构7使工作头3移动至传递位置的情况下,与工作头3和飞轮4摩擦卡合,通过飞轮4以旋转轴A2为中心旋转,将旋转能量传递给工作头3,据此,将工作头3从传递位置朝向打入位置而向前方推压。因此,工作头3不会被高速旋转的飞轮4直接推压。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工作头3的磨损。也就是说,能够提高工作头3的耐用性。另外,环状部件5在磨损了的情况下需要更换,由于环状部件5比工作头3更廉价,因此能够降低更换部件的成本。
另外,环状部件5在向工作头3传递旋转能量时,以与飞轮4的旋转轴A1不同的旋转轴A2为中心旋转。因此,在传递开始时与飞轮4抵接的环状部件5的区域不会始终相同,因此,能够防止仅环状部件5的特定位置发生磨损。
另外,打钉机1具有保持机构6,该保持机构6将环状部件5在离开位置和接触位置之间以该环状部件5能够移动的方式被保持,其中,离开位置是离开飞轮4的外周45(更详细讲为卡合槽47)的位置,接触位置是一部分与外周45(更详细讲为卡合槽47)接触的位置。保持机构6构成为:在工作头3被配置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将环状部件5保持在离开位置,且在通过动作机构7使工作头3移动至传递位置的情况下,将对应于工作头3的移动而被移动的环状部件5保持在接触位置。因此,环状部件5在工作头3被配置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无法通过飞轮4使其旋转。另一方面,环状部件5根据工作头3向传递位置的移动,而向接触位置移动,由此,使其一部分与飞轮4的外周45(更详细讲为卡合槽47)接触而被旋转。根据上述结构的保持机构6,能够使环状部件5的旋转开始的时间适当地与工作头3朝向传递位置的移动相联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递位置在工作头3的动作线路L方向上,位于初始位置和打入位置之间。另外,动作机构7构成为:将工作头3沿动作线路L从初始位置朝向传递位置推压。也就是说,在工作头3沿着动作线路L从初始位置向打入位置移动的途中具有传递位置,因此,能够以一系列的动作将工作头3顺畅地移动至打入位置。
另外,打钉机1具有推压机构8,该推压机构8在工作头3和飞轮4的外周45相向的方向(上下方向)上,限制工作头3向离开飞轮的方向移动。另外,工作头3的前端部(设置倾斜部302的部分)以上下方向的厚度越向后方越逐渐增加的方式形成,并且在工作头3从初始位置向传递位置移动的过程中以与环状部件5抵接的方式设置。工作头3的前端部(倾斜部302)发挥凸轮的功能,另外,发挥楔子作用,由此能够使环状部件5有效地向飞轮4的外周45(卡合槽47)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隔着动作线路L的方式设置有2个环状部件5,所述2个环状部件5与在动作线路L方向上延伸的工作头3的左右的端部分别相对应。因此,能够使工作头3以稳定的姿勢沿动作线路L移动。
另外,环状部件5具有:外周卡合部51,其结构为凸部,可卡合于工作头3的卡合槽308;和内周卡合部53,其结构为凸部,可卡合于飞轮4的外周45的卡合槽47。因此,能够确保旋转能量可靠地从飞轮向工作头传递。尤其是,外周卡合部51和内周卡合部53均形成为,相对于与环状部件5的旋转轴A2垂直的假想平面VP呈对称形状,工作头3和飞轮4分别与环状部件5在相对于假想平面VP对称的2处进行卡合。因此,环状部件5能够与飞轮4和工作头3以稳定的姿势卡合来进行旋转。
上述实施方式仅是一个例子,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入工具不局限于被示例的打钉机1的结构。例如,能够施加下述被示例的变形。另外,这些变形,采用仅将上述中的任一个或多个与实施方式中所示的打钉机1、或各权利要求中被记载的发明组合而成。
例如,工作头3的结构,可被变更为下面参照图20~图22进行说明的工作头33。另外,本变形例的工作头33除了辊抵接部330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辊抵接部301不同以外,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工作头3(参照图2)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对相同的结构用相同的符号表示,在此省略其说明,下面参照附图对主要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0所示,工作头33与工作头3同样,包含有主体部30、撞击部31和一对臂部35。主体部30整体形成为大致矩形薄板状,并具有一对辊抵接部330、柄抵接部305和一对环状部件卡合部306。
一对辊抵接部330被设置为,从主体部30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并且沿着主体部30的左右端向前后方向延伸。另外,如图21所示,辊抵接部330包含有第1倾斜部332、第1直线部334、第2倾斜部336和第2直线部338。第1倾斜部332设置于辊抵接部330的前端部,为越向后方上下方向的高度越逐渐增大的部分。第1直线部334为在第1倾斜部332的后方连续的部分,且高度形成为规定高度。第2倾斜部336为在第1直线部334的后方连续的部分,并且越朝向后方高度越逐渐增高。第2直线部338为在第2倾斜部336的后方连续的部分,且高度形成为规定高度。
另外,第1倾斜部332和第2倾斜部336可在侧视时整体形成为直线状,也可至少形成为局部缓和的圆弧状。也就是说,第1倾斜部332和第2倾斜部336的上表面(与推压辊83的抵接面)可整体为平面,也可整体为弯曲面,也可一部分为平面,一部分为弯曲面。另外,第1倾斜部332和第2倾斜部336的倾斜程度也可在途中变化。
根据上述的辊抵接部330的结构,本变形例的工作头33能够从与辊抵接部330的前端相对应的位置朝向后方顺次被划分为:与第1倾斜部332相对应的第1区域R1、与第1直线部334相对应的第2区域R2、与第2倾斜部336相对应的第3区域R3和与第2直线部338相对应的第4区域R4。
第1区域R1和第3区域R3分别根据第1倾斜部332和第2倾斜部336而成为工作头3的厚度逐渐增加的区域。另外,工作头33的厚度详细来讲,是指工作头33中的、配置于推压辊83和环状部件5之间的部分的厚度(换而言之,从辊抵接部330的上表面(与推压辊83的抵接面)至环状部件卡合部306中的与环状部件5卡合的卡合位置的上下方向的距离)。第2区域R2和第4区域R4为工作头3的厚度为规定厚度的区域。另外,本变形例的第1倾斜部332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倾斜部302相同的结构。另外,第1直线部334的高度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辊抵接部301中的倾斜部302的后侧部分的高度相同。因此,本变形例的工作头33在第3区域R3厚度逐渐增加的部分比工作头3的厚度更厚。
以下,参照图1、图4、图14和图22对本变形例的工作头33通过工作头驱动机构9被驱动的情况下的打钉机1的动作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图4、图14中对工作头3有所图示,由于初始位置、传递位置、和打入位置的工作头33和工作头驱动机构9之间的配置关系本身基本上与工作头3和工作头驱动机构9之间的配置关系相同,因此,可沿用上述图1、图4、图14中对工作头3的说明。
工作头33位于初始位置时,与图1中所示同样,推压辊83在与辊抵接部330中的、第1倾斜部332的前端部的上表面接触的状态下,被保持于最下方位置。另一方面,环状部件5被保持在离开环状部件卡合部306的离开位置。扳机14被扣动操作而使柄711将工作头33向前方推压时,工作头33以第1倾斜部332相对应的第1区域R1被推压辊83从上方推压的状态向前方移动,环状部件5的外周卡合部51的一部分与工作头33的卡合槽308(参照图20)的开口端抵接。第1区域R1抵抗盘簧85的施力将推压辊83向上方推压,且环状部件5抵抗板簧63的施力而被向下方推压,在该状态下,工作头33进一步向前方移动。
当工作头33到达传递位置时,环状部件5移动至接触位置,工作头3和环状部件5的外周卡合部51的一部分位于摩擦卡合状态,并且飞轮4和环状部件5的内周卡合部53的一部分位于摩擦卡合状态。此时,与图14所示同样,推压辊83与辊抵接部330中的、第1倾斜部332的后端部的上表面抵接。工作头3通过环状部件5来承接被传递的飞轮4的旋转能量,而从传递位置向前方移动。伴随于此,当推压辊83成为抵接第1直线部334的上表面的状态时,利用盘簧85的弹力,经由工作头3,环状部件5进一步推压飞轮4。因此,工作头3和外周卡合部51的一部分,以及飞轮4和内周卡合部53的一部分形成为更牢固地摩擦卡合状态。工作头33在该状态下位于图22所示的撞击位置。
如图22所示,工作头33到达撞击位置时,推压辊83抵接于第1直线部334的上表面和第2倾斜部336的上表面之间的边界附近。因此,工作头33撞击钉子101而进一步向前方移动时,推压辊83形成为与第2倾斜部336的上表面抵接的状态。因此,第2倾斜部336相对应的第3区域R3抵抗盘簧85的施力,来将推压辊83向上方推压,而工作头33进一步向前方移动。工作头33在推压辊83被推压至最上方位置而与第2直线部338的上表面抵接的状态下,到达图4所示的打入位置。在这一阶段,盘簧85的弹力为最大。
如上所述,在本变形例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在工作头33从初始位置移动至传递位置时,推压辊83与第1倾斜部332的上表面抵接。该抵接面相对应的第1区域R1(工作头33的前端部)以上下方向的厚度向后方逐渐增加的方式形成。据此,第1区域R1发挥凸轮的功能,另外,发挥楔子作用,而能够使环状部件5有效地向飞轮4的外周45(卡合槽47)移动。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在工作头33还设置有第3区域R3,该第3区域R3以上下方向的厚度朝向后方逐渐增加的方式形成。在工作头33从撞击位置向打入位置移动时,第3区域R3与抵接于推压辊83的抵接面(也就是第2倾斜部336和第2直线部338的上表面)的一部分相对应。工作头33在撞击位置撞击钉子101,并且在打入位置将钉子101向被加工物100打入直至完成的期间,工作头33承接来自钉子101的反作用力(抵抗)。尤其是,钉子101的顶端刺入被加工物体100后,随着钉子101进入被加工物体100,反作用力(抵抗)増大。与此相对,第3区域R3推压推压辊83来提高盘簧85的弹力,据此,利用钉子101的反作用力能够抑制工作头33相对于环状部件5成为滑动的状态。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当工作头33从撞击位置向打入位置移动时,仅作为推压辊83抵接的抵接面(也就是,第2倾斜部336和第2直线部338的上表面)相对应的区域中的一部分的第3区域R3以其厚度向后方逐渐增加的方式形成。然而,也可当工作头33从传递位置向打入位置移动时,推压辊83抵接的抵接面(也就是说,从第1倾斜部332的后端部至第2直线部338的后端部的上表面整体)相对应的区域中的其他的一部分以其厚度向后方逐渐增加的方式形成。例如,也可仅第2区域R2以其厚度向后方逐渐增加的方式形成。也可第3区域R3和第4区域R4两区域的一部分以其厚度向后方逐渐增加的方式形成。也可第3区域R3和第4区域R4的两方,或者从第2区域R2至第4区域R4的整体,以其厚度向后方逐渐增加的方式形成。
打入工具也可以是打出钉子101以外的打入件的工具。例如,也可是将铆钉、销、订书钉等打出的、被具体化的敲平头钉器(tacker)、钉枪。另外,飞轮4的驱动源没有特别限定于电机2。例如,也可采用交流电机而替代直流电机。
环状部件5、工作头3和飞轮4之间的卡合方式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所例示的方式。例如,环状部件5的数量、环状部件5相对应的工作头3的卡合槽308和飞轮4的卡合槽47的数量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另外,例如,外周卡合部51和内周卡合部53、以及相对应的卡合槽308和卡合槽47的形状、配置、数量、卡合位置等也可适当变更。例如,设置于环状部件5的外周卡合部51和内周卡合部53的结构均为凸部,但也可其中的任何一方,或双方的结构为凹部。在这种情况下,与凹部相对应,可在工作头3和飞轮4的一方,或者双方设置可与凹部卡合的突条。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环状部件5的直径比飞轮4的直径大。因此,在飞轮4的径向,环状部件5始终隔在工作头3和飞轮4之间,由此能够切实地防止工作头3接触飞轮4。但在环状部件5与飞轮4摩擦卡合的状态下,只要环状部件5和飞轮4可绕着相互不同的旋转轴旋转,则环状部件5和飞轮4的结构也可适当变更。例如,也可配置为,飞轮4在旋转轴A1方向的中央部的直径比两端部的直径小,在该中央部的外周可摩擦卡合环状部件5,该环状部件5具有比中央部大的内径,比飞轮4的两端部小的外径。另外,工作头3的结构为,在工作头3与飞轮4离开的状态下,使工作头3与环状部件5摩擦卡合。
环状部件5以如下方式被保持即可,即,在工作头3被配置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飞轮4的旋转能量不能向工作头3传递,在工作头3移动至传递位置的情况下开始传递旋转能量。例如,保持机构6的环状部件施力部60和止动件66的结构均可进行任意适当的变更。
作为用于将工作头3从初始位置向传递位置移动的机构,也可采用动作机构7以外的机构。例如,也可以是如下机构,采用通过在初始位置被配置的工作头3的上方的辊,将工作头3向接近环状部件5的方向推压而移动,据此,使工作头3向环状部件5可将飞轮4的旋转能量传递给工作头3的传递位置移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推压机构8构成为,使用作为施力部件的盘簧85,在工作头3从初始位置向打入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将工作头3朝向环状部件5向下方推压。但不是必须将工作头3朝向环状部件5推压。例如,也可设置仅限制工作头3向离开飞轮4的方向(上方)移动的机构,来代替推压机构8。例如,也可采用引导辊,该引导辊以保持在上下方向上不能移动,从上方与工作头3抵接的状态下,引导工作头3沿着动作线路L移动。另外,在推压机构8中,推压辊83的数量、弹簧的种类等也可适当变更。
另外,有鉴于本发明和上述实施方式的主旨,具有下面的结构(方式)。可采用将下面结构中的仅任意一个或多个与实施方式中所示的打钉机1、或者各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发明相组合。
[方式1]所述环状部件可形成为其直径比所述飞轮的直径大。
[方式2]所述保持机构可以具有:支承部件,其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环状部件;施力部件,其将被支承于所述支承部件的所述环状部件朝向所述外周施力;和止动件,其使所述环状部件抵抗所述施力部件的施力来将所述环状部件保持在所述离开位置。
[方式3]所述工作头移动机构可以具有:动作部件,其被配置为能够在离开所述工作头的第一位置和与所述工作头抵接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和执行器,其结构为使所述动作部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所述动作部件构成为,在通过所述执行器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的情况下,将所述工作头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传递位置推压。
[方式4]所述限制部可以具有:抵接部件,其与所述工作头抵接;和施力部件,在相向方向上,所述施力部件隔着所述抵接部件将所述工作头向所述飞轮施力。
[方式5]可以在权利要求9所记载的打入工具中,所述抵接面包含有所述工作头在从撞击所述打入件的位置向所述打入位置移动的过程中与所述抵接部件抵接的特定的部分,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为,所述工作头中的、与所述抵接面的所述特定部分相对应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
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各结构要素与本发明的各结构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表示如下。打钉机1为本发明的“打入工具”相对应的构成例。钉子101为本发明的“打入件”相对应的构成例。飞轮4为本发明的“飞轮”相对应的构成例。工作头3、33为本发明的“工作头”相对应的构成例。环状部件5为本发明的“环状部件”相对应的构成例。动作机构7为本发明的“工作头移动机构”相对应的构成例。保持机构6为本发明的“保持机构”相对应的构成例。推压机构8为本发明的“限制部”相对应的构成例。外周卡合部51和内周卡合部53分别为本发明的“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相对应的构成例。卡合槽308和卡合槽47分别为“在工作头上沿动作线路方向形成的槽”和“在外周上沿周方向形成的槽”的构成例。推压辊83为本发明的“抵接部件”相对应的构成例。盘簧85为本发明的“施力部件”相对应的构成例。第1倾斜部332的后端部、第1直线部334、第2倾斜部336、和第2直线部338的上表面整体为本发明的“抵接面”相对应的构成例。第1区域R1的后端部、第2区域R2、第3区域R3、和第4区域R4合在一起的区域为本发明的“抵接面相对应的区域”相对应的构成例。第2倾斜部336和第2直线部338的上表面为本发明的“抵接面的特定部分”相对应的构成例,第3区域R3和第4区域R4为本发明的“抵接面的特定部分相对应的区域”相对应的构成例。
【附图标记说明】
1:打钉机;10:主体部;11:壳体;115:支承体;117:前方止动部;118:后方止动部;12:机头部;123:射出口;125:接触臂;13:把手;14:扳机;15:电池安装部;17:钉仓;18:控制器;19:电池;2:电机;21:皮带轮;25:皮带;3、33:工作头;30:主体部;301、330:辊抵接部;302:倾斜部;332:第1倾斜部;334:第1直线部;336:第2倾斜部;338:第2直线部;305:柄抵接部;306:环状部件卡合部;307:倾斜部;308:卡合槽;31:撞击部;310:前端;32:后端;35:臂部;4:飞轮;40:通孔;41:皮带轮;45:外周;47:卡合槽;5:环状部件;51:外周卡合部;53:内周卡合部;6:保持机构;60:环状部件施力部;61:支承部件;612:凸缘部;613:支承槽;615:通孔;62:支承轴;63:板簧;66:止动件;665:引导槽;7:动作机构;711:柄;712:销;713:拉伸弹簧;715:螺线管;716:框架;717:作用部;8:推压机构;81:框架;811:收装空间;813:卡止部;82:辊保持部;821:上部;822:弹簧承接部;823:下端部;83:推压辊;84:辊支承轴;85:盘簧;9:工作头驱动机构;100:被加工物体;101:钉;A1:旋转轴;A2:旋转轴;L:动作线路;VP:假想平面;R1:第1区域;R2:第2区域;R3:第3区域;R4:第4区域。

Claims (9)

1.一种打入工具,其通过将打入件打出以将该打入件打入被加工物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打入工具具有:飞轮,其以第一旋转轴为中心被驱动旋转;工作头,其在所述飞轮的径向上相对于所述飞轮的外周相向配置,并且被保持为能够沿着动作线路在初始位置和打入位置之间移动;环状部件,其构成为能够将所述飞轮的旋转能量传递给所述工作头;和工作头移动机构,其构成为使所述工作头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环状部件能够将所述旋转能量传递给所述工作头的传递位置,相对于所述环状部件移动,
在所述工作头被配置于所述初始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环状部件相对于所述外周呈松动嵌入状配置,
在通过所述工作头移动机构使所述工作头移动至所述传递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环状部件与所述工作头和所述飞轮摩擦卡合,所述环状部件通过所述飞轮以与所述第一旋转轴不同的第二旋转轴为中心旋转,来将所述旋转能量传递给所述工作头,据此,来将所述工作头从所述传递位置朝向所述打入位置的打入方向推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保持机构,所述保持机构以使所述环状部件能够在离开位置和接触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保持该环状部件,其中,离开位置是指所述环状部件离开所述飞轮的所述外周的位置,所述接触位置是指所述环状部件的一部分接触所述外周的位置,
所述保持机构构成为:在所述工作头被配置于所述初始位置的情况下,将所述环状部件保持在所述离开位置;并且在通过所述工作头移动机构将所述工作头移动至所述传递位置的情况下,将根据所述工作头的移动而移动了的所述环状部件保持在所述接触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递位置在所述动作线路方向上位于所述初始位置和所述打入位置之间,
所述工作头移动机构构成为,沿着所述动作线路将所述工作头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传递位置推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限制部,所述限制部在所述工作头和所述外周之间的相向方向上限制所述工作头向离开所述飞轮的方向移动,
所述工作头具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设置为,在所述工作头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传递位置移动的过程中,与所述环状部件抵接,
在所述相向方向上的所述倾斜部的厚度,在与所述打入方向相反方向上逐渐增加。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限制部,所述限制部在所述工作头和所述外周之间的相向方向上限制所述工作头向离开所述飞轮的方向移动,
所述限制部包含有:抵接部件,其构成为能够与所述工作头抵接;和施力部件,其在所述相向方向上,隔着所述抵接部件将所述工作头向所述飞轮施力,
所述工作头具有抵接面,所述抵接面在所述工作头从所述传递位置向所述打入位置移动时与所述抵接部件抵接,
所述工作头中的、在所述动作线路方向上与所述抵接面相对应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相向方向上的厚度,在与所述打入方向相反方向上以逐渐增加的方式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作头具有2个卡合部,所述2个卡合部夹持所述动作线路沿所述动作线路方向延伸,
还具有2个所述环状部件,所述2个环状部件分别与所述工作头的所述2个卡合部卡合。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部件具有能够与所述工作头卡合的第一卡合部和能够与所述飞轮卡合的第二卡合部,
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构成为:能够分别与所述工作头在所述动作线路方向上形成的槽和在所述飞轮的所述外周沿周方向形成的槽卡合的凸部;或者能够与所述工作头在所述动作线路方向上形成的突条和在所述外周上沿所述周方向形成的突条分别卡合的凹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合部构成为,与所述工作头的所述槽或者所述凸部在所述第二旋转轴向上于2个卡合位置卡合,
所述第二卡合部构成为,与所述飞轮的所述槽或者所述凸部在所述第二旋转轴向上于2个卡合位置卡合,
与所述第二旋转轴垂直相交,且穿过所述第二旋转轴向上的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工作头的所述2个卡合位置的中间点的假想平面,穿过所述第二旋转轴向上的所述第二卡合部和所述飞轮的所述2个卡合位置的中间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均形成为相对于所述假想平面对称的形状。
CN201710266626.0A 2016-07-12 2017-04-21 打入工具 Active CN1075988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37921 2016-07-12
JP2016137921 2016-07-12
JP2017040951A JP6856408B2 (ja) 2016-07-12 2017-03-03 打込み工具
JP2017-040951 2017-03-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98843A true CN107598843A (zh) 2018-01-19
CN107598843B CN107598843B (zh) 2021-11-23

Family

ID=610196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66626.0A Active CN107598843B (zh) 2016-07-12 2017-04-21 打入工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56408B2 (zh)
CN (1) CN107598843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91895A (zh) * 2019-06-17 2020-12-18 株式会社牧田 打入工具
TWI809915B (zh) * 2022-06-13 2023-07-21 力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動釘槍之飛輪式驅動擊釘裝置
WO2024060936A1 (zh) * 2022-09-22 2024-03-28 金华星源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卷钉枪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515384A (en) * 1983-03-17 1984-09-20 Duo-Fast Corp. Fastener driving tool
EP1582330A2 (en) * 2004-04-02 2005-10-05 Black & Decker Overmolded articl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same
CN1868686A (zh) * 2005-05-23 2006-11-29 希尔蒂股份公司 电动的击入安装设备
CN101200060A (zh) * 2006-12-11 2008-06-18 株式会社牧田 打入工具
JP4321393B2 (ja) * 2004-07-20 2009-08-26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ファスナ打込機
WO2015182605A1 (ja) * 2014-05-28 2015-12-03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ち込み工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O4130343A1 (es) * 1993-02-03 1995-02-13 Sencorp Herramienta electromecanica para guiar grapas
JP4513508B2 (ja) * 2004-11-05 2010-07-28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動釘打機
US7575141B1 (en) * 2008-02-04 2009-08-18 De Poan Pneumatic Corp. Actuator for electrical nail gun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515384A (en) * 1983-03-17 1984-09-20 Duo-Fast Corp. Fastener driving tool
EP1582330A2 (en) * 2004-04-02 2005-10-05 Black & Decker Overmolded articl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same
JP4321393B2 (ja) * 2004-07-20 2009-08-26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ファスナ打込機
CN1868686A (zh) * 2005-05-23 2006-11-29 希尔蒂股份公司 电动的击入安装设备
CN101200060A (zh) * 2006-12-11 2008-06-18 株式会社牧田 打入工具
WO2015182605A1 (ja) * 2014-05-28 2015-12-03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ち込み工具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91895A (zh) * 2019-06-17 2020-12-18 株式会社牧田 打入工具
CN112091895B (zh) * 2019-06-17 2023-09-22 株式会社牧田 打入工具
TWI809915B (zh) * 2022-06-13 2023-07-21 力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動釘槍之飛輪式驅動擊釘裝置
WO2024060936A1 (zh) * 2022-09-22 2024-03-28 金华星源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卷钉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98843B (zh) 2021-11-23
JP2018012187A (ja) 2018-01-25
JP6856408B2 (ja) 2021-04-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98843A (zh) 打入工具
JP3780822B2 (ja) 釘打機
JP6260944B2 (ja) 打込機
EP3269512B1 (en) Driving tool
US7334283B2 (en) Power toothbrush
CN110300640A (zh) 打入工具
CN103128707A (zh) 打入工具
US20070284406A1 (en) Driving power tool
EP1695668A1 (en) Surgical stapler producing a sound or a sensation of impact after bending of the staple is complete
CN109909956A (zh) 冲击工具以及旋转工具
JP2001500070A (ja) 電気的な工作機械
CN107150314A (zh) 锤钻
JP5991437B2 (ja) 打込機
JP5265342B2 (ja) 電動ステープラ
CN108642744A (zh) 一种选珠压珠机构及具有该选珠压珠机构的绣花机
CN115229735B (zh) 一种紧固件驱动工具
JP5906925B2 (ja) 用紙処理装置
CN104717882B (zh) 钓鱼用卷线器
JP2002539959A (ja) 帯状にまとめられた多数の釘のための釘打ち装置
CN107386792A (zh) 门锁把手传动机构及智能门锁
CN109310448A (zh) 处置器具
JP4330858B2 (ja) ステープラー内のステープル形成機構
CN208412000U (zh) 一种结构强度好的滑板车用折叠装置
JP4736296B2 (ja) 結束装置
US20160076603A1 (en) Power too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