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88231A - 衣物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衣物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88231A
CN112088231A CN201980030770.1A CN201980030770A CN112088231A CN 112088231 A CN112088231 A CN 112088231A CN 201980030770 A CN201980030770 A CN 201980030770A CN 112088231 A CN112088231 A CN 1120882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um
flow path
base
air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3077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赫洙
朴秀原
李光助
李万石
姜禹熙
金城焕
李仁键
诸海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8005274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190128491A/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8005270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190128471A/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8005269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190128464A/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8005270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190128465A/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20882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882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02Domestic laundry dryers having dryer drums rotating about a horizontal axis
    • D06F58/04Detail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2Lint collecting arrange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6Heating arrangements, e.g. gas heating equip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9/00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 F25B29/003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of the compression type system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02Domestic laundry dryers having dryer drums rotating about a horizontal axis
    • D06F58/04Details 
    • D06F58/06Mountings for the rotating drum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6Heat pump arrange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4Condens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滚筒,用于容置衣物;循环流路,形成使从所述滚筒的前方侧开口排出的空气经过热交换并向所述滚筒的后方侧开口流入的路径;以及底座箱体,配置在所述滚筒的下部并提供安装各种部件的空间,所述底座箱体包括:底座流路部,构成所述循环流路的一部分,蒸发器、冷凝器以及循环风扇朝向后方依次地配置;滚筒马达安装部,配置在所述底座流路部的一侧的前方,安装产生用于旋转所述滚筒的驱动力的滚筒马达;以及压缩机安装部,配置在所述底座流路部的一侧的后方,安装生成用于热交换的压缩空气的压缩机。

Description

衣物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烘干衣物乃至枕具的功能、抑制内部产生结露的功能的衣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衣物处理装置是指在家庭内或洗衣店等场所对衣物乃至枕具等进行洗涤或烘干或去皱等管理或处理衣物的所有装置。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洗衣机、烘干机、洗衣机兼用烘干机、衣物护理机(Refresher)、熨斗(iron)以及蒸汽机(Steamer)等。
洗衣机是将衣物或枕具等进行洗涤的装置。烘干机是去除衣物或枕具等中的水分而进行烘干的装置。洗衣机兼用烘干机是兼具有洗涤功能和烘干功能的装置。衣物护理机是去除衣物的气味和灰尘或进行防静电处理等用于进行衣物的护理的装置。熨斗是去除衣物的不必要的褶皱或在衣物中生成所需的褶皱的装置。蒸汽机是无需热板进行接触,而是利用高温的蒸汽来对衣物进行杀菌或细致地去除衣物的不必要的褶皱的装置。
在这些装置中,尤其是烘干机通过向滚筒(或者洗涤桶)中投放的诸如衣物或枕具等的处理对象物供应热风来蒸发处理对象物中含有的水分。在滚筒中蒸发处理对象物的水分并从滚筒排出的空气将含有处理对象物的水分,从而达到高温多湿的状态。此时,根据处理该高温多湿的空气的方式而将烘干机的种类分为冷凝式和排气式。
在冷凝式烘干机中,并不将高温多湿的空气向外部排出,而是使所述空气进行循环,并通过热交换来冷凝高温多湿的空气中包含的水分。与此不同地,排气式烘干机将高温多湿的空气向外部直接排出。冷凝式烘干机具有用于处理冷凝水的结构,排气式烘干机具有用于排出空气的结构,在这一点上彼此具有结构上的区别。
冷凝式烘干机设置有循环流路,以从滚筒排出的空气中去除水分后,将所述空气进行加热并使其向滚筒流入。在现有技术中,由于循环风扇在蒸发器的前方配置在与蒸发器垂直的循环流路上,较大地发生流路阻力,并且由于空气流动未能向蒸发器均匀地流入,存在有热交换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简化循环流路,并且需要使底座箱体上的各种部件的布置结构最优化。
另外,在循环风扇配置在冷凝器的后方的情况下,因循环风扇的吸力而可能会使循环流路的底部面中存在的冷凝水飞溅。在此情况下,因冷凝水而使冷凝器被冷却并降低冷凝器的效率,或者冷凝水流入到循环风扇而对驱动可靠性构成坏影响。因此,需要进行针对新的结构的水盖的研究,从而提供将蒸发器和冷凝器以从底部面隔开的状态进行安置的空间的同时,还能够限制因循环风扇的吸力而冷凝水飞溅的情形。
同时,如上所述,在循环风扇的吸力的作用下,可能会发生冷凝水向循环风扇侧流入的情况。如果不排出冷凝水,将对循环风扇的驱动可靠性构成坏影响,因此,需要设置有能够将流入到循环风扇侧的冷凝水顺畅地排出的结构。
另外,为了组装便利性,循环风扇和驱动循环风扇的马达作为一个组装体设置在底座箱体。如上所述,当循环流路变更为简化的结构时,与该变更对应地,循环风扇-马达的安装结构也需要适当地进行变更。
并且,循环风扇根据其形状而在旋转时产生的噪音、风量等将发生变化。因此,需要进行针对循环风扇的最佳设计条件的研究,从而使其具有低噪音、高风量的性能。
另外,在蒸发器中去除水分后在冷凝器中被加热的空气因循环风扇的吹送而向滚筒的后方侧开口流入,为了将经过循环风扇的空气向滚筒的后方侧开口引导而设置有后管道连接器。后管道连接器需要被设计为,使流动的空气的流路阻力最小化,并防止水分汇集。
另外,冷凝式烘干机并不将高温多湿的空气向外部排出,在这一点上,高温多湿的空气将可能向滚筒的外部泄漏。泄漏到滚筒的外部的高温多湿的空气将在衣物处理装置内部诱发结露的发生。
作为在先专利文献的韩国授权发明专利公报第10-1718042号(2015.06.19.)中披露有在滚筒的外部设置有送风扇的结构。但是,该送风扇通过在箱体的前方形成的孔来吸入空气并用于冷却辅助热交换机,在这一点上其效果远不足以抑制结露的发生。
并且,当滚筒的大小变大时,箱体的大小也需要变大,而在所述在先专利文献中未能额外地披露有相较于现有技术更大的衣物处理装置中的结露发生抑制方案。
发明内容
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将用于形成从滚筒排出的空气中去除水分后,对所述空气进行加热并将其向滚筒流入的路径的循环流路简化地实现。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为了实现简化的循环流路,使底座箱体上形成的底座流路部的设计及各种部件的布置结构最优化。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结构的水盖,其在提供将蒸发器和冷凝器以从底部面隔开的状态进行安置的空间的同时,能够限制因循环风扇的吸力而循环流路的底部面中存在的冷凝水向后方飞溅。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循环流路上在冷凝器的后方配置有循环风扇的结构中,当冷凝水流入到循环风扇侧时,能够顺畅地排出冷凝水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五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简化的循环流路对应的循环风扇及驱动循环风扇的马达的安装结构。
本发明的第六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循环风扇能够具有低噪音、高风量的性能的循环风扇的最佳设计条件。
本发明的第七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于将经过循环风扇的空气向滚筒的后方侧开口引导的后管道连接器的流路阻力最小化,并能够防止水分汇集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八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因向滚筒的外部泄漏的高温多湿的空气而在衣物处理装置的内部发生结露的情形的结构的衣物处理装置。
考虑到当高温多湿的空气停滞时促进衣物处理装置内部发生结露,本发明的第九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滚筒的旋转过程期间,无需额外的能源消耗便能够使箱体和滚筒之间的空气持续地进行循环的结构的衣物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第十个目的在于,提示出利用两个以上的风扇来在滚筒的周围形成循环流动的同时,能够通过高温多湿的空气的持续的排气来抑制结露的发生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十一个目的在于,提示出一种在利用两个以上的风扇来在滚筒的周围能够形成循环流动的同时,还能够实现电路板的冷却的衣物处理装置。
尤其是,本发明的第十二个目的在于,提示出一种在具有相较于现有技术更大的大小的大型滚筒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抑制结露的发生的结构。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滚筒,具有向前后方呈开口的形态,并用于容置衣物;前支架,在所述滚筒的前方侧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滚筒,并具有与所述滚筒的前方侧开口相连通的开口;后支架,在所述滚筒的后方侧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滚筒,并具有与所述滚筒的后方侧开口相连通的通气口;底座箱体,配置在所述滚筒的下部并构成底部面;第一流路,形成使从所述滚筒的前方侧开口排出的空气流动的路径,并朝向所述底座箱体的一侧的前方向下延伸;第二流路,从所述第一流路朝向所述底座箱体的一侧的后方以直线形态延伸,空气在所述第二流路流动的过程中通过热交换去除水分后被加热;以及第三流路,将所述第二流路和所述后支架的通气口相连接,并在所述底座箱体的一侧向上延伸。
所述后支架的通气口形成在以经过所述后支架的中心的垂直基准线为基准向一侧呈偏心的位置。
所述后支架的通气口形成在比经过所述后支架的中心的水平基准线更上方的位置。
在所述第三流路设置有循环风扇,所述循环风扇以与所述第二流路面对的方式配置,吸入通过所述第二流路的空气并向所述后支架的通气口吹送。
在所述第三流路形成有循环风扇容置部,所述循环风扇容置部设置有向与所述第二流路面对的前方呈开口的吸气口和向与所述吸气口垂直的上方呈开口的排气口,并容置所述循环风扇,所述循环风扇由将从前方流入的空气向侧方吹出的离心风扇(siroccofan)构成。
在所述底座箱体形成有底座流路部,所述底座流路部形成所述第一流路、所述第二流路以及所述第三流路的一部分。
所述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后盖,以覆盖所述底座流路部上安装的蒸发器和冷凝器的方式配置,并与所述底座流路部一同形成所述第二流路;以及前盖,在所述后盖的前方以覆盖所述底座流路部的方式配置,并与所述底座流路部一同形成所述第一流路的一部分。
在所述前支架的下部侧的周缘部形成有连通孔,在所述前支架安装有前管道连接器,所述前管道连接器将由所述底座流路部和所述前盖限定的开口与所述连通孔相连接。
在所述后支架安装有后管道连接器,所述后管道连接器将所述后支架的通气口和所述底座流路部相连接。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也可以包括:滚筒,用于容置衣物;循环流路,形成使从所述滚筒的前方侧开口排出的空气经过热交换并向所述滚筒的后方侧开口流入的路径;以及底座箱体,配置在所述滚筒的下部并提供安装各种部件的空间,设置有构成所述循环流路的一部分的底座流路部,蒸发器、冷凝器以及循环风扇朝向后方依次地安装在所述底座流路部的一部分,所述底座流路部的一部分在从所述底座箱体的中心向一侧呈偏心的位置朝向后方延伸。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滚筒,用于容置衣物;循环流路,形成使从所述滚筒的前方侧开口排出的空气经过热交换并向所述滚筒的后方侧开口流入的路径;以及底座箱体,配置在所述滚筒的下部并提供安装各种部件的空间,所述底座箱体包括:底座流路部,构成所述循环流路的一部分,蒸发器、冷凝器以及循环风扇朝向后方依次地配置;滚筒马达安装部,配置在所述底座流路部的一侧的前方,安装产生用于旋转所述滚筒的驱动力的滚筒马达;以及压缩机安装部,配置在所述底座流路部的一侧的后方,安装生成用于热交换的压缩空气的压缩机。
所述蒸发器、所述冷凝器以及所述循环风扇位于从所述底座箱体的中心向一侧呈偏心的位置。
所述循环风扇被配置为其转轴朝向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所述循环风扇由将从前方流入的空气向侧方吹出的离心风扇构成。
在所述滚筒马达的轴安装有送风扇,以将构成外形的箱体和所述滚筒之间的空间中存在的空气进行吹送。
在所述滚筒马达的驱动时,所述滚筒和所述送风扇一同进行旋转。
在所述箱体安装有排气风扇,以将所述箱体和所述滚筒之间的空间中存在的空气向外部排出。
在所述箱体的内侧壁可以安装有具有散热风扇的电路板,所述散热风扇以在与所述送风扇之间设置有所述滚筒的方式配置在所述送风扇的相反侧,以形成所述送风扇和所述散热风扇包围所述滚筒的循环流动。
在所述压缩机安装部和所述底座流路部之间设置有与所述底座流路部相连通的冷凝水回收部,以回收所述蒸发器中产生的冷凝水。
将所述底座流路部和所述冷凝水回收部相连通的连通孔可以形成在所述冷凝器的一侧的后端部。
配置有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的所述底座流路部的底部面可以越向后方越向下倾斜地形成。
配置有所述冷凝器的所述底座流路部的底部面可以越靠近所述冷凝器的一侧越向下倾斜地形成。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滚筒,用于容置衣物,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构成;循环流路,形成使从所述滚筒的前方侧开口排出的空气经过热交换并向所述滚筒的后方侧开口流入的路径;热泵系统,包括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以及膨胀阀,以从通过所述循环流路的空气中去除水分后进行加热;以及水盖,提供安置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的空间,安装在所述循环流路的底部面以将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从所述底部面隔开。
所述水盖包括:安置部,用于安置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以及支撑部,从所述安置部向下延伸,并支撑在所述循环流路的底部面,在所述安置部形成有用于排出从所述蒸发器生成的冷凝水的多个排水孔。
所述安置部包括:蒸发器安置部,用于安置所述蒸发器;冷凝器安置部,用于安置所述冷凝器;以及连接部,将所述蒸发器安置部和所述冷凝器安置部相连接,所述多个排水孔形成在所述蒸发器安置部、所述连接部以及所述冷凝器安置部的前端部。
所述多个排水孔各个沿着所述冷凝器安置部的宽度方向较长地延伸形成,所述多个排水孔沿着所述冷凝器安置部的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按预定间隔反复地排列。
所述多个排水孔可以沿着所述冷凝器安置部的长度方向以交错的方式配置。
为了限制冷凝水向所述冷凝器安置部流入,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冷凝器安置部之间沿着所述安置部的宽度方向凸出形成有上方延长筋。
所述上方延长筋可以包括朝向前方倾斜的部分。
所述上方延长筋可以包括:第一部分,对于所述安置部垂直地向上方延伸;以及第二部分,从所述第一部分的上端向对于所述第一部分交叉的方向延伸,以朝向所述安置部的前方。
为了限制冷凝水通过所述排水孔上升到所述安置部的上部,在所述蒸发器安置部和所述连接部之间沿着所述安置部的宽度方向凸出形成有下方延长筋。
在所述循环流路可以设置有循环风扇容置部,用于将通过所述冷凝器的空气进行吸入并吹送的循环风扇配置在所述循环风扇容置部,安装所述水盖的所述循环流路的底部面和形成所述循环风扇容置部的吸气口的底部面利用上下延伸的后壁相连接,在所述水盖的后端侧的边角形成有凹槽部,与所述后壁面对的所述边角的侧面从所述后壁隔开。
所述循环流路的底部面越向所述安置部的后方越向下倾斜地形成,为使所述安置部维持水平状态,设置在所述冷凝器安置部的下部的支撑部比设置在所述蒸发器安置部的下部的支撑部更长地形成。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滚筒,用于容置衣物;循环流路,形成使从所述滚筒的前方侧开口排出的空气经过蒸发器和冷凝器并向所述滚筒的后方侧开口流入的路径;循环风扇,位于所述循环流路上的所述冷凝器和所述滚筒的后方侧开口之间;以及底座箱体,配置在所述滚筒的下部并提供安装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的空间,具有形成所述循环流路的一部分的底座流路部,所述底座流路部包括提供容置所述循环风扇的空间的循环风扇容置部,所述循环风扇容置部具有向与所述冷凝器面对的前方呈开口的吸气口和向与所述吸气口垂直的上方呈开口的排气口。
所述循环风扇由离心风扇构成,在包围所述循环风扇的外周的所述循环风扇容置部的内周面一侧形成有冷凝水排水流路,所述冷凝水排水流路用于将利用所述循环风扇的吸力而流入的冷凝水向所述冷凝器侧进行排水。
所述冷凝水排水流路包括:侧部槽,形成在所述内周面,以回收因所述循环风扇的旋转而飞散并沿着所述内周面流落的冷凝水;以及连通孔,将所述侧部槽和所述底座流路部上的所述冷凝器的安装空间相连通。
所述侧部槽从所述内周面的倾斜的部分向下方凹进,并朝向前方延伸形成。
所述侧部槽形成在所述循环风扇的最低点的切线矢量所朝向的所述内周面一侧。
所述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盖构件,以覆盖所述循环风扇容置部的后方侧开口的方式配置,并与所述循环风扇容置部一同限定所述排气口;以及驱动马达,安装在所述盖构件的外表面,贯穿所述盖构件的所述驱动马达的轴结合在所述循环风扇。
所述盖构件可以包括:盖底座,以覆盖所述循环风扇容置部的后方侧开口的方式配置;以及密封部,具有从所述盖底座的外侧向前方弯曲的形态,与从所述循环风扇容置部的内周面向外侧延伸的延长面进行面接触,在紧固构件贯穿所述盖构件并结合在所述循环风扇容置部时,所述密封部被压在所述延长面。
所述盖底座的一部分比所述密封部更向前方凸出,从而能够容置在所述循环风扇容置部的后方侧开口内。
所述循环风扇包括:圆形的底座部,以与所述吸气口面对的方式配置;多个叶片部,沿着所述底座部的边缘按预定间隔排列,在所述循环风扇的旋转时将所述底座中流入的空气向侧方吹出;以及连接部,以与所述底座部面对的方式配置,形成为环形态以将所述多个叶片部相连接。
在与所述吸气口面对的所述多个叶片的前端边角可以形成有倒角部。
所述排气口可以形成在从所述循环风扇的中心呈偏心的一侧上部。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第五个目的,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滚筒,用于容置衣物;循环流路,形成使从所述滚筒的前方侧开口排出的空气经过蒸发器和冷凝器并向所述滚筒的后方侧开口流入的路径;底座箱体,配置在所述滚筒的下部,包括安置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的热交换部以及在所述冷凝器的后方形成有吸气口的循环风扇容置部而形成所述循环流路的一部分;盖构件,以覆盖所述循环风扇容置部的后方侧开口的方式配置,与所述循环风扇容置部一同形成向上方呈开口的排气口;驱动马达,安装在所述盖构件的外表面;以及循环风扇,结合在贯穿所述盖构件的轴,并配置在所述循环风扇容置部内。
所述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套管,安装在所述循环风扇的轴结合部内;以及紧固构件,贯穿所述循环风扇的轴结合部并与所述套管内插入的所述驱动马达的轴相结合。
所述套管由金属材质形成,利用双注塑与所述轴结合部一体地结合,在所述套管的外周面沿着周缘反复地形成有槽,在所述槽容置所述轴结合部的一部分。
在所述轴的前端部形成有切割部和非切割部,至少一个切割面在所述切割部沿着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非切割部位于所述切割部的后方,所述套管设置有与所述切割部对应的第一插入部及与所述非切割部对应的第二插入部。
所述非切割部被配置为卡止在所述第一插入部和所述第二插入部的具有阶差的部分。
所述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托架,以覆盖所述驱动马达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盖构件,并用于固定所述驱动马达。
所述盖构件可以包括:盖底座,以覆盖所述循环风扇容置部的后方侧开口的方式配置;以及密封部,具有从所述盖底座的外侧向前方弯曲的形态,与从所述循环风扇容置部的内周面向外侧延伸的延长面进行面接触,在紧固构件贯穿所述盖构件并结合在所述循环风扇容置部时,所述密封部被压在所述延长面。
所述盖底座的一部分可以比所述密封部更向前方凸出,从而容置在所述循环风扇容置部的后方侧开口内。
所述循环风扇包括:圆形的底座部,以与所述吸气口面对的方式配置,并与所述轴相结合;多个叶片部,沿着所述底座部的边缘按预定间隔排列,在所述循环风扇的旋转时将所述底座部中流入的空气向侧方吹出;以及连接部,以与所述底座部面对的方式配置,形成为环形态以将所述多个叶片部相连接。
在与所述吸气口面对的所述多个叶片部的前端边角可以形成有倒角部。
所述排气口形成在从所述循环风扇的中心呈偏心的一侧上部。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第六个目的,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滚筒,用于容置衣物;循环流路,形成使从所述滚筒的前方侧开口排出的空气经过蒸发器和冷凝器并向所述滚筒的后方侧开口流入的路径;以及循环风扇,位于所述循环流路上的所述冷凝器和所述滚筒的后方侧开口之间,所述循环风扇包括:底座部,以与所述冷凝器面对的方式配置,并具有圆形周缘;多个叶片部,沿着所述底座部的边缘按预定间隔排列,并在所述循环风扇的旋转时将所述底座中流入的空气向侧方吹出;以及连接部,以与所述底座部面对的方式配置,形成为环形态以将所述多个叶片部相连接。
所述多个叶片部各个可以按预定的厚度延伸形成。
所述多个叶片部各个的厚度可以是1.5mm。
从所述循环风扇的中心到所述多个叶片部各个的内侧端的距离可以是50mm。
所述多个叶片部可以共设置有43个。
所述底座部的边框可以配置在比所述多个叶片部各个的内侧端更靠近于外侧端的位置。
所述连接部能够以覆盖所述多个叶片部各个的外侧端的方式配置。
所述连接部可以被配置为,在所述循环风扇的厚度方向上与所述底座部不相重叠。
对于所述循环风扇的中心,所述多个叶片部各个的内侧端和外侧端构成的夹角可以是7°。
当将从所述循环风扇的中心到所述多个叶片部各个的内侧端的距离作为内径时,在所述内侧端以所述内径作为半径的圆的切线矢量和所述内侧端的切线矢量构成的夹角可以是46°。
当将从所述循环风扇的中心到所述多个叶片部各个的外侧端的距离作为外径时,在所述外侧端以所述外径作为半径的圆的切线矢量和所述外侧端的切线矢量构成的夹角可以是27°。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第七个目的,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滚筒,用于容置衣物;滚筒前支架,在所述滚筒的前方侧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滚筒;滚筒后支架,在所述滚筒的后方侧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滚筒,并具有与所述滚筒的后方侧开口相连通的通气口;底座箱体,配置在所述滚筒的下部,设置有使从所述滚筒的前方侧开口排出的空气流入的引导部、去除从所述引导部流入的空气的水分并进行加热的热交换部以及提供用于安装将经过所述热交换部的空气进行吸入并吹送的循环风扇的空间的循环风扇容置部;以及后管道连接器,将所述循环风扇容置部的排气口和所述滚筒后支架的通气口相连接,以将由所述循环风扇吹送的空气向所述滚筒的后方侧开口引导。
在所述后管道连接器形成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后管道连接器的下端向下方呈开口以与所述排气口面对,所述第二开口向前方呈开口以与所述滚筒后支架的通气口面对。
所述后管道连接器可以包括:底座构件,用于形成所述后管道连接器的后表面部;以及盖构件,结合在所述底座构件以形成所述后管道连接器的前表面部,与所述底座构件一同限定所述第一开口,并在所述盖构件的前表面形成有所述第二开口。
所述底座构件包括:第一部分,从所述第一开口向上延伸;以及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上部,并与所述第二开口对应,所述第二部分的宽度比所述第一部分的宽度更宽。
在所述底座构件的内部面,在相当于所述第一部分的上端的所述底座构件的一侧内壁或与所述一侧内壁相邻的位置,设置有沿着与所述一侧内壁相同的方向倾斜地向上延伸的内部分隔壁。
所述内部分隔壁可以从所述底座构件的一侧内壁朝向另一侧内壁向上倾斜地形成。
在所述内部分隔壁的下端和所述后管道连接器的一侧内壁之间形成有用于防止积水的排水孔。
所述排水孔可以由所述内部分隔壁的下端从所述底座构件的一侧内壁隔开而形成。
所述内部分隔壁能够以从所述底座构件的一侧内壁分流的形态延伸,所述排水孔贯穿所述一侧内壁和所述内部分隔壁的连接部分而形成。
所述内部分隔壁的上端能够以沿着与所述内部分隔壁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具有弧度的方式形成。
在所述底座构件可以设置有沿着边缘延伸的第一密封槽和包围所述第一密封槽的第二密封槽,在所述盖构件设置有插入到所述第一密封槽的第一密封凸起和插入到所述第二密封槽的第二密封凸起。
用于限定所述第二开口的所述后管道连接器的前表面可以与用于限定所述滚筒后支架的通气口的后表面进行面接触。
在所述后管道连接器的前表面可以设置有包围所述第二开口的弹性材质的密封部,所述密封部紧贴在所述滚筒后支架的后表面并包围所述通气口。
所述热交换部和所述循环风扇容置部配置在从所述底座箱体的中心向一侧呈偏心的位置,所述滚筒后支架的通气口形成在以经过所述滚筒后支架的中心的垂直基准线为基准向一侧呈偏心的位置。
所述滚筒后支架的通气口可以形成在比经过所述滚筒后支架的中心的水平基准线更上方的位置。
另外,为了实现所述第八个至第十二个目的,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送风扇,设置在滚筒马达的输出轴,并使箱体和滚筒之间的空间中存在的空气流动;以及排气风扇,将箱体和滚筒之间的空间中存在的空气向衣物处理装置的外部排出。
所述箱体形成衣物处理装置的外观。
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滚筒,所述滚筒用于容置处理对象物,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内部。
所述滚筒马达配置在滚筒的下侧,并产生用于旋转所述滚筒的驱动力。
所述送风扇随着所述滚筒马达的驱动而进行旋转。
所述排气风扇安装在所述箱体的内侧后壁。
所述箱体的内部空间由所述滚筒划分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相当于容置处理对象物的空间,所述第二空间相当于所述箱体和所述滚筒之间的环形空间。所述滚筒马达、所述送风扇以及所述排气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二空间。
所述衣物处理装置包括:热泵循环装置,用于使要向所述滚筒供应的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发生变化;以及管道,以包围所述热泵循环装置中包括的热交换机的方式形成,连接在所述滚筒以形成所述热交换机和所述滚筒之间的空气循环流路,所述滚筒马达、所述送风扇以及所述排气风扇设置在所述管道的外部。
所述热交换机以从所述滚筒的下方向一侧呈偏心的方式设置,所述管道从所述滚筒的前方朝向左下侧或右下侧呈倾斜的方向延伸,以将从所述滚筒排出的空气向所述热交换机引导,所述送风扇以从所述滚筒的下方向另一侧呈偏心的方式设置。
所述送风扇和所述管道以在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前后方向上彼此不相重叠的方式配置。
所述送风扇形成为,向从所述滚筒马达吸入空气的方向生成风。
以从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前方观察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方向为基准,在所述滚筒马达的后方设置有压缩机,向所述滚筒马达的一侧凸出的输出轴相当于第一输出轴,在所述滚筒马达设置有向所述滚筒马达的另一侧凸出的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一输出轴朝向所述压缩机凸出,所述第二输出轴向所述第一输出轴的相反方向凸出,所述送风扇形成为向从所述第一输出轴朝向所述第二输出轴的方向生成风。
所述送风扇由向从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后方朝前方的方向生成风的轴流风扇构成。
所述送风扇的前方被从所述送风扇隔开地配置的所述箱体的前表面部封堵。
所述送风扇包括:毂,连接在从所述滚筒马达凸出的输出轴;以及多个叶片,从所述毂的外周面凸出,并彼此隔开地配置,所述多个叶片设置奇数个。
所述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前支架,安装在所述箱体,并具有与所述滚筒的前方侧开口部对应的圆形的滚筒支撑筋;以及后支架,安装在所述箱体,并具有与所述滚筒的后方侧开口部对应的圆形的滚筒支撑筋,所述滚筒分别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在所述前支架和所述后支架。
所述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形成在所述箱体的内侧后壁的排气口,所述排气口用于排出所述箱体和所述滚筒之间的空间中存在的空气,所述排气风扇以与所述排气口面对的方式设置,并向将所述箱体和所述滚筒之间的空间中存在的空气向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外部排出的方向生成风。
所述排气风扇配置在所述滚筒的左上侧或右上侧。
所述送风扇和所述排气风扇在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后方向上以所述滚筒为基准配置在彼此相反侧。
所述滚筒的截面积为330000至360000mm2,1)所述滚筒的截面积和2)所述排气风扇的旋转半径的面积的比为130:1至140:1。
所述滚筒的截面积为330000至360000mm2,所述排气风扇的风量为0.3至0.9m3/min。
所述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电路板,安装在所述箱体的内侧壁;以及散热风扇,与所述电路板相邻地安装,所述送风扇和所述散热风扇以所述滚筒为基准配置在彼此相反侧,从而在所述滚筒的周围形成循环流动。
所述送风扇配置在所述滚筒的一侧下方,所述散热风扇配置在所述滚筒的另一侧上方。
所述散热风扇设置在所述电路板的上端,并朝向所述箱体的下方方向吹送空气。
以从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前方观察所述衣物处理装置的方向为基准,所述排气风扇位于所述散热风扇的后方。
技术效果
通过上述的解决方案所获得的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第一、第一流路将从滚筒排出的空气向底座箱体的一侧前方引导,第二流路朝向底座箱体的一侧后方延伸,第三流路从底座箱体的一侧向上延伸,因此,能够实现更加简化的循环流路。
其中,后支架的通气口形成在与底座箱体的一侧对应的后支架的一侧,因此,能够实现第三流路从底座箱体的一侧向上延伸的结构。
并且,在以直线形态延伸的第二流路的后方配置有将前方的空气吸入并向上侧吹出的循环风扇,因此,能够在第二流路和第三流路形成均匀的流动。由此,能够防止在第二流路中热交换效率降低的情形,并能够减小第三流路中的流路阻力。
第二、在底座箱体设置有构成循环流路的一部分的底座流路部,蒸发器、冷凝器以及循环风扇在所述底座流路部朝向后方依次地配置,在底座流路部的一侧前方和后方设置有滚筒马达安装部和压缩机安装部。由此,能够使底座箱体上形成的底座流路部的设计及各种部件的布置结构最优化。
第三、通过在水盖的蒸发器安置部和连接部之间凸出形成有下方延长筋,并在连接部和冷凝器安置部之间凸出形成有上方延长筋的结构,能够限制因循环风扇的吸力而循环流路的底部面中存在的冷凝水向后方飞溅。
同时,冷凝器安置部上形成的多个排水孔朝向后方交错地配置,由此,即使冷凝水向排水孔之间流入,也能够利用后方形成的排水孔再次掉落。由此,能够提高冷凝器安置部中的冷凝水的排水性能。
第四、在包围循环风扇的外周的循环风扇容置部的内周面一侧形成有用于将因循环风扇的吸力而流入的冷凝水向冷凝器侧排出的冷凝水排水流路,由此,即使冷凝水向循环风扇侧流入,也能够将冷凝水向前方的冷凝器侧顺畅地排出。
第五、盖构件以覆盖容置有循环风扇的循环风扇容置部的后方侧开口的方式配置,并与循环风扇容置部一同形成向上方呈开口的排气口,并且在盖构件的外表面安装有驱动马达,由此,能够实现将从前方吸入的空气向上侧进行吹送的流路结构。
第六、将循环风扇的内径形成为45mm以上且55mm以下、多个叶片部的总数目形成为36个以上且43个以下、叶片部的占有角形成为7°以上且10°以下、叶片部的吸入角形成为42°以上且46°以下、叶片部的吐出角形成为18°以上且27°以下,由此,能够实现循环风扇的低噪音、高风量的性能。
第七、由于后管道连接器的与后支架的通气口相连通的部分的宽度变宽而可能会发生涡流,通过将内部分隔壁构成为引导相应部分中的空气的流动,能够使流动阻力最小化。
同时,在内部分隔壁的下端和后管道连接器的一侧内壁之间形成有排水孔,由此,能够防止水分汇集的情形。
另外,根据本发明,送风扇与用于旋转滚筒的滚筒马达直接连接,并随着滚筒马达的驱动而进行旋转。因此,在滚筒进行旋转期间,无需额外的能源消耗便使送风扇也进行旋转。送风扇使箱体和滚筒之间的空间中存在的高温多湿的空气进行循环,因此,能够抑制所述箱体和所述滚筒之间的空间中发生结露。
尤其是,送风扇配置在滚筒马达的前方,送风扇的前方被相当于箱体的前表面部的前盖封堵。因此,外部空气并不会因送风扇的运转而吸入,从而使箱体和滚筒之间的空间中存在的空气进行循环的效果最大化。
排气风扇和散热风扇与送风扇的旋转并行地抑制结露的发生。排气风扇和散热风扇以滚筒为基准,在衣物处理装置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上配置在送风扇的相反侧。
散热风扇在送风扇的相反侧冷却印刷电路板的同时形成空气的循环流动。因此,利用送风扇和散热风扇的旋转而在滚筒的周围形成循环流动。由于结露是因高温多湿的空气的停滞而发生,当送风扇和散热风扇进行旋转时,能够抑制结露的发生。
排气风扇将由送风扇和散热风扇形成的循环流动向衣物处理装置的外部进行排气,从而降低箱体内部的湿度。尤其是,当安装有排气风扇时,将使由送风扇和散热风扇形成的循环流动的风速加速化,从而能够使抑制结露的发生的效果最大化。
本发明提示出安装有比现有技术大型的滚筒的衣物处理装置中的排气风扇的适当大小和适当风速。因此,在安装有大型滚筒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能够在不降低烘干效果的功能的情况下抑制结露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用于说明通过图1所示的滚筒和循环流路的空气的循环的概念图。
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滚筒前方的结构的概念图。
图4是示出图1所示的底座箱体和安装在底座箱体的主要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将图4所示的主要部件从底座箱体分离并示出的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底座箱体的俯视图。
图7是沿着图4的A-A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8是放大示出图7的B部分的图。
图9是沿着图4的C-C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10是图5所示的后盖的主视图。
图11是放大示出图4的D部分的图。
图12是放大示出图7的E部分的图。
图13是沿着图11的G-G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14是从另一方向观察配置有图4所示的前底座盖的部分的图。
图15是放大示出图14的H部分的图。
图16是沿着图14的J-J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17是图5所示的循环风扇容置部的后视图。
图18是从后方观察图5所示的循环风扇容置部的立体图。
图19是从前方观察图4所示的循环风扇容置部的立体图。
图20是示出盖构件以覆盖图18所示的循环风扇容置部的后方侧开口的方式安装的状态的图。
图21是图20所示的盖构件的俯视图。
图22是示出驱动马达和盖托架安装在图20所示的盖构件的状态的图。
图23是沿着图22的K-K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24是放大示出图23的L部分的图。
图25是从前方观察图18所示的循环风扇的立体图。
图26是图25所示的循环风扇的主视图。
图27是用于说明循环风扇的叶片设计条件的概念图。
图28是放大示出图23的M部分的图。
图29是示出图28所示的套管的立体图。
图30是示出在图6所示的底座箱体安装有水盖的状态的概念图。
图31是图30所示的水盖的俯视图。
图32是图31所示的水盖的主视图。
图33是图31所示的水盖的右侧视图。
图34是图31所示的水盖的立体图。
图35是沿着图30的N-N线剖开的剖视图,(a)是用于说明设计变更之前的结构具有的问题的图,(b)是用于说明利用图34的设计变更的水盖来解决所述问题的情形的图。
图36是示出图33所示的水盖的变形例的右侧视图。
图37是示出图33所示的水盖的又一变形例的右侧视图。
图38是示出图1所示的滚筒后方的结构的概念图。
图39是将图38所示的滚筒后方的主要部件进行分离并示出的概念图。
图40是示出图38所示的后管道连接器安装在循环风扇安装部的情形的概念图。
图41是示出图38所示的后管道连接器结合在后支架的情形的概念图。
图42是沿着图41的P-P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43是放大示出图42的Q部分的图。
图44是示出图39所示的底座构件的内部的图。
图45是示出图39所示的盖构件的内部的图。
图46是用于说明基于图39所示的内部分隔壁的效果的概念图。
图47是前支架、滚筒、后支架、进风口管道、后盖相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48是示出在后支架结合有进风口管道和后盖的结构和排气风扇的立体图。
图49和图50是示出与排气风扇的存在与否对应的箱体内部的按不同区域的风速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与本发明相关的衣物处理装置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即使为彼此不同的实施例,对于相同、相似的结构将赋予相同、相似的附图标记,并省去对其重复的说明。
并且,即使为彼此不同的实施例,只要在结构上、功能上不相矛盾,一个实施例中适用的结构可以同样地适用于另一个实施例。
除非在上下文中明确表示不同的含义,否则单数的表述包含复数的表述。
在对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的过程中,当判断为对于相关的公知技术的具体说明会混淆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实施例的要旨时,则省去对其详细的说明。
所附的附图仅是为了容易地理解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实施例,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技术思想并不受到所附的附图的限定,而是应当被理解为包括本发明的思想及技术范围中包括的所有变更、均等物乃至代替物。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立体图。
箱体1010形成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外观。箱体1010包括构成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前表面(或者前表面部)、后表面(或者后表面部)、左右侧面(或者左右侧面部)、上表面(或者上表面部)以及下表面(或者下表面部)中的至少一面的多个副箱体。副箱体可以由金属板构成,也可以由合成树脂材质构成。
构成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底座的副箱体可以命名为底座箱体1310。底座箱体1310由合成树脂材质形成,从而构成安装各种部件的空间。底座箱体1310可以由其自身形成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底部面,也可以在底座箱体1310的下方安装有由金属材质形成的底座板并放置在底部面。
箱体1010可以由多个板的结合来形成。此外,各个板可以由位置和被称作盖的名称的组合来命名。例如,形成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前表面部的板可以命名为前盖,形成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后表面部的板命名为后盖,形成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侧面部的板命名为侧盖。
在箱体1010的前表面部形成有衣物投放口(或者前面开口部)1011。衣物投放口1011与滚筒1030的前方侧开口相连通,从而能够将诸如衣物乃至枕具的处理对象物投放到滚筒1030的内部。
门1020以开闭衣物投放口1011的方式形成。门1020可以利用铰链(未图示)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接在箱体1010。门1020可以包括由透明的材质形成的透光部。由此,在门1020关闭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透光部以视觉方式露出滚筒1030的内部。
滚筒103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在箱体1010的内部。滚筒1030形成为向前方和后方开放的内部空余的圆筒形。滚筒1030的前方侧开口1030’与衣物投放口1011相连通,从而能够在滚筒1030的内部容置处理对象物。滚筒1030以朝向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前后方向卧放的方式配置,从而通过衣物投放口1011供应到处理对象物。在滚筒1030的外周面可以形成有凹凸部。
在滚筒1030的前方侧开口1030’和后方侧开口1030”连接有循环流路1200,以使空气在由滚筒1030的内部和循环流路1200形成的闭环中进行循环。通过滚筒1030的前方侧开口1030’排出的多湿的空气经过循环流路1200上的蒸发器1110的过程中去除水分,并在经过冷凝器1130的过程中进行加热。这样的高温干燥的空气通过滚筒1030的后方侧开口1030”流入到滚筒1030的内部,从而烘干处理对象物。
滚筒1030利用前支架1040和后支架105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得到支撑。前支架1040和后支架1050分别配置在滚筒1030的前方和后方,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滚筒1030。
在前支架1040和后支架1050可以分别设置有滚轮1060。滚轮1060配置在滚筒1030的正下方,并接触到滚筒1030的外周面。滚轮1060以够旋转的方式形成,并在向与滚筒1030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的过程中辅助滚筒1030的旋转。与滚筒1030的外周面相接触的滚轮1060的外周面可以由弹性材质(例如,橡胶)形成。
在滚筒1030的下侧配置有用于改变要向滚筒1030供应的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热泵循环装置1100。其中,滚筒1030的下侧是指滚筒1030的下部和底座箱体1310之间的空间。热泵循环装置1100是指构成循环以使制冷剂依次地进行蒸发-压缩-冷凝-膨胀的装置。当热泵循环装置1100运转时,空气与蒸发器1110及冷凝器1130依次地进行热交换而变得高温干燥。
在循环流路1200上配置有用于与沿着循环流路1200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蒸发器1110和冷凝器1130。在底座箱体1310形成有构成循环流路1200的一部分的底座流路部1310’。
在底座流路部1310’设置有热交换部1312,用于热交换的蒸发器1110和冷凝器1130配置在所述热交换部1312。在热交换部1312的前方设置有用于引导空气向热交换部1312流入的引导部1311,在热交换部1312的后方设置有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用于将通过热交换部1312的空气吸入并吹送的循环风扇1710容置在所述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即,底座流路部1310’包括引导部1311、热交换部1312以及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这些结构元件从前方朝向后方依次地进行设置。
底座盖1320以覆盖在将蒸发器1110和冷凝器1130设置在底座流路部1310’后,底座流路部1310’的上侧呈开口的部分的方式配置。另外,盖构件1330以覆盖在将循环风扇设置在循环风扇容置部后,循环风扇容置部的后方呈开口的部分的方式配置。由此,将完成从引导部1311的开口1311’衔接到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的排气口1313”的流路。所述流路将出风口管道1210和进风口管道1220相连接,因而可以命名为连接管道1230(参照图2)。
前管道连接器1210被配置为将滚筒1030的前方侧开口1030’和引导部1311相连接,后管道连接器1220被配置为将滚筒1030的后方侧开口1030”和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相连接。前管道连接器1210形成将滚筒1030内部的空气排出的流路,因而可以命名为出风口管道。后管道连接器1220形成使空气向滚筒1030的内部流入的流路,因而可以命名为进风口管道。
将滚筒1030内部的处理对象物进行烘干而变得多湿的空气通过前管道连接器1220和底座流路部1310’的引导部1311向热交换部1312流入。在热交换部1312中去除水分并被加热的空气利用循环风扇1710而通过后管道连接器1220向滚筒1030流入。
另外,以热交换部1312为中心,由前管道连接器1210和引导部1311限定的流路可以命名为第一流路,由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和后管道连接器1220限定的流路可以命名为第三流路。其中,由热交换部1312限定的流路可以命名为第二流路。即,滚筒1030内部的空气通过第一流路排出,在所述第二流路中去除水分后被再加热,并通过第三流路向滚筒1030内部再次流入。
所述第一流路形成使从滚筒的前方侧开口1030’排出的空气流入的路径,并朝向底座箱体1310的一侧前方向下延伸。所述第二流路朝向底座箱体1310的一侧后方以直线形态延伸。所述第三流路从所述底座箱体1310的一侧向上延伸,并将所述第二流路和后支架1050上形成的通气口1050’相连接。
即,所述第二流路和所述第三流路配置在底座箱体1310的一侧上。因此,与实现从底座箱体1310的一侧到另一侧的方向转换的已有的循环流路相比,能够实现更加简化的循环流路1200。
在所述第三流路设置有循环风扇1710,所述循环风扇1710以与所述第二流路面对的方式配置,以吸入通过所述第二流路的空气并将其向后支架1050的通气口吹送。在所述第三流路形成有容置循环风扇1710的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所述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设置有向与所述第二流路面对的前方开口的吸气口1313’和向与所述吸气口1313’垂直的上方开口的排气口1313”。
如上所述,通过在以直线形态延伸的所述第二流路的后方配置有吸入前方的空气并将其向上侧吹出的循环风扇1710,能够在所述第二流路和所述第三流路形成均匀的流动。由此,能够防止所述第二流路中的热交换效率降低的情形,并能够减小所述第三流路中的流路阻力。
在底座箱体1310形成有形成所述第一流路、所述第二流路以及所述第三流路的一部分的底座流路部,对于其将进行后述。
当沿着循环流路1200流动的空气与蒸发器1110进行热交换时,将产生冷凝水。更具体而言,当因蒸发器1110中进行的热交换而空气的温度降低时,空气中能够含有的饱和水蒸气量将减少。由于在通过前管道连接器1210回收的空气中含有超过饱和水蒸气量的水分,将必然地产生冷凝水。
在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内部设置有水泵1440(参照图4)。水泵1440可以设置在底座箱体1310。水泵1440将冷凝水向水桶1410移动,水桶1410中汇集冷凝水。
水桶1410配置在滚筒1030的左侧上部或右侧上部。换言之,水桶1410配置在滚筒1030的上部和箱体1010之间的左侧上部的空余空间或右侧上部的空余空间。图1中示出水桶1410配置在滚筒1030的左侧上部的情形。
水桶盖1420与水桶1410的位置对应地在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前表面部配置在左侧上端或右侧上端。水桶盖1420能够用手把持,并向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前表面露出。当为了清空水桶1410中汇集的冷凝水而拉动水桶盖1420时,水桶1410与水桶盖1420一同从水桶支撑框架1430引出。
水桶支撑框架1430在箱体1010的内部支撑水桶1410。水桶支撑框架1430沿着水桶1410的插入/引出方向延伸,并引导水桶1410的插入及引出。
在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前表面或上表面设置有输入输出面板1500。图1中示出输入输出面板1500配置在水桶盖1420的旁边的情形。输入输出面板1500可以包括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衣物处理过程的选择的输入部1510和用于以视觉方式显示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运转状态的输出部1520。
输入部1510可以由旋钮形成,但是并非限定于此。输出部1520可以形成为以视觉方式显示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运转状态。衣物处理装置1000除了视觉方式的显示以外,还可以设置有用于听觉方式的显示的额外的结构元件。
控制部1600根据通过输入部1510施加的用户的输入而控制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运转。控制部1600可以由电路板和所述电路板上布置的元件构成。当用户通过输入部1510选择衣物处理过程时,控制部1600可以按照预设定的算法控制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运转。
构成控制部1600的电路板和所述电路板上布置的元件可以配置在滚筒1030的左侧上部或右侧上部。图1中示出在相当于作为水桶1410的相反侧的滚筒1030的右侧上部的箱体1010的侧壁设置有电路板的情形。考虑到水桶1410中汇集冷凝水、在循环流路1200中流动含有水分的空气、诸如电路板和元件的电气产品并不耐水,电路板和元件优选地从水桶1410或循环流路1200尽可能远离地隔开。
散热风扇1760与印刷电路板相邻地安装。作为一例,散热风扇1760可以设置在印刷电路板的上端。并且,散热风扇1760能够以与印刷电路板的冷却鳍(cooling fin,未图示)面对的方式设置。
散热风扇1760用于生成风,以冷却印刷电路板或所述印刷电路板上安装的冷却鳍。散热风扇1760可以向从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上方朝向下方的方向生成风。散热风扇1760可以由沿着转轴方向生成风的轴流风扇构成。在散热风扇1760的作用下,可以在箱体1010和滚筒1030之间的环形空间形成循环流动。
箱体1010的内部空间可以滚筒1030为基准划分为第一空间Ⅰ和第二空间Ⅱ。第一空间Ⅰ是被滚筒1030包围的圆筒形空间,其相当于容置衣物等处理对象物的空间。第二空间Ⅱ是箱体1010和滚筒1030之间的环形空间,其相当于安装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电气部件和机构结构物的空间。箱体1010和滚筒1030之间的空间表示所述第二空间Ⅱ。
当在具有整体上接近六面体的形状的箱体1010的内部安装圆筒形滚筒1030时,从正面观察衣物处理装置1000时,箱体1010和滚筒1030之间能够安装电气部件或机构结构物等的区域可以是滚筒1030外侧的四个边角。
相当于热交换机的蒸发器1110、冷凝器1130以及包围所述热交换机的连接管道1230在滚筒1030的下方以向一侧呈偏心的方式设置,从而占据四个边角中的一个。压缩机1120、滚筒马达1800、送风扇1820等在滚筒1030的下方以向另一侧呈偏心的方式设置,从而占据四个边角中的另一个。构成控制部1600的印刷电路板在滚筒1030的上方以向一侧呈偏心的方式设置,从而占据四个边角中的又一个。水桶1410在滚筒1030的上方以向另一侧呈偏心的方式设置,从而占据四个边角中的最后一个。
通过这样的布置结构,送风扇1820、连接管道1230、构成控制部1600的印刷电路板、水桶1410在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前后方向上彼此不重叠。并且,通过这样的布置结构,将有效地利用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内部空间,从而营造能够在有限的箱体1010内部使滚筒1030的大小最大化的条件。
尤其是,本发明涉及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更大的大小的滚筒的衣物处理装置1000。例如,能够利用圆的面积计算出的滚筒1030的截面积可以是330000至360000mm2
图2是用于说明通过图1所示的滚筒1030和循环流路1200的空气的循环的概念图。图2中左侧相当于滚筒1030的前方F,右侧相当于滚筒1030的后方R。
为了烘干滚筒1030的内部投放的处理对象物,需要反复地进行向滚筒1030的内部供应高温干燥的空气,将烘干衣物的空气再次回收、去除水分并加热后,向滚筒1030再次供应的过程。在冷凝式烘干机中,为了反复进行这样的过程,需要使空气在滚筒1030持续地循环。空气的循环通过滚筒1030和循环流路1200实现。
循环流路1200由进风口管道1220、出风口管道1210以及配置在所述进风口管道1220和出风口管道1210之间的连接管道1230形成。进风口管道1220、出风口管道1210以及连接管道1230各个可以利用多个构件的结合而形成。
以空气的流动为基准,滚筒1030、出风口管道1210、连接管道1230以及进风口管道1220依次地进行连接,进风口管道1220再连接到滚筒1030而形成闭流路(closed flowpath)。
在前支架1040形成有与用于投放处理对象物的滚筒的前方侧开口1030’对应的开口1040’,在下部侧的周缘部形成有与出风口管道1210相连通的连通孔1040”。
出风口管道1210从前支架1040向连接管道1230向下延伸。在滚筒1030中烘干处理对象物后的空气通过出风口管道1210回收到连接管道1230。
在连接管道1230的内部设置有热泵循环装置1100中的蒸发器1110和冷凝器1130。此外,用于将高温干燥的空气向进风口管道1220供应的循环风扇1710也设置在连接管道1230的内部。
以空气的流动为基准,在冷凝器1130的上游侧配置有蒸发器1110,在冷凝器1130的下游侧配置有循环风扇1710。循环风扇1710向从冷凝器1130吸入空气并将其向进风口管道1220供应的方向生成风。
进风口管道1220从连接管道1230向上延伸,以覆盖后支架1050的后表面的方式配置,并与形成在后支架1050的通气口1050’相连通。后支架1050的后表面表示朝向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后方的面。高温干燥的空气通过通气口1050’向滚筒1030的内部供应。
由于滚筒1030和连接管道1230沿着上下方向彼此隔开地配置,进风口管道1220从配置在滚筒1030的下方的连接管道1230朝向滚筒1030的后方向上延伸。进风口管道1220也可以与出风口管道1210相同地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但是,在所述连接结构上,进风口管道1220的上下方向延伸长度比出风口管道1210更长。
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滚筒1030前方的结构的概念图。
在与滚筒1030面对的前支架1040的后表面凸出形成有与滚筒1030的前方侧开口1030’对应的滚筒支撑环1041。滚筒支撑环1041插入到滚筒1030的前方侧开口1030’,从而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撑滚筒1030。
两个以上的滚轮106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前支架1040。滚轮1060在滚筒1030的下部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撑滚筒1030。
为了防止空气从滚筒1030的前方侧开口1030’和滚筒支撑环1041之间的间隙泄漏,能够以覆盖滚筒1030和前支架1040的连接部分的方式配置密封垫(未图示)。密封垫以包围滚筒1030的前方侧开口1030’和滚筒支撑环1041的方式形成。密封垫可以由毛毡材质形成。
在前支架1040形成有与滚筒1030的前方侧开口1030’对应的开口1040’,在下部侧的周缘部形成有连通孔1040”。通过滚筒1030的前方侧开口1030’排出的空气向连通孔1040”流入。
在前支架1040安装有用于将连通孔1040”中流入的空气向滚筒1030的下部引导的前管道连接器1210。前管道连接器1210将连通孔1040”和形成在底座箱体1310的开口1311'(由底座流路部1310’和前盖1321限定的开口)相连接。
前管道连接器1210从连通孔1040”向下延伸。附图中示出前管道连接器1210包括过滤器引导件1211和管道连接器1212而构成。与本附图不同地,前管道连接器1210也可以由单一构件形成。
过滤器引导件1211安装在前支架1040并插入到连通孔1040”。过滤器引导件1211可以安装在前支架1040的周缘部。在过滤器引导件1211的内部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结合有过滤器单元1240,所述过滤器单元1240被配置为对通过滚筒1030的前方侧开口1030’排出的空气中的绒毛进行过滤。
过滤器单元1240可以包括多个过滤器。本附图中示出在外过滤器1241内插入内过滤器1242,外过滤器1241插入到过滤器引导件1211的内部并以贯穿连通孔1040”的方式配置的情形。外过滤器1241和内过滤器1242的单位面积的筛网(mesh)的孔的数目可以彼此不同地构成。作为一例,内过滤器1242的筛网可以比外过滤器1241的筛网更加缜密地形成。
管道连接器1212安装在前支架1040并与过滤器引导件1211相连接。管道连接器1212可以安装在前支架1040的前表面。过滤器引导件1211的下端部可以容置在管道连接器1212内。
管道连接器1212向下延伸并与底座箱体1310上形成的开口1311'(由底座流路部1310’和前盖1321限定的开口)相连接。管道连接器1212的一侧可以朝向底座箱体1310的一侧形成的开口1311’倾斜地向下延伸。
图4是示出图1所示的底座箱体1310和安装在底座箱体1310的主要部件的立体图,图5是将图4所示的主要部件从底座箱体1310分离并示出的图,图6是图5所示的底座箱体1310的俯视图。
参照图4至图6,在滚筒1030的下部配置有底座箱体1310,所述底座箱体1310提供安装包括热泵循环装置1100在内的各种部件的空间。底座箱体1310的底部面可以形成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底部面。
在底座箱体1310形成有滚筒马达安装部1314、压缩机安装部1315、底座流路部1310’以及冷凝水回收部1316。滚筒马达安装部1314和压缩机安装部1315配置在底座流路部1310’的一侧。本实施例中示出滚筒马达安装部1314和压缩机安装部1315分别配置在底座流路部1310’的左侧前方和后方的情形。
在滚筒马达安装部1314安装有产生用于滚筒1030的旋转的驱动力的滚筒马达1800。在滚筒马达1800可以连接有用于将滚筒马达1800的驱动力传递给滚筒1030的皮带(未图示)。皮带以包围滚筒1030的外周的方式配置。
为了调节皮带上的张力,可以利用滑轮1810和弹簧(未图示)。
滑轮1810可以被配置为向皮带施加预定的张力。滑轮1810在滚筒马达安装部1314或安装在滚筒马达安装部1314的托架(未图示)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构成。
为了调节皮带的张力,滚筒马达1800可以被配置为,以一个轴为中心在预定角度范围内旋转后,在弹簧的弹力的作用下能够恢复到初始位置。为此,滚筒马达1800在滚筒马达安装部1314以能够以一个轴为中心旋转的方式构成,弹簧可以分别连接在滚筒马达安装部1314和滚筒马达1800。
在滚筒马达1800的轴可以安装有送风扇1820。本实施例中示出设置在滚筒马达1800的一侧的轴上连接有皮带,设置在滚筒马达1800的另一侧的轴上安装有送风扇1820的情形。分别设置在滚筒马达1800的两侧的轴按同一方向、同一速度进行旋转。
当在一个驱动马达1730设置有两个轴时,在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功耗改善方面上具有诸多的优点。作为基本地,当与用于滚筒1030的旋转的驱动马达1730和用于送风扇1820的旋转的驱动马达1730分别设置的情况相比时,其功耗将减小到一半。
尤其是,送风扇1820需要旋转的时点与滚筒1030进行旋转的时点相同。这是因为,在滚筒1030进行旋转期间,高温干燥的空气向滚筒1030供应,高温多湿的空气将可能从滚筒1030泄漏。因此,将不会发生滚筒1030和送风扇1820中的一个无需进行旋转的状态。
本实施例中示出送风扇1820由轴流风扇构成,从而朝向箱体1010的前方吹送空气的情形。但是,本发明并非必须限定于此。例如,送风扇1820也可以由离心风扇构成。
送风扇1820被配置为,随着滚筒马达1800的驱动进行旋转,从而吹送箱体1010和滚筒1030之间的内部空间中存在的空气。因此,从滚筒1030和前支架1040之间的间隙以及滚筒1030和后支架1050之间的间隙细微地泄漏的空气将因送风扇1820而在所述内部空间流动。由此,能够减少因空气的停滞所引起的结露的发生。
另外,在构成控制部的电路板可以安装有散热风扇。散热风扇对电路板上安装的元件进行散热的同时,与送风扇1820一同形成使箱体1010和滚筒1030之间的内部空间中存在的空气进行循环的循环流动。散热风扇位于底座流路部1310’的上侧,并可以被配置为朝向下方即底座流路部1310’吹送空气。
散热风扇能够以滚筒1030的中心为基准配置在送风扇1820的相反侧,从而与送风扇1820一同形成包围滚筒1030的循环流动。例如,可以在滚筒1030的左侧下部配置有送风扇1820,在滚筒1030的右侧上部配置有散热风扇。
在箱体1010设置有排气风扇1750,从而将箱体1010和滚筒1030之间的空间中存在的空气向外部排出。即,从滚筒1030泄漏的空气因送风扇1820和散热风扇(未图示)而持续地流动并向外部排出。排气风扇1750可以位于散热风扇的后方。本实施例中示出排气风扇1750设置在位于散热风扇的后方的箱体1010的后壁的情形。
在压缩机安装部1315安装有生成用于热交换的压缩空气的压缩机1120。虽然压缩机1120作为构成热泵循环装置1100的一个元件,但是其并不与空气进行直接的热交换,因而无需设置在底座流路部1310’内。反而,如果将压缩机1120设置在底座流路部1310’内,则可能会妨碍空气的流动,因此,压缩机1120优选地设置在底座流路部1310’的外廓。
制冷剂在蒸发器1110中吸收热量而被蒸发(液相->气相),达到低温低压的气体状态并向压缩机1120吸入。以制冷剂的流动为基准,在压缩机1120的上游侧设置有气液分离器1140。气液分离器1140将压缩机1120中流入的制冷剂分离为气相和液相,并仅使气相的制冷剂向压缩机1120流入。由此,能够防止因液相的制冷剂流入到压缩机1120而引起故障乃至降低效率的问题。
在压缩机安装部1315的至少三处设置有用于固定压缩机1120的固定筋1315’。为了减小振动,固定筋1315’可以贯穿压缩机安装部1315并向背面延伸形成。向背面延伸形成的固定筋1315’被配置为不接触到底部面。
在压缩机安装部1315可以设置有用于支撑压缩机1120的支撑筋1315”。支撑筋1315”可以由从将多个固定筋1315’相连接而形成的虚拟的多角形的中心以放射状延伸的部分和对于所述中心构成同心圆的部分的组合来构成。
可以与压缩机1120相邻地设置有压缩机冷却风扇1720。压缩机冷却风扇1720被配置为,朝向压缩机1120生成风或将压缩机1120周边的空气进行吸入并吹送。利用压缩机冷却风扇1720可以降低压缩机1120的温度,其结果能够提高压缩效率。本实施例中示出压缩机冷却风扇1720设置在位于压缩机1120的后方的箱体1010的后壁的情形。
底座流路部1310’构成循环流路1200的一部分。以空气的流动为基准,底座流路部1310’被划分为引导部1311、热交换部1312以及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在热交换部1312配置有蒸发器1110和冷凝器1130,在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以与冷凝器1130面对的方式配置有循环风扇1710。
引导部1311相当于使从滚筒1030的前方侧开口1030’排出的空气流入的部分。在引导部1311形成有向上方开放的开口,所述开口与前管道连接器1210相连通。通过前管道连接器1210向下方流动的空气在引导部1311以朝向底座箱体1310的后方的方式转换方向,从而向热交换部1312流入。
热交换部1312相当于安装将从引导部1311流入的空气的水分进行去除的蒸发器1110及将去除水分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冷凝器1130的部分。热交换部1312可以从底座箱体1310的前方朝向后方以直线形态延伸。
压缩机1120中被压缩的制冷剂达到高温高压状态并向冷凝器1130流动。制冷剂在冷凝器1130释放热量并被液化。被液化的高压的制冷剂在膨胀器(未图示)进行减压。低温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进入到蒸发器1110。
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相当于容置将经过热交换部1312的空气进行吸入并吹送的循环风扇1710的部分。循环风扇1710以其转轴朝向冷凝器1130和蒸发器1110的方式配置,并由将前方的空气,即,经过冷凝器1130而被加热的空气向侧方吹出的离心风扇构成。
通过了冷凝器1130的高温干燥的空气经过送风扇1820容置部并通过后管道连接器1220向滚筒1030供应。供应到滚筒1030的高温干燥的空气蒸发处理对象物的水分而成为高温多湿的空气。高温多湿的空气通过前管道连接器1210被回收,在蒸发器1110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成为低温的空气。此时,随着空气的温度降低,空气的饱和水蒸气量将减少,空气中包含的水分将被冷凝。接着,低温干燥的空气在冷凝器1130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成为高温干燥的空气,并再次向滚筒1030供应。
底座流路部1310’上安装的蒸发器1110、冷凝器1130以及循环风扇1710以从底座箱体1310的中心向一侧呈偏心的方式布置。即,在底座流路部1310’中,引导部1311之后的流路在从底座箱体1310的中心向一侧呈偏心的位置朝向后方延伸。
在底座流路部1310’和压缩机安装部1315之间设置有冷凝水回收部1316。冷凝水回收部1316与底座流路部1310’相连通,从而形成用于回收蒸发器1110中产生的冷凝水的空间。本实施例中示出冷凝水回收部1316与热交换部1312相连通的情形。
在冷凝水回收部1316设置有水泵1440。水泵1440被配置为将汇集到冷凝水回收部1316的冷凝水向水桶1410移送。移送到水桶1410的冷凝水利用水泵1440移送而可以利用于蒸发器1110的清洗。
冷凝水回收部1316可以在底座箱体1310的一面以分隔壁形态凸出形成,也可以与本实施例相同地形成为从底座箱体1310的一面凹进的形态。
将热交换部1312和冷凝水回收部1316相连通的连通孔1316’可以形成在冷凝器1130的一侧的后端部。蒸发器1110中产生的冷凝水掉落到热交换部1312的底部面,并通过连通孔1316’向冷凝水回收部1316流入。为使冷凝水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向连通孔1313a”移动,热交换部1312可以朝向连通孔1316’倾斜地形成。
图7是沿着图4的A-A线剖开的剖视图,图8是放大示出图7的B部分的图,图9是沿着图4的C-C线剖开的剖视图。
参照图7和图8,在热交换部1312的底部面安装有水盖1900(water cover)。水盖1900提供使蒸发器1110和冷凝器1130以从底部面隔开的状态安置的空间。对于水盖1900的详细结构将进行后述。
热交换部1312的底部面越靠近后方越向下倾斜地形成。同时,配置有冷凝器1130的底座流路部1310’的底部面越靠近形成有连通孔1316’的冷凝器1130的一侧越向下倾斜地形成。利用这样的倾斜结构,向配置有蒸发器1110的热交换部1312的底部面掉落的冷凝水可以朝向配置有冷凝器1130的热交换部1312的底部面流动后,通过连通孔1316’向冷凝水回收部1316流入。
在蒸发器1110的下方设置有虹吸管(U trap)。虹吸管由配置有蒸发器1110的热交换部1312的底部面上形成的虹吸槽1312’和从水盖1900向下延伸并插入到虹吸槽1312’内的虹吸膜1930构成。
虹吸槽1312’具有从周边底部面凹进的形态。虹吸槽1312’从蒸发器1110的热交换部1312的一侧面到另一侧面沿着宽度方向延伸形成。
虹吸膜1930从水盖1900的一侧到另一侧沿着宽度方向延伸形成,从而以横穿底座流路部1310’的方式形成。
虹吸膜1930的端部插入到虹吸槽1312’内并位于比周边底部面更低的位置。只是,虹吸膜1930的端部被配置为不接触到虹吸槽1312’的底部面。由此,在虹吸槽1312’因虹吸膜1930的端部而形成“U”字形态的空间。
蒸发器1110中产生的冷凝水掉落到底部面并利用上述的倾斜结构向后方流动。其中,移动的冷凝水中的一部分向虹吸槽1312’流入,从而由冷凝水填充虹吸槽1312’。
向虹吸槽1312’的内部延伸的虹吸膜1930的端部被虹吸槽1312’中捕集的冷凝水浸泡。由此,蒸发器1110的下部和底座流路部1310’的底部面之间的空间成为被虹吸膜1930和虹吸槽1312’中捕集的冷凝水完全地封堵的状态。
利用这样的虹吸管,能够防止空气向蒸发器1110的下部泄漏。即,虹吸管封闭蒸发器1110的下部形成的流路,从而使经过引导部1311并流入到热交换部1312的空气的大部分能够参与到与蒸发器1110的热交换。由此,能够提高通过蒸发器1110的空气的冷凝效率。
图10是图5所示的后盖1070的主视图,图11是放大示出图4的D部分的图。
参照图10和图11,在底座箱体1310以覆盖底座流路部1310’的方式安装有底座盖1320。底座盖1320可以包括前底座盖1321和后底座盖1322。
后底座盖1322以覆盖底座流路部1310’上安装的蒸发器1110和冷凝器1130的方式配置,前底座盖1321在后底座盖1322的前方以覆盖底座流路部1310’的方式配置。
前底座盖1321与底座流路部1310’一同形成向上方开放的开口1311’。所述开口1311’与前管道连接器1210相连通,所述前管道连接器1210向下方延伸形成以将从滚筒1030的前方侧开口1030’排出的空气向下方引导。
通过使前底座盖1321和后底座盖1322结合在底座流路部1310’,将完成从开口1311’到排气口1313”的空气的移动路径。所述移动路径可以被命名为连接管道1230(参照图2)。
在后底座盖1322形成有供冷凝水回收部1316的冷凝水流入的流入孔1322’和将通过所述流入孔1322’流入的冷凝水进行喷射的喷嘴部1322”。喷嘴部1322”朝向底座流路部1310’的前方开放。
在前底座盖1321形成有引导部1321’,所述引导部1321’以与喷嘴部1322”面对的方式配置,并且朝向蒸发器1110倾斜地形成。引导部1321’转换从喷嘴部1322”喷射的冷凝水的方向以使其朝向蒸发器1110。引导部1321’可以朝向蒸发器1110的前方侧的上端倾斜地配置。
图12是放大示出图7的E部分的图。
参照图12,在后底座盖1322可以设置有能够整洁地整理配线1001的线束(harness)固定部1322a。本实施例中示出在后底座盖1322的一侧面凸出形成有线束固定部1322a的情形。
线束固定部1322a设置有多个并沿着一侧面隔开地配置。为使在多个线束固定部1322a中的一个从下方支撑配线1001时,另一个从上方覆盖配线1001,多个线束固定部1322a可以沿着一侧面上下交错地配置。
线束固定部1322a的一面可以形成为凹凸形态。具体而言,从下方支撑配线1001的线束固定部1322a的上表面可以形成为凹凸形态,以覆盖配线1001的方式配置的线束固定部1322a的下表面可以形成为凹凸形态。在线束固定部1322a具有所述形态的情况下,在相对凹进的部分容置配线1001的一部分,从而能够限制配线1001的侧方向流动。
同时,利用底座流路部1310’和后底座盖1322的结合,可以形成有将构成热泵系统的管1002进行固定的结构。被固定的管1002可以是将压缩机1120和冷凝器1130相连接的管,也可以是将蒸发器1110和压缩机1120相连接的管。
具体描述将管1002进行固定的结构,在底座流路部1310’的一侧形成有半圆形的管容置部1310”,在后底座盖1322形成有半圆形的管盖部1322b。当后底座盖1322安装在底座流路部1310’时,管盖部1322b以覆盖管容置部1310”的方式配置,从而与管容置部1310”一同形成圆形的开口。
构成热泵系统的管1002的一部分安置在管容置部1310”,并被管盖部1322b覆盖而固定其位置。即,管容置部1310”和管盖部1322b以包围管1002的一部分的方式构成。
图13是沿着图11的G-G线剖开的剖视图。
参照图13,后底座盖1322在底座流路部1310’进行螺钉及卡钩结合。通过螺钉的结合结构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而易见,因此省去对其的说明。
在后底座盖1322可以设置有具有弹性的卡钩1322c。卡钩1322c可以在后底座盖1322的两侧面设置有多个。本实施例中示出形成为“U”字形态并能够向内侧弹性变形的卡钩1322c。
在底座流路部1310’形成有供卡钩1322c的一部分插入的插入槽1312a。插入槽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形成。
卡钩1322c向内侧弹性变形并按预定深度插入到插入槽1312a内。当卡钩1322c因恢复力而向外侧弹性变形时,形成在卡钩1322c的凸起1322c’卡止于插入槽1312a。由此,卡钩1322c以紧固在插入槽1312a的状态进行固定。
图14是从另一方向观察配置有图4所示的前底座盖1321的部分的图,图15是放大示出图14的H部分的图,图16是沿着图14的J-J线剖开的剖视图。
参照图14至图16,前底座盖1321可以在底座流路部1310’进行螺钉及卡钩结合。通过螺钉的结合结构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而易见,因此省去对其的说明。
在前底座盖1321可以设置有具有弹性的卡钩1321c。卡钩1321c可以分别设置在前底座盖1321的两侧面。本实施例中示出形成为“U”字形态并能够向内侧弹性变形的卡钩1321c。
在底座流路部1310’形成有供卡钩1321c的一部分插入的插入槽1311a。插入槽1311a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形成。
卡钩1321c向内侧弹性变形并按预定深度插入到插入槽1311a内。当卡钩1321c因恢复力而向外侧弹性变形时,形成在卡钩1321c的凸起1321c’卡止于插入槽1311a。由此,卡钩1321c以紧固在插入槽1311a的状态进行固定。
同时,前底座盖1321与后底座盖1322相结合。所述结合可以由卡钩结合来实现。本实施例中示出在后底座盖1322朝向前方凸出形成有卡止卡钩1322d,并在前底座盖1321形成有供卡止卡钩1322d插入及卡止的卡止孔1321a的情形。
图17是图5所示的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的后视图,图18是从后方观察图5所示的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的立体图,图19是从前方观察图4所示的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的立体图。
参照图17至图19,在循环流路1200上的冷凝器1130和滚筒1030的后方侧开口1030”之间配置有循环风扇1710。为此,在底座箱体1310上形成的底座流路部1310’设置有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
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位于热交换部1312的后方,并提供容置循环风扇1710的空间。即,循环风扇1710配置在冷凝器1130的后方,将冷凝器1130中被加热的空气进行吸入并吹送。
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设置有向与冷凝器1130面对的前方呈开口的吸气口1313’和向与所述吸气口1313’垂直的上方呈开口的排气口1313”。排气口1313”形成在从循环风扇1710的中心呈偏心的一侧上部。
在循环风扇1710的强力的吸力的作用下,热交换部1312的底部面存在的冷凝水可能会飞溅。在此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冷凝水向循环风扇1710侧流入的情况。如果不排出所流入的冷凝水,将对循环风扇1710的驱动可靠性构成坏影响,因此,需要设置有能够将流入到循环风扇1710侧的冷凝水顺畅地排出的结构。
为使利用循环风扇1710的吸力而流入的冷凝水能够向冷凝器1130侧排出,在包围循环风扇1710的外周的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的内周面1313b一侧形成有冷凝水排水流路1313a。冷凝水排水流路1313a与热交换部1312相连通。
冷凝水排水流路1313a包括侧部槽1313a’及连通孔1313a”。
侧部槽1313a’形成在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的内周面1313b。侧部槽1313a’从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的内周面1313b的倾斜的部分向下方凹进,并朝向前方延伸形成。侧部槽1313a’可以形成能够捕集一定量的冷凝水的空间。
循环风扇1710由将从前方流入的空气向侧方吹出的离心风扇构成。由此,在吸力的作用下流入的冷凝水也将向侧方排出。并且,掉落到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的内周面1313b的冷凝水在循环风扇1710的驱动时向侧方飞散。
考虑到这样的情形,侧部槽1313a’形成在循环风扇1710的最低点的切线矢量所朝向的内周面一侧。以从后方观察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的图18为基准进行说明,循环风扇1710被配置为沿着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从前方观察时为逆时针方向),在循环风扇1710的最低点,切线矢量所朝的方向为左侧。即,在循环风扇1710的驱动时,冷凝水将向左侧移动。考虑到这样的情形,侧部槽1313a’形成在左侧内周面。
在循环风扇1710的最低点,循环风扇1710的叶片以朝向左侧的方式配置。
侧部槽1313a’形成在从内周面下端向左侧倾斜的部分上。即,侧部槽1313a’的两侧向相同的方向倾斜地形成。由此,侧部槽1313a’将因循环风扇1710的旋转而飞散并沿着内周面左侧的倾斜的部分流落的冷凝水回收。
连通孔1313a”形成在侧部槽1313a’的前端,即,将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和热交换部1312进行划分的分隔壁。连通孔1313a”被配置为将侧部槽1313a’和热交换部1312,具体而言安装有冷凝器1130的空间相连通。由此,侧部槽1313a’中捕集的冷凝水通过连通孔1313a”向冷凝器1130侧排出。排出到冷凝器1130侧的冷凝水向冷凝水回收部1316回收。
图20是示出盖构件1330以覆盖图18所示的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的后方侧开口1030”的方式安装的状态的图,图21是图20所示的盖构件1330的俯视图。
参照图20和图21,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向后方侧开放地形成,并被配置为循环风扇1710通过后方侧开口1030”容置在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的内部。盖构件1330以覆盖所述后方侧开口1030”的方式结合在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从而以覆盖循环风扇1710的方式配置。利用所述布置结构,盖构件1330以与吸气口1313’面对的方式配置,并在盖构件1330和吸气口1313’之间设置循环风扇1710。盖构件1330可以与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进行螺钉结合或卡钩结合。
盖构件1330与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一同限定排气口1313”。排气口1313”向上方呈开口,并与后管道连接器1220相连接。在与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一同限定排气口1313”的盖构件1330的一面可以设置有倾斜部1331,所述倾斜部1331与后管道连接器1220的倾斜的内部面对应地沿着相同的方向倾斜。在倾斜部1331的作用下,通过排气口1313”排出的空气可以向后管道连接器1220自然地流入。
图22是示出驱动马达1730和盖托架1340安装在图20所示的盖构件1330的状态的图,图23是沿着图22的K-K线剖开的剖视图。
参照图22和图23,在盖构件1330的外表面安装有驱动马达1730。驱动马达1730的轴1730’贯穿盖构件1330并结合在循环风扇1710。
盖托架1340以覆盖驱动马达1730的方式安装在盖构件1330,从而将驱动马达1730固定在盖构件1330的外表面。盖托架1340可以在盖构件1330进行螺钉结合或卡钩结合。
驱动马达1730与供电部(未图示)进行电连接。为此,在驱动马达1730可以连接有用于与供电部进行电连接的连接器1740。连接器1740向外部露出,从而能够与连接在供电部的对方连接器1740进行连接。本实施例中示出连接器1740向盖构件1330和盖托架1340之间露出的情形。
图24是放大示出图23的L部分的图。
参照图24,盖构件1330设置有密封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的后方侧开口1030”的结合结构。为此,盖构件1330包括盖底座1330’和密封部1330”。
盖底座1330’以覆盖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的后方侧开口1030”的方式配置。盖底座1330’的一部分比密封部1330”更向前方凸出,从而能够容置在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的后方侧开口1030”内。
沿着盖底座1330’的周缘设置有与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的一面进行面接触的密封部1330”。密封部1330”具有从盖底座1330’的外侧向前方弯曲的形态。密封部1330”以覆盖从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的内周面1313b向外侧延伸的延长面的方式配置。
当盖构件1330结合在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时,密封部1330”被压在延长面。例如,当紧固构件贯穿盖构件1330并结合在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时,密封部1330”被压在延长面而进行面接触。由此,能够限制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中流入的冷凝水通过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和盖构件1330间的间隙泄漏。
图25是从前方观察图18所示的循环风扇1710的立体图,图26是图25所示的循环风扇1710的主视图。
参照图25和图26,循环风扇1710由将从前方流入的空气向侧方吹出的离心风扇构成。循环风扇1710由合成树脂材质形成。循环风扇1710包括底座部1711、多个叶片部1712以及连接环部1713。
底座部1711形成为圆形,并以与冷凝器1130面对的方式配置。在底座部1711的中心设置有供驱动马达1730的轴1730’插入的轴结合部1711a。
沿着底座部1711的边缘按预定间隔排列有多个叶片部1712。多个叶片部1712被配置为,将循环风扇1710的旋转时流入到底座部1711的空气向侧方吹出。
叶片部1712以从底座部1711的内侧向外侧凸出的形态配置。即,叶片部1712的一端部位于底座部1711的内侧,叶片部1712的另一端部位于底座部1711的外侧。所述一端部可以被命名为叶片部1712的内侧端,所述另一端部被命名为叶片部1712的外侧端。
底座部1711的圆形的边框可以比多个叶片部1712各个的内侧端更靠近于外侧端。换言之,从底座部1711的边框到叶片部1712内侧端的长度可以比从底座部1711的边框到叶片部1712外侧端的长度更长。
从循环风扇1710的中心到多个叶片部1712各个的内侧端的距离被定义为循环风扇1710的内径,从循环风扇1710的中心到多个叶片部1712各个的外侧端的距离被定义为循环风扇1710的外径。
叶片部1712在至少一个地点具有弯曲的形态。所述一个地点可以位于底座部1711内。
叶片部1712可以向循环风扇1710的旋转方向倾斜地配置。换言之,叶片部1712可以向循环风扇1710画出的圆的切线矢量所朝的方向倾斜地配置。
多个叶片部1712各个可以形成为越靠近内侧端和外侧端其厚度逐渐地减小。或者,多个叶片部1712各个可以按预定的厚度延伸形成。例如,叶片部1712可以维持1.5mm的厚度并延伸形成。
参照前面的图23,在与吸气口1313’面对的多个叶片部1712的前端边角可以形成有倒角部1712’。即,通过在吸气口1313’的正后方布置有向后方倾斜的倒角部1712’,即使循环风扇1710在驱动中向前方细微地移动,也能够防止其与吸气口1313’产生干涉。
连接环部1713以与底座部1711面对的方式配置,并形成为将多个叶片部1712相连接的环形态。连接环部1713可以覆盖多个叶片部1712各个的外侧端。连接环部1713可以被配置为在循环风扇1710的厚度方向上与底座部1711不相重叠。
图27是用于说明循环风扇1710的叶片设计条件的概念图。
参照图27,循环风扇1710的内径优选是45mm以上且55mm以下。当循环风扇1710的内径小于45mm时,风量将降低,当循环风扇1710的内径超过55mm时,驱动马达1730中将挂载过负荷。在本实施例中,循环风扇1710的内径被设定为50mm。
多个叶片部1712的总数目优选是36个以上且43个以下。当多个叶片部1712的总数目为小于36个或超过43个时,风量将降低。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叶片部1712设置有共43个。
将循环风扇1710的中心与叶片部1712的内侧端相连接的虚拟的线和将循环风扇1710的中心与叶片部1712的外侧端相连接的虚拟的线构成的角被定义为占有角(Occupation Angle)。占有角优选是7°以上且10°以下。当占有角小于7°时,风量将降低,当占有角超过10°时,驱动马达1730中将挂载过负荷并在循环风扇1710产生噪音。在本实施例中,占有角被设定为7°。
在叶片部1712的内侧端中,将内径(从循环风扇1710的中心到叶片部1712的内侧端的距离)作为半径的圆的切线矢量和所述内侧端的切线矢量构成的夹角被定义为吸入角。吸入角优选是42°以上且46°以下。当吸入角小于42°时,吸入风量将降低,当吸入角超过46°时,驱动马达1730中将挂载过负荷并在循环风扇1710产生噪音。在本实施例中,吸入角被设定为46°。
在叶片部1712的外侧端中,将外径(从循环风扇1710的中心到叶片部1712的外侧端的距离)作为半径的圆的切线矢量和所述外侧端的切线矢量构成的夹角被定义为吐出角。吐出角优选是18°以上且27°以下。当吐出角小于18°时,叶片部1712承受的阻力增加而使循环风扇1710的效率降低,当吐出角超过27°时,吐出风量将降低。在本实施例中,吸入角被设定为27°。
图28是放大示出图23的M部分的图,图29是示出图28所示的套管1714的立体图。
参照图28和图29,在循环风扇1710设置有供驱动马达1730的轴1730’结合的轴结合部1711a。轴结合部1711a形成在底座部1711的中心,并可以具有沿着循环风扇1710的厚度方向凸出的形态。
在轴结合部1711a内安装有用于与驱动马达1730的轴1730’牢固地结合的套管1714。套管1714由金属材质形成,从而利用双注塑与合成树脂材质的轴结合部1711a一体地进行结合。
在套管1714的外周面沿着周缘反复地形成有槽1714a,在轴结合部1711a利用双注塑被熔融后凝固的过程中,轴结合部1711a的一部分容置在所述槽1714a。
在套管1714的内部设置有具有彼此不同的形态的第一插入部1714’和第二插入部171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插入部1714’具有非圆形的截面,第二插入部1714”具有圆形的截面。第一插入部1714’可以具有使第二插入部1714”的一部分填充的形态。由此,在第一插入部1714’和第二插入部1714”之间形成具有阶差的部分。
在驱动马达1730的轴1730’的前端部形成有与第一插入部1714’对应的切割部1730’a和与第二插入部1714”对应的非切割部1730’b。切割部1730’a构成轴1730’的前端,非切割部1730’b位于切割部1730’a的后方。
在切割部1730’a有至少一个切割面沿着长度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中示出在切割部1730’a有彼此平行的两个切割面沿着长度方向延伸形成的情形。
切割部1730’a插入到第一插入部1714’内,非切割部1730’b插入到第二插入部1714”内。在插入过程中,非切割部1730’b可以卡止于第一插入部1714’和第二插入部1714”的具有阶差的部分。
轴1730’的切割部1730’a具有非圆形的截面,第一插入部1714’具有与切割部1730’a对应的形状,因此,驱动马达1730的驱动力通过切割部1730’a和第一插入部1714’向循环风扇1710传递。即,切割部1730’a和第一插入部1714’中不会发生滑动。因此,切割部1730’a需要具有足够的长度以传递驱动马达1730的驱动力。在本实施例中,切割部1730’a形成为15.5mm,套管1714中插入的切割部1730’a和非切割部1730’b的全体长度构成为22.5mm。
紧固构件1740贯穿循环风扇1710的轴结合部1711a,并与套管1714内插入的驱动马达1730的轴1730’相结合。紧固构件1740与切割部1730’a进行螺钉紧固。紧固构件1740可以被配置为完全地贯穿切割部1730’a。
图30是示出在图6所示的底座箱体1310安装有水盖1900的状态的概念图。
参照图30,循环流路1200形成使从滚筒1030的前方侧开口1030’排出的空气经过热交换向滚筒1030的后方侧开口1030”流入的路径。底座箱体1310配置在滚筒1030的下部而提供安装各种部件的空间,并形成所述循环流路1200的一部分。
底座流路部1310’被划分为引导部1311、热交换部1312以及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引导部1311相当于从滚筒1030的前方侧开口1030’排出的空气流入的部分,热交换部1312相当于用于安装将从引导部1311流入的空气的水分进行去除的蒸发器1110及将去除水分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冷凝器1130的部分,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相当于用于容置将经过热交换部1312的空气进行吸入并吹送的循环风扇1710的部分。
在底座流路部1310’的热交换部1312的底部面安装有水盖1900。水盖1900提供安置蒸发器1110和冷凝器1130的空间,并且被配置为将蒸发器1110和冷凝器1130从底部面隔开。即,水盖1900使蒸发器1110中产生并掉落到热交换部1312的底部面的冷凝水接触到蒸发器1110和冷凝器1130。同时,水盖1900被配置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因循环风扇1710的吸力而热交换部1312的底部面中存在的冷凝水飞溅并接触到冷凝器1130的情形。
以下,对水盖190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图31是图30所示的水盖1900的俯视图,图32是图31所示的水盖1900的主视图,图33是图31所示的水盖1900的右侧视图。
参照图31至图33,水盖1900包括安置部1910及支撑部1920。
安置部1910提供安置蒸发器1110和冷凝器1130的空间。安置部1910平坦地形成,在其上表面设置有用于限定蒸发器1110和冷凝器1130各个的安装位置的固定筋1910’。固定筋1910’形成为“┓”或“T”字形态,从而卡止于蒸发器1110和冷凝器1130各个的边角。
在安置部1910形成有用于排出蒸发器1110中生成的冷凝水的多个排水孔1911’、1912’、1913’。多个排水孔1911’、1912’、1913’各个的形态、多个排水孔1911’、1912’、1913’的排列形态等可以多样地变形。
支撑部1920从安置部1910向下延伸,并支撑在热交换部1312的底部面。支撑部1920从安置部1910背面的多处凸出形成。
热交换部1312的底部面越靠近后方越向下倾斜地形成。同时,配置有冷凝器1130的底座流路部1310’的底部面越靠近形成有连通孔1313a”的冷凝器1130的一侧越向下倾斜地形成。利用这样的倾斜结构,掉落到配置有蒸发器1110的热交换部1312的底部面的冷凝水朝向配置有冷凝器1130的热交换部1312的底部面流动后,可以通过连通孔1313a”向冷凝水回收部1316流入。
在如上所述的热交换部1312的底部面倾斜的结构中,安置部1910也被配置为维持水平状态。为此,在安置部1910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在冷凝器安置部1912的下部的支撑部1920比设置在蒸发器安置部1911的下部的支撑部1920更长地形成。同时,在安置部1910的宽度方向上,设置在安置部1910的一侧的支撑部1920比设置在安置部1910的另一侧的支撑部1920更长地形成。
安置部1910可以包括蒸发器安置部1911、冷凝器安置部1912以及连接部1913。蒸发器安置部1911、冷凝器安置部1912以及连接部1913从热交换部1312的前方朝向后方依次地配置。
蒸发器安置部1911提供安置蒸发器1110的空间。在蒸发器安置部1911的上表面可以凸出形成有固定筋1315’。
冷凝器安置部1912提供安置冷凝器1130的空间。在冷凝器安置部1912的上表面可以凸出形成有固定筋1315’。冷凝器安置部1912的上表面可以与蒸发器安置部1911的上表面构成同一平面。
连接部1913将蒸发器安置部1911和冷凝器安置部1912相连接。连接部1913的上表面可以位于比蒸发器安置部1911的上表面及冷凝器安置部1912的上表面更下方的位置。连接部1913的宽度比蒸发器安置部1911和冷凝器安置部1912更窄地形成,从而可以在水盖1900的至少一侧形成向内侧凹进的形态的容置槽1910”。
在热交换部1312的左右侧壁形成有与容置槽1910”对应的凸出部1312”。即,当将水盖1900设置在热交换部1312时,通过将凸出部1312”插入到容置槽1910”来引导准确的安装位置。在凸出部1312”的前方配置有蒸发器1110,在凸出部1312”的后方配置有冷凝器1130。
多个排水孔1911’、1912’、1913’可以形成在蒸发器安置部1911、连接部1913以及冷凝器安置部1912的前端部。即,多个排水孔1911’、1912’、1913’可以从蒸发器安置部1911的前端部到冷凝器安置部1912的前端部进行排列。
多个排水孔1911’、1912’、1913’沿着安置部1910的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排列。
具体而言,形成在蒸发器安置部1911的多个排水孔1911’沿着蒸发器安置部1911的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按预定间隔反复地排列。即,形成在蒸发器安置部1911的多个排水孔1911’构成行和列进行排列。
形成在蒸发器安置部1911的多个排水孔1911’可以具有沿着一方向(例如,蒸发器安置部1911的宽度方向或长度方向)较长地延伸形成的长孔形态。
沿着蒸发器安置部1911的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排水孔1911’能够以沿着所述长度方向完全地叠加的方式配置,也能够以沿着长度方向交错的方式配置从而仅使其一部分叠加。
形成在连接部1913的多个排水孔1913’可以比形成在蒸发器安置部1911及冷凝器安置部1912的排水孔1911’、1912’更大地形成。本实施例中示出形成在连接部1913的多个排水孔1913’各个沿着连接部1913的宽度方向较长地延伸形成的情形。
但是,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形成在连接部1913的多个排水孔1913’能够以与形成在蒸发器安置部1911的多个排水孔1911’、1912’相同或近似的大小形成,也可以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排列。
形成在冷凝器安置部1912的前端部的多个排水孔1912’可以沿着冷凝器安置部1912的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按预定间隔反复地排列。
在冷凝器安置部1912的长度方向上,一个排水孔1912’可以与紧挨着其位于后方的另一个排水孔1912”以其一部分叠加的方式配置。即,多个排水孔1912’可以在冷凝器安置部1912的长度方向上交错的方式配置。
利用这样的交错的布置结构,即使冷凝水上升到冷凝器安置部1912的上部并沿着相邻的两个排水孔1912’之间的部分流动,所述冷凝水也将通过形成在紧挨着其后方的排水孔1912’再次向冷凝器安置部1912的下部掉落。因此,能够提高冷凝器安置部1912中的冷凝水的排水性能。
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沿着冷凝器安置部1912的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排水孔1912’也能够以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完全地叠加的方式配置。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因循环风扇1710的吸力而循环流路1200的底部面中存在的冷凝水向上部逆流并向冷凝器1130侧飞溅,在水盖1900设置有如下的结构。
首先,为了限制冷凝水通过排水孔1911’、1912’、1913’上升到安置部1910的上部,在蒸发器安置部1911和连接部1913之间沿着安置部1910的宽度方向凸出形成有下方延长筋1940。本实施例中示出在连接部1913的前端部下表面向下方凸出形成有下方延长筋1940的情形。
接着,为了限制冷凝水向冷凝器安置部1912流入,在连接部1913和安置部1910之间沿着安置部1910的宽度方向凸出形成有上方延长筋1950。本实施例中示出在连接部1913的后端部上表面向上方凸出形成有上方延长筋1950的情形。
图34是图31所示的水盖1900的立体图,图35是沿着图30的N-N线剖开的剖视图。图35的(a)是用于说明设计变更之前的结构具有的问题的图,(b)是用于说明利用图34的设计变更的水盖1900来解决所述问题的情形的图。
参照图34和图35,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形成在从热交换部1312的后端向上具有阶差的位置。具体而言,形成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的吸气口1313’的底部面比热交换部1312的底部面更高地形成,从而在热交换部1312的后端形成具有预定高度的后壁。即,安装水盖1900的热交换部1312的底部面和形成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的吸气口1313’的底部面利用上下延伸的后壁相连接。
如图35的(a)所示,在水盖1900的后端侧的边角较厚地形成的情况下,该边角的侧面和在热交换部1312的后端形成的后壁以彼此面对的方式配置。由此,在所述侧面和所述后壁之间较长地延伸形成较小的间隙。
此时,热交换部1312的底部面中存在的冷凝水可以利用毛细管现象被所述间隙吸入上去。随后,冷凝水可以因循环风扇1710的吸力而向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内部流入。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在水盖1900的后端侧的边角形成有凹槽部1960。通过形成有凹槽部1960,与在热交换部1312的后端形成的后壁面对的面1960’将向前方移动。即,原先提供了使冷凝水能够利用毛细管现象而被吸入上去的原因的间隙将消失。由此,能够减少冷凝水向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侧流入的现象。
图36是示出图33所示的水盖1900的变形例的右侧视图。
参照图36,在蒸发器安置部2911和连接部2913之间沿着安置部2910的宽度方向凸出形成有下方延长筋2940,在连接部2913和安置部2910之间沿着安置部2910的宽度方向凸出形成有上方延长筋2950。下方延长筋2940可以形成在连接部2913的前端部,上方延长筋2950形成在连接部2913的后端部。
上方延长筋2950包括朝向前方倾斜的部分。
本变形例中示出上方延长筋2950具有在其至少一个地点向前方弯折的形态的情形。具体而言,上方延长筋2950包括:第一部分2951,从水盖2900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第二部分2952,从所述第一部分2951的上端以弯折的形态向前方延伸。第一部分2951可以从水盖2900的上表面垂直地向上方延伸。第二部分2952沿着对于第一部分2951向前方交叉的方向延伸。第二部分2952在钝角的范围内对于第一部分2951向前方倾斜地配置。
图37是示出图33所示的水盖1900的又一变形例的右侧视图。
参照图37,在蒸发器安置部3911和连接部3913之间沿着安置部3910的宽度方向凸出形成有下方延长筋3940,在连接部3913和安置部3910之间沿着安置部3910的宽度方向凸出形成有上方延长筋3950。下方延长筋3940可以形成在连接部3913的前端部,上方延长筋3950形成在连接部3913的后端部。
上方延长筋3950朝向前方以具有弧度的方式形成。上方延长筋3950可以形成为越靠近前方其高度越增加。
如图36和图37所示,在上方延长筋2950、3950朝向前方倾斜地形成的情况下,上方延长筋2950、3950将在更前方的位置切断因循环风扇1710的吸力而向后方飞溅的冷凝水。因此,与具有相同的高度的前述的实施例的上方延长筋1950相比,本变形例的上方延长筋2950、3950可以获得与其高度增加的情形相同的效果。
图38是示出图1所示的滚筒1030后方的结构的概念图,图39是将图38所示的滚筒1030后方的主要部件进行分离并示出的概念图,图40是示出图38所示的后管道连接器1220安装在循环风扇1710安装部的情形的概念图,图41是示出图38所示的后管道连接器1220结合在后支架1050的情形的概念图。
参照图38至图41,在与滚筒1030面对的后支架1050的前表面凸出形成有与滚筒1030的后方侧开口1030”对应的滚筒1030支撑环1051。滚筒1030支撑环1051插入到滚筒1030的后方侧开口1030”,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撑滚筒1030。
两个以上的滚轮106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后支架1050。滚轮1060在滚筒1030的下部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撑滚筒1030。
为了防止空气从滚筒1030的后方侧开口1030”和滚筒1030支撑环1051之间的间隙泄漏,能够以覆盖连接部分的方式配置密封垫(未图示)。密封垫覆盖滚筒1030的后方侧开口1030”和滚筒1030支撑环1051而将其包围。密封垫可以由毛毡材质形成。
在后支架1050形成有与滚筒1030的后方侧开口1030”对应的通气口1050’。所述通气口1050’可以形成在以经过后支架1050的中心的垂直基准线为基准向一侧呈偏心的位置。并且,所述通气口1050’可以形成在比经过后支架1050的中心的水平基准线更上方的位置。
在后支架1050安装有将上下隔开的所述通气口1050’和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的排气口1313”相连接的后管道连接器1220。后管道连接器1220向上延伸形成,从而将由循环风扇1710吹送的空气向后支架1050的通气口1050’引导。
后管道连接器1220可以在后支架1050的后表面及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进行螺钉结合或卡钩结合。本实施例中示出后管道连接器1220在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进行卡钩结合,并在后支架1050的后表面进行螺钉结合的情形。
在后支架1050中未配置有后管道连接器1220的部分可以形成有向后方凸出的凸出部1050”。由此,后支架1050的前表面可以具有相对地朝向后方凹进的形态。由此,能够进一步确保滚筒1030的内部空间。
在后管道连接器1220形成有与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的排气口1313”相连通的第一开口1220’及与后支架1050的通气口1050’相连通的第二开口1220”。第一开口1220’被配置为,在后管道连接器1220的下端向下方呈开口并与排气口1313”面对。第二开口1220”被配置为,位于第一开口1220’的上侧,向前方呈开口并与后支架1050的通气口1050’面对。
在后管道连接器1220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减小后管道内部流动的空气的涡流和阻力的内部分隔壁1221a,对此将进行后述。
后管道连接器1220可以包括形成后表面部的底座构件1221和形成前表面部的盖构件1330。盖构件可以在底座构件1221进行螺钉结合或卡钩结合。
第一开口1220’可以利用底座构件1221和盖构件1330的结合来进行限定。本实施例中示出在盖构件1330结合在底座构件1221时,盖构件1330的内部面限定第一开口1220’的一边的情形。
第二开口1220”可以形成在盖构件1330的前表面。在底座构件1221可以设置有内部分隔壁1221a,内部分隔壁1221a的一部分通过第二开口1220”向前方露出。
后盖1070以覆盖后管道连接器1220的方式配置。后盖1070的内部面具有朝向外部面凹进的凹槽部1070’。在凹槽部1070’内容置后支架1050的凸出部1050”和后管道连接器1220。后支架1050安装在后盖1070。
图42是沿着图41的P-P线剖开的剖视图,图43是放大示出图42的Q部分的图。
参照图42和图43,在后管道连接器1220设置有双重密封结构,以避免空气从底座构件1221和盖构件1222之间的间隙泄漏。具体而言,在底座构件1221形成有沿着边缘延伸的第一密封槽1221’和包围第一密封槽1221’的第二密封槽1221”,在盖构件1222设置有插入到第一密封槽1221’的第一密封凸起1222’和插入到第二密封槽1221”的第二密封凸起1222”。第一密封凸起1222’沿着盖构件1222的边缘延伸,第二密封凸起1222”以包围第一密封凸起1222’的方式形成。
用于限定第二开口1220”的后管道连接器1220的前表面可以与用于限定后支架1050的通气口1050’的后表面进行面接触。或者,在后管道连接器1220的前表面设置有包围第二开口1220”的弹性材质的密封部,密封部紧贴在后支架1050的后表面并包围通气口1050’。
图44是示出图39所示的底座构件1221的内部的图,图45是示出图39所示的盖构件1222的内部的图,图46是用于说明基于图39所示的内部分隔壁1221a的效果的概念图。
参照图44至图46,底座构件1221可以被划分为从第一开口1220’向上延伸的第一部分和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上部并与第二开口1220”对应的第二部分。由于第二部分的宽度比第一部分更宽,当空气从宽度窄的第一部分向宽度宽的第二部分流动时可能会发生涡流,并由此将产生流动阻力。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在底座构件1221形成有引导空气的流动的内部分隔壁1221a,以使空气能够从第一部分向第二部分更加自然地流动。内部分隔壁1221a的一部分通过第二开口1220”向前方露出。当盖构件1222结合在底座构件1221时,内部分隔壁1221a与盖构件的内部面相接触或与盖构件的内部面相邻地配置。
内部分隔壁1221a从底座构件1221的一侧内壁向上延伸。具体而言,由于第二部分的宽度比第一部分更宽,在相当于第一部分的上端的地点,底座构件1221的一侧内壁向外侧延伸。即,内部分隔壁1221a从发生这样的形状变化的底座构件1221的一侧内壁或与之相邻的位置向上延伸。
内部分隔壁1221a向与一侧内壁相同的方向倾斜地形成,从而引导空气从第一部分向第二部分自然地流动。内部分隔壁1221a可以从底座构件1221的一侧内壁朝向另一侧内壁向上倾斜地配置。
另外,可能会发生因循环风扇1710的送风而使冷凝水向后管道连接器1220流入的情况。只是,与空气不同地,冷凝水承受不住重力而将掉落。
为了顺畅地排出冷凝水,在底座构件1221的一侧内壁和内部分隔壁1221a之间可以形成有用于防止积水的排水孔1221a’。本实施例中示出内部分隔壁1221a的下端从底座构件1221的一侧内壁隔开而形成排水孔1221a’的情形。
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内部分隔壁1221a能够以从底座构件1221的一侧内壁分流的形态延伸,并且在内部分隔壁1221a的下端形成有排水孔1221a’来排出冷凝水。
另外,在内部分隔壁1221a的上端可以形成有朝向一侧具有弧度的弧度部1221a”。本实施例中示出弧度部1221a”向与内部分隔壁1221a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以具有弧度的方式形成的情形。根据这样的结构,空气将自然地从内部分隔壁1221a的上端向相反方向流动,从而能够减小涡流及流动阻力。
在限定第二开口1220”的盖构件1222的内部面按预定间隔隔开地配置有筋1222a,从而加强第二开口1220”周边的强度。所述筋1222a可以朝向第二开口1220”延伸形成。本实施例中示出筋1222a对于限定第二开口1220”的一边垂直地配置的情形。
在底座构件1221形成有卡止卡钩1221b,在盖构件1222形成有供卡止卡钩1221b能够卡止的卡止孔1222b。卡止卡钩1221b可以沿着底座构件1221的周缘按预定间隔隔开配置。盖构件1222可以利用卡止卡钩1221b和卡止孔1222b的卡钩结合来结合在底座构件1221。
图47是前支架1040、滚筒1030、后支架1050、进风口管道1220、后盖1070相关的分解立体图。图48是示出在后支架1050结合有进风口管道1220和后盖1070的结构和排气风扇1750的立体图。
前支架1040利用连接构件1021连接到在箱体的前表面部上设置的柱体,这已在前面的图1中进行了说明。如图47所示,连接构件1021可以设置有多个。连接构件1021可以在前支架1040的上下左右方向上彼此隔开地配置。在连接构件1021可以插入多个螺钉(未图示)。
前支架1040包括前底座部1040’、前方凸出部1042、连接部1043、滚筒支撑环1041、前面开口部1044、过滤器安装部1045、传感器安装部1046、滚轮安装部1047a、1047b。以下对这些结构元件依次地进行说明。
前底座部1040’具有平板形状。前底座部1040’以与箱体1010的前表面部面对的方式配置。前底座部1040’利用连接构件1021结合在箱体1010的前表面部或柱体1012。
在前底座部1040’可以形成有多个螺钉紧固孔1040a。螺钉紧固孔1040a用于将前底座部1040’与其他结构元件相连接,螺钉等可以插入到所述螺钉紧固孔1040a。
前方凸出部1042从前底座部1040’朝向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前方凸出。前方凸出部1042在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前后方向上配置在比前底座部1040’更前方的位置。
连接部1043以包围前方凸出部1042的周缘的方式形成。连接部1043从前方凸出部1042的圆形边框朝向前底座部1040’倾斜地延伸并与前底座部1040’相连接。前底座部1040’、连接部1043、前方凸出部1042具有沿着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前后方向具有阶差的形状。
滚筒支撑环1041形成在前底座部1040’和连接部1043的边界。滚筒支撑环1041从前底座部1040’和连接部1043的圆形边界朝向在所述前支架1040的后方配置的滚筒1030凸出。滚筒支撑环1041沿着与圆筒形滚筒1030的圆周对应的规定大小的圆周凸出。
滚筒1030的前方侧开口部1030’的边框放置在滚筒支撑环1041。由于滚筒1030和滚筒支撑环1041具有彼此对应的圆周,滚筒1030能够对于滚筒支撑环1041进行相对旋转。
前面开口部1044形成在前方凸出部1042。前支架1040的前面开口部1044以与箱体1010的前面开口部1011面对的方式配置。由此,当用户开放门1020时,能够通过箱体1010的前面开口部1011和前支架1040的前面开口部1044向滚筒1030投放处理对象物。
在连接部1043的下部形成有能够安装容置过滤器1070的过滤器安装部1045。连接部1043的下部表示前面开口部1044的下侧。此外,过滤器安装部1045由能够放置过滤器1070的孔构成。当朝向过滤器安装部1045从上方向下方方向插入过滤器1070时,过滤器1070安装到所述过滤器安装部1045。
前面说明的出风口管道1210设置在过滤器的下侧。出风口管道1210连接在过滤器。从滚筒1030排出的空气依次地通过过滤器和出风口管道1210并向连接管道供应。
参照附图,在前支架1040的前面开口部1044的周缘形成有前方凸出部1042,在所述前方凸出部1042的周缘形成有连接部1043,并在所述连接部1043的周缘形成有前底座部1040’。
传感器安装部1046由连接部1043的至少一部分朝向前底座部1040’凹进而形成。传感器安装部1046可以形成在连接部1043的上部。连接部1043的上部表示前面开口部1044的上侧。传感器安装部1046是为了安装能够感测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控制所需的各种物性值的传感器而提供的区域。作为能够安装在传感器安装部1046的传感器,可以有温度计、湿度计等。
滚轮安装部1047a、1047b以能够安装滚轮1061、1062的方式形成。滚轮安装部1047a、1047b可以由能够容置滚轮1061、1062的转轴的孔构成。滚轮1061、1062能够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滚轮安装部1047a、1047b。为了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撑滚筒1030,滚轮1061、1062可以配置在滚筒1030的下侧,滚轮安装部1047a、1047b与滚轮1061、1062的位置对应地配置在滚筒1030的下侧。
在前支架1040的后方设置有滚筒1030。滚筒1030能够以可旋转的方式被前支架1040和后支架1050支撑。滚筒1030具有圆筒形状,并具有前方侧开口部1030’和后方侧开口部1030”。向前方侧开口部1030’投放衣物等处理对象物,向后方侧开口部1030”供应高温干燥的空气。
滚筒1030和滚筒马达1800可以利用滚筒皮带(未图示)相连接。滚筒皮带以包围滑轮1810和滚筒1030的方式形成。滚筒1030利用通过滑轮1810和滚筒皮带传递的滚筒马达1800的张力进行旋转。
后支架1050配置在滚筒1030的后方。后支架1050可以直接结合在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后表面部或相当于箱体1010的后表面部的后盖1070。后支架1050以与后盖1070面对的方式配置。当螺钉通过后支架1050插入到后盖1070时,后支架1050和后盖1070彼此进行结合。
后支架1050包括后底座部1052、滚筒支撑环1051、后方凸出部1050”、连接部1053以及滚轮安装部1055a、1055b。以下,对这些结构元件依次地进行说明。
后底座部1052具有平板形状。后底座部1052以与后盖1070面对的方式配置。
在后底座部1052可以形成有多个螺钉紧固孔1052c。后底座部1052可以利用插入所述螺钉紧固孔1052c的螺钉而结合在后盖1070。但是,后底座部1052和后盖1070间的结合机理并不限定于螺钉。
后底座部1052以圆形凸出的滚筒支撑环1051为边界被区分为外侧部分1052a和内侧部分1052b。当滚筒1030放置在滚筒支撑环1051时,所述外侧部分1052a配置在所述滚筒1030的外侧,所述内侧部分1052b配置在所述滚筒1030的内侧。例如,外侧部分1052a向滚筒1030的外部空间露出,内侧部分1052b向滚筒1030的内部空间露出。
后方凸出部1050”从后底座部1052朝向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后方凸出。具体而言,后方凸出部1050”从被后底座部1052的内侧部分1052b和滚筒支撑环1051包围的区域朝向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后方凸出。由此,后支架1050的前表面可以具有相对地朝向后方凹进的形态。
后方凸出部1050”从后底座部1052在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前后方向上配置在比后底座部1052更靠后方的位置。由此,能够进一步确保滚筒1030的内部空间。
当从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前方观察后支架1050时,后底座部1052的内侧部分1052b和后方凸出部1050”分别具有半圆的模样。只是,两个半圆的大小可以彼此不同,半圆的边界可以呈垂直或从垂直方向倾斜规定角度。后方凸出部1050”具有半圆的模样而不是具有圆形的模样,具有半圆的模样是因为在后底座部1052的内侧部分1052b后方需要提供要安装进风口管道1220的空间。例如,进风口管道1220设置在后底座部1052的内侧部分和后盖1070之间提供的空间。
在后底座部1052和后方凸出部1050”之间存在有边界。后底座部1052的外侧部分1052a和后方凸出部1050”之间的边界由滚筒支撑环1051形成。后底座部1052的内侧部分1052b和后方凸出部1050”之间的边界由连接部1053形成。
连接部1053形成在后方凸出部1050”的周缘。连接部1053从后方凸出部1050”的半圆形边框朝向后底座部1052的内侧部分1052b和滚筒支撑环1051延伸,并与后底座部1052的内侧部分1052b和滚筒支撑环1051相连接。
连接部1053的前方边框与后底座部1052的内侧部分和滚筒支撑环1051相连接,连接部1053的后方边框与后方凸出部1050”相连接。后底座部1052、连接部1053、后方凸出部1050”沿着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前后方向具有呈阶差的形状。
滚筒支撑环1051形成在后底座部1052的外侧部分1052a和内侧部分1052b的边界以及后底座部1052的外侧部分1052a和后方凸出部1050”的边界。滚筒支撑环1051从各个边界朝向滚筒1030凸出。滚筒支撑环1051沿着与圆筒形滚筒1030的圆周对应的规定大小的圆周凸出。
滚筒1030的后方侧开口部1030”的边框放置在滚筒支撑环1051。由此,滚筒1030可以对于滚筒支撑环1051进行相对旋转。
在后底座部1052的内侧部分形成有多个通气口1050’。所述通气口1050’以与进风口管道1220面对的方式配置。高温干燥的空气通过通气口1050’从进风口管道1220向滚筒1030流入。通气口1050’的周缘形成有与进风口管道1220的第二开口1220”对应的形状。
滚轮安装部1055a、1055b以能够安装滚轮1063、1064的方式形成。滚轮安装部1055a、1055b可以由能够容置滚轮1063、1064的转轴的孔构成。滚轮1063、1064能够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滚轮安装部1055a、1055b。为了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撑滚筒1030,滚轮1063、1064可以配置在滚筒1030的下侧,滚轮安装部1055a、1055b与滚轮1063、1064的位置对应地配置在滚筒1030的下侧。
在后支架1050的后方设置有进风口管道1220。具体而言,在后底座部1052的内侧部分1052b的后方设置有进风口管道1220。
在进风口管道1220形成有第一开口1220’和第二开口1220”。进风口管道1220具有在第一开口1220’和第二开口1220”之间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结构。只是,进风口管道1220并不是沿着垂直方向延伸,而是可以对于垂直方向形成倾斜并延伸。此外,进风口管道1220内部的流路可以沿着倾斜的直线或曲线形成。
第一开口1220’形成在进风口管道1220的下端,第一开口1220’朝向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下侧呈开口。第一开口1220’的周缘与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的排气口1313”的周缘相连接。高温干燥的空气通过第一开口1220’从排气口1313”向进风口管道1220流入。
第二开口1220”形成在进风口管道1220的上端,第二开口1220”朝向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前方呈开口。第二开口1220”以与后支架1050的通气口1050’面对的方式配置。第二开口1220”的周缘1223具有与所述通气口1050’的周缘1054对应的形状。由此,第二开口1220”的周缘1223可以结合在所述通气口1050’的周缘1054。高温干燥的空气通过第二开口1220”和通气口1050’从进风口管道1220向滚筒1030的内部供应。
在进风口管道1220的外周面可以形成有用于加强强度的格子形状的加强筋1224。格子形状的加强筋1224可以从进风口管道1220的外周面凸出。
在进风口管道1220的内部可以形成有用于引导高温干燥的空气的流动的引导筋1215。引导筋1215从进风口管道1220的内周面凸出,并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引导筋1215通过第二开口1220”以视觉方式向进风口管道1220的外部露出。引导筋1215起到引导从第一开口1220’向上流动的高温干燥的空气的自然的流动变化并向滚筒1030供应的作用。
进风口管道1220可以由两个以上的构件1221、1222的结合来形成。在进风口管道1220的外周面可以形成有结合部1225,所述结合部1225用于结合构成所述进风口管道1220的两个构件1221、1222。作为结合部1225的例可以有螺钉紧固孔和螺钉、卡钩结合等。
进风口管道1220设置有结合托架1226。结合托架1226是用于结合在后支架1050的后表面的结构元件。结合托架1226可以从第二开口1220”的周缘1223凸出。在所述结合托架1226可以形成有螺钉紧固孔。后支架1050中插入的螺钉紧固在所述结合托架1226的螺钉紧固孔,由此,后支架1050和进风口管道1220能够维持彼此结合状态。
后盖1070配置在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最后方,并形成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后表面外观。在这样的含义上,后盖1070相当于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后壁或箱体1010的后壁。另外,可以将位于后盖1070的相反侧的箱体1010的前表面部命名为前盖。
后盖1070包括后盖底座部1070a、凹槽部1070’、连接部1070b、通气口1070c、排气口1070d、托架1070e、水桶插入口1070f以及保护盖结合部1070g。以下,对这些结构元件依次地进行说明。
后盖底座部1070a具有平板形状。
凹槽部1070’从后盖底座部1070a朝向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后方凸出。为了确保进风口管道1220的安装区域,凹槽部1070’形成在与进风口管道1220面对的位置。
连接部1070b从凹槽部1070’的边框朝向后盖底座部1070a延伸,并将凹槽部1070’的边框和后盖底座部1070a相连接。
在凹槽部1070’的一个区域可以形成有多个通气口1070c。多个通气口1070c可以形成在与进风口管道1220面对的位置。多个通气口1070c可以具有朝向倾斜的方向开口的形状。所述多个通气口1070c诱导空气向箱体1010和滚筒1030之间的空间被动地进出,从而将高温多湿的空气向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外部排出。
在后盖底座部1070a的上部形成有排气口1070d和水桶插入口1070f。排气口1070d和水桶插入口1070f可以形成在彼此相反侧。例如,参照附图,排气口1070d形成在右侧,水桶插入口1070f形成在左侧。排气口1070d和水桶插入口1070f的位置可以彼此置换,在此情况下,水桶1410、构成控制部1600的印刷电路板、排气风扇1750等的位置也需要彼此置换。
当通气口1070c用于诱导空气的被动的进出时,排气口1070d与用于空气的主动的排出的排气风扇1750相关。为了空气的主动的排出,在排气口1070d的周缘设置有托架1070e,并在所述托架1070e设置有排气风扇1750。
托架1070e具有从排气口1070d的周缘朝向排气口1070d凸出的形状。托架1070e可以分别形成在排气口1070d的左侧和右侧。
排气风扇1750安装在托架1070e,并以与排气口1070d面对的方式配置。因此,排气风扇1750的位置将根据排气口1070d的位置而决定,并可以配置在滚筒1030的左上侧或右上侧。后盖底座部1070a相当于箱体1010的内侧后壁,排气风扇1750可以被理解为安装在箱体1010的内侧后壁。
排气风扇1750生成风以将箱体1010和滚筒1030之间的空间中存在的空气向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外部排出。箱体1010和滚筒1030之间的空间表示箱体1010的内周面和滚筒1030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二空间Ⅱ。排气风扇1750可以由沿着转轴方向生成风的轴流风扇构成。排气风扇1750沿着朝向排气口1070d吹送风的方向(将箱体1010和滚筒1030之间的空间中存在的空气吸入并向排气口1070d排出的方向)生成风。
水桶插入口1070f以使水桶1410的端部通过的方式形成。其中,水桶1410的端部是指水桶盖1420的相反侧的部分。水桶支撑框架1430中能够容置的水桶1410的大小有限。只要能够使水桶1410的端部通过后盖1070上形成的水桶插入口1070f,则可以相应地扩大水桶1410的长度。其中,水桶1410的长度表示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前后方向长度。
在后底座部1070a的下部形成有保护盖结合部1070g。在保护盖结合部1070g的周缘结合有保护盖1080。在需要对压缩机1120或滚筒马达1800进行维护修理的情况下,无需将衣物处理装置1000进行分解,而是仅通过开放保护盖1080便能够使作业者向压缩机1120或滚筒马达1800接近。
参照图48,进风口管道1220的下部向后支架1050和后盖1070之间的间隙露出。后支架1050和后盖1070具有能够将进风口管道1220的下部向滚筒1030和箱体1010之间的空间露出的形状。具体而言,后盖1070的凹槽部1070’具有向下方扩展的部分,后支架1050以不遮挡该部分的方式形成。在进风口管道1220的下部形成有第一开口1220’,所述第一开口1220’结合在循环风扇容置部1313的排气口1313”。
前面已说明箱体1010的内部空间由滚筒1030划分为第一空间Ⅰ和第二空间Ⅱ。在第二空间Ⅱ设置有前面说明的热泵循环装置1100。在第二空间Ⅱ设置有连接管道1230,所述热泵循环装置1100中相当于热交换机的蒸发器1110和冷凝器1130设置在所述连接管道1230的内部。由此,连接管道1230以包围热交换机的方式形成,并连接在滚筒1030以形成热交换机和滚筒1030之间的空气循环流路。
排气风扇1750设置在第二空间Ⅱ。在第二空间Ⅱ中,排气风扇1750也设置在管道的外部。其中,管道的外部表示连接管道1230的外部。不仅是排气风扇1750,滚筒马达1800、送风扇1820也在第二空间Ⅱ中设置在连接管道1230的外部,这已在前面进行了说明。将送风扇1820和排气风扇1750设置在连接管道1230的外部,这是为了将从连接管道1230或滚筒1030向第二空间Ⅱ泄漏的湿空气进行循环及排气,从而抑制结露的发生。
排气风扇1750的风量和大小与滚筒1030的大小具有密切的关联。尤其是,需要考虑到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利用热风烘干衣物等处理对象物。这是因为,当基于排气风扇1750的排气效果过于强力时,将引起箱体1010内部的温度降低,并可能会降低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烘干效果。因此,排气风扇1750的风量和大小需要被设定为,在并未过于降低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烘干效果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结露的发生的范围。
在这样的观点上,如果滚筒1030的截面积为约330000至360000mm2,则排气风扇1750的旋转半径的面积优选地被设定为2350至2700mm2
滚筒1030的截面积是指以滚筒1030的周缘作为圆周的圆的面积。为了容置如上所述的大小的大型滚筒1030,箱体1010的左右宽度也需要形成为约27英寸程度。
排气风扇1750的旋转半径表示将从排气风扇1750的中心转轴连接叶片的最外廓部分的直线作为半径的圆的范围,所述旋转半径的面积是指所述圆的面积。
作为截面积的比,1)所述滚筒1030的截面积和2)所述排气风扇1750的旋转半径的截面积的比优选是130:1至140:1。并且,排气风扇1750的风量优选是0.3至0.9m3/min。这样的值是在排气风扇1750未过于降低具有大型滚筒1030的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烘干效果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结露的发生的范围。
送风扇1820和排气风扇1750在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后方向上以滚筒1030为基准配置在彼此相反侧。例如,送风扇1820配置在比滚筒1030的中心更前方的位置,而排气风扇1750配置在比滚筒1030的中心更后方的位置。送风扇1820与滚筒1030的左侧靠近地配置,而排气风扇1750与滚筒1030的右侧靠近地配置。送风扇1820与滚筒1030的前方靠近地配置,而排气风扇1750与滚筒1030的后方靠近地配置。在各方向上,还可以实现与其相反的布置。
利用这样的布置结构,送风扇1820和排气风扇1750能够防止因湿空气引起的结露。供应到滚筒1030的高温干燥的空气在从衣物等处理对象物吸收水分后,将成为高温多湿的空气。当该高温多湿的空气从滚筒1030和前支架1040之间的间隙或滚筒1030和后支架1050之间的间隙泄漏时,存在有箱体1010和滚筒1030之间的空间中产生因湿空气引起的结露的可能性。
送风扇1820起到在箱体1010和滚筒1030之间的空间中形成循环流动,从而防止因湿空气引起的结露的作用。排气风扇1750起到将由送风扇1820形成的循环流动向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外部排出,从而防止因湿空气引起的结露的作用。
散热风扇1760也有助于在箱体1010和滚筒1030之间的空间形成循环流动。与排气风扇1750同样地,散热风扇1760也以滚筒1030为基准与送风扇1820配置在彼此相反侧。例如,送风扇1820配置在滚筒1030的一侧下方,散热风扇1760配置在滚筒1030的另一侧上方。以从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前方观察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方向为基准,排气风扇1750位于散热风扇1760的后方。通过在箱体1010和滚筒1030之间的空间安装送风扇1820、排气风扇1750、散热风扇1760,能够抑制所述空间中发生结露。
以下,对与排气风扇1750的存在与否对应的结露防止效果进行说明。
图49和图50是示出与排气风扇1750的存在与否对应的箱体内部的按不同区域的风速的概念图。
图49和图50中示出在图2的A-A位置测量的按不同区域的风速。图49所示的衣物处理装置中设置有排气风扇1750,图50所示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未设置有排气风扇。
从图49的结果中可知,在箱体和滚筒之间的空间中空气的流动非常活跃。尤其是,在设置有排气风扇1750的区域中空气的风速最快。从图49的结果可知,在箱体和滚筒之间的空间中,湿空气并未停滞,而是通过活跃的流动被排出。
从图50的结果中可知,在箱体和滚筒之间的空间中,空气的流动相对地停滞。尤其是,由于几乎没有与区域对应的风速的变化,可以确定出湿空气被停滞。
通过图49和图50的比较,能够推定出随着安装排气风扇所带来的结露发生抑制效果。图49和图50中未说明的附图标记1120表示压缩机,1140表示气液分离器,1313表示安装部,1600表示由印刷电路板构成的控制部,1800表示滚筒马达,1820表示送风扇。
以上说明的衣物处理装置并不限定于所述说明的实施例的结构和方法,所述实施例也可以由各实施例的全部或一部分选择性地组合而构成,从而能够实现所述实施例的多样的变形。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以应用于与衣物处理装置相关的产业。

Claims (15)

1.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
滚筒,具有向前后方呈开口的形态,并用于容置衣物;
前支架,在所述滚筒的前方侧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滚筒,并具有与所述滚筒的前方侧开口相连通的开口;
后支架,在所述滚筒的后方侧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滚筒,并具有与所述滚筒的后方侧开口相连通的通气口;
底座箱体,配置在所述滚筒的下部并构成底部面;
第一流路,形成使从所述滚筒的前方侧开口排出的空气流动的路径,并朝向所述底座箱体的一侧的前方向下延伸;
第二流路,从所述第一流路朝向所述底座箱体的一侧的后方以直线形态延伸,空气在所述第二流路流动的过程中通过热交换去除水分后被加热;以及
第三流路,将所述第二流路和所述后支架的通气口相连接,并在所述底座箱体的一侧向上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支架的通气口形成在以经过所述后支架的中心的垂直基准线为基准向一侧呈偏心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支架的通气口形成在比经过所述后支架的中心的水平基准线更上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流路设置有循环风扇,所述循环风扇以与所述第二流路面对的方式配置,吸入通过所述第二流路的空气并向所述后支架的通气口吹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流路形成有循环风扇容置部,所述循环风扇容置部设置有向与所述第二流路面对的前方呈开口的吸气口和向与所述吸气口垂直的上方呈开口的排气口,并容置所述循环风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循环风扇由将从前方流入的空气向侧方吹出的离心风扇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座箱体形成有底座流路部,所述底座流路部形成所述第一流路、所述第二流路以及所述第三流路的一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后盖,以覆盖所述底座流路部上安装的蒸发器和冷凝器的方式配置,并与所述底座流路部一同形成所述第二流路;以及
前盖,在所述后盖的前方以覆盖所述底座流路部的方式配置,并与所述底座流路部一同形成所述第一流路的一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支架的下部侧的周缘部形成有连通孔,
在所述前支架安装有前管道连接器,所述前管道连接器将由所述底座流路部和所述前盖限定的开口与所述连通孔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支架安装有后管道连接器,所述后管道连接器将所述后支架的通气口和所述底座流路部相连接。
11.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
滚筒,用于容置衣物;
循环流路,形成使从所述滚筒的前方侧开口排出的空气经过热交换并向所述滚筒的后方侧开口流入的路径;以及
底座箱体,配置在所述滚筒的下部并提供安装各种部件的空间,设置有构成所述循环流路的一部分的底座流路部,
蒸发器、冷凝器以及循环风扇朝向后方依次地安装在所述底座流路部的一部分,所述底座流路部的一部分在从所述底座箱体的中心向一侧呈偏心的位置朝向后方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循环风扇被配置为其转轴朝向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
所述循环风扇由将从前方流入的空气向侧方吹出的离心风扇构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流路部的另一部分从所述底座流路部的一部分向前方延伸,且沿着宽度方向延伸形成至经过所述底座箱体的中心向另一侧呈偏心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后底座盖,以覆盖所述底座流路部上安装的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的方式配置;以及
前底座盖,在所述后底座盖的前方以覆盖所述底座流路部的方式配置,并与所述底座流路部的另一部分一同形成向上方开放的开口。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开口安装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的前管道连接器,以将从所述滚筒的前方侧开口排出的空气向下方引导。
CN201980030770.1A 2018-05-08 2019-05-08 衣物处理装置 Pending CN11208823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052699 2018-05-08
KR1020180052740A KR20190128491A (ko) 2018-05-08 2018-05-08 의류 처리 장치
KR10-2018-0052700 2018-05-08
KR1020180052708A KR20190128471A (ko) 2018-05-08 2018-05-08 의류 처리 장치
KR1020180052699A KR20190128464A (ko) 2018-05-08 2018-05-08 의류 처리 장치
KR10-2018-0052708 2018-05-08
KR1020180052700A KR20190128465A (ko) 2018-05-08 2018-05-08 의류 처리 장치
KR10-2018-0052740 2018-05-08
PCT/KR2019/005476 WO2019216631A1 (ko) 2018-05-08 2019-05-08 의류 처리 장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88231A true CN112088231A (zh) 2020-12-15

Family

ID=684669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30770.1A Pending CN112088231A (zh) 2018-05-08 2019-05-08 衣物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230788A1 (zh)
EP (1) EP3792389A4 (zh)
CN (1) CN112088231A (zh)
AU (2) AU2019265183B2 (zh)
WO (1) WO2019216631A1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039873A1 (en) * 2021-02-08 2022-08-10 LG Electronics Inc. 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
CN114908532A (zh) * 2021-02-08 2022-08-16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CN114908536A (zh) * 2021-02-08 2022-08-16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CN114908533A (zh) * 2021-02-08 2022-08-16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CN114908538A (zh) * 2021-02-08 2022-08-16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CN114908540A (zh) * 2021-02-08 2022-08-16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CN114960149A (zh) * 2021-02-25 2022-08-30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CN114960146A (zh) * 2021-02-24 2022-08-30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TWI830132B (zh) * 2021-02-08 2024-01-21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衣物處理裝置及其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16266B2 (en) 2018-08-30 2020-10-27 Whirlpool Corporation Low pressure laundry treating appliance
CN114941223A (zh) * 2021-02-08 2022-08-26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41554A1 (en) * 2006-12-15 2008-06-19 Lg Electronics Inc. Laundry machine
US20090071030A1 (en) * 2005-03-31 2009-03-19 Lg Electronics, Inc. Laundry dryer
US20100107703A1 (en) * 2005-07-26 2010-05-06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Drum-type washer/dryer
KR20110079482A (ko) * 2009-12-30 2011-07-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외부공기 유입구를 갖는 의류처리장치
EP2527528A1 (en) * 2011-05-27 2012-11-28 Electrolux Home Products Corporation N.V. Rotary-drum laundry dryer
EP2573252A1 (en) * 2011-09-26 2013-03-27 Electrolux Home Products Corporation N.V. Laundry treatment apparatus with heat pump
CN104080966A (zh) * 2012-01-27 2014-10-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滚筒式洗涤干燥机
EP2829653A1 (en) * 2013-07-16 2015-01-28 LG Electronics Inc. Laundry drying apparatus
KR20160014985A (ko) * 2014-07-30 2016-02-12 주식회사 케이티 모바일 단말 원격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CN105780417A (zh) * 2015-01-13 2016-07-20 Lg电子株式会社 烘干机
KR20160136197A (ko) * 2015-05-19 2016-11-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의류 건조기
US20170016171A1 (en) * 2015-07-17 2017-01-19 Lg Electronics Inc. Clothes dryer
KR20180032114A (ko) * 2016-09-21 2018-03-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건조기의 제어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36658B2 (ja) * 2006-05-11 2011-12-14 株式会社東芝 洗濯乾燥機
KR101745889B1 (ko) * 2011-01-31 2017-06-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건조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WO2014024400A1 (ja) * 2012-08-09 2014-02-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衣類乾燥機
KR101949356B1 (ko) * 2012-09-21 2019-02-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세탁물 처리기기
EP3022351B1 (en) * 2013-07-16 2018-09-05 LG Electronics Inc. Clothes dryer
PL2990519T3 (pl) * 2014-08-29 2020-05-18 Electrolux Appliances Aktiebolag Suszarka do prania
KR101718041B1 (ko) * 2015-06-19 2017-03-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의류건조기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71030A1 (en) * 2005-03-31 2009-03-19 Lg Electronics, Inc. Laundry dryer
US20100107703A1 (en) * 2005-07-26 2010-05-06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Drum-type washer/dryer
US20080141554A1 (en) * 2006-12-15 2008-06-19 Lg Electronics Inc. Laundry machine
KR20110079482A (ko) * 2009-12-30 2011-07-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외부공기 유입구를 갖는 의류처리장치
EP2527528A1 (en) * 2011-05-27 2012-11-28 Electrolux Home Products Corporation N.V. Rotary-drum laundry dryer
EP2573252A1 (en) * 2011-09-26 2013-03-27 Electrolux Home Products Corporation N.V. Laundry treatment apparatus with heat pump
CN104080966A (zh) * 2012-01-27 2014-10-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滚筒式洗涤干燥机
EP2829653A1 (en) * 2013-07-16 2015-01-28 LG Electronics Inc. Laundry drying apparatus
KR20160014985A (ko) * 2014-07-30 2016-02-12 주식회사 케이티 모바일 단말 원격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CN105780417A (zh) * 2015-01-13 2016-07-20 Lg电子株式会社 烘干机
KR20160136197A (ko) * 2015-05-19 2016-11-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의류 건조기
EP3299513A1 (en) * 2015-05-19 2018-03-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lothes dryer
US20170016171A1 (en) * 2015-07-17 2017-01-19 Lg Electronics Inc. Clothes dryer
KR20170009656A (ko) * 2015-07-17 2017-01-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의류 건조기
KR20180032114A (ko) * 2016-09-21 2018-03-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건조기의 제어 방법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08508B (zh) * 2021-02-08 2024-02-20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CN114908532B (zh) * 2021-02-08 2023-12-15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CN114908508A (zh) * 2021-02-08 2022-08-16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CN114908536A (zh) * 2021-02-08 2022-08-16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CN114908538B (zh) * 2021-02-08 2024-05-10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CN114908538A (zh) * 2021-02-08 2022-08-16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CN114908532A (zh) * 2021-02-08 2022-08-16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CN114908540A (zh) * 2021-02-08 2022-08-16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CN114908533A (zh) * 2021-02-08 2022-08-16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EP4310243A3 (en) * 2021-02-08 2024-04-17 LG Electronics Inc. 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
CN114908540B (zh) * 2021-02-08 2024-04-09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TWI830132B (zh) * 2021-02-08 2024-01-21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衣物處理裝置及其控制方法
EP4039873A1 (en) * 2021-02-08 2022-08-10 LG Electronics Inc. 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
CN114960146A (zh) * 2021-02-24 2022-08-30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CN114960149A (zh) * 2021-02-25 2022-08-30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CN114960149B (zh) * 2021-02-25 2023-11-28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9265183B2 (en) 2022-10-27
AU2019265183A1 (en) 2021-01-07
EP3792389A1 (en) 2021-03-17
EP3792389A4 (en) 2022-02-16
WO2019216631A1 (ko) 2019-11-14
AU2023200427A1 (en) 2023-03-02
US20210230788A1 (en) 2021-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88231A (zh) 衣物处理装置
RU2626952C2 (ru) Сушильная машина
KR20190128468A (ko) 의류 처리 장치
JP4271208B2 (ja) 衣類乾燥装置
US10041204B2 (en) Clothes treating apparatus
JP2009247600A (ja) 乾燥装置
KR20170096795A (ko) 세탁물 처리장치 및 그 운전방법
CN114960146A (zh) 衣物处理装置
KR20190128471A (ko) 의류 처리 장치
KR20200075667A (ko) 의류처리장치 및 의류처리장치의 제어 방법
KR102568204B1 (ko) 의류 처리 장치
KR20190128484A (ko) 의류 처리 장치
EP3802942B1 (en) Tumble dryer
KR20190128469A (ko) 의류 처리 장치
KR20190128465A (ko) 의류 처리 장치
KR20190128464A (ko) 의류 처리 장치
JP2008284071A (ja) 洗濯乾燥機
JP5597440B2 (ja) 洗濯乾燥機
CN106436229B (zh) 洗衣机
KR20190128529A (ko) 의류 처리 장치
JP4286847B2 (ja) 洗濯乾燥機
KR102568205B1 (ko) 의류 처리 장치
KR20190128467A (ko) 의류 처리 장치
JP4843653B2 (ja) 空調ユニット
KR20190128491A (ko) 의류 처리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