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62229B - 一种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62229B
CN112062229B CN202010807481.2A CN202010807481A CN112062229B CN 112062229 B CN112062229 B CN 112062229B CN 202010807481 A CN202010807481 A CN 202010807481A CN 112062229 B CN112062229 B CN 1120622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f
porous carbon
composite material
derived porous
carbon sphe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0748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62229A (zh
Inventor
施文慧
沈江南
曹澥宏
钱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JUT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JU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JUT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JUT
Priority to CN20201080748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62229B/zh
Publication of CN1120622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622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622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622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 C02F1/469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by electrochemical separation, e.g. by electro-osmosis, electrodialysis, electrophoresis
    • C02F1/4691Capacitive deionis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1/00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201/46Apparatus for electrochemical process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24Water desalination
    • Y02A20/131Reverse-osmosi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 Water Treatment By Electricity Or Magnetism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化学脱盐技术领域,为解决传统含Bi的CDI电极材料在电容去离子中脱盐量、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较低的问题,提供了一种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应用,所述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由N掺杂MOF衍生多孔碳球表面负载纳米级金属Bi颗粒制得。本发明的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通过MOF衍生碳上锚定纳米级别的金属Bi颗粒,可以有效的缓解在氧化还原过程中的Bi的体积膨胀问题,增强了电极材料的稳定性,并减轻了电极粉化现象;制备过程简易,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生产成本低,易于产业化。

Description

一种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化学脱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Bi/MOF衍生多孔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全球范围类的人口急剧增长,人类正面临着对淡水需求量激增等问题。全球98%以上的水资源都是不可被直接利用的海水或苦咸水,研究人员通过对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来解决淡水资源问题是非常有前景的发展方向。近些年,反渗透、热蒸馏和电渗析等技术都已得到不断开发,可以在工业规模上有效地淡化海水。然而,这些技术的高昂的设备成本与高能耗阻碍了其可持续化发展。随着社会发展与需求,迫切需要开发一种能耗低、成本低、易小型化和环境友好的新型脱盐技术。
电容去离子(CDI)作为新兴的海水淡化技术,它具有环境友好和能耗低、小型化等优点。与传统的热蒸馏和反渗透、电渗析技术不同,CDI技术可直接在低可逆电压(通常小于2V)下去除水中的盐离子,而不需要高温高压等条件。因此具有低能耗,环境友好和低经济成本等优点。
CDI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电场施加到两个平行相对的多孔电极两端,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定向移动,在电极和电解液界面处形成双电层并存储在电极材料中,从而去除溶液中的盐离子,实现海水淡化。当吸附达到饱和,将电极短路或者施加反向电压,电极材料储存的阴阳离子重新返回溶液中实现电极的再生。
现如今,为了进一步提高CDI技术的脱盐能力,依赖于开发和设计新的电极材料,以满足海水淡化应用的实际需要。一般来说,CDI电极材料应具有高导电性、良好的浸润性、高比表面积和较窄的孔径分布等特点。在传统的CDI电极材料中,阳极和阴极是相同的多孔碳材料(例如活性碳,介孔碳,气凝胶,碳纤维和碳布等)。基于双电层原理,带电的阴离子和阳离子通过电吸附机制分别存储在材料表面。随着对CDI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研究人员发现法拉第电极材料具有高脱盐性能等优点。法拉第材料的反应机理为阴离子或阳离子与电极材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嵌入到电极材料的晶格或者通过化学键存储在电极材料中。
目前,用于储钠的法拉第电极材料主要包括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等,用于储氯的法拉第电极材料主要有金属铋和金属银。但是这些法拉第电极材料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材料导电性与亲水性较差,在电容去离子的循环过程中活性材料会发生体积膨胀,破坏结构完整性,导致材料稳定性和倍率性能较差。因此提高此类法拉第材料的导电性、循环性和倍率性能成为改善此类材料电化学性能的重要研究方向。
混合电容去离子系统(HCDI),一侧使用传统的碳电极材料,一侧利用法拉第电极材料,在电极两端施加恒定电流取代传统的恒压模式,在水分解电压范围内(-1.4~1.4V),进行电容去离子应用。恒流充电时,氯离子通过电解质与负极材料发生反应达到脱盐的目的,电子补偿到正极确保溶液中的电荷平衡;恒流放电时电子回到负极确保电荷平衡,负极电极材料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氯离子从负极脱出实现电极材料的循环再生。此类系统较传统CDI技术具有脱盐容量高的优点。
目前,许多工作致力于钠存储(Na-storage)材料的制备和应用,包括普鲁士蓝及其衍生物、氧化锰钠和磷酸化合物等。相比之下,很少有研究者将眼光集中在Cl-存储材料上。对Cl-储存材料的其中一个要求是该材料能与氯离子在水的分解电压窗口内发生反应,且反应后产物必须是不溶于水。到目前为止,在海水淡化领域中,只有金属银和金属铋两种材料被报道用于Cl-的储存材料。金属Bi比Ag价格低廉,且在自然界中易获取,因此在经济成本上金属Bi更适合作为工业上的Cl-储存电极。金属Bi具有高度的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和合适的电压工作窗口。但是Bi材料存在导电性差、电容量低、电化学稳定性差等问题,当金属Bi用于CDI电极材料时,其脱盐量、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仍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传统含Bi的CDI电极材料在电容去离子中脱盐量、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较低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具有较高的脱盐量、良好的倍率性能和高循环稳定性的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备过程简易,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生产成本低,易于产业化。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在CDI负极中的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所述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由N掺杂MOF衍生多孔碳球表面负载纳米级金属Bi颗粒制得。
本发明通过在MOF衍生碳上锚定纳米级别的金属Bi颗粒,可以有效的缓解在氧化还原过程中的Bi的体积膨胀问题,增强了电极材料的稳定性,并减轻了电极粉化现象。本发明通过将N掺杂的MOF衍生多孔碳与金属Bi结合,N掺杂的碳基材料不仅可以加速电子传导,还可以改善复合材料的亲水性。可以预见,设计出的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作为CDI电极材料在电容去离子中将会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一种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金属盐加入到第一混合溶剂中得金属盐溶液,经一次水热反应得金属氧化物;
(2)将步骤(1)制得的金属氧化物分散于第二混合溶剂中得金属氧化物溶液,在金属氧化物溶液中加入配体,经二次水热反应得N掺杂金属氧化物/MOF复合材料;
(3)将步骤(2)制得的N掺杂金属氧化物/MOF复合材料高温退火得到N掺杂MOF衍生多孔碳化物;高温退火后形成的碳化物为由MOF组成的中空球状结构,有利于增大活性面积,并且改善了材料的亲水性与导电性,增强了离子传输速率,使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的性能较于商业Bi纳米颗粒具有了大幅度提升;MOF衍生多孔碳球因为其N元素掺杂,具有较高的电导率与亲水性等优点;
(4)将步骤(3)制得的N掺杂MOF衍生多孔碳化物分散于去离子水中加入氧化铋,加热反应,然后加入还原剂,进行还原反应,即得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金属Bi通过Bi-O-C化学键将Bi金属颗粒牢牢的锚定在碳基材料上,通过在N掺杂MOF衍生多孔碳球表面负载纳米级金属Bi颗粒,有利于增大活性材料和电解质之间的接触面积并且可以缓冲在充放电过程中金属Bi的体积膨胀,有利于减轻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粉化,增强了电极材料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步骤(4)中,分散于去离子水中之前,先将N掺杂MOF衍生多孔碳化物浸没在4~5mol/L硝酸中进行亲水化处理,会在N掺杂MOF衍生多孔碳化物表面引入含氧基团(羟基、羧基等),有利于金属颗粒在碳化物表面的负载。
作为优选,步骤(1)中,所述金属盐溶液的浓度为0.04~0.05mol/L。
作为优选,步骤(1)中,所述金属盐为锌盐或铁盐。所述锌盐优选为六水合硝酸锌,所述金属氧化物为氧化锌,选择锌盐是基于锌离子在高温形成氢氧化锌的特性,容易形成球状形貌,同时作为电极材料,氧化锌具有吸附的作用;所述铁盐优选为九水合硝酸铁,所述金属氧化物为氧化铁。
作为优选,步骤(1)中,所述第一混合溶剂由三乙醇胺与去离子水按照体积比1:(5~7)的混合制得。该混合溶剂体系有利于形成球状形貌的金属氧化物,其机理为在高温时金属离子与氢氧根结合生成氢氧化物,与三乙醇胺的含氧基团配位,三乙醇胺作为软模板形成球形氧化物;三乙醇胺添加量过低会导致合成的氧化物形貌不均匀,颗粒直径较小,过高会导致形成的球形氧化物直径较大。
作为优选,步骤(1)中,一次水热反应温度为110~120℃,时间为2~3h。
作为优选,步骤(2)中,所述金属氧化物溶液的浓度为0.04~0.05mol/L。
作为优选,步骤(2)中,所述第二混合溶剂由二甲基甲酰胺(DMF)与去离子水按照体积比(2~4):1的混合制得。该混合溶剂体系有利于形成球状形貌的N掺杂金属氧化物/MOF复合材料,其机理为金属氧化物在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中更容易析出金属离子;二甲基甲酰胺添加量过低会导致离子析出较少,过高会导致离子析出较快,结构崩塌。
作为优选,步骤(2)中,二次水热反应温度为60~80℃,时间为12~24h。
作为优选,步骤(2)中,所述含氮配体选自2-甲基咪唑、咪唑和吡啶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所述含氮配体在金属氧化物溶液中的添加量为0.2g/mL。
作为优选,步骤(3)中,高温退火反应为:将金属氧化物/MOF复合材料在N2和乙醇混合氛围(将氮气通入乙醇溶液中,氮气流速为80ml/min,乙醇为AR级)中以5~10℃/min的升温速率升至700℃后,保持2h,然后切换到H2气氛,再以5~10℃/min的升温速率升至780~820℃,保持1~2h后,自然降温,得到碳化物。
设计上述高温退火程序的有益效果是:N2和乙醇混合氛围的作用是:在此过程中,N2可以使所得样品含N量高,且乙醇的作用是在高温下提供碳源,C还原金属氧化物;切换到H2气氛的作用是:H2还原氧化物得到金属单质,有利于金属氧化物的蒸发。
作为优选,步骤(4)中,加热反应温度60~80℃,时间31~2h;还原反应时间为1~2h。
一种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在CDI负极中的应用,包括以下步骤:
(a)将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导电炭黑和PVDF按照质量比为(7~8):(1~2):1混匀后,逐滴加入N-甲基吡咯烷酮后,研磨成混合物;
(b)将所述混合物搅拌成均匀的浆状物,并均匀涂覆在的石墨片上,在50~60℃下干燥12~15h,即制得CDI负极。
将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与导电炭黑、聚偏氟乙烯和N-甲基吡咯烷酮,研磨均匀至泥浆状涂覆在碳电极上,真空干燥后作为CDI负极,同样方法用于制备活性炭电极作为正极,与普通阴阳离子交换膜组装成CDI模块,通过蠕动泵循环NaCl料液,于电极两端施加恒定电流实现NaCl的嵌入/脱出过程。本发明制备的CDI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脱盐量、良好的倍率性能和高循环稳定性。
作为优选,步骤(a)中,所述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与N-甲基吡咯烷酮的质量体积比为1g:(8~10)mL;
作为优选,步骤(b)中,所述混合物与石墨片的质量面积比为9~11mg:3×3cm2
一种上述所述的CDI负极可应用于电容去离子或电容析出离子脱盐中。
因此,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通过MOF衍生碳上锚定纳米级别的金属Bi颗粒,可以有效的缓解在氧化还原过程中的Bi的体积膨胀问题,增强了电极材料的稳定性,并减轻了电极粉化现象;
(2)制备过程简易,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生产成本低,易于产业化;
(3)本发明制备的含有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的CDI电极具有较高的脱盐量、良好的倍率性能和高循环稳定性,在混合电容去离子脱盐技术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制得的ZnO球的SEM图。
图2是实施例1制得的N掺杂金属氧化物/MOF复合材料的SEM图。
图3是实施例1制得的N掺杂MOF衍生多孔碳化物的SEM图。
图4是实施例1制得的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的SEM图。
图5是实施例1制得的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的TEM图。
图6是对比例1的商业Bi的SEM图。
图7是实施例1制得的产物的XRD图:a,ZnO;b,N掺杂金属氧化物/MOF复合材料;c,N掺杂MOF衍生多孔碳化物;d,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
图8是商业Bi(左)、实施例1制得的Bi/MOF衍生多孔碳球(右)的接触角测试图。
图9是实施例1制得的N掺杂MOF衍生多孔碳化物(N-PC)和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Bi/N-PC)的Raman谱图。
图10是实施例1制得的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的XPS图谱。
图11是商业Bi、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Bi/N-PC)在电流密度为500mA/g下的比容量图。
图12是商业Bi、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Bi/N-PC)的阻抗图。
图13是实施例1制得的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制备CDI负极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CDI电吸附行为曲线图。
图14是实施例1制得的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制备的CDI负极与以实施例1制得的中空MOF碳球作为CDI正极活性材料制备的CDI正极的不同质量比的脱盐容量柱状图。
图15是商业Bi、Bi/MOF衍生多孔碳球电极(Bi/N-PC)的脱盐容量倍率性能图。
图16是商业Bi、Bi/MOF衍生多孔碳球电极(Bi/N-PC)的长循环性能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在本发明中,若非特指,所有设备和原料均可从市场购得或是本行业常用的,下述实施例中的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本领域常规方法。
本发明以下实施例中的检测条件及方法如下:
SEM测试在HIACHI SU-8010型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上进行,制样方法如下:取少量样品贴于有导电胶断面支撑台。
TEM测试在JEOL 2010F型透射电子显微镜上进行,制样方法如下:取微量实施例1步骤(4)制得的Bi/MOF衍生多孔碳球样品,置于装有1mL无水乙醇的离心管中,然后将其放入超声功率为250W的水浴超声池内持续超声15min,得到样品与乙醇的相分散液,取少量分散液滴在230目TEM微栅铜网表面,然后在60℃鼓风烘箱干燥获得。TEM拍摄电压为300kV。
XRD测试在X射线衍射仪上进行,待测样品制备如下:取一定量的样品,研磨成粉末状,然后在石英片磨砂凹槽中铺平,再用载玻片压平至无明显突起和空隙,然后进行测试,扫描速度为10°min-1
实施例1
一种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1)ZnO球的制备:将0.5 g Zn(NO3)2·6H2O 加到35mL的去离子水与三乙醇胺的混合溶液中,去离子水与三乙醇胺体积比为6:1;超声至溶液澄清后,置于50mL反应釜中,160℃条件下反应2h,得到的产物ZnO球,其SEM图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氧化锌颗粒呈球形,颗粒分散均匀,直径在500nm左右;其XRD图如图7a所示,证明了合成的球体为ZnO颗粒;
(2)ZnO@ZIF 8的制备:将步骤(1)得到的ZnO球取50mg加到16mL 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与去离子水的混合溶液中,DMF与去离子水的体积比为3:1。超声至溶液分散均匀,再加入0.73g 2-甲基咪唑,在70℃水热反应24h,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产物ZnO@ZIF8,即为N掺杂金属氧化物/MOF复合材料,其SEM图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在ZnO球外表面原位生长了不规则的ZIF8纳米颗粒,且ZnO-ZIF8球分散均匀无团聚现象,单颗颗粒直径在600nm左右;其XRD图如图7b所示,说明了在ZnO球表面生在的不规则纳米颗粒为ZIF8颗粒。
(3)N掺杂中空MOF碳球:将步骤(2)制得的ZnO@ZIF8复合材料在N2加乙醇氛围(将氮气通入乙醇溶液中,氮气流速为80ml/min,乙醇为AR级)中以8℃/min的升温速率升至700℃后,保持2h,然后切换到H2气氛再以6℃/min的升温速率升至780~820℃保持1~2h后自然降温,得到中空MOF碳球,即为N掺杂MOF衍生多孔碳化物,其SEM图如图3所示,左图可以观察到ZnO-ZIF8经过高温退火后形成的MOF衍生多孔碳球还能保持较好的球形结构;右图是MOF衍生多孔碳球破损后的电镜图,可以观察到随着ZnO核在高温条件下的蒸发,形成的MOF衍生多孔碳球呈中空结构;其XRD图如图7c所示,说明了高温条件下ZnO颗粒的完全蒸发,且表征ZIF8颗粒碳化形成MOF衍生碳球;
(4)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制备:将中空MOF碳球浸没在4~5mol/L硝酸中进行亲水化处理,取100mg亲水化处理后的中空MOF碳球分散于20mL去离子水中,加入30mgBi2O3,超声30min,随后升温至80℃,在加入10mL的NaBH4(5mg/L),反应1h,即得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其SEM图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在Bi负载过后MOF衍生多孔碳球形貌保持较好,且在高倍镜下可以观察到MOF衍生多孔碳球表面分布20nm左右大小的Bi纳米颗粒;其TEM图如图5所示,左图是Bi的晶格图,条纹间距为0.328nm,对应于金属Bi晶体的012面;右图是Bi/MOF衍生多孔碳球的元素分布图,可以观察到C、N、Bi元素的均匀分布,证明了MOF衍生碳球中的N元素掺杂和Bi在MOF衍生碳球上的均匀负载;其XRD图如图7d所示,说明了Bi/MOF衍生多孔碳球材料成功的合成;其XPS图谱如图10所示,可以观察到N元素的掺杂。有助于提升复合材料的导电性与亲水性。。
图9是实施例1制得的N掺杂MOF衍生多孔碳化物(N-PC)和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Bi/N-PC)的Raman谱图,可以观察到在311cm-1附近Bi/MOF衍生多孔碳球有特征峰,可以归因于Bi-O键能,侧面证明了Bi与MOF衍生多孔碳球的通过Bi-O-C键能的连接,有利于材料的稳定性。
(5)CDI电极的制备:将步骤(3)制得的中空MOF碳球作为CDI正极活性材料制备CDI正极,以步骤(4)制得的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制备CDI负极,分别以聚偏氟乙烯为粘结剂,以导电炭黑为导电剂,加入N-甲基吡咯烷酮溶液反复研磨至浆状物,均匀涂覆于石墨片上,按石墨片面积为3×3cm2计,所述浆状物的涂覆量为10mg,制得CDI电极。取实施例1步骤(4)制得的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按活性物质:导电炭黑:PVDF三者质量比8:1:1混合之后逐滴加入NMP溶液反复研磨为均匀浆状物。将该浆状物均匀涂覆于8×8cm2的石墨片上,涂覆的面积3×3cm2。将电极放在60℃真空干燥箱中,真空从干燥12h以除去溶剂,获得CDI负极侧。同样的制备方法,不同的是以步骤(3)制得的中空MOF碳球作为CDI正极活性材料,获得CDI正极侧。
CV测试在Autolab电化学工作站上进行,取实施例1步骤(4)制得的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按活性物质:导电炭黑:PVDF三者质量比8:1:1混合之后逐滴加入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液反复研磨为均匀浆状物。将该浆状物均匀涂覆于6片2×1cm2的石墨片上,涂覆的面积1×1cm2。将电极放在60℃真空干燥箱中,真空从干燥12h以除去溶剂,获得电极片。CV测试采用三电极系统,电极片作为工作电极,铂片作对电极,Ag/AgCl作参比电极,1mol/L浓度的NaCl作电解液,扫描电压区间是-1.05~0.6,扫描速率是2~50 mv/s。
EIS测试在Autolab电化学工作站上进行,电极片制备方法同CV测试。EIS分析同样采用三电极系统,1M浓度的NaCl作电解液,电位是10mv,频率范围是0.01~100kHz。
充放电测试在Autolab电化学工作站上进行,电极片制备方法同CV测试充放电分析同样采用三电极系统,1M浓度的NaCl作电解液,电压区间是-0.8~0.8V,电流密度是250~1000mA·g-1
图13是以步骤(4)制得的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制备CDI负极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CDI电吸附行为曲线图。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脱盐容量由110mg/g降至41.2mg/g。这是由Bi/MOF衍生多孔碳球在较高电流密度下不完全的还原/氧化反应所致。
图14是以步骤(4)制得的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制备的CDI负极与以步骤(3)制得的中空MOF碳球作为CDI正极活性材料制备的CDI正极的不同质量比的脱盐容量柱状图。在质量比为1:0.5时脱盐脱盐容量为92mg/g、质量比为1:1时脱盐容量为110mg/g、质量比1:2时脱盐容量为85.3mg/g、质量比为1:3时脱盐容量为66mg/g。可以得出两电极质量比为1:1时脱盐性能最优。
对比例1
对比例1使用商业Bi(阿拉丁 AR)作为活性材料,以聚偏氟乙烯为粘结剂,以导电炭黑为导电剂,加入N-甲基吡咯烷酮溶液反复研磨至浆状物,均匀涂覆于石墨片上,按石墨片面积为3×3cm2计,所述浆状物的涂覆量为10mg,制得CDI电极。
CDI电极的制备:取实施例1步骤(3)制得的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按活性物质:导电炭黑:PVDF三者质量比8:1:1混合之后逐滴加入NMP溶液反复研磨为均匀浆状物。将该浆状物均匀涂覆于8×8cm2的石墨片上,涂覆的面积3×3cm2。将电极放在60℃真空干燥箱中,真空从干燥12h以除去溶剂,获得CDI负极侧。同样的制备方法,不同的是以N掺杂MOF中空碳球为活性材料,获得CDI正极侧。
图6是对比例1的商业Bi的SEM图,可以看出商业Bi颗粒较大,大颗粒在几百微米左右,且形状不规则。
图8是商业Bi(左)、实施例1制得的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右)的接触角测试,在两分钟后,接触角分别为81°、0°,可以发现Bi/MOF衍生多孔碳球的亲水性最好,这可以归因为N元素的掺杂,提升了Bi/MOF衍生多孔碳球材料的亲水性
图11是商业Bi、实施例1制得的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Bi/N-PC)与商业Bi在电流密度为500mA/g下的比容量图,分别为319mAh/g、113mAh/g。可以得出Bi/N-PC的容量最高,这可以归因于MOF衍生多孔碳球与Bi的协同作用。
图12是商业Bi、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Bi/N-PC)的阻抗图,可以看出Bi/N-PC的阻抗最小,证明因为N元素的掺杂,提升了Bi/MOF衍生多孔碳球的导电性,使得材料的阻抗降低。
图15是商业Bi、Bi/MOF衍生多孔碳球电极(Bi/N-PC)的脱盐容量倍率性能图。可以看出三种材料中,Bi/MOF衍生多孔碳球电极的吸附容量在各个电流密度下最高,且倍率性能更好。在大电流密度下重新回到小电流密度,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还能保持最初的吸附容量,证明了材料的循环稳定性优异。
图16是商业Bi、Bi/MOF衍生多孔碳球电极(Bi/N-PC)的长循环性能图,可以看出经过100圈循环后,Bi/MOF衍生多孔碳球电极材料脱盐容量没有下降。商业Bi长循环后性能只有最初的50%左右。
实施例2
一种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1)ZnO球的制备:将0.5 g Zn(NO3)2·6H2O 加到35mL的去离子水与三乙醇胺的混合溶液中,去离子水与三乙醇胺体积比为3:1。超声至溶液澄清后,置于50mL反应釜中,160℃条件下反应2h,得到的产物ZnO球;
(2)ZnO@ZIF 8的制备:将步骤(1)得到的ZnO球取50mg加到16mL 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与去离子水的混合溶液中,DMF与去离子水的体积比为4:1。超声至溶液分散均匀,再加入0.73g 2-甲基咪唑;在70℃水热反应24h,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产物ZnO@ZIF8,即为N掺杂金属氧化物/MOF复合材料;
(3)N掺杂中空MOF碳球:将步骤(2)制得的ZnO@ZIF8复合材料在N2加乙醇氛围中以5℃/min的升温速率升至700℃后,保持2h,然后切换到H2气氛再以10℃/min的升温速率升至780~820℃保持1h后自然降温,得到中空MOF碳球,即为N掺杂MOF衍生多孔碳化物;
(4)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制备,取50mg中空MOF碳球分散于20mL去离子水中,加入30mgBi2O3,超声30min,随后升温至80℃,在加入10mL的NaBH4(5mg/L),反应1.5 h,即得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
(5)CDI电极的制备:将步骤(3)制得的中空MOF碳球作为CDI正极活性材料,步骤(4)制得的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作为负极活性材料,以聚偏氟乙烯为粘结剂,以导电炭黑为导电剂,加入N-甲基吡咯烷酮溶液反复研磨至浆状物,均匀涂覆于石墨片上,按石墨片面积为3×3cm2计,所述浆状物的涂覆量为10mg,制得CDI电极。
实施例3
一种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1)ZnO球的制备:将0.5 g Zn(NO3)2·6H2O 加到35mL的去离子水与三乙醇胺的混合溶液中,去离子水与三乙醇胺体积比为8:1。超声至溶液澄清后,置于50mL反应釜中,160℃条件下反应2h,得到的产物ZnO球;
(2)ZnO@ZIF 8的制备:将步骤(1)得到的ZnO球取50mg加到16mL 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与去离子水的混合溶液中,DMF与去离子水的体积比为5:1。超声至溶液分散均匀,再加入0.73g 2-甲基咪唑。在70℃水热反应24h,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产物ZnO@ZIF8,即为N掺杂金属氧化物/MOF复合材料;
(3)N掺杂中空MOF碳球:将步骤(2)制得的ZnO@ZIF8复合材料在N2加乙醇氛围中以10℃/min的升温速率升至700℃后,保持2h,然后切换到H2气氛再以5℃/min的升温速率升至780~820℃保持1h后自然降温,得到中空MOF碳球,即为N掺杂MOF衍生多孔碳化物;
(4)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制备,取300mg中空MOF碳球分散于20mL去离子水中,加入30mgBi2O3,超声30min,随后升温至80℃,在加入10mL的NaBH4(5mg/L),反应2h,即得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
(5)CDI电极的制备:将步骤(3)制得的碳化产品以CDI正极活性材料,步骤(4)制得的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作为负极活性材料,以聚偏氟乙烯为粘结剂,以导电炭黑为导电剂,加入N-甲基吡咯烷酮溶液反复研磨至浆状物,均匀涂覆于石墨片上,按石墨片面积为3×3cm2计,所述浆状物的涂覆量为10mg,制得CDI电极。
实施例4
实施例4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1)中金属盐为铁盐:九水合硝酸铁,其余工艺完全相同。
实施例5
实施例5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2)中含氮配体为咪唑和吡啶的混合,混合质量比为1:1,其余工艺完全相同。
实施例2-5制得的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的性能与实施例1相当,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它的变体及改型。

Claims (6)

1.一种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由N掺杂MOF衍生多孔碳球表面负载纳米级金属Bi颗粒制得,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金属盐加入到第一混合溶剂中得金属盐溶液,经一次水热反应得金属氧化物,所述金属盐溶液的浓度为0.04~0.05mol/L;所述金属盐为锌盐或铁盐;所述第一混合溶剂由三乙醇胺与去离子水按照体积比1:(5~7)的混合制得;一次水热反应温度为140~170℃,时间为2~3h;
(2)将步骤(1)制得的金属氧化物分散于第二混合溶剂中得金属氧化物溶液,在金属氧化物溶液中加入含氮配体,经二次水热反应得N掺杂金属氧化物/MOF复合材料,所述金属氧化物溶液的浓度为0.04~0.05mol/L;所述第二混合溶剂由二甲基甲酰胺与去离子水按照体积比(2~4):1的混合制得;二次水热反应温度为60~80℃,时间为12~24h;所述含氮配体选自2-甲基咪唑、咪唑和吡啶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所述含氮配体在金属氧化物溶液中的添加量为0.2g/mL;
(3)将步骤(2)制得的N掺杂金属氧化物/MOF复合材料高温退火得到N掺杂MOF衍生多孔碳化物;
(4)将步骤(3)制得的N掺杂MOF衍生多孔碳化物分散于去离子水中加入氧化铋,加热反应,然后加入还原剂,进行还原反应,即得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分散于去离子水中之前,先将N掺杂MOF衍生多孔碳化物浸没在4~5mol/L硝酸中进行亲水化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高温退火反应为:将金属氧化物/MOF复合材料在N2和乙醇混合氛围中以5~10℃/min的升温速率升至700℃后,保持2h,然后切换到H2气氛,再以5~10℃/min的升温速率升至780~820℃,保持1~2h后,自然降温,得到碳化物。
4.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制备的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在CDI负极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将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导电炭黑和PVDF按照质量比为(7~8):(1~2):1混匀后,逐滴加入N-甲基吡咯烷酮后,研磨成混合物;
(b)将所述混合物搅拌成均匀的浆状物,并均匀涂覆在的石墨片上,在50~60℃下干燥12~15h,即制得CDI负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所述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与N-甲基吡咯烷酮的质量体积比为1g:(8~10)mL;步骤(b)中,所述混合物与石墨片的质量面积比为9~11mg:3×3cm2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CDI负极可用于电容去离子或电容析出离子脱盐。
CN202010807481.2A 2020-08-12 2020-08-12 一种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Active CN1120622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07481.2A CN112062229B (zh) 2020-08-12 2020-08-12 一种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07481.2A CN112062229B (zh) 2020-08-12 2020-08-12 一种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62229A CN112062229A (zh) 2020-12-11
CN112062229B true CN112062229B (zh) 2022-08-23

Family

ID=736609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07481.2A Active CN112062229B (zh) 2020-08-12 2020-08-12 一种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6222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53378B (zh) * 2021-01-18 2023-10-10 南昌航空大学 一种用于二氧化碳电还原的Bi-NC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13161533B (zh) * 2021-04-08 2023-05-05 中北大学 一种MOF衍生的ZnO@C复合材料及其应用
CN113270595B (zh) * 2021-04-14 2022-06-10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mof制备的氮掺杂碳载非贵金属纳米催化剂
CN115843172B (zh) * 2021-09-18 2024-01-09 安徽璜峪电磁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中空碳负载金属镍颗粒及制备方法和微波吸收的应用
CN114464783B (zh) * 2021-12-30 2023-06-06 广东省科学院化工研究所 一种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744223B (zh) * 2022-05-06 2024-01-26 湖北理工学院 一种铁铬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751395B (zh) * 2022-05-24 2023-07-21 福州大学 一种氮掺杂多孔碳球/s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CN114956041B (zh) * 2022-06-15 2023-10-31 南京理工大学 具有多级孔结构的氮掺杂多孔碳球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19517A (zh) * 2013-04-15 2013-07-24 中南大学深圳研究院 一种氮掺杂多孔碳球-硫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3545494A (zh) * 2013-10-18 2014-01-29 南京大学 二次锂离子电池亚微米铋-碳负极复合材料的液相合成方法
CN103601756A (zh) * 2013-11-06 2014-02-26 江苏华富储能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铋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制备方法及其铅蓄电池正极添加剂
WO2015040638A1 (en) * 2013-09-19 2015-03-26 Council Of Scientific & Industrial Research N-doped porous carbon electrocatalyst and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thereof
CN105024056A (zh) * 2015-06-05 2015-11-04 中南大学 一种钠离子电池铋/掺氮碳球负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495128A (zh) * 2016-11-09 2017-03-15 江苏理工学院 一种单分散氮掺杂中空碳纳米多面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08598504A (zh) * 2018-04-19 2018-09-28 燕山大学 一种高催化活性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
CN108832110A (zh) * 2018-06-26 2018-11-16 华南师范大学 一种高比容量铋纳米粒复合zif-8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216712A (zh) * 2018-09-29 2019-01-15 中南大学 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的非贵金属/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非贵金属/碳复合材料及其应用
CN109354137A (zh) * 2018-11-27 2019-02-19 浙江工业大学 碳纳米管/mof衍生多孔碳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CN109908940A (zh) * 2019-04-02 2019-06-21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氮掺杂多孔碳负载金属的m@cn复合催化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19517A (zh) * 2013-04-15 2013-07-24 中南大学深圳研究院 一种氮掺杂多孔碳球-硫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WO2015040638A1 (en) * 2013-09-19 2015-03-26 Council Of Scientific & Industrial Research N-doped porous carbon electrocatalyst and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thereof
CN103545494A (zh) * 2013-10-18 2014-01-29 南京大学 二次锂离子电池亚微米铋-碳负极复合材料的液相合成方法
CN103601756A (zh) * 2013-11-06 2014-02-26 江苏华富储能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铋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制备方法及其铅蓄电池正极添加剂
CN105024056A (zh) * 2015-06-05 2015-11-04 中南大学 一种钠离子电池铋/掺氮碳球负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495128A (zh) * 2016-11-09 2017-03-15 江苏理工学院 一种单分散氮掺杂中空碳纳米多面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08598504A (zh) * 2018-04-19 2018-09-28 燕山大学 一种高催化活性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
CN108832110A (zh) * 2018-06-26 2018-11-16 华南师范大学 一种高比容量铋纳米粒复合zif-8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216712A (zh) * 2018-09-29 2019-01-15 中南大学 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的非贵金属/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非贵金属/碳复合材料及其应用
CN109354137A (zh) * 2018-11-27 2019-02-19 浙江工业大学 碳纳米管/mof衍生多孔碳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CN109908940A (zh) * 2019-04-02 2019-06-21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氮掺杂多孔碳负载金属的m@cn复合催化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62229A (zh) 2020-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62229B (zh) 一种Bi/MOF衍生多孔碳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Qorbani et al. Multi-porous Co 3 O 4 nanoflakes@ sponge-like few-layer partially reduced graphene oxide hybrids: towards highly stable asymmetric supercapacitors
CN108328706B (zh) 一种mof衍生多孔碳/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Rambabu et al. Development of watermelon rind derived activated carbon/manganese ferrite nanocomposite for cleaner desalination by capacitive deionization
CN109354137A (zh) 碳纳米管/mof衍生多孔碳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Wan et al. Direct Formation of Hedgehog-Like Hollow Ni-Mn Oxides and Sulfides for Supercapacitor Electrodes.
Gao et al. Flexible nitrogen-doped carbon nanofiber-reinforced hierarchical hollow iron oxide nanorods as a binder-free electrode for efficient capacitive deionization
CN106698430A (zh) 一种聚多巴胺作为过渡层碳化钛原位生长CNTs三维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Idrees et al. 3D printed PC/SiOC@ Zn hybrid composite as dendrite-free anode for Zn-Ion battery
CN106328385A (zh) 柔性自支撑多孔炭@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i et al. NH 4 V 4 O 10/rGO Composite as a high-performanc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hybrid capacitive deionization
Zhu et al. A hierarchical Zn 2 Mo 3 O 8 nanodots–porous carbon composite as a superior anode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Yao et al.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hierarchical NiCo 2 S 4@ NiMoO 4 core/shell nanospheres for high-performance supercapacitors
Wang et al. Fe nanopowder-assisted fabrication of FeO x/porous carbon for boosting potassium-ion storage performance
CN110357227A (zh) 一种复合盐类废水中选择性电吸附卤素离子的方法
Xue et al. Exceptional capacitive deionization desalination performance of hollow bowl-like carbon derived from MOFs in brackish water
Zhu et al.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N-doped carbon ORR catalyst via large through-hole structure
CN107739031B (zh) 一种以菌渣废料制备锂离子碳负极材料的方法
Wei et al. A highly efficient porous conductive polymer electrode for seawater desalination
Zhang et al.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Cu2O/CuO/hierarchical porous N-doped activated carbon with exceptional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CN109021248B (zh) 一种s掺杂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方法
CN110760874A (zh) 一种利用废弃磷酸铁锂电池制备氧化铁光阳极薄膜的方法
Fu et al. Chain-tailed dodecahedron structure derived from Zn/Co-ZIFs/CNTs with excellent rate capability as an anode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Wang et al. From volatile ethanolamine to highly N, B dual doped carbon superstructures for advanced Zn-ion hybrid capacitors: unveiling the respective effects heteroatom functionalities
CN110357221B (zh) 一种C@Bi/rGO电吸附复合活性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