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54329A - 接头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接头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54329A
CN112054329A CN202010502848.XA CN202010502848A CN112054329A CN 112054329 A CN112054329 A CN 112054329A CN 202010502848 A CN202010502848 A CN 202010502848A CN 112054329 A CN112054329 A CN 1120543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housing
connector
lock
terminal holder
j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0284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清水智彦
长谷川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0543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543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36Securing a plurality of contact members by one locking piece or operation
    • H01R13/4364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from the fro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4Securing in base or case composed of a plurality of insulating parts having at least one resilient insulating pa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8Short-circuiting members for bridging contacts in a counterpa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36Securing a plurality of contact members by one locking piece or operation
    • H01R13/4367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from the rear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接头连接器(1),包括:连接器壳体(10);接头端子(30);端子支架(21);形成在连接器壳体(10)的外周壁(11)中的锁定臂(15);其中,端子支架(21)的后端部设置有向后突出的凸部(26a),其在端子支架(21)相对于连接器壳体(10)的适当组装状态下,从连接器壳体(10)的最后端边缘(11x)突出。

Description

接头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将保持接头端子的端子支架嵌合到连接器壳体的后端内部的构造的接头连接器。
背景技术
图12示出了现有技术的接头连接器的示例,其在专利文献1中进行了描述。
接头连接器101包括连接器壳体(外壳)110和接头端子单元120。接头端子单元120包括端子支架(内壳体)121、接头端子130和铁氧体板138。接头连接器101构造为通过将预先组装的接头端子单元120从后侧嵌合到连接器壳体110的内部,并且在组装状态下,接头端子130的每个电接触部131保持与连接器壳体110的内部处的配对端子电接触。接头端子130通过使电接触部131与配对端子电接触而使多个必要的配对端子短路。
为了在组装状态下将连接器壳体110与接头端子单元120结合,在连接器壳体110的外周壁111中设置有悬臂式锁定臂115,并且在端子保持件121上设置有锁定部129。当接头端子单元120从后侧被嵌合到连接器壳体110,连接器壳体110的锁定臂115与端子支架121的锁定部129卡合。因此,接头端子单元120被锁定到连接器壳体110。
在建立锁定的状态下,如图13所示,接头端子单元120的端子支架121几乎完全隐藏在连接器壳体110的内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件1]JP-A-2012-9325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接头连接器101被处理时以后端侧朝下的方式掉落到地面的情况下,位于最后端的连接器壳体110的后端边缘冲击到地板表面上,并且因此,冲击力直接作用到悬臂式锁定臂115上。结果,当过大的负载作用在锁定臂115上时,锁定臂115可能会损坏,并且接头端子单元120的组装状态可能不正常。
正是鉴于上述情况做出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接头连接器,其即使当以后端侧朝下落在地板表面上时,也能够防止过度的冲击力作用在连接器壳体与端子支架之间的锁定部上,结果在组装状态下不会发生异常。
[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接头连接器的特征在于以下(1)至(3)。
(1)一种接头连接器,包括:
连接器壳体,其中在其轴向前部的内部空间被确保为与配对端子的连接空间;
接头端子,其容纳在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内部,并且将与所述配对端子连接的电接触部定位在所述连接空间中;
端子支架,其在保持所述接头端子的同时被嵌合到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后端内部中;和
锁定臂,其形成在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外周壁中,并且当将所述端子支架适当地嵌合到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后端内部中时与设置在所述端子支架上的锁定部接合,以相对于所述连接器壳体锁定所述端子支架,其中
所述锁定臂在其前端连接到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外周壁并且以悬臂方式向后延伸,并且在其自由端的内侧表面上包括锁定喙,以及当所述端子支架嵌合到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后端内部时,所述锁定喙嵌合在所述锁定部的后侧的位置,并且相对于所述锁定部建立锁定,并且
所述端子支架的后端部设置有凸部,其在所述端子支架相对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适当组装状态下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最后端边缘向后突出。
(2)根据上述(1)所述的接头连接器,其中
一对锁定臂设置在从后面观察具有矩形形状的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外周壁的彼此相对的侧壁部上,并且
所述凸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端子支架的矩形后端表面的四个角附近的位置处,即,在所述锁定臂附近的位置处。
(3)根据上述(2)所述的接头连接器,其中
所述端子支架的矩形的后端表面形成为在侧视图中凹入为弧形的凹面形状,并且所述凸部分别设置在所述凹面形状的后端表面的四个角处。
根据具有上述构造(1)的接头连接器,当接头连接器的后端侧朝下落下并撞击地板表面时,首先与地板接触的不是具有锁定臂的连接器壳体,而是设置在端子支架的后端表面上的凸部。因此,掉落的影响首先作用到端子支架,然后传递到连接器壳体。这里,由于设置在连接器壳体中的锁定臂的锁定喙在端子支架的锁定部的后侧的位置处与锁定部接合,因此沿面压减小的方向的作用,而不是沿面压增大的方向的作用被施加在锁定喙与锁定部之间的抵接表面上。因此,不会在锁定部上作用过大的负载,可以避免锁定臂的损坏,并且消除了由于锁定臂的损坏而导致组装状态不正常的可能性。
还可以想到将后盖安装到接头连接器的后端部,使得掉落时的冲击不作用到锁定臂上。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增加了额外的部件,阻碍了尺寸和重量的减小。在这方面,在上述的接头连接器中,由于可以在不使用诸如后盖的额外部件的情况下保护锁定臂,因此可以避免部件数量的增加并且有助于减小尺寸和重量。
根据具有上述构造(2)的接头连接器,由于首先冲击地板表面的凸部设置在端子支架的矩形后端表面的四个角附近的位置,即,在锁定臂附近的位置处,因此可以通过凸部更可靠地保护锁定臂免受冲击。另外,由于仅在特定位置形成凸部,所以也可以使尺寸和重量的增加最小化。
根据具有上述(3)的构造的接头连接器,由于端子支架的矩形后端表面形成为在侧视图中呈弧形凹陷的凹面形状,并且凸部是分别设置在凹面形状后端表面的四个角处,可以保护锁定臂免受冲击,并且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小尺寸和重量的增加。
[本发明的优点]
根据本发明,即使当接头连接器的后端侧朝下落到地板表面上时,也可以防止过度的冲击力作用到连接器壳体和端子支架之间的锁定部。结果,可以维持适当的组装状态。
上面已经简要描述了本发明。此外,通过阅读以下参考附图描述的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以下称为“实施例”),本发明的细节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从后面观察时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接头连接器的立体图和分解立体图。
图2示出了从正面观察的作为接头连接器的部件的接头端子单元的立体图和分解立体图。
图3示出了从正面观察的接头连接器的立体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图4是接头连接器的正视图。
图5是接头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6A和6B是接头连接器的构造图,其中图6A是其分解立体图,图6B是处于组装状态的接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7是垂直切开的接头连接器的立体图,其中图7A是其分解立体图,图7B示出了处于组装状态的以及在跌落至地板表面的情况下接头连接器撞击地板表面的状态的接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当接头连接器的后端侧朝下落在地板上时冲击传递的位置的图,其中图8A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接头连接器的情况下在落下时来自地板表面的负载作用到凸部上的状态的图,和图8B是示出在不具有凸部的接头连接器的情况下在落下时来自地板表面的负载作用的状态的图。
图9是从正面观察时的处于通过带子缠绕而固定至线束主体(主线)的状态的接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0是通过带子缠绕将接头连接器固定到其上的线束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构造图。
图11是从侧面观察的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接头连接器的接头端子单元的立体图。
图12是现有技术中的接头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图12中的接头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接头连接器的比较例的接头连接器(带有后盖的类型)的结构的图,图14A是分解立体图,图14B是组装状态的接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5是将图14所示的接头连接器垂直切开的立体图,图15A是其分解立体图,图15B是处于组装状态以及在跌落到地板表面的情况下接头连接器撞击地板表面的状态的接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6是将图14所示的接头连接器垂直切开并且其后盖被移除的立体图,并且示出了跌落到地板表面的情况下该接头连接器撞击地板表面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特定实施例。
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是一种接头连接器,其中,与配对端子接触以使多个配对端子短路的接头端子被容纳在连接器壳体的内部。如下所述,接头连接器可以例如在使用状态下通过带子缠绕而固定到线束。
图1示出了从后面观察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接头连接器的立体图和分解立体图。图2示出了从正面观察的作为接头连接器的组成部分的接头端子单元的立体图和分解立体图。图3示出了从正面观察的接头连接器的立体图及其局部放大图。图4是接头连接器的正视图。图5是接头连接器的侧视图。图6是接头连接器的构造图,其中图6A是其分解立体图,而图6B是处于组装状态的接头连接器的立体图。图7是垂直切开的接头连接器的立体图,其中图7A是其分解立体图,图7B示出了处于连接状态以及在跌落至地板表面的情况下接头连接器撞击地板表面的状态的接头连接器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接头连接器1包括:连接器壳体(也称为“外壳体”)10,其是树脂一体成型品;以及接头端子单元20,其被容纳并保持在连接器壳体10的内部。如图2所示,在接头端子单元20中,两个接头端子30被组装到作为树脂一体成型品的端子支架(也被称为“内壳体”)21上,并且铁氧体38布置在接头端子30上。
这里,将描述以下说明中的方向性。
首先,以下描述中的术语“轴向”是指与配对连接器接合的方向,即,接头端子30的电接触部(接线片或针脚)31延伸的方向(纵向)。“前侧”是指与配对连接器CN接合的一侧,“后侧”是指其相对侧。关于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将如图1至图3所示布置的接头连接器1的“上下”称为“上下方向”,在这种状态下从前侧或后侧观察时,将接头连接器1的“左右”称为“左右方向”。由于接头连接器1具有对称的形状,因此在此不区分左侧和右侧。
如图1、6和7所示,接头端子单元20从连接器壳体10的后侧嵌合并组装到连接器壳体10的内部。如图1和图3所示,连接器壳体10具有限定了内部空间的方形圆筒状外周壁11,接头端子单元20插入该内部空间。在外周壁11的下表面设有用于固定于车身的支柱等的托架12。如图1和图3所示,由外周壁11限定的内部空间被分隔壁13分隔成前部空间14A和后部空间14B。
分隔壁13被设置为垂直于轴向方向的面板壁。位于分隔壁13的前侧的前部空间14A构成用于将配对连接器嵌合到其中的嵌合孔(以下也称为“配对连接器嵌合孔14A”)。位于分隔壁13的后侧的后部空间14B(连接器壳体10的内部后端)构成用于将接头端子单元20的端子支架21嵌合到其中的嵌合孔(在下文中也被称为“接头端子单元嵌合孔14B”)。
当将接头端子单元20的端子支架21嵌合到后部空间14B中时,接头端子30的针脚状电接触部31通过设置在分隔壁13中的通孔18a突出到前部空间14A中。当从前侧将配对连接器嵌合到前部空间14A中时,使配对连接器CN的端子(也称为配对端子或电线侧端子)与接头端子30的电接触部31电接触。因此,配对连接器嵌合孔14A的内部对应于“连接空间”。如在图1的分解图中所示,分隔壁13的通孔18a设置在设置于分隔壁13的后表面上的端子接收部18中。接头端子单元20的铁氧体38压靠在端子接收部18上。
如图2所示,作为接头端子单元20的主要部件的端子支架21从正面看呈正方形,并且将被安装在连接器壳体10的后方空间(接头端子单元嵌合孔)14B中。通过将端子支架21嵌合到在连接器壳体10的后端的嵌合孔14B,完成将接头端子30组装到连接器壳体10的内部的适当位置的任务。
端子支架21具有形成为与接头端子单元嵌合孔14B的内周形状一致的外周形状的周壁22,和位于周壁22的内周侧上的后端部的后壁23(见图1)。在后壁23的前表面上设置有接头端子保持槽25。在后壁23的前侧上的端子支架21的内部空间24中设置有由分隔肋27分隔的铁氧体保持部28,该分隔肋27用于分隔和保持铁氧体38。端子支架21的周壁22包括上表面壁22a、左右侧面壁22b和下表面壁22c,并且每个左、右侧面壁22b设置有台阶锁定部29和一对位于台阶锁定部29的上方和下方的引导肋29a。一对引导肋29a形成为与轴向平行。
如图2所示,接头端子30为汇流排形状,并且一体地具有:每个被形成为能够与配对端子(配对连接器CN的端子)接触的形状、并且沿大致垂直于接头连接器1的轴向的方向布置的多个针脚状电接触部31;以及在后端侧的短路部32,其在电接触部31的配置方向上延伸,并连接电接触部31的后端部。
具有相同结构的两个接头端子30以电接触部31彼此平行地朝向前方的姿势、并且在后端的两个短路部32分别容纳在端子支架21的上部和下部的两个接头端子保持槽25中的状态下,组装到端子支架21。每个接头端子30在两个接头端子30的垂直布置的两个电接触部31分别穿过铁氧体38的两个通孔38a的状态下由端子支架21保持。
锁定臂15设置在连接器壳体10中的后部空间(接头端子单元嵌合孔)14B的周壁(连接器壳体10的外周壁11)的左右侧壁(由左右侧表面11b形成的左右侧壁)中,连接器壳体10中嵌合有接头端子单元20的端子支架21。左右侧壁的锁定臂15是用于锁定适当地嵌合到接头端子单元嵌合孔14B中的接头端子单元20的端子支架21的部分。在各锁定臂15的上方和下方设置有引导槽16。引导槽16是在将接头端子单元20嵌合到连接器壳体10中时引导端子支架21的引导肋29a的槽。
由于一对平行引导槽16形成为从连接器壳体10的外周壁11的最后端边缘11x向前指向,所以锁定臂15在其前端连接至外周壁11,并以悬臂方式向后延伸,并且可向外弹性变形。在锁定臂15的自由端(后端)侧的内表面上形成有例如具有梯形截面的锁定喙15a。在将端子支架21从后侧嵌合到接头端子单元嵌合孔14B中时,在嵌合操作的过程中,锁定臂15由于与端子支架21的干涉而朝着外侧弹性变形,并且在锁定喙15a越过端子支架21的锁定部29的阶段从弹性变形恢复,并且锁定喙15a嵌合在锁定部29的后侧上的位置。因此,锁定喙15a与锁定部29接合,并且锁定臂15相对于端子支架21的锁定被建立。
当与端子支架21的锁定部29接合时,锁定臂15的锁定喙15a位于锁定部29的后侧,以限制端子支架21的位置向后侧移动。而且,在这种状态下,例如,端子支架21抵接在连接器壳体10中的分隔壁13上,从而限制了其位置向前移动。因此,端子支架21的位置受到限制,以免向前或向后摇动。
然而,在这种状态下,例如,在接头连接器1的后端朝下而落到地板表面上并且较大的外力作用于锁定臂15的后端边缘和连接器壳体10的最后端边缘11x上的情况下,强力的冲击力作用在锁定喙15a和锁定部29之间的锁紧部分(邻接表面)上,并且可能会损坏锁定部和锁定臂15本身。当锁定部损坏时,接头端子单元20相对于连接器壳体10的组装状态会引起异常。
因此,在接头连接器1中,作为对策,首先,如图5所示,锁定臂15的后端缘(自由端缘)朝向前侧缩回,以比连接器壳体10的最后端边缘11x更向前。此外,如图1所示,在端子支架21的后端表面(后壁23的后端面)上设置有上部和下部的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半圆截面的两个棒状肋26,并且在各个肋26的两端设有向后方突出的凸部26a。上、下、左和右四个凸部26a位于锁定臂15的附近,并如图5所示,在将端子支架21组装到连接器壳体10的状态下,从连接器外壳10的最后端边缘11x向后伸出。
因此,当接头连接器1以连接器壳体10的最后端边缘11朝下落并撞击地板表面时,端子支架21的四个凸部26a首先与地板表面接触。此外,在相对于连接器壳体10适当的组装状态下,接头端子单元20的除了凸部26a以外的整个后端边缘都被隐藏在连接器壳体10的最后端边缘11x的内侧。如所描述的,由于除了4个凸部26a之外,整个接头端子部20隐藏在连接器壳体10中,可以容易地从视觉上判断出接头端子单元20没有半途嵌合到连接器壳体10中。
图9是从正面观察时的接头连接器1处于通过带子缠绕固定在线束主体(主线)上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0是通过带子缠绕将接头连接器1固定至其上的线束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构造图。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使用状态下,例如,使接头连接器1以轴向指向线束的主线的延伸方向的姿势与线束的主线(线束主体)W1的外周面接触,并且在这种状态下,可以通过带子缠绕而固定在线束的主线W1上。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9所示,带子T沿周向缠绕在连接器壳体10的外周壁11上。如图所示。如图3、图4和图5所示,连接器壳体10的外周壁11的最外表面具有以下结构。首先,外周壁11的最外表面设置有多个平坦的外表面(上侧面11a、左右侧面11b和下侧面11c),它们是沿着轴向的平坦表面,并在圆周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外侧面彼此相交。此外,外周壁11的最外表面沿轴向设置有棱线部11r,圆周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平坦的外侧面(上侧面11a、左右侧面11b和下侧面11c)沿着该轴向彼此相交。棱线部11r设置有倒角部11s,其通过去除角部而形成,并且其周向上的宽度小于在其两侧的平坦的外表面(上侧面11a、左右侧面11b、下侧面11c);以及在棱线方向上位于倒角部11s的后端部的非倒角部11t。非倒角部11t是其中拐角不被倒角而留下的部分。在图3中,由双点划线A和B包围的部分对应于棱线部11r。
非倒角部11t从倒角部11s的表面向外突出,并且位于在倒角部11s的两侧的平坦的外侧表面(上侧面11a、左右侧面11b和下侧面11c)的延伸面的内侧或其延伸表面上(在本例中为延伸表面上)。如图6所示,当缠绕带子时,在倒角部11s的位置处,非倒角部11t通过与缠绕在外侧表面(上侧面11a、左右侧面11b、下侧面11c)的带子T的侧边缘接合,用作限制连接器壳体10在轴向上相对于带子T的位置偏移的部分。即,倒角部11s用作位置偏移限制突起11t。以下,将非倒角部称为位置偏移限制突起11t。
在组装接头连接器1的情况下,首先,将接头端子30和铁氧体38组装到端子支架21以形成接头端子单元20。接下来,将接头端子单元20从连接器壳体10的后侧嵌合到接头端子单元嵌合孔14B中。然后,例如,端子支架21的前端抵靠连接器壳体10的分隔壁13的后端,并且接头端子单元20的位置被限制向前移动。同时,锁定臂15与端子支架21的锁定部29接合以建立锁定,并且完成了接头连接器1的组装。此时,端子支架21的导向肋29a被引导到连接器壳体10的引导槽16中。在这种状态下,接头端子30的针脚状电接触部31穿过连接器壳体10的分隔壁13并突出到前部空间14A中。如上所述,设置在端子支架21的后壁23上的四个凸部26a从连接器壳体10的最后端边缘11x向后突出(见图5)。
因此,当接头连接器1在独立操作时其后端侧朝下跌落到地面时,冲击力首先作用在端子支架21上,而不是连接器壳体10上。这种冲击力通过端子支架21前端的凸部传递到连接器壳体10,可以防止强烈的冲击作用在锁定臂15和锁定部29之间的接合部上,并且有可能防止损坏。将参照图8的示意图对此进行详细描述。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当接头连接器1的后端侧朝下而落在地板J上时冲击力传递的位置的图,其中图8A是示出在根据该实施例的接头连接器的情况下在落下时来自地板表面的负载作用到凸部26a的状态的图,图8B是示出在不具有凸部的接头连接器的情况下在落下时来自地板表面的负载作用的状态的图。
如图8A所示,当接头连接器1的后端侧朝下落下并撞击地板表面J时,首先与地板表面J接触的不是具有锁定臂15的连接器壳体10的最后端边缘11x,而是在端子支架21的后端表面上设置的凸部26a。因此,落下的冲击(从地面J接收的外力P)首先作用到端子支架21上,然后经由端子支架21的抵接表面21p传递至连接器壳体10(该力由箭头P1指示)。这里,由于设置在连接器壳体10中的锁定臂15的锁定喙15a在端子支架21的锁定部29的后侧(图8中的下侧)处与锁定部29接合,因此沿减小面压的方向的作用,而不是沿增大面压的方向的作用施加在锁定喙15a和锁定部29之间的抵接表面(由双点划线圆X表示的部分)。因此,过度的负载不会作用在锁定部(由双点划线圆X表示的部分)上,能够避免锁定臂15的损坏,并且消除了由于锁定臂15的损坏而导致组装状态不正常的可能性。
相反,如图8B所示,当不存在凸部26a时,来自地板表面J的冲击力P直接作用到连接器壳体10上。因此,负载表现为在面压增加的方向上的力,并且作用在锁定臂15的锁定喙15a与端子支架21的锁定部29之间的抵接表面(由双点划线圆X表示的部分)上。因此,过大的负载作用在锁定部(由双点划线圆X表示的部分)上,并且锁定臂15损坏的可能性很高。当锁定臂15损坏时,组装状态可能不正常。
在这方面,由于本实施例的接头连接器1在端子支架21的后端表面上设置有比连接器壳体10的最后端边缘11x更向后突出的凸部26a,因此,可以保护锁定臂15在跌落时不受冲击。
还可以想到将后盖安装到接头连接器的后端部,使得掉落时的冲击力不作用到锁定臂上。将参考图14和15的比较例对此进行简要描述。
图14是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接头连接器1的比较例的接头连接器(带后盖的类型)的结构的图,图14A是其分解立体图,图14B是组装状态的接头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5是将图14所示的接头连接器垂直切开的立体图,其中图15A是其分解立体图,图15B示出了处于组装状态以及在跌落至地板表面的情况下接头连接器撞击地板表面的状态的接头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6是图14所示的接头连接器被垂直切开并且其后盖被移除的立体图,并且示出了在跌落到地板表面的情况下接头连接器撞击地板表面的状态。
图14至16所示的比较例的接头连接器201包括:连接器壳体210、接头端子单元220和后盖280。在连接器壳体210的外周壁211的后端部中,在其内侧表面上设置有具有锁定喙215a的悬臂式锁定臂215。在连接器壳体210的外周壁的另一侧壁部上设置有用于锁定后盖280的锁定部218。
接头端子单元220包括端子支架221和组装至端子支架221的接头端子230。接头端子230设置有电接触部231。锁定部229设置在端子支架221的外侧表面上。除了连接器壳体210设置有用于后盖的锁定部218之外,到目前为止的构造与本实施例的接头连接器1的构造基本相同。但是,在比较例的接头连接器201中,在端子支架221的后端表面上没有设置凸部。后盖280被设置为具有补偿该功能的部件。
在将接头端子单元220从后侧嵌合到连接器壳体210之后,后盖280组装到连接器壳体210的后端,并且后盖280包括与连接器壳体210的锁定部218接合的锁定件288。在后盖280的内部,设置有在组装状态下与端子支架221的后端表面抵接的抵接部285。
即使在如上所述设置有后盖280的比较例的接头连接器201以其后端侧朝下的方式落在地板J上的情况下,如图15B中,后盖280撞击地板表面J。从地板J接收的冲击力通过后盖280的抵接部285传递到接头端子单元220(端子支架221)。因此,可以防止在锁定臂215与锁定部229之间的抵接面上产生过大的冲击力,从而可以保护锁定臂215。即,可以获得与实施例的接头连接器1相同的效果。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增加了额外的部件(后盖280),这妨碍了尺寸和重量的减小。这里,如图16所示,当没有设置后盖280时,落下的冲击直接作用到连接器壳体210上,因此过大的负载作用在锁定臂215上,并且可能损坏锁定臂215。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接头连接器1,可以在不使用诸如后盖280之类的额外部件的情况下保护锁定臂15。因此,可以避免部件数量的增加并有助于减小尺寸和重量。
此外,根据实施例的接头连接器1,由于首先冲击地板表面的凸部26a设置在端子支架21的矩形后端表面的四个角附近的位置,即,在锁定臂15附近的位置处,因此可以通过凸部26a更可靠地保护锁定臂15免受冲击。另外,由于仅在特定位置形成凸部26a,所以也可以使尺寸和重量的增加最小化。
接下来,将描述使用接头连接器1的情况。
如图10所示,在使从由多条电线形成的线束主体(主线)W1分支的分支线W2的多条电线短路的情况下,使用接头连接器1。在这种情况下,配对连接器CN(以下称为电线侧连接器CN)预先安装在分支线W2的端部。安装到分支线W2的每条电线的端子的电线侧端子(配对端子)容纳在电线侧连接器CN中。
接下来,使接头连接器1以轴向朝向线束主体(主线)W1的延伸方向的姿势与线束主体W1的外周面接触。接头连接器1被定向为使得前连接器嵌合孔在面对分支线W2的电线侧连接器CN的方向上。此外,如图9所示,带子T缠绕在接头连接器1和线束主体W1的周围,以将接头连接器1固定到线束主体W1。在任何时候,电线侧连接器CN都被嵌合到接头连接器1的连接器嵌合孔中。因此,能够获得其中分支线W2的预设多根电线与接头连接器1短路的线束。
在如上所述的通过带子缠绕的固定状态下,根据接头连接器1,通过设置在连接器壳体10的外周壁11中的位置偏移限制突起11t,可以防止接头连接器1相对于带子T和线束主体W1的位置偏移。即,在该使用状态下,外力可能沿图10中的箭头F所示的方向作用在接头连接器1上,但是即使在这种外力作用下接头连接器1仍沿箭头F的方向移动,如图9中的双点划线A和B所示,接头连接器1的位置偏移限制突起11t卡在带子T的侧边缘上。因此,可以防止接头连接器1的位置偏离。
特别地,在接头连接器1中,沿着轴向的棱线部11r设置有通过去除角部而得到的倒角部11s和有意留下而不倒角的非倒角部分11t,连接器壳体10的外侧表面(上表面11a、左右表面11b、下表面11c)沿上述轴向相交。位于倒角部11s的棱线方向后端的非倒角部11t用作连接器壳体10相对于缠绕带子T的位置偏移限制突起。位置偏移限制突起11t由非倒角部形成,并且从倒角部11s的表面向外突出。因此,能够防止连接器壳体10相对于在倒角部11s的位置卷绕的带子T的位置偏移。另外,由非倒角部形成的位置偏移限制突起11t位于倒角部11s的两侧的平坦外侧表面(上侧面11a、左右侧面11b、下侧面11c)的延伸面的内侧或在延伸表面上。即,位置偏移限制突起11t至少不突出到平坦的外表面(上侧面11a、左右侧面11b以及下侧面11c)的外侧。
因此,可以消除从连接器壳体10的外表面突出的突起,并且因此,可以防止接头连接器1的最外面的增加和重量的增加,此外,可以防止在搬运过程中因卡住而造成损坏。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将肋26的端部升高为单个突起来形成凸部26a,并且可替代地可以形成为半球形突起。另外,也可以代替独立的突起而将凸部26a设置为直线状的凸条或框状的凸条(均是肋状)。或者,作为凸部,端子支架21的后端表面的整个区域可以从连接器壳体10的最后端边缘11x向后突出。
如图11所示,端子支架21的矩形后端表面形成为凹入形状,在侧视图中以弧形凹入(在图中由双点划线表示的部分),并且凸部26a可以设置在凹面形状后端表面的四个角处。同样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尺寸和重量的增加最小化,并且可以保护锁定臂15免受冲击。另外,由于凸部26a以凹状连续,因此能够分散因落下的冲击而产生的应力(外力),从而能够防止凸部26a自身受到损伤。
这里,在下面的[1]至[3]中将简要总结根据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接头连接器的特性。
[1]一种接头连接器(1),包括:连接器壳体(10),其中在其轴向的前部的内部空间被确保为与配对端子的连接空间(14A);
接头端子(30),容纳在连接器壳体(10)的内部,并且将与配对端子连接的电接触部(31)定位成在连接空间(14A)中;
端子支架(21),在保持接头端子(30)的同时嵌合到连接器壳体(10)的后端内部(14B)中;和
锁定臂(15),形成在连接器壳体(10)的外周壁(11)中,并且在端子支架(21)适当地嵌合到连接器壳体(10)的后端内部(14B)中时与设置在端子支架(21)上的锁定部(29)接合,以相对于连接器壳体(10)锁定端子支架(21),其中
锁定臂(15)在其前端连接到连接器壳体(10)的外周壁(11),并且以悬臂的方式向后延伸,并且在其自由端的内侧表面上包括锁定喙(15a),当端子支架(21)嵌合到连接器壳体(10)的后端内部(14B)中时,锁定喙(15a)嵌合在锁定部(29)的后侧位置,相对于锁定部(29)的锁定被建立,并且
在端子支架(21)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0)的适当组装状态下,端子支架(21)的后端部设置有从连接器壳体(10)的最后端边缘(11x)向后突出的凸部(26a)。
[2]根据[1]所述的接头连接器(1),其中
一对锁定臂(15)设置在从后面观察具有矩形形状的连接器壳体(10)的外周壁(11)的彼此相对的侧壁部(11b)上,并且
凸部26a分别配置在端子支架21的矩形后端表面的四个角附近,即,锁定臂15的附近。
[3]根据[2]所述的接头,其中
端子支架(21)的矩形后端表面形成为凹面形状,在侧视图中以弧形凹入,并且凸部(26a)分别设置在凹面形状后端表面的四个角处。
[参考符号列表]
1接头连接器
10连接器外壳
11外周壁
11b左右侧面(侧壁部)
11x最后端边缘
12托架
13分隔壁
14B后部空间(接头端子嵌合孔)
15锁定臂
15a锁定喙
20接线端子单元
21端子支架
26肋
26a凸部
29锁定部
29a引导肋
31电接触部

Claims (3)

1.一种接头连接器,包括:
连接器壳体,其中在其轴向前部的内部空间被确保为与配对端子的连接空间;
接头端子,其容纳在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内部,并且将与所述配对端子连接的电接触部定位在所述连接空间中;
端子支架,其在保持所述接头端子的同时被嵌合到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后端内部中;和
锁定臂,其形成在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外周壁中,并且当将所述端子支架适当地嵌合到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后端内部中时与设置在所述端子支架上的锁定部接合,以相对于所述连接器壳体锁定所述端子支架,其中
所述锁定臂在其前端连接到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外周壁并且以悬臂方式向后延伸,并且在其自由端的内侧表面上包括锁定喙,以及当所述端子支架嵌合进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后端内部中时,所述锁定喙嵌合在所述锁定部的后侧的位置,并且相对于所述锁定部建立锁定,并且
所述端子支架的后端部设置有凸部,其在所述端子支架相对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适当的组装状态下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最后端边缘向后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头连接器,其中
一对所述锁定臂设置在从后面观察具有矩形形状的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外周壁的彼此相对的侧壁部上,并且
所述凸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端子支架的矩形后端表面的四个角附近的位置处,即,在所述锁定臂附近的位置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头连接器,其中
所述端子支架的矩形的后端表面形成为在侧视图中凹入为弧形的凹面形状,并且所述凸部分别设置在所述凹面形状的后端表面的四个角处。
CN202010502848.XA 2019-06-06 2020-06-05 接头连接器 Pending CN11205432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06305 2019-06-06
JP2019106305A JP2020202029A (ja) 2019-06-06 2019-06-06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54329A true CN112054329A (zh) 2020-12-08

Family

ID=709778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02848.XA Pending CN112054329A (zh) 2019-06-06 2020-06-05 接头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245219B2 (zh)
EP (1) EP3748783A1 (zh)
JP (1) JP2020202029A (zh)
CN (1) CN11205432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23858B2 (ja) * 2019-05-24 2022-08-2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19799A (zh) * 2010-09-21 2013-05-22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具有去噪能力的连接器
CN111987522A (zh) * 2019-05-24 2020-11-24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和线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52028B2 (ja) * 1993-01-25 1998-05-1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多極コネクタ
JP2003059598A (ja) * 2001-08-21 2003-02-2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2004192882A (ja) * 2002-12-10 2004-07-0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アース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5489352B2 (ja) 2010-06-25 2014-05-1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多重通信用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5738093B2 (ja) * 2011-06-30 2015-06-1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2013101856A (ja) * 2011-11-09 2013-05-23 Yazaki Corp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2014013682A (ja) * 2012-07-04 2014-01-23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用ハウジング
EP2696444B1 (en) 2012-08-08 2016-10-05 Yazaki Corporation Joint connector
JP5790619B2 (ja) * 2012-10-29 2015-10-0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158770B2 (ja) * 2014-09-03 2017-07-0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959036B2 (ja) * 2017-06-01 2021-11-0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
JP6653302B2 (ja) * 2017-10-05 2020-02-2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147572B2 (ja) * 2019-01-15 2022-10-0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19799A (zh) * 2010-09-21 2013-05-22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具有去噪能力的连接器
CN111987522A (zh) * 2019-05-24 2020-11-24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和线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48783A1 (en) 2020-12-09
US20200388948A1 (en) 2020-12-10
JP2020202029A (ja) 2020-12-17
US11245219B2 (en) 2022-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18765B2 (ja) コネクタ端子及び該コネクタ端子を備えたコネクタ
CN110383591B (zh) 屏蔽端子及屏蔽连接器
CN113258355B (zh) 连接器组件
US9941636B2 (en) Pyrotechnic connector
US1074197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130330956A1 (en) Joint Connector
JP2007220557A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US11146017B2 (en) Connector
US11152737B2 (en) Connector and wire harness
CN112054329A (zh) 接头连接器
JPH11243284A (ja) 収容ブロック及び該収容ブロックを備えた電気接続箱
CN112928513B (zh) 阴端子及阴连接器
JP7236034B2 (ja) 分岐用コネクタ
TW202121771A (zh) 連接器組合件
US20230094337A1 (en) Connector
EP3716413B1 (en) Connector
US11870181B2 (en) Connector including locking portion and protrusion portion adjacent to locking portion in locked state
KR102653944B1 (ko) 메일커넥터
KR102385903B1 (ko) 커넥터
US20230012270A1 (en) Terminal System Of A Connector System
JPH09289059A (ja) コネクタ
JP2023177683A (ja) コネクタ機構
KR20230100038A (ko) 전원분배 정선블록
CN117378102A (zh) 接头端子
JP2020177754A (ja) カバ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2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