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30619B - 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 - Google Patents

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30619B
CN112030619B CN202011043878.5A CN202011043878A CN112030619B CN 112030619 B CN112030619 B CN 112030619B CN 202011043878 A CN202011043878 A CN 202011043878A CN 112030619 B CN112030619 B CN 1120306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road surface
track
gap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4387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30619A (zh
Inventor
周锐
朱烜
刘翰林
任伟新
杜彦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104387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30619B/zh
Publication of CN1120306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306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306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306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BPERMANENT WAY; PERMANENT-WAY TOOLS; MACHINES FOR MAKING RAILWAYS OF ALL KINDS
    • E01B7/00Switches; Crossings
    • E01B7/28Cross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BPERMANENT WAY; PERMANENT-WAY TOOLS; MACHINES FOR MAKING RAILWAYS OF ALL KINDS
    • E01B2/00General structure of permanent way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DCONSTRUCTION OF BRIDGES, ELEVATED ROADWAYS OR VIADUCTS; ASSEMBLY OF BRIDGES
    • E01D19/00Structural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ridg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DCONSTRUCTION OF BRIDGES, ELEVATED ROADWAYS OR VIADUCTS; ASSEMBLY OF BRIDGES
    • E01D19/00Structural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ridges
    • E01D19/12Grating or flooring for bridges; Fastening railway sleepers or tracks to brid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包括第一轨道线路、第二轨道线路、填补线路与移动机构。第一轨道线路设有第一缺口段,第二轨道线路设有第二缺口段。移动机构用于将填补线路移动到第一缺口段中,或移动到第二缺口段中。当第一轨道线路上有列车需要通过时,使第一轨道线路处于通行状态,也就是通过移动机构移动填补线路到第一缺口段中,这样列车便可以在第一轨道线路上顺利通行;当第二轨道线路上有列车需要通过时,使第二轨道线路处于通行状态,通过移动机构移动填补线路到第二缺口段中,列车在第二轨道线路上顺利通行。如此,减少桥梁或涵洞的修建,节约成本,并实现上下线路的连接。

Description

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也越来越多,例如上穿和下跨等现象,传统地,立体交叉处多条铁路线路都是独立工作,都有轨道结构进行线路的支撑和引导,没法实现线路之间的连接互通,在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往往需要修建交桥或涵洞,导致施工复杂,耗资巨大。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它能够减少桥梁或涵洞的修建,节约成本,并实现上、下两条线路的垂直连接。
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用于设置于第一路面与第二路面上,所述第一路面的高度位置高于所述第二路面的高度位置,所述第一路面设有穿过所述第二路面的贯通口,所述第一路面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路面的延伸方向相互交叉设置,所述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包括:第一轨道线路,所述第一轨道线路用于设置于所述第一路面上,所述第一轨道线路对应于所述贯通口的部位设有第一缺口段;
第二轨道线路,所述第二轨道线路用于设置于所述第二路面上,所述第二轨道线路对应于所述贯通口的部位设有第二缺口段;
填补线路与移动机构,所述填补线路与所述移动机构相连,所述移动机构用于将所述填补线路移动到所述第一缺口段中,或者将所述填补线路移动到所述第二缺口段中。
上述的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当第一轨道线路上有列车需要通过时,使第一轨道线路处于通行状态,也就是通过移动机构移动填补线路到第一缺口段中,这样列车便可以在第一轨道线路上顺利通行,不会受到第一缺口段的影响;当第二轨道线路上有列车需要通过时,使第二轨道线路处于通行状态,也就是通过移动机构移动填补线路到第二缺口段中,这样列车便可以在第二轨道线路上顺利通行,不会受到第二缺口段的影响;如此,能够减少桥梁或涵洞的修建,节约成本,并实现上、下两条线路的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旋转驱动件与升降驱动件;所述旋转驱动件与所述升降驱动件相连,所述旋转驱动件或所述升降驱动件与所述填补线路相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转驱动件为驱动电机,所述升降驱动件为电机丝杆驱动件、气缸、油缸或液压缸;所述移动机构位于所述贯通口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填补线路移动到所述第一缺口段中时,所述填补线路的两端横跨所述贯通口并搭设于所述第一路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缺口段的口壁与所述贯通口的口壁设有间隔,所述第一路面上对应于所述第一缺口段的口壁与所述贯通口的口壁之间的路面区域为台阶面,所述填补线路设置于所述台阶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填补线路包括主体结构及固定设置于所述主体结构下方的混凝土箱梁、T梁、钢桥或钢混组合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结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支承层、调整层、轨道板、轨枕、扣件及钢轨;所述调整层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承层上,所述轨道板固定设置于所述调整层上,所述轨枕固定设置于所述轨道板上,所述扣件固定设置于所述轨枕上,所述钢轨固定设置于所述扣件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缺口段的长度与所述填补线路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二缺口段的长度与所述填补线路的长度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移动机构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还包括感应器件,所述感应器件和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感应器件用于感应列车运行经过所述第一缺口段或第二缺口段,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感应器件的感应信号控制所述移动机构动作。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中填补线路位于第二缺口段时的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中填补线路升高到第一路面的上方某位置的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中填补线路旋转一定角度时的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中填补线路旋转到与第一缺口段相对应时的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中填补线路移动到第一缺口段时的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填补线路中的主体结构的其中一视角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填补线路中的主体结构的另一视角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填补线路中的主体结构的又一视角图;
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填补线路中的支承层下方装设有钢桥的结构图。
10、第一路面;11、贯通口;12、台阶面;20、第二路面;30、第一轨道线路;31、第一缺口段;40、第二轨道线路;41、第二缺口段;50、填补线路;51、主体结构;511、支承层;5111、内凹部;512、调整层;5121、凸出部;513、轨道板;514、轨枕;515、扣件;516、钢轨;52、混凝土箱梁;53、钢桥;531、边框板;532、安装件;60、移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参阅图1至图3,图1示意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中填补线路50位于第二缺口段41时的结构图;图2示意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中填补线路50升高到第一路面10的上方某位置的结构图;图3示意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中填补线路50旋转一定角度时的结构图。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用于设置于第一路面10与第二路面20上,第一路面10的高度位置高于第二路面20的高度位置,第一路面10设有穿过第二路面20的贯通口11,第一路面10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路面20的延伸方向相互交叉设置。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包括第一轨道线路30、第二轨道线路40、填补线路50与移动机构60。
第一轨道线路30用于设置于第一路面10上,第一轨道线路30对应于贯通口11的部位设有第一缺口段31。第二轨道线路40用于设置于第二路面20上,第二轨道线路40对应于贯通口11的部位设有第二缺口段41。填补线路50与移动机构60相连,移动机构60用于将填补线路50移动到第一缺口段31中,或者将填补线路50移动到第二缺口段41中。
上述的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当第一轨道线路30上有列车需要通过时,使第一轨道线路30处于通行状态,也就是通过移动机构60移动填补线路50到第一缺口段31中,这样列车便可以在第一轨道线路30上顺利通行,不会受到第一缺口段31的影响;当第二轨道线路40上有列车需要通过时,使第二轨道线路40处于通行状态,也就是通过移动机构60移动填补线路50到第二缺口段41中,这样列车便可以在第二轨道线路40上顺利通行,不会受到第二缺口段41的影响;如此,能够减少桥梁或涵洞的修建,节约成本,并实现上、下两条线路的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路面10的高度位置指的是第一路面10在竖向方向上的位置,第二路面20的高度位置指的是第二路面20在竖向方向上的位置。第一路面10的高度位置高于第二路面20的高度位置,也就是第一路面10与第二路面20为位置高低不同的两个路面。具体而言,第一路面10例如是立交桥的路面,第二路面20相应例如是位于立交桥下方的道路路面。第一路面10再例如是涵洞顶部的路面,第二路面20相应例如是位于涵洞下方的道路的路面。第一路面10又例如是山坡的坡面,第二路面20相应例如是位于贯穿山坡的道路路面。第一路面10与第二路面20还可以形成于其它载体上,在此不进行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路面10的设置方向与第二路面20的设置方向可以是垂直关系,也可以是形成有30度、45度、60度等等夹角关系,还可以是位于高低不同位置处并相互平行,在此不进行限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不限于是第一路面10与第二路面20,还可以有第三路面,第三路面上设有第三缺口段,移动机构还能用于将填补线路移动到第三缺口段中,形成三个轨道立体交叉。同样可以理解,还可以有第四路面、第五路面等等。本实施例中不对路面的具体数量进行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5,图4示意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中填补线路50旋转到与第一缺口段31相对应时的结构图,图5示意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中填补线路50移动到第一缺口段31时的结构图。在一个实施例中,移动机构60包括旋转驱动件与升降驱动件。旋转驱动件与升降驱动件相连,旋转驱动件或升降驱动件与填补线路50相连。如此,当旋转驱动件与填补线路50相连,升降驱动件与填补线路50间接相连时,将第二路面20上的第二缺口段41处的填补线路50切换到第一路面10上的第一缺口段31处的过程为,升降驱动件升起旋转驱动件一定高度带动旋转驱动件上方的填补线路50升起一定高度(例如升高到第一路面10的上方某位置),然后由旋转驱动件驱动填补线路50进行转动一定角度使得填补线路50与第一缺口段31对位,待填补线路50与第一缺口段31对位后,由升降驱动件降低旋转驱动件的位置将填补线路50移动到第一缺口段31中,将第一路面10上的第一缺口段31处的填补线路50切换到第二路面20上的第二缺口段41处的过程为,升降驱动件升起旋转驱动件一定高度带动旋转驱动件上方的填补线路50升起一定高度(例如升高到第一路面10的上方某位置),然后由旋转驱动件驱动填补线路50进行转动一定角度使得填补线路50与第二缺口段41对位,待填补线路50与第二缺口段41对位后,由升降驱动件降低旋转驱动件的位置将填补线路50移动到第二缺口段41中。当旋转驱动件与升降驱动件相连,升降驱动件与填补线路50直接相连时,填补线路50在第一缺口段31与第二缺口段41的切换操作过程类似,在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旋转驱动件为驱动电机,升降驱动件为电机丝杆驱动件、气缸、油缸或液压缸;移动机构60位于贯通口11处。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填补线路50移动到第一缺口段31中时,填补线路50的两端横跨贯通口11并搭设于第一路面10上。如此,填补线路50的两端横跨贯通口11并搭设于第一路面10上,这样第一路面10对填补线路50起到支撑作用,从而列车经过填补线路50时,填补线路50有较好的承重作用。
进一步地,第一缺口段31的口壁与贯通口11的口壁设有间隔,第一路面10上对应于第一缺口段31的口壁与贯通口11的口壁之间的路面区域为台阶面12,填补线路50设置于台阶面12上。
请参阅图6至图9,图6示意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填补线路50中的主体结构51的其中一视角图,图7示意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填补线路50中的主体结构51的另一视角图,图8示意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填补线路50中的主体结构51的又一视角图,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填补线路50中的支承层511下方装设有钢桥53的结构图。在一个实施例中,填补线路50包括主体结构51及固定设置于主体结构51下方的混凝土箱梁52或钢桥53。如此,混凝土箱梁52或钢桥53能保证主体结构51的结构强度,增强填补线路50的承重效果,保证列车安全顺利通过填补线路50。具体而言,钢桥53为正交异性板、铁板、铜板、硬质合金板、硬质塑胶板、硬质橡胶板、木质板等等,在此不进行限定。进一步地,钢桥53固定设置于支承层511的底面,钢桥53的侧部设有边框板531,边框板531通过安装件532固定设置于支承层511的侧面。安装件532例如是螺钉、螺栓、销钉等等,在此不进行限定。钢桥53也可以采用粘接、卡接、焊接等等方式固定装设于支承层511上。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与填补线路50进行对接,第一轨道线路30、第二轨道线路40也包括设置于路面上的混凝土箱梁52及设置于混凝土箱梁52上方的主体结构51,在此不进行赘述。
请参阅图6至图9,在一个实施例中,主体结构51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支承层511、调整层512、轨道板513、轨枕514、扣件515及钢轨516。调整层512固定设置于支承层511上,轨道板513固定设置于调整层512上,轨枕514固定设置于轨道板513上,扣件515固定设置于轨枕514上,钢轨516固定设置于扣件515上。
具体而言,调整层512为CA砂浆层或自密实混凝土层。
请参阅图6至图9,在一个实施例中,调整层512的底面设有凸出部5121,支承层511的顶面上设有与凸出部5121相应的内凹部5111,凸出部5121装入到内凹部5111中。或者,调整层512的底面设有内凹部5111,支承层511的顶面上设有与内凹部5111相应的凸出部5121,凸出部5121装入到内凹部5111中。如此,能实现调整层512与支承层511结合稳固。具体而言,凸出部512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或以上,不进行限定。内凹部5111的数量与凸出部5121的数量相应设置。
请参阅图1至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缺口段31的长度与填补线路50的长度相同,第二缺口段41的长度与填补线路50的长度相同。如此,具体而言,当填补线路50移动到第一缺口段31中时,填补线路50的端部与第一轨道线路30对接在一起,从而保证列车平稳地经过第一轨道线路30。当然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第一缺口段31的长度略微大于填补线路50的长度,这样填补线路50的端部与第一轨道线路30也可以存在间隙,第一缺口段31的长度比填补线路50的长度大多少,以及填补线路50的端部与第一轨道线路30的间隙具体大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进行限定。此外,具体地,填补线路50移动到第二缺口段41中时,填补线路50的端部与第二轨道线路40对接在一起,从而保证列车平稳地经过第二轨道线路40。当然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第二缺口段41的长度略微大于填补线路50的长度,这样填补线路50的端部与第二轨道线路40也可以存在间隙,第二缺口段41的长度比填补线路50的长度大多少,以及填补线路50的端部与第二轨道线路40的间隙具体大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进行限定。
需要解释的是,第一缺口段31的长度指的是第一缺口段31在列车运行的方向上的长度大小,第二缺口段41的长度指的也是第二缺口段41在列车运行的方向上的长度大小,填补线路50的长度指的也是填补线路50在列车运行的方向上的长度大小。
在一个实施例中,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移动机构60电性连接。如此,通过控制器来进行操作移动机构60,使用较为方便。可以在控制器设置程序,通过程序自动控制移动机构60,当然控制器也可以是在人工的操控下,进而实现控制移动机构60进行动作。此外,控制器可以设置于任意位置,与移动机构60之间可以是无线电连接,也可以是有线电连接,可以是在现场进行控制,也可以是在远程进行操控,在此均不进行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还包括感应器件。感应器件和控制器电性连接,感应器件用于感应列车运行经过第一缺口段31或第二缺口段41,控制器用于根据感应器件的感应信号控制移动机构60动作。具体而言,感应器件包括第一感应器件与第二感应器件。第一感应器件例如埋设于第一路面10或者设于第一轨道线路30上,感应第一轨道线路30上是否有列车运行经过第一缺口段31。第二感应器件例如埋设于第二路面20或者设于第二轨道线路40上,感应第二轨道线路40上是否有列车运行经过第二缺口段41。
此外,感应器件具体例如可以是振动感应件、声光感应件等等。振动感应件例如设置于第一轨道线路30或第二轨道线路40上,通过感应第一轨道线路30或第二轨道线路40的振动信息,并根据振动信息判断是否有列车到来,在列车即将到达第一缺口段31或第二缺口段41时,控制器相应控制移动机构60动作,移动机构60驱动填补线路50移动到第一缺口段31或第二缺口段41,实现第一轨道线路30或第二轨道线路40可以通行。在列车移动经过第一轨道线路30或第二轨道线路40后,移动机构60相应驱动填补线路50移出第一缺口段31或第二缺口段41。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用于设置于第一路面与第二路面上,所述第一路面的高度位置高于所述第二路面的高度位置,所述第一路面设有穿过所述第二路面的贯通口,所述第一路面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路面的延伸方向相互交叉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包括:
第一轨道线路,所述第一轨道线路用于设置于所述第一路面上,所述第一轨道线路对应于所述贯通口的部位设有第一缺口段;
第二轨道线路,所述第二轨道线路用于设置于所述第二路面上,所述第二轨道线路对应于所述贯通口的部位设有第二缺口段;
填补线路与移动机构,所述填补线路与所述移动机构相连,所述移动机构用于将所述填补线路移动到所述第一缺口段中,或者将所述填补线路移动到所述第二缺口段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旋转驱动件与升降驱动件;所述旋转驱动件与所述升降驱动件相连,所述旋转驱动件或所述升降驱动件与所述填补线路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驱动件为驱动电机,所述升降驱动件为电机丝杆驱动件、气缸、油缸或液压缸;所述移动机构位于所述贯通口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填补线路移动到所述第一缺口段中时,所述填补线路的两端横跨所述贯通口并搭设于所述第一路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缺口段的口壁与所述贯通口的口壁设有间隔,所述第一路面上对应于所述第一缺口段的口壁与所述贯通口的口壁之间的路面区域为台阶面,所述填补线路设置于所述台阶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填补线路包括主体结构及固定设置于所述主体结构下方的混凝土箱梁、T梁、钢桥或钢混组合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结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支承层、调整层、轨道板、轨枕、扣件及钢轨;所述调整层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承层上,所述轨道板固定设置于所述调整层上,所述轨枕固定设置于所述轨道板上,所述扣件固定设置于所述轨枕上,所述钢轨固定设置于所述扣件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缺口段的长度与所述填补线路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二缺口段的长度与所述填补线路的长度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移动机构电性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还包括感应器件,所述感应器件和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感应器件用于感应列车运行经过所述第一缺口段或第二缺口段,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感应器件的感应信号控制所述移动机构动作。
CN202011043878.5A 2020-09-28 2020-09-28 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 Active CN1120306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43878.5A CN112030619B (zh) 2020-09-28 2020-09-28 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43878.5A CN112030619B (zh) 2020-09-28 2020-09-28 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30619A CN112030619A (zh) 2020-12-04
CN112030619B true CN112030619B (zh) 2024-05-07

Family

ID=735746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43878.5A Active CN112030619B (zh) 2020-09-28 2020-09-28 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30619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154662A1 (de) * 2001-11-07 2003-05-22 Thyssenkrupp Weichenbau Gmbh Kreuzung von Fahrschienen
JP2006249788A (ja) * 2005-03-11 2006-09-21 Central Japan Railway Co 軌道用垂直分岐装置
KR100828826B1 (ko) * 2006-12-13 2008-05-09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체 운반 레일 체인지 장치
KR20080059986A (ko) * 2006-12-26 2008-07-01 한국철도기술연구원 철도 분기기의 크로싱 및 그 제어 시스템
CN102182140A (zh) * 2011-04-06 2011-09-14 上海朝田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液压升降式立交桥
CN103074827A (zh) * 2012-11-13 2013-05-01 任海 一种空中双钢轨车道岔道机械的构成方法
CN203049376U (zh) * 2012-11-08 2013-07-10 于君 一种轨道及其专用车辆
CN207347840U (zh) * 2017-10-31 2018-05-11 中唐空铁集团有限公司 提高空铁道岔系统换向稳定性的换向轨道
CN110644300A (zh) * 2018-06-26 2020-01-0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平交内导向式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CN211227893U (zh) * 2019-08-30 2020-08-11 陈建松 跨坐式单轨城市交通的交叉道岔机构
CN111749052A (zh) * 2019-03-29 2020-10-0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道岔和轨道系统
CN212505643U (zh) * 2020-09-28 2021-02-09 深圳大学 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154662A1 (de) * 2001-11-07 2003-05-22 Thyssenkrupp Weichenbau Gmbh Kreuzung von Fahrschienen
JP2006249788A (ja) * 2005-03-11 2006-09-21 Central Japan Railway Co 軌道用垂直分岐装置
KR100828826B1 (ko) * 2006-12-13 2008-05-09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체 운반 레일 체인지 장치
KR20080059986A (ko) * 2006-12-26 2008-07-01 한국철도기술연구원 철도 분기기의 크로싱 및 그 제어 시스템
CN102182140A (zh) * 2011-04-06 2011-09-14 上海朝田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液压升降式立交桥
CN203049376U (zh) * 2012-11-08 2013-07-10 于君 一种轨道及其专用车辆
CN103074827A (zh) * 2012-11-13 2013-05-01 任海 一种空中双钢轨车道岔道机械的构成方法
CN207347840U (zh) * 2017-10-31 2018-05-11 中唐空铁集团有限公司 提高空铁道岔系统换向稳定性的换向轨道
CN110644300A (zh) * 2018-06-26 2020-01-0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平交内导向式道岔和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CN111749052A (zh) * 2019-03-29 2020-10-0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道岔和轨道系统
CN211227893U (zh) * 2019-08-30 2020-08-11 陈建松 跨坐式单轨城市交通的交叉道岔机构
CN212505643U (zh) * 2020-09-28 2021-02-09 深圳大学 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30619A (zh) 2020-1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185906A1 (zh) 一种中低速磁浮低置线路道岔区与非道岔区过渡段结构
CN109457626B (zh) 一种在限高区安装预制梁的方法
CN103485279A (zh) 用于跨座式单轨交通的湿接缝
CN103306168B (zh) 一种预制式浮置板道床及其施工方法
CN101063286A (zh) 磁浮交通的轨道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800495A (zh) 槽型钢-混凝土组合梁
KR100692952B1 (ko) 철도 크레인 및 이를 이용한 철도교의 상부구조물 교체 시공방법
CN108360358B (zh) 一种装配式空心板桥梁结构、施工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CN112900255A (zh) 一种新型桥面连续跨缝板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3931077A (zh) 一种在施工空间受限预制箱梁架桥机架设施工方法
CN109537440B (zh) 一种桥台引道结构
CN212505643U (zh) 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
CN112030619B (zh) 铁路线路立体交叉处可升降的轨道结构
CN204023401U (zh) 一种双向调节式桥梁伸缩缝装置
KR20130009391A (ko) 철도 궤도용 콘크리트 블록의 제조방법 및 이 방법에 의해 제조된 콘크리트 블록을 이용한 철도 궤도 부설방법
CN208995842U (zh) 铁路与公路平交道口道床
KR100759923B1 (ko) 철도의 저형고 장지간 거더.
CN216379149U (zh) 大跨度大坡道斜拉桥上梁端无砟轨道结构
CN110029530A (zh) 一种新型轨道系统
CN212505690U (zh) 铁道平面交叉口处可动的轨道结构
KR100638578B1 (ko) 철도교의 상부구조물 교체 시공방법
CN212477284U (zh) 轨道交通路基轨旁降噪系统
CN114197303A (zh) 一种桥梁临时伸缩缝施工方法
KR101774510B1 (ko) 철도공사용 호이스트 연결장치
CN205012221U (zh) 一种适合中小跨度桥梁的嵌入式轨道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