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26606A - 一种多功能汽车座椅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功能汽车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26606A
CN112026606A CN202010890036.7A CN202010890036A CN112026606A CN 112026606 A CN112026606 A CN 112026606A CN 202010890036 A CN202010890036 A CN 202010890036A CN 112026606 A CN112026606 A CN 1120266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shion
bearing
shell
seat
embed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9003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26606B (zh
Inventor
郑光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Jiaya Automobile Sea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Jiaya Automobile Sea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Jiaya Automobile Seat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Jiaya Automobile Sea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9003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26606B/zh
Publication of CN1120266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266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266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2660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2Thigh-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e.g. dismountable auxiliary seats
    • B60N2/015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4Back-rests or cush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4Back-rests or cushions
    • B60N2/66Lumbar suppo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5Arm-res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座椅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功能汽车座椅。其技术方案的要点是:包括底座、座椅骨架、座椅垫以及扶手;底座包括呈镜像对称设置的两个支撑件,支撑件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支板、第二支板以及第三支板,第二支板沿竖直方向设置;座椅垫包括坐垫以及靠垫,坐垫上表面自上向下凹陷形成臀部承托曲面,靠垫的下部自内往外隆起以形成下背承托曲面;扶手包括外壳,外壳包括盖体,盖体包括硬质连接壳以及软质承托壳,软质承托壳供手部摆放。本申请具有提升座椅的安装稳固性以及舒适性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多功能汽车座椅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座椅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功能汽车座椅。
背景技术
汽车行业近几年快速发展,经过一百多年的演变,已经步入成熟发展阶段,在制造业中占有很大比重,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其中,汽车座椅对用户在汽车的舒适体验方面起到重要影响作用,汽车座椅可为司乘人员提供便于操作、舒适安全的驾驶姿势以及乘坐位置。
目前,在相关技术中,汽车座椅主要包括底座、座椅骨架、靠垫以及坐垫等部件,底座用于与车体进行固定连接,座椅骨架安装于底座上,另外,坐垫以及靠垫安装于座椅骨架处,用户乘坐于坐垫处,并且用户的背部倚靠于靠垫处,人体重量依次经由坐垫、座椅骨架以及底座传递至车体处,汽车座椅对人体实现承托。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相关技术中的汽车座椅还存在安装不稳固以及舒适性差等问题,汽车座椅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发明内容
为了提升座椅的安装稳固性以及舒适性,本申请提供一种多功能汽车座椅。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多功能汽车座椅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多功能汽车座椅,包括底座、座椅骨架、座椅垫以及扶手;所述底座包括呈镜像对称设置的两个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支板、第二支板以及第三支板,所述第二支板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支板以及第三支板分别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支板位于所述第二支板的顶部,所述第三支板位于所述第二支板的底部,所述第三支板上贯穿设置有若干个供螺钉贯穿设置的通孔;所述座椅骨架包括坐垫骨架以及靠垫骨架,所述坐垫骨架位于所述靠垫骨架底部,所述坐垫骨架与所述靠垫骨架之间相邻,所述坐垫骨架与所述第一支板相连,所述靠垫骨架与所述第一支板相连;所述座椅垫包括坐垫以及靠垫,所述坐垫固定于所述坐垫骨架上,所述靠垫固定于所述靠垫骨架上,所述坐垫上表面自上向下凹陷形成臀部承托曲面,所述臀部承托位于所述坐垫靠近所述靠垫的一侧,所述靠垫的下部自内往外隆起以形成下背承托曲面;所述扶手位于所述靠垫骨架的一侧,所述扶手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盖体以及座体,所述座体与所述靠垫骨架连接,所述盖体包括硬质连接壳以及软质承托壳,所述软质承托壳与所述硬质连接壳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硬质连接壳套接于所述软质承托壳内,所述硬质连接壳与所述座体之间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座体可通过螺钉可将第三支板固定于车体上,以实现座体的稳固安装,用户在乘坐座椅时的载荷传递至座椅骨架处,座椅骨架的载荷随即经由第一支板、第二支板传递至第三支板处,并最终通过第三支板处传递至车体上,板状物体在平面方向上的承受力较好,沿竖向设置的第二支板使得平面方向与受力方向相一致,提升了座体的受力强度,使座体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形变,提升了座体的稳固性;
另外,臀部承托曲面可与臀部相贴合,臀部承托曲面对臀部进行更为全面的承托,使用户的臀部具有很好的舒适性,提升了坐垫的舒适性,另外,下背承托曲面可对乘客的下背进行承托,减少了乘客长期倚坐时下背悬空造成的疲劳感,提升了汽车座椅的舒适性;
此外,软质承托壳可与用户的手部相抵接,软质的特性使用户的手部摆放至盖体处时具有较好的触感,提升乘客手部摆放于扶手本体时的舒适感,同时,硬质连接壳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通过将硬质连接壳与座体之间相互固定,可使盖体与座体之间相互连接时具有较好的连接强度,进而使扶手的结构更牢固。
优选的,两块所述支撑件之间设置有加固杆,所述加固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两块所述支撑件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固杆的两端通过与两个支撑件进行连接,加固杆对两个支撑件进行加固,使得两块支撑件之间产生受力关联,两块支撑件与加固杆形成受力效果较好的整体框架,提升了对座椅骨架进行支撑时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板与所述第二支板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肋板,所述第一加强肋板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板以及所述第二支板固定连接,多个所述第一加强肋板沿着所述第一支板与所述第二支板的长度方向呈间隔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沿第一支板以及第二支板的长度方向承接间隔设置的第一加强肋板可对第一支板在长度方向上进行加固支撑,增强了第一支板与第二支板之间的连接强度。
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板与所述第三支板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二加强肋板,所述第二加强肋板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板以及所述第三支板固定连接,多个所述第二加强肋板沿着所述第二支板与所述第三支板的长度方向呈间隔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沿第二支板以及第三支板的长度方向承接间隔设置的第二加强肋板可对第二支板在长度方向上进行加固支撑,增强了第二支板与第三支板之间的连接强度。
优选的,所述靠垫的两侧分别凸设有腰侧承托凸起,两个所述腰侧承托凸起分别位于所述下背承托曲面的左右两侧,所述腰侧承托凸起自所述靠垫的底部向所述靠垫的中部延伸,所述腰侧承托凸起自远离所述下背承托曲面的一侧向靠近所述下背承托曲面的一侧倾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乘客在长时间依靠于靠垫时,背阔肌需要发力以平衡脊柱进而使脊柱处于中立位,此时位于下背承托曲面两侧的腰侧承托凸起可对乘客的腰部两侧进行承托,对背阔肌进行辅助支撑,减少了乘客背部的疲劳感,进一步提升了座椅垫的舒适性,同时,当乘客依靠于靠垫时,乘客的背阔肌通常贴合于靠垫的中部,此时延伸至靠垫中部的腰侧承托凸起可很好地贴合至背阔肌的顶部,对背阔肌进行较为完整的支撑,另外,背阔肌往上连接大臂,此时,靠垫中位于腰侧承托凸起顶端的上部位置处呈平整状,靠垫的平整部分可供乘客的大臂进行摆放,便于乘客大臂的调整移动,此外,腰侧承托凸起自远离下背承托曲面的一侧向靠近下背承托曲面的一侧倾斜,使得腰侧承托凸起对乘客的腰侧进行承托时可具有较好的包裹感,进一步提升了腰侧承托凸起对乘客的腰侧进行承托时的舒适性。
优选的,所述坐垫的两侧分别自下向上凸设有防滑凸台,两个所述防滑凸台之间的距离为460mm至500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乘客乘坐于坐垫时,位于坐垫两侧的防滑凸台可分别于大腿的两侧相贴合抵接,防滑凸台起到减少乘客从座椅两侧滑动的可能性,提升了乘客在乘坐于坐垫时的稳固性,并且,当两个防滑凸台之间的距离小于460mm时,两个防滑凸台之间的空间较小,对腿部的限制较大,不便于腿部的自然调整,当两个防滑凸台之间的距离大于500mm时,两个防滑凸台之间的空间较大,对腿部的限制较小,不便于乘客乘坐于坐垫时的稳固性,当两个防滑凸台之间的距离为460mm至500mm时,乘客具有较好的乘坐舒适性以及乘坐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靠垫内分别埋设有第一气囊以及第二气囊,所述第一气囊位于所述下背承托曲面处,所述第二气囊位于所述腰侧承托凸起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气囊以及第二气囊具有较好的柔软性以及承托性,将第一气囊埋设于靠垫的下背承托曲面的内部位置处,使得下背承托曲面对乘客的下背部进行承托时的支撑性以及舒适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将第二气囊埋设于靠垫的腰侧承托凸起的内部位置处,使得腰侧承托凸起对乘客的腰侧部进行承托时的支撑性以及舒适性得到进一步提升,起到提升靠垫舒适性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软质承托壳与所述硬质连接壳之间一体连接,所述软质承托壳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包裹部以及第二包裹部,所述硬质连接壳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嵌设部以及第二嵌设部,所述第一嵌设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包裹部上,所述第二嵌设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包裹部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体连接的软质承托壳与硬质连接壳可通过模具经由一次工序实现成型,减少了生产过程中,软质承托壳与硬质连接壳装配以及仓储等工序,较大程度地减少了产品的制造工艺成本,同时,将第一嵌设部固定于第二包裹部上,且将第二嵌设部固定于第二包裹部上,使软质承托壳的两端分别一一对应地与硬质连接壳的两端实现相互固定,实现软质承托壳与硬质连接壳之间的相互固定。
优选的,所述第一嵌设部包括沿着所述硬质连接壳一端外缘、朝向所述硬质连接壳外侧凸设的第一嵌合凸台,所述第一包裹部包括沿着所述软质承托壳一端外缘、朝向外侧凸设的第一包裹凸台以及与第一包裹凸台相连的嵌合块,所述嵌合块与所述软质承托壳的内壁相对,所述第一包裹凸台的内壁与所述第一嵌合凸台的外壁相抵接,所述嵌合块的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嵌合凸台的内壁以及所述硬质连接壳的内壁相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依次相连的软质承托壳、第一包裹凸台以及嵌合块形成倒钩状的卡接结构;嵌合块的表面分别与第一嵌合凸台内壁以及硬质连接壳内壁相抵接,且第一包裹凸台与第一嵌合凸台相抵接,使得嵌合块以及第一包裹凸台将第一嵌合凸台扣合固定,实现了第一嵌设部与第一包裹部之间的固定连接,连接结构稳固较好。
优选的,所述第二嵌设部包括第二嵌合凸台,所述第二嵌合凸台固定连接于所述硬质连接壳上,所述第二嵌合凸台朝向所述硬质连接壳的外部延伸,所述软质承托壳的内壁设置有嵌合槽,所述第二嵌合凸台嵌设于所述嵌合槽内,所述第二包裹部包括用于限制所述第二嵌合凸台松脱至所述嵌合槽外的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固定连接于所述软质承托壳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二嵌合凸台嵌合于嵌合槽内,使得软质承托壳的端部与硬质连接壳的一端相互定位,并且在限位凸台的限位作用下,使得第二嵌合凸台与软质承托壳相固定,进而使得第二嵌设部与第二包裹部之间相互固定。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底座可通过螺钉可将第三支板固定于车体上,以实现底座的稳固安装,用户在乘坐座椅时的载荷传递至座椅骨架处,座椅骨架的载荷随即经由第一支板、第二支板传递至第三支板处,并最终通过第三支板处传递至车体上,板状物体在平面方向上的承受力较好,沿竖向设置的第二支板使得平面方向与受力方向相一致,提升了底座的受力强度,使底座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形变,提升了底座的稳固性;
2、臀部承托曲面可与臀部相贴合,臀部承托曲面对臀部进行更为全面的承托使用户的臀部具有很好的舒适性,提升了坐垫的舒适性,另外,下背承托曲面可对乘客的下背进行承托,减少了乘客长期倚坐时下背悬空造成的疲劳感,提升了汽车座椅的舒适性;
3、软质承托壳可与用户的手部相抵接,软质的特性使用户的手部摆放至盖体处时具有较好的触感,提升乘客手部摆放于扶手本体时的舒适感,同时,硬质连接壳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通过将硬质连接壳与座体之间相互固定,可使盖体与座体之间相互连接时具有较好的连接强度,进而使扶手的结构更牢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汽车座椅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汽车座椅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底座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底座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座椅垫与座椅骨架之间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座椅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坐垫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坐垫的正视图。
图9是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靠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靠垫的正视图。
图11是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扶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扶手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硬质连接壳与座体之间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硬质连接壳与软质承托壳之间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嵌设部与第一包裹部之间的剖视图。
图17是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二嵌设部与第二包裹部之间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底座;101、支撑件;1011、第一支板;1012、第二支板;1013、第三支板;10131、通孔;102、滑动调节件;1021、滑轨;1022、滑块;103、气囊减震升降器;1031、第一安装框;1032、第二安装框;104、加固杆;105、第一加强肋板;106、第二加强肋板;107、防尘套;2、座椅骨架;21、坐垫骨架;22、靠垫骨架;23、调角器;3、座椅垫;31、坐垫;311、臀部承托曲面;312、安装槽;313、防滑凸台;32、靠垫;321、下背承托曲面;322、腰侧承托凸起;33、柔性板;34、第一气囊;35、第二气囊;36、头枕;361、颈椎承托曲面;4、扶手;41、外壳;411、座体;412、盖体;4121、硬质连接壳;41211、第一嵌设部;41212、第二嵌设部;41213、过孔;4122、软质承托壳;41221、第一包裹部;412211、第一包裹凸台;412212、嵌合块;41222、第二包裹部;41223、嵌合槽;42、螺丝柱;43、加强筋;44、咬合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17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多功能汽车座椅。参照图1和图2,该汽车座椅包括底座1、座椅骨架2、座椅垫3以及扶手4,底座1的底部与车体连接,座椅骨架2安装于底座1的顶部,底座1起到对座椅骨架2进行支撑的作用,座椅垫3安装于座椅骨架2上,座椅垫3用于供乘客乘坐以及依靠,以起到对乘客进行承托的作用,另外,扶手4安装于座椅骨架2的一侧,扶手4用于供乘客的手部进行摆放,扶手4对乘客的手部进行承托以使乘客的手部具有较好的舒适性。
参照图2和图3,底座1包括自下向上依次设置的支撑件101、滑动调节件102以及气囊减震升降器103,其中,支撑件101用于与车体相连,支撑件101起到将底座1与车体之间实现连接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支撑件101的数量为两个,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两个支撑件101沿竖直平面呈镜像对称设置,此处的竖直平面为沿竖向设置的虚拟平面,以作参照说明使用。另外,滑动调节件102的底部与支撑件101的顶部相连,滑动调节件102用于调节用户乘坐于坐垫31时与车身之间相对位置,气囊减震升降器103的底部与滑动调节件102的顶部相连,并且气囊减震升降器103的顶部可与汽车座椅的座椅骨架2相连接,气囊减震升降器103具有升降功能,气囊减震升降器103在此起到调节坐垫31高度的作用。
具体的,参照图4,支撑件101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支板1011、第二支板1012以及第三支板1013,第二支板1012沿竖直方向设置,第一支板1011以及第三支板1013分别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一支板1011位于第二支板1012的顶部,第三支板1013位于第二支板1012的底部,并且第一支板1011与第三支板1013分别位于第二支板1012的相对两侧,通常,第一支板1011与第二支板1012之间可相互一体连接,并且第二支板1012与第三支板1013之间可相互一体连接,支撑件101可通过将一块钢板经过冲压模具两次弯曲实现成型。
另外,第三支板1013上沿竖直方向贯穿设置有若干个通孔10131,若干个通孔10131沿着第三支板1013的长度方向呈间隔设置,通孔10131的具体设置数量可依据实际需要作对应设置,通孔10131的孔径大小可供螺钉的螺杆部位穿设即可,通过将螺钉固定于车体上,可实现第三支板1013与车体之间的相互固定,进而使底座1与车体间实现相互固定。此外,第一支板1011与滑动调节件102相连,第一支板1011依次经由滑动调节件102以及气囊减震升降器103与座椅骨架2相连,用户的载荷传递至座椅骨架2处,座椅骨架2的载荷随即经由第一支板1011、第二支板1012传递至第三支板1013处,并最终通过第三支板1013处传递至车体上,其中,用户对底座1所施加的载荷通常沿竖直向下传递,而板状物体在平面方向上的承受力较好,沿竖向设置的第二支板1012使得平面方向与受力方向相一致,提升了底座1的受力强度。
继续参照图4,两块支撑件101之间设置有加固杆104,加固杆104至少为两根,多根加固杆104可分别均匀分布于两个支撑件101长度方向上的两侧,此处支撑件101的长度方向定义为与第二支板1012的长度方向相一致,在本实施例中,加固杆104的数量为两根,加固杆104呈圆杆状设置,且加固杆104沿水平方向设置,加固杆104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两块支撑件101上,通常,加固杆104的两端可通过焊接固定的方式连接于两块第二支板1012上,加固杆104使得两块支撑件101之间产生受力关联,两块支撑件101与加固杆104之间形成受力效果较好的整体框架。
进一步地,第一支板1011与第二支板1012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肋板105,第一加强肋板105呈直角三角板状,第一加强肋板105分别与第一支板1011以及第二支板1012固定连接,通常,在安装时,第一加强肋板105上相互垂直的两侧边棱分别通过焊接固定的方式固定于第一支板1011的下表面以及第二支板1012的侧壁处,第一加强肋板105起到对第一支板1011进行加固支撑的作用,增强了第一支板1011与第二支板1012之间的连接强度。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加强肋板105的具体设置数量可依据实际需求作对应设置,比如说可以为两个或者三个,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肋板105的数量为三个,此处不对第一加强肋板105的具体设置数量作限制,多个第一加强肋板105沿着第一支板1011与第二支板1012的长度方向呈间隔设置,多个第一加强肋板105可在第一支板1011长度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对第一支板1011进行加固支撑。
另外,第二支板1012与第三支板1013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二加强肋板106,第二加强肋板106呈直角三角板状设置,第二加强肋板106分别与第二支板1012以及第三支板1013固定连接,通常,在安装时,第二加强肋板106上相互垂直的两侧边棱分别通过焊接固定的方式固定于第三支板1013的上表面以及第二支板1012的侧壁处,第二加强肋板106起到对第二支板1012进行加固支撑的作用,增强了第二支板1012与第三支板1013之间的连接强度。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加强肋板106的具体设置数量可依据实际需求作对应设置,比如说可以为两个或者三个,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加强肋板106的数量为三个,此处不对第二加强肋板106的具体设置数量作限制,多个第二加强肋板106沿着第二支板1012与第三支板1013的长度方向呈间隔设置,多个第二加强肋板106可在第二支板1012长度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对第二支板1012进行加固支撑。
继续参照图4,为调节用户乘坐于坐垫31时与车身之间相对位置,通常,滑动调节件102包括滑轨1021以及滑块1022,在本实施例中,滑动调节件102可选用为汽车座椅用的M型滑轨,M型滑轨的滑块1022滑移连接于滑轨1021上,M型滑轨还包括用于调节滑块1022锁定以及松脱的调节组件,M型滑轨中各部件的具体结构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其中,滑轨1021沿水平方向设置,滑轨1021连接于第一支板1011上,通常,滑轨1021可通过螺丝固定的方式固定于第一支板1011上,滑块1022与气囊减震升降器103连接,滑块1022经由气囊减震升降器103连接于座椅骨架2上,在滑块1022滑移于滑轨1021的过程中,座椅骨架2可相对于支撑件101前后滑移,实现用户乘坐于坐垫31时与车身之间相对位置的调整。
继续参照图4,为实现气囊减震升降器103调节坐垫31高度的作用,气囊减震升降器103可选用如型号为JF-C一类的气囊减震底座总成,气囊减震底座总成具有升降以及减震的功能,其中,气囊减震底座总成的具体结构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对气囊减震底座总成的具体结构赘述。通常,气囊减震升降器103包括位于底部的第一安装框1031以及位于顶部的第二安装框1032,第一安装框1031与第一支板1011连接,第二安装框1032与座椅骨架2连接,通常,第一安装框1031可通过螺钉固定的方式固定于滑块1022处,第一安装框1031经由滑动调节件102与第一支板1011实现相连,通过启动气囊减震升降器103可使座椅骨架2进行升降运动,起到调节坐垫31高度的功能。
进一步地,参照图3,气囊减震升降器103上设置有防尘套107,防尘套107可选用型号为JF-H-20的橡胶PVC防尘套,防尘套107的两端呈开口状设置,气囊减震升降器103套接于防尘套107内,防尘套107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安装框1031以及第二安装框1032上,通常,防尘套107可通过螺钉分别与第一安装框1031以及第二安装框1032进行固定,防尘套107起到对气囊减震升降器103进行围设防护的作用,减少灰尘附着于气囊减震升降器103的工作部件上,减少灰尘对气囊减震升降器103的工作部件造成的不良影响。
参照图5,座椅骨架2包括坐垫骨架21以及靠垫骨架22,坐垫骨架21位于靠垫骨架22底部,坐垫骨架21与靠垫骨架22之间相邻,坐垫骨架21与第一支板1011相连,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坐垫骨架21呈板状设置,坐垫骨架21可通过螺钉固定的方式固定于第二安装框1032处,坐垫骨架21经由气囊减震升降器103与第一支板1011实现相连,同时,坐垫骨架21也可以通过其余本领域技术人员常规的安装方式安装于第二安装框1032处,此处不对坐垫骨架21的具体安装方式作限制。另外,靠垫骨架22的底部与第一支板1011相连,具体的,靠垫骨架22安装于第二安装框1032上,靠垫骨架22经由气囊减震升降器103与第一支板1011实现相连,其中,靠垫骨架22与第二安装框1032之间安装有调角器23,调角器23的两端分别固定于靠垫骨架22的底部以及第二安装框1032上,靠垫骨架22与气囊减震升降器103之间通过调角器23实现连接,另外,在调角器23的作用下,靠垫骨架22可相对于底座1转动调整,结构实用。
参照图5和图6,座椅垫3包括坐垫31以及靠垫32,坐垫31以及靠垫32均安装于座椅骨架2上,具体的,坐垫31的底部与坐垫骨架21的顶部固定,靠垫骨架22嵌设至靠垫32内。此时,坐垫31位于靠垫32底部,坐垫31与靠垫32之间相邻,坐垫骨架21对坐垫31进行支撑,靠垫骨架22对靠垫32进行支撑,坐垫31以及靠垫32的具体安装方式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参照图6,座椅垫3在常规状态,靠垫32通常沿竖向设置,坐垫31通常沿横向设置,乘客的臀部乘坐于坐垫31处,并且乘客的背部倚靠于靠垫32处,为方便对座椅垫3进行描述,本实施例以座椅垫3的常规实用状态展开描述。
其中,为提升坐垫31的整体舒适度,坐垫31的上表面自上向下凹陷形成臀部承托曲面311,臀部承托位于坐垫31靠近靠垫32的一侧,当乘客的臀部乘坐于坐垫31处时,乘客的臀部可摆放于臀部承托曲面311处,臀部承托曲面311的弧度走向可设置成与乘客的臀部相适配,使坐垫31上表面与臀部相贴合,以提升坐垫31在使用时的舒适度。在对臀部承托曲面311的弧度进行设置时,可采用人体臀部数据采集器对人体的臀部弧度数据进行收集,并且选取平均值,臀部承托曲面311的弧度数据与人体臀部的弧度数据相对应,以实现对臀部承托曲面311的弧度进行设置。
参照图7,为进一步提升乘客乘坐时的舒适性,臀部承托曲面311处自上向下凹陷设置有安装槽312,坐垫31上固定连接有容置于安装槽312内的柔性板33,柔性板33可以选用为内层为海绵、外层为皮革的软质垫板,通常,柔性板33与坐垫31之间可通过胶水粘合的方式实现固定。在此,柔性板33具有较好的柔软性质,使得乘客的臀部在乘坐于臀部承托曲面311时具有更柔软的包裹性,进一步提升了乘客乘坐时的舒适性。
进一步地,坐垫31上表面的两侧分别自下向上凸设有防滑凸台313,防滑凸台313沿着坐垫31的横向侧边自坐垫31远离靠垫32的一侧朝向靠垫32的一侧延伸,防滑凸台313的上表面自防滑凸台313坐垫31外侧朝向坐垫31内侧呈倾斜向下设置,防滑凸台313的倾斜面的底部与坐垫31的上表面相对接,其中,在乘客乘坐于坐垫31时,位于坐垫31两侧的防滑凸台313可分别与大腿相贴合抵接,防滑凸台313起到减少乘客从坐垫31两侧滑动的可能性,提升了乘客乘坐时的稳固性,并且防滑凸台313的倾斜面可与大腿外侧相贴合,提升了大腿外侧与防滑凸台313相抵时的舒适性。
另外,参照图8,两个防滑凸台313之间的距离为460mm至500mm,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将两个防滑凸台313之间的距离定义为L,距离L的起始点位于防滑凸台313的外侧,其中,当两个防滑凸台313之间的距离小于460mm时,两个防滑凸台313之间的空间较小,对腿部的限制较大,不便于腿部的自然调整,当两个防滑凸台313之间的距离大于500mm时,两个防滑凸台313之间的空间较大,对腿部的限制较小,不便于乘客乘坐于坐垫31时的稳固性,当两个防滑凸台313之间的距离为460mm至500mm时,乘客具有较好的乘坐舒适性以及乘坐稳定性。
参照图9和图10,为提升靠垫32的舒适度,靠垫32的下部自内往外隆起以形成下背承托曲面321,其中,下背承托曲面321的外凸弧度可设置成与人体脊柱底部的自然弯曲度相适配,使乘客的下背可贴合于下背承托曲面321处,具体的,下背承托曲面321的外凸弧度数值可采用人体脊椎的自然弧度数值,以达到下背承托曲面321与人体脊柱相贴合的效果,下背承托曲面321对乘客的下背进行承托,减少了乘客长期倚坐时下背悬空造成的疲劳感,提升了乘客倚坐时下背部的舒适性。
进一步地,靠垫32内埋设有第一气囊34,第一气囊34位于下背承托曲面321处,第一气囊34可外接气泵以起到控制气囊内部的气压的作用,其中,第一气囊34具有较好的柔软性以及承托性,将第一气囊34埋设于靠垫32的下背承托曲面321的内部位置处,使得下背承托曲面321对乘客的下背部进行承托时的支撑性以及舒适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继续参照图9和图10,靠垫32的两侧分别凸设有腰侧承托凸起322,并且两个腰侧承托凸起322分别位于下背承托曲面321的左右两侧,腰侧承托凸起322自靠垫32的底部向靠垫32的中部延伸,并且腰侧承托凸起322自远离下背承托曲面321的一侧向靠近下背承托曲面321的一侧倾斜。其中,当乘客依靠于靠垫32时,乘客的背阔肌通常贴合于靠垫32高度方向上的中部位置处,此时延伸至靠垫32中部的腰侧承托凸起322可很好地贴合至背阔肌的顶部,对背阔肌进行较为完整的支撑,使乘客的背部进一步得到支撑,提升了乘客的舒适性。另外,背阔肌往上连接大臂,此时,靠垫32中位于腰侧承托凸起322顶端的上部位置处呈平整状,靠垫32的平整部分可供乘客的大臂进行摆放,便于乘客大臂的调整移动,同时,腰侧承托凸起322自远离下背承托曲面321的一侧向靠近下背承托曲面321的一侧倾斜,使得腰侧承托凸起322对乘客的腰侧进行承托时可具有较好的包裹感,进一步提升了腰侧承托凸起322对乘客的腰侧进行承托时的舒适性。
进一步地,靠垫32内埋设有第二气囊35,第二气囊35位于腰侧承托凸起322处,第二气囊35可外接气泵,以实现对第二气囊35的内部气压进行控制。第二气囊35具有较好的柔软性以及承托性,将第二气囊35埋设于靠垫32的腰侧承托凸起322的内部位置处,使得腰侧承托凸起322对乘客的腰侧部进行承托时的支撑性以及舒适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继续参照图9和图10,该座椅垫3还包括设置于靠垫32顶部的头枕36,其中在对头枕36进行安装时,可在骨架顶部焊接头枕支架,将头枕支架埋设与头枕支架处,以实现对头枕36的支撑,其中,头枕36靠近坐垫31一侧的中部凹陷形成颈椎承托曲面361,颈椎承托曲面361自头枕36的底部向头枕36的顶部延伸,此时,颈椎承托曲面361的中部凹陷处可对乘客的颈椎进行容置及承托,另外,颈椎承托曲面361的左右两侧呈隆起状设置,颈椎承托曲面361的两侧起到对颈部的左右两侧进行承托的作用,减缓了颈部肌肉为保持颈椎中立位时的发力,提升了颈部摆放至颈椎承托曲面361时的稳定性及舒适性。
参照图11和图12,扶手4包括外壳41,扶手4在使用情况下沿水平方向设置,用户的手部放置于外壳41的顶部,在本实施例中,将扶手4定义为沿水平方向设置以便于描述,其中,外壳41包括盖体412以及座体411,盖体412与座体411相固定,盖体412位于座体411顶部。
在本实施例中,座体411采用硬度较好的ABS材质注塑成型,座体411呈长杆状设置,座体411包括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底板以及设置于底板顶部依次相连的四块侧板,底板与侧板使座体411的内部中空,并且使得座体411的顶部呈开口设置,座体411用于与靠垫骨架22连接,通常,座体411与靠垫骨架22之间的安装可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规安装方式实现安装,比如可在靠垫骨架22处安装扶手轴,将座体411铰接于扶手轴处以实现座体411与靠垫骨架22之间的安装。
参照图13,盖体412包括硬质连接壳4121,硬质连接壳4121与座体411之间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硬质连接壳4121采用材质较为坚硬的ABS塑料,硬质连接壳4121包括沿横向设置的顶板以及沿着顶板周缘方向设置于顶板底部的闭环状的四块侧板,侧板与顶板之间一体连接,以保证硬质连接壳4121的整体结构强度,硬质连接壳4121的底部盖合于座体411的顶部开口处,通常,为实现硬质连接壳4121于座体411之间的相互固定,可分别在硬质连接壳4121的内壁处以及座体411的内壁处设置螺丝柱42,硬质连接壳4121上的螺丝柱42与座体411上的螺丝柱42之间相互对接并通过螺丝进行固定,最终实现硬质连接壳4121与座体411之间的相互固定安装,进而实现盖体412与座体411之间的相互固定。
进一步地,硬质连接壳4121的内壁处设置有加强筋43,加强筋43与硬质连接壳4121之间一体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加强筋43的数量为多条,加强筋43的轮廓走向可沿着硬质连接壳4121的宽度方向设置、也可以沿着硬质连接壳4121的长度方向设置、还可以沿着硬质连接壳4121长度方向与宽度方向之间的倾斜方向设置,加强筋43的具体轮廓走向可根据实际需求作适应性调整,此处不对加强筋43的具体轮廓走向作限制。加强筋43可起到增强硬质连接壳4121的结构强度的作用。
参照图14,盖体412还包括与硬质连接壳4121相连接的软质承托壳4122,软质承托壳4122与硬质连接壳4121之间固定连接,软质承托壳4122位于硬质连接壳4121远离座体411的一侧,即软质承托壳4122位于硬质连接壳4121的顶部,在本实施例中,软质承托壳4122与硬质连接壳4121之间一体连接,其中,软质承托壳4122选用材质较软的PU塑料,软质承托壳4122与硬质连接壳4121之间可通过双色注塑工艺经由一次工序实现成型,以减少生产过程中软质承托壳4122与硬质连接壳4121装配以及仓储等工序,起到减少产品的制造工艺成本的作用。
具体的,参照图15,软质承托壳4122包括横向设置的顶板以及沿着顶板周缘设置于顶板底部的呈闭环状的四块侧板,软质承托壳4122的底部呈开口状,硬质连接壳4121套接于软质承托壳4122内,硬质连接壳4121的外壁与软质承托壳4122之间贴合抵接,软质承托壳4122软质的特性使用户的手部摆放至盖体412处时具有较好的触感,提升乘客手部摆放于扶手4本体时的舒适感。
参照图15和图16,为使软质承托壳4122与硬质连接壳4121之间的连接更为稳固,软质承托壳412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包裹部41221以及第二包裹部41222,同时,硬质连接壳412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嵌设部41211以及第二嵌设部41212,第一嵌设部41211固定连接于第一包裹部41221上,第二嵌设部41212固定连接于第二包裹部41222上,如此使得软质承托壳4122的两端分别一一对应地与硬质连接壳4121的两端实现相互固定,进而实现软质承托壳4122与硬质连接壳4121之间的相互固定。
具体的,第一嵌设部41211包括沿着硬质连接壳4121一端外缘、朝向硬质连接壳4121外侧凸设的第一嵌合凸台,第一嵌合凸台自硬质连接壳4121的侧板底部向下凸设,第一嵌合凸台的轮廓走向与硬质连接壳4121的侧板轮廓走向相一致,即第一嵌合凸台的横截面呈U字形,第一嵌合凸台与硬质连接壳4121之间一体连接,第一嵌合凸台与硬质连接壳4121之间可通过一次注塑成型的方式实现成型。
另外,第一包裹部41221包括沿着软质承托壳4122一端外缘、朝向外侧凸设的第一包裹凸台412211以及与第一包裹凸台412211相连的嵌合块412212,其中,第一包裹凸台412211自软质连接的侧板底部向下凸设,第一包裹凸台412211的轮廓走向与软质承托壳4122的侧板轮廓走向相一致,即第一包裹部41221的横截面呈U字形,第一包裹凸台412211与软质承托壳4122之间一体连接,第一包裹凸台412211与软质承托壳4122之间可通过一次注塑成型的方式实现成型;嵌合块412212容置于第一包裹凸台412211内部,嵌合块412212底部与第一包裹凸台412211的底部相连,通常,嵌合块412212与第一包裹凸台412211之间可一体注射成型。此时,嵌合块412212的顶部与软质承托壳4122的内壁相对,嵌合块412212以及软质承托壳4122之间形成供硬质连接壳4121容置的空隙,硬质连接壳4121容置于软质承托壳4122的内部,第一包裹凸台412211的内壁与第一嵌合凸台的外壁相抵接,嵌合块412212的表面分别与第一嵌合凸台的内壁以及硬质连接壳4121的内壁相抵接。嵌合块412212以及第一包裹凸台412211将第一嵌合凸台扣合固定,实现了第一嵌设部41211与第一包裹部41221之间的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软质承托壳4122与嵌合块412212之间设置有咬合块44,硬质连接壳4121上贯穿设置有过孔41213,咬合块44的两侧分别与软质承托壳4122以及嵌合块412212相连,通常,咬合块44可通过一体注射成型的方式分别与软质承托壳4122与嵌合块412212之间一体连接,咬合块44穿设于过孔41213中,咬合块44的表面与过孔41213的孔壁相抵接,穿设于过孔41213中的咬合块44起到对硬质连接壳4121进行咬合加固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了软质承托壳4122与硬质连接壳412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参照图17,第二嵌设部41212包括第二嵌合凸台,第二嵌合凸台固定连接于硬质连接壳4121上,具体的,第二嵌合凸台沿横向设置,第二嵌合凸台的一端一体连接于硬质连接壳4121的上表面处,通常,第二嵌合凸台可通过与硬质连接壳4121通过一次注射成型的方式实现成型,第二嵌合凸台的另一端朝向硬质连接壳4121的外部延伸,另外,第二嵌合凸台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以上,比如可以为三个、四个或者五个等,第二嵌合凸台的具体设置数量可依据实际需要作对应设置,此处不对第二嵌合凸台的具体设置数量作限制,一个以上的第二嵌合凸台沿着硬质连接壳4121的宽度方向呈等间距排布。
此外,软质承托壳4122的内壁自外向内凹陷设置有嵌合槽41223,第二嵌合槽41223的形状与第二嵌合凸台的形状相适配,第二嵌合凸台嵌设于嵌合槽41223内,如此使得软质承托壳4122的端部与硬质连接壳4121的一端相互定位;其中,第二包裹部41222包括用于限制第二嵌合凸台松脱至嵌合槽41223外的限位凸台,限位凸台固定连接于软质承托壳4122上,限位凸台一体连接于软质承托壳4122中的侧板的底部位置处,限位凸台的顶部与第二嵌合凸台的底部相抵接,使得限位凸台对第二嵌合凸台进行限位,实现了第二嵌合凸台与软质承托壳4122之间的相互固定,进而使得第二嵌设部41212与第二包裹部41222之间相互固定。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多功能汽车座椅的实施原理为:底座1通过螺钉将第三支板1013固定于车体上,实现底座1的稳固安装,人体的载荷随即经由第一支板1011、第二支板1012传递至第三支板1013处,并最终通过第三支板1013处传递至车体上,板状物体在平面方向上的承受力较好,沿竖向设置的第二支板1012使得平面方向与受力方向相一致,提升了底座1的受力强度,使底座1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形变,同时,通过设置滑动调节组件以及气囊减震升降器103,使得座椅位置可随着不同用户的身型作调整,功能齐全;
另外,臀部承托曲面311可与臀部相贴合,臀部承托曲面311的凹陷形状可设置成与用户的臀部相适配,臀部承托曲面311可对臀部进行更为全面的承托,使用户的臀部具有很好的舒适性,提升了坐垫31的舒适性,另外,下背承托曲面321可对乘客的下背进行承托,减少了乘客长期倚坐时下背悬空造成的疲劳感,提升了汽车座椅的舒适性;
此外,软质承托壳4122可与用户的手部相抵接,软质的特性使用户的手部摆放至盖体412处时具有较好的触感,提升乘客手部摆放于扶手4本体时的舒适感,同时,硬质连接壳4121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通过将硬质连接壳4121与座体411之间相互固定,可使盖体412与座体1之间相互连接时具有较好的连接强度,进而使扶手411的结构更牢固。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多功能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座椅骨架(2)、座椅垫(3)以及扶手(4);所述底座(1)包括呈镜像对称设置的两个支撑件(101),所述支撑件(101)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支板(1011)、第二支板(1012)以及第三支板(1013),所述第二支板(1012)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支板(1011)以及第三支板(1013)分别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支板(1011)位于所述第二支板(1012)的顶部,所述第三支板(1013)位于所述第二支板(1012)的底部,所述第三支板(1013)上贯穿设置有若干个供螺钉贯穿设置的通孔(10131);
所述座椅骨架(2)包括坐垫骨架(21)以及靠垫骨架(22),所述坐垫骨架(21)位于所述靠垫骨架(22)底部,所述坐垫骨架(21)与所述靠垫骨架(22)之间相邻,所述坐垫骨架(21)与所述第一支板(1011)相连,所述靠垫骨架(22)与所述第一支板(1011)相连;
所述座椅垫(3)包括坐垫(31)以及靠垫(32),所述坐垫(31)固定于所述坐垫骨架(21)上,所述靠垫(32)固定于所述靠垫骨架(22)上,所述坐垫(31)上表面自上向下凹陷形成臀部承托曲面(311),所述臀部承托曲面(311)位于所述坐垫(31)靠近所述靠垫(32)的一侧,所述靠垫(32)的下部自内往外隆起以形成下背承托曲面(321);
所述扶手(4)位于所述靠垫骨架(22)的一侧,所述扶手(4)包括外壳(41),所述外壳(41)包括盖体(412)以及座体(411),所述座体(411)与所述靠垫骨架(22)连接,所述盖体(412)包括硬质连接壳(4121)以及软质承托壳(4122),所述软质承托壳(4122)与所述硬质连接壳(4121)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硬质连接壳(4121)套接于所述软质承托壳(4122)内,所述硬质连接壳(4121)与所述座体(411)之间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两块所述支撑件(101)之间设置有加固杆(104),所述加固杆(104)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两块所述支撑件(101)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板(1011)与所述第二支板(1012)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肋板(105),所述第一加强肋板(105)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板(1011)以及所述第二支板(1012)固定连接,多个所述第一加强肋板(105)沿着所述第一支板(1011)与所述第二支板(1012)的长度方向呈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板(1012)与所述第三支板(1013)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二加强肋板(106),所述第二加强肋板(106)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板(1012)以及所述第三支板(1013)固定连接,多个所述第二加强肋板(106)沿着所述第二支板(1012)与所述第三支板(1013)的长度方向呈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靠垫(32)的两侧分别凸设有腰侧承托凸起(322),两个所述腰侧承托凸起(322)分别位于所述下背承托曲面(321)的左右两侧,所述腰侧承托凸起(322)自所述靠垫(32)的底部向所述靠垫(32)的中部延伸,所述腰侧承托凸起(322)自远离所述下背承托曲面(321)的一侧向靠近所述下背承托曲面(321)的一侧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31)的两侧分别自下向上凸设有防滑凸台(313),两个所述防滑凸台(313)之间的距离为460mm至500m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靠垫(32)内分别埋设有第一气囊(34)以及第二气囊(35),所述第一气囊(34)位于所述下背承托曲面(321)处,所述第二气囊(35)位于所述腰侧承托凸起(322)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质承托壳(4122)与所述硬质连接壳(4121)之间一体连接,所述软质承托壳(412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包裹部(41221)以及第二包裹部(41222),所述硬质连接壳(412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嵌设部(41211)以及第二嵌设部(41212),所述第一嵌设部(41211)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包裹部(41221)上,所述第二嵌设部(41212)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包裹部(41222)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嵌设部(41211)包括沿着所述硬质连接壳(4121)一端外缘、朝向所述硬质连接壳(4121)外侧凸设的第一嵌合凸台,所述第一包裹部(41221)包括沿着所述软质承托壳(4122)一端外缘、朝向外侧凸设的第一包裹凸台(412211)以及与第一包裹凸台(412211)相连的嵌合块(412212),所述嵌合块(412212)与所述软质承托壳(4122)的内壁相对,所述第一包裹凸台(412211)的内壁与所述第一嵌合凸台的外壁相抵接,所述嵌合块(412212)的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嵌合凸台的内壁以及所述硬质连接壳(4121)的内壁相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嵌设部(41212)包括第二嵌合凸台,所述第二嵌合凸台固定连接于所述硬质连接壳(4121)上,所述第二嵌合凸台朝向所述硬质连接壳(4121)的外部延伸,所述软质承托壳(4122)的内壁设置有嵌合槽(41223),所述第二嵌合凸台嵌设于所述嵌合槽(41223)内,所述第二包裹部(41222)包括用于限制所述第二嵌合凸台松脱至所述嵌合槽(41223)外的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固定连接于所述软质承托壳(4122)上。
CN202010890036.7A 2020-08-28 2020-08-28 一种多功能汽车座椅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20266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90036.7A CN112026606B (zh) 2020-08-28 2020-08-28 一种多功能汽车座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90036.7A CN112026606B (zh) 2020-08-28 2020-08-28 一种多功能汽车座椅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26606A true CN112026606A (zh) 2020-12-04
CN112026606B CN112026606B (zh) 2021-09-28

Family

ID=735871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90036.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2026606B (zh) 2020-08-28 2020-08-28 一种多功能汽车座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26606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21984Y (zh) * 2002-08-10 2004-06-30 利原康福泰株式会社 车辆用椅子的缓冲及高度调节装置
CN106114298A (zh) * 2016-07-28 2016-11-16 诸城市晨正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收获机座椅总成
CN207433397U (zh) * 2017-08-24 2018-06-01 东莞广泽汽车饰件有限公司 一种扶手式箱盖组件
CN108839594A (zh) * 2018-05-15 2018-11-20 王建初 一种充气式养生保健汽车座垫
EP3643561A1 (de) * 2018-10-23 2020-04-29 Grammer AG Fahrzeugsitz mit einer restfederwegsteuerung
CN210554366U (zh) * 2019-08-23 2020-05-19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按摩座椅及商用车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21984Y (zh) * 2002-08-10 2004-06-30 利原康福泰株式会社 车辆用椅子的缓冲及高度调节装置
CN106114298A (zh) * 2016-07-28 2016-11-16 诸城市晨正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收获机座椅总成
CN207433397U (zh) * 2017-08-24 2018-06-01 东莞广泽汽车饰件有限公司 一种扶手式箱盖组件
CN108839594A (zh) * 2018-05-15 2018-11-20 王建初 一种充气式养生保健汽车座垫
EP3643561A1 (de) * 2018-10-23 2020-04-29 Grammer AG Fahrzeugsitz mit einer restfederwegsteuerung
CN210554366U (zh) * 2019-08-23 2020-05-19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按摩座椅及商用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26606B (zh) 2021-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28020B2 (ja) 自転車シート、及び自転車サドルを製造する方法
JP2001505510A5 (zh)
JP2001505510A (ja) 自転車のシート
CN101966827B (zh) 交通工具座椅连接组件
US11603155B2 (en) Bicycle saddle, saddle pad,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bicycle saddle or saddle pad
CN112026606B (zh) 一种多功能汽车座椅
JP2000093250A (ja) 椅子等の身体支持装置
US10940905B2 (en) Bicycle saddle with through-hole handle
CN109969304A (zh) 一种上曲面型气垫、鞍座、座垫、靠背及气垫的制造方法
CN103921699B (zh) 一种车辆后排座椅及其制造方法
JPS60501990A (ja) 座席板
CN108883716B (zh) 车用座椅
CN205573693U (zh) 一种汽车座椅腰垫
CN212921237U (zh) 一种汽车座椅垫
CN110682839B (zh) 一种汽车坐垫用增高垫
CN212267695U (zh) 一种防压迫自行车座椅
CN209581236U (zh) 一种铁预埋连体发泡海绵汽车座垫
CN216102521U (zh) 座垫和代步车
CN202200871U (zh) 一种汽车后排座椅的中间扶手
CN216545875U (zh) 一种轻便型人体工程学座椅
CN215436115U (zh) 汽车座椅加强板
CN216374538U (zh) 一种用于高铁的按摩头枕结构
CN115158126B (zh) 一种组装式座椅海绵
JP2005000424A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216684180U (zh) 一种汽车乘员舱垂向支撑体、纵向支撑体及汽车座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9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