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84180U - 一种汽车乘员舱垂向支撑体、纵向支撑体及汽车座椅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乘员舱垂向支撑体、纵向支撑体及汽车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84180U
CN216684180U CN202123392103.1U CN202123392103U CN216684180U CN 216684180 U CN216684180 U CN 216684180U CN 202123392103 U CN202123392103 U CN 202123392103U CN 216684180 U CN216684180 U CN 2166841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shion
pad
seat
crumpling
movable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9210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陶靓
延伟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ij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ij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ij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ij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39210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841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841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841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内外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乘员舱垂向支撑体、纵向支撑体及汽车座椅,垂向支撑体包括坐垫,坐垫的顶面呈现为平整轮廓;第一溃缩机构,第一溃缩机构位于所述坐垫的下方,当坐垫的顶面受到向下的压力时,第一溃缩机构的顶部能够产生向下的沉降,以使坐垫的顶面呈现为中间低、两侧高的包围状轮廓。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响应人体加载于座椅坐垫和靠背的压力,对发泡体和舒适度调节系统的整体高度进行大幅调节,进而形成支撑性好、软硬舒适、包裹人体的实际使用型面,达到为不同体征和习惯的乘员提供舒适驾乘感知目的。本实用新型在无人员乘坐座椅时,能提供一种类似家居沙发的表面平整座椅,极大提升车内的家居化感受。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乘员舱垂向支撑体、纵向支撑体及汽车座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内外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乘员舱垂向支撑体、纵向支撑体及汽车座椅。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汽车座椅舒适度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汽车座椅的硬度和支撑性是乘员最为关注的舒适度指标。如何实现座椅对不同体征、不同舒适度习惯的乘员实现个性化的调节,是近来的研究重点。
一种简单的方式是将座椅发泡的不同位置采用不同硬度的发泡来成型,以使得乘坐的时候更加舒适,具体而言一般是将座椅的中部设置成较软的发泡结构,而侧翼采用较硬的发泡结构。如CN203073785U在一副发泡模内成型多层软硬料;CN212604706U分隔中央主体、侧翼、前部腿托等区域,采用不同硬度的发泡体。但是这种分区方式的发泡体硬度差异不能太大,不然会造成中央区域的塌陷感和长途乘坐时的不舒适。
还有一种方式是在发泡体中或侧翼结构中加入多个气袋,通过控制对气袋的充放气来改变该座椅的感官硬度或者是侧翼包围的角度,实现舒适度调节。比如CN 208993524U在靠背和坐垫内布置气垫集;如CN 211592314 U利用气袋膨胀调节侧翼上板开合。但是此种方式存在气袋体积变化量有限、调节行程较小的缺点,无法完全满足差异化乘员的调节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根据乘员体型特征自动调节舒适度,并且兼具平整外观和包裹性支撑的汽车乘员舱垂向支撑体、纵向支撑体及汽车座椅。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它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乘员垂向支撑体,包括:
坐垫,所述坐垫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坐垫的顶面在自然舒展状态下呈现为平整轮廓;
第一溃缩机构,所述第一溃缩机构位于所述坐垫的下方,所述第一溃缩机构的顶部与所述坐垫的底面抵触,且所述坐垫的至少两侧凸伸至所述第一溃缩机构的顶部区域的外侧,所述第一溃缩机构被配置为当所述坐垫的顶面受到向下的压力时,第一溃缩机构的顶部能够产生向下的沉降,以使所述坐垫的顶面呈现为中间低、两侧高的包围状轮廓,并且所述第一溃缩机构能够对所述坐垫产生向上的弹性支撑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溃缩机构包括第一垫板、第一传动部,第一活动部、第一引导部、第一弹性元件和第一限制部;
所述第一垫板与所述坐垫的底面抵触;
所述第一活动部沿水平方向与所述第一引导部活动连接;
所述第一传动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垫板与所述第一活动部之间,且所述第一传动部被装配为能够将所述第一垫板的竖直方向的运动转换为所述第一活动部的水平方向的运动;
所述第一弹性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动部与所述第一引导部之间,且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作用于所述第一活动部上的弹力能够抵抗所述第一垫板下沉时作用在所述第一活动部上的推力;
所述第一限制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垫板与所述第一引导部之间,所述第一限制部被装配为能够将所述第一垫板限制为仅能沿基本竖直的方向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动部包括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垫板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活动部铰接;所述第一连杆成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杆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垫板的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制部包括沿竖直方向弹性伸缩设置的第一限位钢丝,所述第一限位钢丝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垫板连接,所述第一限位钢丝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引导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坐垫的底部设有用于容置所述第一垫板的拱槽。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它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乘员舱纵向支撑体,包括:
靠垫,所述靠垫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靠垫的前侧在自然舒展状态下呈现为平整轮廓;
第二溃缩机构,所述第二溃缩机构位于所述靠垫的后方,所述第二溃缩机构的前部与所述靠垫的后侧抵触,且所述靠垫的至少两侧凸伸至所述第二溃缩机构的前部区域的外侧,所述第二溃缩机构被配置为当所述靠垫的前侧受到向后的压力时,第二溃缩机构的前部能够产生向后的溃缩,以使所述靠垫的前侧呈现为中间凹、两侧凸的包围状轮廓,并且所述第二溃缩机构能够对所述靠垫产生向前的弹性支撑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溃缩机构包括第二垫板、第二传动部,第二活动部、第二引导部、第二弹性元件和第二限制部;
所述第二垫板与所述靠垫的后侧抵触;
所述第二活动部沿平行于所述靠垫的方向与所述第二引导部活动连接;
所述第二传动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垫板与所述第二活动部之间,且所述第二传动部被装配为能够将所述第二垫板的前后方向的运动转换为所述第二活动部的平行于所述靠垫的运动;
所述第二弹性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活动部与所述第二引导部之间,且所述第二弹性元件作用于所述第二活动部上的弹力能够抵抗所述第二垫板向后运动时作用在所述第二活动部上的推力;
所述第二限制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垫板与所述第二引导部之间,所述第二限制部被装配为能够将所述第二垫板限制为仅能沿基本垂直于所述靠垫的方向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传动部包括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垫板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活动部铰接;所述第二连杆成对设置,所述第二连杆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垫板的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制部包括沿垂直于所述靠垫的方向弹性伸缩设置的第二限位钢丝,所述第二限位钢丝的前端与所述第二垫板连接,所述第二限位钢丝的后端与所述第二引导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靠垫的后侧设有用于容置所述第二垫板的凹槽。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它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包括:
坐垫,所述坐垫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坐垫的顶面在自然舒展状态下呈现为平整轮廓;
第一溃缩机构,所述第一溃缩机构位于所述坐垫的下方,所述第一溃缩机构的顶部与所述坐垫的底面抵触,且所述坐垫的至少两侧凸伸至所述第一溃缩机构的顶部区域的外侧,所述第一溃缩机构被配置为当所述坐垫的顶面受到向下的压力时,第一溃缩机构的顶部能够产生向下的沉降,以使所述坐垫的顶面呈现为中间低、两侧高的包围状轮廓,并且所述第一溃缩机构能够对所述坐垫产生向上的弹性支撑力;
靠垫,所述靠垫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靠垫的前侧在自然舒展状态下呈现为平整轮廓,所述靠垫与所述坐垫成L型布置;
第二溃缩机构,所述第二溃缩机构位于所述靠垫的后方,所述第二溃缩机构的前部与所述靠垫的后侧抵触,且所述靠垫的至少两侧凸伸至所述第二溃缩机构的前部区域的外侧,所述第二溃缩机构被配置为当所述靠垫的前侧受到向后的压力时,第二溃缩机构的前部能够产生向后的溃缩,以使所述靠垫的前侧呈现为中间凹、两侧凸的包围状轮廓,并且所述第二溃缩机构能够对所述靠垫产生向前的弹性支撑力。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通过响应人体加载于座椅坐垫和靠背的压力,对发泡体和舒适度调节系统的整体高度进行大幅调节,进而形成支撑性好、软硬舒适、包裹人体的实际使用型面,达到为不同体征和习惯的乘员提供舒适驾乘感知目的。同时,本实用新型在无人员乘坐座椅时,能提供一种类似家居沙发的表面平整座椅,极大地提升车内的家居化感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汽车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A-A方向的剖视图,图中展示了第一溃缩机构未受压时的状态;
图3是图1所示A-A方向的剖视图,图中展示了第一溃缩机构受压时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示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在本实用新型的表述中,所述垂向、纵向、横向、两侧等指示方位的词语,参照了本领域技术人员对车辆各个方向的一般定义,即车辆的高度方向为垂向,车辆的长度方向为纵向(本实用新型中也表述为前/后方向),车辆的宽度方向为横向(本实用新型中也表述为两侧)。
请参见图1-3所示,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展示了一种汽车座椅,其包括垂向支撑体10和纵向支撑体20。
请参见图2、3所示,所述垂向支撑体10包括坐垫11和第一溃缩机构30。
请参见图1所示,具体的,所述坐垫11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坐垫11的顶面在自然舒展状态下呈现为平整轮廓;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坐垫11例如可以包括发泡材料制成的芯体,以及包覆在芯体外部的饰面,例如皮革饰面或布艺饰面等。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坐垫11的顶面在自然舒展状态下呈现为平整轮廓是指,坐垫11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其顶面呈现出与家用沙发类似的平面型外观。
请参见图2、3所示,第一溃缩机构30,所述第一溃缩机构30位于所述坐垫11的下方,所述第一溃缩机构30的顶部与所述坐垫11的底面抵触,且所述坐垫11的至少两侧凸伸至所述第一溃缩机构30的顶部区域的外侧,所述第一溃缩机构30被配置为当所述坐垫11的顶面受到向下的压力时,第一溃缩机构30的顶部能够产生向下的沉降,以使所述坐垫11的顶面呈现为中间低、两侧高的包围状轮廓,并且所述第一溃缩机构30能够对所述坐垫11产生向上的弹性支撑力。
应当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坐垫11受压产生的包围状轮廓应当区别于传统软垫因自身被压缩而产生的凹陷,从结构上来区分,本实用新型主要通过第一溃缩机构30的沉降来产生凹陷空间,而传统软垫则是通过消除自身内部的气隙来产生凹陷空间,从功能效果上来区分,本实用新型的坐垫11在形成包围状轮廓后,其自身依然具备良好的弹性,因此能够在形成包裹式支撑的同时提高乘坐的舒适性,而传统软垫则分为两种情况,当软垫偏硬时,无法形成有效的包裹式支撑,当软垫偏软时,软垫凹陷后就不再具备相应的缓冲性能,导致舒适度下降。本实用新型在坐垫11下方设置机械式溃缩机构,很好的兼顾了座椅的包裹性和舒适性,同时能够使座椅具有个性化的平整外观。
请参见图2、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溃缩机构30包括第一垫板31、第一传动部35,第一活动部34、第一引导部32、第一弹性元件37和第一限制部33。
请参见图2、3所示,所述第一垫板31与所述坐垫11的底面抵触;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垫板31例如可以由软胶材质制成,以避免乘员臀部产生异物感,提高舒适性;进一步的,为了方便所述第一垫板31与其它结构进行连接,所述垫板上可以内嵌设置一系列刚性结构,如刚性铰支座等,或采用双色注塑工艺将刚性塑料件与软胶材质的第一垫板31注塑成一体式结构。
请参见图2、3所示,所述第一活动部34沿水平方向与所述第一引导部32活动连接;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动部34和第一引导部32例如可以是相互配合的滑块和滑轨,或者是相互配合的导杆或导套。
请参见图2、3所示,所述第一传动部35连接于所述第一垫板31与所述第一活动部34之间,且所述第一传动部35被装配为能够将所述第一垫板31的竖直方向的运动转换为所述第一活动部34的水平方向的运动;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动部35包括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垫板31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活动部34铰接;所述第一连杆成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杆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垫板31的两侧。
请参见图2、3所示,所述第一弹性元件37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动部34与所述第一引导部32之间,且所述第一弹性元件37作用于所述第一活动部34上的弹力能够抵抗所述第一垫板31下沉时作用在所述第一活动部34上的推力;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元件37为压簧,为了使第一活动部34在规定行程内活动,所述第一引导部32上还应当设置有第一限位部36,所述第一弹性元件37例如可以设置在第一限位部36与第一活动部34之间。可以理解的是,压簧被压缩后其阻力会逐渐增大,进而使缓冲效果降低,而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连杆将第一垫板31的竖直运动转换为第一活动部34的水平运动,并通过水平设置的压簧来抵抗第一垫板31受到的压力,第一垫板31在下沉过程中,由于第一连杆角度的变化,第一垫板31作用于第一活动部34上的水平方向的分力会逐步增大,以此来抵抗逐渐增大的弹簧的弹力,因此第一垫板31在下沉后也不会变得太硬,依然能够具有良好的弹性缓冲效果。
请参见图2所示,所述第一限制部33连接于所述第一垫板31与所述第一引导部32之间,所述第一限制部33被装配为能够将所述第一垫板31限制为仅能沿基本竖直的方向运动;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制部33包括沿竖直方向弹性伸缩设置的第一限位钢丝,所述第一限位钢丝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垫板31连接,所述第一限位钢丝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引导部32连接。
请参见图2、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坐垫11的底部设有用于容置所述第一垫板31的拱槽,拱槽能够使坐垫11的中部更容易产生整体凹陷,同时能够使第一溃缩机构30的大部分机构隐藏于坐垫11内,使结构更加紧凑,提高外观质量。
请参见图1所示,所述纵向支撑体20包括靠垫和第二溃缩部40。
具体的,所述靠垫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靠垫的前侧在自然舒展状态下呈现为平整轮廓;
所述第二溃缩机构位于所述靠垫的后方,所述第二溃缩机构的前部与所述靠垫的后侧抵触,且所述靠垫的至少两侧凸伸至所述第二溃缩机构的前部区域的外侧,所述第二溃缩机构被配置为当所述靠垫的前侧受到向后的压力时,第二溃缩机构的前部能够产生向后的溃缩,以使所述靠垫的前侧呈现为中间凹、两侧凸的包围状轮廓,并且所述第二溃缩机构能够对所述靠垫产生向前的弹性支撑力。
所述第二溃缩机构包括第二垫板、第二传动部,第二活动部、第二引导部、第二弹性元件和第二限制部;所述第二垫板与所述靠垫的后侧抵触;所述第二活动部沿平行于所述靠垫的方向与所述第二引导部活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垫板与所述第二活动部之间,且所述第二传动部被装配为能够将所述第二垫板的前后方向的运动转换为所述第二活动部的平行于所述靠垫的运动;所述第二弹性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活动部与所述第二引导部之间,且所述第二弹性元件作用于所述第二活动部上的弹力能够抵抗所述第二垫板向后运动时作用在所述第二活动部上的推力;所述第二限制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垫板与所述第二引导部之间,所述第二限制部被装配为能够将所述第二垫板限制为仅能沿基本垂直于所述靠垫的方向运动。
所述第二传动部包括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垫板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活动部铰接;所述第二连杆成对设置,所述第二连杆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垫板的两侧。
所述第二限制部包括沿垂直于所述靠垫的方向弹性伸缩设置的第二限位钢丝,所述第二限位钢丝的前端与所述第二垫板连接,所述第二限位钢丝的后端与所述第二引导部连接。
所述靠垫的后侧设有用于容置所述第二垫板的凹槽。
所述纵向支撑体20的具体实施方式及原理可以参考所述垂向支撑体10的具体设置,二者结构、原理及设计思路基本一致,因此不再赘述。
当有人员乘坐时,如图3所示,人体压迫座椅的正面,压力打破图2中的平衡状态并使软胶垫板上方的发泡体中部产生整体沉降,此时两边侧翼区域的发泡体因没有承重而基本保持原高度,从而形成了对身体的包围型面特征,提供了良好的侧向支撑。软胶垫板承重而通过连杆推动滑块向两侧移动,软胶垫板自身下降一定的高度。体重越重的乘员,或者是越习惯在此处集中压力的乘员,会推动软胶垫板下降越多的高度。此情况下,限位钢丝与压簧会反向对于软胶垫板有更大的支撑力,即该调节系统可以差异化地为不同体征和习惯的乘员提供适合其舒适驾乘感的支撑力和包围型面。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通过响应人体加载于座椅坐垫11和靠背的压力,对发泡体和舒适度调节系统的整体高度进行大幅调节,进而形成支撑性好、软硬舒适、包裹人体的实际使用型面,达到为不同体征和习惯的乘员提供舒适驾乘感知目的。同时,本实用新型在无人员乘坐座椅时,能提供一种类似家居沙发的表面平整座椅,极大地提升车内的家居化感受。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在本文的描述中,提供了许多特定细节,诸如部件和/或方法的实例,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完全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可以在没有一项或多项具体细节的情况下或通过其他设备、系统、组件、方法、部件、材料、零件等等来实践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其他情况下,未具体示出或详细描述公知的结构、材料或操作,以避免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面变模糊。
在整篇说明书中提到“一个实施例”、“实施例”或“具体实施例”意指与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并且不一定在所有实施例中。因而,在整篇说明书中不同地方的短语“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实施例中”或“在具体实施例中”的各个表象不一定是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具体实施例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按任何合适的方式与一个或多个其他实施例结合。应当理解本文所述和所示的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其他变型和修改可能是根据本文教导的,并将被视作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一部分。
还应当理解还可以以更分离或更整合的方式实施附图所示元件中的一个或多个,或者甚至因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操作而被移除或因为可以根据特定应用是有用的而被提供。
另外,除非另外明确指明,附图中的任何标志箭头应当仅被视为示例性的,而并非限制。此外,除非另外指明,本文所用的术语“或”一般意在表示“和/或”。在术语因提供分离或组合能力是不清楚的而被预见的情况下,部件或步骤的组合也将视为已被指明。
如在本文的描述和在下面整篇权利要求书中所用,除非另外指明,“一个”、和“该”包括复数参考物。同样,如在本文的描述和在下面整篇权利要求书中所用,除非另外指明,“在…中”的意思包括“在…中”和“在…上”。
本实用新型所示实施例的上述描述(包括在说明书摘要中所述的内容)并非意在详尽列举或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到本文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尽管在本文仅为说明的目的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和本实用新型的实例,但是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和理解的,各种等效修改是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如所指出的,可以按照本实用新型所述实施例的上述描述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这些修改,并且这些修改将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
本文已经在总体上将系统和方法描述为有助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此外,已经给出了各种具体细节以提供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总体理解。然而,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会认识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一个或多个具体细节的情况下进行实践,或者利用其它装置、系统、配件、方法、组件、材料、部分等进行实践。在其它情况下,并未特别示出或详细描述公知结构、材料和/或操作以避免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各方面造成混淆。
因而,尽管本实用新型在本文已参照其具体实施例进行描述,但是修改自由、各种改变和替换亦在上述公开内,并且应当理解,在某些情况下,在未背离所提出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前提下,在没有对应使用其他特征的情况下将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征。因此,可以进行许多修改,以使特定环境或材料适应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和精神。本实用新型并非意在限制到在下面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特定术语和/或作为设想用以执行本实用新型的最佳方式公开的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将包括落入所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的任何和所有实施例及等同物。因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将只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进行确定。

Claims (11)

1.一种汽车乘员垂向支撑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坐垫,所述坐垫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坐垫的顶面在自然舒展状态下呈现为平整轮廓;
第一溃缩机构,所述第一溃缩机构位于所述坐垫的下方,所述第一溃缩机构的顶部与所述坐垫的底面抵触,且所述坐垫的至少两侧凸伸至所述第一溃缩机构的顶部区域的外侧;
所述第一溃缩机构被配置为当所述坐垫的顶面受到向下的压力时,第一溃缩机构的顶部能够产生向下的沉降,以使所述坐垫的顶面呈现为中间低、两侧高的包围状轮廓,并且所述第一溃缩机构能够对所述坐垫产生向上的弹性支撑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乘员垂向支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溃缩机构包括第一垫板、第一传动部,第一活动部、第一引导部、第一弹性元件和第一限制部;
所述第一垫板与所述坐垫的底面抵触;
所述第一活动部沿水平方向与所述第一引导部活动连接;
所述第一传动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垫板与所述第一活动部之间,且所述第一传动部被装配为能够将所述第一垫板的竖直方向的运动转换为所述第一活动部的水平方向的运动;
所述第一弹性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动部与所述第一引导部之间,且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作用于所述第一活动部上的弹力能够抵抗所述第一垫板下沉时作用在所述第一活动部上的推力;
所述第一限制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垫板与所述第一引导部之间,所述第一限制部被装配为能够将所述第一垫板限制为仅能沿基本竖直的方向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乘员垂向支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部包括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垫板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活动部铰接;所述第一连杆成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杆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垫板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乘员垂向支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制部包括沿竖直方向弹性伸缩设置的第一限位钢丝,所述第一限位钢丝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垫板连接,所述第一限位钢丝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引导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乘员垂向支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的底部设有用于容置所述第一垫板的拱槽。
6.一种汽车乘员舱纵向支撑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靠垫,所述靠垫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靠垫的前侧在自然舒展状态下呈现为平整轮廓;
第二溃缩机构,所述第二溃缩机构位于所述靠垫的后方,所述第二溃缩机构的前部与所述靠垫的后侧抵触,且所述靠垫的至少两侧凸伸至所述第二溃缩机构的前部区域的外侧,所述第二溃缩机构被配置为当所述靠垫的前侧受到向后的压力时,第二溃缩机构的前部能够产生向后的溃缩,以使所述靠垫的前侧呈现为中间凹、两侧凸的包围状轮廓,并且所述第二溃缩机构能够对所述靠垫产生向前的弹性支撑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乘员舱纵向支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溃缩机构包括第二垫板、第二传动部,第二活动部、第二引导部、第二弹性元件和第二限制部;
所述第二垫板与所述靠垫的后侧抵触;
所述第二活动部沿平行于所述靠垫的方向与所述第二引导部活动连接;
所述第二传动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垫板与所述第二活动部之间,且所述第二传动部被装配为能够将所述第二垫板的前后方向的运动转换为所述第二活动部的平行于所述靠垫的运动;
所述第二弹性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活动部与所述第二引导部之间,且所述第二弹性元件作用于所述第二活动部上的弹力能够抵抗所述第二垫板向后运动时作用在所述第二活动部上的推力;
所述第二限制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垫板与所述第二引导部之间,所述第二限制部被装配为能够将所述第二垫板限制为仅能沿基本垂直于所述靠垫的方向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乘员舱纵向支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部包括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垫板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活动部铰接;所述第二连杆成对设置,所述第二连杆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垫板的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乘员舱纵向支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制部包括沿垂直于所述靠垫的方向弹性伸缩设置的第二限位钢丝,所述第二限位钢丝的前端与所述第二垫板连接,所述第二限位钢丝的后端与所述第二引导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乘员舱纵向支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靠垫的后侧设有用于容置所述第二垫板的凹槽。
11.一种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
坐垫,所述坐垫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坐垫的顶面在自然舒展状态下呈现为平整轮廓;
第一溃缩机构,所述第一溃缩机构位于所述坐垫的下方,所述第一溃缩机构的顶部与所述坐垫的底面抵触,且所述坐垫的至少两侧凸伸至所述第一溃缩机构的顶部区域的外侧,所述第一溃缩机构被配置为当所述坐垫的顶面受到向下的压力时,第一溃缩机构的顶部能够产生向下的沉降,以使所述坐垫的顶面呈现为中间低、两侧高的包围状轮廓,并且所述第一溃缩机构能够对所述坐垫产生向上的弹性支撑力;
靠垫,所述靠垫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靠垫的前侧在自然舒展状态下呈现为平整轮廓,所述靠垫与所述坐垫成L型布置;
第二溃缩机构,所述第二溃缩机构位于所述靠垫的后方,所述第二溃缩机构的前部与所述靠垫的后侧抵触,且所述靠垫的至少两侧凸伸至所述第二溃缩机构的前部区域的外侧,所述第二溃缩机构被配置为当所述靠垫的前侧受到向后的压力时,第二溃缩机构的前部能够产生向后的溃缩,以使所述靠垫的前侧呈现为中间凹、两侧凸的包围状轮廓,并且所述第二溃缩机构能够对所述靠垫产生向前的弹性支撑力。
CN202123392103.1U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汽车乘员舱垂向支撑体、纵向支撑体及汽车座椅 Active CN2166841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92103.1U CN216684180U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汽车乘员舱垂向支撑体、纵向支撑体及汽车座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92103.1U CN216684180U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汽车乘员舱垂向支撑体、纵向支撑体及汽车座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84180U true CN216684180U (zh) 2022-06-07

Family

ID=818158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92103.1U Active CN216684180U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汽车乘员舱垂向支撑体、纵向支撑体及汽车座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841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43764B2 (en) Vehicle seat and stiffness setting method for vehicle seat
US6027171A (en) Automotive modular seat frame assembly
CN101933730B (zh) 车辆用座椅
EP1731059A1 (en) Seat for vehicle
US20180178696A1 (en) Headrest for a vehicle seat
CN1384014A (zh) 自行车座垫
CN103029606A (zh) 通过应变率硬化缓冲材料的应用的后部冲击头部位移减少
JP5955617B2 (ja)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パッド
CN107074142A (zh) 用于车辆的轻型结构座椅
CN204586562U (zh) 一种安全舒适型汽车座椅
CN210027130U (zh) 一种具有滑动缓冲功能的汽车座椅
CN216684180U (zh) 一种汽车乘员舱垂向支撑体、纵向支撑体及汽车座椅
CN204547857U (zh) 一种基于聚氨酯缓冲材料的安全舒适型汽车座椅
JP5038784B2 (ja) 座席用クッション構造
CN111465529A (zh) 车辆用座椅以及垫振动特性的调整方法
JP4797379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パッド、車両用シートバックパッド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JP2016107801A (ja) 車両用シートバック
JPH0537805Y2 (zh)
JPS59223527A (ja) 車両用シ−ト
JP2020011112A (ja) 車両用シートパッド
JP2015080502A (ja)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パッド
CN219601015U (zh) 一种舒适度较高的汽车后排座椅
CN111452687B (zh) 一种汽车座椅减震装置
CN216942802U (zh) 一种汽车座椅内衬结构
CN209972241U (zh) 车辆用座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