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23147A - 一种腹部积液引流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腹部积液引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23147A
CN112023147A CN202011013419.2A CN202011013419A CN112023147A CN 112023147 A CN112023147 A CN 112023147A CN 202011013419 A CN202011013419 A CN 202011013419A CN 112023147 A CN112023147 A CN 1120231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driving
hole
follow
pressure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1341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俊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First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First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First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Ningbo First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201101341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23147A/zh
Publication of CN1120231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231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61M1/0023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71Suction drainage systems
    • A61M1/74Suction control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83Tube strippers, i.e. for clearing the contents of the tub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33/00Other mixers; Mixing plants; Combinations of mixers
    • B01F33/80Mixing plants; Combinations of mixers
    • B01F33/81Combinations of similar mixers, e.g. with rotary stirring devices in two or more receptacles
    • B01F33/813Combinations of similar mixers, e.g. with rotary stirring devices in two or more receptacles mixing simultaneously in two or more mixing receptac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5/00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aratus
    • A61M2205/33Controlling, regulating or measuring
    • A61M2205/3331Pressure; Flow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101/00Mix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mixed materials or by the application field
    • B01F2101/2202Mixing compositions or mixers in the medical or veterinary field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腹部积液引流装置,引入电控结构设计,应用压力管(1),结合转动电机(3)经第一驱动联动装置(4)对活塞(2)的联动驱动控制,获得压力管(1)内部分设活塞(2)两侧的腔体、分别对外的吸力与外排力,分别作用于设计加入的第一中转液容器(5)与第二中转液容器(6),配合两中转液容器统一对接的腹部积液采集管路与腹部积液的外排管路,交替依次实现积液进入各中转液容器,并依次交替将积液排出,如此通过对活塞(2)的电控驱动,获得两中转液容器的交替工作,实现腹部积液的持续外排操作,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动力与设置位置的不足,整个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将动力装置与积液经过装置分隔,便于装置间的组装与替换,综合提高了装置实际工作的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腹部积液引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腹部积液引流装置,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正常状态下,人体腹腔内有少量液体(一般少于200ml),对肠道蠕动起润滑作用。当某些病理状态下导致腹腔内液体量增加,超过200ml时称为腹腔积液(ascites)。腹腔积液仅是一种病征,产生腹腔积液的病因很多,比较常见的有心血管病、肝脏病、腹膜病、肾脏病、营养障碍病、恶性肿瘤腹腔转移、卵巢肿瘤、结缔组织疾病等。因此当出现腹部积液时,需要将其排出,现有技术多采用真空吸力方式,即采用一个真空袋对接接腹部积液采集管路,并且将真空袋置于较低的位置,如此即在重力与真空下实现了对腹部积液的吸收,当真空袋满了之后,再打开其底部的排液口,将其排出,如此反复操作,实现积液的外排,但是这种方式需要人工观察液位情况,并在液位满时,及时手动排出,一旦大意忘记操作,就会暂时中止积液的外排,十分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腹部积液引流装置,采用全新结构设计,引入电控结构设计,能够高效自动实现腹部积液的外排,方便快捷。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发明设计了一种腹部积液引流装置,用于针对腹部内的积液实现引流外排,包括压力管、活塞、转动电机、控制模块、第一驱动联动装置、以及第一中转液容器、第二中转液容器、采集三通管路、外排三通管路;
其中,压力管为圆柱形管体,且压力管的两端均封闭,活塞的外径与压力管的内径相适应,活塞活动置于压力管的内部,且活塞的两面分别面向压力管内部的两端面,活塞外壁一周与压力管内壁相接触;转动电机固定设置于压力管的外侧面,且转动电机上转动轴所在直线与压力管的中心线相平行;
第一驱动联动装置与压力管上的其中一端相对应,且转动电机上转动轴端部的指向与压力管上该端部的指向同向,第一驱动联动装置包括第一齿轮盒、第一主动齿轮、第一随动齿轮、第一连杆、第一驱动杆、第一密封垫;其中,第一驱动杆为直线形杆,第一驱动杆沿其所在直线方向被划分为两段,其中一段的侧面一周为光滑表面,另一段的侧面一周设置外螺纹,即构成第一驱动杆的光滑段与螺纹段;第一密封垫固定设置于压力管上对应端的内侧面上,压力管上该端表面的中心位置设置贯穿其内外空间的通孔,该通孔的内径与第一驱动杆光滑段的外径相适应,第一驱动杆以其光滑段端部指向压力管对应端外侧面的方向、伸入压力管对应端表面的通孔,并穿过第一密封垫至压力管的内部,且第一驱动杆光滑段端部固定对接其所面向活塞表面的中心位置,活塞仅沿第一驱动杆所在直线方向在压力管中移动,且活塞无法以第一驱动杆为轴在压力管中转动;第一随动齿轮表面中心位置设置贯穿其两面的通孔,且该通孔的内壁一周设置与第一驱动杆螺纹段上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以及该通孔的内径与第一驱动杆螺纹段的外径相适应,第一主动齿轮的外齿纹与第一随动齿轮的外齿纹彼此咬合,且第一主动齿轮所在面与第一随动齿轮所在面相平行,第一主动齿轮与第一随动齿轮置于第一齿轮盒中,第一齿轮盒表面上对应第一随动齿轮表面中心位置通孔两侧的位置分别设置第一过孔;第一齿轮盒固定设置于压力管上对应端的外侧,第一驱动杆螺纹段端部基于第一齿轮盒表面对应第一随动齿轮的两个第一过孔、穿过第一随动齿轮表面中心位置的通孔,第一驱动杆螺纹段端部、以及第一驱动杆上螺纹段和光滑段相交位置分别位于第一随动齿轮的两侧,且第一驱动杆螺纹段上的外螺纹与第一随动齿轮表面通孔中的内螺纹相咬合,以及第一驱动杆所在直线与第一随动齿轮所在面相垂直;第一齿轮盒上面向转动电机的表面上对应第一主动齿轮表面中心位置设置第二过孔,转动电机转动轴端部与第一连杆上其中一端相固定连接,且转动电机转动轴所在直线与第一连杆所在直线相共线,第一连杆上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齿轮盒上第二过孔,并固定对接第一主动齿轮表面的中心位置,且第一连杆所在直线与第一主动齿轮表面相垂直;第一齿轮盒与压力管彼此位置固定;转动电机依次经第一连杆、第一主动齿轮、带动第一随动齿轮转动,基于活塞对第一驱动杆轴向转动的限位,通过第一随动齿轮中心位置通孔内壁内螺纹与第一驱动杆螺纹段上外螺纹的咬合,由第一随动齿轮转动实现第一驱动杆沿其直线所在方向上的移动,带动活塞沿第一驱动杆所在直线方向在压力管中移动,且活塞的移动范围覆盖压力管内部的全部区域;第一驱动杆光滑段长度与活塞厚度之和与压力管的长度相适应;
压力管两端的侧面分别设置贯穿其内外空间的第一气压孔、第二气压孔,第一中转液容器的顶面设置第一气流孔,第二中转液容器的顶面设置第二气流孔,压力管侧面的第一气压孔与第一中转液容器顶面的第一气流孔之间通过管路对接,压力管侧面的第二气压孔与第二中转液容器顶面的第二气流孔之间通过管路对接;第一中转液容器的底面设置第一液流采集孔、第一液流外排孔,第二中转液容器的底面设置第二液流采集孔、第二液流外排孔,第一中转液容器底面第一液流采集孔与第二中转液容器底面第二液流采集孔分别经电控电磁阀对接采集三通管路上的其中两个端口,采集三通管路的另一端口对接腹部积液采集管路的输出端;第一中转液容器底面第一液流外排孔与第二中转液容器底面第二液流外排孔分别经电控电磁阀对接外排三通管路上的其中两个端口,外排三通管路的另一端对接腹部积液的外排管路;
控制模块分别对接转动电机、以及各个电控电磁阀。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第二驱动联动装置,所述转动电机上的转动轴贯穿电机机身的两侧;第二驱动联动装置与压力管上的另一端相对应,且转动电机上转动轴的另一端部的指向与压力管上该端部的指向同向,第二驱动联动装置包括第二齿轮盒、第二主动齿轮、第二随动齿轮、第二连杆、第二驱动杆、第二密封垫;其中,第二驱动杆为直线形杆,第二驱动杆沿其所在直线方向被划分为两段,其中一段的侧面一周为光滑表面,另一段的侧面一周设置外螺纹,即构成第二驱动杆的光滑段与螺纹段;第二密封垫固定设置于压力管上对应端的内侧面上,压力管上该端表面的中心位置设置贯穿其内外空间的通孔,该通孔的内径与第二驱动杆光滑段的外径相适应,第二驱动杆以其光滑段端部指向压力管对应端外侧面的方向、伸入压力管对应端表面的通孔,并穿过第二密封垫至压力管的内部,且第二驱动杆光滑段端部固定对接其所面向活塞表面的中心位置,活塞仅沿第二驱动杆所在直线方向在压力管中移动,且活塞无法以第二驱动杆为轴在压力管中转动;第二随动齿轮表面中心位置设置贯穿其两面的通孔,且该通孔的内壁一周设置与第二驱动杆螺纹段上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以及该通孔的内径与第二驱动杆螺纹段的外径相适应,第二主动齿轮的外齿纹与第二随动齿轮的外齿纹彼此咬合,且第二主动齿轮所在面与第二随动齿轮所在面相平行,第二主动齿轮与第二随动齿轮置于第二齿轮盒中,第二齿轮盒表面上对应第二随动齿轮表面中心位置通孔两侧的位置分别设置第一过孔;第二齿轮盒固定设置于压力管上对应端的外侧,第二驱动杆螺纹段端部基于第二齿轮盒表面对应第二随动齿轮的两个第一过孔、穿过第二随动齿轮表面中心位置的通孔,第二驱动杆螺纹段端部、以及第二驱动杆上螺纹段和光滑段相交位置分别位于第二随动齿轮的两侧,且第二驱动杆螺纹段上的外螺纹与第二随动齿轮表面通孔中的内螺纹相咬合,以及第二驱动杆所在直线与第二随动齿轮所在面相垂直;第二齿轮盒上面向转动电机的表面上对应第二主动齿轮表面中心位置设置第二过孔,转动电机转动轴的另一端部与第二连杆上其中一端相固定连接,且转动电机转动轴所在直线与第二连杆所在直线相共线,第二连杆上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二齿轮盒上第二过孔,并固定对接第二主动齿轮表面的中心位置,且第二连杆所在直线与第二主动齿轮表面相垂直;第二齿轮盒与压力管彼此位置固定;转动电机依次经第二连杆、第二主动齿轮、带动第二随动齿轮转动,基于活塞对第二驱动杆轴向转动的限位,通过第二随动齿轮中心位置通孔内壁内螺纹与第二驱动杆螺纹段上外螺纹的咬合,由第二随动齿轮转动实现第二驱动杆沿其直线所在方向上的移动,带动活塞沿第二驱动杆所在直线方向在压力管中移动,且活塞的移动范围覆盖压力管内部的全部区域;第二驱动杆光滑段长度与活塞厚度之和与压力管的长度相适应;
第一驱动联动装置中各装置上的齿纹尺寸与第二驱动联动装置各装置上的齿纹尺寸相同,且第一驱动联动装置中各装置上的齿纹方向与第二驱动联动装置各装置上的齿纹方向相反,在转动电机转动轴对第一驱动联动装置、第二驱动联动装置的同步驱动下,活塞沿压力管中心线所在直线在压力管来回移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驱动联动装置中还包括第一附加随动齿轮、第一附加联动杆、第一主伞形齿轮、第一随动伞形齿轮、第一联动转轴、第一搅拌叶;其中,第一附加随动齿轮置于第一齿轮盒中,第一附加随动齿轮的外齿纹与第一主动齿轮的外齿纹相咬合,第一附加随动齿轮所在面与第一主动齿轮所在面相平行,第一齿轮盒上面向压力管的表面上对应第一附加随动齿轮表面中心位置设置第三过孔,第一附加联动杆的其中一端由第一齿轮盒外部穿过该第三过孔,并固定对接第一附加随动齿轮表面中心位置,第一附加联动杆所在直线与压力管中心线相平行,第一附加联动杆的另一端固定对接第一主伞形齿轮表面的中心位置,第一联动转轴的其中一端固定对接第一随动伞形齿轮表面的中心位置,第一主伞形齿轮的齿纹与第一随动伞形齿轮的齿纹彼此咬合,第一附加联动杆所在直线与第一联动转轴所在直线相垂直,第一中转液容器的顶面设置贯穿内外的通孔,通孔中固定设置密封圈,第一联动转轴的另一端竖直向下穿过第一中转液容器顶面通孔中的密封圈,并置于第一中转液容器中,第一联动转轴的另一端固定对接第一搅拌叶,基于转动电机依次经第一连杆、第一主动齿轮、带动第一附加随动齿轮转动,由第一附加随动齿轮的转动依次经第一附加联动杆、第一主伞形齿轮、第一随动伞形齿轮、第一联动转轴、带动第一搅拌叶的转动;
所述第二驱动联动装置中还包括第二附加随动齿轮、第二附加联动杆、第二主伞形齿轮、第二随动伞形齿轮、第二联动转轴、第二搅拌叶;其中,第二附加随动齿轮置于第一齿轮盒中,第二附加随动齿轮的外齿纹与第一主动齿轮的外齿纹相咬合,第二附加随动齿轮所在面与第一主动齿轮所在面相平行,第一齿轮盒上面向压力管的表面上对应第二附加随动齿轮表面中心位置设置第三过孔,第二附加联动杆的其中一端由第一齿轮盒外部穿过该第三过孔,并固定对接第二附加随动齿轮表面中心位置,第二附加联动杆所在直线与压力管中心线相平行,第二附加联动杆的另一端固定对接第二主伞形齿轮表面的中心位置,第二联动转轴的其中一端固定对接第二随动伞形齿轮表面的中心位置,第二主伞形齿轮的齿纹与第二随动伞形齿轮的齿纹彼此咬合,第二附加联动杆所在直线与第二联动转轴所在直线相垂直,第二中转液容器的顶面设置贯穿内外的通孔,通孔中固定设置密封圈,第二联动转轴的另一端竖直向下穿过第二中转液容器顶面通孔中的密封圈,并置于第二中转液容器中,第二联动转轴的另一端固定对接第二搅拌叶,基于转动电机依次经第一连杆、第一主动齿轮、带动第二附加随动齿轮转动,由第二附加随动齿轮的转动依次经第二附加联动杆、第二主伞形齿轮、第二随动伞形齿轮、第二联动转轴、带动第二搅拌叶的转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驱动联动装置中的第一齿轮盒、所述第二驱动联动装置中的第二齿轮盒分别通过连杆支架对接于压力管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中转液容器顶面第一气流孔内侧的透气隔水膜,以及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中转液容器顶面第二气流孔内侧的透气隔水膜。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驱动联动装置还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连杆穿过第一支架,第一支架固定设置于所述压力管的外侧;第二驱动联动装置还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第二连杆穿过第二支架,第二支架固定设置于所述压力管的外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流量计,流量计串联于所述采集三通管路上另一端所在的支路上,用于检测积液的采集量,流量计对接于控制模块。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冲洗支路管和两个手动阀门,冲洗支路管上的其中一端对接所述采集三通管路上另一端所在支路的侧壁,并连通采集三通管路内部,且冲洗支路管与采集三通管路的对接位置位于所述流量计与采集三通管路三支路交点之间;其中一个手动阀门串联于采集三通管路上另一端所在的支路上,且手动阀门位于流量计与冲洗支路管连接位置之间;另一个手动阀门串联于冲洗支路管上,冲洗支路管上的另一端用于外接冲洗液。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阀门盒,所述各个电控电磁阀分别固定设置于阀门盒中,且各电控电磁阀上的两个端部分别固定嵌于阀门盒上两个彼此相对面上。
本发明所述一种腹部积液引流装置,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本发明所设计腹部积液引流装置,引入电控结构设计,应用压力管,结合转动电机经第一驱动联动装置对活塞的联动驱动控制,获得压力管内部分设活塞两侧的腔体、分别对外的吸力与外排力,分别作用于设计加入的第一中转液容器与第二中转液容器,配合两中转液容器统一对接的腹部积液采集管路与腹部积液的外排管路,交替依次实现积液进入各中转液容器,并依次交替将积液排出,如此通过对活塞的电控驱动,获得两中转液容器的交替工作,实现腹部积液的持续外排操作,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动力与设置位置的不足,整个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将动力装置与积液经过装置分隔,便于装置间的组装与替换,综合提高了装置实际工作的工作效率;
(2)本发明所设计腹部积液引流装置中,进一步设计加入第二驱动联动装置,结合第一驱动联动装置,应用转动电机的两端驱动力,由压力管的两端针对活塞的两面实现驱动控制,共同完成活塞在压力管中的移动,提高了活塞在压力管中移动的畅通性;
(3)本发明所设计腹部积液引流装置中,针对第一驱动联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联动装置,分别进一步设计加入搅拌结构,分别通过联动结构,在原驱动力作用下同时针对置于各中转液容器中的搅拌叶实现驱动转动,获得对中转液容器中积液的搅拌操作,在获得各中转液容器中积液流动的同时,针对积液进行搅动,避免积液中杂质在中转液容器底部的沉淀,获得积液完整的外排操作,提高积液引流效率;
(4)本发明所设计腹部积液引流装置中,针对第一中转液容器顶面第一气流孔、第二中转液容器顶面第二气流孔,进一步应用透气隔水膜,如此最大限度避免积液流入压力管中,实现对积液的限位,保证压力管中的洁净,在模块化的设计下,进一步提高压力管、以及所连动力装置整体的使用寿命;还加入流量计,流量计能够针对所引流的积液进行统计,实时获得积液的采集量,保证积液引流工作的准确性;此外,设计加入冲洗结构,通过冲洗支路管,配合两个手动阀门的设计,能够在应用中,获得对各中转液容器以及管路的清洗操作,提高整个装置的使用寿命;
(5)本发明所设计腹部积液引流装置中,进一步针对各个电控电磁阀,加入阀门盒设计,通过对电控电磁阀的整体固定,将其划归为一个模块,进一步获得对整个装置的模块划分,最大限度实现整个装置的模块组合应用,能够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提高装置组装的速度,以及各模块装置之间的独立性,提高各装置使用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设计一种腹部积液引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 压力管,2. 活塞,3. 转动电机,4. 第一驱动联动装置,4-1. 第一齿轮盒、4-2. 第一主动齿轮、4-3. 第一随动齿轮、4-4. 第一连杆、4-5. 第一驱动杆、4-6. 第一密封垫,4-7. 第一附加随动齿轮,4-8. 第一附加联动杆,4-9. 第一主伞形齿轮,4-10.第一随动伞形齿轮,4-11. 第一联动转轴,4-12. 第一搅拌叶,4-13. 第一支架,5. 第一中转液容器,6. 第二中转液容器,7. 第一气压孔,8. 第二气压孔,9. 第一气流孔,10. 第二气流孔,11. 第一液流采集孔,12. 第一液流外排孔,13. 第二液流采集孔,14. 第二液流外排孔,15. 采集三通管路,16. 外排三通管路,17. 电控电磁阀,18. 第二驱动联动装置,18-1. 第二齿轮盒、18-2. 第二主动齿轮、18-3. 第二随动齿轮、18-4. 第二连杆、18-5.第二驱动杆、18-6. 第二密封垫,18-7. 第二附加随动齿轮,18-8. 第二附加联动杆,18-9.第二主伞形齿轮,18-10. 第二随动伞形齿轮,18-11. 第二联动转轴,18-12. 第二搅拌叶,18-13. 第二支架,19. 透气隔水膜,20. 连杆支架,21. 流量计,22. 冲洗支路管,23. 手动阀门,24. 阀门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腹部积液引流装置,用于针对腹部内的积液实现引流外排,如图1所示,包括压力管1、活塞2、转动电机3、控制模块、第一驱动联动装置4、以及第一中转液容器5、第二中转液容器6、采集三通管路15、外排三通管路16。
其中,如图1所示,压力管1为圆柱形管体,且压力管1的两端均封闭,活塞2的外径与压力管1的内径相适应,活塞2活动置于压力管1的内部,且活塞2的两面分别面向压力管1内部的两端面,活塞2外壁一周与压力管1内壁相接触;转动电机3固定设置于压力管1的外侧面,且转动电机3上转动轴所在直线与压力管1的中心线相平行。
如图1所示,第一驱动联动装置4与压力管1上的其中一端相对应,且转动电机3上转动轴端部的指向与压力管1上该端部的指向同向,第一驱动联动装置4包括第一齿轮盒4-1、第一主动齿轮4-2、第一随动齿轮4-3、第一连杆4-4、第一驱动杆4-5、第一密封垫4-6;其中,第一驱动杆4-5为直线形杆,第一驱动杆4-5沿其所在直线方向被划分为两段,其中一段的侧面一周为光滑表面,另一段的侧面一周设置外螺纹,即构成第一驱动杆4-5的光滑段与螺纹段;第一密封垫4-6固定设置于压力管1上对应端的内侧面上,压力管1上该端表面的中心位置设置贯穿其内外空间的通孔,该通孔的内径与第一驱动杆4-5光滑段的外径相适应,第一驱动杆4-5以其光滑段端部指向压力管1对应端外侧面的方向、伸入压力管1对应端表面的通孔,并穿过第一密封垫4-6至压力管1的内部,且第一驱动杆4-5光滑段端部固定对接其所面向活塞2表面的中心位置,活塞2仅沿第一驱动杆4-5所在直线方向在压力管1中移动,且活塞2无法以第一驱动杆4-5为轴在压力管1中转动;第一随动齿轮4-3表面中心位置设置贯穿其两面的通孔,且该通孔的内壁一周设置与第一驱动杆4-5螺纹段上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以及该通孔的内径与第一驱动杆4-5螺纹段的外径相适应,第一主动齿轮4-2的外齿纹与第一随动齿轮4-3的外齿纹彼此咬合,且第一主动齿轮4-2所在面与第一随动齿轮4-3所在面相平行,第一主动齿轮4-2与第一随动齿轮4-3置于第一齿轮盒4-1中,第一齿轮盒4-1表面上对应第一随动齿轮4-3表面中心位置通孔两侧的位置分别设置第一过孔;第一齿轮盒4-1固定设置于压力管1上对应端的外侧,第一驱动杆4-5螺纹段端部基于第一齿轮盒4-1表面对应第一随动齿轮4-3的两个第一过孔、穿过第一随动齿轮4-3表面中心位置的通孔,第一驱动杆4-5螺纹段端部、以及第一驱动杆4-5上螺纹段和光滑段相交位置分别位于第一随动齿轮4-3的两侧,且第一驱动杆4-5螺纹段上的外螺纹与第一随动齿轮4-3表面通孔中的内螺纹相咬合,以及第一驱动杆4-5所在直线与第一随动齿轮4-3所在面相垂直;第一齿轮盒4-1上面向转动电机3的表面上对应第一主动齿轮4-2表面中心位置设置第二过孔,转动电机3转动轴端部与第一连杆4-4上其中一端相固定连接,且转动电机3转动轴所在直线与第一连杆4-4所在直线相共线,第一连杆4-4上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齿轮盒4-1上第二过孔,并固定对接第一主动齿轮4-2表面的中心位置,且第一连杆4-4所在直线与第一主动齿轮4-2表面相垂直;第一齿轮盒4-1与压力管1彼此位置固定;转动电机3依次经第一连杆4-4、第一主动齿轮4-2、带动第一随动齿轮4-3转动,基于活塞2对第一驱动杆4-5轴向转动的限位,通过第一随动齿轮4-3中心位置通孔内壁内螺纹与第一驱动杆4-5螺纹段上外螺纹的咬合,由第一随动齿轮4-3转动实现第一驱动杆4-5沿其直线所在方向上的移动,带动活塞2沿第一驱动杆4-5所在直线方向在压力管1中移动,且活塞2的移动范围覆盖压力管1内部的全部区域;第一驱动杆4-5光滑段长度与活塞2厚度之和与压力管1的长度相适应。
如图1所示,压力管1两端的侧面分别设置贯穿其内外空间的第一气压孔7、第二气压孔8,第一中转液容器5的顶面设置第一气流孔9,第二中转液容器6的顶面设置第二气流孔10,压力管1侧面的第一气压孔7与第一中转液容器5顶面的第一气流孔9之间通过管路对接,压力管1侧面的第二气压孔8与第二中转液容器6顶面的第二气流孔10之间通过管路对接;第一中转液容器5的底面设置第一液流采集孔11、第一液流外排孔12,第二中转液容器6的底面设置第二液流采集孔13、第二液流外排孔14,第一中转液容器5底面第一液流采集孔11与第二中转液容器6底面第二液流采集孔13分别经电控电磁阀17对接采集三通管路15上的其中两个端口,采集三通管路15的另一端口对接腹部积液采集管路的输出端;第一中转液容器5底面第一液流外排孔12与第二中转液容器6底面第二液流外排孔14分别经电控电磁阀17对接外排三通管路16上的其中两个端口,外排三通管路16的另一端对接腹部积液的外排管路。
控制模块分别对接转动电机3、以及各个电控电磁阀17。
上述技术方案所设计腹部积液引流装置,引入电控结构设计,应用压力管1,结合转动电机3经第一驱动联动装置4对活塞2的联动驱动控制,获得压力管1内部分设活塞2两侧的腔体、分别对外的吸力与外排力,分别作用于设计加入的第一中转液容器5与第二中转液容器6,配合两中转液容器统一对接的腹部积液采集管路与腹部积液的外排管路,交替依次实现积液进入各中转液容器,并依次交替将积液排出,如此通过对活塞2的电控驱动,获得两中转液容器的交替工作,实现腹部积液的持续外排操作,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动力与设置位置的不足,整个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将动力装置与积液经过装置分隔,便于装置间的组装与替换,综合提高了装置实际工作的工作效率。
基于上述所设计腹部积液引流装置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如下各项优选技术方案,以提高腹部积液引流装置实际的应用效果;进一步设计第二驱动联动装置18,所述转动电机3上的转动轴贯穿电机机身的两侧;第二驱动联动装置18与压力管1上的另一端相对应,且转动电机3上转动轴的另一端部的指向与压力管1上该端部的指向同向,第二驱动联动装置18包括第二齿轮盒18-1、第二主动齿轮18-2、第二随动齿轮18-3、第二连杆18-4、第二驱动杆18-5、第二密封垫18-6;其中,第二驱动杆18-5为直线形杆,第二驱动杆18-5沿其所在直线方向被划分为两段,其中一段的侧面一周为光滑表面,另一段的侧面一周设置外螺纹,即构成第二驱动杆18-5的光滑段与螺纹段;第二密封垫18-6固定设置于压力管1上对应端的内侧面上,压力管1上该端表面的中心位置设置贯穿其内外空间的通孔,该通孔的内径与第二驱动杆18-5光滑段的外径相适应,第二驱动杆18-5以其光滑段端部指向压力管1对应端外侧面的方向、伸入压力管1对应端表面的通孔,并穿过第二密封垫18-6至压力管1的内部,且第二驱动杆18-5光滑段端部固定对接其所面向活塞2表面的中心位置,活塞2仅沿第二驱动杆18-5所在直线方向在压力管1中移动,且活塞2无法以第二驱动杆18-5为轴在压力管1中转动;第二随动齿轮18-3表面中心位置设置贯穿其两面的通孔,且该通孔的内壁一周设置与第二驱动杆18-5螺纹段上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以及该通孔的内径与第二驱动杆18-5螺纹段的外径相适应,第二主动齿轮18-2的外齿纹与第二随动齿轮18-3的外齿纹彼此咬合,且第二主动齿轮18-2所在面与第二随动齿轮18-3所在面相平行,第二主动齿轮18-2与第二随动齿轮18-3置于第二齿轮盒18-1中,第二齿轮盒18-1表面上对应第二随动齿轮18-3表面中心位置通孔两侧的位置分别设置第一过孔;第二齿轮盒18-1固定设置于压力管1上对应端的外侧,第二驱动杆18-5螺纹段端部基于第二齿轮盒18-1表面对应第二随动齿轮18-3的两个第一过孔、穿过第二随动齿轮18-3表面中心位置的通孔,第二驱动杆18-5螺纹段端部、以及第二驱动杆18-5上螺纹段和光滑段相交位置分别位于第二随动齿轮18-3的两侧,且第二驱动杆18-5螺纹段上的外螺纹与第二随动齿轮18-3表面通孔中的内螺纹相咬合,以及第二驱动杆18-5所在直线与第二随动齿轮18-3所在面相垂直;第二齿轮盒18-1上面向转动电机3的表面上对应第二主动齿轮18-2表面中心位置设置第二过孔,转动电机3转动轴的另一端部与第二连杆18-4上其中一端相固定连接,且转动电机3转动轴所在直线与第二连杆18-4所在直线相共线,第二连杆18-4上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二齿轮盒18-1上第二过孔,并固定对接第二主动齿轮18-2表面的中心位置,且第二连杆18-4所在直线与第二主动齿轮18-2表面相垂直;第二齿轮盒18-1与压力管1彼此位置固定;转动电机3依次经第二连杆18-4、第二主动齿轮18-2、带动第二随动齿轮18-3转动,基于活塞2对第二驱动杆18-5轴向转动的限位,通过第二随动齿轮18-3中心位置通孔内壁内螺纹与第二驱动杆18-5螺纹段上外螺纹的咬合,由第二随动齿轮18-3转动实现第二驱动杆18-5沿其直线所在方向上的移动,带动活塞2沿第二驱动杆18-5所在直线方向在压力管1中移动,且活塞2的移动范围覆盖压力管1内部的全部区域;第二驱动杆18-5光滑段长度与活塞2厚度之和与压力管1的长度相适应。
第一驱动联动装置4中各装置上的齿纹尺寸与第二驱动联动装置18各装置上的齿纹尺寸相同,且第一驱动联动装置4中各装置上的齿纹方向与第二驱动联动装置18各装置上的齿纹方向相反,在转动电机3转动轴对第一驱动联动装置4、第二驱动联动装置18的同步驱动下,活塞2沿压力管1中心线所在直线在压力管1来回移动。
通过上述设计加入的第二驱动联动装置18,结合第一驱动联动装置4,应用转动电机3的两端驱动力,由压力管1的两端针对活塞2的两面实现驱动控制,共同完成活塞2在压力管1中的移动,提高了活塞2在压力管1中移动的畅通性。
此外,如图1所示,针对第一驱动联动装置4进一步设计还包括第一附加随动齿轮4-7、第一附加联动杆4-8、第一主伞形齿轮4-9、第一随动伞形齿轮4-10、第一联动转轴4-11、第一搅拌叶4-12;其中,第一附加随动齿轮4-7置于第一齿轮盒4-1中,第一附加随动齿轮4-7的外齿纹与第一主动齿轮4-2的外齿纹相咬合,第一附加随动齿轮4-7所在面与第一主动齿轮4-2所在面相平行,第一齿轮盒4-1上面向压力管1的表面上对应第一附加随动齿轮4-7表面中心位置设置第三过孔,第一附加联动杆4-8的其中一端由第一齿轮盒4-1外部穿过该第三过孔,并固定对接第一附加随动齿轮4-7表面中心位置,第一附加联动杆4-8所在直线与压力管1中心线相平行,第一附加联动杆4-8的另一端固定对接第一主伞形齿轮4-9表面的中心位置,第一联动转轴4-11的其中一端固定对接第一随动伞形齿轮4-10表面的中心位置,第一主伞形齿轮4-9的齿纹与第一随动伞形齿轮4-10的齿纹彼此咬合,第一附加联动杆4-8所在直线与第一联动转轴4-11所在直线相垂直,第一中转液容器5的顶面设置贯穿内外的通孔,通孔中固定设置密封圈,第一联动转轴4-11的另一端竖直向下穿过第一中转液容器5顶面通孔中的密封圈,并置于第一中转液容器5中,第一联动转轴4-11的另一端固定对接第一搅拌叶4-12,基于转动电机3依次经第一连杆4-4、第一主动齿轮4-2、带动第一附加随动齿轮4-7转动,由第一附加随动齿轮4-7的转动依次经第一附加联动杆4-8、第一主伞形齿轮4-9、第一随动伞形齿轮4-10、第一联动转轴4-11、带动第一搅拌叶4-12的转动。
同样,针对第二驱动联动装置18设计还包括第二附加随动齿轮18-7、第二附加联动杆18-8、第二主伞形齿轮18-9、第二随动伞形齿轮18-10、第二联动转轴18-11、第二搅拌叶18-12;其中,第二附加随动齿轮18-7置于第一齿轮盒4-1中,第二附加随动齿轮18-7的外齿纹与第一主动齿轮4-2的外齿纹相咬合,第二附加随动齿轮18-7所在面与第一主动齿轮4-2所在面相平行,第一齿轮盒4-1上面向压力管1的表面上对应第二附加随动齿轮18-7表面中心位置设置第三过孔,第二附加联动杆18-8的其中一端由第一齿轮盒4-1外部穿过该第三过孔,并固定对接第二附加随动齿轮18-7表面中心位置,第二附加联动杆18-8所在直线与压力管1中心线相平行,第二附加联动杆18-8的另一端固定对接第二主伞形齿轮18-9表面的中心位置,第二联动转轴18-11的其中一端固定对接第二随动伞形齿轮18-10表面的中心位置,第二主伞形齿轮18-9的齿纹与第二随动伞形齿轮18-10的齿纹彼此咬合,第二附加联动杆18-8所在直线与第二联动转轴18-11所在直线相垂直,第二中转液容器6的顶面设置贯穿内外的通孔,通孔中固定设置密封圈,第二联动转轴18-11的另一端竖直向下穿过第二中转液容器6顶面通孔中的密封圈,并置于第二中转液容器6中,第二联动转轴18-11的另一端固定对接第二搅拌叶18-12,基于转动电机3依次经第一连杆4-4、第一主动齿轮4-2、带动第二附加随动齿轮18-7转动,由第二附加随动齿轮18-7的转动依次经第二附加联动杆18-8、第二主伞形齿轮18-9、第二随动伞形齿轮18-10、第二联动转轴18-11、带动第二搅拌叶18-12的转动。
如上述进一步设计方案,针对第一驱动联动装置4和第二驱动联动装置18,分别进一步设计加入搅拌结构,分别通过联动结构,在原驱动力作用下同时针对置于各中转液容器中的搅拌叶实现驱动转动,获得对中转液容器中积液的搅拌操作,在获得各中转液容器中积液流动的同时,针对积液进行搅动,避免积液中杂质在中转液容器底部的沉淀,获得积液完整的外排操作,提高积液引流效率。
不仅上述设计,本发明还进一步设计,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驱动联动装置4中的第一齿轮盒4-1、所述第二驱动联动装置18中的第二齿轮盒18-1分别通过连杆支架20对接于压力管1上。并且还设计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中转液容器5顶面第一气流孔9内侧的透气隔水膜19,以及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中转液容器6顶面第二气流孔10内侧的透气隔水膜19,如此通过透气隔水膜19的应用,最大限度避免积液流入压力管1中,实现对积液的限位,保证压力管1中的洁净,在模块化的设计下,进一步提高压力管1、以及所连动力装置整体的使用寿命。
此外,针对第一驱动联动装置4设计还包括第一支架4-13,所述第一连杆4-4穿过第一支架4-13,第一支架4-13固定设置于所述压力管1的外侧;第二驱动联动装置18还包括第二支架18-13,所述第二连杆18-4穿过第二支架18-13,第二支架18-13固定设置于所述压力管1的外侧;并且加入流量计21设计,流量计21串联于所述采集三通管路15上另一端所在的支路上,用于检测积液的采集量,流量计21对接于控制模块,流量计21能够针对所引流的积液进行统计,实时获得积液的采集量,保证积液引流工作的准确性。
对于本发明所设计腹部积液引流装置,还进一步设计加入冲洗支路管22和两个手动阀门23,冲洗支路管22上的其中一端对接所述采集三通管路15上另一端所在支路的侧壁,并连通采集三通管路15内部,且冲洗支路管22与采集三通管路15的对接位置位于所述流量计21与采集三通管路15三支路交点之间;其中一个手动阀门23串联于采集三通管路15上另一端所在的支路上,且手动阀门23位于流量计21与冲洗支路管22连接位置之间;另一个手动阀门23串联于冲洗支路管22上,冲洗支路管22上的另一端用于外接冲洗液。
由此即针对腹部积液引流装置,设计加入了冲洗结构,通过冲洗支路管22,配合两个手动阀门23的设计,能够在应用中,获得对各中转液容器以及管路的清洗操作,提高整个装置的使用寿命。
最后,本发明在应用中,如图1所示,还加入阀门盒24,所述各个电控电磁阀17分别固定设置于阀门盒24中,且各电控电磁阀17上的两个端部分别固定嵌于阀门盒24上两个彼此相对面上。如此进一步针对各个电控电磁阀17,应用阀门盒24,通过对电控电磁阀17的整体固定,将其划归为一个模块,进一步获得对整个装置的模块划分,最大限度实现整个装置的模块组合应用,能够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提高装置组装的速度,以及各模块装置之间的独立性,提高各装置使用的稳定性。
将本发明所设计腹部积液引流装置应用于实际当中,针对各个电控电磁阀17定义两种组合状态如下:
第一种状态:第一中转液容器5底面第一液流采集孔11所连电控电磁阀17打开连通管路,第一中转液容器5底面第一液流外排孔12所连电控电磁阀17关闭断开管路,第二中转液容器6底面第二液流采集孔13所连电控电磁阀17关闭断开管路,第二中转液容器6底面第二液流外排孔14所连电控电磁阀17打开连通管路。
第二种状态:第一中转液容器5底面第一液流采集孔11所连电控电磁阀17关闭断开管路,第一中转液容器5底面第一液流外排孔12所连电控电磁阀17打开连通管路,第二中转液容器6底面第二液流采集孔13所连电控电磁阀17打开连通管路,第二中转液容器6底面第二液流外排孔14所连电控电磁阀17关闭断开管路。
实际操作应用中,控制模块可以设计采用微处理器,并针对按上述结构设计方案,针对各模块进行组装,获得所设计完整的腹部积液引流装置,并将采集三通管路15的另一端口对接腹部积液采集管路的输出端,以及将外排三通管路16的另一端对接腹部积液的外排管路。
整个装置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微处理器控制转动电机3工作,即转动电机3的转动轴工作转动,转动轴的两端分别带动第一驱动联动装置4工作、第二驱动联动装置18工作,其中,第一驱动联动装置4工作与第二驱动联动装置18工作原理相同,其中,转动电机3的转动轴带动驱动联动装置中的连杆转动,连杆带动主动齿轮转动,由主动齿轮联动随动齿轮转动,由于活塞2对驱动杆轴向转动进行了限位,因此驱动杆自身无法进行其轴向的转动,则基于随动齿轮中心位置通孔内壁内螺纹与驱动杆螺纹段上外螺纹的咬合,在随动齿轮的转动下,按丝杠原理实现驱动杆沿其直线所在方向上的移动,由于第一驱动联动装置4中各装置上的齿纹方向与第二驱动联动装置18各装置上的齿纹方向相反,则在转动电机3转动轴对第一驱动联动装置4、第二驱动联动装置18的同步驱动下,共同对活塞2进行作用,使得活塞2沿压力管1中心线所在直线在压力管1来回移动。
伴随活塞2在压力管1内的来回移动,即压力管1内部由活塞2所划分的两个腔体区域,分别构成了压力腔,并通过各压力腔分别所设计的气压孔,即第一气压孔7、第二气压孔8实现对外的吸力与排力,并分别作用于第一中转液容器5与第二中转液容器6,即针对第一中转液容器5与第二中转液容器6依次交替实现了吸力与排力的作用。
由于设计中,第一中转液容器5底面第一液流采集孔11与第二中转液容器6底面第二液流采集孔13分别经电控电磁阀17对接采集三通管路15上的其中两个端口,采集三通管路15的另一端口对接腹部积液采集管路的输出端;第一中转液容器5底面第一液流外排孔12与第二中转液容器6底面第二液流外排孔14分别经电控电磁阀17对接外排三通管路16上的其中两个端口,外排三通管路16的另一端对接腹部积液的外排管路;因此在动力装置依次交替针对第一中转液容器5与第二中转液容器6的吸力与排力的作用下,腹部积液依次交底被吸入中转液容器中,并依次交替由中转液容器将积液排出,通过动力交替,实现了积液持续的引流。
关于积液的引流,其中具体操作过程基于如图1所示,诸如是:微处理器控制各电控电磁阀17位于第一种状态;然后转动电机3在微处理器的控制,经第一驱动联动装置4工作、第二驱动联动装置18将活塞2由压力管1中的左端移动至最右端,这移动过程中,压力管1内部左侧腔体体积变大致使其内部气压变小,即由其第一气压孔7经第一中转液容器5顶面的第一气流孔9,针对第一中转液容器5内部产生吸力,进而由第一中转液容器5底面第一液流采集孔11依次经腹部积液采集管路、采集三通管路15获得腹部积液至第一中转液容器5中;与此同时,压力管1内部右侧腔体体积变小致使其内部气压变大,即由其第二气压孔8经第二中转液容器6顶面的第二气流孔10,针对第二中转液容器6内部产生排力,进而由第二中转液容器6底面第二液流外排孔14依次经外排三通管路16、腹部积液的外排管路将积液排出。
与上述过程相对应,微处理器控制各电控电磁阀17位于第二种状态;然后转动电机3在微处理器的控制,经第一驱动联动装置4工作、第二驱动联动装置18将活塞2由压力管1中的右端移动至最左段,这移动过程中,压力管1内部右侧腔体体积变大致使其内部气压变小,即由其第二气压孔8经第二中转液容器6顶面的第二气流孔10,针对第二中转液容器6内部产生吸力,进而由第二中转液容器6底面第二液流采集孔13依次经腹部积液采集管路、采集三通管路15获得腹部积液至第二中转液容器6中;与此同时,压力管1内部左侧腔体体积变小致使其内部气压变大,即由其第一气压孔7经第一中转液容器5顶面的第一气流孔9,针对第一中转液容器5内部产生排力,进而由第一中转液容器5底面第一液流外排孔12依次经外排三通管路16、腹部积液的外排管路将积液排出。
如上述实际执行过程,由微处理器经第一驱动联动装置4工作、第二驱动联动装置18,控制活塞2在压力管1中左右来回移动,交替将腹部积液吸入各中转液容器,并交替将中转液容器中的积液排出,通过交替操作,实现了对腹部积液不间断的持续引流操作。
上述执行过程中,转动电机3针对第一驱动联动装置4、第二驱动联动装置18驱动进行积液引流工作的同时,第一驱动联动装置4、第二驱动联动装置18同时分别驱动第一搅拌叶4-12、第二搅拌叶18-12进行转动,针对中转液容器中的积液进行搅动,避免积液中杂质沉淀。
并且在对腹部积液进行引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流量计21实时测量统计获得腹部积液的引流量,并上传至微处理器当中,实现对多引流积液量的统计;当完成腹部积液引流操作后,本发明设计装置还可以自动实现对其内部的清洗操作,冲洗支路管22外接清洗液体,手动关闭采集三通管路15上的手动阀门23,同时打开位于冲洗支路管22上的手动阀门23,然后按上述腹部积液引流的控制方式,由微处理器针对各电控电磁阀17、以及转动电机3进行控制,按与腹部积液引流相同的控制方式,交替将清洗液吸入各中转液容器,并交替将中转液容器中的清洗液排出,通过交替操作,实现了对所设计装置的清洗操作。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Claims (9)

1.一种腹部积液引流装置,用于针对腹部内的积液实现引流外排,其特征在于:包括压力管(1)、活塞(2)、转动电机(3)、控制模块、第一驱动联动装置(4)、以及第一中转液容器(5)、第二中转液容器(6)、采集三通管路(15)、外排三通管路(16);
其中,压力管(1)为圆柱形管体,且压力管(1)的两端均封闭,活塞(2)的外径与压力管(1)的内径相适应,活塞(2)活动置于压力管(1)的内部,且活塞(2)的两面分别面向压力管(1)内部的两端面,活塞(2)外壁一周与压力管(1)内壁相接触;转动电机(3)固定设置于压力管(1)的外侧面,且转动电机(3)上转动轴所在直线与压力管(1)的中心线相平行;
第一驱动联动装置(4)与压力管(1)上的其中一端相对应,且转动电机(3)上转动轴端部的指向与压力管(1)上该端部的指向同向,第一驱动联动装置(4)包括第一齿轮盒(4-1)、第一主动齿轮(4-2)、第一随动齿轮(4-3)、第一连杆(4-4)、第一驱动杆(4-5)、第一密封垫(4-6);其中,第一驱动杆(4-5)为直线形杆,第一驱动杆(4-5)沿其所在直线方向被划分为两段,其中一段的侧面一周为光滑表面,另一段的侧面一周设置外螺纹,即构成第一驱动杆(4-5)的光滑段与螺纹段;第一密封垫(4-6)固定设置于压力管(1)上对应端的内侧面上,压力管(1)上该端表面的中心位置设置贯穿其内外空间的通孔,该通孔的内径与第一驱动杆(4-5)光滑段的外径相适应,第一驱动杆(4-5)以其光滑段端部指向压力管(1)对应端外侧面的方向、伸入压力管(1)对应端表面的通孔,并穿过第一密封垫(4-6)至压力管(1)的内部,且第一驱动杆(4-5)光滑段端部固定对接其所面向活塞(2)表面的中心位置,活塞(2)仅沿第一驱动杆(4-5)所在直线方向在压力管(1)中移动,且活塞(2)无法以第一驱动杆(4-5)为轴在压力管(1)中转动;第一随动齿轮(4-3)表面中心位置设置贯穿其两面的通孔,且该通孔的内壁一周设置与第一驱动杆(4-5)螺纹段上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以及该通孔的内径与第一驱动杆(4-5)螺纹段的外径相适应,第一主动齿轮(4-2)的外齿纹与第一随动齿轮(4-3)的外齿纹彼此咬合,且第一主动齿轮(4-2)所在面与第一随动齿轮(4-3)所在面相平行,第一主动齿轮(4-2)与第一随动齿轮(4-3)置于第一齿轮盒(4-1)中,第一齿轮盒(4-1)表面上对应第一随动齿轮(4-3)表面中心位置通孔两侧的位置分别设置第一过孔;第一齿轮盒(4-1)固定设置于压力管(1)上对应端的外侧,第一驱动杆(4-5)螺纹段端部基于第一齿轮盒(4-1)表面对应第一随动齿轮(4-3)的两个第一过孔、穿过第一随动齿轮(4-3)表面中心位置的通孔,第一驱动杆(4-5)螺纹段端部、以及第一驱动杆(4-5)上螺纹段和光滑段相交位置分别位于第一随动齿轮(4-3)的两侧,且第一驱动杆(4-5)螺纹段上的外螺纹与第一随动齿轮(4-3)表面通孔中的内螺纹相咬合,以及第一驱动杆(4-5)所在直线与第一随动齿轮(4-3)所在面相垂直;第一齿轮盒(4-1)上面向转动电机(3)的表面上对应第一主动齿轮(4-2)表面中心位置设置第二过孔,转动电机(3)转动轴端部与第一连杆(4-4)上其中一端相固定连接,且转动电机(3)转动轴所在直线与第一连杆(4-4)所在直线相共线,第一连杆(4-4)上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齿轮盒(4-1)上第二过孔,并固定对接第一主动齿轮(4-2)表面的中心位置,且第一连杆(4-4)所在直线与第一主动齿轮(4-2)表面相垂直;第一齿轮盒(4-1)与压力管(1)彼此位置固定;转动电机(3)依次经第一连杆(4-4)、第一主动齿轮(4-2)、带动第一随动齿轮(4-3)转动,基于活塞(2)对第一驱动杆(4-5)轴向转动的限位,通过第一随动齿轮(4-3)中心位置通孔内壁内螺纹与第一驱动杆(4-5)螺纹段上外螺纹的咬合,由第一随动齿轮(4-3)转动实现第一驱动杆(4-5)沿其直线所在方向上的移动,带动活塞(2)沿第一驱动杆(4-5)所在直线方向在压力管(1)中移动,且活塞(2)的移动范围覆盖压力管(1)内部的全部区域;第一驱动杆(4-5)光滑段长度与活塞(2)厚度之和与压力管(1)的长度相适应;
压力管(1)两端的侧面分别设置贯穿其内外空间的第一气压孔(7)、第二气压孔(8),第一中转液容器(5)的顶面设置第一气流孔(9),第二中转液容器(6)的顶面设置第二气流孔(10),压力管(1)侧面的第一气压孔(7)与第一中转液容器(5)顶面的第一气流孔(9)之间通过管路对接,压力管(1)侧面的第二气压孔(8)与第二中转液容器(6)顶面的第二气流孔(10)之间通过管路对接;第一中转液容器(5)的底面设置第一液流采集孔(11)、第一液流外排孔(12),第二中转液容器(6)的底面设置第二液流采集孔(13)、第二液流外排孔(14),第一中转液容器(5)底面第一液流采集孔(11)与第二中转液容器(6)底面第二液流采集孔(13)分别经电控电磁阀(17)对接采集三通管路(15)上的其中两个端口,采集三通管路(15)的另一端口对接腹部积液采集管路的输出端;第一中转液容器(5)底面第一液流外排孔(12)与第二中转液容器(6)底面第二液流外排孔(14)分别经电控电磁阀(17)对接外排三通管路(16)上的其中两个端口,外排三通管路(16)的另一端对接腹部积液的外排管路;
控制模块分别对接转动电机(3)、以及各个电控电磁阀(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腹部积液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驱动联动装置(18),所述转动电机(3)上的转动轴贯穿电机机身的两侧;第二驱动联动装置(18)与压力管(1)上的另一端相对应,且转动电机(3)上转动轴的另一端部的指向与压力管(1)上该端部的指向同向,第二驱动联动装置(18)包括第二齿轮盒(18-1)、第二主动齿轮(18-2)、第二随动齿轮(18-3)、第二连杆(18-4)、第二驱动杆(18-5)、第二密封垫(18-6);其中,第二驱动杆(18-5)为直线形杆,第二驱动杆(18-5)沿其所在直线方向被划分为两段,其中一段的侧面一周为光滑表面,另一段的侧面一周设置外螺纹,即构成第二驱动杆(18-5)的光滑段与螺纹段;第二密封垫(18-6)固定设置于压力管(1)上对应端的内侧面上,压力管(1)上该端表面的中心位置设置贯穿其内外空间的通孔,该通孔的内径与第二驱动杆(18-5)光滑段的外径相适应,第二驱动杆(18-5)以其光滑段端部指向压力管(1)对应端外侧面的方向、伸入压力管(1)对应端表面的通孔,并穿过第二密封垫(18-6)至压力管(1)的内部,且第二驱动杆(18-5)光滑段端部固定对接其所面向活塞(2)表面的中心位置,活塞(2)仅沿第二驱动杆(18-5)所在直线方向在压力管(1)中移动,且活塞(2)无法以第二驱动杆(18-5)为轴在压力管(1)中转动;第二随动齿轮(18-3)表面中心位置设置贯穿其两面的通孔,且该通孔的内壁一周设置与第二驱动杆(18-5)螺纹段上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以及该通孔的内径与第二驱动杆(18-5)螺纹段的外径相适应,第二主动齿轮(18-2)的外齿纹与第二随动齿轮(18-3)的外齿纹彼此咬合,且第二主动齿轮(18-2)所在面与第二随动齿轮(18-3)所在面相平行,第二主动齿轮(18-2)与第二随动齿轮(18-3)置于第二齿轮盒(18-1)中,第二齿轮盒(18-1)表面上对应第二随动齿轮(18-3)表面中心位置通孔两侧的位置分别设置第一过孔;第二齿轮盒(18-1)固定设置于压力管(1)上对应端的外侧,第二驱动杆(18-5)螺纹段端部基于第二齿轮盒(18-1)表面对应第二随动齿轮(18-3)的两个第一过孔、穿过第二随动齿轮(18-3)表面中心位置的通孔,第二驱动杆(18-5)螺纹段端部、以及第二驱动杆(18-5)上螺纹段和光滑段相交位置分别位于第二随动齿轮(18-3)的两侧,且第二驱动杆(18-5)螺纹段上的外螺纹与第二随动齿轮(18-3)表面通孔中的内螺纹相咬合,以及第二驱动杆(18-5)所在直线与第二随动齿轮(18-3)所在面相垂直;第二齿轮盒(18-1)上面向转动电机(3)的表面上对应第二主动齿轮(18-2)表面中心位置设置第二过孔,转动电机(3)转动轴的另一端部与第二连杆(18-4)上其中一端相固定连接,且转动电机(3)转动轴所在直线与第二连杆(18-4)所在直线相共线,第二连杆(18-4)上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二齿轮盒(18-1)上第二过孔,并固定对接第二主动齿轮(18-2)表面的中心位置,且第二连杆(18-4)所在直线与第二主动齿轮(18-2)表面相垂直;第二齿轮盒(18-1)与压力管(1)彼此位置固定;转动电机(3)依次经第二连杆(18-4)、第二主动齿轮(18-2)、带动第二随动齿轮(18-3)转动,基于活塞(2)对第二驱动杆(18-5)轴向转动的限位,通过第二随动齿轮(18-3)中心位置通孔内壁内螺纹与第二驱动杆(18-5)螺纹段上外螺纹的咬合,由第二随动齿轮(18-3)转动实现第二驱动杆(18-5)沿其直线所在方向上的移动,带动活塞(2)沿第二驱动杆(18-5)所在直线方向在压力管(1)中移动,且活塞(2)的移动范围覆盖压力管(1)内部的全部区域;第二驱动杆(18-5)光滑段长度与活塞(2)厚度之和与压力管(1)的长度相适应;
第一驱动联动装置(4)中各装置上的齿纹尺寸与第二驱动联动装置(18)各装置上的齿纹尺寸相同,且第一驱动联动装置(4)中各装置上的齿纹方向与第二驱动联动装置(18)各装置上的齿纹方向相反,在转动电机(3)转动轴对第一驱动联动装置(4)、第二驱动联动装置(18)的同步驱动下,活塞(2)沿压力管(1)中心线所在直线在压力管(1)来回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腹部积液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联动装置(4)中还包括第一附加随动齿轮(4-7)、第一附加联动杆(4-8)、第一主伞形齿轮(4-9)、第一随动伞形齿轮(4-10)、第一联动转轴(4-11)、第一搅拌叶(4-12);其中,第一附加随动齿轮(4-7)置于第一齿轮盒(4-1)中,第一附加随动齿轮(4-7)的外齿纹与第一主动齿轮(4-2)的外齿纹相咬合,第一附加随动齿轮(4-7)所在面与第一主动齿轮(4-2)所在面相平行,第一齿轮盒(4-1)上面向压力管(1)的表面上对应第一附加随动齿轮(4-7)表面中心位置设置第三过孔,第一附加联动杆(4-8)的其中一端由第一齿轮盒(4-1)外部穿过该第三过孔,并固定对接第一附加随动齿轮(4-7)表面中心位置,第一附加联动杆(4-8)所在直线与压力管(1)中心线相平行,第一附加联动杆(4-8)的另一端固定对接第一主伞形齿轮(4-9)表面的中心位置,第一联动转轴(4-11)的其中一端固定对接第一随动伞形齿轮(4-10)表面的中心位置,第一主伞形齿轮(4-9)的齿纹与第一随动伞形齿轮(4-10)的齿纹彼此咬合,第一附加联动杆(4-8)所在直线与第一联动转轴(4-11)所在直线相垂直,第一中转液容器(5)的顶面设置贯穿内外的通孔,通孔中固定设置密封圈,第一联动转轴(4-11)的另一端竖直向下穿过第一中转液容器(5)顶面通孔中的密封圈,并置于第一中转液容器(5)中,第一联动转轴(4-11)的另一端固定对接第一搅拌叶(4-12),基于转动电机(3)依次经第一连杆(4-4)、第一主动齿轮(4-2)、带动第一附加随动齿轮(4-7)转动,由第一附加随动齿轮(4-7)的转动依次经第一附加联动杆(4-8)、第一主伞形齿轮(4-9)、第一随动伞形齿轮(4-10)、第一联动转轴(4-11)、带动第一搅拌叶(4-12)的转动;
所述第二驱动联动装置(18)中还包括第二附加随动齿轮(18-7)、第二附加联动杆(18-8)、第二主伞形齿轮(18-9)、第二随动伞形齿轮(18-10)、第二联动转轴(18-11)、第二搅拌叶(18-12);其中,第二附加随动齿轮(18-7)置于第一齿轮盒(4-1)中,第二附加随动齿轮(18-7)的外齿纹与第一主动齿轮(4-2)的外齿纹相咬合,第二附加随动齿轮(18-7)所在面与第一主动齿轮(4-2)所在面相平行,第一齿轮盒(4-1)上面向压力管(1)的表面上对应第二附加随动齿轮(18-7)表面中心位置设置第三过孔,第二附加联动杆(18-8)的其中一端由第一齿轮盒(4-1)外部穿过该第三过孔,并固定对接第二附加随动齿轮(18-7)表面中心位置,第二附加联动杆(18-8)所在直线与压力管(1)中心线相平行,第二附加联动杆(18-8)的另一端固定对接第二主伞形齿轮(18-9)表面的中心位置,第二联动转轴(18-11)的其中一端固定对接第二随动伞形齿轮(18-10)表面的中心位置,第二主伞形齿轮(18-9)的齿纹与第二随动伞形齿轮(18-10)的齿纹彼此咬合,第二附加联动杆(18-8)所在直线与第二联动转轴(18-11)所在直线相垂直,第二中转液容器(6)的顶面设置贯穿内外的通孔,通孔中固定设置密封圈,第二联动转轴(18-11)的另一端竖直向下穿过第二中转液容器(6)顶面通孔中的密封圈,并置于第二中转液容器(6)中,第二联动转轴(18-11)的另一端固定对接第二搅拌叶(18-12),基于转动电机(3)依次经第一连杆(4-4)、第一主动齿轮(4-2)、带动第二附加随动齿轮(18-7)转动,由第二附加随动齿轮(18-7)的转动依次经第二附加联动杆(18-8)、第二主伞形齿轮(18-9)、第二随动伞形齿轮(18-10)、第二联动转轴(18-11)、带动第二搅拌叶(18-12)的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腹部积液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联动装置(4)中的第一齿轮盒(4-1)、所述第二驱动联动装置(18)中的第二齿轮盒(18-1)分别通过连杆支架(20)对接于压力管(1)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腹部积液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中转液容器(5)顶面第一气流孔(9)内侧的透气隔水膜(19),以及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中转液容器(6)顶面第二气流孔(10)内侧的透气隔水膜(19)。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腹部积液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联动装置(4)还包括第一支架(4-13),所述第一连杆(4-4)穿过第一支架(4-13),第一支架(4-13)固定设置于所述压力管(1)的外侧;第二驱动联动装置(18)还包括第二支架(18-13),所述第二连杆(18-4)穿过第二支架(18-13),第二支架(18-13)固定设置于所述压力管(1)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腹部积液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流量计(21),流量计(21)串联于所述采集三通管路(15)上另一端所在的支路上,用于检测积液的采集量,流量计(21)对接于控制模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腹部积液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冲洗支路管(22)和两个手动阀门(23),冲洗支路管(22)上的其中一端对接所述采集三通管路(15)上另一端所在支路的侧壁,并连通采集三通管路(15)内部,且冲洗支路管(22)与采集三通管路(15)的对接位置位于所述流量计(21)与采集三通管路(15)三支路交点之间;其中一个手动阀门(23)串联于采集三通管路(15)上另一端所在的支路上,且手动阀门(23)位于流量计(21)与冲洗支路管(22)连接位置之间;另一个手动阀门(23)串联于冲洗支路管(22)上,冲洗支路管(22)上的另一端用于外接冲洗液。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一种腹部积液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阀门盒(24),所述各个电控电磁阀(17)分别固定设置于阀门盒(24)中,且各电控电磁阀(17)上的两个端部分别固定嵌于阀门盒(24)上两个彼此相对面上。
CN202011013419.2A 2020-09-24 2020-09-24 一种腹部积液引流装置 Pending CN11202314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13419.2A CN112023147A (zh) 2020-09-24 2020-09-24 一种腹部积液引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13419.2A CN112023147A (zh) 2020-09-24 2020-09-24 一种腹部积液引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23147A true CN112023147A (zh) 2020-12-04

Family

ID=735747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13419.2A Pending CN112023147A (zh) 2020-09-24 2020-09-24 一种腹部积液引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23147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0954263Y (zh) * 2006-09-29 2007-10-03 马谦 胸腹腔连续助力抽液器
CN106806951A (zh) * 2016-12-28 2017-06-09 李慧 负压引流装置
CN207119025U (zh) * 2017-03-03 2018-03-20 孙洁 心血管内科积液引流装置
CN208097039U (zh) * 2017-11-14 2018-11-16 曲华君 一种肿瘤科用引流装置
CN108888826A (zh) * 2018-06-11 2018-11-27 杭州光启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具有连续给药功能的给药泵
CN110585497A (zh) * 2019-10-12 2019-12-20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内蒙古自治区肿瘤医院) 一种乳腺外科手术中用负压引流装置
CN211050689U (zh) * 2019-09-04 2020-07-21 四川省建筑医院 一种骨科治疗术后给药引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0954263Y (zh) * 2006-09-29 2007-10-03 马谦 胸腹腔连续助力抽液器
CN106806951A (zh) * 2016-12-28 2017-06-09 李慧 负压引流装置
CN207119025U (zh) * 2017-03-03 2018-03-20 孙洁 心血管内科积液引流装置
CN208097039U (zh) * 2017-11-14 2018-11-16 曲华君 一种肿瘤科用引流装置
CN108888826A (zh) * 2018-06-11 2018-11-27 杭州光启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具有连续给药功能的给药泵
CN211050689U (zh) * 2019-09-04 2020-07-21 四川省建筑医院 一种骨科治疗术后给药引流装置
CN110585497A (zh) * 2019-10-12 2019-12-20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内蒙古自治区肿瘤医院) 一种乳腺外科手术中用负压引流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23147A (zh) 一种腹部积液引流装置
CN109695748A (zh) 一种双联阀门装置
CN112413161A (zh) 一种防堵球阀
TWI712711B (zh) 梭口機及具有此梭口機之編織機
CN205350311U (zh) 具有强制润滑组件的减速器箱体
CN117052679A (zh) 一种具有多级减速功能的叶轮泵及其构成的洗涤装置
CN102937060B (zh) 流体自动切换阀
CN110425782A (zh) 一种高浓度冰浆制取、储存及输送系统
CN110410317A (zh) 一种回流式轻油齿轮泵
CN106050681A (zh) 双出水口水泵
CN110094538B (zh) 一种基于压差抽取及虹吸尽排的原油输送用管道球阀
CN212177911U (zh) 单通道阀门及污水处理设备
CN211230785U (zh) 一种节油式三缸往复式隔膜泵
CN103977633A (zh) 压滤机过滤自动加药系统
CN208138133U (zh) 一种双驱动人字齿齿轮泵装置
CN208038192U (zh) 一种一体化智能净水设备
CN112413153A (zh) 一种防堵口阀门
CN216056692U (zh) 一种自动控制的综合闸门供电装置
CN217939225U (zh) 一种智能分流低温咖啡萃取装置
CN205802944U (zh) 一种灌装装置
CN216769908U (zh) 一种硅酮密封胶生产的冷却装置
CN215589793U (zh) 一种空调冰箱注塑件注塑生产用自动上料机
CN220227214U (zh) 一种助吸结构及乳化液泵
CN113446693A (zh) 一种智慧建筑新风系统
CN115920152B (zh) 一种icu重症患者用引流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204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