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20313A - 鞋底及鞋 - Google Patents

鞋底及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20313A
CN112020313A CN201980024795.0A CN201980024795A CN112020313A CN 112020313 A CN112020313 A CN 112020313A CN 201980024795 A CN201980024795 A CN 201980024795A CN 112020313 A CN112020313 A CN 1120203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p
sole
forming region
protrusions
proj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479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20313B (zh
Inventor
野崎知裕
田洼隆志
渡边喜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hin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hin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hin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hin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0203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203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203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203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13/00Soles; Sole-and-heel integral units
    • A43B13/14Soles; Sole-and-heel integra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ve form
    • A43B13/22Soles made slip-preventing or wear-resisting, e.g. by impregnation or spreading a wear-resisting lay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CFASTENINGS OR ATTACHMENTS OF FOOTWEAR; LACES IN GENERAL
    • A43C15/00Non-skid devices or attachments

Landscapes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鞋底,在发挥良好的耐滑性的同时,物体难以附着到下表面,即使物体附着到下表面,也能够容易地将该物体剥落。该鞋底具备鞋底主体(11)、以相互隔开间隙的状态从鞋底主体(11)中的前侧部分(11a)以及后侧部分(11b)的下表面的大致整个区域向下设置的多个防滑突起(12),在前侧部分(11a)以及后侧部分(11b)的下表面的大致整个区域形成为平面状的鞋底(10)中,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动摩擦系数为0.3以上,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粘性物质附着量为1.5g以下,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粘性物质剥离弯曲次数为30次以下。

Description

鞋底及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鞋底和具备该鞋底的鞋。
背景技术
作为提高耐滑性的鞋底(耐滑性鞋底),以往提出有多种的鞋底。例如,本申请人开发了专利文献1的耐滑性鞋底。专利文献1的耐滑性鞋底的特征如下:具有在基台部的长度方向上设置规定间隔而形成于所述基台部的接地侧表面的多个接地凸部,所述各接地凸部具有V字形状的横截面,在与所述基台部的根部位形成有倾斜加强部,并且由在20℃下的JIS-A硬度为45~80度的弹性聚合物形成(该文献的权利要求1)。专利文献1的耐滑性鞋底即使在处于易滑状态的地面等,也可以稳定地步行(该文献的第0021段)。专利文献1的耐滑性鞋底即使处于地面易滑环境的工厂、厨房等也难以滑倒的情况成为话题,从而成为热销商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6/003740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从食品工厂、厨房等报告了专利文献1的耐滑性鞋底的下述缺点:若穿着该耐滑性鞋底在掉落有饭粒、面等具有一定粘性的物体的地面上步行,则该物体以进入所述接地凸部的间隙的状态而容易附着,还不容易将像这样地附着的物体从鞋底下表面剥落。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鞋底,在发挥良好的耐滑性的同时,使物体难以附着到下表面,即使物体附着到下表面,也能够容易地将该物体剥落。此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该鞋底的鞋。
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
上述技术问题是通过提供一种鞋底而解决的,该鞋底具备:
鞋底主体,由配置于脚心的下侧的中间部分、位于比中间部分更靠脚尖侧的前侧部分、以及位于比中间部分更靠脚跟侧的后侧部分构成;
多个防滑突起,以相互隔开间隙的状态从鞋底主体中的前侧部分以及后侧部分的下表面的大致整个区域向下设置,
鞋底主体中的前侧部分以及后侧部分的下表面的大致整个区域形成为平面状,
该鞋底的特征在于,
鞋底的下表面侧的设置有防滑突起的区域(以下称为“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动摩擦系数为0.3以上,
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粘性物质附着量为1.5g以下,
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粘性物质剥离弯曲次数为30次以下。
本说明书中,动摩擦系数、粘性物质附着量、粘性物质剥离弯曲次数等术语的意思如下。
[动摩擦系数]
本说明书中,“动摩擦系数”是指根据“JIS T 8101:安全鞋”中的“9.7耐滑试验”(润滑液:甘油水溶液,试验地板:不锈钢板)而测量的动摩擦系数。
[粘性物质附着量]
本说明书中,“粘性物质附着量”是指根据下述步骤A1~A8求出的重量差△M。
(1)步骤A1
准备测量对象的鞋底的试样(5cm(长)×5cm(宽))。
(2)步骤A2
测量鞋底的试样的重量(以下设为“初始重量M0”)。
(3)步骤A3
将“JIS Z 8901:试验用粉体以及试验用粒子”中的试验用粉体1-7种(关东垆坶质土)(25g)和“JIS K 8295:甘油水溶液(试剂)”中的特级甘油(21g)混合,得到粘性材料。
(4)步骤A4
在水平的铝板的上表面,将在上述步骤A3中得到的粘性材料以10cm(长)×10cm(宽)×2mm(厚)铺展。
(5)步骤A5
将在上述步骤A2中测量了初始重量M0的鞋底的试样的接地面朝向下侧,静置于在上述步骤A4中铺展于铝板上表面的粘性材料的中央部的上表面。
(6)步骤A6
从鞋底的试样的上表面侧向下施加10秒钟5kg重的载荷,将试样的接地面按压至粘性材料。
(7)步骤A7
轻轻地取出完成步骤A6后的鞋底的试样,测量其重量(以下设为“加压后重量M1”)。
(8)步骤A8
将根据△M=M1-M0计算出的△M[g]的值作为粘性物质附着量。
[粘性物质剥离弯曲次数]
本说明书中,“粘性物质剥离弯曲次数”是指根据下述步骤B1~B8求出的弯曲次数N。
(1)步骤B1
准备测量对象的鞋底的试样(30cm(纵)×15cm(横)),以其接地面向上的状态放置于水平面上。
(2)步骤B2
准备密度为0.345±0.01[g/cm3]、加压时收缩率为80±2[%]、最大剥离载荷为5.6±0.2[N]的粘土。
(3)步骤B3
如图8的(a)所示,将在步骤B2中得到的粘土50揉成球状,将该揉成的粘土50静置于在步骤B1中水平放置的鞋底的试样60的接地面中该图所示的部位。
(4)步骤B4
如图8的(b)所示,在完成步骤B3后的粘土50的上方载置离型纸70。
(5)步骤B5
如图8的(c)所示,从离型纸70的上方载置铝板80,从铝板80的上侧向下施加10秒钟10kg的载荷,使粘土50粘接于鞋底的试样60的接地面。
(6)步骤B6
从完成步骤B5后的鞋底的试样60取下铝板80以及离型纸70,将该试样60以接地面朝向下侧的状态静置在如图8的(d)所示的弯曲装置90的水平台91的上表面。在试样60的前端安装弯曲装置90的钩92,使距试样60的后端13cm的上表面为由弯曲装置90的压板93压住的状态。
(7)步骤B7
转动弯曲装置90的手柄94来卷起金属丝(wire)95,如图8的(e)所示,使鞋底的试样60弯曲后,转回手柄94进行返回至图8的(d)的状态的弯曲操作。弯曲操作进行至试样60的弯曲角度θ达到120°为止,各弯曲以3秒钟为周期重复进行。
(8)步骤B8
测量粘土50从鞋底的试样60剥离所需要的弯曲次数N,将该弯曲次数N作为粘性物质剥离弯曲次数[次]。
[密度]
本说明书中,粘土的“密度”(参照上述步骤B2)是根据“JIS K 6268”的方法测量而得的值。
[加压时收缩率]
本说明书中,粘土的“加压时收缩率”(参照上述步骤B2)是根据下述步骤C1~C5求出的收缩率R。
(1)步骤C1
使测量对象的粘土形成为直径为20mm、高度为25mm(以下设为“初始高度H0”)的圆柱状。
(2)步骤C2
将在步骤C1中得到的粘土以其高度方向相对于水平面大致垂直的状态直立设置在水平面上。
(3)步骤C3
对在步骤C2中直立设置的粘土的上端面,从上侧向下施加10秒钟1.1kg的载荷。
(4)步骤C4
测量完成步骤C3后的粘土的高度(以下设为“加压后高度H1”)。
(5)步骤C5
将根据R=(H0-H1)÷H0×100计算出的R[%]的值作为该粘土的加压时收缩率[%]。
[最大剥离载荷]
本说明书中,将粘土的“最大剥离载荷”(参照上述的步骤B2)设为根据下述步骤D1~D5测量的最大载荷F。
(1)步骤D1
如图9的(a)所示,准备由钩101和按压板102构成的按压件100。使其为在按压板102的下表面粘贴有双面胶带103的状态。
(2)步骤D2
如图9的(b)所示,将测量对象的粘土50形成为5cm(长)×5cm(宽)×1cm(厚),静置于水平放置的不锈钢板110的上表面。
(3)步骤D3
如图9的(c)所示,从按压件100的按压板102的上侧朝向下侧施加10秒钟3.2kg的载荷,将粘土50按压至不锈钢板110。
(4)步骤D4
如图9的(d)所示,在完成步骤D3后的按压件100的钩101安装拉力计120,逐渐向竖直方向上侧拉拽,使粘土50从不锈钢板110剥离。
(5)步骤D5
读取在步骤D4中粘土50从不锈钢板110剥离时的拉力计的载荷(最大载荷F),将该最大载荷F作为粘土的最大剥离载荷[N]。
本发明的鞋底不仅上述的动摩擦系数大至0.3以上,具有良好的耐滑性,而且粘性物质附着量为1.5g以下,所以粘性物质变得难以附着。此外,由于粘性物质剥离弯曲次数少至30次以下,因此即使物体附着在下表面(接地面)的防滑突起形成区域,也可以将该物体容易地剥落。因此,本发明的鞋底能够适当地在掉落有饭粒、面等具有一定粘性的物体的地面上步行,可以适宜在食品工厂、厨房等使用。
本发明的鞋底中,防滑突起的形态并没有特别地限定,但是优选为各自形成三棱柱状。此时,优选为,将防滑突起分别配置于防滑突起形成区域中形成六边形格子的格点的位置,并且,以将一个防滑突起和与该一个防滑突起相邻的其他的防滑突起它们的下端面形成的三角形的朝向为逆向的方式设置。这是因为能够确认到,与将防滑突起设为圆柱状、四棱柱状等其他形态的情况、或将防滑突起设为配置在形成四边形格子的格点的位置等其他的配置的情况相比较,可以均衡地提高动摩擦系数、粘性物质附着量和粘性物质剥离弯曲次数。
还优选为在本发明的鞋底中,使防滑突起的上端侧部分形成为越靠近该防滑突起的上端而变得越粗,将各个防滑突起的外周面和鞋底主体的下表面以竖直截面呈圆弧状连接。这是因为,若防滑突起的外周面和鞋底主体的下表面的连接部分呈尖锐的角部,则容易变成物体卡在该角部的状态,而若将它们以竖直截面呈圆弧状而连接,使所述角部变圆,则可以使物体难以堵塞在该部分。
本发明的鞋底中,防滑突起的下端面的面积的总和S2相对于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面积S1的比S2/S1并无特别限定。但是,若将比S2/S1设得较小,则必然地有鞋底和地面的接触面积也变小,从而存在难以确保鞋底的耐滑性的风险。此外,由于防滑突起变细或防滑突起的根数变少,因此有通过防滑突起无法承受步行者的体重的风险。因此,比S2/S1优选为0.1以上。比S2/S1更优选为0.1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2以上。
另一方面,若使比S2/S1过大,则必然地相邻的防滑突起的间隙变窄,不仅物体变得容易堵塞在该间隙,还有一时堵塞在该间隙的物体就变得难以剥离的风险。因此,比S2/S1通常设为0.7以下。比S2/S1优选为0.5以下,更优选为0.4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3以下。
本发明的鞋底中,相邻的防滑突起的间隙的宽度W1也并无特别限定。但是,若相邻的防滑突起的间隙的宽度W1过窄,则不仅物体变得容易堵塞在该间隙,还有一时堵塞在该间隙的物体就变得难以剥离的风险。因此,间隙的宽度W1(相邻的防滑突起的下端侧的间隙中最窄的部分的宽度。下同)通常设为1mm以上。间隙的宽度W1优选为3mm以上,更优选为4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mm以上。
另一方面,若使相邻的防滑突起的间隙过大,则必然地上述的比S2/S1变小,从而有难以确保鞋底的耐滑性的风险。因此,相邻的防滑突起的间隙的宽度W1通常设为20mm以下。间隙的宽度W1优选为15mm以下,更优选为12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mm以下。
本发明的鞋底中,各个防滑突起的下端面的面积也并无特别限定。但是,若各个防滑突起的下端面的面积过小,则变得难以确保地面和鞋底的接地面,从而不仅难以提高耐滑性,也有难以维持各个防滑突起的强度的风险。因此,各个防滑突起的下端面的面积(接地部分的面积。下同)通常设为10mm2以上。各个防滑突起的下端面的面积优选为20mm2,更优选为30mm2,进一步优选为40mm2,更优选为50mm2
另一方面,若各个防滑突起的下端面的面积过大,则必然地防滑突起的根数变少,从而不仅形成在鞋底的下表面侧的边缘(edge)数变少,还有防滑突起变粗而难以弹性变形、难以维持鞋底的耐滑性(特别是在被水弄湿的地面或散落粉末等的地面上的耐滑性)的风险。因此,各个防滑突起的下端面的面积通常设为500mm2以下。各个防滑突起的下端面的面积优选为300mm2以下,更优选为200m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mm2以下。
本发明的鞋底中,防滑突起形成区域中每1cm2单位面积的防滑突起的个数(以下,有时称为“防滑突起的数量密度”)也并无特别限定。但是,若防滑突起的数量密度过小,则同样地防滑突起的根数变少,形成于鞋底的下表面侧的边缘数变少,有难以维持鞋底的耐滑性(特别是在被水弄湿的地面或散落粉末等的地面上的耐滑性)的风险。因此,防滑突起的数量密度优选为0.2个/cm2以上。防滑突起的数量密度优选为0.2个/cm2以上。防滑突起的数量密度更优选为0.3个/c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4个/cm2以上。
另一方面,若防滑突起的数量密度过大,则必然地各个防滑突起变细,有难以维持各个防滑突起的强度的风险。此外,由于防滑突起通常由模具成形,结果导致防滑突起的成形也变难。因此,防滑突起的数量密度优选为2个/cm2以下。防滑突起的数量密度更优选为1.5个/c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个/cm2以下。
本发明的鞋底中,防滑突起的高度也并无特别限定。但是,若防滑突起过低,则防滑突起变得难以弹性变形,有难以维持鞋底的耐滑性的风险。因此,防滑突起的高度通常设为1mm以上。防滑突起的高度优选为1.5mm以上,更优选为2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5mm以上。
另一方面,若防滑突起过高,则不仅难以维持防滑突起的强度,也有鞋底不稳定而难以步行的风险。因此,防滑突起的高度优选为10mm以下。防滑突起的高度更优选为7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mm以下。
本发明的鞋底中,也可以将在鞋底的下表面侧设置有防滑突起的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外缘部设为不存在其他的突起等的状态。但是,在该情况下,在步行时等的鞋底中,仅防滑突起的下端面与步行面接触,变成仅由防滑突起来支承步行者等的大致全部体重的状态。因此,步行时的防滑突起存在容易被压碎或弯曲等变形,从而导致步行变得不稳定的风险。因此,本发明的鞋底中还优选采用以下的构成。
即,构成为用具有与防滑突起大致相同高度的框状突起将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外缘部包围。像这样,通过用框状突起将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外缘部包围,可以将步行者的体重分散于框状突起,能够减小防滑突起所承受的载荷。由于框状突起沿着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外缘部大致连续地设置,因此能够牢固地承受住步行者的体重。因此,可以使防滑突起在步行时等难以变形,从而提高步行时等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鞋底并没有特别限定其用途,能够使各种鞋具备本发明的鞋底。其中,能够适宜地作为在掉落粘性物质较多的食品工厂、厨房等穿着的鞋来使用。本发明的鞋底可以是以与鞋一体地形成的状态提供,也可以是以相对于现有的鞋可拆装的状态提供。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鞋底,在发挥良好的耐滑性的同时,物体难以附着到下表面,即使物体附着到下表面,也能够容易地将该物体剥落。此外,还可以提供一种具备该鞋底的鞋。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从下表面(接地面)侧观察本发明的鞋底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从下表面(接地面)侧观察图1的鞋底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3是示出将图1的鞋底按照图2中的A-A平面切断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在本发明的鞋底中防滑突起的形态的变形的图。
图5是说明步行时的鞋底主体的弯曲的图。
图6是示出在本发明的鞋底中、三棱柱状的配置于六边形格子的格点的情况下的防滑突起的尺寸和配置的变形的图。
图7是示出实验中使用的试样的图。
图8是说明粘性物质剥离弯曲次数的测量方法的图。
图9是说明最大剥离载荷的测量方法的图。
图10是示出从下表面(接地面)侧观察本发明的鞋底、且是未在图1的鞋底中设置相当于空缺区域α的部分的方案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11是示出从下表面(接地面)侧观察本发明的鞋底、且是在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外缘部设置有框状突起的方案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12是示出从下表面(接地面)侧观察本发明的鞋底、且是防滑突起形成区域分割为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而设置、在前侧部分中的防滑突起形成区域与后侧部分中的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各自的外缘部设置有框状突起的方案的状态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本发明的鞋底
1.1鞋底的概要
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鞋底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更具体的说明。图1是示出从下表面(接地面)侧观察本发明的鞋底10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从下表面(接地面)侧观察图1的鞋底10的状态的仰视图。图3是示出将图1的鞋底10按照图2中的A-A平面切断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鞋底10具有鞋底主体11和多个防滑突起12。
1.2鞋底主体
鞋底主体11的外周形状形成为大致脚掌状,由前侧部分11a、后侧部分11b和中间部分11c构成。前侧部分11a为配置于脚的脚尖侧部分的下侧的部分,后侧部分11b为配置于脚的脚跟侧部分的下侧的部分,中间部分11c为配置于脚的脚心的下侧的部分。前侧部分11a的下表面和后侧部分11b的下表面的大致整个区域形成为平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部分11c的下表面的大致整个区域也形成为平面状,使得前侧部分11a的下表面、中间部分11c的下表面和后侧部分11b的下表面在同一平面上形成连续的平面状。
1.2防滑突起
防滑突起12从鞋底主体11中的、至少前侧部分11a以及后侧部分11b的下表面的大致整个区域以相互隔开间隙的状态向下设置。在中间部分11c的下表面的大致整个区域也能够设置防滑突起12,但是由于中间部分11c是位于脚心的下侧的部分,因此中间部分11c所承受的载荷与前侧部分11a或后侧部分11b所承受的载荷相比较小,即使在中间部分11c的下表面的大致整个区域设置防滑突起12,对鞋底10的耐滑性的贡献度也较小。特别地,中间部分11c中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对鞋底10的耐滑性的贡献度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间部分11c的前后方向中间部设置未设有防滑突起12的空缺区域α(图1以及图2中用虚线示出的部分)。该空缺区域α成为物体难以附着、并且暂时附着的物体易于剥落的部分。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采用,但空缺区域α也能够设置在鞋底主体11的外缘部。
在本发明的鞋底10中,鞋底10的下表面侧设置有防滑突起12的区域(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动摩擦系数为0.3以上,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粘性物质附着量为1.5g以下,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粘性物质剥离弯曲次数为30次以下。
其中,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动摩擦系数成为鞋底10的耐滑性的指标,该动摩擦系数的值越大则鞋底10的耐滑性越优异。在这方面,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鞋底10的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动摩擦系数高达0.3以上,发挥了优异的耐滑性。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动摩擦系数优选为0.35以上,更优选为0.4以上。在本发明的鞋底10中,也可以将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动摩擦系数进一步提高至0.5以上或0.6以上或0.7以上(后述的实施例3)。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动摩擦系数的上限并无特别限定,但是由于本发明的鞋底10还考虑到粘性物质的附着难度、剥落容易度,所以推测动摩擦系数的值难以超过1。
此外,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粘性物质附着量成为粘性物质对鞋底10的附着难度的指标,该粘性物质附着量越少则粘性物质越难以附着到鞋底10。在这方面,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鞋底10的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粘性物质附着量少至1.5g以下,粘性物质难以附着。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粘性物质附着量优选为1g以下,更优选为0.5g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2g以下。在本发明的鞋底10中,也可以将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粘性物质附着量进一步减少至0.15以下(后述的实施例3)或0.1以下(后述的实施例2)。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粘性物质附着量的下限并无特别限定,但是由于本发明的鞋底10还考虑到耐滑性,所以推测粘性物质附着量的值难以低于0.01。
进而,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粘性物质剥离弯曲次数成为一时附着到鞋底10的粘性物质的剥落容易度的指标,该粘性物质剥离弯曲次数越少,粘性物质越容易从鞋底10剥落。在这方面,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鞋底10的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粘性物质剥离弯曲次数少至30次以下,一时附着的粘性物质容易剥落。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粘性物质剥离弯曲次数优选为25次以下,更优选为20次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次以下。在本发明的鞋底10中,也可以将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粘性物质剥离弯曲次数进一步减少至10次以下(后述的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2)。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粘性物质剥离弯曲次数的下限并无特别限定,但是通常推测难以低于1次。
在本发明的鞋底10中,防滑突起12的形态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如图4的(a)所示,可以将防滑突起12形成为三棱柱状,如图4的(b)所示,也可以将防滑突起12形成为圆柱状,如图4的(c)所示,还可以将防滑突起12形成为四棱柱状。防滑突起12也能够形成为上述的三棱柱、四棱柱以外的多棱柱状(六棱柱状或八棱柱状等),也能够形成为椭圆柱状。只要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动摩擦系数为0.3以上,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粘性物质附着量为1.5g以下,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粘性物质剥离弯曲次数为30次以下,则防滑突起12能够采用任何形态。在图1~图3的鞋底10中,将防滑突起12设为三棱柱状。
此外,各个防滑突起12的粗度可以设为从其上端侧(与鞋底主体11的下表面连接的一侧)到下端侧(设置在步行面的一侧)为恒定的,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使各个防滑突起12的上端12b侧部分形成为越靠近防滑突起12的上端(面向该图的纸面为左侧的端部)则变得越粗(参照图3的扩径部12c)。因此,成为防滑突起12的强度被扩径部12c提高的状态。除此之外,将各个防滑突起12中的扩径部12c的外周面形成为竖直截面为圆弧状,使防滑突起12的外周面和鞋底主体11的下表面平滑地连接。因此,由防滑突起12的外周面和鞋底主体11的下表面形成的角部变圆,使物体变得难以堵塞在该角部。由此,可以将鞋底10的防滑突起形成区域中的粘性物质附着量和粘性物质剥离弯曲次数进一步减少。除此之外,还可以容易地进行用模具使鞋底10成形后的脱模。
在本发明的鞋底10中,防滑突起12的配置也并无特别限定。只要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动摩擦系数为0.3以上,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粘性物质附着量为1.5g以下,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粘性物质剥离弯曲次数为30次以下,则防滑突起12的配置可以以任何方式设定。例如,如图4的(a)所示,可以将防滑突起12分别配置在形成六边形格子(参照该图中的细虚线)的格点(参照该图中的黑圆)的位置,如图4的(b)以及图4的(c)所示,也可以将防滑突起12分别配置在形成四边形格子(参照该图中的细虚线)的格点(参照该图中的黑圆)的位置。此外,虽未图示,还可以将防滑突起12分别配置在形成三角形格子的格点的位置。如上述那样,本发明的鞋底10的鞋底主体11的下表面形成为平面状,结果为通过像这样有规律地重复配置多个防滑突起12,从而不论设置防滑突起12的位置如何,均能够发挥稳定的耐滑性。像这样,在将多个防滑突起12配置于格点位置的情况下,如图2的放大部分所示,上述的防滑突起的下端面的面积的总和S2相对于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面积S1的比S1/S2,能够通过计算防滑突起12的下端面中单位格子UL所包含的部分(该图中用网格阴影示出的部分)的面积相对于单位格子UL的面积的比来求出。
但是,若考虑作为上述粘性物质剥离弯曲次数能够测量的程度以上的粘性物质的剥落容易度,则如图4的(a)所示,优选将防滑突起12分别配置于形成六边形格子的格点的位置。
这是因为,即使将鞋底主体11形成为平面状,鞋底10在步行时也如图5所示,成为弯曲的状态。图5是说明步行时的鞋底主体11的弯曲的图。若鞋底主体11弯曲,则相邻的防滑突起12的间隙β(该图中用网格阴影示出的部分)变成在防滑突起12的下端12a侧扩展的状态。因此,即使物体堵塞在防滑突起12的间隙β中,也容易在鞋底主体11弯曲时(在步行时,使鞋底10着地时或用鞋底10蹬地面时等)使该物体剥落。若防滑突起12的间隙β连续为线状,则防滑突起12的间隙β中堵塞的物体更容易剥落。
在这方面,原因如下,如图4的(b)以及图4的(c)所示,在将防滑突起12分别配置于形成四边形格子的格点的位置的情况下,间隙β只形成共计2个方向:与鞋底10的左右方向平行的方向(该图中粗虚线L的方向)、与鞋底10的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向(该图中粗虚线L90°的方向),但是如图4的(a)所示,若将防滑突起12分别配置于形成六边形格子的格点的位置,则间隙β形成共计3个方向:与鞋底10的左右方向平行的方向(该图中粗虚线L的方向)、相对于鞋底10的左右方向呈60°的方向(该图中粗虚线L60°的方向)、相对于鞋底10的左右方向呈120°的方向(该图中粗虚线L120°的方向),所以可以在步行时等更容易地剥落相邻的防滑突起12的间隙β中堵塞的物体。
在图1~图2的鞋底10中,将三棱柱状的防滑突起12分别配置于形成六边形格子的格点的位置。将一个防滑突起12和与该一个防滑突起12相邻的其他的防滑突起设为使它们的下端面形成的三角形的朝向为逆向。由此,将防滑突起12一定程度致密地配置来提高鞋底10的耐滑性的同时,也较宽地确保图4的(a)中沿着粗虚线L、L60°、L120°的间隙β的宽度(参照图2的间隙W1),从而不仅可以使物体难以堵塞在防滑突起12的间隙β中,而且还可以使间隙β中堵塞的物体容易剥落。
在图6中示出本发明的鞋底中、三棱柱状的配置于六边形格子的格点的情况下的防滑突起的尺寸、配置的变形。像这样,即使是在将三棱柱状的防滑突起12配置在六边形格子的格点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相邻的防滑突起12的间隙的宽度W1(图2)、防滑突起12的下端面的最大宽度W2(图2)、扩径部12c的宽度W3(图2)变化,从而根据用途等选择适当的鞋底10。同样地,还能够使防滑突起的高度H1(图3)、扩径部12c的高度H2(图3)变化。
然而,关于上述的空缺区域α,该空缺区域α并不是必须设置的类型。图10是示出从下表面(接地面)侧观察本发明的鞋底10、且是在图1的鞋底10中未设置相当于空缺区域α的部分的方案的状态的仰视图。图10的方案的鞋底10不具有在图1所示的方案的鞋底10中设置的空缺区域α,在其下表面(接地面)的大致整个区域中大致均匀地设置有多个防滑突起12(其下表面的大致整个区域成为“防滑突起形成区域”)。与图1所示的方案的鞋底10相比较,图10的方案的鞋底10虽然对于作为鞋底整体的粘性物质的附着难度、剥落容易度有几分不利,但对于作为鞋底整体的防滑性变得有利。此外,图10的方案的鞋底10能够提高形成鞋底10的片材的成品率等,在制造成本方面也是有利的。
1.3鞋底的成形材料
上述的防滑突起12可以是将与鞋底主体11单独地形成的物体在事后固定于鞋底主体11的防滑突起,但是通常设为相对于鞋底主体11一体地成形(注塑成形)。鞋底10的成形材料能够采用以往的用于鞋底10的成形的各种橡胶、弹性体等。更具体而言,能够将由选自合成橡胶、天然橡胶、热塑性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S)、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SIS)、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聚氨酯以及聚氯乙烯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弹性聚合物和橡胶掺混剂构成的物质作为鞋底10的成形材料使用。
鞋底10的硬度根据鞋底10的成形材料等而不同,并无特别限定。但是,若鞋底10太过柔软,则有难以维持防滑突起12的强度的风险。因此,在用橡胶形成鞋底10的情况下,其硬度(用A硬度计测量的值。以下,在橡胶的情况中相同)通常设为10度以上,优选为20度以上,更优选为30度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5度以上。此外,用EVA形成鞋底10的情况下,其硬度(用E硬度计测量的值。以下,在EVA的情况中相同)优选为10度以上,更优选为20度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度以上。
然而,若鞋底10过硬,则防滑突起12变得难以弹性变形,难以贴合步行面,有难以得到所期望的耐滑性的风险。此外,还有鞋底10的缓冲性降低、使鞋的穿着舒适度变差的风险。因此,在用橡胶形成鞋底10的情况下,其硬度优选为70度以下,更优选为60度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度以下。此外,在用EVA形成鞋底10的情况下,其硬度通常设为70度以下,优选为60度以下,更优选为50度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度以下。
1.4其他
另外,至此说明的鞋底10(图1或图10所示的鞋底10)均是在鞋底10的下表面侧中设置有防滑突起12的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外缘部不存在其他的突起等。因此,在步行时等,仅防滑突起12的下端面与步行面接触,变成仅由防滑突起12来支承步行者等的大致全部体重的状态。因此,存在步行时的防滑突起12容易由于步行者的体重而变形、使步行变得不稳定的风险。
这样的不良情况例如能够通过采用图11所示的构成来消除。图11是示出从下表面(接地面)侧观察本发明的鞋底10、且是在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外缘部设置有框状突起14的方案的状态的仰视图。图11所示的鞋底10中,框状突起14与鞋底主体11一体地成形,框状突起14的高度和防滑突起12a的高度H1(参照图3)相同。换言之,将防滑突起12a的下端面设为和框状突起14的下端面相同的高度。该框状突起14以将鞋底主体11的遍及大致整体(前侧部分11a、后侧部分11b以及中间部分11c)的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整个周部包围的方式连续地设置。
因此,在步行时等,不仅防滑突起12的下端面接地,框状突起14的下端面也接地,从而能够将步行者的体重分散于框状突起14,可以提高步行时等的稳定性。在图11所示的例中,在框状突起14的前端部分(脚尖部分)和后端部分(脚跟部分)分别设置前侧防滑凸条16和后侧防滑凸条17,进一步提高鞋底10的耐滑性。
此外,在框状突起14的内周侧的根部分设置加强部15。变成框状突起14的强度被该加强部15提高的状态。加强部15的表面与上述防滑突起12的扩径部12c的外周面同样地,形成为竖直截面为圆弧状,使框状突起14的内周侧的壁面和鞋底主体11的下表面平滑地连接。因此,由框状突起14的内周侧的壁面和鞋底主体11的下表面形成的角部变圆,使物体难以堵塞在该角部。除此之外,还可以容易地进行用模具使鞋底10成形后的脱模。
图12是示出从下表面(接地面)侧观察本发明的鞋底10、且是防滑突起形成区域分割为前侧部分11a和后侧部分11b而设置、在前侧部分11a中的防滑突起形成区域与后侧部分11b中的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各自的外缘部设置有框状突起(前侧框状突起14a以及后侧框状突起14b)的方案的状态的仰视图。如图12所示,在将防滑突起形成区域分割为多个部分而设置的情况下,框状突起14也能够以按照各个防滑突起形成区域而分离的状态设置。
1.5小结
上述本发明的鞋底10在发挥良好的耐滑性的同时,物体难以附着到下表面,即使物体附着到下表面,也能够容易地将该物体剥落。
2.实验
2.1实验方法
为了确认本发明的鞋底的性能,制作属于本发明的鞋底的技术范围的、实施例1的鞋底的试样(图7的(a))、实施例2的鞋底的试样(图7的(b))以及实施例3的鞋底的试样(图7的(c)),对于实施例1~实施例3的各自的试样,进行测量动摩擦系数、粘性物质附着量以及粘性物质剥离弯曲次数的实验。此外,作为比较例1,制成上述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6/003740号)中记载的鞋底的试样(图7的(d)),测量比较例1的试样的动摩擦系数、粘性物质附着量以及粘性物质剥离弯曲次数。图7是示出实验中使用的试样的图。
动摩擦系数、粘性物质附着量以及粘性物质剥离弯曲次数通过上述的方法测量。为了公平起见,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以及比较例1的试样均由A硬度为58度的NBR配方形成。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以及比较例1的试样中的防滑突起的尺寸等如下述表1所示的那样。
[表1]
Figure BDA0002715937200000161
2.2实验结果
实施例1~实施例3以及比较例1的试样的动摩擦系数、粘性物质附着量以及粘性物质剥离弯曲次数分别如下述表2所示。在下述表2中,将满足了本发明的鞋底中作为动摩擦系数要求的0.3以上这一条件的值用粗体字表示,将满足了作为粘性物质附着量要求的1.5g以下这一条件的值用粗体字表示,将满足了作为粘性物质剥离弯曲次数要求的30次以下这一条件的值用粗体字表示。
[表2]
Figure BDA0002715937200000171
※表示即使弯曲次数超过50次,粘性物质也未剥离。
若观察上述表2,在比较例1的试样中,虽然动摩擦系数的值非常高的达到0.851,但是粘性物质附着量的值为2.16g,粘性物质弯曲剥离次数的值为50次以上,均为最差的。由此,证实了虽然比较例1的试样发挥优异的耐滑性,但是粘性物质容易附着,并且一时附着的粘性物质难以剥落。
另一方面,对于实施例1~实施例3的试样,虽然动摩擦系数的值不及比较例1的试样,但依旧示出了0.45以上的优异的值。特别地,在实施例1的试样中,其动摩擦系数的值达到0.49以上。由此可知,虽然实施例1~实施例3的试样在耐滑性上不及比较例1的试样,但依旧能够发挥良好的耐滑性。
此外,在实施例1~实施例3的试样中,粘性物质附着量的值均为1g以下,与比较例1的试样相比较,均为其三分之一以下。其中,实施例2的试样的粘性物质附着量的值为0.4g,为比较例1的试样的五分之一以下。由此可知,与比较例1的试样相比较,实施例1~实施例3的试样极其难以附着粘性物质。
进而,在实施例1~实施例3的试样中,粘性物质剥离弯曲次数的值均为20次以下,与比较例1的试样相比较,为其二分之一以下。其中,实施例1、实施例2的试样的粘性物质剥离弯曲次数的值为16次,与比较例1的试样相比较,为其三分之一以下。由此可知,与比较例1的试样相比较,实施例1~实施例3的试样中一时附着的粘性物质极其容易剥落。
附图标记说明
10 鞋底
11 鞋底主体
11a 前侧部分
11b 后侧部分
11c 中间部分
12 防滑突起
12a 防滑突起的下端
12b 防滑突起的上端
12c 扩径部
14 框状突起
14a 前侧框状突起
14b 后侧框状突起
15 加强部
16 前侧防滑凸条
17 后侧防滑凸条
50 粘土
60 试样
70 离型纸
80 铝板
90 弯曲装置
91 水平台
92 钩
93 压板
94 手柄
95 金属丝
100 按压件
101 钩
102 按压板
103 双面胶带
110 不锈钢板
120 拉力计
H1 防滑突起的高度
H2 扩径部的高度
W1 相邻的防滑突起的间隙的宽度
W1.1 相邻的防滑突起的间隙的前后宽度
W1.2 相邻的防滑突起的间隙的左右宽度
W2 防滑突起的下端面的最大宽度
W3 扩径部的宽度
W4 防滑突起的下端面的最小宽度
α 空缺区域
β 相邻的防滑突起的间隙。

Claims (10)

1.一种鞋底,具备:
鞋底主体,由配置于脚心的下侧的中间部分、位于比中间部分更靠脚尖侧的前侧部分、以及位于比中间部分更靠脚跟侧的后侧部分构成;
多个防滑突起,以相互隔开间隙的状态从鞋底主体中的前侧部分以及后侧部分的下表面的大致整个区域向下设置,
鞋底主体中的前侧部分以及后侧部分的下表面的大致整个区域形成为平面状,
该鞋底的特征在于,
鞋底的下表面侧的设置有防滑突起的区域即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动摩擦系数为0.3以上,
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粘性物质附着量为1.5g以下,
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粘性物质剥离弯曲次数为30次以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
防滑突起各自形成为三棱柱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
防滑突起分别配置于防滑突起形成区域中形成六边形格子的格点的位置,并且
一个防滑突起和与该一个防滑突起相邻的其他的防滑突起被设置为它们的下端面形成的三角形的朝向为逆向。
4.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
防滑突起的上端侧部分形成为随着靠近该防滑突起的上端而变粗,
各个防滑突起的外周面和鞋底主体的下表面以竖直截面为圆弧状的方式连接。
5.如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
防滑突起的下端面的面积的总和S2相对于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面积S1的比S2/S1设为0.1~0.5。
6.如权利要求1~5的任一项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
相邻的防滑突起的间隙的宽度W1设为1~10mm。
7.如权利要求1~6的任一项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
防滑突起的下端面的面积设为10~500mm2
8.如权利要求1~7的任一项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
防滑突起形成区域中每1cm2单位面积的防滑突起的个数设为0.2~2个。
9.如权利要求1~8的任一项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
防滑突起的高度设为1~10mm。
10.如权利要求1~9的任一项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
防滑突起形成区域的外缘部被具有和防滑突起大致相同高度的框状突起包围。
CN201980024795.0A 2018-04-10 2019-04-05 鞋底及鞋 Active CN1120203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75773 2018-04-10
JP2018-075773 2018-04-10
PCT/JP2019/015191 WO2019198645A1 (ja) 2018-04-10 2019-04-05 靴底及び靴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20313A true CN112020313A (zh) 2020-12-01
CN112020313B CN112020313B (zh) 2022-03-11

Family

ID=681640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4795.0A Active CN112020313B (zh) 2018-04-10 2019-04-05 鞋底及鞋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920757B2 (zh)
KR (1) KR102422086B1 (zh)
CN (1) CN112020313B (zh)
WO (1) WO2019198645A1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75225A (ja) * 2006-04-05 2007-10-25 Kohshin Rubber Co Ltd 靴の防滑用外底
CN101103853A (zh) * 2006-07-12 2008-01-16 丁国南 一种止滑垫
KR20090131986A (ko) * 2008-06-19 2009-12-30 이강우 신발 밑창
CN202697928U (zh) * 2012-08-09 2013-01-30 崔双双 一种防滑鞋底结构
JP2013059603A (ja) * 2011-08-22 2013-04-04 Okamoto Kk 防滑靴底及び防滑靴
CN203058528U (zh) * 2013-01-25 2013-07-17 青岛亨达股份有限公司 底部具有“三角”造型的防滑鞋底
CN203897429U (zh) * 2014-05-21 2014-10-29 晋江市志协鞋塑有限公司 一种鞋底
CN104814568A (zh) * 2015-04-09 2015-08-05 茂泰(福建)鞋材有限公司 一种止滑鞋底及设有该鞋底的鞋
JP2015150013A (ja) * 2014-02-10 2015-08-24 株式会社ブンシジャパン 靴底
CN204653956U (zh) * 2015-05-09 2015-09-23 温岭腾飞鞋业有限公司 一种防滑鞋
KR20160101591A (ko) * 2015-02-17 2016-08-25 주식회사 게토그립 접지력이 향상된 하이브리드 골프화
CN205624705U (zh) * 2016-05-05 2016-10-12 潘海均 防滑防水拖鞋
CN205963087U (zh) * 2016-08-24 2017-02-22 厦门荣聚工贸有限公司 一种鞋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60003740A (ko) 2004-07-07 2006-01-11 주식회사 케이티앤지 자기공명영상 장치를 이용한 건삼의 품질 검사 방법
JP5000524B2 (ja) * 2005-10-13 2012-08-15 ミドリ安全株式会社 靴底および靴
EP3406156B1 (en) * 2016-01-22 2021-06-09 Nisshin Rubber Co., Ltd. Shoe sole and shoe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75225A (ja) * 2006-04-05 2007-10-25 Kohshin Rubber Co Ltd 靴の防滑用外底
CN101103853A (zh) * 2006-07-12 2008-01-16 丁国南 一种止滑垫
KR20090131986A (ko) * 2008-06-19 2009-12-30 이강우 신발 밑창
JP2013059603A (ja) * 2011-08-22 2013-04-04 Okamoto Kk 防滑靴底及び防滑靴
CN202697928U (zh) * 2012-08-09 2013-01-30 崔双双 一种防滑鞋底结构
CN203058528U (zh) * 2013-01-25 2013-07-17 青岛亨达股份有限公司 底部具有“三角”造型的防滑鞋底
JP2015150013A (ja) * 2014-02-10 2015-08-24 株式会社ブンシジャパン 靴底
CN203897429U (zh) * 2014-05-21 2014-10-29 晋江市志协鞋塑有限公司 一种鞋底
KR20160101591A (ko) * 2015-02-17 2016-08-25 주식회사 게토그립 접지력이 향상된 하이브리드 골프화
CN104814568A (zh) * 2015-04-09 2015-08-05 茂泰(福建)鞋材有限公司 一种止滑鞋底及设有该鞋底的鞋
CN204653956U (zh) * 2015-05-09 2015-09-23 温岭腾飞鞋业有限公司 一种防滑鞋
CN205624705U (zh) * 2016-05-05 2016-10-12 潘海均 防滑防水拖鞋
CN205963087U (zh) * 2016-08-24 2017-02-22 厦门荣聚工贸有限公司 一种鞋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20757B2 (ja) 2021-08-18
CN112020313B (zh) 2022-03-11
KR20200139239A (ko) 2020-12-11
JPWO2019198645A1 (ja) 2020-04-30
KR102422086B1 (ko) 2022-07-15
WO2019198645A1 (ja) 2019-10-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46176B1 (ko) 바닥 창 트레드 패턴
AU2014370293B2 (en) Sole structure for an article of footwear with abrasion resistant outso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CN102342624B (zh) 耐磨损外底
US20030093922A1 (en) Sole for a boot, and a boot having such sole
JP5000524B2 (ja) 靴底および靴
WO2006003740A1 (ja) 耐滑性靴底
JP4819686B2 (ja) 靴底及び靴
JP5747218B2 (ja) 耐滑靴底及びその靴底成形金型
JP4975736B2 (ja) 靴底用シート、靴底、靴および履き物
CN112020313B (zh) 鞋底及鞋
CN109068800A (zh) 防滑鞋的鞋底面花纹组合
JP3451205B2 (ja) 耐滑靴底
JP2013126529A (ja) 防滑靴底
CN108471837B (zh) 鞋底以及鞋和防滑部件
CN217885243U (zh) 一种防滑效果好的注塑鞋
EP3069626B1 (en) Tread structure in rubber or in plastic material for soles of shoes
JP3924385B2 (ja) 靴底の防滑構造
JP2002165607A (ja) 耐滑靴底
JP7109826B1 (ja) 靴底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4230122U (zh) 一种防滑鞋底
CN208658063U (zh) 四季鞋鞋底及四季鞋
JP2009240406A (ja) 履物底部材及び履物
JP2002085106A (ja) 防滑性の靴底及びこの靴底を装着した防滑性の靴
JP3153951U (ja) 履物
JP2002177010A (ja) 合成樹脂製発泡体の滑り止め靴底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