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13387B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喷嘴及应用有该喷嘴的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喷嘴及应用有该喷嘴的燃气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013387B CN112013387B CN201910468053.9A CN201910468053A CN112013387B CN 112013387 B CN112013387 B CN 112013387B CN 201910468053 A CN201910468053 A CN 201910468053A CN 112013387 B CN112013387 B CN 11201338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gas
- nozzle
- cover
- w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4/00—Burners for combustion of a gas, e.g. of a gas stored under pressure as a liquid
- F23D14/02—Premix gas burners, i.e. in which gaseous fuel is mixed with combustion air upstream of the combustion zone
- F23D14/04—Premix gas burners, i.e. in which gaseous fuel is mixed with combustion air upstream of the combustion zone induction type, e.g. Bunsen burn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4/00—Burners for combustion of a gas, e.g. of a gas stored under pressure as a liquid
- F23D14/46—Details, e.g. noise reduction me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4/00—Burners for combustion of a gas, e.g. of a gas stored under pressure as a liquid
- F23D14/46—Details, e.g. noise reduction means
- F23D14/62—Mixing devices; Mixing tubes
- F23D14/64—Mixing devices; Mixing tubes with injec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L—SUPPLYING AIR OR NON-COMBUSTIBLE LIQUIDS OR GASES TO COMBUSTION APPARATUS IN GENERAL ; VALVES OR DAMP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AIR SUPPLY OR DRAUGHT IN COMBUSTION APPARATUS; INDUCING DRAUGHT IN COMBUSTION APPARATUS; TOPS FOR CHIMNEYS OR VENTILATING SHAFTS; TERMINALS FOR FLUES
- F23L1/00—Passages or apertures for delivering primary air for combus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L—SUPPLYING AIR OR NON-COMBUSTIBLE LIQUIDS OR GASES TO COMBUSTION APPARATUS IN GENERAL ; VALVES OR DAMP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AIR SUPPLY OR DRAUGHT IN COMBUSTION APPARATUS; INDUCING DRAUGHT IN COMBUSTION APPARATUS; TOPS FOR CHIMNEYS OR VENTILATING SHAFTS; TERMINALS FOR FLUES
- F23L9/00—Passages or apertures for delivering secondary air for completing combustion of fue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3/00—Stoves or ranges for gaseous fuels
- F24C3/0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burners
- F24C3/08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burners on ran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灶的喷嘴及应用有该喷嘴的燃气灶,包括有本体,其特征在于:本体包括有位于本体的下游处喷嘴部,以供燃气喷入本体;位于本体的上游处的出口部,设置在出口部内、并与喷嘴部相对隔离,该空气室具有与出口部相流体连通的空气流入孔的空气室,开设在出口部对应的管壁外表面,并与空气流入孔相贯通的一次空气孔,以及燃气流出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提供一种新的喷嘴,该喷嘴的燃气流出部位于出口部的外围,出口部的内围设置有独立供一次空气进入的空气室,以促进燃气和一次空气先于喷嘴的出口部进行快速掺混,进而实现喷嘴具有内、外双通道空气引射结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家用厨具领域,本发明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灶的喷嘴及应用有该喷嘴的燃气灶。
背景技术
市场上现有的灶具燃烧器多为大气式燃烧器,需要事先预混部分一次空气,这就需要风门开口大小调节装置来调节所需预混一次空气的量。如中国专利CN201220400855.X所公开的“一种引射式气体点火装置”,包括带有进气口的燃烧筒或装有点火枪的燃烧筒,所述带有进气口的燃烧筒或装有点火枪的燃烧筒的后端联接有混合筒,混合筒与带有进气口的燃烧筒的联接为直通同轴线联接,混合筒与装有点火枪的燃烧筒的联接为直角形联接,所述进气管的顶部设有进入混合筒内的气喷嘴,进气管的前端设有调风机构。燃气通过进气管进入气喷嘴,燃气喷出后引射周围的空气,然后燃气与空气在混合筒混合后通过高压点火或高能点火点燃,在燃烧筒进行燃烧。其中气喷嘴位于混合筒内部,通过一个调风机构来控制风门的大小,主要的缺点如下:一、喷嘴位于混合筒内部,散热不好,混合筒的热量很容易传递给喷嘴,在烹饪过程中,喷嘴的负荷易受影响;二、喷嘴位于混合筒内部,长时间烹饪过程中,当内环有汤水进入混合筒之后易造成喷嘴的堵塞(尽管汤水可从混合筒和空气相连的通孔中出去,但是当调风机构开度较小或者较大时,仍然易造成堵塞);三、喷嘴引射一次空气的能力有待加强,现有结构对一次空气的引射阻力较大。并且,现有燃气灶的喷嘴结构都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采用钻孔形式的圆孔设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专利号为ZL201620151631.8(授权公告号为CN205402712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一种用于燃气燃烧器的喷嘴及燃气燃烧器,该用于燃气燃烧器的喷嘴包括入口段、预混段及出口段,预混段连接入口段及出口段,入口段开设有沿入口段向预混段的方向渐缩变化的弧线喇叭状通道,预混段开设有一次引射空气进口,一次引射空气进口连通弧线喇叭状通道,该喷嘴的弧线喇叭状通道沿入口段向预混段的方向渐缩变化,使得燃气在预混段的压力较小,有利于外部空气在压差作用下从一次引射空气进口被引射进来,进而提升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中的一次空气系数,从而有效提升燃气的燃烧充分度,提高燃气的燃烧热效率及利用率。该喷嘴将一次引射空气进口设置其上,能够在燃气和一次空气仅在引射管中进行混合的弊端,而是于喷嘴内先进行预混合后,再进入引射管的入气口端之前再卷吸喷嘴周围的空气再中进入引射管中进行二次混合,能提高燃气和一次空气的混合度,但该喷嘴的出口段开设有第一圆柱状通道使得燃气和一次空气混合后的混合气呈柱状形式喷射出,则该柱状形式的喷射方式能使燃气和一次空气混合后的混合气体流速趋于稳定,从而能够以较为稳定的流速流出。由于其流速稳定,但同圆孔设计的喷嘴一般,当气源从该类圆孔或圆柱形出口段喷出后,气源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较小,卷吸引射一次空气也较为有限,为提高喷嘴引射一次空气的能力,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有效提高喷嘴引射一次空气的能力的用于燃气灶的喷嘴。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有效提高喷嘴中预混燃气和一次空气混合度的用于燃气灶的喷嘴。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应用有上述喷嘴的燃气灶。
为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用于燃气灶的喷嘴,包括有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有:
喷嘴部,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尾部,供燃气喷入所述本体;
出口部,呈管状、并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头部;
空气室,设置在所述出口部内,该空气室包括有头部、尾壁以及连接头壁和尾壁的周壁,所述空气室的头壁具有与所述出口部相流体连通、以供一次空气流出的空气流出孔,所述空气室的尾壁与所述喷嘴部相隔离、并与所述出口部对应的管壁内表面形成有供喷入所述本体的燃气流入的流入口,所述空气室的周壁具有与所述空气流出孔相流体连通、以供一次空气流入的空气流入孔;
一次空气通道,所述一次空气通道的入口开设在所述出口部对应的管壁,所述一次空气通道的出口与所述空气流入孔相贯通;以及
燃气流出部,由所述出口部对应的管壁内表面与所述空气室的周壁之外的部分构成、以供喷入所述本体的燃气流出。
为进一步地实现燃气更好地流入出口部于空气室的外围,所述燃气流出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出口部对应的管壁内表面的至少两个导流凹槽或导流凸筋,该导流凹槽或导流凸筋以所述出口部为中心呈辐射状布置。
同时燃气的旋转也可实现气流的快速混合,有效提升一次空气引射能力和掺混。所述出口部对应的管壁内表面具有至少两个以所述出口部为中心呈辐射状布置的导流凹槽或导流凸筋。
为了实现燃气的旋转,各所述导流凹槽或导流凸筋沿所述出口部对应的管壁内表面均匀间隔设置并整体呈螺旋放射状。燃气的旋转能与喷嘴之外的一次空气有更大的接触面积,以使得喷嘴能更大程度的卷吸引射喷嘴之外的一次空气,有效提升一次空气引射能力和掺混。
为了实现燃气的加速流入出口部于空气室的外围,所述导流凹槽或导流凸筋包括有邻近所述出口部的内侧端和远离所述出口部的外侧端,所述导流凹槽或导流凸筋的外侧端的宽度大于内侧端的宽度,且所述导流凹槽或导流凸筋的外侧端逐渐平滑地延伸至内侧端。
为进一步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优选地,所述本体邻近所述导流凹槽的外侧端开设有供一次空气流入的空气孔,所述导流凹槽或导流凸筋的内侧端与所述出口部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用于混合所述燃气流出部流出的燃气与经所述空气孔流入的一次空气。燃气流入导流凹槽或相邻导流凸筋之间的间隙中,然后在燃气流出部以环形旋转射流喷出,带动射流喷嘴外侧的一次空气进入引射管内,同时喷嘴本体邻近导流凹槽的外侧端开设有供一次空气流入的空气孔也吸入周围的一次空气,燃气与一次空气经第一间隙混合后从喷嘴的出口部流出,内、外两股空气同时与燃气混合,由于其接触面大,引射能力强,同时燃气的旋转也可实现气流的快速混合,有效提升一次空气引射能力和掺混。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还包括有连接所述喷嘴部和所述出口部的套管,所述套管包括有与所述喷嘴部的第一连接部以及与所述出口部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为加快一次空气于空气室中的喷射速度以及燃气于燃气流出部以环形旋转射流喷出的速度,所述出口部包括有喷嘴头和管状部,所述管状部与所述套管的第二连接部相适配,所述喷嘴头呈自该管状部逐渐向中心收拢的圆台状,所述空气室设置在所述喷嘴头内。
为了保持空气室与喷嘴头的密封性,实现燃气流出部与空气流入孔及一次空气孔的相独立设置,所述管状部内设置有使得所述空气室约束于所述喷嘴头内的保持件。
为了便于设置保持件,使得所述空气室约束于所述喷嘴头内,所述保持件包括有位于下游的尾部以及位于上游并顶持于所述空气室的头部,所述尾部与所述管状部对应的管口内周壁均为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保持件的尾部开设有供燃气进入所述燃气流出部的缺口。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保持件的设置阻碍燃气进入燃气流出部,所述保持件的头部较尾部更向所述出口部的中心收拢,所述保持件的头部与所述管状部对应的管口内周壁形成有第二间隙,该第二间隙供燃气经所述缺口进入所述燃气流出部。
为了便于空气室的设置,所述空气室被限定在自该管状部逐渐向所述出口部收拢的圆台体中,所述圆台体具有中空腔,所述空气流入孔设置在所述圆台体的外侧周壁并与所述中空腔相流体连通,所述一次空气孔设置在所述喷嘴头上、与所述空气流入孔相贯通,在所述空气室约束于所述喷嘴头内的状态下,所述空气流入孔与所述一次空气同轴设置。
为进一步解决上述第三个技术问题,优选地,该燃气灶,包括有面板,以及位于面板之下的引射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射管包括有入气口端,所述本体的出口部及燃气流出部与所述入气口端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有燃烧器以及设置在所述面板之上、并围住所述燃烧器的隔热罩,所述隔热罩包括有环形的罩体,所述罩体为由上层罩和下层罩构成的双层结构,所述的上层罩和下层罩之间形成有空腔,所述下层罩的底壁沿周向、间隔地向下延伸有至少两片第一预热片,还包括有位于所述下层罩外围的外层罩,所述外层罩沿周向在对应所述第一预热片的位置间隔地开设有至少两个补气口。
所述罩体的中央形成有环形腔,并且所述上层罩和下层罩之间的空腔连通所述环形腔和外界、作为第一补气腔。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空腔为封闭空腔即可阻隔上层罩向下层罩向下传递热量,但未能回收利用下层罩集聚的热量;而但本方案的空腔不仅为开放式的空腔,能使得空腔内的空气发生小幅度的流动,一方面能减慢上层罩在燃烧过程中集聚的辐射热传导至下层罩,另一方面下层罩集聚燃烧器燃烧过程中的辐射热能向下传导至预热片,对经补气口进入的空气进行预热,以提高燃烧器的热效率,以防止下层罩的辐射热向下传导至面板或是盛液盘上的热量,不易引起面板的温升问题。
优选地,所述第一补气腔邻近所述第一间隙沿周向间隔设有至少两个膨大腔,所述膨大腔构成所述第一补气腔的分气腔。为了满足第一补气腔有足够的静止空气层厚度来隔热又避免空气大幅度流动产生的对流换热损失,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需满足不大于2mm,既可以减少两层间的接触面积,减少接触传热损失,又可以保证两层间空气的小幅度流动,则分气腔的设置巧妙地解决既要满足第一补气腔内的空气小幅度流动,又能向燃烧器尤其是外环火盖补充经预热的二次空气,原因在于:分气腔内的空气通过外环火盖的火孔卷吸进入,而第一补气腔中除了分气腔内的空气流速相对较快,其它部分相对较慢。
进一步地,所述上层罩具有邻近所述环形腔的内端缘和远离所述环形腔的外端缘,所述下层罩具有邻近所述环形腔的内端沿和远离所述环形腔的外端沿,所述上层罩的内端缘向下延伸有环形壁,所述环形壁的下端与所述下层罩的内端缘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构成所述第一补气腔的出气口,所述上层罩的外端缘与所述下层罩的外端沿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构成所述第一补气腔的进气口。上层罩和下层罩之间具有的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不能过大,以避免二者之间大幅度的空气流动产生的对流换热损失。
进一步地,分气腔的形成优选采用如下方案:所述上层罩的环形壁局部向外翻折而成翻折片,所述翻折片的下部与上层罩相连,翻折片的上部斜向上延伸,翻折片的两侧部分别向下延伸有第一沿边和第二沿边,所述下层罩的内端沿包括有对应所述翻折片、并向所述环形腔延伸的第一内端沿,该第一内端沿与第一沿边和第二沿边相连,所述第一沿边、第二沿边、翻折片的上部以及第一内端沿共同围成所述分气腔。
进一步地,所述外层罩与所述下层罩之间形成有与所述补气口相流体连通的第二补气腔,所述外层罩包括有邻近所述第一预热片的下端缘以及远离所述第一预热片的上端缘,所述下层罩的外端沿与所述外层罩的上端缘具有供空气流入的第三间隙,所述第三间隙构成所述第二补气腔的入气口。
优选地,所述第二间隙小于所述第三间隙,所述下层罩对应所述第三间隙沿周向间隔设有第二预热片。第二间隙小于第三间隙,使得与补气口相流体连通的第二补气腔能够作为补充燃烧器经预热的二次空气为主补气通道,而第一补气腔为辅助补气通道,同时由于与补气口相流体连通的第二补气腔的供气顺畅,另外,下层罩对应第三间隙设有第二预热片则能回收利用下层罩集聚的热量,进而预热经第三间隙流入第二补气腔的空气。
为了分隔上述作为主补气通道的第二补气腔和作为辅助补气通道的第一补气腔,优选地,所述上层罩的外端缘高于所述下层罩的外端沿,所述下层罩的外端沿高于所述外层罩的上端缘。
为了防止溢液进入作为主补气通道的第二补气腔和作为辅助补气通道的第一补气腔,所述上层罩的外端缘沿径向向外水平方向延伸有用于遮挡在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入气口之上的防水檐。
进一步地,所述外层罩的下端缘沿周向向下延伸有至少有三个支脚,所述上层罩的防水檐之顶部周边上固定有锅支脚。支脚的设置能避免外层罩的下端缘与面板或是承液盘的热接触,以进一步减少向下的热传导损失,锅支脚优选为隔热材料,也能避免锅具向隔热罩向下的热传导。
进一步地,所述燃烧器包括有:
基座,具有同心设置的内环燃气通道和外环燃气通道;
内环火盖,设置在基座之上,并且与基座之间形成中央混气室,该中央混气室与内环燃气通道相连通;
内火孔,沿周向间隔开设在所述内环火盖的外壁面、并与中央混气室相连通;
外环混气室,所述外环混气室包括有呈环形并且同心间隔设置的内圈壁面和外圈壁面以及连接内圈壁面和外圈壁面的底壁,所述内圈壁面和外圈壁面上方覆盖有外环火盖,所述底壁与所述灶具面板之间具有第四间隙;
外火孔,沿周向间隔开设在所述外环火盖的外壁面、并与外环混气室相连通;以及
连接通道,设置在所述外环混气室和中央混气室之间,并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连接所述外环燃气通道和所述外环混气室;
所述第一补气腔对应外火孔的出火区域,所述第二补气腔经所述第四间隙连通内火孔的出火区域。
其中,外环混气室悬置于灶具面板之上,而上述作为主补气通道的第二补气腔则绕过外环混气室的底壁对内环火盖的内火孔进行二次空气的补充,而作为辅助补气通道的第一补气腔出气较缓,用于辅助补充外环火盖的外火孔。
为进一步解决上述第五个技术问题,优选地,所述外环火盖包括有火盖本体,所述火盖本体包括有环状顶壁以及自该环状顶壁的外侧边缘、内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外环壁和内环壁,所述外火孔开设在所述外环壁上,而所述内环壁沿周向间隔开设有连通所述外环混气室的中火孔,所述分气腔对应中火孔的出火区域。为了更好地利用分气腔的补气,外环火盖也相对地作了特殊设计,即构成均匀加热锅具底部的内、中,外三环火,其中,分气腔对应中环火的中火孔以对中火孔的外侧进行二次空气的补充,上述作为主补气通道的第二补气腔则绕过外环混气室的底壁对内环火盖的内火孔以及中火孔的内侧进行二次空气的补充,而作为辅助补气通道的第一补气腔出气较缓,用于辅助补充外环火盖的外火孔,同时第二补气腔也能适当对外火孔进行二次空气的补充,从而实现侧进风的二次空气的合理分配。
为了针对性对对于外环火盖的中环部进行二次空气的补充,还包括有独立于所述外环混气室、用于连通所述分气腔和中火孔的空气补充通道,所述空气补充通道贯通所述内环壁和外环壁,所述分气腔的翻折片的上部与所述空气补充通道的入口相抵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提供一种新的喷嘴,该喷嘴的燃气流出部位于出口部的外围,出口部的内围设置有独立供一次空气进入的空气室,以促进燃气和一次空气先于喷嘴的出口部进行快速掺混,另外燃气流出部的周长增大能在相同负荷的情况下,喷出后的燃气与喷嘴之外的一次空气有更大的接触面积,以使得喷嘴能更大程度的卷吸引射喷嘴之外的一次空气,进而实现喷嘴具有内、外双通道空气引射结构,最终改善燃烧器的一次空气引射不足的缺陷,降低烟气排放,提高燃烧器的燃烧效率和热效率,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应用有该喷嘴的燃气灶,燃气灶包括有隔热罩,该隔热罩包括有环形的罩体,罩体为由上层罩和下层罩构成的双层结构,上层罩和下层罩之间形成有空腔,即可阻隔上层罩向下层罩向下传递热量,而下层罩以及外层罩集聚燃烧器燃烧过程中的辐射热能向下传导至预热片,对经补气口进入的空气进行预热,该隔热罩能回收利用传导至灶具面板或是盛液盘上的热量,提高燃烧器的热效率的同时还避免引起灶具面板的温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略去底壳);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喷嘴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喷嘴的喷嘴头一个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喷嘴的喷嘴头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喷嘴的喷嘴头、空气室以及保持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喷嘴中空气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喷嘴中保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2喷嘴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9本发明实施例1中隔热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隔热罩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隔热罩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隔热罩放置在面板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隔热罩放置在灶具上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14为图12中隔热罩放置在灶具上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隔热罩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隔热罩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1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用于燃气灶的喷嘴包括有本体1a,本体1a包括有位于本体1a的尾部以供燃气喷入本体1a的喷嘴部2a、位于本体1a的头部、并呈管状的出口部3a、以及设置在出口部3a内、并与喷嘴部2a相对隔离的空气室4a,该空气室4a包括有头壁401a、尾壁402a以及连接头壁401a和尾壁402a的周壁403a,空气室4a的头部具有与出口部3a相流体连通、以供一次空气流出的空气流出孔41a,空气室的尾壁与喷嘴部2a相隔离、并与出口部3a对应的管壁内表面形成有供喷入本体1a的燃气流入的流入口,空气室4a的周壁403a具有与空气流出孔41a相流体连通、以供一次空气流入的空气流入孔42a;还包括有一次空气通道31a,该一次空气通道31a的入口311a开设在出口部3a对应的管壁,一次空气通道31a的出口与空气流入孔42a相贯通;以及燃气流出部5a,该燃气流出部5a由出口部3a对应的管壁内表面与空气室4a的周壁之外的部分构成、以供喷入本体1a的燃气流出。该喷嘴的燃气流出部5a位于出口部3a的外围,出口部3a的内围设置有独立供一次空气进入的空气室4a,以促进燃气和一次空气先于喷嘴的出口部3a进行快速掺混,另外燃气流出部5a的周长增大能在相同负荷的情况下,喷出后的燃气与喷嘴之外的一次空气有更大的接触面积,以使得喷嘴能更大程度的卷吸引射喷嘴之外的一次空气,进而实现喷嘴具有内、外双通道空气引射结构,最终改善燃烧器的一次空气引射不足的缺陷,降低烟气排放,提高燃烧器的燃烧效率和热效率。
为进一步地实现燃气更好地流入出口部3a于空气室4a的外围,燃气流出部5a包括设置在出口部3a对应的管壁内表面的至少两个导流凹槽51a或导流凸筋,该导流凹槽51a或导流凸筋以出口部3a为中心呈辐射状布置。本实施例以导流凹槽51a为例展开描述,更好地,为了实现燃气的旋转,各导流凹槽51a沿出口部3a对应的管壁内表面均匀间隔设置并整体呈螺旋放射状。燃气的旋转可实现气流的快速混合,有效提升一次空气引射能力和掺混,燃气的旋转能与喷嘴之外的一次空气有更大的接触面积,以使得喷嘴能更大程度的卷吸引射喷嘴之外的一次空气,有效提升一次空气引射能力和掺混。为了实现燃气的加速流入出口部3a于空气室4a的外围,导流凹槽51a包括有邻近出口部3a的内侧端511a和远离出口部3a的外侧端512a,导流凹槽51a的外侧端512a的宽度大于内侧端511a的宽度,且导流凹槽51a的外侧端512a逐渐平滑地延伸至内侧端511a。其中本体1a邻近导流凹槽51a的外侧端512a开设有供一次空气流入的空气孔31a,导流凹槽51a的内侧端与出口部3a具有第一间隙6a,第一间隙6a用于混合燃气流出部5a流出的燃气与经空气孔31a流入的一次空气,燃气流入导流凹槽51a中,然后在燃气流出部以环形旋转射流喷出,带动射流喷嘴外侧的一次空气进入引射管201内,同时喷嘴本体1a邻近导流凹槽51a的外侧端512a开设有供一次空气流入的空气孔11a也吸入周围的一次空气,燃气与一次空气经第一间隙6a混合后从喷嘴的出口部3a流出,内、外两股空气同时与燃气混合,由于其接触面大,引射能力强,同时燃气的旋转也可实现气流的快速混合,有效提升一次空气引射能力和掺混。为了更好地实现喷嘴部2a和出口部3a的连接,本体还包括有连接喷嘴部2a和出口部3a的套管7a,套管7a包括有与喷嘴部2a的第一连接部71a以及与出口部3a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72a。为加快一次空气于空气室4a中的喷射速度以及燃气于燃气流出部5a以环形旋转射流喷出的速度,出口部3a包括有喷嘴头32a和管状部33a,管状部33a与套管7a的第二连接部72a相适配,喷嘴头32a呈自该管状部33a逐渐向中心收拢的圆台状,空气室4a设置在喷嘴头32a内。而为了保持空气室4a与喷嘴头32a的密封性,实现燃气流出部5a与空气流入孔42a及一次空气孔31a的相独立设置,管状部33a内设置有使得空气室4a约束于喷嘴头32a内的保持件8a。保持件8a包括有位于下游的尾部81a以及位于上游并顶持于空气室4a的头部82a,尾部81a与管状部33a对应的管口内周壁均为螺纹连接,保持件8a的尾部81a与管状部33a对应的管口内周壁为螺纹连接,能更方便设置保持件8a,使得空气室4a约束于喷嘴头32a内。另外,为了防止保持件8a的设置阻碍燃气进入燃气流出部5a,保持件8a的尾部81a开设有供燃气进入燃气流出部5a的缺口821a,保持件8a的头部82a较尾部81a更向出口部3a的中心收拢,保持件8a的头部82a与管状部33a对应的管口内周壁形成有第二间隙80a,该第二间隙80a供燃气经缺口821a进入燃气流出部5a。为了便于空气室4a的设置,空气室4a被限定在自该管状部33a逐渐向出口部3a收拢的圆台体中,圆台体具有中空腔40a,空气流入孔42a设置在圆台体的外侧周壁并与中空腔40a相流体连通,一次空气孔31a设置在喷嘴头32a上、与空气流入孔42a相贯通,在空气室4a约束于喷嘴头32a内的状态下,空气流入孔42a与一次空气同轴设置。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燃烧器的燃烧效率和热效率,本实施例的燃气灶,包括有面板20,以及位于面板20之下的引射管201,引射管201包括有入气口端2011,本体1a的出口部3a及燃气流出部5a与入气口端2011相对设置。还包括有燃烧器以及设置在面板20之上、并围住燃烧器的隔热罩,该隔热罩包括有环形的罩体1,罩体1为由上层罩11和下层罩12构成的双层结构,上层罩11和下层罩12之间形成有空腔13,下层罩12的底壁沿周向、间隔地向下延伸有至少两片第一预热片3,还包括有位于下层罩12外围的外层罩14,外层罩14沿周向、间隔地开设有至少两个对应第一预热片3的补气口141。本实施例中罩体1的中央形成有环形腔10,并且上层罩11和下层罩12之间的空腔13连通环形腔10和外界、作为第一补气腔。空腔13为连通环形腔10和外界的第一补气腔,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空腔13为封闭空腔13即可阻隔上层罩11向下层罩12向下传递热量,但未能回收利用下层罩12集聚的热量;而但本实施例的空腔13不仅为开放式的空腔13,能使得空腔13内的空气发生小幅度的流动,一方面能将上层罩11的热量在燃烧过程中集聚的辐射热传导至下层罩12,另一方面下层罩12集聚燃烧器燃烧过程中的辐射热能向下传导至预热片,对经补气口141进入的空气进行预热,以提高燃烧器的热效率,以防止下层罩12的辐射热向下传导至面板或是盛液盘上的热量,不易引起面板的温升问题。其中,为了使得补气口141的空气进气更顺畅,第一预热片3中相邻的两个,其沿补气口141中空气的进气方向二者的长短不同。另外,上层罩11具有邻近环形腔10的内端缘111和远离环形腔10的外端缘112,下层罩12具有邻近环形腔10的内端沿121和远离环形腔10的外端沿122,上层罩11的内端缘111向下延伸有环形壁1111,环形壁1111的下端与下层罩12的内端沿121具有第一间隙4,第一间隙4构成第一补气腔的出气口,上层罩11的外端缘112与下层罩12的外端沿122具有第二间隙5,第二间隙5构成第一补气腔的进气口,上层罩11和下层罩12之间具有的第一间隙4和第二间隙5不能过大,以避免二者之间大幅度的空气流动产生的对流换热损失。
为了满足第一补气腔有足够的静止空气层厚度来隔热又避免空气大幅度流动产生的对流换热损失,第一间隙4和第二间隙5需满足不大于2mm,既可以减少两层间的接触面积,减少接触传热损失,又可以保证两层间的空气不大幅度流动,另外,第一补气腔邻近第一间隙4沿周向间隔设有至少两个膨大腔6,膨大腔6构成第一补气腔的分气腔,则分气腔的设置巧妙地解决既要满足第一补气腔内的空气不大幅度流动,又能向燃烧器尤其是外环火盖60补充经预热的二次空气,原因在于:第一补气腔中除了分气腔内的空气流速相对较快,其它部分相对较慢。其中,分气腔的形成优选采用如下方案:上层罩11的环形壁1111局部向外翻折而成翻折片1112,翻折片1112的下部与上层罩11相连,翻折片1112的上部1115斜向上延伸,翻折片1112的两侧部分别向下延伸有第一沿边1113和第二沿边1114,下层罩12的内端沿121包括有对应翻折片1112、并向环形腔10延伸的第一内端沿1210,该第一内端沿1210与第一沿边1113和第二沿边1114相连,第一沿边1113、第二沿边1114、翻折片1112的上部1115以及第一内端沿1210共同围成分气腔。
而外层罩14与下层罩12之间还形成有与补气口141相流体连通的第二补气腔7,外层罩14包括有邻近第一预热片3的下端缘142以及远离第一预热片3的上端缘143,下层罩12的外端沿122与外层罩14的上端缘143具有供空气流入的第三间隙71,第三间隙71构成第二补气腔7的入气口。其中,下层罩12对应第三间隙71沿周向间隔设有第二预热片8,第二间隙5小于第三间隙71,使得与补气口141相流体连通的第二补气腔7能够作为补充燃烧器经预热的二次空气为主补气通道,而第一补气腔为辅助补气通道,同时由于与补气口141相流体连通的第二补气腔7的供气顺畅,另外,下层罩12对应第三间隙71设有第二预热片8则能回收利用下层罩12集聚的热量,进而预热经第三间隙71流入第二补气腔7的空气。另外,上层罩11的外端缘112高于下层罩12的外端沿122,下层罩12的外端沿122高于外层罩14的上端缘143,此设置方式可使得上层罩11的外端缘112可以分隔上述作为主补气通道的第二补气腔7和作为辅助补气通道的第一补气腔。
最后,为了防止溢液进入作为主补气通道的第二补气腔7和作为辅助补气通道的第一补气腔,上层罩11的外端缘112沿径向向外水平方向延伸有用于遮挡在进气口和入气口之上的防水檐1121。外层罩14的下端缘142沿周向向下延伸有至少有三个支脚1421,上层罩11的防水檐1121之顶部周边上固定有锅支脚9,支脚1421的设置能避免外层罩14的下端缘142与面板或是承液盘的热接触,以进一步减少向下的热传导损失,锅支脚9优选为隔热材料,也能避免锅具向隔热罩向下的热传导。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应用有上述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包括灶具面板20以及燃烧器,罩体1经外层罩14设置在灶具面板20上并围住燃烧器,燃烧器包括有基座30,具有同心设置的内环燃气通道301和外环燃气通道302;设置在基座30之上、并且与基座30之间形成中央混气室401的内环火盖40,其中中央混气室401与内环燃气通道301相连通,该内环火盖40沿周向间隔开设在内环火盖40的外壁面、并与中央混气室401相连通的内火孔402;还包括有悬置于灶具面板20之上的外环混气室50,该外环混气室50包括有呈环形并且同心间隔设置的内圈壁面501和外圈壁面502以及连接内圈壁面501和外圈壁面502的底壁503,内圈壁面501和外圈壁面502上方覆盖有外环火盖60,底壁503与灶具面板20之间具有第四间隙70,外环火盖60的外壁面沿周向间隔开设有与外环混气室50相连通的外火孔601,以及设置在外环混气室50和中央混气室401之间的连接通道80,该连接通道80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连接外环燃气通道302和外环混气室50;第一补气腔对应外火孔601的出火区域,第二补气腔7经第四间隙70连通内火孔402的出火区域,由于外环混气室50悬置于灶具面板20之上,而上述作为主补气通道的第二补气腔7则绕过外环混气室50的底壁503对内环火盖40的内火孔402进行二次空气的补充,而作为辅助补气通道的第一补气腔出气较缓,用于辅助补充外环火盖60的外火孔601,补气路径可参考图14的虚线处。
具体地,外环火盖60包括有火盖本体,火盖本体包括有环状顶壁602以及自该环状顶壁602的外侧边缘、内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外环壁603和内环壁604,外火孔601开设在外环壁603上,而内环壁604沿周向间隔开设有连通外环混气室50的中火孔605,分气腔对应中火孔605的出火区域。为了更好地利用分气腔的补气,外环火盖60也相对地作了特殊设计,即构成均匀加热锅具底部的内、中,外三环火,其中,分气腔对应中环火的中火孔605以对中火孔605的外侧进行二次空气的补充,上述作为主补气通道的第二补气腔7则绕过外环混气室50的底壁503对内环火盖40的内火孔402以及中火孔605的内侧进行二次空气的补充,而作为辅助补气通道的第一补气腔出气较缓,用于辅助补充外环火盖60的外火孔601,当然第二补气腔7也能适当对外火孔601进行二次空气的补充,从而实现侧进风的二次空气的合理分配。为了针对性对外环火盖60的中环部进行二次空气的补充,还包括有独立于外环混气室50、用于连通分气腔和中火孔605的空气补充通道90,空气补充通道90贯通内环壁604和外环壁603,分气腔的翻折片1112的上部1115与空气补充通道9020的入口901相抵接。该隔热罩包括有环形的罩体1,罩体1为由上层罩11和下层罩12构成的双层结构,上层罩11和下层罩12之间形成有空腔13,即可阻隔上层罩11向下层罩12向下传递热量,而下层罩12以及外层罩14集聚燃烧器燃烧过程中的辐射热能向下传导至预热片,对经补气口141进入的空气进行预热,而隔热罩设置在燃气灶的灶具面板20上能回收利用传导至灶具面板20或是盛液盘上的热量,提高燃烧器的热效率的同时还避免引起灶具面板20的温升。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空腔13为半封闭空腔13,仅具有第二间隙5,并且不具有分气腔,如图15和16所示。
Claims (23)
1.一种用于燃气灶的喷嘴,包括有本体(1a),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a)包括有:
喷嘴部(2a),设置在所述本体(1a)的尾部,供燃气喷入所述本体(1a);
出口部(3a),呈管状、并设置在所述本体(1a)的头部;
空气室(4a),设置在所述出口部(3a)内,该空气室(4a)包括有头壁(401a)、尾壁(402a)以及连接头壁(401a)和尾壁(402a)的周壁(403a),所述空气室(4a)的头壁(401a)具有与所述出口部(3a)相流体连通、以供一次空气流出的空气流出孔(41a),所述空气室(4a)的尾壁(402a)与所述喷嘴部(2a)相隔离、并与所述出口部(3a)对应的管壁内表面形成有供喷入所述本体(1a)的燃气流入的流入口,所述空气室(4a)的周壁(403a)具有与所述空气流出孔(41a)相流体连通、以供一次空气流入的空气流入孔(42a);
一次空气通道(31a),所述一次空气通道(31a)的入口开设在所述出口部(3a)对应的管壁,所述一次空气通道(31a)的出口与所述空气流入孔(42a)相贯通;以及
燃气流出部(5a),由所述出口部(3a)对应的管壁内表面与所述空气室(4a)的周壁之外的部分构成、以供喷入所述本体(1a)的燃气流出,所述燃气流出部(5a)包括设置在所述出口部(3a)对应的管壁内表面的至少两个导流凹槽(51a)或导流凸筋,该导流凹槽(51a)或导流凸筋以所述出口部(3a)为中心呈辐射状布置,各所述导流凹槽(51a)或导流凸筋沿所述出口部(3a)对应的管壁内表面均匀间隔设置并整体呈螺旋放射状,所述本体(1a)邻近所述导流凹槽(51a)的外侧端(512a)开设有供一次空气流入的空气孔(11a),所述导流凹槽(51a)或导流凸筋的内侧端与所述出口部(3a)具有第一间隙(6a),所述第一间隙(6a)用于混合所述燃气流出部(5a)流出的燃气与经所述空气孔(11a)流入的一次空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喷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凹槽(51a)或导流凸筋包括有邻近所述出口部(3a)的内侧端(511a)和远离所述出口部(3a)的外侧端(512a),所述导流凹槽(51a)或导流凸筋的外侧端(512a)的宽度大于内侧端(511a)的宽度,且所述导流凹槽(51a)或导流凸筋的外侧端(512a)逐渐平滑地延伸至内侧端(511a)。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喷嘴,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a)还包括有连接所述喷嘴部(2a)和所述出口部(3a)的套管(7a),所述套管(7a)包括有与所述喷嘴部(2a)的第一连接部(71a)以及与所述出口部(3a)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72a)。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喷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部(3a)包括有喷嘴头(32a)和管状部(33a),所述管状部(33a)与所述套管(7a)的第二连接部(72a)相适配,所述喷嘴头(32a)呈自该管状部(33a)逐渐向中心收拢的圆台状,所述空气室(4a)设置在所述喷嘴头(32a)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喷嘴,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部(33a)内设置有使得所述空气室(4a)约束于所述喷嘴头(32a)内的保持件(8a)。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喷嘴,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件(8a)包括有位于下游的尾部(81a)以及位于上游并顶持于所述空气室(4a)的头部(82a),所述尾部(81a)与所述管状部(33a)对应的管口内周壁均为螺纹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喷嘴,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件(8a)的尾部(81a)开设有供燃气进入所述燃气流出部(5a)的缺口(821a)。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喷嘴,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件(8a)的头部(82a)较尾部(81a)更向所述出口部(3a)的中心收拢,所述保持件(8a)的头部(82a)与所述管状部(33a)对应的管口内周壁形成有第二间隙(80a),该第二间隙(80a)供燃气经所述缺口(821a)进入所述燃气流出部(5a)。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喷嘴,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室(4a)被限定在自该管状部(33a)逐渐向所述出口部(3a)收拢的圆台体中,所述圆台体的底壁分隔所述空气室(4a)和所述喷嘴部(2a),所述圆台体具有中空腔(40a),所述空气流入孔(42a)设置在所述圆台体的外侧周壁并与所述中空腔(40a)相流体连通,所述一次空气孔(31a)设置在所述喷嘴头(32a)上、与所述空气流入孔(42a)相贯通,在所述空气室(4a)约束于所述喷嘴头(32a)内的状态下,所述空气流入孔(42a)与所述一次空气孔(31a)同轴设置。
10.一种应用有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用于燃气灶的喷嘴的燃气灶,包括有面板(20),以及位于面板(20)之下的引射管(201),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射管(201)包括有入气口端(2011),所述本体(1a)的出口部(3a)及燃气流出部(5a)与所述入气口端(2011)相对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燃烧器以及设置在所述面板(20)之上、并围住所述燃烧器的隔热罩,所述隔热罩包括有环形的罩体(1),所述罩体(1)为由上层罩(11)和下层罩(12)构成的双层结构,所述的上层罩(11)和下层罩(12)之间形成有空腔(13),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罩(12)的底壁沿周向、间隔地向下延伸有至少两片第一预热片(3),还包括有位于所述下层罩(12)外围的外层罩(14),所述外层罩(14)沿周向在对应所述第一预热片(3)的位置间隔地开设有至少两个补气口(141)。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1)的中央形成有环形腔(10),并且所述上层罩(11)和下层罩(12)之间的空腔(13)连通所述环形腔(10)和外界以作为第一补气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补气腔邻近所述第一间隙(4)沿周向间隔设有至少两个膨大腔(6),所述膨大腔(6)构成所述第一补气腔的分气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罩(11)具有邻近所述环形腔(10)的内端缘(111)和远离所述环形腔(10)的外端缘(112),所述下层罩(12)具有邻近所述环形腔(10)的内端沿(121)和远离所述环形腔(10)的外端沿(122),所述上层罩(11)的内端缘(111)向下延伸有环形壁(1111),所述环形壁(1111)的下端与所述下层罩(12)的内端沿(121)具有第一间隙(4),所述第一间隙(4)构成所述第一补气腔的出气口,所述上层罩(11)的外端缘(112)与所述下层罩(12)的外端沿(122)具有第二间隙(5),所述第二间隙(5)构成所述第一补气腔的进气口。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罩(11)的环形壁(1111)局部向外翻折而成翻折片(1112),所述翻折片(1112)的下部与上层罩(11)相连,翻折片(1112)的上部(1115)斜向上延伸,翻折片(1112)的两侧部分别向下延伸有第一沿边(1113)和第二沿边(1114),所述下层罩(12)的内端沿(121)包括有对应所述翻折片(1112)、并向所述环形腔(10)延伸的第一内端沿(1210),该第一内端沿(1210)与第一沿边(1113)和第二沿边(1114)相连,所述第一沿边(1113)、第二沿边(1114)、翻折片(1112)的上部(1115)以及第一内端沿(1210)共同围成所述分气腔。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罩(14)与所述下层罩(12)之间形成有与所述补气口(141)相流体连通的第二补气腔(7),所述外层罩(14)包括有邻近所述第一预热片(3)的下端缘(142)以及远离所述第一预热片(3)的上端缘(143),所述下层罩(12)的外端沿(122)与所述外层罩(14)的上端缘(143)具有供空气流入的第三间隙(71),所述第三间隙(71)构成所述第二补气腔(7)的入气口。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间隙(5)小于所述第三间隙(71),所述下层罩(12)对应所述第三间隙(71)沿周向间隔设有第二预热片(8)。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罩(11)的外端缘(112)高于所述下层罩(12)的外端沿(122),所述下层罩(12)的外端沿(122)高于所述外层罩(14)的上端缘(143)。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罩(11)的外端缘(112)沿径向向外水平方向延伸有用于遮挡在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入气口之上的防水檐(1121)。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罩(14)的下端缘(142)沿周向向下延伸有至少有三个支脚(1421),所述上层罩(11)的防水檐(1121)之顶部周边上固定有锅支脚(9)。
21.根据权利要求16~20任意一项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包括有:
基座(30),具有同心设置的内环燃气通道(301)和外环燃气通道(302);
内环火盖(40),设置在基座(30)之上,并且与基座(30)之间形成中央混气室(401),该中央混气室(401)与内环燃气通道(301)相连通;
内火孔(402),沿周向间隔开设在所述内环火盖(40)的外壁面、并与中央混气室(401)相连通;
外环混气室(50),所述外环混气室(50)包括有呈环形并且同心间隔设置的内圈壁面(501)和外圈壁面(502)以及连接内圈壁面(501)和外圈壁面(502)的底壁(503),所述内圈壁面(501)和外圈壁面(502)上方覆盖有外环火盖(60),所述底壁(503)与所述面板(20)之间具有第四间隙(70);
外火孔(601),沿周向间隔开设在所述外环火盖(60)的外壁面、并与外环混气室(50)相连通;以及
连接通道(80),设置在所述外环混气室(50)和中央混气室(401)之间,并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连接所述外环燃气通道(302)和所述外环混气室(50);
所述第一补气腔对应外火孔(601)的出火区域,所述第二补气腔(7)经所述第四间隙(70)连通内火孔(402)的出火区域。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火盖(60)包括有火盖本体,所述火盖本体包括有环状顶壁(602)以及自该环状顶壁(602)的外侧边缘、内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外环壁(603)和内环壁(604),所述外火孔(601)开设在所述外环壁(603)上,而所述内环壁(604)沿周向间隔开设有连通所述外环混气室(50)的中火孔(605),所述分气腔对应中火孔(605)的出火区域。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独立于所述外环混气室(50)、用于连通所述分气腔和中火孔(605)的空气补充通道(90),所述空气补充通道(90)贯通所述内环壁(604)和外环壁(603),所述分气腔的翻折片(1112)的上部(1115)与所述空气补充通道(90)的入口(901)相抵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468053.9A CN112013387B (zh) | 2019-05-31 | 2019-05-31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喷嘴及应用有该喷嘴的燃气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468053.9A CN112013387B (zh) | 2019-05-31 | 2019-05-31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喷嘴及应用有该喷嘴的燃气灶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013387A CN112013387A (zh) | 2020-12-01 |
CN112013387B true CN112013387B (zh) | 2021-11-26 |
Family
ID=735020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468053.9A Active CN112013387B (zh) | 2019-05-31 | 2019-05-31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喷嘴及应用有该喷嘴的燃气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013387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9517633A1 (de) * | 1995-05-13 | 1996-11-14 | Waermetechnik Gmbh | Kühlgerät für die Wetterkühlung in bergbaulichen Untertagebetrieben |
JPH11201417A (ja) * | 1998-01-06 | 1999-07-30 | Chugai Ro Co Ltd | 2段燃焼型低NOxラジアントチューブバーナ |
CN101403503B (zh) * | 2008-11-20 | 2012-02-29 | 北京航天石化技术装备工程公司 | 燃烧器用全自动长明灯 |
JP5421947B2 (ja) * | 2011-03-11 | 2014-02-19 | リンナイ株式会社 | 燃焼器 |
CN102494341A (zh) * | 2011-12-16 | 2012-06-1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火筒式燃气燃烧器 |
CN103175203B (zh) * | 2013-03-06 | 2015-06-10 |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 上进风燃烧器 |
CN203464345U (zh) * | 2013-07-31 | 2014-03-05 | 何梅顺 | 一种燃气灶 |
CN207635339U (zh) * | 2017-12-26 | 2018-07-20 |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
CN208535979U (zh) * | 2018-03-22 | 2019-02-22 |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
CN109099423A (zh) * | 2018-07-13 | 2018-12-2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燃烧器及燃气燃烧装置 |
-
2019
- 2019-05-31 CN CN201910468053.9A patent/CN112013387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013387A (zh) | 2020-12-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439809B (zh) | 一种上进风三环火大功率燃烧器 | |
CN112664981B (zh) | 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 |
CN111964054B (zh) |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内环火盖及应用有该内环火盖的燃烧器 | |
CN207080999U (zh) | 一体式燃烧器 | |
CN112013387B (zh)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喷嘴及应用有该喷嘴的燃气灶 | |
CN110966601B (zh)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火盖 | |
CN211372403U (zh) | 一种完全上进风式燃烧器 | |
CN113494709B (zh) | 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 |
CN209944322U (zh)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 |
CN210861204U (zh) | 一种完全上进风式燃烧器及应用该燃烧器的集成灶 | |
CN210128344U (zh) | 一种节能防堵塞燃烧器及燃气炉灶 | |
CN108006618A (zh) | 一体式燃烧器 | |
CN211011368U (zh) | 燃烧器 | |
CN209569721U (zh)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 |
CN111121037A (zh)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 |
CN211372405U (zh) | 一种完全上进风式燃烧器 | |
CN111121027A (zh)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 |
CN111121026A (zh) | 一种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的上进风燃烧器和灶具 | |
CN210197284U (zh)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 |
CN110966603B (zh)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及应用有该燃烧器的燃气灶 | |
CN209893387U (zh) | 高效双环燃烧装置 | |
CN211372404U (zh) | 一种完全上进风式燃烧器 | |
CN211372406U (zh) | 一种完全上进风式燃烧器 | |
KR20080097844A (ko) | 가스버너의 노즐조립구조 | |
CN111911983B (zh) | 一种灶用隔热罩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