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69721U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69721U
CN209569721U CN201821343739.2U CN201821343739U CN209569721U CN 209569721 U CN209569721 U CN 209569721U CN 201821343739 U CN201821343739 U CN 201821343739U CN 209569721 U CN209569721 U CN 2095697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jector
wall
periphery
pedestal
uppe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34373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柯情
刘晓刚
王帅东
郑军妹
俞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34373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697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697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697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上进风燃烧器,包括有基座,该基座内容纳有相独立分离的第一喷射器和第二喷射器;设置在基座上的连接体,其内盘体的中央位置具有竖向的第一引射管,外盘体设置有至少两个各自独立的第二引射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盛液盘,盛液盘与连接体的底壁之间形成补充空气的补气通道,补气通道内设置有分流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分流件的分隔作用形成两独立补气通道,有效避免燃烧后的热气流以及燃烧器的高温对补给给第一喷射器和第二喷射器的一次空气的相互卷吸作用,有效提高供气效果,从而使得上进风燃烧器不易出现黄焰、回火等缺陷。

Description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具的燃烧器,尤其涉及一种带双通道的上进风式的灶具燃烧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上进风燃气灶如平台式燃气炉和嵌入式燃气炉,其中嵌入式燃气炉的燃烧器为单通道上进风结构,燃气是通过一个通道进入,由阀门控制燃气火力,无法单独使用内火圈燃气。为解决单通道即没有独立的中心火,且热负荷小的问题,一申请号为CN98120026.5(公开号为CN1212348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结构简单,能独立调节中心火和外圈火的燃气燃烧器,即这种燃烧器一般设有一个中心喷射器和一个外环喷射器,但这种燃气燃烧器在实验中发现其燃烧性能不够理想,一次空气供给给中心火焰头和外部火焰头的速度不均,并由于中心喷射器和外环喷射器的吸气不均匀,燃气与一次空气的不完全混合也会造成中心火和外圈火的火焰长度不一,同时,引射管受上进风燃烧器高度的限制,不能做得太长,致使通道阻力大,功率大时易出现黄焰,特别是在小火档位时,黄焰更明显。而为了解决上进风燃烧器引射管不能做得太长的问题,一专利号为ZL200680014368.7(授权公告号为CN101166934B)的中国发明专利《具有多圈同心火焰炉冠的煤气灶高功率双燃烧器》其提供了一种燃烧器设置有最小四个混合文氏管腔,一个在第一喷嘴上方的具有垂直轴线的中央腔体和最小三个均匀间隔开有的具有倾斜轴线的腔体,其分别由不同的喷嘴供给,由于四个文氏管腔的燃烧器的情况下,虽然具有倾斜轴线的三个腔体可使得在不改变整体燃烧器的高度的情况下可得到较大的燃烧热,但仍然解决不了位于中央腔体的第一喷嘴与中央文氏管混合腔的相对距离,究其原因在于该双燃烧器包括有位于面板下方的圆形盆状主体即术语“底杯”,其在不改变整体燃烧器的高度的情况下,中央文氏管混合腔的高度仍然不能做长,其长度仍然较短,从而使得中央文氏管混合腔对应的内环燃烧性仍不够理想,最后,本燃气燃烧器的外环火盖对应的具有倾斜轴线的腔体,仍然存在着会使得外环火盖沿周向设置的火孔流出的燃气压力不均,从而导致外环火盖产生的外圈火的火焰不均匀,为了避免产生火焰不均匀的问题,需要对现有的上进风燃烧器作进一步的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有效避免内、外环在卷吸一次空气时相互影响的上进风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在不改变整体燃烧器的高度的情况下,中央混合腔对应的引射管的长度能够有效做长的上进风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不易发生黄焰和火力无力的的灶具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四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不易因喷射器堵塞发生的燃气倒灌,从而引起爆炸的灶具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上进风燃烧器,包括有基座,所述基座内容纳有相互独立的第一喷射器和至少两个位于所述第一喷射器外围的第二喷射器;
连接体,设置在所述基座之上,包括有同心间隔设置的内盘体和外盘体,所述内盘体的中央位置具有竖向的第一引射管,所述外盘体周向地、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各自独立的第二引射管,所述第二引射管具有相对水平面倾斜的轴线;以及
火盖,包括有内环火盖和外环火盖,分别对应地设置在所述内盘体和外盘体之上,并且所述的内环火盖与所述内盘体之间形成有位于中央的第一混气室,所述的外环火盖与所述外盘体之间形成位于外围的第二混气室;所述第一混气室对应于所述第一引射管,所述第二混气室对应于所述第二引射管;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盛液盘,所述基座的外周壁于所述第二喷射器的下方还向外围延伸有能支承所述盛液盘的凸台,所述盛液盘与所述连接体的底壁之间形成补充空气的补气通道,所述补气通道内设置有分流件,所述分流件将所述补气通道分隔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第一补气通道和第二补气通道,所述第一补气通道连通外界与所述凹腔内的第一喷射器;所述第二补气通道连通外界与所述第二喷射器。
为了避免内、外环在卷吸一次空气时相互影响,其中一个方案为:所述分流件包括有沿所述连接体的底壁周向、间隔设置的U型角板,各个所述U型角板的内侧边缘通过环形圈相连接,各个所述U型角板的两竖向隔板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相邻所述U 型角板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均连通大气,形成相互独立的用于向所述凹腔内的第一喷射器补气的第一补气通道和用于向所述第二喷射器补气的第二补气通道。
另一个方案为:所述分流件包括有环状隔板,所述环状隔板相对侧均向上冲孔翻折而形成两竖向挡板,各个所述两竖向挡板连同环状隔板围成有第三间隙,各相邻所述两竖向挡板之间形成有第四间隙,所述第三间隙和第四间隙均连通大气,形成相互独立的用于向所述凹腔内的第一喷射器补气的第一补气通道和用于向所述第二喷射器补气的第二补气通道。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第二个技术问题而提供以下方案,所述的基座具有中空柱状部位,该中空柱的顶壁向下凹陷形成有凹腔,基座在所述凹腔周壁的外围还具有外周壁;所述的第一喷射器即设置在所述凹腔的底壁上,所述第一引射管与所述第一喷射器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喷射器则设置所述基座的外周壁上,每个第二喷射器均与各自对应的所述第二引射管相对设置。
为了使得第二喷射器与第二引射管的入气口的距离相对较近,提高引射能力;所述的第二喷射器均高于所述的第一喷射器。
为了避免现有技术中上进风燃烧器的中央混合腔对应的引射管的长度不能做长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如下改进方案,所述基座在所述凹腔周壁的外围至少具有一个独立的外周腔室,所述凹腔的上端出口与所述第一引射管相连通,所述外周腔室的上端封闭为盲端,各个所述外周腔室的下部相互连通,所述第二喷射器即设置在所述外周腔室的上部周壁上。
当外周腔室为一个相互贯通的一个外周腔室时,所述外周腔室的下端开放为开放端,所述基座还包括有底座,所述底座的中央向上凸设有凸圈,所述外周腔室的下端能抵靠在所述凸圈上。
为了实现燃烧器整体的稳定性以及安装的便捷性,所述基座的底部还包括有位于所述凸圈外围的环形凸壁,所述凸圈与环形凸壁之间通过连接筋相连接,所述环形凸壁的下方向下凸设有凸块,所述凸块上设有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方案的重点在于略去了常规的位于盛液盘之下的底杯,而是使基座局部高于盛液盘之上,一方面能使得第二喷射器与第二引射管的入气口的距离相对较近,提高引射能力;另一方面还能使基座具有供第一引射管伸入的空间,使得第一引射管能做得更长,所述第二喷射器高于所述第一喷射器设置,所述外周腔室的周壁于所述第二喷射器的下方向外围延伸有凸台,所述凸台能支承盛液盘。
为了使得第二喷射器与第二引射管的入气口的距离相对较近,提高引射能力,所述第二引射管为径向文丘里管,并设置在所述外盘体的内周沿,所述第二引射管的入气口向所述内盘体的方向向内延伸至内盘体与外盘体之间围成的补气腔中。当然本实用新型可以将第二引射管完全限定在外盘体的内周沿、并呈收敛-扩散的管状结构中,也可以管状结构部分在火盖中形成,部分在外盘体中形成。
为了方便外盘体上覆盖有外环火盖,所述外盘体的外周沿则沿所述第二喷射器的出气口于水平方向上延伸,并且外盘体的外周沿的外端向上凸设有外圈壁面,所述第二引射管的管壁向上凸设有内圈壁面,所述内圈壁面和外圈壁面上方覆盖有外环火盖,所述内圈壁面、外圈壁面、外盘体外周沿以及外环火盖共同围设成所述第二混气室。
进一步地,所述外环火盖包括有环状顶壁及自该环状顶壁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倾斜向下延伸的内环壁、外环壁,所述内环壁与所述内圈壁面相抵,所述外环壁与所述外圈壁面相抵,所述内环壁周向地间隔开设有外火孔。
为了方便内盘体搁置在所述基座上,所述基座的顶部具有向外延展的上边沿,并且所述内盘体还具有至少两个向下凸出的凸条并以此搁置在所述筒体的顶部上边沿上。
为了满足燃烧器燃气火力由阀门调节控制,可同时使用内、外环火,也可单独使用内环火,特别是在内部,中心和外部的圆周方向的火焰中火焰基本没有紊流和干涉,同时还兼具有小火的烹饪功能,所述内环火盖内部具有自下往上凹、并供所述第一引射管伸入的凹槽,该凹槽与所述内盘体围设构成所述第一混气室,所述内环火盖的外周壁开设有内火孔。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第三个技术问题即为了防止由于第二喷射器位于盛液盘之上所带来的溢液容易第二喷射器,而带来堵塞的问题,所述内盘体的外沿向外延伸有外边缘,所述外边缘与所述第二引射管管壁的内圈壁面相抵,所述外边缘构成所述第二喷射器上方的防水檐。
为了有效地对凹腔内的第一喷射器进行一次空气的补给,所述外边缘之间的间隔构成连接所述补气腔与外界的第一入气口,所述凸条之间的间隔构成连接所述补气腔与所述凹腔的第二入气口,所述第一入气口与第二入气口相流体连通。第一混气室的燃料混合物直接由第一喷射器,第一引射管进行供给,同时第二混气室的混合物直接由第二喷射器,第二引射管进行供给,与第一混气室和第二混气室流体分离,由此可单独地对其进行供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取消了常规的位于盛液盘之下的底杯,而是使基座局部高于盛液盘之上,一方面能使得第二喷射器与第二引射管的入气口的距离相对较近,提高引射能力;另一方面还将传统的外环混气室和内环混气室设计成分体结构,清洁时拿取外环火盖后,仅剩内环混气室和基本呈平面的盛液盘,清洁方便,而盛液盘有定向导液汤水的作用,以能有效防止汤水溢液被烧干形成盛液盘变黑的现象,实现易清洁,同时连接板和盛液盘之间的间隙大大增加了补给给第一喷射器和第二喷射器的一次空气通道的面积,并且分流件的分隔作用形成两独立补气通道,有效避免燃烧后的热气流以及燃烧器的高温对补给给第一喷射器和第二喷射器的一次空气的相互卷吸作用,有效提高供气效果,从而使得上进风燃烧器的火焰短、均匀而有力,不会出现黄焰、回火等缺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上进风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略去分流件);
图3为图1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分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基座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连接体底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连接体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上进风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分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上进风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略去分流件);
图11为图1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0的剖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基座底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实施例1
如图1~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本上进风燃烧器可适用于传统的上进风燃烧器也可适用于如欧洲的意大利萨巴夫燃烧器,该上进风燃烧器,包括有基座1,基座1内容纳有相流体分离的第一喷射器11和至少两个位于第一喷射器11外围的第二喷射器12;本实施例为4个,例如在具有两个文丘式管腔的燃烧器中,为了得到4kW,每个单独的文丘式管腔必须被载荷2kW;在具有四个文丘式管腔的燃烧器的情况下,减少每个文丘式管腔的载荷至1.25kW,减去62.5%,可得到最大功率为5kW;而设置在基座1之上的连接体2,该连接体2包括有同心间隔设置的内盘体21和外盘体22,内盘体21的中央位置具有竖向的第一引射管211,外盘体22周向地、间隔设置有四个各自独立的第二引射管221,第二引射管221具有相对水平面倾斜的轴线;以及火盖,该火盖包括有内环火盖3和外环火盖4,分别对应地设置在内盘体21和外盘体22之上,并且与内盘体21之间形成有位于中央的第一混气室31、与外盘体22之间形成位于外围的第二混气室40;第一混气室31对应于第一引射管211,第二混气室40对应于第二引射管221;基座1具有中空柱状部位,该中空柱的顶壁向下凹陷形成有凹腔13,凹腔13 的底壁设有第一喷射器11,第一引射管211能伸入凹腔13内并与第一喷射器11相对设置;基座1在凹腔13周壁的外围还具有外周壁;第二喷射器12设置在基座1的外周壁上,每个第二喷射器12均与各自对应的第二引射管221相对设置,第二喷射器12高于第一喷射器11设置,外周腔室14的周壁于第二喷射器12的下方向外围延伸有能支承盛液盘6的凸台141,这样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方案能略去常规的位于盛液盘6之下的底杯,而是使基座1局部高于盛液盘6之上,一方面能使得第二喷射器12与第二引射管221的入气口的距离相对较近,提高引射能力;另一方面还能使基座1具有供第一引射管211伸入的空间,使得第一引射管211能做得更长,基座1包括有位于中心的凹腔13和围绕凹腔13的一个独立的外周腔室14,第二喷射器12高于第一喷射器11设置,外周腔室14的周壁于第二喷射器12的下方向外围延伸有凸台141,凸台141能支承盛液盘6。
本实施例的凹腔13的上端出口131与第一引射管211相连通,外周腔室14的上端封闭为盲端,外周腔室14的下端开放为开放端,而基座1还包括有底座5,底座5的中央向上凸设有凸圈51,外周腔室14的下端能抵靠在凸圈51上,其中外周腔室14为单独开放并与各第二喷射器12相连,可以使对第二喷射器12供气的第二供气导管喷入进外周腔室14内先进行缓冲,再分别进入各自对应的第二喷射器12。而为了实现燃烧器整体的稳定性以及安装的便捷性,基座1的底部还包括有位于凸圈51外围的环形凸壁 52,凸圈51与环形凸壁52之间通过连接筋53相连接,环形凸壁52的下方向下凸设有凸块521,凸块521上设有安装孔5211。而与第二喷射器12相对设置的第二引射管221 为径向文丘里管,并设置在外盘体22的内周沿,并且为了提高第二引射管221的引射能力,第二引射管221的入气口向内盘体21的方向向内延伸至内盘体21与外盘体22 之间围成的补气腔7中,从而使得第二引射管221做得更长、离第二喷射器12更近。而外盘体22的外周沿222则沿第二喷射器12的出气口于水平方向上延伸,并且外盘体 22的外周沿222的外端向上凸设有外圈壁面2221,第二引射管221的管壁向上凸设有内圈壁面2211,内圈壁面2211和外圈壁面2221上方覆盖有外环火盖4,内圈壁面2211、外圈壁面2221、外盘体22外周沿222以及外环火盖4共同围设成第二混气室40,外环火盖4包括有环状顶壁41及自该环状顶壁41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倾斜向下延伸的内环壁42、外环壁43,内环壁42与内圈壁面2211相抵,外环壁43与外圈壁面2221相抵,内环壁42周向地间隔开设有外火孔421,此种配合方式能使得外环火盖4更易装配于外盘体22上。
另外,为了方便内盘体21搁置在基座1上,基座1的顶部具有向外延展的上边沿15,并且内盘体21还具有四个向下凸出的凸条210并以此搁置在基座1的顶部上边沿 15上。内环火盖3内部具有自下往上凹、并供第一引射管211伸入的凹槽,该凹槽与内盘体21围设构成第一混气室31,内环火盖3的外周壁开设有内火孔32。内盘体21的外沿向外延伸有外边缘212,外边缘212与第二引射管221管壁的内圈壁面2211相抵,外边缘212构成第二喷射器12上方的防水檐。为了防止由于第二喷射器12位于盛液盘 6之上所带来的溢液容易第二喷射器12,而带来堵塞的问题,外边缘212之间的间隔构成连接补气腔7与外界的第一入气口71,凸条210之间的间隔构成连接补气腔7与凹腔 13的第二入气口72,第一入气口71与第二入气口72相流体连通。
参考图3,如上所述,一次空气、燃气和混合后的一次空气和燃气在燃烧器内部的路径(参见虚线箭头)如下,由于第一喷射器11、到第一引射管211和第一混气室31中的气体喷射所造成的低压,经过第一入气口71和第二入气口72并借由燃气自身的动能而将一次空气从外界吸入基座1的凹腔13中,进行一次空气和燃气的预混最后进入第一混气室31,混合后的一次空气和燃气最后通过内环火盖3的内火孔32、并与外部环境的二次空气一起被点燃,形成内环火。而火盖还包括有能使用户能单独控制的外周火,外周火所需的一次空气和燃气由第二引射管221独立于第一引射管211而输入至第二混气室40中,同时,第二混气室40与第一混气室31分离,以此方式实现第二混气室40 和第一混气室31的流体分离,然后可以单独地对其进行供给,以允许用户单独控制进入第一引射管211和第二引射管221中燃料混合物的流入,若要调节外周火和中心火的大小,调节连接在设置于基座1外围与凹腔13相连通的第一进气管9以及与外周腔室 14相连通的第二进气管10的调节阀即可。
而为了有效避免燃烧后的热气流以及燃烧器的高温对补给给第一喷射器和第二喷射器的一次空气的相互卷吸作用,盛液盘6与连接体2的底壁之间形成补充空气的补气通道,该补气通道内设置有分流件100,该分流件100能将补气通道分隔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第一补气通道101和第二补气通道102,第一补气通道101连通外界与凹腔13内的第一喷射器11;第二补气通道102连通外界与第二喷射器12,具体地,分流件100包括有沿连接体2的底壁周向、间隔设置的U型角板,各个U型角板的内侧边缘通过环形圈103相连接,各个U型角板的两竖向隔板104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105,相邻U型角板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106,第一间隙105和第二间隙106均连通大气,形成相互独立的用于向凹腔13内的第一喷射器11补气的第一补气通道101和用于向第二喷射器12 补气的第二补气通道102。
实施例2
如图8和9所示,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分流件100包括有环状隔板107,环状隔板107相对侧均向上冲孔翻折而形成两竖向挡板108,各个两竖向挡板108连同环状隔板107围成有第三间隙109,各相邻两竖向挡板108之间形成有第四间隙110,第三间隙109和第四间隙110均连通大气,形成相互独立的用于向凹腔13内的第一喷射器11补气的第一补气通道101′和用于向第二喷射器12补气的第二补气通道102′。
实施例3
如图10~13所示,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凹腔13的上端出口131与第一引射管211相连通,外周腔室14的上端封闭为盲端,各个外周腔室14 本实施例为4个,其下端呈类似“十”字形的通道8相互连通,并且与各自对应的外周腔室14相连的第二喷射器12周向地间隔设置在外周腔室14的周壁上,其中一次空气、燃气和混合后的一次空气和燃气在燃烧器内部的路径(参见图9的虚线箭头)。

Claims (15)

1.一种上进风燃烧器,包括有:
基座(1),所述基座(1)内容纳有相互独立的第一喷射器(11)和至少两个位于所述第一喷射器(11)外围的第二喷射器(12);
连接体(2),设置在所述基座(1)之上,包括有同心间隔设置的内盘体(21)和外盘体(22),所述内盘体(21)的中央位置具有竖向的第一引射管(211),所述外盘体(22)周向地、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各自独立的第二引射管(221),所述第二引射管(221)具有相对水平面倾斜的轴线;以及
火盖,包括有内环火盖(3)和外环火盖(4),分别对应地设置在所述内盘体(21)和外盘体(22)之上,并且所述的内环火盖(3)与所述内盘体(21)之间形成有位于中央的第一混气室(31),所述的外环火盖(4)与所述外盘体(22)之间形成位于外围的第二混气室(40);所述第一混气室(31)对应于所述第一引射管(211),所述第二混气室(40)对应于所述第二引射管(221);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盛液盘(6),所述基座(1)的外周壁于所述第二喷射器(12)的下方还向外围延伸有能支承所述盛液盘(6)的凸台(141),所述盛液盘(6)与所述连接体(2)的底壁之间形成补充空气的补气通道,所述补气通道内设置有分流件(100),所述分流件(100)将所述补气通道分隔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第一补气通道(101;101′)和第二补气通道(102;102′),所述第一补气通道(101;101′)连通外界与所述第一喷射器(11);所述第二补气通道(102;102′)连通外界与所述第二喷射器(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件包括有沿所述连接体(2)的底壁周向、间隔设置的U型角板,各个所述U型角板的内侧边缘通过环形圈(103)相连接,各个所述U型角板的两竖向隔板(104)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105),相邻所述U型角板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106),所述第一间隙(105)和第二间隙(106)均连通大气,形成相互独立的用于向所述第一喷射器(11)补气的第一补气通道(101;101′)和用于向所述第二喷射器(12)补气的第二补气通道(102;10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件包括有环状隔板(107),所述环状隔板(107)相对侧均向上冲孔翻折而形成两竖向挡板(108),各个所述两竖向挡板(108)连同环状隔板(107)围成有第三间隙(109),各相邻所述两竖向挡板(108)之间形成有第四间隙(110),所述第三间隙(109)和第四间隙(110)均连通大气,形成相互独立的用于向所述第一喷射器(11)补气的第一补气通道(101;101′)和用于向所述第二喷射器(12)补气的第二补气通道(102;10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座(1)具有中空柱状部位,该中空柱的顶壁向下凹陷形成有凹腔(13),基座(1)在所述凹腔(13)周壁的外围还具有外周壁;所述的第一喷射器(11)即设置在所述凹腔(13)的底壁上,所述第一引射管(211)与所述第一喷射器(11)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喷射器(12)则设置所述基座(1)的外周壁上,每个第二喷射器(12)均与各自对应的所述第二引射管(221)相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喷射器(12)均高于所述的第一喷射器(1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在所述凹腔(13)周壁的外围至少具有一个独立的外周腔室(14),所述凹腔(13)的上端出口(131)与所述第一引射管(211)相连通,所述外周腔室(14)的上端封闭为盲端,各个所述外周腔室(14)的下部相互连通,所述第二喷射器(12)即设置在所述外周腔室(14)的上部周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周腔室(14)的下端开放为开放端,所述基座(1)还包括有底座(5),所述底座(5)的中央向上凸设有凸圈(51),所述外周腔室(14)的下端抵靠在所述凸圈(51)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的底部还包括有位于所述凸圈(51)外围的环形凸壁(52),所述凸圈(51)与环形凸壁(52)之间通过连接筋(53)相连接,所述环形凸壁(52)的下方向下凸设有凸块(521),所述凸块(521)设有安装孔(5211)。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射管(221)为径向文丘里管,并设置在所述外盘体(22)的内周沿,所述第二引射管(221)的入气口向所述内盘体(21)的方向向内延伸至内盘体(21)与外盘体(22)之间围成的补气腔(7)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盘体(22)的外周沿(222)则沿所述第二喷射器(12)的出气口于水平方向上延伸,并且外盘体(22)的外周沿(222)的外端向上凸设有外圈壁面(2221),所述第二引射管(221)的管壁向上凸设有内圈壁面(2211),所述内圈壁面(2211)和外圈壁面(2221)上方覆盖有外环火盖(4),所述内圈壁面(2211)、外圈壁面(2221)、外盘体(22)外周沿(222)以及外环火盖(4)共同围设成所述第二混气室(40)。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火盖(4)包括有环状顶壁(41)及自该环状顶壁(41)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倾斜向下延伸的内环壁(42)、外环壁(43),所述内环壁(42)与所述内圈壁面(2211)相抵,所述外环壁(43)与所述外圈壁面(2221)相抵,所述内环壁(42)周向地间隔开设有外火孔(421)。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的顶部具有向外延展的上边沿(15),并且所述内盘体(21)还具有至少两个向下凸出的凸条(210)并以此搁置在所述基座(1)的顶部上边沿(15)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火盖(3)内部具有自下往上凹、并供所述第一引射管(211)伸入的凹槽,该凹槽与所述内盘体(21)围设构成所述第一混气室(31),所述内环火盖(3)的外周壁开设有内火孔(32)。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盘体(21)的外沿向外延伸有外边缘(212),所述外边缘(212)与所述第二引射管(221)管壁的内圈壁面(2211)相抵,所述外边缘(212)构成所述第二喷射器(12)上方的防水檐。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边缘(212)之间的间隔构成连接所述补气腔(7)与外界的第一入气口(71),所述凸条(210)之间的间隔构成连接所述补气腔(7)与凹腔(13)的第二入气口(72),所述第一入气口(71)与第二入气口(72)相流体连通。
CN201821343739.2U 2018-08-20 2018-08-20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Active CN2095697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43739.2U CN209569721U (zh) 2018-08-20 2018-08-20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43739.2U CN209569721U (zh) 2018-08-20 2018-08-20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69721U true CN209569721U (zh) 2019-11-01

Family

ID=683209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343739.2U Active CN209569721U (zh) 2018-08-20 2018-08-20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697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39809B (zh) 一种上进风三环火大功率燃烧器
CN111964054B (zh)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内环火盖及应用有该内环火盖的燃烧器
CN210861084U (zh)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CN208804673U (zh) 一种灶具燃烧器
CN201344535Y (zh) 一种多喷嘴、大流量、完全上进风的嵌入式家用燃气灶用燃烧器
CN209569723U (zh)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CN201672516U (zh) 一种烤炉燃烧器
CN209569725U (zh)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CN209569721U (zh)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CN111256126B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CN209569722U (zh)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CN111121034A (zh)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CN209706044U (zh)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CN111256127B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CN107525072A (zh) 高热效能的火盖及使用该火盖的炉头
CN111256125B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CN110529850A (zh)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CN111121025B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CN206430108U (zh) 一种一体式全进风燃烧器
CN110094727B (zh) 一种燃烧器
CN108180508B (zh) 一种单环火燃烧器
CN110848688A (zh)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CN207065569U (zh) 一种燃烧器
CN206669742U (zh) 一种燃烧器风门调节装置
CN111121027A (zh)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