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09415A - 车厢内分隔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厢内分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09415A
CN112009415A CN202010433154.5A CN202010433154A CN112009415A CN 112009415 A CN112009415 A CN 112009415A CN 202010433154 A CN202010433154 A CN 202010433154A CN 112009415 A CN112009415 A CN 1120094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partition wall
partition
vehicle compartment
shielding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3315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关冢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0094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094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8Insulating elements, e.g. for sound insulation
    • B60R13/0815Acoustic or thermal insulation of passenger compartments
    • B60R13/0823Insulating partitions, e.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91Panels between front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06Safety nets, transparent sheets, curtains, or the like, e.g. between occupants and gla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3/00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厢内分隔装置。设于车厢内且互相面对地配置的一对车辆用座椅彼此之间的隔壁在遮蔽状态下从车厢的上部延伸设置到下部。因此,能通过遮蔽状态的隔壁来遮挡分别落座于一对车辆用座椅的乘坐者各自的视线。此外,非遮蔽状态的隔壁被收纳于规定的位置,因此在乘坐者仅落座于一对车辆用座椅中的一侧的情况下等,能通过使隔壁成为非遮蔽状态来获得宽敞感。隔壁的遮蔽状态与非遮蔽状态能通过操作开关来选择性地切换。由此,能在能获得舒适状态、放松状态的车厢内容易地确保私人空间。

Description

车厢内分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厢内分隔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下述日本特开2018-203227中公开了涉及车厢内分区系统的发明。在该车厢内分区系统中,车厢内被分隔屏(screen)在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中的至少一方划分开。因此,在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彼此因拼车(ride-sharing)而落座于前排的车辆用座椅和后排的车辆用座椅的情况下,或者,在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彼此落座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邻的车辆用座椅的情况下,能为每个车辆用座椅确保私人空间。
再者,在日本特开2018-203227所公开的构成中,各个车辆用座椅向车辆前方侧被配置为同一朝向。因此,在形成使前排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大幅斜倚的舒适状态、使前排的车辆用座椅向车辆后方侧大幅滑动的放松状态的情况下,可能会因为与车辆用座椅产生干扰而无法使用在车辆前后方向对车厢内进行划分的分隔屏。此外,在日本特开2018-203227所公开的构成中没有公开分隔屏的操作方法、工作单元,上述现有技术在这些方面存在改良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在能形成舒适状态、放松状态的车厢内容易地确保私人空间的车厢内分隔装置。
方案1所述的发明的车厢内分隔装置具有:隔壁,设于车厢内并且选择性地形成将相互面对地配置的一对车辆用座椅彼此之间划分开的遮蔽状态和被收纳于规定的位置的非遮蔽状态;以及操作部,设置在落座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乘坐者能视觉确认到且能操作的位置,并且被设为能进行所述隔壁的遮蔽状态与非遮蔽状态的切换。
根据方案1所述的发明,设于车厢内的隔壁在遮蔽状态下将互相面对地配置的一对车辆用座椅彼此之间划分开。因此,即使在面对状态的一对车辆用座椅分别形成使座椅靠背大幅斜倚的舒适状态、使车辆用座椅滑动以便扩大落座时的脚下的空间的放松状态的情况下,遮蔽状态的隔壁也不易干扰车辆用座椅,因此,能通过遮蔽状态的隔壁来确保每个车辆用座椅的私人空间。此外,非遮蔽状态的隔壁被收纳于规定的位置,因此在乘坐者仅落座于一对车辆用座椅中的一侧的情况下等,能通过使隔壁成为非遮蔽状态来获得宽敞感。该隔壁的遮蔽状态与非遮蔽状态能通过操作部来选择性地切换。该操作部被设置在落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坐者能视觉确认到且能操作的位置,由此,乘坐者能容易地切换隔壁的遮蔽状态与非遮蔽状态。
在此,“视觉确认到”是指落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坐者始终能肉眼观察到要操作的对象。
对于方案2所述的发明的车厢内分隔装置而言,在方案1所述的发明中,所述隔壁在所述非遮蔽状态下被收纳于所述车厢的顶棚部,并且在所述遮蔽状态下从所述顶棚部延伸设置到所述车厢的底板部。
根据方案2所述的发明,隔壁在遮蔽状态下从顶棚部延伸设置到车厢的底板部,因此,能在对落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坐者彼此的视线进行遮挡的同时,将脚下的空间也划分开。因此,能更明确各个车辆用座椅处的私人空间。此外,隔壁在非遮蔽状态下被收纳于车厢的顶棚部,因此,能利用重力使隔壁移至遮蔽状态,因此能使隔壁的工作机构成为简易的机构。
对于方案3所述的发明的车厢内分隔装置而言,在方案1所述的发明中,所述隔壁在所述非遮蔽状态下被收纳于所述车厢的一方的侧壁部,并且在所述遮蔽状态下从所述一方的侧壁部延伸设置到所述车厢的另一方的侧壁部。
根据方案3所述的发明,隔壁在遮蔽状态下从一方的侧壁部延伸设置到车厢的另一方的侧壁部,因此,能抑制乘坐者从一方的私人空间向对面的另一方的私人空间移动。此外,隔壁在非遮蔽状态下被收纳于车厢的一方的侧壁部,因此,即使在车辆的顶棚高度低的情况下也能抑制乘坐者的头部的空间被压迫。
对于方案4所述的发明的车厢内分隔装置而言,在方案3所述的发明中,所述一方的侧壁部被设为不具有车辆用门的侧壁部。
根据方案4所述的发明,隔壁被设为能被收纳于不具有车辆用门的一方的侧壁部。因此,能容易地确保隔壁的收纳位置。
对于方案5所述的发明的车厢内分隔装置而言,在方案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明中,所述操作部设于所述车厢的至少侧壁部。
根据方案5所述的发明,操作部设于车厢的至少侧壁部,因此,操作部比较容易进入落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坐者的视野,因此易于进行操作部的操作。
对于方案6所述的发明的车厢内分隔装置而言,在方案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明中,所述隔壁能按所述车厢内的多个落座位置中的互相面对地配置的每一对所述落座位置选择性地形成所述遮蔽状态和所述非遮蔽状态。
根据方案6所述的发明,隔壁能按车厢内的多个落座位置中的互相面对地配置的每一对落座位置选择性地形成遮蔽状态和非遮蔽状态,因此,能在某一对落座位置处形成遮蔽状态,并且在另一对落座位置处形成非遮蔽状态。就是说,在想要确保私人空间的乘坐者和想要进行交流的乘坐者混在一起的情况下,能迎合各个乘坐者的希望来使车厢内成为适当的状态。
在此,“落座位置”是指车辆用座椅上的被设为能供乘坐者落座的位置,在一般的独立的车辆用座椅(所谓的头等舱座椅(captain seat))中具有一个,在长椅状的车辆用座椅(所谓的长座椅)中具有多个。
对于方案7所述的发明的车厢内分隔装置而言,在方案6所述的发明中,所述操作部按每个所述落座位置分别设于与该落座位置对应的位置。
根据方案7所述的发明,操作部按车辆用座椅的每个落座位置分别设于与该落座位置对应的位置,因此,能以落座于各落座位置的各个乘坐者成为各自希望的状态的方式进行隔壁的操作。
对于方案8所述的发明的车厢内分隔装置而言,在方案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明中,所述隔壁被设为:从与所述隔壁的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隔壁的至少一部分与沿着所述隔壁的所述遮蔽状态下的延伸设置方向延伸设置的导轨重叠,并且能沿着该导轨移动。
根据方案8所述的发明,隔壁被设为:从与隔壁的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隔壁的至少一部分与沿着隔壁的遮蔽状态下的延伸设置方向延伸设置的导轨重叠,并且能沿着该导轨移动,因此,在隔壁移动时,隔壁在与该隔壁的面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移被导轨抑制。由此,能使隔壁的工作稳定。此外,能通过导轨来抑制隔壁处于遮蔽状态的情况下的隔壁的偏移。
对于方案9所述的发明的车厢内分隔装置而言,在方案1~8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明中,所述隔壁被设为:在所述遮蔽状态下,所述隔壁的车辆下方侧的端部能保持于所述车厢的底板部。
根据方案9所述的发明,隔壁被设为:在遮蔽状态下,隔壁的车辆下方侧的端部能保持于车厢的底板部,因此,能抑制由于来自乘坐者的脚部的载荷的输入、车辆行驶时的惯性等而引起的遮蔽状态时的隔壁的偏移。
对于方案10所述的发明的车厢内分隔装置而言,在方案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明中,所述隔壁被设为能收纳于在座椅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箱体的内部,所述箱体的长尺寸方向上,该箱体的多个部位分别被装配于车身骨架。
根据方案10所述的发明,隔壁被设为能收纳于箱体的内部。该箱体在座椅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箱体的长尺寸方向上,该箱体的多个部位分别被装配于车身骨架。就是说,能通过箱体使车身骨架彼此连结。
方案1所述的本发明的车厢内分隔装置具有能在能形成舒适状态、放松状态的车厢内容易地确保私人空间的优异效果。
方案2所述的本发明的车厢内分隔装置具有能提高私密性并且能抑制生产成本的优异效果。
方案3所述的本发明的车厢内分隔装置具有能提高私密性并且能减少乘坐者感受到的压迫感的优异效果。
方案4所述的本发明的车厢内分隔装置具有能提高设计自由度的优异效果。
方案5所述的本发明的车厢内分隔装置具有能提高操作性的优异效果。
方案6所述的本发明的车厢内分隔装置具有能精细地应对乘坐者所希望的状态的优异效果。
方案7所述的本发明的车厢内分隔装置具有能提高便利性的优异效果。
方案8所述的本发明的车厢内分隔装置具有能兼顾工作时的稳定性的提高和NV(Noise and Vibration:噪声和振动,以下简称为“NV”)性能的提高的优异效果。
方案9所述的本发明的车厢内分隔装置具有能提高NV性能的优异效果。
方案10所述的本发明的车厢内分隔装置具有能提高车身骨架的弯曲刚性的优异效果。
附图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进行说明,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其中:
图1是概略地表示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车厢内分隔装置的车辆的车厢内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沿图1的A-A线剖切后的状态且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厢内分隔装置的遮蔽状态的概略放大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厢内分隔装置的非遮蔽状态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厢内分隔装置的非遮蔽状态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沿图4的B-B线剖切后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概略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厢内分隔装置的工作机构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厢内分隔装置的工作机构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立体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厢内分隔装置的工作时的时间与隔壁卷芯的角度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厢内分隔装置的动作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车厢内分隔装置的工作时的时间与隔壁卷芯的角度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车厢内分隔装置的遮蔽状态的、与图2对应的概略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沿图11的C-C线剖切后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车厢内分隔装置的遮蔽状态和非遮蔽状态的、与图2对应的概略剖视图。
图14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车厢内分隔装置的遮蔽状态的概略平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以下,使用图1~图10,对本发明的车厢内分隔装置10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整体构成)如图1所示,作为一个例子,具有车厢内分隔装置10的车辆12被设为自动驾驶车辆,在车厢14内未设有驾驶席,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邻地分别设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面对地配置的一对车辆用座椅16(参照图2)。该车辆用座椅16被配置为包括:头枕16A,用于支承分别落座的乘坐者P的头部H;座椅靠背16B,用于支承乘坐者P的背部B;以及座椅坐垫16C,用于支承乘坐者P的腰部W(在此包括臀部)和大腿部F。换言之,座椅坐垫16C相当于车辆用座椅16上的落座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分别设有一对车厢14内的落座位置。
如图2所示,车辆12的底板部20被配置为包括钢铁制的地板面板22和在车厢14侧具有纤维层的地板地毯24。地板地毯24载置于地板面板22上,在与车辆用座椅16的安装腿部26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未图示的切口。由此,车辆用座椅16的安装腿部26直接装配于地板面板22。
(隔壁单元)在车厢14的顶棚部28设有隔壁单元30。该隔壁单元30具有:隔壁32、作为箱体的隔壁容纳箱体34、隔壁驱动机构36以及隔壁卷芯38(参照图4)。隔壁32形成为以车辆前后方向为厚度方向并且以车辆上下方向为长尺寸方向的矩形,并由不透明且具有柔软性的材料(作为一个例子如塑料薄板等)构成。该隔壁3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32A在正视观察时被配置在与车辆用座椅1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16D对应的位置。此外,隔壁32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从车厢14的顶棚部28起到底板部20为止的尺寸以上。
在隔壁32的下端部32B设有隔壁下端杆40。该隔壁下端杆40由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尺寸方向的棱柱构件(参照图3)构成,隔壁32的下端部32B通过未图示的卡定构造被卡定于该隔壁下端杆40的内部(参照图5)。此外,在隔壁下端杆40以在该隔壁下端杆40的长尺寸方向上分离的方式设有多个卡定件42。具体而言,在隔壁下端杆40中的长尺寸方向两端部40A的车辆下方侧部和长尺寸方向中间部40B的车辆下方侧部分别设有多个卡定件42。作为一个例子,该卡定件42由具有磁性的构件构成,当隔壁下端杆40与地板地毯24抵接时,该隔壁下端杆40通过磁力隔着地板地毯24卡定于地板面板22。
隔壁32的上端部32C卡定于隔壁卷芯38(参照图5)。具体而言,隔壁卷芯38被收容在隔壁容纳箱体34的内部,并且形成为以车辆宽度方向为轴向的圆柱状,通过未图示的卡定件对插入至径向内侧的隔壁32的上端部32C进行卡定。
如图4所示,形成为圆柱状且被设为与隔壁卷芯38相同的轴向的旋转轴38A以从隔壁卷芯38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分别突出的方式一体地形成于隔壁卷芯38的长尺寸方向的两端部。该旋转轴38A被设定为直径尺寸比隔壁卷芯38的直径尺寸小,并且被设定为在车辆宽度方向比隔壁容纳箱体34向外侧突出。
隔壁容纳箱体34由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尺寸方向的钢铁制的方筒构件(参照图5)构成,长尺寸方向的端部34B分别经由托架41紧固于构成车辆12的车身骨架的一部分的左右一对上边梁44(参照图2)。
如图3所示,在隔壁容纳箱体34的端部34B分别设有以车辆宽度方向为板厚方向的端部壁部34F。由此,隔壁容纳箱体34的端部34B被封闭。在该端部壁部34F形成有在板厚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34D,被收容在隔壁容纳箱体34的内部的隔壁卷芯38的旋转轴38A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插入该端部壁部34F。由此,隔壁卷芯38以能以车辆宽度方向为轴向进行旋转的方式被隔壁容纳箱体34轴支承。
如图5所示,在隔壁容纳箱体34中的车辆下方侧壁部34E形成有隔壁连通孔34G。该隔壁连通孔34G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贯通地形成于车辆下方侧壁部34E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车辆前方侧为一个例子),并且在开口缘部设有框构件34GA。隔壁32插通于该隔壁连通孔34G。
如图6所示,在隔壁容纳箱体34的车辆宽度方向一侧的端部34B设有隔壁驱动机构36。隔壁驱动机构36具有:马达46、控制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48、齿轮机构50以及电位计60。如图7所示,马达46被设为能以车辆前后方向为轴向进行转动,通过线束61与控制ECU48连接(参照图6)。
齿轮机构50被配置为包括多个齿轮50A、50B、50C。齿轮50A被设为设于马达46的转动轴的所谓蜗杆(worm gear)。齿轮50B被设为与隔壁卷芯38(参照图6)的车辆宽度方向一侧的旋转轴38A结合的所谓正齿轮。齿轮50C被设为可转动地设置在齿轮50A与齿轮50B之间的所谓正齿轮,将齿轮50A的旋转传递至齿轮50B。由此,能将马达46的旋转传递至旋转轴38A乃至隔壁卷芯38来使隔壁卷芯38旋转。
如图6所示,电位计60(potentiometer)设置在齿轮50B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被设为能检测以齿轮50B的轴乃至隔壁卷芯38的轴为中心的相对于基准位置的角度θ。电位计60通过线束61与控制ECU48连接。
控制ECU48被配置为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或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存储器、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或SSD(Solid State Drive:固态驱动器)等非易失性的存储部以及通信I/F(InterFace:接口)(均未图示)。该CPU、存储器、存储部以及通信I/F经由未图示的总线而相互可通信地连接。在存储部中存储有隔壁工作程序。CPU根据作为后述的操作部的操作开关62的操作来执行隔壁工作程序,由此,能选择性地切换隔壁32的遮蔽状态和非遮蔽状态。
(操作开关)如图2所示,在构成车厢14的侧壁部14A的一部分的左右一对中柱装饰件64的左右一侧设有操作开关62。操作开关62设置在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6的乘坐者P(参照图1)能视觉确认到和能操作的高度,具体而言,操作开关62被设置为在中柱装饰件64中的侧窗玻璃66附近的位置向车厢14侧露出。需要说明的是,操作开关6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设于一对车辆用座椅16彼此之间。
操作开关62具有隔壁拉出开关68和隔壁卷取开关70。隔壁拉出开关68和隔壁卷取开关70分别经由线束61连接于控制ECU48(参照图6)。作为一个例子,隔壁拉出开关68和隔壁卷取开关70被设为乘坐者P一按下就接通(通电)的按钮开关。此外,在隔壁拉出开关68和隔壁卷取开关70分别附有表示接通时的隔壁32的移动方向的未图示的标记。由此,乘坐者P能直观地理解操作。
控制ECU48基于从电位计60获取的隔壁卷芯38的角度θ和操作开关62的操作来使马达46旋转。即,如图8所示,在隔壁卷取开关70(参照图2)接通且隔壁卷芯38的角度θ小于卷取基准角度θ2的情况下,控制ECU48通过使马达46正转来增大角度θ。在该情况下,隔壁32卷绕于隔壁卷芯38(参照图5),因此隔壁32移至不从车厢14的上方侧延伸设置到下方侧的非遮蔽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只要在使马达46正转时至少隔壁拉出开关68(参照图2)未接通,控制ECU48就使马达46正转直至隔壁卷芯38的角度θ达到卷取基准角度θ2。
另一方面,在隔壁拉出开关68接通且隔壁卷芯38的角度θ超过拉出基准角度θ1的情况下,控制ECU48通过使马达46反转来使角度θ减小。在该情况下,隔壁32向隔壁卷芯38的卷绕被释放,隔壁32因重力而移至从车厢14的上方侧延伸设置到下方侧的遮蔽状态。由此,一对车辆用座椅16彼此之间被划分开。需要说明的是,只要在使马达46反转时至少隔壁卷取开关70未接通,控制ECU48就使马达46反转直至隔壁卷芯38的角度θ达到拉出基准角度θ1。就是说,控制ECU48使马达46在隔壁卷芯38的角度θ为拉出基准角度θ1与卷取基准角度θ2之间的范围内旋转(参照图中粗线)。拉出基准角度θ1被设为相对于作为基准的角度(作为一个例子,为隔壁32向车厢14内延伸出的部位的长尺寸方向的尺寸成为最大的角度)具有规定的余量(参照图中阴影区域)的角度。需要说明的是,设定为在拉出基准角度θ1,隔壁下端杆40也与地板地毯24抵接(参照图2)。此外,卷取基准角度θ2被设为相对于隔壁32的卷取的极限角度(隔壁32的隔壁下端杆40与隔壁容纳箱体34的车辆下方侧壁部34E抵接而无法进行进一步的卷取的状态的角度)具有规定的余量(参照图中阴影区域)的角度。
(处理流程)接着,对车厢内分隔装置10的作用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车厢内分隔装置10的动作的流程的流程图。
控制ECU48的CPU判定隔壁卷取开关70是否接通(步骤S100)。在隔壁卷取开关70断开的情况下(步骤S100:否),CPU判定隔壁拉出开关68是否接通(步骤S118)。在隔壁拉出开关68断开的情况下(步骤S118:否),CPU结束基于隔壁工作程序的处理。在隔壁拉出开关68接通的情况下(步骤S118:是),CPU转移至后述的步骤S110。
另一方面,在隔壁卷取开关70接通的情况下(步骤S100:是),CPU判定隔壁卷芯38的角度θ是否为卷取基准角度θ2以上(步骤S102)。在角度θ为卷取基准角度θ2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102:是),CPU判断为隔壁32不能进一步卷取即隔壁32处于非遮蔽状态,不使马达46旋转(维持停止状态,步骤S112),而是结束基于隔壁工作程序的处理。
在隔壁卷芯38的角度θ小于卷取基准角度θ2的情况下(步骤S102:否),CPU使马达46正转(步骤S106)。然后,CPU判定隔壁拉出开关68是否接通(步骤S108)。在隔壁拉出开关68断开的情况下(步骤S108:否),CPU返回至步骤S102。另一方面,在隔壁拉出开关68接通的情况下(步骤S108:是),CPU判定隔壁卷芯38的角度θ是否小于拉出基准角度θ1(步骤S110)。在隔壁卷芯38的角度θ小于拉出基准角度θ1的情况下(步骤S110:是),CPU使马达46停止(步骤S112),然后结束基于隔壁工作程序的处理。在隔壁卷芯38的角度θ超过拉出基准角度θ1的情况下(步骤S110:否),CPU使马达46反转(步骤S114)。然后,CPU判定隔壁卷取开关70是否接通(步骤S116)。在隔壁卷取开关70断开的情况下(步骤S116:否),CPU返回至步骤S110。另一方面,在隔壁卷取开关70接通的情况下(步骤S116:是),CPU返回至步骤S102。
(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设于车厢14内的隔壁32在遮蔽状态下以将互相面对地配置的一对车辆用座椅16彼此之间划分开的方式,从车厢14的上部延伸设置到下部。因此,即使在面对状态的一对车辆用座椅16分别形成使座椅靠背16B大幅斜倚的舒适状态、使车辆用座椅16滑动以便扩大落座时的脚下的空间的放松状态的情况下,遮蔽状态的隔壁32与车辆用座椅16的干扰也会被抑制,因此,能通过遮蔽状态的隔壁32来确保每个车辆用座椅16的私人空间。此外,非遮蔽状态的隔壁32被收纳于规定的位置,因此在乘坐者P仅落座于一对车辆用座椅16中的一侧的情况下等,能通过使隔壁32成为非遮蔽状态来获得宽敞感。该隔壁32的遮蔽状态与非遮蔽状态能通过操作开关62来选择性地切换。该操作开关62被设置在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6的乘坐者P能视觉确认到且能操作的位置,由此,乘坐者P能容易地切换隔壁32的遮蔽状态与非遮蔽状态。由此,能在能形成舒适状态、放松状态的车厢14内容易地确保私人空间。
此外,隔壁32在遮蔽状态下从顶棚部28延伸设置到车厢14的底板部20,因此,能在对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6的乘坐者P彼此的视线进行遮挡的同时,将脚下的空间也划分开,因此,能更明确各个车辆用座椅16处的私人空间。此外,隔壁32在非遮蔽状态下被收纳于车厢14的顶棚部28,因此,能利用重力移至遮蔽状态,因此能使隔壁32的工作机构成为简易的机构。由此,能提高私密性并且能抑制生产成本。
而且,操作开关62设于车厢14的至少侧壁部14A,因此操作开关62比较容易进入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6的乘坐者P的视野,易于进行操作开关62的操作。由此,能提高操作性。
此外,隔壁32被设为:在遮蔽状态下,隔壁的车辆下方侧的下端部32B能保持于车厢14的底板部20,因此,能抑制由于来自乘坐者P的脚部L(参照图1)的载荷的输入、车辆行驶时的惯性等而引起的遮蔽状态时的隔壁32的偏移。由此,能提高NV性能。
此外,隔壁32被设为能收纳于隔壁容纳箱体34的内部。该隔壁容纳箱体34在座椅宽度方向延伸设置,长尺寸方向的两侧的端部34B分别装配于上边梁44。就是说,能通过隔壁容纳箱体34使上边梁44彼此连结。由此,能提高上边梁44乃至车身骨架的弯曲刚性。
接着,使用图10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车厢内分隔装置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等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该变形例的车厢内分隔装置10的基本构成被设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其特征在于未图示的控制ECU对马达46(参照图6)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这一点。
即,如图10所示,控制ECU基于从电位计60(参照图6)获取的隔壁卷芯38(参照图6)的角度θ和操作开关62(参照图6)的操作,通过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冲宽度调制)控制使马达46旋转。具体而言,在隔壁卷取开关70接通且隔壁卷芯38的角度θ小于卷取基准角度θ2的情况下,控制ECU48使马达46正转来增大角度θ。需要说明的是,拉出基准角度θ1与减速阈值角度θ1’之间以及卷取基准角度θ2与减速阈值角度θ2’之间的范围内的马达46的旋转速度设定为比减速阈值角度θ1’与减速阈值角度θ2’之间的范围内的马达46的旋转速度低。就是说,在使隔壁32从遮蔽状态移至非遮蔽状态时,能使隔壁32的起动和停止缓慢地进行。此外,在通过接通隔壁拉出开关68来使隔壁32从非遮蔽状态移至遮蔽状态时,也能与上述同样,使隔壁32的起动和停止缓慢地进行。由此,能在隔壁32的工作过程中体现出高级感。
此外,控制ECU基于操作开关62被操作的时间来使马达46的旋转速度变化。即,操作开关62的隔壁卷取开关70和隔壁拉出开关68被设为在乘坐者P进行按压的期间接通(通电)的所谓瞬动的按钮开关,在该开关的接通状态维持为比规定的时间长的情况下,判断为“乘坐者P想要大幅移动隔壁32”,在减速阈值角度θ1’与减速阈值角度θ2’之间的范围内使马达46的旋转速度上升(参照图中Pt点)。由此,能使隔壁32按照进行操作的乘坐者P的意图工作,因此能进一步提高便利性。
(第二实施方式)接着,使用图11、图12,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厢内分隔装置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等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该第二实施方式的车厢内分隔装置80的基本构成被设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其特征在于设有导轨82这一点。
即,如图11所示,导轨82从车厢14的车辆宽度方向一侧的顶棚部28跨设至底板部20。该导轨82由以车辆上下方向为长尺寸方向的长条构件构成,作为一个例子,该导轨82的上端部通过未图示的紧固件紧固于隔壁单元30。此外,导轨82的下端部通过未图示的紧固件紧固于地板面板22。
如图12所示,导轨82的与长尺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被设为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口的大致U字形。并且,在导轨82的截面形状内,具体而言,在导轨8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一对侧壁部82A、82B之间收容有隔壁32的车辆宽度方向一侧的端部32A。换言之,隔壁32的一侧的端部32A被配置为从与隔壁32的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与导轨82重叠。此外,隔壁32的端部32A被设为与导轨82具有间隙的构成,因此隔壁32被设为能与导轨82进行相对移动。就是说,隔壁32被设为能沿着导轨82移动。
(第二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上述构成,除了设有导轨82这一点以外,被配置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厢内分隔装置10相同,因此能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此外,隔壁32被设为:从与隔壁的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隔壁32的至少一部分与沿着隔壁的遮蔽状态下的延伸设置方向延伸设置的导轨82重叠,并且能沿着该导轨82移动,因此,在隔壁32移动时,隔壁32在与隔壁32的面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移被抑制。由此,能使隔壁32的工作稳定。此外,能通过导轨82来抑制在隔壁32处于遮蔽状态的情况下的隔壁32的偏移。由此,能兼顾工作时的稳定性的提高和NV性能的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导轨82设于隔壁32的车辆宽度方向一侧的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与隔壁32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端部32A对应地分别设有导轨82的构成。
(第三实施方式)接着,使用图13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车厢内分隔装置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等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该第三实施方式的车厢内分隔装置90的基本构成被设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其特征在于在车辆前后方向设有按每一对车辆用座椅16单独地工作的多个隔壁92这一点。
即,如图13所示,在车厢14的顶棚部28设有左右一对隔壁单元96。该隔壁单元96分别具有:隔壁92、作为箱体的隔壁容纳箱体98、隔壁驱动机构36以及隔壁卷芯100。隔壁92形成为以车辆前后方向为厚度方向且以车辆上下方向为长尺寸方向的矩形,并由不透明且具有柔软性的材料(作为一个例子如塑料薄板等)构成。该隔壁9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在正视观察时与车辆用座椅16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此外,隔壁92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从车厢14的顶棚部28起到底板部20为止的尺寸以上。
在隔壁92的下端部92A设有隔壁下端杆102。该隔壁下端杆10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隔壁下端杆40(参照图5)同样,由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尺寸方向的棱柱构件构成,隔壁92的下端部92A通过未图示的卡定构造卡定于该隔壁下端杆102的内部。此外,在隔壁下端杆102以在该隔壁下端杆102的长尺寸方向分离的方式设有多个卡定件42。具体而言,在隔壁下端杆102中的长尺寸方向两端部102A的车辆下方侧部和长尺寸方向中间部102B的车辆下方侧部分别设有多个卡定件42。由此,当隔壁下端杆102与地板地毯24抵接时,该隔壁下端杆102通过磁力隔着地板地毯24卡定于地板面板22。
隔壁92的未图示的上端部卡定于隔壁卷芯100。具体而言,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隔壁卷芯38同样,隔壁卷芯100以能以车辆宽度方向为轴向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收容于隔壁容纳箱体98的内部,并且形成为以车辆宽度方向为轴向的圆柱状,通过未图示的卡定件对插入至径向内侧的隔壁92的上端部进行卡定。
隔壁容纳箱体98由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尺寸方向的钢铁制的方筒构件构成,长尺寸方向的两侧的端部98A分别经由托架41结合于构成车辆12的车身骨架的一部分的左右一对上边梁44和设于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中央的车顶纵梁(roof rail)108。
在左右一对中柱装饰件64的接近车辆用座椅16的位置分别设有作为操作部的操作开关110。即,在车辆宽度方向右侧的中柱装饰件64,在与面对面的一对车辆用座椅16中的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右侧且配置在车辆前方侧的车辆用座椅16对应的位置、以及与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右侧且配置在车辆后方侧的车辆用座椅16对应的位置,分别设有操作开关110(图13中,仅图示了与配置在车辆后方侧的车辆用座椅16对应的操作开关110)。换言之,在车辆前后方向设有一对操作开关110(未图示)。同样,在车辆宽度方向左侧的中柱装饰件64,在与面对面的一对车辆用座椅16中的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左侧且配置在车辆前方侧的车辆用座椅16对应的位置、以及与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左侧且配置在车辆后方侧的车辆用座椅16对应的位置,分别设有操作开关110。就是说,操作开关110按车厢14内的每个落座位置分别设于与该落座位置对应的位置。该操作开关110分别具有隔壁拉出开关68和隔壁卷取开关70。
分别设于隔壁单元96的隔壁驱动机构36分别连接于多个操作开关110中的左右一侧的操作开关110。即,设于车辆左侧的中柱装饰件64的多个操作开关110连接有设于车辆左侧的隔壁单元96的隔壁驱动机构36。另一方面,设于车辆右侧的中柱装饰件64的多个操作开关110连接有设于车辆右侧的隔壁单元96的隔壁驱动机构36。由此,能通过分别对左右各自的操作开关110进行操作来使左右一对隔壁单元96的隔壁92单独地成为遮蔽状态或非遮蔽状态。
(第三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接着,对第三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上述构成,除了在车辆前后方向设有按每一对车辆用座椅16单独地工作的多个隔壁92这一点以外,被配置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厢内分隔装置10相同,因此能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此外,隔壁92能按在车辆用座椅16的多个落座位置中的互相面对地配置的每一对落座位置选择性地形成遮蔽状态和非遮蔽状态,因此能在某一对落座位置处形成遮蔽状态,并且在另一对落座位置处形成非遮蔽状态。就是说,在想要确保私人空间的乘坐者P和想要进行交流的乘坐者P混在一起的情况下,能迎合各个乘坐者P的希望来使车厢14内成为适当的状态。由此,能精细地应对乘坐者P所希望的状态。
此外,操作开关110按车辆用座椅16的每个落座位置分别设于与该落座位置对应的位置,因此能以落座于各落座位置的各个乘坐者P成为各自希望的状态的方式进行隔壁92的操作。由此,能提高便利性。
(第四实施方式)接着,使用图14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车厢内分隔装置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等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该第四实施方式的车厢内分隔装置120的基本构成被设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其特征在于隔壁122被设为能收纳于未设置车辆用门124的一侧的侧壁部126这一点。
即,如图14所示,车辆128仅在左右一对侧壁部126、130中的一方的侧壁部130设有车辆用门124,另一方的侧壁部126被设为不能开闭。在侧壁部126的车辆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设有中柱装饰件132,在中柱装饰件132的内部设有隔壁单元134。
隔壁单元134被配置为包括:隔壁122、驱动机构以及导轨(均未图示),隔壁122被配置为能在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设置。即,作为一个例子,导轨分别设于顶棚部28和底板部20,并在车辆宽度方向从隔壁单元134向侧壁部130侧延伸设置。并且,隔壁122被设为能收纳于未图示的作为箱体的以车辆上下方向为长尺寸方向的隔壁容纳箱体内,并且被设为能被导轨引导而在车辆宽度方向朝向侧壁部130侧延伸设置。
隔壁单元134的驱动机构具有致动器和收纳式臂,收纳式臂被设为能通过致动器的驱动力在车辆宽度方向伸缩。并且,在收纳式臂的顶端部卡合有隔壁122的侧壁部130侧的端部,隔壁122被设为能通过收纳式臂伸缩来沿车辆宽度方向移动。就是说,通过使隔壁122延伸设置到侧壁部130侧来将在车辆前后方向互相面对地配置的一对车辆用座椅16彼此之间划分开。
(第四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接着,对第四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上述构成,隔壁122在遮蔽状态下将互相面对地配置的一对车辆用座椅16彼此之间划分开,因此能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此外,隔壁122被设为能收纳于未设置车辆用门124的侧壁部126而非设有车辆用门124的侧壁部130。因此,能容易地确保隔壁122的收纳位置。由此,能提高设计自由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隔壁122被设为能从侧壁部126朝向侧壁部130侧延伸设置,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能朝向车辆后方侧的侧壁部侧延伸设置的构成。
此外,隔壁122被设为能收纳于未设置车辆用门124的一侧的侧壁部126,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使隔壁122能收纳于设有车辆用门124的侧壁部130中的车辆用门124以外的部位的构成。
而且,虽然隔壁122采用了沿着分别设于顶棚部28和底板部20的导轨延伸设置的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仅在顶棚部28和底板部20中的至少一侧设置导轨并以沿着该导轨的方式延伸设置隔壁122的构成。与此对应地,也可以采用遮蔽状态的隔壁122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从顶棚部28延伸设置到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6的乘坐者P(参照图1)的脸部附近的构成、从底板部20延伸设置到座椅高度方向大致中央部附近的构成等仅设于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一部分的范围的构成。
此外,在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车辆用座椅16采用了在车辆前后方向面对地设置一对的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在车辆宽度方向面对地设置一对的构成。与此对应地,可以采用将操作开关62、110设置在车辆前后方向的侧壁部(前壁部和后壁部)中的至少一方的构成。此外,车辆用座椅16采用了在座椅坐垫16C具备单个落座位置的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如长座椅那样在座椅坐垫16C具备多个落座位置的构成。
而且,车辆12被设为自动驾驶车辆,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应用于手动的驾驶车辆。在该情况下,理想的是,与能在第二排座椅与第三排座椅之间等驾驶席以外处面对地配置的车辆用座椅彼此之间对应地设置隔壁32、92、122的构成。
此外,隔壁驱动机构36采用了对角度θ进行检测来使马达46的旋转停止的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乘坐者P肉眼观察隔壁32的状态并根据需要将操作开关62断开,由此使马达46停止。此外,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在马达46设置转速传感器,基于检测到的马达46的转速来使马达46停止。
此外,操作开关62、110采用了设于中柱装饰件64的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乘坐者P能视觉确认到且能操作的位置,也可以设置在车辆用座椅16等其他的位置。
而且,操作开关62、110采用了具有被设为按钮开关的隔壁拉出开关68和隔壁卷取开关70的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具有拨动开关(toggle switch)、摇臂开关(rocker switch)、旋转式开关等由其他构成实现的开关的构成,也可以采用通过触摸预先设置的显示装置的画面中显示的特定的部位来进行操作的触摸面板式的操作部。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也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上述以外的各种变形来实施。

Claims (10)

1.一种车厢内分隔装置,具有:
隔壁,设于车厢内并且选择性地形成将相互面对地配置的一对车辆用座椅彼此之间划分开的遮蔽状态和被收纳于规定的位置的非遮蔽状态;以及
操作部,设置在落座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乘坐者能视觉确认到且能操作的位置,并且被设为能进行所述隔壁的遮蔽状态与非遮蔽状态的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内分隔装置,其中,
所述隔壁在所述非遮蔽状态下被收纳于所述车厢的顶棚部,并且在所述遮蔽状态下从所述顶棚部延伸设置到所述车厢的底板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内分隔装置,其中,
所述隔壁在所述非遮蔽状态下被收纳于所述车厢的一方的侧壁部,并且在所述遮蔽状态下从所述一方的侧壁部延伸设置到所述车厢的另一方的侧壁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厢内分隔装置,其中,
所述一方的侧壁部被设为不具有车辆用门的侧壁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厢内分隔装置,其中,
所述操作部设于所述车厢的至少侧壁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厢内分隔装置,其中,
所述隔壁能按所述车厢内的多个落座位置中的互相面对地配置的每一对所述落座位置选择性地形成所述遮蔽状态和所述非遮蔽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厢内分隔装置,其中,
所述操作部按每个所述落座位置分别设于与该落座位置对应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厢内分隔装置,其中,
所述隔壁被设为:从与所述隔壁的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隔壁的至少一部分与沿着所述隔壁的所述遮蔽状态下的延伸设置方向延伸设置的导轨重叠,并且能沿着该导轨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厢内分隔装置,其中,
所述隔壁被设为:在所述遮蔽状态下,所述隔壁的车辆下方侧的端部能保持于所述车厢的底板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厢内分隔装置,其中,
所述隔壁被设为能收纳于在座椅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箱体的内部,
所述箱体的长尺寸方向上,该箱体的多个部位分别被装配于车身骨架。
CN202010433154.5A 2019-05-28 2020-05-20 车厢内分隔装置 Pending CN11200941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99521 2019-05-28
JP2019099521A JP7159977B2 (ja) 2019-05-28 2019-05-28 車室内仕切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09415A true CN112009415A (zh) 2020-12-01

Family

ID=735065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33154.5A Pending CN112009415A (zh) 2019-05-28 2020-05-20 车厢内分隔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192506B2 (zh)
JP (1) JP7159977B2 (zh)
CN (1) CN11200941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36010B2 (ja) * 2019-06-04 2022-09-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EP3929009A1 (en) * 2020-06-25 2021-12-29 Volvo Truck Corporation Motor vehicle having a darkening device covering a display device in closed position
US11548469B2 (en) * 2021-04-14 2023-01-10 Autoliv Asp, Inc. Inflatable curtain airbag
US11702026B2 (en) * 2021-09-14 2023-07-1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crossbar movable along pillars
CN113752951A (zh) * 2021-09-18 2021-12-07 极氪汽车(宁波杭州湾新区)有限公司 一种车内集成幕布方法、系统及汽车
US11919392B2 (en) * 2021-09-21 2024-03-0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Rollable/bendable virtual 3D display
US11800082B2 (en) 2021-09-21 2023-10-2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Virtual 3D display
WO2023054401A1 (ja) * 2021-09-28 2023-04-0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り物用内装ユニット及び乗り物
US11673524B1 (en) * 2021-11-22 2023-06-1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lectively inflated crossbar airbag
JP2023122307A (ja) * 2022-02-22 2023-09-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誘導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37423A (ja) * 2010-02-01 2011-02-24 Heisei Enterprise Inc 乗合自動車
CN202243266U (zh) * 2011-09-05 2012-05-30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轿车分隔帘
CN203996083U (zh) * 2014-06-26 2014-12-10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具有前后排座椅隔离装置的汽车
US20180105273A1 (en) * 2016-10-19 2018-04-19 Thompson Aero Seating Limited Passenger seating with partition assembly
CN108791502A (zh) * 2017-04-27 2018-11-13 佛吉亚汽车内部设备工业公司 客舱和相关的自动或半自动车辆
CN109080575A (zh) * 2017-06-14 2018-12-25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车辆气囊
JP2018203227A (ja) * 2017-06-05 2018-12-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室内区画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57856U (ja) * 1982-04-16 1983-10-21 愛知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室内仕切装置
US4621856A (en) * 1985-07-12 1986-11-11 W/S Group Inc. Mountable and demountable partition structure for motor vehicles
US4738480A (en) * 1986-05-15 1988-04-19 Ward Jeffrey L Van body conversion
US5238282A (en) * 1992-02-24 1993-08-24 Watson Michael J Vehicle interior partition
US6105653A (en) * 1995-11-20 2000-08-22 Armstrong; Michael R. Air circulation barrier for vehicle interior
JP2000255355A (ja) 1999-03-10 2000-09-19 Araco Corp 簡易セパレータ
US20010033084A1 (en) * 2000-02-25 2001-10-25 Murray Constance S. School bus driver shield
JP2007314158A (ja) 2006-05-25 2007-12-06 Yasuhiro Okamoto 車両室内安全ネット
FR2985480A1 (fr) * 2012-01-06 2013-07-12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Cloisonnement d'une cabine de vehicule
JP2014125142A (ja) * 2012-12-27 2014-07-07 Calsonic Kansei Corp 座席仕切機構
US20160046215A1 (en) * 2014-08-14 2016-02-18 Eric Lebowitz Automobile seat divider
JP6595317B2 (ja) * 2014-12-01 2019-10-23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表示装置
US9855860B2 (en) * 2016-05-19 2018-01-02 Waymo Llc Second row priority seating for vehicles
FR3065681B1 (fr) * 2017-04-27 2021-01-08 Faurecia Interieur Ind Habitacle de vehicule
DE102017109524A1 (de) * 2017-05-04 2018-11-08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Laderaum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9956898B1 (en) * 2017-05-30 2018-05-0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seating assembly
US10046685B1 (en) * 2017-06-28 2018-08-1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Screen assembly for providing a visual barrier between adjacent seats in a passenger cabin of a vehicle
FR3070940B1 (fr) * 2017-09-11 2021-04-02 Faurecia Interieur Ind Vehicule comprenant au moins un ecran de separation retractable pour separer des sieges du vehicule
US10611314B2 (en) * 2017-09-29 2020-04-07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Llc Vehicle privacy screen
US20190106021A1 (en) * 2017-10-05 2019-04-1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Dynamically configurable passenger section for passenger transport
JP6984410B2 (ja) * 2017-12-28 2021-12-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室構造
JP6568244B2 (ja) * 2018-01-22 2019-08-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
US20190281340A1 (en) * 2018-03-09 2019-09-12 Stephen M. Sacra Full immersion video system in a multi-passenger vehicle
US11235712B2 (en) * 2018-08-08 2022-02-01 Uatc, Llc Automatically adjustable partition wall for an autonomous vehicle
US10800305B2 (en) * 2018-08-14 2020-10-1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seating assembly
DE102018006639B4 (de) * 2018-08-22 2020-05-20 Daimler Ag Vorrichtung zur Geräuschunterdrückung in einem Innenraum eines Fahrzeuges
US10717358B2 (en) * 2018-08-24 2020-07-2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onfigurable vehicle console
JP7070306B2 (ja) * 2018-10-05 2022-05-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内装構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37423A (ja) * 2010-02-01 2011-02-24 Heisei Enterprise Inc 乗合自動車
CN202243266U (zh) * 2011-09-05 2012-05-30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轿车分隔帘
CN203996083U (zh) * 2014-06-26 2014-12-10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具有前后排座椅隔离装置的汽车
US20180105273A1 (en) * 2016-10-19 2018-04-19 Thompson Aero Seating Limited Passenger seating with partition assembly
CN108791502A (zh) * 2017-04-27 2018-11-13 佛吉亚汽车内部设备工业公司 客舱和相关的自动或半自动车辆
JP2018203227A (ja) * 2017-06-05 2018-12-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室内区画システム
CN109080575A (zh) * 2017-06-14 2018-12-25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车辆气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377041A1 (en) 2020-12-03
US11192506B2 (en) 2021-12-07
JP7159977B2 (ja) 2022-10-25
JP2020192887A (ja) 2020-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09415A (zh) 车厢内分隔装置
CN112109655B (zh) 乘坐者保护装置
US20180186253A1 (en) Vehicle with moveable interior door panel
JPS6224609Y2 (zh)
WO2012073453A1 (ja) 車両用分割シートの操作機構
US10955053B2 (en) Manual unlocking device for parking lock mechanism
KR101852883B1 (ko) 자율주행 차량용 전동식 시트 구동 장치
US20190211916A1 (en) Shift device
JP5733095B2 (ja) パワー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JP2007504990A (ja) シート及びその方法
US7658425B2 (en) Cantilevered support for automotive seats
CN112140954B (zh) 车辆用座位
JP6547505B2 (ja) 乗り物用シート
CN220243123U (zh) 用于车载显示屏的平移翻转机构及车载显示屏系统
JP2010023535A (ja) リヤホイールハウス部構造
JPH0723316Y2 (ja) 自動車の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2022188673A (ja) 乗り物用シート
JP2005280614A (ja) アームレスト
JPS58183320A (ja) 自動車の回転シ−ト
JP4158643B2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2022188672A (ja) 乗り物用シート
JP2024058228A (ja) 乗物内装構造
JPH11245697A (ja) 車両のシート装置
JP2010012866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6007980A (ja) 移動式車室内装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