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58814A - 一种张拉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张拉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58814A
CN111958814A CN201910419775.5A CN201910419775A CN111958814A CN 111958814 A CN111958814 A CN 111958814A CN 201910419775 A CN201910419775 A CN 201910419775A CN 111958814 A CN111958814 A CN 1119588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nsioning
plate
plate body
positioning
pi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1977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58814B (zh
Inventor
周兆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1041977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58814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588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588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588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588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8WORKING CEMENT, CLAY, OR STONE
    • B28BSHAPING CLAY OR OTHER CERAMIC COMPOSITIONS; SHAPING SLAG; SHAPING MIXTURES CONTAINING CEMENTITIOUS MATERIAL, e.g. PLASTER
    • B28B23/00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production of shaped articles with elements wholly or partly embedded in the moulding material; Production of reinforced objects
    • B28B23/02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production of shaped articles with elements wholly or partly embedded in the moulding material; Production of reinforced objects wherein the elements are reinforcing members
    • B28B23/04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production of shaped articles with elements wholly or partly embedded in the moulding material; Production of reinforced objects wherein the elements are reinforcing members the elements being stressed
    • B28B23/043Wire anchoring or tensioning means for the reinforc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张拉装置,包括模具,模具的两端设有张拉挡墙,模具开设有模腔,其模腔内设有张拉板,张拉板连接有若干受力筋,张拉板具有和混凝土桩相接触的第一板面;还包括定位部件和以主动或被动方式调整定位部件位置的定位调整部件,定位部件设于张拉板张拉运动的前方,并与模具在纵向上滑动连接,在张拉结束位置,定位调整部件能够向张拉板推抵定位部件,使得定位部件与张拉板相抵紧,以支撑第一板面与模腔的底壁、侧壁相垂直。该张拉装置设有定位部件和定位调整部件,该定位部件配合定位调整部件可以对张拉结束位置处的张拉板进行抵紧,以支撑第一板面与模腔的底壁、侧壁相垂直,进而可改善或克服混凝土桩的桩端面倾斜。

Description

一种张拉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预制混凝土桩的制造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改善混凝土桩桩端面倾斜的张拉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增加预制混凝土方桩的抗弯、抗剪、抗拉能力,需要采用张拉装置对预制混凝土方桩的受力筋笼进行预应力张拉。
请参考图1,图1为现有技术中张拉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张拉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挡墙01和位于两挡墙01之间的模具02,该模具02开设有用于浇筑混凝土的模腔,模腔内设有两张拉板03,两张拉板03之间连接有若干受力筋04所形成的受力筋笼,且两张拉板03分别通过螺杆05与挡墙01相连,这两个张拉板03可以均为活动板,也可以其中一者为活动板、另一者为固定板,连接于固定板的螺杆05与挡墙01为固定连接,而连接于活动板的螺杆05还可以与外部的驱动设备相连,驱动设备可以通过螺杆05来操纵活动板03进行位移,以对受力筋04进行张拉。
以左侧的张拉板03是活动板为例,在张拉过程中,张拉板03受到螺杆05的张拉力、受力筋04抗变形的反作用力以及模腔内壁的摩擦力,当这三个力发生偏心时,就可能会导致左右两侧的两张拉板03的中轴线不共线,使得张拉板03发生倾斜,进而导致与该张拉板03相贴合的混凝土方桩的桩端面发生倾斜,一旦桩端面发生倾斜,又会导致接桩时两桩的相邻端面之间留有缝隙、小应变检测不合格、桩身接长后不是直线而呈折线状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混凝土方桩的正常使用。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方案,以改善或克服上述缺陷,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张拉装置,该张拉装置设有定位部件和定位调整部件,定位部件配合定位调整部件可以对张拉结束位置处的张拉板进行抵紧,以支撑第一板面与模腔的底壁、侧壁相垂直,进而可改善或克服混凝土桩的桩端面倾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张拉装置,包括模具,所述模具的两端设有张拉挡墙,所述模具开设有模腔,其模腔内设有张拉板,所述张拉板连接有若干受力筋,所述张拉板具有和混凝土桩相接触的第一板面;还包括定位部件和以主动或被动方式调整所述定位部件位置的定位调整部件,所述定位部件设于所述张拉板张拉运动的前方,并与所述模具在纵向上滑动连接,在张拉结束位置,所述定位调整部件向所述张拉板推抵所述定位部件,使得所述定位部件与所述张拉板相抵紧,以支撑所述第一板面与所述模腔的底壁、侧壁相垂直。
采用这种结构,定位部件配合定位调整部件可以对张拉板进行支撑,以通过该支撑来保证和混凝土桩相接触的第一板面与模腔的底壁、侧壁相垂直,进而可改善或克服混凝土桩的桩端面倾斜,及由于桩端面倾斜而带来的混凝土桩质量缺陷、接桩缺陷等一系列问题。
可选地,所述定位部件包括底部定位件和侧部定位件,二者均滑动连接于所述模腔,在所述张拉结束位置,所述底部定位件与所述张拉板的底部相抵紧,所述侧部定位件与所述张拉板的侧部相抵紧。
可选地,所述定位调整部件包括底部弹性件和侧部弹性件;所述模腔的底壁设有底部滑槽,所述底部定位件滑动连接于所述底部滑槽,所述底部弹性件设于所述底部滑槽内,且所述底部弹性件的一端固定,在张拉结束位置,所述底部弹性件的另一端能够与所述底部定位件相抵紧;所述模腔的横向两侧壁均设有侧部滑槽,所述侧部定位件滑动连接于所述侧部滑槽,所述侧部弹性件设于所述侧部滑槽内,且所述侧部弹性件的一端固定,在张拉结束位置,所述侧部弹性件的另一端能够与所述侧部定位件相抵紧;或者,所述定位调整部件为油缸、气缸、直线电机中的一种。
可选地,所述张拉板张拉运动的前方的所述张拉挡墙为第一张拉挡墙;在所述张拉结束位置,所述底部滑槽远离所述第一张拉挡墙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张拉挡墙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板面与所述第一张拉挡墙的距离,所述侧部滑槽远离所述第一张拉挡墙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张拉挡墙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板面与所述第一张拉挡墙的距离。
可选地,还包括螺杆和并紧部件,所述板体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并紧部件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张拉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具有所述第一板面,与所述第一板面相对的板面为第二板面;所述并紧部件固定于所述第二板面,或者,所述并紧部件与所述板体为一体式结构、并位于所述第二板面,所述螺杆拧接于所述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或者,所述螺杆拧接于所述第一螺纹孔,所述并紧部件拧接于所述螺杆,并与所述第二板面相贴合。
可选地,所述第二板面的下端部和/或至少一个横向侧端部均设有支撑部件;使用状态下,设于所述下端部的所述支撑部件与所述模腔的底壁相贴合,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板面与所述底壁相垂直,设于所述侧端部的所述支撑部件与所述模腔相应侧的侧壁相贴合,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板面与两所述侧壁相垂直;在所述张拉结束位置,所述定位部件能够与所述支撑部件或所述板体相抵紧。
可选地,所述板体的横向两侧端面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为自下而上按照预定角度向外倾斜,且所述预定角度与所述模腔的拔模角度相一致;设于所述下端部的所述支撑部件的至少部分底面或至少一条棱或至少一个顶点与所述板体的底面共面,设于所述侧端部的所述支撑部件的至少部分外侧面或至少一条棱或至少一个顶点与所述板体相应侧的侧端面共面。
可选地,设于所述下端部的所述支撑部件的数量为一个,设于两所述侧端部的所述支撑部件的数量也为一个;设于所述下端部的和设于两所述侧端部的三个所述支撑部件相互连接;或者,设于所述下端部的和设于两所述侧端部的三个所述支撑部件为一体式结构;还包括若干加强部件,用于连接所述支撑部件、所述板体。
可选地,所述张拉板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张拉板之间设有共桩器,所述共桩器包括沿纵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端板体和第二端板体,所述第一端板体、所述第二端板体与相应所述张拉板之间均连接有若干所述受力筋;所述第一端板体、所述第二端板体通过连接板体相连,所述第一端板体单独或者所述第一端板体和与其相连的所述连接板体共同形成与混凝土桩相贴合的第一桩板面,所述第二端板体单独或者所述第二端板体和与其相连的所述连接板体共同形成与混凝土桩相贴合的第二桩板面,所述第一桩板面、所述第二桩板面均与所述底壁、所述侧壁相垂直。
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张拉板和与之相邻的所述张拉挡墙之间设有接桩器,所述接桩器包括接桩箱和两连杆,所述接桩箱相对的两个侧板部均设有自顶面向下延伸的安装槽,两所述连杆均安装有圆形定位块,两所述连杆分别插入两所述安装槽,并通过各自的所述圆形定位块与所述接桩箱的侧板部相抵紧;两所述连杆中,一者用于和所述张拉板相连,另一者用于和所述张拉挡墙相连。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张拉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张拉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在A-A方向的视图;
图4为两张拉板与共桩器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图;
图5为图4中共桩器的分解视图;
图6为共桩器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分解视图;
图7为图2中接桩器的侧视图;
图8为图2中张拉板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侧视图;
图10为图2中张拉板的又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2中张拉板的另两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2中张拉板的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1 挡墙、02 模具、03 张拉板、04 受力筋、05 螺杆。
图2-12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 板体、1a 第一板面、1b 第二板面、1c 侧端面、11 第一螺纹孔、12 过孔、13 受力筋;
2 支撑部件;
3 模具、31 底壁、311 底部滑槽、32 侧壁、321 侧部滑槽;
4 加强部件;
5 螺杆;
6 并紧部件;
71 定位部件、72 定位调整部件;
8 张拉挡墙、81 锁螺母;
9 共桩器、9a 第一桩板面、9b 第二桩板面、91 第一端板体、911 第一凹陷部、912第一插槽、92 第二端板体、921 第二凹陷部、922 第二插槽、93 连接板体、931 第一插接部、932 第二插接部;
10 接桩器、101 接桩箱、101a 安装槽、102 圆形定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文中所述“若干”是指数量不确定的多个,通常为两个以上;且当采用“若干”表示某几个部件的数量时,并不表示这些部件在数量上的相互关系。
本文中所述“第一”、“第二”等词,仅是为了便于描述结构相同或相类似的两个以上的结构或部件,并不表示对顺序的某种特殊限定。
本文中,以设置在模具的模腔的延伸方向为纵向,在水平面内与该纵向相垂直的方向为横向,横向也可称之为左右方向,以与水平面相垂直的方向为上下方向,其中,靠近地面的方向为下,远离地面的方向为上;对于任一部件而言,其相对靠下的一端(壁)可称之为下端(下壁)、底端(底壁),位于横向的两端(壁)可称之为侧端(壁)。
请参考图2-3,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张拉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在A-A方向的视图。
如图2、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张拉装置,包括模具3,模具3的两端设有张拉挡墙8,模具3开设有模腔,用于浇筑混凝土桩,其模腔内设有张拉板,张拉板连接有若干受力筋13,该受力筋13具体可以是圆钢、螺纹钢、PC(Prestressed Concrete,即预应力混凝土)钢棒等任意一种能够满足建筑强度要求的长条状物;张拉板具有第一板面1a,该第一板面1a用于和混凝土桩相接触;还包括定位部件71和以主动或被动方式调整定位部件71位置的定位调整部件72,定位部件71设于张拉板张拉运动的前方,并与模具3在纵向上滑动连接,在张拉结束位置,定位调整部件72能够推抵定位部件71,使得定位部件71与张拉板相抵紧,以支撑第一板面1a与模腔的底壁31、侧壁32相垂直。
采用这种结构,定位部件71配合定位调整部件72可以对张拉板进行支撑,以通过该支撑来保证和混凝土桩相接触的第一板面1a与模腔的底壁31、侧壁32相垂直,进而可改善或克服混凝土桩的桩端面倾斜,及由于桩端面倾斜而带来的混凝土桩质量缺陷、接桩缺陷等一系列问题。
在具体的方案中,该定位部件71可以包括底部定位件和侧部定位件,二者均可以滑动连接于模腔,在张拉结束位置,底部定位件可以与张拉板的底部相抵紧,侧部定位件可以与张拉板的侧部相抵紧,使得张拉板的底部和侧部均可以得到较为可靠的支撑定位,更有利于保证第一板面1a与模腔的垂直度。
当然,上述定位部件71也可以仅设置为一个,一个的定位部件71可以与张拉板底部、侧部的多个位置相抵,这样也能够取得与上述相类似的技术效果。
比较而言,分体式(多个)的定位部件71中,单个定位件的结构均较为简单,尺寸较小,重量较轻,单个定位件安装时的劳动强度较低,且也能够方便调整各定位部件71的安装位置,以便与张拉板的不同位置相支撑;而仅采用一个的一体式的定位部件71的安装则相对容易。
在对定位部件71提供推抵力时,定位调整部件72可以为主动件,也可以为被动件。以主动件为例,定位调整部件72可以为油缸、气缸、直线电机等动力部件中的一种,以在张拉结束位置时为定位部件71提供主动的推抵力;以被动件为例,该定位调整部件72可以为弹簧、弹力球、弹性块等弹性元件,在张拉结束位置时,张拉板可以推抵定位部件71、定位部件71可以压缩弹簧,弹簧受压缩能够提供抗变形的弹性力,以被动地对定位部件71施加推抵力,进而使得该定位部件71与张拉板相抵紧。
比较而言,弹簧等形式的定位调整部件72的结构可以更为简单,成本也更低,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优选方案。基于该优选方案以及前述分体式的定位部件71,定位调整部件72也可以分为底部弹性件和侧部弹性件,其中,底部弹性件可用于和底部定位件相抵紧,侧部弹性件可用于和侧部定位件相抵紧。
详细而言,如图3所示,模腔的底壁31可以设有底部滑槽311,底部定位件可以滑动连接于该底部滑槽311,底部弹性件可以设置在底部滑槽311内,且底部弹性件的一端可以固定,另一端可以为自由端,在张拉结束位置,底部弹性件的自由端能够与底部定位件相抵紧;模腔的两个侧壁32均可以设有侧部滑槽321,侧部定位件可以滑动连接于侧部滑槽321,侧部弹性件可以设于侧部滑槽321内,且侧部弹性件的一端可以固定,另一端可以为自由端,在张拉结束位置,侧部弹性件的自由端也能够与侧部定位件相抵紧。
这里,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定侧部定位件、底部定位件的数量,在具体实施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而底部弹性件、侧部弹性件的数量则可以与相应底部定位件、侧部定位件相同,且底部弹性件与底部定位件之间、侧部弹性件与侧部定位件之间可以存在一一对应的装配关系。以附图3为示例,模腔的底壁31可以存在两个底部滑槽311,且两底部滑槽311可以沿横向间隔分布,各底部滑槽311内均可以设有底部定位件和底部弹性件,模腔的两侧壁均可以设有一个侧部滑槽321,各侧部滑槽321内均设有侧部定位件和侧部弹性件。
事实上,定位调整部件72也可以不分为底部弹性件和侧部弹性件,即可以仅设置一个定位调整部件72,在张拉结束位置,该定位调整部件72可以同时与各底部定位件、侧部定位件相抵,这在实际应用中也是可以采用的选择。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也不限定各定位部件71以及相应位置滑槽的具体形状,在具体实施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
在图3的方案中,底部定位件、侧部定位件均可以采用L形的角钢板,以方便获取,与之相适配地,底部滑槽311、侧部滑槽321均可以采用L形的滑槽。以底部定位件和底部滑槽311的滑动连接为例,底部定位件的横板部可以插接于底部滑槽311的横槽中,且二者的高度可以基本一致,使得横槽的槽壁与底部定位件之间还能够产生一定摩擦阻力,该摩擦阻力可以配合底部弹性件的推力,共同推动底部定位件与张拉板相抵紧。
前述的各种描述都是基于滑槽设置在模腔的底壁31、侧壁32,实际上,也可以在定位部件71上设置滑槽,而在模腔的底壁31、侧壁32上设置导轨,这样也能够实现定位部件71与模具3的滑动连接,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案中的导轨不能干涉张拉板的张拉位移。
仍以图2为视角,为方便描述,张拉板张拉运动的前方的张拉挡墙8可以称之为第一张拉挡墙。
在张拉结束位置,底部滑槽311远离第一张拉挡墙的一端(图中为右端)与第一张拉挡墙的距离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一板面1a与第一张拉挡墙的距离,侧部滑槽321远离第一张拉挡墙的一端(图中为右端)与第一张拉挡墙的距离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一板面1a与第一张拉挡墙的距离,即在张拉结束时底部滑槽311、侧部滑槽321仍可处于第一板面1a的左侧,不至于导致浇筑的混凝土流入滑槽内而影响混凝土桩的质量以及张拉装置的下次使用。
实际生产过程中,模具3的纵向尺寸可以很大,而所要生产的混凝土桩的纵向尺寸可能并不需要很长,举例说明,模具3的纵向尺寸可能是20米,而所要生产的混凝土桩的纵向尺寸只要7米,此时,若用该模具3生产7米的混凝土桩就会产生浪费,为此,可以在模具3的模腔内设置共桩器9,以通过该共桩器将模腔分隔为两部分,进而可同时浇筑两根混凝土桩。
请参考图4-6,图4为两张拉板与共桩器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图,图5为图4中共桩器的分解视图,图6为共桩器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分解视图。
如图4所示,模腔内张拉板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张拉板之间可以设有共桩器9,共桩器9可以包括沿纵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端板体91和第二端板体92,第一端板体91、第二端板体92与相应张拉板之间均可以连接有若干受力筋13;第一端板体91、第二端板体92通过连接板体93相连,第一端板体91可以单独或者第一端板体91和与其相连的连接板体93可以共同形成与混凝土桩相贴合的第一桩板面9a,第二端板体92可以单独或者第二端板体92和与其相连的连接板体93可以共同形成与混凝土桩相贴合的第二桩板面9b,通过该连接板体93的作用,第一桩板面9a、第二桩板面9b均可以与模腔的底壁31、侧壁32相垂直,以保证与共桩器9的两个桩板面相贴合的混凝土桩的桩端面的垂直度。
上述的两个端板体和连接板体93可以采用一体式结构,也可以采用分体式结构。以分体式结构为例,连接板体93至少需要存在于相对的两个方向上,具体而言,连接板体93至少要能够连接第一端板体91的上端部和第二端板体92的上端部、第一端板体91的下端部和第二端板体92的下端部,即两端板体的上下两个方向上都要设置有连接板体93(附图中方案);或者,连接板体93至少要能够连接第一端板体91的横向左侧端部和第二端板体92的横向左侧端部、第一端板体91的横向右侧端部和第二端板体92的横向右侧端部,即两端板体的左右两个方向上都要设置连接板体93;再或者,连接板体93也可以位于两个端板体的三个方向上,如上下左、上下右、上左右、下左右;又或者,连接板体93可以位于两个端板部的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上,每一方向上的连接板体93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例如用于连接两端板体的上端部的连接板体93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
为便于描述,以下仅以端板体的上下两个方向存在连接板体93为例对连接板体93和相应端板体的连接结构进行描述,前述设置在其他方向的连接板体93与端板体的连接结构可以参照此进行设置,本申请中不做重复性描述。
在第一种方案中,第一端板体91背离第二端板体92的板面的上下两端部均可以设有第一凹陷部911,第二端板体92背离第一端板体91的板面的上下两端部均设有第二凹陷部921;连接板体93的一端可以设有第一插接部931,另一端可以设有第二插接部932,第一插接部931可以与第一凹陷部911相匹配,第二插接部932可以与第二凹陷部921相匹配。
上述的“相匹配”是指二者的形状、尺寸基本相一致,如此,装配状态下,第一插接部931能够插入第一凹陷部911,且第一插接部931背离第二插接部932的端面能够和第一端板体91背离第二端板体92的板面共面、并形成完整的第一桩板面9a,第二插接部932能够插入第二凹陷部921,且第二插接部932背离第一插接部931的端面能够和第二端板体92背离第一端板体91的板面共面、并形成完整的第二桩板面9b。这里的“完整”是指该板面上不存在连接缝隙,能够保证浇筑后混凝土桩的桩端面平整。
以图4、图5为参照,这里将以上侧的连接板体93的第一插接部931与上侧的第一凹陷部911的插接配合来对上述的“相匹配”、“完整”进行进一步地解释。如图所示,第一端板体91的上端部设有第一凹陷部911,该第一凹陷部911具有下壁和右壁,第一插接部931在纵向、横向以及上下方向的尺寸均与该第一凹陷部911相一致,装配状态下,第一插接部931的右端面可以与第一凹陷部911的右壁相贴合、第一插接部931的下端面可以与第一凹陷部911的下壁相贴合,并可使得第一插接部931的左端面与第一端板体91的左端面共面、且无缝连接,以形成前述完整的第一桩端面91a。
设置在上端部、下端部的第一凹陷部911(第二凹陷部921)的数量可以均为一个,也可以均为若干个,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当设置在上端部、下端部的第一凹陷部911(第二凹陷部921)的数量为若干个时,对应的第一插接部931(第二插接部932)的数量也需要设置为相同数量的若干个,以保证第一插接部931(第二插接部932)能够与第一凹陷部911(第二凹陷部921)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使得每一个第一凹陷部911(第二凹陷部921)均可以得到填充。
作为优选地,设置在上端部、下端部的第一凹陷部911的数量可以均为一个,以方便加工。
在第二种方案中,如图6所示,第一端板体91的上下两端面均可以设有第一插槽912,第二端板体92的上下两端面均可以设有第二插槽922,连接板体93的一端可以设有第一插接部931,另一端可以设有第二插接部932;装配状态下,第一插接部931能够插接固定于第一插槽912,第二插接部932能够插接固定于第二插槽922,第一端板体91背离第二端板体92的板面能够单独形成第一桩板面9a,第二端板体92背离第一端板体91的板面能够单独形成第二桩板面9b。
需要说明,上述的“插接固定”是指除了沿插接方向外,两部件之间不能够产生相对位移,从而使得插接固定的两部件可以在非插接方向上完成固定连接。
以第一端板体91为例,其上下两端面的第一插槽912的数量可以均为一个,也可以均为若干个,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插槽912的数量为若干个时,对应的第一插接部931的数量最好也设置为相同数量的若干个,以保证第一插接部931能够与第一插槽912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进而可提高连接板体93与相应端板体的连接可靠性;当然,插接部的数量也可以少于相应第一插槽912的数量,即可以存在部分第一插槽912未插入插接部的情形。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的连接板部93可以采用C形的卡套,该卡套的两个卡臂可自然形成上述的第一插接部931、第二插接部932。
同样由于需要制备的混凝土桩的长度不同,在使用时,存在连接张拉板、张拉挡墙8的螺杆5长度不够的情况,为此,可以设置接桩器10,该接桩器10可以连接两段螺杆5,以对张拉板、张拉挡墙8进行连接。
请参考图7,图7为图2中接桩器的侧视图。
如图7所示,并结合图2,至少一个张拉板和与之相邻的张拉挡墙之间可以设有接桩器10,接桩器10可以包括接桩箱101和两连杆(即螺杆5),接桩箱101相对的两个侧板部均设有自顶面向下延伸的安装槽101a,两连杆均安装有圆形定位块102,两连杆分别插入两安装槽101a,并通过各自的圆形定位块102与接桩箱101的侧板部相抵紧,圆形定位块102与接桩箱101侧板部的接触面积大,在张拉时更有利于保证两连杆的同轴度,进而可较大程度地克服因使用接桩器10而导致的两连杆不同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张拉板倾斜;两连杆中,一者可用于和张拉板相连,另一者可用于和张拉挡墙8相连。
为更好地保证第一板面1a的垂直度,本发明实施例还将对张拉板的结构进行改进,具体请参考图8-12,图8为图2中张拉板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的侧视图,图10为图2中张拉板的又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2中张拉板的另两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2中张拉板的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8、图9所示,该张拉板包括板体1,该板体1具有第一板面1a,用于在浇筑混凝土桩时与混凝土桩相接触,与第一板面1a相对的第二板面1b为背离混凝土桩的板面,其下端部可以设有支撑部件2;使用状态下,设于下端部的支撑部件2可以与模具3的模腔的底壁31相贴合,以支撑第一板面1a与底壁31相垂直。
采用这种结构,支撑部件2相当于对板体1和模腔底壁31相接触的部位进行了局部加厚、加宽,使得张拉板与模腔内壁的摩擦接触面积加大,从而可增大由摩擦力所提供的反向弯矩来抵抗张拉方向的倾覆弯矩,以尽可能地保证板体1的第一板面1a始终与底壁31相垂直,进而可改善或克服所形成混凝土桩的桩端面倾斜的问题。
此外,支撑部件2由于和底壁31相接触,当板体1产生倾覆趋势时,支撑部件2可以对板体1传递抗倾覆的支撑力,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板体1的倾覆;同时,支撑部件2还可以对板体1进行加强,以提高板体1的强度,减轻板体在受张拉时产生的形变程度,有利于延长板体1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第二板面1b的横向两个侧端部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设有支撑部件2,使用状态下,设于侧端部的支撑部件2与模腔相应侧的侧壁32相贴合,以支撑第一板面1a与两侧壁32相垂直,并且,还提高了张拉板的稳定性,以此可更大程度地改善或保证张拉板第一板面1a与模腔底壁31的垂直。
结合图2,前述在第二板面1b的下端部设置支撑部件2主要是为了改善或克服板体1顶部向前倾覆的问题(参见图1),而在第二板面1b的横向两个侧端部设置支撑部件2,则可以增加张拉板的横向侧部与模腔侧壁的摩擦接触面积,以改善或克服板体1的横向侧部向前倾覆的问题,其原理与第二板面1b下端部的支撑部件2相类似,在此不做重复性描述。
应当知晓,设置在模具3的模腔通常会具有一定的拔模角度,即其两侧壁与底壁31并不垂直,而是自下而上逐渐向外倾斜,以形成一个渐扩的槽口,从而方便拔模;其中,两侧壁自垂直状态向外翻转的倾斜角度即为拔模角度,其值通常在0.5-2度之间,具体与实际情况有关。本文中,以横向上远离模腔中心的位置为外。
为了更好地防止所形成混凝土桩的桩端面发生倾斜,板体1的横向两侧端面1c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设置为自下而上按照预定角度向外倾斜,以图12为视角,板体1的横向两个侧端面1c均可以设置为如上的倾斜面,即可以将该板体1设置为倒置的等腰梯形状(当仅存在一个侧端面1c为倾斜面时,该板体1可以为倒置的直角梯形状),且该预定角度与模腔的拔模角度可以相一致,在使用时,板体1的横向两个侧端面1c可以与模腔的两个侧壁32紧密贴合。如此,板体1以及模腔均为上宽下窄的结构,由于尺寸的限制,板体1较宽的上部无法向下倾斜至模腔较窄的下部空间,可以限制板体1的顶部向前或向后的倾覆,从而可以更大程度地保证板体1的第一板面1a与模腔底壁31的垂直。
在第一种方案中,如图8、图9所示,设于第二板面1b下端部以及侧端部的支撑部件2的数量均可以为一个,此时,设置在下端部的支撑部件2的横向尺寸与板体1底面的横向尺寸可以接近一致,设置在侧端部的支撑部件2在上下方向的尺寸与板体1侧端面1c在上下方向的尺寸可以接近一致,以为板体1的底面、侧端面1c提供更大的支撑力。
这三处的支撑部件2可以相互连接,也可以相互独立,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优选采用相互连接的方案,使得各支撑部件2还可以相互支撑,以提供更大的强度。
进一步地,这三处的支撑部件2可以采用一体式结构,此时,该支撑部件2整体将呈现为“ㄩ”字形的结构,然后,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将该一体式的支撑部件2固定于板体1,如此,可省却各支撑部件2之间的连接过程,以提高安装效率。
更进一步地,这三处的支撑部件2与板体1可以整体设置为一体式结构,此时,既可以避免安装过程中产生的垂直度偏差,又可以省却支撑部件2与板体1的连接安装过程,可更大程度地提高安装效率。
在该方案中,由于支撑部件2的延伸长度较长,还可以设置若干加强部件4,该加强部件4具体可以为加强筋或者加强板等加强元件,用于连接支撑部件2、板体1,能够对支撑部件2、板体1进行加强,以保证支撑部件2与板体1的连接强度,进而可提高支撑部件2对于板体1的支撑定位效果。
而且,在这种方案中,前述的定位部件71会与支撑部件2相抵,来支撑整个张拉板。
在第二种方案中,如图10所示,设于第二板面1b的下端部的支撑部件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位于该下端部的各支撑部件2可以沿横向间隔设置,在使用时,各支撑部件2均可以与模腔的底壁31相贴合;设于两侧端部的支撑部件2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且同一侧的各支撑部件2可以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在使用时,同一侧的各支撑部件2也可以与模腔相应侧的侧壁相贴合。这个方案中,定位部件71可能与支撑部件2相抵,也可能直接与板体1相抵,具体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而定。
相比于第一种方案,第二种方案中各支撑部件2的尺寸可以较小,无需在横向或上下方向延伸较长的距离,最终所形成的张拉板的重量会较小。
具体到附图实施例,上述的第一种方案可以参见图8、图9,支撑部件2为尺寸较大的平板,需要配合三角形状的加强部件4进行使用,上述的第二种方案可以参见图9,各支撑部件2只需要采用尺寸较小的块状、板状部件(实际可以直接采用第一种方案中的加强部件4)即可,张拉板的重量会大幅减轻,能够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设于下端部的支撑部件2的全部底面或部分底面(如图11-b)可以与板体1的底面共面,设于侧端部的支撑部件2的全部外侧面或部分外侧面可以与板体1相应侧的侧端面1c共面,以通过增加摩擦接触面积、提供支撑力的方式来克服板体1的倾覆;或者,设于下端部的支撑部件2的至少一条棱(图11-a)或至少一个顶点可以与板体1的底面共面,设于侧端部的至少一条棱或至少一个顶点可以与板体1相应侧的侧端面1c共面,此时,支撑部件2对于摩擦接触面积的增加有限,主要是依靠提供支撑力的方式来克服板体1的倾覆。这两种方式对于改善或克服板体1的倾覆均具有效果,在具体实施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择一或者组合使用。
请继续参考图2,还可以包括螺杆5和并紧部件6,板体1可以设有第一螺纹孔11和若干过孔12,各过孔12用于穿过受力筋13;并紧部件6可以设有第二螺纹孔,该并紧部件6可以预先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于第二板面1b,或者,该并紧部件6与板体1也可以为一体式结构,此时,第一螺纹孔11与第二螺纹孔将一同形成。在安装时,螺杆5可以拧接于第二螺纹孔、第一螺纹孔11,以与张拉板的板体1相连。
采用这种设计,并紧部件6相当于延长了螺杆5与板体1连接部分的长度,可以较大程度地避免螺杆5的弯曲变形,以及螺杆5与板体1连接处的螺纹间隙而造成的中心偏差,有利于保证螺杆5与板体1的同轴设置,通过张拉力与第一螺纹孔11、第二螺纹孔同心能够提高板体1的防倾覆效果。
上述并紧部件6还可以不与板体1固连,而是仅通过与螺杆5的螺纹配合来与板体1相抵,这在具体实施时也是可以采用的选择。举例说明,除并紧部件6与板体1一体形成的方案外,该并紧部件6均可以采用常规的螺母。
仍如图2所示,螺杆5可以具有伸出张拉挡墙8的前段,该前段上可以拧接有锁螺母81,当外部的驱动设备驱使张拉板张拉到位后,该锁螺母81可以与张拉挡墙8相抵,以阻挡张拉板、螺杆5在受力筋13抗变形的反作用力下的回位,能够保证张拉效果。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张拉装置,包括模具(3),所述模具(3)的两端设有张拉挡墙(8),所述模具(3)开设有模腔,其模腔内设有张拉板,所述张拉板连接混凝土桩的若干受力筋(13),所述张拉板具有和混凝土桩相接触的第一板面(1a),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定位部件(71)和以主动或被动方式调整所述定位部件(71)位置的定位调整部件(72),所述定位部件(71)设于所述张拉板张拉运动的前方,并与所述模具(3)在纵向上滑动连接,在张拉结束位置,所述定位调整部件(72)向所述张拉板推抵所述定位部件(71),使得所述定位部件(71)与所述张拉板相抵紧,以支撑所述第一板面(1a)与所述模腔的底壁(31)、侧壁(32)相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张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件(71)包括底部定位件和侧部定位件,二者均滑动连接于所述模腔,在所述张拉结束位置,所述底部定位件与所述张拉板的底部相抵紧,所述侧部定位件与所述张拉板的侧部相抵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张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调整部件(72)包括底部弹性件和侧部弹性件;
所述模腔的底壁(31)设有底部滑槽(311),所述底部定位件滑动连接于所述底部滑槽(311),所述底部弹性件设于所述底部滑槽(311)内,且所述底部弹性件的一端固定,在张拉结束位置,所述底部弹性件的另一端能够与所述底部定位件相抵紧;
所述模腔的横向两侧壁(32)均设有侧部滑槽(321),所述侧部定位件滑动连接于所述侧部滑槽(321),所述侧部弹性件设于所述侧部滑槽(321)内,且所述侧部弹性件的一端固定,在张拉结束位置,所述侧部弹性件的另一端能够与所述侧部定位件相抵紧;
或者,所述定位调整部件(72)为油缸、气缸、直线电机中的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张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张拉板张拉运动的前方的所述张拉挡墙(8)为第一张拉挡墙;
在所述张拉结束位置,所述底部滑槽(311)远离所述第一张拉挡墙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张拉挡墙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板面(1a)与所述第一张拉挡墙的距离,所述侧部滑槽(321)远离所述第一张拉挡墙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张拉挡墙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板面(1a)与所述第一张拉挡墙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张拉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螺杆(5)和并紧部件(6),所述板体(1)设有第一螺纹孔(11),所述并紧部件(6)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张拉板包括板体(1),所述板体(1)具有所述第一板面(1a),与所述第一板面(1a)相对的板面为第二板面(1b);
所述并紧部件(6)固定于所述第二板面(1b),或者,所述并紧部件(6)与所述板体(1)为一体式结构、并位于所述第二板面(1b),所述螺杆(5)拧接于所述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11);或者,
所述螺杆(5)拧接于所述第一螺纹孔(11),所述并紧部件(6)拧接于所述螺杆(5),并与所述第二板面(1b)相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张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面(1b)的下端部和/或至少一个横向侧端部均设有支撑部件(2);
使用状态下,设于所述下端部的所述支撑部件(2)与所述模腔的底壁(31)相贴合,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板面(1a)与所述底壁(31)相垂直,设于所述侧端部的所述支撑部件(2)与所述模腔相应侧的侧壁(32)相贴合,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板面(1a)与两所述侧壁(32)相垂直;
在所述张拉结束位置,所述定位部件(71)能够与所述支撑部件(2)或所述板体(1)相抵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张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的横向两侧端面(1c)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为自下而上按照预定角度向外倾斜,且所述预定角度与所述模腔的拔模角度相一致;
设于所述下端部的所述支撑部件(2)的至少部分底面或至少一条棱或至少一个顶点与所述板体(1)的底面共面,设于所述侧端部的所述支撑部件(2)的至少部分外侧面或至少一条棱或至少一个顶点与所述板体(1)相应侧的侧端面(1c)共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张拉装置,其特征在于,设于所述下端部的所述支撑部件(2)的数量为一个,设于两所述侧端部的所述支撑部件(2)的数量也为一个;
设于所述下端部的和设于两所述侧端部的三个所述支撑部件(2)相互连接;或者,设于所述下端部的和设于两所述侧端部的三个所述支撑部件(2)为一体式结构;
还包括若干加强部件(4),用于连接所述支撑部件(2)、所述板体(1)。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张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张拉板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张拉板之间设有共桩器(9),所述共桩器(9)包括沿纵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端板体(91)和第二端板体(92),所述第一端板体(91)、所述第二端板体(92)与相应所述张拉板之间均连接有若干所述受力筋(13);
所述第一端板体(91)、所述第二端板体(92)通过连接板体(93)相连,所述第一端板体(91)单独或者所述第一端板体(91)和与其相连的所述连接板体(93)共同形成与混凝土桩相贴合的第一桩板面(9a),所述第二端板体(92)单独或者所述第二端板体(92)和与其相连的所述连接板体(93)共同形成与混凝土桩相贴合的第二桩板面(9b),所述第一桩板面(9a)、所述第二桩板面(9b)均与所述底壁(31)、所述侧壁(32)相垂直。
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张拉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张拉板和与之相邻的所述张拉挡墙之间设有接桩器(10),所述接桩器(10)包括接桩箱(101)和两连杆,所述接桩箱(101)相对的两个侧板部均设有自顶面向下延伸的安装槽(101a),两所述连杆均安装有圆形定位块(102),两所述连杆分别插入两所述安装槽(101a),并通过各自的所述圆形定位块(102)与所述接桩箱(101)的侧板部相抵紧;
两所述连杆中,一者用于和所述张拉板相连,另一者用于和所述张拉挡墙(8)相连。
CN201910419775.5A 2019-05-20 2019-05-20 一种张拉装置 Active CN1119588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19775.5A CN111958814B (zh) 2019-05-20 2019-05-20 一种张拉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19775.5A CN111958814B (zh) 2019-05-20 2019-05-20 一种张拉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58814A true CN111958814A (zh) 2020-11-20
CN111958814B CN111958814B (zh) 2024-03-15

Family

ID=73357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19775.5A Active CN111958814B (zh) 2019-05-20 2019-05-20 一种张拉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58814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10007951U (ko) * 2010-02-02 2011-08-10 광용건설(합) 보 형성용 거푸집 지지장치
CN203357638U (zh) * 2013-07-11 2013-12-25 上海大禺预制构件有限公司 移动式先张法u形预应力混凝土板桩模具
CN208263082U (zh) * 2018-05-04 2018-12-21 周兆弟 预制混凝土方桩模具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10007951U (ko) * 2010-02-02 2011-08-10 광용건설(합) 보 형성용 거푸집 지지장치
CN203357638U (zh) * 2013-07-11 2013-12-25 上海大禺预制构件有限公司 移动式先张法u形预应力混凝土板桩模具
CN208263082U (zh) * 2018-05-04 2018-12-21 周兆弟 预制混凝土方桩模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58814B (zh) 2024-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13571B2 (en) Connector for precast concrete structures
KR200436856Y1 (ko) 슬라브 거푸집 지지 및 해체용 자동 하강 서포터
CN102261130A (zh) 建筑框架结构的挂接件及建筑框架结构
KR101937366B1 (ko) 프리캐스트 콘크리트를 이용한 차량 주행 도로의 박스 구조물
CN111958814A (zh) 一种张拉装置
CN109736433B (zh) 一种结构梁及框架式梁柱结构
KR200384389Y1 (ko) 슬라브 시공용 거푸집 서포터
CN108979146B (zh) 建筑模板的对接连接件以及建筑模板的对接连接方法
CN110983981A (zh) 装配式建筑模板支撑方法
KR101463106B1 (ko) 건축용 pc 기둥과 보의 연결구조물
JP4756771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案内レール装置
KR100723542B1 (ko) 슬라브 시공용 거푸집 서포터
CN210100331U (zh) 一种张拉装置、张拉板组件及张拉板
CN220747271U (zh) 一种钢梁连接处加固结构
KR20200000273U (ko) 경사 조절이 가능한 옹벽 블록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블록식 옹벽
CN210210858U (zh) 一种连接器及张拉装置
CN111958817A (zh) 一种连接器及张拉装置
CN221095185U (zh) 一种预制地基
CN216665011U (zh) 一种新型次愣与模板快速连接件
JPS59138668A (ja) 構造物を支持する支持フレ−ム
KR20190100757A (ko) 역t형 단면 혼합형 psc거더 및 이를 이용한 슬래브 시공방법
CN221219290U (zh) 预制装配式建筑幕墙
CN219316373U (zh) 一种建筑模板脚手架紧固件
CN210210856U (zh) 一种张拉板组件及张拉装置
CN213226798U (zh) 一种预制桩成型模具组及预制桩成型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