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54147A - 信号传输、信号测量上报、定位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信号传输、信号测量上报、定位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54147A
CN111954147A CN201910362318.7A CN201910362318A CN111954147A CN 111954147 A CN111954147 A CN 111954147A CN 201910362318 A CN201910362318 A CN 201910362318A CN 111954147 A CN111954147 A CN 1119541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wnlink
configuration
terminal
information
different cel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6231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54147B (zh
Inventor
任斌
缪德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to CN20191036231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54147B/zh
Application filed by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US17/607,900 priority patent/US20220322105A1/en
Priority to EP20799353.6A priority patent/EP3965438B1/en
Priority to EP23207627.3A priority patent/EP4294072A3/en
Priority to KR1020217038887A priority patent/KR20220005543A/ko
Priority to PCT/CN2020/076259 priority patent/WO2020220803A1/zh
Priority to TW109106858A priority patent/TWI822969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541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541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541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541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2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e.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04L5/0025Spatial division following the spatial signature of the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common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multiple user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4/00Locating users or terminals or network equipment for network management purposes, e.g. mobility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6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in the space domain, e.g. bea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04B17/327Received signal code power [RSC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36Signal-to-interference ratio [SIR] or carrier-to-interference ratio [CI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ransmission And Conversion Of Sensor Element Output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Or Position Using Acoustic Or Ultrasonic Wav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信号传输、信号测量上报、定位方法及装置,用以节约参考信号的资源开销,降低终端功耗。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信号测量上报方法包括:获取网络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的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并利用第一RS配置信息对所述第一RS进行测量,得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并上报给网络,其中,M大于1;获取网络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的第二RS,并利用第二RS配置信息对第二RS进行测量,得到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并上报给网络,其中,1<=N<M,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是网络利用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的。

Description

信号传输、信号测量上报、定位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号传输、信号测量上报、定位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LTE定义的定位参考信号(Positioning Reference Signal,PRS)是基于小区级(cell-specific)发送,5G NR尚未定义具体如何配置PRS,但都支持基于cell-specific发送。
但是,PRS的cell-specific发送带来的问题是当基站具有多个下行发送波束时,基站需要针对多个下行波束分别分配正交的PRS时频资源,从而产生了较大的PRS资源开销,增大了终端的接收功耗。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传输、信号测量上报、定位方法及装置,用以节约参考信号的资源开销,降低终端功耗。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测量上报方法,应用于终端,包括:
获取网络侧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的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并利用第一RS配置信息对所述第一RS进行测量,得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并上报给网络侧,其中,M大于1;
获取网络侧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的第二RS,并利用第二RS配置信息对第二RS进行测量,得到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并上报给网络侧,其中,1<=N<M,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是网络侧利用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的。
可选地,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包括下列信息之一或组合:第一波束信息测量值、小区ID、RS资源ID和波束方向。
可选地,所述第一波束信息测量值包括: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和/或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
可选地,所述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包括下列信息之一或组合:参考信号时间差RSTD,以及终端接收和发送时间差。
可选地,所述第二RS配置信息,是网络侧采用终端级UE-specific或者终端组级UE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配置的;其中,所述UE-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每个终端单独配置波束方向,所述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同一个小区内的一组终端配置相同的波束方向。
可选地,所述UE-specific或者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是周期参考信号RS配置、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的。
可选地,所述周期RS配置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信令或者长期演进定位协议LPP消息触发;所述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通过DCI信令触发。
可选地,所述第二RS与所述第一RS具有准共站址QCL关联关系。
可选地,第一RS包括新空口NR定位参考信号PRS、同步块信号SSB或者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第二RS包括新空口NR定位参考信号PRS。
在基站侧,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应用于网络侧,包括:
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其中,M大于1;
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第二RS,其中,1<=N<M。
可选地,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具体包括:根据小区级的第一RS配置信息,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其中,所述第一RS配置信息是通过定位服务器LMF获得的;
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第二RS,具体包括:根据第二RS配置信息,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第二RS,其中,所述第二RS配置信息是通过所述LMF获得的。
可选地,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具体包括:根据小区级的第一RS配置信息,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其中,所述第一RS配置信息是通过定位服务器LMF获得的;
该方法还包括:获得本小区内终端上报的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并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在终端的服务gNB与非服务gNB之间交互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将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第二RS配置信息通知给终端;
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第二RS,具体包括:根据所述第二RS配置信息,在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第二RS。
可选地,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具体包括:
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针对不同小区的每个终端分别配置一个或者多个不同波束方向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
或者,当同一个小区内多个终端具有相同的一个或者多个波束方向时,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为该同一个小区内多个终端配置波束方向相同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
可选地,所述第二RS配置信息,是采用终端级UE-specific或者终端组级UE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配置的;其中,所述UE-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每个终端单独配置波束方向,所述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同一个小区内的一组终端配置相同的波束方向。
可选地,所述UE-specific或者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是周期参考信号RS配置、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的。
可选地,所述周期RS配置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信令或者长期演进定位协议LPP消息触发;所述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通过DCI信令触发。
在定位服务器侧,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定位方法,应用于网络侧,包括:
分别向基站和终端通知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配置信息,使得基站根据第一RS配置信息向终端发送第一RS,以及终端根据第一RS配置信息接收第一RS;其中,所述第一RS是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向所述终端发送的小区级的第一RS,其中,M大于1;
获取终端利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第二RS配置信息对第二RS的测量所上报的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并基于所述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计算终端位置,其中,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包含N个下行波束方向,1<=N<M。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
获取终端基于对第一RS的测量所上报的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
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并向基站和终端通知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第二RS配置信息。
可选地,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具体包括:
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针对不同小区的每个终端分别配置一个或者多个不同波束方向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
或者,当同一个小区内多个终端具有相同的一个或者多个波束方向时,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为该同一个小区内多个终端配置波束方向相同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
可选地,所述第二RS配置信息,是采用终端级UE-specific或者终端组级UE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配置的;其中,所述UE-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每个终端单独配置波束方向,所述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同一个小区内的一组终端配置相同的波束方向。
可选地,所述UE-specific或者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是周期参考信号RS配置、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的。
可选地,所述周期RS配置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信令或者长期演进定位协议LPP消息触发;所述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通过DCI信令触发。
在终端侧,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测量上报装置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
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按照获得的程序执行:
获取网络侧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的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并利用第一RS配置信息对所述第一RS进行测量,得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并上报给网络侧,其中,M大于1;
获取网络侧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的第二RS,并利用第二RS配置信息对第二RS进行测量,得到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并上报给网络侧,其中,1<=N<M,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是网络侧利用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的。
可选地,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包括下列信息之一或组合:第一波束信息测量值、小区ID、RS资源ID和波束方向。
可选地,所述第一波束信息测量值包括: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和/或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
可选地,所述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包括下列信息之一或组合:参考信号时间差RSTD,以及终端接收和发送时间差。
可选地,所述第二RS配置信息,是网络侧采用终端级UE-specific或者终端组级UE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配置的;其中,所述UE-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每个终端单独配置波束方向,所述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同一个小区内的一组终端配置相同的波束方向。
可选地,所述UE-specific或者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是周期参考信号RS配置、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的。
可选地,所述周期PRS配置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信令或者长期演进定位协议LPP消息触发;所述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通过DCI信令触发。
可选地,所述第二RS与所述第一RS具有准共址QCL关联关系。
可选地,第一RS包括新空口NR定位参考信号PRS、同步块信号SSB或者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第二RS包括新空口NR定位参考信号PRS。
在基站侧,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传输装置,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
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按照获得的程序执行:
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其中,M大于1;
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第二RS,其中,1<=N<M。
可选地,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具体包括:根据小区级的第一RS配置信息,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其中,所述第一RS配置信息是通过定位服务器LMF获得的;
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第二RS,具体包括:根据第二RS配置信息,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第二RS,其中,所述第二RS配置信息是通过所述LMF获得的。
可选地,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具体包括:根据小区级的第一RS配置信息,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其中,所述第一RS配置信息是通过定位服务器LMF获得的;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获得本小区内终端上报的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并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在终端的服务gNB与非服务gNB之间交互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将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第二RS配置信息通知给终端;
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第二RS,具体包括:根据所述第二RS配置信息,在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第二RS。
可选地,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具体包括:
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针对不同小区的每个终端分别配置一个或者多个不同波束方向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
或者,当同一个小区内多个终端具有相同的一个或者多个波束方向时,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为该同一个小区内多个终端配置波束方向相同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
可选地,所述第二RS配置信息,是采用终端级UE-specific或者终端组级UE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配置的;其中,所述UE-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每个终端单独配置波束方向,所述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同一个小区内的一组终端配置相同的波束方向。
可选地,所述UE-specific或者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是周期参考信号RS配置、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的。
可选地,所述周期PRS配置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信令或者长期演进定位协议LPP消息触发;所述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通过DCI信令触发。
在定位服务器侧,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定位装置,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
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按照获得的程序执行:
分别向基站和终端通知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配置信息,使得基站根据第一RS配置信息向终端发送第一RS,以及终端根据第一RS配置信息接收第一RS;其中,所述第一RS是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向所述终端发送的小区级的第一RS,其中,M大于1;
获取终端利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第二RS配置信息对第二RS的测量所上报的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并基于所述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计算终端位置,其中,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包含N个下行波束方向,1<=N<M。
可选地,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获取终端基于对第一RS的测量所上报的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
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并向基站和终端通知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第二RS配置信息。
可选地,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具体包括:
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针对不同小区的每个终端分别配置一个或者多个不同波束方向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
或者,当同一个小区内多个终端具有相同的一个或者多个波束方向时,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为该同一个小区内多个终端配置波束方向相同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
可选地,所述第二RS配置信息,是采用终端级UE-specific或者终端组级UE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配置的;其中,所述UE-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每个终端单独配置波束方向,所述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同一个小区内的一组终端配置相同的波束方向。
可选地,所述UE-specific或者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是周期参考信号RS配置、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的。
可选地,所述周期RS配置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信令或者长期演进定位协议LPP消息触发;所述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通过DCI信令触发。
在终端侧,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号测量上报装置,包括:
第一上报单元,用于获取网络侧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的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并利用第一RS配置信息对所述第一RS进行测量,得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并上报给网络侧,其中,M大于1;
第二上报单元,用于获取网络侧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的第二RS,并利用第二RS配置信息对第二RS进行测量,得到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并上报给网络侧,其中,1<=N<M,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是网络侧利用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的。
在基站侧,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号传输装置,包括:
第一RS发送单元,用于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其中,M大于1;
第二RS发送单元,用于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第二RS,其中,1<=N<M。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配置信息通知单元,用于获得本小区内终端上报的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在终端的服务gNB与非服务gNB之间交互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将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第二RS配置信息通知给终端。
在定位服务器侧,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定位装置,包括:
配置信息通知单元,用于分别向基站和终端通知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配置信息,使得基站根据第一RS配置信息向终端发送第一RS,以及终端根据第一RS配置信息接收第一RS;其中,所述第一RS是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向所述终端发送的小区级的第一RS,其中,M大于1;
定位单元,用于获取终端利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第二RS配置信息对第二RS的测量所上报的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并基于所述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计算终端位置,其中,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包含N个下行波束方向,1<=N<M。
可选地,所述配置信息通知单元,还用于:
获取终端基于对第一RS的测量所上报的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
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并向基站和终端通知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第二RS配置信息。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设备,其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按照获得的程序执行上述任一种方法。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种方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侧的方案1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侧的方案2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侧的一种信号测量上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站侧的一种信号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服务器侧的一种定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UE-specific PRS的定位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UE-specific PRS的定位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UE-specific PRS的定位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UE-specific PRS的定位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侧的一种信号测量上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站侧的一种信号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服务器侧的一种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侧的另一种信号测量上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站侧的另一种信号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服务器侧的另一种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并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传输、信号测量上报、定位方法及装置,用以节约参考信号的资源开销,降低终端功耗。
其中,方法和装置是基于同一申请构思的,由于方法和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相似,因此装置和方法的实施可以相互参见,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适用于多种系统,尤其是5G系统。例如适用的系统可以是全球移动通讯(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系统、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通用移动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系统、5G系统以及5G NR系统等。这多种系统中均包括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在不同的系统中,终端设备的名称可能也不相同,例如在5G系统中,终端设备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无线终端设备可以经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无线终端设备可以是移动终端设备,如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和具有移动终端设备的计算机,例如,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它们与无线接入网交换语言和/或数据。例如,个人通信业务(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PCS)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ession initiated protocol,SIP)话机、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设备。无线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系统、订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订户站(subscriberstation),移动站(mobile station)、移动台(mobile)、远程站(remote station)、接入点(access point)、远程终端设备(remote terminal)、接入终端设备(access terminal)、用户终端设备(user terminal)、用户代理(user agent)、用户装置(user device),本申请实施例中并不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网络设备,可以是基站,该基站可以包括多个小区。根据具体应用场合不同,基站又可以称为接入点,或者可以是指接入网中在空中接口上通过一个或多个扇区与无线终端设备通信的设备,或者其它名称。网络设备可用于将收到的空中帧与网际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分组进行相互转换,作为无线终端设备与接入网的其余部分之间的路由器,其中接入网的其余部分可包括网际协议(IP)通信网络。网络设备还可协调对空中接口的属性管理。例如,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网络设备可以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或码分多址接入(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CDMA)中的网络设备(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带宽码分多址接入(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中的网络设备(NodeB),还可以是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的演进型网络设备(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5G网络架构(next generation system)中的5G基站,也可是家庭演进基站(home evolved node B,HeNB)、中继节点(relay node)、家庭基站(femto)、微微基站(pico)等,本申请实施例中并不限定。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申请各个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展示顺序仅代表实施例的先后顺序,并不代表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的优劣。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UE接收网络预先配置的不同小区在第一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1)内的所有M个(M是大于1的整数)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的小区级(cell-specific)的第一参考信号(RS)并进行测量,得到本UE针对不同小区的一个最优下行波束方向或者多个优化下行波束方向的第一波束信息测量值并且向网络上报,其中,第一RS包括NR PRS、SSB(主同步信号(PSS)/辅同步信号(SSS或SS)/物理广播信道(PBCH))或者信道状态指示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dication Reference Signal,CSI-RS);网络针对UE上报的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进一步向UE提供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2)对应的第二RS配置信息以及第二RS(第二RS包括NR PRS),其中,第二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2包含N个(1<=N<M)优化下行波束方向;UE利用第二RS配置信息,对第二RS进行测量,得到最优或者优化波束方向对应的RS定位测量值,并上报网络,由网络进行定位计算。
其中,第一波束信息测量值包括但不限于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和/或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最优或者优化波束方向对应的RS定位测量值包括但不限于参考信号时间差(RSTD)以及UE接收和发送时间差(Rx-Tx timedifference),其中,测量值RSTD对应于到达观察时间差(Observed Time Difference ofArrival,OTDOA)的定位方案,测量值UE接收和发送时间差对应于增强的小区标识(Enhanced cell ID,E-CID)或者多往返时间(Multi Round-trip time,Multi-RTT)的定位方案。
其中,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2的第二RS配置信息可以是UE-specific或者UE group-specific,其中,UE-specific表示每个UE单独配置RS波束方向,UEgroup-specific表示为同一个小区内的一组UE配置相同的RS波束方向。UE-specific或者UE group-specific的RS配置方式可以是周期RS、半持续RS和非周期RS配置,其中,所述周期RS配置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信令或者长期演进定位协议(LTE Positioning Protocol,LPP)消息触发;所述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通过DCI信令触发。可选地,第二RS与第一RS具有准共站址(Quasi Co-Location,QCL)关联关系。QCL是指某个天线端口上的符号所经历的信道的大尺度参数可以从另一个天线端口上的符号所经历的信道所推断出来。其中的大尺度参数可以包括时延扩展、平均时延、多普勒扩展、多普勒偏移、平均增益以及空间接收参数等。本发明重点关注空间接收参数(即波束方向)。当第二RS和第一RS具有QCL关系时,第二RS能够从第一RS中获得该QCL定义的包含空间接收参数在内的大尺度参数。
在终端侧,参见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测量上报方法,应用于终端,该方法包括:
S101、获取网络侧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的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并利用第一RS配置信息对所述第一RS进行测量,得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并上报给网络侧,其中,M大于1;
S102、获取网络侧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的第二RS,并利用第二RS配置信息对第二RS进行测量,得到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并上报给网络侧,其中,1<=N<M,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是网络利用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的。
可选地,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包括下列信息之一或组合:第一波束信息测量值、小区ID、RS资源ID和波束方向。
可选地,所述第一波束信息测量值包括: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和/或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
可选地,所述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包括下列信息之一或组合:参考信号时间差RSTD,以及终端接收和发送时间差。
可选地,所述第二RS配置信息,是网络采用终端级UE-specific或者终端组级UE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配置的;其中,所述UE-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每个终端单独配置波束方向,所述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同一个小区内的一组终端配置相同的波束方向。
可选地,所述UE-specific或者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是周期参考信号RS配置、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的。
可选地,所述周期RS配置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信令或者长期演进定位协议LPP消息触发;所述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通过DCI信令触发。
可选地,所述第二RS与所述第一RS具有准共站址QCL关联关系。
可选地,第一RS包括新空口NR定位参考信号PRS、同步块信号SSB或者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第二RS包括新空口NR定位参考信号PRS。
下面以第一RS和第二RS都为PRS为例(第一RS不限于NR PRS,还可以是SSB或者CSI-RS等参考信号),给出具体实现方案的举例说明,分别从终端、网络侧gNB和网络侧定位服务器(LMF)三个实体角度描述。
具体地,例如在终端侧执行如下步骤:
步骤1)、UE获得不同小区的cell-specific的第一PRS配置信息,其中,第一PRS配置信息包括第一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1对应的PRS的时频资源、PRS pattern和PRS序列等信息。
步骤2)、UE根据该第一PRS配置信息对不同小区在第一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1内的所有M个下行波束方向的第一PRS进行测量得到第一波束信息测量值(包括但不限于RSRP、SINR和/或RSRQ),并确定包含第一波束信息测量值的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其中,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可以只包括取值最大的测量值(对应于最优波束方向),也可以包括是大于预设门限的前面P个的测量值(对应于优化的P个波束方向),其中,1<=P<M。
步骤3)、UE把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上报给LMF或者服务gNB,具体地,可以根据网络预先配置是发给LMF或者gNB,或者UE自主确定上报给LMF或者服务gNB。
其中,上报的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例如包括:第一波束信息测量值(RSRP、SINR和/或RSRQ)、小区ID、PRS资源(resource)ID和波束方向。
步骤4)、UE通过RRC信令、DCI信令或者LPP消息获取第二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2对应的第二PRS配置信息。
步骤5)、UE根据第二PRS配置信息,分别针对该第二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2对应的第二PRS进行测量,得到最优波束方向对应的定位测量值,并向LMF上报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中包括该定位测量值。定位测量值包含但不限于RSTD以及UE接收和发送时间差(Rx-Tx time difference)。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中还可以包括小区ID、PRS资源(resource)ID和波束方向。
其中,UE的步骤3)包含两种情况:
CASE1:UE把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上报给LMF;
CASE2:UE把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上报给服务gNB。
针对两种CASE,根据向UE提供第二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2对应的第二PRS配置信息的网络侧实体不同(gNB或者LMF),网络侧包括两种方案:
方案1(对应上述CASE1):LMF确定UE接收的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2,并把对应的第二PRS配置信息通过LPP信令通知给UE。
方案2(对应上述CASE2):服务gNB确定UE接收的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2,并且通过基站之间的Xn接口与非服务gNB进行交互,然后由各个服务基站把各自管理的UE对应的第二PRS配置信息通过RRC或者DCI信令通知给UE。
相应地,在基站侧,参见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
S201、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其中,M大于1;
S202、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第二RS,其中,1<=N<M。
可选地,方案1:
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具体包括:根据小区级的第一RS配置信息,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其中,所述第一RS配置信息是通过定位服务器LMF获得的;
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第二RS,具体包括:根据第二RS配置信息,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第二RS,其中,所述第二RS配置信息是通过所述LMF获得的。
可选地,方案2:
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具体包括:根据小区级的第一RS配置信息,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其中,所述第一RS配置信息是通过定位服务器LMF获得的;
该方法还包括:获得本小区内终端上报的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并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在终端的服务gNB与非服务gNB之间交互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将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第二RS配置信息通知给终端;
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第二RS,具体包括:根据所述第二RS配置信息,在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第二RS。
可选地,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具体包括:
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针对不同小区的每个终端分别配置一个或者多个不同波束方向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
或者,当同一个小区内多个终端具有相同的一个或者多个波束方向时,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为该同一个小区内多个终端配置波束方向相同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
可选地,所述第二RS配置信息,是采用终端级UE-specific或者终端组级UE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配置的;其中,所述UE-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每个终端单独配置波束方向,所述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同一个小区内的一组终端配置相同的波束方向。
可选地,所述UE-specific或者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是周期定位参考信号PRS配置、半持续PRS配置和非周期PRS配置的。
可选地,所述周期PRS配置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信令或者长期演进定位协议LPP消息触发;所述半持续PRS配置和非周期PRS配置通过DCI信令触发。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站侧的方法,适用于终端的服务基站gNB,也适用于终端的非服务gNB。即,对于任意一个基站,都适用。
相应地,在LMF侧,参见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定位方法,该方法(对应于上述方案2)包括:
S301、分别向基站和终端通知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配置信息,使得基站根据第一RS配置信息向终端发送第一RS,以及终端根据第一RS配置信息接收第一RS;其中,所述第一RS是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向所述终端发送的小区级的第一RS,其中,M大于1;
S302、获取终端利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第二RS配置信息对第二RS的测量所上报的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并基于所述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计算终端位置,其中,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包含N个下行波束方向,1<=N<M。
可选地,对于上述方案1,则该方法还包括:
获取终端基于对第一RS的测量所上报的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
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并向基站和终端通知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第二RS配置信息。
可选地,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具体包括:
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针对不同小区的每个终端分别配置一个或者多个不同波束方向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
或者,当同一个小区内多个终端具有相同的一个或者多个波束方向时,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为该同一个小区内多个终端配置波束方向相同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
可选地,所述第二RS配置信息,是采用终端级UE-specific或者终端组级UE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配置的;其中,所述UE-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每个终端单独配置波束方向,所述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同一个小区内的一组终端配置相同的波束方向。
可选地,所述UE-specific或者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是周期定位参考信号PRS配置、半持续PRS配置和非周期PRS配置的。
可选地,所述周期PRS配置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信令或者长期演进定位协议LPP消息触发;所述半持续PRS配置和非周期PRS配置通过DCI信令触发。
下面具体介绍两种网络侧方案。
网络侧方案1,参见图1,包括定位服务器(LMF)、第一基站gNB1、第二基站gNB2,UE11、UE12、UE21、UE22,其中gNB1是UE11和UE12的服务基站,gNB2是UE21和UE22的服务基站。
网络侧gNB:
步骤1)、服务gNB和非服务gNB通过LMF获得cell-specific的第一PRS(NR PRS、SSB信号或者CSI-RS)配置信息,其中,第一PRS配置信息包括第一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1对应的PRS时频资源、PRS pattern和PRS序列等信息。
步骤2)、服务gNB和非服务gNB根据该第一PRS配置信息向UE发送cell-specific的第一PRS(NR PRS、SSB信号或者CSI-RS),其中,gNB在不同的第一PRS时频资源上分别采用不同的下行波束发送第一PRS,以实现针对所有下行波束的发送波束扫描。
步骤3)、服务gNB和非服务gNB接收LMF通知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2的第二PRS配置信息。
步骤4)、服务gNB和非服务gNB采用第二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2的第二PRS配置信息向UE发送第二PRS(NR PRS、SSB信号或者CSI-RS)。
以上基站侧的步骤流程,可以适用于终端的服务基站,也可以适用于终端的非服务基站,即对于图中的gNB1和gNB2均适用。
相应地,在网络侧LMF侧执行:
步骤1)、LMF分别向所有gNB和UE通知cell-specific的第一PRS(NR PRS、SSB信号或者CSI-RS)配置信息,其中,第一PRS配置信息包括第一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1对应的PRS时频资源、PRS pattern和PRS序列等信息;
其中,LMF可以通过LPP信令直接发给UE(即承载在RRC信令中透传给UE),也可以LMF通过LPP信令发送给gNB,由gNB转换为RRC信令,之后gNB再发给UE。
步骤2)、LMF获得不同小区内所有UE上报的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其中包括波束信息测量值),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根据该上报的波束信息测量值确定第二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2,具体包括两种确定方式:
第一,针对不同小区的每个用户分别配置其一个最优的或者N1个优化的不同波束方向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2;
第二,当同一个小区内多个用户具有相同的一个或者N2个波束方向时,为这一组用户配置波束方向相同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2。
步骤3)、LMF分别向所有gNB和UE通过LPP信令通知第二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2的第二PRS配置信息。
步骤4)、LMF接收UE针对第二PRS进行测量上报的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从中获取定位测量值,并结合基站天线位置等信息,计算所述UE终端的位置。其中,该定位测量值包含但不限于RSTD,以及UE接收和发送时间差(Rx-Tx time difference)。
网络侧方案2,参见图2,包括定位服务器(LMF)、第一基站gNB1、第二基站gNB2,UE11、UE12、UE21、UE22,其中gNB1是UE11和UE12的服务基站,gNB2是UE21和UE22的服务基站。
方案2与方案1的主要区别在于网络侧gNB的步骤3)不同,以及网络侧LMF只包含方案1的步骤1)和步骤4)。
网络侧gNB:
步骤1)、同网络侧方案1中gNB的步骤1)。
步骤2)、同网络侧方案1中gNB的步骤2)。
步骤3)、服务gNB获得本小区内所有UE上报的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其中包括波束信息测量值),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根据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中包含的波束信息测量值确定第二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2,具体的,例如可以包括两种方式:第一,针对不同小区的每个UE分别配置其最优的一个或者N1个波束方向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2;第二,当同一个小区内多个UE具有相同的一个或者N2个波束方向时,为这一组UE配置波束方向相同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2。
步骤3.1)、服务gNB和非服务gNB交互第二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2。
步骤3.2)、服务gNB和非服务gNB把第二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2的第二PRS配置信息通知本gNB所管理小区内的UE,其中,该通知可以通过RRC信令或者DCI信令携带。
步骤4)、同网络侧方案1中gNB的步骤4)。
以上基站侧的步骤流程,可以适用于终端的服务基站,也可以适用于终端的非服务基站,即对于图中的gNB1和gNB2均适用。
相应地,在网络侧LMF侧:
步骤1)、同网络侧方案1中LMF的步骤1)。
步骤2)、同网络侧方案1中LMF的步骤4)。下面给出几个整体流程实施例。
实施例1:
实施例1基于网络侧方案1,并且:
UE侧的步骤1)中,采用cell-specific的NR PRS作为第一PRS;
UE侧的步骤2)中,第一波束信息测量值采用RSRP,其中,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只包括取值最大的第一波束信息测量值(即N=1);
UE侧的步骤3)中,把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上报给LMF;
UE侧的步骤4)中,UE通过LPP消息获取第二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2对应的第二PRS配置信息,其中,每个UE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2针对每个小区只有一个最优的PRS波束。
UE侧的Step5)中,定位测量值是用于OTDOA定位方案的RSTD。
如图6所示,下面给出具体步骤介绍。
步骤1、在UE建立与BS的连接之后,UE处于无线资源控制连接(RRC_CONNECTED)状态。
步骤2、定位服务器向UE发送“请求定位能力”消息,请求UE通知服务器该UE所能支持的定位功能。
步骤3、UE发送“提供定位能力”消息来响应定位服务器。“提供定位能力”消息上报UE即终端支持新一代无线接入网络(New Generation Radio AccessNetwork,NG-RAN)OTDOA的定位能力。
步骤4、当需要下行定位辅助数据时,UE向定位服务器发送“请求定位辅助数据”消息。该消息包括请求定位服务器提供OTDOA辅助数据。
步骤5、定位服务器向基站(BS)发送“OTDOA信息请求(NRPPa OTDOAINFORMATIONREQUEST)”消息,该消息请求BS提供下行定位辅助数据,包括cell-specific的第一PRS配置信息,其中,第一PRS配置信息包括第一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1对应的PRS时频资源、PRSpattern和PRS序列等信息。
步骤6、基站向定位服务器发送“OTDOA信息响应(NRPPa OTDOAINFORMATIONRESPONSE)”消息。向定位服务器提供所请求的下行定位辅助数据,包括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cell-specific的第一PRS配置信息。
步骤7、定位服务器在“提供定位辅助数据”消息中提供UE所请求的定位辅助数据,其中携带cell-specific的第一PRS配置信息,包括第一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1。
步骤7a、所有BS向UE发送cell-specific的第一PRS。
步骤8、定位服务器向UE发送“请求定位信息”消息。该消息请求UE测量BS的下行PRS,并回复测量到的定位测量值。
步骤9、UE利用定位辅助数据(例如:PRS配置数据)来测量下行信号以获得定位测量值(例如:RSTD)。
步骤10、UE向LMF提供定位信息,包括定位测量值和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其中,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只包括取值最大的第一波束信息测量值RSRP(对应于最优波束方向)。
步骤11、LMF利用获得的定位测量值和基站天线位置等信息,计算所述终端的位置,根据UE上报的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以及第二PRS和第一PRS的QCL关联关系确定不同小区对应的第二下行波束子集合DLBeamSet2,其中,每个UE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2针对每个小区只有一个最优的PRS波束。
步骤12、定位服务器向BS发送“OTDOA信息请求(UE-specific的第二PRS配置)”消息。
步骤13、BS向定位服务器发送“OTDOA信息响应(UE-specific的第二PRS配置)”消息。
步骤14、定位服务器向UE提供定位辅助数据(UE-specific的第二PRS配置,包括第二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2)。
步骤14a、所有BS向UE发送UE-specific的第二PRS。
步骤15、定位服务器向UE发送“请求定位信息”消息。
步骤16、UE利用定位辅助数据(UE-specific的第二PRS配置信息),测量下行链路信号以获得定位测量值。
步骤17、UE向LMF提供定位信息(包括质量最好波束方向的定位测量值)。
步骤18、LMF利用获得的定位测量值和基站天线位置等信息,计算终端的位置。
实施例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第一,UE采用cell-specific的SSB信号作为第一PRS。
第二,UE侧的步骤3)中,把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上报给服务gNB。
第三,定位测量值是用于Multi-RTT定位方案的UE接收和发送时间差(Rx-Tx timedifference)。
实施例2基于网络侧方案2,并且:
UE侧的步骤1)中,采用cell-specific的SSB信号作为第一PRS;
UE侧的步骤2)中,第一波束信息测量值采用RSRP,其中,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包括取值最大的第一波束信息测量值(即N=1);
UE侧的步骤3)中,把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上报给服务gNB;
UE侧的步骤4)中,UE通过LPP消息获取第二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2的第二PRS配置信息,其中,每个UE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2针对每个小区只有一个最优的PRS波束。
UE侧的步骤5)中,定位测量值是用于Multi-RTT定位方案的UE接收和发送时间差(Rx-Tx time difference)。
如图7所示,下面给出本实施例2具体步骤介绍。
步骤1、在UE建立与BS的连接之后,UE处于无线资源控制连接(RRC_CONNECTED)状态。
步骤2:所有gNB分别向不同小区的UE发送cell-specific的SSB信号。
步骤3、UE利用SSB信号进行测量,获取第一波束状态信息测量值。
步骤4、UE向服务gNB上报第一波束状态信息上报值,包括本UE测量得到的不同小区的测量值最大的波束方向。
步骤4a、各个gNB之间交互不同UE的第一波束状态信息上报值。
步骤5、定位服务器向UE发送“请求定位能力”消息,请求UE通知服务器该UE所能支持的定位功能。
步骤6、UE发送“提供定位能力”消息来响应定位服务器。“提供定位能力”消息上报UE即终端支持NG-RAN OTDOA的定位能力。
步骤7、当需要下行定位辅助数据时,UE向定位服务器发送“请求定位辅助数据”消息。该消息包括请求定位服务器提供OTDOA辅助数据。
步骤8、LMF根据UE上报的波束信息测量值RSRP和基站信息,以及PRS和SSB的QCL关系,确定不同小区对应的第二下行波束子集合DLBeamSet2。
步骤9、定位服务器向BS发送“Multi-RTT信息请求(包含UE-specific的第二PRS配置)”消息。
步骤10、BS向定位服务器发送“Multi-RTT信息响应(包含UE-specific的第二PRS配置)”消息。
步骤11、定位服务器向UE提供定位辅助数据(UE-specific的第二PRS配置,包括第二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2)。
步骤12、所有BS向UE发送UE-specific的第二PRS。
步骤13、定位服务器向UE发送“请求定位信息”消息。
步骤14、UE利用定位辅助数据(UE-specific的第二PRS配置),测量下行链路第二PRS以获得定位测量值。
步骤15、UE向LMF提供定位信息(包括质量最好波束方向的定位测量值)。
步骤16、LMF利用获得的定位测量值和基站天线位置等信息,计算所述终端的位置。
实施例3:
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有三点:
第一,采用cell-specific的NR PRS作为第一PRS,并且cell-specific的第一PRS和UE-specific的第二PRS可以采用不同的PRS时频资源、PRS pattern和PRS序列。例如:cell-specific的第一PRS基于常规密度和OFDM符号个数的P-PRS,UE-specific的第二PRS基于更高密度和更多OFDM符号个数的S-PRS。
第二,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包括取值最大和次大的2个第一波束信息测量值(即N=2)。
第三,第一波束信息测量值采用RSRQ,而不是RSRP。
实施例3基于网络侧方案1,并且:
UE侧的步骤1)中,采用cell-specific的NR PRS作为第一PRS;
UE侧的步骤2)中,第一波束信息测量值采用RSRQ,其中,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包括取值最大和次大的2个第一波束信息测量值(即N=2);
UE侧的步骤3)中,把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上报给LMF;
UE侧的步骤4)中,UE通过LPP消息获取第二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2的PRS配置信息,其中,每个UE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2针对每个小区有2个优选的PRS波束(最优波束和次优波束);
UE侧的步骤5)中,定位测量值是用于OTDOA定位方案的RSTD。
如图8所示,下面给出本实施例3具体步骤介绍。
步骤1、在UE建立与BS的连接之后,UE处于无线资源控制连接(RRC_CONNECTED)状态。
步骤2、定位服务器向UE发送“请求定位能力”消息,请求UE通知服务器该UE所能支持的定位功能。
步骤3、UE发送“提供定位能力”消息来响应定位服务器。“提供定位能力”消息上报UE即终端支持NG-RAN OTDOA的定位能力。
步骤4、当需要下行定位辅助数据时,UE向定位服务器发送“请求定位辅助数据”消息。该消息包括请求定位服务器提供OTDOA辅助数据。
步骤5、定位服务器向BS发送“OTDOA信息请求(NRPPa OTDOAINFORMATIONREQUEST)”消息,该消息请求BS提供下行定位辅助数据,包括cell-specific的PRS配置信息,即第一PRS配置信息。其中,PRS配置信息包括第一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1对应的PRS时频资源、PRS pattern和PRS序列等信息。
步骤7、定位服务器在“提供定位辅助数据”消息中提供UE所请求的定位辅助数据,其中携带cell-specific的第一PRS配置信息,包括第一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1。
步骤7a、所有BS向UE发送cell-specific的第一PRS。
步骤8、定位服务器向UE发送“请求定位信息”消息。该消息请求UE测量BS的下行PRS,并回复测量到的定位测量值。
步骤9、UE利用定位辅助数据(例如:PRS配置数据)来测量下行信号以获得定位测量值(例如:RSTD)。
步骤10、UE向LMF提供定位信息,包括定位测量值和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其中,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包括取值最大和次大的2个第一波束信息测量值RSRQ(对应于最优和次优波束方向)。
步骤11、LMF利用获得的定位测量值和基站天线位置等信息,计算所述终端的位置;根据UE上报的不同小区下的第一最优波束信息测量值,以及第二PRS和第一PRS的QCL关联关系,确定该UE在不同小区下的第二PRS配置信息。
步骤12、定位服务器向BS发送“OTDOA信息请求(UE-specific的第二PRS配置)”消息。
步骤13、BS向定位服务器发送“OTDOA信息响应(NRPPa OTDOAINFORMATIONRESPONSE)”消息。向定位服务器提供所请求的下行定位辅助数据,包括PRS配置数据。
步骤14、定位服务器向UE提供定位辅助数据(UE-specific的第二PRS配置,包括第二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2,其中,每个UE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2针对每个小区有2个优选的PRS波束)。
步骤14a、所有BS向UE发送UE-specific的第二PRS。
步骤15、定位服务器向UE发送“请求定位信息”消息。
步骤16、UE利用定位辅助数据(UE-specific的第二PRS配置),测量下行链路信号以获得定位测量值。
步骤17、UE向LMF提供定位信息(包括质量最好波束方向的定位测量值)。
步骤18、LMF利用获得的定位测量值和基站天线位置等信息,计算所述终端的位置。
实施例4:
实施例4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第一,UE采用cell-specific的SSB信号作为第一PRS。
第二,第一波束信息测量值采用SINR,而不是RSRP。
第三,UE侧的步骤3)中,把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上报给服务gNB。
第四,定位测量值是用于Multi-RTT定位方案的UE接收和发送时间差(Rx-Tx timedifference)。
实施例4基于网络侧方案2,并且:
UE侧的步骤1)中,采用cell-specific的SSB信号作为第一PRS;
UE侧的步骤2)中,第一波束信息测量值采用SINR,其中,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包括取值最大和次大的2个的第一波束信息测量值(即N=2);
UE侧的步骤3)中,把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上报给服务gNB;
UE侧的步骤4)中,UE通过LPP消息获取第二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2的第二PRS配置信息,其中,每个UE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2针对每个小区2个优选的PRS波束(最优波束和次优波束)。
UE侧的步骤5)中,定位测量值是用于Multi-RTT定位方案的UE接收和发送时间差(Rx-Tx time difference)。
如图9所示,下面给出本实施例4具体步骤介绍。
步骤1、在UE建立与BS的连接之后,UE处于无线资源控制连接(RRC_CONNECTED)状态。
步骤2:所有gNB分别向不同小区的UE发送cell-specific的SSB信号。
步骤3、UE利用SSB信号进行测量,获取第一波束状态信息测量值。
步骤4、UE向服务gNB上报第一波束状态信息上报值,包括本UE测量得到的不同小区的测量值SINR最大和次大的2个波束方向。
步骤4a、各个gNB之间交互不同UE的第一波束状态信息上报值。
步骤5、定位服务器向UE发送“请求定位能力”消息,请求UE通知服务器该UE所能支持的定位功能。
步骤6、UE发送“提供定位能力”消息来响应定位服务器。“提供定位能力”消息上报UE即终端支持NG-RAN OTDOA的定位能力。
步骤7、当需要下行定位辅助数据时,UE向定位服务器发送“请求定位辅助数据”消息。该消息包括请求定位服务器提供OTDOA辅助数据。
步骤8、根据UE上报的波束信息测量值SINR和基站信息,以及PRS和SSB的QCL关系,确定不同小区对应的第二下行波束子集合DLBeamSet2。
步骤9、定位服务器向BS发送“Multi-RTT信息请求(包含UE-specific的第二PRS配置)”消息。
步骤10、BS向定位服务器发送“Multi-RTT信息响应(包含UE-specific的第二PRS配置)”消息。
步骤11、定位服务器向UE提供定位辅助数据(UE-specific的第二PRS配置,包括第二下行波束集合DLBeamSet2)。
步骤12、所有BS向UE发送UE-specific的第二PRS。
步骤13、定位服务器向UE发送“请求定位信息”消息。
步骤14、UE利用定位辅助数据(UE-specific的第二PRS配置),测量下行链路第二PRS以获得定位测量值。
步骤15、UE向LMF提供定位信息(包括质量最好波束方向的定位测量值)。
步骤16、LMF利用获得的定位测量值和基站天线位置等信息,计算所述终端的位置。
下面介绍一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
在终端侧,参见图10,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测量上报装置包括:
存储器620,用于存储程序指令;
处理器600,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按照获得的程序执行:
获取网络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的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并利用第一RS配置信息对所述第一RS进行测量,得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并上报给网络,其中,M大于1;
获取网络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的第二RS,并利用第二RS配置信息对第二RS进行测量,得到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并上报给网络,其中,1<=N<M,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是网络利用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的。
可选地,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包括下列信息之一或组合:第一波束信息测量值、小区ID、RS资源ID和波束方向。
可选地,所述第一波束信息测量值包括: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和/或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
可选地,所述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包括下列信息之一或组合:参考信号时间差RSTD,以及终端接收和发送时间差。
可选地,所述第二RS配置信息,是网络采用终端级UE-specific或者终端组级UE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配置的;其中,所述UE-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每个终端单独配置波束方向,所述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同一个小区内的一组终端配置相同的波束方向。
可选地,所述UE-specific或者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是周期参考信号RS配置、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的。
可选地,所述周期PRS配置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信令或者长期演进定位协议LPP消息触发;所述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通过DCI信令触发。
可选地,所述第二RS与所述第一RS具有准共址QCL关联关系。
可选地,第一RS包括新空口NR定位参考信号PRS、同步块信号SSB或者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第二RS包括新空口NR定位参考信号PRS。
收发机610,用于在处理器600的控制下接收和发送数据。
其中,在图10中,总线架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具体由处理器600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620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架构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提供接口。收发机610可以是多个元件,即包括发送机和接收机,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针对不同的用户设备,用户接口630还可以是能够外接内接需要设备的接口,连接的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小键盘、显示器、扬声器、麦克风、操纵杆等。
处理器600负责管理总线架构和通常的处理,存储器620可以存储处理器600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可选的,处理器600可以是CPU(中央处埋器)、ASIC(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CPLD(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
在基站侧,参见图1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传输装置,包括:
存储器520,用于存储程序指令;
处理器500,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按照获得的程序执行:
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其中,M大于1;
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第二RS,其中,1<=N<M。
可选地,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具体包括:根据小区级的第一RS配置信息,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其中,所述第一RS配置信息是通过定位服务器LMF获得的;
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第二RS,具体包括:根据第二RS配置信息,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第二RS,其中,所述第二RS配置信息是通过所述LMF获得的。
可选地,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具体包括:根据小区级的第一RS配置信息,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其中,所述第一RS配置信息是通过定位服务器LMF获得的;
所述处理器500还用于:获得本小区内终端上报的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并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在终端的服务gNB与非服务gNB之间交互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将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第二RS配置信息通知给终端;
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第二RS,具体包括:根据所述第二RS配置信息,在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第二RS。
可选地,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具体包括:
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针对不同小区的每个终端分别配置一个或者多个不同波束方向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
或者,当同一个小区内多个终端具有相同的一个或者多个波束方向时,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为该同一个小区内多个终端配置波束方向相同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
可选地,所述第二RS配置信息,是采用终端级UE-specific或者终端组级UE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配置的;其中,所述UE-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每个终端单独配置波束方向,所述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同一个小区内的一组终端配置相同的波束方向。
可选地,所述UE-specific或者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是周期参考信号RS配置、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的。
可选地,所述周期PRS配置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信令或者长期演进定位协议LPP消息触发;所述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通过DCI信令触发。
收发机510,用于在处理器500的控制下接收和发送数据。
其中,在图11中,总线架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具体由处理器500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520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架构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提供接口。收发机510可以是多个元件,即包括发送机和收发机,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处理器500负责管理总线架构和通常的处理,存储器520可以存储处理器500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处理器500可以是中央处埋器(CPU)、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Array,FPGA)或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CPLD)。
在定位服务器侧,参见图1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定位装置,包括:
存储器505,用于存储程序指令;
处理器504,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按照获得的程序执行:
分别向基站和终端通知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配置信息,使得基站根据第一RS配置信息向终端发送第一RS,以及终端根据第一RS配置信息接收第一RS;其中,所述第一RS是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向所述终端发送的小区级的第一RS,其中,M大于1;
获取终端利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第二RS配置信息对第二RS的测量所上报的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并基于所述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计算终端位置,其中,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包含N个下行波束方向,1<=N<M。
可选地,所述处理器504还用于:
获取终端基于对第一RS的测量所上报的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
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并向基站和终端通知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第二RS配置信息。
可选地,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具体包括:
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针对不同小区的每个终端分别配置一个或者多个不同波束方向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
或者,当同一个小区内多个终端具有相同的一个或者多个波束方向时,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为该同一个小区内多个终端配置波束方向相同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
可选地,所述第二RS配置信息,是采用终端级UE-specific或者终端组级UE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配置的;其中,所述UE-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每个终端单独配置波束方向,所述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同一个小区内的一组终端配置相同的波束方向。
可选地,所述UE-specific或者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是周期参考信号RS配置、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的。
可选地,所述周期RS配置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信令或者长期演进定位协议LPP消息触发;所述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通过DCI信令触发。
收发机501,用于在处理器504的控制下接收和发送数据。
在图12中,总线架构(用总线506来代表),总线506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总线506将包括由处理器504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505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500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503在总线506和收发机501之间提供接口。收发机501可以是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多个元件,比如多个接收器和发送器,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经处理器504处理的数据通过天线502在无线介质上进行传输,进一步,天线502还接收数据并将数据传送给处理器504。
处理器504负责管理总线506和通常的处理,还可以提供各种功能,包括定时,外围接口,电压调节、电源管理以及其他控制功能。而存储器505可以被用于存储处理器504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可选的,处理器504可以是CPU(中央处埋器)、ASIC(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CPLD(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
在终端侧,参见图1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号测量上报装置,包括:
第一上报单元131,用于获取网络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的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并利用第一RS配置信息对所述第一RS进行测量,得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并上报给网络,其中,M大于1;
第二上报单元132,用于获取网络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的第二RS,并利用第二RS配置信息对第二RS进行测量,得到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并上报给网络,其中,1<=N<M,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是网络利用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的。
可选地,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包括下列信息之一或组合:第一波束信息测量值、小区ID、RS资源ID和波束方向。
可选地,所述第一波束信息测量值包括: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和/或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
可选地,所述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包括下列信息之一或组合:参考信号时间差RSTD,以及终端接收和发送时间差。
可选地,所述第二RS配置信息,是网络采用终端级UE-specific或者终端组级UE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配置的;其中,所述UE-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每个终端单独配置波束方向,所述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同一个小区内的一组终端配置相同的波束方向。
可选地,所述UE-specific或者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是周期参考信号RS配置、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的。
可选地,所述周期PRS配置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信令或者长期演进定位协议LPP消息触发;所述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通过DCI信令触发。
可选地,所述第二RS与所述第一RS具有准共址QCL关联关系。
可选地,第一RS包括新空口NR定位参考信号PRS、同步块信号SSB或者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第二RS包括新空口NR定位参考信号PRS。
在基站侧,参见图1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号传输装置,包括:
第一RS发送单元141,用于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其中,M大于1;
第二RS发送单元142,用于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第二RS,其中,1<=N<M。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配置信息通知单元(图中未示出),用于获得本小区内终端上报的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在终端的服务gNB与非服务gNB之间交互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将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第二RS配置信息通知给终端。
可选地,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具体包括:
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针对不同小区的每个终端分别配置一个或者多个不同波束方向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
或者,当同一个小区内多个终端具有相同的一个或者多个波束方向时,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为该同一个小区内多个终端配置波束方向相同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
可选地,所述第二RS配置信息,是采用终端级UE-specific或者终端组级UE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配置的;其中,所述UE-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每个终端单独配置波束方向,所述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同一个小区内的一组终端配置相同的波束方向。
可选地,所述UE-specific或者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是周期参考信号RS配置、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的。
可选地,所述周期PRS配置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信令或者长期演进定位协议LPP消息触发;所述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通过DCI信令触发。
在定位服务器侧,参见图1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定位装置,包括:
配置信息通知单元151,用于分别向基站和终端通知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配置信息,使得基站根据第一RS配置信息向终端发送第一RS,以及终端根据第一RS配置信息接收第一RS;其中,所述第一RS是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向所述终端发送的小区级的第一RS,其中,M大于1;
定位单元152,用于获取终端利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第二RS配置信息对第二RS的测量所上报的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并基于所述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计算终端位置,其中,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包含N个下行波束方向,1<=N<M。
可选地,所述配置信息通知单元151,还用于:
获取终端基于对第一RS的测量所上报的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
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并向基站和终端通知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第二RS配置信息。
可选地,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具体包括:
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针对不同小区的每个终端分别配置一个或者多个不同波束方向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
或者,当同一个小区内多个终端具有相同的一个或者多个波束方向时,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为该同一个小区内多个终端配置波束方向相同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
可选地,所述第二RS配置信息,是采用终端级UE-specific或者终端组级UE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配置的;其中,所述UE-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每个终端单独配置波束方向,所述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同一个小区内的一组终端配置相同的波束方向。
可选地,所述UE-specific或者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是周期参考信号RS配置、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的。
可选地,所述周期RS配置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信令或者长期演进定位协议LPP消息触发;所述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通过DCI信令触发。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单元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设备,该计算设备具体可以为桌面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该计算设备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er Processing Unit,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输入设备可以包括键盘、鼠标、触摸屏等,输出设备可以包括显示设备,如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等。
存储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并向处理器提供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和数据。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存储器可以用于存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一所述方法的程序。
处理器通过调用存储器存储的程序指令,处理器用于按照获得的程序指令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一所述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为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所用的计算机程序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一方法的程序。
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数据存储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磁性存储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磁光盘(MO)等)、光学存储器(例如CD、DVD、BD、HVD等)、以及半导体存储器(例如ROM、EPROM、EEPROM、非易失性存储器(NAND FLASH)、固态硬盘(SSD))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应用于终端设备,也可以应用于网络设备。
其中,终端设备也可称之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为“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简称为“MS”)、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等,可选的,该终端可以具备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的能力,例如,终端可以是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或具有移动性质的计算机等,例如,终端还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
网络设备可以为基站(例如,接入点),指接入网中在空中接口上通过一个或多个扇区与无线终端通信的设备。基站可用于将收到的空中帧与IP分组进行相互转换,作为无线终端与接入网的其余部分之间的路由器,其中接入网的其余部分可包括网际协议(IP)网络。基站还可协调对空中接口的属性管理。例如,基站可以是GSM或CDMA中的基站(BTS,BaseTransceiver Station),也可以是WCDMA中的基站(NodeB),还可以是LTE中的演进型基站(NodeB或eNB或e-NodeB,evolutional Node B),或者也可以是5G系统中的gNB等。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做限定。
上述方法处理流程可以用软件程序实现,该软件程序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当存储的软件程序被调用时,执行上述方法步骤。
综上所述,在基站具有多个下行发送波束时,本申请能够在保证PRS的定位测量精度条件下,有效地降低PRS的资源开销,并且减少UE的接收功耗。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和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50)

1.一种信号测量上报方法,应用于终端,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获取网络侧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的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并利用第一RS配置信息对所述第一RS进行测量,得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并上报给网络侧,其中,M大于1;
获取网络侧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的第二RS,并利用第二RS配置信息对第二RS进行测量,得到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并上报给网络侧,其中,1<=N<M,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是网络侧利用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包括下列信息之一或组合:第一波束信息测量值、小区ID、RS资源ID和波束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波束信息测量值包括: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和/或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包括下列信息之一或组合:参考信号时间差RSTD,以及终端接收和发送时间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RS配置信息,是网络侧采用终端级UE-specific或者终端组级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配置的;其中,所述UE-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每个终端单独配置波束方向,所述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同一个小区内的一组终端配置相同的波束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specific或者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是周期参考信号RS配置、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周期RS配置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信令或者长期演进定位协议LPP消息触发;所述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通过DCI信令触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RS与所述第一RS具有准共站址QCL关联关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RS包括新空口NR定位参考信号PRS、同步块信号SSB或者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第二RS包括新空口NR定位参考信号PRS。
10.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应用于网络侧,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其中,M大于1;
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第二RS,其中,1<=N<M。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具体包括:根据小区级的第一RS配置信息,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其中,所述第一RS配置信息是通过定位服务器LMF获得的;
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第二RS,具体包括:根据第二RS配置信息,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第二RS,其中,所述第二RS配置信息是通过所述LMF获得的。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具体包括:根据小区级的第一RS配置信息,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其中,所述第一RS配置信息是通过定位服务器LMF获得的;
该方法还包括:获得本小区内终端上报的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并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在终端的服务gNB与非服务gNB之间交互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将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第二RS配置信息通知给终端;
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第二RS,具体包括:根据所述第二RS配置信息,在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第二RS。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具体包括:
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针对不同小区的每个终端分别配置一个或者多个不同波束方向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
或者,当同一个小区内多个终端具有相同的一个或者多个波束方向时,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为该同一个小区内多个终端配置波束方向相同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RS配置信息,是采用终端级UE-specific或者终端组级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配置的;其中,所述UE-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每个终端单独配置波束方向,所述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同一个小区内的一组终端配置相同的波束方向。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specific或者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是周期参考信号RS配置、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的。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周期RS配置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信令或者长期演进定位协议LPP消息触发;所述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通过DCI信令触发。
17.一种定位方法,应用于网络侧,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分别向基站和终端通知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配置信息,使得基站根据第一RS配置信息向终端发送第一RS,以及终端根据第一RS配置信息接收第一RS;其中,所述第一RS是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向所述终端发送的小区级的第一RS,其中,M大于1;
获取终端利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第二RS配置信息对第二RS的测量所上报的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并基于所述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计算终端位置,其中,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包含N个下行波束方向,1<=N<M。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
获取终端基于对第一RS的测量所上报的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
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并向基站和终端通知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第二RS配置信息。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具体包括:
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针对不同小区的每个终端分别配置一个或者多个不同波束方向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
或者,当同一个小区内多个终端具有相同的一个或者多个波束方向时,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为该同一个小区内多个终端配置波束方向相同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RS配置信息,是采用终端级UE-specific或者终端组级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配置的;其中,所述UE-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每个终端单独配置波束方向,所述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同一个小区内的一组终端配置相同的波束方向。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specific或者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是周期参考信号RS配置、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的。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周期RS配置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信令或者长期演进定位协议LPP消息触发;所述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通过DCI信令触发。
23.一种信号测量上报装置,应用于终端,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
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按照获得的程序执行:
获取网络侧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的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并利用第一RS配置信息对所述第一RS进行测量,得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并上报给网络侧,其中,M大于1;
获取网络侧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的第二RS,并利用第二RS配置信息对第二RS进行测量,得到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并上报给网络侧,其中,1<=N<M,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是网络侧利用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的。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包括下列信息之一或组合:第一波束信息测量值、小区ID、RS资源ID和波束方向。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波束信息测量值包括: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和/或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包括下列信息之一或组合:参考信号时间差RSTD,以及终端接收和发送时间差。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RS配置信息,是网络侧采用终端级UE-specific或者终端组级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配置的;其中,所述UE-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每个终端单独配置波束方向,所述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同一个小区内的一组终端配置相同的波束方向。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E-specific或者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是周期参考信号RS配置、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的。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周期PRS配置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信令或者长期演进定位协议LPP消息触发;所述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通过DCI信令触发。
30.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RS与所述第一RS具有准共址QCL关联关系。
31.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RS包括新空口NR定位参考信号PRS、同步块信号SSB或者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第二RS包括新空口NR定位参考信号PRS。
32.一种信号传输装置,应用于网络侧,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
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按照获得的程序执行:
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其中,M大于1;
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第二RS,其中,1<=N<M。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具体包括:根据小区级的第一RS配置信息,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其中,所述第一RS配置信息是通过定位服务器LMF获得的;
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第二RS,具体包括:根据第二RS配置信息,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第二RS,其中,所述第二RS配置信息是通过所述LMF获得的。
34.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具体包括:根据小区级的第一RS配置信息,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其中,所述第一RS配置信息是通过定位服务器LMF获得的;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获得本小区内终端上报的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并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在终端的服务gNB与非服务gNB之间交互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将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第二RS配置信息通知给终端;
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第二RS,具体包括:根据所述第二RS配置信息,在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第二RS。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具体包括:
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针对不同小区的每个终端分别配置一个或者多个不同波束方向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
或者,当同一个小区内多个终端具有相同的一个或者多个波束方向时,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为该同一个小区内多个终端配置波束方向相同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
36.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RS配置信息,是采用终端级UE-specific或者终端组级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配置的;其中,所述UE-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每个终端单独配置波束方向,所述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同一个小区内的一组终端配置相同的波束方向。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E-specific或者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是周期参考信号RS配置、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的。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周期PRS配置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信令或者长期演进定位协议LPP消息触发;所述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通过DCI信令触发。
39.一种定位装置,应用于网络侧,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
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按照获得的程序执行:
分别向基站和终端通知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配置信息,使得基站根据第一RS配置信息向终端发送第一RS,以及终端根据第一RS配置信息接收第一RS;其中,所述第一RS是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向所述终端发送的小区级的第一RS,其中,M大于1;
获取终端利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第二RS配置信息对第二RS的测量所上报的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并基于所述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计算终端位置,其中,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包含N个下行波束方向,1<=N<M。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获取终端基于对第一RS的测量所上报的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
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并向基站和终端通知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第二RS配置信息。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具体包括:
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针对不同小区的每个终端分别配置一个或者多个不同波束方向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
或者,当同一个小区内多个终端具有相同的一个或者多个波束方向时,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为该同一个小区内多个终端配置波束方向相同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
42.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RS配置信息,是采用终端级UE-specific或者终端组级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配置的;其中,所述UE-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每个终端单独配置波束方向,所述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表示为同一个小区内的一组终端配置相同的波束方向。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E-specific或者UE group-specific的配置方式,是周期参考信号RS配置、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的。
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周期RS配置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信令或者长期演进定位协议LPP消息触发;所述半持续RS配置和非周期RS配置通过DCI信令触发。
45.一种信号测量上报装置,应用于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上报单元,用于获取网络侧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的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并利用第一RS配置信息对所述第一RS进行测量,得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并上报给网络侧,其中,M大于1;
第二上报单元,用于获取网络侧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的第二RS,并利用第二RS配置信息对第二RS进行测量,得到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并上报给网络侧,其中,1<=N<M,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是网络侧利用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的。
46.一种信号传输装置,应用于网络侧,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RS发送单元,用于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其中,M大于1;
第二RS发送单元,用于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N个下行波束方向发送第二RS,其中,1<=N<M。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配置信息通知单元,用于获得本小区内终端上报的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在终端的服务gNB与非服务gNB之间交互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将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第二RS配置信息通知给终端。
48.一种定位装置,应用于网络侧,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配置信息通知单元,用于分别向基站和终端通知小区级的第一参考信号RS配置信息,使得基站根据第一RS配置信息向终端发送第一RS,以及终端根据第一RS配置信息接收第一RS;其中,所述第一RS是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一下行波束集合的M个下行波束方向向所述终端发送的小区级的第一RS,其中,M大于1;
定位单元,用于获取终端利用针对不同小区的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第二RS配置信息对第二RS的测量所上报的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并基于所述第二波束信息上报值,计算终端位置,其中,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包含N个下行波束方向,1<=N<M。
49.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信息通知单元,还用于:
获取终端基于对第一RS的测量所上报的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
利用第一RS和第二RS的QCL关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波束信息上报值,确定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并向基站和终端通知所述第二下行波束集合的第二RS配置信息。
50.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至2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910362318.7A 2019-04-30 2019-04-30 信号传输、信号测量上报、定位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19541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62318.7A CN111954147B (zh) 2019-04-30 2019-04-30 信号传输、信号测量上报、定位方法及装置
EP20799353.6A EP3965438B1 (en) 2019-04-30 2020-02-21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signal transmission, signal measurement reporting, and positioning
EP23207627.3A EP4294072A3 (en) 2019-04-30 2020-02-21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signal transmission, signal measurement reporting, and positioning
KR1020217038887A KR20220005543A (ko) 2019-04-30 2020-02-21 신호 전송, 신호 측정 보고, 측위 방법 및 장치
US17/607,900 US20220322105A1 (en) 2019-04-30 2020-02-21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signal transmission, signal measurement reporting, and positioning
PCT/CN2020/076259 WO2020220803A1 (zh) 2019-04-30 2020-02-21 信号传输、信号测量上报、定位方法及装置
TW109106858A TWI822969B (zh) 2019-04-30 2020-03-03 信號傳輸、信號測量上報、定位方法及裝置、電腦存儲介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62318.7A CN111954147B (zh) 2019-04-30 2019-04-30 信号传输、信号测量上报、定位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54147A true CN111954147A (zh) 2020-11-17
CN111954147B CN111954147B (zh) 2021-10-29

Family

ID=730295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62318.7A Active CN111954147B (zh) 2019-04-30 2019-04-30 信号传输、信号测量上报、定位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22105A1 (zh)
EP (2) EP3965438B1 (zh)
KR (1) KR20220005543A (zh)
CN (1) CN111954147B (zh)
TW (1) TWI822969B (zh)
WO (1) WO2020220803A1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11482A (zh) * 2020-11-26 2021-02-02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定位方法、装置、系统、接收节点、发射节点和存储介质
CN113037339A (zh) * 2021-03-25 2021-06-25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小区干扰消除的分组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3727446A (zh) * 2021-07-16 2021-11-30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一种感知信号动态发送方法和设备
CN114009090A (zh) * 2021-09-28 2022-02-0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定位测量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521012A (zh) * 2020-11-18 2022-05-2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定位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基站及位置管理服务器
CN115243188A (zh) * 2021-04-01 2022-10-25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WO2023109577A1 (zh) * 2021-12-13 2023-06-2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波束报告方法、装置及网络侧设备
WO2023207514A1 (zh) * 2022-04-28 2023-11-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波束管理方法、基站、用户装置、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WO2024061183A1 (zh) * 2022-09-23 2024-03-28 北京紫光展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上报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88541B (zh) * 2019-07-04 2022-06-0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信号传输方法及装置
US11888610B2 (en) * 2020-02-26 2024-01-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ositioning with LTE-NR dynamic spectrum sharing (DSS)
EP4260621A1 (en) * 2021-01-05 2023-10-18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asurement and reporting for downlink angle of departure positioning
CN114828205A (zh) * 2021-01-18 2022-07-29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终端定位方法及设备
CN114828195B (zh) * 2021-01-18 2024-02-1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5942368A (zh) * 2021-08-06 2023-04-0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定位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049548A1 (en) * 2021-09-22 2023-03-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Optimized beam selection using quasi-colocation information
US20230308149A1 (en) * 2022-03-25 2023-09-28 Dish Wireless L.L.C. Dynamic beamforming in a cellular network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01264A (zh) * 2017-02-07 2018-08-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信息反馈方法及装置
CN108632836A (zh) * 2017-03-17 2018-10-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波束信息获取方法和上报方法、网络侧设备及终端
CN109392000A (zh) * 2017-08-09 2019-02-2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定位、测量上报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09475B (zh) * 2012-01-16 2016-05-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定位方法、定位服务器、终端和基站
WO2018232090A1 (en) * 2017-06-14 2018-12-20 Idac Holdings, Inc. Unified beam management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10757583B2 (en) * 2017-08-10 2020-08-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based positioning reference signaling in multi-beam system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01264A (zh) * 2017-02-07 2018-08-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信息反馈方法及装置
CN108632836A (zh) * 2017-03-17 2018-10-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波束信息获取方法和上报方法、网络侧设备及终端
CN109392000A (zh) * 2017-08-09 2019-02-2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定位、测量上报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ATT: "DL and UL Reference Signals for NR Positioning,R1-1905346", 《3GPP TSG RAN WG1 #96BIS》 *
CMCC: "Discussion on reference signal design for NR positioning,R1-1904740", 《3GPP TSG RAN WG1 #96BIS》 *
LG ELECTRONICS: "Discussions on DL and UL Reference Signals for NR Positioning,R1-1904200", 《3GPP TSG RAN WG1 #96BIS》 *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21012A (zh) * 2020-11-18 2022-05-2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定位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基站及位置管理服务器
CN114521012B (zh) * 2020-11-18 2023-10-2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定位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基站及位置管理服务器
CN112311482A (zh) * 2020-11-26 2021-02-02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定位方法、装置、系统、接收节点、发射节点和存储介质
CN112311482B (zh) * 2020-11-26 2023-06-09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定位方法、装置、系统、接收节点、发射节点和存储介质
CN113037339A (zh) * 2021-03-25 2021-06-25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小区干扰消除的分组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3037339B (zh) * 2021-03-25 2022-06-03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小区干扰消除的分组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5243188A (zh) * 2021-04-01 2022-10-25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3727446A (zh) * 2021-07-16 2021-11-30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一种感知信号动态发送方法和设备
CN114009090A (zh) * 2021-09-28 2022-02-0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定位测量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109577A1 (zh) * 2021-12-13 2023-06-2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波束报告方法、装置及网络侧设备
WO2023207514A1 (zh) * 2022-04-28 2023-11-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波束管理方法、基站、用户装置、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WO2024061183A1 (zh) * 2022-09-23 2024-03-28 北京紫光展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上报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20005543A (ko) 2022-01-13
TWI822969B (zh) 2023-11-21
TW202042576A (zh) 2020-11-16
EP4294072A2 (en) 2023-12-20
EP3965438B1 (en) 2023-12-20
EP3965438A4 (en) 2022-07-06
WO2020220803A1 (zh) 2020-11-05
CN111954147B (zh) 2021-10-29
EP4294072A3 (en) 2024-03-20
EP3965438A1 (en) 2022-03-09
US20220322105A1 (en) 2022-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54147B (zh) 信号传输、信号测量上报、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12584487B (zh) 信号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2188541B (zh) 信号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0972054B (zh) 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12838916B (zh) 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0557719B (zh) 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11757374B (zh) 一种波束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11194084B (zh) 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1194072A (zh) 多波束场景下监听寻呼的方法及装置
CN111770568B (zh) 一种定位测量值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1050383A (zh) 信号传输方法及装置
TW202410714A (zh) 信號傳輸、信號測量上報、定位方法及裝置
WO2022237501A1 (zh) 一种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15189827A (zh) 一种prs资源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5190582A (zh) 一种prs配置信息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2788734A (zh) 时钟偏差确定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