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42104A - 风道转换结构、送风系统、汽车空调及其控制方法、汽车 - Google Patents
风道转换结构、送风系统、汽车空调及其控制方法、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942104A CN111942104A CN202010797574.1A CN202010797574A CN111942104A CN 111942104 A CN111942104 A CN 111942104A CN 202010797574 A CN202010797574 A CN 202010797574A CN 111942104 A CN111942104 A CN 11194210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valve
- mode
- return
- air val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466 perme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9058 respiratory gaseous ex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357—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H1/00371—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vehicles carrying large numbers of passengers, e.g. bus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485—Valves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s, e.g. thermostatic valv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57—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 B60H1/00564—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of air duc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风道转换结构、送风系统、汽车空调及其控制方法、汽车。风道转换结构包括回风风箱、送风风箱以及并联接设在回风风箱与送风风箱之间的上连接风道和下连接风道。回风风箱设有总回风口、新风口以及向回风风箱外出风的出风口,总回风口处设有第五风阀,新风口处设有第六风阀;送风风箱设有向送风风箱内进风的进风口。上连接风道与送风风箱的连通路径上设有第一风阀,上连接风道与回风风箱的连通路径上设有第二风阀,上连接风道设有上风口,上风口位于第一风阀与第二风阀之间;下连接风道与送风风箱的连通路径上设有第三风阀,下连接风道与回风风箱的连通路径上设有第四风阀,下连接风道设有下风口,下风口位于第三风阀与第四风阀之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道转换结构、送风系统、汽车空调及其控制方法、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客车空调多为顶置式空调,外观突出,影响整车一致性,与车内连接的送风风道则更为单一,制冷冷与制热时使用同一风道进行送风,风道一般布置于整车空间的上部(位于客车内侧的蒙皮与车顶之间)。
在制冷时,通过空调内部进行制冷循环,由内风机将冷风吹出,到整车的上层风道中,由于冷空气较热空气密度大,风道内的冷空气会通过车内的出风口弥漫到整个车内,制冷效果好;但在制热时,热空气由风机吹出后,聚集在整车车顶的风道中,而热空气密度低,热量很难传达到整车,乘客体验差,使车内需增加电加热等辅助制热设备,但由于很多客车为新能源客车,客车整车的续航也成为一个较大的问题。冬夏两季制冷制热情况下,无法调整出风方式,乘客舒适性体验极差。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风道转换结构、送风系统、汽车空调及其控制方法、汽车,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风道转换结构,包括回风风箱、送风风箱以及并联接设在所述回风风箱与所述送风风箱之间的上连接风道和下连接风道,其中
所述回风风箱设有总回风口、新风口以及向所述回风风箱外出风的出风口,其中:所述总回风口处设有第五风阀,所述新风口处设有第六风阀,所述送风风箱设有向所述送风风箱内进风的进风口;
所述上连接风道与所述送风风箱的连通路径上设有第一风阀,所述上连接风道与所述回风风箱的连通路径上设有第二风阀,所述上连接风道设有上风口,所述上风口位于所述第一风阀与所述第二风阀之间;所述下连接风道与所述送风风箱的连通路径上设有第三风阀,所述下连接风道与所述回风风箱的连通路径上设有第四风阀,所述下连接风道设有下风口,所述下风口位于所述第三风阀与第四风阀之间。
进一步可选地:
所述第一风阀设置在所述上连接风道与所述送风风箱的连接处,所述第二风阀设置在所述上连接风道与所述回风风箱的连接处,所述第三风阀设置在所述下连接风道与所述送风风箱的连接处,所述第四风阀设置在所述下连接风道与所述回风风箱的连接处。
进一步可选地:
所述下连接风道设有排风口,其中所述排风口位于所述下风口与所述第三风阀之间,所述排风口处设有第七风阀,用于开闭所述排风口。
进一步可选地:
所述送风切换组件采用对称设置方式,其中
所述上连接风道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回风风箱两侧的左上连接风道和右上连接风道;所述送风风箱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回风风箱两侧的左送风风箱和右送风风箱;所述下连接风道的一端连接所述回风风箱,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左送风风箱和右送风风箱连接。
本发明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用于空调的送风系统,所述送风系统包括:如上任一所述的风道转换结构,
其中所述空调中换热单元的壳体形成有壳体入口和壳体出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壳体入口连通,所述送风风箱的进风口与所述壳体出口连通。
进一步可选地:
所述送风系统还包括连接左上连接风道的上风口的左上风道、连接右上连接风道的上风口的右上风道、连接左下连接风道的下风口的左下风道和连接右下连接风道的下风口的右下风道,
其中所述左上风道和右上风道均设有上子风口,所述左下风道和右下风道均设有下子风口。
本发明第三方面公开了一种汽车空调,所述汽车空调包括如上任一所述的送风系统。
本发明第四方面公开了一种用于上述汽车空调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响应于接收到的制冷指令/制热制冷,空调控制风道转换结构中的风阀进行切换,并进入相应的制冷模式/制热模式。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制冷模式包括:
模式1:上风道出风与下风道回风的内循环模式;模式2:上风道出风与下风道回风的全新风模式;模式3:上风道出风与总回风口回风的内循环模式;模式4:上风道出风与总回风口回风的全新风模式;
所述制热模式包括:
模式5:下风道出风与上风道回风的内循环模式;模式6:下风道出风与总回风口回风;模式7:上、下风道均出风与总回风口回风的内循环模式。
进一步可选地:
空调制冷模式选择所述模式1时:所述风道转换结构中的第一风阀和第四风阀开启,第二风阀、第三风阀、第五风阀、第六风阀和第七风阀关闭;
空调制冷模式选择所述模式2时:所述风道转换结构中的第一风阀、第六风阀和第七风阀开启,第二风阀、第三风阀、第五风阀和第四风阀关闭;
空调制冷模式选择所述模式3时:所述风道转换结构中的第一风阀和第五风阀开启,第二风阀、第三风阀、第四风阀、第六风阀和第七风阀关闭;
空调制冷模式选择所述模式4时:所述风道转换结构中的第一风阀、第五风阀、第六风阀和第七风阀开启,第二风阀、第三风阀和第四风阀关闭;
空调制冷模式选择所述模式5时:所述风道转换结构中的第二风阀和第三风阀开启,第一风阀、第五风阀、第六风阀、第四风阀和第七风阀关闭;
空调制冷模式选择所述模式6时:所述风道转换结构中的第三风阀和第五风阀开启,第一风阀、第二风阀、第四风阀、第六风阀和第七风阀关闭;
空调制冷模式选择所述模式7时:所述风道转换结构中的第一风阀、第三风阀和第五风阀开启,第二风阀、第四风阀、第六风阀和第七风阀关闭。
本发明第五方面公开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如上任一所述的送风系统,或包括上述汽车空调,或使用如上任一所述的汽车空调的控制方法。
有益效果:本发明改进空调,主要针对使用后置式大巴空调,设置四个出风口分别连接整车上上下左右四个风道,在风道与空调之间,增加风道转换结构,可随时根据环境需求,改变其送风回风方式,通过其送回风方式的改变,提高乘客乘车舒适性。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例,本公开的上述和其它目标、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风道转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风阀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风道转换结构的风阀安装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模式1时送回风流向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模式2时送回风流向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模式3时送回风流向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中风道转换结构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多种”一般包含至少两种,但是不排除包含至少一种的情况。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商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目前汽车空调的送风方式单一,不能很好满足用户的需求,使得用户舒适性体验较差。本发明改进空调的风道转换结构,提出一种可控制新风、进出风方式转换调节的风道转换结构,通过此风道转换结构各个点的逻辑控制开闭,可实现上风道、下风道,车厢内部整体回风等风道的送回风方式以及新风输送相配合的方式,通过送回风的调节,将空调制冷制热产生的风送到整车各处,提高乘客乘车的舒适性。
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现结合图1-图7所示,提供如下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在本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风道转换结构,包括回风风箱11、送风风箱10以及并联接设在所述回风风箱与所述送风风箱之间的上连接风道12和下连接风道13。在本实施例中,回风风箱11设有总回风口5、新风口以及向回风风箱11外出风的出风口,其中总回风口5处设有第五风阀(图中未示出),通过第五风阀开闭总回风口5;新风口处设有第六风阀7,配合设置的第六风阀7开闭新风口。送风风箱10设有向送风风箱内进风的进风口。
具体的:上连接风道12与送风风箱10的连通路径上设有第一风阀1,上连接风道12与回风风箱11的连通路径上设有第二风阀6,上连接风道12设有上风口2,上风口2位于第一风阀1与第二风阀6之间;下连接风道13与送风风箱10的连通路径上设有第三风阀3,下连接风道13与回风风箱11的连通路径上设有第四风阀8,下连接风道13设有下风口4,下风口4位于第三风阀3与第四风阀8之间。
优选:第一风阀1设置在上连接风道12与送风风箱10的连接处,第二风阀6设置在上连接风道12与回风风箱11的连接处,第三风阀3设置在下连接风道13与送风风箱10的连接处,第四风阀8设置在下连接风道13与回风风箱11的连接处。需要说明的是:各风阀既可设置在相应的连接风道中,也可设置在风箱的风口上。
下连接风道13设有排风口,其中排风口位于下风口4与第三风阀3之间,排风口处设有第七风阀9,该第七风阀9用于开闭排风口。
可选地,风道转换结构采用对称设置方式。具体的:上连接风道包括对称设置在回风风箱两侧的左上连接风道和右上连接风道;送风风箱包括对称设置在回风风箱两侧的左送风风箱和右送风风箱;下连接风道的一端连接回风风箱,另一端分别与左送风风箱和右送风风箱连接。
实施例2
当空调的送风系统采用该风道转换结构时,空调中换热单元的壳体形成有壳体入口和壳体出口,回风风箱11的出风口与壳体入口连通,送风风箱10的进风口与壳体出口连通。在该风道转换结构的上风口2连接上风道14,下风口4连接下风道15。相应的,上风道14包括:连接左上连接风道的上风口的左上风道和连接右上连接风道的上风口的右上风道;下风道15包括:连接左下连接风道的下风口的左下风道和连接右下连接风道的下风口的右下风道。
其中左上风道和右上风道均设有上子风口,左下风道和右下风道均设有下子风口。利用上子风口和下子风口向车厢内部进行送回风的输送。优选:上子风口和下子风口均为多个且对应设置。
该风道转换结构开有上下左右四个出风口,中部一个总回风口,通过增加该风道转换结构与上下左右四条风道相连形成送风系统,结合逻辑控制风道中风阀的开关,可实现空调制冷、制热、全新风、区域送回风、整体内循环等多种工况需求的送风方式切换,此时将采用该送风系统的空调安装至汽车中,可以提高乘客的乘车舒适性体验。
实施例3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汽车空调,该汽车空调包括实施例2中的任意一种送风系统。由于顶置式空调在车顶突出,影响整车一致性,本实施例中的汽车空调采用后置式空调,藏于客车尾部,增加美观度;空调上分别布置两个朝向汽车前侧的下风口和两个朝向上面的上风口,共四个出风口,分别连接整车上风道和下风道,上风道和下风道沿车厢由后向前布置,对称分布在汽车内部,利用多条风道送回风,解决了原有制冷制热时出风效果不一致的问题。
基于在空调与整车风道中间增加风道转换结构实现送回风的转换控制,可实现多种调节模式:如制冷时:上风道出风,下风道局部回风或上风道出风,整车风一起回风的内循环或者全新风模式;制热时:下风道出风,上风道局部回风或下风道出风,整车风一起回风的内循环或者全新风模式;上、下风道一起出风,整车内部一起回风的内循环或者全新风模式等。
在空调运行时,可采用如下控制方法。具体的,该控制方法包括:
响应于接收到的制冷指令/制热制冷,空调控制风道转换结构中的风阀进行切换,并进入相应的制冷模式/制热模式。
制冷模式包括:
模式1:上风道出风与下风道回风的内循环模式,当处于疫情等特殊时期状态,并且空调制冷时,可采取此模式。
模式2:上风道出风与下风道回风的全新风模式,当处于疫情状态,并且空调制冷时,可采取此模式(空气流通好,制冷能力略下降)。
模式3:上风道出风与总回风口回风的内循环模式,当处于正常状态,空调制冷时,可采取此模式。
模式4:上风道出风与总回风口回风的全新风模式,当处于正常状态,空调制冷时,可采取此模式(空气流通好,制冷能力略下降)。
制热模式包括:
模式5:下风道出风与上风道回风的内循环模式,当处于疫情状态,空调制热时,可采取此模式。
模式6:下风道出风与总回风口回风,当处于正常状态,空调制冷时,可采取此模式。
模式7:上、下风道均出风与总回风口回风的内循环模式,当处于正常状态,空调制冷或制热时,可采取此模式。
进一步地,在选择相应的制冷或制热模式后,结合该风道转换结构中的风阀进行开闭调节:
当空调制冷模式选择模式1时:风道转换结构中的第一风阀1和第四风阀8开启,第二风阀6、第三风阀3、第五风阀、第六风阀7和第七风阀9关闭;
当空调制冷模式选择模式2时:风道转换结构中的第一风阀1、第六风阀7和第七风阀9开启,第二风阀6、第三风阀3、第五风阀和第四风阀8关闭;
当空调制冷模式选择模式3时:风道转换结构中的第一风阀1和第五风阀开启,第二风阀6、第三风阀3、第四风阀8、第六风阀7和第七风阀9关闭;
当空调制冷模式选择模式4时:风道转换结构中的第一风阀1、第五风阀、第六风阀7和第七风阀9开启,第二风阀6、第三风阀3和第四风阀8关闭;
空调制冷模式选择模式5时:风道转换结构中的第二风阀6和第三风阀3开启,第一风阀1、第五风阀、第六风阀7、第四风阀8和第七风阀9关闭;
当空调制冷模式选择模式6时:风道转换结构中的第三风阀3和第五风阀开启,第一风阀1、第二风阀6、第四风阀8、第六风阀7和第七风阀9关闭;
当空调制冷模式选择模式7时:风道转换结构中的第一风阀1、第三风阀3和第五风阀开启,第二风阀6、第四风阀8、第六风阀7和第七风阀9关闭。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控制进出风的形式,一般在制冷时选择上风道出风,制热时选择下风道出风:制冷状态时,选择模式1,可实现风从上到下,从头到脚传递,使乘客具有有较好地舒适性体验;选择模式2、模式4,可将室外新鲜空气传递到室内,提高乘客呼吸质量;选择模式3,可迅速使车内空气回风,增快整车降温速率;制热状态时,选择模式5,可实现热空气从下到上传递,有利于气流传递;选择模式6,可使车内空气快速流通,增快整车升温速率;选择模式7,多风道开启,可有效提高车内风量。
以上具体地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应可理解的是,本公开不限于这里描述的详细结构、设置方式或实现方法;相反,本公开意图涵盖包含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修改和等效设置。
Claims (11)
1.一种风道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回风风箱、送风风箱以及并联接设在所述回风风箱与所述送风风箱之间的上连接风道和下连接风道,其中
所述回风风箱设有总回风口、新风口以及向所述回风风箱外出风的出风口,其中所述总回风口处设有第五风阀,所述新风口处设有第六风阀;所述送风风箱设有向所述送风风箱内进风的进风口;
所述上连接风道与所述送风风箱的连通路径上设有第一风阀,所述上连接风道与所述回风风箱的连通路径上设有第二风阀,所述上连接风道设有上风口,所述上风口位于所述第一风阀与所述第二风阀之间;所述下连接风道与所述送风风箱的连通路径上设有第三风阀,所述下连接风道与所述回风风箱的连通路径上设有第四风阀,所述下连接风道设有下风口,所述下风口位于所述第三风阀与第四风阀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阀设置在所述上连接风道与所述送风风箱的连接处,所述第二风阀设置在所述上连接风道与所述回风风箱的连接处,所述第三风阀设置在所述下连接风道与所述送风风箱的连接处,所述第四风阀设置在所述下连接风道与所述回风风箱的连接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接风道设有排风口,其中所述排风口位于所述下风口与所述第三风阀之间,所述排风口处设有第七风阀,用于开闭所述排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切换组件采用对称设置方式,其中
所述上连接风道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回风风箱两侧的左上连接风道和右上连接风道;所述送风风箱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回风风箱两侧的左送风风箱和右送风风箱;所述下连接风道的一端连接所述回风风箱,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左送风风箱和右送风风箱连接。
5.一种用于空调的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系统包括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风道转换结构,
其中所述空调中换热单元的壳体形成有壳体入口和壳体出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壳体入口连通,所述送风风箱的进风口与所述壳体出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系统还包括连接左上连接风道的上风口的左上风道、连接右上连接风道的上风口的右上风道、连接左下连接风道的下风口的左下风道和连接右下连接风道的下风口的右下风道,
其中所述左上风道和右上风道均设有上子风口,所述左下风道和右下风道均设有下子风口。
7.一种汽车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空调包括权利要求5-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系统。
8.一种用于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汽车空调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响应于接收到的制冷指令/制热制冷,空调控制风道转换结构中的风阀进行切换,并进入相应的制冷模式/制热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模式包括:
模式1:上风道出风与下风道回风的内循环模式;模式2:上风道出风与下风道回风的全新风模式;模式3:上风道出风与总回风口回风的内循环模式;模式4:上风道出风与总回风口回风的全新风模式;
所述制热模式包括:
模式5:下风道出风与上风道回风的内循环模式;模式6:下风道出风与总回风口回风;模式7:上、下风道均出风与总回风口回风的内循环模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空调制冷模式选择所述模式1时:所述风道转换结构中的第一风阀和第四风阀开启,第二风阀、第三风阀、第五风阀、第六风阀和第七风阀关闭;
空调制冷模式选择所述模式2时:所述风道转换结构中的第一风阀、第六风阀和第七风阀开启,第二风阀、第三风阀、第五风阀和第四风阀关闭;
空调制冷模式选择所述模式3时:所述风道转换结构中的第一风阀和第五风阀开启,第二风阀、第三风阀、第四风阀、第六风阀和第七风阀关闭;
空调制冷模式选择所述模式4时:所述风道转换结构中的第一风阀、第五风阀、第六风阀和第七风阀开启,第二风阀、第三风阀和第四风阀关闭;
空调制冷模式选择所述模式5时:所述风道转换结构中的第二风阀和第三风阀开启,第一风阀、第五风阀、第六风阀、第四风阀和第七风阀关闭;
空调制冷模式选择所述模式6时:所述风道转换结构中的第三风阀和第五风阀开启,第一风阀、第二风阀、第四风阀、第六风阀和第七风阀关闭;
空调制冷模式选择所述模式7时:所述风道转换结构中的第一风阀、第三风阀和第五风阀开启,第二风阀、第四风阀、第六风阀和第七风阀关闭。
11.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权利要求5-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系统,或包括权利要求7中的汽车空调,或使用权利要求8-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空调的控制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797574.1A CN111942104A (zh) | 2020-08-10 | 2020-08-10 | 风道转换结构、送风系统、汽车空调及其控制方法、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797574.1A CN111942104A (zh) | 2020-08-10 | 2020-08-10 | 风道转换结构、送风系统、汽车空调及其控制方法、汽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942104A true CN111942104A (zh) | 2020-11-17 |
Family
ID=73333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797574.1A Pending CN111942104A (zh) | 2020-08-10 | 2020-08-10 | 风道转换结构、送风系统、汽车空调及其控制方法、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942104A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9422406U1 (de) * | 1994-11-09 | 2001-08-09 | Carrier Sütrak GmbH, 71272 Renningen | Klimagerät |
CN104290565A (zh) * | 2014-10-20 | 2015-01-21 | 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 背置式电动客车空调 |
CN109551997A (zh) * | 2018-12-24 | 2019-04-0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及具有其的汽车 |
CN109823137A (zh) * | 2019-01-24 | 2019-05-3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客车空调 |
CN209938250U (zh) * | 2019-02-19 | 2020-01-1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具有其的车辆 |
CN210624822U (zh) * | 2019-08-23 | 2020-05-26 | 南京清安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新风分风箱及新风系统 |
CN210624821U (zh) * | 2019-08-23 | 2020-05-26 | 南京清安科技有限公司 | 单风机实现进风、排风和内循环转换的新风机 |
-
2020
- 2020-08-10 CN CN202010797574.1A patent/CN111942104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9422406U1 (de) * | 1994-11-09 | 2001-08-09 | Carrier Sütrak GmbH, 71272 Renningen | Klimagerät |
CN104290565A (zh) * | 2014-10-20 | 2015-01-21 | 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 背置式电动客车空调 |
CN109551997A (zh) * | 2018-12-24 | 2019-04-0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及具有其的汽车 |
CN109823137A (zh) * | 2019-01-24 | 2019-05-3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客车空调 |
CN209938250U (zh) * | 2019-02-19 | 2020-01-1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具有其的车辆 |
CN210624822U (zh) * | 2019-08-23 | 2020-05-26 | 南京清安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新风分风箱及新风系统 |
CN210624821U (zh) * | 2019-08-23 | 2020-05-26 | 南京清安科技有限公司 | 单风机实现进风、排风和内循环转换的新风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4215411A1 (en) |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electric vehicle | |
KR100755951B1 (ko) | 차량용 시트 공조장치 | |
CN206383774U (zh) | 用于汽车上的紧凑型多功能空调单元 | |
CN213228637U (zh) | 一种轨道车辆用空调送回风系统 | |
CN109823137A (zh) | 客车空调 | |
CN221593022U (zh) | 一种柜式空调器 | |
CN212022251U (zh) | 一种客车空调系统 | |
CN111942104A (zh) | 风道转换结构、送风系统、汽车空调及其控制方法、汽车 | |
CN113071285B (zh) | 副水箱总成和热管理系统 | |
US20180236841A1 (en) | Air-Condition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ame | |
CN212447548U (zh) | 单台空调机组的城轨车辆空调及通风系统 | |
CN219325823U (zh) | 一种轨道车辆空调系统和轨道车辆 | |
CN210941265U (zh) | 一种汽车空调箱 | |
CN210602133U (zh) | 换电站的通风系统 | |
CN218906833U (zh) | 热泵空调系统及车辆 | |
CN111422032A (zh) | 一种具有新型出风结构的汽车空调总成 | |
CN105835656B (zh) | 车辆的空调系统以及具有它的电动汽车 | |
CN210554025U (zh) | 一种汽车空调气流分配装置 | |
CN210821732U (zh) | 一种微型纯电动客车用内置空调系统 | |
CN113748033B (zh) | 车用空调 | |
CN212796446U (zh) | 用于车辆的后排空调风道结构和车辆 | |
EP3617029B1 (en) | Rail train and air conditioner duct thereof | |
CN209888587U (zh) | 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CN113500888A (zh) | 一种分体前置式纯电动汽车空调箱结构 | |
CN113879069A (zh) | 商用车空调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117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