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19346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19346A
CN111919346A CN201980021813.XA CN201980021813A CN111919346A CN 111919346 A CN111919346 A CN 111919346A CN 201980021813 A CN201980021813 A CN 201980021813A CN 111919346 A CN111919346 A CN 1119193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case
elastic locking
piece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181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19346B (zh
Inventor
郭炎龙
川濑治
田端正明
大森康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9193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193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193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193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01R12/7052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ng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8Coupling parts carrying sockets, clips or analogous counter-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抑制两壳体彼此的晃动。连接器(1)具备下壳体(2)及上壳体(3)。在下壳体(2)形成有锁定部(27B)。在上壳体(3)形成有钩挂于锁定部(27B)的弹性锁片(42)。弹性锁片(42)呈悬臂状,限制下壳体(2)和上壳体(3)向与合体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分离方向相对移动。在下壳体(2)形成有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突片部(27)。在上壳体(3)形成有限制突片部(27)的移动的突片限制部(60)。突片限制部(60)具有倾斜面(42C),倾斜面(42C)沿着组装方向以将突片部(27)向分离方向的能移动范围缩小的方式倾斜。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一种连接器:通过形成为上下两个分割结构,能够将收纳端子零件的端子收纳室上下分割。该连接器在上下两个壳体中的下侧的壳体形成有弹性锁片,在上侧的壳体形成有供该弹性锁片钩挂的锁定部。该连接器通过在下侧的壳体的上表面载置端子零件,进一步盖上上侧的壳体而组装。在上下的壳体合体的过程中,弹性锁片被上侧的壳体按压而弹性变形为倾斜姿势,当两壳体合体时,弹性锁片的突部越过锁定部,所以弹性锁片弹性复原而钩挂于锁定部。由此,上下的壳体向脱离方向的移动被限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325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如上所述将弹性锁片钩挂于锁定部而组装的结构中,在两壳体合体的过程中,弹性锁片一边以固定端为中心摇动一边弹性复原,所以在两壳体的合体完成时,在弹性锁片的突部与锁定部之间产生间隙。因此,有上下的壳体在脱离方向晃动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将提供能够抑制两壳体彼此的晃动的技术作为要解决的课题。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连接器,具备:
第1壳体及第2壳体,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通过在成为相互合体的合体状态后向与合体方向交叉的组装方向相对移动而成为组装状态;
端子零件,其收纳于所述第1壳体与所述第2壳体之间;
锁定部,其形成于所述第1壳体;
悬臂状的弹性锁片,其形成于所述第2壳体,所述弹性锁片在所述合体状态下钩挂于所述锁定部,限制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向与所述合体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分离方向相对移动;
突片部,其形成于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中的一方所述壳体,并且向与所述合体方向及所述组装方向这两个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以及
突片限制部,其形成于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中的另一方所述壳体,并且限制所述突片部的移动,
所述突片限制部具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沿着所述组装方向以将所述突片部向所述分离方向的能移动范围缩小的方式倾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在将弹性锁片钩挂于锁定部而形成为合体状态后,在形成为组装状态的过程中,突片部向分离方向的能移动范围缩小。由此,能够抑制第1壳体和第2壳体向分离方向的晃动。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前上方观看实施例1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从后上方观看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扁形电缆的俯视图。
图4是从前上方观看下壳体的立体图。
图5是下壳体的主视图。
图6是下壳体的后视图。
图7是下壳体的俯视图。
图8是下壳体的仰视图。
图9是下壳体的侧视图。
图10是从前上方观看上壳体的立体图。
图11是从前下方观看上壳体的立体图。
图12是上壳体的主视图。
图13是上壳体的后视图。
图14是上壳体的俯视图。
图15是上壳体的仰视图。
图16是上壳体的侧视图。
图17是在下壳体的上表面载置有扁形电缆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8是使下壳体和上壳体合体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9是使下壳体和上壳体合体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0是将下壳体和上壳体组装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1是将下壳体和上壳体组装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2是概念化示出突片部向分离方向的能移动范围的说明图。
图23是在将下壳体和上壳体组装后将摇动锁定部钩挂于钩挂部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4是在将下壳体和上壳体组装后将摇动锁定部钩挂于钩挂部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5是连接器的侧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也可以为,所述突片限制部为所述弹性锁片。也可以在所述弹性锁片形成所述倾斜面。所述突片部也可以为所述锁定部。
这样的话,与将弹性锁片和突片限制部、或者突片部和锁定部分别形成的情况比较,能够简化连接器的结构。
(2)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也可以为,在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中的一方所述壳体形成有嵌合部。也可以为,在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中的另一方所述壳体形成有嵌合孔,在使成为所述合体状态的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以成为所述组装状态的方式相对移动的过程中,所述嵌合部嵌入到所述嵌合孔。
这样的话,在将成为合体状态的两壳体形成为组装状态的过程中,因为两壳体成为嵌合状态,所以两壳体在组装状态下被限制向与组装方向交叉的分离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更确实地抑制两壳体向分离方向的晃动。
(3)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也可以为,在所述弹性锁片形成有锁定定位部,所述锁定定位部在成为所述合体状态前进行所述突片部的定位。
这样的话,能够简单地进行使两壳体合体时的组装方向的定位。
(4)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也可以为,在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中的一方所述壳体形成有朝向另一方所述壳体侧立设的销。也可以在另一方所述壳体形成有供所述销贯穿的退避孔。也可以在所述销形成有销限制部,所述销限制部在所述组装状态下限制构成所述退避孔的内周的孔缘部向所述分离方向的移动。
这样的话,因为在组装状态下可限制孔缘部向分离方向的移动,所以能够更确实地抑制两壳体向分离方向的晃动。
(5)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也可以为,在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中的一方所述壳体、且与所述合体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两端形成有以铰链为支点摇动的摇动锁定部。也可以为,在另一方所述壳体形成有钩挂部,仅在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配置于成为所述组装状态的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摇动锁定部钩挂于所述钩挂部。
这样的话,通过摇动锁定部钩挂于钩挂部,不仅能够抑制两壳体向分离方向的晃动,而且能够确认两壳体成为组装状态。
<实施例1>
以下,参照图1~图25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例1。另外,关于前后方向,将连接器1相对于对方侧连接器(省略图示)的嵌合方向(图9、16、19、21、23、24中的右方、图3、7、8、14、15、17、18、20、22中的下方)定义为前方,将其相反方向定义为后方。关于上下方向,将图5、6、9、12、13、16、19、21、23、24中的上下方向原样地定义为上下方向,关于左右方向,将图3、5~8、12~15、17、18、20、22中的左右方向原样地定义为左右方向。
<连接器1>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1是通过形成为能上下分割的分割结构而能够将端子收纳室5上下分割的连接器。连接器1具备下侧的下壳体2、上侧的上壳体3、以及保持于相互合体的壳体2、3的扁形电缆4。另外,在本实施例1中,下壳体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壳体”,上壳体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壳体”。
<扁形电缆4>
扁形电缆4例如是柔性印刷基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柔性扁形电缆(Flexible Flat Cable)等,如图3所示,具备:多个端子零件10;多个导体(省略图示),与多个端子零件10单独地连接;片状构件11,将多个导体包覆;以及加强板12,与片状构件11的端子零件10侧的端部一体化。
各端子零件10由导电性的金属构件构成,呈在前后方向细长的形状。多个端子零件10以在左右方向并列的方式以等间隔配置。在各端子零件10的后端部通过钎焊等连接有导体。全部导体由一张片状构件11包覆。片状构件11由具有绝缘性的构件构成,能够挠曲变形、弯折等。在该片状构件11的下侧粘贴有加强板12。加强板12由强度比片状构件11的强度高的构件构成。加强板12呈在左右方向长的大致矩形。
关于片状构件11及加强板12,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相同,在俯视时,左右两端及前端的位置对齐。片状构件11及加强板12的前端部呈梳齿状,在各梳齿的顶端部安装有端子零件10。
在扁形电缆4形成有贯穿片状构件11及加强板12的多个(在本实施例1中为七个)加强孔13。多个加强孔13在左右方向以等间隔配置成一列。多个加强孔13配置于比梳齿的基端靠后方。各加强孔13呈圆形。各加强孔13的直径与端子零件10的并列方向的间距大致相同。
<下壳体2>
如图4~9所示,下壳体2为合成树脂制,在主视时呈在左右方向长的扁平形状。下壳体2具备在俯视时在左右方向长的大致矩形的底板部20。在底板部20的上表面中的大致前半部形成有端子收纳凹部21,端子收纳凹部21构成各端子收纳室5的下侧部分。各端子收纳凹部21呈在前后方向长的形状。多个端子收纳凹部21以在左右方向并列的方式配置。多个端子收纳凹部21由多个隔壁22以一个一个分离的方式隔开,多个隔壁22从底板部20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并在前后方向延伸。在各端子收纳凹部21能够从后方或者上方收纳端子零件10,收纳于各端子收纳凹部21的端子零件10被设置于各端子收纳凹部21的下侧的矛状部23限制向后方的移动。
下壳体2具备板状的前壁部24,前壁部24从底板部20的上表面的前端向上方突出并在左右方向延伸。前壁部24遍及下壳体2的左右方向整个宽度而形成。收纳于各端子收纳凹部21的端子零件10被前壁部24限制向前方的移动。在前壁部24的前表面、且与各端子收纳凹部21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第1开口部24A。当对方侧端子零件(省略图示)通过第1开口部24A进入到端子收纳凹部21内时,与端子收纳凹部21内的端子零件10电连接。
另外,在前壁部24、且比第1开口部24A靠上方的位置上形成有在前后方向贯穿的多个嵌合孔24B。各嵌合孔24B呈在左右方向长的形状。在各嵌合孔24B中嵌入后述的上壳体3的嵌合部41。
下壳体2具备一对侧壁部25,一对侧壁部25从底板部20的上表面的左右两端向上方突出并在前后方向延伸。各侧壁部25的前端缘与前壁部24的左右两端缘相连。在各侧壁部25的内表面形成有台阶,在该台阶形成有与水平方向平行的第1组装锁定部25A。在第1组装锁定部25A的前侧形成有收纳后述的第1组装部50的空间。
下壳体2在一对侧壁部25的后方具备一对侧板部26,一对侧板部26从底板部20的上表面的左右两端向上方突出并在前后方向延伸。各侧板部26的后端缘与隔壁22的后端缘(端子收纳凹部21的后端缘)在前后方向大致对齐。在各侧板部26形成有从左右方向外表面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突起状的突片部27。在各突片部27的上部(上壳体3侧的部分)形成有导向面27A,导向面27A朝向下方(与上壳体3侧相反的一侧的方向)向左右方向外侧倾斜。在各突片部27的下部(与上壳体3侧相反的一侧的部分)形成有以在侧视时向下方伸出的方式弯曲的锁定部27B。
在各侧板部26、且突片部27的后方形成有在左右方向贯穿的侧面贯穿孔28。在侧面贯穿孔28的后表面形成有供后述的第2组装部51钩挂的第2组装锁定部28A。
在底板部20的上表面立设有多个(在本实施例1中为七个)大致圆柱状的销30。多个销30配置于比端子收纳凹部21的后端缘靠后方,在左右方向以等间隔配置成一列。在各销30的后表面形成有嵌合凹部30A,在嵌合凹部30A的上表面形成有与水平方向平行的销限制部30B。多个销30中位于中央的销30与其他的销30比较,销限制部30B位于下方。上述的扁形电缆4的加强孔13形成为与销30数量相同或者比其多,配置于与全部销30对应的位置。
在底板部20、且比多个销30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上设置有从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并在左右方向延伸的下侧肋31。下侧肋31的左右两端延伸到比底板部20的左右两端靠左右方向外侧。在下侧肋31的左右两端缘(比底板部20的左右两端靠左右方向外侧的部分)的前表面形成有与上下方向平行的第3组装锁定部31A。在第3组装锁定部31A可钩挂后述的第3组装部52。
在底板部20形成有从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并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加强肋32。各加强肋32以在各销30的正下方通过的方式配置。
在底板部20的左右两端形成有一对钩挂部33。各钩挂部33具有:块状的组装探测肋33A,从底板部20的左右两端面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和非摇动锁定突部33B,从底板部20的下表面的左右两端缘向下方突出并在前后方向延伸。
各组装探测肋33A的前后尺寸与高度尺寸相比形成得大。各组装探测肋33A配置于比侧板部26靠后方,且配置于比下侧肋31靠前方。
各非摇动锁定突部33B的前端与组装探测肋33A的前端在前后方向对齐,各非摇动锁定突部33B的后端与组装探测肋33A的后端在前后方向对齐。各非摇动锁定突部33B向下方的突出尺寸朝向左右方向内侧逐渐变大。在各非摇动锁定突部33B的左右方向内表面形成有与上下方向平行的钩挂面33C。
<上壳体3>
如图10~16所示,上壳体3为合成树脂制,在主视时呈在左右方向扁平的形状。上壳体3具备在俯视时在左右方向长的大致矩形的上板部40。在上板部40形成有从前端面向前方突出的多个嵌合部41。
在上板部40的左右两端缘、且比上板部40的前后方向中央靠前方的位置上设置有一对弹性锁片42。另外,在上壳体3形成有限制突片部27的移动的突片限制部60。在本实施例中,突片限制部60由弹性锁片42构成。各弹性锁片42从上板部40向下方延伸,呈悬臂状。具体地讲,各弹性锁片42具有:两根纵轴部42A,从上板部40向下方延伸的;和横轴部42B,将两根纵轴部42A的下端缘彼此连接。在各横轴部42B的上表面形成有以朝向前方下降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42C。在各横轴部42B的左右方向内表面形成有凹状的锁定定位部42D。
在上板部40、且比上板部40的前后方向中央靠后方形成有在上下方向贯穿的多个(七个)退避孔43。各退避孔43在俯视时呈在前后方向长的形状。各退避孔43在俯视时呈前端部弯曲的形状,与此相对,后端部呈有棱角的形状。多个退避孔43在左右方向以等间隔配置成一列。在上板部40的上表面,形成有多个退避孔43中的中央的退避孔43的部分与形成有其他的退避孔43的部分比较形成得低。多个退避孔43配置于与多个销30对应的位置。各退避孔43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形成得比销3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直径)大。
在上板部40设置有从下表面的后端缘向下方突出并在左右方向延伸的上侧肋45。上侧肋45遍及上板部40的整个宽度而形成。
在上板部40的左右两端缘、且在上板部40的比前后方向中央靠后方设置有一对摇动锁定部46。各摇动锁定部46能够以将各摇动锁定部46和上板部40连接的铰链47为轴进行摇动。铰链47沿着上板部40的左右两端缘以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各摇动锁定部46在没有外力施加的状态下,在主视时呈向左右方向外侧延伸并向下方折弯的大致L字状。另外,各摇动锁定部46在俯视时呈在前后方向长的矩形,在侧视时呈在前后方向长的矩形。以下,将各摇动锁定部46的向左右方向外侧延伸的部分称为基端板部46A,将各摇动锁定部46的向下方折弯的部分称为顶端板部46B。在基端板部46A形成有在基端板部46A的厚度方向较大地开口的第2开口部46C。在顶端板部46B的顶端缘部形成有从铰链47侧的面向顶端板部46B的厚度方向突出并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摇动锁定突部46D。摇动锁定部46的前端缘位于比退避孔43的前端缘靠前方,摇动锁定部46的后端缘位于比退避孔43的后端缘靠后方。
在上板部40形成有从左右两端面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一对第1组装部50。一对第1组装部50配置于上板部40的前端部,且配置于比弹性锁片42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
在上板部40形成有从左右两端面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一对第2组装部51。一对第2组装部51配置于上板部40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一对第2组装部51配置于比弹性锁片42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一对第2组装部51配置于比摇动锁定部46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
在上侧肋45的左右两端缘设置有一对第3组装部52。一对第3组装部52具有:基端侧臂部52A,从上板部40的比左右两端靠左右方向外侧的位置向下方延伸;顶端侧臂部52B,从基端侧臂部52A的下端缘(顶端)向前方延伸;以及突起52C,从顶端侧臂部52B的前端部(顶端部)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
<壳体2、3的组装>
下壳体2及上壳体3通过相互合体而成为合体状态,而且通过向与合体方向交叉的预定的组装方向相对地移动而成为组装状态。具体如下。
首先,如图17所示,在下壳体2的上表面载置扁形电缆4。此时,使扁形电缆4的各端子零件10收纳于各端子收纳凹部21,并且利用矛状部23防止向后方脱离。另外,使各销30在扁形电缆4的各加强孔13中插通。由此,在片状构件11被向后方拉拽时,因为加强孔13钩挂于销30,所以能够防止拉拽力波及到端子零件10和导体的连接部分,能够防止端子零件10和导体的连接部分损坏。在扁形电缆4载置于下壳体2的上表面的状态下,加强板12的后端配置于比下侧肋31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因此,在下侧肋31的上表面载置没有加强板12的部分(仅片状构件11及导体)。
然后,如图18及图19所示,使上壳体3相对于下壳体2从上方合体。此时,一对突片部27和一对锁定定位部42D以对位成在前后方向(组装方向)对齐的状态合体。通过这样,能够防止下壳体2及上壳体3彼此进行不必要的干涉而产生破损等。在将下壳体2及上壳体3形成为合体状态的过程中,一对弹性锁片42被突片部27向左右方向外侧按压而弹性变形,成为倾斜姿势。当突片部27的干涉消失时,一对弹性锁片42一边以固定端为轴摇动一边弹性复原。由此,通过弹性锁片42被突片部27的锁定部27B限制向下壳体2及上壳体3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这样,将下壳体2及上壳体3合体并被限制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的状态称为合体状态。
另外,在将下壳体2及上壳体3形成为合体状态的过程中,各销30插通于上壳体3的各退避孔43。并且,当下壳体2及上壳体3成为合体状态时,各销30成为突出到比各退避孔43的上端靠上方的状态。
弹性锁片42一边从倾斜姿势以固定端为轴摇动一边弹性复原。因此,在合体状态下,在弹性锁片42的倾斜面42C与突片部27的锁定部27B之间产生间隙,成为壳体2、3的晃动原因。因此,在连接器1中,能够按如下抑制晃动。
下壳体2及上壳体3在成为合体状态后,通过向与合体方向交叉的预定的组装方向相对地移动,从而成为组装状态。下壳体2及上壳体3在成为组装状态前的状态、即合体状态下成为如下状态。各突片部27配置于比倾斜面42C靠上方、即比倾斜面42C的前后方向中央靠前方。上壳体3的最前端缘(嵌合部41的前端缘)配置于比下壳体2的最前端缘(嵌合孔24B的后端缘)靠后方的位置,上壳体3的最后端缘配置于比下壳体2的最后端缘靠后方的位置。各弹性锁片42的前端配置于比各侧壁部25的后端靠后方。
组装探测肋33A配置于在摇动锁定部46摇动时进行干涉的位置。具体地讲,组装探测肋33A的后端配置于比摇动锁定部46的前端靠后方,组装探测肋33A的前端配置于比摇动锁定部46的前端靠前方。因此,当摇动锁定部46摇动时,摇动锁定部46的基端板部46A与组装探测肋33A干涉。
第1组装部50的前端配置于比第1组装锁定部25A靠后方。第2组装部51的前端配置于比第2组装锁定部28A靠后方。第3组装部52的前端配置于比第3组装锁定部31A靠后方。各销30配置于各退避孔43的前端部。
如图20及图21所示,上壳体3通过相对于下壳体2向前方移动而组装到下壳体2。即,在连接器1中,相对于下壳体2的前方成为预定的组装方向。在使上壳体3相对于下壳体2向前方移动而形成为组装状态的过程中,各突片部27在倾斜面42C的上方相对于倾斜面42C向后方移动。具体地讲,各突片部27从倾斜面42C的前后方向的前方位置向前后方向的后方位置移动。因为倾斜面42C以朝向前方下降的方式倾斜,所以随着各突片部27相对于倾斜面42C向后方移动,各突片部27向与倾斜面42C分离的分离方向的能移动范围缩小。由此,能够抑制下壳体2和上壳体3向分离方向的晃动。
在此,关于随着各突片部27相对于倾斜面42C向后方移动,各突片部27向分离方向的能移动范围缩小的结构,使用图22详细地说明。如图22所示,倾斜面42C相对于组装方向以随着朝向后方而上升的方式倾斜。突片部27被该倾斜面42C限制向下方(合体方向)的移动。另外,在下壳体2和上壳体3合体的状态下,突片部27向上方(分离方向)的移动用与组装方向平行的上限线来限制。因此,如图22所示,在突片部27配置于前方侧的状态下,突片部27向与倾斜面42C分离的分离方向的能移动范围相对地变大。与此相对,在突片部27配置于后方侧的状态下,突片部27向与倾斜面42C分离的分离方向的能移动范围相对地变小。即,突片部27向分离方向的能移动范围随着突片部27相对于倾斜面42C向后方移动而缩小。
另外,在使上壳体3相对于下壳体2向前方移动而形成为组装状态的过程下,各嵌合部41嵌入到各嵌合孔24B。各销30在各退避孔43内向后方移动,各销30的嵌合凹部30A嵌入到各退避孔43的孔缘部44。当下壳体2和上壳体3成为组装状态时,上壳体3的前表面与下壳体2的前壁部24的后表面碰撞。弹性锁片42的前端与侧壁部25的后端碰撞。第1组装部50钩挂于第1组装锁定部25A,限制向与组装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移动。第2组装部51钩挂于第2组装锁定部28A,限制向与组装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移动。第3组装部52的突起52C钩挂于第3组装锁定部31A,限制向与组装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移动。通过孔缘部44抵接于销30的销限制部30B,从而限制向上方的移动。这样,下壳体2及上壳体3成为组装状态。
在组装状态下,组装探测肋33A的前端配置于比第2开口部46C的前端靠后方,组装探测肋33A的后端配置于比第2开口部46C的后端靠前方。因此,如图23及图24所示,当使各摇动锁定部46向下方摇动成为大致直角时,组装探测肋33A收纳于第2开口部46C内。即,组装探测肋33A(钩挂部33)仅在下壳体2及上壳体3配置于成为组装状态的位置的状态下容许摇动锁定部46的钩挂。另外,摇动锁定部46的摇动锁定突部46D弹性地钩挂于钩挂面33C,限制下壳体2及上壳体3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由此,能够更进一步抑制下壳体2和上壳体3向分离方向的晃动。
在组装状态下,如图25所示,上侧肋45和下侧肋31的间隔与片状构件11的厚度相同、或者小于片状构件11的厚度。更具体地讲,上侧肋45的下表面的前端角部和下侧肋31的上表面的后端角部的间隔与片状构件11的厚度相同、或者小于片状构件11的厚度。因此,片状构件11以由上侧肋45和下侧肋31以折弯的状态夹入的方式被保持。即,上侧肋45及下侧肋31构成应变消除部55。该应变消除部55配置于比销30靠后方,并配置于比端子零件10和导体的连接部分靠后方。
<实施例1的作用及效果>
如上所述,实施例1的连接器1具备下壳体2及上壳体3,下壳体2及上壳体3在成为相互合体的合体状态后,通过向与合体方向交叉的组装方向相对移动而成为组装状态。连接器1具备多个端子零件10,多个端子零件10以并列的方式收纳于成为组装状态的下壳体2与上壳体3之间。在下壳体2形成有锁定部27B。在上壳体3形成有钩挂于锁定部27B的弹性锁片42。弹性锁片42呈悬臂状,在使下壳体2和上壳体3合体的过程中弹性变形为倾斜姿势,当变为合体状态时,一边摇动,一边弹性复原而钩挂于锁定部27B,限制下壳体2和上壳体3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在下壳体2形成有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突片部27。在上壳体3形成有倾斜面42C,倾斜面42C在使下壳体2相对于上壳体3向前方移动的过程中将突片部27向分离方向的能移动范围缩小。
根据该连接器1,在将弹性锁片42钩挂于锁定部27B而形成为合体状态后,在形成为组装状态的过程中,突片部27向分离方向的能移动范围缩小。由此,能够抑制下壳体2和上壳体3向分离方向的晃动。
另外,倾斜面42C形成于弹性锁片42,锁定部27B形成于突片部27。
由此,与将弹性锁片42和倾斜面42C、或者突片部27和锁定部27B分别形成的情况比较,能够简化连接器1的结构。
另外,在上壳体3形成有嵌合部41。在下壳体2形成有嵌合孔24B,在使成为合体状态的下壳体2及上壳体3相对移动以使其成为组装状态的过程中,嵌合部41嵌入到嵌合孔24B。
由此,在将成为合体状态的两壳体2、3形成为组装状态的过程中,因为两壳体2、3成为嵌合状态,所以两壳体2、3在组装状态下被限制向与组装方向交叉的分离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更确实地抑制两壳体2、3向分离方向的晃动。
另外,在弹性锁片42形成有锁定定位部42D,锁定定位部42D在组装方向上将下壳体2及上壳体3定位成能合体。
因此,能够简单地进行使两壳体2、3合体时的组装方向的定位。
另外,在下壳体2形成有朝向上壳体3侧立设的销30。在上壳体3形成有供销30贯穿的退避孔43。在各销30形成有销限制部30B,销限制部30B在组装状态下限制构成退避孔43的内周的孔缘部44向分离方向的移动。
因此,在组装状态下,可限制孔缘部44向分离方向的移动,所以能够更确实地抑制两壳体2、3向分离方向的晃动。
另外,在上壳体3、且与合体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两端形成有以铰链47为支点摇动的摇动锁定部46。在下壳体2形成有钩挂部33,钩挂部33仅在下壳体2及上壳体3配置于成为组装状态的位置的状态下容许摇动锁定部46的钩挂。
因此,通过摇动锁定部46钩挂于钩挂部33,不仅能够限制两壳体2、3向分离方向的晃动,而且能够确认两壳体2、3成为组装状态。
实施例1的连接器1具备上下组装的下侧的下壳体2及上侧的上壳体3。连接器1具备多个端子零件10,多个端子零件10以防脱的状态且以并列的方式收纳于组装的下壳体2与上壳体3之间。连接器1具备扁形电缆4,扁形电缆4具有:多个导体,与多个端子零件10单独地连接;和片状构件11,将多个导体包覆。连接器1具备从下壳体2的上表面立设的销30。连接器1形成有加强孔13,加强孔13为贯穿片状构件11的形态,在插通有销30的状态下能够卡止。
在该连接器1中,因为销30贯穿片状构件11,在片状构件11被向后方拉拽的情况下,片状构件11钩挂于销30,所以可抑制波及到导体和端子零件10的连接部分的拉拽力。因此,能够抑制导体和端子零件10的连接部分的损伤。
实施例1的连接器1具备上下组装的下侧的下壳体2及上侧的上壳体3。连接器1具备多个端子零件10,多个端子零件10以防脱的状态且以并列的方式收纳在组装的下壳体2与上壳体3之间。连接器1具备扁形电缆4,扁形电缆4具有:多个导体,与多个端子零件10单独地连接;片状构件11,将多个导体包覆;以及加强板12,强度比片状构件11的强度高,与片状构件11中的端子零件10侧的端部一体化。连接器1具备从下壳体2的上表面立设的销30。连接器1形成有加强孔13,加强孔13为贯穿加强板12的形态,在销30插通的状态下能够卡止。
在该连接器1中,销30贯穿加强板12,在片状构件11被向后方拉拽的情况下,加强板12钩挂于销30,所以作用于片状构件11的拉拽力不会波及到导体和端子零件10的连接部分。因此,能够防止导体和端子零件10的连接部分的损伤。
另外,下壳体2及上壳体3具有应变消除部55,应变消除部55以使片状构件11以折弯的状态将其夹入的方式进行保持。
由此,在片状构件11被向后方拉拽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应变消除部55抑制拉拽力作用于导体和端子零件10的连接部分。因此,能够更确实地防止导体和端子零件10的连接部分的损伤。
另外,在上壳体3形成有供销30贯穿的退避孔43。在销30形成有销限制部30B,销限制部30B限制构成退避孔43的内周的孔缘部44向上方移动。
由此,因为孔缘部44被销限制部30B限制向上方移动,所以上壳体3向上方的移动被限制。因此,可防止下壳体2和上壳体3相互分离,所以能够使应变消除部55抑制片状构件11的力提高。
另外,上壳体3通过向孔缘部44和销限制部30B的钩挂量变大的方向移动而组装到下壳体2。
由此,在将上壳体3组装于下壳体2的状态下,孔缘部44和销限制部30B的钩挂量变大,所以可更牢固地限制上壳体3向上方的移动。因此,能够使应变消除部55抑制片状构件11的力更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上壳体3、且前后方向的两端或者左右方向的两端形成有以铰链47为支点摇动的摇动锁定部46。在下壳体2形成有钩挂部33,通过摇动锁定部46钩挂于钩挂部33,从而限制下壳体2及上壳体3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
由此,通过摇动锁定部46钩挂于钩挂部33,能够限制下壳体2及上壳体3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因此,能够使应变消除部55抑制片状构件11的力更进一步提高。
在下壳体2形成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肋32。
由此,因为下壳体2难以翘曲,所以可防止两壳体2、3相互分离。因此,能够使应变消除部55抑制片状构件11的力更进一步提高。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通过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例,例如,下面的实施例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在上述实施例1中,使得在突片部形成有锁定部,在弹性锁片形成有倾斜面,但是也可以在下壳体中的突片部以外的部分形成锁定部,并且在上壳体中与弹性锁片区别地设置突片限制部,在该突片限制部形成倾斜面。
(2)在上述实施例1中,使得在下壳体设置突片部,并在上壳体设置弹性锁片。但是,也可以使得在下壳体设置弹性锁片,并在上壳体设置突片部。
(3)在上述实施例1中,使得将加强孔形成于片状构件及加强板双方。但是,加强孔只要至少形成于加强板即可,也可以不形成于片状构件。
(4)在上述实施例1中,使得通过将加强板粘贴于片状构件的下侧而使其一体化,但是也可以用别的结构使其一体化。例如,也可以通过将加强板与片状构件在面方向上连结而一体化。
(5)在上述实施例1中,使得将加强肋形成于第1壳体,但是也可以使得形成于第2壳体,而且也可以使得形成于两壳体。另外,形成加强肋的位置既可以是壳体的下表面,也可以是上表面,还可以是上下两表面。另外,在上述实施例1中,加强肋以在销的正下方通过的方式配置,但是也可以不在销的正下方通过。
(6)在上述实施例1中,使得扁形电缆具备加强板,但是扁形电缆也可以为不具备加强板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加强孔形成于片状构件。
附图标记说明
1:连接器
2:下壳体(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壳体)
3:上壳体(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壳体)
4:扁形电缆
10:端子零件
11:片状构件
12:加强板
13:加强孔
24B:嵌合孔
27:突片部
27B:锁定部
30:销
30A:嵌合凹部
30B:销限制部
33:钩挂部
33A:组装探测肋
33C:钩挂面
41:嵌合部
42:弹性锁片
42C:倾斜面
42D:锁定定位部
43:退避孔
44:孔缘部
46:摇动锁定部
47:铰链
55:应变消除部
60:突片限制部

Claims (6)

1.一种连接器,具备:
第1壳体及第2壳体,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通过在成为相互合体的合体状态后向与合体方向交叉的组装方向相对移动而成为组装状态;
端子零件,其收纳于所述第1壳体与所述第2壳体之间;
锁定部,其形成于所述第1壳体;
悬臂状的弹性锁片,其形成于所述第2壳体,所述弹性锁片在所述合体状态下钩挂于所述锁定部,限制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向与所述合体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分离方向相对移动;
突片部,其形成于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中的一方所述壳体,并且向与所述合体方向及所述组装方向这两个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以及
突片限制部,其形成于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中的另一方所述壳体,并且限制所述突片部的移动,
所述突片限制部具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沿着所述组装方向以将所述突片部向所述分离方向的能移动范围缩小的方式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突片限制部由所述弹性锁片构成,
在所述弹性锁片形成所述倾斜面,
所述突片部由所述锁定部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中的一方所述壳体形成有嵌合部,
在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中的另一方所述壳体形成有嵌合孔,在使成为所述合体状态的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以成为所述组装状态的方式相对移动的过程中,所述嵌合部嵌入到所述嵌合孔。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弹性锁片形成有锁定定位部,所述锁定定位部在成为所述合体状态前进行所述突片部的定位。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中的一方所述壳体形成有朝向另一方所述壳体侧立设的销,
在另一方所述壳体形成有供所述销贯穿的退避孔,
在所述销形成有销限制部,所述销限制部在所述组装状态下限制构成所述退避孔的内周的孔缘部向所述分离方向的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中的一方所述壳体且与所述合体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两端形成有以铰链为支点摇动的摇动锁定部,
在另一方所述壳体形成有钩挂部,仅在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配置于成为所述组装状态的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摇动锁定部钩挂于所述钩挂部。
CN201980021813.XA 2018-03-30 2019-03-22 连接器 Active CN1119193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66903 2018-03-30
JP2018066903 2018-03-30
PCT/JP2019/011960 WO2019188738A1 (ja) 2018-03-30 2019-03-22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19346A true CN111919346A (zh) 2020-11-10
CN111919346B CN111919346B (zh) 2022-01-14

Family

ID=680617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1813.XA Active CN111919346B (zh) 2018-03-30 2019-03-22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437752B2 (zh)
JP (1) JP7010366B2 (zh)
CN (1) CN111919346B (zh)
WO (1) WO201918873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068168A (ja) * 2018-10-26 2020-04-3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JP7272232B2 (ja) * 2019-10-29 2023-05-1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JP7444005B2 (ja) * 2020-09-16 2024-03-0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43501A (en) * 1990-04-10 1991-10-30 Yazaki Corp A connector with a terminal locking block abstract
US5320555A (en) * 1992-02-06 1994-06-14 Yazaki Corporation Module type connector assembly
US5419722A (en) * 1992-12-16 1995-05-30 Yazaki Corporation Shield connector
JPH1055835A (ja) * 1996-08-08 1998-02-2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金具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223486A (zh) * 1998-01-13 1999-07-21 惠特克公司 带管状铰链的连接器锁定装置
JP2001052795A (ja) * 1999-08-06 2001-02-23 Yazaki Corp 圧接コネクタ
EP1158617A1 (en) * 2000-05-22 2001-11-28 F.C.I. - Framatome Connectors International A connector, particularly for airbag ignition systems
JP2003203695A (ja) * 2001-12-28 2003-07-18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プラグコネクタ
JP2007095360A (ja) * 2005-09-27 2007-04-12 Yazaki Corp 合体コネクタ
CN201018726Y (zh) * 2007-03-07 2008-02-06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电路装置固定机构
CN201142451Y (zh) * 2007-12-12 2008-10-29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及其电连接器与壳体
CN201699214U (zh) * 2010-06-12 2011-01-05 胡连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的锁定装置
WO2015099180A1 (ja) * 2013-12-26 2015-07-0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47774A (en) * 1996-09-13 1999-09-07 Yazaki Corporation Press-connecting connector
US7081003B1 (en) * 2005-03-29 2006-07-25 Molex Incorpora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latching system
CN201196989Y (zh) * 2008-04-08 2009-02-1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5421809B2 (ja) * 2010-01-28 2014-02-1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669008B2 (ja) 2016-08-25 2020-03-1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ツイストペア線用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43501A (en) * 1990-04-10 1991-10-30 Yazaki Corp A connector with a terminal locking block abstract
US5320555A (en) * 1992-02-06 1994-06-14 Yazaki Corporation Module type connector assembly
US5419722A (en) * 1992-12-16 1995-05-30 Yazaki Corporation Shield connector
JPH1055835A (ja) * 1996-08-08 1998-02-2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金具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223486A (zh) * 1998-01-13 1999-07-21 惠特克公司 带管状铰链的连接器锁定装置
JP2001052795A (ja) * 1999-08-06 2001-02-23 Yazaki Corp 圧接コネクタ
EP1158617A1 (en) * 2000-05-22 2001-11-28 F.C.I. - Framatome Connectors International A connector, particularly for airbag ignition systems
JP2003203695A (ja) * 2001-12-28 2003-07-18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プラグコネクタ
JP2007095360A (ja) * 2005-09-27 2007-04-12 Yazaki Corp 合体コネクタ
CN201018726Y (zh) * 2007-03-07 2008-02-06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电路装置固定机构
CN201142451Y (zh) * 2007-12-12 2008-10-29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及其电连接器与壳体
CN201699214U (zh) * 2010-06-12 2011-01-05 胡连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的锁定装置
WO2015099180A1 (ja) * 2013-12-26 2015-07-0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19346B (zh) 2022-01-14
JP7010366B2 (ja) 2022-01-26
JPWO2019188738A1 (ja) 2020-12-03
US11437752B2 (en) 2022-09-06
US20210098931A1 (en) 2021-04-01
WO2019188738A1 (ja) 2019-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29273B2 (ja) コネクタ構造
CN111919346B (zh) 连接器
US9318836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JP6729274B2 (ja) コネクタ構造
JP6729272B2 (ja) コネクタ構造
US9281605B2 (en) Plug-and-socket connector arrangement with first and second plugs and mating plug
JP2011253823A (ja) コネクタ端子及び該コネクタ端子を備えたコネクタ
WO2019188739A1 (ja) コネクタ
CN112771729B (zh) 连接器
CN114639976A (zh) 连接器
JP7107708B2 (ja) コネクタ
JP7042711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KR101042120B1 (ko) 전기 커넥터
CN114556718B (zh) 分支用连接器
JP2016157643A (ja)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5650487B2 (ja) コネクタ
JP5183315B2 (ja) コネクタ
CN114600321B (zh) 连接器
CN102576959A (zh) 线对板连接器
WO2022255060A1 (ja) ジョイント端子
CN114498114B (zh) 连接器结构
JP6937081B2 (ja) コネクタ
TW202247540A (zh) 端子、電線連接器及線對板連接器
CN114600321A (zh) 连接器
JP5779004B2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