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13613A - 信息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信息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13613A
CN111913613A CN202010372035.3A CN202010372035A CN111913613A CN 111913613 A CN111913613 A CN 111913613A CN 202010372035 A CN202010372035 A CN 202010372035A CN 111913613 A CN111913613 A CN 1119136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ow
sub
job
main
window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7203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本祐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19136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1361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 G06F3/048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 G06F3/04883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for inputting data by handwriting, e.g. gesture or tex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35User-machine interface; Control console
    • H04N1/00405Output means
    • H04N1/00408Display of information to the user, e.g. menus
    • H04N1/0044Display of information to the user, e.g. menus for image preview or review, e.g. to help the user position a sheet
    • H04N1/00442Simultaneous viewing of a plurality of images, e.g. using a mosaic display arrangement of thumbnails
    • H04N1/00445Simultaneous viewing of a plurality of images, e.g. using a mosaic display arrangement of thumbnails arranged in a one dimensional array
    • H04N1/0045Simultaneous viewing of a plurality of images, e.g. using a mosaic display arrangement of thumbnails arranged in a one dimensional array verticall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1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based on specific properties of the displayed interaction object or a metaphor-based environment, e.g. interaction with desktop elements like windows or icons, or assisted by a cursor's changing behaviour or appearan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4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4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 G06F3/0485Scrolling or panning
    • G06F3/04855Interaction with scrollba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4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 G06F3/0486Drag-and-dro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35User-machine interface; Control console
    • H04N1/00405Output means
    • H04N1/00408Display of information to the user, e.g. menus
    • H04N1/00413Display of information to the user, e.g. menus using menus, i.e. presenting the user with a plurality of selectable options
    • H04N1/00416Multi-level menus
    • H04N1/00419Arrangements for navigating between pages or parts of the menu
    • H04N1/00432Arrangements for navigating between pages or parts of the menu using tab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35User-machine interface; Control console
    • H04N1/00405Output means
    • H04N1/00408Display of information to the user, e.g. menus
    • H04N1/00464Display of information to the user, e.g. menus using browsers, i.e. interfaces based on mark-up languag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8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8
    • G06F2203/04803Split screen, i.e. subdividing the display area or the window area into separate subarea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1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based on specific properties of the displayed interaction object or a metaphor-based environment, e.g. interaction with desktop elements like windows or icons, or assisted by a cursor's changing behaviour or appearance
    • G06F3/0483Interaction with page-structured environments, e.g. book metaph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 Digital Computer Display Output (AREA)
  • Controls And Circuits For Display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装置的控制部将显示器的显示区域分割为主作业区域与副作业区域。控制部确定将新显示的窗口配置到主作业区域或副作业区域中的任意一个。控制部以与其他的窗口不重合的方式使配置到主作业区域的窗口在主作业区域内显示。控制部以与其他的窗口不重合的方式使配置到副作业区域的窗口在副作业区域内显示。

Description

信息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多个窗口的信息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在显示器内显示多个图像的技术。在显示多个图像的情况下,会将显示画面分割为多个区域。在如以下那样分割的区域中分别显示1页内容的图像信息处理装置已为公众所知。
具体来说,已知有一种图像信息处理装置,将输入图像数据按页存储到图像存储器内,并将显示画面分割为4个区域,在各区域内依次显示1页图像,当在所有的区域中都显示了图像时进行翻页显示,按照显示区域顺序更新为下一页的图像,图像信息处理装置具有显示固定用存储器,指定固定显示的固定区域,将页数据存储到显示固定用存储器并进行固定显示,且停止固定区域的翻页,在除开固定区域的剩余区域内恢复翻页。能够做到固定显示所期望的页并能够翻页。
已知有显示窗口的计算机。窗口被分配给任务的固有显示区域。例如,在显示器上显示启动了的应用的窗口。另外,在显示器上显示用于阅读、编辑打开的文件的窗口。此外,也能够关闭窗口。例如,当点击在窗口中所包含的×标记时,能够关闭窗口。关闭窗口意味着文件或者应用终止。例如,在PC那样的计算机中,显示器的尺寸比过去大,分辨率也提高了。能够在显示器上显示多个窗口。
在能够显示多个窗口的计算机中,新显示的窗口与之前显示的窗口会重合。在重合的部分中,下侧的窗口隐藏在上侧的窗口下。并且,在计算机中,有能够调整窗口的尺寸或位置的情况。例如,使用者操作鼠标调整窗口的尺寸或位置。使用者调整各窗口的尺寸、位置使其不重合。
每当窗口重合时,使用者不得不调整窗口的尺寸和位置,很繁琐。例如,使用者尽量增大各窗口的尺寸,同时要调整窗口的尺寸和位置以使其不重合。即使调整了窗口的尺寸和位置,如果追加了新的窗口,也必须重新调整全部窗口的尺寸和位置,其中包括调整过一次的窗口。例如,每当新打开文件时都必须调整全部窗口的尺寸和位置。
另外,上述已公开的技术并不是显示窗口的技术。此外,由于是以页为单位显示图像,所以各页的尺寸为了不重合而被固定。因此,无法解决上述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旨在减少用于消除重合的繁琐的调整作业(窗口的尺寸和位置的调整作业)并提高使用便利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包括:显示器;输入设备,接受操作;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显示器的显示,所述控制部将所述显示器的显示区域分割为主作业区域与副作业区域,并确定将新显示的窗口配置到所述主作业区域或所述副作业区域中的任意一个,所述控制部以与其他的所述窗口不重合的方式,使确定配置到所述主作业区域的所述窗口作为主作业窗口在所述主作业区域内显示,并以与其他的所述窗口不重合的方式,使确定配置到所述副作业区域的所述窗口作为副作业窗口在所述副作业区域内显示。
按照本发明,能够减少用于消除窗口重合的繁琐的调整作业。能够减少各窗口的尺寸和位置的调整作业。由于能够减少繁琐的作业,所以能够提高信息处理装置的使用便利性。
根据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明确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的判定基准数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的顺位确定基准数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是表示在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中的窗口的显示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5是表示在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中的窗口的显示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6是表示在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中的窗口的显示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7是表示在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中的窗口的显示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当关闭主作业窗口时的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窗口切换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同步滚屏的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图1~图10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100的一个例子。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记载的结构、配置等各要素不是限定发明的范围,而仅为说明例。
(信息处理装置100)
利用图1说明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100的一个例子。信息处理装置100是计算机。信息处理装置100例如是PC。信息处理装置100也可以是PC以外的计算机。信息处理装置100包括控制部1、存储介质2、显示器3、输入设备4以及通信电路5。信息处理装置100与图像形成装置200可通信地连接。图像形成装置200例如是打印机。
控制部1包括控制电路10、显示控制电路11。控制部1是包括多个电路、元件的控制基板。例如,控制电路10是CPU。显示控制电路11生成用于在显示器3上显示的显示用图像数据。例如,显示控制电路11是进行图像相关处理的芯片。
信息处理装置100包括ROM、存储器、RAM,作为存储介质2。存储器例如是HDD(也可以是SSD)。存储介质2非易失性存储OS、数据以及各种应用(应用软件)。例如,应用安装到存储器中。控制部1基于OS、数据以及各种应用控制信息处理装置100的动作。控制部1根据存储介质2的存储内容,控制信息处理装置100的各部。
控制部1使显示器3显示画面、信息。例如,显示器3包括液晶显示面板或者有机EL显示面板。输入设备4接受使用者的操作。输入设备4例如是键盘41、鼠标42。也可以将键盘41、鼠标42以外的设备作为输入设备4使用(例如,触摸面板)。基于输入设备4的输出,控制部1识别操作内容。输入设备4接受使用者对信息处理装置100的设定操作。
具体来说,输入设备4接受打开窗口的操作。打开窗口的操作例如是打开文件的操作。例如,双击表示文件的图标的操作是打开文件的操作。此外,打开窗口的操作也可以是选择使用的应用并启动应用的操作。例如,双击表示应用的图标的操作是启动应用的操作。
通信电路5包括通信控制电路、通信用存储器。通信用存储器存储通信用软件。通信电路5与网络上的计算机或图像形成装置200通信。例如,通信电路5能够从互联网上的服务器下载数据。
(应用)
接着,利用图1说明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100存储的应用的一个例子。以下,列举安装到信息处理装置100的存储介质2(存储器)的应用的一个例子。另外,安装到存储介质2的应用不限于下述应用。
·编辑器21
用于输入文字、符号并编辑的应用。
·浏览器22
用于浏览网页的应用。
·图片浏览应用23
用于浏览图片资料(图面文件)的应用。
·文书浏览应用24
用于浏览文书资料(文书文件)的应用。
·文件管理应用25
用于文件或文件夹的选择、移动、检索、删除的应用。
例如,在进行软件(应用)的编程的情况下,启动编辑器21。控制部1使显示器3显示编辑器21的窗口。使用者使用输入设备4(键盘41)与编辑器21写入源代码。控制部1在编辑器21的窗口内显示写入的代码。
此外,在想要参考网络上的信息的情况下,启动浏览器22。输入设备4接受参考的网页的检索词的输入。控制部1使显示器3显示浏览器22的窗口。控制部1使通信电路5从由输入设备4选择的网页取得页内容(数据)。基于取得的数据,控制部1在浏览器22的窗口内显示页内容。
此外,在想要浏览、参照图片的同时进行作业的情况下,启动图片浏览应用23。输入设备4接受浏览的文件的指定。控制部1使图片浏览应用23的窗口内显示被指定的文件的内容。
此外,在想要浏览、参照说明书那样的文书的同时进行作业的情况下,启动文书浏览应用24。输入设备4接受浏览的文书文件的指定。控制部1使文书浏览应用24的窗口内显示被指定的文书文件的内容。
(显示新窗口时的处理)
接着,利用图2~图7说明在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100中的窗口的显示的一个例子。在信息处理装置100的存储介质2(存储器)中安装了窗口显示控制软件20。窗口显示控制软件20是显示器3中的窗口的显示控制用软件。基于窗口显示控制软件20,控制部1控制显示器3中的窗口的显示。基于窗口显示控制软件20,控制部1使显示器3的画面内显示1个或者多个窗口。
当启动应用时,或者,当打开文件时,基于窗口显示控制软件20,控制部1使显示器3新显示窗口。控制部1确定是将新显示的窗口配置在主作业区域F1还是副作业区域F2。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控制部1配置(显示)在主作业区域F1的窗口称作主作业窗口6。此外,将控制部1配置(显示)在副作业区域F2的窗口称作副作业窗口7。
存储介质2非易失性地存储判定基准数据26(参照图1)。判定基准数据26是确定在新显示的窗口之中、配置在副作业区域F2中的应用的数据。换言之,判定基准数据26是确定将窗口强制配置在副作业区域F2的应用的数据。图2表示了判定基准数据26的一个例子。判定基准数据26是确定每个安装到存储介质2的应用是否配置到副作业区域F2的表格数据。
例如,使用者能够进行判定基准数据26的制作、编辑。例如,通过窗口显示控制软件20的设定画面,能够进行判定基准数据26的制作、编辑。输入设备4接受判定基准数据26的制作、编辑的操作。控制部1将编辑后的判定基准数据26存储到存储介质2中。
基于新显示的窗口的应用,控制部1参照判定基准数据26确定是配置到主作业区域F1还是副作业区域F2。例如,当将要新显示的窗口定义为配置在副作业区域F2的应用的窗口时,控制部1确定将新的窗口配置在副作业区域F2。例如,在应用的编程作业中,文件操作是临时的(次要的)作业。如图2所示,也可以进行将文件管理应用25的窗口自动配置在副作业区域F2的设定。
此外,即使未定义为配置在副作业区域F2中,当进行强制配置操作时,控制部1也可以将新窗口配置在副作业区域F2。将何种操作作为强制配置操作是预先确定的。例如,可以将按住键盘41的Ctrl键的同时启动应用的操作,或者,按住Ctrl键的同时打开文件的操作作为强制配置操作。
控制部1将显示器3的显示区域分割为主作业区域F1与副作业区域F2。例如,主作业区域F1是配置使用者主要使用(在作业中使用)的应用的窗口的区域。例如,在编程作业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编辑器21的窗口配置在主作业区域F1。此外,在进行文书制作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文书浏览应用24的窗口配置在主作业区域F1。
例如,副作业区域F2是配置显示在作业中参照的信息的窗口的区域。例如,在编程作业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浏览器22的窗口或图片浏览应用23的窗口配置在副作业区域F2。
在图4之后的图中,表示了在显示器3的显示区域中、将左边1/2的范围设定为主作业区域F1、将右边1/2的范围设定为副作业区域F2的例子。另外,也可以将右半边作为主作业区域F1,将左半边作为副作业区域F2。在图4之后的图中,纵向的双重线(粗线)是主作业区域F1与副作业区域F2的分界线L1。也可以对分界线L1使用特定的颜色(例如,红色)。
这里,输入设备4接受显示区域内的主作业区域F1与副作业区域F2的位置与尺寸的设定。例如,通过用鼠标42拖拽主作业区域F1与副作业区域F2的分界线L1,能够改变主作业区域F1与副作业区域F2的尺寸和位置(场所)。图4之后的图中,当使分界线L1向左侧移动时,主作业区域F1变窄,副作业区域F2变宽。相反地,当使分界线L1向右侧移动时,主作业区域F1变宽,副作业区域F2变窄。此外,也可以用数值设定主作业区域F1与副作业区域F2各自的尺寸和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1使显示器3显示通过输入设备4设定的位置与尺寸的主作业区域F1和副作业区域F2。
图4~图7表示了将编辑应用的代码的编辑器21的窗口配置在主作业区域F1的例子。如图4所示,控制部1也可以将主作业窗口6的数量限定为1个。此外,如图5所示,控制部1也可以将多个主作业窗口6配置在主作业区域F1。
主作业窗口6的配置数量的上限值28是预先确定的。上限值28是1以上的整数。存储介质2非易失性地存储上限值28(参照图1)。输入设备4接受上限值28的设定。例如,使用者在窗口显示控制软件20的设定画面中设定上限值28。控制部1使已设定的上限值28存储到存储介质2。当新显示的窗口的应用不是强制配置在副作业区域F2的应用时,控制部1确认主作业区域F1是否有空位。换言之,控制部1确认主作业窗口6的配置数量是否到达了上限值28。
当主作业窗口6的配置数量达到上限值28时,控制部1确定将新显示的窗口配置到副作业区域F2。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1将新显示的窗口作为副作业窗口7。当未达到上限值28时,控制部1确定将新显示的窗口配置到主作业区域F1。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1将新显示的窗口作为主作业窗口6。
当增加或者减少主作业窗口6时,控制部1自动调整各主作业窗口6的尺寸和位置。具体来说,在主作业窗口6的配置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控制部1按照主作业窗口6的配置数量将主作业区域F1均等分割。图5表示了主作业窗口6的配置数量为2个,控制部1将主作业区域F1上下分割的例子。控制部1在分割后的各个区域中各配置1个主作业窗口6。控制部1将各主作业窗口6的尺寸设为与分割的区域相同的尺寸。控制部1以不重合且没有空闲区域的方式配置主作业窗口6。
另外,在主作业窗口6的配置数量为1个的情况下,控制部1使主作业窗口6的尺寸与主作业区域F1的尺寸相同。随着主作业窗口6的配置数量的增减,控制部1自动调整主作业窗口6的尺寸和位置。
例如,当主作业窗口6的配置数量从1个增加至2个时,显示器3的画面从图4变为图5。另外,显示器3上的窗口能够通过操作关闭按钮B1关闭。关闭按钮B1是包括窗口的右上角的×标记的按钮。当主作业窗口6的配置数量从2个减少为1个时,显示器3的画面从图5变为图4。
当判断新窗口配置到副作业区域F2时,控制部1将新窗口配置到副作业区域F2。控制部1将新窗口作为副作业窗口7显示。其中,在副作业区域F2配置了多个窗口的情况下,控制部1针对每个副作业窗口7确定优先顺位。基于顺位确定基准数据27,控制部1确定各副作业窗口7的优先顺位。
另外,在副作业窗口7的数量仅有1个的情况下,控制部1不确定优先顺位。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1使副作业区域F2内显示1个副作业窗口7。控制部1也可以将副作业窗口7的尺寸设为与副作业区域F2相同。换言之,当副作业窗口7的数量仅为1个时,控制部1也可以最大尺寸显示副作业窗口7。
图3表示了顺位确定基准数据27的一个例子。顺位确定基准数据27是对每个安装到存储介质2的应用确定副作业区域F2内的优先顺位的表格数据。像这样,控制部1也可以基于与副作业窗口7对应的应用确定优先顺位。
例如,使用者可以进行顺位确定基准数据27的制作、编辑。例如,通过窗口显示控制软件20的设定画面,能够进行顺位确定基准数据27的制作、编辑。输入设备4能够接受顺位确定基准数据27的制作、编辑的操作。控制部1将编辑完的顺位确定基准数据27存储到存储介质2。
另外,有时会打开多个同一个应用的副作业窗口7。换言之,有时会基于同一个应用,显示多个副作业窗口7。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1也可以使同一个应用的副作业窗口7之中,从显示开始经过的时间越长优先顺位越高。相反地,控制部1也可以使从显示开始经过的时间越短优先顺位越高。
输入设备4也可以接受从显示开始经过的时间越长优先顺位越高或者从显示开始经过的时间越短优先顺位越高的选择。例如,使用者在窗口显示控制软件20的设定画面中预先设定(选择)。与选择对应,控制部1确定同一个应用的副作业窗口7的优先顺位。
当副作业窗口7的配置数量为2个以上时,控制部1分割副作业区域F2。控制部1在分割后的1个区域内配置1个副作业窗口7。控制部1将副作业窗口7的尺寸设为与分割的区域相同的尺寸。
如图6所示,控制部1也可以在副作业区域F2中,使分割的区域的尺寸具有差异。换言之,控制部1也可以使副作业窗口7的尺寸具有差异。图6表示了将副作业区域F2的50%分配给优先顺位为第1位的副作业窗口7的例子。在图6的情况下,副作业区域F2中,左侧的区域是分配给优先顺位第1位的第1位区域81。当副作业窗口7的配置数量为2个以上时,控制部1固定第1位区域81的尺寸和位置。控制部1将第1位区域81与优先顺位第1位的副作业窗口7设为相同的尺寸。
此外,图6表示了对优先顺位为第2位以下的副作业窗口7将分配的区域的尺寸设为均等的例子。另外,控制部1也可以随着优先顺位降低而使分配的区域的尺寸逐渐减小。当副作业窗口7的配置数量为2个以上时,控制部1分割副作业区域F2的第1位区域81以外的区域(下位用区域82)。控制部1以从副作业窗口7的配置数量减1的值来均等分割下位用区域82。接着,控制部1在分割了下位用区域82的1个区域中配置优先顺位为第2位以下的窗口。例如,控制部1将优先顺位为第2位以下的副作业窗口7中、优先顺位越高的配置在越上方。控制部1将分割了的下位用区域82的区域与优先顺位第2位以下的副作业窗口7设为相同的尺寸。
图6上侧的图表示了副作业窗口7的配置数量为3的情况的显示画面的一个例子。图6下侧的图表示了副作业窗口7的配置数量变为4的情况的显示画面的一个例子。如图6所示,控制部1不改变第1位区域81的尺寸、位置。另一方面,当副作业窗口7的数量改变时,控制部1改变下位用区域82的分割数量、窗口的位置、窗口的尺寸。
当将新窗口配置到副作业区域F2时,或者,当关闭副作业窗口7时,有时已显示的各副作业窗口7的优先顺位会改变。控制部1随着改变后的优先顺位自动调整副作业窗口7的位置与尺寸。例如,在新显示的副作业窗口7的优先顺位为第1位的情况下,控制部1将新显示的窗口配置到第1位区域81。此外,控制部1使原位于第1位区域81的窗口移动到下位用区域82。
另一方面,图7表示了没有根据优先顺位在副作业窗口7的尺寸上设置差异的例子。控制部1也可以使副作业窗口7的尺寸均等。在这种情况下,副作业区域F2的分割候补值是预先确定的。例如,分割候补值也可以设为正2的倍数。例如,分割候补值是2、4、6、8。副作业区域F2的分割候补值的最大值也可以预先确定。例如,副作业区域F2的分割候补值的最大值也可以确定为8。
在这种情况下,与副作业窗口7的配置数量对应,控制部1从分割候补值中选择副作业区域F2的分割数量。控制部1在副作业窗口7的配置数量以上的分割候补值之中选择最小的分割候补值。例如,当副作业窗口7的配置数量为3时,控制部1从分割候补值中选择4(参照图7)。
每当增减副作业窗口7的数量时,控制部1选择分割候补值。控制部1按照新选择的分割候补值均等分割副作业区域F2。控制部1在分割的1个区域中分配1个副作业窗口7。控制部1将副作业窗口7的尺寸设为与分配的区域相同的尺寸。通过这样,控制部1以不重合的方式在副作业区域F2中配置窗口。
在均等分割副作业区域F2的情况下,也可以与副作业窗口7的优先顺位对应,确定副作业窗口7的配置顺序(规则)。例如,控制部1也可以按照Z字顺序配置副作业窗口7。此外,输入设备4也可以接受配置顺序的设定。控制部1基于设定在均等分割后的副作业区域F2中分别配置1个副作业窗口7。
另外,输入设备4接受第1方法与第2方法的选择。第1方法是使副作业窗口7的尺寸具有差异的方法。第2方法是使全部副作业窗口7的尺寸均等的方法。例如,使用者在窗口显示控制软件20的设定画面上进行预先设定(选择)。控制部1基于所选择的方法显示副作业窗口7。
这样,控制部1以不重合的方式在副作业区域F2中配置副作业窗口7。每当副作业窗口7的配置数量改变(增减)时,控制部1重新分割,调整窗口的尺寸。
当判定将新显示的窗口配置在副作业区域F2时,控制部1增加副作业窗口7的配置数量。控制部1改变副作业区域F2的分割数量,自动调整副作业窗口7的尺寸、位置。控制部1以不重合的方式将全部的副作业窗口7配置到副作业区域F2。
当关闭副作业窗口7时,副作业窗口7的配置数量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1也改变副作业区域F2的分割数量,自动调整副作业窗口7的尺寸、位置。控制部1以不重合的方式再次配置各副作业窗口7。
(当关闭主作业窗口6时的处理)
接着,利用图8说明当关闭主作业窗口6时的处理的一个例子。使用者能够操作窗口的关闭按钮B1。例如,使用者能够使用鼠标42点击关闭按钮B1。此时,控制部1关闭(消除显示)操作了关闭按钮B1的窗口。当关闭主作业窗口6的情况下有副作业窗口7时,控制部1也可以使任意一个副作业窗口7移动到主作业区域F1。此时,控制部1使被移动的副作业窗口7从副作业区域F2消失。控制部1不在主作业区域F1与副作业区域F2显示相同的内容的窗口。
控制部1也可以使副作业窗口7中最近被操作的窗口移动到主作业区域F1。或者,控制部1使副作业窗口7之中优先顺位最高的窗口移动到主作业区域F1。
输入设备4也可以接受移动到主作业区域F1的副作业窗口7的选择基准的设定。例如,输入设备4可以接受将最近被操作的副作业窗口7作为移动的窗口的设定。此外,输入设备4还可以接受将优先顺位为第1位的副作业窗口7作为移动的窗口的设定。在副作业窗口7为多个的情况下,基于在输入设备4中的设定,控制部1从副作业窗口7中选择1个移动的副作业窗口7。另外,在副作业窗口7仅有1个的情况下,控制部1使这1个副作业窗口7移动到主作业区域F1。
图8上方的图表示了在主作业区域F1配置1个主作业窗口6、在副作业区域F2配置4个副作业窗口7的例子。图8上方的图表示主作业窗口6的关闭按钮B1被操作。
图8下方的图表示与主作业窗口6的关闭对应、将1个副作业窗口7自动移动到主作业区域F1的例子。另外,如图8下方的图所示,当由于副作业窗口7的移动而使副作业窗口7的配置数量减少时,控制部1自动调整副作业窗口7的尺寸、位置。
另外,在主作业窗口6被关闭的情况下,控制部1也可以不使任何1个副作业窗口7移动到主作业区域F1。因此,输入设备4也可以在主作业窗口6被关闭的情况下,接受是否将任意1个副作业窗口7移动到主作业区域F1的选择。例如,使用者在窗口显示控制软件20的设定画面上进行预先设定(选择)。在选择了移动的情况下,当主作业窗口6被关闭时,控制部1将任意1个副作业窗口7移动到主作业区域F1。在选择了不移动的情况下,即使主作业窗口6被关闭,控制部1也不将副作业窗口7移动到主作业区域F1。
(主作业窗口6与副作业窗口7的切换)
利用图9说明实施方式的主作业窗口6与副作业窗口7的切换的一个例子。
输入设备4接受主作业窗口6与副作业窗口7的切换操作。可以适当确定将何种操作为切换操作。例如,可以将在按住键盘41的Ctrl键的同时点击主作业窗口6进行指定之后、保持按住Ctrl键并点击副作业窗口7进行指定的操作作为切换操作。切换操作中的点击也可以是双击。控制部1识别被操作的(被指定的)主作业窗口6与副作业窗口7。
当进行了切换操作时,控制部1切换被操作的主作业窗口6与被操作的副作业窗口7。图9表示了主作业窗口6与副作业窗口7的切换的一个例子。图9上方的图表示了指定1个主作业窗口6作为切换对象的例子。此外,图9上方的图表示了指定3个副作业窗口7之中右上的副作业窗口7作为切换对象的例子。
图9下方的图表示了主作业窗口6与副作业窗口7切换之后的状态的一个例子。控制部1从主作业区域F1消除指定切换的主作业窗口6。并且,控制部1使其移动到副作业区域F2。控制部1将指定切换的主作业窗口6的尺寸设定为与指定切换的副作业窗口7相同的尺寸。此外,控制部1将指定切换的主作业窗口6重新配置在与指定切换的副作业窗口7相同的位置。
此外,控制部1从副作业区域F2消除指定切换的副作业窗口7。接着,控制部1使其移动到主作业区域F1。控制部1将指定切换的副作业窗口7的尺寸设为与指定切换的主作业窗口6相同的尺寸。此外,控制部1将指定切换的副作业窗口7重新配置到与指定切换的主作业窗口6相同的位置。
(窗口的同步滚屏)
接着,利用图10说明实施方式的窗口的同步滚屏的一个例子。在各窗口中,能够将内容(页)滚屏。例如,当在窗口内没有显示全部的窗口内容时,能够进行滚屏。输入设备4接受滚屏操作。例如,使用者使用鼠标42操作设在窗口的滚屏条。使用者也可以操作键盘41的箭头键。通过这些操作能够使窗口的显示内容滚屏。
有时会显示多个同一个应用的窗口。例如,有时与主作业窗口6的应用相同的应用的窗口被配置在副作业区域F2。控制部1在各窗口上边的工具条上包含同步滚屏按钮B2。在图10的例子中,同步滚屏按钮B2是包含向下箭头的四边形的图案。
通过操作同步滚屏按钮B2能够设定同步滚屏的有效无效。例如,使用者通过鼠标42点击同步滚屏按钮B2来设定有效无效。在图10的例子中,中空箭头状态是表示同步滚屏无效的状态。实心箭头表示同步滚屏是有效的状态。
当在同步滚屏有效的1个窗口中进行滚屏时,控制部1使同步滚屏有效的其他窗口也即应用相同的窗口向相同的方向滚屏。控制部1基于窗口的尺寸的比率使同步的窗口滚屏。
具体来说,在纵向滚屏的情况下,控制部1识别同步滚屏有效的各窗口的纵向的尺寸。将进行了滚屏操作的窗口的纵向的滚屏量设为A1。将进行了滚屏操作的窗口的纵向的尺寸设为W1。将在同步的窗口中的滚屏量设为A2。将同步的窗口的纵向的尺寸设为W2。在这种情况下,A2通过以下公式表示。
A2=A1×W2/W1
例如,当W2为W1的1/2时,控制部1使同步的窗口A2中的滚屏量为A1的1/2。
图10表示同步滚屏的一个例子。图10上方的图表示进行了使上侧的主作业窗口6与上侧的副作业窗口7同步滚屏有效的操作的状态。图10下侧的图表示控制部1使上侧的副作业窗口7与上侧的主作业窗口6的滚屏同步进行滚屏的状态的一个例子。当在同步滚屏有效的任意1个窗口中画面进行滚屏时,控制部1使同步滚屏有效的其他的窗口也向相同的方向滚屏。
控制部1也可以仅在主作业窗口6和与主作业窗口6相同的应用的副作业窗口7之间进行同步滚屏。也可以无论进行了滚屏操作的窗口是主作业窗口6还是副作业窗口7,控制部1都进行同步滚屏。例如,控制部1可以与副作业窗口7中的滚屏同步,使其他副作业窗口7自动滚屏。此外,控制部1也可以与1个主作业窗口6中的滚屏同步,使其他的主作业窗口6自动滚屏。
这样,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100包括显示器3、输入设备4以及控制部1。输入设备4接受操作。控制部1控制显示器3的显示。控制部1将显示器3的显示区域分割为主作业区域F1与副作业区域F2。控制部1确定将新显示的窗口分配到主作业区域F1还是副作业区域F2。控制部1以与其他的窗口不重合的方式使确定配置到主作业区域F1的窗口作为主作业窗口6在主作业区域F1内显示。控制部1以与其他的窗口不重合的方式使确定配置到副作业区域F2的窗口作为副作业窗口7在副作业区域F2内显示。
能够以窗口之间不重合的方式自动配置各窗口。不需要进行用于消除窗口的重合的窗口的位置、尺寸的调整作业。从而不需要进行繁琐的调整作业。能够提供使用便利的信息处理装置100。此外,能够将新显示的窗口自动分配给主作业区域F1或副作业区域F2中的某一个。能够自动判定配置到主作业区域F1或副作业区域F2中的某一个。能够使新窗口自动在适当的位置显示。不需要进行改变新显示的窗口的位置的操作。
输入设备4接受显示区域内中的主作业区域F1与副作业区域F2的位置与尺寸的设定。控制部1在显示器3上显示通过输入设备4设定了位置与尺寸的主作业区域F1以及副作业区域F2。能够将主作业区域F1与副作业区域F2的尺寸设定为所期望的大小。此外,能够将主作业区域F1与副作业区域F2设定到所期望的位置。
控制部1识别与新显示的窗口对应的应用。基于识别出的应用的种类,控制部1确定将新显示的窗口配置到主作业区域F1或副作业区域F2中的某一个。与应用的种类对应,能够判定将新显示的窗口配置到主作业区域F1或副作业区域F2中的某一个。例如,能够必定将在业务上与非主要使用的应用对应的窗口配置到副作业区域F2。
当主作业窗口6的配置数量达到预先确定的上限值28时,控制部1确定将新显示的窗口配置到副作业区域F2。能够限制主作业窗口6的配置数量。从而能够防止主作业窗口6的数量变得过多而导致1个主作业窗口6的尺寸变得过小。
输入设备4接受上限值28的设定。能够设定主作业窗口6的配置数量的上限值28。能够将主作业窗口6的数量的上限设定为所期望的值。
当改变主作业窗口6的配置数量后的主作业窗口6的数量为1以上时,控制部1自动调整主作业窗口6的尺寸和位置,在主作业区域F1中不产生空闲区域。能够以尽可能大且不重合的方式自动调整主作业窗口6的尺寸。能够以满足使用者的方式调整主作业窗口6的尺寸和位置。使用者不需要进行繁琐的调整作业。
当自动调整主作业窗口6的尺寸和位置时,控制部1按照配置的主作业窗口6的数量均等分割主作业区域F1。控制部1在各个分割了的区域中配置1个主作业窗口6。各个主作业窗口6的尺寸能够自动均分。
输入设备4能够接受关闭窗口的操作。当主作业窗口6被关闭的情况下有副作业窗口7时,控制部1将任意1个副作业窗口7移动到主作业区域F1,被移动到主作业区域F1的副作业窗口7从副作业区域F2消失。当1个主作业窗口6被关闭时,能够自动将1个副作业窗口7移动到主作业区域F1。即使不进行用于移动的操作也能够自动将副作业区域F2的窗口重新配置到主作业区域F1。
当改变副作业窗口7的配置数量后的副作业窗口7的数量为1以上时,控制部1以副作业窗口7不重合的方式自动调整副作业窗口7的尺寸和位置。即使副作业窗口7的数量改变了,也能够以不重合的方式自动调整副作业窗口7的位置。此外,能够以不出现不必要的空闲区域的方式自动调整副作业窗口7的尺寸。能够以满足使用者的方式调整副作业窗口7的尺寸和位置。使用者不需要进行繁琐的调整作业。
当在副作业区域F2中显示多个副作业窗口7时,控制部1对每个副作业窗口7确定优先顺位。控制部1使优先顺位最高的副作业窗口7的尺寸比其他的副作业窗口7大。能够自动使优先顺位(重要度)高的副作业窗口7的尺寸比其他的副作业窗口7大。能够将优先顺位高的副作业窗口7自动调整为易于查看的尺寸。
输入设备4接受关闭窗口的操作。当在显示副作业窗口7的状态下主作业窗口6被关闭时,控制部1使主作业区域F1中显示优先顺位最高的副作业窗口7。控制部1使移动了的副作业窗口7从副作业区域F2消失。当主作业区域F1空闲时,能够将优先顺位最高的副作业窗口7自动移动到主作业区域F1。
当主作业窗口6被关闭时输入设备4接受是否移动副作业窗口7的选择。当选择了移动时,控制部1将优先顺位最高的副作业窗口7移动到主作业区域F1。当选择了不移动时,即使主作业窗口6被关闭,控制部1也不将副作业窗口7移动到主作业区域F1。能够选择是否将副作业窗口7移动到主作业区域F1。能够仅在希望移动的情况下将副作业窗口7自动移动到主作业区域F1。能够在不希望移动的情况下,不将副作业窗口7自动移动到主作业区域F1。
基于预先确定的优先顺位的确定基准,控制部1确定各个副作业窗口7的优先顺位。输入设备4接受确定基准的设定。使用者能够确定副作业窗口7的优先顺位的确定基准。例如,能够提高特定的软件(应用)的窗口的优先顺位。例如,能够提高使用者常用的应用的窗口的优先顺位。
输入设备4接受主作业窗口6与副作业窗口7的切换操作。控制部1使进行了切换操作的主作业窗口6从主作业区域F1消失并使其在副作业区域F2新显示。控制部1使进行了切换操作的副作业窗口7从副作业区域F2消失并使其在主作业区域F1新显示。从而能够容易地切换所期望的主作业窗口6与所期望的副作业窗口7。能够配合作业状况自由且简单地转换主作业窗口6与副作业窗口7。
输入设备4接受同步滚屏有效的多个窗口的选择。当在任意1个同步滚屏有效的窗口中进行画面的滚屏时,控制部1使同步滚屏有效的其他的窗口也向相同的方向滚屏。能够使选择的窗口进行同步滚屏。当更正或检查文件时不需要每个窗口单独滚屏。当比较文件的内容时方便。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此。在不超出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14)

1.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器;
输入设备,接受操作;以及
控制部,控制所述显示器的显示,
所述控制部将所述显示器的显示区域分割为主作业区域与副作业区域,并确定将新显示的窗口配置到所述主作业区域或所述副作业区域中的任意一个,
所述控制部以与其他的所述窗口不重合的方式,使确定配置到所述主作业区域的所述窗口作为主作业窗口在所述主作业区域内显示,并以与其他的所述窗口不重合的方式,使确定配置到所述副作业区域的所述窗口作为副作业窗口在所述副作业区域内显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设备接受所述显示区域内的所述主作业区域与所述副作业区域的位置和尺寸的设定,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显示器显示通过所述输入设备设定了位置与尺寸的所述主作业区域与所述副作业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识别与新显示的所述窗口对应的应用,并基于识别到的所述应用的种类,确定将新显示的所述窗口配置到所述主作业区域或所述副作业区域中的任意一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基于确定配置到所述副作业区域的应用的判定基准数据,确定将新显示的所述窗口配置到所述主作业区域或所述副作业区域中的任意一个,
所述输入设备接受所述判定基准数据的编辑。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主作业窗口的配置数量达到预先确定的上限值时,所述控制部确定将新显示的窗口配置到所述副作业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改变所述主作业窗口的配置数量后的所述主作业窗口的数量为1以上时,所述控制部以在所述主作业区域不产生空闲区域的方式自动调整所述主作业窗口的尺寸和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自动调整所述主作业窗口的尺寸和位置时,所述控制部按照配置的所述主作业窗口的数量均等分割所述主作业区域,并在分割后的每个区域中配置1个所述主作业窗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设备接受关闭所述窗口的操作,
当在所述主作业窗口被关闭的情况下有所述副作业窗口时,所述控制部将任意1个所述副作业窗口移动到所述主作业区域,使移动到所述主作业区域的所述副作业窗口从所述副作业区域消失。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改变所述副作业窗口的配置数量后的所述副作业窗口的数量为1以上时,所述控制部以所述副作业窗口不重合的方式自动调整所述副作业窗口的尺寸和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在所述副作业区域内显示多个所述副作业窗口时,所述控制部对每个所述副作业窗口确定优先顺位,并使所述优先顺位最高的所述副作业窗口的尺寸比其他的所述副作业窗口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设备接受所述关闭窗口的操作,
当所述主作业窗口被关闭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主作业区域内显示所述优先顺位最高的所述副作业窗口,并使移动了的所述副作业窗口从所述副作业区域消失。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设备接受当所述主作业窗口被关闭时是否移动所述副作业窗口的选择,
当选择了移动时,所述控制部将所述优先顺位最高的所述副作业窗口移动到所述主作业区域,
当选择了不移动时,即使所述主作业窗口被关闭,所述控制部也不将所述副作业窗口移动到所述主作业区域。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基于预先确定的所述优先顺位的确定基准,所述控制部确定各个所述副作业窗口的所述优先顺位,
所述输入设备接受所述确定基准的设定。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设备接受同步滚屏有效的多个所述窗口的选择,
当在任意1个所述同步滚屏有效的所述窗口中进行画面的滚屏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同步滚屏有效的其他的所述窗口也向相同的方向滚屏。
CN202010372035.3A 2019-05-10 2020-05-06 信息处理装置 Pending CN11191361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90152A JP7326856B2 (ja) 2019-05-10 2019-05-10 情報処理装置
JP2019-090152 2019-05-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13613A true CN111913613A (zh) 2020-11-10

Family

ID=730473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72035.3A Pending CN111913613A (zh) 2019-05-10 2020-05-06 信息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356253A1 (zh)
JP (1) JP7326856B2 (zh)
CN (1) CN111913613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334709A1 (en) * 2021-04-14 2022-10-20 DataChat.ai User interface for data analytics systems
TWI812275B (zh) * 2022-06-13 2023-08-1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者介面同步捲動系統及使用者介面同步捲動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94474A (ja) * 1998-12-25 2000-07-14 Toshiba Corp プラント監視制御システム
CN102109944A (zh) * 2009-12-23 2011-06-2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窗口管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
CN105378644A (zh) * 2013-05-23 2016-03-02 微软技术许可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多个显示器的用户界面元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9990087910A (ko) 1998-05-27 1999-12-27 포만 제프리 엘 관련되지않은윈도들간의연합상호작용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94474A (ja) * 1998-12-25 2000-07-14 Toshiba Corp プラント監視制御システム
CN102109944A (zh) * 2009-12-23 2011-06-2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窗口管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
CN105378644A (zh) * 2013-05-23 2016-03-02 微软技术许可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多个显示器的用户界面元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26856B2 (ja) 2023-08-16
JP2020187439A (ja) 2020-11-19
US20200356253A1 (en) 2020-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31359B2 (en) Scroll bar control
JP6025493B2 (ja) 表示処理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KR20120102262A (ko) 휴대용 단말기가 열람하는 텍스트에서 원하는 내용을 선택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9246327B (zh) 接受滚动操作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11913613A (zh) 信息处理装置
US20080301569A1 (en) Image-displaying device
US9785333B2 (en) Display device,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and display control method
US10474734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JP2012098895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02307790A (ja) オペレータにより定められる顧客ユーザー・インタフェース制御のビジテーションシーケンス
JPH05282123A (ja) 表示制御装置および表示制御方法
JP6372116B2 (ja) 表示処理装置、画面表示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
JP6742881B2 (ja) 情報処理装置と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9079324A (ja)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066877B2 (ja) 画像表示装置、画像表示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9204549A (ja) 表示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US11212400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JP669891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JP7283602B2 (ja)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JP6420799B2 (ja) 情報処理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23140981A (ja)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20194271A (ja) 表示制御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2023021738A (ja) 制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532805B2 (ja)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H06324661A (ja) 情報処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