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02758B - 驱动设备、透镜镜筒和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驱动设备、透镜镜筒和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02758B
CN111902758B CN201980021549.XA CN201980021549A CN111902758B CN 111902758 B CN111902758 B CN 111902758B CN 201980021549 A CN201980021549 A CN 201980021549A CN 111902758 B CN111902758 B CN 1119027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oke
lens
optical axis
magnets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154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02758A (zh
Inventor
田中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9027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027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027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027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03B17/14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interchangeab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41/00Propulsion systems in which a rigid body is moved along a path due to dynamo-electr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a magnetic field travelling along the path
    • H02K41/02Linear motors; Sectional motors
    • H02K41/03Synchronous motors; Motors moving step by step; Reluctance mo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小型化成像设备和设有驱动设备的透镜镜筒。本发明设置有:磁轭,其在光轴方向上延伸并沿光轴方向对具有至少一个透镜和保持该透镜的透镜保持框架的移动体施加驱动力;可动线圈,磁轭插入该可动线圈中,该可动线圈固定在移动体上并且在光轴方向上沿该磁轭可移动;以及一对磁体,位于磁轭和可动线圈的两侧。该一对磁体的与可动线圈对置的表面设置为磁通生成表面。在设置为使得其轴向匹配光轴方向的圆筒部中,移动体在圆筒部内部沿光轴方向移动。磁轭和一对磁体的配置方向被设置为圆筒部的周向。

Description

驱动设备、透镜镜筒和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将驱动力施加到包括透镜的移动体的驱动设备、成像设备和包括该驱动设备的透镜镜筒。
背景技术
在诸如摄像机和照相机之类的各种成像设备中,存在一种配置,其中提供镜透镜筒,该镜筒通过诸如透镜的成像光学系统捕获光学像,并且透镜镜筒包括沿光轴方向布置的多个透镜组。此外,还存在以下情况,成像设备没有设置透镜镜筒,并且将可拆卸地安装到成像设备的可互换透镜等用作透镜镜筒。
在这样的镜筒中,具有这样的构造,其中,包括透镜的移动体通过驱动设备的驱动力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以进行聚焦、变焦等。
作为将驱动力施加到移动体的驱动设备,有包括磁体、可动线圈和磁轭,并且在向可动线圈施加电流时将在磁路中产生的推力施加到移动体作为驱动力的驱动设备(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驱动设备具有可动线圈布置在对移动体进行引导的形成为圆轴状的引导轴的外周侧,并且磁体布置在可动线圈的外周侧的结构。
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驱动设备具有可动线圈布置在以圆轴状形成的磁轭的外周侧,并且磁体布置在可动线圈的外周侧的结构。
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驱动设备具有可动线圈布置在磁轭的外周侧,并且一对磁体布置在磁轭和可动线圈的相对侧上的结构。
引文清单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许公开No.H04-30506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特许公开No.H07-170710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申请特许公开No.2006-14514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驱动设备分别具有将可动线圈布置在引导轴或磁轭的外周侧,并且将磁体进一步布置在可动线圈的外周侧的结构,使得尺寸倾向于在径向方向上增大,在成像设备和布置有该驱动设备的透镜镜筒中用于驱动设备的布置空间增大,并且存在透镜镜筒和成像设备的尺寸增加的可能。
另外,在专利文献3记载的驱动设备中,为了增加驱动力而增加了中心磁轭的厚度;然而,通过增加中心磁轭的厚度,驱动设备的尺寸也增加了,并且有可能妨碍透镜镜筒和成像设备的小型化。
因此,本技术的驱动设备、透镜镜筒和成像设备旨在克服上述问题,并实现成像设备和具有驱动设备的透镜镜筒的小型化。
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先,根据本技术的对包括至少一个透镜和保持该透镜的透镜保持框架的移动体施加在光轴方向上的驱动力的驱动设备包括:磁轭,在光轴方向上延伸;可动线圈,所述磁轭插入该可动线圈中,所述可动线圈固定在移动体上,并且沿所述磁轭在光轴方向上可移动;以及一对磁体,分别位于磁轭和可动线圈的两侧,其中所述一对磁体的与可动线圈对置的表面分别是磁通生成表面,移动体相对于以光轴方向为轴方向的圆筒部在圆筒部内沿光轴方向移动,并且所述磁轭和一对磁体的排列方向是圆筒部的周向。
结果,移动体在圆筒部内沿光轴方向移动,并且磁轭和一对磁体在圆筒部的周向上布置。
第二,在上述驱动设备中,期望的是,圆筒部形成为大致圆筒状。
结果,磁轭和一对磁体在周向上并排设置。
第三,在上述驱动设备中,期望的是,当沿透镜的径向方向在磁通生成表面的透镜一侧上的一端是内端,而在与透镜相对的一侧上的一端是外端时,一对磁体的磁通生成表面中的内端之间的距离小于外端之间的距离。
结果,这对磁体不彼此平行定位,并且磁体的端部不太可能从圆筒部的外周向外突出。
第四,在上述驱动设备中,期望的是,磁通生成表面基本平行于包括光轴的虚拟平面。
结果,磁体的端部更不可能从圆筒部的外周向外突出。
第五,在上述驱动设备中,期望的是,所述磁轭、所述可动线圈以及所述一对磁体位于圆筒部的内部空间的外周部。
结果,磁轭、可动线圈和一对磁体被定位成靠近圆筒部的内周面。
第六,在上述驱动设备中,期望的是,在围绕可动线圈的位置配置有框状的外磁轭,所述外磁轭包括彼此平行设置的一对侧磁轭部和彼此平行定位的一对下磁轭部,所述磁体分别附接到所述一对侧磁轭部,并且所述磁轭的光轴方向的两端分别附接到所述一对下磁轭部。
结果,磁体和附接有磁轭的外磁轭布置在围绕可动线圈的位置处。
第七,在上述驱动设备中,期望的是,垂直于磁轭的光轴的横截面的最大面积大于或等于一对磁体中的磁通生成表面的总面积的5%。
结果,在磁体和磁轭之间的关系中不太可能出现磁饱和,并且抑制了在磁路中产生的推力的减小。
第八,在上述驱动设备中,期望的是,在与磁轭的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圆形。
结果,可以在减小磁轭的外形的同时增大与光轴正交的截面的面积。
第九,在上述驱动设备中,期望可动线圈形成为圆筒状。
结果,可以增加匝数,同时减小可动线圈的外形。
第十,在上述驱动设备中,期望透镜保持框架设置有固定部,可动线圈通过粘接固定在该固定部上,并且固定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一对磁体与可动线圈之间的空间中。
结果,可以有效地利用用于填充粘结剂的空间。
第十一,在上述驱动设备中,希望设置有多个固定部,并且多个固定部设置在可动线圈的周向上大致相等间隔的位置处。
结果,可动线圈相对于透镜保持框架的固定位置在周向上分布并定位。
第十二,在上述驱动设备中,期望磁通生成表面沿着可动线圈的外周表面形成为弧形表面。
结果,在可动线圈的周向上减小了磁通生成表面与可动线圈的外周表面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了磁通密度。
第十三,根据本技术的透镜镜筒包括:其轴向为光轴方向的圆筒部;包括至少一个透镜和保持该透镜的透镜保持框架的移动体,并且移动体在圆筒部内沿光轴方向移动;以及驱动设备,其施加用于使移动体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驱动力,其中所述驱动设备包括:沿光轴方向延伸的磁轭;可动线圈,磁轭插入该可动线圈中,所述可动线圈固定在移动体上,并且沿该磁轭在光轴方向上可移动;以及分别位于磁轭和可动线圈的两侧的一对磁体,所述一对磁体的与可动线圈对置的表面分别是磁通生成表面,并且磁轭和一对磁体的排列方向是圆筒部的周向。
结果,移动体在圆筒部内沿光轴方向移动,并且磁轭和一对磁体在圆筒部的周向上布置。
第十四,在上述的透镜镜筒中,期望设置有两个所述驱动设备,并且所述两个驱动设备位于隔着所述透镜的大致相对侧。
结果,在移动体中不太可能出现不必要的力矩。
第十五,在上述的镜筒中,期望设有在光轴方向上引导移动体的两个引导轴,并且所述两个引导轴位于隔着所述透镜的大致相对侧。
结果,移动体受到分别位于隔着透镜的大致相对侧的两个引导轴的引导,并沿光轴方向移动,从而使可动线圈的内周表面难以接触磁轭的外周表面。
第十六,在上述的透镜镜筒中,优选的是,所述引导轴中的一个、所述驱动设备中的一个、所述引导轴中的另一个以及所述驱动设备中的另一个依次布置在周向上基本相等的间隔的位置处。
结果,驱动设备分别位于隔着透镜的大致相对侧,并且引导轴之一和另一个引导轴沿周向位于驱动设备之间。
第十七,根据本技术的成像设备包括:捕获光学像的透镜镜筒和将捕获的光学像转换为电信号的成像元件,其中所述透镜镜筒包括:其轴向为光轴方向的圆筒部;包括至少一个透镜和保持该透镜的透镜保持框架的移动体,所述移动体在圆筒部内沿光轴方向移动;以及驱动设备,其施加用于使移动体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驱动力,所述驱动设备包括:沿光轴方向延伸的磁轭;可动线圈,所述磁轭插入该可动线圈中,并且所述可动线圈固定在移动体上并且沿该磁轭在光轴方向上可移动;以及分别位于所述磁轭和可动线圈两侧的一对磁体,所述一对磁体的与可动线圈对置的表面分别是磁通生成表面,并且所述磁轭和一对磁体的排列方向是圆筒部的周向。
结果,移动体在圆筒部内沿光轴方向移动,并且磁轭和一对磁体在圆筒部的周向上布置。
第十八,在上述成像设备中,期望设置有两个所述驱动设备,并且所述两个驱动设备位于隔着所述透镜的大致相对侧。
结果,在移动体中不太可能出现不必要的力矩。
第十九,在上述成像设备中,期望设有在光轴方向上引导移动体的两个引导轴,并且所述两个引导轴分别位于隔着所述透镜的大致相对侧。
结果,移动体受到分别位于隔着透镜的大致相对侧的两个引导轴的引导,并沿光轴方向移动,从而使可动线圈的内周表面不太可能接触磁轭的外周表面。
第二十,在上述成像设备中,期望的是,所述引导轴中的一个、所述驱动设备中的一个、所述引导轴中的另一个以及所述驱动设备中的另一个依次布置在周向上基本相等的间隔的位置处。
结果,驱动设备分别位于隔着透镜的大致相对侧,并且引导轴之一和另一个引导轴沿周向位于驱动设备之间。
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技术,移动体在圆筒部内沿光轴方向移动,并且磁轭和一对磁体沿圆筒部的周向布置,从而可以有效地利用驱动设备在保持体中的布置空间,并且可以实现成像设备和设置有该驱动设备的透镜镜筒的小型化。
注意,说明书中描述的有益效果仅是示例,并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不限于它们,并且可以包括其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与图2至10一起示出了本技术的驱动设备、透镜镜筒和成像设备的实施例,并且图1是分别示出了透镜镜筒和设备主体的成像设备的透视图。
图2是透镜镜筒的透视图,其中以截面图示出了其一部分。
图3是透镜镜筒的水平截面图。
图4是透镜镜筒的垂直截面图。
图5是示出透镜保持框架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6是示出圆筒部与磁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概念图。
图7是示出其中磁体的磁通生成表面位于包括光轴的平面上的示例的概念图。
图8是示出使用磁体的示例的概念图,每个磁体具有以弧形表面形成的磁通生成表面。
图9是示出在将保持体形成为非圆形的情况下的驱动设备的配置结构的示例的概念图。
图10是成像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用于实施本技术的模式。
在以下描述的实施例中,本技术的成像设备被应用于照相机(still camera),本技术的透镜镜筒被应用于可拆卸地安装到照相机的设备主体的可互换透镜,以及本技术的驱动设备应用于布置在透镜镜筒中的驱动设备。
注意,本技术的应用范围不限于照相机、可拆卸地安装到照相机的设备主体的可互换透镜以及布置在可互换透镜中的驱动设备。本技术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例如结合在作为成像设备的摄像机或其他装备中的各种成像设备,包括在这些成像设备中提供的透镜组等的透镜镜筒,以及布置在这些各种成像设备中提供的透镜镜筒中的驱动设备。
在下面的描述中,前、后、上、下、右、左方向将被指示为在通过照相机成像期间从拍摄者看到的方向。因此,被摄体侧在前,摄影者侧在后。
注意,以下指示的前、后、上、下、右和左方向是为了便于描述,并且这些方向不是对本技术的实现的限制。
此外,以下描述的透镜组可以是包括一个或多个透镜的透镜组,并且还可以包括其他光学元件,例如具有一个或多个透镜的光圈和虹膜。
<成像设备的配置>
成像设备100包括设备主体200和透镜镜筒1(见图1)。透镜镜筒1例如是可拆装到设备主体200的可更换镜头。注意,本技术还可以应用于透镜镜筒具有与透镜镜筒1的内部结构相似的结构的透镜镜筒被结合在设备主体内的类型,或者其中透镜镜筒从设备主体突出或容纳在设备主体中的可伸缩类型。
在设备主体200中,所需的单元布置在外壳201的内部和外部。
各种操作单元202、202、···布置在例如外壳201的上表面、后表面等上。作为操作单元202、202、···,例如,提供电源按钮、快门按钮、变焦旋钮、模式切换旋钮等。
显示器(显示单元)(未示出)布置在外壳201的后表面上。
在外壳201的前表面上形成有圆形的开口201a,并且开口201a周围的部分设置为用于安装透镜镜筒1的安装单元203。
诸如电荷耦合器件(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的成像元件204布置在外壳201内部,并且成像元件204位于开口201a的后面。
<透镜镜筒的配置>
透镜镜筒1包括:外筒2,其具有大致圆筒状,并且其轴向方向是前后方向;以及所需的单元,其安装或支撑在外筒2的内部和外部(见图1)。
在透镜镜筒1的后端,例如,提供了透镜镜座3,该透镜镜座3刺刀式地耦合到设备主体200的镜座单元203。透镜镜筒1设有操作环4、4,其用作变焦环和聚焦环。操作环4、4被旋转地操作,由此执行手动变焦和手动聚焦。
透镜镜筒1包括例如多个透镜组5,5,···。注意,图1仅示出了最前面的透镜组5。透镜组5,5,···在光轴方向(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并且包括在光轴方向可移动的可移动组和在光轴方向上不可移动的固定组。透镜组5,5,···中的一个透镜组5被设置为聚焦透镜组,该聚焦透镜组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以执行聚焦(参见图2至图4)。
在外筒2的内部配置有保持体6。保持体6包括:圆筒部7,其具有大致圆筒状,其轴向为前后方向;以及环形部8,其具有大致环状并固定到圆筒部7。
向内突出的第一支撑突起7a设置在圆筒部7的后端。向内突出的第二支撑突起7b设置在圆筒部7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分。第一支撑突起7a和第二支撑突起7b分别设置在隔着圆筒部7的中心轴线大致彼此相对的位置。圆筒部7形成有向内开口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脱离凹部7c,并且脱离凹部7c形成在与第一支撑突起7a连续的位置。向内和向前开口的布置凹部7d,7d形成在圆筒部7的大致前半部中,并且布置的凹部7d,7d分别位于横跨圆筒部7的中心轴线的大致相对侧。传感器布置孔7e,7e分别形成在圆筒部7中的隔着中心轴线大致彼此相对的位置处。
环形部8形成有至少向后开口的第一安装孔8a和第二安装孔8b。第一安装孔8a和第二安装孔8b分别位于横跨环形部8的中心轴线的大致相对侧。在环形部8中形成有向内和向后开口的脱离凹槽8c,该脱离凹槽8c位于第一安装孔8a附近。
环形部8安装在圆筒部7的前端。在环形部8安装在圆筒部的情况下,形成于环形部8中的脱离凹部8c和形成于圆筒状中的脱离凹部7c在前后是连续的(见图3)。
第一轴承盖9,9分别插入并固定在圆筒部7的第一支撑突起7a和环形部8的第一支撑孔8a中。第二轴承盖10,10分别插入并固定在圆筒部7的第二支撑突起7b和环形部8的第二支撑孔8b中。
第一引导轴11的轴向两端插入并固定在第一轴承盖9,9中。第二引导轴12的轴向两端插入并固定在第二轴承盖10,10中。
移动体13由第一引导轴11和第二引导轴12可滑动地支撑,并且移动体13由第一引导轴11和第二引导轴12引导并且在光轴方向上可移动(参见图3和图4)。
移动体13包括透镜组5和透镜保持框架14,并且透镜组5由透镜保持框架14保持。移动体13的透镜组5例如是上述的聚焦透镜组。移动体13的透镜组5包括一个或多个透镜。注意,移动体13的透镜组5可以是另一个可移动组,例如沿光轴方向移动以进行变焦的变焦透镜组。
透镜保持框架14包括环状的透镜保持部15,从透镜保持部15突出的突出部16以及从透镜保持部15分别沿大致相反的方向突出的臂部17,17。
突出部16从透镜保持部15的外周部向前和向后突出,并且将前端和后端分别设置为第一被引导部16a,16a。第一引导轴11插入穿过第一被引导部16a,16a。
透镜保持部15的一部分被设置为第二被引导部15a,15a,并且第二被引导部15a,15a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开。第二引导轴12插入穿过第二被引导部15a,15a。
如上所述,通过将第一引导轴11插入穿过第一被引导部16a,16a,将第二引导轴12插入穿过第二被引导部15a,15a,从而移动体13由第一引导轴11和第二引导轴12支撑并沿光轴方向可移动。
在移动体13由第一引导轴11和第二引导轴12支撑的状态下,包括第一被引导部16a,16a的突出部16的一部分插入到分别形成于圆筒部7和环形部8中的脱离凹部7c,8c中(见图3和4)。在圆筒部7和环形部8中,未形成布置凹部7d,7d和凹部7c,8c的部分的厚度大致恒定,并且比形成有布置凹部7d,7d和脱离凹槽7c,8c的部分的厚度更厚。
臂部17,17从透镜保持部15向外突出,并且分别设置在隔着透镜组5的中心轴大致彼此相对的位置。
臂部17包括环状的插入部18以及从该插入部18的外周部向后方突出的固定部19,19(参照图5)。固定部19,19在周向上彼此分开地设置,并且固定部19不存在于臂部17中距透镜保持部15最远的位置。固定部19形成有在插入部18的中心方向上向后方开口的粘接剂凹部19a。
在透镜保持部15中,臂部分17,17从其突出的部分被设置为接收部20,20(见图4和5)。接收部20形成为与插入部18的外周部的一部分连续的弧形,并且后端设置为固定部21。因此,固定部21位于固定部19,19的后方。固定部21形成有在插入部18的中心方向上且向后方开口的粘接剂凹部21a。
固定部19,19和固定部21在周向上以大致相等的间隔彼此分开地定位。
检测磁体22,22附接到透镜保持部15的外周部(参照图2和图4)。检测磁体22,22分别位于隔着透镜组5的中心轴线的大致相对侧,并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形状。
磁传感器23,23分别布置在检测磁体22,22对置的位置。磁传感器23,23在其至少一部分分别插入到传感器布置孔7e,7e中的状态下附接到圆筒部7。磁传感器23安装在电路板24上。
磁传感器23,23具有检测当移动体13沿光轴方向移动时改变的检测磁体22,22的磁场强度,并指定移动体13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的功能。
注意,在上文中,描述了其中布置两个磁传感器23,23和两个检测磁体22,22的示例;但是,设置的磁传感器23和检测磁体22的数量可以是任意的,只要他们是相同数量。
驱动设备25,25附接到保持体6的环形部8上(见图2至4)。驱动设备25包括外磁轭26、磁轭27、可动线圈28以及磁体29,29。
外磁轭26具有框架形状,其中一对侧磁轭部30,30和一对底磁轭部31,31耦接在一起。侧磁轭部30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的板状。底磁轭部31形成为以中等弧状弯曲且在环形部8的周向上延伸的板状。在外磁轭26中,侧磁轭部30,30的上端和下端以及底磁轭部31,31的左右两端耦接在一起。注意,如上所述,在外磁轭26中,侧磁轭部30,30和底磁轭部31,31可以形成为单独的构件,或者它们中的一些或全部可以整体地形成在一起。
磁轭27形成为圆轴状,其轴向为前后方向。因此,磁轭27形成为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圆形截面。磁轭27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耦接到底磁轭部31,31的中心部分,并位于侧磁轭部30,30之间。磁轭27插入穿过透镜保持框架14中的臂部17的插入部18。注意,磁轭27可以形成为部分地具有腔。
可动线圈28形成为圆筒状。可动线圈28的内径比磁轭27的外径稍大,并且磁轭27穿过可动线圈28插入。在前端面与透镜保持框架14中的臂部17的后表面接触的状态下,可动线圈28通过粘接固定在固定部19,19,21上。可动线圈28通过分别用粘接剂50,50,50填充固定部19,19,21的粘结剂凹部19a,19a,21a而固定到臂部17上。因此,移动体13和可动线圈28在光轴方向上一起移动。
在可动线圈28中,前端固定到固定部19,19,并且后端固定到固定部21。因此,可动线圈28的前端和后端固定到固定部19,19,21,从而可以确保可动线圈28到透镜保持框架14的稳定且牢固的固定状态。注意,在外周表面与接收部20,20的外表面进行表面接触的状态,可动线圈28也可以通过粘结而固定到接收部20,20。
如上所述,由于可动线圈28形成为圆筒状,并且位于可动线圈28的两侧的磁体29,29形成为平板状,因此在磁体29,29与可动线圈28之间形成空间,并且固定部19,19,2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该空间中。
因此,可以有效地利用用于填充粘结剂50,50,50的空间,并且可动线圈28可以固定到透镜保持框架14而不会增加驱动设备25的尺寸。
此外,由于将固定部19,19,21设置在可动线圈28的周向上大致相等间隔的位置,因此可动线圈28相对于透镜保持框架14的固定位置被分布定位在周向上,并且能够确保可动线圈28相对于透镜保持框架14的稳定且牢固的固定状态。
磁体29,29形成为长边方向为前后方向的矩形板状,并分别固定在与侧磁轭部30,30的可动线圈28侧对置的面上。磁体29,29的彼此对置的侧的表面分别是磁通生成表面29a,29a,并且磁通生成表面29a,29a定位成与可动线圈28和磁轭27对置。
在如上所述构造的驱动设备25中,推力是由从磁体29,29的磁通生成表面29a,29a产生的磁通和流过可动线圈28的电流产生的,并且所产生的推力被施加至可动线圈28作为驱动力,并且可动线圈28和移动体13在与流过可动线圈28的电流的方向对应的方向上一体地移动。这时,由于移动体13的透镜保持框架14由第一引导轴11和第二引导轴12引导,可动线圈28和移动体13在圆筒部7的内部空间中根据流过可动线圈28的电流的方向在光轴方向上向前或向后移动。
驱动设备25,25以分别部分插入圆筒部7的布置凹部7d,7d的状态安装于环形部8的背面。在驱动设备25中,下磁轭部31之一通过粘接等附接在环形部8上。
在驱动设备25附接到环形部8的状态下,形成为弧形的底磁轭部31沿着环形部8的外周缘定位,并且磁体29,29在圆筒部7的周向上彼此分开。因此,磁轭27与一对磁体29,29的布置方向为圆筒部7的周向S(参照图4)。
如上所述,在驱动设备25中,底磁轭部31,31形成为适度弯曲的形状,并且在安装于侧磁轭部30,30的磁体29,29的磁通生成表面29a,29a上,随着透镜组5的接近,前端(内端)之间的距离H1小于后端(外端)之间的距离H2,并且磁通生成表面29a,29a之间的距离H变小(参见图6)。
另一方面,例如,在磁通生成表面29a,29a彼此平行定位的情况下,如图6中的虚线所示,侧磁轭部30,30中在圆筒部7的外周侧的端部30a,30a,底磁轭部31,31中在圆筒部7的外周侧的端部31a,31a容易地从圆筒部7的外周向外侧突出,为此,必须增加圆筒部7的外径。
因此,如在驱动设备25中那样,磁通生成表面29a,29a的内端之间的距离H1小于外端之间的距离H2,从而侧磁轭部30,30和底磁轭部31,31难以从圆筒部7的外周向外突出,因此可以降低圆筒部7的外径。
驱动设备25,25分别位于透镜组5的中心轴的相对侧,并沿周向位于第一引导轴11与第二引导轴12之间。此时,驱动设备25,25、第一引导轴11和第二引导轴12存在于周向上大致相等间隔的位置。
<结论>
如上所述,一对磁体29,29的与可动线圈28对置的表面分别是磁通生成表面29a,29a,移动体13在圆筒部7内部相对于圆筒部7在光轴方向上移动,圆筒部7的轴向为光轴方向,磁轭27与磁体29,29的布置方向为圆筒部7的周向。
因此,移动体13在圆筒部7内沿光轴方向移动,并且磁轭27和一对磁体29,29在圆筒部7的周向上排列,从而能够有效地利用在保持体6中用于驱动设备25,25的布置空间,驱动设备25,25被有效地布置在有限的空间中,并且可以实现成像设备100和具有驱动设备25,25的透镜镜筒1的小型化。
此外,磁轭27与磁体29,29的排列方向是圆筒部7的周向,因此,能够容易地将透镜保持框架14的臂部17插入磁体29,29之间,并且可动线圈28可以容易地固定到臂部17,从而可以简化包括臂部17的透镜保持框架14的形状,并且可以简化透镜镜筒1的结构并减少制造成本。
另外,磁体29,29在周向上位于可动线圈28的两侧,因此与例如在可动线圈28的外周侧配置有圆筒状的磁体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驱动设备25在圆筒部7的径向R(参照图4)上小型化,并且能够在径向上小型化透镜镜筒1。
特别地,即使增加磁体29,29的厚度,也可以在不增加圆筒部7的径向尺寸的情况下增加磁通密度,并且可以改善用于可动线圈28的驱动力而不增大透镜镜筒1的径向尺寸。
另外,由于圆筒部7形成为圆筒状,因此,磁轭27和一对磁体29,29的布置方向为形成为圆筒状的圆筒部7的周向,因此,磁轭27与一对磁体29,29在周向上并排设置,并且相对于用于驱动设备25,25的布置空间,可以实现空间效率的提高。
另外,在磁体29,29的磁通生成表面29a,29a中,内端之间的距离H1小于外端之间的距离H2。
因此,磁体29,29不彼此平行定位,并且侧磁轭部30,30和底磁轭部31,31不太可能从圆筒部7的外周向外突出,从而可以减小圆筒部7的外径,并且可以小型化圆筒部7的外形。
特别地,期望使磁通生成表面29a,29a位于包括光轴P(透镜的中心轴)的平面Q上或通过使距离H1小于距离H2而基本上平行于平面Q(见图7)。利用该构造,侧磁轭部30,30和底磁轭部31,31更不可能从圆筒部7的外周向外突出,从而可以通过增加磁体29,29的厚度来增加磁通密度,同时实现圆筒部7的外形的小型化。
如上所述,由于可以增加与磁体29,29相关的磁通密度,因此可以在不将磁体布置在磁轭27周围的整个区域的情况下获得足够的推力,并且可以在确保可动线圈28具有足够的驱动力的同时实现驱动设备25的小型化。
但是,在磁通生成表面29a,29a位于包含光轴P的平面Q上或大致平行于平面Q的情况下,磁通生成表面29a,29a彼此的倾斜角度有可能增加、漏磁通增加并且产生的推力减小。因此,考虑到小型化圆筒部7的外形和产生的推力的大小,期望将磁通生成表面29a,29a的方向设置在最佳方向。
注意,在透镜镜筒1中,由于磁轭27形成为圆轴状并且可动线圈28形成为圆筒状,所以即使磁通生成表面29a,29a的方向改变,也不必改变磁轭27和可动线圈28的形状,可以实现设计的简化。
另外,在驱动设备25中,磁轭27、可动线圈28以及一对磁体29,29位于圆筒部7的内部空间的外周部。
因此,磁轭27,可动线圈28以及一对磁体29,29位于靠近圆筒部7的内周面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与移动体13和驱动设备25在圆筒部7内部的布置空间相关的空间效率。
另外,在围绕可动线圈28的位置设置有框状的外磁轭26,该外磁轭26包括彼此平行地定位的一对底磁轭部31,31和彼此平行地定位的一对侧磁轭部30,30,磁体29,29分别附接到侧磁轭部30,30,并且磁轭27的两端分别附接到底磁轭部31,31。
因此,磁体29,29和附接有磁轭27的外磁轭26布置在围绕可动线圈28的位置处,从而可以确保对移动体13的大驱动力。
此外,可动线圈28形成为圆筒形,并且将侧磁轭部30,30定位在可动线圈28的两侧,从而使与磁体29,29和磁轭27之间存在的磁场交叉的线圈28的存在率增加,可以确保施加到可动线圈28的较大驱动力。
在诸如驱动设备25的构造中,磁体29,29的磁通生成表面29a,29a的总面积与磁体29,29的磁通密度的乘积大约是流入磁轭27的总磁通量,通过将总磁通量除以与磁轭27的光轴正交的横截面的面积,可以得到磁轭27内的大致磁通密度。因此,为了抑制驱动设备25的磁路中的磁饱和,期望与磁轭27的光轴正交的截面的最大面积具有相对于磁通生成表面29a,29a的总面积的特定尺寸或更大尺寸。
在驱动设备25中,磁轭27的与光轴正交的截面的最大面积大于或等于磁通生成表面29a,29a的总面积的5%。即,磁轭27的圆形的截面面积大于或等于两个磁通生成表面29a,29a的总面积的5%。
通过使磁轭27和磁体29,29具有这样的关系,在磁体29,29与磁轭27之间的关系中不易产生磁饱和,抑制了磁路中产生的推力的降低,并且可以确保用于移动体13的足够的驱动力。
此外,由于磁轭27的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圆形,因此能够在减小磁轭27的外形时增加与光轴正交的截面的面积,不易产生磁饱和,并且在实现驱动设备25的小型化的同时能够实现驱动效率的提高。
另外,由于可动线圈28形成为圆筒状,因此能够在减小可动线圈28的外形的同时增加匝数,并且可以实现驱动效率的提高,同时进一步实现驱动设备25的小型化。
另外,通过将磁轭27形成为圆轴状并将可动线圈28形成为圆筒状,能够在与透镜组5和透镜镜筒1的其他部件的位置关系中容易地调整磁体29,29相对于磁轭27和可动线圈28的方向,并且可以实现设计自由度的提高和透镜镜筒1的小型化。
另外,在保持体6上形成有布置凹部7d,7d和脱离凹部7c,8c,在该布置凹部7d,7d中布置有驱动设备25,25的部分,在该脱离凹部7c,8c中布置有突出部16的一部分,并且在圆筒部7和环形部8中,未形成布置凹部7d,7d和脱离凹部7c,8c的部分的厚度厚于形成有布置凹部7d,7d和脱离凹部7c,8c的部分的厚度。
因此,可以在确保保持体6的足够强度的同时减小保持体6的外径,并且可以确保透镜镜筒1的高强度并实现小型化。
此外,透镜镜筒1设置有两个驱动设备25,25,并且驱动设备25,25分别位于隔着透镜组5的大致相对侧。
因此,驱动设备25,25分别位于透镜组5的两侧,从而在移动体13中不太可能产生不必要的力矩,并且移动体13可以在光轴方向上平滑地移动。
注意,在透镜镜筒1中,驱动设备25,25中的总推力的产生点与移动体13的重心大致重合,从而在移动体13中几乎不产生不必要的力矩,并且能够使移动体13在光轴方向上更平滑地移动。
另外,设置有在光轴方向上引导移动体13的第一引导轴11和第二引导轴12,第一引导轴11和第二引导轴12分别位于隔着透镜组5的大致相对侧。
因此,通过分别位于隔着透镜组5的大致相对侧的第一引导轴11和第二引导轴12的引导,使移动体13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从而使可动线圈28的内周表面当移动体13移动时与磁轭27的外周表面接触的可能性较小,并且可以使移动体13在光轴方向上平滑地移动,同时确保在与透镜组5的光轴正交的方向上的高定位精度。
此外,第一引导轴11、驱动设备25中的一个、第二引导轴12和驱动设备25中的另一个依次布置在周向上基本相等的间隔的位置处。
因此,驱动设备25,25分别位于隔着透镜组5的大致相对侧,并且第一引导轴11和第二引导轴12在周向上位于驱动设备25,25之间,使得移动体13可以在光轴方向上更平滑地移动。
注意,在透镜镜筒1中,第一引导轴11和第二引导轴12可以布置在周向上的任何位置,例如,第一引导轴11和第二引导轴12可以布置在周向上并排的位置。
此外,类似地,驱动设备25,25可以布置在周向上的任何位置,例如,驱动设备25,25可以布置在周向上并排的位置。
<其他>
以上,以形成为平板状的磁体29,29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例如,可以使用沿可动线圈28以弧形形成的磁体29A,29A(见图8)。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形成为弧形的磁体29A,29A(见图8)。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具有弧形的侧磁轭部30A,30A或具有其他形状的侧磁轭。
通过使用沿着可动线圈28形成为弧形的磁体29A,29A,磁通生成表面29b,29b与可动线圈28的外周表面之间的距离在可动线圈28的周向上减小,由此,磁通密度提高,并且可以实现可动线圈28的驱动力的提高。
然而,具有平坦形状的磁体29,29易于模制,具有高批量生产性并且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并且期望的是,考虑制造成本和必要的驱动力来确定使用磁体29还是使用磁体29A。。
另外,在上述描述中,以驱动设备25,25配置于外形为圆形的圆筒部7的内部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圆筒部7的外形可以为非圆形,例如,其外形可以为椭圆形、矩形、大致矩形等(参照图9)。
如上所述,即使在圆筒部7为非圆形的情况下,在驱动设备25中,磁轭27和一对磁体29,29也沿着圆筒部7的周向S布置。此外,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实现驱动设备25,25的布置空间的有效利用,在有限的空间内高效地布置驱动设备25,25,从而可以实现成像设备100和设有驱动设备25,25的透镜镜筒1的小型化。
另外,在上述描述中,以磁轭27形成为圆轴状,可动线圈28形成为圆筒状为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磁轭27的外形可以是非圆形,例如,该外形可以是椭圆形、矩形、大致矩形等。根据磁轭27的形状,可动线圈28也可以形成为非圆筒状。
然而,当磁轭27具有大致矩形的形状时,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在确定磁轭27和可动线圈30的截面形状时,期望考虑制造成本和必要的驱动力来确定形状。
<成像设备的一个实施例>
在下文中,将描述本技术的成像设备的实施例的配置示例(参见图10)。
成像设备100包括具有将捕获的光转换成电信号的光电转换功能的成像元件204,进行信号处理(例如,对成像的图像信号进行模数转换)的相机信号处理单元81以及对图像信号执行记录/再现处理的图像处理单元82。此外,成像设备100包括显示成像的图像等的显示单元83,将图像信号写入存储器88以及从存储器88读取图像信号的读/写器(R/W)84,控制整个成像设备100的中央处理单元(CPU)85,诸如由用户操作以执行所需操作的各种开关的输入单元86(操作单元202),以及控制透镜组(可动组)5的驱动的透镜驱动控制单元87。
相机信号处理单元81执行各种类型的信号处理,诸如将来自成像元件204的输出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降噪,图像质量校正,转换为亮度和色差信号。
图像处理单元82基于预定图像数据格式执行图像信号的压缩编码处理和解压缩解码处理,诸如分辨率的数据规格的转换处理等。
显示单元83具有显示各种数据(诸如相对于输入单元86的用户的操作状态)以及成像的图像的功能。
R/W 84将由图像处理单元82编码的图像数据写入存储器88,并读取记录在存储器88中的图像数据。
CPU 85用作控制处理单元,该控制处理单元控制设置在成像设备100中的电路块,并且基于来自输入单元86的指令输入信号等来控制电路块。
输入单元86将与用户的操作相对应的指令输入信号输出到CPU 85。
镜头驱动控制单元87基于来自CPU 85的控制信号来控制驱动透镜组5,5,···的发动机等(未示出)。
存储器88例如是可拆卸至与R/W 84连接的插槽的半导体存储器。注意,存储器88可被结合在成像设备100内部而不是可拆卸至插槽。
在下文中,将描述成像设备100的操作。
在成像的待机状态下,在CPU 85的控制下,成像的图像信号经由相机信号处理单元81输出到显示单元83,并通过图像显示为相机。此外,当从输入单元86输入用于变焦的指令输入信号时,CPU 85将控制信号输出到镜头驱动控制单元87,并且在镜头驱动控制单元87的控制的基础上移动预定透镜组5。
当根据来自输入单元86的指令输入信号执行成像时,成像的图像信号从相机信号处理单元81输出到图像处理单元82,以进行压缩编码处理,并且转换为预定数据格式的数字数据。转换后的数据输出到R/W 84并写入存储器88。
通过镜头驱动控制单元87基于来自CPU 85的控制信号移动预定透镜组5来执行聚焦。
在记录在存储器88中的图像数据被再现的情况下,响应于输入单元86上的操作,由R/W 84从存储器88中读取预定的图像数据,通过图像处理单元82执行解压缩解码处理,然后将再现的图像信号输出到显示单元83,并显示再现的图像。
注意,在本技术中,“成像”是指仅包括从用于通过成像元件204将捕获的光转换成电信号的光电转换处理到诸如以下的处理的一系列处理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处理:来自成像元件204的输出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降噪、图像质量校正、相机信号处理单元81进行的到亮度和色差信号的转换、基于预定的图像数据格式和数据规格的转换处理(诸如图像处理单元82的分辨率)的图像信号的压缩编码处理和解压缩解码处理、以及通过R/W 84进行的图像信号在存储器88中的写入处理。
即,“成像”可以仅指代用于通过成像元件204将捕获的光转换成电信号的光电转换处理,或者可以指代从用于通过成像元件204将捕获的光转换成电信号的光电转换处理到诸如将来自成像元件204的输出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降噪、图像质量校正、由相机信号处理单元81转换为亮度和色差信号的处理,或者可以指代从用于通过成像元件204将捕获的光转换成电信号的光电转换处理,通过诸如将来自成像元件204的输出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降噪、图像质量校正、通过相机信号处理单元81转换成亮度和色差信号之类的处理,到基于预定的图像数据格式和数据规格的转换处理(诸如图像处理单元82的分辨率)的图像信号的压缩编码处理和解压缩解码处理,或者可以指从用于通过成像元件204将捕获的光转换为电信号的光电转换处理,通过诸如将来自成像元件204的输出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降噪、图像质量校正、由相机信号处理单元81转换为亮度和色差信号以及基于预定图像数据格式和数据规格的转换处理(诸如图像处理单元82的分辨率)的图像信号的压缩编码处理和解压缩解码处理的处理,或者可以指代直到通过R/W 84将图像信号写入存储器88的处理。在上述处理中,可以适当地改变每个处理的顺序。
此外,在本技术中,透镜镜筒1和成像设备100可包括执行上述处理的成像元件204、相机信号处理单元81、图像处理单元82和R/W 84的仅一部分或全部。
此外,透镜镜筒1可以包括成像元件204、相机信号处理单元81、图像处理单元82和R/W 84的一部分,并且设备主体200可以包括其余部分。
<本技术>
本技术还可以如下配置。
(1)一种驱动设备,对包括至少一个透镜和保持该透镜的透镜保持框架的移动体施加在光轴方向上的驱动力,包括:
磁轭,沿光轴方向延伸;
可动线圈,所述磁轭插入该可动线圈中,所述可动线圈固定在移动体上,并且沿所述磁轭在光轴方向上可移动;以及
一对磁体,分别位于磁轭和可动线圈的两侧,其中
所述一对磁体的与可动线圈对置的表面分别是磁通生成表面,
移动体相对于以光轴方向为轴方向的圆筒部在圆筒部内沿光轴方向移动,并且
所述磁轭和一对磁体的排列方向是圆筒部的周向。
(2)根据(1)的驱动设备,其中圆筒部形成为大致圆筒状。
(3)根据(2)所述的驱动设备,其中当沿透镜的径向方向在磁通生成表面的透镜一侧上的一端是内端,而在与透镜相对的一侧上的一端是外端时,一对磁体的磁通生成表面中的内端之间的距离小于外端之间的距离。
(4)根据(1)或(2)所述的驱动设备,磁通生成表面基本平行于包括光轴的虚拟平面。
(5)根据(1)-(4)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设备,其中,所述磁轭、所述可动线圈以及所述一对磁体位于圆筒部的内部空间的外周部。
(6)根据(1)-(5)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设备,其中,在围绕可动线圈的位置配置有框状的外磁轭,所述外磁轭包括彼此平行设置的一对侧磁轭部和彼此平行定位的一对下磁轭部,所述磁体分别附接到所述一对侧磁轭部,并且所述磁轭的光轴方向的两端分别附接到所述一对下磁轭部。
(7)根据(1)-(6)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设备,其中,垂直于磁轭的光轴的横截面的最大面积大于或等于一对磁体中的磁通生成表面的总面积的5%。
(8)根据(1)-(7)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设备,其中,在与磁轭的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圆形。
(9)根据(8)所述的驱动设备,其中可动线圈形成为圆筒状。
(10)根据(9)所述的驱动设备,其中,其中透镜保持框架设置有固定部,可动线圈通过粘接固定在该固定部上,并且固定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一对磁体与可动线圈之间的空间中。
(11)根据(10)所述的驱动设备,其中,设置有多个固定部,并且多个固定部设置在可动线圈的周向上大致相等间隔的位置处。
(12)根据(9)-(11)中任一项的驱动设备,其中磁通生成表面沿着可动线圈的外周表面形成为弧形表面。
(13)一种透镜镜筒,包括:
其轴向为光轴方向的圆筒部;
包括至少一个透镜和保持该透镜的透镜保持框架的移动体,并且移动体在圆筒部内沿光轴方向移动;以及
驱动设备,其施加用于使移动体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驱动力,其中所述驱动设备包括:
沿光轴方向延伸的磁轭;
可动线圈,磁轭插入该可动线圈中,所述可动线圈固定在移动体上,并且沿该磁轭在光轴方向上可移动;以及
分别位于磁轭和可动线圈的两侧的一对磁体,
所述一对磁体的与可动线圈对置的表面分别是磁通生成表面,并且
磁轭和一对磁体的排列方向是圆筒部的周向。
(14)根据(13)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
设置有两个所述驱动设备,并且
所述两个驱动设备位于隔着所述透镜的大致相对侧。
(15)根据(14)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
设有在光轴方向上引导移动体的两个引导轴,并且
所述两个引导轴位于隔着所述透镜的大致相对侧。
(16)根据(15)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所述引导轴中的一个、所述驱动设备中的一个、所述引导轴中的另一个以及所述驱动设备中的另一个依次布置在周向上基本相等的间隔的位置处。
(17)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捕获光学像的透镜镜筒和将捕获的光学像转换为电信号的成像元件,其中所述透镜镜筒包括:
其轴向为光轴方向的圆筒部;
包括至少一个透镜和保持该透镜的透镜保持框架的移动体,所述移动体在圆筒部内沿光轴方向移动;以及
驱动设备,其施加用于使移动体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驱动力,所述驱动设备包括:
沿光轴方向延伸的磁轭;
可动线圈,所述磁轭插入该可动线圈中,并且所述可动线圈固定在移动体上并且沿该磁轭在光轴方向上可移动;以及
分别位于所述磁轭和可动线圈两侧的一对磁体,
所述一对磁体的与可动线圈对置的表面分别是磁通生成表面,并且
所述磁轭和一对磁体的排列方向是圆筒部的周向。
(18)根据(17)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设置有两个所述驱动设备,并且
所述两个驱动设备位于隔着所述透镜的大致相对侧。
(19)根据(1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设有在光轴方向上引导移动体的两个引导轴,并且
所述两个引导轴分别位于隔着所述透镜的大致相对侧。
(20)根据(19)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引导轴中的一个、所述驱动设备中的一个、所述引导轴中的另一个以及所述驱动设备中的另一个依次布置在周向上基本相等的间隔的位置处。
参考标志列表
100 成像设备
204 成像元件
1 透镜镜筒
5 透镜组(透镜)
7 圆筒部
11 第一引导轴
12 第二引导轴
13 移动体
14 透镜保持框架
19 固定部
21 固定部
25 驱动设备
26 外磁轭
27 磁轭
28 驱动线圈
29 磁体
29a 磁通生成表面
30 侧磁轭部
31 底磁轭部

Claims (16)

1.一种驱动设备,对包括至少一个透镜和保持该透镜的透镜保持框架的移动体施加在光轴方向上的驱动力,包括:
磁轭,沿光轴方向延伸;
可动线圈,所述磁轭插入该可动线圈中,所述可动线圈固定在移动体上,并且沿所述磁轭在光轴方向上可移动;以及
一对磁体,分别位于磁轭和可动线圈的两侧,其中
所述一对磁体的与可动线圈对置的表面分别是磁通生成表面,
移动体相对于以光轴方向为轴方向的圆筒部在圆筒部内沿光轴方向移动,并且
所述磁轭和一对磁体的排列方向是圆筒部的周向,
其中,
圆筒部形成为圆筒状,
当沿透镜的径向方向在磁通生成表面的透镜一侧上的一端是内端,而在磁通生成表面的与透镜相对的一侧上的一端是外端时,一对磁体的磁通生成表面中的内端之间的距离小于外端之间的距离,
磁通生成表面平行于包括光轴的虚拟平面,
垂直于磁轭的光轴的横截面的最大面积大于或等于一对磁体中的磁通生成表面的总面积的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设备,其中,所述磁轭、所述可动线圈以及所述一对磁体位于圆筒部的内部空间的外周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设备,其中,在围绕可动线圈的位置配置有框状的外磁轭,所述外磁轭包括彼此平行设置的一对侧磁轭部和彼此平行定位的一对下磁轭部,所述磁体分别附接到所述一对侧磁轭部,并且所述磁轭的光轴方向的两端分别附接到所述一对下磁轭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设备,其中,在与磁轭的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圆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设备,其中,可动线圈形成为圆筒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设备,其中透镜保持框架设置有固定部,可动线圈通过粘接固定在该固定部上,并且固定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一对磁体与可动线圈之间的空间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设备,其中,设置有多个固定部,并且多个固定部设置在可动线圈的周向上相等间隔的位置处。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设备,其中磁通生成表面沿着可动线圈的外周表面形成为弧形表面。
9.一种透镜镜筒,包括:
其轴向为光轴方向的圆筒部;
包括至少一个透镜和保持该透镜的透镜保持框架的移动体,并且移动体在圆筒部内沿光轴方向移动;以及
驱动设备,其施加用于使移动体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驱动力,其中所述驱动设备包括:
沿光轴方向延伸的磁轭;
可动线圈,磁轭插入该可动线圈中,所述可动线圈固定在移动体上,并且沿该磁轭在光轴方向上可移动;以及
分别位于磁轭和可动线圈的两侧的一对磁体,
所述一对磁体的与可动线圈对置的表面分别是磁通生成表面,并且
磁轭和一对磁体的排列方向是圆筒部的周向,
其中,
圆筒部形成为圆筒状,
当沿透镜的径向方向在磁通生成表面的透镜一侧上的一端是内端,而在磁通生成表面的与透镜相对的一侧上的一端是外端时,一对磁体的磁通生成表面中的内端之间的距离小于外端之间的距离,
磁通生成表面平行于包括光轴的虚拟平面,
垂直于磁轭的光轴的横截面的最大面积大于或等于一对磁体中的磁通生成表面的总面积的5%。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
设置有两个所述驱动设备,并且
所述两个驱动设备位于隔着所述透镜的相对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
设有在光轴方向上引导移动体的两个引导轴,并且
所述两个引导轴位于隔着所述透镜的相对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所述引导轴中的一个、所述驱动设备中的一个、所述引导轴中的另一个以及所述驱动设备中的另一个依次布置在周向上相等的间隔的位置处。
13.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捕获光学像的透镜镜筒和将捕获的光学像转换为电信号的成像元件,其中所述透镜镜筒包括:
其轴向为光轴方向的圆筒部;
包括至少一个透镜和保持该透镜的透镜保持框架的移动体,所述移动体在圆筒部内沿光轴方向移动;以及
驱动设备,其施加用于使移动体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驱动力,所述驱动设备包括:
沿光轴方向延伸的磁轭;
可动线圈,所述磁轭插入该可动线圈中,并且所述可动线圈固定在移动体上并且沿该磁轭在光轴方向上可移动;以及
分别位于所述磁轭和可动线圈两侧的一对磁体,
所述一对磁体的与可动线圈对置的表面分别是磁通生成表面,并且
所述磁轭和一对磁体的排列方向是圆筒部的周向,
其中,
圆筒部形成为圆筒状,
当沿透镜的径向方向在磁通生成表面的透镜一侧上的一端是内端,而在磁通生成表面的与透镜相对的一侧上的一端是外端时,一对磁体的磁通生成表面中的内端之间的距离小于外端之间的距离,
磁通生成表面平行于包括光轴的虚拟平面,
垂直于磁轭的光轴的横截面的最大面积大于或等于一对磁体中的磁通生成表面的总面积的5%。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设置有两个所述驱动设备,并且
所述两个驱动设备位于隔着所述透镜的相对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设有在光轴方向上引导移动体的两个引导轴,并且
所述两个引导轴分别位于隔着所述透镜的相对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引导轴中的一个、所述驱动设备中的一个、所述引导轴中的另一个以及所述驱动设备中的另一个依次布置在周向上相等的间隔的位置处。
CN201980021549.XA 2018-03-30 2019-02-04 驱动设备、透镜镜筒和成像设备 Active CN1119027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67277 2018-03-30
JP2018067277 2018-03-30
PCT/JP2019/003858 WO2019187634A1 (ja) 2018-03-30 2019-02-04 駆動装置、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02758A CN111902758A (zh) 2020-11-06
CN111902758B true CN111902758B (zh) 2023-03-24

Family

ID=680590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1549.XA Active CN111902758B (zh) 2018-03-30 2019-02-04 驱动设备、透镜镜筒和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2) JPWO2019187634A1 (zh)
CN (1) CN111902758B (zh)
WO (1) WO20191876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23887A (zh) * 2020-01-31 2022-09-06 索尼集团公司 线性致动器、更换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JP6827226B1 (ja) * 2020-04-22 2021-02-1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レンズ鏡筒
WO2024077438A1 (zh) * 2022-10-10 2024-04-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相机组件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14514A (ja) * 2004-06-25 2006-01-12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電磁式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JP4656406B2 (ja) * 2005-07-14 2011-03-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TWM413885U (en) * 2011-03-16 2011-10-11 Lumos Technology Co Ltd Lens adapter module and photographic device
JP6501450B2 (ja) * 2014-03-31 2019-04-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光学機器
CN108135452B (zh) * 2015-10-29 2020-06-16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以及内窥镜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187634A1 (ja) 2021-05-13
JP2023115126A (ja) 2023-08-18
CN111902758A (zh) 2020-11-06
WO2019187634A1 (ja) 2019-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28985B2 (en) Image blur correction device and imaging apparatus
CN111902758B (zh) 驱动设备、透镜镜筒和成像设备
US7221526B2 (en) Lens driving device and imaging device
US9338335B2 (en) Lens drive apparatus, lens barrel to which the lens drive apparatus is applied,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6388361B2 (ja) 駆動ユニット、光学ユニット、撮像装置及び内視鏡
CN108496105B (zh) 光学器件驱动设备、可互换透镜和成像设备
JP2006091263A (ja) レンズ装置、撮影装置、光学装置、投影装置、撮像装置およびカメラ付き携帯電話
JP2013257499A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2013140284A (ja) 像ぶれ補正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WO2015093101A1 (ja) 駆動ユニット、光学ユニット、撮像装置及び内視鏡
JP2013246412A (ja) 像ぶれ補正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US8660417B2 (en) Drive motor, image blur correction unit, and imaging apparatus
JP2013246416A (ja) 像ぶれ補正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US20140098278A1 (en) Lens barrel and imaging apparatus
JP2011123432A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US20120182633A1 (en) Lens drive mechanism, lens barrel, and imaging apparatus
JP2006343470A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TWI418844B (zh) 可變焦攝影模組
JP6935801B2 (ja) 光学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CN107621739B (zh) 像抖校正装置
CN113873130B (zh)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JP5855474B2 (ja) レンズ鏡筒
JP4656406B2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CN220020000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JP2013250487A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