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02218A - 液体微细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微细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02218A
CN111902218A CN201980021840.7A CN201980021840A CN111902218A CN 111902218 A CN111902218 A CN 111902218A CN 201980021840 A CN201980021840 A CN 201980021840A CN 111902218 A CN111902218 A CN 1119022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air
liquid atomizing
liquid
sepa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184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02218B (zh
Inventor
近藤广幸
福本将秀
重信刚也
本多正人
村山拓也
胜见佳正
清本训央
樋口智之
铃木康浩
广川雅之
平田泰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06151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2604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06151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2604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6925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7017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9022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022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022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022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3/00Spraying or sprinkling apparatus with moving outlet elements or moving deflecting elements
    • B05B3/02Spraying or sprinkling apparatus with moving outlet elements or moving deflecting elements with rotating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 Nozzles (AREA)

Abstract

液体微细化装置(150)的液体微细化室(105)具备:旋转轴(110),其通过旋转马达(109)而旋转,且朝向铅垂方向配置;筒状的扬水管(111),其在下方具备扬水口,且上方固定于旋转轴(110),通过旋转而利用扬水口扬水,并将其扬起的水朝向离心方向放出;碰撞壁(112),其通过供由扬水管(111)放出的水碰撞而将该水微细化;贮水部(104),其设置在扬水管(111)的铅垂方向下方,且对供利用扬水口扬起的水进行贮存;横流槽(121),其对附着于碰撞壁(112)并落下的水进行承接;纵流槽,其将由横流槽(121)承接到的水向贮水部(104)引导;以及分离器(119),其在碰撞壁(112)的下方以与横流槽(121)接触的方式设置,且对微细化后的水中的水滴进行捕集。

Description

液体微细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热交换换气装置、空气净化器以及空气调节器等的液体微细化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一种液体微细化装置,其将水微细化,使该微细化后的水滴包含在吸入的空气中并将该空气吹出。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在将空气吸入的吸入口与将该吸入的空气吹出的吹出口之间的风路内,设置有将水微细化的液体微细化室。该液体微细化室具备扬水管,该扬水管固定于旋转马达的旋转轴。扬水管通过旋转马达而进行旋转,由此贮水部所贮存的水被扬水管扬起,且扬起的水朝向离心方向放射。该放射出的水与碰撞壁碰撞,由此水被微细化。
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液体微细化装置中设置有气液分离装置(分离器),空气所包含的微细化后的水滴中的大粒的水滴被该气液分离装置捕集而被去除。由此,抑制了在吹出口附着有大粒的水滴的情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8802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7951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7-1161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以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中,如果利用气液分离装置持续捕集大粒的水滴,则存在该气液分离装置变得过度润湿的风险。另外,在以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中,有时将气液分离装置设置在碰撞壁的下方。在该情况下,附着于碰撞壁的水滴向气液分离装置落下,从而仍然存在气液分离装置变得过度润湿的风险。如果气液分离装置变得过度润湿,则在液体微细化装置中,尽管通过扬水管的旋转量来控制加湿量,水的气化量也会在气液分离装置上增大,因此存在加湿性能的控制性容易降低这样的问题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利用分离器对水滴进行捕集的同时提升加湿性能的控制性的液体微细化装置。
为了达成该目的,本发明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具备:吸入口,其将空气吸入;吹出口,其将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吹出;以及液体微细化室,其设置在吸入口与吹出口之间的风路内,且将水微细化。液体微细化室具备:旋转轴,其通过旋转马达而旋转,且朝向铅垂方向配置;筒状的扬水管,其在下方具备扬水口,且上方固定于旋转轴,通过与旋转轴的旋转配合地旋转而利用扬水口将水扬起,并将扬起的水朝向离心方向放出;碰撞部,且通过供由扬水管放出的水碰撞而将该水微细化;贮水部,其设置在扬水管的铅垂方向下方,且对供利用扬水口扬起的水进行贮存;横流槽,其对附着于碰撞壁并落下的水进行承接;纵流槽,其将由横流槽承接到的水向贮水部引导;以及分离器,其在碰撞壁的下方以与横流槽接触的方式设置,且对微细化后的水中的水滴进行捕集。
根据本发明的液体微细化装置,附着于碰撞壁并落下的水被横流槽承接,并且被纵流槽向贮水部引导,因此能够抑制该水朝向在碰撞壁的下方设置的分离器落下的情况。另外,由分离器捕集到的水滴的一部分有时会由于风压而朝向风路的下游侧且分离器的上方移动,但能够使该水滴附着于与分离器接触的横流槽,并沿着纵流槽朝向贮水部落下。由此,能够抑制分离器变得过度润湿的情况,从而能够抑制分离器上的水的气化量增大的情况。因而,具有能够在利用分离器对水滴进行捕集的同时提升加湿性能的控制性这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液体微细化装置的铅垂方向的概要剖视图。
图2A是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内筒以及分离器的立体图。
图2B是对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内筒以及分离器进行俯视的俯视图。
图3是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内筒的立体剖视图。
图4是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内筒以及分离器的概要剖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了由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分离器捕集到的水滴由于风压而产生的移动的示意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在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分离器内移动过的水滴沿着横流槽以及纵流槽流动的情形的示意图。
图7A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分离器的配设位置的一个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7B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分离器的配设位置的另一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8A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分离器的配设位置的又一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8B是图8A所示的变形例的分离器以及纵流槽的剖视图。
图9A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分离器的配设位置的又一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9B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分离器的配设位置的又一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10是具备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概要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液体微细化装置的铅垂方向的概要剖视图。
图12是由正交的两面将该液体微细化装置沿铅垂方向剖切而得到的立体剖视图。
图13A是示意性地示出了设置有突出部以及引导部的情况下的风的流动和从分离器飞散出的水滴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13B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未设置突出部以及引导部的情况下的风的流动和从分离器飞散出的水滴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13C是示意性地示出了设置有引导部而未设置突出部的情况下的风的流动和从分离器飞散出的水滴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14是具备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概要立体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液体微细化装置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17是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概要剖视图。
图18是示出该液体微细化装置已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送风装置连接的状态的概要立体图。
图19是示出将该液体微细化装置与该送风装置连接的状态的概要立体图。
图20是示出该液体微细化装置已与该送风装置连接的状态的概要放大立体图。
图21是示出该液体微细化装置以及该送风装置的空气的流动的概要立体图。
图22A是示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液体微细化装置配置于比送风装置靠下游的位置的情况下的结构的框图。
图22B是示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液体微细化装置配置于比送风装置靠上游的位置的情况下的结构的框图。
图2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将空气朝向上方吹出的情况下的结构的概要立体图。
图24是示出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结构的概要立体图。
图25是示意性地示出了从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上部吹出的空气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26是示出该液体微细化装置和送风装置的结构的概要立体图。
图2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将空气朝向横向吹出的情况下的结构的概要立体图。
图28是示出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结构的概要立体图。
图29是示意性地示出了从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侧部吹出的空气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30是示出该液体微细化装置和送风装置的结构的概要立体图。
图31是示出以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的剖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进行说明的实施方式均示出了本发明的优选的一个具体例。因此,以下的实施方式所示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以及连接方式等是一例,而并没有对本发明进行限定的意思。因而,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对于未在表示本发明的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技术方案中记载的构成要素,将其作为任意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具备:吸入口,其将空气吸入;吹出口,其将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吹出;以及液体微细化室,其设置在吸入口与吹出口之间的风路内,且将水微细化。液体微细化室具备:旋转轴,其通过旋转马达而旋转,且朝向铅垂方向配置;筒状的扬水管,其在下方具备扬水口并且上方固定于旋转轴,该扬水管通过与旋转轴的旋转配合地旋转而利用扬水口将水扬起,并将扬起的水朝向离心方向放出;碰撞壁,其通过供由扬水管放出的水碰撞而将水微细化;贮水部,其设置在扬水管的铅垂方向下方,且对供利用扬水口扬起的水进行贮存;横流槽,其对附着于碰撞壁并落下的水进行承接;纵流槽,其将由横流槽承接到的水向贮水部引导;以及分离器,其在碰撞壁的下方以与横流槽接触的方式设置,且对微细化后的水中的水滴进行捕集。
由此,附着于碰撞壁并落下的水被横流槽承接并被纵流槽向贮水部引导,因此能够抑制该水向在碰撞壁的下方设置的分离器落下的情况。另外,由分离器捕集到的水滴的一部分有时会由于风压而朝向风路的下游侧且分离器的上方移动,但能够使该水滴附着于与分离器接触的横流槽,并沿着纵流槽朝向贮水部落下。由此,能够抑制分离器变得过度润湿的情况,从而能够抑制在分离器上的水的气化量增大的情况。因而,具有能够在利用分离器对水滴进行捕集的同时提升加湿性能的控制性这样的效果。
另外,也可以是,分离器还以与纵流槽接触的方式设置。
另外,也可以是,对于分离器而言,分离器相对于风路的下游侧侧面以与纵流槽接触的方式设置。
另外,也可以是,分离器以使纵流槽埋没于分离器内的方式设置。
另外,也可以是,分离器以使纵流槽在风路中埋没于分离器内的下游侧的方式设置。
另外,也可以是,横流槽以使由该横流槽承接到的水朝向纵流槽流动的方式设置有倾斜。
另外,也可以是,纵流槽从横流槽朝向贮水部而设置有多个。
首先,参照图1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液体微细化装置150的概要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该液体微细化装置150的铅垂方向的概要剖视图。
液体微细化装置150在主体外壳101具备:吸入口102,其将空气吸入;以及吹出口103,其将从吸入口102吸入的空气吹出。另外,对于液体微细化装置150,在主体外壳101内,在吸入口102与吹出口103之间形成有风路115~117。另外,在主体外壳101内具备在该风路115~117内设置的液体微细化室105,且吸入口102、液体微细化室105以及吹出口103连通。
在此,风路115是将从吸入口102导入的空气向液体微细化室105运送的风路。风路116是使由风路115运送来的空气通过液体微细化室105内并将该空气向液体微细化室105外运送的风路。风路117是将运送到液体微细化室105外的空气向吹出口103运送的风路。
液体微细化室105是液体微细化装置150的主要部分,并且是进行水的微细化的场所。在液体微细化装置150中,从吸入口102导入的空气经由风路115而向液体微细化室105运送。并且,液体微细化装置150构成为:使在液体微细化室105中进行了微细化的水包含在通过风路116的空气中,并将该包含水的空气经由风路117从吹出口103吹出。
液体微细化室105在上方以及下方开口的内筒106的内壁具备碰撞壁112。需要说明的是,内筒106固定于主体外壳101,且在被主体外壳101与内筒106夹着的空间内形成有风路117。
在液体微细化室105中,在被碰撞壁112包围的内侧配备有一边旋转一边汲取水(扬水)的筒状的扬水管111。扬水管111形成为倒圆锥形的中空结构,且在下方具备扬水口,并且在上方固定有旋转轴110,该旋转轴110在倒圆锥形状的顶面中心朝向铅垂方向配置。旋转轴110与在液体微细化室105的外表面配备的旋转马达109连接,由此旋转马达109的旋转运动通过旋转轴110而传导至扬水管111,从而扬水管111旋转。
扬水管111具备多个旋转板114。多个旋转板114形成为:沿旋转轴110的轴向设置有规定间隔,且从扬水管111的外表面朝向外侧突出。旋转板114由于与扬水管111一起旋转,因此优选为与旋转轴110同轴的水平圆板形状。需要说明的是,旋转板114的块数根据目标的性能或扬水管111的尺寸来适当设定。
另外,在扬水管111的壁面设置有将扬水管111的壁面贯通的开口113。扬水管111的开口113设置在与以从扬水管111的外表面朝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的旋转板114连通的位置。开口113的周向的大小需要根据扬水管111的开口113所配备的部位的外径来分别设计。例如,相当于扬水管111的外径的5%至50%的直径,更优选的是,相当于扬水管111的5%至20%的直径。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上述范围内使各开口113的尺寸相同。
在液体微细化室105的下部,在扬水管111的铅垂方向下方设置有对由扬水管111扬起的水进行贮存的贮水部104。贮水部104以使扬水管111的下部的一部分、例如扬水管111的圆锥高度的三分之一至百分之一程度的长度浸入的方式来选取深度。该深度可以根据所需要的扬水量来进行设计。
水向贮水部104的供给由供水部107进行。在供水部107处连接有供水管(未图示),例如从自来水管通过水压调整阀而由供水管直接供水。需要说明的是,供水部107也可以构成为:预先利用虹吸原理从在液体微细化室105外配备的水罐中仅汲取需要的水量,并将水向贮水部104供给。供水部107设置在比贮水部104的底面靠铅垂方向上方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优选的是,供水部107不仅设置在贮水部104的底面的上方,还设置在比贮水部104的上表面(贮水部104所能够贮存的最大水位的面)靠铅垂方向上方的位置。
在液体微细化室105中设置有对贮水部104的水位进行检测的水位检测部108。水位检测部108具有浮动开关120。浮动开关120在贮水部104未达到恒定水位的情况下关闭,且在贮水部104达到恒定水位的情况下开启。该恒定水位被设定为使得扬水管111的下部浸入贮水部104所贮存的水中的程度的水位。在浮动开关120关闭的情况下,从供水部107向贮水部104供给水,在浮动开关120开启的情况下,停止从供水部107向贮水部104供给水,由此能够将贮水部104内的水保持在恒定水位。该水位检测部108设置在比贮水部104的底面靠铅垂方向上方的位置。
在贮水部104的底面连接有排水管118。在连接排水管118的位置处设置的贮水部104的排水口设置在贮水部104的最低位置。在使水的微细化的运转停止的情况下,通过打开在排水管118设置的阀(未图示),从而将贮水部104所贮存的水从排水管118排出。
液体微细化室105以将开口部124(参照图3)覆盖的方式具备分离器119,该开口部124位于碰撞壁112的下方且从液体微细化室105连结至风路117。分离器119供包含在液体微细化室105中进行了微细化的水在内的空气通过,且对该空气所包含的水中的水滴进行捕集。需要说明的是,由分离器119捕集到的水滴的大部分被引导向贮水部104。
在此说明液体微细化装置150中的水的微细化的动作原理。当旋转轴110通过旋转马达109而旋转,从而扬水管111与之配合地旋转时,利用由该旋转产生的离心力,贮水部104所贮存的水被从扬水管111的扬水口汲取。扬水管111的转速被设定在1000-5000rpm之间。由于扬水管111形成为倒圆锥形的中空结构,因此通过旋转而汲取到的水顺着扬水管111的内壁而向上部扬起。然后,扬起的水从扬水管111的开口113顺着旋转板114而沿离心方向放出,并作为水滴飞散。
从旋转板114飞散出的水滴在碰撞壁112所包围的空间内飞行,并与碰撞壁112碰撞而微细化。另一方面,通过液体微细化室105的空气从内筒106的上方开口部向内筒106内部移动。然后,该空气一边包含被碰撞壁112破碎(微细化)后的水,一边通过风路116而经由分离器119从开口部124(参照图3)向内筒106外部(风路117)移动。由此,能够对从液体微细化装置150的吸入口102吸入的空气进行加湿,并从吹出口103将加湿后的空气吹出。
另外,通过扬水管111的旋转量来使由扬水管111汲取的水的量变化,从而使从扬水管111的旋转板114飞散的水滴的量变化,由此能够使被碰撞壁112微细化的水的量变化。因而,能够利用扬水管111的旋转量来使从液体微细化装置150的吸入口102吸入的空气所包含的水的量变化。即,液体微细化装置150能够通过扬水管111的旋转量来控制加湿量。
另外,由于利用分离器119来捕集在由液体微细化室105进行了微细化且被空气所包含的水中的水滴,因此液体微细化装置150能够使从吹出口103吹出的空气仅包含气化后的水。由此,液体微细化装置150能够抑制在吹出口103附着水滴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从旋转板114飞散出的水的动能由于与碰撞壁112内部的空气的摩擦而衰减,因此,优选的是旋转板114尽可能接近碰撞壁112。另一方面,碰撞壁112与旋转板114越接近,则通过碰撞壁112内部的风量越减少,因此距离的下限值由通过碰撞壁112内部的压力损失和风量来任意决定。
另外,进行微细化的液体也可以是水以外的液体,例如也可以是具备杀菌性或除臭性的次氯酸水等液体。通过使微细化后的次氯酸水包含在从液体微细化装置150的吸入口102吸入的空气中,并将该空气从吹出口103吹出,从而能够进行放置有液体微细化装置150的空间的杀菌或除臭。
接下来,参照图2A~图4对构成液体微细化室105的内筒106以及分离器119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2A是内筒106以及分离器119的立体图,图2B是对内筒106以及分离器119进行俯视的俯视图。图3是由图2A所示的平面III剖切的内筒106的立体剖视图,图4是从图2B所示的IV方向观察到的内筒106以及分离器119的概要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示出了将分离器119拆下的状态下的内筒106的立体剖视图,但作为参考,将分离器119的配设部位用细线示出。
内筒106在碰撞壁112的下端具备对附着于该碰撞壁112并落下的水进行承接的横流槽121。如图3所示,横流槽121由在碰撞壁112的下端朝向内筒106的内侧延伸的底121a和在与碰撞壁112对置的位置从底121a朝向上方延伸的侧壁121b构成,并遍及碰撞壁112的整周地形成。
另外,内筒106具备多个纵流槽122,该多个纵流槽122在碰撞壁112的下端每隔规定间隔从横流槽121朝向贮水部104而向碰撞壁112的下方延伸设置。纵流槽122将由横流槽121承接到的水向贮水部104引导。在本实施方式中,纵流槽122设置有八个,但其数量也可以是任意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在相邻的纵流槽122之间形成有开口部124。包含在内筒106的内部进行了微细化的水在内的空气通过该开口部124而从液体微细化室105向风路117流动。也就是说,在开口部124中,内筒106的内侧(液体微细化室105侧)为风路115~117中的上游侧,内筒106的外侧(风路117侧)为风路115~117中的下游侧。
在横流槽121以使承接到的水朝向纵流槽122流动的方式设置有倾斜。具体而言,在横流槽121设置有倾斜,以使得横流槽121的成为相邻的两个纵流槽122的中间的位置最高,并使横流槽121的与纵流槽122相连的位置成为最低。由此,由横流槽121承接到的水被可靠地向纵流槽122引导。另外,如图3所示,纵流槽122相对于风路115~117而在下游侧设置有底122a,并且在将水从横流槽121向贮水部104引导的方向的两侧设置有侧壁122b。另外,纵流槽122形成为相对于风路115~117而朝向上游侧开口的“コ”字形状。由此,在纵流槽122流动的水受到风压按压而在纵流槽122的底122a流动,另外,能够利用侧壁122b来抑制该水从纵流槽122溢流的情况。
内筒106在碰撞壁112的下端具备从横流槽121的侧壁121b朝向内筒106的中心延伸的多个分离器用卡止爪123。在本实施方式中,分离器用卡止爪123设置有四个,但其数量也可以是任意的数量。利用该分离器用卡止爪123将分离器119卡止在碰撞壁112的下方且开口部124的内侧(风路115~117的上游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分离器119配设成分离器119的上端与横流槽121的下端(底121a的下侧)接触。另外,分离器119配设成分离器119的相对于风路115~117的下游侧侧面(外周面)与纵流槽122接触。
接下来,参照图3、图5以及图6,对由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内筒106以及分离器119所起到的液体微细化装置15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了由分离器119捕集到的水滴131、132由于风压而产生的移动的示意图。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在分离器119内移动过的水滴131沿横流槽121以及纵流槽122流动的情形的示意图。
在碰撞壁112使从扬水管111的旋转板114飞出的水破碎时,如图3所示,该水的一部分(水滴130)附着于碰撞壁112。然后,如图3所示,附着于碰撞壁112的水滴130由于该水滴130的重量而向碰撞壁112的下方落下。该落下的水滴130由横流槽121承接,且由于横流槽121的倾斜而向纵流槽122移动。然后,水滴130被纵流槽122向贮水部104引导。由此,能够抑制在碰撞壁112附着并落下的水滴130向在碰撞壁112的下方设置的分离器119落下的情况。因而,能够抑制分离器119被从该碰撞壁112落下的水滴130过度润湿的情况。
另外,如图5所示,由分离器119捕集到的水滴中的一部分水滴131由于从液体微细化室105朝向风路117流动的风的风压而向风路115~117的下游侧且分离器119的上方移动。在液体微细化装置150中,分离器119以与横流槽121接触的方式设置,因此如图6所示,水滴131由于横流槽121的表面张力而附着于横流槽121。然后,该水滴131从横流槽121向纵流槽122移动,并沿着纵流槽122向贮水部104落下。由此,能够抑制由分离器119捕集到的水滴131由于风压而从分离器119的下游侧侧面(外周面)飞散的情况。另外,能够使由分离器119捕集到的水滴131高效地向贮水部104落下,因此能够抑制分离器119被捕集到的水滴131过度润湿的情况。
另外,如图5所示,被分离器119捕集到的水滴中的其他水滴132也由于从液体微细化室105朝向风路117流动的风的风压而向风路115~117的下游侧移动。液体微细化装置150的分离器119的下游侧侧面(外周面)以与纵流槽122接触的方式设置。因此,水滴132中的一部分从在纵流槽122中相对于风路115~117朝向上游侧的开口进入纵流槽122内,并被向贮水部104引导。另外,水滴132的余下一部分由于表面张力而附着于纵流槽122的侧壁122b的外侧部分,并被向贮水部104引导。由此,能够抑制由分离器119捕集到的水滴132由于风压而从分离器119的下游侧侧面(外周面)飞散的情况。另外,能够使由分离器119捕集到的水滴132高效地向贮水部104落下,因此能够抑制分离器119被捕集到的水滴132过度润湿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分离器119在碰撞壁112的下方以与横流槽121接触的方式设置,因此能够使从液体微细化室105通过开口部124而向风路117流动的空气可靠地通过分离器119。因而,能够从由吹出口103吹出的空气中可靠地将水滴去除。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微细化装置150能够抑制分离器119变得过度润湿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在分离器119上的水的气化量增大的情况。因而,液体微细化装置150能够通过控制扬水管111的旋转量来容易地得到目标的加湿性能,因此能够在利用分离器119对水滴进行捕集的同时提升加湿性能的控制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微细化装置150中,对分离器119如图4所示那样配设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即,对分离器119配设成:分离器119的上端与横流槽121的下端(底121a的下侧)接触,且分离器119相对于风路115~117的下游侧侧面(外周面)与纵流槽122接触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分离器119只要在碰撞壁112的下方与横流槽121接触即可,其配设位置可以考虑各种变形例。
例如,图7A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其一个变形例的示意图。在图7A所示的变形例中,分离器119配设成:分离器119不与纵流槽122接触,但分离器119的上端与横流槽121的侧壁121b的外侧(与碰撞壁112相反的一侧,扬水管111侧)接触。
在该变形例中,不能利用纵流槽122来对由分离器119捕集到的水滴132从分离器119的下游侧侧面(外周面)飞散的情况进行抑制、或使由分离器119捕集到的水滴132高效地向贮水部104落下。然而,由于分离器119的上端与横流槽121的侧壁121b的外侧接触,因此能够得到接下来的作用效果。
即,在由分离器119捕集到的水滴中,由于风压而移动到风路115~117的下游侧且分离器119的上方的水滴131由于横流槽121的表面张力而附着于横流槽121的侧壁121b。然后,该水滴131从横流槽121的侧壁121b向底121a移动,进而向纵流槽122移动,并沿着纵流槽122向贮水部104落下。
由此,能够抑制由分离器119捕集到的水滴131由于风压而从分离器119的下游侧侧面(外周面)飞散的情况。另外,能够使由分离器119捕集到的水滴131高效地向贮水部104落下,因此能够抑制分离器119被捕集到的水滴130过度润湿的情况。
图7B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分离器119的配设位置的另一变形例的示意图。在图7B所示的变形例中,分离器119配设成:分离器119不与纵流槽122接触,但分离器119的上端与横流槽121的下端(底121a的下侧)接触。在该变形例中,也不能利用纵流槽122来对由分离器119捕集到的水滴132从分离器119的下游侧侧面(外周面)飞散的情况进行抑制、或使由分离器119捕集到的水滴132高效地向贮水部104落下。然而,能够与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同样地起到由于分离器119的上端与横流槽121的下端接触而产生的作用效果。
图8A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分离器119的配设位置的又一变形例的示意图,图8B是观察图8A所示的VIIIb方向的情况下的分离器119以及纵流槽122的剖视图。在图8A所示的变形例中,分离器119如以下那样配设。即,分离器119配设成:横流槽121的底121a的下侧以及侧壁121b的外侧(与碰撞壁112相反的一侧,扬水管111侧)被分离器119的上端埋没。另外,分离器119配设成将纵流槽122的侧壁122b在风路115~117中埋没在分离器119内的下游侧。在该变形例中,能够与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同样地起到由于分离器119的上端与横流槽121的下端(底121a的下侧)接触而得到的作用效果、以及由于分离器119与纵流槽122接触而得到的作用效果。除此之外,在该变形例中,分离器119与横流槽121以及纵流槽122的接触的面积增大。由此,能够使由分离器119捕集到的更多的水滴131、132通过表面张力而附着于横流槽121或纵流槽122,并能够向贮水部104引导。因而,与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相比,能够使由分离器119捕集到的水滴131、132更加高效地向贮水部104落下,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分离器119被捕集到的水滴131、132过度润湿的情况。
图9A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分离器119的配设位置的又一变形例的示意图。在图9A所示的变形例中,分离器119如以下那样配设。即,分离器119配设成:横流槽121的底121a的下侧以及侧壁121b的外侧(与碰撞壁112相反的一侧,扬水管111侧)被分离器119的上端埋没。另外,分离器119配设成将纵流槽122的底122a以及侧壁122b(参照图3)埋没在分离器119内。也就是,在图9A所示的变形例中,纵流槽122完全埋没在分离器119内。由此,也能够起到与图8A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与图8A所示的变形例相比,分离器119与纵流槽122的接触面积增大。因此,能够使由分离器119捕集到的水滴131、132更多地附着于横流槽121或纵流槽122,且能够将该水滴131、132向贮水部104引导。因而,能够使由分离器119捕集到的水滴131、132更加高效地向贮水部104落下,从而能够够抑制分离器119被捕集到的水滴131、132过度润湿的情况。
另外,在图9A所示的变形例中,纵流槽122埋没在分离器119内,从而分离器119被该纵流槽122固定,因此能够使分离器119难以脱落。需要说明的是,优选的是,分离器119配设成使纵流槽122在风路115~117中埋没在分离器119内的下游侧。由此,能够利用风压使由分离器119捕集的更多的水滴131、132到达纵流槽122,因此能够使该水滴131、132更加高效地向贮水部104落下。
图9B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分离器119的配设位置的又一变形例的示意图。在图9B所示的变形例中,分离器119配设成:分离器119不与纵流槽122接触,但横流槽121的底121a的下侧以及侧壁121b的外侧(与碰撞壁112相反的一侧,扬水管111侧)被分离器119的上端埋没。在该变形例中,不能利用纵流槽122来对由分离器119捕集到的水滴132从分离器119的下游侧侧面(外周面)飞散的情况进行抑制、或使由分离器119捕集到的水滴132高效地向贮水部104落下。然而,能够与图8A所示的变形例同样地起到由于横流槽121的底121a的下侧以及侧壁121b的外侧被分离器119的上端埋没而产生的作用效果。
图10是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液体微细化装置150的热交换换气装置160的概要立体图。热交换换气装置160具备:室内吸入口161及供气口164,其设置在建筑物的室内;排气口162及外部气体吸入口163,其设置在建筑物的屋外;以及热交换元件165,其设置在主体内。
室内吸入口161将室内的空气吸入,并将该吸入的空气从排气口162向屋外排出。另外,外部气体吸入口163将屋外的外部气体吸入,并将该吸入的外部气体从供气口164向室内供给。此时,在从室内吸入口161向排气口162运送的空气与从外部气体吸入口163向供气口164运送的外部气体之间,利用热交换元件165来进行热交换。
作为热交换换气装置的功能之一,组装有加湿目的的水气化装置以及杀菌或除臭目的的次氯酸气化装置这样的使液体气化的装置。在热交换换气装置160中组装有液体微细化装置150以作为该使液体气化的装置。具体而言,在热交换换气装置160的供气口164侧设置有液体微细化装置150。需要说明的是,水向液体微细化装置150的供给以及排出由供排水配管151进行。
对于进行了基于热交换元件165的热交换的外部气体,具备液体微细化装置150的热交换换气装置160使其包含由液体微细化装置150进行了微细化的水或者次氯酸并从供气口164向室内供给。通过将液体微细化装置150用作上述用于使液体气化的机构,能够以更加小型的方式得到能量效率良好的热交换换气装置160。
该液体微细化装置150也可以代替热交换换气装置160而配备于空气净化器或空气调节器。作为空气净化器或空气调节器的功能之一,组装有加湿目的的水气化装置以及杀菌或除臭目的的次氯酸气化装置这样的使液体气化的装置。通过将液体微细化装置150用作该装置,能够得到更加小型且能量效率高的空气净化器或者空气调节器。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1说明了本发明,但容易推测的是,本发明丝毫不被上述实施方式所限定,而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良变形。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出的数值是一例,当然可以采用其他数值。
(实施方式2)
以往,存在将水微细化,且使吸入的空气包含该微细化后的水滴并吹出的液体微细化装置。例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在将空气吸入的吸入口与将该吸入的空气吹出的吹出口之间的风路内设置有将水微细化的液体微细化室。该液体微细化室具备与旋转马达的旋转轴固定的扬水管,扬水管通过旋转马达而旋转,由此贮水部所贮存的水被扬水管扬起,且扬起的水朝向离心方向放射。该放射出的水与碰撞壁碰撞,从而水被微细化。
另外,在这种液体微细化装置中,有时还在碰撞壁的下方具备分离器。分离器在液体微细化室内对空气所包含的微细化后的水中的水滴进行捕集。利用该分离器将空气所包含的水滴去除,从而抑制了在吹出口附着有水滴的情况。
在上述液体微细化装置中,由分离器捕集到的水滴有时会由于通过分离器的空气的风压而从分离器的下游侧侧面(外周面)飞散。从分离器飞散出的水滴附着于分离器的下游侧风路的壁面。在液体微细化装置的运转结束后,在该壁面附着的水滴没有干燥而残留时,存在容易在装置内部产生细菌或霉菌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缩短运转结束后的内部干燥时间并且能够抑制细菌或霉菌的产生的液体微细化装置。
为了达成该目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具备:吸入口,其将空气吸入;以及吹出口,其将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吹出;以及液体微细化室,其设置在吸入口与吹出口之间的风路内,且将水微细化。液体微细化室具备:旋转轴,其通过旋转马达而旋转,且朝向铅垂方向配置;筒状的扬水管,其在下方具备扬水口,且上方固定于旋转轴,通过与旋转轴的旋转配合地旋转而利用扬水口扬水,并将扬起的水朝向离心方向放出;碰撞壁,其通过供由扬水管放出的水碰撞而将水微细化;贮水部,其设置在水管的铅垂方向下方,且对供利用扬水口扬起的水进行贮存;以及分离器,其设置在碰撞壁的下方,且对微细化后的水的水滴进行捕集,并且该液体微细化室具备引导部,该引导部通过将分离器的下游侧风路的壁面的一部分弯曲而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其在分离器的下游侧风路的壁面设置有弯曲形成的引导部,因此能够容易地使从分离器飞散并在下游侧风路的壁面附着的水滴从引导部向下方落下。因而,能够使从分离器吹出的空气沿着弯曲形成的引导部的壁面流动,因此容易使该壁面干燥。因此,存在能够缩短运转结束后的内部干燥时间,从而能够抑制细菌或霉菌的产生这样的效果。
另外,也可以是,液体微细化装置还具备突出部,该突出部设置在分离器的上方,且从碰撞壁向液体微细化室内侧方向突出并将分离器的上方覆盖。
由此,通过了碰撞壁的内侧的空气在由于突出部而暂时向液体微细化室的内侧方向弯曲之后,在突出部的前端弯曲成朝向分离器的下游侧流动,并在通过分离器之后,在下游侧风路流动。这样,空气的流动以绕弯路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减少该空气的压力损失,其结果是,能够以均匀的风速使空气在分离器整体流动。
另外,也可以是,引导部的上端设置在比分离器的上端高的位置。
另外,也可以是,引导部的上端设置成与分离器的上端大致相同的高度。
另外,也可以是,液体微细化装置还具备底部,该底部与分离器的下端相接,且朝向贮水部倾斜,并且突出部与底部设置成大致平行。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进行说明的实施方式均示出了本发明的优选的一个具体例。因此,以下的实施方式所示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以及连接方式等是一例,而并没有对本发明进行限定的意思。因而,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对于未在表示本发明的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技术方案中记载的构成要素,将其作为任意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1以及图12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液体微细化装置250的概要结构进行说明。图11是该液体微细化装置250的铅垂方向的概要剖视图。图12是由正交的两面将液体微细化装置250沿铅垂方向剖切而得到的立体剖视图。
液体微细化装置250在主体外壳201具备:吸入口202,其将空气吸入;以及吹出口203,其将从该吸入口202吸入的空气吹出。另外,对于液体微细化装置250,其在主体外壳201内,在吸入口202与吹出口203之间形成有风路215~217。另外,在主体外壳201内具备在该风路215~217内设置的液体微细化室205,且吸入口202、液体微细化室205以及吹出口203连通。
在此,风路215是将由吸入口202导入的空气向液体微细化室205运送的风路。风路216是使由风路215运送来的空气通过液体微细化室205内并向液体微细化室205外运送的风路。风路217是将运送到液体微细化室205外的空气向吹出口203运送的风路。
液体微细化室205是液体微细化装置250的主要部分,并且是进行水的微细化的场所。在液体微细化装置250中,由吸入口202导入的空气经由风路215而被向液体微细化室205运送。并且,液体微细化装置250构成为:使在液体微细化室205中进行了微细化的水包含在通过风路216的空气中,并将该包含水的空气经由风路217从吹出口203吹出。
液体微细化室205具备上方以及下方开口的圆筒状的内筒206,并且在内筒206的内壁具备碰撞壁212。需要说明的是,内筒206以使得在内筒206的侧面外侧(内筒206的外周)并且在内筒206与主体外壳201之间设置有空间224的方式固定于主体外壳201。包含了由液体微细化室205进行了微细化的水在内的空气通过风路216而从液体微细化室205向空间224吹出,并通过该空间224而由风路217向吹出口203运送。
在液体微细化室205中,在碰撞壁212所包围的内侧配备有一边旋转一边汲取水(扬水)的筒状的扬水管211。扬水管211形成为倒圆锥形的中空结构,且在下方具备扬水口,并且在上方固定有旋转轴210,该旋转轴210在倒圆锥形状的顶面中心朝向铅垂方向配置。旋转轴210与在液体微细化室205的外表面配备的旋转马达209连接,由此旋转马达209的旋转运动通过旋转轴210而传导至扬水管211,从而扬水管211旋转。
扬水管211具备多个旋转板214。多个旋转板214形成为:沿旋转轴210的轴向设置有规定间隔,且从扬水管211的外表面朝向外侧突出。旋转板214由于与扬水管211一起旋转,因此优选为与旋转轴210同轴的水平圆板形状。需要说明的是,旋转板214的块数根据目标的性能或扬水管211的尺寸来适当设定。
另外,在扬水管211的壁面设置有将扬水管211的壁面贯通的开口213。扬水管211的开口213设置在与以从扬水管211的外表面朝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的旋转板214连通的位置。开口213的周向的大小需要根据扬水管211的开口213所配备的部位的外径来分别设计。例如,相当于扬水管211的外径的5%至50%的直径,更优选的是,相当于扬水管211的5%至20%的直径。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上述范围内使各开口213的尺寸相同。
在液体微细化室205的下部,在扬水管211的铅垂方向下方设置有对由扬水管211扬起的水进行贮存的贮水部204。贮水部204以使扬水管211的下部的一部分、例如扬水管211的圆锥高度的三分之一至百分之一程度的长度浸入的方式来选取深度。该深度可以根据需要的扬水量来进行设计。
水向贮水部204的供给由供水部207进行。在供水部207处连接有供水管(未图示),例如从自来水管通过水压调整阀而由供水管直接供水。需要说明的是,供水部207也可以构成为:预先利用虹吸原理从在液体微细化室205外配备的水罐中仅汲取需要的水量,并将水向贮水部204供给。该供水部207设置在比贮水部204的底面靠铅垂方向上方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优选的是,供水部207不仅设置在贮水部204的底面的上方,还设置在比贮水部204的上表面(贮水部204所能够贮存的最大水位的面)靠铅垂方向上方的位置。
在液体微细化室205设置有对贮水部204的水位进行检测的水位检测部208。水位检测部208具有浮动开关220。浮动开关220在贮水部204未到达恒定水位的情况下关闭,而在贮水部204到达恒定水位的情况下开启。该恒定水位设定成使扬水管211的下部浸入贮水部204所贮存的水中的程度的水位。在浮动开关220关闭的情况下,从供水部207向贮水部204供给水,在浮动开关220开启的情况下,停止从供水部207向贮水部204供给水,由此能够将贮水部204内的水保持在恒定水位。该水位检测部208设置在比贮水部204的底面靠铅垂方向上方的位置。
在贮水部204的底面连接有排水管218。在连接排水管218的位置处设置的贮水部204的排水口设置在贮水部204的最低位置。在使水的微细化的运转停止的情况下,通过打开在排水管218设置的阀(未图示),从而将贮水部204所贮存的水从排水管218排出。
液体微细化室205在碰撞壁212的下方具备分离器219。具体而言,以将设置在碰撞壁212的下方的开口部(未图示)覆盖的方式设置有分离器219,该开口部位于风路216的中途并且从液体微细化室205连结至在内筒206的外周形成的空间224。分离器219供包含在液体微细化室205中进行了微细化的水在内的空气通过,且对该空气所包含的水中的水滴进行捕集。需要说明的是,以下有时将风路215~217的风的行进方向上的上游侧简称为“上游侧”,而将风路215~217的风的行进方向上的下游侧简称为“下游侧”。
在分离器219的上方设置有突出部221,该突出部221从碰撞壁212向液体微细化室205的内侧方向突出,并且将分离器219的上方覆盖。突出部221朝向液体微细化室205的内侧方向向下方倾斜。
另外,在主体外壳201中,在分离器219的下游侧设置有引导部222,该引导部222通过将在主体外壳201的内壁设置的风路216的壁面216a(以下称为“主体外壳侧壁面216a”)的一部分弯曲而形成。在此,如图13A所示,引导部222的上端222a设置在比分离器219的上端219a高的位置。
另外,如图11所示,设置有与引导部222的下端相接且朝向贮水部204向下方倾斜的底部223。突出部221与底部223设置成大致平行。通过将突出部221与底部223设置成大致平行,从而能够使分离器219内的空气的流动大致均匀。需要说明的是,突出部221与底部223也可以不是完全平行,只要在分离器219内的空气的流动可以说是均匀的程度的范围内保持平行性即可。
在此说明液体微细化装置250中的水的微细化的动作原理。当旋转轴210通过旋转马达209而旋转,从而扬水管211与之配合地旋转时,利用由该旋转产生的离心力,贮水部204所贮存的水被从扬水管211的扬水口汲取。扬水管211的转速被设定在1000-5000rpm之间。由于扬水管211形成为倒圆锥形的中空结构,因此通过旋转而汲取到的水顺着扬水管211的内壁被朝向上部扬起。然后,扬起的水从扬水管211的开口213顺着旋转板214朝向离心方向放出,并作为水滴飞散。
从旋转板214飞散出的水滴在碰撞壁212所包围的空间内飞行,并与碰撞壁212碰撞而微细化。另一方面,通过液体微细化室205的空气从内筒206的上方开口部向内筒206内部移动。然后,该空气一边包含被碰撞壁212破碎(微细化)后的水,一边通过风路216而经由分离器219从在碰撞壁212的下方设置的开口部(未图示)向内筒206外部的空间224移动。移动到空间224的空气通过风路217而从吹出口203吹出。由此,能够对从液体微细化装置250的吸入口202吸入的空气进行加湿,并从吹出口203将加湿后的空气吹出。
另外,通过扬水管211的旋转量来使由扬水管211汲取的水的量变化,从而使从扬水管211的旋转板214飞散的水滴的量变化,由此能够使被碰撞壁212微细化的水的量变化。因而,能够利用扬水管211的旋转量来使从液体微细化装置250的吸入口202吸入的空气所包含的水的量变化。即,液体微细化装置250能够利用扬水管211的旋转量来控制加湿量。
另外,利用分离器219来捕集在液体微细化室205内进行了微细化且被空气所包含的水中的水滴,因此液体微细化装置250能够使从吹出口203吹出的空气仅包含气化后的水。由此,液体微细化装置250能够抑制在吹出口203附着水滴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从旋转板214飞散出的水的动能由于与碰撞壁212内部的空气的摩擦而衰减,因此,优选的是旋转板214尽可能接近碰撞壁212。另一方面,碰撞壁212与旋转板214越接近,则通过碰撞壁212内部的风量越减少,因此距离的下限值由通过碰撞壁212内部的压力损失和风量来任意决定。
另外,进行微细化的液体也可以是水以外的液体,例如也可以是具备杀菌性或除臭性的次氯酸水等液体。通过使微细化后的次氯酸水包含在从液体微细化装置250的吸入口202吸入的空气中,并将该空气从吹出口203吹出,从而能够进行放置有液体微细化装置250的空间的杀菌或除臭。
接下来,参照图13A~13C,对在分离器219的上方设置突出部221并且在分离器219的下游侧设置引导部222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图13A是示意性地示出了设置有突出部221以及引导部222的情况下的风路216中的风的流动和从分离器219的下游侧侧面飞散出的水滴230的流动的示意图。图13B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未设置突出部221以及引导部222的情况下的风路216中的风的流动和从分离器219的下游侧侧面飞散出的水滴230的流动的示意图。图13C是示意性地示出了设置有引导部222而未设置突出部221的情况下的风路216中的风的流动和从分离器219的下游侧侧面飞散出的水滴230的流动的示意图。
由分离器219捕集到的水滴的大部分由于其重量而在分离器219内落下,并通过底部223而被向贮水部204引导。然而,如图13A~13C所示,由分离器219捕集到的一部分水滴230由于通过分离器219的空气的风压而从分离器219的下游侧侧面(外周面)飞散。从该分离器219飞散出的水滴230附着于风路216的主体外壳侧壁面216a,该主体外壳侧壁面216a在分离器219的下游侧形成于比该分离器219靠外周侧(在从分离器219观察时为风路216的从该分离器219吹出的吹出方向)设置的主体外壳201的内壁。
当在液体微细化装置250中未设置有引导部222,例如图13B所示那样的情况下,在风路216的主体外壳侧壁面216a附着的水滴230为以下情况。即,在风路216的主体外壳侧壁面216a沿铅垂方向笔直地延伸,且由该主体外壳侧壁面216a和底部223形成角部的情况下,在风路216的主体外壳侧壁面216a附着的水滴230容易在该角部积存。
另外,空气的流动形成为通过最短路径。因此,当在液体微细化装置250中未设置有突出部221的情况下,如图13B所示,风路216的主流形成为:包含由液体微细化室205进行了微细化的液体在内的空气通过碰撞壁212的下端附近而向空间224流动。
这样,当在液体微细化装置250中既未设置引导部222也未设置突出部221的情况下,位于远离碰撞壁212的下端附近的部位的、在风路216的主体外壳侧壁面216a附着的水滴230或在由主体外壳侧壁面216a和底部223形成的角部中积存的水滴230难以与风路216的主流触碰。
另外,在该情况下,在风路216中,对于在碰撞壁212的内侧朝向铅垂下方方向流动的空气,其气流方向在碰撞壁212的下端附近反转,并于在碰撞壁212的外侧形成的空间224内朝向铅垂上方方向流动。即,在风路216中,气流方向在碰撞壁212的下端附近这样的狭小区域内反转,从而气流方向的反转没有在足够宽广的区域内完成,因此产生了较大的压力损失。伴随着该压力损失,从风路216的主流分离的空气滞留于风路216的主体外壳侧壁面216a或由主体外壳侧壁面216a和底部223形成的角部的附近。
因而,在液体微细化装置250的运转结束后,这些水滴230也没有干燥而在液体微细化装置250内部残留的可能性较高,从而容易产生细菌或霉菌。
另一方面,在液体微细化装置250中设置有引导部222的情况下,如图13A以及13C所示,从分离器219飞散而在风路216的主体外壳侧壁面216a附着的水滴230容易被向贮水部204引导。即,该水滴230由于在引导部222形成的主体外壳侧壁面216a的弯曲而向底部223流动,且由于底部223的倾斜而容易直接被向贮水部204引导。也就是说,由于引导部222的存在,水滴230难以在主体外壳侧壁面216a积存。然而,由于主体外壳侧壁面216a的表面张力,在主体外壳侧壁面216a附着水滴230的一部分残留于主体外壳侧壁面216a,从而主体外壳侧壁面216a仍然为润湿的状态。
在此,当在液体微细化装置250中设置有引导部222,而在液体微细化装置250中未设置突出部221的情况下,风路216的主流通过以下的方式形成。即,如图13C所示,与图13B所示的情况相同,风路216的主流形成为:包含由液体微细化室205进行了微细化的液体在内的空气通过碰撞壁212的下端附近并朝向空间224流动。也就是说,在该情况下,在风路216的在引导部222处弯曲而形成的主体外壳侧壁面216a中,风路216的主流难以与位于远离碰撞壁212的下端附近的部位处的主体外壳侧壁面216a接触。因而,在该情况下,在液体微细化装置250的运转结束后,在主体外壳侧壁面216a附着的水滴230也难以干燥,从而容易产生细菌或霉菌。
对此,当在液体微细化装置250中设置突出部221时,如图13A所示,风路216的主流形成为:在碰撞壁212的内侧朝向铅垂下方方向通过的空气的流动由于突出部221而暂时朝向液体微细化室205的内侧方向弯曲。然后,在突出部221的液体微细化室205的内侧方向前端(突出部221的前端),风路216的主流形成为:朝向液体微细化室205的内侧方向弯曲过的空气的流动再次弯曲,从而朝向分离器219的下游侧流动。然后,风路216的主流形成为:该空气在通过了分离器219之后,在形成于碰撞壁212的外侧的空间224内朝向上方流动。
如以上所述,当在液体微细化装置250中设置有突出部221和引导部222时,起到了如下的效果。即,由于引导部222的存在,能够使从分离器219飞散并在风路216的主体外壳侧壁面216a附着的水滴230难以在主体外壳侧壁面216a积存。
另外,如上述那样,朝向下方方向通过了碰撞壁212的内侧的空气在由于突出部221而暂时向液体微细化室205的内侧方向弯曲之后,在突出部221的前端弯曲成朝向分离器219的下游侧流动。然后,在通过了分离器219之后,在形成于碰撞壁212的外侧的空间224内朝向上方流动。
这样,朝向铅垂下方方向通过了碰撞壁212的内侧的空气由于以绕弯路的方式形成的风路216而使气流方向反转,从而在形成于碰撞壁212的外侧的空间224内朝向铅垂上方方向流动。由此,能够使在风路216流动的空气的压力损失减少,因此能够使通过分离器219的空气以均匀的风速在分离器219整体中流动。因而,能够使通过了分离器219的空气沿着弯曲形成的引导部222的、风路216的主体外壳侧壁面216a流动,因此在液体微细化装置250的运转结束后,能够容易地使主体外壳侧壁面216a干燥。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微细化装置250能够缩短运转结束后的内部干燥时间,从而能够抑制细菌或霉菌的产生。
另外,与因不存在突出部221而空气在分离器219的局部区域集中流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分离器219流动的空气的风速。因此,能够使从分离器219的下游侧侧面飞散的水滴230的量本身减少。因而,从这方面出发,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微细化装置250也能够缩短运转结束后的内部干燥时间。另外,由于能够利用分离器219整体来进行水滴的捕集,因此还存在能够提高水滴的捕集效果这样的效果。
另外,由于在分离器219的上方设置的突出部221与在分离器219的下方设置的底部223设置成大致平行,因此能够使分离器219内的空气的流动大致均匀。由此,能够使从分离器219吹出的空气可靠地与引导部222的风路216的主体外壳侧壁面216a接触,从而能够可靠地使主体外壳侧壁面216a干燥。另外,通过使分离器219内的空气的流动大致均匀,能够抑制空气的速度在分离器219内部的特定位置变快的情况。由此,能够抑制空气的速度在分离器219内部的特定位置变快,从而水滴230从那里飞散的情况。
另外,在分离器219的上方设置的突出部221由于朝向液体微细化室205的内侧方向向下方倾斜,因此能够使从液体微细化室205的内筒206的上方朝向下方流动的空气在抑制压力损失的同时向液体微细化室205的内侧方向弯曲。
需要说明的是,在碰撞壁212使从扬水管211的旋转板214飞出的水破碎时,该水的一部分附着于碰撞壁212,并由于其重量而向碰撞壁212的下方落下。该落下的水滴230由突出部221承接,并由于突出部221的倾斜而被向贮水部204引导。并且,突出部221设置在分离器219的上方,因此能够抑制在碰撞壁212附着并落下的水滴向分离器219落下的情况。因而,由于突出部221的存在,抑制了分离器219被从碰撞壁212落下的水滴过度润湿的情况,作为结果,能够抑制较多的水滴230从分离器219飞散的情况。因此,从这方面出发,也能够缩短运转结束后的内部干燥时间。
另外,如图13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微细化装置250中,引导部222的上端222a设置在比分离器219的上端219a高的位置。在此,在从分离器219的下游侧侧面飞散的水滴230中,存在沿着在分离器219内流动的空气的流动而朝向上方飞散的水滴。特别地,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微细化装置250,通过分离器219的空气由于突出部221而绕弯路,并沿着引导部222流动,因此从分离器219的下游侧侧面飞散的水滴230朝向上方飞散的可能性提高。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微细化装置250中,引导部222的上端222a设置在比分离器219的上端219a高的位置。因此,能够将从分离器219的下游侧侧面的上部向上方飞散出的水滴230也包含在内,使其容易附着于弯曲形成在引导部222的主体外壳侧壁面216a。因而,能够将从分离器219的下游侧侧面的上部向上方飞散出的水滴230也包含在内,利用该主体外壳侧壁面216a的弯曲使在主体外壳侧壁面216a附着的水滴230向底部223流动,并经由底部223而向贮水部204引导。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运转结束后的内部干燥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引导部222的上端222a设置成与分离器219的上端219a大致相同的高度。在此,大致相同的高度是指,引导部222的上端222a与分离器219的上端219a的位置为实质上相同的高度即可。例如,以贮水部204的上端为基准,从该贮水部204的上端至引导部222的上端222a的高度如果为从贮水部204的上端至分离器219的上端219a的高度的±5%以内,则可以看成引导部222的上端222a为与分离器219的上端219a大致相同的高度。
在引导部222的上端222a设置为与分离器219的上端219a大致相同的高度的情况下,存在无法使从分离器219的下游侧侧面的上部向上方飞散出的水滴230的一部分附着于引导部222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在比分离器219的上端219a高的位置不存在引导部222中的主体外壳侧壁面216a的弯曲,因此能够将空间224的剖面的宽度保持恒定。因而,能够抑制空间224内的压力损失。
图14是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液体微细化装置250的热交换换气装置260的概要立体图。热交换换气装置260具备:室内吸入口261及供气口264,其设置在建筑物的室内;排气口262及外部气体吸入口263,其设置在建筑物的屋外;以及热交换元件265,其设置在主体内。
室内吸入口261将室内的空气吸入,并将其吸入的空气从排气口262向屋外排出。另外,外部气体吸入口263将屋外的外部气体吸入,并将其其吸入的外部气体从供气口264向室内供给。此时,在从室内吸入口261向排气口262运送的空气与从外部气体吸入口263向供气口264运送的外部气体之间,利用热交换元件265来进行热交换。
作为热交换换气装置的功能之一,组装有加湿目的的水气化装置以及杀菌或除臭目的的次氯酸气化装置这样的使液体气化的装置。在热交换换气装置260中组装有液体微细化装置250以作为该使液体气化的装置。具体而言,热交换换气装置260的供气口264侧设置有液体微细化装置250。需要说明的是,水向液体微细化装置250的供给以及排出由供排水配管251进行。
对于进行了基于热交换元件265的热交换的外部气体,具备液体微细化装置250的热交换换气装置260使其包含由液体微细化装置250进行了微细化的水或者次氯酸并从供气口264向室内供给。通过将液体微细化装置250用作这些用于使液体气化的机构,能够得到更加小型且能量效率高的热交换换气装置260。
该液体微细化装置250也可以代替热交换换气装置260而配备于空气净化器或空气调节器。作为空气净化器或空气调节器中的功能之一,组装有加湿目的的水气化装置以及杀菌或除臭目的的次氯酸气化装置这样的使液体气化的装置。通过将液体微细化装置250用作该装置,能够得到更加小型且能量效率高的空气净化器或者空气调节器。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2说明了本发明,但容易推测的是,本发明丝毫不被上述实施方式所限定,而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良变形。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出的数值是一例,当然可以采用其他数值。
(实施方式3)
以往,已知与送风装置连接并对空气进行加湿的液体微细化装置。例如,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以往的与送风装置连接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形成为如下的结构。
如图31所示,在以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中,从吸入口17吸入的空气由送风风扇14向器具主体1的上部方向输送,输送来的空气从贮水室8的上部流入加湿空气产生机构(旋转体10、多孔体12、多孔部13)。流入的空气作为包含了由多孔部13产生的纳米雾和负离子在内的加湿空气而在送风通路15内上升,并从送风口2向室内输送,由此,向室内供给包含了纳米雾和负离子在内的加湿空气。
对于这样的以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其需要预先在送风装置的下游侧将加湿空气产生机构组装于主体内部等,从而存在难以将加湿空气产生机构新追加设置于主体这样的问题。另外,由于在送风部分中未进行湿度回收(湿度交换),因此难以在加湿空气产生机构中进行积极的湿度控制。因此,为了更可靠地对空气进行加湿,在加湿空气产生机构中使用加热器等,从而需要较大能量。
于是,本发明还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后安装于送风装置并且能够积极地以节能的方式控制湿度的液体微细化装置。
然后,为了达成该目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液体微细化装置是具备吸入口、吹出口、贮水部以及液体微细化部的液体微细化装置,由吸入口吸入的空气被液体微细化部加湿,且由液体微细化部进行了加湿的空气被从吹出口吹出,液体微细化部具有汲取管和旋转板,汲取管汲取贮水部的液体,旋转板通过旋转而使汲取管所汲取到的液体微细化,液体微细化装置能够与具有湿度回收部的送风装置连通,湿度回收部对通过送风装置的空气的湿度进行回收,且对于通过液体微细化装置以及送风装置的空气的流动而言,液体微细化装置设置于送风装置的下游侧。
通过该结构,可以提供能够后安装于送风装置并且能够以节能的方式积极地控制湿度的液体微细化装置。
也就是说,通过该结构,液体微细化装置能够后安装于送风装置,即能够追加设置。另外,在液体微细化装置中,液体微细化部的加湿量由旋转板的转速决定。也就是说,液体微细化装置能够通过控制旋转板的转速来控制加湿量。由此,即使例如湿度回收部根据通过的空气的状态或湿度回收效率等而将加湿量规定为一定值,但由于除了该湿度回收部之外,还能够利用液体微细化装置来控制加湿量,因此能够更适当地控制湿度。即,利用湿度回收部和液体微细化装置,能够整体上更准确地将室内等的湿度设为目标的湿度。
而且,对于通过液体微细化装置以及送风装置的空气的流动而言,液体微细化装置设置在送风装置的下游侧,由此能够在靠近向室内吹出的出口的一侧进行基于液体微细化装置的加湿。另外,由于液体微细化装置能够后安装于送风装置,因此能够使例如用于供排水的配管等根据送风装置或设置环境而变化,因此施工性提升。
另外,也可以是,被湿度回收部回收了湿度的空气流入液体微细化装置。
通过该结构,由于进行了湿度回收之后的空气流入液体微细化装置,从而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湿度控制。
另外,也可以是,液体微细化装置还具备:内筒风路,其与吸入口连通;以及外筒风路,其与吹出口及内筒风路连通,液体微细化部设置于内筒风路,外筒风路设置于内筒风路的外周,通过液体微细化装置的空气依次通过吸入口、内筒风路、外筒风路、吹出口,通过外筒风路内的空气被朝向铅垂方向上方输送。
通过该结构,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被向内筒内输送,并通过液体微细化部的周围而到达外筒风路。由此,能够提升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与由液体微细化部产生的水滴的接触效率,从而能够提升水滴的气化效率。另外,能够使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在朝向铅垂方向向下通过内筒风路之后,通过通风口并朝向铅垂方向向上通过外筒风路,从而与难以气化的大粒的水滴分离。即,由液体微细化部产生的水滴与在内筒风路内向下方流动的空气一起向下飞散,并且在通风口处被向下吹出。在此,当空气通过通风口时,通过外筒风路内的空气被朝向铅垂方向上方输送,因此输送方向变为对置的朝向。此时,水滴因由于重量产生的惯性而与外筒风路的壁面碰撞并被捕集。这样一来,能够在外筒风路的壁面捕集难以气化的大粒的水滴而将该水滴分离。另外,通过将液体微细化部配置为被内筒覆盖,从而使由液体微细化部产生的水滴附着于内筒的内侧表面,能够抑制该水滴向内筒外的飞散,因此能够抑制水滴由于风压而从内筒的通风口再次飞散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由液体微细化部产生的水滴向室内放出的情况。
另外,也可以是,液体微细化装置还具备加湿控制部,该加湿控制部对液体微细化部的运转进行控制,且加湿控制部将液体微细化部控制成与送风装置的运转连动地进行动作。
通过该结构,加湿控制部对液体微细化部的运转进行控制,由此对加湿量进行控制,而且,送风装置与液体微细化部连动,由此能够有效地进行加湿。
另外,也可以是,液体微细化装置还具备加湿控制部,该加湿控制部对液体微细化部的运转进行控制,且加湿控制部将液体微细化部控制成与送风装置的运转独立地进行动作。
通过该结构,加湿控制部对液体微细化部的运转进行控制,由此能够对加湿量进行控制。另外,液体微细化部与送风装置独立地运转,因此不论送风装置的运转状况如何,都能够进行加湿。
另外,也可以是,液体微细化装置经由与吸入口连接的管道而与送风装置连通。
通过该结构,能够直接使管道与吸入口连接,因此能够使液体微细化装置与各种送风装置连接。
另外,也可以是,液体微细化装置还具备支承部,该支承部对液体微细化装置进行支承,液体微细化装置利用支承部与送风装置连接。
通过该结构,利用支承部将液体微细化装置与送风装置连接,因此可以使能够设置液体微细化装置的送风装置的选项增加。另外,能够提升液体微细化装置以及送风装置的施工性。
另外,也可以是,吹出口包括第一吹出口和第二吹出口,从第一吹出口吹出的空气被朝向铅垂方向上方吹出,从第二吹出口吹出的空气被朝向水平方向吹出。
通过该结构,能够使加湿后的空气朝向铅垂方向上方(上方向)或者水平方向(横向)吹出,从而施工性或通用性提升。
另外,也可以是,液体微细化装置还具备封闭板,该封闭板将第一吹出口或者第二吹出口覆盖,在封闭板安装于第一吹出口的情况下,由液体微细化部进行了加湿的空气被从第二吹出口吹出;在封闭板安装于第二吹出口的情况下,由液体微细化部进行了加湿的空气被从第一吹出口吹出。
通过该结构,能够对将加湿后的空气吹出的方向进行选择,从而施工性或通用性进一步提升。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助于本发明的理解。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例,而并不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定。而且,对于并不直接与本发明相关的各部分的详细情况,为了避免重复而省略了每个附图的说明。
首先,利用图15~图17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正面侧的立体图。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背面侧的立体图。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概要剖视图。
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液体微细化装置301形成圆柱状的容器那样的外观,且液体微细化装置301具备吸入口302、吹出口303、内筒305以及外筒309。
吸入口302是能够连接管道的形状(例如圆形形状)的开口,且设置在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侧面。
吹出口303是将通过了液体微细化装置301内部的空气吹出的开口,且设置在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上表面。另外,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吹出口303形成在被后述的内筒305与外筒309分隔出的区域。并且,例如,吹出口303设置在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上表面部中的内筒305的周围。而且,吹出口303设置成位于比吸入口302靠上方的位置。另外,吹出口303为能够连接筒状的管道的形状。
如图17所示,从吸入口302导入的(吸入的)空气被从吹出口303吹出(流出)。
内筒305配置在液体微细化装置301内部的中央附近。另外,内筒305具有朝向大致铅垂方向下方开口的通风口307,且形成为中空圆筒形状。外筒309形成为圆筒形状,且配置为将内筒305包含在内。
另外,在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下方设置有接水部312。接水部312能够对未完全被贮水部310贮存的液体进行积存。例如参照图18,由此,即使在过度进行了供水、或在排水口311等处发生了不良状况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液体向住宅或后述的送风装置330等(例如参照图8)溢出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接水部312的形状只要是能够将从贮水部310溢流出的液体积存的形状即可,而并不限于图15等所图示的形状。另外,液体微细化装置301也可以不具备接水部312。
如图17所示,液体微细化装置301具有内筒风路304、吸入连通风路306、外筒风路308、贮水部310以及液体微细化部320。
吸入连通风路306是将吸入口302与内筒305连通的管道形状的风路,且形成使从吸入口302吸入的空气经由吸入连通风路306到达内筒305内部的结构。
内筒风路304经由在内筒305的下端设置的开口(通风口307)而与在内筒305的外侧设置的外筒风路308(由图17的虚线箭头表示的风路)连通。
外筒风路308形成在内筒305与外筒309之间。外筒风路308的一部分形成在由内筒305与外筒309分隔出的区域。
贮水部310设置在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下部,且对液体进行贮存。另外,贮水部310形成为大致研钵形状,贮水部310的侧壁与外筒309的下端连接并一体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贮水部310所贮存的液体设为水。另外,为了连续地使水微细化,在液体微细化装置301中配备有:供水口315,其将水向贮水部310供给;以及排水口311,其从贮水部310将水排出。供水口315设置在外筒309,水被贮存至图17所示的水面340为止。另外,排水口311设置在贮水部310的下部即研钵形状的贮水部底面。供水口315与供水管316连接,供水管316经由电磁阀等开闭机构而与例如住宅或者设施的上水道或供水泵等供水设备连接。另外,排水口311经由排水管314而与在住宅或者设施设置的排水口等排水设备连接。
液体微细化部320具有汲取管(扬水管)321、旋转板322以及马达323,且进行水的微细化。另外,液体微细化部320设置在内筒305的内侧即被内筒305覆盖的位置。
汲取管321固定于马达323的旋转轴,且通过旋转而从贮水部310中汲取水。另外,汲取管321形成为中空的圆锥台形状,且设置成直径较小的一侧的前端位于贮水部310所贮存的水的水面以下。旋转板322形成为中央开口的面包圈状的圆板形状,且配置在汲取管321的直径较大的一侧、换言之汲取管321的上部的周围。在汲取管321的直径较大的一侧,在该侧面设置有多个开口(未图示),使得汲取到的水通过开口而被向旋转板322供给。然后,旋转板322将由汲取管321汲取到的水朝向旋转面方向(与旋转轴呈直角的方向)放出。马达323使汲取管321以及旋转板322旋转。
如图18所示,液体微细化装置301还在其侧面具备加湿控制部313。加湿控制部313通过控制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特别是液体微细化部320的运转来控制加湿量。由此,液体微细化装置301能够与后述的送风装置330连动地进行动作、或者不连动而是单独地进行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加湿控制部313所设置的位置并不限于图18等所示的位置。另外,液体微细化装置301也可以是不具备加湿控制部313,而由对送风装置330进行控制的控制部来控制的结构。
以下,利用图17对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动作进行说明。
先简单地说明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动作。首先,利用未图示的供水设备将水从供水口315向贮水部310供给,并将水贮存于贮水部310。然后,利用后述的送风装置330等而从吸入口302吸入到液体微细化装置301内部的空气依次通过吸入连通风路306、内筒风路304、液体微细化部320、外筒风路308,并从吹出口303朝向外部例如室内吹出。此时,由液体微细化部320产生的水滴与通过内筒风路304的空气接触,从而能够通过水滴气化来加湿空气。另外,贮水部310所贮存的水在经过了规定时间之后被从排水口311排出。
接下来,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动作、即液体微细化装置301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空气的加湿。
从吸入口302通过吸入连通风路306而被导入到内筒风路304的内筒305的空气通过液体微细化部320。当汲取管321以及旋转板322通过马达323的动作而旋转时,通过旋转而使贮水部310所贮存的水顺着汲取管321的内壁面上升。上升后的水顺着旋转板322的表面而被牵拉,并从旋转板322的外周端朝向旋转面方向作为微细的水滴放出。放出的水滴与内筒305的内壁面碰撞而破碎,从而成为更微细的水滴。该从旋转板322放出的水滴和同内筒305的内壁面碰撞而破碎的水滴与通过内筒305的空气接触,从而水滴气化而进行空气的加湿。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产生的水滴的一部分未气化,但由于将液体微细化部320配置为被内筒305覆盖,因此未气化的水滴附着于内筒305的内侧表面并向贮水部310落下。
然后,包含水滴的空气(加湿的空气)被从在内筒305的下端设置的通风口307朝向在下方设置的贮水部310吹出。然后,朝向在内筒305与外筒309之间形成的外筒风路308流动。在此,通过外筒风路308内的空气被朝向铅垂方向上方输送,因此在内筒风路304内朝向下方流动的空气与输送方向变成相向的朝向。
此时,从通风口307与空气一起吹出的水滴由于其惯性而不能追随空气的流动,从而附着于贮水部310的水面340或外筒309的内侧壁面。由于水滴的重量越大则该作用越大,即,难以气化的直径越大的水滴则作用越大,由此能够将大粒的水滴从流动的空气中分离。
然后,从内筒风路304经由通风口307流入到外筒风路308的空气通过外筒风路308而向上流动。然后,由吹出口303向外部吹出。此时,水滴的一部分由于重力而向贮水部310落下,或者附着于内筒305的外壁或外筒309的内壁。然后,在内筒305的外壁或外筒309的内壁附着的水滴顺着内筒305的外侧壁面或外筒309的内侧壁面向贮水部310落下。
如以上所述,本发明的液体微细化装置301能够对空气进行加湿。
接下来,利用图18对与液体微细化装置301连接的送风装置330进行说明。
图18是示出液体微细化装置301已与送风装置330连接的状态的概要立体图。
送风装置330具有箱形的主体外壳331,且例如以放置在地板上的状态进行使用。
在主体外壳331的例如顶面设置有外部气体吸入口333、供气口334、室内空气吸入口335以及排气口336(参照图19、图20)。
外部气体吸入口333设置在与室内空气吸入口335以及排气口336相邻的位置。另外,供气口334设置在与室内空气吸入口335以及排气口336相邻的位置。即,室内空气吸入口335以及排气口336分别设置在与外部气体吸入口333以及供气口334相邻的位置。
外部气体吸入口333、供气口334、室内空气吸入口335以及排气口336分别形成为能够与管道连接的形状。分别与外部气体吸入口333和排气口336连接的管道回绕至建筑物外墙面而与建筑物外的屋外空气连通。分别与供气口334和室内空气吸入口335连接的管道与室内的天花板面或者墙面连通而与室内空气连通。
主体外壳331在内部具有湿度回收部332、送风机337以及供气风路338(参照图21)。湿度回收部332设置在送风机337的下方。
供气风路338(参照图21)是将新鲜的屋外的空气(供气空气)从外部气体吸入口333吸入,并通过湿度回收部332而从供气口334经由液体微细化装置301向室内供给的风路。
湿度回收部332具有对被送风机337吸入并通过送风装置330内部(特别是供气风路338)的空气的湿度进行回收(交换)的湿度回收(湿度交换)的功能。湿度回收部332例如为全热交换元件或干燥剂式、热泵式的热交换器等。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湿度回收部332具有不仅对湿度、还对温度进行回收(交换)的功能。由此,能够向室内供给更加舒适的空气。
另外,送风装置330也可以具有控制部(未图示)。该控制部对送风机337的运转以及湿度回收部332的运转进行控制。由此,例如即使在液体微细化装置301未运转时,也能够通过由送风装置330的湿度回收部332进行湿度回收,来进行向室内供气的空气的湿度控制。
另外,也可以是送风装置330的控制部与加湿控制部313电连接、且送风装置330与液体微细化装置301连动的结构。
而且,在湿度回收部332为全热交换元件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在主体外壳331的内部设置有排气送风机并且具有排气风路这样的结构。排气风路是利用排气送风机从室内空气吸入口335将室内空气吸入,并通过湿度回收部332而从排气口336向外部排出的风路。此时,湿度回收部332即全热交换元件配置在排气风路与供气风路338相交的位置。并且,通过排气风路的空气与通过供气风路338的空气之间的湿度交换由湿度回收部332(全热交换元件)进行。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送风装置330放置在地板上使用的方案,但送风装置330也可以是将主体外壳331朝向横向设置的结构。也就是说,送风装置330的供气口334等也可以不设置在顶面而设置在侧面。此时,形成从主体外壳331侧面吸入并从主体外壳331侧面吹出那样的风路结构。由此,送风装置330还可以设置在例如天花板背侧或地下等,从而液体微细化装置301还能够与像这样的各种送风装置330连接。
另外,也可以是,由湿度回收部332进行了湿度回收之后的空气以不通过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方式绕过液体微细化装置301而向室内供给。由此,例如在液体微细化装置301不运转而仅送风装置330运转那样的情况下,能够高效地将进行了湿度回收之后的空气向室内供给。
接下来,利用图19~图21对液体微细化装置301与送风装置330的连接进行说明。
图19是示出将液体微细化装置301与送风装置330连接的状态的概要立体图。图20是示出已与送风装置330连接的状态的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概要放大立体图。图21是示出液体微细化装置301以及送风装置330的空气的流动的概要立体图。
如图19所示,液体微细化装置301设置在送风装置330的顶面。例如,液体微细化装置301与送风装置330由具有腿部分342a和台座部分342b的支承部342连接。此时,腿部分342a与送风装置330固定,台座部分342b与液体微细化装置301固定。即,如图20所示,成为在支承部342(特别是台座部分342b)载置有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状态。由此,由于液体微细化装置301与送风装置330分开设置,因此缓和了例如与送风装置330顶面连接的管道的回绕等条件,从而液体微细化装置301以及送风装置330的施工性提升。
并且,送风装置330的供气口334与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吸入口302经由管道341连通。也就是,在供气口334与吸入口302处连接有管道341。由此,如图21所示,利用送风装置330的送风机337,由供气口334吹出的空气通过管道341而从吸入口302流入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由于在吸入口302处能够连接管道,因此液体微细化装置301能够对送风装置330追加设置即进行后安装,从而能够与各种送风装置对应。
这样,送风装置330连接于能够通过旋转板322的转速来控制加湿量的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由此,例如即使湿度回收部332像全热交换元件那样,根据通过的空气的状态或湿度回收效率等来将加湿量规定为一定值而难以控制加湿量,也能够通过一并进行基于液体微细化部320的加湿量控制来更加适当地控制湿度。即,利用湿度回收部332和湿度量可变的液体微细化装置301,能够整体上更准确地将室内等的湿度设为目标的湿度。
另外,对于通过液体微细化装置301以及送风装置330的空气的流动而言,送风装置330设置在比液体微细化装置301靠上游侧的位置。换言之,液体微细化装置301设置在送风装置330的下游侧。此时,由湿度回收部332进行了湿度回收之后的空气流入液体微细化装置301,因此能够更加适当地进行湿度控制。另外,通过在湿度回收部332和液体微细化装置301这两个部位进行湿度控制,从而即使当未在湿度回收部332或液体微细化装置301中设置加热器等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足够的加湿量。另外,由于无需用于确保加湿量的加热器,从而能够实现节能。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液体微细化装置301与送风装置330能够进行装卸。由此,能够将液体微细化装置301和送风装置330单独拆下,因此维护性提升。
接下来,对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运转与送风装置330的运转的关系进行说明。
基于液体微细化部320的加湿运转也可以与基于送风装置330的湿度回收部332的湿度回收连动地进行。由此,能够更适当地进行湿度控制。
例如,在仅进行了基于湿度回收部332的湿度控制的运转中,在由送风装置330的控制部判断为需要进一步加湿的情况下,由送风装置330的控制部向加湿控制部313发出开始进行加湿运转的指示。然后,接收到该指示的加湿控制部313对液体微细化部320执行开始运转的指示。由此,能够更适当并且迅速地控制加湿量即室内的湿度。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连动的方法而言,其并不限于上述内容,而是为了根据住宅的房间数或使用者的喜好来将室内的湿度控制成最佳,而适当采用合适的控制方法。另外,对液体微细化部320的运转进行控制的部件既可以是加湿控制部313,也可以是送风装置330的控制部。
而且,基于液体微细化部320的加湿运转也可以如上述那样与基于送风装置330的湿度回收部332的湿度回收独立地进行。由此,不论是否进行了基于湿度回收部332的湿度回收,都能够对向室内供给的空气的加湿进行控制。另外,能够在不提高送风装置330的风量的情况下,通过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运转来提高加湿量。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液体微细化装置301中设置分离器。分离器对被液体微细化部320破碎了的水滴中的大粒的水滴进行捕集。由此,抑制了大粒的水滴从吹出口303吹出的情况,从而能够抑制使用者的不适感。分离器例如以将吹出口303附近以及液体微细化部320覆盖的方式设置于内筒305。
另外,吹出口303也可以不设置于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顶面而设置于侧面。由此,使得加湿后的空气从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侧面吹出,因此,即使在当从上方方向吹出的情况下无法设置的部位也能够进行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设置,从而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通用性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送风装置330中的外部气体吸入口333、供气口334、室内空气吸入口335以及排气口336的配置是一例,且能够根据送风装置330的种类或送风装置330所设置的场所等适当设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经由支承部342而设置于送风装置330,但液体微细化装置301与送风装置330的连接方法并不限于此,只要液体微细化装置301与送风装置330连通即可。
(实施方式4)
对与实施方式3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且省略详细说明。
图22A以及图22B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液体微细化装置301和送风装置330a的结构的框图。液体微细化装置301与不具有湿度回收部332的送风装置330a(例如换气装置)连接。在该情况下,如图22A所示,液体微细化装置301也可以设置在比送风装置330a靠下游侧的位置。另外,如图22B所示,液体微细化装置301也可以设置在比送风装置330a靠上游侧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2A、图22B中,虚线箭头表示通过液体微细化装置301以及送风装置330a的空气的流动。
通过将液体微细化装置301设置在送风装置330a的上游侧,能够利用将空气加湿时的气化热量来使风扇马达冷却。另一方面,在液体微细化装置301设置于送风装置330a的下游侧的情况下,能够利用风扇马达的热量来高效地进行加湿。
(实施方式5)
对与实施方式3、4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了详细说明。
图23以及图26是能够与送风装置330等换气装置连接的液体微细化装置301a的立体图。
如图23以及图24所示,液体微细化装置301a具有第一吹出口303a、第二吹出口303b以及封闭板351。
第一吹出口303a是在液体微细化装置301a的上方设置的开口。从第一吹出口303a吹出的空气朝向铅垂方向上方吹出。
第二吹出口303b是在液体微细化装置301a的侧方设置的开口。从第二吹出口303b吹出的空气被朝向水平方向吹出。
封闭板351安装成将第一吹出口303a或第二吹出口303b堵塞。即,空气从封闭板351所安装的第一吹出口303a或第二吹出口303b的流出受到限制。
在第一吹出口303a或第二吹出口303b安装有供气接头350,且经由供气接头350与管道等连接。
在此,利用图25以及图26,对供气接头350安装于第一吹出口303a,封闭板351设置于第二吹出口303b,从而使加湿后的空气朝向上方吹出的方案进行说明。
在该情况下,如图25所示,由送风装置330吹出的空气被从吸入口302向液体微细化装置301a内导入,通过液体微细化部320而进行加湿,并从第一吹出口303a朝向上部吹出。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如图26所示,液体微细化装置301a通过载置的方式与送风装置330的上部连接。
接下来,利用图27~图30,对将供气接头350与封闭板351交换而设置成使空气从第二吹出口303b朝向横向吹出的方案进行说明。
如图27以及图28所示,也可以将供气接头350安装于第二吹出口303b,且将封闭板351设置于第一吹出口303a。
在此,利用图29以及图30,对供气接头350安装于第二吹出口303b,封闭板351设置于第一吹出口303a,从而使加湿后的空气朝向横向吹出的方案进行说明。
在该情况下,如图29所示,由送风装置330吹出的空气被从吸入口302向液体微细化装置301a内导入,并通过液体微细化部320而进行加湿,并由第二吹出口303b朝向水平方向吹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如图30所示,送风装置330的外部气体吸入口333、供气口334、室内空气吸入口335、排气口336设置于主体外壳331的侧部,且液体微细化装置301a设置于主体外壳331的侧部。此时,空气从横向流入送风装置330以及液体微细化装置301a,且将空气朝向横向吹出。
像这样将供气接头350与封闭板351交换,以使得由液体微细化装置301a进行了加湿的空气从第二吹出口303b朝向横向吹出。通过该方案,即使当无法在送风装置330的上部充分确保施工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朝向横向的施工空间。即,不仅能够将液体微细化装置301a设置于送风装置330的上方,还能够将其设置成位于送风装置330的侧方。由此,液体微细化装置301a与送风装置330的组合或设置场所的自由度提升,从而施工性以及通用性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封闭板351只要是能够将第一吹出口303a以及第二吹出口303b堵塞的结构即可,例如也可以与液体微细化装置301a一体地配备滑动方式的封闭板351。
另外,第一吹出口303a以及第二吹出口303b的形状也能够与设置条件等相应地进行适当变更。
而且,在进行从第二吹出口303b朝向横向的吹出时,将液体微细化装置301a以及送风装置330的内部结构或风路设计等适当变更。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液体微细化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则对本实施方式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想到的各种变形的方案、将不同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组合而构筑的方案均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液体微细化装置能够应用于加湿目的的水气化装置以及杀菌或除臭目的的次氯酸气化装置这样的使液体气化的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器具主体;2送风口;8贮水室;10旋转体;12多孔体;13多孔部;14送风风扇;15送风通路;17吸入口;101主体外壳;102吸入口;103吹出口;104贮水部;105液体微细化室;106内筒;107供水部;108水位检测部;109旋转马达;110旋转轴;111扬水管;112碰撞壁;113开口;114旋转板;115风路;116风路;117风路;118排水管;119分离器;120浮动开关;121横流槽;121a底;121b侧壁;122纵流槽;122a底;122b侧壁;123分离器用卡止爪;124开口部;130水滴;131水滴;132水滴;150液体微细化装置;151供排水配管;160热交换换气装置;161室内吸入口;162排气口;163外部气体吸入口;164供气口;165热交换元件;201主体外壳;202吸入口;203吹出口;204贮水部;205液体微细化室;206内筒;207供水部;208水位检测部;209旋转马达;210旋转轴;211扬水管;212碰撞壁;213开口;214旋转板;215风路;216风路;216a主体外壳侧壁面;217风路;218排水管;219分离器;219a上端;220浮动开关;221突出部;222引导部;222a上端;223底部;224空间;230水滴;250液体微细化装置;251供排水配管;260热交换换气装置;261室内吸入口;262排气口;263外部气体吸入口;264供气口;265热交换元件;301液体微细化装置;301a液体微细化装置;302吸入口;303吹出口;303a第一吹出口;303b第二吹出口;304内筒风路;305内筒;306吸入连通风路;307通风口1;308外筒风路;309外筒;310贮水部;311排水口;312接水部;313加湿控制部;314排水管;315供水口;316供水管;320液体微细化部;321汲取管;322旋转板;323马达;330送风装置;330a送风装置;331主体外壳;332湿度回收部;333外部气体吸入口;334供气口;335室内空气吸入口;336排气口;337送风机;338供气风路;340水面;341管道;342支承部;342a腿部分;342b台座部分;350供气接头;351封闭板。

Claims (21)

1.一种液体微细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吸入口,其将空气吸入;
吹出口,其将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吹出;以及
液体微细化室,其设置在所述吸入口与所述吹出口之间的风路内,且将水微细化,
所述液体微细化室具备:
旋转轴,其通过旋转马达而旋转,且朝向铅垂方向配置;
筒状的扬水管,其在下方具备扬水口,且上方固定于所述旋转轴,通过与所述旋转轴的旋转配合地进行旋转而利用所述扬水口扬水,并将扬起的水朝向离心方向放出;
碰撞壁,其通过供由所述扬水管放出的水碰撞而将所述水微细化;
贮水部,其设置在所述扬水管的铅垂方向下方,且对供利用所述扬水口扬起的水进行贮存;
横流槽,其对附着于所述碰撞壁并落下的水进行承接;
纵流槽,其将由所述横流槽承接到的水向所述贮水部引导;以及
分离器,其在所述碰撞壁的下方以与所述横流槽接触的方式设置,且对微细化后的水中的水滴进行捕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器还以与所述纵流槽接触的方式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分离器而言,所述分离器相对于所述风路的下游侧侧面以与所述纵流槽接触的方式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器以使所述纵流槽埋没于所述分离器内的方式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器以使所述纵流槽在所述风路中埋没于所述分离器内的下游侧的方式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流槽以使由该横流槽承接到的水朝向所述纵流槽流动的方式设置有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流槽从所述横流槽朝向所述贮水部而设置有多个。
8.一种液体微细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吸入口,其将空气吸入;
吹出口,其将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吹出;以及
液体微细化室,其设置在所述吸入口与所述吹出口之间的风路内,且将水微细化,
所述液体微细化室具备:
旋转轴,其通过旋转马达而旋转,且朝向铅垂方向配置;
筒状的扬水管,其在下方具备扬水口,且上方固定于所述旋转轴,通过与所述旋转轴的旋转配合地进行旋转而利用所述扬水口扬水,并将扬起的水朝向离心方向放出;
碰撞壁,其通过供由所述扬水管放出的水碰撞而将所述水微细化;
贮水部,其设置在所述扬水管的铅垂方向下方,且对供利用所述扬水口扬起的水进行贮存;以及
分离器,其设置在所述碰撞壁的下方,且对微细化后的水中的水滴进行捕集,
所述液体微细化装置具备引导部,所述引导部通过将所述分离器的下游侧风路的壁面的一部分弯曲而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微细化装置还具备突出部,
所述突出部设置在所述分离器的上方,且从所述碰撞壁朝向所述液体微细化室内侧方向突出并将所述分离器的上方覆盖。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的上端设置在比所述分离器的上端高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的上端设置为与所述分离器的上端大致相同的高度。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微细化装置还具备底部,
所述底部与所述分离器的下端相接,且朝向所述贮水部倾斜,
并且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底部设置成大致平行。
13.一种液体微细化装置,其具备吸入口、吹出口、贮水部以及液体微细化部,所述液体微细化装置的特征在于,
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被所述液体微细化部加湿,
由所述液体微细化部进行了加湿的空气被从所述吹出口吹出,
所述液体微细化部具有汲取管和旋转板,
所述汲取管汲取所述贮水部的液体,
所述旋转板通过旋转而使所述汲取管所汲取到的液体微细化,
所述液体微细化装置能够与具有湿度回收部的送风装置连通,
所述湿度回收部对通过所述送风装置的空气的湿度进行回收,
对于通过所述液体微细化装置以及所述送风装置的空气的流动而言,所述液体微细化装置设置于所述送风装置的下游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湿度回收部回收了湿度的空气流入所述液体微细化装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吹出口包括第一吹出口和第二吹出口,
从所述第一吹出口吹出的空气被朝向铅垂方向上方吹出,
从所述第二吹出口吹出的空气被朝向水平方向吹出。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微细化装置还具备封闭板,
所述封闭板将所述第一吹出口或者所述第二吹出口覆盖,
在所述封闭板安装于所述第一吹出口的情况下,由所述液体微细化部进行了加湿的空气被从所述第二吹出口吹出,
在所述封闭板安装于所述第二吹出口的情况下,由所述液体微细化部进行了加湿的空气被从所述第一吹出口吹出。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微细化装置还具备:
内筒风路,其与所述吸入口连通;以及
外筒风路,其与所述吹出口及所述内筒风路连通,
所述液体微细化部设置于所述内筒风路,
所述外筒风路设置于所述内筒风路的外周,
通过所述液体微细化装置的空气依次通过所述吸入口、所述内筒风路、所述外筒风路、所述吹出口,
通过所述外筒风路内的空气被朝向铅垂方向上方输送。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微细化装置还具备加湿控制部,
所述加湿控制部对所述液体微细化部的运转进行控制,
所述加湿控制部将所述液体微细化部控制成与所述送风装置的运转连动地进行动作。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微细化装置还具备加湿控制部,
所述加湿控制部对所述液体微细化部的运转进行控制,
所述加湿控制部将所述液体微细化部控制成与所述送风装置的运转独立地进行动作。
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微细化装置经由与所述吸入口连接的管道而与所述送风装置连通。
21.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微细化装置还具备支承部,
所述支承部对所述液体微细化装置进行支承,
所述液体微细化装置通过所述支承部而与所述送风装置连接。
CN201980021840.7A 2018-03-28 2019-03-19 液体微细化装置 Active CN1119022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61513A JP7126043B2 (ja) 2018-03-28 2018-03-28 液体微細化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清浄機
JP2018061514A JP7126044B2 (ja) 2018-03-28 2018-03-28 液体微細化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清浄機
JP2018-061514 2018-03-28
JP2018-061513 2018-03-28
JP2018110271 2018-06-08
JP2018-110271 2018-06-08
JP2018-169257 2018-09-11
JP2018169257A JP7170175B2 (ja) 2018-06-08 2018-09-11 液体微細化装置
PCT/JP2019/011317 WO2019188534A1 (ja) 2018-03-28 2019-03-19 液体微細化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02218A true CN111902218A (zh) 2020-11-06
CN111902218B CN111902218B (zh) 2022-04-26

Family

ID=680589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1840.7A Active CN111902218B (zh) 2018-03-28 2019-03-19 液体微细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02218B (zh)
WO (1) WO20191885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15417B (zh) * 2019-09-14 2022-10-21 株式会社Fmi 流感病毒的失活装置及失活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55139A (ja) * 1995-12-06 1997-06-17 Aiwa Co Ltd 空気清浄装置
JP2009279514A (ja) * 2008-05-22 2009-12-03 Corona Corp マイナスイオン及びナノミスト発生装置
JP2011160946A (ja) * 2010-02-09 2011-08-25 Panasonic Corp 液体微細化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サウナ装置
CN103816759A (zh) * 2014-03-02 2014-05-28 孙传钢 共轴集成多层离心水洗气体净化机
CN203744494U (zh) * 2014-03-06 2014-07-30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蓄湿加湿装置及应用该装置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系统
JP2014188021A (ja) * 2013-03-26 2014-10-06 Panasonic Corp 液体微細化装置及びサウナ装置
JP2015024350A (ja) * 2013-07-24 2015-02-0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液体微細化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サウ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86590B2 (ja) * 2013-03-26 2017-08-3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液体微細化装置及びサウナ装置
JP6255571B2 (ja) * 2013-09-18 2018-01-1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液体微細化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サウナ装置
JP2017116164A (ja) * 2015-12-24 2017-06-29 株式会社コロナ 加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55139A (ja) * 1995-12-06 1997-06-17 Aiwa Co Ltd 空気清浄装置
JP2009279514A (ja) * 2008-05-22 2009-12-03 Corona Corp マイナスイオン及びナノミスト発生装置
JP2011160946A (ja) * 2010-02-09 2011-08-25 Panasonic Corp 液体微細化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サウナ装置
JP2014188021A (ja) * 2013-03-26 2014-10-06 Panasonic Corp 液体微細化装置及びサウナ装置
JP2015024350A (ja) * 2013-07-24 2015-02-0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液体微細化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サウナ装置
CN103816759A (zh) * 2014-03-02 2014-05-28 孙传钢 共轴集成多层离心水洗气体净化机
CN203744494U (zh) * 2014-03-06 2014-07-30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蓄湿加湿装置及应用该装置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188534A1 (ja) 2019-10-03
CN111902218B (zh) 2022-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445841B2 (ja) 止水機構
CN112984636A (zh) 用于hvac系统的加湿单元
JP7241257B2 (ja) 液体微細化装置
CN111417466B (zh) 液体微细化装置及换气装置、空气净化器、空气调节器
CN111902218B (zh) 液体微细化装置
JP2022115918A (ja) 液体微細化装置
KR100977857B1 (ko) 빌트인 직수 연결형 자연 가습기 및 그 가습방법
JP6906151B2 (ja) 次亜塩素酸発生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清浄機
CN213514244U (zh) 空气处理装置
CN215982945U (zh) 一种防积水除湿器
JP7170175B2 (ja) 液体微細化装置
CN112654821B (zh) 液体微细化装置以及使用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
JP7126043B2 (ja) 液体微細化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清浄機
JP7194880B2 (ja) 液体微細化装置
JP2021148364A (ja) 液体微細化装置
JP7126044B2 (ja) 液体微細化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清浄機
JP7090225B2 (ja) 液体微細化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換気装置、空気清浄機、空気調和機
WO2023238526A1 (ja) 液体微細化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熱交換気装置
JP7493123B2 (ja) 液体微細化装置
JP2021055895A (ja) 液体微細化装置
KR20080003526A (ko) 공기조화기
JP2005021429A (ja) サウナ装置
JP6732642B2 (ja) ミスト発生装置
CN113483415A (zh) 一种防积水除湿器
JP2022140594A (ja) 液体微細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