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68867B - 开关装置 - Google Patents

开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68867B
CN111868867B CN201880091192.8A CN201880091192A CN111868867B CN 111868867 B CN111868867 B CN 111868867B CN 201880091192 A CN201880091192 A CN 201880091192A CN 111868867 B CN111868867 B CN 1118688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operation knob
proof
switch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119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68867A (zh
Inventor
渡部义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8688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88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688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88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3/00Tumbler or rocker switches, i.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being operated by rocking an operating member in the form of a rocker button
    • H01H23/02Details
    • H01H23/04Cases; Covers
    • H01H23/06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3/00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300/00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or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covered by H01H
    • H01H2300/01Application power window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02Bases, casings, or covers
    • H01H9/04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ings

Landscapes

  • Tumbler Switche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一个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具备:开关;壳体,收纳所述开关;筒体,具有从所述壳体向上方延伸的一对侧壁部、从所述壳体向上方延伸的前壁部、从所述壳体向上方延伸的后壁部、从所述后壁部的上端向后方延伸的第一防尘部、及从所述第一防尘部的后端向上方延伸的第二防尘部;以及操作手钮,具有上表面部和后表面部,该上表面部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摆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筒体,并覆盖所述筒体的上方,该后表面部从所述上表面部的后端向下方延伸,并与所述第二防尘部对置。

Description

开关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开关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车辆的电动车窗开关等,使用了具备能够向前后方向摆动的操作手钮的开关装置。在该开关装置中,操作手钮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摆动的方式安装于从收纳有前后的开关的壳体向上方延伸的筒体,并设有用于按压前后的开关的按压部。另外,在开关上设有用于连结操作手钮的按压部与开关的连结部件。当用户抬起操作手钮的后部时,操作手钮向前方摆动,按压部一边在连结部件的前方滑动一边按压连结部件的前方,前方的开关成为接通。同样,当用户按下操作手钮的后部时,操作手钮向后方摆动,按压部一边在连结部件的后方滑动一边按压连结部件的后方,后方的开关成为接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18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开关装置中,当用户抬起操作手钮的后部时,在操作手钮的后部的下方的空间中产生负压,有时尘埃等异物会侵入该空间。若该异物从操作手钮与筒体之间的间隙向筒体的内部侵入,并夹在操作手钮的按压部与连结部件之间,则在按压部滑动时产生异常摩擦,成为操作手钮、连结部件破损的原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了异物向筒体内部的侵入的开关装置。
用来解决课题的手段
一个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具备:开关;壳体,收纳所述开关;筒体,具有从所述壳体向上方延伸的一对侧壁部、从所述壳体向上方延伸的前壁部、从所述壳体向上方延伸的后壁部、从所述后壁部的上端向后方延伸的第一防尘部、及从所述第一防尘部的后端向上方延伸的第二防尘部;以及操作手钮,具有上表面部和后表面部,该上表面部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摆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筒体,并覆盖所述筒体的上方,该后表面部从所述上表面部的后端向下方延伸,并与所述第二防尘部对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抑制了异物向筒体内部的侵入的开关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开关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开关装置的A-A线剖面图。
图3是表示图1的开关装置的内部构成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1的开关装置的内部构成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5是图4的俯视图。
图6是图4的侧视图。
图7是操作手钮的放大立体图。
图8是操作手钮的仰视图。
图9是开关3B接通时的开关装置的剖面图。
图10是开关3F接通时的开关装置的剖面图。
图11是对开关装置的效果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关于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对实质上具有相同的功能构成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由此省略重复说明。
参照图1~图11对一个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是具备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摆动的操作手钮的开关装置,能够应用于包括车辆的电动车窗开关在内的任意的开关装置。
图1是表示开关装置100的一个例子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图1的开关装置100的A-A线剖面图。图1以及图2示出了操作手钮7的非操作时的开关装置100。如图1以及图2所示,开关装置100具备罩1、基板2、开关3F、3B、壳体4、连结部件5F、5B、筒体6、以及操作手钮7。在图1的例子中,开关装置100具备多个操作手钮7,但各操作手钮7以及其下部构造相同。开关装置100也可以仅具备一个操作手钮7以及其下部构造。以下,将图1所示的方向作为开关装置100的方向进行说明。
罩1是在操作手钮7露出的状态下覆盖开关装置100的上表面的部件。如图2所示,罩1具有供操作手钮7插通的开口部11、以及设于操作手钮7的后方的凹部12。用户通过将手指放入凹部12,能够将操作手钮7的后方抬起,使操作手钮7向前方摆动。另外,罩1形成为,在使操作手钮7摆动时,不与操作手钮7碰撞。因此,在罩1的开口部11的前端部与操作手钮7之间设有具有规定的宽度的间隙C1。同样,在罩1的开口部11的后端部与操作手钮7之间设有具有规定的宽度的间隙C2。间隙C1、C2优选为较窄,以使异物难以侵入罩1的下方。
基板2是具有印刷布线(省略图示)的印刷基板。基板2被固定于壳体4上。基板2可以是刚性基板,也可以是柔性基板。开关3F、3B的接通信号经由基板2而输出至外部装置。
开关3F、3B是设于基板2上的开关。开关3F、3B在操作手钮7的非操作时为断开,通过操作手钮7的摆动而成为接通。更详细地说,开关3F配置于比开关3B靠前方的位置,在使操作手钮7向前方摆动时成为接通。开关3B配置于比开关3F靠后方的位置,在使操作手钮7向后方摆动时成为接通。以下,对开关3F的构成进行说明。由于开关3B的构成与开关3F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开关3F具备,两个固定触点31F、圆顶部32F、以及可动触点33F。两个固定触点31F是设置在基板2上的触点,分别与印刷布线连接,并相互绝缘。圆顶部32F是形成为覆盖固定触点31F的上方的圆顶状的弹性部件。圆顶部32F在被向下方按压时,以下表面与基板2的上表面接触的方式弹性变形,当停止按压时,因弹性而恢复为原来的形状。圆顶部32F由硅橡胶等弹性树脂、金属制的盘簧形成。可动触点33F是固定在圆顶部32F的下表面的触点,配置为在圆顶部32F被向下方按压时可动触点33F能够与两个固定触点31F同时接触。通过这种构成,当向下方按压圆顶部32F时,两个固定触点31F经由可动触点33F而连接,开关3F成为接通。
另外,开关3F的构成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例如,也可以在基板2上设置一个与印刷布线连接的固定触点31F,并将可动触点33F与印刷布线连接。通过这种构成,当从上方按压圆顶部32F时,可动触点33F与固定触点31F被连接,开关3F成为接通。
这里,图3是表示图1的开关装置100的内部构成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3相当于从开关装置100中去除了罩1、筒体6、以及操作手钮7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在图3的例子中,开关装置100具备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开关3F、以及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开关3B。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关装置100既可以具备一个开关3F,也可以具备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三个以上的开关3F。这对于开关3B也相同。
壳体4是开关装置100的筐体,如图2所示,在内部收纳开关3F、3B。壳体4至少具有用于使连结部件5F、5B向上方插通的开口部。罩1、基板2、以及筒体6被固定于壳体4上。
连结部件5F、5B是将开关3F、3B与操作手钮7之间连结,以使开关3F、3B根据操作手钮7的摆动而接通的部件。连结部件5F设置在开关3F上,并将开关3F与操作手钮7的按压部75F连结,以使在操作手钮7向前方摆动时开关3F成为接通。连结部件5B设置在开关3B上,并将开关3B与操作手钮7的按压部75B连结,以使在操作手钮7向后方摆动时开关3B成为接通。关于按压部75F、75B之后进行叙述。以下,对连结部件5F的构成进行说明。由于连结部件5B的构成与连结部件5F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连结部件5F具备凸轮51F和促动器52F。凸轮51F是将来自促动器52F的力传递到开关3F的圆顶部32F的部件,如图3所示,横跨地配置在两个开关3F上。促动器52F是将来自按压部75F的力传递到凸轮51F的板状部件,以直立的状态配置在凸轮51F上。促动器52F的上端与按压部75F的下端接触。通过这种构成,当按压部75F下降,促动器52F被向下方按压时,凸轮51F被促动器52F向下方按压,圆顶部32F被凸轮51F向下方按压,开关3F成为接通。
另外,连结部件5F的构成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连结部件5F也可以不具备凸轮51F,而促动器52F横跨地配置在两个开关3F上。通过这种构成,当按压部75F下降,促动器52F被向下方按压时,圆顶部32F被促动器52F向下方按压,开关3F成为接通。
筒体6是从壳体4向上方延伸的筒状部件。筒体6也可以与壳体4一体地形成。这里,图4是表示图1的开关装置100的内部构成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4相当于从开关装置100去除了罩1以及操作手钮7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5是图4的俯视图。图6是图4的侧视图。
如图4~图6所示,筒体6具有:从壳体4向上方延伸的前壁部61、一对侧壁部62R、62L及后壁部63;第一防尘部64;第二防尘部65;以及第三防尘部66。通过前壁部61、侧壁部62R、62L、后壁部63、第一防尘部64、以及第二防尘部65,形成上方开口的俯视大致矩形的筒形状。
前壁部61是筒体6的前表面,如图4所示,至少一部分形成得较低,以使在操作手钮7向前方摆动时不与按压部75F碰撞。
侧壁部62R、62L分别是筒体6的右侧表面以及左侧表面,以覆盖前壁部61的侧端、后壁部63的侧端、第一防尘部64的侧端以及第二防尘部65的侧端的方式对置地配置。侧壁部62R、62L的上端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圆弧上,以使在操作手钮7摆动时不与上表面部71碰撞。关于上表面部71之后进行叙述。如图5所示,在侧壁部62R、62L上,分别对置地设有成为操作手钮7的摆动中心的轴部67R、67L。在图5的例子中,轴部67R、67L朝向筒体6的内侧而突出,但也可以朝向筒体6的外侧而突出。另外,在侧壁部62R、62L之间设有将促动器52F支承为直立状态的支承部68F、以及将促动器52B支承直立状态的支承部68B。支承部68F隔着促动器52F与前壁部61对置地配置。通过由支承部68F与前壁部61夹持促动器52F的前后,来维持促动器52F的直立状态。支承部68B隔着促动器52B与后壁部63对置地配置。通过由支承部68B与后壁部63夹持促动器52B的前后,来维持促动器52B的直立状态。
如图6所示,后壁部63为筒体6的后表面下部,形成为比侧壁部62R、62L低。后壁部63与前壁部61对置地配置。
第一防尘部64是后述的集尘部69的底面,从后壁部63的上端向后方延伸。在图6的例子中,第一防尘部64从后壁部63的上端起沿水平方向延伸,但也可以向上方或者下方倾斜而延伸。
第二防尘部65是筒体6的后表面上部,从第一防尘部64的后端向上方延伸。如图2所示,第二防尘部65与操作手钮7的后表面部73对置地配置。关于后表面部73之后进行叙述。在第二防尘部65与后表面部73之间设有具有规定的宽度的间隙C3,以使在操作手钮7摆动时第二防尘部65与后表面部73不会碰撞。间隙C3优选为较窄,以使异物难以侵入筒体6的内部。
第二防尘部65的后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优选具有沿着操作手钮7的摆动中的后表面部73的轨迹的形状。例如,在图6的例子中,第二防尘部65的上部具有沿着摆动中的后表面部73的轨迹的以轴部67R、67L为中心的圆弧形状。通过这种构成,能够在操作手钮7的摆动中抑制第二防尘部65与后表面部73碰撞,并且能够缩窄间隙C3。
另外,第二防尘部65的后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优选具有沿着使操作手钮7摆动至后端(开关3B成为接通的位置)时的后表面部73的形状。例如,在图6的例子中,第二防尘部65的下部具有沿着使操作手钮7摆动至后端时的后表面部73的弯曲形状。通过这种构成,在使操作手钮7摆动至后端时,能够抑制第二防尘部65与后表面部73碰撞,并且能够缩窄间隙C3。
第三防尘部66是后述的集尘部69的前表面,如图2所示,从第一防尘部64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如图5所示,第三防尘部66形成于侧壁部62R、62L之间,至少一部分形成得较低,以使操作手钮7向后方摆动时不与按压部75B碰撞。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侧壁部62R、62L、第一防尘部64、第二防尘部65、以及第三防尘部66形成集尘部69。集尘部69是由侧壁部62R、62L、第一防尘部64、第二防尘部65、以及第三防尘部66包围而成的空间。集尘部69的前表面、侧表面、后表面以及底面分别由第三防尘部66、侧壁部62R、62L、第二防尘部65、第一防尘部64形成。如后述那样,在集尘部69中蓄积侵入到筒体6的内部的异物。
操作手钮7是用于供用户操作的操作部分,以覆盖筒体6的上方的方式能够沿前后方向摆动地安装于筒体6。这里,图7是操作手钮7的放大立体图。图8是操作手钮7的仰视图。如图7以及图8所示,操作手钮7具有上表面部71、一对侧表面部72R、72L、以及后表面部73。
上表面部71是操作手钮7的上表面,覆盖筒体6的上方。如图7所示,上表面部71具有从后端朝向前端下降的、向上凸起的弯曲形状。通过用户按下上表面部71的后部,操作手钮7向后方摆动。另外,上表面部71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图7的例子。在上表面部71的下表面设有向下方延伸的安装部74R、74L以及按压部75F、75B。
安装部74R、74L是用于将操作手钮7安装于筒体6的部分。安装部74R、74L以分别位于右侧以及左侧的方式在左右方向上排列而配置,并分别以与轴部67R、67L重叠的方式设置。如图2所示,安装部74L在与轴部67L重叠的部分具有供轴部67L嵌合的开口部76L。同样,安装部74R在与轴部67R重叠的部分具有供轴部67R嵌合的开口部76R。通过轴部67L、67R与开口部76L、76R嵌合,使得操作手钮7能够以轴部67L、67R为中心在前后方向上摆动。
按压部75F、75B分别是用于将连结部件5F、5B向下方按压的部分。按压部75F配置为,其下端在操作手钮7的非操作时与促动器52F的上端接触,并且位于比安装部74R、74L靠前方的位置。当操作手钮7向前方摆动时,按压部75F将促动器52F向下方按压。另外,按压部75B配置为,其下端在操作手钮7的非操作时与促动器52B的上端接触,并且位于比安装部74R、74L靠后方的位置。当操作手钮7向后方摆动时,按压部75B将促动器52B向下方按压。
另外,在图8的例子中,两个按压部75F在左右方向上排列而配置。另外,两个按压部75B在左右方向上排列而配置。通过这种构成,在使操作手钮7摆动时,能够左右均等地按压促动器52F、52B。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关装置100可以具备一个按压部75F,也可以具备三个以上按压部75F。另外,按压部75F、75B也可以一体地形成。
侧表面部72R、72L分别是操作手钮7的右侧表面以及左侧表面,隔着上表面部71对置地配置。
后表面部73是操作手钮7的后表面,从上表面部71的后端向下方延伸,并与第二防尘部65对置地配置。用户在将手指放入凹部12的状态下抬起后表面部73,使得操作手钮7向前方摆动。后表面部73形成为向前凸起的弯曲形状,以便于用户操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的动作进行说明。以下,分别对用户使开关3F、3B接通时的开关装置100的动作进行说明。设开关装置100的初始状态为非操作状态。
首先,对用户使开关3B接通时的开关装置10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9是开关3B接通时的开关装置100的剖面图。
用户在使开关3B接通的情况下,按下操作手钮7的上表面部71的后部。当用户按下上表面部71的后部时,操作手钮7以轴部67R、67L为中心向后方摆动。当操作手钮7向后方摆动时,按压部75B一边在促动器52B上滑动一边下降,将促动器52B向下方按压。由此,如图9所示,促动器52B下降,凸轮51B下降,圆顶部32B弹性变形,可动触点33B与固定触点31B接触,开关3B成为接通。
如图9所示,通过将第二防尘部65的下部形成为沿着使操作手钮7摆动至后端时的后表面部73的弯曲形状,在开关3B接通时,能够抑制第二防尘部65与后表面部73碰撞,并且能够缩窄间隙C3。
在使开关3B接通之后,当用户停止按压上表面部71时,圆顶部32B因弹性而恢复为原来的形状,可动触点33B与固定触点31B分离,开关3B成为断开。另外,凸轮51B上升,促动器52B上升,促动器52B将按压部75B向上方按压。由此,按压部75B一边在促动器52B上滑动一边上升,操作手钮7向前方摆动,开关装置100返回至初始状态(非操作时的状态)。
接下来,对用户使开关3F接通时的开关装置10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0是开关3F接通时的开关装置100的剖面图。
用户在使开关3F接通的情况下,在将手指放入凹部12的状态下抬起操作手钮7的后表面部73。当用户抬起后表面部73时,操作手钮7以轴部67R、67L为中心向前方摆动。当操作手钮7向前方摆动时,按压部75F一边在促动器52F上滑动一边下降,将促动器52F向下方按压。由此,如图10所示,促动器52F下降,凸轮51F下降,圆顶部32F弹性变形,可动触点33F与固定触点31F接触,开关3F成为接通。
如图10所示,通过将第二防尘部65的上部形成为沿着摆动中的后表面部73的轨迹的以轴部67R、67L为中心的圆弧形状,能够在使开关3F接通的操作中抑制第二防尘部65与后表面部73碰撞,并且能够缩窄间隙C3。
在使开关3F接通之后,当用户放开后表面部73时,圆顶部32F因弹性而恢复为原来的形状,可动触点33F与固定触点31F分离,开关3F成为断开。另外,凸轮51F上升,促动器52F上升,促动器52F将按压部75F向上方按压。由此,按压部75F一边在促动器52F上滑动一边上升,操作手钮7向后方摆动,开关装置100返回到初始状态(非操作时的状态)。
这里,对本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的效果进行说明。图11是对开关装置100的效果进行说明的图。图11中的箭头a1~a3表示异物的移动路径。
如上述那样,在开关装置100的罩1与后表面部73之间设有间隙C2,在后表面部73与第二防尘部65之间设有间隙C3。因此,存在尘埃等异物经由间隙C2、C3侵入筒体6的内部的隐患。特别是,在用户将操作手钮7的后部抬起时、或从被压入的操作手钮7放开手指时,操作手钮7向前方摆动,操作手钮7的后部的下方的空间S中产生负压,因此异物被该空间S吸引,异物变得容易侵入筒体6的内部。
具体而言,异物从开关装置100的外部经由间隙C2侵入空间S(箭头a1),从空间S经由间隙C3侵入筒体6的内部(箭头a2)。因而,为了使异物侵入筒体6的内部,需要从空间S朝向上方经由间隙C3而流入筒体6的内部的气流。
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设有覆盖空间S的上方的一部分的第一防尘部64,因此从空间S朝向上方的气流的大部分被第一防尘部64向下方反弹,在空间S的内部进行对流(箭头a3)。由此,能够抑制经由间隙C3流入筒体6的内部的气流,因此能够抑制异物向筒体6的内部的侵入。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向上方延伸的第二防尘部65,能够缩窄间隙C3,并且能够加长经由间隙C3的异物的侵入路径。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异物向筒体6的内部的侵入。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集尘部69蓄积经由间隙C3而侵入到筒体6的内部的异物。由此,即使在异物侵入到筒体6的内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该异物夹在按压部75F、75B与促动器52F、52B之间。作为结果,能够抑制因夹入异物而引起的按压部75F、75B滑动时的异常摩擦,抑制操作手钮7、按压部75F、75B的破损,延长开关装置100的耐用期间。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中所列举的构成等、与其他要素的组合等在此示出的构成。关于这些方面,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能够根据其应用方式而适当地决定。
另外,本国际申请主张基于2018年3月2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8-059007号的优先权,并在本国际申请援用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附图标记说明
1:罩
11:开口部
12:凹部
2:基板
3F、3B:开关
31F、31B:固定触点
32F、32B:圆顶部
33F、33B:可动触点
4:壳体
5F、5B:连结部件
51F、51B:凸轮
52F、52B:促动器
6:筒体
61:前壁部
62R、62L:侧壁部
63:后壁部
64:第一防尘部
65:第二防尘部
66:第三防尘部
67R、67L:轴部
68F,68B:支承部
69:集尘部
7:操作手钮
71:上表面部
72R、72L:侧表面部
73:后表面部
74R、74L:安装部
75F、75B:按压部
76R、76L:开口部
100:开关装置
C1~C3:间隙

Claims (5)

1.一种开关装置,具备:
开关;
壳体,收纳所述开关;
筒体,具有从所述壳体向上方延伸的一对侧壁部、从所述壳体向上方延伸的前壁部、从所述壳体向上方延伸的后壁部、从所述后壁部的上端向后方水平地延伸的第一防尘部、及从所述第一防尘部的后端向上方延伸的第二防尘部;以及
操作手钮,具有上表面部和后表面部,该上表面部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摆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筒体,并覆盖所述筒体的上方,该后表面部从所述上表面部的后端向下方延伸,并与所述第二防尘部对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开关装置还具备第三防尘部,该第三防尘部从所述第一防尘部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
由所述第一防尘部、所述第二防尘部以及所述第三防尘部形成集尘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侧壁部被配置为,覆盖所述第一防尘部的侧端、所述第二防尘部的侧端、所述前壁部的侧端以及所述后壁部的侧端。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防尘部的后表面的一部分具有沿着所述操作手钮的摆动中的所述后表面部的轨迹的形状。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防尘部的后表面的一部分具有沿着使所述操作手钮摆动至后端时的所述后表面部的形状。
CN201880091192.8A 2018-03-26 2018-11-29 开关装置 Active CN1118688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59007 2018-03-26
JP2018-059007 2018-03-26
PCT/JP2018/044051 WO2019187346A1 (ja) 2018-03-26 2018-11-29 スイッ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68867A CN111868867A (zh) 2020-10-30
CN111868867B true CN111868867B (zh) 2023-02-28

Family

ID=68058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1192.8A Active CN111868867B (zh) 2018-03-26 2018-11-29 开关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087938B2 (zh)
EP (1) EP3780053A4 (zh)
JP (1) JP6785396B2 (zh)
KR (1) KR102475940B1 (zh)
CN (1) CN111868867B (zh)
WO (1) WO20191873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97021B2 (ja) * 2021-03-23 2023-12-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ユニ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58735U (zh) * 1986-03-28 1987-10-08
JP2597215Y2 (ja) * 1993-12-28 1999-07-05 エスエムケイ株式会社 キースイッチ用動作ユニット
JP3527000B2 (ja) * 1996-01-26 2004-05-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付きスイッチボックス
JPH09288936A (ja) * 1996-04-19 1997-11-04 Jidosha Denki Kogyo Co Ltd シーソー式スイッチ
KR19980051619U (ko) * 1996-12-31 1998-10-07 박병재 이물질 유입방지용 파워 윈도우 스위치
JP3810920B2 (ja) 1998-06-25 2006-08-16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2段操作スイッチ装置
JP4460435B2 (ja) * 2004-12-16 2010-05-12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自動車用揺動スイッチ装置
JP4456012B2 (ja) * 2005-01-24 2010-04-28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スイッチ装置
JP4286794B2 (ja) * 2005-02-09 2009-07-01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
JP4312739B2 (ja) * 2005-05-23 2009-08-1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
JP4280250B2 (ja) 2005-06-17 2009-06-1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
JP4193824B2 (ja) * 2005-08-01 2008-12-1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
JP5574442B2 (ja) * 2011-10-31 2014-08-20 オムロ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
JP5903253B2 (ja) * 2011-11-24 2016-04-13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スイッチ装置
JP5669774B2 (ja) * 2012-02-28 2015-02-18 オムロ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
JP5698717B2 (ja) * 2012-09-07 2015-04-08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スイッチ装置
CN203617168U (zh) * 2013-12-20 2014-05-28 黄山奥特斯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防水汽车电子驻车制动开关
CN204230097U (zh) * 2014-12-15 2015-03-25 国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防水开关
JP2016207497A (ja) * 2015-04-23 2016-12-08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スイッチ装置
JP6899641B2 (ja) 2016-10-06 2021-07-07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樹脂組成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80053A1 (en) 2021-02-17
WO2019187346A1 (ja) 2019-10-03
EP3780053A4 (en) 2022-03-23
KR20200100193A (ko) 2020-08-25
JPWO2019187346A1 (ja) 2020-10-22
CN111868867A (zh) 2020-10-30
US20200402750A1 (en) 2020-12-24
KR102475940B1 (ko) 2022-12-08
JP6785396B2 (ja) 2020-11-18
US11087938B2 (en) 2021-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50378B1 (en) Webbed keyboard assembly
EP2068334B1 (en) Electrical switch with lateral operation and assembly comprising such a switch mounted on a plate
JP5545673B2 (ja) パワーウインドウスイッチ
US20150060245A1 (en) Illuminated, water- and dust-proof switching element
JP2002245890A (ja) ドア解錠スイッチアッセンブリ
US7196280B2 (en) Miniaturized electric switch
CN111868867B (zh) 开关装置
US5760356A (en) Device assembly with sealed switch actuator interface
US6153840A (en) Reduced noise electrical switch
EP1079402B1 (en) Switch device with broader operable range
CN107799346A (zh) 带强制分离机构的微动开关
US20190228926A1 (en) Trigger switch
CN113016049B (zh) 按钮开关
JP4395035B2 (ja) 揺動操作型電気部品
JP6897611B2 (ja) マイクロスイッチ及び操作装置
US20160240332A1 (en) Switch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216719802U (zh) 一种电气开关装置
KR102675893B1 (ko) 푸시 스위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스위치 유니트
KR200497970Y1 (ko) 스위치의 접점 구조, 그 접점 구조를 포함하는 접점 블록 및 그 접점 블록을 포함하는 스위치
KR200469355Y1 (ko) 차량용 도어락 스위치 장치
JP4463500B2 (ja) 操作スイッチユニット
JP5228901B2 (ja) 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
KR20050118878A (ko) 스위치의 충격방지구조
US20060243570A1 (en) Steering column module for a vehicle
CN112542333A (zh) 触控操作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