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45952B - 前围上盖板结构 - Google Patents

前围上盖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45952B
CN111845952B CN202010123294.2A CN202010123294A CN111845952B CN 111845952 B CN111845952 B CN 111845952B CN 202010123294 A CN202010123294 A CN 202010123294A CN 111845952 B CN111845952 B CN 1118459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clined wall
wall portion
vehicle
cowl top
wea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2329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45952A (zh
Inventor
江原义明
下里孝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8459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459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459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459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B62D25/105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for motor c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碰撞能量的吸收特性的前围上盖板结构。倾斜壁部(10)具有:安装凸缘(10c),从下侧倾斜壁部(10a)的下缘部(10b)向下方且前方伸出;第一脆弱部(10d),在下侧倾斜壁部(10a)的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的中间部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以及第二脆弱部(10e),在下侧倾斜壁部(10a)与安装凸缘(10c)之间弯折形成。安装凸缘(10c)安装于前隔板上支架(4)的车体侧安装部(4a)。

Description

前围上盖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前围上盖板结构(cowl top structure)。
背景技术
在位于前盖(hood)后端与前隔板上支架(dash upper)之间的前围上盖板的倾斜壁部设定肋(rib)或槽,针对来自引擎盖(bonnet)上方的冲击负荷,倾斜壁部不紧绷而是弯折变形来吸收冲击(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234607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所述现有的前围上盖板结构中,倾斜壁部的下端在下端弯曲部向前方弯折,由螺杆固定于车体板的水平面。因此,若因冲击而应力集中于下端弯曲部发生断裂,则可能后退而干扰车体后方的硬物、例如雨刮马达(wiper motor)。此时,下端弯曲部的进一步的弯折变形受到抑制,无法吸收冲击。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碰撞能量的吸收特性的前围上盖板结构。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特征为一种前围上盖板结构,包括:前围上盖板,沿着前盖板的后端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前隔板上支架,在前围上盖板的下方支撑前围上盖板,前围上盖板具有:倾斜壁部,在前盖板及前隔板上支架之间越从车辆行进方向前方朝向后方则越向下方倾斜;安装凸缘,从倾斜壁部的下缘部向下方且前方伸出;第一脆弱部,在倾斜壁部的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的中间部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以及第二脆弱部,在倾斜壁部与安装凸缘之间弯折形成,且前隔板上支架具有:车体侧安装部,从上缘部向上方且后方弯折形成,供安装安装凸缘。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碰撞能量的吸收特性的前围上盖板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前围上盖板结构的车辆,且是从斜后方观看表示卸除了玻璃支架的结构的前围箱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前围上盖板结构,且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位置的截面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前围上盖板结构,且是表示因负荷输入而变形的情况的、与图2对应的位置的截面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前围上盖板结构,且是对肋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倾斜壁部的内侧面的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前围上盖板结构,且表示变形前后的情况,是沿着图4中V-V线的位置的截面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前围上盖板结构,且是表示前围上盖板的总体结构的、从车辆的斜前方观看的立体图。
符号的说明
1:车辆
2:前盖板
3:后端
4:前隔板上支架
4a:车体侧安装部
9:前围上盖板
10:倾斜壁部
10b:下缘部
10c:安装凸缘
10d:第一脆弱部
10e:第二脆弱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适当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相同的结构元件标注相同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在说明方向时,只要未特别表示,则基本上基于从驾驶员观看的前后、左右或上下来进行说明。而且,“车宽方向”与“左右方向”为相同含意。
图1是表示适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前围上盖板结构的车辆1中前围箱(cowlbox)部6附近的结构。在设于车体前部的引擎室(engine room)E的上部开口,设有覆盖上方的前盖板(hood panel)2。而且,在车室R前方,如图2所示那样设有窗板(window panel)8。
另外,在前盖板2的后端3与窗板8的前端8a之间,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有前围箱部6。窗板8由构成前围箱部6的后壁的玻璃支架(glass support)7的上端7b从下方支撑。
前围箱部6主要具有:前围上盖板9,沿着前盖板2的后端3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前隔板上支架4,位于前围上盖板9的下方,支撑前围上盖板9;以及玻璃支架7,配置于前围箱部6的车室内侧。
其中,前围箱部6主要包含:前侧箱部6c,包含由前围上盖板9所包围的中空闭截面;以及后侧箱部6d,包含由前隔板上支架4、玻璃支架7及窗板8的前端8a侧的一部分所包围的中空闭截面。
如图3所示,前侧箱部6c及后侧箱部6d配置于后述的第二脆弱部10e的前后。另外,隔着从第二脆弱部10e向铅垂上方延伸的假想线L,前侧箱部6c及后侧箱部6d在车辆前后方向使各内部空间相互连通。
而且,如图2所示,前围上盖板9具有在前盖板2及前隔板上支架4之间越从车辆行进方向前方朝向后方则越向下方倾斜的倾斜壁部10。倾斜壁部10具有设有第一脆弱部10d的下侧倾斜壁部10a、及在斜后方的上方空开一定间隔平行地设置的上侧倾斜壁部10j。
另外,下侧倾斜壁部10a及上侧倾斜壁部10j是由设于前盖板2的后端3下方的前侧弯曲部10k连接。由此,对于前围上盖板9,将车辆前后方向截面形状设为向斜下方开放的“U”字状。
而且,下侧倾斜壁部10a具有连接于前侧弯曲部10k的第一壁部10g、及连接于第一壁部10g的斜下方的第二壁部10h。
下侧倾斜壁部10a从第二壁部10h的下缘部10b向下方且前方伸出安装凸缘10c。安装凸缘10c为设有前壁部、后壁部的大致“U”字状的截面形状,至少将平面状的底面部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另外,前后方向的移动由前壁部、后壁部限制的底面部是与前隔板上支架4的车体侧安装部4a的前侧面相向地安装。
进而,下侧倾斜壁部10a延伸设置有第一脆弱部10d。第一脆弱部10d是在第一壁部10g及第二壁部10h之间,在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以沿着车宽方向的方式形成。
如图3所示,第一脆弱部10d具有向车辆后方突出而向使车辆前侧的角度α变窄的方向移动的第一可动部10n。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可动部10n是利用凹状部使倾斜壁部10的下侧倾斜壁部10a的车辆前面侧凹陷而形成。即,第一可动部10n遍及下侧倾斜壁部10a的大致整个车宽范围而形成有第一壁部10g及第二壁部10h间的前面侧凹陷成V字状的凹槽部。
而且,在下侧倾斜壁部10a的第二壁部10h与安装凸缘10c之间,设有弯折形成的第二脆弱部10e。
第二脆弱部10e如图3所示,形成有向使倾斜壁部10的车辆前侧的角度β扩开的方向移动的第二可动部10p。第二可动部10p是由第二脆弱部10e的车辆后方侧向前方凹陷成V字状的凹槽部所形成。
如图4所示,倾斜壁部10的下侧倾斜壁部10a空开规定间隔而设有多个第一肋10q(参照图1)。第一肋10q形成于下侧倾斜壁部10a的第一壁部10g的上面侧的上端至第一脆弱部10d之间。
第一肋10q是在第一壁部10g的车辆的后方侧从上面以沿车体前后或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一体地形成。
而且,在下侧倾斜壁部10a的第二壁部10h的上面侧,在第一脆弱部10d至第二脆弱部10e之间,空开规定间隔而设有多个第二肋10r。第二肋10r是在第一肋10q的车体后方侧,以沿车体前后或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与第二壁部10h的上面侧一体地形成。
如图2所示,关于前隔板上支架4,将车辆前后方向截面形状设为使上方开放的U字形状,使长边方向沿着车宽方向而配设。在前隔板上支架4的前缘部,形成有供沿着车宽方向安装前围上盖板9的车体侧安装部4a。车体侧安装部4a是从前隔板上支架4的上缘部向上方且后方弯折形成。
在前隔板上支架4的后缘部,沿着车宽方向形成有后端凸缘部4b。而且,在前隔板上支架4的下方,设有配置于引擎室E与车室R之间的板状的前隔板下支架(dash lower)5。
另外,后端凸缘部4b夹持于使前隔板下支架5的上部向车辆后方弯曲的上端5a、与使玻璃支架7的下部向车辆后方弯曲成L字状的下端7a之间,从车辆上下方向以三片接合。由此,前隔板上支架4及玻璃支架7由前隔板下支架5从下方支撑。
下侧倾斜壁部10a与作为另一倾斜壁部的上侧倾斜壁部10j之间经由前侧弯曲部10k而连接。在前侧弯曲部10k的前方,向引擎室E方向突设有密封安装部10l。密封安装部10l安装着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密封构件11。密封构件11抵接于前盖板2的背面侧而进行密封。
另外,通过下侧倾斜壁部10a及上侧倾斜壁部10j由前侧弯曲部10k连接,从而将车辆纵向截面形状设为“U”字状。
所述上侧倾斜壁部10j中,在上侧的后端缘设有托住窗板8的前端8a而卡合的窗安装部10m。进而,在上侧倾斜壁部10j,在窗安装部10m的车辆前方形成有第三脆弱部10f。
而且,如图1所示,在位于下侧倾斜壁部10a的下端的安装凸缘10c设有安装孔10s,此安装孔10s供穿插与车体侧安装部4a紧固的螺杆构件。本实施方式的安装孔10s在前围上盖板9的延伸设置方向的中间部位形成有一处。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由下侧倾斜壁部10a及上侧倾斜壁部10j所包围且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地形成的前围箱部6。在前围箱部6的车宽方向的端部,形成有左侧的开口6a、右侧的开口6b。另外,各开口6a、开口6b由左边的盖体20、右边的盖体21堵塞。左边的盖体20、右边的盖体21为可弹性变形的橡胶制,以追随前围箱部6的变形而变形的方式构成。
进而,如图6所示,在倾斜壁部10的上侧的后端缘,设有托住窗板8的前端8a的窗安装部10m(参照图2)。
而且,在倾斜壁部10的下侧的安装凸缘10c开口形成有安装孔10s。
因此,前围上盖板9在上下支撑于车体侧而可靠地经固定。因此,更容易发挥所需的碰撞能量的吸收特性。
而且,如图1所示,在前围箱部6收容有雨刮装置30的雨刮马达31作为高刚性构件。
第一脆弱部10d在车宽方向,使车辆前后方向位置随着朝向远离收容有雨刮马达31的部分的方向而逐渐向前方移位。
因此,在远离具有高刚性的雨刮马达31的位置,由下侧倾斜壁部10a的变形所得的冲程(stroke)量变大。
因此,在不存在雨刮马达31的位置,能够使倾斜壁部10向车辆后方大幅度地变形而将吸收量设定得大。
另外,在收容有雨刮马达31的部分,将倾斜壁部10的变形设定得小。由此,即便倾斜壁部10变形,也不会干扰雨刮马达31,且能够提高碰撞能量的吸收特性。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前围上盖板结构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前围上盖板结构的车辆1包括:前围上盖板9,沿着前盖板2的后端3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以及前隔板上支架4,在前围上盖板9的下方支撑前围上盖板9。
如图2所示,前围上盖板9具有:倾斜壁部10,在前盖板2及前隔板上支架4越朝向后方则越向下方倾斜;安装凸缘10c,从倾斜壁部10的下缘部向下方且前方伸出;第一脆弱部10d,在倾斜壁部10的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的中间部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以及第二脆弱部10e,在倾斜壁部10与安装凸缘10c之间弯折形成。
另外,前隔板上支架4具有:车体侧安装部4a,从上缘部向上方且后方弯折形成,供安装安装凸缘10c。
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前围上盖板结构能够提高碰撞能量的吸收特性。
即,如图3所示,若物体100从前盖板2的上方碰撞而对前围上盖板9输入冲击负荷,则第一脆弱部10d和第二脆弱部10e弯折变形或断裂,吸收碰撞能量。
另外,当输入了第一脆弱部10d及第二脆弱部10e断裂的程度的大冲击负荷时,车体侧安装部4a向下方变形,吸收碰撞能量。因此,可根据碰撞能量的大小而进行碰撞能量的吸收。因此,能够提高碰撞能量的吸收特性。
如图3所示,第一脆弱部10d向车辆后方突出,使倾斜壁部10向使车辆前侧的第一可动部10n的角度α变窄的方向移动。
而且,第二脆弱部10e使倾斜壁部10向使车辆前侧的第二可动部10p的角度β扩开的方向移动。
因此,能够在较从第二脆弱部10e的位置向上方延伸的假想线L更靠车辆前方使倾斜壁部10变形或断裂。因此,能够防止前围上盖板9向前围箱部6内侵入。
如图5所示,第一可动部10n形成为倾斜壁部10的车辆前面侧凹陷的凹状部。
因此,能够使第一脆弱部10d向所需的车辆前面侧可靠地弯曲。例如,通过将车辆前侧的第一可动部10n的角度α设定为160度~180度的范围,而能够使下侧倾斜壁部10a向车辆前面侧可靠地弯曲。
关于第一可动部10n,将倾斜壁部10的车辆前面侧凹陷的凹槽部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
因此,能够使第一脆弱部10d向所需的车辆前面侧可靠地弯曲。例如,能够在车辆前侧的第一可动部10n的角度α为160度~180度的范围内向车辆前面侧可靠地弯曲。
即便这样具有倾斜壁部10的形状接近平坦面(180度)的平缓的弯曲角度α,碰撞能量也成为压缩负荷而破坏第一可动部10n。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使弯折变形从第一脆弱部10d开始而提高吸收特性。
如图4所示,倾斜壁部10在上端至第一脆弱部10d之间、及第一脆弱部10d至第二脆弱部10e之间的至少一者,在车辆的后方侧设有沿车辆前后或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肋10q及第二肋10r(参照图1)。
因此,如图5所示,第一肋10q及第二肋10r也不会因倾斜壁部10的折曲而发生干扰。而且,第一肋10q及第二肋10r使倾斜壁部10的刚性提高一定程度。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使倾斜壁部10从第一脆弱部10d向车辆前面侧弯曲。
而且,如图2所示,前隔板上支架4的后端凸缘部4b夹持于和前隔板上支架4连接的前隔板下支架5的上端5a、与配置于车室前方且支撑窗板8的玻璃支架7的下端7a之间而接合。
另外,将前隔板上支架4的车辆前后方向上下截面形状设为使上方开放的U字形状。
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前围上盖板结构中,前隔板上支架4的刚性提高。
而且,前隔板上支架4以绷紧的方式支撑而接住从上方施加于倾斜壁部10的冲击负荷。此时,车体侧安装部4a是从前隔板上支架4的上缘部向上方且后方弯折形成,而使所安装的截面大致“U”字状的安装凸缘10c以不脱落的方式卡合。
因此,能够进一步使倾斜壁部10向所需的方向变形,提高碰撞能量的吸收特性。
如图3所示,前围上盖板9通过设有第一脆弱部10d的下侧倾斜壁部10a、作为另一倾斜壁部的上侧倾斜壁部10j及将这些连接的前侧弯曲部10k而将车辆纵向截面形状设为“U”字状,在上侧倾斜壁部10j形成有第三脆弱部10f。
因此,截面“U”字状的前围上盖板9在第一脆弱部10d、第二脆弱部10e、第三脆弱部10f弯曲,以向前倾倒的方式变形。因此,能够使碰撞能量的吸收量增大。
如图2所示,前围上盖板9形成由下侧倾斜壁部10a及上侧倾斜壁部10j所包围且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中空形状的前围箱部6。
如图1所示,在前围箱部6的车宽方向的左端部,形成有由橡胶制的盖体20堵塞的左侧的开口6a。
而且,如图6所示,在前围箱部6的车宽方向的右端部,形成有由橡胶制的盖体21堵塞的右侧的开口6b。
因此,左侧的开口6a、右侧的开口6b及盖体20、盖体21若施加碰撞能量则容易变形。因此,不会妨碍前围箱部6的弯折变形或断裂。
进而,如图6所示,在倾斜壁部10的上侧的后端缘,设有托住窗板8的前端8a的窗安装部10m(参照图2)。
而且,在倾斜壁部10的下侧的安装凸缘10c形成有安装孔10s。
因此,前围上盖板9在上下支撑于车体侧而可靠地经固定。因此,更容易发挥所需的碰撞能量的吸收特性。
而且,如图1所示,在前围箱部6收容有雨刮装置30的雨刮马达31作为高刚性构件。
第一脆弱部10d在车宽方向,使车辆前后方向位置随着朝向远离收容有雨刮马达31的部分的方向而逐渐向前方移位。
因此,在远离具有高刚性的雨刮马达31的位置,能够使倾斜壁部10向车辆后方大幅度地变形,将吸收量设定得大。
因此,变形的倾斜壁部10不会干扰雨刮马达31,且能够提高碰撞能量的吸收特性。
本发明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可进行各种变形。所述实施方式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进行说明而例示,未必限定于包括所说明的所有结构的实施方式。而且,可将某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替换为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而且可对某实施方式的结构添加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而且,可将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删除,或进行其他结构的追加、替换。例如,可对所述实施方式进行的变形如下。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脆弱部10d向车辆后方突出,使倾斜壁部10向使车辆前侧的第一可动部10n的角度α变窄的方向移动。而且,第二脆弱部10e使倾斜壁部10向使车辆前侧的第二可动部10p的角度β扩开的方向移动。
但是,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使第一脆弱部10d向车辆前方突出,使倾斜壁部10向使车辆前侧的第一可动部10n的角度α扩开的方向移动,而且,第二脆弱部10e使倾斜壁部10向使车辆前侧的第二可动部10p的角度β变窄的方向移动。而且,也可在前侧弯曲部10k或上侧倾斜壁部10j设置脆弱部。
即,只要于倾斜壁部10设有第一脆弱部10d及第二脆弱部10e,则脆弱部的形状、数量、配置及变形方向并无特别限定。

Claims (8)

1.一种前围上盖板结构,包括:
前围上盖板,沿着前盖板的后端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以及
前隔板上支架,在所述前围上盖板的下方支撑所述前围上盖板,
所述前围上盖板具有:
倾斜壁部,在所述前盖板及所述前隔板上支架之间越从车辆行进方向前方朝向后方则越向下方倾斜;
安装凸缘,从所述倾斜壁部的下缘部向下方且前方伸出;
第一脆弱部,在所述倾斜壁部的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的中间部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以及
第二脆弱部,在所述倾斜壁部与所述安装凸缘之间弯折形成,
所述前隔板上支架具有:车体侧安装部,从上缘部向上方且后方弯折形成,供安装所述安装凸缘,
所述前围上盖板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前围上盖板具有设有所述第一脆弱部的下侧倾斜壁部、上侧倾斜壁部、以及将所述下侧倾斜壁部及所述上侧倾斜壁部连接的前侧弯曲部,而将车辆纵向截面形状设为“U”字状,且在所述上侧倾斜壁部形成有第三脆弱部;以及
形成由所述下侧倾斜壁部及所述上侧倾斜壁部所包围且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中空形状的箱部,在所述箱部的车宽方向的端部,形成有由橡胶制的盖体堵塞的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围上盖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脆弱部具有向车辆后方突出而向使车辆前侧的角度变窄的方向移动的第一可动部,并且所述第二脆弱部具有向使所述车辆前侧的角度扩开的方向移动的第二可动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围上盖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可动部形成为所述倾斜壁部的车辆前面侧凹陷的凹状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围上盖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第一可动部,将所述倾斜壁部的车辆前面侧凹陷的凹槽部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围上盖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壁部在上端至所述第一脆弱部之间、及所述第一脆弱部至所述第二脆弱部之间的至少一者,在车辆的后方侧设有沿车辆前后或上下方向延伸的肋。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前围上盖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隔板上支架的后端凸缘部夹持于和所述前隔板上支架连接的前隔板下支架的上端、与支撑窗板的玻璃支架的下端之间而接合,
将所述前隔板上支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下截面形状设为使上方开放的U字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前围上盖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侧倾斜壁部的后端缘,设有托住窗板的下端的窗安装部,在所述安装凸缘开口形成有安装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围上盖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箱部收容有高刚性构件,所述第一脆弱部在车宽方向,使车辆前后方向位置随着朝向远离收容有所述高刚性构件的部分的方向而逐渐向前方移位。
CN202010123294.2A 2019-04-25 2020-02-27 前围上盖板结构 Active CN1118459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84237A JP6860610B2 (ja) 2019-04-25 2019-04-25 カウルトップ構造
JP2019-084237 2019-04-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45952A CN111845952A (zh) 2020-10-30
CN111845952B true CN111845952B (zh) 2022-10-14

Family

ID=729857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23294.2A Active CN111845952B (zh) 2019-04-25 2020-02-27 前围上盖板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60610B2 (zh)
CN (1) CN11184595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122423A (ja) * 2022-02-22 2023-09-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カウルトップ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75159B2 (ja) * 2006-07-28 2011-09-21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デッキガーニッシュ構造
JP2009274622A (ja) * 2008-05-15 2009-11-26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カウルトップ構造
JP5234607B2 (ja) * 2008-08-26 2013-07-10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カウルカバー
JP5240689B2 (ja) * 2008-10-10 2013-07-17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カウルルーバの衝撃力吸収構造
JP2012101697A (ja) * 2010-11-11 2012-05-31 Nippon Plast Co Ltd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JP5331849B2 (ja) * 2011-07-06 2013-10-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5719422B2 (ja) * 2013-10-17 2015-05-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カウルトップ構造
WO2015056778A1 (ja) * 2013-10-17 2015-04-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2017149213A (ja) * 2016-02-23 2017-08-31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ロントガラス下部構造
JP6554140B2 (ja) * 2017-05-19 2019-07-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カウルトップ取付け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60610B2 (ja) 2021-04-14
JP2020179775A (ja) 2020-11-05
CN111845952A (zh) 2020-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211163B2 (en) Radiator support structure of motor vehicle
JP4736455B2 (ja) モータルーム内部品搭載構造およびモータルーム内衝撃吸収構造
JP5245639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US9446797B2 (en) Front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13212151B (zh) 车辆部件的支承构造
CN108928395B (zh) 车身前部构造
CN111845952B (zh) 前围上盖板结构
CN104903130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07264636B (zh) 前围上盖板装饰件
JP2005289237A (ja)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CN109664948B (zh) 车辆前部构造
JP2007083962A (ja) バッテリ配設構造
JP5105236B2 (ja) カウルトップガーニッシュ
JP2005280628A (ja)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KR100489002B1 (ko) 차량용 프론트엔드모듈의 범퍼빔 마운팅부 충격흡수구조
JP5257349B2 (ja) 車載機器の取り付け構造
JP2019093823A (ja) カウルトップガーニッシュ支持構造
JP2021084567A (ja) 部材の取付構造
JP7430594B2 (ja)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CN217778555U (zh) 汽车前防撞梁结构及汽车
JP7409256B2 (ja) 電装部品の取付構造
JP7175953B2 (ja) センタコンソール構造
JP3821344B2 (ja) 自動車のエアバッグ取付構造
JP2007083961A (ja) バッテリ配設構造
EP2428432A1 (en) Front side vehicle body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