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37315A - 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压缩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837315A CN111837315A CN201980018447.2A CN201980018447A CN111837315A CN 111837315 A CN111837315 A CN 111837315A CN 201980018447 A CN201980018447 A CN 201980018447A CN 111837315 A CN111837315 A CN 11183731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d plate
- compressor
- refrigerant
- rotor end
- ro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4—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02K1/2753—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magnets or groups of magnets arranged with alternating polarity
- H02K1/276—Magnets embedded in the magnetic core, e.g.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s [IPM]
- H02K1/2766—Magnets embedded in the magnetic core, e.g.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s [IPM] having a flux concentration effect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4—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02K1/2753—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magnets or groups of magnets arranged with alternating polarity
- H02K1/276—Magnets embedded in the magnetic core, e.g.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s [IPM]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8—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rotating magnetic parts on to, or to, the rotor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8—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rotating magnetic parts on to, or to, the rotor structures
- H02K1/30—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rotating magnetic parts on to, or to, the rotor structures using intermediate parts, e.g. spide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3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loads, e.g. with hand-held machine tools or f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Compressor (AREA)
- Permanent Field Magnets Of Synchronous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压缩机(1),其利用转子(21)的旋转来压缩制冷剂。转子(21)包括:转子铁芯(31),其具有下侧转子端面(34);下侧转子端板(32),其覆盖下侧转子端面(34);以及多个铆钉,其将下侧转子端板(32)固定于转子铁芯(31)。在转子铁芯(31)形成有供制冷剂流过的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在下侧转子端板(32)形成有:中央开口部(45),其使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与内部空间连通;以及多个铆钉用开口部(46‑1~46‑6),其供多个铆钉贯通。此时,在下侧转子端板(32),在中央开口部(45)与多个铆钉用开口部(46‑1~46‑6)之间,形成有多个增厚部(48‑1~48‑6)。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技术涉及压缩机。
背景技术
已知有将压缩机部与电动机部收纳于密闭容器的内部的密闭式的压缩机。电动机部包括定子和转子。定子通过生成旋转磁场来使转子旋转。压缩机部利用转子的旋转来压缩制冷剂。转子还包括永磁体嵌入其中的转子铁芯、以及用于防止永磁体的脱落等而固定于转子铁芯的两端的转子端板。在转子铁芯上形成有用于保持作为转子的旋转轴发挥功能的压缩机轴的压缩机轴保持孔(参见专利文献1、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5388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0966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转子上形成有供由压缩机部压缩后的制冷剂流过的多个制冷剂用孔,在转子端板上形成有供流过多个制冷剂用孔的制冷剂流过的制冷剂用开口部。在转子端板上还形成有被铆钉贯通的铆钉用开口部,该铆钉作为将转子端板固定于转子铁芯的固定部件。然而,这样的转子端板由于同时形成有铆钉用开口部和制冷剂用开口部,存在强度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转子端板上形成供制冷剂流过的开口部的同时,可保证转子端板的强度的压缩机。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压缩机包括:转子;定子,其使上述转子旋转;压缩机部,其利用上述转子的旋转来压缩制冷剂;以及容器,其形成收纳上述转子、上述定子及上述压缩机部的内部空间。上述转子具有:转子铁芯,其为具有上表面及下表面的圆柱形状;端板,其覆盖上表面或下表面;以及固定部件,其将上述端板固定于上述转子铁芯。在上述转子铁芯形成有供上述制冷剂流过的多个制冷剂用孔。在上述端板形成有:开口部,其使上述多个制冷剂用孔与上述内部空间连通;以及贯通孔,其供上述固定部件贯通,在上述开口部与上述贯通孔之间,形成有用于提高上述端板的强度的增厚部。
本发明的压缩机在转子端板上形成供制冷剂流过的开口部,同时能够保证转子端板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实施例1的压缩机的纵剖视图。
图2为表示实施例1的压缩机的转子的剖视图。
图3为表示实施例1的压缩机的转子铁芯的平面图。
图4为表示实施例1的压缩机的下侧转子端板的平面图。
图5为表示实施例1的压缩机的下侧转子端板安装于转子铁芯的转子的平面图。
图6为表示对比例1的压缩机的下侧转子端板的平面图。
图7为表示对比例1的压缩机的下侧转子端板安装于转子铁芯的转子的平面图。
图8为表示实施例2的压缩机的下侧转子端板的平面图。
图9为表示实施例2的压缩机的下侧转子端板安装于转子铁芯的转子的平面图。
图10为表示实施例3的压缩机的下侧转子端板的平面图。
图11为表示实施例3的压缩机的下侧转子端板安装于转子铁芯的转子的平面图。
图12为表示实施例4的压缩机的下侧转子端板的平面图。
图13为表示实施例4的压缩机的下侧转子端板安装于转子铁芯的转子的平面图。
图14为表示实施例5的压缩机的转子铁芯的平面图。
图15为表示实施例5的压缩机的下侧转子端板安装于转子铁芯的转子的平面图。
图16为表示实施例6的压缩机的下侧转子端板安装于转子铁芯的转子的平面图。
图17为表示实施例7的压缩机的下侧转子端板安装于转子铁芯的转子的平面图。
图18为表示实施例8的压缩机的下侧转子端板安装于转子铁芯的转子的平面图。
图19为表示实施例9的压缩机的转子的剖视图。
图20为表示实施例9的压缩机的上侧转子端板安装于转子铁芯的转子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缩机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技术并不限于以下的记载。此外,在以下的记载中,对同样的组成要素赋予同样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例1
图1为表示实施例1的压缩机1的纵剖视图。如图1所示,压缩机1包括容器2、压缩机轴3、压缩机部5以及电动机部6。容器2形成有密闭的内部空间7。内部空间7形成为大致呈圆柱状。容器2形成为:将其纵置于水平面时,内部空间7的圆柱的中心轴与铅垂方向平行。在容器2中,在内部空间7的下部形成有储油器8。在储油器8中,储藏有用于润滑压缩机部5的冷冻机油。容器2与用于吸入制冷剂的吸入管11及用于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的排出管12连接。压缩机轴3形成为棒状,以一端配置于储油器8的方式,配置于容器2的内部空间7。压缩机轴3被容器2支承为能够以与内部空间7所形成的圆柱的中心轴平行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压缩机轴3通过旋转,使位于压缩机部5内部的滚筒9旋转。通过滚筒9的旋转,制冷剂被压缩。此外,压缩机轴3旋转时,储藏于储油器8的冷冻机油通过未图示的压缩机轴3的内部被供给至压缩机部5。
压缩机部5配置于内部空间7的下部,并且配置于储油器8的上方。压缩机1还包括上消音盖14和下消音盖15。上消音盖14配置于内部空间7中压缩机部5的上部。上消音盖14在其内部形成上消音室16。下消音盖15配置于内部空间7中压缩机部5的下部,并且配置于储油器8的上部。下消音盖15在其内部形成下消音室17。下消音室17通过形成于压缩机部5的连通通路(未图示)与上消音室16连通。在上消音盖14与压缩机轴3之间,形成压缩制冷剂排出孔18,上消音室16通过压缩制冷剂排出孔18与内部空间7连通。
压缩机部5为通常所说的旋转式,通过压缩机轴3的旋转,滚筒9旋转。通过滚筒9的旋转,来压缩由吸入管11供给的制冷剂,并将该压缩后的制冷剂供给至上消音室16与下消音室17。该制冷剂与冷冻机油具有相溶性。电动机部6配置于内部空间7中压缩机部5的上部。电动机部6包括转子21和定子22。转子21固定于压缩机轴3。定子22形成为大致呈圆筒形,配置成包围转子21,并固定于容器2。定子22包括绕组26。绕组26被施加合适的单相或三相电压时,定子22生成旋转磁场,使转子21旋转。
转子21
图2为表示实施例1的压缩机1的转子21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转子21包括转子铁芯31、下侧转子端板32以及上侧转子端板33。转子铁芯31形成为大致呈圆柱状,例如,由以硅钢板这样的软磁体形成的多个钢板层叠而形成。转子铁芯31形成有下侧转子端面34及上侧转子端面35。下侧转子端面34形成于与转子铁芯31所形成的圆柱的一方的底面对应的部位,并且形成于转子铁芯31中与压缩机部5相对的部位。上侧转子端面35形成于与转子铁芯31所形成的圆柱的另一方的底面对应的部位,并且形成于转子铁芯31中形成有下侧转子端面34侧的相反侧。
转子铁芯31还形成有压缩机轴用孔37及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压缩机轴用孔37形成为:与转子铁芯31所形成的圆柱的中心轴重合,并贯通下侧转子端面34与上侧转子端面35。压缩机轴3贯通压缩机轴用孔37并与压缩机轴3热压配合,由此转子铁芯31固定于压缩机轴3。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形成为与转子铁芯31的中心轴平行,并形成为贯通下侧转子端面34与上侧转子端面35。
下侧转子端板32以覆盖转子铁芯31的下侧转子端面34的方式与下侧转子端面34贴合,并固定于转子铁芯31。上侧转子端板33形成为大致呈圆板状。上侧转子端板33以覆盖转子铁芯31的上侧转子端面35的方式与上侧转子端面35贴合,并固定于转子铁芯31。
图3为表示实施例1的压缩机1的转子铁芯31的平面图。如图3所示,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围绕压缩机轴用孔37等间隔地配置。转子铁芯31还形成有多个磁体用孔41-1~41-6及多个铆钉用孔42-1~42-6。多个磁体用孔41-1~41-6分别形成于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相比远离压缩机轴用孔37的外径侧。即,多个磁体用孔41-1~41-6中的第一磁体用孔41-1形成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中的第一制冷剂用孔36-1的外径侧。多个磁体用孔41-1~41-6中的第二磁体用孔41-2形成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中的第二制冷剂用孔36-2的外径侧。多个磁体用孔41-1~41-6中的第三磁体用孔41-3形成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中的第三制冷剂用孔36-3的外径侧。多个磁体用孔41-1~41-6中的第四磁体用孔41-4形成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中的第四制冷剂用孔36-4的外径侧。多个磁体用孔41-1~41-6中的第五磁体用孔41-5形成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中的第五制冷剂用孔36-5的外径侧。多个磁体用孔41-1~41-6中的第六磁体用孔41-6形成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中的第六制冷剂用孔36-6的外径侧。
多个铆钉用孔42-1~42-6形成于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相比远离压缩机轴用孔37的外径侧,并形成于与多个磁体用孔41-1~41-6相比靠近压缩机轴用孔37的内径侧。以多个铆钉用孔42-1~42-6在周向上的位置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在周向上的位置不重合的方式,多个铆钉用孔42-1~42-6形成于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在周向上相邻的一部分区域的外径侧。即,利用多个铆钉用孔42-1~42-6中的第一铆钉用孔42-1来详细说明,其形成为:连结第一铆钉用孔42-1的中心C1与转子铁芯31的压缩机轴用孔37的中心C0的线段通过第一制冷剂用孔36-1与第二制冷剂用孔36-2之间。对于第二铆钉用孔42-2来说也是同样的。即,形成为连结第二铆钉用孔42-2的中心C2与压缩机轴用孔37的中心C0的线段通过第二制冷剂用孔36-2与第三制冷剂用孔36-3之间。以下,对于第三铆钉用孔42-3~第六铆钉用孔42-6来说也是同样的,形成为连结第三铆钉用孔42-3的中心C3与压缩机轴用孔37的中心C0的线段通过第三制冷剂用孔36-3与第四制冷剂用孔36-4之间;形成为连结第四铆钉用孔42-4的中心C4与压缩机轴用孔37的中心C0的线段通过第四制冷剂用孔36-4与第五制冷剂用孔36-5之间;形成为连结第五铆钉用孔42-5的中心C5与压缩机轴用孔37的中心C0的线段通过第五制冷剂用孔36-5与第六制冷剂用孔36-6之间;形成为连结第六铆钉用孔42-6的中心C6与压缩机轴用孔37的中心C0的线段通过第六制冷剂用孔36-6与第一制冷剂用孔36-1之间。
图4为表示实施例1的压缩机1的下侧转子端板32的平面图。如图4所示,下侧转子端板32形成为大致呈圆板状。下侧转子端板32形成有中央开口部45及多个铆钉用开口部46-1~46-6。中央开口部45形成于下侧转子端板32的中央。多个铆钉用开口部46-1~46-6围绕中央开口部45等间隔地形成。
下侧转子端板32通过形成多个直线状边缘47-1~47-6,形成有中央开口部45。多个直线状边缘47-1~47-6形成中央开口部45的边缘。多个直线状边缘47-1~47-6中的第一直线状边缘47-1形成为与连结中央开口部45的中心Cd0与第一铆钉用开口部46-1的中心Cd1的线段正交。多个直线状边缘47-1~47-6中的第二直线状边缘47-2也同样地,形成为沿着与连结中央开口部45的中心Cd0与第二铆钉用开口部46-2的中心Cd2的线段正交的直线。同样地,第三直线状边缘47-3形成为沿着与连结中央开口部45的中心Cd0与第三铆钉用开口部46-3的中心Cd3的线段正交的直线。第四直线状边缘47-4形成为沿着与连结中央开口部45的中心Cd0与第四铆钉用开口部46-4的中心Cd4的线段正交的直线。第五直线状边缘47-5形成为沿着与连结中央开口部45的中心Cd0与第五铆钉用开口部46-5的中心Cd5的线段正交的直线。第六直线状边缘47-6形成为沿着与连结中央开口部45的中心Cd0与第六铆钉用开口部46-6的中心Cd6的线段正交的直线。即,中央开口部45的边缘沿着凸图形即正六边形形成。这里,从中央开口部45的中心Cd0画出呈放射状延伸的单点划线,并设单点划线上的下侧转子端板32的宽度(以下称为径向宽度)为W。由于中央开口部45的边缘沿着凸图形,因此若改变画单点划线的位置,则下侧转子端板32的径向宽度W的大小也会改变。即,能够形成径向宽度W较小的部分及较大的部分。径向宽度W最大的是连结中央开口部45的中心Cd0与第一铆钉用开口部46-1的中心Cd1的线段上的径向宽度Wh1。同样地,分别连结中央开口部45的中心Cd0与中心Cd2~Cd6的线段上的径向宽度Wh2~Wh6也是最大的。
多个铆钉用孔42-1~42-6设置于径向宽度W最大处。因此,即使设置多个铆钉用开口部46-1~46-6,也可以增长多个铆钉用开口部46-1~46-6与中央开口部45之间的宽度。以下,将多个铆钉用开口部46-1~46-6与中央开口部45之间称为增厚部。在下侧转子端板32上形成有多个增厚部48-1~48-6。多个增厚部48-1~48-6分别形成于中央开口部45与多个铆钉用开口部46-1~46-6之间,将中央开口部45与多个铆钉用开口部46-1~46-6隔开。即,多个增厚部48-1~48-6中的第一增厚部48-1形成于中央开口部45与第一铆钉用开口部46-1之间,将中央开口部45与第一铆钉用开口部46-1隔开。多个增厚部48-1~48-6中的第二增厚部48-2形成于中央开口部45与第二铆钉用开口部46-2之间,将中央开口部45与第二铆钉用开口部46-2隔开。多个增厚部48-1~48-6中的第三增厚部48-3形成于中央开口部45与第三铆钉用开口部46-3之间,将中央开口部45与第三铆钉用开口部46-3隔开。多个增厚部48-1~48-6中的第四增厚部48-4形成于中央开口部45与第四铆钉用开口部46-4之间,将中央开口部45与第四铆钉用开口部46-4隔开。多个增厚部48-1~48-6中的第五增厚部48-5形成于中央开口部45与第五铆钉用开口部46-5之间,将中央开口部45与第五铆钉用开口部46-5隔开。多个增厚部48-1~48-6中的第六增厚部48-6形成于中央开口部45与第六铆钉用开口部46-6之间,将中央开口部45与第六铆钉用开口部46-6隔开。
图5为表示实施例1的压缩机1的转子21的平面图。如图5所示,以下侧转子端板32的外周与下侧转子端面34的外周大致重合的方式,下侧转子端板32与下侧转子端面34贴合,并安装于转子铁芯31。在下侧转子端板32准确地安装于转子铁芯31时,中央开口部45使压缩机轴用孔37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暴露于内部空间7,并使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与内部空间7连通。中央开口部45还使转子铁芯31的下侧转子端面34中的压缩机轴用孔37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之间的区域暴露于内部空间7。中央开口部45还形成为使中央开口部45所形成的正六边形的顶点分别配置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的外径侧。
中央开口部45还使下侧转子端面34中的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在周向上相邻的一部分区域暴露于内部空间7。即,中央开口部45使下侧转子端面34中的第一制冷剂用孔36-1与第二制冷剂用孔36-2之间的区域暴露于内部空间7。中央开口部45使下侧转子端面34中的第二制冷剂用孔36-2与第三制冷剂用孔36-3之间的区域暴露于内部空间7。中央开口部45使下侧转子端面34中的第三制冷剂用孔36-3与第四制冷剂用孔36-4之间的区域暴露于内部空间7。中央开口部45使下侧转子端面34中的第四制冷剂用孔36-4与第五制冷剂用孔36-5之间的区域暴露于内部空间7。中央开口部45使下侧转子端面34中的第五制冷剂用孔36-5与第六制冷剂用孔36-6之间的区域暴露于内部空间7。中央开口部45使下侧转子端面34中的第六制冷剂用孔36-6与第一制冷剂用孔36-1之间的区域暴露于内部空间7。
在下侧转子端板32准确地安装于转子铁芯31时,多个铆钉用开口部46-1~46-6分别与多个铆钉用孔42-1~42-6连通。第一铆钉用开口部46-1与第一铆钉用孔42-1连通。第二铆钉用开口部46-2与第二铆钉用孔42-2连通。第三铆钉用开口部46-3与第三铆钉用孔42-3连通。第四铆钉用开口部46-4与第四铆钉用孔42-4连通。第五铆钉用开口部46-5与第五铆钉用孔42-5连通。第六铆钉用开口部46-6与第六铆钉用孔42-6连通。
上侧转子端板33与下侧转子端板32同样地形成,即,形成为大致呈圆板状,形成有中央开口部及多个铆钉用开口部,并形成有多个增厚部。
转子21具有未图示的多个铆钉。多个铆钉分别插入转子铁芯31的多个铆钉用孔42-1~42-6,分别贯通下侧转子端板32的多个铆钉用开口部46-1~46-6,并分别贯通上侧转子端板33的多个铆钉用开口部。多个铆钉通过铆接于下侧转子的端面,以下侧转子端板32与上侧转子端板33准确地安装于转子铁芯31的状态、将下侧转子端板32与上侧转子端板33固定于转子铁芯31。下侧转子端板32由于如此固定于转子铁芯31,对多个铆钉用开口部46-1~46-6的周围施加应力。
转子21还具有未图示的多个永磁体。多个永磁体分别插入多个磁体用孔41-1~41-6,嵌入转子铁芯31。通过将下侧转子端板32与上侧转子端板33准确地安装于转子铁芯31,多个磁体用孔41-1~41-6的两端被封闭。由于多个磁体用孔41-1~41-6的两端被下侧转子端板32与上侧转子端板33封闭,多个永磁体固定于转子铁芯31而不会从转子铁芯31脱落。在转子21因由定子22生成的旋转磁场而旋转时,多个永磁体会发热。
由于多个铆钉用孔42-1~42-6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在周向上的位置不重合,即使在扩展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的外径侧暴露于内部空间7的区域的情况下,也不必缩短多个增厚部48-1~48-6的半径方向的宽度。并且,由于多个铆钉用孔42-1~42-6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在周向上的位置不重合,即使在增长多个增厚部48-1~48-6的半径方向的宽度的情况下,也不必缩短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的外径侧暴露于内部空间7的区域的半径方向的宽度。
下侧转子端板32中,由于中央开口部45的边缘形成为沿着直线,因此能够相对地增长多个增厚部48-1~48-6的径向的宽度。下侧转子端板32中,通过增长多个增厚部48-1~48-6的径向的宽度,得以提高多个增厚部48-1~48-6的强度。下侧转子端板32中,通过提高强度,能够提高多个增厚部48-1~48-6的耐久度,能够防止多个增厚部48-1~48-6的断裂。
上侧转子端板33与下侧转子端板32同样地形成,因此能够增长多个增厚部的径向的宽度,能够提高多个增厚部的耐久度,能够防止多个增厚部的断裂。即,压缩机1中,通过与下侧转子端板32同样地、增长上侧转子端板33的多个增厚部的径向的宽度,能够保证上侧转子端板33的强度。
转子21中,通过将下侧转子端板32与上侧转子端板33准确地安装于转子铁芯31,可形成连接电动机部6的下部与上部的多个制冷剂流路。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与中央开口部45和上侧转子端板33的中央开口部连通,形成多个制冷剂流路。
压缩机1的动作
压缩机1设置于未图示的制冷循环装置,用于压缩制冷剂,并使制冷剂在制冷循环装置中循环。定子22的绕组26被施加三相电压时,压缩机1的电动机部6产生旋转磁场。由于由定子22生成的旋转磁场,转子21旋转。电动机部6利用转子21的旋转,使压缩机轴3旋转。
当压缩机轴3旋转时,压缩机部5通过吸入管11吸入低压制冷剂气体,通过压缩该吸入的低压制冷剂气体来生成高压制冷剂气体,并将该高压制冷剂气体供给至上消音室16与下消音室17。下消音盖15降低被供给至下消音室17的高压制冷剂气体的压力脉动,并将压力脉动降低后的高压制冷剂气体供给至上消音室16。上消音盖14降低被供给至上消音室16的高压制冷剂气体的压力脉动,并通过压缩制冷剂排出孔18,将压力脉动降低后的高压制冷剂气体供给至内部空间7中压缩机部5与电动机部6之间的空间。被供给至内部空间7中压缩机部5与电动机部6之间的空间的高压制冷剂气体流过形成于转子21的多个制冷剂流路,由此被供给至内部空间7中电动机部6之上的空间。被供给至内部空间7中电动机部6之上的空间的制冷剂经由排出管12,被排出至制冷循环装置中的配置于压缩机1下游的装置(例如换热器等)。
下侧转子端板32使下侧转子端面34中的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相邻的区域通过中央开口部45暴露于内部空间7。通过将中央开口部45的正六边形的顶点配置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的外径侧,本实施例的下侧转子端板32能够在增长多个增厚部48-1~48-6的径向的宽度以提高强度的同时,较大程度地暴露下侧转子端面34中的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相邻的区域。由于下侧转子端面34中的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相邻的区域暴露于内部空间7,多个制冷剂流路的流动阻力会减小。
上侧转子端板33使上侧转子端面35中的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相邻的区域通过中央开口部暴露于内部空间7。通过将中央开口部的正六边形的顶点配置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的外径侧,上侧转子端板33能够较大程度地暴露上侧转子端面35中的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的外径侧的区域。由于上侧转子端面35中的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相邻的区域暴露于内部空间7,多个制冷剂流路的流动阻力会相对减小。
压缩机1中,通过使多个制冷剂流路的流动阻力减小,能够降低高压制冷剂气体流过多个制冷剂流路时的压力损失。压缩机1中,通过降低高压制冷剂气体流过多个制冷剂流路时的压力损失,能够抑制被排出至下游的装置的制冷剂的压力的降低,能够高效率地压缩制冷剂。
对比例1的压缩机
对比例1的压缩机是将上述实施例1的压缩机1的下侧转子端板32置换成其他的下侧转子端板,并将上侧转子端板33置换成其他的上侧转子端板。图6为表示对比例1的压缩机的下侧转子端板101的平面图。如图6所示,对比例1的压缩机的下侧转子端板101形成有压缩机轴用开口部102及多个制冷剂用开口部103-1~103-6。压缩机轴用开口部102形成于下侧转子端板101的中央。多个制冷剂用开口部103-1~103-6围绕压缩机轴用开口部102等间隔地形成。下侧转子端板101与下侧转子端板32同样地,形成有多个铆钉用开口部46-1~46-6。多个铆钉用开口部46-1~46-6形成于多个制冷剂用开口部103-1~103-6的外径侧。
图7为表示对比例1的压缩机的下侧转子端板101安装于转子铁芯31的转子的平面图。如图7所示,以下侧转子端板101的外周与下侧转子端面34的外周大致重合的方式,下侧转子端板101与于下侧转子端面34贴合,并安装于转子铁芯31。在下侧转子端板101准确地安装于转子铁芯31时,多个铆钉用开口部46-1~46-6分别与多个铆钉用孔42-1~42-6连通。下侧转子端板101与下侧转子端板32同样地,通过分别贯通多个铆钉用开口部46-1~46-6的多个铆钉,被固定于转子铁芯31。
压缩机轴用开口部102形成为:在下侧转子端板101准确地安装于转子铁芯31时,压缩机轴用开口部102的边缘与转子铁芯31的压缩机轴用孔37的边缘重合。多个制冷剂用开口部103-1~103-6形成为:在下侧转子端板101准确地安装于转子铁芯31时,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分别连通。下侧转子端板101还以下侧转子端面34中的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相邻的区域被其覆盖的方式,形成有多个制冷剂用开口部103-1~103-6。
对比例1的压缩机的上侧转子端板也与下侧转子端板101同样地形成。下侧转子端板101与上述实施例1的压缩机1的下侧转子端板32相比,开口部的个数较多。实施例1的压缩机1的下侧转子端板32与下侧转子端板101相比,由于开口部的个数较少,能够减少加工工序,制造成本更低。
通过将下侧转子端板101与上侧转子端板准确地安装于转子铁芯31,对比例1的压缩机的转子与实施例1的压缩机1的转子21同样地,形成有连接电动机部6的下部与上部的多个制冷剂流路。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分别与多个制冷剂用开口部103-1~103-6连通、且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分别与上侧转子端板的多个制冷剂用开口部连通,由此形成多个制冷剂流路。由于下侧转子端面34中的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相邻的区域被下侧转子端板101覆盖,对比例1的压缩机的多个制冷剂流路的实质上的长度比实施例1的压缩机1的多个制冷剂流路长。此外,由于上侧转子端面35中的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相邻的区域被上侧转子端板覆盖,也使得对比例1的压缩机的多个制冷剂流路的实质上的长度比实施例1的压缩机1的多个制冷剂流路长。由此,对比例1的压缩机的多个制冷剂流路的流动阻力比实施例1的压缩机1的多个制冷剂流路的流动阻力大。
实施例1的压缩机1与对比例1的压缩机相比,由于多个制冷剂流路的流动阻力较小,因此能够降低制冷剂流过多个制冷剂流路时的压力损失。实施例1的压缩机1与对比例1的压缩机相比,由于多个制冷剂流路的压力损失较小,因此能够抑制被排出至下游的装置的制冷剂的压力的降低,能够高效率地压缩制冷剂。
实施例1的压缩机1的效果
实施例1的压缩机1包括:转子21;定子22,其使转子21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压缩机部5,其利用转子21的旋转来压缩制冷剂;以及容器2,其形成收纳转子21、定子22及压缩机部5的内部空间7。转子21包括:具有上侧转子端面35及下侧转子端面34的圆柱形状的转子铁芯31、覆盖下侧转子端面34的下侧转子端板32、以及将下侧转子端板32固定于转子铁芯31的多个铆钉。在转子铁芯31,形成有供制冷剂流过的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在下侧转子端板32,形成有使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与内部空间7连通的中央开口部45、以及供多个铆钉贯通的多个铆钉用开口部46-1~46-6。此时,在下侧转子端板32,在中央开口部45与多个铆钉用开口部46-1~46-6之间形成有多个增厚部48-1~48-6。这样的压缩机1通过形成多个增厚部48-1~48-6,能够在形成供制冷剂流过的中央开口部45的同时,还保证下侧转子端板32的强度。
此外,转子21具有覆盖上侧转子端面35的上侧转子端板33。在上侧转子端板33形成有使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与内部空间7连通的中央开口部、以及供多个铆钉贯通的多个铆钉用开口部。此时,在上侧转子端板33,在中央开口部与多个铆钉用开口部之间形成有多个增厚部。这样的压缩机1由于在上侧转子端板33形成有多个增厚部,能够在形成供制冷剂流过的中央开口部的同时,还保证上侧转子端板33的强度。
另外,虽然实施例1的压缩机1在下侧转子端板32与上侧转子端板33双方均形成有多个增厚部,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存在由于下侧转子端板32与上侧转子端板33在端板的轴向上的厚度不同、或端板的材质不同等,使得仅在下侧转子端板32及上侧转子端板33中的任一方形成增厚部即可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仅在下侧转子端板32及上侧转子端板33中的一方形成多个增厚部。这种情况下,实施例1的压缩机1也能够在形成供制冷剂流过的中央开口部的同时,还保证形成有多个增厚部的端板的强度。
此外,实施例1的压缩机1的中央开口部45使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以及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在周向上相邻的下侧转子端面34的一部分区域暴露于内部空间7。这样的压缩机1通过使该一部分区域暴露于内部空间7,能够缩短转子21的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的轴向长度,能够降低制冷剂流路的流动阻力。压缩机1通过降低多个制冷剂流路的流动阻力,能够降低制冷剂通过多个制冷剂流路时的压力损失,能够抑制被排出至下游的装置的制冷剂的压力的降低,能够高效率地压缩制冷剂。
此外,实施例1的压缩机1的多个铆钉用开口部46-1~46-6配置于该一部分区域的外径侧。这样的压缩机1在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在周向上相邻的一部分区域的外径侧配置多个铆钉用开口部46-1~46-6。由此,能够保证多个增厚部48-1~48-6的宽度。压缩机1通过保证多个增厚部48-1~48-6的宽度,能够进一步提高下侧转子端板32的强度。
此外,实施例1的压缩机1的中央开口部45形成为:中央开口部45的边缘沿着多边形。此时,多边形的顶点位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的外径侧。这样的压缩机1能够使下侧转子端面34中的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相邻的区域较大程度地暴露于内部空间7,能够进一步降低形成于转子21的多个制冷剂流路的流动阻力。
实施例2
实施例2的压缩机是将上述实施例1的压缩机1的下侧转子端板32置换成其他的下侧转子端板51、并将上侧转子端板33置换成其他的上侧转子端板。图8为表示实施例2的压缩机的下侧转子端板51的平面图。如图8所示,下侧转子端板51是将上述实施例1的压缩机1的下侧转子端板32的中央开口部45置换成其他的中央开口部52,其他的部分与下侧转子端板32相同。即,下侧转子端板51与下侧转子端板32同样地形成有多个铆钉用开口部46-1~46-6。中央开口部52形成于下侧转子端板51的中央,并形成为边缘沿着凸图形。
通过形成中央开口部52,中央开口部52形成有多个直线状边缘53-1~53-6与多个曲线状边缘54-1~54-6。多个直线状边缘53-1~53-6与多个曲线状边缘54-1~54-6形成中央开口部52的边缘。多个直线状边缘53-1~53-6中的第一直线状边缘53-1形成为沿着与连结下侧转子端板51的中心与第一铆钉用开口部46-1的中心的线段正交的直线。多个直线状边缘53-1~53-6中的第二直线状边缘53-2形成为沿着与连结下侧转子端板51的中心与第二铆钉用开口部46-2的中心的线段正交的直线。多个直线状边缘53-1~53-6中的第三直线状边缘53-3形成为沿着与连结下侧转子端板51的中心与第三铆钉用开口部46-3的中心的线段正交的直线。多个直线状边缘53-1~53-6中的第四直线状边缘53-4形成为沿着与连结下侧转子端板51的中心与第四铆钉用开口部46-4的中心的线段正交的直线。多个直线状边缘53-1~53-6中的第五直线状边缘53-5形成为沿着与连结下侧转子端板51的中心与第五铆钉用开口部46-5的中心的线段正交的直线。多个直线状边缘53-1~53-6中的第六直线状边缘53-6形成为沿着与连结下侧转子端板51的中心与第六铆钉用开口部46-6的中心的线段正交的直线。
多个曲线状边缘54-1~54-6中的第一曲线状边缘54-1形成于第一直线状边缘53-1与第二直线状边缘53-2之间,沿着以下侧转子端板51的中心为中心的弧线。多个曲线状边缘54-1~54-6中的第二曲线状边缘54-2形成于第二直线状边缘53-2与第三直线状边缘53-3之间,沿着以下侧转子端板51的中心为中心的弧线。多个曲线状边缘54-1~54-6中的第三曲线状边缘54-3形成于第三直线状边缘53-3与第四直线状边缘53-4之间,沿着以下侧转子端板51的中心为中心的弧线。多个曲线状边缘54-1~54-6中的第四曲线状边缘54-4形成于第四直线状边缘53-4与第五直线状边缘53-5之间,沿着以下侧转子端板51的中心为中心的弧线。多个曲线状边缘54-1~54-6中的第五曲线状边缘54-5形成于第五直线状边缘53-5与第六直线状边缘53-6之间,沿着以下侧转子端板51的中心为中心的弧线。多个曲线状边缘54-1~54-6中的第六曲线状边缘54-6形成于第六直线状边缘53-6与第一直线状边缘53-1之间,沿着以下侧转子端板51的中心为中心的弧线。
下侧转子端板51还形成有多个增厚部55-1~55-6。多个增厚部55-1~55-6分别形成于中央开口部52与多个铆钉用开口部46-1~46-6之间,将中央开口部52与多个铆钉用开口部46-1~46-6分别隔开。
图9为表示实施例2的压缩机的下侧转子端板51安装于转子铁芯31的转子的平面图。如图9所示,在下侧转子端板51准确地安装于转子铁芯31时,中央开口部52使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及压缩机轴用孔37与内部空间7连通。中央开口部52还使下侧转子端面34中的压缩机轴用孔37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之间的区域暴露于内部空间7。中央开口部52还使下侧转子端面34中的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在周向上相邻的一部分区域暴露于内部空间7。中央开口部52还使下侧转子端面34中的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的外径侧相邻的区域暴露于内部空间7。
下侧转子端板51与上述下侧转子端板32同样地,使下侧转子端面34中的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相邻的区域暴露于内部空间7,由此能够降低形成于转子的多个制冷剂流路的流动阻力。下侧转子端板51与上述下侧转子端板32同样地,形成多个增厚部55-1~55-6,由此强度得以提高。
实施例2的压缩机的上侧转子端板也与下侧转子端板51同样地形成。由此,上侧转子端板也与下侧转子端板51同样地,降低形成于转子的多个制冷剂流路的流动阻力,使强度得以提高。
实施例2的压缩机中,由于使中央开口部52的边缘的一部分由多个曲线状边缘54-1~54-6形成,虽然下侧转子端面34中的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的外径侧被暴露的区域比实施例1小,但转子端板的强度更大。
实施例3
实施例3的压缩机是将上述实施例2的压缩机的下侧转子端板51置换成其他的下侧转子端板61、并将上侧转子端板置换成其他的上侧转子端板。图10为表示实施例3的压缩机的下侧转子端板61的平面图。如图10所示,下侧转子端板61是将上述实施例2的压缩机的下侧转子端板51的中央开口部52置换成其他的中央开口部62。中央开口部62形成于下侧转子端板61的中央。
中央开口部62是将上述实施例2的压缩机的中央开口部52的多个曲线状边缘54-1~54-6置换成多个直线状边缘63-1~63-6。即,中央开口部62的边缘由多个直线状边缘53-1~53-6及多个直线状边缘63-1~63-6形成的。由此,下侧转子端板61与下侧转子端板51同样地,形成有多个增厚部55-1~55-6。多个直线状边缘63-1~63-6分别形成为沿着直线。即,中央开口部62的边缘形成为沿着凸图形即十二边形。
图11为表示实施例3的压缩机的下侧转子端板61安装于转子铁芯31的转子的平面图。如图11所示,在下侧转子端板61准确地安装于转子铁芯31时,中央开口部62使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及压缩机轴用孔37与内部空间7连通。中央开口部52还使下侧转子端面34中的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相邻的区域暴露于内部空间7,并使下侧转子端面34中的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在周向上相邻的一部分区域暴露于内部空间7。
下侧转子端板61与上述下侧转子端板32同样地,使下侧转子端面34中的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相邻的区域暴露于内部空间7,由此能够降低形成于转子的多个制冷剂流路的流动阻力。下侧转子端板61与上述下侧转子端板51同样地,形成多个增厚部55-1~55-6,由此强度得以提高。
实施例3的压缩机的上侧转子端板也与下侧转子端板61同样地形成,使上侧转子端面35中的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相邻的区域暴露于内部空间7,并形成有多个增厚部。由此,上侧转子端板也与下侧转子端板61同样地,能够降低形成于转子的多个制冷剂流路的流动阻力,使强度得以提高。
实施例3的压缩机中,由于使中央开口部62的边缘的一部分由多个直线状边缘63-1~63-6形成,虽然下侧转子端面34中的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的外径侧被暴露的区域比实施例1小,但转子端板的强度更大。
实施例4
实施例4的压缩机是将上述实施例1的压缩机1的下侧转子端板32置换成其他的下侧转子端板71,并将上侧转子端板33置换成其他的上侧转子端板。图12为表示实施例4的压缩机的下侧转子端板71的平面图。如图12所示,下侧转子端板71是将上述实施例1的压缩机1的下侧转子端板32的中央开口部45置换成其他的中央开口部72。中央开口部72形成于下侧转子端板71的中央,其边缘形成为沿着以下侧转子端板71的中心为中心的圆。
下侧转子端板71还形成有多个增厚部73-1~73-6。多个增厚部73-1~73-6分别形成于中央开口部72与多个铆钉用开口部46-1~46-6之间,将中央开口部72与多个铆钉用开口部46-1~46-6分别隔开。
图13为表示实施例4的压缩机的下侧转子端板71安装于转子铁芯31的转子的平面图。如图13所示,在下侧转子端板71准确地安装于转子铁芯31时,中央开口部72使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及压缩机轴用孔37与内部空间7连通。中央开口部72还使下侧转子端面34中的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相邻的区域暴露于内部空间7,并使下侧转子端面34中的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在周向上相邻的一部分区域暴露于内部空间7。
下侧转子端板71中,由于中央开口部72的边缘形成为沿着圆形,因此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与中央开口部72的边缘之间的距离越大,则多个增厚部73-1~73-6的径向的宽度就越小。即成为所谓需取舍的关系。因此,通过使下侧转子端面34中的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相邻的区域不过度暴露于内部空间7(不过度降低制冷剂流路的流动阻力),能够保证增厚部73-1~73-6的径向的宽度来提高强度。
实施例4的压缩机的上侧转子端板与下侧转子端板71同样地形成,形成有中央开口部,并形成有多个增厚部。由此,上侧转子端板通过使上侧转子端面35中的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相邻的区域暴露于内部空间7,与下侧转子端板71同样地,能够降低形成于转子的多个制冷剂流路的流动阻力。上侧转子端板还形成有多个增厚部,由此强度得以提高。
实施例4的压缩机中,由于中央开口部72的边缘形成为沿着圆形,因此例如在用模具对板状的母材冲切以形成转子端板时,无需在模具设置角部。因此,能够延长模具的寿命。
实施例5
如图14所示,实施例5的压缩机是将上述实施例1的压缩机1的转子铁芯31置换成其他的转子铁芯81。图14为表示实施例5的压缩机的转子铁芯81的平面图。转子铁芯81是将上述的转子铁芯31的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置换成其他的多个制冷剂用孔83-1~83-6,并将多个磁体用孔41-1~41-6置换成其他的多个磁体用孔84-1~84-6,除此以外与转子铁芯31相同。即,转子铁芯81与上述的转子铁芯31同样地,形成有下侧转子端面34及上侧转子端面35,并形成有压缩机轴用孔37及多个铆钉用孔42-1~42-6。
多个制冷剂用孔83-1~83-6与上述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同样地,围绕压缩机轴用孔37等间隔地配置。多个磁体用孔84-1~84-6与上述多个磁体用孔41-1~41-6同样地,分别形成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的外径侧。
多个磁体用孔84-1~84-6中的第一磁体用孔84-1具有第一部分85与第二部分86。第一磁体用孔84-1中,第一部分85与第二部分86形成为所谓的V字形,形成为在中央弯曲而向内径侧凸出。多个磁体用孔84-1~84-6中的与第一磁体用孔84-1不同的其他的磁体用孔也与第一磁体用孔84-1同样地形成。在多个磁体用孔84-1~84-6中,与上述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同样地,分别插入有多个永磁体。
多个制冷剂用孔83-1~83-6中的第一制冷剂用孔83-1形成于第一磁体用孔84-1的内径侧。第一制冷剂用孔83-1的外径侧的边缘由第一外径侧边缘87与第二外径侧边缘88形成。第一外径侧边缘87配置于靠近第一磁体用孔84-1的第一部分85的一侧,形成为沿着与第一部分85所沿着的平面平行的平面。第二外径侧边缘88配置于靠近第一磁体用孔84-1的第二部分86的一侧,形成为沿着与第二部分86所沿着的平面平行的平面。即,第一制冷剂用孔83-1的外径侧的边缘形成为沿着以向内径侧凸出的方式弯曲的曲线。第一制冷剂用孔83-1的内径侧的边缘89形成为沿着以向内径侧凸出的方式弯曲的曲线,其中央形成为朝向内径侧呈尖状。多个制冷剂用孔83-1~83-6中的与第一制冷剂用孔83-1不同的其他的制冷剂用孔,也与第一制冷剂用孔83-1同样地形成。
图15为表示实施例5的压缩机的转子的平面图。如图15所示,在下侧转子端板32准确地安装于转子铁芯81时,中央开口部45使压缩机轴用孔37暴露于内部空间7,并使多个制冷剂用孔83-1~83-6与内部空间7连通。通过使多个制冷剂用孔83-1~83-6与内部空间7连通,实施例5的压缩机的转子形成连接电动机部6的下部与上部的多个制冷剂流路。中央开口部45还使下侧转子端面34中的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相邻的区域暴露于内部空间7,并使下侧转子端面34中的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在周向上相邻的一部分区域暴露于内部空间7。
转子铁芯81中,通过设置多个制冷剂用孔83-1~83-6及多个磁体用孔41-1~41-6,能够利用流过多个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来高效率地冷却分别插入多个磁体用孔84-1~84-6中的多个永磁体。实施例5的压缩机通过高效率地冷却多个永磁体,能够降低由多个永磁体的发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实施例6
图16为表示实施例6的压缩机的转子的平面图。如图16所示,实施例6的压缩机是在上述实施例5的压缩机的转子铁芯81上,安装有上述实施例2的压缩机的下侧转子端板51。在下侧转子端板51准确地安装于转子铁芯81时,下侧转子端板51的中央开口部52使压缩机轴用孔37及多个制冷剂用孔83-1~83-6暴露于内部空间7,并使多个制冷剂用孔83-1~83-6与内部空间7连通。通过使多个制冷剂用孔83-1~83-6与内部空间7连通,实施例6的压缩机的转子形成有连接电动机部6的下部与上部的多个制冷剂流路。中央开口部52还使下侧转子端面34中的与多个制冷剂用孔83-1~83-6相邻的区域暴露于内部空间7,并使下侧转子端面34中的与多个制冷剂用孔83-1~83-6在周向上相邻的一部分区域暴露于内部空间7。
通过使与多个制冷剂用孔83-1~83-6相邻的区域暴露于内部空间7,实施例6的压缩机与上述实施例的压缩机同样地,能够降低多个制冷剂流路的流动阻力。实施例6的压缩机与上述实施例的压缩机同样地,在下侧转子端板51形成有多个增厚部55-1~55-6,由此能够提高下侧转子端板51的强度。
实施例6的压缩机中,由于使中央开口部52的边缘的一部分由多个曲线状边缘54-1~54-6形成,虽然下侧转子端面34中在多个制冷剂用孔83-1~83-6的外径侧被暴露的区域比实施例5小,但转子端板的强度更大。
实施例7
图17为表示实施例7的压缩机的转子的平面图。如图17所示,实施例7的压缩机是在上述实施例5的压缩机的转子铁芯81上,安装有上述实施例3的压缩机的下侧转子端板61。在下侧转子端板61准确地安装于转子铁芯81时,下侧转子端板61的中央开口部62使压缩机轴用孔37及多个制冷剂用孔83-1~83-6暴露于内部空间7,并使多个制冷剂用孔83-1~83-6与内部空间7连通。中央开口部62还使下侧转子端面34中的与多个制冷剂用孔83-1~83-6相邻的区域暴露于内部空间7,并使下侧转子端面34中的与多个制冷剂用孔83-1~83-6在周向上相邻的一部分区域暴露于内部空间7。
通过使与多个制冷剂用孔83-1~83-6相邻的区域暴露于内部空间7,实施例7的压缩机与上述实施例的压缩机同样地,能够降低多个制冷剂流路的流动阻力。实施例7的压缩机与上述实施例的压缩机同样地,形成有多个增厚部55-1~55-6,由此能够提高下侧转子端板61的强度。
实施例7的压缩机中,由于使中央开口部62的边缘的一部分由多个直线状边缘63-1~63-6形成,虽然下侧转子端面34中在多个制冷剂用孔83-1~83-6的外径侧被暴露的区域比实施例5小,但转子端板的强度更大。
实施例8
图18为表示实施例8的压缩机的转子的平面图。如图18所示,实施例8的压缩机是在上述实施例5的压缩机的转子铁芯81上,安装有上述实施例4的压缩机的下侧转子端板71。在下侧转子端板71准确地安装于转子铁芯81时,下侧转子端板71的中央开口部72使压缩机轴用孔37及多个制冷剂用孔83-1~83-6暴露于内部空间7,并使多个制冷剂用孔83-1~83-6与内部空间7连通。中央开口部72还使下侧转子端面34中的与多个制冷剂用孔83-1~83-6相邻的区域暴露于内部空间7,并使下侧转子端面34中的与多个制冷剂用孔83-1~83-6在周向上相邻的一部分区域暴露于内部空间7。
通过使与多个制冷剂用孔83-1~83-6相邻的区域暴露于内部空间7,实施例8的压缩机与上述实施例的压缩机同样地,能够降低多个制冷剂流路的流动阻力。实施例8的压缩机也形成有多个增厚部73-1~73-6,由此能够提高下侧转子端板71的强度。
实施例8的压缩机中,由于中央开口部72的边缘形成为沿着圆形,因此多个制冷剂用孔83-1~83-6与中央开口部72的边缘之间的距离越大,则多个增厚部73-1~73-6的径向的宽度就越小。即成为所谓需取舍的关系。
因此,通过使下侧转子端面34中的与多个制冷剂用孔83-1~83-6相邻的区域不过度暴露于内部空间7(不过度降低制冷剂流路的流动阻力),能够保证多个增厚部73-1~73-6的径向的宽度来提高强度。
实施例9
在实施例1~实施例8中说明的压缩机中,上侧转子端板与下侧转子端板为相同形状,但也可以是不同的形状。以下,作为实施例9,利用附图来进行说明。
图19为表示实施例9的压缩机的转子21的剖视图。图20为表示实施例9的转子21的平面图。实施例9的压缩机是与上述实施例1的压缩机1相比只有上侧转子端板不同的压缩机。如图20所示,上侧转子端板33形成为中央开口部的边缘沿着圆形。另一方面,下侧转子端板与上述实施例1的上侧转子端板同样地,如图4所示的那样形成为中央开口部45的边缘沿着多边形。因此,由于上侧转子端板与下侧转子端板在中央开口部45的边缘的形状不同,能够容易分辨。因此,在转子组装时能够正确地安装上侧转子端板与下侧转子端板,在转子组装后能够容易地观察是否存在错误组装。
此外,本实施例的下侧转子端板中,如图4所示的那样多边形的顶点位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的外径侧。这样的压缩机1能够使下侧转子端面34中的与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相邻的区域较大程度地暴露于内部空间7,能够进一步降低形成于转子21的多个制冷剂流路的流动阻力。
另一方面,如图20所示,上侧转子端板33中,中央开口部的边缘形成为沿着圆形。此外,形成有圆形的中央开口部及多个铆钉用开口部。这里,上侧转子端板33的中央开口部的边缘将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的上侧转子端面35侧的上端中的外周侧的一部分分别覆盖。由此,虽然中央开口部为圆形,也可增长多个增厚部48-1~48-6的径向的宽度,多个增厚部48-1~48-6的强度得以提高。
具体来说,在上侧转子端板33形成有将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的上侧转子端面35侧的上端中的外周侧的一部分分别覆盖的多个突出部33-1~33-6。由于在上侧转子端板33形成有多个突出部33-1~33-6,与不形成多个突出部33-1~33-6的情况相比,流动阻力变大。然而,通过在上侧转子端板33形成多个突出部33-1~33-6,如后述那样,能够降低冷冻机油的排油量。
首先,如图1所示,通过压缩机轴3的旋转,储藏于压缩机1的储油器8的冷冻机油被供给至压缩机部5,被用作减轻在构成压缩机部5的机械部件之间产生的摩擦的润滑油。在压缩机部5压缩低压制冷剂气体而生成高压制冷剂气体时,冷冻机油与高压制冷剂气体混合,被供给至内部空间7中的电动机部6与压缩机部5之间的空间。冷冻机油在以与制冷剂混合后的状态流过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时,与多个突出部33-1~33-6碰撞,在多个制冷剂用孔36-1~36-6内与制冷剂分离。
由于形成有多个突出部33-1~33-6,本实施例的压缩机1可抑制冷冻机油流出至内部空间7中的电动机部6的上部。由此,本实施例的压缩机1能够降低被供给至内部空间7中的电动机部6的上部的冷冻机油的量,能够降低冷冻机油与制冷剂一同被排出至下游的装置的情况。
另外,上述实施例的压缩机的压缩机部5是由旋转式压缩机形成的,但其也可以置换成基于与旋转式压缩机不同的机构形成的其他的压缩机部。作为该机构可例示涡旋式压缩机。在设置这样的压缩机部的情况下,压缩机也可以在下侧转子端板或上侧转子端板上确保供制冷剂流过的开口部的同时,保证下侧转子端板或上侧转子端板的强度。
以上对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前述内容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前述组成要素中,也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想到的要素、实质上相同的要素、所谓等同范围内的要素。并且,前述组成要素可以适当组合。进而,在不脱离实施例的主旨的范围,可以进行组成要素的各种省略、置换以及变更中的至少一种。
符号说明
1:压缩机
2:容器
3:压缩机轴
5:压缩机部
6:电动机部
7:内部空间
21:转子
22:定子
31:转子铁芯
32:下侧转子端板
33:上侧转子端板
34:下侧转子端面
35:上侧转子端面
36-1~36-6:多个制冷剂用孔
42-1~42-6:多个铆钉用孔
45:中央开口部
46-1~46-6:多个铆钉用开口部
48-1~48-6:多个增厚部
51:下侧转子端板
52:中央开口部
55-1~55-6:多个增厚部
61:下侧转子端板
62:中央开口部
63-1~63-6:多个直线状边缘
71:下侧转子端板
72:中央开口部
73-1~73-6:多个增厚部
81:转子铁芯
83-1~83-6:多个制冷剂用孔。
Claims (5)
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子;
定子,其使所述转子旋转;
压缩机部,其利用所述转子的旋转来压缩制冷剂;以及
容器,其形成收纳所述转子、所述定子及所述压缩机部的内部空间,
所述转子具有:
转子铁芯,其为具有上表面及下表面的圆柱形状;
端板,其覆盖所述上表面或所述下表面中的至少一方;以及
固定部件,其将所述端板固定于所述转子铁芯,
在所述转子铁芯形成有供所述制冷剂流过的多个制冷剂用孔,
在所述端板形成有:
开口部,其使所述多个制冷剂用孔与所述内部空间连通;以及
固定部件用开口部,其供所述固定部件贯通,
在所述开口部与所述固定部件用开口部之间,形成有用于提高所述端板的强度的增厚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使所述制冷剂用孔、以及所述转子铁芯的与所述制冷剂用孔在周向上相邻的一部分区域暴露于所述内部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用开口部配置于所述一部分区域的外径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形成为所述开口部的边缘沿着多边形,
所述多边形的顶点位于所述制冷剂用孔的外径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设覆盖所述转子铁芯的所述上表面的端板为上侧转子端板、覆盖所述下表面的端板为下侧转子端板时,所述上侧转子端板与所述下侧转子端板的开口部形状不同。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48097A JP6720995B2 (ja) | 2018-03-15 | 2018-03-15 | 圧縮機 |
JP2018-048097 | 2018-03-15 | ||
PCT/JP2019/010694 WO2019177124A1 (ja) | 2018-03-15 | 2019-03-14 | 圧縮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837315A true CN111837315A (zh) | 2020-10-27 |
CN111837315B CN111837315B (zh) | 2023-04-25 |
Family
ID=67907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18447.2A Active CN111837315B (zh) | 2018-03-15 | 2019-03-14 | 压缩机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811271B2 (zh) |
JP (1) | JP6720995B2 (zh) |
CN (1) | CN111837315B (zh) |
WO (1) | WO201917712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648785B2 (ja) * | 2018-07-11 | 2020-02-14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圧縮機 |
JP7294124B2 (ja) * | 2019-12-26 | 2023-06-20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電動圧縮機 |
JP7088229B2 (ja) * | 2020-03-31 | 2022-06-21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圧縮機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206342A (ja) * | 2007-02-21 | 2008-09-04 | Daikin Ind Ltd | モータ回転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圧縮機 |
CN101584099A (zh) * | 2007-02-22 | 2009-11-18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电动机和压缩机 |
JP2012253884A (ja) * | 2011-06-02 | 2012-12-20 | Daikin Ind Ltd | 回転子、回転電機および回転子の製造方法 |
CN204794428U (zh) * | 2014-11-05 | 2015-11-18 | 日本电产高科电机株式会社 | 转子以及马达 |
JP2016096670A (ja) * | 2014-11-14 | 2016-05-2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ロータ、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たモータおよび圧縮機 |
JP2017008949A (ja) * | 2016-10-17 | 2017-01-12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電動圧縮機 |
CN106953441A (zh) * | 2017-03-16 | 2017-07-14 | 安徽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变频电机的转子部件和变频电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666015A (en) * | 1993-04-30 | 1997-09-09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Electric motor for a compressor with a rotor with combined balance weights and oil separation disk |
TW552352B (en) * | 1999-06-29 | 2003-09-11 | Sanyo Electric Co | Sealed rotary compressor |
KR100524544B1 (ko) * | 2004-07-20 | 2005-10-31 | 삼성광주전자 주식회사 | 회전자 및 이를 갖춘 압축기 |
JP5286937B2 (ja) * | 2008-05-27 | 2013-09-11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ロータリ圧縮機 |
JP4687810B2 (ja) * | 2009-03-31 | 2011-05-25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電動機ロータ |
US20120269667A1 (en) * | 2010-08-23 | 2012-10-25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Hermetic compressor |
JP2012202252A (ja) * | 2011-03-24 | 2012-10-22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スクロール圧縮装置 |
JP2013099051A (ja) * | 2011-10-31 | 2013-05-20 | Toyota Industries Corp | 永久磁石式回転電機の回転子、及び永久磁石式回転電機 |
JP6119962B2 (ja) * | 2012-11-15 | 2017-04-26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電動圧縮機 |
-
2018
- 2018-03-15 JP JP2018048097A patent/JP6720995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3-14 CN CN201980018447.2A patent/CN111837315B/zh active Active
- 2019-03-14 US US16/979,410 patent/US11811271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3-14 WO PCT/JP2019/010694 patent/WO201917712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206342A (ja) * | 2007-02-21 | 2008-09-04 | Daikin Ind Ltd | モータ回転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圧縮機 |
CN101584099A (zh) * | 2007-02-22 | 2009-11-18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电动机和压缩机 |
JP2012253884A (ja) * | 2011-06-02 | 2012-12-20 | Daikin Ind Ltd | 回転子、回転電機および回転子の製造方法 |
CN204794428U (zh) * | 2014-11-05 | 2015-11-18 | 日本电产高科电机株式会社 | 转子以及马达 |
JP2016096670A (ja) * | 2014-11-14 | 2016-05-2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ロータ、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たモータおよび圧縮機 |
JP2017008949A (ja) * | 2016-10-17 | 2017-01-12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電動圧縮機 |
CN106953441A (zh) * | 2017-03-16 | 2017-07-14 | 安徽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变频电机的转子部件和变频电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9177124A1 (ja) | 2019-09-19 |
US20210057949A1 (en) | 2021-02-25 |
JP6720995B2 (ja) | 2020-07-08 |
US11811271B2 (en) | 2023-11-07 |
JP2019161941A (ja) | 2019-09-19 |
CN111837315B (zh) | 2023-04-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837315B (zh) | 压缩机 | |
JP4143827B2 (ja)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
EP2075405B1 (en) | Vane-type compressor | |
US11460029B2 (en) | Compressor | |
WO2010016583A1 (ja) | ステータ、モータおよび圧縮機 | |
CN210118233U (zh) | 线性压缩机 | |
JP2008228395A (ja) | モータ回転子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圧縮機 | |
CN111836967B (zh) | 压缩机 | |
JP2007205227A (ja) | 圧縮機 | |
JP2006271104A (ja) | 密閉型圧縮機用モータ | |
JP5135779B2 (ja) | 圧縮機 | |
JP2014080875A (ja) | 圧縮機 | |
KR101563005B1 (ko) | 압축기 | |
KR101563368B1 (ko) | 압축기 | |
JP2008138591A5 (zh) | ||
JP6271246B2 (ja) | シリンダ回転型圧縮機 | |
CN111869053B (zh) | 压缩机 | |
JP2008141805A (ja) | 圧縮機 | |
US11879465B2 (en) | Compressor | |
EP3147508B1 (en) | Sealed-type electric compressor | |
KR20190046200A (ko) | 리니어 압축기 | |
KR102254667B1 (ko) | 로터리 압축기 및 그 제조방법 | |
JP2019015241A (ja) | 圧縮機 | |
JP6136167B2 (ja) | 回転式圧縮機 | |
CN111585360A (zh) | 感应电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