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01265B - 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01265B
CN111801265B CN201980010047.7A CN201980010047A CN111801265B CN 111801265 B CN111801265 B CN 111801265B CN 201980010047 A CN201980010047 A CN 201980010047A CN 111801265 B CN111801265 B CN 1118012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ring shaft
steering
contact
reference axis
contact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1004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01265A (zh
Inventor
寺岛和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stem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stem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stem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8012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012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012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012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03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common housing for motor and gear box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21Electric motor acting on or near steering gear
    • B62D5/0424Electric motor acting on or near steering gear the axes of motor and final driven element of steering gear, e.g. rack, being parall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5/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 F16H25/18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or interconver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otions
    • F16H25/20Screw mechanisms
    • F16H25/22Screw mechanisms with balls, rollers, or similar members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parts; Elements essential to the use of such members
    • F16H25/2204Screw mechanisms with balls, rollers, or similar members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parts; Elements essential to the use of such members with bal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5/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 F16H25/18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or interconver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otions
    • F16H25/20Screw mechanisms
    • F16H25/24Elements essential to such mechanisms, e.g. screws, nuts
    • F16H25/2454Brakes; Rotational lock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02Toothed members; Worms
    • F16H55/26Racks
    • F16H55/28Special devices for taking up backlash
    • F16H55/283Special devices for taking up backlash using pressure yokes
    • F16H55/285Special devices for taking up backlash using pressure yokes with rollers or balls to reduce fri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42Conversion of rotational into longitudinal movement
    • B62D5/0445Screw drives
    • B62D5/0448Ball nu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5/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 F16H25/18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or interconver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otions
    • F16H25/20Screw mechanisms
    • F16H2025/2031Actuator ca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5/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 F16H25/18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or interconver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otions
    • F16H25/20Screw mechanisms
    • F16H2025/2062Arrangements for driving the actuator
    • F16H2025/2081Parallel arrangement of drive motor to screw axi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5/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 F16H25/18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or interconver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otions
    • F16H25/20Screw mechanisms
    • F16H25/2003Screw mechanisms with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up backlash
    • F16H25/2009Screw mechanisms with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up backlash with radial preload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5/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 F16H25/18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or interconver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otions
    • F16H25/20Screw mechanisms
    • F16H25/24Elements essential to such mechanisms, e.g. screws, nu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转向装置具备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100),该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100)具有抵接部件(101)和施力部件(102)。施力部件(102)向转向轴(6)和抵接部件(101)互相压靠的方向对转向轴(6)和抵接部件(101)的至少任一方施力。抵接部件(101)在与转向轴(6)的被抵接部(6D)抵接的状态下限制转向轴(6)的旋转。

Description

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构成为能够利用致动器使转向轴移动的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本技术领域的背景技术,已知(日本)特开2012-215614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转向装置。在专利文献1的转向装置中,转向轴支承构造具备压入于壳体的内周面的通用的圆筒衬套和一体单元(0027段)。一体单元通过具有圆筒面和平坦面的D形截面部件和圆环体一体连结而构成(0029段)。D形截面部件插入到圆筒衬套内,与圆筒衬套协同配合而将转向轴支承为能够在轴向上滑动,并且限制转向轴的转动(0031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156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转向装置的D形截面部件构成为插入到圆筒衬套内而与转向轴滑动。由于零件加工中的容许误差、组装时的空隙,有可能在D形截面部件与转向轴之间产生间隙。并且,由于长期的使用,有可能在D形截面部件或转向轴产生磨损,有可能因磨损而在D形截面部件与转向轴之间产生间隙或者间隙扩大。
在转向轴和与转向轴抵接的D形截面部件(抵接部件)之间产生的间隙会使转向轴与抵接部件之间的相对的晃动(松动)产生。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转向轴与抵接部件之间的相对的晃动(松动)的转向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在其一个方案中,转向装置具备以下结构。
具备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该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具有抵接部件和施力部件。施力部件向转向轴和抵接部件互相压靠的方向对转向轴和抵接部件的至少任一方施力。抵接部件在与转向轴的被抵接部抵接的状态下限制转向轴的旋转。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转向轴与抵接部件之间的相对的晃动(松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转向系统的系统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转向装置1B的外观的平面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转向装置1的III-III截面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4A是将图3的IVA部放大表示的剖视图。
图4B是表示图3的IVB-IVB截面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施力部件的行程B和抵接部件101与被抵接部6D的嵌合深度(重叠量)A的关系的图。
图6A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转向轴6的被抵接部6D与抵接部件101的接触状态的示意图。
图6B是表示本发明的比较例中的转向轴6’的被抵接部6D’与抵接部件101’的接触状态的示意图。
图7A是表示改变了抵接部件保持部件103和弹簧行程调节部件104的一部分的变形例的图。
图7B是表示设置有将弹簧行程调节部件104的通孔104B堵住的盖部件104D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改变了施力部件102的结构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改变了施力部件102的结构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改变了转向轴6的被抵接部6D的结构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改变了转向轴6的抵接部件保持部件103的结构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改变了转向轴支承部件106的结构的一部分的变形例的图。
图13是表示改变了转向轴6的结构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改变了转向轴6的结构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改变了转向轴6的坯料6M的结构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改变了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100与转向轴支承部件106的位置关系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改变了抵接部件101与转向轴6的施力关系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改变了抵接部件保持部件103的结构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相对于变形例11改变了施力部件102的结构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的一实施例进行说明。
使用图1,对采用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的转向系统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转向系统的系统图。
在转向装置1A和转向装置1B中,转向机构13、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100以及转向轴位移传感器9的结构不同,但其他结构是共通的。对在转向装置1A和转向装置1B中共通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转向装置1(1A,1B)具备棒状的转向轴6、收纳转向轴6的转向轴壳体7以及驱动转向轴6的转向轴驱动部8。在转向轴6的两端部连结有拉杆10。而且,在拉杆10上连结有转向节臂11,在转向节臂11上支承有车轮12F,12R。转向轴6的沿着长度方向的直线运动经由拉杆10和转向节臂11而被变换为车轮12F,12R的转向运动。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拉杆10或拉杆10和转向节臂11双方视为转向装置1的构成要素。
本实施例的转向装置1经由转向轴驱动部(螺旋机构)8而将电动马达8A的驱动力向转向轴6传递。转向装置1A是使前轮12F进行转向的转向装置,转向装置1B是使后轮12R进行转向的转向装置。
转向装置1具有使前轮12F进行转向的前轮侧转向装置1A和使后轮12R进行转向的后轮侧转向装置1B。取决于车辆,也存在转向装置1A配置为使后轮12R进行转向且转向装置1B配置为使前轮12F进行转向的情况。即,转向装置1A和转向装置1B的配置并不限定于本实施例的配置。
转向装置1A设置有转向机构(手动转向齿轮)13,驾驶员进行转向操作的方向盘2的旋转经由转向机构13而向转向轴6传递。转向机构13具有未图示的小齿轮,小齿轮与在转向轴6的外周形成的未图示的齿条啮合。
在转向机构(手动转向齿轮)13设有转向角传感器3和转向力矩传感器4。转向角传感器3和转向力矩传感器4检测驾驶员进行转向操作的方向盘2的转向角信息和转向力矩信息。转向角信息和转向力矩信息向控制装置14输入。控制装置14基于转向角信息和转向力矩信息对转向装置1A的转向轴驱动部8进行控制。转向装置1A的转向轴驱动部8构成对转向轴6的驱动力进行助力的助力机构。
通过以无驾驶员的转向操作的方式对转向装置1A的转向轴驱动部8进行驱动控制,能够执行自动驾驶。
转向装置1B未设有转向机构13,通过由控制装置14对转向轴驱动部8进行驱动控制来驱动转向轴6。在转向装置1B设有转向轴位移传感器9。控制装置14参照从转向轴位移传感器9得到的转向轴6的位移信息来使转向轴6位移。在该情况下,控制装置14存在基于转向角信息和转向力矩信息对转向装置1B的转向轴驱动部8进行控制的情况,也存在与转向角信息和转向力矩信息无关地对转向装置1B的转向轴驱动部8进行控制的情况。
转向装置1B例如能够作为四轮转向中的后轮的转向装置使用。或者,在前轮和后轮的任一方中进行转向的车辆中,可以通过将转向装置1B用于转向轮而进行完全的自动转向。
在由转向轴驱动部8驱动转向装置1A的转向轴6时,通过由转向机构13限制旋转,能够在转向轴6的长度方向(沿着中心轴线6A的方向)上位移。转向装置1B由于未设置转向机构13,所以为了限制转向轴6的旋转而设有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100。
接着,使用图2和图3,对转向装置1B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转向装置1B的外观的平面图。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转向装置1的III-III截面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除了特别有必要的情况之外,不区分转向装置1A和转向装置1B,称作转向装置1来进行说明。
转向轴6是在沿着长度方向的方向(沿着中心轴线6A的方向)上进行直线运动且伴随着由直线运动实现的移动而使车轮12F,12R转向的部件。
在这里,定义基准轴线,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基准轴线与中心轴线6A一致。即,基准轴线6A是在相对于转向轴6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通过转向轴6的主体部(转向轴主体部)6B的中心且相对于转向轴6的长度方向平行的轴线。
转向轴壳体7是收纳转向轴6的收纳部件,收纳有转向轴6的至少一部分。转向轴壳体7成为具有沿着中心轴线6A形成的中空部的筒形形状,转向轴6向转向轴壳体7的内周侧插入设置。即,转向轴壳体7具有收纳转向轴6的一部分的转向轴收纳部7A。
如上所述,在转向装置1B设有用于限制转向轴6的旋转的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100,转向轴壳体7具有保持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100的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保持部7B。在本实施例中,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保持部7B设置于转向轴收纳部7A。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保持部7B作为将转向轴壳体7从外周侧贯穿到内周侧的通孔而设置。
转向轴驱动部8具有电动马达8A、增大电动马达8A的转矩的减速机8B以及将电动马达8A的输出向转向轴6传递的滚珠螺旋机构8C。转向轴驱动部8受控制装置14控制,使转向轴6在长度方向上进行直线运动。电动马达8A构成使转向轴6进行直线运动的电动致动器。电动马达8A的旋转经由减速机8B和未图示的带而向螺旋机构8C的螺母8C1传递。
滚珠螺旋机构8C具有螺母8C1、转向轴6、滚珠循环管路8C2以及多个滚珠8C3。螺母8C1以包围转向轴6的方式形成为环状,以相对于转向轴6旋转自如的方式设置。在螺母8C1的内周呈螺旋状地形成有螺纹槽8C1a。在转向轴6的主体部(转向轴主体部)6B的外周呈螺旋状地形成有螺纹槽部6C。螺纹槽部6C形成于与形成有供转向机构13的小齿轮啮合的未图示的齿条的部分在沿着基准轴线6A的方向上分离的位置。
在向螺母8C1插入了转向轴6的状态下,由螺母8C1的螺纹槽8C1a和转向轴6的螺纹槽部6C形成滚珠循环槽8C4,在滚珠循环槽8C4内填充有滚珠8C3。电动马达8A的旋转力由包含减速机8B和未图示的带等的旋转力传递装置向螺母8C1传递,螺母8C1被电动马达8A的旋转力驱动而进行旋转。在螺母8C1旋转时,滚珠8C3在滚珠循环槽8C4内移动,由此,转向轴6相对于螺母8C1在长度方向(沿着基准轴线6A的方向)上移动。移动至螺母8C1的一端部的滚珠8C3通过滚珠循环管路8C2而返回螺母8C1的另一端部。
在本实施例中,在转向装置1B设有用于限制转向轴6的旋转的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100。因而,在转向轴6的主体部6B设有供设置于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100的抵接部件101抵接的被抵接部6D。被抵接部6D设置于转向轴主体部6B的外周侧(外周面)且与保持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100的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保持部7B对应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保持部7B和被抵接部6D设置于转向轴6(主体部6B)的两端部,形成在与螺纹槽部6C在沿着基准轴线6A的方向上不同的位置。
以上说明的转向装置1具备转向轴壳体7、转向轴6以及致动器(转向轴驱动部)8。转向轴壳体7具有转向轴收纳部7A和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保持部7B,转向轴收纳部7A具有筒形形状。转向轴6具有转向轴主体部6B和被抵接部6D,至少一部分收纳于转向轴收纳部7A。转向轴主体部6B具有棒形形状。被抵接部6D设置于转向轴主体部6B的外周侧。致动器8能够使转向轴6在转向轴6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转向轴壳体7移动。
以下,对限制转向轴6的旋转的转向轴旋转限制部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接着,使用图4A和图4B,对转向轴旋转限制部的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图4A是将图3的IVA部放大表示的剖视图。图4B是表示图3的IVB-IVB截面的剖视图。不过,图4A表示的是相对于图3而左右翻转的状态。并且,图4B所示的剖视图相当于图4A的IVB-IVB截面下的整体的剖视图。
本实施例的转向轴旋转限制部由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100构成。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100由抵接部件101、施力部件102、抵接部件保持部件(抵接部件保持部)103和弹簧行程调节部件(弹簧行程调节部)104构成。即,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100由多个部件构成。
抵接部件101以能够与转向轴6的被抵接部6D抵接的方式设置。抵接部件101在抵接部件与被抵接部6D抵接的状态下限制以基准轴线为旋转轴线时的转向轴6相对于转向轴壳体7的相对旋转。抵接部件101以能够相对于转向轴6旋转(滚动)的方式设置。抵接部件101能够相对于转向轴6旋转,由此能够减少转向轴6与抵接部件101之间的滑动阻力。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抵接部件101具有能够在被抵接部6D上旋转的球形形状。即,抵接部件101由球体的部件构成。
另一方面,被抵接部6D设置于转向轴6的外周面,具有朝向以基准轴线6A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而开口的凹形形状。并且,被抵接部6D以沿着基准轴线6A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本实施例中,被抵接部6D在与基准轴线6A垂直的截面中呈沿着抵接部件101所形成的球面的圆弧形状。而且,与被抵接部6D抵接的抵接部件101以比转向轴6的圆筒状的外周面接近基准轴线6A的方式进入到被抵接部6D所形成的凹形形状的内侧。
在这里,参照图5对施力部件102的行程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施力部件的行程B和抵接部件101与被抵接部6D的嵌合深度(重叠量)A的关系的图。
抵接部件101和被抵接部6D构成为通过两者的嵌合而在以基准轴线6A为中心的径向上互相重叠。抵接部件101与被抵接部6D的重叠量(尺寸)A比施力部件102的行程B大(A>B)。即,抵接部件101和被抵接部6D构成为在以基准轴线6A为中心的径向上以比施力部件102能够产生行程的长度(能够伸缩的长度)长的方式互相重叠。其结果是,即使在施力部件102最大限度地压缩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抵接部件101与被抵接部6D的卡合,能够抑制抵接部件101从被抵接部6D的脱落。
在这里,参照图6A和图6B对被抵接部6D的旋转限制效果进行说明。图6A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转向轴6的被抵接部6D与抵接部件101的接触状态的示意图。图6B是表示本发明的比较例中的转向轴6’的被抵接部6D’与抵接部件101’的接触状态的示意图。
在比较例中,是在转向轴6’和抵接部件101’分别设置平面部且通过使这些平面部彼此抵接来限制转向轴6的旋转方向的移动的构造。在该情况下,如图5B所示,被抵接部6D’与抵接部件101’之间的接触角成为约0°。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被抵接部6D与抵接部件101之间的接触角比0°大,能够使被抵接部6D与抵接部件101之间的接触角大。因而,在本实施例中,能够相对于转向轴6得到高的旋转限制效果。
再次返回图4A和图4B进行说明。
施力部件102向转向轴6和抵接部件101互相压靠的方向对转向轴6或抵接部件101施力。在本实施例中,施力部件102对抵接部件101朝向转向轴6施力,但也可以构成为对转向轴6朝向抵接部件101施力。
需要说明的是,施力部件102能够由弹簧构成,优选使用金属制的弹簧。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将施力部件102利用盘簧构成。通过将施力部件102利用弹簧构成,与由橡胶材料形成的施力部件(弹性部件)相比,能够抑制施力部件102的历时劣化。并且,盘簧与螺旋弹簧相比行程短,因此能够抑制压缩时的抵接部件101从被抵接部6D的分离。需要说明的是,盘簧是在FI:F16F1/32中说明的弹簧。
施力部件102也可以由螺旋弹簧构成。在该情况下,螺旋弹簧优选由不等螺距弹簧构成。通过将施力部件102利用不等螺距的螺旋弹簧构成,能够使得在产生了由抵接部件101的质量造成的振动时难以发生共振。
抵接部件保持部件103是保持抵接部件101的部件,在与转向轴6相对的一端部的端面103A具有向从转向轴6离开的方向凹陷的凹部103B。凹部103B形成收纳并保持抵接部件101的空间。在凹部103B中也收纳施力部件102。施力部件102以夹设于凹部103B的底面103C与抵接部件101之间的方式收纳于凹部103B,以将抵接部件101向转向轴6压靠的方式施力。
在本实施例中,抵接部件保持部件(抵接部件保持部)103与弹簧行程调节部件(弹簧行程调节部)104一起由单个部件构成。因此,抵接部件保持部件103在与形成有凹部103B的端面103A相反一侧的端部构成有弹簧行程调节部件104。
即,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100具备弹簧行程调节部件104,弹簧行程调节部件104以在以基准轴线6A为中心的径向上施力部件102位于弹簧行程调节部件104与抵接部件101之间的方式设置于转向轴壳体7。并且,弹簧行程调节部件104以在以基准轴线6A为中心的径向上相对于转向轴壳体7的相对位置能够改变的方式设置。
因此,在弹簧行程调节部件104的外周形成有螺纹槽(外螺纹)104A。另一方面,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保持部7B作为将转向轴壳体7从外周侧贯穿到内周侧的通孔而设置。该通孔的转向轴壳体7的内周侧的一部分由平滑的圆筒面7B1构成,向外部开口的一侧的一部分构成为具有螺纹槽(内螺纹)7B2的面。
弹簧行程调节部件104的螺纹槽(外螺纹)104A与形成于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保持部7B的螺纹槽(内螺纹)7B2嵌合。弹簧行程调节部件104构成为,通过旋转而相对于基准轴线6A侧前进或后退,能够调节弹簧行程。在本实施例中,越使弹簧行程调节部件104朝向基准轴线6A侧前进,则弹簧行程越短,越使弹簧行程调节部件104相对于基准轴线6A侧后退,则弹簧行程越长。
弹簧行程调节部件104能够实现施力部件102的行程量、作用力的调节,从而提高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100的可靠性。
抵接部件101以不与转向轴壳体7接触的状态设置于转向轴壳体7。由于抵接部件101不与转向轴壳体7接触,所以施力部件102的作用力难以受到抵接部件101与转向轴壳体7之间的滑动阻力、由抵接部件101与转向轴壳体7抵碰而引起的载荷的降低等的影响,施力部件102的作用力的管理变得容易。
转向轴6被转向轴支承部件106支承于转向轴壳体7。即,转向轴支承部件106设置于转向轴收纳部7A,将转向轴6支承为能够在长度方向上移动。因此,转向轴支承部件106在转向轴的长度方向上在两处支承转向轴6。转向轴支承部件106限制转向轴6的挠曲变形。并且,转向轴支承部件106使转向轴6的支承刚性提高。
转向轴支承部件106配置于与在转向轴6的两端部配置的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100对应的位置。即,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100在沿着基准轴线6A的方向上设置在与转向轴支承部件106重叠的位置。转向轴旋转支承部件100的抵接部件101通过与转向轴6的被转向轴旋转部件106支承的部分抵接,从而能够与转向轴6可靠地抵接,并且良好地维持与转向轴6的接触力。由此,能够使转向轴6的旋转方向的移动的限制效果提高。
转向轴支承部件106构成为在没有从外部向转向轴6的输入的状态下与转向轴6接触。即,本实施例的转向轴支承部件106不是仅在转向轴6发生了规定以上的挠曲时对转向轴6进行支承的类型的转向轴支承部件。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转向轴支承部件106成为在平时也与转向轴6接触的类型的转向轴支承部件,能够将转向轴6的支承刚性维持得高。
转向轴支承部件106呈圆筒形形状,内周面与转向轴6的外周面接触。转向轴支承部件106的外周面经由O型环(弹性部件)107支承于转向轴壳体7的内周面。即,本实施例中的转向轴6的支承机构具有O型环107。O型环107在以基准轴线6A为中心的径向上设置在转向轴壳体7与转向轴支承部件106之间。因此,在转向轴支承部件106的外周面形成有环状槽106B,O型环107配置于环状槽106B。环状槽106B和O型环107在沿着基准轴线6A的方向上设置于隔着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100的两侧的两处。并且,转向轴支承部件106具有开口106A,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100的抵接部件101通过开口106A而与转向轴6抵接。
O型环107利用相对于其压缩的排斥力,以使转向轴支承部件106位于转向轴壳体7的中心的方式对转向轴支承部件106施力。由此,能够使转向轴6的支承刚性进一步提高。
并且,转向轴支承部件106具有在以基准轴线6A为中心的径向上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106C。凸缘部106C嵌合于在转向轴壳体7的内周面形成的环状凹部7C。由此,转向轴支承部件106以在转向轴6的长度方向上移动时沿着基准轴线6A的方向的位置不变化的方式被固定。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例的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100由抵接部件101、施力部件102以及抵接部件保持部件(抵接部件保持部)103构成,设置于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保持部7B。
施力部件102向转向轴6和抵接部件101互相压靠的方向对转向轴6或抵接部件101施力。在本实施例中,施力部件102对抵接部件101朝向转向轴6施力,但也可以构成为对转向轴6朝向抵接部件101施力。
抵接部件101以能够与转向轴6的被抵接部6D抵接的方式设置。抵接部件101在抵接部件与被抵接部6D抵接的状态下限制以基准轴线为旋转轴线时的转向轴6相对于转向轴壳体7的相对旋转。
在如本实施例这样转向轴驱动部8由滚珠螺旋机构8C构成的情况下,在滚珠螺旋机构8C中,无法限制转向轴6的旋转方向的移动、即以基准轴线6A为旋转轴线时的转向轴6相对于转向轴壳体7的相对旋转。但是,通过抵接部件101与转向轴6的被抵接部6D抵接,能够限制转向轴6的旋转方向的移动。并且,由于转向轴6或抵接部件101被施力部件102向互相压靠的方向施力,所以在例如干扰输入、抵接部件101和被抵接部6D发生磨损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两者之间的相对的晃动(松动)。
[变形例1]
使用图7A和图7B,对转向轴旋转限制部的变形例2进行说明。图7A是表示改变了抵接部件保持部件103和弹簧行程调节部件104的一部分的变形例的图。图7B是表示设置了将弹簧行程调节部件104的通孔104B堵住的盖部件104D的状态的剖视图。
在本变形例中,抵接部件保持部件103和弹簧行程调节部件104具备在以基准轴线6A为中心的径向上贯通的通孔104B。通孔104B以能够经由所述通孔104B而测定施力部件102能够产生行程的长度的方式设置。除此之外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例如,在向通孔104B插入量规并将量规与抵接部件101抵碰的状态下,通过测定抵接部件101与弹簧行程调节部件104的外表面104C之间的距离L,能够测定施力部件102的设置长度、抵接部件101与弹簧行程调节部件104之间的距离进而施力部件102能够产生行程的长度。
通孔104B无需始终贯通,也可以在对施力部件102能够产生行程的长度进行了测定后由盖部件104D等堵住。
[变形例2]
使用图8,对转向轴旋转限制部的变形例2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改变了施力部件102的结构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在本变形例中,在施力部件102即盘簧的座面设置有推力轴承108。除此之外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在本变形例中,通过调节推力轴承108的摩擦系数,能够使由抵接部件101的质量引发的弹簧的振动衰减。
[变形例3]
使用图9,对转向轴旋转限制部的变形例3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改变了施力部件102的结构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在本变形例中,在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100设有低摩擦部件109。低摩擦部件109设置在施力部件102与抵接部件101之间。施力部件102由第一盘簧102A和第二盘簧102B构成。第一盘簧102A和第二盘簧102B以将表里翻转的状态重叠。第二盘簧102B起到对低摩擦部件109进行支承的作用。在该情况下,低摩擦部件109的摩擦系数比施力部件102和抵接部件101的摩擦系数低。除此之外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通过使摩擦系数低的低摩擦部件109夹设于施力部件102与抵接部件101之间,能够减小抵接部件101的旋转中的滑动阻力。
[变形例4]
使用图10,对转向轴旋转限制部的变形例4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改变了转向轴6的被抵接部6D的结构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在本变形例中,在以与基准轴线6A垂直的截面观察的情况下,被抵接部6D的槽形状与圆弧形状相比而更接近V形形状。由此,抵接部件101与被抵接部6D以分离的两点接触。除此之外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本变形例的被抵接部6D与以3点以上或圆弧面彼此与抵接部件101抵接的情况相比,容易发挥用于旋转限制的力。
[变形例5]
使用图11,对转向轴旋转限制部的变形例5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改变了抵接部件保持部件103的结构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在本变形例中,在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100的抵接部件保持部件103设有爪部103E。爪部103E设置于收纳抵接部件101的凹部103B的开口部。爪部103E通过被压紧而将抵接部件101保持于抵接部件保持部件103,防止抵接部件101从抵接部件保持部件103脱落。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在该情况下,抵接部件保持部件103最好由金属材料形成。通过在收纳有抵接部件101的状态下将爪部103E压紧,能够成为抵接部件101不从抵接部件保持部件103脱落的构造。即,即使在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100被从转向轴壳体7拆下的状态下,抵接部件101也能够维持保持于抵接部件保持部件103的状态。由此,能够抑制抵接部件101在使用时脱落。
[变形例6]
使用图12,对转向轴旋转限制部的变形例6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改变了转向轴支承部件106的结构的一部分的变形例的图。
在本实施例中,转向轴支承部件106以与转向轴收纳部7A之间不夹设O型环107等弹性部件的方式设置于转向轴收纳部7A。即,转向轴支承部件106以其外周面能够与转向轴收纳部7A的内周面接触的状态设置。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在实施例1中,设有对转向轴支承部件106朝向转向轴壳体7的中心施力的O型环107。相对于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不设置O型环107等弹性部件(施力部件),能够抑制零件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转向轴6被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100施力,因而被该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100和转向轴支承部件106保持,能够得到所需的转向轴6的支承刚性。
[变形例7]
使用图13,对转向轴旋转限制部的变形例7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改变了转向轴6的结构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在本变形例中,转向轴6除了构成被抵接部6D的第一凹形形状之外还具有第二凹形形状。第二凹形形状在相对于基准轴线6A垂直的截面中相对于基准轴线6A而设置在被抵接部6D的相反侧。第二凹形形状朝向以基准轴线6A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而开口。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通过在与构成被抵接部6D的凹部对称的位置设置第二凹部6E,成为平衡良好的截面形状,能够在转向轴6的加工后的热处理时抑制转向轴6的翘曲的发生。
[变形例8]
使用图14和图15,对转向轴旋转限制部的变形例8进行说明。图14是表示改变了转向轴6的结构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5是表示改变了转向轴6的坯料6M的结构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在本变形例中,转向轴支承部件106设置于转向轴壳体7的转向轴收纳部7A,对转向轴6进行支承。被抵接部6D通过对形成转向轴6的坯料进行锻造而形成。转向轴6具有通过锻造坯料6M来形成被抵接部6D而产生的毛刺。转向轴6构成为,在相对于基准轴线6A垂直的截面中,能够包含在被抵接部6D的形成时产生的毛刺6F而包围转向轴6的最小的假想圆6G的直径D6比转向轴支承部件106的内周缘的直径D106(参照图4A)小。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在本变形例中,在截面为圆形形状的坯料形成凹形形状的被抵接部的情况下,凹陷的部分的坯料的料体成为毛刺6F而向径向外侧突出。该毛刺6F通过过大地伸出而可能会与转向轴支承部件106干涉,但通过使得能够将包含毛刺6F的转向轴6包围的最小的假想圆6G处于转向轴支承部件106内,不需要除去毛刺6F,能够使转向轴6的制造性提高。即,若如毛刺6F’那样过大地伸出,则假想圆6G的直径变大而包围毛刺6F’。此时,若直径D6比转向轴支承部件106的内周缘的直径D106大,则需要除去毛刺6F’的加工。
在本变形例中,为了使得假想圆6G处于转向轴支承部件106内,在形成转向轴6的坯料6M形成一对平面部6H。即,形成转向轴6的坯料6M在相对于基准轴线6A垂直的截面中,包含被抵接部6D的规定的区域具有以基准轴线6A为中心而具有第一曲率半径R6的圆弧形状。形成转向轴6的坯料6M在产生毛刺6F(参照图14)的区域中具有自基准轴线6A起的距离L2比第一曲率半径R1小的一对平面部6H。
通过设置一对平面部6H且在该平面部6H产生毛刺6F,即使在毛刺6F的产生后,也能够使得能够将包含毛刺6F的转向轴6包围的最小的假想圆6G(参照图14)处于转向轴支承部件106内。
[变形例9]
使用图16,对转向轴旋转限制部的变形例9进行说明。图16是表示改变了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100与转向轴支承部件106的位置关系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在本变形例中,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100在沿着基准轴线6A的方向上设置于不与转向轴支承部件106重叠的位置。即,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100在沿着基准轴线6A的方向上设置于从转向轴支承部件106离开的位置。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由于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100和转向轴支承部件106设置于互相不重叠的位置,所以能够将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100和转向轴支承部件106相对于转向轴壳体7分别组装。由此,转向装置1的组装性提高。
[变形例10]
使用图17,对转向轴旋转限制部的变形例10进行说明。图17是表示改变了抵接部件101与转向轴6的施力关系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在本变形例中,转向轴支承部件106设置于转向轴收纳部7A,对转向轴6进行支承。施力部件102在以基准轴线6A为中心的径向上设置在转向轴壳体7与转向轴支承部件106之间。在本变形例中,施力部件102由O型环107构成。在该情况下,施力部件102在相对于基准轴线6A垂直的截面中相对于基准轴线6A而设置在抵接部件101的相反侧。
在实施例1中,施力部件102以夹设于抵接部件保持部件103与抵接部件101之间的方式收纳于凹部103B,以将抵接部件101向转向轴6压靠的方式施力。相对于此,在本变形例中,抵接部件101的以基准轴线6A为中心的径向位置被固定。即,在抵接部件保持部件103与抵接部件101之间未配置施力部件102。在该情况下,抵接部件101构成为将转向轴6朝向与设置有抵接部件101的一侧相反的一侧按压。被抵接部件101按压的转向轴6将位于与设置有抵接部件101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O型环107的部分压溃,作为其反作用力,由O型环107向抵接部件101施力。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通过经由转向轴支承部件106朝向抵接部件101侧对转向轴6施力,能够抑制转向轴6与抵接部件101之间的松动。并且,无需特别设置对抵接部件101施力的施力部件。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以夹设于抵接部件保持部件103与抵接部件101之间的方式设置施力部件102的情况下,转向轴6也被O型环107朝向抵接部件101施力。因而,优选构成为以夹设于抵接部件保持部件103与抵接部件101之间的方式设置的施力部件102的作用力与O型环107的作用力平衡,使抵接部件101和转向轴6被压靠。
[变形例11]
使用图18,对转向轴旋转限制部的变形例11进行说明。图18是表示改变了抵接部件保持部件103的结构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在本变形例中,弹簧行程调节部件104和抵接部件保持部件103作为不同的部件而构成。弹簧行程调节部件104的螺纹槽(外螺纹)104A嵌合于在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保持部7B形成的螺纹槽(内螺纹)7B2,弹簧行程调节部件104以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保持部7B中的位置能够改变的方式被固定。另一方面,抵接部件保持部件103在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保持部7B的圆筒面7B1中以能够以相对于转向轴6接近或离开的方式位移的状态设置。在行程调节部件104与抵接部件保持部件103之间设有施力部件102,对抵接部件保持部件103朝向转向轴6施力。
弹簧行程调节部件104具有止动部104E。止动部104E通过在施力部件102压缩的状态下与包含抵接部件101的可动体(在本例中是抵接部件101和抵接部件保持部件103)抵接,从而在以基准轴线6A为中心的径向上限制抵接部件101向从被抵接部6D离开的方向的移动。
在凭借施力部件102的作用力无法完全支承的大载荷从转向轴6进入到抵接部件101时,抵接部件101通过与止动部104E抵接而限制径向上的向从被抵接部6D离开的方向的移动。由此,抵接部件101能够维持与被抵接部6D抵接的状态,能够维持转向轴6的旋转方向的移动的限制。
并且,在本变形例中,收纳抵接部件101的抵接部件保持部件103的凹部103B的侧面构成为锥面103D。抵接部件保持部件103设置在施力部件102与抵接部件101之间,具有相对于抵接部件101的中心位置O101而在被抵接部6D与抵接部件101的一对接触点111的相反的位置处与抵接部件101抵接的一个反作用力接受部101A。即,在转向轴要向箭头的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在锥面103D构成反作用力接受部101A,限制转向轴6的旋转。
抵接部件保持部件103能够在反作用力接受部101A处适当地承受将在转向轴6的旋转限制时从抵接部件101受到的反作用力。
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变形例12]
使用图19,对转向轴旋转限制部的变形例12进行说明。图19是表示在变形例11中改变了施力部件102的结构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相对于变形例11,本变形例的施力部件102的结构不同。在本变形例中,弹簧常数不同的两个螺旋弹簧在弹簧行程调节部件104与抵接部件(包含抵接部件保持部件103)101之间并列配置。
在本变形例中,利用弹簧常数不同的两个螺旋弹簧,在产生了由抵接部件101的质量引发的振动时,能够抑制共振。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能够进行一部分结构的删除、未记载的其他结构的追加。另外,各实施例所记载的结构能够在不矛盾的范围内与其他实施例组合。通过各实施例所记载的结构与其他实施例组合,该结构所起到的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实现。另外,上述的变形例1至12能够将多个变形例组合而应用于实施例1。
作为基于以上说明的实施例的转向装置,例如可考虑以下所述的方案的转向装置。
转向装置作为其一方案而具有:转向轴壳体,其具有转向轴收纳部和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保持部,所述转向轴收纳部具有筒形形状;转向轴,其具有转向轴主体部和被抵接部,至少一部分收纳于所述转向轴收纳部,所述转向轴主体部具有棒形形状,所述被抵接部设置于所述转向轴主体部的外周侧;致动器,其能够使所述转向轴相对于所述转向轴壳体在所述转向轴的长度方向上移动;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其具有抵接部件和施力部件,所述抵接部件和所述施力部件设置于所述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保持部,在以与所述转向轴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通过所述转向轴主体部的中心且相对于所述转向轴的长度方向平行的轴线为基准轴线的情况下,所述施力部件向所述转向轴和所述抵接部件互相压靠的方向对所述转向轴和所述抵接部件的至少任一方施力,所述抵接部件以能够与所述被抵接部抵接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抵接部件与所述被抵接部抵接的状态下,限制以所述基准轴线为旋转轴线时的所述转向轴相对于所述转向轴壳体的相对旋转。
在所述转向装置的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施力部件是弹簧。
在另一优选的方案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施力部件是盘簧。
在另一优选的方案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抵接部件和所述被抵接部在以所述基准轴线为中心的径向上以比所述施力部件能够产生行程的长度长的方式重叠。
在另一优选的方案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具备弹簧行程调节部件,所述弹簧行程调节部件以在以所述基准轴线为中心的径向上所述施力部件位于所述弹簧行程调节部件与所述抵接部件之间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转向轴壳体,且以在以所述基准轴线为中心的径向上能够改变相对于所述转向轴壳体的相对位置的方式设置。
在另一优选的方案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弹簧行程调节部件具有止动部,所述止动部通过在所述施力部件压缩的状态下与包含所述抵接部件的可动体抵接,从而在以所述基准轴线为中心的径向上限制所述抵接部件向从所述被抵接部分离的方向的移动。
在另一优选的方案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弹簧行程调节部件具备在以所述基准轴线为中心的径向上贯通的通孔,所述通孔以能够经由所述通孔而测定所述施力部件能够产生行程的长度的方式设置。
在另一优选的方案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具备设置于所述转向轴收纳部且构成为能够支承所述转向轴的转向轴支承部件。
在另一优选的方案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转向轴支承部件在没有从外部向所述转向轴的输入的状态下与所述转向轴接触。
在另一优选的方案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具备在所述基准轴线的径向上设置于所述转向轴壳体与所述转向轴支承部件之间的O型环。
在另一优选的方案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转向轴支承部件以与所述转向轴收纳部之间不夹设弹性部件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转向轴收纳部。
在另一优选的方案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在沿着所述基准轴线的方向上设置于与所述转向轴支承部件重叠的位置。
在另一优选的方案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在沿着所述基准轴线的方向上设置于不与所述转向轴支承部件重叠的位置。
在另一优选的方案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抵接部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转向轴旋转的方式设置。
在另一优选的方案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在所述施力部件与所述抵接部件之间具备低摩擦部件,该低摩擦部件具有比所述施力部件和所述抵接部件的摩擦系数低的摩擦系数。
在另一优选的方案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被抵接部具有朝向以所述基准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而开口的第一凹形形状,所述第一凹形形状以沿着所述基准轴线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所述抵接部件具有能够在所述被抵接部上旋转的球形形状。
在另一优选的方案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抵接部件相对于所述被抵接部以两点接触。
在另一优选的方案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具有抵接部件保持部件,所述抵接部件保持部件设置于所述施力部件与所述抵接部件之间,具有相对于所述抵接部件的中心位置而在所述被抵接部与所述抵接部件的一对接触点的相反的位置处与所述抵接部件抵接的一个反作用力接受部。
在另一优选的方案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具有抵接部件保持部件,所述抵接部件保持部件具有在对所述抵接部件进行保持的状态下防止所述抵接部件从所述抵接部件保持部件的脱落的爪部。
在另一优选的方案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具备设置于所述转向轴收纳部且构成为能够支承所述转向轴的转向轴支承部件,所述转向轴具有通过锻造坯料来形成所述被抵接部而产生的毛刺,在与所述基准轴线垂直的截面中,能够包含所述毛刺而包围所述转向轴的最小的假想圆的直径比所述转向轴支承部件的内周圆的直径小。
在另一优选的方案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形成所述转向轴的所述坯料在与所述基准轴线垂直的截面中,包含所述被抵接部的规定的区域具有以所述基准轴线为中心而具有第一曲率半径的圆弧形状,并且在产生所述毛刺的区域中具有自所述基准轴线起的距离比所述第一曲率半径小的一对平面部。
在另一优选的方案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转向轴具有第二凹形形状,所述第二凹形形状在与所述基准轴线垂直的截面中相对于所述基准轴线而设置于所述被抵接部的相反侧,具有朝向以所述基准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而开口的凹形形状。
在另一优选的方案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具备设置于所述转向轴收纳部且构成为能够支承所述转向轴的转向轴支承部件,所述施力部件在以所述基准轴线为中心的径向上设置于所述转向轴壳体与所述转向轴支承部件之间,且在与所述基准轴线垂直的截面中相对于所述基准轴线而设置于所述抵接部件的相反侧。
在另一优选的方案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抵接部件以不与所述转向轴壳体接触的状态设置于所述转向轴壳体。
在另一优选的方案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施力部件是由不等螺距弹簧构成的螺旋弹簧。
在另一优选的方案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弹簧由并列配置的弹簧常数不同的两个螺旋弹簧构成。
在另一优选的方案中,在所述转向装置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在所述盘簧的座面具备推力轴承。

Claims (24)

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转向轴壳体,其具有转向轴收纳部和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保持部,所述转向轴收纳部具有筒形形状;
转向轴,其具有转向轴主体部和被抵接部,至少一部分收纳于所述转向轴收纳部,所述转向轴主体部具有棒形形状,所述被抵接部设置于所述转向轴主体部的外周侧;
致动器,其能够使所述转向轴相对于所述转向轴壳体在所述转向轴的长度方向上移动;
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其具有抵接部件和施力部件,所述抵接部件和所述施力部件设置于所述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保持部,在以与所述转向轴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通过所述转向轴主体部的中心且相对于所述转向轴的长度方向平行的轴线为基准轴线的情况下,所述施力部件向所述转向轴和所述抵接部件互相压靠的方向对所述转向轴和所述抵接部件的至少任一方施力,所述抵接部件以能够与所述被抵接部抵接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抵接部件与所述被抵接部抵接的状态下,限制以所述基准轴线为旋转轴线时的所述转向轴相对于所述转向轴壳体的相对旋转;
所述施力部件是弹簧,
所述抵接部件和所述被抵接部在以所述基准轴线为中心的径向上以比所述施力部件能够产生行程的长度长的方式重叠。
2.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转向轴壳体,其具有转向轴收纳部和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保持部,所述转向轴收纳部具有筒形形状;
转向轴,其具有转向轴主体部和被抵接部,至少一部分收纳于所述转向轴收纳部,所述转向轴主体部具有棒形形状,所述被抵接部设置于所述转向轴主体部的外周侧;
致动器,其能够使所述转向轴相对于所述转向轴壳体在所述转向轴的长度方向上移动;
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其具有抵接部件和施力部件,所述抵接部件和所述施力部件设置于所述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保持部,在以与所述转向轴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通过所述转向轴主体部的中心且相对于所述转向轴的长度方向平行的轴线为基准轴线的情况下,所述施力部件向所述转向轴和所述抵接部件互相压靠的方向对所述转向轴和所述抵接部件的至少任一方施力,所述抵接部件以能够与所述被抵接部抵接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抵接部件与所述被抵接部抵接的状态下,限制以所述基准轴线为旋转轴线时的所述转向轴相对于所述转向轴壳体的相对旋转;
所述抵接部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转向轴旋转的方式设置,
所述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在所述施力部件与所述抵接部件之间具备低摩擦部件,该低摩擦部件具有比所述施力部件和所述抵接部件的摩擦系数低的摩擦系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装置,
所述施力部件是盘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
所述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具备弹簧行程调节部件,
所述弹簧行程调节部件以在以所述基准轴线为中心的径向上所述施力部件位于所述弹簧行程调节部件与所述抵接部件之间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转向轴壳体,且以在以所述基准轴线为中心的径向上能够改变相对于所述转向轴壳体的相对位置的方式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装置,
所述弹簧行程调节部件具有止动部,
所述止动部通过在所述施力部件压缩的状态下与包含所述抵接部件的可动体抵接,从而在以所述基准轴线为中心的径向上限制所述抵接部件向从所述被抵接部分离的方向的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装置,
所述弹簧行程调节部件具备在以所述基准轴线为中心的径向上贯通的通孔,
所述通孔以能够经由所述通孔而测定所述施力部件能够产生行程的长度的方式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装置,
具备设置于所述转向轴收纳部且构成为能够支承所述转向轴的转向轴支承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装置,
所述转向轴支承部件在没有从外部向所述转向轴的输入的状态下与所述转向轴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向装置,
具备在所述基准轴线的径向上设置于所述转向轴壳体与所述转向轴支承部件之间的O型环。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装置,
所述转向轴支承部件以与所述转向轴收纳部之间不夹设弹性部件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转向轴收纳部。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装置,
所述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在沿着所述基准轴线的方向上设置于与所述转向轴支承部件重叠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装置,
所述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在沿着所述基准轴线的方向上设置于不与所述转向轴支承部件重叠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
所述被抵接部具有朝向以所述基准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而开口的第一凹形形状,
所述第一凹形形状以沿着所述基准轴线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
所述抵接部件具有能够在所述被抵接部上旋转的球形形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转向装置,
所述抵接部件相对于所述被抵接部以两点接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转向装置,
所述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具有抵接部件保持部件,
所述抵接部件保持部件设置于所述施力部件与所述抵接部件之间,具有相对于所述抵接部件的中心位置而在所述被抵接部与所述抵接部件的一对接触点的相反的位置处与所述抵接部件抵接的一个反作用力接受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转向装置,
所述转向轴旋转限制部件具有抵接部件保持部件,
所述抵接部件保持部件具有在对所述抵接部件进行保持的状态下防止所述抵接部件从所述抵接部件保持部件的脱落的爪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转向装置,
具备设置于所述转向轴收纳部且构成为能够支承所述转向轴的转向轴支承部件,
所述转向轴具有通过锻造坯料来形成所述被抵接部而产生的毛刺,
在与所述基准轴线垂直的截面中,能够包含所述毛刺而包围所述转向轴的最小的假想圆的直径比所述转向轴支承部件的内周圆的直径小。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转向装置,
形成所述转向轴的所述坯料在与所述基准轴线垂直的截面中,包含所述被抵接部的规定的区域具有以所述基准轴线为中心而具有第一曲率半径的圆弧形状,并且在产生所述毛刺的区域中具有自所述基准轴线起的距离比所述第一曲率半径小的一对平面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转向装置,
所述转向轴具有第二凹形形状,所述第二凹形形状在与所述基准轴线垂直的截面中相对于所述基准轴线而设置于所述被抵接部的相反侧,具有朝向以所述基准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而开口的凹形形状。
2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装置,
具备设置于所述转向轴收纳部且构成为能够支承所述转向轴的转向轴支承部件,
所述施力部件在以所述基准轴线为中心的径向上设置于所述转向轴壳体与所述转向轴支承部件之间,且在与所述基准轴线垂直的截面中相对于所述基准轴线而设置于所述抵接部件的相反侧。
2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装置,
所述抵接部件以不与所述转向轴壳体接触的状态设置于所述转向轴壳体。
2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装置,
所述施力部件是由不等螺距弹簧构成的螺旋弹簧。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
所述弹簧由并列配置的弹簧常数不同的两个螺旋弹簧构成。
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装置,
在所述盘簧的座面具备推力轴承。
CN201980010047.7A 2018-02-23 2019-01-28 转向装置 Active CN1118012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30547 2018-02-23
JP2018030547A JP6994405B2 (ja) 2018-02-23 2018-02-23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CT/JP2019/002713 WO2019163430A1 (ja) 2018-02-23 2019-01-28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01265A CN111801265A (zh) 2020-10-20
CN111801265B true CN111801265B (zh) 2022-10-28

Family

ID=676876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10047.7A Active CN111801265B (zh) 2018-02-23 2019-01-28 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554806B2 (zh)
JP (1) JP6994405B2 (zh)
CN (1) CN111801265B (zh)
WO (1) WO2019163430A1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27867U (zh) * 1986-02-06 1987-08-13
JPH1058081A (ja) * 1996-08-26 1998-03-03 Jidosha Kiki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用ラック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189038A (ja) * 2002-12-09 2004-07-08 Koyo Seiko Co Ltd 車両用操舵装置
JP2006168579A (ja) * 2004-12-16 2006-06-29 Jtekt Corp 油圧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025873A (ja) * 2009-07-28 2011-02-10 Jtekt Corp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2066788A (ja) * 2010-09-27 2012-04-05 Jtekt Corp 転舵軸支持構造及び車両用操舵装置
JP2013036576A (ja) * 2011-08-10 2013-02-21 Jtekt Corp ラック軸支持ユニット
JP2015003649A (ja) * 2013-06-21 2015-01-08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ラックガイド装置
CN105848988A (zh) * 2013-12-25 2016-08-10 Kyb株式会社 动力转向装置
CN107444475A (zh) * 2016-03-15 2017-12-08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减震装置以及转向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16899A (ja) * 1995-02-13 1996-08-27 Nippon Seiko Kk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2215614A (ja) 2011-03-31 2012-11-08 Toppan Printing Co Ltd 位相型回折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DE102019209930B4 (de) * 2019-07-05 2022-03-17 Zf Friedrichshafen Ag Aktuator einer steer-by-wire-Lenkung mit einem Spindelantrieb sowie steer-by-wire-Lenkung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27867U (zh) * 1986-02-06 1987-08-13
JPH1058081A (ja) * 1996-08-26 1998-03-03 Jidosha Kiki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用ラック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189038A (ja) * 2002-12-09 2004-07-08 Koyo Seiko Co Ltd 車両用操舵装置
JP2006168579A (ja) * 2004-12-16 2006-06-29 Jtekt Corp 油圧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025873A (ja) * 2009-07-28 2011-02-10 Jtekt Corp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2066788A (ja) * 2010-09-27 2012-04-05 Jtekt Corp 転舵軸支持構造及び車両用操舵装置
JP2013036576A (ja) * 2011-08-10 2013-02-21 Jtekt Corp ラック軸支持ユニット
JP2015003649A (ja) * 2013-06-21 2015-01-08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ラックガイド装置
CN105848988A (zh) * 2013-12-25 2016-08-10 Kyb株式会社 动力转向装置
CN107444475A (zh) * 2016-03-15 2017-12-08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减震装置以及转向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42433A (ja) 2019-08-29
WO2019163430A1 (ja) 2019-08-29
US20210031829A1 (en) 2021-02-04
JP6994405B2 (ja) 2022-01-14
US11554806B2 (en) 2023-01-17
CN111801265A (zh) 2020-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38307B2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US7077235B2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EP2689988B1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CN107031700B (zh) 转向装置
US9937949B2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US9003909B2 (en) Rack bar supporting device of vehicle steering apparatus
JP5062465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6055732A (ja) バックラッシュ調整機構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20130003312A (ko) 전동식 파워 스티어링 장치
JP2023004553A (ja) ウォーム減速機
US20240175489A1 (en) Worm reducer
JP2021017930A (ja) ウォーム減速機および電動アシスト装置
JP2008265550A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11965582B2 (en) Worm reducer and electric assist device
CN111801265B (zh) 转向装置
JP7225877B2 (ja) ウォーム減速機および電動アシスト装置
EP1970290B1 (en) Center take-off rack-and-pinion steering apparatus
JP4085802B2 (ja)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930771B2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1944217B1 (en) Center-takeoff rack-and-pinion steering apparatus
CN118647541A (zh) 旋转限制装置以及转向装置
JP2020082943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8204632A (ja) ウォーム減速機
JP2021112993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回転抵抗機構及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9007538A (ja) ウォーム減速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525

Address after: Ibaraki

Applicant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