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91780B - 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 - Google Patents

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91780B
CN111791780B CN202010536416.0A CN202010536416A CN111791780B CN 111791780 B CN111791780 B CN 111791780B CN 202010536416 A CN202010536416 A CN 202010536416A CN 111791780 B CN111791780 B CN 1117917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free end
layer
air
ba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3641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91780A (zh
Inventor
张海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gfang Golden Time Technology Dev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ngfang Golden Time Technology Dev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gfang Golden Time Technology Dev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ngfang Golden Time Technology Dev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3641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91780B/zh
Publication of CN1117917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917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917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917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995Lower-leg-rests, e.g. calf-res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ttresses And Other Support Structures For Chairs And Bed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有一种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包括:座椅支撑骨架和与座椅支撑骨架相配接的座椅泡棉,所述座椅泡棉自由端上设有帘式衬垫层且所述衬垫层与座椅泡棉自由端之间构成能容纳第一气囊体的空间;所述座椅支撑骨架上设有能够与其可伸缩连接的跟随支撑平台且所述跟随支撑平台的自由端与衬垫层的自由端固接。

Description

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
技术领域
本公开具体公开一种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行业的发展迅猛,车型样式层出不穷,以满足不同驾车者的需求。但现有汽车上使用的汽车座椅,座椅底座的长度根据乘客平均身高制作而成,能够满足大部分乘车者的使用需求。不过,对于腿部较长的乘车者,乘车者坐好后其腿部伸出底座,伸出底座的腿部部分处于悬空状态,长时间乘坐会造成腿部不适,影响乘坐过程中的舒适性。
以往为提高乘坐舒适性,均采用多个(两个及以上)海绵垫体的分段式座椅结构,即,主坐区座垫与孤岛状的腿托延长平台为两体式结构,采用如电动调节、手动调节的方式使得腿托延长平台能够相对于主坐区座垫发生一定的位移,从而能够利用腿托延长平台实现座椅椅面的加长,以对乘坐者的腿部进行支撑,提高整体的舒适程度。
虽然以往的技术方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但是仍然存在诸多技术问题,如:主坐区座垫与孤岛状的腿托延长平台之间存在较大间隙,同样会影响乘坐者的舒适程度。又如:采用电动调节和手动调节的方式,使得腿托延长平台的调节过程很难去实现无级调整。故传统的腿托延长平台,仅能够起到初步的支撑作用,并没有最大限度地改善汽车座椅的舒适度,亟待改进。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能够实现无缝隙支撑乘坐者腿部的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
一种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包括:座椅支撑骨架和与座椅支撑骨架相配接的座椅泡棉,所述座椅泡棉自由端上设有帘式衬垫层且所述衬垫层与座椅泡棉自由端之间构成能容纳第一气囊体的空间;所述座椅支撑骨架上设有能够与其可伸缩连接的跟随支撑平台且所述跟随支撑平台的自由端与衬垫层的自由端固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包括:设于所述跟随支撑平台上的第二气囊体。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座椅泡棉自由端上还设有与其连接的弹性间隔层且所述弹性间隔层的自由端与衬垫层的自由端固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衬垫层包括:与所述座椅泡棉自由端连接的海绵层和蒙设于所述海绵层上的面套;所述面套的自由端与所述跟随支撑平台自由端固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气囊体与所述座椅泡棉固接;所述衬垫层与第一气囊体之间上设有贴附于衬垫层和/或第一气囊体的侧壁上的耐磨柔性附层。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跟随支撑平台与所述座椅支撑骨架之间通过弹性伸缩机构连接;所述弹性伸缩机构包括但不限于:弹性元件、弹性片材、弹性伸缩垫。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座椅支撑骨架相对靠近第一气囊体的一端设有能够容纳所述跟随支撑平台的凹槽;所述凹槽内壁通过弹性伸缩机构与跟踪支撑平台连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座椅支撑骨架相对靠近第一气囊体的一端设有第一轨道;所述跟随支撑平台上设有与第一轨道相配接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轨道通过至少一个弹性伸缩机构与跟随支撑平台连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包括:用于控制向第一气囊体和/或第二气囊体充、泄气的气源控制组件;所述气源控制组件包括:与第一气囊体和/或第二气囊体通过气管连接的气源,与气源连接的电磁阀以及用于控制气泵和电磁阀的第一控制器;或所述气源控制组件包括:与第一气囊体和/或第二气囊体通过气管连接的气源,与气源连接并内置有电磁阀且用于控制气泵和电磁阀的第二控制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气囊体和/或第二气囊体包括:至少一个气袋。
本技术方案在座椅泡棉的自由端上设有与其连接的衬垫层,且二者之间能够容纳第一气囊体,此外,本技术方案在座椅支撑骨架上设于能够与其可伸缩连接的跟随支撑平台且所述跟随支撑平台与衬垫层自由端连接。基于上述设计,本技术方案有如下几种工作状态:
其一是:当第一气囊体未充入气体时,衬垫层处于最初状态,也即:其贴附于第一气囊体一侧。随着向第一气囊体内充入气体,能够使得衬垫层向远离座椅泡棉的方向舒展,以对乘坐者的腿部进行有效支撑,同时,在衬垫层得以舒展的过程中,其自由端向远离座椅泡棉的方向移动并克服座椅支撑骨架对跟随支撑平台的拉拽力,带动跟随支撑平台向远离汽车座椅支撑骨架的方向移动,以伴随着第一气囊体的体积增大而对持续跟随着第一气囊体提供支撑作用。
其二是:当第一气囊体膨胀至乘坐者满意的舒适度时,可以使得第一气囊体内的压力得以保持,以维持住能够使得乘坐者满意的汽车座椅长度。
其三是:当无需延长座椅长度时,将第一气囊体内的压力释放,失去外部压力的衬垫层逐步地随着第一气囊体的收缩而向靠近座椅泡棉的方向靠近,而鉴于跟随支撑平台与座椅支撑骨架可伸缩连接,当第一气囊体内气体泄去时,在座椅支撑骨架的拉拽力的作用下,衬垫层的自由端在跟随支撑平台的作用下亦向靠近座椅排名的方向靠近,直至回复至最初状态。当然,上述过程中,衬垫层自身的弹性恢复能力也有助于自身位置的恢复。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有一种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该汽车座椅调节的过程为持续性调节,也即无级调节,且鉴于上述具体设计,能够对乘坐者的腿部进行无缝隙支撑。
本技术方案进一步地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设计,即:在跟随支撑平台上的第二气囊体,基于此处设计,在第一种工作状态下,在衬垫层得以舒展的过程中,其自由端向远离座椅泡棉的方向移动并克服座椅支撑骨架对跟随支撑平台的拉拽力,带动跟随支撑平台向远离汽车座椅支撑骨架的方向移动,以伴随着第一气囊体的体积增大而对持续跟随着第一气囊体提供支撑作用。设于跟随支撑平台顶部的第二气囊体内能够充入气体,以进一步地与第一气囊体相结合,对衬垫层的高度进行提升,更大程度地适应乘坐者的乘坐需求,提高座椅舒适性。
本技术方案进一步地在上述设计中增设弹性间隔层的设计,弹性间隔层的第一端与座椅泡棉自由端相连接,而其第二端与衬垫层自由端连接。基于弹性间隔层的设计,其能够防止第一气囊体和第二气囊体之间发生相互交涉,且弹性间隔层能够起到对第一气囊体的辅助支撑作用。
本技术方案还进一步地给出了衬垫层的具体结构设计;又在对衬垫层和/或第一气囊体的结构进行改进,在第一气囊体膨胀的过程中,衬垫层与第一气囊体之间会因相对位移而产生摩擦,本实施方式中在衬垫层和/或第一气囊体之间上设有贴附于衬垫层和/或第一气囊体的侧壁上的耐磨柔性附层。
本技术方案还对跟随支撑平台与座椅支撑骨架之间弹性收缩连接方式给出了具体结构设计,并更进一步地优化了座椅支撑骨架与跟随支撑平台之间的连接结构。此外,本技术方案还具体地给出了能够用于控制第一气囊体或第二气囊体,或者第一气囊体和第二气囊体充气、泄气或者压力保持的气源控制组件。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所示的是一种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2所示的是一种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3a所示的是一种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3b所示的是一种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4所示的是一种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5所示的是座椅支撑骨架与跟随支撑平台之间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6所示的是座椅支撑骨架与跟随支撑平台之间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7a所示的是气源控制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7b所示的是气源控制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7c所示的是气源控制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7d所示的是气源控制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8所示的是一种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8a所示的是一种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8b所示的是一种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的一种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请参考图1所示的是一种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的具体实施方式,此图中,气囊体处于未充气状态。
请参考图2所示的是一种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的具体实施方式,此图中,气囊体处于充气状态。
一种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包括:座椅支撑骨架100和与座椅支撑骨架100相配接的座椅泡棉200。
上述结构为汽车座椅的主体结构,其中:
座椅支撑骨架100,采用现有的常规结构设计即可。
座椅泡棉200,其自由端上设有与其连接的帘式衬垫层201。可选地,衬垫层与座椅泡棉一体式连接或者拼接。基于帘式衬垫层的结构,当有外力推动衬垫层时,其自由端可以向远离座椅泡棉的方向移动,并使得帘式衬垫层舒展,以使得座椅泡棉的长度得以扩大。同时,在失去外力的作用下,衬垫层具备自恢复能力。可选地,衬垫层具备弹性特质。
所述座椅泡棉200自由端上设有帘式衬垫层201且所述衬垫层201与座椅泡棉200自由端之间构成能容纳第一气囊体300的空间;
基于上述设计,第一气囊体充气的过程中,将对衬垫层提供外压力,衬垫层时,其自由端可以向远离座椅泡棉的方向移动,并使得帘式衬垫层舒展,以使得座椅泡棉的长度得以扩大。
第一气囊体泄气的过程中,衬垫层在失去外力的作用下,衬垫层具备自恢复能力。
其中:
第一气囊体300,介于衬垫层与座椅泡棉之间,用于座椅泡棉自由端的衬垫层可变形的增长调节。
同时,鉴于所述座椅支撑骨架100上设有能够与其可伸缩连接的跟随支撑平台400且所述跟随支撑平台400的自由端与衬垫层201的自由端固接。
可伸缩连接的具体方式不加以限定:
可选地,所述跟随支撑平台400与所述座椅支撑骨架100之间通过弹性伸缩机构800连接;所述弹性伸缩机构800包括但不限于:弹性元件、弹性片材、弹性伸缩垫。
可选地,所述跟随支撑平台400与所述座椅支撑骨架100之间通过设于二者之间的气缸连接。具体地,气缸固接于座椅支撑固接上,且其活塞端与跟随支撑平台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跟随支撑平台400与所述座椅支撑骨架100之间通过设于二者之间的可调节伸缩臂连接。
基于此设计,当第一气囊体内气体泄去时,在座椅支撑骨架的拉拽力的作用下,衬垫层的自由端在跟随支撑平台的作用下亦向靠近座椅排名的方向靠近,直至回复至最初状态。当然,上述过程中,衬垫层自身的弹性恢复能力也有助于自身位置的恢复。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工作过程如下:
其一是:当第一气囊体未充入气体时,衬垫层处于最初状态,也即:其贴附于第一气囊体一侧。随着向第一气囊体内充入气体,能够使得衬垫层向远离座椅泡棉的方向舒展,以对乘坐者的腿部进行有效支撑,同时,其自由端向远离座椅泡棉的方向移动,使其能够充分舒展以支撑腿部,在衬垫层得以舒展的过程中,能够克服座椅支撑骨架对跟随支撑平台的弹性拉拽力,带动跟随支撑平台向远离汽车座椅支撑骨架的方向移动,以伴随着第一气囊体的体积增大而对持续跟随着第一气囊体提供支撑作用。
其二是:当第一气囊体膨胀至乘坐者满意的舒适度时,可以使得第一气囊体内的压力得以保持,以维持住能够使得乘坐者满意的汽车座椅长度。可选地,在向第一气囊体充入气体的过程中,可以充入任意量的气体,具体控制的方式包括但不限定:控制充气时间、充气体积。
其三是:当无需延长座椅长度时,将第一气囊体内的压力释放,失去外部压力的衬垫层逐步地随着第一气囊体的收缩而向靠近座椅泡棉的方向靠近,而鉴于跟随支撑平台与座椅支撑骨架弹性伸缩连接,当第一气囊体内气体泄去时,在座椅支撑骨架的拉拽力的作用下,衬垫层的自由端在跟随支撑平台的作用下亦向靠近座椅排名的方向靠近,直至回复至最初状态。当然,上述过程中,衬垫层自身的弹性恢复能力也有助于自身位置的恢复。
请参考图3a所示的是一种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的具体实施方式,此图中,气囊体处于未充气状态。
请参考图3b所示的是一种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的具体实施方式,此图中,气囊体处于充气状态。
本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设于所述跟随支撑平台400上的第二气囊体500。
基于此处设计,在第一种工作状态下,在衬垫层得以舒展的过程中,其自由端向远离座椅泡棉的方向移动并克服座椅支撑骨架对跟随支撑平台的弹性拉拽力,带动跟随支撑平台向远离汽车座椅支撑骨架的方向移动,以伴随着第一气囊体的体积增大而对持续跟随着第一气囊体提供支撑作用。
设于跟随支撑平台顶部的第二气囊体内能够充入气体,以进一步地与第一气囊体相结合,对衬垫层的高度进行提升,更大程度地适应乘坐者的乘坐需求,提高座椅舒适性。
请参考图1或图2,所述衬垫层201包括:与所述座椅泡棉200自由端连接的海绵层202和蒙设于所述海绵层202上的面套203;所述面套203的自由端与所述跟随支撑平台400自由端固接。
面套优选为弹性可拉伸材料,该弹性可拉伸材料的面套可以作为弹性回缩机构的弹性拉神体,其材质为弹性面料,包括但不限于:弹性织物、弹性橡胶层、弹性聚酯复合布。其用于包覆帘式海绵层,以大幅度地增强汽车座椅的舒适度。
若面套不可拉伸时,其长度可以大于海绵层的长度,以能够在海绵层伸展的过程中,保持对其的覆盖效果。
请参考图4,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气囊体300与所述座椅泡棉200固接;所述衬垫层201与气囊体之间上设有贴附于衬垫层201和/或第一气囊体300的侧壁上的耐磨柔性附层700。
本实施方式在第一气囊体膨胀的过程中,衬垫层与第一气囊体之间会因相对位移而产生摩擦,本实施方式中设有贴附于衬垫层201和/或第一气囊体300的侧壁上的耐磨柔性附层700。
可选地,耐磨柔性附层700或者贴附于衬垫层201上相对靠近第一气囊体300的侧壁上。
或者贴附于第一气囊体300上相对靠近衬垫层201的侧壁上。
或者衬垫层201上相对靠近第一气囊体300的侧壁上和第一气囊体300上相对靠近衬垫层201的侧壁上均贴附有耐磨柔性附层700。
基于上述设计,当第一气囊体膨胀时,其上的耐磨柔性附层,和/或设于衬垫层上的耐磨柔性附层得以扩张,故其支撑面更大一点,推动衬垫层舒展,促进座椅调节长度的过程,同时也具有保护第一气囊体抵抗磨损的作用。
可选地,耐磨柔性附层700包括但不限于:弹性织物、弹性橡胶层、弹性聚酯复合布。
可选地,耐磨柔性附层700可以为板式结构件。具体地,其材料为工程塑料、聚酯板材,限位复合板或不锈钢金属薄板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复合而成。
可选地,其数量为一个或至少一个以上。
请参考图5,本实施方式中给出了座椅支撑骨架与跟随支撑平台之间的一种实施方式。
所述座椅支撑骨架100相对靠近第一气囊体300的一端设有能够容纳所述跟随支撑平台400的第一凹槽101;所述第一凹槽101内壁通过弹性伸缩机构800与跟随支撑平台400连接。
所述第一凹槽101呈槽式结构,所述跟随支撑平台呈长方体状结构,所述跟随支撑平台与第一凹槽的内壁通过至少一个弹性伸缩机构连接。
拉动跟随支撑平台的自由端能够使得其向远离所述第一凹槽的方向移动;当外力失去时,在弹性伸缩机构将带动跟随支撑平台向靠近第一凹槽的方向移动,直至跟随支撑平台能够隐入第一凹槽内。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具体设计,拉动跟随支撑平台的外力,由第一气囊体推动衬垫层或海绵层,再有衬垫层或者面套带动跟随支撑平台向远离所述第一凹槽的方向移动;当第一气囊体泄气时,在弹性伸缩机构将带动跟随支撑平台向靠近第一凹槽的方向移动,同时,弹性衬垫层或面套具备自恢复能力,亦能够有助于跟随支撑平台恢复至最初位置,直至跟随支撑平台能够隐入第一凹槽内。
请参考图6,本实施方式中给出了座椅支撑骨架与跟随支撑平台之间的一种实施方式。
所述座椅支撑骨架100相对靠近第一气囊体300的一端设有第一轨道102;所述跟随支撑平台400上设有与第一轨道102相配接的第二凹槽401;所述第一轨道102通过至少一个弹性伸缩机构800与跟随支撑平台400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跟踪支撑平台呈凹字型结构,而第一轨道呈长方体状结构。
弹性伸缩机构为两个且对称分布在所述第一轨道的两侧。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具体设计,拉动跟随支撑平台的外力,由第一气囊体推动衬垫层或海绵层,再有衬垫层或者面套带动跟随支撑平台向远离所述第一凹槽的方向移动;当第一气囊体泄气时,在弹性伸缩机构将带动跟随支撑平台向靠近第一凹槽的方向移动,同时,弹性衬垫层或面套具备自恢复能力,亦能够有助于跟随支撑平台恢复至最初位置,直至跟随支撑平台能够隐入第一凹槽内。
本实施方式中具体地给出了气源控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还包括:用于控制向第一气囊体300和/或第二气囊体500充、泄气的气源控制组件900;
本实施方式中具体地给出了气源控制组件900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气源控制组件900包括:与第一气囊体300和/或第二气囊体500通过气管连接的气源901,与气源901连接的电磁阀902以及用于控制气源901和电磁阀902的第一控制器903;
请参考图7b,本实施方式中具体地给出了气源控制组件900的一种实施方式。
所述气源控制组件900包括:与第一气囊体300和/或第二气囊体500通过气管连接的气源901,与气源901连接并内置有电磁阀902且用于控制气源901和电磁阀902的第二控制器904。
可选地,气源可以来自车身气源。气源既可以包括分别与第一气囊体和第二气囊体连接的第一气源9011,请参考图7a,和第二气源9012,请参考图7b,亦可以为同时与第一气囊体和第二气囊体连接的第三气源9013,请参考图7c。
电磁阀902,既可以包括分别与第一气囊体和第二气囊体连接的第一电磁阀9021,请参考图7a,和第二电磁阀9022,请参考图7b,亦可以为同时与第一气囊体和第二气囊体连接的第三电磁阀9023,请参考图7c。
可选地,请参考图7d,电磁阀可以与直接内置于第二控制器904中。
请参考图8所示的一种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的一种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座椅泡棉200自由端上还设有与其连接的弹性间隔层600且所述弹性间隔层600的自由端与衬垫层201的自由端固接。
弹性间隔层的第一端与座椅泡棉自由端相连接,而其第二端与衬垫层自由端连接,具体第,弹性间隔层的核心设计在于能够起到间隔的作用,其自身弹性要求不高,具备一定回缩能力即可。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当衬垫层由海绵层和蒙设其上的面套构成时,弹性间隔层亦可以直接与海绵层的自由端连接。
请参考图8,弹性间隔层处于未展开状态;请参考图8a,弹性间隔层处于展开状态。
基于弹性间隔层的设计,其能够防止第一气囊体和第二气囊体之间发生相互交涉,且弹性间隔层能够起到对第一气囊体的辅助支撑作用。
更优选地,请参考图8b,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弹性间隔层上相对靠近衬垫层的一端内增设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提拉通道603且所述提拉通道内贯穿有提拉绳601;提拉绳601的两自由端固接于衬垫层上,提拉绳601具备一定弹性,但其弹性亦不高,具备能够防止弹性间隔层进入衬垫层与跟随支撑平台之间间隙的弹性即可。
可选地,提拉绳的数量至少一个,衬垫层或海绵层上增设能够与提拉绳自由端连接的提拉件602。具体地,提拉件包括但不限于与衬垫层或海绵层固接的提拉柱,提拉件的设计能够防止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提拉绳会导致衬垫层与海绵层与其接触处发生过度磨损。
可选地,弹性间隔层上优选地设有两个提拉绳601,且两个提拉绳的第一端均与弹性间隔层相连;而提拉绳的第二端分布于衬垫层或海绵层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气囊体300和/或第二气囊体500包括:至少一个气袋。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8)

1.一种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包括:座椅支撑骨架(100)和与座椅支撑骨架(100)相配接的座椅泡棉(2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泡棉(200)自由端上设有帘式衬垫层(201)且所述衬垫层(201)与座椅泡棉(200)自由端之间构成能容纳第一气囊体(300)的空间;
所述座椅支撑骨架(100)上设有能够与其可伸缩连接的跟随支撑平台(400)且所述跟随支撑平台(400)的自由端与衬垫层(201)的自由端固接;
还包括:设于所述跟随支撑平台(400)上的第二气囊体(500);
所述座椅泡棉(200)自由端上还设有与其连接的弹性间隔层(600)且所述弹性间隔层(600)的自由端与衬垫层(201)的自由端固接;
在衬垫层(201)得以舒展的过程中,其自由端向远离座椅泡棉(200)的方向移动并克服座椅支撑骨架(100)对跟随支撑平台的弹性拉拽力,带动跟随支撑平台向远离汽车座椅支撑骨架(100)的方向移动,以伴随着第一气囊体(300)的体积增大而对持续跟随着第一气囊体(300)提供支撑作用;
设于跟随支撑平台(400)顶部的第二气囊体(500)内能够充入气体,以进一步地与第一气囊体(300)体相结合,对衬垫层的高度进行提升,更大程度地适应乘坐者的乘坐需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衬垫层(201)包括:与所述座椅泡棉(200)自由端连接的海绵层(202)和蒙设于所述海绵层(202)上的面套(203);所述面套(203)的自由端与所述跟随支撑平台(400)自由端固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气囊体(300)与所述座椅泡棉(200)固接;所述衬垫层(201)与第一气囊体(300)之间上设有贴附于衬垫层(201)和/或第一气囊体(300)的侧壁上的耐磨柔性附层(700)。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跟随支撑平台(400)与所述座椅支撑骨架(100)之间通过弹性伸缩机构(800)连接;所述弹性伸缩机构(800)包括但不限于:弹性元件、弹性片材、弹性伸缩垫。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支撑骨架(100)相对靠近第一气囊体(300)的一端设有能够容纳所述跟随支撑平台(400)的第一凹槽(101);所述第一凹槽(101)内壁通过弹性伸缩机构(800)与跟随支撑平台(400)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支撑骨架(100)相对靠近第一气囊体(300)的一端设有第一轨道(102);
所述跟随支撑平台(400)上设有与第一轨道(102)相配接的第二凹槽(401);所述第一轨道(102)通过至少一个弹性伸缩机构(800)与跟随支撑平台(400)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用于控制向第一气囊体(300)和/或第二气囊体(500)充、泄气的气源控制组件(900);
所述气源控制组件(900)包括:与第一气囊体(300)和/或第二气囊体(500)通过气管连接的气源(901),与气源(901)连接的电磁阀(902)以及用于控制气源(901)和电磁阀(902)的第一控制器(903);
所述气源控制组件(900)包括:与第一气囊体(300)和/或第二气囊体(500)通过气管连接的气源(901),与气源(901)连接并内置有电磁阀(902)且用于控制气源(901)和电磁阀(902)的第二控制器(904)。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气囊体(300)和/或第二气囊体(500)包括:至少一个气袋。
CN202010536416.0A 2020-06-12 2020-06-12 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 Active CN1117917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36416.0A CN111791780B (zh) 2020-06-12 2020-06-12 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36416.0A CN111791780B (zh) 2020-06-12 2020-06-12 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91780A CN111791780A (zh) 2020-10-20
CN111791780B true CN111791780B (zh) 2023-03-24

Family

ID=72803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36416.0A Active CN111791780B (zh) 2020-06-12 2020-06-12 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91780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77154A2 (de) * 1999-08-14 2001-02-21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sitz
CN101445088A (zh) * 2007-11-29 2009-06-03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乘员保护装置
CN105109377A (zh) * 2015-08-27 2015-12-02 富卓汽车内饰(安徽)有限公司 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及实现腿部支撑功能的方法
CN105882476A (zh) * 2015-02-17 2016-08-24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折叠车辆座椅的空气悬浮座椅表面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75842A (ja) * 1982-10-23 1984-04-28 Ikeda Bussan Co Ltd エア式サイサポ−ト
JP4476635B2 (ja) * 2004-01-20 2010-06-09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チルト機構付き車両用シート
AT502779A1 (de) * 2005-10-27 2007-05-15 Hoerbiger Automatisierungstech System zur automatischen verstellung der sitz-kontur sowie sitz, insbesonders fahrzeugsitz für automobile, flugzeuge oder dergleichen
JP2008143364A (ja) * 2006-12-11 2008-06-26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JP5962490B2 (ja) * 2012-12-19 2016-08-03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CN204095593U (zh) * 2014-07-29 2015-01-1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及汽车
US9527408B2 (en) * 2015-03-31 2016-12-2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eployable thigh support in a vehicle seat
CN105109378A (zh) * 2015-08-27 2015-12-02 富卓汽车内饰(安徽)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腿部支撑装置及支撑方法
JP6577420B2 (ja) * 2016-06-23 2019-09-1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シートの空気圧制御装置及び車両シートの空気圧制御方法
CN107791915A (zh) * 2017-09-27 2018-03-13 张家港市隆旌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
CN208593323U (zh) * 2018-06-11 2019-03-12 和美汽车零部件青县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
CN209921135U (zh) * 2019-04-29 2020-01-10 陈冬智 一种汽车座椅可调式双腿托
CN209833439U (zh) * 2019-04-30 2019-12-24 陈冬智 一种可调节腿托
CN110712579A (zh) * 2019-11-13 2020-01-21 江苏汇鑫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按摩功能的新能源汽车座椅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77154A2 (de) * 1999-08-14 2001-02-21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sitz
CN101445088A (zh) * 2007-11-29 2009-06-03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乘员保护装置
CN105882476A (zh) * 2015-02-17 2016-08-24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折叠车辆座椅的空气悬浮座椅表面
CN105109377A (zh) * 2015-08-27 2015-12-02 富卓汽车内饰(安徽)有限公司 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及实现腿部支撑功能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汽车驾驶舱设计研究;周喜格等;《时代汽车》(第16期);全文 *
欧洲商用汽车驾驶员座椅的新技术;辛建;《商用汽车》(第04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91780A (zh) 2020-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18343B (zh) 具有气动头枕和大腿调节的座椅
JP7107864B2 (ja) 座席装置
JP5484794B2 (ja) 車両のシート装置
US20150197170A1 (en) Vehicle chair neck suppor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JP2016203789A (ja) 車両用アームレスト
US20150143629A1 (en) Footboard having integrated foot cushion
CN107791915A (zh) 一种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
CN112896002A (zh) 用于汽车的机械式按摩座椅
CN107599916B (zh) 具有用于优化承垫的柔性内面层的座椅承垫饰件
JP2008143364A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11791780B (zh) 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
CN207274503U (zh) 汽车座椅
JP5297330B2 (ja) シート
EP2878231B2 (en) Vehicle bed-couch
CN211461116U (zh) 气囊式按摩椅
CN111791779A (zh) 具备可移动腿托的汽车座椅
CN215922000U (zh) 座椅腰部舒适性支撑系统
CN110435512B (zh) 车辆及座椅、座椅靠背、靠背骨架、颈靠骨架
CN102406539B (zh) 椅子型伸展机
CN207826053U (zh) 一种具有腿部支撑功能的汽车座椅
JP2014148235A (ja) 車両用シート
KR102355245B1 (ko) 공압 성장 메커니즘을 이용한 스마트 슬링 장치
CN212124934U (zh) 一种具有无级调节大腿托的座椅
CN111114404B (zh) 汽车座椅及具有该汽车座椅的汽车
CN216135505U (zh) 一种多功能坐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Zhang Haitao

Inventor after: Zhang Zhe

Inventor before: Zhang Hait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