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69674A - 一种转子、电机、动力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转子、电机、动力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69674A
CN111769674A CN202010419588.XA CN202010419588A CN111769674A CN 111769674 A CN111769674 A CN 111769674A CN 202010419588 A CN202010419588 A CN 202010419588A CN 111769674 A CN111769674 A CN 1117696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channel
rotor
hole
rotor core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1958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69674B (zh
Inventor
黄建新
陈金华
周朝
毋超强
王少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1958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69674B/zh
Publication of CN1117696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69674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072425 priority patent/WO2021232833A1/zh
Priority to EP21765540.6A priority patent/EP3934066B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696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696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3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6Rotor cores with slots for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6Rotor cores with slots for windings
    • H02K1/265Shape, form or location of the slo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04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rectification
    • H02K11/042Rectifiers associated with rotating parts, e.g. rotor cores or rotary shaf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cooling medium between the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子、电机、动力总成及车辆,该转子的转轴具有沿轴向分布的第一流道,转子铁芯上具有第二流道,第二流道包括位于相邻两个转子绕组之间的第一轴向流道,转轴上具有与第一流道相连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与第二流道相连,第一流道内的冷却介质可以通过第一通孔进入第二流道的第一轴向流道内,与转子绕组进行热交换后流出转子外,而第一轴向流道与转子绕组的距离较近,流经第一轴向流道的冷却介质就能够更加直接的对转子绕组进行散热,有效的提高了转子绕组散热效果,进而提升了转子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转子、电机、动力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并且尤其涉及一种转子、电机、动力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电机是一种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转换或传递的电磁装置,主要作用是产生驱动转矩,作为用电器或各种机械的动力源。随着动力总成中电机的小型化发展,电机的功率密度逐渐提升,而随着电机功率密度的提升,提升电机的散热效率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电机主要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两端的前盖板和后盖板,前盖板、后盖板以及壳体的内壁共同围成密封腔体,在该腔体内设有定子、转子、转轴以及线圈,其中,转轴的一端从前盖板伸出壳体外,转轴的另一端与后盖板转动连接,转子套设在转轴上,定子套设在转子外周上,转子包括有转子铁芯和绕设在转子铁芯上的线圈,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和绕设在定子铁芯上的线圈。当电机运作时,转子及转子的绕组线圈、定子以及定子的绕组线圈均会产生大量的热,因此,通常会在定子与壳体之间设置定子冷却油道,在转轴的轴线方向上分布转子冷却油道,定子冷却油道的两端具有出油口,冷却油从出油口喷至定子的绕组线圈的端部,而转子冷却油道在靠近定子绕组线圈的端部也具有出油口,转子冷却油道内的冷却油冷却转子后从该出油口喷至定子绕组线圈端部,对定子绕组线圈进行散热。
然而,在上述电机的冷却方式中,对转子的冷却主要由转轴内的冷却油道实现,转子绕组线圈的冷却需经过转轴、铁芯的导热,无法满足转子绕组线圈的散热需求,导致转子的散热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子、电机、动力总成及车辆,解决了现有电机的冷却方式无法满足转子绕组的散热需求,导致转子散热效果较差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转子,包括转轴、转子铁芯和多个转子绕组,所述转子铁芯套设在所述转轴上,所述转子绕组绕设在所述转子铁芯上,多个所述转子绕组沿着所述转子铁芯的周向间隔设置;
所述转轴具有沿着轴向分布的第一流道,所述转轴上具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流道相连;
所述转子铁芯具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的两端延伸到所述转子铁芯的两个端部,所述第二流道包括相连的第一进口端、第一轴向流道和第一出口端,所述第一进口端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其中,所述第一轴向流道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转子绕组之间。这样第一流道内的冷却介质依次经过第一通孔、第一进口端后流入第一轴向流道内并从第一出口端流至转子外,而第一轴向流道位于相邻的两个转子绕组之间,即第一轴向流道与转子绕组的距离较近,流经第一轴向流道的冷却介质就能够更加直接的对转子绕组进行散热,与经过转轴、转子铁芯的导热进行散热相比,能够更好的实现转子绕组的散热,有效的提高了转子绕组散热效果,进而提升了转子的散热效果。其中,所述第一轴向流道位于相邻的两个转子绕组之间,具体的,第一轴向流道的数量可以与转子绕组的数量相等,即,所有相邻的两个转子绕组之间都布设有第一轴向流道;也可以是,第一轴向流道的数量少于转子绕组的数量,即,在部分的相邻两个转子绕组之间布设第一轴向流道。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轴还具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转子铁芯的一个端部相邻,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转子铁芯的另一个端部相邻,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流道相连;
所述转子铁芯还具有第三流道,所述第三流道的两端延伸到所述转子铁芯的两个端部,所述第三流道包括相连的第二进口端、第二轴向流道和第二出口端,所述第二进口端与所述第二通孔相连,其中,所述第二轴向流道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转子绕组之间。这样第二流道内的冷却介质依次经过第二通孔、第二进口端后流入第二轴向流道内并从第二出口端流至转子外,通过第二流道和第三流道共同实现对转子绕组的散热,有效的提高了转子绕组的散热效果。其中,所述第二轴向流道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转子绕组之间,具体为,在部分的相邻两个转子绕组之间布设第二轴向流道。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轴还具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转子铁芯的一个端部相邻,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转子铁芯的另一个端部相邻,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流道相连;
所述转子铁芯还具有沿着所述轴向分布的第四流道,所述第四流道位于所述转子绕组和所述转轴之间,所述第四流道与所述第二通孔相连。这样第一流道内的冷却介质依次经过第二通孔流入第四流道内并从第四流道的出口端流至转子外。通过两转子绕组间隙内设置的第二流道和转子铁芯内设置的第四流道共同实现对转子铁芯以及转子绕组的散热,进一步的提高了对转子绕组的散热效果,同时,第四流道有助于提升对转子铁芯的散热效果,进而有效的提升了转子整体的散热效果。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子铁芯还具有沿着所述轴向分布的第四流道,所述第四流道位于所述转子绕组和所述转轴之间;
所述第四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所述第四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进口端相连。这样第一流道内的冷却介质依次经过第一通孔、第四流道、第一进口端后流入第一轴向流道内并从第一出口端流至转子外。通过转子绕组间隙内的第二流道和转子铁芯内的第四流道共同实现了对转子铁芯以及转子绕组的散热,进一步的提高了对转子绕组的散热效果,同时有效的提升了转子的散热效果。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子铁芯还具有沿着所述轴向分布的第四流道和第五流道,所述第四流道、所述第五流道分别位于所述转子绕组和所述转轴之间;
所述第四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所述第四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进口端相连;
所述第五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通孔相连,所述第五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进口端相连。
第一流道内的冷却介质一部分经过第一通孔、第四流道、第一进口端后流入第一轴向流道内,另一部分经过第二通孔、第五流道、第二进口端后流入第二轴向流道内并从第二出口端流至转子外。这样通过在转子绕组间隙内设置的第一轴向流道和第二轴向流道共同实现对转子绕组的散热,有效的提高了转子绕组的散热效果。并且通过转子绕组间隙内的第二流道、第三流道以及转子铁芯内设置的第四流道和第五流道共同实现了对转子铁芯以及转子绕组的散热,进一步提高了对转子绕组的散热效果,并提升了对转子的散热效果。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的第一轴套,所述第一轴套位于所述转子铁芯的一侧,所述第一轴套与所述第一通孔相邻;
所述第一轴套上具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所述第一凹槽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进口端相连。这样第一流道内的冷却介质经过第一通孔进入第一凹槽内,并从第一凹槽进入到第一进口端,进而流入第一轴向流道内,实现对转子绕组的散热。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端板和励磁模块,所述端板位于所述转子铁芯的一侧,所述端板与所述第一进口端相邻,所述励磁模块设置在所述端板上;
所述端板上具有多个第三凹槽,多个所述第三凹槽沿着所述转子铁芯的周向分布,所述第一进口端包括沿着所述转子铁芯径向分布的第一径向流道,所述第一径向流道与所述第一轴向流道相连,所述第三凹槽覆盖部分所述第一径向流道。第三凹槽与第一径向流道相覆盖的部分形成回流流道,从第一进口端进入第一径向流道内的冷却介质就能够通过回流流道进入端板上的第三凹槽内,即在转子转动时,由于离心作用,冷却介质会填充到端板的第三凹槽内,进而对设置在端板远离转子铁芯一面上的励磁模块进行散热,提高了励磁模块的散热效果,解决了励磁模块的散热问题。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端板和励磁模块,所述端板位于所述转子铁芯的一侧,所述端板与所述第一进口端相邻,所述励磁模块设置在所述端板上;
所述端板上具有多个第三凹槽,多个所述第三凹槽沿着所述转子铁芯的周向分布,所述第一进口端包括沿着所述转子铁芯径向分布的第一径向流道,所述第一径向流道与所述第一轴向流道相连,所述第三凹槽覆盖部分所述第一径向流道;
所述端板上还具有多个与所述第三凹槽相连的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与所述转子铁芯的端部形成出口流道,所述出口流道具有出口。第三凹槽与第一径向流道相覆盖的部分形成回流流道,回流流道就与出口流道相连,回流流道内的冷却介质通过出口流道的出口流至转子外。冷却介质通过回流流道进入出口流道并流出的过程中,可实现与端板上的励磁模块的热交换,进一步加强对励磁模块的散热,提升励磁模块的散热效果。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端板和励磁模块,所述端板位于所述转子铁芯的一侧,所述端板与所述第一进口端相邻,所述励磁模块设置在所述端板上;
所述端板上还具有多个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与所述转子铁芯的端部形成出口流道,所述出口流道与所述第二出口端相连,所述出口流道具有出口。这样第三流道内的冷却介质在流经第二轴向流道后通过第二出口端流入出口流道内,并从出口流道的出口流至转子外。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的第一轴套,所述第一轴套位于所述转子铁芯的一侧,所述第一轴套与所述第一通孔相邻;
所述第一轴套上具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沿着所述第一轴套的周向分布,所述第二凹槽上开设有沿所述第一轴套轴向设置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转子铁芯的端部形成集流流道,所述集流流道与所述第四流道相连。这样第四流道内的冷却介质可以流入集流流道内,并通过第三通孔流至转子铁芯外。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端板和励磁模块,所述端板位于所述转子铁芯的一侧,所述端板与所述第一进口端相邻,所述励磁模块设置在所述端板上;
所述端板上具有多个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与所述转子铁芯的端部形成出口流道,所述出口流道与所述第三通孔相连,所述出口流道具有出口。这样第四流道内的冷却介质流入集流流道内,然后通过第三通孔流入出口流道内,出口流道内的冷却介质在与端板上的励磁模块热交换之后,从出口流道的出口流出到转子外,即第四流道内的冷却介质经过集流流道、第三通孔、出口流道后从出口流道的出口流至转子外,进一步提高了对励磁模块的散热效果。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的第一轴套,所述第一轴套位于所述转子铁芯的一侧,所述第一轴套与所述第四流道的出口端相邻;
所述第一轴套上具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沿着所述第一轴套的周向分布,所述第二凹槽上开设有沿所述第一轴套轴向设置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转子铁芯的端部形成集流流道,所述集流流道与所述第四流道相连,所述集流流道通过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一进口端相连。这样第四流道内的冷却介质可以流入集流流道内,然后通过第三通孔流入第一进口端,进而流入第一轴向流道内,实现对转子绕组的散热。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端板和励磁模块,所述端板位于所述转子铁芯远离的一侧,所述端板与所述第一出口端相邻,所述励磁模块设置在所述端板上;
所述端板上具有多个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与所述转子铁芯的端部形成出口流道,所述出口流道与所述第一出口端相连,所述出口流道具有出口。这样第二流道内的冷却介质就可以通过第一出口端流入出口流道内,并从出口流道的出口流至转子外。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的第一轴套,所述第一轴套位于所述转子铁芯的一侧,所述第一轴套与所述第五流道的出口端相邻;
所述第一轴套上具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沿着所述第一轴套的周向分布,所述第二凹槽上开设有沿所述第一轴套轴向设置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转子铁芯的端部形成集流流道,所述集流流道与所述第五流道相连,所述集流流道通过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二进口端相连。这样第五流道内的冷却介质可以流入集流流道内,然后通过第三通孔流入第二进口端,进而流入第二轴向流道内,实现对转子绕组的散热。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端板和励磁模块,所述端板位于所述转子铁芯的一侧,所述端板与所述第二进口端相邻,所述励磁模块设置在所述端板上;
所述端板上具有多个第三凹槽,多个所述第三凹槽沿着所述转子铁芯的周向分布,所述第二进口端包括沿着所述转子铁芯径向分布的第二径向流道,所述第二径向流道与所述第二轴向流道相连,所述第三凹槽覆盖部分所述第二径向流道。这样进入第二径向流道内的冷却介质就能够通过回流流道进入并填充到端板上的第三凹槽内,进而对设置在端板上的励磁模块进行散热,提高了励磁模块的散热效果,解决了励磁模块的散热问题。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端板上还具有多个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与所述转子铁芯的端部形成出口流道,所述出口流道与所述第一出口端相连,所述出口流道具有出口。这样第二流道内的冷却介质在流经第一轴向流道后通过第一出口端流入出口流道内,并从出口流道的出口流至转子外。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四凹槽包括多个相连的弧形凹槽,多个所述弧形凹槽沿着所述转子铁芯的径向设置,部分所述弧形凹槽壁上具有朝向凹槽内或朝向凹槽外的凸起。弧形的凹槽有助于降低冷却介质在第四凹槽内的流动速度,同时凸起的设置也对冷却介质的流动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使冷却介质可以在出口流道内停留较长的时间,进而提高对端板上设置的励磁模块的散热效果。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出口端的径向间距小于所述第一轴向流道的径向间距。这样就会对冷却介质的流动起到妨碍作用,并改变了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使冷却介质能够更多的贴着第二流道靠近转轴的一侧流动,进而增加了冷却介质与转子铁芯以及转子绕组的冷却面积及冷却时间,进一步提升了转子的散热效果。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进口端包括均流流道和第一径向流道,所述均流流道沿着所述转子铁芯的周向分布,所述第一径向流道沿着所述转子铁芯的周向分布,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均流流道相连,所述均流流道与所述第一径向流道相连,所述第一径向流道与所述第一轴向流道相连。这样第一流道内的冷却介质经过第一通孔进入导流流道内,然后流经均流流道和第一径向流道后流入第一轴向流道内以实现对转子绕组的散热。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出口端的径向间距小于所述第二轴向流道的径向间距。这样会对冷却介质的流动起到妨碍作用,并改变了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使冷却介质能够更多的贴着靠近转轴的一侧流动,而不是在离心作用下贴近远离转轴的一侧流出,进而增加了冷却介质与转子铁芯以及转子绕组的冷却面积及冷却时间,进一步提升了转子的散热效果。另外,也能够使更多的冷却介质填充到出口流道内,并在出口流道内停留较长时间,增加了冷却介质与端板上的励磁模块的冷却面积及冷却时间,提升了对励磁模块的散热效果。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的第二轴套,所述第二轴套与所述第二通孔相邻,所述第二轴套具有沿着周向分布的周向流道,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周向流道相连,所述周向流道与所述第四流道相连。这样通过周向流道实现了第二通孔和第四流道的连通,使第一流道内的冷却介质经过第二通孔后流入周向流道内,然后进入第四流道内。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机,至少包括定子和上述任一所述的转子,所述定子套设在所述转子的外周上,所述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和绕设在所述定子铁芯上的定子绕组,所述转子的第一出口端与所述定子绕组的一个端部相邻。通过包括上述任一的转子,该转子的转子铁芯上具有设置在相邻的两个转子绕组间隙内的第一轴向流道,通过距离转子绕组较近的第一轴向流道实现对转子绕组的散热,提升了转子绕组的散热效果,使转子具有较高的散热效果,进而提升了电机整体的散热效果。
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流量分配装置,所述流量分配装置用于将冷却介质喷至所述定子绕组的两端部。这样可以保证流至定子绕组端部的冷却介质的量,保证定子绕组的散热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动力总成,至少包括上述的电机。该电机的转子通过设置距离转子绕组较近的第一轴向流道实现对转子绕组的散热,提升了转子绕组的散热效果,使电机具有较高的散热效果,进而提升动力总成系统的散热效果,可以及时有效的将动力总成中的热散发。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车辆,至少包括上述的电机。该电机的转子通过设置距离转子绕组较近的第一轴向流道实现对转子绕组的散热,提升了转子绕组的散热效果,使电机具有较高的散热效果,有利于提高车辆的运动效率,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子的截面结构与冷却介质流动路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子中第一轴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子沿着图1中B-B1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子沿着图1中A-A1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子沿着图1中C-C1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子中第二流道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子的截面结构与冷却介质流动路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子中第三流道的截面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子沿着图7中B-B1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子的截面结构与冷却介质流动路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子中第一轴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子沿着图10中B-B1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子沿着图10中C-C1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子中第二通孔处的剖面局部放大图;
图1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子的截面结构与冷却介质流动路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子中第一轴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子的截面结构与冷却介质流动路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子沿着图17中B-B1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子中第二流道的截面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子的截面结构与冷却介质流动路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子中第二流道的截面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子中第三流道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转子;11-转轴;111-第一通孔;112-第二通孔;12-转子铁芯;121-转子槽;122-间隙;123-封口件;13-转子绕组;14-第一流道;15-第二流道;151-第一进口端;151a-均流流道;151b-第一径向流道;152-第一轴向流道;153-第一出口端;16-第三流道;161-第二进口端;161a-第二径向流道;162-第二轴向流道;163-第二出口端;17-第四流道;18-第五流道;19-第一轴套;191-第一凹槽;192-第二凹槽;193-第三通孔;101-端板;102-励磁模块;114-第三凹槽;113-第四凹槽,113a-弧形凹槽;113b-凸起;113c-开口;103-第二轴套;104-周向流道;105-励磁电流接收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申请。
当前电动车辆作为环保节能的交通工具,应用越来越广泛,电动车辆的电机主要采用永磁同步电机、励磁电机、异步感应电机等,其中励磁电机由于其效率优于异步电机,接近于永磁同步电机,励磁电机的成本低于永磁同步电机,而在工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日常行驶中,中低速工况较为常见,此时车载动力总成需要输出较高的扭矩,因而使励磁电机需要加载较大的电流来产生励磁磁场,电机工作时转子绕组、定子绕组以及励磁部件就会产生大量的热,尤其是转子绕组的发热量较大,靠近转子设置的励磁部件的发热量也会较大,因此,如何有效的提升对转子的散热效果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电机散热通常采用水冷或油冷的方式,其中,水作为冷却介质,存在水冷电机功率密度低、链路热阻大、界面热阻占比高、线圈端部需灌胶以及高速油封无量产等问题,所以,油冷越来越被广泛地使用。正如背景技术的内容,现有电机常见的油冷却方式为:在定子与壳体之间设置定子冷却油道,定子冷却油道的两端具有出油口,定子冷却油道内的冷却油从出油口喷至定子绕组线圈的端部,从而对定子绕组进行散热。在转轴的轴线方向上分布转子冷却油道,转子冷却油道的两端也具有出油口,转子冷却油道内的冷却油在对转子进行冷却后,从出油口喷至定子绕组的端部,进一步对定子绕组散热。其中,转子冷却油道内的冷却油经过与转轴、转子铁芯的导热作用实现对转子绕组的散热,导致转子绕组的散热效果较差,无法满足转子绕组的散热需求,降低了转子的散热效果。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子,该转子可以应用于电机中,具体的,该电机可以是励磁电机,或者也可以是其它具有转子的电机。
参见图1所示,该转子100包括转轴11、转子铁芯12和多个转子绕组13,其中,转轴11和转子铁芯12可以呈圆柱状,具有轴线和圆周面,转轴11和转子铁芯12的轴线重合,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轴向指与轴线平行的方向。转子铁芯12内具有沿着轴向延伸的轴孔,转子铁芯12通过该轴孔套设在转轴11上并与转轴11固定连接,以使转轴11随着转子铁芯12的转动而转动。
参见图5所示,转子铁芯12上具有多个沿着轴向设置的转子槽121,多个转子槽121间隔分布在转子铁芯12的周向上,绕组线圈绕设在相邻的两个转子槽121内,即转子绕组13通过转子槽121绕设在转子铁芯12上,在转子铁芯12的圆周方向上分布设置有多个转子绕组13,相邻的两个转子绕组13之间就具有间隙122,转子绕组13的两端部位于转子铁芯12两端且位于转子槽121外。以下通过不同的实施例对该转子的冷却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示,转轴11具有沿着轴向分布的第一流道14,具体的,转轴11可以具有沿着轴线延伸的腔体,该腔体形成第一流道14为冷却介质提供流动空间,冷却介质可以流入并经过第一流道14,从而与转轴11、转子铁芯12以及转子绕组13进行热交换,以对转子100进行散热。转轴11上具有第一通孔111,具体的,第一通孔111可以与转子铁芯12的两个端部中的其中一个端部相邻,第一通孔111与第一流道14相连,第一流道14内的冷却介质可以经过第一通孔111流出转轴11外。
参见图1和图5所示,转子铁芯12具有第二流道15,第二流道15的两端延伸到转子铁芯12的两个端部,参见图1和图6所示,第二流道15包括相连的第一进口端151、第一轴向流道152和第一出口端153,第一进口端151与第一通孔111相连,即第一通孔111与第一进口端151的一端相连,第一进口端151的另一端与第一轴向流道152的一端相连,第一轴向流道152的另一端与第一出口端153相连,第一轴向流道152位于相邻的两个转子绕组13之间,即在相邻的两个转子绕组13之间的间隙122内设置有第一轴向流道152,第一流道14内的冷却介质依次经过第一通孔111、第一进口端151后流入第一轴向流道152内。
需要说明的是,图1示出了转子的截面结构与冷却介质流动路径,为更清楚的体现转子内部的冷却路径,在图1中,转轴上半部分的截面结构和转轴下半部分的截面结构为通过两个互成角度的平面形成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转轴11可以包括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为与第一流道14进口端相邻的一端,第二端为与第一端相对的一端,第一通孔111可以位于转轴11的第一端,或者第一通孔111也可以位于转轴11的第二端,使第一通孔111位于转轴11的第二端,能够保证冷却介质在第一流道14内具有较大的冷却面积以及较长的冷却时间,有助于提高转子100的冷却效果。
具体的,参见图1所示,第一通孔111位于转轴11的第二端,冷却介质从第一流道14进口端进入第一流道14内并流至第一通孔111处,同时与转轴11、转子铁芯12以及转子绕组13进行热交换散热,然后冷却介质经过第一通孔111流出转轴11外并流入第一进口端151内,流经第一轴向流道152后从第一出口端153流出,参见图5所示,第一轴向流道152位于至少相邻的两个转子绕组13之间的间隙122内,即第一轴向流道152与转子绕组13距离较近,这样流经第一轴向流道152的冷却介质就能够更加直接的对转子绕组13进行散热,与经过转轴11、转子铁芯12的导热进行散热相比,能够更好的实现转子绕组13的散热,有效的提高了转子绕组13散热效果,进而提升了转子100的散热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转子绕组13之间都可以设置有第一轴向流道152,或者只有部分的相邻两个转子绕组13之间设置有第一轴向流道152。其中,第一轴向流道152可以是通过灌胶的方式在两个转子绕组13间的间隙122内形成,具体的,可以在间隙122内放置间隔件(图中未示出),然后在间隔件与转子绕组13之间灌胶,之后将间隔件取出,这样间隙122内就形成一个具有开口的通槽,通槽的开口朝向转子铁芯外,然后使用封口件123将通槽的开口密封,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流路。
或者,也可以是在相邻两个转子绕组13间的间隙122内设置有具有第一轴向流道152的结构件,结构件可以用注塑的方式形成,与均流流道151a形成冷却介质的封闭流路。
其中,转子铁芯12可以包括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端为与第一流道14进口端相邻的一端,第一端为与第二端相对的一端,即转子铁芯12的第一端与转轴11的第二端相邻,转子铁芯12的第二端与转轴11的第一端相邻,第一进口端151可以位于转子铁芯12的第一端,第一进口端151也可以位于转子铁芯12的第二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进口端151位于转子铁芯12的第一端,第一出口端153位于转子铁芯12的第二端,以便于实现第一通孔111和第一进口端151的相连。
第一出口端153可以与电机定子的定子绕组的其中一个端部相邻,这样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从第一出口端153流出的冷却介质就能够甩到定子绕组的其中一个端部,实现对定子绕组的散热。
其中,参见图1所示,该转子100还包括第一轴套19,第一轴套19套设在转轴11上,第一轴套19位于转子铁芯的一侧,第一轴套19与第一通孔111相邻,参见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轴套19上具有第一凹槽191,第一凹槽191的一端与第一通孔111相连,第一凹槽191的另一端与第一进口端151相连,即第一通孔111通过第一凹槽191实现与第一进口端151的连通,第一流道14内的冷却介质经过第一通孔111进入第一凹槽内,并从第一凹槽进入到第一进口端151,进而流入第一轴向流道152内,实现对转子绕组13的散热。
其中,第一凹槽191可以位于第一轴套19远离转子铁芯12的一面上,第一凹槽191可以与位于第一轴套19外的端板101端面之间形成导流流道,导流流道的一端与第一通孔相连,导流流道另一端与第一进口端151相连,从而通过第一凹槽191连通第一通孔111和第一进口端151。
或者,第一凹槽191可以位于第一轴套19靠近转子铁芯12的一面上,第一凹槽191可以与转子铁芯12的端面形成导流流道,导流流道的一端与第一通孔相连,导流流道另一端与第一进口端151相连,从而通过第一凹槽191连通第一通孔111和第一进口端15。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转子100还包括有端板101和励磁模块102,参见图1所示,其中,端板101位于转子铁芯12的一侧,端板101与第一进口端151相邻,励磁模块102设置在端板101上,具体的,励磁模块102可以设置在端板101远离转子铁芯12的一面上。参见图1和图3所示,在端板101上具有多个第三凹槽114,多个第三凹槽114沿着转子铁芯12的周向分布,多个第三凹槽114可以位于端板101靠近转子铁芯12的一面上。
如图1和图6所示,第二流道15的第一进口端151包括沿着转子铁芯12径向分布的第一径向流道151b,第一通孔111与第一径向流道151b相连,具体的,第一径向流道151b可以通过第一凹槽191与第一通孔111相连,第一径向流道151b与第一轴向流道152相连,端板101上的第三凹槽114覆盖部分第一径向流道151b。第三凹槽114与第一径向流道151b相覆盖的部分可以形成回流流道,进入第一径向流道151b内的冷却介质就能够通过回流流道进入端板101上的第三凹槽114内,即在转子100转动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冷却介质会填充到端板101的第三凹槽114内,进而对设置在端板101上的励磁模块102进行散热,提高了励磁模块102的散热效果,解决了励磁模块102的散热问题。
其中,励磁模块102用于将定子的电流进行整流并传输给转子,励磁模块102可以由二极管、电容等发热元件组成。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转子还可以包括励磁电流接收结构105,励磁电流接收结构105用于接收定子传输的电流,并将其传输给励磁模块102。在转轴11上靠近励磁电流接收结构105的位置处可具有第三通孔(图中未示出),第三通孔与第一流道相连,在励磁电流接收结构105与转轴11之间可以设置有第七流道,第七流道与第三通孔相连,第一流道内的冷却介质可以通过第三通孔流入第七流道内,实现对励磁电流接收结构105的散热,进一步提升转子的散热效果。
端板101的成型材料可以是导热系数较大的金属材料,以保证冷却介质与端板101上的励磁模块102之间的热交换。
参见图1和图3所示,在端板101上还具有多个与第三凹槽114相连的第四凹槽113,第四凹槽113与转子铁芯12的端部形成出口流道,出口流道具有出口,而第三凹槽114与第四凹槽113相连,这样进入第三凹槽114内的冷却介质就能够通过出口流道的出口流至转子100外。冷却介质通过回流流道进入第三凹槽114内,然后从出口流道流出的过程中,可实现与端板101上的励磁模块102的热交换,进一步加强对励磁模块102的散热,提升励磁模块102的散热效果。
其中,可以在第四凹槽113靠近转子铁芯12外侧的一端上开设开口113c,从而在出口流道上形成出口。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出口流道的出口可与电机中的定子绕组的其中另一个端部相邻设置,使冷却介质在离心作用下甩向定子绕组端部,对定子绕组进行散热。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凹槽114可以部分覆盖第一径向流道151b,或者第三凹槽114也可以完全覆盖第一径向流道151b,为便于第三凹槽114与第一径向流道151b的覆盖设置,参见图3所示,端板101可以是圆形板,第三凹槽114沿着端板101的径向设置,第四凹槽113也沿着端板101的径向设置。
其中,参见图1和图3所示,第四凹槽113包括多个相连的弧形凹槽113a,多个弧形凹槽113a沿着转子铁芯12的径向设置,弧形凹槽113a的槽壁上具有朝向凹槽内或朝向凹槽外形成的凸起113b。弧形的凹槽有助于降低冷却介质在第四凹槽113内的流动速度,同时凸起113b的设置也对冷却介质的流动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使冷却介质可以在出口流道内停留较长的时间,进而提高对端板101上设置的励磁模块102的散热效果。
第三凹槽114可以是扇形凹槽,第四凹槽113也可以是由多个弧形凹槽113a组成的扇形凹槽,这样第三凹槽114和第四凹槽113就具有较大的面积,有助于增加冷却介质与端板101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升对端板101上励磁模块102的散热效果。具体的,参见图3所示,由端板101的中心到端板101外周方向上,多个弧形凹槽113a的弧度可以逐渐增大,从而组成扇形的第四凹槽113。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4和图6所示,第二流道15包括相相连的第一进口端151、第一轴向流道152和第一出口端153,其中第一进口端151可以包括第一径向流道151b和均流流道151a,均流流道151a沿着转子铁芯12的周向分布,第一径向流道151b沿着转子铁芯12的径向分布,均流流道151a可以靠近转轴11设置,第一凹槽191与均流流道151a相连,均流流道151a与第一径向流道151b相连,第一流道14内的冷却介质经过第一通孔111进入第一凹槽191内,然后流经均流流道151a和第一径向流道151b后流入第一轴向流道152内以对转子绕组13进行散热。
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径向流道151b可以通过均流流道151a相连,这样可以减小转轴11上的开孔数量,保证转轴11的强度。参见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第一径向流道151b通过一个均流流道151a相连,从导流流道出来的冷却介质可以通过均流流道151a分别进入两个第一径向流道151b内。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设置在转子铁芯12周向上的所有第一径向流道151b都可以通过一个均流流道151a来相连,或者部分相邻的第一径向流道151b通过一个均流流道151a相连,均流流道151a可以是圆弧形或环形。
其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径向间距是指第一出口端153的两内壁在径向上的距离,当第一出口端153的径向间距与第一轴向流道152的径向间距相同时,在离心作用下冷却介质会更多的贴近第二流道15远离转轴11的一侧流出,流动速度较快,使冷却介质与转子铁芯12以及转子绕组13的接触面积以及冷却时间较小,散热效果较差。
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6所示,第一出口端153的径向间距小于第一轴向流道152的径向间距,这样就会对冷却介质的流动起到妨碍作用,并改变了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使冷却介质能够更多的贴着第二流道15靠近转轴11的一侧流动,进而增加了冷却介质与转子铁芯12以及转子绕组13的接触面积及冷却时间,进一步提升了转子100的散热效果。
其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冷却介质可以是油冷却液,或者也可以是水冷却液,或者也可以是其他具有流动性的冷却物质。转子铁芯12上还可以设置有磁芯,磁芯的散热可以通过在磁芯的轴向上开孔,冷却介质通过开孔进入磁芯内部实现散热。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4所示,冷却介质首先进入第一流道14内,然后通过第一通孔111进入到第一凹槽191内,经过第一凹槽191后进入均流流道151a内,然后进入第一径向流道151b内并填充到第三凹槽114中,一部分冷却介质进入第一轴向流道152内,第一轴向流道152内的冷却介质能够与转子绕组13热交换实现对转子绕组13的散热,热交换后的冷却介质从第一出口端153流出,在离心力作用下甩向定子绕组的其中一个端部。一部分冷却介质进入出口流道内,从出口流道的出口端流出,在离心作用下甩向定子绕组的其中另一个端部,填充在第三凹槽114和出口流道内的冷却介质能够与端板101上的励磁模块102进行热交换,实现对励磁模块102的散热。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子100,在转轴11上还具有第二通孔112,第一通孔111与转子铁芯12的一个端部相邻,第二通孔112与转子铁芯12的另一个端部相邻,第二通孔112与第一流道14相连,第一流道14内的冷却介质可以经过第二通孔112流出转轴11外。
具体的,参见图7和图8所示,转轴11靠近转子铁芯12的两端部位置分别具有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12,其中,第一通孔111可以位于转轴11的第一端上,第二通孔112位于转轴11的第二端。第一通孔111也可以位于转轴11的第二端上,第二通孔112位于转轴11的第一端上。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12均与第一流道14相连,第一流道14内的冷却介质一部分通过第一通孔111流出转轴11外,另一部分通过第二通孔112流出转轴11外。
转子铁芯12还具有第三流道16,第三流道16的两端延伸到转子铁芯12的两个端部,第三流道16包括相连的第二进口端161、第二轴向流道162和第二出口端163,第二进口端161与第二通孔112相连,即第二通孔112与第二进口端161的一端相连,第二进口端161的另一端与第二轴向流道162的一端相连,第二轴向流道162的另一端与第二出口端163相连,第二轴向流道162位于部分相邻的两个转子绕组13之间,第一流道14内的冷却介质经过第二通孔112、第二进口端161后流入第二轴向流道162内。
具体的,参见图7和图8所示,第一通孔111位于转轴11的第二端上,第二通孔112位于转轴11的第一端,冷却介质从第一流道14的进口端进入第一流道14内,与转轴11、转子铁芯12以及转子绕组13进行热交换散热,然后冷却介质的一部分可以通过第二通孔112流出转轴11外并流入第二进口端161内,然后流经第二轴向流道162并从第二出口端163流出,而第二轴向流道162位于部分相邻的两个转子绕组13之间的间隙内,即第二轴向流道162与转子绕组13距离较近,这样流经第二轴向流道162的冷却介质就能够更好的对转子绕组13散热。
另一部分冷却介质可以通过第一通孔111流出转轴11外并流入第二流道15的第一进口端151内,然后流经第一轴向流道152后从第一出口端153流出,第一轴向流道152位于部分相邻的两个转子绕组13之间的间隙内,这样通过第一轴向流道152和第二轴向流道162共同实现了对转子绕组13的散热,有效的提高了转子绕组13的散热效果。
其中,第二进口端161可以位于转子铁芯12的第二端上,第二出口端163位于转子铁芯12的第一端上,便于第二通孔112和第二进口端161的相连。而为便于第一通孔111和第一进口端151的相连,第一进口端151可以位于转子铁芯12的第一端上,第一出口端153可以位于转子铁芯12的第二端上,即第二流道15和第三流道16的进出口方向相反。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部分相邻的两个转子绕组13之间设置有第一轴向流道152,部分相邻的两个转子绕组13之间设置有第二轴向流道162。在转子铁芯12的周向上可以具有多个第二流道15和第三流道16,第二流道15和第三流道16可以分布在转子铁芯12的同一圆弧上,如相邻的两个第二流道15之间可以设置一个第三流道16,或者,第二流道15和第三流道16可以分布在不同的两个圆弧上,如第三流道16可以位于第二流道15远离转轴11的一侧,即第二流道15位于第三流道16和转轴11之间。
第三流道16的第二出口端163可以与电机的定子绕组的其中另一个端部相邻,这样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从第二出口端163流出的冷却介质就能够甩到定子绕组的其中另一个端部上,对定子绕组进行散热。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7所示,转子100还包括第一轴套19,第一轴套19套设在转轴11上,第一轴套19位于转子铁芯12的一侧,第一轴套19与第一通孔111相邻,参见图2和图7所示,在第一轴套19具有第一凹槽191,第一凹槽191的一端与第一通孔111相连,第一凹槽191的另一端与第一进口端151相连,即第一通孔111通过第一凹槽191实现与第一进口端151的连通,第一流道14内的冷却介质经过第一通孔111进入第一凹槽191内,并从第一凹槽191进入到第一进口端151,进而流入第一轴向流道152内,实现对转子绕组13的散热。
第一凹槽191可以位于第一轴套19远离转子铁芯12的一面上,第一凹槽191可以与位于第一轴套19外的端板101端面之间形成导流流道,导流流道的一端与第一通孔111相连,导流流道另一端与第一进口端151相连,从而通过第一凹槽191连通第一通孔111和第一进口端151。
转子100还包括有端板101和励磁模块102,参见图7所示,其中,端板101位于转子铁芯12的一侧,端板101与第一进口端151相邻,轴套19位于端板101与转子铁芯12之间,励磁模块102设置在端板101上。参见图7和图9所示,在端板101上具有多个第三凹槽114,多个第三凹槽114沿着转子铁芯12的周向分布,多个第三凹槽114可以位于端板101靠近转子铁芯12的一面上。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流道15的第一进口端151包括沿着转子铁芯12径向分布的第一径向流道151b,第一通孔111与第一径向流道151b相连,第一径向流道151b与第一轴向流道152相连,端板101上的第三凹槽114覆盖部分第一径向流道151b,第三凹槽114与第一径向流道151b相覆盖的部分可以形成回流流道,这样进入第一径向流道151b内的冷却介质就能够通过回流流道进入端板101上的第三凹槽114内,即在转子100转动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冷却介质会填充到端板101的第三凹槽114内,进而对设置在端板101上的励磁模块102进行散热,提高了励磁模块102的散热效果,解决了励磁模块102的散热问题。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7和图9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端板101上还具有多个第四凹槽113,第四凹槽113与转子铁芯12的端部形成出口流道,出口流道与第二出口端163相连,出口流道具有出口,第三流道16内的冷却介质在流经第二轴向流道162后通过第二出口端163流入出口流道内,并从出口流道的出口流至转子100外。
参见图6和图8所示,第三流道16可以与第二流道15的结构相同,进出口的设置位置相反,具体的,第三流道16包括相相连的第二进口端161、第二轴向流道162和第二出口端163,其中,第二进口端161可以包括有沿着转子铁芯12径向分布的第二径向流道161a,第二通孔112与第二径向流道161a相连,第二径向流道161a与第二轴向流道162相连,第二径向流道161a可便于实现第三流道16与第二通孔112间的相连。
如第二流道15,第三流道16的第一进口端161也可以包括有沿着转子铁芯12的周向分布的均流流道(图中未示出),均流流道靠近转轴11设置,第二通孔112与均流流道相连,均流流道与第二径向流道161a相连。
参见图7和图8所示,第二出口端163的径向间距小于第二轴向流道162的径向间距,这样会对冷却介质的流动起到妨碍作用,并改变了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使冷却介质能够更多的贴着靠近转轴11的一侧流动,而不是在离心力作用下贴近远离转轴11的一侧流出,进而增加了冷却介质与转子铁芯12以及转子绕组13的冷却接触面积及冷却时间,进一步提升了转子100的散热效果。
另外,第二出口端163与出口流道相连,当第二出口端163与第二轴向流道162的径向间距相同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冷却介质更多的贴近第三流道16远离转轴11的一侧流入出口流道内,流动速度较快,在出口流道内停留的时间较短,降低了对励磁模块102的散热效果。
使第二出口端163的径向间距小于第二轴向流道162的径向间距,会对冷却介质的流动起到妨碍作用,使冷却介质更多的贴着靠近转轴11的一侧流动,与在离心力作用下冷却介质贴近远离转轴11的一侧流出相比,能够使更多的冷却介质填充到出口流道内,并在出口流道内停留较长时间,增加了冷却介质与端板101上的励磁模块102的冷却接触面积及冷却时间,提升了对励磁模块102的散热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通孔112与第二进口端161可以通过灌胶流道相连。具体的,可在第二通孔112和第二进口端161之间通过灌胶的方式形成灌胶流道,以连通第二通孔112和第二进口端161。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7所示,冷却介质首先进入第一流道14内,一部分冷却介质通过第一通孔111进入第一凹槽191内,经过第一凹槽191后进入均流流道151a内,然后进入第一径向流道151b并填充到第三凹槽114中,然后流入第一轴向流道152内,与转子绕组13热交换实现对转子绕组13的散热,热交换后的冷却介质从第一出口端153流出,在离心力作用下甩向定子绕组的端部。
另一部分冷却介质经过第二通孔112流入第三流道16的第二径向流道161a内,流经第二径向流道161a并流入第二轴向流道162内,与转子绕组13热交换实现对转子绕组13的散热后,冷却介质经过第二出口端163流出第三流道16并流入出口流道内,然后通过出口流道的出口流出,在离心力作用下甩向定子绕组的端部。流经第三凹槽114和出口流道内的冷却介质与端板101上的励磁模块102进行热交换,实现对励磁模块102的散热。
实施例三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子100,在转轴11上还具有第二通孔112,第一通孔111与转子铁芯12的一个端部相邻,第二通孔112与转子铁芯12的另一个端部相邻,第二通孔112与第一流道14相连,第一流道14内的冷却介质可以经过第二通孔112流出转轴11外。
具体的,参见图10所示,转轴11靠近转子铁芯12的两端部位置分别具有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12,其中,第一通孔111可以位于转轴11的第一端上,第二通孔112位于转轴11的第二端。第一通孔111也可以位于转轴11的第二端,第二通孔112位于转轴11的第一端上。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12均与第一流道14相连,第一流道14内的冷却介质一部分通过第一通孔111流出转轴11外,另一部分通过第二通孔112流出转轴11外。
转子铁芯12还具有沿着轴向分布的第四流道17,参见图10和图13所示,在转子铁芯12的周向上可以分布多个第四流道17,第四流道17位于转子绕组13和转轴11之间,第四流道17与第二通孔112相连,第一流道14内的冷却介质经过第二通孔112后流入第四流道17内。参见图10所示,第一通孔111位于转轴11的第二端上,第二通孔112位于转轴11的第一端上,第一通孔111与第二流道15相连,第二通孔112与第四流道17相连,第四流道17位于转子绕组13和转轴11之间,第一流道14内的冷却介质一部分通过第一通孔111流出转轴11外并流入第二流道15的第一进口端151内,然后流经第一轴向流道152,与转子绕组13热交换实现对转子绕组13的散热后从第一出口端153流出。
另一部分冷却介质通过第二通孔112流出转轴11并流入第四流道17内,与转子铁芯12以及转子绕组13进行热交换散热后从第四流道17流出,这样通过转子绕组13间隙内设置的第二流道15和转子铁芯12内设置的第四流道17共同实现对转子铁芯12以及转子绕组13的散热,进一步的提高了对转子绕组13的散热效果,同时,第四流道17有助于提升对转子铁芯12的散热效果,进而有效的提升了转子100整体的散热效果。
其中,第四流道17位于转子绕组13和转轴11之间,由于在运转过程中,转子绕组13的发热量较大,因此,可以在不影响转子绕组13性能的前提下,使第四流道17尽可能的靠近转子绕组13,以提高对转子绕组13的散热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10所示,转子100还包括第一轴套19,第一轴套19套设在转轴11上,第一轴套19位于转子铁芯12的一侧,第一轴套19与第一通孔111相邻,参见图10和图11所示,在第一轴套19上具有第一凹槽191,第一凹槽191的一端与第一通孔111相连,第一凹槽191的另一端与第一进口端151相连,这样第一流道14内的冷却介质经过第一通孔111进入第一凹槽191内,并从第一凹槽191进入到第一进口端151,进而流入第一轴向流道152内,实现对转子绕组13的散热。
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轴套19上还具有第二凹槽192,第二凹槽192沿着第一轴套19的周向分布,具体的,第二凹槽192可以位于第一轴套19靠近转子铁芯12的一面上,第二凹槽192与转子铁芯12的端部形成集流流道,第二凹槽192上开设有第三通孔193,第三通孔193沿着第一轴套19的轴向设置,集流流道与第四流道17相连,这样第四流道17内的冷却介质可以流入集流流道内,并通过第三通孔193流至转子铁芯12外。
转子100还包括有端板101和励磁模块102,参见图10所示,其中,端板101位于转子铁芯12的一侧,端板101与第一进口端151相邻,励磁模块102设置在端板101上。参见图10和图12所示,在端板101上具有多个第三凹槽114,多个第三凹槽114沿着转子铁芯12的周向分布。
如图6和图10所示,第二流道15的第一进口端151包括沿着转子铁芯12径向分布的第一径向流道151b,第一通孔111与第一径向流道151b相连,第一径向流道151b与第一轴向流道152相连,端板101上的第三凹槽114覆盖部分第一径向流道151b,第三凹槽114与第一径向流道151b覆盖的部分可以形成回流流道,这样进入第一径向流道151b内的冷却介质就能够通过回流流道进入端板101上的第三凹槽114内,即在转子100转动时,由于离心力作用,冷却介质会填充到端板101的第三凹槽114内,进而对设置在端板101上的励磁模块102进行散热,提高了励磁模块102的散热效果,解决了励磁模块102的散热问题。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参见图10和图12所示,端板101上还具有多个第四凹槽113,第四凹槽113与转子铁芯12的端部形成出口流道,出口流道具有出口,出口流道与第三通孔193相连,这样集流流道内的冷却介质就可以通过第三通孔193流入出口流道内,出口流道内的冷却介质在与端板101上的励磁模块102热交换之后,从出口流道的出口流出到转子100外,即第四流道17内的冷却介质经过集流流道、第三通孔193、出口流道后从出口流道的出口流至转子100外,进一步提高了对励磁模块102的散热效果。
其中,第二通孔112与第四流道17的相连可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如可在第二通孔112与第四流道17的入口端之间通过灌胶的方式形成导通流道,以通过导通流道将第二通孔112与第四流道17相连。
或者,可在第二通孔112与第四流道17之间设置具有导通流道的结构件。具体的,如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10和图14所示,转子100还包括套设在转轴11上的第二轴套103,第二轴套103与第二通孔112相邻,第二轴套103具有沿着周向分布的周向流道104,第二通孔112与周向流道104相连,周向流道104与第四流道17相连,即通过周向流道104实现了第二通孔112和第四流道17的相连,使第一流道14内的冷却介质经过第二通孔112后流入周向流道104内,然后进入第四流道17内。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10所示,冷却介质首先进入第一流道14内,一部分冷却介质通过第一通孔111进入到第一凹槽191内,经过第一凹槽191后进入均流流道151a内,然后进入第一径向流道151b内并填充到第三凹槽114中,之后流入第一轴向流道152内,与转子绕组13热交换实现对转子绕组13的散热后从第一出口端153流出,在离心力作用下甩向定子绕组的端部。
另一部分冷却介质经过第二通孔112后流入周向流道104内,然后流入第四流道17内,与转子铁芯12以及转子绕组13热交换后从第四流道17流出至集流流道中,然后通过第三通孔193流出转子铁芯12外并流入出口流道内,通过出口流道的出口流出,在离心力作用下甩向定子绕组的端部。流经回流流道和出口流道内的冷却介质与端板101上的励磁模块102进行热交换,实现对励磁模块102的散热。
实施例四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子100,参见图15所示,转子铁芯12还具有沿着轴向分布的第四流道17,转子铁芯12的周向上可分布设置有多个第四流道17,第四流道17位于转子绕组13和转轴11之间。
第四流道17的一端与第一通孔111相连,第四流道17的另一端与第一进口端151相连,即第一通孔111与第二流道15的第一进口端151通过第四流道17实现相连,第一流道14内的冷却介质依次经过第一通孔111、第四流道17、第一进口端151后流入第一轴向流道152内,并从第一出口端153流出转子100外。
参见图15所示,第一通孔111可以位于转轴11的第一端,第一通孔111与第四流道17相连,第四流道17与第一进口端151相连,第一流道14内的冷却介质通过第一通孔111进入第四流道17内,与转子铁芯12以及转子绕组13进行热交换后从第四流道17流入第二流道15的第一进口端151内,进而流入第一轴向流道152内,第一轴向流道152内的冷却介质在与转子绕组13热交换散热后从第一出口端153流出,这样通过转子绕组13间隙内的第二流道15和转子铁芯12内的第四流道17共同实现了对转子铁芯12以及转子绕组13的散热,进一步的提高了对转子绕组13的散热效果,同时有效的提升了转子100的散热效果。
其中,第四流道17位于转子绕组13和转轴11之间,由于在运转过程中,转子绕组13的发热量较大,因此,可以在不影响转子绕组13性能的前提下,使第四流道17尽可能的靠近转子绕组13,以提高对转子绕组13的散热效果。
参见图15所示,转子100还包括套设在转轴11上的第一轴套19,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轴套19与第四流道17的出口端相邻,由于第一通孔111与第一流道14进口端相邻,而第一通孔111与第二流道15通过第四流道17相连,如图15所示,第一通孔111与第四流道17的进口端相邻,第二流道15的第一进口端151与第四流道17的出口端相邻,第一轴套19与第四流道17的出口端相邻。
参见图15和图16所示,第一轴套19上具有第二凹槽192,第二凹槽192沿着第一轴套19的周向分布,第二凹槽192与转子铁芯12的端部形成集流流道,集流流道与第四流道17相连,第二凹槽192上开设有沿第一轴套19轴向设置的第三通孔193,集流流道通过第三通孔193与第一进口端151相连,第四流道17内的冷却介质可以流入集流流道内,然后通过第三通孔193流入第一进口端151,进而流入第一轴向流道152内,实现对转子绕组13的散热。
转子100还包括有端板101和励磁模块102,参见图15所示,其中,端板101位于转子铁芯12的一侧,端板101与第一进口端151相邻,励磁模块102设置在端板101上。参见图3所示,在端板101上具有多个第三凹槽114,多个第三凹槽114沿着转子铁芯12的周向分布。
如图6和图15所示,第二流道15的第一进口端151包括沿着转子铁芯12径向分布的第一径向流道151b,第四流道17与第一径向流道151b相连,具体的,第四流道可通过集流流道以及集流流道上的第三通孔与第一径向流道151b相连,第一径向流道151b与第一轴向流道152相连,端板101上的第三凹槽114覆盖部分第一径向流道151b,第三凹槽114与第一径向流道151b覆盖部分可以形成回流流道,这样进入第一径向流道151b内的冷却介质就能够通过回流流道进入端板101上的第三凹槽114内,即在转子100转动时,由于离心力作用,冷却介质会填充到端板101的第三凹槽114内,进而对设置在端板101上的励磁模块102进行散热,提高了励磁模块102的散热效果,解决了励磁模块102的散热问题。
参见图3和图15所示,在端板101上还具有多个与第三凹槽114相连的第四凹槽113,第四凹槽113与转子铁芯12的端部形成出口流道,出口流道具有出口,第三凹槽114与第四凹槽113相连,经过回流流道进入第三凹槽114内的冷却介质可以流入出口流道内,并通过出口流道的出口流至转子100外。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11与第四流道17的相连可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如可在第一通孔111与第四流道17的入口端之间通过灌胶的方式形成导通流道,以通过导通流道将第一通孔111与第四流道17相连。
或者,可在第一通孔111与第四流道17之间设置具有导通流道的结构件。具体的,如转子100还可以包括套设在转轴11上的第二轴套(图中未示出),第二轴套设置在转轴11上靠近第一通孔111的一端,第二轴套具有沿着周向分布的周向流道,第一通孔111与周向流道相连,周向流道与第四流道17相连,即通过周向流道实现了第一通孔111和第四流道17的相连,使第一流道14内的冷却介质经过第一通孔111后流入周向流道内,然后进入第四流道17内。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15所示,冷却介质首先进入第一流道14内,然后通过第一通孔111进入到第四流道17内,第四流道17内的冷却介质与转子铁芯12以及转子绕组13进行热交换散热后进入集流流道内,然后通过第三通孔193流入第一进口端151的第一径向流道151b内并填充到第三凹槽114中,一部分冷却介质进入第一轴向流道152内,与转子绕组13热交换实现对转子绕组13的散热后从第一出口端153流出,在离心力作用下甩向定子绕组的端部。另一部分冷却介质进入出口流道内,从出口流道的出口端流出,在离心力作用下甩向定子绕组的端部。流经第三凹槽114和出口流道内的冷却介质可与端板101上的励磁模块102进行热交换,实现对励磁模块102的散热。
实施例五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子100,参见图17所示,与实施例四不同的是,第一通孔111位于转轴11的第二端,第一通孔111与第四流道17相连,第四流道17与第一进口端151相连,第四流道17内的冷却介质可与转子铁芯12以及转子绕组13进行热交换后从第四流道17流入第二流道15的第一进口端151内,进而流入第一轴向流道152内,第一轴向流道152内的冷却介质在与转子绕组13热交换散热后从第一出口端153流出,这样通过转子绕组13间隙内的第二流道15和转子铁芯12内的第四流道17共同实现了对转子铁芯12以及转子绕组13的散热,进一步的提高了对转子绕组13的散热效果,有效的提升了转子100的散热效果。
参见图17和图19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11位于转轴11的第二端上,第一通孔111通过第四流道17实现与第一进口端151的相连,第二流道15的第一进口端151可以位于转子铁芯12的第二端上,第二流道15的第一出口端153位于转子铁芯12的第一端上。
其中,第一通孔111与第四流道17之间的相连可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如可在第一通孔111与第四流道17的入口端之间通过灌胶的方式形成导通流道,以通过导通流道将第一通孔111与第四流道17相连。或者,可在第一通孔111与第四流道17之间设置具有导通流道的结构件。具体的可参见实施例四中的第二轴套,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参见图17所示,转子100还包括端板101和励磁模块102,与实施例四不同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端板101与第一出口端153相邻,励磁模块102设置在端板101上。
参见图18所示,端板101上具有多个第四凹槽113,第四凹槽113与转子铁芯12的端部形成出口流道,出口流道具有出口,出口流道与第一出口端153相连,第二流道15内的冷却介质可通过第一出口端153流入出口流道内,并从出口流道的出口流至转子100外。
端板101与第一出口端153相邻,在端板101与转子铁芯12之间具有出口流道,冷却介质能够通过该出口流道流至转子100外,在离心力作用下甩向定子绕组靠近第一通孔111的一端端部,而无法对定子绕组远离第一通孔111的一端端部进行散热,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转子铁芯12的第二端还具有第六流道(图中未示出),第六流道与第二流道15相连,参见图17所示,冷却介质进入第二流道15后,一部分从第六流道流出转子100外,在离心力作用下甩向定子绕组的其中一端部,另一部分流入第一轴向流道152内,并从第一出口端153流出,在离心力作用下甩向定子绕组的另一端部。
其中,第六流道可以是通过灌胶的方式在转子铁芯12上靠近定子绕组一个端部位置形成的通道,第六流道一端与第二流道15相连,第六流道另一端具有开口。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17所示,冷却介质首先进入第一流道14内,然后通过第一通孔111进入第四流道17内,第四流道17内的冷却介质与转子铁芯12以及转子绕组13进行热交换散热后通过第一进口端151进入第一径向流道151b内,一部分冷却介质从第六流道流出,在离心力作用下甩向定子绕组的端部。另一部分冷却介质流入第一轴向流道152内,与转子绕组13进行热交换实现对转子绕组13的散热,然后通过第一出口端153流出转子铁芯并流入出口流道内,然后从出口流道的出口流出,在离心力作用下甩向定子绕组的端部。流经出口流道内的冷却介质可与端板101上的励磁模块102进行热交换,实现对励磁模块102的散热。
实施例六
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参见图2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子100,转子铁芯12上还具有沿着轴向分布的第四流道17和第五流道18,第四流道17和第五流道18的两端延伸至转子铁芯12的两端。
第四流道17、第五流道18分别位于转子绕组13和转轴11之间,具体的,在转子铁芯12的周向上可以具有多个第四流道17和第五流道18,第四流道17和第五流道18可以分布在转子铁芯12的同一圆弧上,如相邻的连个第四流道17之间可以设置一个第五流道18,或者,第四流道17和第五流道18可以分布在不同的两个圆弧上,如第五流道18可以位于第四流道17远离转轴11的一侧,即第四流道17位于第五流道18和转轴11之间。
第四流道17的一端与第一通孔111相连,第四流道17的另一端与第一进口端151相连,即第一通孔111和第二流道15通过第四流道17实现相连,第一流道14内的冷却介质经过第一通孔111、第四流道17、第一进口端151后流入第一轴向流道152内。
参见图20和图21所示,转轴11上具有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12,其中,第一通孔111可以位于转轴11的第二端,第二通孔112可以位于转轴11的第一端,第一通孔111与第四流道17相连,第四流道17与第一进口端151相连,第一流道14内的冷却介质可以通过第一通孔111进入第四流道17内,第四流道17内的冷却介质可与转子铁芯12以及转子绕组13进行热交换实现对转子100的散热,然后从第四流道17流入第二流道15的第一进口端151内,进而流入第一轴向流道152内,第一轴向流道152内的冷却介质可以与转子绕组13热交换,实现对转子绕组13的散热。
参见图20和图22所示,第五流道18的一端与第二通孔112相连,第五流道18的另一端与第二进口端161相连,第一流道14内的冷却介质经过第二通孔112、第五流道18、第二进口端161后流入第二轴向流道162内,即第二通孔112与第三流道16通过第五流道18实现相连。第一流道14内的冷却介质可以通过第二通孔112进入第五流道18内,第五流道18内的冷却介质可以与转子铁芯12以及转子绕组13进行热交换实现对转子100的散热,然后从第五流道18流入第三流道16的第二进口端161内,进而进入第二轴向流道162内,第二轴向流道162内的冷却介质可以与转子绕组13热交换,实现对转子绕组13的散热。
综上,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转子绕组13间隙内设置的第一轴向流道152和第二轴向流道162共同实现对转子绕组13的散热,有效的提高了转子绕组13的散热效果。并且通过转子绕组13间隙内的第二流道15、第三流道16以及转子铁芯12内设置的第四流道17和第五流道18共同实现了对转子铁芯12以及转子绕组13的散热,进一步提高了对转子绕组13的散热效果,并提升了对转子100的散热效果。
其中,第二通孔112与第五流道18的相连可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如可在第二通孔112与第五流道18的入口端之间通过灌胶的方式形成第一导通流道,以通过第一导通流道将第二通孔112与第五流道18相连。
或者,可在第二通孔112与第五流道18之间设置具有导通流道的结构件。具体的,如该转子100还可以包括套设在转轴11上的第二轴套(图中未示出),第二轴套与第二通孔112相邻,第二轴套具有沿着周向分布的周向流道,第二通孔112与周向流道相连,周向流道与第五流道18相连,即通过周向流道实现了第二通孔112和第五流道18的相连,使第一流道14内的冷却介质经过第二通孔112后流入周向流道进而进入第五流道18内。
第一通孔111与第四流道17之间可以通过灌胶的方式形成第二导通流道,通过第二导通流道将第一通孔111与第四流道17相连。
与实施例二不同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20所示,第一通孔111通过第四流道17与第二流道15相连,第二通孔112通过第五流道18与第三流道16相连,为便于相连,如图21和图22所示,第二流道15的第一进口端151位于转子铁芯12的第二端,第三流道16的第二进口端161位于转子铁芯12的第一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20所示,转子100还包括套设在转轴11上的第一轴套19,第一轴套19位于转子铁芯12的一侧,第一轴套19与第五流道18的出口端相邻。与实施例二不同的是,参见图16和图20所示,第一轴套19上具有第二凹槽192,第二凹槽192沿着第一轴套19的周向分布,第二凹槽192与转子铁芯12的端部形成集流流道,集流流道与第五流道18相连,第二凹槽192上开设有沿第一轴套19轴向设置的第三通孔193,集流流道通过第三通孔193与第二进口端161相连,第五流道18内的冷却介质可以流入集流流道内,然后通过第三通孔193流入第二进口端161,进而流入第二轴向流道162内,实现对转子绕组13的散热。
参见图20所示,转子100还包括端板101和励磁模块102,端板101位于转子铁芯12的一侧,端板101与第二进口端161相邻,即端板101位于靠近第一通孔111的一端,励磁模块102设置在端板101上。参见图9图20所示,端板101上具有多个第三凹槽114,多个第三凹槽114沿着转子铁芯12的周向分布。
如图20和图22所示,第二进口端161包括沿着转子铁芯12径向分布的第二径向流道161a,第五流道18与第二径向流道161a相连,第二径向流道161a与第二轴向流道162相连,端板101上的第三凹槽114覆盖部分第二径向流道161a,第三凹槽114与第二径向流道161a相覆盖部分可以形成回流流道,这样进入第二径向流道161a内的冷却介质就能够通过回流流道进入并填充到端板101上的第三凹槽114内,进而对设置在端板101上的励磁模块102进行散热,提高了励磁模块102的散热效果,解决了励磁模块102的散热问题。
其中,第三凹槽114可以部分覆盖第二径向流道161a,或者第三凹槽114也可以完全覆盖第二径向流道161a。
参见图9和图20所示,端板101面上还具有多个第四凹槽113,第四凹槽113具有出口端,第四凹槽113与转子铁芯12的端部形成出口流道,出口流道与第一出口端153相连,出口流道具有出口,第二流道15内的冷却介质在流经第一轴向流道152后通过第一出口端153流入出口流道内,并从出口流道的出口流至转子100外。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四流道17和第五流道18的结构可以相同,而第四流道17和第五流道18的进出口端相反,第四流道17的进口端与第一通孔111相邻,第五流道18的进口端与第二通孔112相邻。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20所示,冷却介质首先进入第一流道14内,一部分可以通过第一通孔111进入第四流道17内,第四流道17内的冷却介质与转子铁芯12以及转子绕组13进行热交换实现散热,然后进入到第一径向流道151b内,进而流入第一轴向流道152中,第一轴向流道152内的冷却介质与转子绕组13进行热交换实现对转子绕组13的散热,然后通过第一出口端153流出并进入出口流道内,流经出口流道并从出口流道的出口流出,在离心力作用下甩向定子绕组的端部。
另一部分冷却介质可以通过第二通孔112进入第五流道18内,第五流道18内的冷却介质与转子铁芯12以及转子绕组13进行热交换实现散热,然后进入集流流道内,并通过第三通孔193流入第三流道16的第二进口端161内,即流入第二径向流道161a内,并填充到第三凹槽114中,然后流入第二轴向流道162内,第二轴向流道162内的冷却介质与转子绕组13进行热交换实现对转子绕组13的散热,然后通过第二出口端163流出转子100外,在离心力作用下甩向定子绕组的端部。流经第三凹槽114和出口流道内的冷却介质可与端板101上的励磁模块102进行热交换,实现对励磁模块102的散热。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机,该电机可以应用于电动车/电动车辆(ElectricVehicle,简称EV)、纯电动车辆(Pure Electric Vehicle/Battery Electric Vehicle,简称:PEV/BEV)、混合动力车辆(Hybrid Electric Vehicle,简称:HEV)、增程式电动车辆(Range Extended Electric Vehicle,简称REEV)、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Plug-in HybridElectric Vehicle,简称:PHEV)、新能源车辆(New Energy Vehicle)、电池管理(BatteryManagement)、电机&驱动(Motor&Driver)、功率变换(Power Converter)、减速器(Reducer)等。
该电机至少包括定子和上述任一的转子100,定子套设在转子100的外周上,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和绕设在定子铁芯上的定子绕组,转子100的第一出口端与于定子绕组的其中一个端部相邻,以使从第一出口端流出的冷却介质在离心力作用下甩向定子绕组的端部,实现对定子绕组的散热。
另外,出口流道的出口、第二出口端以及第六流道的出口均可以与定子绕组的一个端部相邻设置,以使冷却介质能够在离心作用下甩向定子绕组的端部,对定子绕组进行散热。
该电机通过包括上述任一的转子100,该转子100的转子铁芯上具有设置在相邻的两个转子绕组间隙内的第一轴向流道,通过距离转子绕组较近的第一轴向流道实现对转子绕组的散热,提升了转子绕组的散热效果,使转子100具有较高的散热效果,进而提升了电机整体的散热效果。
该电机还可以包括流量分配装置,流量分配装置用于将冷却介质喷至定子绕组的两端部。具体的,第一流道可与供液管路相连,冷却介质通过供液管路流入第一流道内,在工业管路与第一流道的入口处可设置该流量分配装置,以保证流至定子绕组端部的冷却介质的量,保证定子绕组的散热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动力总成,动力总成可以应用于电动车/电动车辆(EV)、纯电动车辆(PEV/BEV)、混合动力车辆(HEV)、增程式电动车辆(REEV)、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PHEV)、新能源车辆(New Energy Vehicle)等,或者,可以应用于电池管理(BatteryManagement)、电机&驱动(Motor&Driver)、功率变换(Power Converter)等设备中。
该动力总成至少包括上述电机,该动力总成还可以包括减速器,电机可以通过转轴与减速器相连,供液管路可以设置在减速器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总成,通过包括上述电机,该电机通过设置距离转子绕组较近的第一轴向流道实现对转子绕组的散热,提升了转子绕组的散热效果,使电机具有较高的散热效果,进而提升动力总成系统的散热效果,可以及时有效的将动力总成中的热散发。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可以为电动车/电动车辆(EV)、纯电动车辆(PEV/BEV)、混合动力车辆(HEV)、增程式电动车辆(REEV)、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PHEV)、新能源车辆(New Energy Vehicle)等。
该车辆至少包括上述电机,该车辆还可以包括有车轮和传动部件,电机通过传动部件与车轮相连,具体的,电机的转轴转动以输出动力,传动部件将动力传递给车轮,使车轮转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通过包括上述电机,该电机通过设置距离转子绕组较近的第一轴向流道实现对转子绕组的散热,提升了转子绕组的散热效果,使电机具有较高的散热效果,有利于提高车辆的运动效率,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相连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实施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5)

1.一种转子,其特征在于,包括转轴、转子铁芯和多个转子绕组,所述转子铁芯套设在所述转轴上,所述转子绕组绕设在所述转子铁芯上,多个所述转子绕组沿着所述转子铁芯的周向间隔设置;
所述转轴具有沿着轴向分布的第一流道,所述转轴上还具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流道相连;
所述转子铁芯具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的两端延伸到所述转子铁芯的两个端部,所述第二流道包括相连的第一进口端、第一轴向流道和第一出口端,所述第一进口端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其中,所述第一轴向流道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转子绕组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还具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转子铁芯的一个端部相邻,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转子铁芯的另一个端部相邻,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流道相连;
所述转子铁芯还具有第三流道,所述第三流道的两端延伸到所述转子铁芯的两个端部,所述第三流道包括相连的第二进口端、第二轴向流道和第二出口端,所述第二进口端与所述第二通孔相连,其中,所述第二轴向流道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转子绕组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还具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转子铁芯的一个端部相邻,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转子铁芯的另一个端部相邻,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流道相连;
所述转子铁芯还具有沿着所述轴向分布的第四流道,所述第四流道位于所述转子绕组和所述转轴之间,所述第四流道与所述第二通孔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铁芯还具有沿着所述轴向分布的第四流道,所述第四流道位于所述转子绕组和所述转轴之间;
所述第四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所述第四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进口端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铁芯还具有沿着所述轴向分布的第四流道和第五流道,所述第四流道、所述第五流道分别位于所述转子绕组和所述转轴之间;
所述第四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所述第四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进口端相连;
所述第五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通孔相连,所述第五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进口端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的第一轴套,所述第一轴套位于所述转子铁芯的一侧,所述第一轴套与所述第一通孔相邻;
所述第一轴套上具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所述第一凹槽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进口端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端板和励磁模块,所述端板位于所述转子铁芯的一侧,所述端板与所述第一进口端相邻,所述励磁模块设置在所述端板上;
所述端板上具有多个第三凹槽,多个所述第三凹槽沿着所述转子铁芯的周向分布,所述第一进口端包括沿着所述转子铁芯径向分布的第一径向流道,所述第一径向流道与所述第一轴向流道相连,所述第三凹槽覆盖部分所述第一径向流道。
8.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端板和励磁模块,所述端板位于所述转子铁芯的一侧,所述端板与所述第一进口端相邻,所述励磁模块设置在所述端板上;
所述端板上具有多个第三凹槽,多个所述第三凹槽沿着所述转子铁芯的周向分布,所述第一进口端包括沿着所述转子铁芯径向分布的第一径向流道,所述第一径向流道与所述第一轴向流道相连,所述第三凹槽覆盖部分所述第一径向流道;
所述端板上还具有多个与所述第三凹槽相连的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与所述转子铁芯的端部形成出口流道,所述出口流道具有出口。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端板和励磁模块,所述端板位于所述转子铁芯的一侧,所述端板与所述第一进口端相邻,所述励磁模块设置在所述端板上;
所述端板上还具有多个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与所述转子铁芯的端部形成出口流道,所述出口流道与所述第二出口端相连,所述出口流道具有出口。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的第一轴套,所述第一轴套位于所述转子铁芯的一侧,所述第一轴套与所述第一通孔相邻;
所述第一轴套上具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沿着所述第一轴套的周向分布,所述第二凹槽上开设有沿所述第一轴套轴向设置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转子铁芯的端部形成集流流道,所述集流流道与所述第四流道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端板和励磁模块,所述端板位于所述转子铁芯的一侧,所述端板与所述第一进口端相邻,所述励磁模块设置在所述端板上;
所述端板上具有多个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与所述转子铁芯的端部形成出口流道,所述出口流道与所述第三通孔相连,所述出口流道具有出口。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的第一轴套,所述第一轴套位于所述转子铁芯的一侧,所述第一轴套与所述第四流道的出口端相邻;
所述第一轴套上具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沿着所述第一轴套的周向分布,所述第二凹槽上开设有沿所述第一轴套轴向设置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转子铁芯的端部形成集流流道,所述集流流道与所述第四流道连接,所述集流流道通过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一进口端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端板和励磁模块,所述端板位于所述转子铁芯的一侧,所述端板与所述第一出口端相邻,所述励磁模块设置在所述端板上;
所述端板上具有多个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与所述转子铁芯的端部形成出口流道,所述出口流道与所述第一出口端相连,所述出口流道具有出口。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的第一轴套,所述第一轴套位于所述转子铁芯的一侧,所述第一轴套与所述第五流道的出口端相邻;
所述第一轴套上具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沿着所述第一轴套的周向分布,所述第二凹槽上开设有沿所述第一轴套轴向设置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转子铁芯的端部形成集流流道,所述集流流道与所述第五流道相连,所述集流流道通过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二进口端相连。
1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端板和励磁模块,所述端板位于所述转子铁芯的一侧,所述端板与所述第二进口端相邻,所述励磁模块设置在所述端板上;
所述端板上具有多个第三凹槽,多个所述第三凹槽沿着所述转子铁芯的周向分布,所述第二进口端包括沿着所述转子铁芯径向分布的第二径向流道,所述第二径向流道与所述第二轴向流道相连,所述第三凹槽覆盖部分所述第二径向流道。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上还具有多个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与所述转子铁芯的端部形成出口流道,所述出口流道与所述第一出口端相连,所述出口流道具有出口。
17.根据权利要求8、9、11、13或16任一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凹槽包括多个相连的弧形凹槽,多个所述弧形凹槽沿着所述转子铁芯的径向设置,部分所述弧形凹槽壁上具有朝向凹槽内或朝向凹槽外的凸起。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任一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口端的径向间距小于所述第一轴向流道的径向间距。
1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口端包括均流流道和第一径向流道,所述均流流道沿着所述转子铁芯的周向分布,所述第一径向流道沿着所述转子铁芯的周向分布,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均流流道相连,所述均流流道与所述第一径向流道相连,所述第一径向流道与所述第一轴向流道相连。
20.根据权利要求2、5、9、14-16任一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口端的径向间距小于所述第二轴向流道的径向间距。
21.根据权利要求3、10或11任一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的第二轴套,所述第二轴套与所述第二通孔相邻,所述第二轴套具有沿着周向分布的周向流道,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周向流道相连,所述周向流道与所述第四流道相连。
22.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定子和上述权利要求1-21任一所述的转子,所述定子套设在所述转子的外周上,所述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和绕设在所述定子铁芯上的定子绕组,所述转子的第一出口端与所述定子绕组的一个端部相邻。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流量分配装置,所述流量分配装置用于将冷却介质喷至所述定子绕组的两端部。
24.一种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上述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电机。
2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上述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电机。
CN202010419588.XA 2020-05-18 2020-05-18 一种转子、电机、动力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1117696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19588.XA CN111769674B (zh) 2020-05-18 2020-05-18 一种转子、电机、动力总成及车辆
PCT/CN2021/072425 WO2021232833A1 (zh) 2020-05-18 2021-01-18 一种转子、电机、动力总成及车辆
EP21765540.6A EP3934066B1 (en) 2020-05-18 2021-01-18 Rotor, motor, power assembly, and vehic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19588.XA CN111769674B (zh) 2020-05-18 2020-05-18 一种转子、电机、动力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69674A true CN111769674A (zh) 2020-10-13
CN111769674B CN111769674B (zh) 2023-06-02

Family

ID=727191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19588.XA Active CN111769674B (zh) 2020-05-18 2020-05-18 一种转子、电机、动力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934066B1 (zh)
CN (1) CN111769674B (zh)
WO (1) WO2021232833A1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32833A1 (zh) * 2020-05-18 2021-11-25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转子、电机、动力总成及车辆
WO2021232835A1 (zh) * 2020-05-18 2021-11-25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转子、电机及汽车
WO2022184211A1 (de) * 2021-03-05 2022-09-09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Elektrische maschine
DE102021111321A1 (de) 2021-05-03 2022-11-03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Rotoreinrichtung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DE102021124088A1 (de) 2021-09-17 2023-03-23 Seg Automotive Germany Gmbh Elektrische Maschine mit Kühlmittelkanälen
DE102021212153A1 (de) 2021-10-27 2023-04-27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Elektrische Maschine
DE102021213807A1 (de) 2021-12-06 2023-06-07 Valeo Eautomotive Germany Gmbh Rotor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mit einem axialen Kühlkanal in einem Blechpaket
DE102021213812A1 (de) 2021-12-06 2023-06-07 Valeo Eautomotive Germany Gmbh Rotor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mit einem radialen Kühlkanal im Blechpaket
US20230179037A1 (en) * 2021-12-02 2023-06-08 Borgwarner Inc. Cooling system for an electric machine having a wound field rotor
US11811294B2 (en) 2019-01-16 2023-11-07 Borgwarner Inc. Integrated stator cooling jacket system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2201589A1 (de) * 2022-02-16 2023-08-17 Zf Friedrichshafen Ag Rotoranordnung für eine fremderregte Synchronmaschine
DE102022106636A1 (de) 2022-03-22 2023-09-2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Zweiteilige Kühleinrichtung für einen Rotor zur Wickelkopfkühlung
WO2023232445A1 (de) * 2022-06-03 2023-12-07 Robert Bosch Gmbh Rotor einer elektrischen maschine

Citation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551A (zh) * 1990-06-15 1992-01-01 通用电气公司 电机转子的液体冷却
US20020074889A1 (en) * 2000-12-14 2002-06-20 Toshio Kikuchi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for
US20030030333A1 (en) * 2001-08-08 2003-02-13 Johnsen Tyrone A. Cooling of a rotor for a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JP2004357472A (ja) * 2003-05-30 2004-12-16 Suzuki Motor Corp 電動機の冷却構造
JP2007124796A (ja) * 2005-10-27 2007-05-17 Toshiba Corp 車両駆動用全閉形電動機
CN101305510A (zh) * 2005-11-09 2008-11-12 株式会社东芝 旋转电机用转子及旋转电机
CN102396133A (zh) * 2009-04-17 2012-03-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DE102011117517A1 (de) * 2011-11-03 2013-05-08 Iav Gmbh Ingenieurgesellschaft Auto Und Verkehr Vorrichtung zur Kühlung einer elektrischen Maschine
DE102013020332A1 (de) * 2013-12-04 2014-07-31 Daimler Ag Elektrische Maschine, insbesondere Asynchronmaschine
JP2015027139A (ja) * 2013-07-24 2015-02-05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発電電動機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車両
CN104704723A (zh) * 2012-08-08 2015-06-10 Ac推进有限公司 液冷式电动机
CN105322717A (zh) * 2014-07-28 2016-02-10 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离心压缩机用电机
CN106026450A (zh) * 2016-05-19 2016-10-12 哈尔滨理工大学 具有水冷式定子和内部风扇式转子的汽轮发电机冷却系统
CN206313565U (zh) * 2016-12-06 2017-07-07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电机转子油冷结构和具有该油冷结构的电机
CN107994708A (zh) * 2017-12-19 2018-05-04 卧龙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转子通风结构
CN109155576A (zh) * 2016-05-09 2019-01-04 安德里茨水电有限公司 水力发电机和用于制造和运行水力发电机的方法
JP2019057966A (ja) * 2017-09-20 2019-04-11 株式会社東芝 回転電機
CN109891711A (zh) * 2016-08-25 2019-06-14 世倍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异步机的鼠笼式转子
CN110380545A (zh) * 2019-06-27 2019-10-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转子、一种电机及一种电动车
CN111162623A (zh) * 2020-02-20 2020-05-15 河南科技大学 一种轮毂电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61133B2 (en) * 2001-07-12 2003-12-09 Eli Liebermann Rotor cooling arrangement
FR2944655B1 (fr) * 2009-04-21 2015-12-11 Converteam Technology Ltd Dispositif de fixation d'une diode sous forme de galette cylindrique sur un rotor, et pont redresseur d'excitatrice comportant un tel dispositif
US8729752B2 (en) * 2011-07-12 2014-05-20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Enhanced spray cooling technique for wedge cooling
US8896167B2 (en) * 2012-05-25 2014-11-25 Deere & Company Electric machine rotor cooling method
US20160043613A1 (en) * 2014-08-11 2016-02-11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Thermally conductive rotor wedges
US10461595B2 (en) * 2014-11-24 2019-10-29 Ge Aviation Systems Llc Rotor assembly and cooling arrangement for an electric machine
DE102016215428A1 (de) * 2016-08-17 2018-02-22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Elektrische Rotationsmaschine
US10833547B2 (en) * 2018-01-04 2020-11-10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Liquid cooled pole wedge
CN111769674B (zh) * 2020-05-18 2023-06-02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转子、电机、动力总成及车辆

Patent Citation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551A (zh) * 1990-06-15 1992-01-01 通用电气公司 电机转子的液体冷却
US20020074889A1 (en) * 2000-12-14 2002-06-20 Toshio Kikuchi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for
US20030030333A1 (en) * 2001-08-08 2003-02-13 Johnsen Tyrone A. Cooling of a rotor for a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JP2004357472A (ja) * 2003-05-30 2004-12-16 Suzuki Motor Corp 電動機の冷却構造
JP2007124796A (ja) * 2005-10-27 2007-05-17 Toshiba Corp 車両駆動用全閉形電動機
CN101305510A (zh) * 2005-11-09 2008-11-12 株式会社东芝 旋转电机用转子及旋转电机
CN102396133A (zh) * 2009-04-17 2012-03-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DE102011117517A1 (de) * 2011-11-03 2013-05-08 Iav Gmbh Ingenieurgesellschaft Auto Und Verkehr Vorrichtung zur Kühlung einer elektrischen Maschine
CN104704723A (zh) * 2012-08-08 2015-06-10 Ac推进有限公司 液冷式电动机
JP2015027139A (ja) * 2013-07-24 2015-02-05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発電電動機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車両
DE102013020332A1 (de) * 2013-12-04 2014-07-31 Daimler Ag Elektrische Maschine, insbesondere Asynchronmaschine
CN105322717A (zh) * 2014-07-28 2016-02-10 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离心压缩机用电机
CN109155576A (zh) * 2016-05-09 2019-01-04 安德里茨水电有限公司 水力发电机和用于制造和运行水力发电机的方法
CN106026450A (zh) * 2016-05-19 2016-10-12 哈尔滨理工大学 具有水冷式定子和内部风扇式转子的汽轮发电机冷却系统
CN109891711A (zh) * 2016-08-25 2019-06-14 世倍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异步机的鼠笼式转子
CN206313565U (zh) * 2016-12-06 2017-07-07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电机转子油冷结构和具有该油冷结构的电机
JP2019057966A (ja) * 2017-09-20 2019-04-11 株式会社東芝 回転電機
CN107994708A (zh) * 2017-12-19 2018-05-04 卧龙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转子通风结构
CN110380545A (zh) * 2019-06-27 2019-10-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转子、一种电机及一种电动车
CN111162623A (zh) * 2020-02-20 2020-05-15 河南科技大学 一种轮毂电机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11294B2 (en) 2019-01-16 2023-11-07 Borgwarner Inc. Integrated stator cooling jacket system
WO2021232833A1 (zh) * 2020-05-18 2021-11-25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转子、电机、动力总成及车辆
WO2021232835A1 (zh) * 2020-05-18 2021-11-25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转子、电机及汽车
WO2022184211A1 (de) * 2021-03-05 2022-09-09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Elektrische maschine
DE102021111321A1 (de) 2021-05-03 2022-11-03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Rotoreinrichtung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DE102021124088A1 (de) 2021-09-17 2023-03-23 Seg Automotive Germany Gmbh Elektrische Maschine mit Kühlmittelkanälen
DE102021212153A1 (de) 2021-10-27 2023-04-27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Elektrische Maschine
DE102021212153B4 (de) 2021-10-27 2023-06-07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Elektrische Maschine
US20230179037A1 (en) * 2021-12-02 2023-06-08 Borgwarner Inc. Cooling system for an electric machine having a wound field rotor
DE102021213807A1 (de) 2021-12-06 2023-06-07 Valeo Eautomotive Germany Gmbh Rotor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mit einem axialen Kühlkanal in einem Blechpaket
DE102021213812A1 (de) 2021-12-06 2023-06-07 Valeo Eautomotive Germany Gmbh Rotor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mit einem radialen Kühlkanal im Blechpake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232833A1 (zh) 2021-11-25
CN111769674B (zh) 2023-06-02
EP3934066A4 (en) 2022-06-01
EP3934066B1 (en) 2023-04-05
EP3934066A1 (en) 2022-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69674B (zh) 一种转子、电机、动力总成及车辆
WO2021232835A1 (zh) 一种电机转子、电机及汽车
CN102810943B (zh) 内转子电机的冷却结构
JP5021443B2 (ja) 回転電機
CN207939353U (zh) 一种电机和车辆
CN202818002U (zh) 内转子电机的冷却结构
CN113939980B (zh) 动力总成及电动车
CN111969767A (zh) 一种电机冷却系统和电机
US10630134B2 (en) Electric machine cooling passage with internal fin structure
CN205092731U (zh) 驱动电机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1725909A (zh) 一种定子组件以及轴向磁场电机
US11973407B2 (en) Thermal management techniques for electric motors
CN113937919A (zh) 定子冷却结构、驱动电机和新能源汽车
WO2024016777A1 (zh) 一种定子、电机、动力总成及机械设备
CN216056519U (zh) 定子冷却结构、驱动电机和新能源汽车
CN115021437A (zh) 定子组件、电机以及具有其的汽车
CN111342586B (zh) 电机、动力总成和汽车
CN114629298A (zh) 一种电机油冷系统及电机油冷方法
CN114977620B (zh) 机动车辆的发电机
CN217486246U (zh) 定子组件、电机以及具有其的汽车
CN216599244U (zh) 一种定子的对称式冷却结构及轴向磁场电机
WO2022110895A1 (zh) 定子、电机、动力总成及电动车
CN217335292U (zh) 一种高可靠性高效率高压电动机
CN220358900U (zh) 一种转子组件及电机
CN219458784U (zh) 电机及电驱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08

Address after: 518043 No. 01, 39th floor, building a, antuoshan headquarters building, No. 33, antuoshan Sixth Road, Xiang'an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Huawei Digital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Applicant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