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77620B - 机动车辆的发电机 - Google Patents

机动车辆的发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77620B
CN114977620B CN202210720811.3A CN202210720811A CN114977620B CN 114977620 B CN114977620 B CN 114977620B CN 202210720811 A CN202210720811 A CN 202210720811A CN 114977620 B CN114977620 B CN 1149776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cooling
wall
rotor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2081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77620A (zh
Inventor
周文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du Electric Power Jiangs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ndu Electric Power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du Electric Power Jiangsu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ndu Electric Power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72081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77620B/zh
Publication of CN1149776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776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776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776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02K5/203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quids, e.g. cooling jack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0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3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动车辆的发电机,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包括:电机壳;转子轴,其轴向的穿设电机壳;转子,其装设于转子轴上;定子,其装设于电机壳的内壁的中部并与转子之间形成气隙;冷却回路,其包括使得冷却介质形成通路的回路进口和回路出口,在回路进口和回路出口之间至少构建出第一冷却支路,其包括:与回路进口连通且形成于电机壳的内部并轴向延伸至靠近电机壳的两端位置的壳体通道、开设于电机壳并位于定子的两端外的两侧的壳壁出口;每侧的壳壁出口均包括周向排布的多个,每个壳壁出口均自壳体通道切向延伸并贯通至电机壳的内壁以使经过壳体通道后从壳壁出口流出的冷却介质沿电机壳的内壁流动。

Description

机动车辆的发电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动车辆的发电机。
背景技术
插电混动机动车辆中的电机通常配置成发电机与电动机相互转化,由于该车辆中的电机需频繁使用以用于达到驱动车辆运行以及为蓄电池充电的目的,因而,配置于该机动车辆上的电机的发热量要高于其他用途的电机,而因此,为该电机进行冷却降温成为提高电机运行效率的重要途径。
所公知地,电机发热主要由于转子与定子之间的磁效应,因而,电机发热的热源主要来自转子和定子,具体地,磁通量变化时,转子的铁芯产生能量消耗,从而发热;电流通过电子绕组时,定子绕组会产生电能损耗,从而发热。由于机动车辆运行速度、驱动力等频繁变化,进而导致用于机动车辆的电机的转子和定子的发热量显著高于其他电机。
现有技术中,针对插电混动机动车辆的电机,利用冷却介质(如,变压器油)直接针对转子和定子进行冷却已经获得较佳的效果,冷却方式主要为如下两种或两种的综合:
1、在转子内部以及定子内部开设冷却通道,使得冷却介质通过冷却通道以实现对转子和定子内部的冷却。
2、使冷却介质通过转子与定子之间的空隙以及定子与电机壳之间的空隙以对转子的外侧以及定子的内外两侧进行冷却。
然而,现有技术中,转子和定子轴向上的两侧被电机壳所围成的空腔区域的发热情况却未被关注以及未被施加专门的冷却手段,虽然该区域不是发热源,然而,该区域却影响着定子和转子在轴向上散热(或称传热),可以理解地,若使得该区域与转子以及定子之间形成的温度差越大,转子和定子朝该区域散发的热量越多,进而能够进一步降低转子和定子的温度。
虽然,现有技术中极少存在专门针对上述区域的冷却,然而,现有技术中在实施直接对针转子和定子的冷却过程中,也对上述区域产生了一定的冷却效果。例如,针对转子和定子内部进行冷却的冷却介质至少会有一部分进入到上述区域,从而对该区域产生一定的冷却效果。再例如,为提高对定子的外周区域的冷却效果,使冷却介质通过电机壳内部,该冷却介质通过电机壳后从开设在电机壳的内壁的出口流入,若出口布置在上述区域的内壁,从该出口流出的冷却液会对该区域产生一定的冷却效果。
然而,现有技术中所施加的上述方式对上述区域的冷却效果不佳,例如,由于上述空腔区域所包络的空间较大,完成对转子和定子冷却的冷却介质即使全部进入该区域也仅占据较小空间,且在重力作用下,冷却介质很快落入电机壳的内壁的底部。再例如,经过电机壳的冷却介质从内壁出口流出后,在重力作用下也很快直接落入内壁的底部。而即使在转子的扰动作用下,冷却介质也很难覆盖更大的空间区域。
又由于重力作用,冷却介质很难沿电机壳而与电机壳的内壁进行充分接触,而电机壳的内壁是两种介质交界位置(电机壳与空腔内空气交界位置),其影响着电机壳对上述区域散热效果。而对于允许冷却介质通过电机壳的中空结构又不能使得电机壳的内侧过薄以避免降低针对定子的安装强度。
因而,现有技术中的冷却手段对转子以及定子的轴向外侧的空腔区域的冷却效果欠佳。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动车辆的发电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机动车辆的发电机,包括:
电机壳,其轴向上的两端分别装设有前端盖和后端盖;
转子轴,其轴向的穿设电机壳;
转子,其装设于转子轴位于电机壳内的轴段上;
定子,其装设于电机壳的内壁的中部并位于转子的外围且与转子之间形成气隙;
冷却回路,其包括使得冷却介质形成通路的回路进口和回路出口,在回路进口和回路出口之间至少构建出第一冷却支路,第一冷却支路包括:与回路进口连通且形成于电机壳的内部并轴向延伸至靠近电机壳的两端位置的壳体通道、开设于电机壳并位于定子的两端外的两侧的壳壁出口;其中:
每侧的壳壁出口均包括周向排布的多个,每个壳壁出口均自壳体通道切向延伸并贯通至电机壳的内壁以使经过壳体通道后从壳壁出口流出的冷却介质沿电机壳的内壁流动;
前后两侧的壳壁出口的切向延伸方向相同。
优选地,回路进口形成于电机壳的前端,电机壳包括内壳和外壳;外壳套设于内壳外,内壳的前端形成有环形止挡台,后端盖压靠外壳而使得外壳的前端抵靠于环形止挡台;其中:
内壳的外周面上开设有轴向延伸并周向排布的多条引导槽,外壳将多条引导槽对应围成多条壳体冷却流道,多条壳体冷却流道构成壳体通道;
壳壁出口分别对应与壳体冷却流道连通。
优选地,内壳靠近前端的外周上开设有主环形槽,外壳将主环形槽围成环形分配流道,多条壳体冷却流道自环形分配流道延伸。
优选地,内壳靠近后端的外周上开设有后环形槽,外壳将后环形槽围成环形汇流流道;其中:
前侧的壳壁出口自环形分配流道贯通至电机壳的内壁;
后侧的壳壁出口自环形汇流流道贯通至电机壳的内壁。
优选地,壳体冷却流道包括顺序排布的第一壳体冷却流道和第二壳体冷却流道;
每条第一壳体冷却流道均具有自位于后侧的端部周向延伸的第一延伸流道,后侧的壳壁出口位于第一延伸流道的端部,第一延伸流道的弧形按排布顺序依次变化以使得后侧的壳壁出口沿电机壳的内部布置一圈。
每条第二壳体冷却流道延伸至后侧后折返回到前侧,每条第二壳体冷却流道均具有自端部轴向延伸的第二延伸流道,前侧的壳壁出口位于第二延伸部的端部,并且该壳壁出口位于电机壳的内壁的顶部。
优选地,回路进口包括第一回路进口;第一回路进口自前端盖的边缘轴向延伸并贯通至环形分配流道。壳体冷却流道与第一回路进口连通。
优选地,回路进口包括第二回路进口,在第二回路进口与回路出口之间构建出第二冷却支路;第二冷却支路包括:开设于转子轴内且轴向延伸的轴体流道、径向开设于转子轴的前侧并与轴体流道贯通的轴体进口、以及径向开设于转子轴的后侧并与轴体流道贯通的轴体出口;其中:
第二回路进口开设于前端盖并贯通至轴体进口;
轴体出口位于定子的后侧所对应的转子轴上,轴体出口周向排布。
优选地,机动车辆的发电机还包括用于选择性地套设于转子轴的轴体出口处的分流部件;分流部件包括具有内腔的盘状主体,盘状主体的径向外周上开设有周向排布的径向出口,盘状主体朝向转子的侧壁上开设有倾斜向上的倾斜出口。
优选地,盘状主体的内腔的腔壁上设置有阀盘,阀盘上开设有沿其中心排布的导流孔,通过使导流孔与倾斜出口错位而封堵倾斜出口。
优选地,第二冷却支路还包括转子流道,转子流道包括多条,多条转子流道周向排布,每条转子流道的两端径向的贯通转子以及轴体流道。
优选地,回路出口开设在电机壳的底部并位于定子的前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机动车辆的发电机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所提供的电机通过对定子和转子外的空腔所对应的内壁以及空腔本身进行高效冷却而提高了对转子和定子的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发电机的主剖视图(第一种壳体冷却流道布置方式)。
图2为图1的A-A向视图。
图3为图2所展示的展开方式的B向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发电机的主剖视图(第二种壳体冷却流道布置方式)。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发电机的主视图(隐去了外壳)。
图6为图4的C-C向视图。
图7为图6所展示的展开方式的D向视图。
图8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发电机配置有分流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局部E的放大视图(倾斜出口处于打开状态)。
图10为图8的局部E的放大视图(倾斜出口处于关闭状态)。
图中:
10-电机壳;11-内壳;111-环形止挡台;12-外壳;13-后空腔;131-后内壁;14-前空腔;141-前内壁;15-后端盖;16-前端盖;20-转子轴;21-密封圈;30-转子;40-定子;511-第一回路进口;512-第二回路进口;52-回路出口;60-第一冷却支路;61-壳体冷却流道;61’-壳体冷却流道;611’-第一壳体冷却流道;6111’-第一延伸流道;612’-第二壳体冷却流道;6121’-第二延伸流道;62-环形分配流道;631-后壳壁出口;632-前壳壁出口;64-环形汇流流道;70-第二冷却支路;71-轴体流道;72-轴体出口;73-轴体进口;74-转子流道;80-动力输出部件;90-分流部件;91-盘状主体;92-内腔;93-径向出口;94-倾斜出口;95-阀盘;951-导流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动车辆的发电机,该发电机尤其用于插电混动车辆上,该发电机基于车辆的运行工况和使用要求可作为电动机使用。
应该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附图为示意性附图,目的在于配合说明书的文字记载的内容而用于说明关于冷却方式和过程的技术方案,而附图中隐去了与该技术方案不相关的一些结构、部件(如电刷等)。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发明所公开的发电机包括:电机壳10、转子轴20、转子30(或称电机轴)、定子40、前端盖16、后端盖15、动力输出部件80、冷却回路。
如图1和图4所示,前端盖16装设在电机壳10的前端、后端盖15装设于电机壳10的后端;转子轴20装设于电机壳10内部,并与电机壳10同轴,转子轴20的前端穿过前端盖16,转子轴20的后端穿过后端盖15,转子轴20与前端盖16以及后端盖15之间装设有轴承及密封圈21以使得转子轴20能够进行顺畅的转动,而密封圈21用于防止外部环境介质与电机壳10内部交换互通。动力输出部件80(如皮带轮、离合器、联轴器)装设于转子轴20的前端以用于动力输出。
转子30装设于转子轴20的中部轴段上,定子40装设于与转子30相对的电机壳10内壁的中部区域。可以理解地,电机壳10内壁不可避免的存在未被定子40覆盖的位于定子40的轴向上的外侧的两部分区域,即,前内壁141和后内壁131,并且前内壁141和后内壁131围成未被定子40和转子30占据(填充)的前空腔14和后空腔13。
冷却回路包括回路进口、回路出口52以及建立在回路进口与回路出口52之间的第一冷却支路60和第二冷却支路70,回路进口用于与位于上游的泵送部件连接,回路出口52与位于下游的用于回收暂存冷却介质(如,变压器油)的介质箱体连通,泵送部件将冷却介质通过回路进口而经第一冷却支路60和第二冷却支路70供入发电机进行换热,而换热后的冷却介质通过回路出口52汇入介质箱体。
回路出口52包括两个,即第一回路进口511和第二回路进口512,冷却介质分成两路,一路通过第一回路进口511而流经第一冷却支路60,另一路通过第二回路进口512而流经第二冷却支路70。回路出口52位于电机壳10的前侧的底部并与前内腔92壁贯通,流经第一冷却支路60和第二冷却支路70的冷却介质最终从电机壳10的前侧底部的回路出口52流出。
第一冷却支路60引导冷却介质的路径以及第一冷却支路60所配置的构造如下:
第一冷却支路60使得冷却介质经过电机壳10的内部,并使冷却介质从前内壁141和后内壁131的区域流出而对应流入前空腔14和后空腔13。
第一冷却支路60包括形成于电机壳10内部并轴向延伸至前内壁141和后内壁131所在轴向位置的壳体通道以及开设于前内壁141和后内壁131所在轴向位置的电机壳10的多个前壳壁出口632和多个后壳壁出口631,多个前壳壁出口632和多个后壳壁出口631均周向排布。
如图1和图4所示,具体地,将电机壳10配置成分体套接结构,即,电机壳10包括内壳11和外壳12;内壳11的前端形成有环形止挡台111,后端盖15通过推抵外壳12的后端而使得外壳12的前端抵靠在环形止挡台111。在内壳11靠近其前端的位置开设有前环形槽,第一回路进口511自前端盖16轴向的延伸至前环形槽;在内壳11的外周上开设有多条引导槽,该多条引导槽周向排布,且每条引导槽自前环形槽轴向延伸并覆盖至后内壁131所对应的区域;外壳12因套设于内壳11外而将前环形槽和多条引导槽对应围成环形分配流道62和多条壳体冷却流道61,61’。前壳壁出口632和后壳壁出口631分别对应与壳体冷却流道61,61’连通。如此,冷却介质通过第一回路进口511进入到环形分配流道62,并沿环形分配流道62流动后而分别进入多条壳体冷却流道61,61’,并沿壳体冷却流道61,61’流动,进而使得冷却流道的流经路径覆盖电机壳10的整个轴向主体区域,随后,经过壳体冷却流道61,61’的冷却介质从前壳壁出口632和后壳壁出口631而进入到前空腔14和后空腔13中。
在本发明中,将每个前壳壁出口632和后壳壁出口631的结构构造成:前壳壁出口632和后壳壁出口631均以切向的延伸方向对应贯通至前内壁141和后内壁131,如此,冷却介质在经过前壳壁出口632以及后壳壁出口631时,在其导向作用下,以切向方式进入到前空腔14和后空腔13,而进入到空腔的冷却介质会沿前内壁141和后内壁131流动。而因此,虽然流入空腔(包括前空腔14和后空腔13)的冷却介质远不足以覆盖空腔,然而,冷却介质却能够更大程度的通过与作为影响冷却及散热效果关键因素的的空腔的腔壁(即,内壁,包括前内壁141和后内壁131)充分接触而实施对空腔区域的冷却,有利于定子40和转子30的热量朝前空腔14和后空腔13传递,从而间接对定子40和转子30实施冷却。
另外,利用多条壳体冷却流道61,61’引导冷却介质流动能够使得冷却介质即使在较小的流量下也能够覆盖内壳11的外周。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两种壳体冷却流道61,61’以及前、后壳壁出口的布置方式:
第一种布置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壳体冷却流道61包括12条,12条壳体冷却流道61周向均布;12条壳体冷却流道61均为自环形分配流道62轴向延伸的直线段流道;在内壳11靠近其后端的位置开设有后环形槽,外壳12将后环形槽围成环形汇流流道64;12条壳体冷却流道61贯通至环形汇流流道64。后壳壁出口631包括12个,12个后壳壁出口631均开设在后环形槽的槽底并具有相同的切线朝向,优选地,每个后壳壁出口631与壳体冷却流道61位于同一角度,这使得冷却介质流入到环形汇流流道64后随即进入到后壳壁出口631中,由此可知,如图2和图3所示,12个后壳壁出口631间隔30°排布。12个前壳壁出口632均开设在环形分配流道62所对应的前环形槽的槽底并与前壳壁出口632具有相同的切线朝向,12个前壳壁出口632彼此也相隔30°。
从第一回路进口511进入到环形分配流道62中的冷却介质一部分直接通过前壳壁出口632而进入到前空腔14以沿前内壁141流动,另一部分冷却介质需对应通过壳体冷却流道61而流入后侧的环形汇流流道64,并分别通过后壳壁出口631而进入到前空腔14以沿前内壁141流动。
上述的将所有壳体冷却流道61设置成直线段流道有利于在有限的内壳11表面布置更多壳壁出口,进而使得电机壳10的内壁的任意角度区域均获得较佳的冷却效果。
第二种布置方式:
如图4至图7所示,壳体冷却流道61’包括9条,其中6条为直线段形式的第一壳体冷却流道611’,剩余3条为具有折返线段的第二壳体冷却流道612’,6条直线段形式的第一壳体冷却流道611’在内壳11的外周面顺序排布,且均自环形分配流道62引出,而3条第二壳体冷却流道612’也顺着6条第一壳体冷却流道611’顺序排布且也从环形分配流道62引出。并且,使得包括折返线段在内所有壳体冷却流道61’周向均布,这使得冷却介质也是同时经过12直线段流道。
然而,与第一种布置方式所不同的是:在后空腔13所对应的区域布置6个后壳壁出口631以分别与第一壳体冷却流道611’一一对应连通,在前空腔14所对应的区域布置3个前壳壁出口632以分别与第二壳体冷却流道612’一一对应连通。
在本布置方式中,
每条第一壳体冷却流道611’均具有自位于后侧的端部周向延伸的第一延伸流道6111’,后壳壁出口631位于第一延伸流道6111’的端部,第一延伸流道6111’的弧长按排布顺序依次变化以使得后壳壁出口631沿后内壁131布置一圈。如图6至图7所示,6个后壳壁出口631以60°间隔在后空腔13所对应的后内壁131布置一圈。
每条第二壳体冷却流道612’延伸至后侧后折返回到前侧,每条第二壳体冷却流道612’均具有自端部轴向延伸的第二延伸流道6121’,前侧的壳壁出口位于第二延伸部的端部,并且该壳壁出口位于前空腔14所对应的前内壁141的顶部。如图6和图7所示,3个前壳壁出口632以30间隔位于前内壁141的顶部。具体位置为最顶部0°位置,左侧330°位置,右侧30度位置。
进入到环形分配流道62的冷却介质分别对应进入6条第一壳体冷却流道611’和3条第二壳体冷却流道612’,进入到第一壳体冷却流道611’的冷却介质流动到后空腔13所对应的后内壁131区域经过第一延伸流道6111’后而从后壳壁出口631流出,进入到第二壳体冷却流道612’的冷却介质流动到后空腔13所对应的后内壁131区域后折返而回到前空腔14所对应的前内壁141区域,并经过第二延伸流道6121’而从前壳壁出口632流出。
本布置方式使得冷却介质经过第二壳体冷却流道612’形成折返路径后才从前壳壁出口632流出,进而避免环形分配流道62中的冷却介质直接通过前壳壁出口632流出,而由于冷却介质直接通过前壳壁流出所受的的阻力会导致大部分冷却介质会从前壳壁出口632流出,进而导致从后壳壁出口631流出冷却介质流量和流速降低。因而,本布置方式使得流向前空腔14和后空腔13的冷却介质更适合对前空腔14和后空腔13的冷却实际需求。
另外,在前空腔14难于布置一圈后壳壁出口631的情况下,将后壳壁出口631布置在前内壁141的顶部更能够方便冷却介质沿内壁下流,更有利于对内壁实施冷却。
第二冷却支路70引导冷却介质的路径以及第二冷却支路70所配置的构造如下:
第二冷却支路70使得冷却介质经过转子轴20而径向的流入后空腔13。
如图1和图4所示,第二冷却支路70包括:轴体流道71、轴体进口73和轴体出口72。轴体流道71沿转子轴20轴向的延伸,轴体进口73径向的开设在转子轴20穿设前端盖16的轴段并与轴体流道71贯通,轴体进口73包括多个,多个轴体进口73轴向排布,轴体进口73被限定在两个密封圈21之间的区域。第二回路进口512开设在前端盖16并倾斜的贯通至两个密封圈21所限定的区域,这使得冷却介质通过第二回路进口512以及轴体进口73而进入到轴体流道71中,开设多个轴体进口73并使其周向排布有利于冷却介质较少受转子轴20转动影响而顺利进入轴体流道71。
轴体出口72径向的开设在后空腔13所对应的转子轴20上,并与轴体流道71贯通,该轴体出口72包括多个,多个轴体出口72周向排布。进入到轴体流道71的冷却介质向后流动而同时从多个轴体流道71轴向的流出,这使得冷却介质能够在后空腔13内覆盖更大区域,另外,转子轴20的转动进一步使得冷却介质的覆盖更大区域。而因此,虽然经过转子轴20流入后空腔13的冷却介质不足以充满整个空腔,然而,通过使冷却介质径向的流出而更有利于冷却介质覆盖更大区域以用于吸收热量,并与上述从后壳壁出口631流出的冷却介质配合而更大程度的对后空腔13实施冷却,从而进一步间接对定子40和转子30实施冷却。
如图8至图10所示,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选择性地在后空腔13所对应的转子轴20上装设分流部件90,该分流部件90包括盘状主体91,盘状主体91内具有扁柱形的内腔92,在盘状主体91的外缘的周面上开设有众多周向排布径向出口93,径向出口93贯通至内腔92,并且在盘状主体91的前侧壁上开设有众多沿轴心周向排布的倾斜向上的倾斜出口94,倾斜出口94贯通至内腔92。在内腔92的侧壁上设置有阀盘95,该阀盘95开设有沿轴心周向排布的导流孔951,并且,该阀板附接在衬套上,该衬套与转轴花键排布,通过调节衬套与花键的配合角度而使得阀盘95的导流孔951与倾斜出口94相对而打开或错位。在将分离部件以使倾斜出口94打开的状态安装于转子轴20上后,轴体流道71内的冷却介质分别通过径向出口93和倾斜出口94而流出,从径向出口93流出的冷却介质用于更大程度的占据后空腔13,而从倾斜出口94的冷却介质流向转子30,从而直接对转子30进行冷却。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第二冷却支路70还包括转子30流动,转子流道74的两端径向的贯通转子30和轴体流道71,如此,轴体流道71内的冷却介质一部分通过转子流道74而进入到转子30内部以及定子40与转子30的空隙中而实施对转子30和定子40的直接冷却。
应该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的用于向定子40内部通入冷却介质以直接对定子40内部进行直接冷却手段虽然没有记载在本发明中,然而,这并不能说明本发明所提供的发电机不能增设该冷却手段对定子40进行冷却。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发明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机动车辆的发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机壳,其轴向上的两端分别装设有前端盖和后端盖;
转子轴,其轴向穿设所述电机壳;
转子,其装设于所述转子轴位于电机壳内的轴段上;
定子,其装设于电机壳的内壁的中部并位于转子的外围且与转子之间形成气隙;
冷却回路,其包括使得冷却介质形成通路的回路进口和回路出口,在所述回路进口和所述回路出口之间至少构建出第一冷却支路,所述第一冷却支路包括:与回路进口连通且形成于电机壳的内部并轴向延伸至靠近电机壳的两端位置的壳体通道、开设于电机壳并位于所述定子的两端外的两侧的壳壁出口;其中:
每侧的所述壳壁出口均包括周向排布的多个,每个壳壁出口均自壳体通道切向延伸并贯通至电机壳的内壁以使经过壳体通道后从壳壁出口流出的冷却介质沿电机壳的内壁流动;
前后两侧的所述壳壁出口的切向延伸方向相同;
所述回路进口形成于电机壳的前端,所述电机壳包括内壳和外壳;所述外壳套设于所述内壳外,所述内壳的前端形成有环形止挡台,所述后端盖压靠外壳而使得外壳的前端抵靠于环形止挡台;其中:
所述内壳的外周面上开设有轴向延伸并周向排布的多条引导槽,所述外壳将多条引导槽对应围成多条壳体冷却流道,多条所述壳体冷却流道构成所述壳体通道;
所述壳壁出口分别对应与壳体冷却流道连通;
所述内壳靠近前端的外周上开设有主环形槽,所述外壳将主环形槽围成环形分配流道,多条所述壳体冷却流道自环形分配流道延伸;
所述壳体冷却流道包括顺序排布的第一壳体冷却流道和第二壳体冷却流道;
每条所述第一壳体冷却流道均具有自位于后侧的端部周向延伸的第一延伸流道,后侧的壳壁出口位于第一延伸流道的端部,第一延伸流道的弧长按排布顺序依次变化以使得后侧的壳壁出口沿电机壳的内部布置一圈;
每条所述第二壳体冷却流道延伸至后侧后折返回到前侧,每条第二壳体冷却流道均具有自端部轴向延伸的第二延伸流道,前侧的壳壁出口位于第二延伸部的端部,并且该壳壁出口位于电机壳的内壁的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辆的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路进口包括第一回路进口;所述第一回路进口自前端盖的边缘轴向延伸并贯通至环形分配流道;所述壳体冷却流道与第一回路进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辆的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路进口包括第二回路进口,在所述第二回路进口与所述回路出口之间构建出第二冷却支路;第二冷却支路包括:开设于转子轴内且轴向延伸的轴体流道、径向开设于转子轴的前侧并与轴体流道贯通的轴体进口、以及径向开设于转子轴的后侧并与轴体流道贯通的轴体出口;其中:
所述第二回路进口开设于前端盖并贯通至轴体进口;
轴体出口位于定子的后侧所对应的转子轴上,轴体出口周向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动车辆的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机动车辆的发电机还包括用于选择性地套设于转子轴的轴体出口处的分流部件;所述分流部件包括具有内腔的盘状主体,所述盘状主体的径向外周上开设有周向排布的径向出口,所述盘状主体朝向转子的侧壁上开设有倾斜向上的倾斜出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动车辆的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状主体的内腔的腔壁上设置有阀盘,所述阀盘上开设有沿其中心排布的导流孔,通过使所述导流孔与倾斜出口错位而封堵倾斜出口。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动车辆的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支路还包括转子流道,所述转子流道包括多条,多条所述转子流道周向排布,每条所述转子流道的两端径向地贯通转子以及轴体流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辆的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路出口开设在电机壳的底部并位于定子的前侧。
CN202210720811.3A 2022-06-24 2022-06-24 机动车辆的发电机 Active CN1149776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20811.3A CN114977620B (zh) 2022-06-24 2022-06-24 机动车辆的发电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20811.3A CN114977620B (zh) 2022-06-24 2022-06-24 机动车辆的发电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77620A CN114977620A (zh) 2022-08-30
CN114977620B true CN114977620B (zh) 2023-08-29

Family

ID=829664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20811.3A Active CN114977620B (zh) 2022-06-24 2022-06-24 机动车辆的发电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77620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78595A (zh) * 2015-02-10 2015-04-29 李文圣 飞轮储能器的散热系统
CN107276266A (zh) * 2017-08-02 2017-10-20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双向冷却油冷电机
CN111969791A (zh) * 2020-08-18 2020-11-20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油水混合冷却电机系统及车辆
CN112234771A (zh) * 2020-09-16 2021-01-15 盖耀辉 一种牵引电动机的油冷冷却结构
CN112421858A (zh) * 2019-08-23 2021-02-26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及其驱动电机
CN112448524A (zh) * 2019-08-31 2021-03-0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及车辆
CN113422475A (zh) * 2021-05-14 2021-09-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定子冷却结构、驱动电机和新能源汽车
DE102020207431A1 (de) * 2020-06-16 2021-12-16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Elektrische Maschine mit Rotorkühlung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78595A (zh) * 2015-02-10 2015-04-29 李文圣 飞轮储能器的散热系统
CN107276266A (zh) * 2017-08-02 2017-10-20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双向冷却油冷电机
CN112421858A (zh) * 2019-08-23 2021-02-26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及其驱动电机
CN112448524A (zh) * 2019-08-31 2021-03-0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及车辆
DE102020207431A1 (de) * 2020-06-16 2021-12-16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Elektrische Maschine mit Rotorkühlung
CN111969791A (zh) * 2020-08-18 2020-11-20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油水混合冷却电机系统及车辆
CN112234771A (zh) * 2020-09-16 2021-01-15 盖耀辉 一种牵引电动机的油冷冷却结构
CN113422475A (zh) * 2021-05-14 2021-09-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定子冷却结构、驱动电机和新能源汽车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阀控充液型液力偶合器叶轮设计研究;申国建;《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Ⅱ辑》2019年(第8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77620A (zh) 2022-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934066B1 (en) Rotor, motor, power assembly, and vehicle
CN111884428B (zh) 电机、电机冷却系统及电动车
CN111555500A (zh) 空心轴、转子结构、电机及电动汽车
CN113708525A (zh) 电机及车辆
CN111181300A (zh)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油冷结构
CN212412878U (zh) 一种盘式轮毂直驱电机
CN212367066U (zh) 一种双冷却通道电机
CN115459478A (zh) 一种高功率密度电机冷却结构及其冷却方法
EP4254737A2 (en) Oil-cooled motor
CN115037070A (zh) 电机定子及油冷电机
CN114977620B (zh) 机动车辆的发电机
CN115004518A (zh) 电驱动车辆中电驱动装置的冷却
CN219372120U (zh) 电机
CN215009955U (zh) 电机冷却结构及电机
CN112865397B (zh) 一种电机冷却油路结构
CN112421858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及其驱动电机
CN111564927B (zh) 空心轴密封环、空心轴、转子结构、电机及电动汽车
CN214380519U (zh) 一种复合油冷电机
CN212210633U (zh) 空心轴、转子结构、电机及电动汽车
CN115021437A (zh) 定子组件、电机以及具有其的汽车
CN114421694A (zh) 电机、动力总成以及车辆
CN114679001A (zh) 一种动力总成和车辆
CN114448136A (zh) 一种多冷却流道电机
CN218549594U (zh) 一种高功率密度电机定子冷却结构
CN220273396U (zh) 一种电机冷却结构、电机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