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52417B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52417B
CN111752417B CN202010611935.9A CN202010611935A CN111752417B CN 111752417 B CN111752417 B CN 111752417B CN 202010611935 A CN202010611935 A CN 202010611935A CN 111752417 B CN111752417 B CN 1117524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id
touch electrode
electrode block
display
tou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1193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52417A (zh
Inventor
张欢喜
宋先保
塔乐
敦栋梁
夏志强
周瑞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1193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52417B/zh
Publication of CN1117524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24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524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24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2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r geometrical disposition of the individu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其中,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第二显示区的光透过率大于第一显示区的光透过率,显示面板还包括显示功能层和触控功能层,触控功能层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层,第一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触控电极块,触控电极块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块和第二触控电极块,第一触控电极块位于第一显示区,第二触控电极块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显示区,第一触控电极块的面积为S1,第二触控电极块的面积为S2,其中,0≤|S1‑S2|≤10%*S1。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增大了显示面板的触控区域。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使用的电子产品不仅要求流畅的使用体验,而且对视觉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屏占比成为目前研究的方向。为了提高屏占比,实现全面屏,现有技术中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包括光学部件设置区,将光学部件设置在光学部件设置区内,以实现屏下摄像功能。
为实现触控功能,显示面板还设置有触控电极,现有的显示面板在光学部件设置区不设置触控电极,导致光学部件设置区不具有触控功能,影响用户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增大显示面板的触控区域。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
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光透过率大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光透过率;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显示功能层和触控功能层;
所述触控功能层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层,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触控电极块,所述触控电极块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块和第二触控电极块,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块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块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块的面积为S1,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块的面积为S2,其中,0≤|S1-S2|≤10%*S1。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任一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在第二显示区设置触控电极块,且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触控电极块和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触控电极块的有效面积相当,增大了显示面板的触控区域的同时,保证第二显示区和第一显示区均具有较高的触控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在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沿C-C’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在E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沿F-F’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沿G-G’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10和第二显示区11,第二显示区11的光透过率大于第一显示区10的光透过率,该显示面板还包括显示功能层20和触控功能层21,触控功能层21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层211,第一触控电极层211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触控电极块,触控电极块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块301和第二触控电极块302,第一触控电极块301位于第一显示区10,第二触控电极块302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显示区11,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面积为S1,第二触控电极块302的面积为S2,其中,0≤|S1-S2|≤10%*S1。
其中,如图1所示,第二显示区11可位于第一显示区10边缘。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选第二显示区位于第一显示区的内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对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位置关系进行设计。
继续参考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光学电子元件92位于显示功能层20背离触控功能层21的一侧,且光学电子元件92在显示功能层20的正投影位于第二显示区11内。通过设置第二显示区11的光透过率大于第一显示区10的光透过率,保证光学电子元件能够接收到更多的光线,满足其正常工作需求。
通过在第二显示区11设置触控电极块,使得第二显示区11也具有触控功能,增大了显示面板的触控区域;并且通过设置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显示区11的第二触控电极块302和位于第一显示区10的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有效面积差异在10%以内,避免位于第二显示区11的第二触控电极块302和位于第一显示区10的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触控信号差异较大的问题,从而也能够改善触控灵敏度较低的问题,保证第二显示区11和第一显示区10均具有较高的触控性能。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在第二显示区11设置触控电极块,且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显示区11的第二触控电极块302和位于第一显示区10的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有效面积相当,增大了显示面板的触控区域的同时,保证第二显示区11和第一显示区10均具有较高的触控性能。
图3为图1在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沿C-C’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和图4所示,可选的,第一触控电极块301和第二触控电极块302均为网格结构。显示功能层20包括像素定义层201,像素定义层201包括开口区40和非开口区41,开口区40包括多个像素开口401和多个透光开口402,透光开口402位于第二显示区11。网格结构包括多条网格走线,网格走线在显示功能层20上的垂直投影位于像素定义层201的非开口区41。
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显示功能层20具体可包括衬底基板202,衬底基板202上依次形成有阵列层203和薄膜封装层204,阵列层203是指用于实现显示的膜层。参考图4,以有机发光触控显示面板为例,阵列层203可包括晶体管层205和有机发光层206,其中,晶体管层205包括沿出光方向层叠设置的有源层1、栅极2和源漏极层3,有机发光层206包括沿出光方向层叠设置的阳极4、发光层5和阴极6,有机发光层206在晶体管层205的驱动下发光,实现画面显示,薄膜封装层204用于保护有机发光层206。发光层5包括像素定义层201和多个子像素70,像素定义层201包括开口区40和非开口区41,子像素70位于开口区40。为了使得第二显示区11具有较高的光透过率,可设置第二显示区11的子像素70的密度小于第一显示区10的子像素70的密度,且位于第二显示区11的透光开口402的面积大于位于第一显示区10的像素开口401的面积。触控功能层21位于薄膜封装层204背向衬底基板202的一侧,通过将第一触控电极块301和第二触控电极块302设置为网格结构,且网格结构的网格走线在显示功能层20上的垂直投影位于像素定义层201的非开口区41,避免第一触控电极块301和第二触控电极块302遮挡位于开口区40的子像素70,保证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其中,像素开口401和透光开口402的形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例如设置为椭圆形、矩形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衬底基板202可采用聚酰亚胺(Polyimide,PI)基板,从而实现柔性显示面板。薄膜封装层204可包括无机层/有机层/无机层三层结构,隔绝水汽的同时,具有轻薄、柔性等优势。
继续参考图3,可选的,每个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网格走线的平均宽度为D1,每个第二触控电极块302的网格走线的平均宽度为D2,其中,D2>D1。
其中,为避免第一触控电极块301和第二触控电极块302中的网格走线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第一触控电极块301和第二触控电极块302的网格走线在显示功能层20上的垂直投影均位于像素定义层201的非开口区41,而由于像素定义层201中位于第二显示区11的透光开口402的面积大于位于第一显示区10的像素开口401的面积,使得位于第二显示区11的非开口区41的面积减小,第二触控电极块302的网格走线的布线空间缩小,导致第二触控电极块302的面积S2远小于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面积S1。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加宽第二触控电极块302的网格走线的平均宽度D2,使每个第二触控电极块302的网格走线的平均宽度D2大于每个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网格走线的平均宽度D1,以增大第二触控电极块302的面积S2,使得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面积S1和第二触控电极块302的面积S2之间满足0≤|S1-S2|≤10%*S1,进而保证第二显示区11和第一显示区10均具有较高的触控性能。
继续参考图1和图3,可选的,第二触控电极块302包括第一子电极块51和第二子电极块52,第一子电极块51位于第二显示区11,第二子电极块52包括第一分部521和第二分部522,第一分部521位于第一显示区10,第二分部522位于第二显示区11,第一分部521的网格走线的平均宽度为D1,第二分部522的网格走线的平均宽度和第一子电极块51的网格走线的平均宽度均为D3,其中,D3>D1。
其中,第二子电极块52位于第一显示区10和第二显示区11的交界处,且第二子电极块52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10的第一分部521,以及位于第二显示区11的第二分部522,通过设置第一分部521的网格走线的平均宽度与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网格走线的平均宽度D1相同,设置第二分部522的网格走线的平均宽度和第一子电极块51的网格走线的平均宽度相等,使得第一显示区10中的网格走线的图形一致,保证第一显示区10透光率的一致性,第二显示区11中的网格走线的图形一致,保证第二显示区11透光率的一致性,保证显示面板的美观性,有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通过设置第一子电极块51的网格走线的平均宽度D3大于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网格走线的平均宽度D1,以增大第一子电极块51的面积;通过设置第二分部522的网格走线的平均宽度D3大于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网格走线的平均宽度D1,以增大第二子电极块52的网格走线的平均宽度,从而增大第二子电极块52的面积,从而使得第一子电极块51、第二子电极块52和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有效面积相当,进而保证第二显示区11和第一显示区10均具有较高的触控性能。
继续参考图3,可选的,第二分部522的网格走线包括多组第一网格走线组61和多组第二网格走线组62,第一网格走线组61包括第一网格走线,第一网格走线围绕像素开口401设置,第二网格走线组62包括第二网格走线,第二网格走线位于相邻透光开口402之间,且第一网格走线组61与第二网格走线组62连接,第一网格走线61的平均宽度为D4,第二网格走线62的平均宽度为D5;第一子电极块51的网格走线包括多组第三网格走线组63和多组第四网格走线组64,第三网格走线组63包括第三网格走线,第三网格走线围绕像素开口401设置,第四网格走线组64包括第四网格走线,第四网格走线围绕透光开口402设置,且第三网格走线组63与第四网格走线组64连接,第三网格走线63的平均宽度为D4,第四网格走线64的平均宽度为D5,其中,D5>D4。
其中,如图3所述,通过增大第二子电极块52的第二分部522中相邻透光开口402之间的第二网格走线的宽度,增大第二子电极块52的面积,使得第二子电极块52和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有效面积相当的同时,避免围绕所述像素开口401的第一网格走线过于靠近像素开口401的边缘而发生衍射,进而避免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同理,通过增大第一子电极块51中相邻透光开口402之间的第四网格走线的宽度,增大第一子电极块51的面积,使得第一子电极块51和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有效面积相当的同时,避免围绕所述像素开口401的第三网格走线过于靠近像素开口401的边缘而发生衍射,进而避免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示例性的,第一网格走线、第二网格走线、第三网格走线和第四网格走线的形状可根据像素开口401和透光开口402的形状进行设置,例如图5中,设置网格走线临近所述透光开口402的边缘贴近透光开口402,有助于使第一子电极块51、第二子电极块52和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有效面积相当的同时,避免围绕所述像素开口401的网格走线过于靠近像素开口401的边缘而发生衍射,进而避免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可选的,与透光开口402相邻的第一网格走线的宽度为D6,与透光开口402相邻的第三网格走线的宽度为D7,其中,D6>D1,D7>D1。
其中,通过增大第二子电极块52的第二分部522和第一子电极块51中与透光开口402相邻的网格走线的宽度,使得第一子电极块51、第二子电极块52和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有效面积相当,具体的,与透光开口402相邻的第一网格走线沿朝向相邻透光开口402的方向扩展,从而在增加第一网格走线宽度的同时,避免第一网格走线过于靠近像素开口401的边缘而发生衍射,进而避免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同理,与透光开口402相邻的第三网格走线沿朝向相邻透光开口402的方向扩展,从而在增加第三网格走线宽度的同时,避免第三网格走线过于靠近像素开口401的边缘而发生衍射。
可选的,第二网格走线为折线或曲线,第四网格走线为折线或曲线。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以第二网格走线和第四网格走线均为折线为例,通过将第二网格走线和第四网格走线设置为折线,有助于增大第一子电极块51和第二子电极块52的面积,从而使得第一子电极块51和第二子电极块与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有效面积相当。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以第二网格走线和第四网格走线均为曲线为例,通过将第二网格走线和第四网格走线设置为曲线,有助于增大第一子电极块51和第二子电极块52的面积,从而使得第一子电极块51和第二子电极块与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有效面积相当。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可选的,第二触控电极块302的网格走线的密度大于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网格走线的密度。
具体的,由于像素定义层201中位于第二显示区11的透光开口402的面积大于位于第一显示区10的像素开口401的面积,使得位于第二显示区11的非开口区41的面积减小,第二触控电极块302的网格走线的布线空间缩小,导致第二触控电极块302的面积S2远小于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面积S1。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增大第二触控电极块302的网格走线的密度,使每个第二触控电极块302的网格走线的密度大于每个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网格走线的密度,以增大第二触控电极块302的面积S2,使得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面积S1和第二触控电极块302的面积S2之间满足0≤|S1-S2|≤10%*S1,进而保证第二显示区11和第一显示区10均具有较高的触控性能。其中,第二触控电极块302的网格走线的密度是指第二触控电极块302的网格走线的面积与第二触控电极块302所在的像素定义层201的面积的比值,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网格走线的密度是指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网格走线的面积与第一触控电极块301所在的像素定义层201的面积的比值。
继续参考图9所示,可选的,第二触控电极块302包括第一子电极块51和第二子电极块52,第一子电极块51位于第二显示区11,第二子电极块52包括第一分部521和第二分部522,第一分部521位于第一显示区10,第二分部522位于第二显示区11,第一分部521的网格走线的密度与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网格走线的密度相同,第二分部522的网格走线的密度与第一子电极块51的网格走线的密度相同。
其中,第二子电极块52位于第一显示区10和第二显示区11的交界处,且第二子电极块52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10的第一分部521,以及位于第二显示区11的第二分部522,通过设置第一分部521的网格走线的密度与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网格走线的密度相同,第二分部522的网格走线的密度与第一子电极块51的网格走线的密度相同,使得第一显示区10中的网格走线的图形一致,保证第一显示区10透光率的一致性,第二显示区11中的网格走线的图形一致,保证第二显示区11透光率的一致性,保证显示面板的美观性,有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继续参考图9,第二分部522的网格走线包括多组第五网格走线组65和多组第六网格走线组66,第五网格走线组65包括第五网格走线,第五网格走线围绕像素开口401设置,第六网格走线66包括第六网格走线,第六网格走线位于相邻透光开口402之间,所述第五网格走线组65与第六网格走线组66连接,至少一组第六网格走线组66包括至少两条第六网格走线;第一子电极块51的网格走线包括多组第七网格走线组67和多组第八网格走线组68,第七网格走线组67包括第七网格走线,第七网格走线围绕像素开口401设置,第八网格走线组68包括第八网格走线,第八网格走线围绕透光开口402设置,且第七网格走线组67与第八网格走线组68连接,至少一组第八网格走线组68包括至少两条第八网格走线。
示例性的,如图9所示,在第一显示区10,像素定义层201的相邻像素开口401之间的非开口区41仅设置有一条网格走线,在第二显示区11,第二分部522的第六网格走线组66设置三条第六网格走线,第一子电极块51的网格走线的第八网格走线组68设置三条第八网格走线,从而增大第二触控电极块302的网格走线的密度,以增大第二触控电极块302的面积S2,使得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面积S1和第二触控电极块302的面积S2之间满足0≤|S1-S2|≤10%*S1,进而保证第二显示区11和第一显示区10均具有较高的触控性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面积S1和第二触控电极块302的面积S2之间的差值,来确定像素定义层201的相邻透光开口402之间的非开口区41设置的网格走线的数量,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可选的,与透光开口402相邻的第五网格走线包括第一凸起结构651,第一凸起结构651的凸起方向为第五网格走线朝向透光开口402的方向;与透光开口402相邻的第七网格走线包括第二凸起结构671,第二凸起结构671的凸起方向为第七网格走线朝向透光开口402的方向。
其中,通过在第二分部522中与透光开口402相邻的第五网格走线设置第一凸起结构651,在第一子电极块51中与透光开口402相邻的第七网格走线设置第二凸起结构671,有助于增大第二子电极块52和第一子电极块51的面积,从而使得第一子电极块51和第二子电极块与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有效面积相当。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可选的,第二分部522的网格走线还包括第九网格走线69,第九网格走线69沿透光开口402的边缘设置,且第九网格走线69与第五网格走线组65和/或第六网格走线组66连接;第一子电极块51的网格走线还包括第十网格走线60,第十网格走线60沿透光开口402的边缘设置,且第十网格走线60与第七网格走线组67和/或第八网格走线组68连接。
其中,通过在第二分部522中设置沿透光开口402的边缘设置的第九网格走线69,以及在第一子电极块51中设置沿透光开口402的边缘设置的第十网格走线60,有助于增大第二子电极块52和第一子电极块51的面积,从而使得第一子电极块51和第二子电极块与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有效面积相当。
继续参考图11,可选的,网格走线和与其相邻的像素开口401的边缘的最短距离为D8,网格走线和与其相邻的透光开口402的边缘的最短距离为D9,其中,D8≥8μm,D9≥2μm。
其中,通过设置网格走线和与其相邻的像素开口401的边缘的最短距离D8大于等于8μm,避免网格走线贴近像素开口401的边缘发生衍射而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通过设置网格走线和与其相邻的透光开口402的边缘的最短距离D9大于等于2μm,使得网格走线能够更加靠近透光开口402,从而增大第二显示区11靠近透光开口402的网格走线的宽度,有助于减小第二触控电极块302和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有效面积的差值。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在E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一触控电极层211包括第一虚设触控电极80,第一虚设触控电极80与触控电极块之间绝缘,第一虚设触控电极80位于相邻第一触控电极块301之间,和/或,第一虚设触控电极80位于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网格内。
示例性的,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一触控电极层211包括第一虚设触控电极80,第一虚设触控电极80设置于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网格内,且第一虚设触控电极80与其所在区域的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绝缘。在第一触控电极块301内分割出第一虚设触控电极80,可以减少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面积,从而优化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电容值的同时,有助于减小第二触控电极块302的面积S2和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面积S1的差距。
进一步的,可设置每一第一触控电极块301都包括第一虚设触控电极80,且第一触控电极块301上的第一虚设触控电极80的个数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
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一虚设触控电极80的形状为菱形,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虚设触控电极80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五角形,十字形等。
继续参考图12和图13,示例性的,第一虚设触控电极80还可设置于相邻第一触控电极块301之间,且第一虚设触控电极80与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块301之间绝缘,从而可以减小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块301之间短接的概率,还有助于减小第二触控电极块302的面积S2和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面积S1的差距。
继续参考图12,可选的,第一触控电极层211包括第二虚设触控电极81,第二虚设触控电极81与触控电极块之间绝缘,第二虚设触控电极81的位置设置包括以下情况中的至少一种:第二虚设触控电极81位于相邻第一触控电极块301和第二子电极块52之间;第二虚设触控电极81位于相邻第二子电极块52之间;第二虚设触控电极81位于第一分部521的网格内。
示例性的,如图12所示,第二虚设触控电极81设置于相邻第一触控电极块301和第二子电极块52之间,且第二虚设触控电极81与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块301和第二子电极块52之间绝缘,可以减小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块301和第二子电极块52之间短接的概率,还有助于减小第二触控电极块302的面积S2和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面积S1的差距。并且,还有利于避免第一触控电极块301和第二子电极块52的边界线过于明显,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继续参考图12,示例性的,第二虚设触控电极81还可设置于相邻第二子电极块52之间,且第二虚设触控电极81与相邻的第二子电极块52之间绝缘,从而可以减小相邻的第二子电极块52之间短接的概率,还有助于减小第二触控电极块302的面积S2和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面积S1的差距。并且,还有利于避免第二子电极块52之间的边界线过于明显,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继续参考图12,示例性的,第二虚设触控电极81还可设置于第一分部521的网格内,且第二虚设触控电极81与其所在区域的第一分部521绝缘。其中,第二虚设触控电极81可采用与第一虚设触控电极80相同的形状,使得第一分部521的图形与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图形相同,保证第一显示区10透光率的一致性,有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4沿F-F’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4和15所示,可选的,触控功能层21还包括第二触控电极层212和绝缘层213,绝缘层213位于第一触控电极层211和第二触控电极层212之间,第二触控电极层212包括多个桥电极2121,多个阵列排布的触控电极块分为多个阵列排布的驱动触控电极块303和多个阵列排布的感应触控电极块304,且驱动触控电极块阵列和感应触控电极块阵列间隔设置。沿第一方向X,相邻两个驱动触控电极块303电连接,形成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X,沿第二方向Y排布的驱动触控电极305,沿第二方向Y,相邻两个感应触控电极块304通过桥电极2121电连接,形成多条沿第二方向Y延伸,沿第一方向排布的感应触控电极306;或者,沿第一方向X,相邻两个驱动触控电极块303通过桥电极2121电连接,形成多条沿第一方向X延伸,沿第二方向Y排布的驱动触控电极305,沿第二方向Y,相邻两个感应触控电极块303电连接,形成多条沿第二方向Y延伸,沿第一方向X排布的感应触控电极306;其中,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交。
示例性的,图14以沿第一方向X,相邻两个驱动触控电极块303通过桥电极2121电连接,沿第二方向Y,相邻两个感应触控电极块303电连接为例。在第一触控电极层211,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多个驱动触控电极块303依次通过桥电极2121电连接,形成驱动触控电极305,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多个感应触控电极块303依次电连接形成感应触控电极306,驱动触控电极305和感应触控电极306之间相互绝缘,驱动触控电极305和感应触控电极306的交叉位置处会形成互电容,当给驱动触控电极305驱动信号后,通过驱动触控电极305和感应触控电极306之间电容的耦合作用,使感应触控电极306产生感测信号,当手指触摸显示面板后,手指接触形成的外部电容将改变驱动触控电极305和感应触控电极306之间的互电容,降低了驱动触控电极305和感应触控电极306之间电容的耦合作用,感测信号减弱,进而检测出触控点的具体位置。
其中,如图15所示,为减小显示功能层20对驱动触控电极305和感应触控电极306的影响,保证触控效果,将桥电极2121设置在与显示功能层20距离较近的第二触控电极层212,驱动触控电极305和感应触控电极306设置在距离显示功能层20较远的第一触控电极层211。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桥电极2121设置在第一触控电极层211,驱动触控电极305和感应触控电极306设置在第二触控电极层212,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继续参考图15,可选的,触控功能层21还包括缓冲层214和保护层215,缓冲层214位于第二触控电极层212靠近显示功能层20的一侧,用于避免显示功能层20影响触控功能层21的触控性能。保护层215可采用OC胶,对触控功能层21起到保护作用。
继续参考图15,可选的,在触控功能层21远离显示功能层20的一侧依次设置偏光片221和盖板222,其中,偏光片221用于避免显示面板的金属走线的反光被人眼看到,从而提高显示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在第二显示区11设置触控电极块,增大了显示面板的触控区域。并通过加宽第二触控电极块302的网格走线的平均宽度D2,以及增大第二触控电极块302的网格走线的密度,增大第二触控电极块302的面积S2,使得第一触控电极块301的面积S1和第二触控电极块302的面积S2之间满足0≤|S1-S2|≤10%*S1,进而保证第二显示区11和第一显示区10均具有较高的触控性能。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6所示,该显示装置90包括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91,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90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所具有的技术效果,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相应的结构以及术语的解释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90可以为图16所示的手机,也可以为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产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别: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桌上型显示器、平板电脑、数码相机、智能手环、智能眼镜、车载显示器、医疗设备、工控设备、触摸交互终端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图17为图16沿G-G’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7所示,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还包括光学电子元件92,光学电子元件92位于第二显示区11,且光学电子元件92位于显示功能层20远离触控功能层21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显示区10和第二显示区11均能够用于显示,使得该显示装置90能够进行全屏显示。
可选的,光学电子元件92包括摄像模组、光感传感器和超声波距离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多种。
例如,显示装置90可以为手机或平板,当光学电子元件92为摄像模组时,第二显示区11对应为手机或者平板的前置摄像头所在区域;而当光学电子元件92为光感传感器时,光感传感器可以用于感应外部光线,对显示装置90的光亮度进行调节,也可以用于感应外部是否有指纹,从而进行指纹识别。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7)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
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光透过率大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光透过率;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显示功能层和触控功能层;
所述触控功能层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层,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触控电极块,所述触控电极块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块和第二触控电极块,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块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块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块的面积为S1,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块的面积为S2,其中,0≤|S1-S2|≤10%*S1;
光学电子元件在所述显示功能层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内;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块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块均为网格结构;
所述显示功能层包括像素定义层,所述像素定义层包括开口区和非开口区;所述开口区包括多个像素开口和多个透光开口,所述透光开口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
所述网格结构包括多条网格走线;所述网格走线在所述显示功能层上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像素定义层的非开口区;
所述像素定义层中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所述透光开口的面积大于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所述像素开口的面积;
每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块的网格走线的平均宽度为D1,每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块的网格走线的平均宽度为D2,其中,D2>D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块包括第一子电极块和第二子电极块;所述第一子电极块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二子电极块包括第一分部和第二分部,所述第一分部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所述第二分部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
所述第一分部的网格走线的平均宽度为D1,所述第二分部的网格走线的平均宽度和所述第一子电极块的网格走线的平均宽度均为D3,其中,D3>D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部的网格走线包括多组第一网格走线组和多组第二网格走线组,所述第一网格走线组包括第一网格走线,所述第一网格走线围绕所述像素开口设置,所述第二网格走线组包括第二网格走线,所述第二网格走线位于相邻所述透光开口之间,且所述第一网格走线组与所述第二网格走线组连接;所述第一网格走线的平均宽度为D4,所述第二网格走线的平均宽度为D5;
所述第一子电极块的网格走线包括多组第三网格走线组和多组第四网格走线组,所述第三网格走线组包括第三网格走线,所述第三网格走线围绕所述像素开口设置,所述第四网格走线组包括第四网格走线,所述第四网格走线位于相邻所述透光开口之间,且所述第三网格走线组与所述第四网格走线组连接;
所述第三网格走线的平均宽度为D4,所述第四网格走线的平均宽度为D5;
其中,D5>D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与所述透光开口相邻的所述第一网格走线的宽度为D6,与所述透光开口相邻的所述第三网格走线的宽度为D7,其中,D6>D1,D7>D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格走线为折线或曲线,所述第四网格走线为折线或曲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块的网格走线的密度大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块的网格走线的密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块包括第一子电极块和第二子电极块;所述第一子电极块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二子电极块包括第一分部和第二分部,所述第一分部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所述第二分部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
所述第一分部的网格走线的密度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块的网格走线的密度相同,所述第二分部的网格走线的密度与所述第一子电极块的网格走线的密度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部的网格走线包括多组第五网格走线组和多组第六网格走线组,所述第五网格走线组包括第五网格走线,所述第五网格走线围绕所述像素开口设置,所述第六网格走线包括第六网格走线,所述第六网格走线位于相邻所述透光开口之间,且所述第五网格走线组与所述第六网格走线组连接;
至少一组所述第六网格走线组包括至少两条所述第六网格走线;
所述第一子电极块的网格走线包括多组第七网格走线组和多组第八网格走线组,所述第七网格走线组包括第七网格走线,所述第七网格走线围绕所述像素开口设置,所述第八网格走线组包括第八网格走线,所述第八网格走线围绕所述透光开口设置,且所述第七网格走线组与所述第八网格走线组连接;
至少一组所述第八网格走线组包括至少两条所述第八网格走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与所述透光开口相邻的所述第五网格走线包括第一凸起结构,所述第一凸起结构的凸起方向为所述第五网格走线朝向所述透光开口的方向;
与所述透光开口相邻的所述第七网格走线包括第二凸起结构,所述第二凸起结构的凸起方向为所述第七网格走线朝向所述透光开口的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部的网格走线还包括第九网格走线,所述第九网格走线沿所述透光开口的边缘设置,且所述第九网格走线与所述第五网格走线组和/或第六网格走线组连接;
所述第一子电极块的网格走线还包括第十网格走线,所述第十网格走线沿所述透光开口的边缘设置,且所述第十网格走线与所述第七网格走线组和/或第八网格走线组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格走线和与其相邻的所述像素开口的边缘的最短距离为D8,所述网格走线和与其相邻的所述透光开口的边缘的最短距离为D9,其中,D8≥8μm,D9≥2μm。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包括第一虚设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虚设触控电极与所述触控电极块之间绝缘;
所述第一虚设触控电极位于相邻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块之间,和/或,所述第一虚设触控电极位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块的网格内。
13.根据权利要求2或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包括第二虚设触控电极,所述第二虚设触控电极与所述触控电极块之间绝缘;
所述第二虚设触控电极的位置设置包括以下情况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二虚设触控电极位于相邻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块和所述第二子电极块之间;
所述第二虚设触控电极位于相邻所述第二子电极块之间;
所述第二虚设触控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分部的网格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功能层还包括第二触控电极层和绝缘层,所述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之间;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桥电极;
所述多个阵列排布的触控电极块分为多个阵列排布的驱动触控电极块和多个阵列排布的感应触控电极块,且驱动触控电极块阵列和感应触控电极块阵列间隔设置;
沿第一方向,相邻两个所述驱动触控电极块电连接,形成多条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沿第二方向排布的驱动触控电极;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邻两个所述感应触控电极块通过所述桥电极电连接,形成多条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的感应触控电极;
或者,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两个所述驱动触控电极块通过所述桥电极电连接,形成多条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的驱动触控电极;沿第二方向,相邻两个所述感应触控电极块电连接,形成多条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的感应触控电极;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15.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学电子元件,所述光学电子元件位于所述显示功能层远离所述触控功能层的一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电子元件包括摄像模组、光感传感器和超声波距离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多种。
CN202010611935.9A 2020-06-29 2020-06-29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175241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11935.9A CN111752417B (zh) 2020-06-29 2020-06-29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11935.9A CN111752417B (zh) 2020-06-29 2020-06-29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2417A CN111752417A (zh) 2020-10-09
CN111752417B true CN111752417B (zh) 2022-06-28

Family

ID=726765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11935.9A Active CN111752417B (zh) 2020-06-29 2020-06-29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5241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31459B (zh) * 2020-12-25 2022-06-28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2860110B (zh) * 2021-02-09 2023-12-1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
US20230172001A1 (en) * 2021-02-23 2023-06-01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panel,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794791A (zh) * 2021-09-15 2021-12-14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3849079B (zh) * 2021-09-17 2023-08-04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003143A (zh) * 2021-10-28 2022-02-01 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WO2023212850A1 (zh) * 2022-05-05 2023-11-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基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WO2024036433A1 (zh) * 2022-08-15 2024-02-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89760A (zh) * 2018-01-02 2018-05-29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9002229A (zh) * 2018-10-15 2018-12-14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面板、显示模组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10021646A (zh) * 2019-03-27 2019-07-1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750177A (zh) * 2019-10-29 2020-02-04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10527A (zh) * 2018-12-12 2020-06-19 上海耕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屏下图像获取结构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89760A (zh) * 2018-01-02 2018-05-29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9002229A (zh) * 2018-10-15 2018-12-14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面板、显示模组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10021646A (zh) * 2019-03-27 2019-07-1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750177A (zh) * 2019-10-29 2020-02-04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2417A (zh) 2020-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52417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243645B2 (en) Display device
CN108089760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9782953B (zh) 触控结构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1430439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874227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885200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器
KR20190025798A (ko) 입력감지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장치
WO2022241890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728049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EP4095922A1 (en)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10942591B2 (en)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WO2020118982A1 (zh) 窄边框触摸显示器
CN110890412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2022518086A (ja) 自己容量式タッチ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KR20180013531A (ko) 더미터치링크라인을 가진 인셀터치방식 표시장치
EP4130945A1 (en) Touch structure,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2198698A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40029629A1 (en) Display panel and mobile terminal
US20230049317A1 (en) Touch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US11561634B2 (en) Display module,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056720B (zh) 触控基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JP2023542444A (ja) タッチ構造及びタッチ表示パネル
CN111399693A (zh) 触控基板、触控显示面板
CN114327163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