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56720B - 触控基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基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56720B
CN113056720B CN201980002171.9A CN201980002171A CN113056720B CN 113056720 B CN113056720 B CN 113056720B CN 201980002171 A CN201980002171 A CN 201980002171A CN 113056720 B CN113056720 B CN 1130567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substrate
bending part
area
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0217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56720A (zh
Inventor
颜俊
王领然
董向丹
程博
何帆
都蒙蒙
张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0567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567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567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567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8Details of the electrode shape, e.g. for enhancing the detection of touches, for generating specific electric field shapes, for enhancing display qualit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7Shielding in digitiser, i.e. guard or shielding arrangements, mostly for capacitive touchscreens, e.g. driven shields, driven groun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触控基板和触控显示装置。该触控基板包括触控区域,触控区域包括圆角区域,该触控基板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圆角触控电极和至少一个第二圆角触控电极、与各第一圆角触控电极相连的触控驱动连接线、和与各第二圆角触控电极相连的触控感应连接线,触控感应连接线包括第一U型弯折部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第一U型弯折部包括与第二圆角触控电极电性相连,且位于触控驱动连接线靠近触控区域的第一弯折部、与第一延伸部相连,且位于触控驱动连接线远离触控区域的第二弯折部、以及将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相连的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触控驱动连接线异层设置。由此,该触控基板可采用跳线设计将第二圆角触控电极引出。

Description

触控基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触控基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触控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电子产品均集成有具有触控功能的触控基板。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的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电子产品逐渐采用窄边框甚至无边框的设计,即“全面屏”设计,从而为用户提供更优秀的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触控基板和触控显示装置。该触控基板在圆角区域采用跳线设计可将延伸至所述圆角区域的第二圆角触控电极与对应的触控感应连接线的第一延伸部相连。并且,该触控基板还可通过设置屏蔽线来防止触控感应连接线和触控驱动连接线之间发生信号干扰,从而避免影响触控性能。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基板,其包括:衬底基板;多个第一触控电极,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上且沿第一方向排列;多个第二触控电极,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上且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触控基板包括触控区域和位于所述触控区域周边的周边区域,所述触控区域包括圆角区域,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包括延伸至所述圆角区域的至少一个第一圆角触控电极,所述触控基板还包括与各所述第一圆角触控电极相连的触控驱动连接线,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包括延伸至所述圆角区域的至少一个第二圆角触控电极,所述触控基板还包括与各所述第二圆角触控电极相连的触控感应连接线,所述触控感应连接线包括第一U型弯折部和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U型弯折部包括与第二圆角触控电极电性相连,且位于所述触控驱动连接线靠近所述触控区域的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相连,且位于所述触控驱动连接线远离所述触控区域的第二弯折部、以及将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相连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触控驱动连接线在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上交叠,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触控驱动连接线的交叠区域,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触控驱动连接线异层设置。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中,所述触控感应连接线还包括:互连线,将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二圆角触控电极电性相连。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还包括:第一屏蔽线,包括第二U型弯折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U型弯折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触控驱动连接线之间的第三弯折部、位于所述触控驱动连接线远离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一侧的第四弯折部和将所述第三弯折部和所述第四弯折部相连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触控驱动连接线交叠,且相互绝缘,所述第二U型弯折部位于所述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所围成的区域内,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大致平行,所述第二U型弯折部和所述第一U型弯折部的开口方向相同。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还包括:第二屏蔽线,所述第二屏蔽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屏蔽线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弯折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中,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圆角区域的外边缘大致平行,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圆角区域的外边缘大致平行。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中,所述触控驱动连接线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的第一子触控驱动连接线和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的第二子触控驱动连接线,所述触控基板还包括将所述第一子触控驱动连接线和所述第二子触控驱动连接线相连的桥接部。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中,所述第一屏蔽线还包括:第三延伸部,大致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异层设置;第一过孔连接部,将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三延伸部相连;以及第二过孔连接部,将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四弯折部相连,所述第三连接部位于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三延伸部和所述第四弯折部位于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设置有绝缘层,所述第一过孔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过孔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绝缘层中。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中,所述第三连接部在衬底基板上正投影与所述第四弯折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三延伸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分别交叠。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中,所述桥接部包括:第四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异层设置;第三过孔连接部,将所述第四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子触控驱动连接线相连;以及第四过孔连接部,将所述四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子触控驱动连接线相连,所述第四连接部位于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子触控驱动连接线和所述第二子触控驱动连接线位于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设置有绝缘层,所述第三过孔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过孔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绝缘层中。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中,所述第四连接部在衬底基板上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子触控驱动连接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二子触控驱动连接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分别交叠。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中,所述第二过孔连接部的中心与所述第三过孔连接部的中心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错开。
例如,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还包括:地线,位于所述第二弯折部远离所述触控区域的一侧。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中,所述衬底基板为显示面板的盖板,或显示面板的封装层。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
例如,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还包括:绑定区,所述圆角区域位于所述触控区域靠近所述绑定区的一个角。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触控基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制。
图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在图1所示的虚线框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基板沿图2中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沿图2中BB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基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在图6所示的虚像框的位置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基板在图6所示的虚像框的位置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基板沿图8中CC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沿图8中DD方向的剖面示意图;以及
图1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目前,为了在提高屏占比的同时保留前置摄像头和其他传感器,在触控基板的上边缘需要采用挖槽(Notch)设计。此时,由于触控基板的上边缘采用挖槽设计会形成缺口区域,而触控电极图案会在上述的缺口区域断开,从而需要采用特殊的设计以将缺口区域两侧的触控电极相连,以及合理设置触控电极的引线。
另一方面,触控基板通常还采用圆角设计,触控感应电极在圆角位置会被切割,从而导致在圆角位置的触控电极需要采用跳线设计与相应的触控电极连接线相连。
对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基板和触控显示装置。该触控基板包括:衬底基板;多个第一触控电极,设置在衬底基板上且沿第一方向排列;多个第二触控电极,设置在衬底基板上且沿第二方向排列;触控基板包括触控区域和位于触控区域在第二方向上的边缘部的缺口区域,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包括延伸至缺口区域的至少一个第一缺口触控电极,触控基板还包括与各至少一个第一缺口触控电极相连的触控驱动连接线,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包括从在缺口区域断开的至少一个第二断开触控电极,各第二断开触控电极包括分别位于缺口区域两侧的第一子部分和第二子部分,触控基板还包括桥接线,桥接线沿缺口区域靠近触控区域的边缘延伸且将第一子部分和第二子部分相连,至少一个触控驱动连接线沿缺口区域靠近触控区域的边缘延伸并延伸至缺口区域远离触控区域的边缘,触控基板还包括屏蔽线,屏蔽线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桥接线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触控驱动连接线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该触控基板通过设置上述的桥接线可将在缺口区域断开的第二断开触控电极的第一子部分和第二子部分电性相连;另一方面,该触控基板通过在桥接线和触控驱动连接线之间设置屏蔽线可防止桥接线和触控驱动连接线之间发生信号干扰,从而避免影响触控性能。
另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触控基板和触控显示装置。该触控基板包括衬底基板;多个第一触控电极,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上且沿第一方向排列;多个第二触控电极,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上且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触控基板包括触控区域和位于所述触控区域周边的周边区域,所述触控区域包括圆角区域,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包括延伸至所述圆角区域的至少一个第一圆角触控电极,所述触控基板还包括与各所述第一圆角触控电极相连的触控驱动连接线,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包括延伸至所述圆角区域的至少一个第二圆角触控电极,所述触控基板还包括与各所述第二圆角触控电极相连的触控感应连接线,所述触控感应连接线包括第一U型弯折部和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U型弯折部包括与第二圆角触控电极电性相连,且位于所述触控驱动连接线靠近所述触控区域的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相连,且位于所述触控驱动连接线远离所述触控区域的第二弯折部、以及将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相连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触控驱动连接线在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上交叠,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触控驱动连接线的交叠区域,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触控驱动连接线异层设置。由此,该触控基板在圆角区域采用跳线设计可将延伸至所述圆角区域的第二圆角触控电极与对应的触控感应连接线的第一延伸部相连。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和触控显示装置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的平面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在图1所示的虚线框的位置处的放大示意图。如图1和2所示,该触控基板100包括衬底基板110和设置在衬底基板110上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20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30。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20沿第一方向X排列;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30沿第二方向Y排列。触控基板100包括触控区域101和位于触控区域101在第二方向Y上的边缘部1012的缺口区域102,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20包括延伸至缺口区域102的至少一个第一缺口触控电极122,触控基板100还包括与各第一缺口触控电极122相连的触控驱动连接线140。例如,图1示出了4个第一缺口触控电极12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缺口触控电极122是指该从触控区域101沿第二方向延伸至缺口区域102的第一触控电极120;为了简洁,图1仅示出了两根触控驱动连接线,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的各第一缺口触控电极均可连接触控驱动连接线。需要说明的是,各第一触控电极为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触控电极,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排列;各第二触控电极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触控电极,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沿第二方向排列。另外,上述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为位于触控基板的平面内且相互交叉,例如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
如图1和2所示,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30包括从在缺口区域102断开的至少一个第二断开触控电极132,各第二断开触控电极132包括分别位于缺口区域102两侧的第一子部分1321和第二子部分1322。触控基板100还包括桥接线150,桥接线150至少部分沿缺口区域102靠近触控区域101的边缘1021延伸且将第一子部分1321和第二子部分1322相连,至少一个触控驱动连接线140沿缺口区域102靠近触控区域101的边缘1021延伸并延伸至缺口区域102远离触控区域101的边缘1022,触控基板100还包括屏蔽线160,至少部分屏蔽线160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位于桥接线150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触控驱动连接线140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之间。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触控电极可为触控驱动电极,上述的第二触控电极可为触控感应电极;当然,本公开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此,上述的第一触控电极也可为触控感应电极,上述的第二触控电极也可为触控驱动电极。
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通过设置上述的桥接线可将在缺口区域断开的第二断开触控电极的第一子部分和第二子部分电性相连。另一方面,该触控基板通过在桥接线和触控驱动连接线之间设置屏蔽线可防止桥接线和触控驱动连接线之间发生信号干扰,从而避免影响触控性能。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由于缺口区域的三个侧面均被触控区域包围,因此,上述的缺口区域102靠近触控区域101的边缘1021位于缺口区域102被触控区域101包围的三个侧面,也即缺口区域102仅由缺口区域102靠近触控区域101的边缘1021和缺口区域102远离触控区域101的边缘1022围成。
例如,如图1所示,触控基板100的触控区域101和缺口区域102可构成一个矩形区域。例如,如图1所示,缺口区域102的形状可为靠近触控区域101的两个角为圆角的圆角矩形。
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触控电极120和第二触控电极130可采用同一导电层制作。例如,第二触控电极130可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连续的电极,而第一触控电极120可包括被第二触控电极130分隔的多个块状电极和将多个块状电极相连的电极桥接结构。当然,本公开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此,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的布局可参见通常设计。
例如,第一触控电极120和第二触控电极130可采用金属材料制作,也可采用导电金属氧化物,例如氧化铟锡制作。
例如,如图1所示,触控基板100还包括:地线190,位于桥接线150远离触控区域101的一侧。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所示,桥接线150包括桥接主体部151和位于桥接主体部151的两端包括第一U型弯折部152;第一U型弯折部152与第一子部分1321或第二子部分1322电性相连。第一U型弯折部152包括大致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弯折部1521、大致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弯折部1522、以及大致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将第一弯折部1521和第二弯折部1522相连的第一连接部1523,第一弯折部1521与第一子部分1321或第二子部分1322电性相连。也就是说,桥接线150与第一子部分1321或第二字部分1322电性相连的部分为第一U型弯折部152。第一弯折部1521可增强桥接线150与第一子部分1321或第二子部分1322的连接稳定性,并降低连接电阻。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大致沿第二方向延伸”包括严格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情况,也包括延伸方向与第二方向的角度小于等于45度的情况。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和2所示,第一弯折部152在衬底基板110上正投影与第一子部分1321或第二子部分1322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和2所示,位于桥接线150的两端的两个第一U型弯折部152关于桥接线150的中垂线呈轴对称。例如,如图2所示,第二断开触控电极132的第一子部分1321或第二子部分1322与第一弯折部1521异层设置。第一子部分1321或第二子部分1322与第一弯折部1521之间可设置有绝缘层(图2未示出),此时,第一子部分1321或第二子部分1322与第一弯折部1521可采用过孔连接结构180电性相连。需要说明的是,过孔连接结构180可包括位于绝缘层中的过孔和位于过孔中的导电结构,本公开实施例对过孔连接结构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所示,与桥接主体部151相连的第二弯折部1522可包括位于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且彼此电连接的两部分,同样地,桥接主体部151也包括位于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且彼此电连接的两部分,也就是说,桥接主体部151可为双层结构。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所示,当桥接线150包括第一U型弯折部152时,屏蔽线160包括屏蔽主体部161和位于屏蔽主体部161的两端的第二U型弯折部162,第二U型弯折部162包括大致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三弯折部1621、大致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四弯折部1622、以及大致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将第三弯折部1621和第四弯折部1622相连的第二连接部1623,第二U型弯折部162位于第一弯折部1521、第二弯折部1522和第一连接部1523所围成的区域内,第一连接部1523和第二连接部1623大致平行,第二U型弯折部162和第一U型弯折部152的开口方向相同。由此,当桥接线150包括第一U型弯折部152时,设置有第二U型弯折部162的屏蔽线160可更好地防止桥接线和触控驱动连接线之间发生信号干扰,从而避免影响触控性能。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所示,由于触控驱动连接线140沿缺口区域102靠近触控区域101的边缘1021延伸并延伸至缺口区域102远离触控区域101的边缘1022,触控驱动连接线140会与第一U型弯折部152交叠。此时,在第一U型弯折部152所围成的区域,触控驱动连接线140在衬底基板110的正投影位于第三弯折部1621在衬底基板110的正投影与第四弯折部1622在衬底基板110的正投影之间,且与第一连接部1523和第二连接部1623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交叠。此时,屏蔽线160的第三弯折部1621可较好地防止触控驱动连接线140与桥接线150的第一弯折部1521之间发生信号干扰,屏蔽线160的第四弯折部1622可较好地防止触控驱动连接线140与桥接线150的第二弯折部1522之间发生信号干扰。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所示,在触控驱动连接线140与第一U型弯折部152和第二U型弯折部162的交叠区域,触控驱动连接线140包括分别位于由第一连接部1523和第二连接部1623组成的整体的两侧的第一子触控驱动连接线141和第二子触控驱动连接线142;例如,如图2所示,触控驱动连接线140包括位于第二连接部1623远离第一连接部1523的一侧的第一子触控驱动连接线141和位于第一连接部1523远离第二连接部1623的一侧的第二子触控驱动连接线142。触控基板100包括将第一子触控驱动连接线141和第二子触控驱动连接线142相连的桥接部143。由此,通过设置桥接部143,触控驱动连接线140可穿过第一连接部1523和第二连接部1623,并且可有效防止第一连接部1523和第二连接部1623对触控驱动连接线140的信号干扰。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所示,屏蔽线160还包括L型弯折部164,位于第一连接部1523远离第二连接部1623的一侧,L型弯折部164包括大致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1641和与第一延伸部1641相连的且大致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部1642,第一子触控驱动连接线141位于第二连接部1623远离第一连接部1523的一侧,第一延伸部1641位于第一连接部1523和第二子触控驱动连接线142之间,第二延伸部1642与第二子触控驱动线142大致平行。由此,L型弯折部164可有效防止触控驱动连接线140的第二子触控驱动连接线142与桥接线150之间的信号干扰。
图3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基板沿图2中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沿图2中BB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第一连接部1523和第二连接部1623可同层设置。桥接部143包括第一过孔连接部1431、第二过孔连接部1432和第三连接部1433;第三连接部1433与第一连接部1523、第二连接部1623、第一子触控驱动连接线141和第二子触控驱动连接线142均异层设置,第一过孔连接部1431将第三连接部1433与第一子触控驱动连接线141相连,第二过孔连接部1432将第三连接部1433与第二子触控驱动连接线142相连。第三连接部1433与第一连接部1523之间设置有绝缘层170。由于绝缘层170的绝缘效果,第三连接部1433与第一连接部1523之间形成的寄生电容较小,从而使得第三连接部1433与第一连接部1523之间的信号干扰较弱,对触控效果的影响较小。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第三连接部1433位于第一导电层,即第三连接部1433为第一导电层的一部分,第一子触控驱动连接线141和第二子触控驱动连接线142位于第二导电层,即第一子触控驱动连接线141和第二子触控驱动连接线142为第二导电层的一部分,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设置有绝缘层170,第一过孔连接部1431和第二过孔连接部1432设置在绝缘层170中。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第三连接部1433在衬底基板110上正投影与第一子触控驱动连接线14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和第二子触控驱动连接线142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分别交叠。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屏蔽线160还包括:第四连接部168,与第三连接部1433同层设置;第三过孔连接部183,将第四连接部168与第四弯折部1622相连;以及第四过孔连接部184,将第四连接部168与第二延伸部1642相连,第四连接部168位于第一导电层,第三弯折部1621、第二连接部1623、第四弯折部1622、第一延伸部1641和第二延伸部1642位于第二导电层,第三过孔连接部183和第四过孔连接部184设置在绝缘层中。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第一过孔连接部1431的中心与第三过孔连接部183的中心在第二方向上错开,也就是说,第一过孔连接部1431的中心在第二方向上的正投影与第三过孔连接部183的中心在第二方向上的正投影不交叠。由此,在形成上述的第二过孔连接部和第三过孔连接部时,可避免第二过孔连接部的打孔位置和第三过孔连接部的打孔位置较近而造成的各种不良。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第四连接部168在衬底基板110上正投影与第四弯折部1622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和第二延伸部1642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分别交叠。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第一弯折部1521、第二弯折部1522和第一连接部1523位于第二导电层。
例如,如图4所示,在触控基板中,第二断开触控电极132可采用一导电层形成,即第二触控电极130可采用一导电层形成;上述的第一U型弯折部152和第二U型弯折部162可采用另一导电层形成。此时,桥接线150可包括位于第一连接部1523远离第二连接部1623的一侧的子桥接线156,子桥接线156与第二断开触控电极132同层设置,子桥接线156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弯折部1522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并采用过孔连接结构180电性相连,从而可将降低桥接线150的电阻。类似的,屏蔽线160了包括位于第一连接部1523远离第二连接部1623的一侧的第一子桥接线166和第二子桥接线168,第一子桥接线166和第二子桥接线168与第二断开触控电极132同层设置。第一子桥接线166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三弯折部162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并采用过孔连接结构180电性相连,从而可将降低屏蔽线160的电阻;第二子桥接线168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第四弯折部1622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并采用过孔连接结构180电性相连,从而可将降低屏蔽线160的电阻。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二子桥接线168可为上述的第四连接部168的一部分。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过孔连接结构的中心均可在第二方向上错开,从而避免打孔位置较近而导致的各种不良。
例如,如图4所示,在触控基板中,第二断开触控电极132可采用靠近衬底基板110的第一导电层形成,上述的第一U型弯折部152和第二U型弯折部162可采用位于第一导电层远离衬底基板110的第二导电层形成。也就是说,上述的第一U型弯折部152和第二U型弯折部162位于第二断开触控电极132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然而,本公开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此,上述的第一U型弯折部152和第二U型弯折部162也可位于第二断开触控电极132靠近衬底基板的一侧。
在一些示例中,衬底基板110为显示面板的盖板或显示面板的封装层。也就是说,该触控基板可集成在显示面板上,从而同时具有触控功能和显示功能。
例如,当显示面板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面板时,衬底基板可为显示面板的盖板或封装层。
本公开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图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触控显示装置200包括上述的触控基板100。由此,该显示装置具有与上述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基板的有益效果相同或相似的有益技术效果,具体可参见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示例中,该触控显示装置200还包括基板210、位于基板210上的发光元件220和位于发光元件220远离基板210的一侧的封装层230。上述的触控基板100直接设置在封装层230上,从而可降低该触控显示装置的厚度,使得该触控显示装置更轻薄。另一方面,将上述的触控基板直接设置在封装层上还可使得该触控显示装置可应用于可折叠可弯曲的电子产品中。
例如,发光元件220可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发光元件。
在一些示例中,缺口区域102设置有摄像头、扬声器和红外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多种,由此,该触控显示装置可实现较大的屏占比。
在一些示例中,该显示装置可为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导航仪、电子相框等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产品。
图6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基板的平面示意图。图7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在图6所示的虚像框的位置处的放大示意图。图8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基板在图6所示的虚像框的位置处的放大示意图。
如图6、图7和图8所示,该触控基板300包括衬底基板110和设置在衬底基板110上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20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30。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20沿第一方向X排列;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30沿第二方向Y排列。触控基板100包括触控区域101和位于触控区域101周边的周边区域105,触控区域101包括圆角区域1015,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20包括延伸至圆角区域1015的至少一个第一圆角触控电极125,触控基板100还包括与各第一圆角触控电极125相连的触控驱动连接线145,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30包括延伸至圆角区域1015的至少一个第二圆角触控电极135,触控基板100还包括与各第二圆角触控电极135相连的触控感应连接线350,触控感应连接线350包括第一U型弯折部352和大致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351,第一U型弯折部352包括与第二圆角触控电极135电性相连,且位于触控驱动连接线145靠近触控区域101的第一弯折部3521、与第一延伸部351相连,且位于触控驱动连接线145远离触控区域101的第二弯折部3522、以及将第一弯折部3521和第二弯折部3522相连的第一连接部3523,第一连接部3523与触控驱动连接线145交叠,在第一连接部3523和触控驱动连接线145的交叠区域,第一连接部3523和触控驱动连接线145异层设置。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触控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上述的第二触控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当然,本公开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此,上述的第一触控电极也可为触控感应电极,上述的第二触控电极也可为触控驱动电极。各第一触控电极为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触控电极,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排列;各第二触控电极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触控电极,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沿第二方向排列。另外,上述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为位于触控基板的平面内且相互交叉,例如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
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触控感应连接线包括第一U型弯折部和大致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第一U型弯折部包括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和与触控驱动连接线异层设置的第一连接部,从而可在圆角区域利用跳线设计将延伸至所述圆角区域的第二圆角触控电极与对应的触控感应连接线的第一延伸部相连。
例如,如图6所示,触控区域101可为圆角矩形,该触控区域101的四个角均为圆角区域1015。当然,本公开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此,只要触控区域包括至少一个圆角区域即可。
例如,如图6所示,第一触控电极120和第二触控电极130可采用同一导电层制作。例如,第二触控电极130可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连续的电极,而第一触控电极120可包括被第二触控电极130分隔的多个块状电极和将多个块状电极相连的电极桥接结构。当然,本公开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此,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的布局可参见通常设计。
例如,第一触控电极120和第二触控电极130可采用金属材料制作,也可采用导电金属氧化物,例如氧化铟锡制作。
例如,如图6所示,触控基板100还包括:地线190,位于触控感应连接线350远离触控驱动连接线145远离触控区域101的一侧。
例如,如图6所示,触控基板100还包括:绑定区398,圆角区域1015位于触控区域101靠近绑定区398的一个角。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图7和图8所示,第一弯折部3521与圆角区域1015的外边缘大致平行,第二弯折部3522与圆角区域1015的外边缘也大致平行。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触控感应连接线350的第一弯折部3521与圆角区域1015间隔设置,触控感应连接线350还可包括互连部353,互连部353将触控感应连接线350的第一弯折部3521和第二圆角触控电极135电性相连。当然,本公开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此,如图8所示,触控感应连接线也可不设置互连部,第一弯折部3521与第二圆角触控电极135直接相连。此时,触控感应连接线350的第一弯折部352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圆角触控电极135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图7和图8所示,该触控基板100还包括第一屏蔽线360,第一屏蔽线360包括第二延伸部361和第二U型弯折部362;第二U型弯折部362包括位于第一弯折部3521和触控驱动连接线145之间的第三弯折部3621、位于触控驱动连接线145远离第一弯折部3521的一侧的第四弯折部3622和将第三弯折部3621和第四弯折部3622相连的第二连接部3623,第二连接部3623与触控驱动连接线145交叠,且相互绝缘。第二U型弯折部362位于第一U型弯折部352的第一弯折部3521、第二弯折部3522和第一连接部3523所围成的区域内,第一连接部3523和第二连接部3623大致平行,第二U型弯折部362和第一U型弯折部352的开口方向相同。
本示例提供的触控基板通过设置上述的第一屏蔽线可防止触控感应连接线和触控驱动连接线之间发生信号干扰,从而避免影响触控性能。另外,由于上述的第一屏蔽线包括位于第一U型弯折部的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和第一连接部所围成的区域内的第二U型弯折部,从而可更好地防止触控感应连接线和触控驱动连接线之间发生信号干扰,从而避免影响触控性能。
例如,如图6所示,第二延伸部361大致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且位于触控驱动连接线145远离触控区域101的一侧,从而可防止外界的静电或电信号对触控驱动连接线145造成干扰。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该触控基板还包括第二屏蔽线370,第二屏蔽线370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屏蔽线360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触控感应连接线350的第二弯折部3522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之间。由此,第二屏蔽线可防止触控感应连接线与外部的触控感应连接线之间发生信号干扰。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在第一U型弯折部352围成的区域,触控驱动连接线145在衬底基板110的正投影位于第三弯折部3621在衬底基板110的正投影与第四弯折部3622在衬底基板110的正投影之间。由此,第一屏蔽线可更好地防止触控感应连接线和触控驱动连接线之间发生信号干扰,从而可避免触控感应连接线和触控驱动连接线之间的信号干扰影响触控性能。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在第一U型弯折部352围成的区域,触控驱动连接线145包括位于第二连接部3623远离第一连接部3523的一侧的第一子触控驱动连接线1451和位于第一连接部3523远离第二连接部3623的一侧的第二子触控驱动连接线1452,触控基板100还包括将第一子触控驱动连接线1451和所述第二子触控驱动连接线1452相连的桥接部380。由此,通过设置桥接部380,触控驱动连接线145可穿过第一U型弯折部352的第一连接部3523和第二U型弯折部362的第二连接部3623,并且可有效防止第一连接部3523和第二连接部3623对触控驱动连接线140的信号干扰。
图9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基板沿图8中CC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图10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沿图8中DD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第一屏蔽线360还包括:第三延伸部363,大致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三连接部364,与第一连接部3523异层设置;第一过孔连接部365,将第三连接部364与第三延伸部363相连;以及第二过孔连接部366,将第三连接部364与第四弯折部3622相连,第三连接部364位于第一导电层,第三延伸部363和第四弯折部3622位于第二导电层,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设置有绝缘层170,第一过孔连接部365和第二过孔连接部366设置在绝缘层170中。由于绝缘层170的绝缘效果,第三连接部364与第一连接部3523之间形成的寄生电容较小,从而使得第三连接部364与第一连接部3523之间的信号干扰较弱,对触控效果的影响较小。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桥接部380包括:第四连接部382,与第一连接部3523异层设置;第三过孔连接部383,将第四连接部382与第一子触控驱动连接线1451相连;以及第四过孔连接部384,将四连接部382与第二子触控驱动连接线1452相连,第四连接部382位于第一导电层,第一子触控驱动连接线1451和第二子触控驱动连接线1452位于第二导电层,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设置有绝缘层170,第三过孔连接部383和所述第四过孔连接部384设置在所述绝缘层中。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第四连接部382在衬底基板110上正投影与第一子触控驱动连接线145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和第二子触控驱动连接线1452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分别交叠。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第二过孔连接部366的中心与第三过孔连接部383的中心在第二方向上错开,也就是说,第二过孔连接部366的中心在第二方向上的正投影与第三过孔连接部383的中心在第二方向上的正投影不交叠。由此,在形成上述的第二过孔连接部和第三过孔连接部时,可避免第二过孔连接部的打孔位置和第三过孔连接部的打孔位置较近而造成的各种不良。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第三连接部364位于第一导电层,即第三连接部364为第一导电层的一部分,第一子触控驱动连接线1451和第二子触控驱动连接线1452位于第二导电层,即第一子触控驱动连接线1451和第二子触控驱动连接线1452为第二导电层的一部分,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设置有绝缘层170,第一过孔连接部365和第二过孔连接部366设置在绝缘层170中。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第三连接部364在衬底基板110上正投影与第四弯折部3622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和第三延伸部363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分别交叠。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第二屏蔽线370包括位于第二连接部3623远离第一连接部3523的一侧的第一子屏蔽线3701和位于第一连接部3523远离第二连接部3623的一侧的第二子屏蔽线3702,触控基板100还包括将第一子屏蔽线3701和第二子屏蔽线3702相连的屏蔽线桥接部390。由此,通过设置屏蔽线桥接部390,第二屏蔽线370可穿过第一U型弯折部352的第一连接部3523和第二U型弯折部362的第二连接部3623,并且可进一步防止第二弯折部3522对触控驱动连接线140的信号干扰。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屏蔽线桥接部390包括:第五连接部392,与第一连接部3523异层设置;第五过孔连接部393,将第五连接部392与第一子屏蔽线3701相连;以及第六过孔连接部394,将五连接部392与第二子屏蔽线3702相连,第五连接部392位于第一导电层,第一子屏蔽线3701和第二子屏蔽线3702位于第二导电层,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设置有绝缘层170,第五过孔连接部393和所述第六过孔连接部394设置在所述绝缘层中。
同样地,第五过孔连接部393的中心、第二过孔连接部366的中心与第三过孔连接部383的中心在第二方向上错开,也就是说,第五过孔连接部393的中心、第二过孔连接部366的中心在第二方向上的正投影和第三过孔连接部383的中心在第二方向上的正投影不交叠。由此,在形成上述的第二过孔连接部、第三过孔连接部和第五过孔连接部时,可避免第二过孔连接部的打孔位置、第三过孔连接部的打孔位置和第五过孔连接部的打孔位置较近而造成的各种不良。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和触控驱动连接线均可包括过孔连接结构,它们的过孔连接结构的中心与上述的第五过孔连接部的中心、第二过孔连接部的中心与第三过孔连接部的中心也可在第二方向上错开。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第五连接部392在衬底基板110上正投影与第一子屏蔽线370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和第二子屏蔽线3702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分别交叠。
在一些示例中,衬底基板110为显示面板的盖板或显示面板的封装层。也就是说,该触控基板可集成在显示面板上,从而同时具有触控功能和显示功能。
例如,当显示面板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面板时,衬底基板可为显示面板的盖板或封装层。
本公开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图1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1所示,该触控显示装置400包括上述的触控基板300。由此,该显示装置具有与上述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基板的有益效果相同或相似的有益技术效果,具体可参见图6、图7和图8所示的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示例中,该触控显示装置400还包括基板410、位于基板410上的发光元件420和位于发光元件420远离基板410的一侧的封装层430。上述的触控基板300直接设置在封装层430上,从而可降低该触控显示装置的厚度,使得该触控显示装置更轻薄。另一方面,将上述的触控基板直接设置在封装层上还可使得该触控显示装置可应用于可折叠可弯曲的电子产品中。
例如,发光元件420可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发光元件。
在一些示例中,该显示装置可为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导航仪、电子相框等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产品。
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本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
(2)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触控基板,包括:
衬底基板;
多个第一触控电极,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上且沿第一方向排列;
多个第二触控电极,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上且沿第二方向排列;
其中,所述触控基板包括触控区域和位于所述触控区域周边的周边区域,所述触控区域包括圆角区域,
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包括延伸至所述圆角区域的至少一个第一圆角触控电极,所述触控基板还包括与各所述第一圆角触控电极相连的触控驱动连接线,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包括延伸至所述圆角区域的至少一个第二圆角触控电极,
所述触控基板还包括与各所述第二圆角触控电极相连的触控感应连接线,所述触控感应连接线包括第一U型弯折部和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U型弯折部包括与第二圆角触控电极电性相连,且位于所述触控驱动连接线靠近所述触控区域的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相连,且位于所述触控驱动连接线远离所述触控区域的第二弯折部、以及将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相连的第一连接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触控驱动连接线在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上交叠,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触控驱动连接线的交叠区域,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触控驱动连接线异层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基板,其中,所述触控感应连接线还包括:
互连线,将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二圆角触控电极电性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基板,还包括:
第一屏蔽线,包括第二U型弯折部和第二延伸部,
其中,所述第二U型弯折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触控驱动连接线之间的第三弯折部、位于所述触控驱动连接线远离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一侧的第四弯折部和将所述第三弯折部和所述第四弯折部相连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触控驱动连接线交叠,且相互绝缘,
所述第二U型弯折部位于所述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所围成的区域内,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大致平行,所述第二U型弯折部和所述第一U型弯折部的开口方向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基板,还包括:
第二屏蔽线,
其中,所述第二屏蔽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屏蔽线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弯折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基板,其中,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圆角区域的外边缘大致平行,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圆角区域的外边缘大致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基板,其中,所述触控驱动连接线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的第一子触控驱动连接线和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的第二子触控驱动连接线,所述触控基板还包括将所述第一子触控驱动连接线和所述第二子触控驱动连接线相连的桥接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基板,其中,所述第一屏蔽线还包括:
第三延伸部,大致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异层设置;
第一过孔连接部,将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三延伸部相连;以及
第二过孔连接部,将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四弯折部相连,
其中,所述第三连接部位于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三延伸部和所述第四弯折部位于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设置有绝缘层,所述第一过孔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过孔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绝缘层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基板,其中,所述第三连接部在衬底基板上正投影与所述第四弯折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三延伸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分别交叠。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基板,其中,所述桥接部包括:
第四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异层设置;
第三过孔连接部,将所述第四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子触控驱动连接线相连;以及
第四过孔连接部,将所述四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子触控驱动连接线相连,
其中,所述第四连接部位于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子触控驱动连接线和所述第二子触控驱动连接线位于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设置有绝缘层,所述第三过孔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过孔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绝缘层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基板,其中,所述第四连接部在衬底基板上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子触控驱动连接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二子触控驱动连接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分别交叠。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基板,其中,所述第二过孔连接部的中心与所述第三过孔连接部的中心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错开。
12.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基板,还包括:
地线,位于所述第二弯折部远离所述触控区域的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基板,其中,所述衬底基板为显示面板的盖板,或显示面板的封装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基板,其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
1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基板,还包括:
绑定区,
其中,所述圆角区域位于所述触控区域靠近所述绑定区的一个角。
16.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基板。
CN201980002171.9A 2019-10-29 2019-10-29 触控基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0567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9/114042 WO2021081760A1 (zh) 2019-10-29 2019-10-29 触控基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56720A CN113056720A (zh) 2021-06-29
CN113056720B true CN113056720B (zh) 2024-04-19

Family

ID=757147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02171.9A Active CN113056720B (zh) 2019-10-29 2019-10-29 触控基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703978B2 (zh)
EP (1) EP4053680A4 (zh)
CN (1) CN113056720B (zh)
WO (1) WO20210817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05055A (zh) * 2021-03-11 2021-06-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15525174A (zh) * 2021-06-25 2022-12-27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模组及其制作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81484A (zh) * 2009-11-30 2011-06-01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电容式触摸感应装置及其形成方法、触摸显示装置
CN108806513A (zh) * 2018-06-29 2018-11-1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308823A (zh) * 2019-07-04 2019-10-08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异形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20065008A (ko) 2010-12-10 2012-06-20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KR102394724B1 (ko) * 2015-10-29 2022-05-0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JP2019506673A (ja) * 2016-01-21 2019-03-07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マルチサイズタッチセンサ
KR102491224B1 (ko) 2017-06-01 2023-01-2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표시장치 및 터치패널
KR102333396B1 (ko) * 2017-06-01 2021-11-3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터치 디스플레이 패널
CN107123388A (zh) * 2017-06-29 2017-09-0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KR102505625B1 (ko) * 2018-08-14 2023-03-0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CN109885200B (zh) 2019-01-29 2022-12-23 广州国显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器
KR102658438B1 (ko) * 2019-03-21 2024-04-1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10244873B (zh) * 2019-06-05 2022-10-04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81484A (zh) * 2009-11-30 2011-06-01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电容式触摸感应装置及其形成方法、触摸显示装置
CN108806513A (zh) * 2018-06-29 2018-11-1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308823A (zh) * 2019-07-04 2019-10-08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异形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81760A1 (zh) 2021-05-06
EP4053680A1 (en) 2022-09-07
EP4053680A4 (en) 2022-11-09
US20220382432A1 (en) 2022-12-01
US11703978B2 (en) 2023-07-18
CN113056720A (zh) 2021-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90878B (zh) 触摸屏面板
CN203616740U (zh) 触摸板
CN109388288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8946578B2 (en) Touch panel and a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130154979A1 (en) Touch panel having electrostatic protection structure
KR101322998B1 (ko) 정전용량 방식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US9134828B2 (en) Touch panel having a shielding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9377891B2 (en) Touch panel
CN106940605B (zh) 显示面板
CN104516571B (zh) 触控面板组件与电子装置
US20130271408A1 (en) Touch screen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EP4060744A1 (en)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60034076A1 (en) Touch display device
TW201705575A (zh) 內嵌式觸控面板
CN101943970A (zh) 触控平面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3056720B (zh) 触控基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US20140145971A1 (en) TOUCH Panel
CN113518966B (zh) 触控显示基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JP7007258B2 (ja) タッチスクリーン、表示装置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JP2015011493A (ja) 入力装置
KR20140109254A (ko) 정전 용량식 입력 장치
JP3182005U (ja) タッチパネル
CN104281307B (zh) 触控面板
CN215117472U (zh) 柔性线路板、驱动结构和显示装置
CN214201990U (zh) 一种触控显示屏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