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48207B - 聚苯硫醚增强润滑复合粒料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聚苯硫醚增强润滑复合粒料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48207B
CN111748207B CN202010648475.7A CN202010648475A CN111748207B CN 111748207 B CN111748207 B CN 111748207B CN 202010648475 A CN202010648475 A CN 202010648475A CN 111748207 B CN111748207 B CN 1117482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phenylene sulfide
resin
crosslinked
sulfide resin
lubricating compos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4847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48207A (zh
Inventor
李勇
梁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Mingdaohe Chemical New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Mingdaohe Chemical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Mingdaohe Chemical New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Mingdaohe Chemical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4847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48207B/zh
Publication of CN1117482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482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482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482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81/00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sulfur with or without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only; Compositions of polysulfone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81/02Polythioethers; Polythioether-eth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30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2003/3009Sulf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2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 C08L2205/025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hierarchy C08L, and differing only in parameters such as density, comonomer content, molecular weight, structur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3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聚苯硫醚增强润滑复合粒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高分子复合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聚苯硫醚增强润滑复合粒料。该复合粒料由树脂组成物、碳纤维和辅料组成;其中,树脂组成物包括交联聚苯硫醚树脂和非交联聚苯硫醚树脂,辅料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亚磷酸三苯酯0.3~0.5份、二硫化钼8~15份、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4~15份。本发明聚苯硫醚增强润滑复合粒料,其力学性能较好,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均较高,具有一定的韧性,摩擦系数较低,且磨耗小,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适合于耐腐耐磨的传动设备或零件,不仅获得高的耐磨性,同时还具备一定的韧性,使产品能承受比较大的机械载荷。

Description

聚苯硫醚增强润滑复合粒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苯硫醚增强润滑复合粒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高分子复合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聚苯硫醚(PPS)是具有
Figure BDA0002574080480000011
化学结构的结晶形热塑性聚合物。熔点277~282℃,玻璃转化温度85~93℃。PPS被公认为具有耐热性,耐药品性,耐燃性以及尺寸稳定性等优异性能的工程塑料。它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子、电气部件、汽车部件以及薄膜等领域。近年来,轴承、齿轮等滑动材料受到重视,需要量大幅地增加。
没有改性的PPS具有一定的脆性,热变形温度也低,但是用玻璃纤维,无机填料增强后的组成物则具有及其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耐热性。通常改性后具有优异性能的PPS更多的是取代金属和其它热固性树脂。其中玻璃纤维增强的类型可用于要求机械强度的场合,玻璃纤维和无机填充剂一起使用的类型应用于耐热性,尺寸精确要求的领域。
PPS具有交联和直链型的区别。直链型PPS主要应用在需要韧性,厚壁成型的地方,具有色泽浅和容易着色特点,产品调色也比较容易,但是热和光容易引起色泽的变化。因此,需要对PPS进行改性。
中国专利CN109370220A公开了一种石墨烯改性聚苯硫醚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依次制备石墨烯纳米片和改性聚苯硫醚纳米粉体,再制备石墨烯改性聚苯硫醚共混母粒,最后再依次熔融、硫化石墨烯改性聚苯硫醚共混母粒、热压成型挤出得到石墨烯改性聚苯硫醚复合材料;该方法高效、不需要加入有机溶剂,较为经济环保,适于工业化生产;得到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优异,摩擦系数高、磨损率低。该材料主要用石墨烯进行改性,原料较贵。
中国专利CN110964322A公开了一种聚苯硫醚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聚苯硫醚复合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制备原料:100份聚苯硫醚树脂,0.2~0.8份抗氧剂,0.1~2份共混流变剂,0.5~8份表面改性剂,3~15份表面活性填料,3~10份热熔胶粘剂,0.5~2份炭黑,85~165份玻璃纤维;其中,所述表面改性剂由有机硅粉体经偶联剂改性得到;所述表面活性填料由实心玻璃微球经偶联剂改性得到。该聚苯硫醚复合材料能够满足精密注塑成型要求的外形尺寸稳定、表面光滑无浮纤、高流动、易成型等条件。
中国专利CN108250750A公开了透波自润滑性聚苯硫醚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透波自润滑性聚苯硫醚材料包括:38~70份聚苯硫醚、5~12份自润滑改善助剂、20~40份玻璃纤维、5~15份增韧剂和0.2~0.5份抗氧剂。该产品具有很好的透波性、自润滑性、耐摩擦性、绝缘性、阻燃性、抗冲击性能及力学性能等特点;与传统的以热固性树脂做基体的透波材料相比,该产品成型工艺简单,从而节约了加工成本及能量损耗,实现以塑代钢的目的;另外,其可以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及通讯领域。
中国专利CN101838462A公开了玻纤增强耐潮湿高电阻率聚苯硫醚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材料包括下列重量百分比的组分:聚苯硫醚树脂50~59%、聚四氟乙烯15~20%、聚乙烯5~10%、玻璃纤维15~25%、偶联剂0.5~1.5%、抗氧剂0.5~1%、润滑剂0.5~2%。将上述材料在搅拌机中高速混合;混合后的预混料置于双螺杆中经熔融挤出造粒,将挤出的物料冷却送入切粒机中切粒,将切好的粒子打包,即得玻纤增强耐潮湿高电阻率聚苯硫醚复合材料。
中国专利CN105694455A公开了一种聚苯硫醚改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将聚苯硫醚进行磺化处理,接枝磺酸基团(-SO3H),然后通过磺化聚苯硫醚的磺酸基团与十八叔胺的胺基(-NH2)进行酸碱反应,以此来改性聚苯硫醚,得到聚苯硫醚改性材料。与普通聚苯硫醚相比,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制备的聚苯硫醚改性材料在45℃以上条件下具有流动行为,具有在低温下高流动性、化学和尺寸稳定性好等优点,而且能降低聚苯硫醚纤维的熔融纺丝粘度。该制备过程简单、环保,在制备低粘度、高流动性的聚苯硫醚方法上开辟了新的途径。
中国专利CN104669458A公开了一种聚苯硫醚耐磨复合粒料的制造方法,将聚苯硫醚树脂原料进行提纯,再氧化交联处理,向原料中加入4%的经浸润表面处理的钛酸钾纤维,18%经浸润处理的聚四氟乙烯粉,4%的无面耐磨填充剂,同时加入热稳定剂、增韧剂、抗氧剂、填充剂、流平剂,在高速搅拌机中充分混合得到均匀的预混料,再经双螺杆挤出机混炼挤出成形切粒,并在出料端安装空调系统,保证出料第一时间成形。
中国专利CN101397370A公开了含耐磨材料聚苯硫醚复合粒料的制造方法,将加入助剂后的聚苯硫醚预混料在高速搅拌机中充分混合均匀,再通过后续挤出混炼加工成为产品粒料,所述预混料中包括:经过氧化热交联处理的聚苯硫醚树脂一份中,加入:1~5%经过浸润表面处理的钛酸钾纤维,15~30%经浸润表面处理的聚四氟乙烯粉,1~5%无机耐磨材料为填充。预混料和30~35%的纤维再经双螺杆挤出机挤出成形并切料。
中国专利CN1100736公开了由含氟聚合物和氧化聚亚芳基硫醚制成的混合物,该混合物由以下组分组成:A)至少一种含氟聚合物,其含量为50~99重量%;B)至少一种聚亚芳砜或一种具有桥接单元-S-、-SO-和-SO2-中的至少两种的聚亚芳基化合物或这两种聚合物的一种混合物,其含量为1~50重量%,组份A)和B)之和始终为100%。这种混合聚合物用来制造其蠕变倾向和磨损量都减少了的滑动轴承或密封材料。
中国专利CN1425715A公开了自润滑耐磨聚芳硫醚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聚芳硫醚100份、聚四氟乙烯微粉5~80份、有机润滑性填料0.5~80份、无机润滑性填料0.5~80份组成的复合体系中添加相容剂0.5~40份,经高速混合机混均后,再将其在双螺杆挤出机中,于温度260~360℃高剪切速率下挤出造粒,制备成为自润滑耐磨聚芳硫醚复合材料。
中国专利CN101397405A公开了高韧性聚苯硫楼下复合粒料的制造方法,将加入助剂后的PPS树脂预混料在高速搅拌机中充分混合均匀,再通过后续挤出混炼加工成为产品粒料,所述粒料中包括:经氧化处理交联的PPS一份,加入:5~35%的增韧改性剂,0.1~1%搞腐蚀抑制剂,0.1~5%热成型稳定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胺盐。原料在高混合均匀后与30~35%的玻璃纤维经过同向双螺杆挤出机混炼挤出成形切料。得到耐冲、热变形稳定、抗拉强度优异的高增韧性聚苯硫醚复合粒料。
综上,单独使用PPS很脆,往往采用含有玻璃纤维或碳纤维等改性材料和润滑剂的PPS被作为成型用的复合材料销售。但是玻纤、碳纤维作为补强材料使用时,机械强度提高而缺乏表面平滑性。成型的各向异性较大PPS树脂组合材料的磨耗也很大,还存在成型机和模具磨耗大的问题,因为这些原因,所以把它用作提供机械部件的树脂组成物是不够满意的。另外还有配合了润滑剂的PPS树脂组成物,配合材料的磨耗能够下降,然而因为脆性,存在不能承受大的机械负荷的问题。本发明不仅获得高的耐磨性,同时还具备一定的韧性,使产品能承受比较大的机械载荷。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缺陷,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耐磨性好韧性好的聚苯硫醚增强润滑复合粒料。
本发明聚苯硫醚增强润滑复合粒料,由树脂组成物、碳纤维和辅料组成;其中,树脂组成物包括交联聚苯硫醚树脂和非交联聚苯硫醚树脂,且交联聚苯硫醚树脂和非交联聚苯硫醚树脂的重量比为70~85:15~30;辅料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亚磷酸三苯酯0.3~0.5份、二硫化钼8~15份、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4~15份;树脂组成物与辅料的重量比为70~85:15~30。
优选的,碳纤维重量占聚苯硫醚增强润滑复合粒料重量的25~45%。
优选的,所述交联聚苯硫醚树脂的熔融指数为250~350g/10min。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交联聚苯硫醚树脂是由熔融指数500~800g/10min的直线型聚苯硫醚树脂,经热氧交联后得到。
优选的,热氧交联的温度为220~270℃,时间为1~3h。
优选的,所述非交联聚苯硫醚树脂的熔融指数为350~450g/10min。
优选的,二硫化钼的粒径≤13μm。
本发明还提供本发明所述聚苯硫醚增强润滑复合粒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聚苯硫醚增强润滑复合粒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树脂组成物与亚磷酸三苯酯、二硫化钼和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混匀,得到预混料;再将预混料使用双螺杆挤出机添加碳纤维进行改性造粒,得到聚苯硫醚增强润滑复合粒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聚苯硫醚增强润滑复合粒料,其力学性能较好,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均较高,具有一定的韧性。摩擦系数较低,且磨耗小,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适合于耐腐耐磨的传动设备或零件,如齿轮、轴套,滑轨等,不仅获得高的耐磨性,同时还具备一定的韧性,使产品能承受比较大的机械载荷。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聚苯硫醚增强润滑复合粒料,由树脂组成物、碳纤维和辅料组成;其中,树脂组成物包括交联聚苯硫醚树脂和非交联聚苯硫醚树脂,且交联聚苯硫醚树脂和非交联聚苯硫醚树脂的重量比为70~85:15~30;辅料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亚磷酸三苯酯0.3~0.5份、二硫化钼8~15份、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4~15份;树脂组成物与辅料的重量比为70~85:15~30。
一般的,为了得到高的填充量,增加PPS树脂的强度,需要PPS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但带之而来的是,会加入相应提高流动性的助剂(通常为低分子量的物质)引起改性粒料的性能降低,比如热变性温度降低等其它性能的下降,因此本发明通过将控制树脂中交联与非交联树脂的比例,并控制原粉树脂的熔融指数,同时加入一定量的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和二硫化钼以增加产品的耐磨性能,同时解决表面浮纤的问题,各组分相互配合,协同增效,得到一种适合于耐腐耐磨的传动设备或零件,如齿轮、轴套,滑轨等的改性粒料,不仅获得高的耐磨性,同时还具备一定的韧性,使产品能承受比较大的机械载荷。
优选的,碳纤维重量占聚苯硫醚增强润滑复合粒料重量的25~45%。
熔融指数,全称熔液流动指数,或熔体流动指数、熔流指数,简写为MI,是一种表示塑胶材料加工时的流动性的数值,熔融指数是指在规定条件下,一定时间内挤出的热塑性物料的量,也即熔体每10min通过标准口模毛细管的质量,用MFR表示,单位为g/10min。其测试方法是:先让塑料粒在一定时间内(10分钟)、一定温度及压力下,融化成塑料流体,然后通过一直径为2.1mm圆管所流出的克(g)数。其值越大,表示该塑胶材料的加工流动性越佳,反之则越差。在本发明中,熔融指数的测试条件为:试验温度为315℃,标称负荷为5kg,标准口模内径为2.095mm。
优选的,所述交联聚苯硫醚树脂的熔融指数为250~350g/10min。
可以采用本领域常规方法制备得到交联聚苯硫醚树脂。优选的,采用如下方法制备得到:由熔融指数500~800g/10min的直线型聚苯硫醚树脂,经热氧交联后得到。
作为优选方案,热氧交联的温度为220~270℃,时间为1~3h。
优选的,所述非交联聚苯硫醚树脂的熔融指数为350~450g/10min。
优选的,二硫化钼的粒径≤13μm。即二硫化钼粉末过1000目筛。
本发明聚苯硫醚增强润滑复合粒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树脂组成物与亚磷酸三苯酯、二硫化钼和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混匀,得到预混料;再将预混料使用双螺杆挤出机添加碳纤维进行改性造粒,得到聚苯硫醚增强润滑复合粒料。
具体的,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制备得到:将0.3~0.5%(重量比)亚磷酸三苯酯、二硫化钼≥1000目,8~15%(重量比)、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4~15%(重量比)的辅料先经高混混合均匀后,再和70~85%(重量比)的树脂组成物在二维混合机中进行混合得到预混料。树脂组成物是由交联聚苯硫醚树脂70~85%(重量比),和15~30%(重量比)非交联聚苯硫醚树脂,非交联聚苯硫醚树脂熔融指数为350~450g/10min构成。交联聚苯硫醚树脂是由熔融指数500~800g/10min的(直线型)树脂,经热氧交联至熔融指数为250~350g/10min而成,所述热氧交联的交联机进口油温260±10℃,料温240±5℃,恒温时间1~3h。之后混合好的预混料再经由使用双螺杆挤出机再添加碳纤维进行改性造粒。料条经水冷、风干、切粒、分筛,得到Φ3×3圆柱状或扁圆柱状无粘连颗粒。优选的挤出工艺如下:一段200-220℃;二段260-290℃;三段270-300℃;四段270-300℃;五段260-290℃;机头260-300℃;机头压力1-4MPa;主机转速40-45HZ;喂料转速20-40HZ;真空度-0.85--0.95MPa。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描述,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实施例1
将流动速率MI值为835g/10min的直线型聚苯硫醚树脂原粉,加入热氧交联机中进行热氧交联,热氧交联机进口油温260±10℃,料温240±5℃,恒温时间1.5h,经热氧交联后,测得树脂熔体流动速率为258g/10min,得到交联聚苯硫醚树脂,备用。
取流动速率MI指为410g/10min的非交联聚苯硫醚树脂,备用。
按重量百分比树脂组成物85%,亚磷酸三苯酯0.3%,二硫化钼(1000目)10.2%,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牌号AP201SH)4.5%配料,其中,树脂组成物由交联聚苯硫醚树脂75wt%,非交联聚苯硫醚树脂25wt%组成,先将树脂组成物放入二维混合机,再将亚磷酸三苯酯、二硫化钼、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放入高速混合机混合均匀后一并加入,然后开动二维混合机再混合1小时,得到预混料。
将混合好的预混料,按预混料与碳纤维重量比75%:25%的配比,使用TE-50双螺杆挤出机添加碳纤维T-300进行改性造粒。料条经水冷、风干、切粒、分筛,最后得到Φ3×3圆柱状或扁圆柱状无粘连颗粒,即聚苯硫醚增强润滑复合粒料。
TE-50双螺杆的挤出工艺如下:一段200℃;二段280℃;三段300℃;四段300℃;五段300℃;机头280℃;机头压力1-4MPa;主机转速40HZ;喂料转速30HZ;真空度-0.85MPa;
将所得到的改性颗粒进行制样,测得拉伸强度为185MPa、弯曲强度280MPa、缺口冲击14.4kN、其它测试结果见表1。
实施例2
将流动速率MI值为562g/10min的直线型聚苯硫醚树脂原粉,加入热氧交联机中进行热氧交联,热氧交联机进口油温260±10℃,料温240±5℃,恒温时间1.0h,经热氧交联后,测得树脂熔体流动速率为275g/10min,得到交联聚苯硫醚树脂,备用。
取流动速率MI指为350g/10min的非交联聚苯硫醚树脂,备用。
按重量百分比树脂组成物80%,亚磷酸三苯酯0.4%,二硫化钼(1000目)13.6%,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牌号AP201SH)6%配料,其中,树脂组成物由交联聚苯硫醚树脂80wt%,非交联聚苯硫醚树脂20wt%组成,先将树脂组成物放入二维混合机,再将亚磷酸三苯酯、二硫化钼、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放入高速混合机混合均匀后一并加入,然后开动二维混合机再混合1小时,得到预混料。
将混合好的预混料,按预混料与碳纤维重量比70%:30%的配比,使用TE-50双螺杆挤出机添加碳纤维T-300进行改性造粒。挤出工艺同上。将所得到的改性颗粒进行制样,测得拉伸强度为187MPa、弯曲强度283MPa、缺口冲击16.5kN、其它测试结果见表1。
实施例3
将流动速率MI值为800g/10min的直线型聚苯硫醚树脂原粉,加入热氧交联机中进行热氧交联,热氧交联机进口油温260±10℃,料温240±5℃,恒温时间1.2h,经热氧交联后,测得树脂熔体流动速率为300g/10min,得到交联聚苯硫醚树脂,备用。
取流动速率MI指为350g/10min的非交联聚苯硫醚树脂,备用。
按重量百分比树脂组成物80%,亚磷酸三苯酯0.3%,二硫化钼(1000目)12%,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牌号AP201SH)7.7%配料,其中,树脂组成物由交联聚苯硫醚树脂85wt%,非交联聚苯硫醚树脂15wt%组成,先将树脂组成物放入二维混合机,再将亚磷酸三苯酯、二硫化钼、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放入高速混合机混合均匀后一并加入,然后开动二维混合机再混合1小时,得到预混料。
将混合好的预混料,按预混料与碳纤维重量比70%:30%的配比,使用TE-50双螺杆挤出机添加碳纤维T-300进行改性造粒。挤出工艺同上。将所得到的改性颗粒进行制样,测得拉伸强度为188MPa、弯曲强度276MPa、缺口冲击15.7kN、其它测试结果见表1。
实施例4
将流动速率MI值为600g/10min的直线型聚苯硫醚树脂原粉,加入热氧交联机中进行热氧交联,热氧交联机进口油温260±10℃,料温240±5℃,恒温时间1.5h,经热氧交联后,测得树脂熔体流动速率为320g/10min,得到交联聚苯硫醚树脂,备用。
取流动速率MI指为450g/10min的非交联聚苯硫醚树脂,备用。
按重量百分比树脂组成物85%,亚磷酸三苯酯0.5%,二硫化钼(1000目)5%,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牌号AP201SH)9.5%配料,其中,树脂组成物由交联聚苯硫醚树脂85wt%,非交联聚苯硫醚树脂15wt%组成,先将树脂组成物放入二维混合机,再将亚磷酸三苯酯、二硫化钼、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放入高速混合机混合均匀后一并加入,然后开动二维混合机再混合1小时,得到预混料。
将混合好的预混料,按预混料与碳纤维重量比60%:40%的配比,使用TE-50双螺杆挤出机添加碳纤维T-300进行改性造粒。挤出工艺同例1。将所得到的改性颗粒进行制样,测得拉伸强度为192MPa、弯曲强度292MPa、缺口冲击14.8kN、其它测试结果见表1。
对比例1
将流动速率MI值为800g/10min的直线型聚苯硫醚树脂原粉,加入热氧交联机中进行热氧交联,热氧交联机进口油温260±10℃,料温240±5℃,恒温时间1.5h,经热氧交联后,测得树脂熔体流动速率为250g/10min,得到交联聚苯硫醚树脂,备用。
按重量百分比交联聚苯硫醚树脂80%,亚磷酸三苯酯0.4%,二硫化钼(1000目)13.6%,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牌号AP201SH)6%配料,先将交联聚苯硫醚树脂放入二维混合机,再将亚磷酸三苯酯、二硫化钼、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辅料放入高速混合机混合均匀后一并加入,然后开动二维混合机再混合1小时,得到预混料。
将混合好的预混料,按预混料与碳纤维重量比70%:30%的配比,使用TE-50双螺杆挤出机添加35%的CF(碳纤维T-300)进行改性造粒。挤出工艺同例1。将所得到的改性颗粒进行制样,测得拉伸强度为170MPa、弯曲强度265MPa、缺口冲击11.2kN、其它测试结果见表1。
对比例2
将流动速率MI值为562g/10min的直线型聚苯硫醚树脂原粉,加入热氧交联机中进行热氧交联,热氧交联机进口油温260±10℃,料温240±5℃,恒温时间1.0h,经热氧交联后,测得树脂熔体流动速率为275g/10min,得到交联聚苯硫醚树脂,备用。
取流动速率MI指为350g/10min的非交联聚苯硫醚树脂,备用。
按重量百分比树脂组成物80%,亚磷酸三苯酯0.4%,二硫化钼(1000目)13.6%,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牌号AP201SH)6%配料,其中,树脂组成物由交联聚苯硫醚树脂60wt%,非交联聚苯硫醚树脂40wt%组成,先将树脂组成物放入二维混合机,再将亚磷酸三苯酯、二硫化钼、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放入高速混合机混合均匀后一并加入,然后开动二维混合机再混合1小时,得到预混料。
将混合好的预混料,按预混料与碳纤维重量比70%:30%的配比,使用TE-50双螺杆挤出机添加碳纤维T-300进行改性造粒。挤出工艺同上。将所得到的改性颗粒进行制样,测得拉伸强度为175MPa、弯曲强度260MPa、缺口冲击13.5kN、其它测试结果见表1。
表1
Figure BDA0002574080480000081
其中,主要测试设备:
熔融指数测定仪MFI-1221/河北;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JB-117A上海/;数显式悬臂梁冲击试验机HY(XB)-22J/上海;塑料滑动摩擦试验机M-200/北京
测试方法及标准:
GB/T 3682.1-2018《热塑性塑料熔体质量流动速率(MFR)和熔体体积流动速率(MVR)的测定》(其中试验温度为315℃,标称负荷为5kg,标准口模内径为2.095mm)
拉伸强度GB/T 1040.5-2008《塑料拉伸性能的测定》(试验速度为10mm/min)
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按GB/T 9341-2008《塑料弯曲性能试验方法》
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按GB/T 1843-2008《硬质塑料悬臂梁冲击试验方法》
GB/T 3960-2016《塑料滑动摩擦磨损试验方法》
从表1可以看出,本发明聚苯硫醚增强润滑复合粒料,其力学性能较好,摩擦系数较低,且磨耗小,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

Claims (4)

1.聚苯硫醚增强润滑复合粒料,其特征在于,由树脂组成物、碳纤维和辅料组成;其中,树脂组成物包括交联聚苯硫醚树脂和非交联聚苯硫醚树脂,且交联聚苯硫醚树脂和非交联聚苯硫醚树脂的重量比为70~85:15~30;辅料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亚磷酸三苯酯0.3~0.5份、二硫化钼8~15份、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4~15份;树脂组成物与辅料的重量比为70~85:15~30;碳纤维重量占聚苯硫醚增强润滑复合粒料重量的25~45%;
所述交联聚苯硫醚树脂的熔融指数为250~350g/10min;所述交联聚苯硫醚树脂是由熔融指数500~800g/10min的直线型聚苯硫醚树脂,经热氧交联后得到;所述非交联聚苯硫醚树脂的熔融指数为350~450g/10min;熔融指数的测试条件为:试验温度为315℃,标称负荷为5kg,标准口模内径为2.095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苯硫醚增强润滑复合粒料,其特征在于:热氧交联的温度为220~270℃,时间为1~3h。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苯硫醚增强润滑复合粒料,其特征在于:二硫化钼的粒径≤13μm。
4.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聚苯硫醚增强润滑复合粒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将树脂组成物与亚磷酸三苯酯、二硫化钼和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混匀,得到预混料;再将预混料使用双螺杆挤出机添加碳纤维进行改性造粒,得到聚苯硫醚增强润滑复合粒料。
CN202010648475.7A 2020-07-08 2020-07-08 聚苯硫醚增强润滑复合粒料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17482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48475.7A CN111748207B (zh) 2020-07-08 2020-07-08 聚苯硫醚增强润滑复合粒料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48475.7A CN111748207B (zh) 2020-07-08 2020-07-08 聚苯硫醚增强润滑复合粒料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48207A CN111748207A (zh) 2020-10-09
CN111748207B true CN111748207B (zh) 2023-04-07

Family

ID=726800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48475.7A Active CN111748207B (zh) 2020-07-08 2020-07-08 聚苯硫醚增强润滑复合粒料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48207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41428A (ja) * 1992-07-22 1994-02-15 Toray Ind Inc ポリフェニレンスルフィド樹脂組成物
CN1425715A (zh) * 2002-12-31 2003-06-25 四川大学 自润滑耐磨聚芳硫醚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084273A (zh) * 2004-12-21 2007-12-05 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 聚苯硫醚树脂组合物
CN102746668A (zh) * 2012-06-27 2012-10-24 深圳市科聚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纤维增强聚苯硫醚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72986A (zh) * 2012-10-17 2014-05-07 合肥杰事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耐磨自润滑改性聚苯硫醚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084778A (zh) * 2016-06-29 2016-11-09 广州市聚赛龙工程塑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导热耐磨高强度聚苯硫醚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643179A (zh) * 2019-11-12 2020-01-03 深圳市兴盛迪新材料有限公司 高韧性耐磨聚苯硫醚复合材料
CN111057376A (zh) * 2020-01-01 2020-04-24 南京真宸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低飞边的聚苯硫醚复合材料
CN111057375A (zh) * 2020-01-01 2020-04-24 南京真宸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高强度低飞边的聚苯硫醚复合材料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123183A1 (ja) * 2007-03-23 2008-10-16 Toray Industries, Inc. ポリフェニレンスルフィド樹脂組成物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41428A (ja) * 1992-07-22 1994-02-15 Toray Ind Inc ポリフェニレンスルフィド樹脂組成物
CN1425715A (zh) * 2002-12-31 2003-06-25 四川大学 自润滑耐磨聚芳硫醚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084273A (zh) * 2004-12-21 2007-12-05 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 聚苯硫醚树脂组合物
CN102746668A (zh) * 2012-06-27 2012-10-24 深圳市科聚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纤维增强聚苯硫醚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72986A (zh) * 2012-10-17 2014-05-07 合肥杰事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耐磨自润滑改性聚苯硫醚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084778A (zh) * 2016-06-29 2016-11-09 广州市聚赛龙工程塑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导热耐磨高强度聚苯硫醚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643179A (zh) * 2019-11-12 2020-01-03 深圳市兴盛迪新材料有限公司 高韧性耐磨聚苯硫醚复合材料
CN111057376A (zh) * 2020-01-01 2020-04-24 南京真宸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低飞边的聚苯硫醚复合材料
CN111057375A (zh) * 2020-01-01 2020-04-24 南京真宸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高强度低飞边的聚苯硫醚复合材料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澜等.3.2.2.《高分子材料》.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
罗河胜.(六).《塑料材料手册》.广东科技出版社,201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48207A (zh) 2020-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73683B (zh) 一种低介电常数玻纤增强聚酰胺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040440B (zh) 一种低密度高耐磨尼龙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334039A (zh) 增强聚酰胺66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276982A (zh) 一种聚苯硫醚与耐高温尼龙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9971170B (zh) 一种高强高韧耐磨pa66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358724B (zh) 一种高耐磨低温升的聚酰胺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483801A (zh) 一种热塑性聚氨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143959B (zh) 一种聚甲醛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3429781A (zh) 一种长玻纤增强生物基聚酰胺56、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CN112143242A (zh) 物理化学协同改性低温高强度耐磨尼龙66及其制备方法
CN111057373A (zh) 一种pps耐磨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277459A (zh) 一种聚苯硫醚/半芳香族尼龙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419323A (zh) 一种用于炼钢车间高负荷载重轮的耐磨抗静电pa46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CN111363347B (zh) 一种玻璃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91947B (zh) 聚芳醚腈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748207B (zh) 聚苯硫醚增强润滑复合粒料及其制备方法
JPS58176242A (ja) 樹脂組成物
CN104448825A (zh) 一种聚苯硫醚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55881A (zh) 聚苯硫醚与聚酰胺的相容剂、含该相容剂的聚苯硫醚/聚酰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5181416B (zh) 一种聚酰胺工程塑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1363351A (zh) 聚酰胺66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4395242B (zh) 高导热pok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5433458A (zh) 石墨烯/碳纤维增强尼龙66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3754940A (zh) 耐磨耐蚀能注塑的复合材料及泵用配件制造方法
CN111574834B (zh) 聚苯硫醚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